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边长安志  (元)骆天骧纂修

  序

  证题

  卷之一

         杂着

    总叙

    分野

    土产

    土贡

    风俗

    雍州

    京都

    京兆尹

    府县官

    四至 

   管治郡县

    汉

    后汉

    晋

    隋

    唐

    宋

    金

    大元

     八州

      同州

      华州

      商州

      耀州

      干州

      恒州

      郿州

      桢州

     十二县

      咸宁县

      长安县

      咸阳县

      临潼县

      兴平县

      鄠县

      蓝田县

      泾阳县

      高陵县

      栎阳县

      云阳县

      干佑县    

  卷二

   京城

    周

     镐京 

    秦

     咸阳 

    汉

     长安城 

    大兴城

    城制度

    隋唐

     皇城

     京城外郭

     再筑京兆城  

   宫殿室庭

    周

     宫

      酆宫 

    秦

     宫

      阿房宫

      甘泉林光宫

      祈年宫

      棫阳宫

      橐泉宫

      梁山宫

      望夷宫

      长乐宫

      萯阳宫

      宫观二百七十

      长信宫

      曲梁宫

      曲台宫

      城阳宫

      橐泉宫

      高泉宫

      兰池宫  

    汉

     宫

      长乐宫

      未央宫

      建章宫

      桂宫

      北宫

      甘泉宫

      钩弋宫

      扶荔宫

      五柞宫

      长杨宫

      长信宫

      长门宫

      宜春宫

      鼎湖宫

      步寿宫

      回中宫

      首山宫

      万岁宫

      明光宫 

     殿

      麒麟殿

      金华殿

      承明殿

      椒房殿

      高门殿

      奇华殿

      临华殿

      清凉殿

      猗兰殿

      白虎殿

      玉堂殿

      大夏殿

     室庭

      宣室

      温室

      披庭  

    后汉

     宫

      献帝宫  

    晋

     殿

      太极殿  

    前后秦

     紫极殿

     天兴宫

     天德殿

     露门 

    唐

     宫城

     西内宫殿

      太极殿

      两仪殿

      千秋殿

      百福殿

      甘露殿

      凝阴殿

      承香殿

      弘文殿

      观德殿

      嘉寿殿

      紫微殿

      雍和殿 

     大安宫宫殿

      垂拱前殿

      戢武殿

      文殿

      翠华殿 

     掖庭宫宫殿

     东宫

      崇教殿

      丽正殿

      光大殿

      承恩殿

      宜春北院 

     东内宫殿

      含元殿

      宣政殿

      紫宸殿

      蓬莱殿

      延英殿

      长安殿

      金鸾殿

      宣和殿

      延英殿

      麒麟殿

      玉清殿

      清思殿

      长生殿

      会宁殿 

     南内宫殿

      兴庆宫

      兴庆殿

      大同殿

      长庆殿

      积庆殿

      义安殿

      冷井殿  

    隋唐

     离宫

      僊游宫

      崇业宫

      甘泉宫

      长春宫

      龙跃宫

      庆善宫

      望贤宫

      华清宫

      万金宫

      上清太平宫

      游龙宫

      玉华宫

      翠微宫

      鱼藻宫

      望春宫

      九成宫

      太平宫

      云阳宫   

   宫禁

    禁中

    豹尾

    省中

    清道

    卤簿

    陛下

    行在

    署

    阙

    塾门

    掖门

    闱闼

    织室

    暴室

    内诣者署

    属车

    金马门

    武库

    灵金藏

    金龟

    作室

    凌室

    弄田

    金钱会  

  卷三

   圆丘郊社

    圆丘

     汉圆丘

     唐圆丘 

    南北郊

     南郊

     北郊 

    社稷

     汉社稷

     唐太社 

    百神坛

     百神灵星三坛

     青帝先农二坛

     黄帝赤帝二坛

     白帝夕月二坛

     风伯雨师坛

     黑帝坛

     雷师坛

     司中司命坛 

   明堂辟雍

    明堂

     周明堂

     汉明堂 

    辟雍

     周辟雍

     汉辟雍 

    大学〔附〕

     汉太学

     唐太学  

   苑囿池台

    苑囿

     周

      灵囿

     汉

      上林苑

      甘泉苑

      思贤苑

      愽望苑

      西郊苑

      乐游苑

      御宿苑

      宜春下苑

      三十六苑 

     唐

      禁苑

      内苑

      东内苑

      芙蓉苑

      沙苑 

     后周

      道会苑 

    池沼

     周

      滮池

      灵沼 

     汉

      昆明池

      太液池

      镐池

      百子池

      影娥池

      琳池

      沧池

      酒池

      十池 

     唐

      太液池

      凝碧池

      兴庆池

      九曲池

      定昆池

      鱼藻池

      曲江池

      龙首池

      灵符池

      雀 鸟池

      灵池 

    台榭

     上古

      仓颉造书台

     周

      灵台

      老子说经台

     汉

      鸿台

      渐台

      栢梁台

      兰台

      凉风台

      露台

      寻真台

      通天台

      灵台

      神明台

      众艺台

      闘鸡台

      长杨榭

      祈僊台

      梁台

      通灵台

      望鹄台

      曲台

      东山台

     后秦

      波若台

     唐

      景福台

      祭酒台

      望仙台

      御史台

      司天台

      按歌台  

   馆阁楼观

    馆

     射罴馆

     迎风馆

     平乐馆

     涿沐馆

     茧馆

     建章馆

     鹿馆

     桂馆

     白鹤馆

     云林馆

     高灵馆

     昭灵馆

     来宾馆

     崇文馆

     东史馆

     崇玄馆

    阁

     凌云阁

     麒麟阁

     白虎阁

     天禄阁

     石渠阁

     曝衣阁

     澄源阁

     开襟阁

     重阳阁

     凌烟阁

     重明阁

     功臣阁

     紫云阁

     清辉阁

     紫阁

     翔鸾栖凤阁

     朝元阁

     奎钩庆赐阁

     紫阳阁

    楼

     井干楼

     马伯骞楼

     云和楼

     竹楼

     百尺楼

     乞巧楼

     勤政务本楼

     花蕚相辉楼

     望春楼

     紫云楼

     晨晖楼

     羯鼓楼

     斜阳楼

     望京楼

     瑶光楼

     观风楼

     秦楼

     青楼

     飞云楼

     结麟楼

     叡武楼

     长乐楼

    观

     僊人观

     露寒观

     昆明观

     阳禄观

     上兰观

     豫章观

     椒唐观

     青梧观

     骊山墓 秦始皇墓

     细柳观

     飞廉观

     属玉观

     兰池观

     霸成观

     集灵观

     临山观

     霸昌观

     安台观 沦沮观 鸟鱼观 董贤观 仓龙观

     甲观

     凭云观

     逍遥观

     玄都观

     归真观

     大角观 

  卷四

   堂宅亭园

    堂

     明堂

     玉堂

     朱鸟堂

     东堂

     明堂

     露堂

     西堂

     朝堂

     (言恣)议堂

     澄玄堂

     偃月堂

     德星堂

     合欢堂

     成德堂

     来芹堂

     匪懈堂

     青莲堂

     飞云堂

     众乐堂

     颐真堂

     空翠堂

     读书堂

     双桂堂 

    宅

          十六王宅

     太平公主宅

     韩洄宅

     令狐楚宅

     马揔宅

     李光颜宅

     沈传师宅

     崔垂休宅

     刘延景宅

     王昕宅

     万春公主宅

     仇兼琼宅

     元载宅

     张孝忠宅

     于頔宅

     杜佑宅

     贾耽宅

     伊慎宅

     房玄龄宅

     张茂昭宅

     于德晦宅

     苏勖宅

     崔玄暐宅

     韦坚宅

     窦易直宅

     王承业宅

     杨师道宅

     张嘉贞宅

     马璘宅

     纪国大长公主宅

     杜鸿渐宅

     汉阳大长公主宅

     路隋宅

     张说宅

     裴度宅

     咸宜公主宅

     韩愈宅

     魏征宅

     禇遂良宅

     李林甫宅

     郭元振

     杨国忠宅

     于志宁宅

     安禄山宅

     郭子仪宅

     昌乐公主宅

     裴行俭宅

     王仁皎宅

     李辅国宅

     王涯宅

     李晟宅

     庾敬休宅

     朱泚宅

     宁王宪宅

     宋璟宅

     韦安石宅

     薛王业宅

     薛绘宅

     张延师宅

     李吉甫宅

     裴遵庆宅

     柳公绰宅

     张九龄宅

     杨于陵宅

     牛僧孺宅

     殷开山宅

     颜师古宅

     郑国夫人杨氏宅

     韦武宅

     阎立本宅

     卢怀慎宅

     窦瑗宅

     武三思宅

     太华公主宅

     义阳公主宅

     歧阳公主宅

     同昌公主宅

     虢国夫人杨氏宅

     崔琳宅

     孙思邈宅

     冠莱公宅

     种太尉宅

     张金紫宅 

    亭

     夏甘亭

     周斄亭

     戏亭

     杜邮亭

     汉鸿门亭

     曲邮亭

     唐望春亭

     北望春亭

     坡头亭 柳园亭 月坡球场亭子

     真兴亭

     神皋亭 七架亭 青门亭

     太液亭     

     含春亭

     沉香亭

     振旅亭

     东亭

     会庆亭

     白雨亭

     宋桂林亭

     长乐亭

     绿野亭

     流杯亭 

    园

     僊桃园

     戾后园

     逍遥园

     芳林园

     流杯园

     明水园

     梨园

     乐游园

     芙蓉园

     杏园

     樱桃园

     葡萄园

     奉诚园  

   街市里第

    街

     八街九陌

     华阳街

     章台街

     香室街

     夕阴街 尚冠街

     太常街

     藁街 

    市

     九市

     四市

     柳市

     东市

     西市

     直市 交门市

     孝里市 

    里

     尚科里

     修成礼 黄棘里 宣明里 建阳里 昌阴里 北焕里 南平里

     戚里

     函里

     大昌里 

    第

     楚王邸

     萧何第

     北帝

     霍光甲第

     王根第

     王商第

     董贤第   

  卷五

   寺观

    寺

     大慈恩寺

     大安国寺

     大兴善寺

     大庄严寺

     崇圣寺

     保寿寺

     章敬寺

     报圣寺

     兴福寺

     大荐福寺

     楚国寺

     招福寺

     资圣寺

     光宅寺

     净域寺

     崇济寺

     玄法寺

     宝应寺

     青龙寺

     静法寺

     云经寺

     緫持寺

     菩提寺

     开元寺

     福昌宝塔院

     太平兴国寺

     香城寺

     卧龙寺

     安众禅院

     崇圣禅院

     香严禅院

     广教禅寺

     天宁寺

     庆寿寺

     资圣院

     仁王院

     开福寺

     杜光寺

     香积寺

     澄襟院

     华严寺

     兴教寺

     龙泉寺

     三像寺

     圆光寺

     翠微寺

     百塔兴教禅院

     草堂禅寺

     重云禅寺

     灵感寺

     三会寺

     石瓮寺

     保庆寺

     法寿尼寺

     资敬尼寺

     崇敬尼寺

     修慈尼寺

     甘露尼寺

     法云尼寺

     龙华尼寺

     法界尼寺

     资善尼寺

     济度尼寺

     兴圣尼寺

     万善尼寺

     乐善尼寺

    观

     大清宫

     唐昌观

     玄都观

     兴唐观

     干元观

     白鹿观

     太玄观

     楼观

     太平兴国宫

     清都观

     回元观

     太真观

     先天观

     华封观

     清虚观

     太一宫

     重阳宫

     遇僊宫

     玉清宫

     灵应观

     玄都宫

     玄都坛

     玉虚观

     朝元观

     永昌观

     延祥观

     嘉祥观

     灵泉观

     太古观

     昊天观

     万安观

     嘉猷观

     咸宜观

     宗道观

     新昌观

     福唐观

     开元观

     昭成观

     九华观

     玉芝观

     五通观

     龙兴观

     玄真观

     翊唐观

     灵台观

     长生观

     至德女冠观

     太平女冠观

     咸宜女冠观

     金仙女冠观

     玉真女冠观

     三洞女冠观 

   庙祠

    庙

     周文王庙

     周武王庙

     周成王庙

     周康王庙

     秦始皇庙

     汉高祖庙

     汉惠帝庙

     文帝庙

     昭帝庙

     成帝庙

     唐高祖庙

     唐太宗庙

     肃宗庙

     宣宗庙

     后周太祖庙

     太庙

     四皓庙

     现圣侯庙

     郑余庆庙

     秦樗里公庙

     杜祁公庙

     汾阳王家庙

     魏征庙

     武安君庙

     龙渊庙

     萧相国庙

     介子推庙

     西平郡王先庙

     金山顺泽侯庙

     旌儒庙

     叚烈士庙

     三皇庙

     真武庙

    祠

     广惠公祠

     安平公祠

     竹林大王祠

     寇莱公祠

     休屠神相

     风后祠

     露台祠

     义荣先生祠  

  卷六

   山水

    山

     华山

     终南山

     太一山

     太白山

     骊山

     庆山

     鸡头山

     牛首山

     五林山

     蓝田山

     金山

     蒉山

     倒虎山

     峣山

     虎候山

     王顺山

     阜儿山

     九嵕山

     武将山

     芳山

     承阳山

     无劳山

     长陵山

     梦谷山

     石驴山

     石马山

     车轮山

     重崖山

     灵台山

     倒兽山

     丰山

     金粟山

     白堂山

     不羣山

     金炽山

     尧山〔浮山〕

     重山

     铜斗山

     梁山

     峗山

     石门山

     牛耳山

     安君山

     石皋山

     土门山

     西三石山

     鉴山

     荆山

     坛山

     天乳山

     尧门山

     嵯峨山〔嶻孼山〕

     小仲山

     甘泉山〔石鼓原〕

     文王山

     马栏山

     三泉山

     白马山 女回山

     类山

     石迭山

     金粟山

     明月山

     秦岭山

     歧山

     吴山

     崆峒山

     六盘山 

    水

     泾水

     渭水

     灞河

     浐水

     沣水

     镐水

     涝水

     潏水

     黑水

     甘水

     福水

     库谷涧水

     采谷水

     石门谷水

     荆谷水〔荆溪〕

     义谷水

     郊谷水

     石鳖谷水

     漕水

     滮池水

     戏水

     坈谷水

     楩梓谷水

     豹林谷水

     龙骡谷水 太河谷水

     沣谷水

     祥谷水 白谷水

     斜水

     褒水

     武亭水

     白水

     莫谷水

     雍水

     温泉水

     泠水

     阴盘城河水

     市谷水

     高观谷水

     太平谷水

     檀谷水

     甘谷水

     耿谷水

     扈阳谷水

     金谷水

     刘谷水

     铜谷水

     白马谷水

     白牛谷水

     围谷水

     狗枷东川水

     荆谷水

     辋谷水

     蓝谷水

     倾谷水

     采谷水

     石门谷水

     库谷水

     蓼子涧

     五丈河

     泎水

     薀水

     洵河水

     酋水

     南緫五水

     东阳谷水

     西阳谷水

     杜化谷水

     零谷水

     芒水

     韩水

     沙河水

     曲河水

     田谷河水

     莫谷水

     漆水

     沮水

     涧谷水

     浊谷河水

     泽多泉水

     治谷河水

     五龙谷水

     同官川水

     经同官川

     雷平川水

     乌埿河水

     汉井泉水

     大石盘水 

   川谷

    川

     御宿川

     樊川〔后宽川〕

     东望川

     北虏川

     薄台川

     □嘉川

    谷

     义谷

     锡谷

     炭谷

     竹谷

     石鳖谷

     荆谷

     坈儒谷

     倾谷

     倒回谷

     蓝谷

     辋谷

     库谷

     甘谷

     石泉谷 波水谷

     承阳山雨水谷

     豆卢谷 黑狗谷

     巴谷

     白水谷

     黄狗谷

     良将谷〔白堂谷〕

     炭谷

     佛空谷

     白马谷

     洛水谷

     韦谷

     仓谷

     底保谷

     故县谷

     西洛谷

     黄谷

     牛贵谷

     赤谷

     洛谷

     清水谷 

   泉渠

    泉

     马跑泉

     下村泉

