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16-中国撰述礼忏部-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唐-宗密-第104页

修上觀者。四威儀中。乃皆得道學。坐為最勝。故先約坐以明上觀。略出五意不同。一者對破初心麤亂修上觀。二者對破心沉浮病修上觀。三隨便宜修上觀。四者對治定見細心修上觀。五者為均齊定慧修上觀。
  第一。云何名為對破初心麤亂修上觀。所謂行者。初坐禪時。亂心麤故。應當修上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云對破初心麤亂修觀。
  今明修上觀。即為二意。先明修上。次明修觀。止有二種。一者事止。二者理止。事止者。即是守境制心等。若繫心鼻端臍間等五處。不令心敬。是名守境止。故經云。繫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鎻。制心止者。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經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如是等止。皆是事止。今不分別。理止者。即是體真止也。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着。心不取着。即妄念心息。故名為止。如經中說。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號為沙門
  夫行者。初學坐禪時。欲修十方三世諸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願。度一切眾生。誓求無上佛道。其心堅固。猶若金剛。精進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所以者何。若無誓願。雖復觀空修道。多墮乘地。則一切佛法。終不現前。是故行者。於一切時。大悲弘誓。常不去心。然後於端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言一切諸佛法者。即是約心明一切三界因果法。三界因者。所謂一切善不善法無記一切貪恚癡等結使煩惱法也。三界果者。所謂一切有為陰界入諸生死法。如是等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若行者知心無性。豈有善不善等諸法之實。若諸法不實。即是虗誑。若知虗誑。則空無有主。若空無有主。則無取著。若無取着。即妄念心息。若妄念心息。即結縛永斷。若結縛永斷。則寂念無為。若無為者。即諸法之本源也。若達本源。則愛染不起。若愛染不起。則一切生死乘行壞。若生死乘行壞。則無後世苦果。若無後世苦果。即是究竟泥洹。故經云。
  有心不知心  心者不見心  心起想則癡  無想則泥洹
  若行者。能如是修體真止。當知是人心得泥洹。名大沙門。是則略說修體真止相。
  第二云何名修觀。觀有二種。一者事觀。二者理觀。事觀者。對治助道觀也。理觀者。入道正觀也。智度論云。觀有二種。一者行解。二者實觀。大集經云。行有二種。一者行行。二者慧行。如是等皆是事理二觀之異名。今不廣說。云何名事。如不淨觀治婬欲。慈心觀治瞋恚。如是等五門對治觀。故名事觀。今不分別也。二理觀者。即是無生觀。亦名真空觀。觀法實相智慧。如是等種種異名。如瓔珞經中說。有三種觀。一者從假入空觀。二者從空出假觀。三中道正觀。彼經云。從假入空。名二諦觀。從空入出假。名平等觀。是二觀為方便。由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名中道第一義觀。三觀現前。即入初地。云何名修從假入空觀。如般舟經偈云。
  諸法不牢固  常立在於念  已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行者於初坐禪時。隨心所緣一切諸法。念念不住。雖用如上體真之止。而妄念不息。爾時應當隨心所緣。一切若善不善。無明愛恚等。一切攀緣之念。即當反觀所起之心。如此等心。為是有邪。為是無邪。若是無者。無則無心。云何有念。若謂心是有者。為在過去未來現在邪。若過去。過去已滅。已滅之法。則無所有。無所有法。何得為心。若未來。未來未至。未至之法。則無相貌。無相貌法。豈得為心。若是現在。現在之法。剎那不住。不住之法。則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無有心故。則一切法空。復次若行者。謂現在心雖不住。而非不有剎那覺知之念。以為心者。即當約三種有法。以審推撿。何等為三。如大智度論廣說。一者因緣有。二者相續有。三者相待有。云何觀因緣有中。現在心生不可得。如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待。則有識生。故大品經云。眼觸因緣生愛。乃至意觸因緣生愛。根在內故為因。塵在外故為緣。故云內外緣受。受者即是心生也。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故先當諦觀現在之心。為從內意根生。為從外法塵生。為根塵合生。為根塵不合故共生。為離根塵而生。若謂定從意根中有心生者。即是自性生。若有自性生。是則為實生故。則意根中。應一時有多心並生。今實不爾。復次若內根能自生者。內根未對外塵時。亦應能自生。今實不爾。是故非內根中自性生。若謂定從外法塵中生者。即是他性生。所以者何。若根待塵為自性者。今以塵望根。豈非性也。若從他性而有心生者。他性若是心。則心還自生心。更無心法別他性生。若非心。非心何能生於心。以非心不能生心故。豈得但是外塵時生心。是故非外塵故非外塵他性生。若謂內外根塵合故有心生者。即共生。則自他性而有生。今實不爾。若自他中各有生。即不待共故生。若共生。則一時有二生。若自他中各無生。合亦不能生。是故非根塵自性他性合故生。若為離內外根塵故有心生者。即是無因緣而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