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22-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绀珠-清-德真-第5页

莫之行。修既不力。雖信無徵。故亟勸焉。勸有二義。一勸自利。一勸利他。茫茫生死海中。惟有空劫以前自己。是我本來。不早思認取尋解脫之門。自甘淪沒。誰任其辜。且己不修。其何以勸人修。盖淨土法門。自他兼利。宜自他兼修。自他兼修故。須自他兼勸。
二警策(雲棲法彙)
  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少年亦爾。何況老乎。我今殷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目暗耳聾。髮白面皺。背傴腰曲。骨痛筋攣。步履龍鍾。精神昏塞。譬如夕陽西照。光景須臾。衰草迎秋。凋零頃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淨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老堂警策)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平人亦爾。何況病乎。我今殷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四大不調。百骸欲散。飲食漸減。醫藥無靈。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諸魚遊釜內。倐忽蕉縻。燈在風前。剎那熄滅。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淨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二力(淨土十疑論)
  往生淨土。必資二種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瓔珞經云。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迴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二道(淨土十疑論)
  十住婆沙論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在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鞥-合+(白-日+田)]跋致。甚難可得。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陳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
二種病(純陽祖師說)
  此是最圓通最直捷法門。必先靜氣。一絲不掛。實力遵行。自有好處。然有二種大病。而間斷不在此數。第一是我要念佛。厭人多言。厭事多紛。未及一串二串。嗔心大動。無論念之不效。即使有益。亦不過為冥中官吏。不升淨土。何也。嗔因所至也。此最大忌。最易犯。經云。一念嗔心。能焚七寶。豈不利害。此一嗔字。不知悞了多少人。添了許多病。肝氣旺熾。相火奔騰。小則生狂昧昏亂之症。大則喪其本來有。如紙入紅爐。灰揚頃刻矣。安能入佛國清凉法地乎。第二是念佛有求。求而不應。或生後言。佛雖不咎。其罪報難逭。凡人念佛。滿五十日。三尸怒嫉。必生魔障。乃至六月。然後三尸服。而善神至。佑汝持佛。怒汝謗佛。況念佛原在大段上做功夫。若求財得財。求子得子。即使靈驗不過得財得子而已。與淨土全不關涉矣。不知汝一意行持。久久獲效。自然財來子得。不必汝求也。命中所有。不念佛亦有。所以膏粱紈袴無意修行。而命中所無。念佛自有。所以老宿名僧半生富貴也。勉之。
三心(善導和尚說)
  身禮彼佛。口稱彼佛。意觀彼佛。三業真實。名至誠心。信知自身具足煩惱。流轉三界。信知彌陀本願。下至十念得生。無有一念疑心。名深心。凡所作為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名回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
三心(念佛直指)
  執持佛號一行。通具三心。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大悲心。救拔一切眾生苦故。
三福(觀無量壽佛經)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三力(般舟三昧經)
  念佛往生有三種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煩惱心中有如來藏也。二者慈光攝取力。言彌陀光明無量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
三輩(無量壽經)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