     玉女泉 史家泉

     板桥泉

     龙泉〔温泉 姜子泉〕

     泾龙泉

     马嵬泉

     灵宝泉

     醴泉

     灥澄泉

     鸣犊泉

     温泉

     没猪泉

     咽瓠泉

     桂泉

     梁泉

     甘泉

     姜泉

     白龙泉

     永女泉

     没底泉

     咸泉

     白马泉

     郑泉

     金泉

     亭子泉

     哭泉

     涌珠泉

     鸣犊泉

     温泉

     石门汤泉

     圣女泉

    渠

     龙首渠〔浐水渠〕

     黄渠

     清明渠

     永通渠

     漕渠

     兴成渠

     明渠

     漆渠

     永安渠

     成国渠

     升原渠

     普济渠

     五泉渠

     白渠

     五渠〔中白渠 析波渠 中南渠 高望渠 偶南渠〕

     白卤泄渠

     韦谷渠

     灵轵渠

     郑国渠

     三白渠〔北白渠 大白渠〕

     堰武渠

     白马渠

     长泽渠

     高望渠

     文昌渠

     石水渠

     永济渠

     怀德渠

     阳渠

     直城渠

     六辅渠

     香积渠 

   陂泽

    陂

     永安陂

     丰润陂

     洛女陂

     鴈鹭陂

     河池陂

     兰池陂

     周氏陂

     渼陂

     清泉陂

     龙泉陂 

    泽

     野韭泽

     马牧泽

     八部泽

     煮盐泽

     焦获泽

     王尚泽

     望仙泽

     仙游泽

     盐池泽 

   潭泊

    潭

     仙游潭 

    泊

     百顷泊

     宋泊

     曲泊

     流金泊

    井〔附〕

     浪井

     蝎吽井

  卷七

   桥渡

    桥

     灞桥

     中渭桥

     东渭桥

     西渭桥

     石桥

     酋桥

     饮马桥

     望仙桥

     五桥

     下马桥

     龙桥

    渡

     横灞店渡

     渭桥渡

     光泰门渡

     中桥渭水渡

     嘉麦渭水渡

     叚留渭水渡

     北澧店沣水渡

     南沣店沣水渡

     安刘渡

     两寺渡

     龙光渡

     名光渡

     泾甘渡

     渭水渡七

     石川河渡二

     泾水渡九 

   原丘

    原

     白鹿原

     少陵原

     乐游原

     毕原

     高阳原

     细柳原

     矩阴原

     咸阳原

     始平原

     三畤原

     上武亭川东原

     上武亭川西原

     凤皇原

     凉风原

     石安原

     奉政原

     鹿苑原

     广乡原

     新丰原

     蟠龙神原

     羊蹄原

     中华原

     北虏原

     天齐原

     凤栖原

     龙首原

     神禾原

     铜人原

    丘

     尖丘 

   关塞

    关

     秦函谷关

     汉函谷关

     唐潼关

     子午关

     蓝田关

     骆谷关

     关中 

    塞

     桃林塞

     崤塞  

   镇聚

    镇

     鸣犊镇

     灞桥镇

     渭桥镇

     义谷镇

     莎城镇

     杜角镇

     秦渡镇

     中桥镇

     零口镇

     甘泉镇

     醴泉镇

     北醴泉镇

     栎阳镇

     粟邑镇

     泾阳镇

     临泾镇

     高陵镇

     渭桥镇

     毗沙镇

     归安镇

     渭南镇

     赤水镇

     堠子镇

     蒲城镇

     荆姚镇

     车渡镇

     常乐镇

     汉帝镇

     薛禄镇

     宁谷镇

     □束店镇

     孟店镇

     梨园镇

     黄堡镇

    聚

     千人聚

     谢聚

   堡寨

    堡

     尚可堡

     明市堡

     鸡子堡

     黄栌堡

     雨金堡

     王侯堡 

    寨

     晋穆公寨

     晋太子虚粮寨

     白起寨

     峗峒山寨

     罗开山寨

     解保寨  

   驿邮

    驿

     太宁驿

     滋水驿

     长乐驿

     临皋驿

     陶化驿

     临皋驿

     温泉驿

     槐里驿

     马嵬驿

     昌亭驿

     戏水驿

     鄠县驿

     青泥驿

     蓝田驿

     韩公堆驿

     蓝桥驿

     藋平驿

     醴泉驿

     迎冬驿

     神皋驿

     渭南驿

     东阳驿

     杜化驿

     昌宁驿

     通智驿

     尧山驿

     孝城驿

     丰山驿

     盩厔驿

     樱桃驿

     三交驿

     林关驿

     奉天县驿

     泥阳驿

     宁谷驿

     秦川驿 

    邮

     杜邮

     曲邮  

   坡坂〔坳附〕

    坡

     长乐坡

     开元坡

     金銮坡

     故市坡

     草场坡

     龙首坡

     烟脂坡

     翡翠坡

     胡城坡

     俟柳坡

     (羊占)羝坡

     □争坡 

    坂

     长平坂

     鸿门坂

     安幕坳 

   堆堰

    堆

     高望堆

     桓公堆

     蜯始堆

     孟家堆

     灰堆

     木屐堆

     八公堆

     万户堆

     黄金堆 

    堰

     石闼堰

     六门堰

     山阳堰

     龙门堰

     石川堰

     常平堰 

   故城阙

    城

     汉长安故城

     隋大兴城

     霸陵故城

     南陵故城

     杜陵故城

     长陵故城

     安陵故城

     阳陵故城

     平陵故城

     阿城

     萧城

     咸阳故城

     唐故县城

     槐里故城

     茂陵故城

     文学城

     武学城

     樊哙城

     马嵬故城

     故(左牙右厂来)城

     美阳故城

     骊戎故城

     幽王城

     新丰故城

     昌陵故城

     鄠县故城

     蓝田故城

     白鹿故城

     周玉山城

     唐玉山故城

     宁民故城

     青泥城

     思乡城

     古栎阳城

     胡县城

     高陵故城

     渭南故城

     古仓保城

     张堡城

     严堡城

     青原堡城

     姚堡城

     胡城

     重泉故城

     蒲城

     故同州城

     贾城

     晋城

     鲁王宫城

     终南故城

     宜寿城

     五郡城

     汉好畤故城

     唐好畤故城

     祋祤故城

     怀德故城

     秦穆公城

     直市城

     渭城

     阴盘城 

    阙

     冀阙

     东阙

     北阙

     苍龙阙

     白虎阙

     玄武阙

     凤阙

     折风阙

     嶕峣阙

     西阙

     西岳石阙  

   古迹

    坈儒谷

    祋祤

    新丰

    废丘

    好畤古

    轵道

    司竹监

    细柳

    □束门

    灞上

    谷口

    莲勺

    瓠口

    鼎湖

    五丈原

    马嵬

    习仙台

    石鳖

    广运潭

    丈八沟城

    龙尾道

    四马务

    狮子圈

    虎圈

    兽圈

    狼圈

    郿坞

    蟾井

    御井

    氷井

    玉浆

    石瓮

    铜盘

    铜狄

    铜雀

    很石

    石鼓

    石麒麟

    石鲸鱼

    落星石

    织女石

    试官石  

  卷八

   山陵冢墓

    山陵

     汉太上皇陵

     薄太后陵

     文帝霸陵

     宣帝杜陵

     唐明皇贞顺武皇后敬陵

     武宗母宣懿韦大后福陵

     懿宗母元昭晁太后庆陵

     僖宗母惠安王太后寿陵

     昭宗母恭宪王太后安陵

     靖恭太子陵

     昭靖太子陵

     唐息隐太子陵

     恭懿大子陵

     周文王陵

     汉高祖长陵

     吕后陵

     惠帝安陵

     景帝阳陵

     昭帝平陵

     元帝渭陵

     成帝延陵

     哀帝义陵

     平帝康陵

     汉傅太后废陵

     唐代祖元皇帝兴宁陵

     承天皇帝顺陵

     顺陵

     汉武帝茂陵

     秦始皇陵

     唐奉天皇帝齐陵

     唐文敬太子惠昭太子二陵

     恭哀太子陵

     庄恪太子庄恪陵

     古华胥氏陵

     唐太宗昭陵

     汉太上皇陵

     后魏孝武帝孝陵

     唐睿宗桥陵

     玄宗泰陵

     宪宗景陵

     穆宗光陵

     让皇帝惠陵

     唐高宗干陵

     僖宗靖陵

     西魏文帝陵

     后周文帝成陵

     唐中宗定陵

     代宗元陵

     顺宗丰陵

     文宗章陵

     懿宗简陵

     景皇帝永康陵

     高祖献陵

     敬宗庄陵

     武帝端陵

     汉昭帝赵太后云陵

     唐德宗崇陵

     宣宗贞陵

     肃宗建陵

     周幽王陵

     汉许后小陵

     秦庄襄王寿陵

     隋文帝秦陵

     宇文陵

     吴妃陵 

    冡

     贾大夫冡

     荆轲冡

     燕子冡

     贺若妇冡

     马冡

    墓

     邴吉墓

     萧望之墓

     唐杜如晦墓

     颜师古墓

     王君奂墓

     浑瑊墓

     樗里子墓

     周太公墓

     周公墓

     汉萧何墓

     曹参墓

     张良墓

     杨雄墓

     李夫人墓

     霍去病墓

     卫青墓

     苏武墓

     秦始皇太子扶苏墓

     后汉冯衍墓

     唐赠太尉叚秀实墓

     僧一行葬塔

     汉陈平墓

     后秦二主墓

     唐西平王李晟墓

     周柱下史老子墓

     商妲己墓

     王翦墓

     唐李光弼墓

     秦相范睢墓

     汉周勃墓

     汉樊哙墓

     韩信墓

     拨川王墓

     唐郭敬之墓

     李抱玉墓  

   纪异

    梓树

    忖留神

    山鬼

    石鸡

    哭泉

    御衣舞

    藻帘

    积忧

    磨刀剑

    刼灰

    报珠

    忍寒暑

    天狗星

    椽化龙凤

    蜚帘铜马

    尸香

    授五行

    茅狗

    斄亭

    鸾歌舞

    铜龙吐酒

    屐长七尺

    长乐宫鬼

    庆山

    玉鱼

    僊方

    鱼龙飞动

    黑气

    舞马

    澄水帛

    相汗

    鸟鼠同穴

    鬼市

    龙行成山

    社树

    干湫

    蟠龙石

    飞鱼

    仙蜕骨

    僊蜕石 

   辨惑

    虾蟇陵

    韩信冡

    司马冡

    阳甲城大

    十姨庙

    小儿原

    武底仓

    百家神

    炭谷

    尖角里

    留手足

    饮渭水

    石鲸鸣吼

    (虫葛)烛

    鴈塔影

    日月精

    布漆

    灰中经

    音声树

    蠒耳羊 

   数目故事

    三朝

    三辅

    三秦

    三馆

    三军

    三川

    三小川

    四关

    五陵

    五府

    六爻

    六军

    左右六军

    八街九陌

    八水

    八百里

    九市

    九府

    十一里

    十二门

    十二厩

    二十四狱

    百二山河  

  卷九

   胜游

    三川

     樊川

      □商水

      下杜城

      何将军山林

      韦曲

      韩庄

      郑庄

      龙堂

      杏花平龙泉

      牛头寺

      华严寺

      杜家湾韦曲

      范公王居

      澄衿院

      元庄

      清阁

      毵家庵

      王驸马林泉

      白氏庄

      杜曲

      姜保

      兴教寺

      玉峯轩

      龙泉寺

      三像院

      莲花洞

      道安洞

      胡相别墅

      廉相泉园

      赵氏别墅

      归潜洞

      赵公泉

      李氏牡丹园

     御宿川

      南五台圆光寺

      百塔

      翠微宫

      草堂

      重云寺

      紫阁山

      罗汉山寺

      丰德禅寺

      云感寺

      广惠公祠

      石鳖谷

      太一谷

      子午谷

      蒙溪

      干湫

     □嘉川

      鸣犊镇

      员庄

      涌珠泉

      龙首堰

      神谷 

     华清宫

      老君殿

      七圣殿

      长生殿

      明珠殿

      四圣殿

      玉女殿

      飞霜殿

      功德院

      御汤九龙殿

      笋殿

      朝元阁

      重明合

      集灵台

      望京楼

      瑶光楼

      观风楼

      闘鸡殿

      按歌台

      舞焉台

      羯鼓楼

      斜阳楼

      烽火楼

      老母殿

      王母祠

      丹霞泉

      饮鹿槽

      荔枝园

      梨园

      金沙洞

      连理木

      双皂角

      辇道

      牡丹沟

      芝兰谷

      玻瓈碑 

     杂题

      渭城朝雨

      樊川晚浦

      曲江春早

      兴庆夜月

      鴈塔题名

      杏园锡宴

      紫阁丹青

      辋川迭嶂

      玉案行云

      太白山

      高观潭

      磻溪

      柳塘   

  卷十

   石刻

    周石鼓文

    秦武王羽阳宫瓦铭

    秦祀大沈久湫文

    秦绎山碑

    汉西岳石阙铭

    汉大尉杨振碑隶书

    汉沛相杨君碑

    汉高阳令杨君碑

    汉繁阳令杨公碑

    魏大飨记残碑

    石经

    石经音释

    孝经台唐明皇八分书

    孔子庙堂碑

    颜氏家庙碑

    大达法师玄秘塔铭

    大智禅师碑

    唐三藏圣教序

    遗教经

    金刚经碑

    金刚经碑唐武敏之正书碑

    道因法师碑

    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

    唐三藏和尚不空碑

    唐千福寺楚金禅师碑

    唐李氏迁先茔记

    唐李氏三坟记

    唐赠大保郭敬之庙碑

    御史台精舍碑

    御史台精舍碑

    唐太保昭武公李抱玉碑

    唐左神策纪圣德碑

    唐右神策军碑

    唐三藏圣教序

    唐九成宫醴泉铭

    唐从幸九成宫

    唐昭陵刻石文

    唐昭陵六马赞欧阳询八分书

    唐西平郡王李晟神道碑

    唐赠太尉叚秀实神道碑

    唐赠左散骑常侍杨(王易)先庙碑

    唐西平郡王李晟先庙碑

    唐赠太传歧国公杜佑家庙碑

    唐令狐楚先庙碑

    唐柳州剌史柳宗元碑

    唐赠司空杜如晦碑

    唐赠吏部尚书萧灌碑

    唐诚节冯昭泰碑

    唐请立冯公碑表

    唐赠太保郭敬之碑

    唐贞顺皇后武氏碑

    唐咸宜公主碑

    唐旌儒庙碑

    唐尚书省郎官厅石记

    唐张旭草书千文

    祭伯父豪州剌史文

    唐荐福寺

    唐花萼楼火余碑

    秦相樗里子墓碣

    唐升玄刘先生碑

    唐玄度十体书

    唐颜鲁公坐位帖

    唐阿弥陀经畅整书

    唐一行禅师塔碑

    张说题玄宗御书记

    后魏温泉铭

    唐温泉碑

    隋智永禅师真草千文碑

    唐怀素律师圣母帖

    唐臧氏紏宗碑

    唐赠工部尚书臧怀恪碑

    贞节东莞人官至右武卫大将军赠工部尚书碑

    唐羽林大将军臧怀亮碑

    唐左武卫中郎将臧希忱碑

    唐赠杨州都督臧希晏碑

    唐赠荣州剌史臧公碑

    唐果毅都尉臧崇碑

    唐报本寺碑

    唐牛头山七祖遍照禅师碑

    隋真寂寺碑

    唐净住寺释迦文贤刼千佛像记

    唐信行禅师碑

    唐圭峯定慧禅师碑

    唐大清宫道藏经目录碑

    唐华山石阙题名

    唐颜鲁公题名

    唐修汉未央宫碑

    晋王羲之笔阵图新说

    晋谢灵运草书帖

    唐张长史肚痛帖

    唐邠国公修功德铭

    唐金兰帖

    唐华清宫津阳门诗碑

    唐幵府君神道碑

    唐韦皇后碑

    唐华清宫三十韵诗

    唐昌黎五箴

    唐顺陵碑

    唐三藏法师玄奘塔碑 

    宋新修秦始皇帝庙碑铭 

    宋新修汉文帝庙碑

    宋大观圣作碑

    宋赐辟雍诏

    宋幸学御笔手诏

    宋重修文宣王庙记

    宋京兆府移文

    宋建学勑

    宋府学移石经碑记

    宋永兴军创修府学记

    宋永兴军府学开泮水记

    宋教兴颂

    京兆府小学规

    宋三体阴符经

    宋兴庆池禊宴诗碑

    宋十八体篆额

    宋武功游师雄墓志

    宋凤翔八观

    杜甫漫兴九首

    宋绿野亭记

    慈恩鴈塔

    唐人登科燕集

    金重修府学碑

    金京兆  半宫登科记

    金修府学教养碑

    金府学创建题名记

    金京兆府重修府学记

    大元京兆府重修文宣王庙记

    皇子安西王盛德之碑

    皇子安西王文庙释奠记

    大元创建甘河遇仙宫记

    大元京兆玄都万寿宫记

    大元重修终南山重阳万寿宫记

    大元陜西创建三皇庙碑

    大元重修磻溪成道宫记

    大元京兆咸宁县南坊重修大古观记

    大元中书丞相胡公神道碑

    大元嘉议大夫提典司天台张公神道碑

    金朝列大夫武骑尉赐紫金鱼袋文儒武君墓碑

    大元中顺大夫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副使宋鉴山先生神道碑

    大元故资政大夫中书左丞赠光禄大夫中书右丞忠宣公神道碑

    大元修郭令公庙碑并第十九代孙奉训大夫故知宁海州郭侃碑

类边长安志   (元)骆天骧纂修

雍之长安其来久矣乃古之乡聚名在丰镐间周秦时已有之李善西都赋注汉高帝都关中筑宫城择嘉名可长安于子孙故曰长安城可长乐于宫室曰长乐宫长安之名自此始着宫室记曰秦之咸阳北至九山  南至南山东至河西至汧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梯绣土被朱紫宫人犬马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至汉武广开上林苑中有三十六宫二十二观秦之故宫莫不增葺秦迄今寥寥千五百载兵火相焚荡宫阙古迹十亡其九仅有存者荒台废苑坏址颓垣禾黍离离难以诘问故老相传名皆讹舛如秦庄襄王陵为韩信冢汉长安城为阳甲城隋太极殿基为走马楼董仲舒墓为虾蟇陵汉武太一谷为炭谷唐兴庆宫为九龙池虽有旧记各纪一时之事其  公革玄换之名各不同宋敏求编长安志自周秦至唐宋唐京兆府管二十三县宋永兴军领十三县华耀干三州凤翔一府阙商同二州华止有渭南蒲城两县祋祤一名今为三县漆沮二水同为一河漆出耀州俗号石州河至栎阳南交口合渭沮出同州号洛河三合口合渭相去百余里为漆沮一河其故事散布州县难以检阅仆家本长安幼从乡先生游兵后关中前进士硕儒故老犹存百人为士林义契耆年文会讲道之暇远游樊州韦杜近则鴈塔龙池其周秦汉唐遗址无不登览或谈故事或诵诗文仆每从行故得耳闻目覩每有阙疑再三请问

