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一心。人皆可行。只一憶念。如龍得水。似虎靠山。即楞嚴經。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將阿彌陀佛四字。做箇話頭。二六時中。自晨朝十念之頃。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頓超佛地。得非淨土之見佛。簡易於宗門乎。信知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願。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
二修(善導和尚說)
眾生障重。境細心麁。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故大聖悲憐。勸修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念報佛恩故。雖作善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二持(蕅益法師說)
執持佛號有二持。一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猶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名為事持。二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名為理持。
二宜(錫明居士說)
念佛宜求生淨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念佛自得成佛。世人不知。極樂淨土人人可到。心中先自搖惑。反想他生福報。遂致一生念佛無成。此非佛打誑語。乃自己不肯承當。走入差路。奉勸念佛之人。信到十分。願到十分。行到十分。九品蓮胎斷然有分。念佛宜廣行眾善。娑婆如苦海。念佛如乘船。生淨土如到彼岸。積善如帆楫盤費。經中雖言臨終十念。可以帶業往生。此由夙生修習。一念回光。頓超三界。非可倖而致也。苟明知惡不可為。而猶任意妄行。且等臨終片刻十念。天地鬼神豈容如此巧乎。往往業境現前。連一箇佛字也念不出。何能十念。奉勸念佛之人。當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終身守之。終身體之。
二善(彥倫法師說)
諸大乘經。勸生淨土因。通二種善。一定。二散。定謂即心觀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三諦圓融。一心具足。故唯心三昧。圓常觀體。了彼淨土依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為觀。心外無佛。性外無土。觀之不已。證無生忍。散謂用純實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亂。繫念彌陀。一日七日。聲聲不絕。念念無間。臨命終時。佛及聖眾。現在其前。唯事想彼國。但無三觀。名散善。若定若散。利根鈍根。皆淨土因。咸趣無生。永無退轉。
二出(桐江法師論)
橫豎二出。豎出者。謂三乘行人。依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歷涉地位。如取科第。須有才學。如歷任轉官。須有功效。橫出者。謂念佛求生淨土。如人廕敘。功由祖父。他力不論學問有無。又如覃恩普轉。功由國王。不論歷任淺深。
二行(十疑論)
欲生淨土。須求厭忻二行。一者厭離行。常觀此身。膿血屎尿惡露。臭穢不淨。初觀世人。從情欲貪愛生。是種子不淨。二觀父母赤白和合。是受生不淨。三住母胎藏。即是住處不淨。四在母胎時。惟食母血。即是食噉不淨。五十月滿足。從產門出。即是初生不淨。六內身膿血。即是舉體不淨。七死後胮脹爛壞。即是究竟不淨。觀身既爾。觀人亦然。次觀娑婆穢境。眾苦共集。應當厭離。纔生厭離。淨土必成。二者忻樂行。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是故希心起想。樂緣西方淨國。百寶莊嚴。金地瓊林。花池光彩。神通自在。任意他方。永絕死生。更無煩惱。受諸快樂。故須忻樂。
二不生(淨土法語)
若求其為吾真切教誡。莫要乎楊次公之言。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念佛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無他。為情愛之所牽也。夫輕愛以杜其妄。斬斷情根。脫離愛網。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盡。此無他。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淨土之人。尋常有娑婆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之所牽。而不得生。矧多愛乎。即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之所轉。而不得生。矧多念乎。蓋愛之所以為愛者。有輕焉重焉。厚焉薄焉。正報焉依報焉。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種種妙好。不可枚盡。大而重於泰山。小而輕於鴻毛。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之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之不歸於一。則不得生。
二念(蓮池大師說)
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見真佛也。不妨覲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見應佛也。亦能覩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迹雙舉。理事同原。
二勸(淨土晨鐘)
決定如是可行之謂信。決定如是而行之謂修。可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