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本草经解书名:本草经解作者:叶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篇名>序一内容:夫立言者不其难哉。或敷陈繁赜而肯綮无闻。或梗概粗呈而源流俱昧。失则维均。故职 详未若职要。而明其当然。又必抉其所以然。正如经籍。汉唐注疏。亦云详矣。宋贤则略名 物 而穷义理。斯道始朗如星日。今医之本草而有纲目。犹经籍之有注疏也。终身学而未知注疏 者众矣。而医之于纲目亦然。畏其繁重记诵维艰也。惊犹河汉。会归不易也。于是乎因陋就 简 。承讹袭谬。凡 然刀圭漫试。自诩良工。与夫坐拥皋比。居然名宿。滔滔皆是。堪一叹 也。古吴叶先生儒者也。邃于易而善医。即以易之盈虚消息。通乎剂之缓急轻重。着书等身 。其一为本草经解。于本经三百六十五种而损之。而益之。凡一百七十有四。其诠释也缕析 详明。其制方也斟酌尽善。盖东璧之书淹通博大。此则撮其至要。洁静精微。固义文家法。
一立言而三不朽具焉者也。其锡山王君悦田。为海文殿元之群从。学易于先生。兼得活人之 术焉。间出此视予。予寻绎再四。谓是论衡也。忍终秘乎。顷者家大人于政事余暇。刊布方 书数种。补子惠所难周。掖斯人于耆艾。顾物药则其权 也。并锲是书。欲学人咸奉为指南 。譬若经生。即未遑远稽。讨矜奥博。但力守宋贤传注。深思潜玩。融会贯通。已无愧真儒 。此叶先生着书本怀也。悦田兄尊闻雅意也。亦即家大人保赤情殷。常以济人利物。当随事 力行。敦勉余兄弟之素志也。工竣为识诸首简。
\x雍正甲辰岁午月上浣河东杨缉祖序于六署之敬德堂\x <目录><篇名>序二内容:古称神农氏辨别百草之性。咀味穷理。列为成书。后人定之。名曰本草纲目。然品汇既 多。
篇章亦富。不无烦衍错杂之病。能贯通而得其要者诚难其人。昌黎韩子有言。记事者提要。
纂言者钩玄。苟或昧于阴阳类聚群分。未能推明其所以然。而欲临症补泻。得其所当然。难 矣。叶君天士儒者。喜读书。尤邃于易。尝着易经象训十二卷。因易以悟医。通乎其理。撰 述颇多。本草经解其一也。集中所载。择汤液中要品而得其精。家侄悦田从学有年。得其指 示。抄录此书。出入必偕。近游六安。省舍弟于奎光清署。得谒州刺史杨公。公一见之。反 复赞叹。以为诠释之精。无逾此编。即命远斋公子付之梓人。以公当世。使学人识其要领。
于本草之精义。洞然豁然。纲举目张。忘乎其纂辑之劳。而具有贯通之益。其于人之疾也。
庶无谬乎。愿以此编为良医家法也。
\x雍正二年十一月日长至 锡山王云锦书于荷经之凝斋\x <目录>卷一\草部上<篇名>【人参】
内容:气微寒。味甘。无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 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气微寒。禀天秋令少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 阴脾 经。气浓于味。阳也。肺为五胖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主生气。
人参气寒清肺。肺清则气旺。而五脏俱补矣。精者阴气之英华。神者阳气之精灵也。微寒 清肺 。肺旺则气足而神安。脾属血。人身阴气之原。味甘益脾。脾血充则阴足而精安。随神往来 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精神安。魂魄自定矣。气虚则易惊。血虚则易悸。人参微寒益 气。味甘益血。气血平和。惊悸自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参益气。正气充足。其邪自 不能留。故能除邪气。五脏藏阴者也。五脏得甘寒之助。则精气上注于目而目明矣。心者神 之处也。神安所以心开。开者朗也。肾者精之舍也。精充则伎巧出而智益。久服则气足。故 身轻。气足则长生。故延年也。
制 方: 人参同五味子、麦冬。名生脉散。补阴生津液。同辰砂。治惊。同炮姜。则补气温中。
同白 术、炮姜、甘草。名理中汤。治胸中寒邪痞塞。同白茯、白术、甘草。名四君子汤。治脾湿 不 治 食入即 同 苏 治 血虚发热。同炮姜、北味、白术、甘草、白芍。治中气虚喘。同黄 、甘草、天冬、麦冬、
生 地、熟地、北味、苁蓉。治肾虚水泛成痰。同乳香各一钱。丹砂五分末。鸡蛋清和姜汁调服。
治横生倒产。同归身、麦冬、五味。治闻雷即晕。同赤茯、龙齿、辰砂。治离魂。同陈皮。
治房后困倦。同柴胡、大枣、生姜。治虚劳发热。同赤茯、麦冬。治齿缝出血。同莲肉、川 莲。
白芍、甘 草。治血虚腹痛。同附子、肉桂、炮姜。治寒厥。同附子、北味。治气脱中寒。同白术、麦 冬、
五味。治中暑倦怠。同白芍、沉香。治气虚胸满。同升麻。补上焦元气。泻肺中伏火。同白 茯。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伏火。同沉香、茯神。治心虚邪客作痛。同黄 、白芍、北味。治 汗多亡阳。同知母、石膏、粳米、甘草。名人参白虎汤。治气虚伤暑。同附子、白芍、白术 、白茯、甘草。治小儿慢惊。同菖蒲、莲肉。治产后不语。同附子、肉桂、麦冬、五味。治 下虚寒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