圣元皇子安西王胙土关中至元癸酉创建王府选长安之胜地 王相兼营司大使赵 以仆长安旧人相从遍访周秦汉唐故宫废苑遗踪故迹自丰镐阿房未央长乐太极含元兴庆鱼藻靡不登历是以长安事迹足履目见之熟从心之际每患旧志散漫乃剪去繁芜撮其枢要自汉晋隋唐宋金迄皇元更改府郡州县引用诸书检讨百家传记门分类聚并秦中古今碑刻名贤诗文长安景题及鸿儒故老传授增添数百余事裒为一集析为十卷目之目曰类编长安志览之者不劳登涉长安事迹如在目前岂不快欤然老眼昏花中间多所脱略讹错更竢好古愽雅君子改而正之元贞丙申中元日藏斋遗老骆天骧引

 序

长安古都会也自周秦汉魏已降有国者多建邦于此所以山川之形胜宫室之佳胜第宅之清胜丘陵之名胜为天下冣以其历代  公革之不同玄换之或异有好事者为书以志之如三辅黄图三辅决录西京杂记关中记景龙文馆记等书或失之于繁或失之于简莫如长安志之详且尽也然或问一山一水一台一榭茫然莫之能对良由卷轴之多分布散乱未能详涉而遍窥也学者病之藏斋先生骆公飞卿辞声利而远市朝老于翰墨者也读书乐道之余取长安旧志前后二十卷十余万言门分而类别之使水能会泾渭灞浐之名山能萃太华终南之秀凡都邑宫观丘陵坟衍沿革兴废之名贤豪居处之迹士夫经行之地儁乂题品之文又注于下棊布星分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书成或病其碎愚曰世之类书多矣如仪礼则指某事而必其穷源通典指某事必尽其要通鉴事总韩柳文类皆此意也傥人物混则孰能辨夷夏之殊五榖杂则孰能辨菽麦之异且志曰方以类聚物以羣分不如是则不能成治道而赞化育也物且如是书何不然若锓木以行使游秦者不劳登涉而知地理之详未至秦者得观此书目下长安宛在目前矣又不可谓秦无人焉

大德戊戌清明后二日安西路儒学教授鹿溪贾有 彧文裕序

九丘有书九州岛有贡地理有志寰宇有记皆四海之学也或有山崩川移陵迁谷变历代  公革随时废兴所以不能必其主名傥非识究堪舆学探今古至有皓首弗克致其知者方舆虽未遍览而所居乡国懵然未知可乎哉京兆教授骆飞卿长安故家也尝集先儒旧志并古人诗文从游前辈周访乡老其所得者具载无遗目曰类编长安志而废殿荒陵离宫别馆城郭之损益州郡之变更脱遗者增补讹舛者订定骆公自序已详之矣兹不必云较之旧志一完书尔长安古都会也是编一出或平居暇日披翫于几砚之间其周秦汉唐遗踪故实弗符谘访一一可知足迹未及如在目前使居是邦者胷中了然问无不知亦士君子之一快也骆公用心仁矣大德戊戌夏四月中澣日前翰林直学士太中大夫安西路总管兼府尹诸军奥鲁管内劝农事山木老人王利用序

 类编长安志证题

引用诸书

尚书 毛诗 毛苌注 周礼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吕氏传

春秋元命苞 春秋说题辞 礼记

秦始皇本纪 史记 西汉书

东汉书 汉志 续汉书

汉百官志 续汉书郡国志 汉宫仪

汉武帝故事 汉武帝内传 汉书五行志

汉书训纂 汉宫殿疏 汉官解诂

后汉杜笃论 魏志 晋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隋志 史传 隋唐嘉话

唐书 唐实录 贞观正要

唐余录 唐逸史 唐杂记

唐会要 唐六典 天宝遗事

明皇杂录 唐史拾遗 开元实录

禄山故事 羯皷录 太真外传

五代史 资治通鉴 元和郡县图

周地图 开山图 二礼图

旧图仪 周旧图经 旧图经

元和郡县图志 长安图 三辅黄图

班孟坚西都赋 张平子西都赋 潘岳西征赋

三国志 魏王秦括地志 陆长源辨疑志

郊祀志 长安志 十道志

郡国志 沟洫志 地理志

九域志 宋敏求长安志 羽猎赋

李肇翰林志 戴延之西征记 太平寰宇记

皇甫谧帝王世记 辇下岁时记 王褒云阳宫记

两京道里记 郡国县道记 景龙文馆记

太康地里记 裴秀雍州记 西京杂记

东观奏记 御史台记 大业拾遗记

三秦记 秦中记 方舆记

关中记 长安记 两京记

风土记 庙记 陵记

京城记 洞冥记 英雄记

太平广记 咸阳记 通灵记

城南记 王婴古今通论 桓谭杂论

皇甫谧高士传 洪范五行传 叔孙通传

穆天子传 刘屈 牙 厂毛 传 匈奴传

王莽传 邹阳传 烈士传

霍光传 贾谊传 列仙传

外戚传 马周传 孔光传

袁盎传 东城父老传 尹先生内传

封演见闻录 三辅决录 春明退朝录

阿房宫录 松牎杂录 剧谈录

谭宾录 雍录 幽明录 异闻录

鉴诫录 叙闻录 卢氏杂说

东方朔说 娄敬说 田肯说

张良说 苏秦说 骆氏新说

后魏地形志 上杜赋 含元殿赋

杜工部诗 刘禹锡诗 白居易诗

杜牧之诗 历代诸公诗 颜师古注

臣瓒注 应劭注 苏林注

孟康注 郑玄注 晋灼注

张栺注 皇览注 张晏注

李奇注 杜预注 李廵注

水经注 李善文选注 地里丛编

杜阳编 十六国春秋 竹书纪年

李肇国史补 郦元水经注 三辅故事

酉阳杂俎 礼阁新仪 三辅会要

谯周法训 五经要义 许慎说文

虞喜志林 邺都故事 朝野佥载

唐画断 汉旧仪 百官表

白虎通 风俗通 山海经

援神契 通典 摭遗

淮南子 六臣文选 园苑疏

类编长安志证题

 类编长安志卷之一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纂编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杂着

   总叙

长安 【古乡聚名】 厥壤肥饶四面俭固被山带河外有洪河之险西有汉中巴蜀北有代马之利所谓天府陆海之地也乃尚书禹贡雍州之域尧封后稷于(左牙右厂来) 【者邰今武功县】 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又公刘居豳今邠州大王徙郊 【今凤翔府】 及文王作豊 【今鄠县豊邑乡】 武王治镐 【颜师古曰昆明池北镐池是】 雍州为王畿平王东迁以岐豊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始皇并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项籍杀子婴分其地为三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 【今兴平县】 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 【今栎阳县】 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今延州鄜城县】 谓之三秦汉高祖元年更雍州为渭南郡五年高祖在洛阳从娄敬说始都之九年罢渭南郡复为内史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此为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又置三辅中辅理华阴左辅理高陵右辅理郿兼三都尉亦曰六辅王莽纂汉分长安城旁六卿置帅各一人分三辅为六尉郡更始元年三辅各复其旧光武都洛阳以关中地复置雍州寻复置司隶校尉统三辅如旧献帝以董卓遂徙都

魏文帝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仍以三辅属司隶晋省司隶为长安置雍州统七郡 【京兆冯翊扶风安定始平北地新平】 州治京兆郡惠帝永安元年张方刼帝幸长安光照元年六月还洛阳愍帝之后刘聪刘曜石勒 【符健】 坚姚苌相继窃取之复置雍州徤置司隶校尉坚分司隶为雍州分京兆为咸阳郡 【苌改长安曰常安】 苌孙泓为刘裕所灭东晋复置雍州及京兆郡寻为赫连勃勃所破遣子璝镇长安号曰南台后魏大武始光元年破赫连昌以其地置秦雍南秦三州雍治京兆秦治天水南秦治伏羗雍州领京兆冯翊扶风咸阳北地等五郡三十一县京兆郡领县八 【长安杜城鄠山北新豊覇城阴盘蓝田】 孝武永熙三年自洛迁都长安号西魏复置京兆尹后周与隋因之开皇三年自汉长安故城东南移二十一里迁都龙首川改京兆尹为雍州大业三年改州为京兆郡统县二十二唐武德元年复为雍州以古雍州之地分为关右陇石二道后改为关内道三年分武功好畤盩厔扶风四县置稷州分温秀石门二县置泉州贞观元年废稷州以武功好畤盩厔来属十七年废宜州以华原同官二县来属天授元年改雍州为京兆郡其年复为雍州二年分始平武功奉天盩厔好畤等县复置稷州分云阳泾阳醴泉三原富平美原等县置宜州大足元年废鸿宜鼎稷四州以始平等一十七县来属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天宝元年以京城为西京京兆府领县二十三二年置十五道采访为京畿道至德二载曰中京元年建五月停京名寻曰上都天佑元年昭宗东迁于洛降为估国军黄巢寇长安焚毁宫室逮尽许公韩建弃旧城去郭城因子城筑今京兆府梁开平元年改府曰大安二年改军曰永平后唐同光元年复为西京府曰京兆晋天福元年改军曰晋昌汉干佑元年改军曰永兴其府名皆仍旧宋亦曰京兆永兴军金初分陜西为五路京兆为陜西东路初管五州十二县贞佑管八州十二县

圣朝初仍旧至元十四年降三州为县又并四县改京兆为安西府管五州十一县自周秦历汉晋西魏后周隋唐为帝都以为奥区神皐之地信乎

   分野

礼保章氏以星辨九州岛之地所封之域皆有星分在天官书东井与鬼为雍州之分兼得赵魏之交汉书地里志曰自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秦之分也广雅曰北斗枢为雍州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 【西据黑水东距西河】 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酆水攸同 【言三水同】 荆歧既旅 【旅谓可祭也】 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谓终南惇物二山西物出至于鸟鼠山也】 原隰厎绩至于猪野 【言原隰皆可致功今武威郡始减县即猪野】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三危山名言可居也三苗即有苗氏为乱徙长沙间皆大得其次序】 厥土黄壤厥田惟上上浮于积石至于龙门会于渭汭周礼职方正西日雍州其山镇曰岳山薮曰弦蒲川曰泾汭浸曰渭洛其利玉石兼得禹贡梁州之地周自武王克商都酆镐则雍州为王畿及秦孝公作为咸阳筑冀阙徙都之故谓之秦川亦曰关中按三辅黄图曰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故贾谊过秦云践华以为城又班孟坚西都赋曰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张平子西京赋曰广衍沃野厥田上上寔为地之奥区神皐

   土产

周礼职方氏雍州其利玉石其人三男二女畜宜牛马榖宜黍稷汉书地理志曰雍州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岛膏腴 【师古曰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腹之下肥曰腴故取论云】 班孟坚西都赋曰陆海珍藏蓝田美玉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盩厔产芎藭白芷乌头泽泻三棱华原芍药赤石脂甆器华原石】

   土贡

禹贡雍州厥贡球琳琅玕唐十道图贡隔纱鞾毡粲草席酸枣仁地骨皮藕粉葛粉樱桃紫秆粟大小麦面晋天福中并停今止贡酸枣仁地骨皮克正旦庭实其外岁贡兴平酥咸阳梨不列方物货殖传曰关中由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风俗

汉志曰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左牙右厂来)公刘处豳大王徙郊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始皇之初郑国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是故五方杂错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闾里豪杰则游侠通奸濒南山近夏阳多阻险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又郡国辐  奏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僣上众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美送死过度故汉时京辅称为难理又隋书地理志曰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豪强者纵横贫窭者窘蹙桴皷屡惊盗赋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风也春秋说题辞曰秦金精坚故秦俗亦坚诗舍神雾曰秦地处仲秋之位男儒弱女高暸 【暸明也落消反】 白色身音中商其言舌举而仰声清而扬

   雍州

尚书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尔雅曰河西曰雝州注自西河至黑水疏李廵曰河西其气蔽壅厥性急凶故曰雍雍壅也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壅也 【晋太康地记曰以其四山之地故以雍名焉亦谓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壅闭也】 ○春秋元命苞曰东井鬼星散为雍州分为秦国东距殽阪西有汉中南含高山北阻居庸雍壅也得东井动深之萌其气险也○春秋文耀钩田华岐以北龙门积石南至三危之野雍州也属魁星○释名曰雝州在四山之内雝翳也应劭注汉书曰四面积高曰雍 【郊祀志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袄故立畤郊上帝】 ○吕氏春秋曰西方为壅州○晋挚虞雍州诗曰于皇先王经启九有有州惟雍居京之右土载奥区山苞神薮嘉生惟繁庶类伊阜悠悠州域有华有戎外接皮服内舍歧豊周余既没夷德未终莫不慕义易俗移风○汉杨雄雍州箴曰黑水西河横截昆仑邪指阊阖昼为雍垠上侵积石下碍龙门盖安不忘危盛不讳襄牧臣司雍敢告缀衣

   京都

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师者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释名云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邑犹俋聚会之称也○尚书大传曰十邑为都○周礼曰四县为都又曰距国五百里为都○春秋左氏传曰邑有先君宗庙之主曰都○白虎通曰京都者何谓也千里之邑号也明什倍诸侯法日月之俓千里或曰夏邑殷为商邑周为京都○谯周法训曰王者居中国何也顺天之和而同四方之统也○帝王世纪曰古公亶父是为大王以修德为百姓所附止于岐山之阳邑于周地始改国曰周筑城郭立宗庙设官司即诗所谓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作庙翼翼筑之登登削屡冯冯者也周道之端盖自此始

史记娄敬说高祖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鬪不搤其肮 【张晏曰脱喉咙也】 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接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肮而拊其背也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言之上即日车驾西都关中赐敬姓刘氏拜即中号奉春君

汉书张良说高祖曰雒阳虽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一面东制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上即日驾西都关中

后汉杜笃论都赋夫大汉之盛代藉雍土之饶得御外理内之术孰能致功若斯创业于高祖嗣传于孝惠德隆于太宗财衍于孝景威盛于圣武政行于宣元侈极于成哀祚缺于孝平传代十一历载三百德襄而复盈道微而复彰皆莫能迁于雍州而背于咸阳宫室寝庙山陵相望高显弘丽可思可荣羲农已来无兹着明天雍州本帝皇所以育业覇王所以衍功战士角难之场也

   京兆尹

春秋传曰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 【尹正也】

通典曰周官有内史秦因之掌治京师汉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 【张晏曰地绝高曰京左传曰莫之与京十亿曰兆尹者正也大众所聚故曰京兆】 秩二千石银印青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与左冯翊右扶风是为三辅理长安城中后汉都洛阳置河南尹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与太守同

汉书曰赵广汉字子都涿郡人为京兆尹以和颜接士其尉荐待遇吏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曰某掾卿所为非二千石所及行之发于至诚吏见者皆书写心腹无所隐匿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

又曰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苏林曰钩得其情使不得去晋灼曰钩致也距闭也使对者无疑若不问而自知众莫觉所由以闲其术为距也师古曰晋说是也】 钩距者设如欲知马价则先问狗次问羊又问牛然后乃马参伍其价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姧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刼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广汉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又曰张敞字子高守京兆尹自赵广汉诛后比更府尹皆不称职京师寝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敞既视事求问长安父老偷盗酋长数人居皆温厚出从童骑闾里以为长者敞皆召见责问因贯其罪把其宿负 【师古曰贯缓也把执持也音布马反】 令致诸偷以自赎偷长曰今一旦召诣府恐诸偷惊骇愿一切受署 【师古曰自言愿权补吏职也】 敞皆以为吏遣归休置酒小偷皆来贺饮醉偷长阴以赭污其衣裾 【师古曰赭赤土也】 吏坐门问赭污者辄取之一日捕得数百人由是抱皷希鸣市无偷盗

又曰敞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 【孟康曰在长安中臣赞曰在章台下待】 使御吏駈自以便面 【师古曰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美也】 拊马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 【应劭曰怃大也孟康曰怃音诩北方人谓媚好为诩畜】 有司以奏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为京兆尹九年与杨恽厚坐恽大逆诛

又曰王骏为京兆尹成帝欲大用之故试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皆有能名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

后汉书曰延笃字叔固及边凤皆为京兆尹并有能名语曰前有张赵后有边延张赵即赵广汉及张敞也

魏志曰郑浑字文公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与孤老为比动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息

