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同黄 、天冬、北味、牛膝、杞子、菖蒲。治中风不语。同大枣、白芍、
甘草、枣仁、圆肉。治脾阴虚。同木瓜、藿香、橘红。治气虚反胃。同姜皮各两许。水煎露 服。治气虚疟久不止。
<目录>卷一\草部上<篇名>【黄】
内容:气微温。味甘。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 儿百病。(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
黄 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 之土 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 。排脓止痛也。风湿热壅于肌肉筋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风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
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 甘温。补益气血。故治癞疾也。肠 为痔。肠者手阳 明 经也。太阴脾。为阳明行津液者也。甘温益脾。脾健运。则肠 行而痔愈也。鼠 者瘰 也 。乃少阳经风热郁毒。黄 入胆与三焦。甘能解毒。温能散郁。所以主之。人身之虚。万有 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 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 精不足也。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 入少阳补生生之 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
制 方: 黄 同桂枝、白芍、甘草、姜、枣、饴。名黄 建中汤。治脾阴虚。同桂枝、白芍、甘 草、
防风。治表虚自汗。同茅术、生地等分。牛膝、黄柏减半。丸。治湿毒 疮久不愈。用盐水 炒五钱。白茯一两。末。治气虚白浊。同甘草。治虚渴。同麻仁、陈皮、白蜜。治老人虚闭 。同川莲。治肠风下血。同川芎、糯米。治胎不安。同生地、熟地、黄柏、黄连、黄芩、归 身 、枣仁。治阴虚盗汗。同生地、熟地、归身、人参、枣仁、北味。治表虚自汗。同人参、甘 草。名保元汤。治阳虚及虚痘症。同白芷、白芨、甘草、金银花、皂刺。排脓止痛。
<目录>卷一\草部上<篇名>【术】
内容:气温。味甘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 不饥。
术性温。禀天阳明之燥气。入足阳明胃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 味俱升。阳也。风寒湿三者合成痹。痹者拘挛而麻木也。盖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也 。死肌者。湿邪侵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而筋劲急也。疸者。湿乘脾土肌肉发黄也。皆脾 胃湿症。术性甘燥。所以主之。胃土湿。则湿热交蒸而自汗发热。术性燥湿。故止汗除热也 。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湿。则失其健运之性而食不消矣。术性温益阳。则脾健而食消 也。煎饵久服。则胃气充足。气盛则身轻。气充则不饥。气纳则延年。所以轻身延年不饥也 。
制 方: 术同枳实作汤。治水饮。作丸。名枳术丸。治面黄食不化。同人参。治脾肺俱虚。同白 芍、
白茯、甘草。治脾虚肌热。同泽泻。治心下有水。同牡蛎、浮麦、石斛。治脾虚盗汗。同姜 酒煎。治产后呕逆。同陈皮。治脾虚胀满。同谷芽、猪肚丸。治脾虚少食而瘦。同白芍、肉 果 炮姜 暑泻 。同苦参、牡蛎、猪肚丸。治胃湿热而瘦。同麦冬、石斛、黄柏、白芍、木瓜、苡仁、北味。
治 痿。
<目录>卷一\草部上<篇名>【甘草】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 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补中)
甘草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降味升。阳也。肺主气。脾统血。肺为五脏之长。脾为万物之母。味甘可以解寒。气平可 以清热。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热而筋 骨 。气平入肺。平肝生肾。筋骨自坚矣。脾主肌肉。味甘益脾。肌肉自长。肺主周身之气。
气平益肺。肺益则气力自倍也。金疮热则 。气平则清。所以治 。味甘缓急。气平清热。
故又解毒。久服肺气清。所以轻身。脾气和。所以延年也。
制 方: 甘草佐黄 、防风。治气虚痘症。同白芍、黄芩。名黄芩汤。治痢。同白芍。名甲己汤。
治 泄。同人参、炮姜、肉桂。则温中。同麦冬、枇杷叶、苏子。则下气。同川莲、白芍、升麻 、滑石。治热痢。同人参、菖蒲、益智、圆肉、枣仁、远志。治健忘。同桔梗、元参、牛蒡、
花粉。利咽喉。同麦冬、石膏、竹叶、知母。名竹叶石膏汤。治烦闷燥渴。同川莲、木通、
赤茯、生地。泻心火。同桂枝、人参、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姜、枣、酒。名复脉散。
治心脾血枯。甘草一味。水炙熬膏。治悬痈如神。
<目录>卷一\草部上<篇名>【山药】
内容:气温平。味甘。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 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炒用)
山药气温平。禀天春升秋降之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