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西游记》与修行系列

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四记载,释尊过去世为婆罗门时,入清净之雪山修菩萨行。一日,帝释天化现为形容可怖之罗刹,欲勘验婆罗门,而宣说过去佛所说之偈(《大正藏》卷一二,450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婆罗门听闻此偈,心生欢喜,要求罗刹告知后半偈;然罗刹欲食婆罗门之血肉,始肯相告。婆罗门求法心切,慨然应允,遂得闻后半偈之(同上,451上):“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并将此四句偈书于岩壁、树干等处,使后人得知。继而至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罗刹。其时,罗刹还现帝释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罗门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释尊以此因缘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今将此一故事译为现代白话文。

(百度搜索)

帝释天是天上的老大。在中国,天上的老大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佛界是罗刹王,是个象孙悟空一样的人物。

“然罗刹欲食婆罗门之血肉”。看看,我说的不假吧?华夏儿女尊玉皇大帝为天帝,其中必有渊缘。华夏儿女之所以不信鬼神,是有玉皇大帝撑腰。玉皇大帝连佛祖都要吃,不愧为老大,哈哈。

佛祖下界为婆罗门苦修多年,一直不能涅磐,向玉帝求教,玉帝教了一半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婆罗门心生欢喜,要求后半偈,玉帝说:你让我吃了,我就告诉你(然罗刹欲食婆罗门之血肉)。

婆罗门求法心切,慨然应允(答应了)。玉帝告诉了下半谒:“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婆罗门遵守承诺,继而至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罗刹。

可见:“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多么的重要,以致于佛祖以身相换。对于佛祖,这个交易是值得的。

佛祖为了得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并不是为了自已,而是将此四句偈书于岩壁、树干等处,使后人得知。可见佛祖是为后人而牺性自我,这是多么的让人尊重的一种情怀。

当然了,其时,罗刹还现帝释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罗门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皆大欢喜。

佛祖因这四句而成佛(释尊以此因缘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由此也可知,未来佛是弥勒佛。

中国人尊罗刹王为玉皇大帝,想必是罗刹王的后代。大家都如大小罗刹一般,嘿嘿。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得到了佛祖的首肯,佛、道同源自不必论了。

天下宗教是一家,

休要逞狂你我他。

三教九流成一统,

科学同源皆堪夸。

《西游记》第八十四回与第八十七回讲的就是这个寂灭法。

外修八戒,内修寂灭。

《西游记》中猪刚鬣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唐僧因此给他起了个别号,叫做“八戒”。五荤三厌,属宗教戒条,信徒不准食用。 五荤,即五辛,指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葱、韭与渠(形似萝卜味如蒜)。三厌,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列为教条。认为“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涌幢小品》)。厌,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过,这五荤三厌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实际另有所指。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佛教戒律还有很多。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

(百度搜索)

对于现代人,外修八戒竟直是不可能。还是看内修寂灭吧。

师徒四众,耽炎受热,正行处,忽见那路旁有两行高柳,柳阴中走出一个老母,右手下搀着一个小孩儿,对唐僧高叫道:“和尚,不要走了,快早儿拨马东回,进西去都是死路。”

《西游记》第八十四回。

观音劝和尚别走了,前面是死路。

唬得个三藏跳下马来,打个问讯道:

   “老菩萨,古人云,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怎么西进便没路了?”那老母用手朝西指道:“那里去,有五六里远近,乃是灭法国。那国王前生那世里结下冤仇,今世里无端造罪。二年前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杀彀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只要等四个有名的和尚,凑成一万,好做圆满哩。你们去,若到城中,都是送命王菩萨!”