李爕别传曰爕字德公京兆人拜京兆尹吏民爱敬乃作歌曰我府君道教举恩 如春威如虎爱如母训如父

后周陆遥为京兆尹都界有承生数子经句而死其家又有豮遂乳养之诸豚赖之以活时论以逞仁政所致

唐源干曜为京兆尹政存宽简

黎干为京兆尹严肃为治人颇便之

李勉大历二年拜京兆尹政尚简肃时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仍知国子监事前尹黎干求媚于朝恩每候其将至监则盛设酒馔为数百人之饩倾府之吏以办之及勉莅职旬月朝恩入监府吏莫至先置者请于勉勉曰军容使判国子监勉候于太学军容固宜具主礼勉官忝京尹军容傥惠顾至府岂不敢饬蔬馔乎朝恩深御之自是不复至太学矣

吴凑贞元十四年为京兆尹是夏旱榖贲人多流亡京兆尹韩皐以政事不理黜之上召凑自右金吾卫大将军面拜尹即日令视事经宿方下制逾月凑论奏掌闲厩瀇骑飞龙内园芙蓉园及禁军诸司等使杂供手力资课大多量宜减省从之凑孜孜为治以勤俭为务人乐其政庶务咸举奏罢宫市等人颇便之甞于官街树槐及凑卒民指树而怀之

许孟容元和四年为京兆尹有左神策军吏李昱假长安富人钱八千贯三岁不偿孟容遣吏收捕械系克日命还之且曰不及期当死自兴元以后禁军中有功军士益横府县不能制孟容刚正不惧以法治之一军尽惊冤诉于上立命中使宣旨令送本军孟容系之不遣中使再至乃执奏云臣诚知不奉诏当诛然臣职司辇毂合为陛下弹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上嘉其意乃许之自此权右敛迹

孔戢为京兆尹时旱祷于曲江是夕大雨

韩愈长庆三年四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勑特放台参以后不得为例

崔珙开成二年为京兆尹时京畿旱奏浐水入内者十分请减九分以赐贫民溉田从之

薛元赏会昌中为京兆尹武宗谓宰相曰元赏威风甚严唯属军者即令守取勑文李德裕奏京尹若非陛下假借与之作主则无由为得帝曰灼然柳仲郢历京兆河南尹以宽理周郊人或谓与西府之政有异为疑仲郢曰辇毂之下弹压为先他郡皆宜以惠养为本

韦澳大中十年为京兆尹故事京兆尹在私第但奇日入府偶日入  虎院至是赐度支钱二万贯令造廨宅始命尹不得离府澳公正方严吏不敢欺委长安尉李信主其事营创府舍极一时壮丽复进羡缗澳连书信两上下考

   府县官

唐肃宗元年建寅月勑京兆府县官多被诸使奏请避难就易殊非奉公自今后诸使诸司诸州改官充判官支使随身駈使等准旧勑不得放去

广德二年三月勑中书门下及两省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已上诸司正员三品已上诸王驸马中周已上亲及女壻不得任京兆府判司畿令赤县丞簿尉

长庆二年闰十月中书门下奏伏以所立堤防止缘权要今一槩防闲事诚太过今后请应宰臣左右仆射御史大夫中丞给事舍人左右丞诸司尚书侍郎度支盐铁使在城者并诸王驸马周已上亲并女壻外甥请准前后勑不得任京兆府判司次赤畿令簿尉其余官不在此限从之大中元年九月中书门下奏京兆府判司及两县簿尉带诸司职事伏以列官分职各有司存苟或侵踰则乖彝宪近府判司及两县簿尉多系诸司职掌遂使额外假摄一人兼判数曹易为因循难以责办臣等商量自今以后诸司职掌改除集贤史馆弘文馆外并不得带府判司及两县簿尉仍每馆不得过一员其见在诸司克职者诸勒归司从之

   四至

东至南京一千二百七十里   东至西京八百五十里

东至华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商州二百六十五里

南取库谷路至金州六百八十里   西南至洋州六百四十里

正西微北至凤翔府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邠州三百里

北至坊州三百五十里   正东微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耀州一百八十里

  管治郡县

   汉 【改内史为京兆尹】

京兆尹领十二县   户一十九万五千七百二十

长安 新丰 船司空 蓝田 华阴 郑湖 下邽 南陵 奉明 霸陵 杜陵

左冯翊领二十四县  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十

高陵 栎阳 翟道 池阳 夏阳 衙 粟邑 谷口 莲勺 【音辇酌】  鄜 频阳 临晋 重泉 合阳 祋祤 武城 沈阳 襄德 征 云陵 万年 长陵 阳陵 云阳

右扶风领二十一县  户二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七

渭城 槐里 鄠 盩厔  牙 厂来  郁夷 美阳 郿 雍 漆 栒邑 隃麋 陈仓 杜阳 汧 好畤 虢 安陵 茂陵 平陵 武功

   后汉

京兆尹治十城    户五万三千三百九十

长安 霸陵 杜陵 郑 新丰 蓝田 长陵 商 上洛 阳陵

左冯翊治一十三城  户三万七千九十

高陵 池阳 云阳 祋祤 频阳 万年 莲勺 重泉 临晋 合阳 夏阳 衙 粟邑

右扶风治十五城   户一万七千三百五十二

槐里 安陵 平陵 茂陵 鄠 郿 武功 陈仓 汧 渝麋 雍 栒邑 美阳 漆 杜阳

   晋

京兆郡统九县    户九万九千五百

长安 杜陵 霸城 蓝田 高陵 万年 新丰 阴般 郑

冯翊郡统八县    户八万七千七百

临晋 下邽 重泉 频阳 粟邑 莲勺 合阳 夏阳

扶风郡统六县    户二万三千

池阳 郿 雍  汧  陈仓 美阳

安定郡统七县    五千三百户

临泾 朝那 乌氏 都卢 鹑觚 阴密 西川

北地郡统二县    户二万二千六百

泥阳 富平

始平郡统五县    户一万八千户二千七百

漆 汾邑 鄠   朋  城

   隋

京兆郡统二十二县  户三十万八千四百九十九

大兴 长安 始平 武功 盩厔 醴泉 上宜 鄠 篮田 新丰 华原 宜君 同官 郑 渭南 万年 高陵 三原 泾阳 云阳 富平 华阴

   唐 【开元元年为府】

京兆府管二十三县  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二十一

万年 长安 咸阳 兴平 云阳 泾阳 三原 渭南 昭应 高陵 同官 富平 蓝田 鄠 奉天 栎阳 好畤 武功 醴泉 奉先 华原 盩厔 美原

   宋

京兆府治十三县   户五万二千七百二十

万年 长安 鄠 蓝田 咸阳 醴泉 泾阳 栎阳 高陵 兴平 临潼 【唐昭应县大中祥符八年改】  武功 干佑

耀州治七县     户一万九千八百二

华原 富平 三原 云阳 同官 美原 淳化 【梨园镇淳化四年升为县】

干州治三县     户九千三百七十一

   奉天 好畤 永寿 【古豳国之地唐县】

华州治二县

渭南 【户五千六十三】  蒲城 【户二万九百八】

凤翔府

盩厔户五千四百五十三

   金 【新添】

新说曰金初分陜西为五路京兆为陜西东路凤翔为陜西西路延安为鄜延路庆阳为环庆路临洮为熙河路京兆先管商华同耀干五州十二县贞佑元年分凤翔郿县盩厔来属又改韩城县为贞州郿县为郿州盩厔县为恒州始为八州十二县又置镇防猛安千户五十四寨以镇西川五十四州京兆府尹兼统军宣权元帅左都监为军民都总管县令兼军民镇抚都弹压

陜西东路京兆都总管府管八州十二县

八州

同州定国军节度使管五县

华州金安军节度使管五县

商州秦蓝军防御使管四县

耀州感德军太守管五县 干州威胜军太守管五县

恒州太守管二县    贞州太守管一县

郿州太守管二县

十二县

咸宁 长安 蓝田 临潼 栎阳 高陵 云阳 泾阳 咸阳 兴平 鄠 干佑 【干佑在山不立改清平镇为终南县】

   大元

新说曰已下八州十二县系

圣朝   初管京兆路州县至元十四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又降恒州复为盩厔县郿州为郿县祯州为韩城县并栎阳入临潼县云阳入泾阳县下邽为渭南县美原入富平县好畤入醴泉县今安西府见管五州一十一县下列旧名取其易考 【有并者下细注之】

安西路总管府管八州十二县

    八州

     同州

同州按地理丛编战国时属秦项羽分属塞国汉高帝置河上郡景帝分为左内史武帝改为左冯翊东汉因之魏除左字怛为冯翊郡晋及元魏皆因之西魏改曰同州天宝元年为冯翊郡梁曰忠武军宋太平兴国七年升为定国军金为定国军节度使新说曰唐韵字注冯翊南有九泉同为于一流故曰同州

州境

东至河中府七十里 西至下邽县一百里

南至华州九十里  北至中部县二百里

管五县

冯翊 朝邑 白水 澄城 合阳

     华州

华州按地理丛编春秋属晋战国属秦汉属京兆尹弘农郡晋因之元魏置华山郡西魏改华州隋初郡废大业州废属冯翊郡唐武德元年改华州天宝元年改华阴郡干宁四年升德兴府梁为感化军后唐改镇国军宋皇佑五年改镇潼军金改金安军节度使州境

东至潼关一百一十里 西至临潼县界九十里

南至秦岭界八十里  北至白水县界一百七十里

管五县

郑县 渭南 蒲城 华阴 下邽 【今入渭南】

     商州

商州按地理丛编春秋属晋战国属秦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京兆尹晋为京兆南郡后置上洛郡元魏因之西魏兼置洛州后周改为商州宋因之金改商州为秦蓝军防御使

州境

东至内乡县界二百七十里 西至蓝田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鹘岭关一百八十里  北至华州界一百八十里

管四县

上洛 洛南 丰阳 上津

耀州

耀州按长安旧志华原县本汉祋祤县景佑二年置属左冯翊唐武德三年立宜州大足元年废州复为华原县隶京兆府天佑二年李茂贞僣行墨制改耀州建义军节度梁正明元年改崇州后唐同光元年复为耀州宋开宝五年升感义军节度太平兴国二年改为感德军金改感德军太守新说曰华原东有明月山鉴山其光似镜改华原为耀州

州境

东至蒲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淳化界八十里

南至高陵界八十里    北至坊州界九十里

管五县

华原 富平 三原 同官 美原 【今并入富平】

     干州

干州奉天县本汉池阳县晋属扶风郡后魏为咸阳郡唐高宗干陵所在置奉天县兴元元年德宗出幸为次赤干宁三年置干州梁干化中升为威胜军后唐同光二年罢军名复为干州隶凤翔宋熙宁三年隶京兆永兴军金改威胜军太守

州境

东至兴平界九十里 西至邠州一百一十里

南至盩厔七十四里 北至淳化界一百二十里

管五县

奉天 武功 醴泉 永寿 好畤 【今并入醴泉】

     恒州

恒州盩厔县汉旧县也武帝置属右扶风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之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并入武功县后周天和二年徒县今鄠县西北三十五里析雍州之终南郡于此置恒州建德二年徙县于今治天宝元年改为宜寿县至德二载复为盩厔县天福元年隶凤翔府新说曰金贞佑元年隶京兆府改为恒州太守今为盩厔县

州境

东西七十一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余一百步

旧管一十七乡三百二十五社

今管二县

盩厔 终南 【今并入盩厔县】

     郿州

郿州按地理图经郿县本汉之旧县武帝置属右扶风董卓之郿坞也本属凤翔府金贞佑元年隶属京兆府升为郿州太守我

大元为郿县

州境

东西七十里 南北五十里

旧管五乡一百八村

管二县

郿县 柿林 【今并郿县】

     桢州

桢州按地理丛编本春秋时韩国战国时属秦西汉属左冯翊宋属定国军今属同州新说曰金贞佑元年改升桢州太守今为县

州境

东西七十里   南北五十里

管一县

韩城

    十二县

     咸宁县

咸宁县按旧长志本汉万年县三辅黄图汉太上皇葬栎阳北原起万年陵因置万年县隋开皇年徙都大兴城取万年县以配长安县天宝七年改万年为咸宁县

县境东西五十七里  南北一百七十里

七乡管二百七十六村二里

洪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管村四十八贵冑里

龙首乡在县东一十五里管村三十五神鹿里

少陵乡在县南四十里管村四十八

白鹿乡在县东南四十五里管村五十

薄陵乡在县东三十五里管村三十六

东陵乡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管村四十

苑东乡在县北二十里管村三十九

     长安县

长安县按汉书郡国志长安古乡聚名史记秦始皇本纪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兵击赵卢绾封长安侯高帝为长安城隋开皇三年迁都大兴城取万年配长安为县梁开平元年改为大安县后唐同光三年复为长安县

县境东西四十里南北一百五十二里

六乡

义阳乡在县西南二里管布政里

善政乡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管安化里

同乐乡在县西南四十里管安宁里

丰邑乡在县西二十里管龙台里

苑西乡在县北三里管崇征里

华林乡在县南一十五里管居安里

     咸阳县

咸阳县按周旧图经咸阳本周王季所都孝公十三年于渭北城咸阳自汧陇徙都焉三秦记曰咸阳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俱阳之地故曰咸阳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庄襄始皇胡亥并都之项羽屠咸阳焚宫室火不灭者三月今县东二十里渭城即故城武帝元封年移西二十里趍茂陵修便桥修咸阳关即今之县也

县境东西七十五里南北四十八里

五乡管五里

河南乡在县南管资川里

平原乡在县北管平城里

安业乡在县北管介公里

奉贤乡在县东北管奉城里

龙首乡在县西北管庆云里

     临潼县

临潼县按周地图本骊戎国春秋晋献公伐骊戎其后秦灭之为骊邑汉书高帝七年置新丰县垂拱七年有山踊出改庆山县神龙元年复为新丰县开元二年玄宗每岁十月幸温泉岁尽而归以县去汤远天宝四载析新丰万年于温泉宫置会昌县七载大中祥符八年避玉清昭应官名改为

县境东西五十五里南北四十里

三乡管一百四十六村 【唐十八乡】

旌儒乡在县西南管村三十九

会德乡在县东南管村三十六

润渭乡在县东北管村四十一

     兴平县

兴平县按周旧图本周大丘之地帝王世记曰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镐徙都大丘秦名废丘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高帝七年改为槐里景龙四年金城公主降土蕃中宗送至此县改为金城徙马嵬故城至德初置兴平军二载改为兴平县

县境东西五十里南北六十里

六乡管二百二村

被化乡在郭下管四十村

耿祠乡在县西三里管村四十

零保乡在县东三里管村四十

文渭乡在县南五里管村四十六

保安乡在县北五里管村三十六

崇节乡在县东北管村二十八

县城周七里余二百步崇二丈

     鄠县

鄠县按周地图鄠本夏之扈国也尚书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杜预曰始平鄠县有扈乡帝王世记扈至秦改鄠属右扶风晋属始平郡魏太平真君七年属京兆郡自汉至隋皆为鄠城置县即今县北二里故城是大业十年徙今治

县境东西五十二里南北一百里

五乡管五里

宜善乡连城郭管陈平里

扈亭乡在县西北一十二里管甘泉里

太平乡在县东北一十五里管仁让里

萯阳乡在县西一十三里管王萯里

珍藏乡在县北一十二里管货泉里

县城周二里二十四步

     蓝田县

蓝田县按长安志蓝田秦旧县也竹书纪年曰梁惠王命太子向为蓝田君其山出美玉周礼曰玉之美者球其次蓝三秦记盖以县出美玉故曰蓝田后周闵帝二年置玉山白鹿以三县置蓝田郡武帝建德二年省郡废玉山白鹿入蓝田以隶京兆自县西三十里故县徙峣柳城今县是也唐武德二年祈置白鹿县三年改曰宁民又析蓝田置玉山县贞观二年复为蓝田县

县境东西八十里南北一百里

四乡管四里

奉道乡连县郭管安仁里

玉山乡在县东一十里管严朱里

白鹿乡在县西南二十里管安仁里

卢珍乡在县西北一十里管康和里

县城本峣柳城南魏置青泥军俗谓青泥城

     泾阳县

泾阳县本秦旧县史记秦昭五弟封泾阳君汉属安定郡惠帝七年改池阳县在今县西北二里符坚于今县东南二十八里置泾阳县后魏置咸阳郡隋开皇三年罢成阳郡徙县隶雍州即今县也

县境东西七十里南北二十三里

六乡管六里

瑞宁乡在县北管神狐里

永顺乡在县东管耦南里

会僊乡在县东管仙同里

广吉乡在县东管张良里

河池乡在县南管养生里

宜善乡在县外管辅政里

洪池监在县西北五十里管三白渠

     高陵县

高陵县本秦旧县史记秦昭王弟封高陵君魏黄初元年改为高陵县隶京兆郡隋大业三年复为高陵唐武德元年析为鹿苑县贞观元年省天授二年隶鸿州大足元年还雍州

县境东西二十八里南北三十二里

五乡管一百一十九村

仁义乡在县西七里管村二十

奉君乡在县北八里管村一十五

修真乡在县东一里管村二十五

上原乡在县西南一十五里管村二十八

润国乡在县南一十八里管村二十一

县城周二里余一百二十步大业七年筑

     栎阳县

栎阳县本秦旧县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郡栎阳高帝入关都栎阳七年徙都长安高帝既葬太上皇于万年陵遂分栎阳置万年县以为陵邑隶冯翊郡隋开皇三年徙都大兴取万年以配长安复为栎阳县天授二年隶鸿州大足元年复还雍州今并入临潼县

