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他物。又不向外來。皆是吾心廣大。故包如許佛土。然亦不獨吾爾。則諸佛國土唯蟻心包含亦可。何以故。蓋蟻身雖微。心大亦然。若了此者。決定無疑。毫無所滯。方可名唯心淨土也。如其不然。則一切佛土。皆在心外。說之於口則同。見之於心則異。而不可名唯心也。蓋論同。則心包太虗。如廬山永明楚石等輩。見佛求生西方者。言唯心為之同也。論異則太虗包心。言淨土便在目前。彌陀不在西方者。彼惟心為之異也。由之瑟奚為於某之門。孔子之言何謂也。故玄沙云。學道之人不識真。祇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楞嚴經云。落魔道者。都指現前為佛國。別無淨居。及金色相好等。觀佛祖語句。如鑑明鏡。則好醜顯然可見。
心佛一致諦觀無外
問心本無相。安有處所耶。答若無處所。安對汝說。問如何是心。答六字洪名。問如是則念心非念佛耶。答心佛一如。問趙州云。念佛一聲。潄口三日。何乃一如乎。答大抵祖師接物不定。有時恁麼。有時不恁麼。秘藏指南云。僧問趙州。如何是毗盧師法身。州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此誠言。趙州何嘗不念佛也。是以妙悟之士。理事雙運。如鳥兩翼。似車兩輪。缺一不可。汝但知此。未曾知彼。便坐潄口一見。當知正念佛時。而當念究其能念之心。徧一切處。了不可得。是名謂之念而無念。即空觀觀心念佛也。將此能念之心。念彼所念之佛號。乃歷歷而分明。是名謂之無念而念。即假觀觀佛念心也。如是則念念了達能念之心。與彼所念之佛。乃非空非有。二邊叵得。即自即他。中道亦亡。即寂而照。自心觀作佛。即照而寂。彼佛顯自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眾生心佛。一念圓成。如[、/(、*、)]字三點。縱橫並別。皆不可議。舉一即三。言三即一。所以妙宗圓中。疏鈔十要等書。一一無非宗旨。汝自置之不看。倘細詳之。必然合之兩美。故料簡云。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大集經賢護品云。求無上菩提。應修念佛禪三昧。若人稱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慈旨親傳。可不信哉。
念佛名為無上深妙禪
禪有淺深之所不同。非是一定。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吾言佛門入道之要。法不在奇。理契則妙。故金剛三昧經云。不動不禪。離生禪想。法句經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是禪。心隨境界流。云何名為。定聞夫今人之禪所好者。無非坐乎偏空癡定之見。制之於心。使念不起。以為奇特。若爾。一違此二經妙旨。二便不知念佛法門。乃當念即空。念而無念。極深極妙之禪定也。不亦惜諸。若真妙禪定者。亦非奇巧。不出乎天然之理。故坐禪三昧經云。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須彌山。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法華經云。又見菩薩。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讚諸法王。然若深達此理。復以守愚空坐。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佛祖語異理同
教明如來久已證入。為利生故。出現於世。故說淨土法門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眾生聞此。彼有現佛可依。則道業易成。故信願持名。標心淨土。壇經云。除去十惡。即是十萬。後人不必疑也。當知佛與祖。語雖異而理則同。何也。觀夫唐代張善和。乃極惡之人。以殺牛為業。至臨終地獄相現。有一善知識。指示善和。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即見佛從西來與座得生。確有此事。故稱讚淨土經云。十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相。徧覆大千。證明往生。能不信歟。若非語異理同。縱去十惡。修十善行。儻不回願西方。其福報於天宮。始終難免左級。安比極樂永劫之不退也。大凡六祖語句。但一時被機。如來說法。正當像末普被。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惟依淨土可歸。慈父遺囑。須銘肌鏤骨。今當末世。五濁時熾。境強習重。觀淺心浮。欲有所修。舍淨土。其奚從哉。
約教釋疑
問金剛經云。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何堅執往生。反違大旨乎。答是義當辯。蓋教雖同一大乘。不無始終分設。當知彼經乃大乘始教。如來破相顯性。直達元底空無所有。體本虗寂也。故經云。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淨土法門。謂之不然。乃大乘終教。見佛相好。無非自性。觀經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然光明相好。既言不可具說。則何止三十二相。及八萬四千。應知如來具無數相也。若得理事融通。相即是性。性相不二。所以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即此義也。若初後不分。莫怪滯礙。而始終詳明。疑應自釋。是以約理雖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乃彼此來去。即事之理。又宛然也。譬如一大城垣之中。東西不濫。來去分明。或東城裏人。一日問鄰居曰。到何處去。對曰。至西城裏去。他一日回來。問汝何處來。又對曰。西城裏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