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又曰∶肾咳之状,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咳,音概,气逆也。)
又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宠然浮肿,(庞,音忙,丰浓貌。)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
诊在肌上,其色黑。
又曰∶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如人垂首向地寻物貌。)
又曰∶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虚则梦见舟船溺人;厥气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
又曰∶是动病则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 悬,病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
又曰∶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癖,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
足下热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人之五脏,惟肾无实,小儿痘疮变黑陷,是肾水克退心火,多不治也。
又曰∶心乘肾微邪,内热不恶寒,桂枝丸。
又曰∶肺乘肾虚邪,喘嗽皮涩而寒,百部丸。
又曰∶肝乘肾实邪,拘急气搐身寒,理中丸。
又曰∶脾乘肾贼邪,体重泄泻身寒,理中丸。
《人镜经》曰∶五行之间,惟肾之一脏,母盛而子反受邪,是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论者,肺肾是也。何则?
肺属金,应乎皮毛,所主者气,肾属水,主乎骨髓,所藏者精,气之轻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 上,此物性之自然,今肺盛,乃热作也,气得热而上蒸,则肺不能下生于肾,则肾受邪矣,急以凉药解之,使 脏气温和,自能下生于肾,病必先求之于肺,若肺和而肾忽受病,不过脾湿相刑,所以有解肺热去脾邪二药,
若脾肺俱和,而肾自病,亦当察其本脏虚实而治之。
足少阴肾引经药歌∶ 酉肾猪肤猪(苓白)茯苓,牡丹(皮)泽泻(肉)桂阿(魏)丁(香),山(萸肉)吴茱(萸黄)柏砂 (仁)乌药,败酱天(门)冬牡蛎停,(豆)豉桔(梗五)味(子)元(参)并独活,(益)智(仁檀)香 (甘)草(地)骨(皮)或(朱)砂行,下行知(母)附地(黄地)榆(苍)术,右肾沉(香黄) 益附称。
《难经》曰∶冬脉石。
经曰∶劳而动血者,属肾。
又曰∶若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鲜或紫或细屑者,为咯血,或鲜红随唾而出,为唾血。唾中带血,
咯出有血,或血丝,皆出于肾。
又曰∶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腰痛足冷为肾水,总而论之,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
又曰∶诸髓者,皆属于脑。
又曰∶黑如乌羽者生,黑如煤炭者死。
又曰∶实则梦腰脊解软,虚则梦涉水恐惧。
又曰∶声喑不出,寒厥不回,二便闭,
不能泄,不能禁者,肾脏气绝,不治证。
又曰∶耳聋绝无闻,骨痛之极者,肾之经病危证。
补∶地黄、山萸肉、芡实、山药、枸杞、桑螵蛸、牡蛎、杜仲、牛膝、龙骨、锁阳、虎骨、龟版。
泻∶知母、黄柏。
温∶附子、鹿茸、破故纸、肉桂、沉香、腽肭脐。
凉∶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
引经报使∶独活、肉桂。
<目录>卷四\内景图说(下)
<篇名>膀胱属性: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又曰∶膀者言其横于前阴之旁,以通水也。胱者,言其质之薄而明也。合而言之,以其由虚而实,旁通水 道,通身虚松,可以蓄水,渐渍而渗入胞中,胞满而溺出也。
\r膀胱图\p04-a41a20.bmp\r 又曰∶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 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其入,皆由 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后世诸书,有言其有上口无下口,
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
《难经》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
又曰∶足太阳经膀胱。
又曰∶是经多血少气。
又曰∶申时气血注于膀胱。
《灵枢》曰∶膀胱在小腹之内。
又曰∶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难经》曰∶膀胱以虚受水,为津液之腑,有上口而无下口,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泻,气海之气不 足,则秘涩不通。
经曰∶水液自小肠泌别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
东垣曰∶膀胱虽为津液之腑,至于受盛津液,则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
《类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也。
经曰∶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甲乙经》曰∶膀者,横也。胱者,广也。言其体横广而短也。
经曰∶膀胱胀者,小腹满而气癃。
又曰∶厥气客于膀胱,则梦游行。
又曰∶膀胱有热则淋闭,膀胱不约为遗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