县境东西五十二里南北三十一里

四乡管四里

五陵乡在县东管平定里

清川乡在县西北管奉尊里

永豊乡在县东北管芬芳里

宁远乡在县西南管高唐里

县城周三里

     云阳县

云阳县本汉县昭帝置古有云阳宫因以为名亦匈奴祭天之所也天授二年以云阳置鼎州领云阳三原泾阳醴泉四县大足元年州废复为云阳县今并入泾阳县

县境东西七十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五乡管七十四村

流金乡在县东南管村十二

嵯峨乡在县北管村一十八

万金乡在县东管村一十三

武康乡在县西管村一十八

青龙乡在县南管村一十四

     干佑县

干佑县本汉洵阳县干元元年改干元县元启二年经蔡贼焚荡汉干佑二年改干佑县隶京兆府在山不立

县境东西三百二十五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五乡管一十五里

干佑乡在县西管五里

小和乡在县西管三里

大和乡在县东北管三里

左绵乡在县西北管三里

平定乡在县东北管归安里

 类编长安志卷之二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纂编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京城

   周

    镐京

镐京毛诗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武王卜居是镐京之地龟则正之谓得吉兆武王遂居之修三后之德以伐纣定天下成龟兆之占功莫大于此帝王世纪曰武王自豊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今豊水之东长安之南三十里去酆二十五里镐池即其故都也括地志曰武王宫即镐京后号西都以落阳为东都至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镐京沦陷至汉武穿昆明池于镐京之西南水泛滥镐京遂为镐池

   秦

    咸阳

咸阳按周旧图经在九山  山之南渭水之北谓之咸阳汉书曰周平王东迁以豊镐之地赐襄公至孝公始作咸阳筑冀阙徙都之始皇并天下徙高赀富豪十二万于咸阳每破诸侯迁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已东殿屋复道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之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史记曰始皇二十七年作长信宫于渭南通骊山筑咸阳端门四达引渭水贯郡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间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以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尺亦曰兰池庙记曰咸阳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长杨五柞东至河西至汧离宫别馆三百余后宫美人万余妇人之气上冲于天

   汉

    长安城

长安城汉书高帝七年修长安长乐宫自栎阳徙都之本秦之离宫初狭小惠帝元年增筑之正月发近长安六百里男女一十四万六千人三十日罢六月发徙隶二万人常役又五年复发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罢城高三丈五尺阔一丈五尺上阔九尺雉高三板周回六十五里汉旧仪曰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一十八步地方九百九十三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其地本黑壤今赤如火父老传云凿龙首山土为城城下有池周绕广三丈深二丈城开门一十二曰

东霸城门  清明门 【亦曰青门】  宣平门    南覆盎门

鼎门    便门          西章城门   直城门

雍门       北洛门                厨城门     横门

汉城门皆有候门主候门谨启闭三转决录曰长安城面三门四面一十二门也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衢路平直可并列车轨往来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西都赋云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大兴城

大兴城按通鉴隋文帝厌嫌长安故城制度狭小又官内多妖异约言苏威劝帝迁都帝以初受命难之夜与威及高颎共议明旦通直散骑庾李才奏曰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必有迁都之事且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恊天人之心为迁都之计帝愕然谓颎威曰是何神也太师李穆亦上表请迁都帝省表曰天道高明已有应征太师人望复抗此请乃诏高颎等创建新都于龙首山以太子左庶子字文恺有巧思领营新都副监将作大匠刘龙工部尚书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又并充使营造左仆射高颎总领其事其地在汉故城之东南属杜县周之京兆郡万年县界南值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灞浐此枕龙首原创筑京城曰大兴城自开皇二年六月十八日始诏规建制度三年正月十五日又诏用其月十八日移入新邑所司依式先筑宫城次筑皇城亦曰子城次筑外郭城

   城制度

隋城制度精密隋氏设都虽不能尽循先王之法然畦分棊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墉有门逋已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唐人蒙之以为治更数百年间有能增大别宫观之美者矣至其规模之正则不能有改其功亦岂小哉噫隋文之有天下纔二十二年而已其刬除不廷者非一国兴利后世者非一事大趣皆以惠民为本躳决庶务未甞逸豫虽古圣人夙兴待旦殆无以过此惜其不学无术故不能追三代之盛予因考正长安故图爱其制度之密而勇于敢为且伤唐人冒疾史氏没其实聊记于后元丰三年五月五日龙图阁待制知永兴军府事吕大防题

   隋唐

    皇城

皇城俗呼为子城在宫城之南东西五里一百五十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南面三门正南曰朱雀东曰安上西曰含光东面二门南曰景风北曰延喜西面二门南曰顺义北曰安福自两汉之后宫阙之间并有人家隋文帝以为不便于事皇城之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公司有办风俗齐肃盖隋文帝之新意也皇城内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并列台省寺卫如左

尚书省 殿中省 内侍省 秘书省

中书外省   门下外省   东宫朝堂    詹事府

左清道率府  左卫率府   左监门率府   左内率府

右清道率府  右卫率府   右监门率府   右内率府

左骁卫卫   左武卫    左司御卫    左卫

右骁卫卫   右武卫    右司御卫    右卫

左千牛卫   左春坊    左领军卫    左监门卫

右千牛卫   右春坊    右领军卫    右监门卫

左威卫    吏部选院   东将作监    尚舍局

右威卫    礼部南院   西将作监    尚辇局

光禄寺    太仆寺    太府寺     少府寺

司农寺    大理寺    宗正寺     家令寺

鸿胪寺    东宫仆寺   率更寺     大府监

少府监    都水监    司天监     太庙署

中宗庙    太庙     元献皇后庙   郊社署

御史台    御史推事院  太社      废古台

司农寺草坊  鸿胪客馆   骅骝马坊

    京城亦曰外郭城

京城外郭本隋之大兴府唐改曰长安城京城记曰外郭城东西一十八里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其崇高一丈八尺隋文帝开皇二年创筑唐永徽四年率天下口税一饯更增筑之南面三门正中曰明德南抵石鳖谷八十里东曰启夏西曰安化东面三门北曰通化中曰春明南曰延兴西面三门北曰开远中曰金光南曰延平北面二门皇城东北曰芳林皇城西北曰光化郭中南北十四街其间列诸坊炀帝改坊为里司官从九品京兆府万年长安所治寺观邸第编户杂居焉皇城南面朱雀门有南北大街朱雀门街东西广百步朱雀门至南外郭明德门九里一百七十五步万年长安以此街为界城外郭朱雀门街东至明德门五十五坊万县治之其名曰

兴道坊 开化坊 光福坊 静善坊 兰陵坊

开明坊 安义坊 务本坊 崇义坊 长兴坊

靖安坊 安善坊 大业坊 昌乐坊 安德坊

永兴坊 崇仁坊 平康坊 宣阳坊 亲仁坊

永平坊 永崇坊 昭国坊 进昌坊 通善坊

通济坊 安兴坊 胜业坊 安邑坊 宣平坊

升平坊 修业坊 修政坊 青龙坊 道政坊

常乐坊 靖恭坊 新昌坊 升道坊 广德坊

新宁坊 常和坊 教化坊 修德坊 立政坊

客户坊 永昌坊 光宅坊 翊善坊 来庭坊

长乐坊 大宁坊 永嘉坊 兴宁坊 安仁坊

外郭朱雀门门街西 明德门五十五坊长安县治之其坊名曰

善和坊 通化坊 丰乐坊 安业坊 安喜坊

永达坊 道德坊 光行坊 延祚坊 太平坊

通义坊 兴化坊 崇德坊 怀真坊 宣义坊

丰安坊 昌明坊 安乐坊 大安坊 大通坊

敦义坊 永安坊 延福坊 崇贤坊 延康坊

光德坊 延寿坊 布政坊 颁政坊 辅兴坊

善政坊 安定坊 休祥坊 金城坊 醴泉坊

怀远坊 长寿坊 嘉会坊 永平坊 通执坊

归义坊 昭行坊 永阳坊 常安坊 和平坊

淳化坊 待贤坊 丰邑坊 崇化坊 怀德坊

群贤坊 居德坊 义宁坊 普宁坊 修真坊

    再筑京兆城

新说曰隋文帝开皇二年嫌汉长安城水咸苦宫殿摧倒有妖魅遂迁都于龙首山南诏宇文恺创建大兴城先修宫城以安帝居次筑子城以安百官置台省寺卫不与民同居又筑外郭京城一百一十坊两市以处百姓唐高祖入关都隋太极殿至永徽四年率天下口税一钱再增筑之改为唐长安城以旧汉长安城改为杨广城今俗呼为杨家城至高宗百官献赀以建大明宫含元殿为东内以太极殿为西内至玄宗修兴庆宫为南内禄山陷长安又遭巢寇宫殿焚毁殆尽唐帝东迁城郭萧条许公韩建去宫城又去外郭城重修子城城外古迹移于内南闭朱雀门又闭北安喜门安福门北开真武门为今之安西府也

  宫殿室庭宫城内宫禁杂录附

   周

    宫

     酆宫

酆宫文王宫也文王伐崇乃迁都于酆诗云既伐于崇作邑于酆郑氏云酆邑左酆水之西春秋左氏传康王有酆宫之朝其宫在鄠县酆亭今俗呼豊城堡三里之城也春秋左氏传夏有观扈杜预注曰始平郡有虖  县扈乡甘亭殷为崇国乃此也

   秦

    宫

     阿房宫

史记曰始皇二十五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吾闻周文王都豊武王都镐豊镐之间帝王之旧都乃营作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先作阿房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合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以兹 石石为门铁甲入者及之不得过为阿房北阙门也三辅黄图曰阿房前殿木兰为梁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铸金人十二史记曰始皇大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金处)铸金人十二重二十万斤坐高三丈其铭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其长五丈足迹六尺铭李斯篆董卓后悉椎破以为小钱英雄记曰昔大人见临洮而铜人铸临洮生卓而铜人毁天下大乱卓身灭抑有以也余二人魏明帝欲徙洛阳至霸城重不可去今在灞桥东铜人原蓟子训摩挲铜鍉曰见铸此今五百年矣

     甘泉林光宫

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宫及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汉宫殿疏曰甘泉林完宫秦二代造

     祈年宫

史记曰始皇初居之宫汉书祈年宫惠公起

     棫阳宫

秦穆王作在岐州扶风县东北三十里

     橐泉宫

皇览曰秦穆公家在橐泉宫下

     梁山宫

三秦记梁山宫城皆文石名织锦城在好畤县

     望夷宫

史记胡亥三年梦白虎啮其左骖卜泾水为祟乃斋于望夷宫欲祠泾水赵高使阎乐杀二世于望夷宫在泾水上

     长乐宫

阙中记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秦始皇造

     萯阳宫

秦文王祈起在鄠县西南二十三里

     宫观二百七十

史记云卢生说始皇曰人主为微行所居而人知之则害于神愿上居毋令人知则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皷美人充之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长信宫

史记始皇二十七年作长信宫于渭南通骊山

     曲梁宫

在三原县

     曲台宫

邹阳传秦倚曲台之宫悬行 鱼天下画地而不犯兵加胡越应劯曰始皇帝所治处也若汉未央宫

     城阳宫

始皇母迁于城阳宫

     橐泉宫

秦武王起在东仓又曰孝公起见长安志

     高泉宫

宣太后起在美阳城

     兰池宫

秦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宫见窘使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地里志渭城县有兰池宫三秦记曰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亦曰兰池陂

   汉

    宫

     长乐宫

本秦之兴乐宫也高帝始居栎阳七年长乐宫成始居之汉宫殿疏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重修周回二十里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杼中三十五丈深一十二丈高帝居此宫后太后常居之五凤二年惊凤集长乐宫东阙树上王莽改长乐宫为常乐宫

     未央宫

汉书高帝七年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乃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今壮丽亡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潘岳关中记曰未央宫周旋二十三里街道十七里有台三十二池一十二土山四宫殿门八十一掖门十四又曰未央宫殿及台皆疏龙首山土以作之殿基出长安城上非筑也又取山土以为城山之余尾今在城西南数里乃尽也其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墄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也未央宫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肴殿阁三十二又有寿城万岁广明永寿玉堂通光白虎宫殿疏曰未央宫有麒麟阁天禄阁金马门青琐门玄武苍龙二阙三辅奋事武帝于未央宫起高门神明王莽改未央宫寿成室按旧图渐台织室凌室弄田皆在未央宫

     建章宫

汉书曰武帝大初元年十一月栢梁台灾二月起建章宫文颖曰越至名勇谓帝曰越国有火灾即复大起宫室以厌胜之故帝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今长安故城西俗所呼贞女楼者即建章宫之阙也跨池作飞阁适建章辇道以上下宫之正门曰阊阖高二十五丈亦曰壁门左凤阙高二十五丈右神明台门内北起别风阙高五十丈对峙并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马连阙皆有罘罳前殿下视未央其西则广中殿受万人三辅旧事云建章宫周回三十里东起别风阙乘高以望远又于宫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凤凰赤眉贼坏之西京赋云圆阙耸以造天若碣之相望是也庙记云建章宫北门高二十五丈北阙门也又有凤皇阙高七十丈繁钦建章序云秦汉规模廓然泯毁唯建章凤阙耸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古歌云长安城西有双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榖生再鸣五榖熟汉书又云建章宫南有玉堂壁门三层台高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尽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筛黄金上有转枢向风若翔椽首薄以壁玉因曰壁门又有神明堂疏圃呜銮奇华铜柱函德二十六殿

     桂宫

汉武帝造周回十余里汉书云桂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关辅记曰桂宫在未央宫北中有光明殿土山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莱山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光明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戺玉阶昼夜光明西京杂记武帝为七宝林杂宝按厕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

     北宫

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周回十里高帝制度草创孝文增修中有前殿广五十步珠帘玉户如桂宫

     甘泉宫

一曰云阳宫史记曰秦始皇二十六年作甘泉宫及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关辅记曰林光宫前殿秦所造一曰甘泉宫因其甘泉山名宫周回十余罡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十九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圆丘祭天处武帝造阙于南更置前殿始造宫室有芝生甘泉殿房中芝有九茎金色绿叶朱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镂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甘泉又有高光林光长定竹宫等宫又有通天台迎风馆山后有露寒储胥二馆西起彷徨观后筑甘泉苑建元中作石阙封峦鳷鹊观于苑内南有棠梨宫

汉未央长乐甘泉四面皆有公交车司马门凡言司马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司马主武事故宫之外门为司马门按汉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交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王莽改公交车 司马门曰王路四门分命谏大夫四人受章疏以通下情

     钩弋宫

三辅黄图曰在城外汉武故事曰在直门南也列僊传曰钩弋夫人姓赵河间人少好酒卧病六年右手钩拳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推而得之见召姿色佳丽武帝反其手得玉钩面手寻辰有宠生昭帝姙娠十四月上曰闻者尧十四月而生钩弋亦然乃命所生门曰尧母门所居宫曰钩弋宫自夫人加婕妤及得罪掖庭狱死及殡尸香一月昭帝即位追尊皇太后更葬之发六十二万人葬云陵其棺观但有彩履王褒云阳记钩弋夫人从至甘泉卒尸香闻十里葬云阳起云陵

     扶荔宫

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密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本土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三二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其实则岁贡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至汉安帝时交趾郡守特陈其弊遂罢贡

     五柞宫

汉之离宫也在扶风盩厔宫中有五柞树皆连抱上覆荫数亩因以为名

     长杨宫

泰之宫也在上林苑中汉书云盩厔县宣帝幸长杨宫属玉观成帝元延二年幸长杨宫有长杨千株以为名

     长信宫

汉太后常居之按通灵记太后成帝母也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宫皆以长信长秋为名

     长门宫

离宫在长安城孝武陈皇后得宠颇妬居长门宫

     宜春宫

本秦之离宫在长安东南社县近下杜城

     鼎湖宫

在湖城县界昔黄帝采首阳山铜以铸鼎其鼎成有龙下迎帝仙去小臣攀龙髯而上者七十二人汉武帝于此建鼎湖宫

     步寿宫

秦亦有步寿宫汉步寿宫在祋祤县宣帝神爵三年凤皇集处得王宝乃起步寿宫

     回中宫

史记秦始皇二十九年廵陇西过回中汉书武帝十四年幸回中建王母祠

     首山宫

汉武帝元封元年封禅后梦高祖坐明堂朝群臣于是祀高祖于明堂以配天还作首山宫

     万岁宫

武帝造元康四年幸万岁宫有神爵集以神爵纪元

     明光宫

汉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年满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随补之

    殿

     麒麟殿

在未央宫汉书帝燕董贤父子于麒麟殿哀帝视贤曰吾欲法尧禅舜如何王(外门内尢)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陛下奉承宗庙当传之无穷安可妄有所授帝业至重天子无戏言上默然不悦

     金华殿

在未央宫汉书曰成帝初方向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

     承明殿

在未央宫中承明殿著述之所 也西都赋序云内有承明著作之庭汉书谓帝谓严(耳力)曰君厌承明之庐成帝鸿嘉二年有雉集承明殿

     椒房殿

在未央宫中以椒和埿涂壁取其温而芬芳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皇鸳鸯成帝赵皇后居昭阳号飞燕班婕妤居增成

