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心所五十一
心本空寂。元無處所。無如覺性不澄。從三量三性中。現出徧行五法。別境五法。善有十一法。根本煩惱六法。隨煩惱二十法。不定四法。是五十一心所也。餘識不能全具。獨大識意。根分別時。即生許多分別之念。是謂別境。其分別者。必生于九地一切境。一切時中之所念。是謂徧行。分別而善也。出不得十一種之善法。分別而惡也。亦出不得二十六種之惡法。縱善而惡也。惡而善也。或愚迷而無知也。或惺惺而有覺也。亦出不得不定之四法。是總在三性三量中發起。亦總在一念不覺時具涵。故見宮女之捧足。便知其失通。聞釧聲之觸耳。便知其破戒。因便知其該果。本便知其攝末。所以意根未悟。豈可輕易動念。先佛云。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謂此故也。根本煩惱六者。謂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此六乃二種我法之根本。斷慧命者。唯此為甚。不定四者。謂悔眠尋伺悔。不定者。如作惡之人改悔為善。眠則心極暗昧。此非善惡。名不定也。尋者必作善之心。意言籌量。粗轉為尋。入細為伺。如讚菩薩。初尋後伺。方得妙辭也。如刁訟之人。亦由尋入伺。方得成算。此二法或善或惡。蓋不定也。
善惡臨時別配之
既具業種。於心所自然逢緣便發。每見吉人心善。則語亦善。視亦善。種種俱善。惡人三種俱不善。是善惡諸法。各隨人自己配合也。若是有智主人。功德天黑暗女。二俱不受。
性界受三恒轉易
受雖有三。其實有五也。謂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是也。逼悅身曰苦樂。逼悅心曰憂喜。憂喜苦樂不行時名為捨受。今第六識中。或由黑業而恒轉於欲界招苦受。由白業恒轉于色無色界招樂受。蓋有身苦固為苦。即娛樂之天人。終歸五衰相現。豈真為樂也。有心憂固為憂。即福盡之梵輔。自然煩惱頓起。豈真為喜也。況升沉速轉。芥子虗空。皆我捨命處。是脫骨過須彌山猶未盡。其恒轉之數也。必念起念滅。不離圓寂。世出世間。總是涅槃。其庶幾不為舟行岸移也。
根隨信等總相連
根謂根本煩惱也。隨謂隨煩惱也。信謂十一中之信也。等謂徧行別境不定等也。總相連者。謂身雖受報之不同。未免改形易相。而此業識在五十一心所者。至今不換。或善而善法仍現。或惡而惡法仍現。所謂習慣成自然。不覺不知。墮入魔網中也。
動身發語獨為最
論云。由外發身語。表內心所思。譬如潛淵魚。鼓波而自湧。此識有三思。一審慮思。二決定思。三動發勝思。餘識所無。故最勝也。然此發語離舌不發。舌又不能自發聲性。究竟向甚處生也。故因識可以識性。因聲可以悟道。如空潭之月。撈摭方知也。
引滿能招業力牽
引者能牽引業也。滿者能完滿業也。有以一業招一果者。有以一業引多果者。報有總別二果。總者如此界總得人身。別者如人身貴賤不同也。夫以六識三量。而現五十一心所。無論下劣凡夫被緣埋沒。學人猶墮結業。菩薩尚隔蘊界。真所謂定業難逃也。除非大悟者。向境緣逆順中。以般若消之。則煩惱菩提。結業解脫。無二般也。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纏目現行。眠目種子。以六識見分與煩惱。打作一團。雖到得初心歡喜地。而俱生我執。俱生法執。猶伏在第六意根中。如眼珠之未離眶也。到得所知障空。俱生猶在。今人通身習氣。自稱悟道。豈非狂禪乎。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俱生我法二執。乃七識所執者。七識無力斷惑。亦仗六識。以雙空觀。破諸執也。茲以悟明見分。歷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至此遠行。使所證不淺。則俱生有漏。永伏不起。相應心所。轉為妙觀察智。能說法利生。具大辨才。頭頭上顯。物物上明。其在此乎。今人墮在無記中。得塵勞暫息。自云意根清淨。豈知偷心未死。繫駒伏鼠死水呆禪。何足云也。
○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捏恠多般)。隨緣執我量為非(聽人穿鼻)。八大徧行別境慧(諸業俱生)。貪癡我見慢相隨(四惑尤固)。恒審思量我相隨(果自俱生我執)。有情日夜鎮昏迷(安得不墮生死)。四惑八大相應起(業性不停)。六轉呼為染淨依(牽連六根)。極喜初心平等性(不是帶質有覆)。無功用行我恒摧(不是恒審思量)。如來現起他受用(傳送俱妙)。十地菩薩所被業(法雲普覆)。
奘師大意言。此七識名為末那。以其思量為性相。又名為傳送。以其運動為作用。又名為執持。以其著我為堅固。又名染淨依。以其六識為依仗。所以境非性影。但帶質有覆。所作所用。每為情本之癡。量非比現。第隨緣無記。通根通識。俱為非量之計也。故煩惱有二十六法。而此識惟以現運染穢為性。故與八大相應。不信懈怠放逸。與有覆相合也。無堪任性昏沉也。多囂動掉舉也。多流蕩散亂也。能起煩惱。現前失念不正知也。又與徧行之作意觸愛想思五法相應也。又與別境中之慧相應。以慧即我見也。以此識任運合境。無所希望。故揀欲。此識緣所定事。故揀勝解。此識恒緣現所受境。無所記憶。故揀念。此識任運剎那別緣。既不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