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7-幼幼新书宋刘昉-第283页

药分,和以蜜,未食服桐子大四丸。此是五、六岁儿所服,若小儿,以意量之。日三服,丸子大小,量儿与之。服之当微烦,勿怪。腹中诸病皆出,神效。忌猪、鱼、菜物。据上八说,疑别有鳖甲并用也。
《婴孺》治小儿先得寒热,腹坚牢强痞,不能饮食,不生肌肉,时苦壮热。
鸡骨丸方芎 当归 紫菀 大黄(蒸,三升米下) 茯苓(各三分) 杏仁(去皮炒) 桂心(各四分) 杜衡白芷 石膏(各二分) 半夏(一分,洗)黄雌鸡(一个,破腹,勿令中水,去肉取两胁翼及胫骨,干之,炙令黄色)上为末,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日进三服,稍稍加之,神效。
《婴孺》治小儿患腹中痞结,常壮热方。
大黄(炙烟出) 鳖甲(炙黄) 茯苓(等分)上为末,蜜丸大豆大。饮下,日三。小儿加减之。
《婴孺》治小儿胁下有痞,手足烦热。
五参丸方人参 苦参 丹参 沙参 元参 防风(各一两) 干姜 附子(各半两,炮)虫(五个,炙) 大黄(四两,蒸三升米下) 蜀椒(一合,去汗) 巴豆(二十个,去皮、心,炒) 葶苈(一合,炒)上为末,别研巴豆,入匀,杵万下,蜜丸如小豆大。一岁儿一丸,日再,稍加丸数。
《婴孺》治小儿胁下积气,羸瘦骨立,圊便不节。
大鳖头足丸方鳖头、足(一具,酒浸一宿。炙令黄) 干漆(二分,炒) 紫芝 芍药 人参 栝蒌根(各三分) 甘草(四分)上为末,蜜和丸如胡豆大。一丸,日进三服。鳖截之,去颔、下段足,取腕前。
《婴孺》治小儿痞气,胁下胀满,腹中积聚、坚痛。
鳖头丸方鳖头(一个) 虻虫 虫 桃仁(炒。各三分)上为末,蜜丸如小豆大。二丸,日进三服,以知为度。如不利,加大黄三分。
《婴孺》治小儿服汤已得大利,温壮已折,而滞实不去,心下坚,痞满不可按,辄啼,内有伏热诸候,集成此疾。
宜服破痞除热。
甘遂汤方甘遂 甘草(炙。各二分) 黄芩 大黄(各四分)上以水二升,破鸡子二个和,取白投水中搅,令沫上,吹去之,内药煮九合。为二服。
《吉氏家传》取小儿痞方。
白丁香 紫丁香(各四十九粒) 舶上硫黄 密陀僧(各一块,皂皂子大) 五倍子(一个,枣大) 黄鹰条(末,炒一钱) 麝(少许)上末。如小儿瘦者,粟米饮下半钱;肥者大米饮下。并第七椎下两边灸之,须齐下火。疳、蛔虫自出如麸片相似,效。
卷第二十二
宿食不消第七《巢氏病源》小儿宿食不消候:小儿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儿乳哺、饮食,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脾胃则冷。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胃气和调则乳哺消化。若伤于冷则宿食不消。诊其三部,脉沉者,乳不消也。
《圣惠》:夫小儿宿食不消者,由脾胃冷故也。凡小儿乳哺饮食,取冷过度,则冷气伤于脾胃。缘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脾气磨而消之。其二气调和则乳消哺化,若伤于冷,则宿食不消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宿食不消,身体发热或发吐泻,宜用水精丹利之(方见夹食伤寒门中),却下补药调理。
如身上热不退,泻不止,仍发渴、心躁,宜进玉珍散二、三服。如更不退,须进银涎散一、二服,却将调胃气药相间服。若只泻清水,宜用白龙丸二、三服。(三方并见本门。)钱乙论: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千金》治小儿宿乳不消,腹痛,惊啼。
牛黄丸方牛黄(三钱)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枚) 真珠 巴豆(去皮、膜) 杏仁(汤浸,去皮、尖。各一两)上五味,捣附子、真珠为末,下筛;别捣巴豆、杏仁,令如泥,内药及牛黄,捣一千二百杵,药成。若干,入少蜜足之。百日儿服如粟米一丸,三岁儿服如麻子一丸,五、六岁儿服如胡豆一丸,日三,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当微转,药丸全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药丸全出为度。
《千金》崔文行平胃丸 治丈夫、小儿食实不消,胃气不调;或温壮热结,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方在《千金》中)热药,后当进此丸调胃方。
大黄(二钱) 小草 甘草(炙) 芍药 芎 葶苈(各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五十枚)上七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一岁儿二丸,渐加之。《千金翼》有菖蒲、当归、干姜、茯苓、麦门冬、细辛,无杏仁,为十二味。
《外台》:《短剧方》疗小儿宿食不消,发热。
九味当归汤方当归 甘草(炙) 芍药 人参 桂心 黄芩 干姜(各一分) 大枣(五枚) 大黄(二分)上药切,以水一升半,煎取六合,去滓分服。增减量之。
《圣惠》治小儿宿食不化,少欲饮食,四肢消瘦,腹胁多胀。
诃梨勒散方诃梨勒皮(三分) 人参(去芦头) 白术 麦 (炒令微黄)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槟榔(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日四、五服。
《圣惠》治小儿宿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