     高门殿

汉书汲黯请见于高明哀帝时鲍宣谏曰陛下擢臣岩穴诚冀有益毫毛岂欲臣美食太官重高门之地在未央宫中

     奇华殿

在建章宫旁汉书六四海夷狄器服珍宝火浣布切玉刀巨象狮子宫马充塞其中

     临华殿

在长乐宫中前殿后武帝造汉书成帝永始四年长乐宫临华殿灾

     清凉殿

在未央宫中夏居之清凉亦曰延清室汉书清室则中夏舍霜即此也董偃常卧延清之室以昼石为床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实饰之侍者于外扇偃偃曰玉石岂湏扇而后凉邪又以水晶为盘贮氷于膝前王晶与氷同絜侍者谓氷无盘必融湿席乃拂玉盘坠氷玉俱碎玉晶千涂国所贡也武帝赐偃惜哉

     猗兰殿

在未央宫中汉武帝故事曰王美人七月七日旦生武帝于猗兰殿洞冥记武帝未生之时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崇芳阁帝觉而坐于阁果见赤气如林木蔽户牖望阁上有丹霞蓊郁既而遂改崇芳阁为猗兰殿

     白虎殿

在未央宫中汉书曰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丞相商坐未央庭中单于前拜谒商又杜钦诣白虎殿对策成帝时赵思王衍来朝供张白虎殿

     玉堂殿

在未央宫中汉书杨雄历金门上玉堂晋灼曰三辅黄图有大玉堂小玉堂殿李寻曰久污玉堂

     大夏殿

三辅故事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徙于长乐官大夏殿前

飞羽殿 敬法殿 曲台殿 宴昵殿 长年殿 神仙殿飞翔殿 合欢殿 兰林殿 披香殿 凤皇殿 鸳鸾殿含章殿 朱雀殿 安处殿 常宁殿 茝若殿 发越殿蕙草殿 寿成殿 万岁殿 广明殿 永延殿 寿安殿

宣德殿 东明殿 通光殿 高明殿 四车殿 朱鸟殿延年殿 龙兴殿 已上殿俱在未央宫中

    室庭

     宣室

未央宫前殿正室也淮南子曰武王杀纣于室汉取旧名也汉书文帝受(牙厘)宣室夜半前席门贾生鬼神之事即此也又王莽地皇四年少年子弟张鲁等烧宫莽避宣室前殿火随之

     温室

武帝建在未央宫冬处之温暖也西京杂记曰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地以罽宾氍毹孔光为尚书令归休与兄弟妻子燕语朝省政事或问温室省中树何木光不应

     披庭

汉宫仪曰婕妤以下皆居掖庭西京杂记汉掖庭有云光殿九华殿开襟阁月景台杂记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针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又有鸣鸾殿开襟阁

   后汉

    宫

     献帝宫

在长安故城中本京兆府舍也帝王世记曰献帝时开中兵起相国董卓欲迁西都遂至长安幸未央宫初长安遭赤眉之乱宫室烧尽唯有高庙及京兆府廨故中尉所治也

   晋

    殿

     太极殿

周地图记曰太极殿晋愍帝之宫太极殿之南门乃姚兴所建

   前后秦

    紫极殿

武成二年正月癸丑朔明帝大会群臣于紫极殿周地图记曰干安殿周改曰紫极殿

    天兴宫

大象元年十二月诏金入南斗木犯轩辕宣帝将避正寝斋居克念于是舍仗卫往天兴宫百官表劝复寝膳许之

    天德殿

大象二年五月宣帝崩于天德殿

    露门

北史曰元年春正月孝闵帝即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露门建德三年正月武帝朝群臣于露门

   唐

    宫城

宫城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其崇三丈五尺南抵皇城北抵苑东即东宫西有掖庭宫

    西内宫殿

西内宫城南面六门当正殿南曰承天门隋开皇二年作唐武德元年改顺天门承天门东曰长乐门次曰广运门次东重明门次东永春门承天门西曰永安门若元正冬至大陈设宴会赦过宥罪万国之朝贡四夷之宾客则御承天门以听政东面一门曰凤皇门西面二门南曰通明门北曰嘉猷门北面三门正北曰玄武门次东曰安礼门东宫北门曰玄德门当承天门内其北曰太极门本隋大兴门唐改为大极门

     太极殿

西内正殿也乃隋之大兴殿唐武德元年改为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焉东有东上阁西有西上阁盖古之中朝也太极门正南承天门左延明东南门下省右延明门西南中书省弘文馆在门下省东史馆在门下省北贞观三年置秘书内省以修国史

     两仪殿

在太极殿后隋之中华殿贞观五年改为两仪殿常日听政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

     千秋殿

在两仪殿西献春门在两仪殿之左宜秋门在两仪殿右百福门在宜春门之右

     百福殿

宣宗时神策军奏百福殿成赐名曰雍和殿会诸王子孙百福殿承庆门内

     甘露殿

在两仪殿北门外有东西永巷东出有东横门又东有日华门西出有西横门又西有月华门殿院北有东西千步廊舍东至宫城西至掖庭宫明皇自蜀回还居西内甘露殿东有武德殿延恩殿万春殿千秋殿承恩殿立政殿大吉殿

     凝阴殿

在紫云阁西异闻集曰天宝七载秦中旱明皇于此令叶法善祠镜龙遂得甘雨

     承香殿

在延嘉殿北西有昭庆殿长乐殿景福殿神龙殿安仁殿淑景殿延嘉殿咸池殿鹤羽殿

     弘文殿

贞观初于弘文殿收贮图籍二十余万卷虞世南选充直殿

     观德殿

在玄武北门外侯君集平高昌国俘其君臣献于观德殿

     嘉寿殿

太宗宴突厥贺鲁于嘉寿殿

     紫微殿

贞观末阿史那社尔平龟兹献俘于紫微殿又有兴仁宣猷崇道惠训昭德正礼宣光通福光昭华光晖仪寿安绥福等门内又熏风就日翔风临照望仙乘龙等殿

     雍和殿

懿宗幸雍和殿飞龙殿骥德殿又于兴德殿以会诸王及王子王孙等赐宴

    大安宫宫殿

大安宫太宗初居承干殿武德五年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之功特降殊礼别建此宫以居之号弘义宫八年帝临幸朕以秦王有大功故于宫中立山林胜景雅好之至贞观三年徙居之在宫城之西马周传伏覩大安宫 【在宫城】 之西其墙宫阙之制尚为卑小东宫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宫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臣愿营筑雉堞修起门楼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

     垂拱前殿

高祖崩于大安宫垂拱前殿

     戢武殿

太宗与公卿谒高祖于戢武殿

     文殿

贞观七年四月宴王公亲属于文殿酒阑徙翠华殿

     翠华殿

在大安宫东北垣上遗址尚存俗云祭酒台

    掖庭宫宫殿

掖庭宫在宫城东西四里即皇城北抵苑西即掖庭宫西京记及六典皇城东西五里百一十五步今除宫城四里外即是掖庭宫东西广一里一百一十五步大安宫东西里数同

掖庭西门贞观二年左丞戴冑于掖庭房西门简宫人出之今皇城内亦有掖庭街

    东宫

东宫正殿曰明德殿本名嘉德殿东内廊左嘉善门西内廊有右嘉善门按高祖传位太宗即位于明德殿

     崇教殿

在明德殿北宫内殿也本名弘教长安二年改为崇教殿

     丽正殿

在崇教殿之北高宗降诞此殿开元初诏此缮写古今图籍统记开元中改为集僊殿

     光大殿

在丽正殿北明皇始诏沙门一行禅师于光大殿撰大衍历后徙就丽正殿

     承恩殿

在光大殿院内明皇居春宫造开元八年勑一行禅师于院内注易

     宜春北院

谭宾录天宝中玄宗命宫女数百又为梨园第子皆居宜春北院

    东内宫殿

东内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宫城之东北偶贞观八年置永安宫九年曰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署百官献赀以助役龙朔二年大加兴葺曰蓬莱宫咸亨元年曰含元宫长安元年复曰大明宫初高宗染风痹以宫内湫湿屋宇拥蔽乃此置宫司农少卿梁孝仁充使制造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清天霁景视终南山如指掌宫城坊市俯而窥焉其宫南北五里东西三里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东曰望仙门次东曰延政门丹凤门西曰建福门门外百官待漏院次西曰兴安门东面一门曰太和南面一门曰日营北面一门曰玄武

     含元殿

丹凤门内当中正殿阶高于平地四十余尺南至丹凤门四百余步中无间隔左右宽平东西广五百步东南有翔鸾阁西南有栖凤阁与殿飞廊相接又有钟楼皷楼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夹道东有通干门西有观象门阁下即朝堂肺石一如承天之制又有金吾左右仗院

     宣政殿

东有东上阁门西有西上阁门即正衙殿也殿前东廊曰日华门殿前西廊曰月华门

     紫宸殿

在宣政殿北紫宸门内即内衙之正殿也肃宗乃崩于紫宸殿

     蓬莱殿

在紫宸北敬宗时蓬莱殿会沙门道士四百余人赐食给茶绢

     延英殿

肃宗时梁上生玉芝一茎三叶苗晋卿相代宗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忧之听入阁不趍后改灵芝殿

     长安殿

在金鸾殿之西南肃宗收京师作新九庙主于长安殿安置至德二载收复京城宫省门有安字者改之为长乐殿

     金鸾殿

在金鸾门里顺宗召学士郑絪至金鸾殿立宪宗为皇子

     宣和殿

敬宗宴三日于宣和殿又宝历二年御宣和殿对内人亲属一千五百人赐宴仍各赐锦彩

     延英殿

相对有思政殿含凉殿绫绮殿珠镜殿还周殿承欢殿仙居殿

     麒麟殿

在仙居殿之西北东南西南皆有殿阁东西皆有楼相连各有障日阁内宴多于此殿又有大福殿拾翠殿三清殿含冰殿凝霜殿紫兰殿玄武殿明义殿承云殿修文等殿又有碧羽紫箫承云修文等阁又有翰林门内有翰林院至德以后军国务繁其入直者以文词共掌诏勑自此翰林院 始无学士之名其后置东翰林院于金鸾殿之西随上所在而迁取其便

     玉清殿

德宗义章公主薨于大明宫玉清殿

     清思殿

穆宗崩于大明宫清思殿

     长生殿

肃宗崩于大明宫长生殿

     会宁殿

德宗崩于大明宫会宁殿

    南内宫殿

     兴庆宫

南内兴庆宫距外郭城东垣武后大足元年睿宗在藩赐五王子宅明皇始居之宅临木池望气者云此池有天子气故数宴游上已泛舟以厌之南街东出春明门开元二十二年置宫因本坊为名十四年又取永嘉坊胜业坊之半增广之谓之南内宫之正门西向曰兴庆门南曰通阳门北曰跃龙门西南隅曰勤政务本楼南向开元八年每岁中秋节酺饮于楼前其西曰花蕚相辉楼宁王宪申三撝歧王范薛王业邸第相望环于宫侧明皇因题花蕚相辉之名帝时登楼闻诸王音乐咸召升楼同榻宴谑

     兴庆殿

在通阳门北即正衙殿也其后曰文泰殿天宝十年作前有瀛洲门内有南熏殿北有龙池在跃龙门南本是平地自垂拱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池后又引龙首渠水支分溉之日以滋广至景龙中弥亘数顷澄澹皎洁深至数丈常有云气或有黄龙出其中本以坊名池俗亦呼为五王子池置宫后谓之龙池拾遗蔡孚作龙池篇以赞其事公卿多和之后为景龙池今俗语讹呼为九龙池

     大同殿

在勤政楼北大同门内殿前左右有钟楼皷楼天宝七载大同殿柱产玉芝有神光殿太和三年修宫殿疏曰大同殿十三间

     长庆殿

在通阳门东明义门内唐杂说曰明皇为太上皇居兴庆宫每置酒长庆楼南俯大道裴回观览

     积庆殿

唐杂记萧太后徙居兴庆宫积庆殿中书门下奏准义安殿太后故事号积庆皇太后

     义安殿

敬宗母王太后居义安殿

     冷井殿

懿安郭太后崩于是殿又有新射飞僊同光荣光等殿其内有龙堂五龙坛沉香亭金花落在池东

   隋唐

    离宫

     僊游宫

在盩厔县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隋文帝于此避暑

     崇业宫

在渭南县东一十五里隋炀帝大业三年置

     甘泉宫

长安志隋甘泉宫在鄠县西南甘谷口

     长春宫

三辅会要长春宫在朝邑县梁原上宝定 年宇文护所筑隋文帝增修殿宇炀帝大业十三年唐高祖起义兵自太原赴京师于此休养士卒西定长安

     龙跃宫

在高陵县西十四里唐神尧旧宅武德六年以奉义宫建龙跃宫德宗改为修真观内有神尧真容御井(灵栢)

     庆善宫

在武功县南一十八里神尧旧第也太宗降诞之所南临渭水武德元年建武功宫六年改庆善宫贞观六年太宗临幸燕群臣赋诗后废为慈德寺有诗曰昔时高祖宅今日梵王宫塔耸白云外僧行绿树中真容唐列圣墨迹宋坡公半日休心处烹茶话祖风

     望贤宫

在咸阳东数里唐明皇自蜀还京肃宗至望贤宫迎明皇上马帝亲拢马行数十步执鞭弭道引明皇入开远门

     华清宫

在临潼县南贞观十八年太宗诏左屯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少匠阎立德营造殿御汤名汤泉宫太宗因幸制碑咸亨二年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改华清宫骊山上下益治阳井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又筑会昌罗城即于司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禄山乱后天子  干复游幸唐末(土已)废晋天福中改灵泉观赐道士居之

     万金宫

在蓝田县东四十五里开耀二年诏新造凉宫为万金宫高宗遗诏万金芳桂奉天等宫并停废武后诏奉天宫置道士观芳桂万金置僧寺以旧宫为名

     上清太平宫

在盩厔县东三十里清平镇宋建隆元年置太平兴国二年重修

     游龙宫

在渭南县西一十一里两京道里记唐皇元二十五年勑两京行宫远近不等宜令将作大匠康(上巩下言)与州县均融修葺取黑龙饮渭名之有遗址

     玉华宫

贞观二十一年于宜君县凤凰谷置玉华宫永徽三年县废宫亦废今隶坊州西四十里有故基为佛寺杜诗云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尾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翠微宫

唐余曰贞观二十年营大和宫于终南山上改翠微宫北门曰云霞门朝殿曰翠微寝殿曰含风太宗崩于含风殿废为翠微寺诗云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

     鱼藻宫

会要曰鱼藻宫去宫城十三里在禁苑神策军后宫中有九曲山池贞元十三年诏鱼藻池先深一丈更淘四尺穆宗初又发神策六军二千人浚之又观竞渡王建宫词曰鱼藻宫中锁翠娥先皇幸处不曾过而今水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

     望春宫

长安志望春宫去京城东北一十二里在唐禁苑内高原之上东临浐水西岸道里记曰隋文帝初置望春亭改为望春宫炀帝改为长乐宫大业初炀帝夜见太子勇领十余人各持兵器问杨广何在帝惧之走长乐宫文武宿卫不知乘舆所在比明方移仗此宫炀帝去洛阳终大业不敢都长安

     九成宫

唐会要曰九成宫在凤翔麟游山即隋之仁寿宫也贞观年改九成宫中有醴泉铭碑

     太平宫

长安志隋太平宫在鄠县东南三十里对南山太平谷

     云阳宫

封禅书所谓谷口是也其山出铁有冶铸之利因以为名入谷便洪潦沸腾飞泉激射两峰皆峭壁孤竖横盘坈谷凛然凝冴常如八九月朱明盛暑当昼暂暄凉秋晚候缊袍不暖所谓寒门者也又曰入冶谷二十里有百里槐树树北有泉名金泉谷中有毛盘监

  宫禁

   禁中

汉宫殿疏云汉宫中谓之禁中谓宫中门门有禁非侍卫通籍之臣不得妄入通籍谓出入禁门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悬宫门按相应乃得入

   豹尾

中宫殿疏谓天子出行道中则有仪卫豹尾亦曰禁中

   省中

汉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改曰省中出入宫中当省察也

   清道

旧汉仪谓天子将出苑令道路拚洒清凈出入警跸

   卤簿

礼阁新仪卤簿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法驾有小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卿属车八十一乘作三行尚书御史乘之备千乘万骑

   陛下

陛由陛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阶陛以戒不虞臣下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殿陛下以告之曰陛下

   行在

天子四海为家不以言师居处为常当乘车舆以仁天下车驾所至奏事皆曰行在

   署

虎威章沟皆署名汉有长水中垒屯骑虎贲越骑射鍪胡骑八营宿卫王宫周庐直处

   阙

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人臣将朝至此思其所阙

   塾门

外舍也臣来朝至门外就舍则熟详应对塾言熟也

   掖门

在两傍如人之臂掖也

   闱闼

宫中小门也

   织室

未央宫后有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令丞主之

   暴室

主掖庭染练之署取日 煞为名

   内诣者署

汉宫仪曰内诣者署在未央宫属少府汉书云掌宫中步张亵物丁孚汉官云令秩千石

   属车

属者言相联属而不绝也

   金马门

史记曰武帝时相马者作铜马法献之立马于鲁般门外更名鲁般门为金马门公孙弘待诏于金马门

武库

汉书曰武库以藏禁兵

   灵金藏

汉太上皇佩刀长三尺上有铭字难识传殷高宗伐鬼方所作也上皇游豊沛山中穷谷有人冶铸何器工者对曰为天子铸剑慎勿言曰得公佩刀杂而冶之即成神器可定天下昴星为辅佐木衰火盛此为异兆上皇解匕首投炉中剑成杀三牲以衅祭之工即以剑授上皇上皇以赐高祖斩白蛇是也及定天下藏于宝库守者见白气如云若龙蛇吕后灵金藏惠帝贮兵器名曰灵金内府

