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推其功。心下有结实之毒,而呕吐不止者实是。主之大抵与大半夏 汤之所主治也大同小异,而有缓急之别。
四逆加人参汤,其证不具也。恶寒脉微而复利,是四逆汤之所主;而不见人参之证也。
此方虽加人参仅一两,无见证,则何以加之?是脱心下之病证也明矣。附子汤证不具也。此 方之与真武汤,独差一味。而其于方意也,大有迳庭。附子汤,术、附君药,而主身体疼痛,
或小便不利,或心下痞硬者。真武汤,茯苓、芍药君药,而主肉 筋惕,拘挛呕逆,四肢沉 重疼痛者。
旋复花代赭石汤,其用人参二两,而有心下痞硬之证,此小半夏汤加减之方也。二两疑 当作三两也。
辨 误 甄权曰∶参补虚。误矣,此言一出,流毒千载。昔者张仲景之用参也,防己汤莫多焉。
其证曰∶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未尝见言补虚者也。又曰∶虚者即愈,实者三日 复发。复与而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此其所由误者乎?则有大不然。盖汉以 降,字诂不古者多矣,则难其解。古语曰∶有为实也,无为虚也,故用防己汤。而心下痞坚 已,虚而无者,则即愈也,虽则即愈也,心下痞坚,犹实而有者,三日复发,复与防己汤而 不愈者,非特痞硬,即是坚也,非参之所主,而芒硝主之,故参如故,而加芒硝、茯苓。由 是观之,不可谓参补虚也。孙思邈曰∶无参,则以茯苓代之,此说虽误,然参不补虚,而治 心下疾也,亦足以征耳。盖参补虚之说, 于甄权。滔滔者天下皆是,本草终引广雅五行,
记是参之名义,而岂参之实乎,学人详诸。余读本草,至参养元气,未尝不发书而汉也。曰∶ 呜呼,可悲哉,人之惑也。所谓元气者,天地根元之一气也,动为阳,静为阴,阴阳妙合,
斯生万物,命其主宰,曰造化之神也。而人也者,非造化之神也,故人生于人,而神不能生 人,况于元气乎?夫人之元气也,免身之初,所资以生,医家所谓先天之气也。养之以谷肉 果菜,所谓后天之气也。虽然,元气之说,圣人不言,故经典不载焉。战国以降,始有斯言 。冠子曰∶天地成于元气。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王正则元气和顺。扬雄解嘲曰∶大气 含元气。孔安国《虞书注》曰∶昊天谓元气广大。《汉书·律历志》曰∶大极元气,函为一 。班固《东都赋》曰∶降烟 ,调元气。此数者,皆言天地之元气,而非人之元气也。《素 问》曰∶天之大气举之,言系地于中而不坠也。又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言皮肤毫毛之 末,温缓之气也。此犹可言也。然论说之言也,于疾医何益之有?又曰∶养精以谷肉果菜,
是古之道也,未闻以草根木皮,而养人之元气,盖其说出于道家,道家所雅言延命长寿,故 立无气以为极也。秦汉以降,道家降盛,而阴阳五行元气之说,蔓延不可芟,医道湮晦,职 此之由,岂可不欢哉!夫医术人事也,元气天事也,故仲景不言矣。养精以谷肉果菜,而人 参养元气,未尝有言之。由此观之,其言养元气者,后世之说也,不可从矣。
东垣李氏曰∶张仲景云∶病患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利身凉、脉微血虚者,并 加人参也。古人之治血脱者,益气也。血不自生,须生阳气。盖阳气生,则阴长而血乃旺也。
今历考《伤寒论》中曰∶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李氏其据此言乎?然而加人参仅 仅一两也。四逆加人参汤,更加茯苓,此为茯苓四逆汤,而不举血证,则人参之非为亡血也,
可以见已。且也仲景治吐血、衄血、产后亡血,方中无有人参,则益足证也,李氏之说妄哉 !自后苟有血脱者,则不审其证,概用人参,亦益妄哉!或问曰∶吾子言仲景用人参治心下 痞硬,而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属,无有人参,岂亦有说乎?曰∶有之。何子读书之粗也?大黄 黄连泻心汤曰∶心下痞,按之濡。其于人参,则诸方皆曰心下痞硬。硬濡二字,斯可以见其 异矣。
品 考 人参 出上党者,古为上品,朝鲜次之。今也,上党不出,而朝鲜亦少也。其有自朝鲜 来者,味甘,非其真性。故试诸仲景所谓心下痞硬,而无效也,不可用矣。源顺和名抄云人 参,此言久末乃伊芳。盖本邦之俗,谓熊胆为久末乃伊芳,而亦号人参,则以其味名也。由是观 之,本邦古昔所用者,其味苦也亦明矣。今试取朝鲜之苗,而树艺诸本邦者,其味亦苦也。
然则其苦也者,是人参之正味。而桐君雷公之所同试也,乃今余取产于本邦诸国者用之,大 有效于心下痞硬。其产于本邦诸国者,五叶三 ,其于形状也,亦与所产于朝鲜同矣。产于 本邦诸国者,于和州金峰者最良。去土气而锉用,谨勿杀苦也。
<目录>卷上<篇名>桔梗内容:主治浊唾肿脓也,旁治咽喉痛。
考 证 排脓汤,证阙。
桔梗白散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桔梗汤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排脓散,证阙。
以上四方,其用桔梗者,或三两、或一两、或三分、或二分。
上四方者,皆仲景之方也,而排脓汤,以桔梗为君药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