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16-中国撰述礼忏部-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唐-宗密-第105页

從根塵因緣有心生。尚不可得。況無因緣而有生者。則為惡無罪。為善無福。雖出家空修梵行。已墮定常定斷中故。是故不得內外根塵而有生。行者於內外根塵因緣中。約四句觀。現在心生。畢竟不可得。不可得故不見生相。生相無故。則一切諸法皆無有生。無生而言生者。以世間顛倒不了。於自他等法中。妄計而生。妄計之生是則非生。如夢幻響化鏡中之像。但假名字。名字之生不名為生。故淨名經云。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是中應約上四句。廣歷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一切解惑法門。分別得生之相。其事云云。不可備說。行者既觀生如是。觀滅亦然。若心無生滅。但假名字。則一切諸法皆無生滅。亦但假名。名字之法。是則非法。若行者。了知諸法非法。則名亦非名。若所觀之心。用八觀歷八句。撿生滅之相。畢竟不可得者。則能觀之智亦用八觀歷八句。撿生滅之相。畢竟不可得亦如是。是則於因緣中。能觀所觀合有十六種觀。歷十六句。撿心生滅相。畢竟不可得。若不得生滅。而於無生無滅中。起住着者。即當還就因緣中十六觀。歷十六句。撿無生滅心亦如是。若不得亦生滅。亦不生滅。而依非生滅非不生滅者。即當還就因緣有中。用十六觀。歷十六句。撿非生非滅。不生滅心亦如是。則於因緣有中。合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求心畢竟不得。既不得因成之心。即破因成假惑也。若於相續中。妄計有心者。亦當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撿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觀意雖同。而屬對有異。既不得相續之心。即破相續假惑也。若於相待中。妄計有心者。亦當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撿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觀意雖同。而屬對有異。既不得相待之心。既破相待假之惑也。是則於三假。合用一百九十二觀。歷一百九十二句。求心畢竟不可得。若不可得者。則心無所依。若心無所依。則心無所住。若心無所住。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是非。若無是非。則無取捨。若無取捨。則諍論心息。若諍論心息。則無愛恚。若無愛恚。則不起覺觀舉緣。若不起覺觀舉緣。則三業寂不動。三業寂不動。即是正定。若得正定。則豁然大悟心如虗空。心如虗空。發實相智慧。實相智慧者。即是證一切智。證一切智了自然性。無師智自悟。得慧眼清淨也。若證一切智慧眼清淨者。即永離三界生死結業。通達真空。心無罣礙。是名從假入空觀也。故大智度論讚般若偈云。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皆滅  無量眾罪除  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若修從假入空觀。有一百九十二飜者。止從觀故。亦有一百九十二飜也。所以者何。觀照一百九十二句中。取著迷心。所計之法。皆無所有。名之為觀。一百九十二種念想顛倒分別心息。故名為止。觀止合數。有三百八十四飜。修止觀者。善自尋之。其數宛然。皆有所有。若行者。善得其意。何但止觀。各有一百九十二飜。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一切解惑法門。歷句而明。亦各有一百九十二飜。若約互相破相循相即而辨展轉。則言句無量。如是皆為約眾生未悟。藥病相勤。作此分別。若於覺悟心中。皆有所有。猶如虗空。尚無一句之法可存。况無量也。是為菩薩見諦道中別相從假入空觀。不與二乘析法總相從假入空觀共也。是則略明對治初心麤亂從假入空修止觀相。已傳新學。若廣分別。則三三難盡。未了之者。或增疑網。故不具出。是則略說對破初心麤亂意修止觀。
  第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時。其心闇塞。無記瞪瞢。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於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修止止之。是則略說對治心沉浮病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不得對治有乘僻之失也。
  第三隨便宜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沉故。修於觀照。而由心不明淨。亦無法利。爾時當試修止止之。若於止時。即覺身心安靜明淨。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行者於坐禪時。雖為治浮動故修止。而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於觀中。即覺心神明淨寂靜安隱。當知宜觀。即應用觀安心。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不異於前。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隱。煩惱患息。而發諸法門也。
  第四對破定見細心修止觀者。所謂行者。先用心觀對破麤心亂。亂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於快樂。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於偏邪之理。若不知定見虗誑。必生貪著。執以為實。若體知虗誑不實。即屬愛屬見二煩惱不起。是名修止。若心猶惑著愛見。結業不息。爾時應當修觀。觀於定見之中細心。若不見定見中細心。即不執著定見。若不執著定見。則愛見不起。亦屬煩惱結業。悉應推滅。是名別修觀。略說對治定見細心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以破定見細微之失為異也。
  第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者。行者若於坐禪中。因修止故滅。因修觀而入禪定。雖得入定。而觀慧微劣。則不能發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折。分別觀門。具如前說。若於定中。智慧開發。即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若行者。於坐禪時。因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