   金龟

唐实录武后时崔神庆上疏曰五品以上佩鱼后改为龟恐有诈妄故内出龟合然后应命

   作室

尚方工作之所

   凌室

在未央宫周官凌人藏氷供祭祀饮食

   弄田

游戏始元元年耕于钩盾弄田

   金钱会

开元天宝遗事内庭嫔妃春时禁中结伴掷金钱为戏开元别记明皇与妃子在花蕚楼下掷金钱以远近为限赛其元掷于地者以金觥为赏今里巷犹效之

 类编长安志卷之三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纂集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圆丘郊社坛附

   圆丘

    汉圆丘

按三辅黄图在昆明故渠南有遗址犹高二丈周四百二十步

    唐圆丘

按长安志唐长安明德门东南一里有更衣殿基又东南一里有圆丘高一百二十尺周回三百六十步分三级十二分野俗呼为坛冢拜郊台

   南北郊

    南郊

在长城南谓天郊圆丘以象天岁时以奉祭祀成帝始奉祀上帝于长安城南

    北郊

在长安城北谓北郊方丘以象地岁时以奉祭祀成帝始祀后土于长安城北

   社稷

    汉社稷

祭祀志汉除旧社稷立汉社稷其后又立官社以配夏禹而不立官稷平帝元始三年始立官稷于官社之后

    唐太社

长安志云在舍元门街西南其门额隋平陈时东晋王右军所题隋代重之以粉墨摸之金朝移社坛在荐福寺北圣容院前

   百神坛

    百神灵星三坛

长安志云在明德门外南郊左右古迹犹在

    青帝先农二坛

俱在皇城景风门东二里

    黄帝赤帝二坛

在明德门外东南圆丘左右

    白帝夕月二坛

在城西开远门外

    风伯雨师坛

在城西金光门南

    黑帝坛

在城北太仓畔

    雷师坛

在城北玄武门外

    司中司命坛

在城西北开远门外

  明堂辟雍太学附

   明堂

    周明堂

援神契曰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緫章夏后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或曰明堂在国之阳大戴礼云九室室有四户八牗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牗以茅盖屋上圆下方八窻四牗考工记云明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牗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牗取六甲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象地八牎即牗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礼记明堂位曰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卿而立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服知明堂是布政之宫也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则周有明堂者明矣

    汉明堂

三辅黄图云在长安西南七里汉书武帝初即位向儒术以文学为本议立明堂于城南以朝诸侯应劭云汉帝造明堂王莽修饰令大武帝元年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欲治明堂以奉高帝

   辟雍

    周辟雍

三辅会要云在长安西北四十里澧河岸上璧廱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诗云于论鼓钟于乐辟雍毛苌注云论思也水旋丘如璧廱以即观者郑玄注云文王立灵台而知人之归附作灵沼灵囿而知鸟兽之得其所以为音声之道与政通故合乐以详之

    汉辟雍

在长安西七里河间献王来朝献雅乐武帝对之三雍宫即此礼乐志成帝时犍为郡水滨得古磬一十六枚刘向说帝宜兴辟雍焉

   大学〔附〕

    汉太学

汉书云在长安西北七里王莽作宰衡时作太学弟子舍万区起市郭上林苑中其门东出修仁之门南出兴礼之门西出守义之门董仲舒策曰太学贤士之关教化之本原也关中记曰汉太学明堂皆在城南安门之东杜门之西

    唐太学

按长安志唐太学国子监贞观四年立在务本坊领国子太学四门书律筭六学监内有孔子庙巢寇乱皆为灰烬独国子监石经存焉许公韩建移迁石经于府城今府学中有焉

  苑囿池台〔榭附〕

   苑囿

    周

     灵囿

周文王囿也在长安西四十五里澧水西诗云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毛苌注囿所以域飬禽兽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灵者言文王有灵德也灵囿言德行于苑囿也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其利民以为小也

    汉

     上林苑

汉书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本秦之离宫旧苑也东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长阳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汉宫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飬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关中记曰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长杨宫昭台储元葡萄犬台承光卷阳望庭宣曲鼎湖步高存神等宫有昆明观平乐远望燕升观象便门白鹿三爵阳禄阴德鼎郊樛木椒唐鱼鸟元华茧观柘观上兰即池当路豫章明光走狗愽望象观旧仪曰上林苑有令有尉禽兽簿记其名数上林苑中禽兽宫馆之事属水衡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又有射熊馆平乐馆啄木馆建章馆当路馆鹿馆又有东陂池西陂池郎池牛首池蒯池当路池麋池积草池又有龙台观细柳观飞廉观属玉观白鹤观霸城观云林观集灵观临山

     甘泉苑

汉书武帝置因甘泉山名在云阳去长安三百里凡周回五百一十里苑中起宫殿台阁百余所有仙人观鳷鹊观石阙观封峦观通仙观通天台台上望见〔长安〕

     思贤苑

汉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苑中有堂室六所甚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帏祳甚丽

     愽望苑

汉武帝立子据为太子开愽望苑以通宾客汉书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太子冠为立愽望苑以通宾客从其所好博望苑在长安城南五里

     西郊苑

汉书西郊苑有苑囿林麓薮泽连亘缭以周垣四百余里余宫别馆三百余所

     乐游苑

宣帝神爵三年春起在长安东南杜陵之西北本秦之宜春苑也宣帝起乐游庙因苑为名在唐京城内高处已正月晦日上已重九京城士女咸以此登赏祓禊任氏郑生相遇之地也

     御宿苑

武帝置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上宿其中故曰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

     宜春下苑

孟康注曰宫名也在杜陵县师古曰宜春下苑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江池是也

     三十六苑

汉仪注大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官奴婢三万人飬马十万匹飬鸟兽者通名为苑故谓之牧马处为苑

    唐

     禁苑

按唐书在宫城之北本隋之大兴苑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东接灞水西接长安故城南连京城北枕渭水苑西即太仓又北距中渭桥与长安故城相接故城东西十三里南北十三里亦隶苑中其苑中有四监南面为长乐监北面以领汉故城谓之旧宅监东西面各以本方为名分掌宫中种植及修葺园苑等事又置苑总监都统之皆隶司农寺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南面三门中曰景曜门东曰芳林门西曰光化门东面二门南曰光泰门北曰昭远门西面二门南曰延秋门北曰玄武门北面三门中曰启运门东曰内苑门西曰重玄门其东曰东云龙门其西曰西云龙门苑内有南望春亭北望春亭坡头亭柳园亭月坡亭又有青城桥龙鳞桥栖云桥凝碧桥上阳桥广运潭九曲宫鱼藻宫玄沼宫神皋亭七架亭青门亭桃园亭临清亭咸宜宫未央宫南昌国亭北昌国亭流杯亭明水园

     内苑

唐书云在玄武门外北至重玄门约二里东西与宫城齐中有观德殿在重玄门外之北永徽三年大射观德殿又永安殿穆宗御新城永安殿观百戏东西外垣门曰日营门月营门其北重玄门旧图内苑南直抵玄武门北直鱼粮门苑之正北门也

     东内苑

南北三里与大明宫城齐南即延政门北即银台门东即太和门中有龙首殿又有凝晖殿会昌殿含光殿昭德殿光启宫云韶院中有蓬莱殿凝碧池梨园樱桃园东西葡萄园又有龙首池灵符池应圣院内园小儿坊仗内教坊旧图云旁有看乐殿东下马桥东头御马坊

     芙蓉苑

在曲江之西南乃秦宜春苑地杜诗城上春云覆苑墙芙蓉别殿谩焚香又曰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又曰六龙南下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

     沙苑

李吉甫郡国图沙苑一名沙阜在同州冯翊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内有牧马监牛畜卧沙小耳羊蒲萄园桃杏园梨园木爪石榴异果至今不绝

    后周

     道会苑

后周大和二年三月改武游园为道会苑建德二年集诸军都督于道会苑大射武帝亲临射堂大备军容宣政元年十一月宣帝讲武于道会苑又大象元年四月幸道会苑大醮

   池沼

    周

     滮池

图经注曰在长安城西四十里诗云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郑玄注在沣镐之间水北流

     灵沼

按旧图记在长安城西四十里沣水之西真花硙北今为水泊诗云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汉

     昆明池

按旧图记云在长安县丰邑乡鹳鹊庄周回四十里武帝元狩九年欲伐昆明国穿池以习水战因名昆明池三辅旧事昆明池地三百二十顷中有戈舟各数十楼舩百艘舡上建戈矛四角垂幡旄麾葢池中作豫章大舡可载万人上起宫室以为游戏飬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厨又刻鲸鱼长三丈每风雷常鸣吼鬣尾皆动立石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汉池中有龙首舡帝御张凤葢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宫女泛舟初穿池得灰上问西域胡人曰乃刼烧余之灰也今为民田

     太液池

关辅记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有太液池以象北海刻石鲸鱼长三丈池中起三山以象蓬莱瀛洲方丈刻金石为鱼龙鸟兽奇怪之状庙记云太液池周四十顷昭帝元始元年春黄鹄下太液池成帝常以秋日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以云母饰于鹢首名曰云母舟又刻大桐木为虬龙雕饰如真夹云舟而行以紫桂为施枻及观云棹水玩撷菱蕖帝每忧轻荡以惊飞燕命佽飞之士以金锁缆云舟于波上每轻风时至飞燕殆欲随风入水帝以翠缨结飞燕之裾今太液池边尚有避风台

     镐池

水经注在昆明池北三里庙记曰镐池即周武王之故都镐京也武帝穿昆明池水北流浸镐京之地而为池故曰镐池也

     百子池

在逮章宫西岁时记正月上辰池边灌濯食蓬饵以祓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池上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下围棊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求北辰乃免

     影娥池

在建章宫武帝凿以翫月其傍起望鹄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又起眺蟾台

     琳池

昭帝元始元年穿琳池广千步池南起桂台以望远引太液池水池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葢日照则叶低荫根茎若葵之卫足名曰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佩花叶虽萎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治病宫人贵之每游宴必含嚼之

     沧池

在长安城中旧图云未央宫有沧池言其水苍色故曰沧池

     酒池

庙记曰长安故城中有鱼池酒池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汉武帝于池北起台天子于上观牛饮者三千人又曰武帝作此以夸羗胡饮以铁杯重不能举皆抵牛饮西征赋云酒池监于商辛追覆车而不悟也

     十池

上林苑中有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当路池犬台池郎池外池蒯池生蒯草以织席积草池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南越王赵佗所献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明焕然

    唐

     太液池

宫殿仪曰在大明宫含凉殿周十数顷池中有蓬莱山崭绝上自然有奇草异卉鱼鸟所集卢多逊应制诗分得此 夕子儿韵诗曰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宝镜新开匣 【一本作谁家玉匣新开镜】 露出清光此 夕子儿

     凝碧池

在东内苑禄山陷长安引梨园弟子数百人大会凝碧池乐工雷海清掷乐器于地西向哭被贼支解而死时王右丞为贼抅于僧寺乃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书于壁贼平维以诗免罪

     兴庆池

景龙文馆记在隆庆坊本是平地垂拱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号为五王子池后因分龙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广至景龙中弥亘数顷澄泓皎洁有云气或见黄龙出其中其兴庆宫后谓之龙池拾遗蔡孚作龙池篇以赞其事公卿多和之改为景龙池语讹为九龙池明皇杂录取洞庭湖鲫鱼飬于池以为鲙日以游宴杜甫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禄山陷长安天子幸蜀盛事遂寑

新说曰与庆宫经巢寇五代至宋湮灭尽静唯有一池至金国张金紫于池北修众乐堂流杯亭以为宾客游宴之所刻画楼舡上已重九京城仕女修禊宴燕岁以为常正大辛卯东迁后遂为陆田兵后为 区蔬圃庚子岁复以龙首渠水灌之鲫鱼复生旧说有千岁鱼子信不诬矣

     九曲池

在兴庆池西唐宁王山池院引兴庆池水西流疏凿屈曲连环为九曲池筑土为基迭石为山土植松栢有落猿岩栖龙岫奇石异木珍禽怪兽毕有又有鹳洲仝渚殿宇相连前列二亭右沧浪右临漪王与宫人宾客宴饮弋钓其中禄山乱后有人题诗曰数座假山侵殿宇九池春水浸楼台群花不识兴亡事犹倚朱栏取次开

     定昆池

本安乐公主西庄也在京城延平门外景龙初命司农卿赵履温为公主疏园植果中列台榭凭官架迥栋宇相属又勑将作少监杨务廉引水凿沼延十数顷时号定昆池通典曰安乐公主恃宠请昆明池中宗不与公主怒自以家财别穿池号曰定昆景龙中宗幸焉侍臣毕从赋诗御为之序宗楚客诗曰玉楼银榜枕严成翠盖红旗列禁营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佩管弦声水边重阁如飞  重云里孤峯类削成幸陪七叶游昆浪无劳万里访蓬瀛

     鱼藻池

深一丈在城北禁苑中贞元十三年诏更淘四尺引灞河天濠水涨之在鱼藻宫后穆宗以观竞渡王建宫词曰鱼藻池边射鸭芙蓉园里看花日色赭黄相似不使红尘扇遮

     曲江池

在鴈塔东南以水流屈曲谓之曲江剧谈录本秦之隑州唐开元中疏凿为胜境中和上已自宰臣至都人皆游焉倾动皇州以为盛观欧阳詹曲江记其畧曰苑之沼囿之池力垦而成则多天然而有则寡兹池者其天然欤循原北峙回冈旁转圆环四迊中成坎窞窙窌港洞生泉噏源东西三里近当大邑别卜缭垣空山定泺旷野之湫然黄河作其左壍清渭为其后洫褒斜右走太一南横崇山浚川钩结盘护不南不北湛然中停又导其流荡恶含和厚生蠲疾涵虚灵景气象澄鲜延欢涤虑有栖神灵育之功焉杜甫诗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文宗时曲江宫殿十废之九帝读甫诗慨然有意复升平事发左右神策三千人淘曲江修紫云楼彩霞亭内出二额左军仇士良以百戏迎之帝御日华门观之仍勑诸司如有创亭馆者官给与闲地任修造又引黄渠水以涨之罗隐曲江春感诗曰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零落终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满舡明月一竿竹家在五湖归去来又韩退之诗曰漠漠轻阴晓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昭宗东迁宫殿扫地尽矣俗说旧有汉武泉农民以大石塞其窦而埤之土泉遂不流积雨后池中自有水若导黄渠注之曲江之景亦可渐复矣

     龙首池

在东内苑支分龙首渠水自长乐坡西北流入苑中灌龙首池

     灵符池

会昌元年造在龙首池西北水又西北流入太液

     雀 鸟池

在长安城西本定昆池后干涸为民田今其地为军寨曰雀 鸟池寨本是涸池

     灵池

长安志在渭南县东南二十五里后魏永熙元年水自涌出因而成池周八十步

   台榭

    上古

     仓颉造书台

长安志曰长安县西宫张村三会寺中有台乃仓颉造书台诗云释子谈经处轩臣造字台

    周

     灵台

关中记云在长安西北四十里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郑玄曰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正义灵台所处在国之西郊刘向新序曰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也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曰文王贤矣泽及朽骨又况于人乎水经注曰丰水北经灵台西文王又引水为辟雍灵沼括地志曰今悉无复处所唯灵台孤立今案台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

     老子说经台

新说曰在楼观南三里楼观内传云说经台又曰升天台老君传道既毕于宅南小阜上乘云驾景升入太微华阳子录记秦始皇好神仙于此建老子庙晋惠帝元康五年重修莳木万株南北连亘七里给户三百供洒扫隋文帝开皇元年复修金末荒废

大元至元中增修构殿建碑倍加畴昔

    汉

     鸿台

汉书惠帝四年三月长乐宫鸿台灾三辅黄图曰长乐宫有鸿台

     渐台

汉书曰文帝梦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上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邓通师古曰未央殿西南有苍池池中有渐台又王莽为元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关中记曰未央宫中有苍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于是也括地志曰既云就车而之渐台与未央建章复道相属但汉兵既迫不应驾车踰城此即非建章之渐台矣然则未央建章似各有渐台非一所也

     栢梁台

汉书曰武帝元鼎元年春起服虔曰用百头梁作台因名焉师古曰三辅旧事云以香栢为之今书字皆作栢服说非汉武故事曰以香栢为之香闻数十里郊祀志曰武帝铸栢梁铜柱五行志曰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未央宫栢梁台灾先是大风发其屋夏侯始昌先言其灾日庙记曰栢梁台汉武帝造在北阙内道西三秦记曰栢梁台上有铜凤名凤阙汉武帝集武帝作栢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时梁王曰骖驾驷马从梁来大司马曰郡国士马羽林才丞相曰惣领天下诚难治大将军曰和抚四夷不易哉御史大夫曰刀笔之吏臣执之太常曰撞钟击鼓声中诗宗正曰宗室广大日益滋卫尉曰周御交戟禁不时光禄勋曰惣领从官栢梁台廷尉曰平理请谳决嫌疑太仆曰修饰与马待驾来大鸿胪曰郡国吏功差次之少府曰乘与御物王治之司农曰陈粟万石扬其箕执金吾曰徼道宫下随诗治左冯翊曰三辅盗贼天下尤右扶风曰盗阻南山为民灾京兆尹曰外家公主不可治詹事曰椒房率更领其财典属国曰蛮夷朝贡常会期大匠曰柱柱薄栌相枝持太官令曰枇杷橘栗桃李梅上林令曰走狗逐兔张罝罘郭舍人曰啮妃女唇甘如饴东方朔曰迫窘诘屈几穷哉

