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6-正统道藏太玄部

106-正统道藏太玄部-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宋-李驷-第31页

>  皆有名不?
  皆有其名目否。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五般泄利,而令則不同。
  有胃泄。
  胃經泄利。
  有脾泄。
  脾經泄利。
  有大腸泄。
  大腸泄利。
  有小腸泄。
  小腸泄利
  有大癥泄,名曰後重。
  痕,結也。小腹有結,而欲下利也。後重者,腰下沈重也,故名腎泄。
  胃泄者,飲食不化。
  風入於腸,土#1需於胃,泄所食之物,先出而不消化。
  色黃。
  脾屬土,泄利色黃。
  脾泄者,腹脹滿。
  雨淫腹疾,脾土惡濕,二氣之勝,故腹肚膨脹充滿。
  泄注#2。
  注者,無節度也。濕勝則濡瀉,濕氣內攻於脾,則水穀不分,故泄利無度。
  食即嘔吐瞇。
  脾胃,飲食之藏府。脾病不能化水穀,故食則嘔吐。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
  窘迫,急也。大腸氣虛,所以食訖而急欲昏鳳#3,迫急不可止也。
  大便色白。
  白從肺色。
  腸嗚切痛。
  腸內虛嗚,如刀切其腸之痛。
  小腸泄者,搜而便膿血。
  小腸,心之府。心生血,故便血。
  小腹痛。
  小便處在小腹,故痛。
  大底泄者,裹急後重。
  裹急者,腹中痛也。後重者,大便處疼痛也。
  數至圖而不能便。
  囿,廁也。腎開竅於二陰,惟氣虛,故數思鳳,及至廁,後重不能便。
  莖中痛。
  痛引入前陰莖中。
  此五泄之法也。
  此是五泄受病法度。
  五十八難曰:
  傷寒有幾?
  中傷寒邪,還有幾般。
  其脈有變不?
  脈息還變遷不同否。
  然:傷寒有五。
  有五般傷病#4。
  有中風。
  中傷風邪。
  有傷寒。
  冬謂之傷寒,諸嚴寒之時,為寒所冒,其之時而病,頭痛身疼,肌膚而惡,故名五#5傷寒。
  有濕溫#6。
  其人嘗傷於濕,因而中風,寒熱相傳#7,則發濕溫#8 病,苦兩經逆,為胸多汗,頭目痛,妄言。
  有熱病。
  冬傷於寒,因而氣發為熱病,發熱惡寒,頭痛身疼。
  有溫病。
  春夏月#9寒清時,秋冬有暄暑時,人感疫癘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卒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大#10 行是也。
  其所苦各不同。
  其證候所苦害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
  肌肉之上,陽脈所行,輕手按之,狀若太過。肌肉之下,陰脈所行,按之不足,謂之弱。此者是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故知中風也。
  濕溫之脈,陽濡#11而弱,陰小而急。
  肌肉之上#12陽脈所行,濡弱者,是濕氣所勝火也。肌肉之下,陰脈所行,小急者,是土濕之不勝木也。
  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寸尺俱盛極而緊澀。
  熱病之脈,陰陽俱浮。
  熱病之脈息,尺寸俱浮。
  浮之而滑。
  浮者,輕手按之而滑,是心傷熱豚。
  沈之散澀。
  沈者,重手按之而散澀,是津液虛少。
  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13而取之。
  溫病自有鬼癘之氣散行諸經,不可預知,其何經之所受,爻俟其病而診之,始可次所在治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14 愈者,何也?
  傷寒病有汗之而安愈,下之而死之者;有汗之而死者,下之而安愈者如何。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而死。
  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外寒,寒毒爭於榮衛之中,叉發熱而惡寒,尺寸俱浮大,內叉不躁。設有微煩,其人飲食欲溫,而惡玲也,為陽虛陰盛,汗· 之則愈,誤下則死。
  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陽盛則內熱,陰虛則內熱,寒毒相薄於榮衛之內,陽盛陰衰,極陰變陽,寒盛生熱,陽熱之氣盛而入裹,熱毒居胃,水液乾涸,燥糞結聚,其人外不惡寒,鈴蒸蒸發熱而燥,甚則譫語,下之則愈,誤汗則死。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診候寒熱之病如何。
  然:皮寒熱者。
  肺主皮毛,與大腸為表裹。藏病即寒,府病即熱。
  皮不可近席。
  手三陰三陽法天,天動故病,即不欲辟近席。
  毛髮焦,鼻槁。
  下有心火,燥熱之為病,故毛髮焦枯,鼻又桔槁。
  不得汗。
  凡有此病,不得汗之,汗之叉死,下之則愈。
  肌寒熱者。
  脾主肌肉,與胃為表裹,藏病主寒,府病主熱。
  皮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