《西游记》第八十四回。观音指明了前面是灭法国,正等着唐僧师徒(四个有名的和尚)。

行者火眼金睛,其实认得好歹,那老母搀着孩儿,原是观音菩萨与善财童子,慌得倒身下拜,叫道:“菩萨,弟子失迎!失迎!”那菩萨一朵祥云,轻轻驾起,吓得个唐长老立身无地,只情跪着磕头。八戒沙僧也慌跪下,朝天礼拜。一时间,祥云缥缈,径回南海而去。

《西游记》第八十四回。指明了是观音说的。前面就要行寂灭法了。

只见那城中喜气冲融,祥光荡漾。行者道:“好个去处,为何灭法?”看一会,渐渐天昏,又见那:十字街灯光灿烂,九重殿香蔼钟鸣。七点皎星照碧汉,八方客旅卸行踪。六军营,隐隐的画角才吹;五鼓楼,点点的铜壶初滴。四边宿雾昏昏,三市寒烟蔼蔼。两两夫妻归绣幕,一轮明月上东方。

《西游记》第八十四回。修至明月上东方,还是需用寂灭法。

行者道:“好个去处,为何灭法?”

行者道:“师父,他这城池我已看了。虽是国王无道杀僧,却倒是个真天子,城头上有祥光喜气。

《西游记》第八十四回。

女儿道:“母亲,我家有个黑处,又无风色,甚好,甚好。”妇人道:“是那里?”女儿道:

   “父亲在日曾做了一张大柜。那柜有四尺宽,七尺长,三尺高下,里面可睡六七个人。教他们往柜里睡去罢。”妇人道:“不知可好,等我问他一声。孙官人,舍下蜗居,更无黑处,止有一张大柜,不透风,又不透亮,往柜里睡去如何?”行者道:“好!好!好!”

《西游记》第八十四回。最好寻一清静之地行寂灭法,没有条件的将就吧。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西游记》第八十四回。行寂灭法要以《多《心经》》为主持。 《多《心经》》即《心经》。

他道:“我且回去,照顾猪八戒照顾,教他来先与这妖精见一仗。若是八戒有本事,打倒这妖,算他一功;若无手段,被这妖拿去,等我再去救他,才好出名。

《西游记》第八十五回。让八戒出马。暗示外行八戒。

八戒上前一钯,把老怪筑死,现出本相,原来是个艾叶花皮豹子精。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这个艾叶花皮豹子精是八戒打死的。

“万岁,有孙悟空路至天竺国凤仙郡,欲与求雨,特来请旨。”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玉帝之寂灭法,甚是难行。

行者道:“不难!不难!我临行时,四天师曾对我言,但只作善可解。”那郡侯拜伏在地,哀告道:“但凭老师指教,下官一一皈依也。”行者道:“你若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我还替你作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释,不久天即诛之,性命不能保矣。”那郡侯磕头礼拜,誓愿皈依。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那四将同大圣,不多时至于凤仙境界,即于半空中作起法来。只听得唿鲁鲁的雷声,又见那淅沥沥的闪电,真个是:电掣紫金蛇,雷轰群蛰哄。荧煌飞火光,霹雳崩山洞。列缺满天明,震惊连地纵。红销一闪发萌芽,万里江山都撼动。那凤仙郡,城里城外,大小官员,军民人等,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头顶着香炉,有的手拈着柳枝,都念: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善念,果然惊动上天,正是那古诗云:

“人心生一念,

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

乾坤必有私。”

   且不说孙大圣指挥雷将,掣电轰雷于凤仙郡,人人归善。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正说处,忽有披香殿看管的将官报道:“所立米、面山俱倒了,霎时间米面皆无,锁梃亦断。”奏未毕,又有当驾天官引凤仙郡土地、城隍、社令等神齐来拜奏道:“本郡郡主并满城大小黎庶之家,无一家一人不皈依善果,礼佛敬天。今启垂慈,普降甘雨,救济黎民。”玉帝闻言大喜,即传旨:“着风部、云部、雨部,各遵号令,去下方,按凤仙郡界,即于今日今时,声雷布云,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时有四大天师奉旨,传与各部随时下界,各逞神威,一齐振作。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却说大圣坠落云头与三藏道:“事毕民安,可收拾走路矣。”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这几回算是解完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