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皆自然得聞。
樹搖羅網
無量壽佛經曰。觀寶樹者。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妙真珠網彌覆其上。有七重網。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
千國同聲
靈芝云。佛說阿彌陀經。六方諸佛同讚。非千國同聲乎。
(還)謹按勝果之說。經舉其網。傳張其目。所謂指其掌者是也。噫。觀淨土之易。可以知娑婆之難矣。觀淨土之樂。可以知娑婆之苦矣。觀淨土之益。可以知娑婆之損矣。修淨業者。遊折攝之門。尚不發欣厭之念。亦獨何哉。
考證
娑婆十難
淨土指歸曰。一。不常值佛。二。不聞說法。三惡友牽纏。四。羣魔惱亂。五。輪迴不息。六。難迯惡趣。七。塵緣障道。八。壽命短促。九。修行退失。十。塵劫難成○所謂修行退失者。此土修行。斷見思惑。方能不退初心。行人未免退墮。故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所謂塵劫難成者。如大通佛世。聞法之徒。退大執小。經塵點劫。住聲聞地。雖涉長時。未成大道故。
娑婆八苦
佛言六道輪迴。受苦無量。六道之中。惟人天最為樂道。而人有八苦。生居胎獄。老厭龍鍾。病受痛痾。死悲分散。愛則欲合偏離。冤則欲迯偏遇。求則欲得偏失。乃至五陰熾盛。總成上七。名八苦也。其難苦如此。損當何如哉。
欣厭
蓮師疏云。若據平等法門。非垢非淨。則欣厭無地。折攝何施。但今生死凡夫。迷心逐境。備歷輪迴。甘心忍受。曾無一念省發。求願出離。而復遮其欣厭。欲令直悟自心。是猶田蛙井鮒。不與之水。而反責以冲霄。祇益沉淪。於事何濟。於是無苦樂中。示苦示樂。苦以折伏。樂以攝受。折則激其頑迷。而令起厭離。攝則揚其懈怠。而俾生欣樂。然後久在泥塗。始嫌穢污。乍聞淨妙。浚起願求。此大火聚。彼清涼池。炎燒眾生。不得不避此而趨彼矣。方便度生。法自應爾。生彼國已。見佛聞法。得無生忍。方悟此心本來平等○淨土指歸曰。欣淨厭穢。取舍未忘。豈聖人以二見之道化人耶。曰。經不云乎。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盖熾然欣厭。而不見有欣厭之相。斯為得矣。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一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二
古杭雲棲寺蓮池禪師 袾宏 校正
檇李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淨土起信章
大阿彌陀經疑城胎生分
佛告彌勒。汝見彼剎有胎生否。對云。見胎生者。何因緣故。彼剎而有胎生。佛言。若有眾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後有悔心。亦復疑惑。不信有彼佛剎。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後世得福。其人雖爾。續有念心。暫信暫不信。志意猶豫。無所專據。臨命終時。佛乃化現其身。令彼目見。口雖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諸善以悔過。故其過差少。亦生彼剎。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其剎邊地。見七寶城。即入其中。於蓮華中生。受身自然長大。飲食亦皆自然。其快樂如忉利天人。唯於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無由供養於佛。修習菩薩功德。以此為苦。示其小謫。是故彼剎名為胎生。當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眾生。信受經法。奉持齋戒。作諸功德。至心迴向。命終。即於七寶池蓮華中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間。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諸菩薩。安得名為胎生。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聲聞。恭敬供養。命終。往於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自然即時見佛。安得名為胎生。
(還)謹按淨業之人。自古雖有暫信暫疑者。而末法之中。殆又甚焉。何哉。良以淨土法門。經論昭然。觀者烏得不信。及聞六祖愚人願東願西之說。黃檗黃葉止啼之喻。天衣去則實不去之言。楊次公將錯就錯之頌。又烏得不疑。信於彼而疑於此。二者所以相持而無專據也。殊不知六祖三師。實為得道者。豈一無所為。而直為是謗經背聖之談。以啟萬世之疑乎。故蓮師於六祖之說。詳為之辨。天衣之言。深為之解。於楊次公之頌。則曰蘊藉不少。盖有獨觀其深者。胡今人不逆其志而徒泥其詞。遂以為詆訶淨土。豈其然乎。雖然。六祖三師。可信可疑。姑置弗論。獨永明淨土文。有希從昔賢。恭稟佛勑。定不謬誤之語。旨哉斯言。足為定論。更無可疑者。儻猶未釋然。吾將西向合掌曰。疑城之設。正為是人。
考證
胎生
蓮池疏云。問。下品之外。復有胎生。為實有否。答。表信力不堅故。實無胎生。如剎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內宮。處以華觀。玩好珍奇。服御豐備。但鎻其兩足。不得自在。此胎生喻也。若深自悔責。求離本處。即得往詣無量壽佛所。又菩薩處胎經云。西方去此有懈慢界。國土七寶。其樂無比。發意欲生彌陀佛國。而染著於此。不能前進。亦疑城邊地類也。如是皆由信不切故。
經論昭然
疏云。經之專談淨土者。如觀無量壽佛經。鼓音王經。後出阿彌陀偈經。大小阿彌陀經是也。復有諸經。雖不專談淨土。其中勸讚往生。如華嚴行願品。以此十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