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皂子大) 黄连 元精石 黄鹰条 粉霜(各半钱) 巴豆(一个,分作两片,半生用,半烧过)上件八味,细研令匀,用枣瓤和搜,以面剂裹,文武火中煨,面熟取药,旋丸如黄米大。每服用甘草、薄荷汤下一、二丸。量儿大小加减。
《灵苑》治惊风,止吐逆,腹内有症积,疏脏腑。
大丸方滑石(三分) 天南星(二钱) 腻粉(一钱) 巴豆(七粒,去皮,纸裹压去油)上件四味并同研为细末,以糯粥研为丸如黄米大。若腹内有症积,临卧时炮皂角子煎汤下;惊着用葱白汤下;若有涎吐逆,用丁香母一个煎汤下。每服一丸至三丸,量儿大小加减。
太医局七宣丸 疗风气结聚,宿食不消,兼沙石、皮毛在腹中。及积年腰痛,冷如冰石,香港脚冲心,烦愦闷乱,头旋暗倒,肩背重闷,心腹胀满,胸膈闭塞,风毒瓦斯连及头面。大便或秘,小便时涩,脾胃气痞,不能饮食,脚转筋掣痛挛急,心神恍惚,眠寝不安等疾。
大黄(湿面裹煨,十五两) 桃仁(去皮尖, ,六两) 枳实( ) 木香 柴胡(去苗,洗) 诃梨勒皮(各五两) 甘草( ,四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食后或临卧服。稍增至四十丸,取宣利为度,量虚实增减。觉病势退即服五补丸,不关男女、老少并可服饵,量力加减。
《谭氏殊圣方》:小儿心硬辨应难,撞肋冲心有数般,忽即当心一片硬,不然分作两边安。丁香牛黄石膏共,天竺生犀丸作丹,更入茯苓并枳壳,频服三粒必心宽。
镇心丸丁香(半分) 天竺黄 石膏(各一分) 生犀(末,一钱) 牛黄(少许)上为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二粒,春夏枳壳汤下,秋冬茯苓汤下。
茅先生小儿诸积病青金丹滑石(末) 白丁香(罗过) 天南星(各二钱匕) 青黛(罗过,平钱满挑二钱) 轻粉(重二钱) 水银(秤二钱,先以锡二钱于铜铫内煮溶,便以水银拌和,泻出于地,冷用。) 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片无缺损者。井华水浸一宿,悬当风处吹干,烂研)上前件药同拌合,用软饭为此○大。巴豆不出油。根据形证用汤使下项。伤寒后取积痰,煎葱汤吞下;取疳虫,用牛肉炙汁下;惊风,肚中紧硬,面青黑,金银薄荷葱汤吞下;因伤着肚中及腹皮上,微热肚胀,夜间作热,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黄色,眼微黄,此肚中有积,用皂角子二七粒,灰内煨过,用水一盏,煎至半盏下;有积作泻,鱼 汤下;气积,炒茴香汤下。凡下此药,周岁十四丸;三岁十八丸;七岁二十四丸,看大小加减下。须是四更初下,至天明通下积来。尽时可根据形证候下药补之。临吃此药,恐先吐下些小涎来、亦不妨。
茅先生小儿诸积万灵丸 根据形证用之。
木香 黄连 蓬莪术(各半分) 陈橘皮 青橘皮(各去皮瓤,一分) 槟榔(一个重钱半已来者用)上为末,每匕药一钱。用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醋煮巴豆一个,煮药令巴豆紫色。用杏仁一个去皮尖,灯火上,留性。二味都研,用醋面糊为丸如○许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丸,薄荷姜汤吞下。
《婴孺》治小儿结实不散,乳食不消,心腹痛。
双丸子方太山甘遂(炒) 牛黄(各二分) 真珠(一分) 杏仁(汤去皮尖) 芍药(各四分)上为末,蜜丸麻子大。一岁儿饮下二丸,量儿加减。
《婴孺》治小儿痰实结聚。
麦门冬双丸子方麦门冬(四分,去心) 蕤仁(二百枚,去皮膜) 丹砂(三分) 巴豆(四十枚,去皮心,炒)上为末,蜜丸黍米大。一岁二丸;三、二岁服麻子大四丸。《外台》方同,用真珠不用丹砂。
《婴孺》治孩子自下后,得寒热,血结成癖气,在左胁下,或寒饮,或冷食积聚,气动胸心,留热,不下食饮,暗瘦,宜先服少饮子散,气下。食后服紫双丸去宿积,自充溢也。
饮子方(紫双丸见前《千金方》。)柴胡 茯苓 人参 白术 鳖甲(醋涂,炙香熟。各二分)上切如豆大,水二升,煮五合。空心分温三、四服,相去如人行一、二里久,再服粥以将息。
《婴孺》治小儿核肿,壮热有实方。
麝香(三铢,别研,汤熟入) 大黄 前胡(各四分) 甘遂 石膏(各三分) 黄芩 甘草(炙) 青木香(各二分)上为粗末,水七升,煮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服下,夜三服。
《婴孺》治小儿肿满结实,诸治无益者。
太山甘遂丸方太山甘遂(炒) 葶苈(炒) 芍药 郁李子 杏仁(去皮尖,炒) 车前子 黄芩 猪苓(各三分) 泽漆叶(炒) 鳖甲(炙。各二分) 柴胡(四分)上为末,蜜丸。竹叶饮下,以利为度。一、二岁儿服小豆大十丸;四、五岁服十五丸。以意量之。
汉东王先生《家宝》灵砂丹 下虚中积,脏腑虚滑泄泻,久经取转,里急后重,久积恶痢,暴泻不止,神效无比方。
通明 砂(一钱,细研) 颗块辰砂(通明有墙壁者,一分,细研)上二味衮研极细,用蜡半两,先于盏内溶成汁,入去皮巴豆取三七粒全者煎,候巴豆紫色为度即漉出巴豆,细研。入前二味再研匀于黄蜡内,三分中取一分,再溶成汁,倾药于内,急搅令匀,刮出,于瓷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