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2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资粮全集-明-袾宏-第66页

。真性中俱無所有。無得而比。故不得已而以頑空比之。是般若心經云。是諸法空相。謂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終之以空中無色。以至無智亦無得。謂真性中皆無所有如頑空中皆無所有也。既皆無有。然有一切眾生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耳。大槩言之。真性如鏡。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現之影也。影有去來。而鏡常自若。眾生有生有滅。而真性常自若。生滅既除。真性乃現。盖生滅者妄也。真性者真也。故楞嚴經曰。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初無有異。其異者皆妄也。
  又妄想說曰。楞嚴經第一卷。佛與阿難七次論心。終之以尋常所謂心者乃妄想耳。非真心也。真心即性也。圓覺經謂眾生妄認六種塵緣為自性相。是尋常所謂心者。乃六種塵緣之影耳。謂此心本無。惟因外有六種塵緣。故內現此心。若外因有色。內則起愛色之心。外因有聲。內則起愛聲之心。外因有香味觸法。內則起愛香味觸法之心。盖真性如鏡。六種塵緣如形。此心如影。若外無六塵。則內亦無此心矣。此心豈不為六種塵緣之影乎。形來則影現。形去則影滅。而性鏡則常自若。故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三心皆妄想心也。故有過去未來現在。若真心。則無始已來。未甞變動。烏有過去未來現在者乎。不可得者。謂無也。此三心皆隨時滅壞。故云不可得。
  (還)謹按法性佛性。其性未始不一。而或真或妄。其機未始不同。故以龍舒之說總結之。
  考證
七次論心
  楞嚴經云。佛問阿難。汝心何在。答。在身內。如是七問七答。佛皆破其妄所。意在顯真。
  身內  身外  潛伏根裏  開合明暗  隨合處有  一切無著  中間
  已上略舉其目當於本經詳考之。
明宗篇下
(還)謹按已上真妄之說。可謂明切矣。特其所以守真舍妄者。則未之詳也。故列之如左。
  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在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考證
觀自在菩薩
  宗泐曰。觀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薩也。般若波羅蜜多者。菩薩所修之法也。菩薩用般若觀慧照了自心清淨圓融無礙。故稱自在。此自行也。復念世間受苦眾生。令其修習此法。離苦得樂。無不自在。此化他也行者修行此深般若者。實相般若也。非初心淺智。者所能觀。故云深也。時者。菩薩脩行波若時也。
五蘊皆空
  龍舒淨土文曰。五蘊。謂色受想行識也。色謂色身。受謂受用。想謂思想。行謂所行。識謂辨識。此五者蘊積不散。以壅蔽真性。故謂之蘊。又謂之五陰。謂陰暗真性也。一切苦厄。皆從五者生。若能照見色身為空。則不泥於色身而畏死亡。是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受用為空。則不泥於受用而貪奉養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思想為空。則不泥於思想。而意乃無所着。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所行為空。則不泥於所行。而可以息跡。是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辨識為空。則不泥於辨識。而可以坐忘。是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故照見五蘊皆空。則度過一切苦厄。此五者皆不是真實。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若六根。六塵。六識。十二緣。四諦。皆此類也。
色空
  林氏曰。色。色也。夫既得而色之則亦可得而空之空。空。也夫。既得而空之。則亦可得而色之。此乃塵生塵滅。對侍之義。殆非吾之真心實地也。而吾之真心實地。本無色也。夫誰得而空之。本無空也。夫誰得而色之。色空都空。生滅多滅。此乃色空生滅之不到處也。故謂之真空。謂之真心實地。
  金剛經曰。應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昧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攷證
應生清淨心
  宗泐曰。如來告善現云。為菩薩者。應如是生清淨心。乃非取而取。如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斯之謂也。若於六塵生着。不名清淨。故又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壇經云。五祖與惠能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於是大悟。見性。
  又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攷證
不取於相
  宗泐曰。如如者。法身之理也。無去無來。故云不動。一切有為法者一切。世間生滅之法也。虗假不實。故夢幻泡影露電為喻。應作如是觀者觀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觀有為法。如夢幻等。能觀既是妙智。所觀無非妙境。妙境者。一觀三諦。真俗中也。妙智者。一心三觀。空假中也。即觀有為之法。離性離想之謂空。無法不具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諦者。審實不虗之謂。全諦發觀。以觀照諦。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故云如是觀也○林氏曰。色有色相。空有空相。而如如不動。我之真心實地。一切之現成也。真心實地。豈落於色空。塵生塵滅之二相耶。此說雖不言三觀。其實一也。
  圓覺經曰。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