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揀定。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名為四惑。與此相應。忿等十隨行相粗動。此識審細。故非彼俱。中隨二者。唯是不善。此無記故。非彼相應。善十一是淨故。此識染污。非此識俱。此識具三緣。具種子緣作意緣根境緣故。以帶質為境。思量為性。我執為本。則有情日夜不墮昏迷乎。且以有藏識得有末那。有末那故。為六之轉識所依。有六之轉識故。五之現識得依之行也。是七之通根境緣。依彼轉緣彼也。所以六轉呼為染淨依。見七雖有我執。實無我性。可以通六通五。可以隨染隨淨。惟悟之者。善用之也。苟六識能悟入。我法俱除之雙空觀。是於初地初心。轉成無漏者也。此時證得平等智。所作所為。無一法墮于世諦。是帶質有覆。隨緣執我者。俱消釋于平等智矣。則豈不能說大法利羣機哉。
帶質有覆通情本
帶質何以通情本也。試觀身之着色境者。念念在茲。不是心為葢覆。而通情本乎。故無論此界凡夫身為色牽。地居二天則形交。燄摩則勾抱。兜率則執手。變化則對笑。他化則相視。皆是帶質通情本也。然此七識之著情本者。直是帶八識愛根之本質。而生起者也。故葢覆真性實已彌甚。一說因謂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一是七識所轉。一是八識所蘊。故云兩頭生也。
隨緣執我量為非
現比二量。恒審中亦所起者也。然五根識之所引者。七識為之任運。內六與八識之造者。七識又為之傳送。則隨緣執我者。非量為多矣。如人呌我本名。我即應之。即應之時。口耳身俱動。非傳送識乎。呼我我應。非我執乎。因呼即應。非依彼轉緣彼乎。然此時不著比量計較。非非量乎。由呼而應。非我作主。豈現量乎。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慧屬別境中之慧。貪癡為根本煩惱之二法。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名四惑。又名四煩惱。據此識祇管執持傳送。屬非量無記所攝。因何具足諸惑。葢以此識具恒審思量。能為作意故。亦能著境緣。而為徧行別境。淨法與惡法。無不俱造。不比五識各屬一根。而不能俱轉。不比六識止能空空分別。而不能親甞境界也。是思惟甚細。力量甚大矣。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前五識由現量緣境不常故非恒。由不執我故非審。六識審恒。亦有間斷。唯七識恒常審察。第八識之見分為我。而相應隨從也。如靜坐時。五識現境不打起而無故。靜中忽動一境緣者。此由八識所藏所現之影子也。乃第七識執之而常想。非恒審乎。即以其想者。為散亂為掉舉。不連累六根乎。故六反依此。為主人也。凡此皆以其我相堅固故。恒常審察。即其思量。思量即其我執。我執即七識妄見之識性也。乃迷者不悟。認執我之識神。以為自性。真日用沉迷。無剎那之慧根矣。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夫此七識。具足四惑八大。是真染污識也。然而迷悟由人。苟一念妙悟。使藏識澄清。則七識之思量執持者。俱淨而不染。併六識依此淨而不染也。是七識終無自性。任悟者一轉之矣。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每每七識。與我執俱生。執有我。而與無我差別。執有法。而與忘法各殊。是不平等也。今從初地發心時。不假思惟。不着覺觀。祇將末那之意根一悟破我。直忘功用。盡透法執。是以空合空。以水灌水。覓徧行別境一切心所。了不可得。豈非平等智哉。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我七識之所運轉。既通身是平等智。則不惟利己。還能利他。能令見者聞者。俱得受用十地菩薩根性。上品者。亦受我所被之機矣。如佛現百丈身。坐百葉蓮華。為初地說施度。現千丈身。坐千葉蓮華。為二地說戒度是也。然縮大為小。化多為一。則即今一微塵。皆為寶王。轉大法輪矣。是時時處處。俱為十地所被之機也。
○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好個記性)。界地隨他業力生(又却無記)。二乘不了因迷執(不悟八識)。由此能興論主諍(具眼方知)。浩浩三藏不可窮(流注生滅)。淵深七浪境為風(無盡因緣)。受薰持種根身器(身世由他)。去後來先作主翁(這是生死)。不動地前纔捨藏(一悟方了)。金剛道後異熟空(悟後境界)。大圓無垢同時發(還他無垢)。普照十方塵剎中(纔了唯識)。
奘師大意言。八識之性。能含藏過去未來緣謝影子。豈是葢覆遮掩得底。且本無善惡性。又屬無記。無奈具四緣。能為徧行作意。遂以一念之妄見者。蘊而為本識之種子。故三界九地性本非有。茲以識造境。還以境眩識。識境相因。牢不可破。皆此識業力成之耳。乃二乘不信有八識。因致大乘論主之諍。豈知論八識之體用。一為能藏之識。以其能含藏善惡種子。二為所藏之識。以其受現行習氣所薰。三為執藏之識。能執七識為我。能執四大不壞。具此三藏。以御根境之緣。是八識為淵。七識為浪。而境風吹浪。則五六七成風浪者。淵豈得清靜乎。境風者眾生之妄見也。若妄見不生。則浪息淵平。八識有何過也。唯境風吹浪。則淵即為波。波波無盡。然則八識受薰。持種而致受根器之界。生死去來之報。非八識誰為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