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如實處。大慧。一切諸法如實者。謂能了達唯心所現。
宗鏡錄曰。本靜禪師云。汝莫執心。此心皆同前塵而有。如鏡中像。無體可得。若執實有者。則失本源。常無自性。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楞伽經云。不了心及緣。則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維摩經云。法非見聞覺知。且引三經。證斯真實。
華嚴經云。遊心法界如虗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虗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種即佛境也。是為觀心。
今宗鏡所論。非是法相立有。亦非破相歸空。但約性宗圓教以明正理。即以真如不變。不礙隨緣。是其圓義。若法相宗。一向說有真有妄。若破相宗。一向說非真非妄。此二門。各著一邊。俱可思議。今此圓宗。空有二門俱存。又不違礙。此乃不可思議。若定說有無二門。皆可思議。今以不染而染。則不變隨緣。染而不染。則隨緣不變。實不可以有無思。亦不可為真妄惑。斯乃不思議之宗趣。非情識之所知。
萬法從緣。無自體耳。體而無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雖緣會而非有。緣之既會。雖性空而不無。是以緣會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空。無而不無。何者。會則性空。故言非有。空則緣會。故曰非無。非有非無。何獨言語道斷。亦乃心行處滅也。如是。則名體既空。言思自絕。可謂萬機泯跡。獨明真心矣。
真如者。遣妄曰真。顯理曰如。觀和尚拂此義云。無法非真。何有妄可遣耶。則真非真矣。無法不如。何稱理可顯耶。故如非如矣。斯則無遣無立。為非安立之真如矣。此釋甚妙。故信心銘云。良由取捨。所以不如。立即是取。遣即是捨。今無遣無立。道自玄會矣(上俱宗鏡錄)。
肇論曰。心亦不有。亦不無。不有者不若有心之有。不無者。不若無心之無。何者。有心。則眾庶是也。無心。則太虗是也。眾庶止於妄想。太虗絕於靈照。豈可止於妄想。絕於靈照。標其神道而語聖心者乎。是以聖心不有。不可謂之無。聖心不無。不可謂之有。不有。故心想都滅。不無。故理無不契。理無不契。故萬德斯弘。心想都滅。故功成非我。所以應化無方。未甞有為。寂然不動。未甞無為。經云。心無所行。無所不行。信矣。
黃檗心要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無形無相。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虗空。無有邊際。不可測量。唯此一心即是佛。
蓮池禪師曰。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
(還)謹按蓮師又云。言性有二。兼無情分中。謂之法性。獨有情分中。謂之佛性。今云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由此觀之。已上諸篇所言者。法性也。法性與佛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論性其無餘蘊矣乎。
攷證 傳云。靈者靈覺。明者明顯。日月雖明。不得稱靈。今惟至明之中。神解不測。明不足以盡之。故曰靈明。徹者。通也。洞者。徹之極也。日月雖徧。不照覆盆。是徹而未徹今此靈明。輝天地。透金石。四維上下。曾無障礙。盖洞然之徹。靡所不徹。非對隔說通之徹。云洞徹也。湛者不染。寂者不搖。大地雖寂。不得稱湛。今惟至寂之中。瑩淨無滓。寂不足以盡之。故云湛寂。恒者久也。常者。恒之極也。大地難逃壞劫。是恒而未恒。今此湛寂。推之無始。引之無終。亘古亘今曾無變動。盖常然之恒。無恒不恒。非對暫說久之恒。云常恒也。非濁者。云有。則不受一塵。非清者。云無。則不捨一法無背者。縱之則無所從去。無向者。迎之則無所從來。言即此靈明湛寂。不可以清濁向背求也。舉清濁向背。意該善惡。聖凡。有無生滅。增減。一異等大哉二句。贊詞。大者當體得名。具徧常二義。以橫滿十方。竪極三際。更無有法可與為比。非對小言大之大也。真者不妄。以三界虗偽。唯此真實。所謂非幻不滅。不可破壞。故云真也。體者。盡萬法不出一心之體。體該相用。總而名之。曰真體也。不可思議者。上明而復寂。寂而復明。清濁不形。向背莫得。則心言路絕。無容思議者矣。不可思者。法無相想。思則亂生。經云。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是也。又法無相想思亦徒勞。經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是也。故曰。心欲緣而慮亡也。不可議者。所謂理圓言偏。言不能盡。經云。一一身。具無量口。一一口。出無量音。如善天女窮劫而說終。莫盡。是也。故曰。口欲談而詞喪也。故用此四字。總結前文。盖是至極之名也。末句結歸。言如是不可思議者。當是何物。唯自性乃爾。
龍舒淨土文真性說曰。金剛經十七段。其大意。不過言真性皆無所有。如虗空然。此虗空謂之頑空。頑空者。直無所有。而真性雖如虗空。而其中則有。故曰。真空不空。頑空則可以作。可以壞。若此地實。掘去一尺土。則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則有一丈空。是頑空可以作也。若此器本空。以物置之。則實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則實矣。是頑空可以壞也。若真性之空。則不可作。不可壞。本來含虗空世界。烏可作乎。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未甞變動。烏可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