     兰台

汉书百官表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西京赋曰兰台金马递宿迭居

     凉风台

关中记云在建章宫北积木为楼高五十余丈

     露台

汉书文帝于骊山欲起露台召匠计之费百金帝曰百金中人千家之产乃罢

     寻真台

汉武帝内传帝起寻真台斋至七月七日夜半西南如白云起有顷西王母降

     通天台

史记公孙卿曰僊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寿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茎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夏有芝生殿房内中徐广曰通天茎台在甘泉汉书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师古曰言此台高上通于天汉旧仪曰通天台高三十丈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已来祭天圆丘处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祀祠招僊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神光汉仪注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王林承云表之露元凤间台自毁椓桷皆化为龙凤随风雨飞去西京赋曰通天眇而竦峙经百常而茎擢上班华以交纷下刻陗其若削关中记曰左右通天台高三十余丈祭天时于此候天神下也

     灵台

关中记云在长安西北八里始曰清灵本为候者观阴阳天地之变更名曰灵台郭延坐述征记曰长安城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行 鱼所制又有相风铜鸟千里风至其鸟乃动又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尺二寸题云大初四年造

     神明台

汉书建章官有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僊人舒掌捧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僊道僊人掌大七围以铜为之魏文帝徙铜盘折声闻数十里

     众艺台

长安志云在掖庭宫宫人教艺之所

     闘鸡台

长安记云在长乐宫中又有走狗台

     长杨榭 【台上有木曰榭】

汉书云在上林苑中天子秋冬校猎命武士搏射禽兽帝于其上观焉

     祈僊台

三秦记曰坊州桥山有汉武帝祈僊台高百尺李钦止题诗云四方祸结与兵连海内空虚在末年谩筑此台高百尺不知何处有神僊

     梁台

汉旧志云未央宫中有果台商台又有着室台

     通灵台

汉武帝内传曰钩弋夫人既殡香闻十余里帝哀悼疑非常人乃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

     望鹄台

三辅故事汉长安建章宫北大液池中有望鹄台眺蟾台

     曲台

如淳曰行礼射于曲台后仓为记故名曰曲台记汉官大射于曲台晋灼曰射宫也

     东山台

三辅故事曰未央宫前有东山台西山台钓台三辅黄图又曰未央宫有果台东山台西山台钩台庙记曰未央宫有钩弋台

    后秦

     波若台

西征记曰姚兴起波若台作湏弥山四面岩岭重嶂峭 崖神禽恠兽靡不毕有僊人佛像变化万端灵木嘉草精奇一代无有也

    唐

     景福台

长安志云在太极宫延嘉殿之西北

     祭酒台

长安志云在大安宫之东北垣上基址尚存

     望仙台

东观秦记望仙台高一百尺势侵天汉武宗旧记神策奏修望仙楼及廊舍五百余间大中八年复命葺之补阙陈虾上疏谏遂罢修以为文思院

     御史台

御史记曰御史台门北开取肃杀就阴之义邺都故事御史台在京城西南龙朔中为东朝宪府元和中御史台佛舍火灾罚御史李膺俸一月

     司天台

地里志云在长安外郭城内东南八里永宁坊干元元年改太史监为司天台浑仪台高百二十尺前有太岁庙台虽摧崩犹高五六十尺

     按歌台

在闘鸡殿之南台南临东缭墙在临潼县骊山上北榭京兆省衙后有北榭

  馆阁楼观

   馆

    射罴馆

秦昭王起在盩厔

    迎风馆

汉书曰武帝因秦林光宫元封二年复增通天迎风储胥露寒

    平乐馆

汉书曰武帝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薛综注西京赋平乐观大作乐处

    涿沐馆

成帝许美人居上林涿沐余数召入饰室中若舍

    茧馆

王莽请元后幸茧馆率皇后列侯夫人桑师古曰汉宫阁疏上林苑有茧观葢蚕茧之所

    建章馆

王莽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师古曰自建章以下至阳禄皆上林苑中馆

    鹿馆

外戚传成帝许美人在上林鹿馆数召入饰室

    桂馆

郊花志长安作飞廉观桂馆

    白鹤馆

元帝初元三年茂陵白鹤馆灾

    云林馆

宣帝霍皇后废处昭台宫徙云林馆

    高灵馆

汉武故事曰上自封禅后梦高祖坐明堂群臣亦梦想于是祀高祖于明堂以配天还作高灵馆

    昭灵馆

霍光茔起三出阙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馆服虔曰昭灵承恩皆馆名

    来宾馆

前秦符徤永和十年西虏乞没浑邪遣子入侍置来宾馆于平朔门以怀远人起灵台于杜门

    崇文馆

本曰崇贤馆唐贞观十三年置后避章怀太子讳改焉

    东史馆

开元二十五年李林甫奏移于中书省北以旧尚药院充馆

    崇玄馆

武宗以刘玄静为崇馆学士号广成先生入居灵符殿帝就传法箓初明皇天宝中用尹愔为崇玄馆学士自后乱离馆宇寝废至是特诏营创仍置吏铸印

   阁

    凌云阁

汉宫殿疏曰凌云阁秦二世造在咸阳阁与南山齐

    麒麟阁

汉书曰萧何造以藏秘书甘露三年单于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霍光等一十二人霍光第一苏武第十二张晏曰武帝获麒麟时作黄图曰即杨雄校书处

    白虎阁

三秦记未央宫有白虎有尧阁属车阁

    天禄阁

三辅故事云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书

    石渠阁

汉宫殿疏曰在未央殿北以藏秘书图画甘露中五经诸儒杂论于石渠阁

    曝衣阁

汉宫仪云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每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阁而曝之

    澄源阁

汉书曰武帝祀太一于终南山太一谷元封五年澄源湫池上起澄源阁以避暑

    开襟阁

杂记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针于开襟阁俱以习之在未央宫中

    重阳阁

三辅会要后周明帝武成二年二月造重阳阁于紫极殿后

    凌烟阁

隋唐嘉话凌烟阁在大极殿东贞观十七年太宗于阁上图画太原幕府及功臣之像二十四人太宗为赞禇遂良书阎立本画

    重明阁

华清有重明阁临高瞰渭川如在诸掌

    功臣阁

卜子阳园苑疏功臣阁在太极殿东阁上亦图功臣及藏秘书

    紫云阁

异闻集曰紫云阁在嘉政殿之东前有池天宝年秦中大旱明皇于此殿令叶法善祠镜龙遂得甘雨

    清辉阁

景龙文馆记中宗登清晖阁遇雪令学士赋诗宗楚客曰太一天为水蓬莱雪作山

    紫阁

新说曰紫阁在御宿川南紫阁山唐御史薛昌朝诗曰阁下寒溪涨碧湍阁前苍翠数峯环危梯续蹬穿松外细竹分泉落石间好鸟啁啾争唤客乱云开合巧藏山独来应为禅僧哭少有人能伴我闲章惇诗曰我生山水乡习得山中乐每观唐人诗梦寐思紫阁杜甫有诗云紫阁峯阴入渼陂

    翔鸾栖凤阁

新说曰含元殿前东曰翔鸾西曰栖凤其飞檐与含元殿廊相接至今基址尚存

    朝元阁

新说曰朝元阁在华清宫南骊山上明皇杂录天宝二载起朝元阁黄裳诗云东别家山十六程晓来和月到华清朝元阁下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津阳门诗朝元阁成老君现改降圣阁

    奎钩庆赐阁

新说曰京兆府衙后有宋种太尉宅宅有赐书构庆赐阁以贮御书

    紫阳阁

新说曰乃河南转运使紫阳先生书阁在鄠郊终南山下自题诗曰碧瓦朱甍动紫烟清风吹袂缈翩翩梦回忆得三生事悔落黄尘六十年先生姓杨名奂字涣然

   楼

    井干楼

汉宫殿疏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常置九天道士百人然则神明井干俱高五十丈也井干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干之形井干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八角西京赋井干迭而百层谓此楼也

    马伯骞楼

汉宫殿仪曰长安有马伯骞楼又有贞女楼

    云和楼

周地图记曰连珠殿六栿五架又有云和楼九间重阁

    竹楼

长安志贞元三年上御竹楼观迎神策军额在东内

    百尺楼

长安志长庆元年禁中造百尺楼二构飞桥以往来

    乞巧楼

三辅记曰光化二年禁中建

    勤政务本楼

唐实录勤政楼在兴庆宫南开元八年造每岁千秋节酺饮于楼前

    花蕚相辉楼

天宝遗事宁王宪申王撝歧王范薛王业邸第相连环于兴庆侧明皇因题花蕚相辉之名取诗人常棣之义帝时豋楼闻诸王音乐咸召升楼设五花帐同榻饮宴金石录花蕚楼诏李白撰碑文徐浩书丹乔扆诗曰花蕚楼空有故基行人空读火余碑可怜兴庆池边月曾伴宁王玉笛吹

    望春楼

唐拾遗记天宝元年明皇升望春楼召群臣临观广运潭楼在浐水西岸下有广运潭

    紫云楼

唐实录文宗大和九年发左右神策军三千人淘曲江修紫云楼彩霞亭内出二额仇士良以百戏迎帝御日华门临观

    晨晖楼

春明退朝录唐元和十二年筑夹道至修德坊开门曰玄化造楼曰晨晖

    羯鼓楼

天宝遗事明皇御华清宫羯鼓楼打遍凉州群花皆坼古词曰羯鼓楼声打开蜀道霓裳一曲舞破潼关

    斜阳楼

明皇杂录开元三年玄宗建斜阳楼于骊山上古词云斜阳楼上凭栏杆望长安

    望京楼

明皇十七事明皇岁幸华清宫发冯翊华阴丁夫筑罗城缭墙南开辇道上骊山以通望京楼

    瑶光楼

明皇杂录华清宫津阳门天宝六载诏建瑶光楼

    观风楼

华清宫外东北隅属夹城而达于内前临驰道因视山川大历中鱼朝恩毁坼修章敬寺

    秦楼

新说曰长安旧有秦楼古词云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又云吞汉武之金茎沆瀣吹弄玉之秦楼凤箫又曲名有秦楼月

    青楼

新说曰古老相传秦楼青楼俱在画桥东平康坊烟脂翡翠两坡相对古诗种花满西园下有青楼道花下一茎禾去之为恶草

    飞云楼

新说曰飞云楼在省衙中

    结麟楼

在大明宫中七圣纪曰郁华赤文与日同居结麟黄文与月同居郁华日精结麟月精也又太上黄庭内景玉经曰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邻善相保梁丘子注曰郁仪奔日之僊结邻奔月之僊一作结绮非是六典作结麟阁鳞邻麟未知从何字为是

    叡武楼

宣宗诏修右银台门楼屋宇及南面城墙至叡武楼翰林学士赴宴归院过叡武楼

    长乐楼 

延喜楼江南杂报云在保安殿

   观

    僊人观

三辅黄图曰甘泉起僊人观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风周回五百四十里

    露寒观

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阳甘泉宫外又石阙观封峦观鳷鹊观旁皇观储胥观

    昆明观

又有昆明东观三辅黄图曰上林苑有昆明观盖汉武帝所置桓谭新论曰元帝被病远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暑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车于上林昆明池上环水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颤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晖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池台即观也

    阳禄观

长安志在上林苑班倢伃生子阳禄柘观

    上兰观

王莽请元后校猎上兰三辅黄图曰上林有上兰观

    豫章观

鼎郊观昆池观朗池观愽望观樛木观便门观 众鹿观走马观则阳观阴德观燕升观白鹿观三爵观

    椒唐观

元华观郎池观益乐观华元观明光观象观以上皆在上林苑中见三辅黄图

    青梧观

见西京杂记曰观前有碧梧桐树下有石麒麟二枚

    骊山墓      秦始皇墓 

上物头高一丈二尺东边者左脚折折处赤如血父老谓有神皆含血属筯焉

    细柳观

郭璞曰在昆明池南

    飞廉观

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长乐飞廉馆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名平乐馆董卓悉销以为钱晋灼曰身似鹿头如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观一作馆

    属玉观

服虔曰以玉饰因名焉在右扶风李奇曰属玉音鸑鷟其上有此鸟因以为名晋灼曰属玉水鸟似鵁鶄以名观也师古曰晋说是也属之欲反

    兰池观

三辅黄图曰在城外又杨仆传兰池宫在渭城李善注文选咸阳县东南三十里周氏陂陂南一里有汉兰池焉

    霸成观

见枳道事中 宜春观在鄠县并见长安志

    集灵观

三辅黄图曰武帝起集灵观

    临山观

汉宫殿名曰长安有临山观渭桥观九华观鸿雀观昆明观华光观天梯观瑶台观流渠观相思观华池观射熊观当市观白渠观三雀观温德观豫章观

    霸昌观

王莽传王寻发长安宿霸昌厩师古曰霸昌观之厩也三辅黄图曰在城外

    安台观 沦沮观 鸟鱼观 董贤观 仓龙观

以上并见三辅黄图

    甲观

元帝在太子宫生成帝甲观画堂应劭曰甲观在太子宫甲地主用乳生也画堂画九子母如淳曰甲观观名画堂堂名三辅黄图云太子宫有甲观师古曰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元右传言见于丙殿此其例也而应劭以为在宫之甲地谬矣画堂即画饰耳岂必九子母乎霍光止画堂中是则宫殿中通有彩画之堂室讼观秦符坚置于未央之南见长安志

    凭云观

长安志西魏大统七年十二月御凭云观引见诸王叙家人之礼

    逍遥观

西魏帝甞登逍遥观望嵯峨山因谓左右曰望此令人有脱屣之意见长安志

    玄都观

长安志后周建德元年正月武帝幸玄都观说讲公卿道俗论难

    归真观

长安志云在唐西内安仁殿之西

    大角观

长安志在唐东内大明宫珠镜殿之东北

 类编长安志卷之四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编集

开城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堂宅亭园

   堂

       明堂

周礼匠人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  凡室二筵注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玄言之以明其同制斯干宣王考室也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笺此筑室者谓筑燕寝也西其户南其户者宗庙及路寝制如明堂每室四户是室一南户耳礼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吕氏春秋曰周之明堂茅茨蒿柱土阶三等以见俭节也

    玉堂

汉书杨雄传历金门上玉堂晋灼曰三辅黄图有大玉堂小玉堂又李寻曰久汗玉堂师古曰 在未央宫

    朱鸟堂

三秦记曰未央宫有朱鸟堂非常室

    东堂

后秦姚兴听政之暇引姜龛等于东堂讲论道艺错综名理

    明堂

前秦符坚起明堂缮南北郊祀其祖洪以配天宗祀徤以配上帝

    露堂

符坚将为赦与王猛符融密议于露堂

    西堂

车师前部王弥寘鄯善王林密马 犬朝于符坚坚赐以朝服引见西堂寘等观其宫宇壮丽仪卫严肃其惧因请年年贡献坚不许

    朝堂

姚元子召姚绍等密设于朝堂以击姚懿(谋)

    (言恣)议堂

王演见闻录姚兴常临(言恣)议堂听断疑狱当时号无冤滞

    澄玄堂

王演见闻录姚兴引诸沙门于澄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

    偃月堂

长安志平康坊有唐右相季林甫宅内有偃月堂林甫欲排构大臣即处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瓦解矣

    德星堂

大唐遗事吏部尚书崔邠与弟浙西观察使郾金吾大将军鄯淮南观察使郸皆贵显同居构堂宣宗叹曰崔氏一门孝友可为士族之法题其堂曰德星宅在光宅坊

    合欢堂

天宝遗事虢国夫人杨贵妃之姊也于永昌坊构堂曰合欢费万金堂成召匠污漫以二十万偿其直匠者不顾复与红罗五千叚工者又不顾虢国问其由匠曰某平生之能殚于此矣苟不信愿得蝼蚁蝪蜥蜂虿之类数其目没之堂中有间隙亡一物即不论工直也于是复与金盆二瑟瑟二斗缯彩为赏后有暴风拔树委于堂上略无所损既撒瓦而观皆承以木瓦其精妙制作有如此者

    成德堂

新说曰长安府学成德堂七间八椽高敞雄壮至今犹存

    来芹堂

在成德堂后收贮官书文籍

    匪懈堂

新说曰长安河衙正堂匪懈堂遭正大火焚丙申年田俟重修

    青莲堂

新说曰青莲堂在省衙莲池宋陈尧咨建至今犹存今为緫库

    飞云堂

在省衙匪懈堂后

    众乐堂

新说曰众乐堂在兴庆池北金朝金紫光禄大夫张仲孚所建与宾客宴游

    颐真堂

新说曰张金紫宅在长安将相坊正堂扁曰颐真兵后犹存

    空翠堂

新说曰空翠堂在鄠县渼陂堤上宾客游宴之地堂中杜工部渼陂行石刻在焉

    读书堂

新说曰鄠县南有柳塘中有读书堂乃紫阳先生讲学之所商左山诗曰牙签声散绛帷风人在参乎一唯中名教会心真乐在区区应笑事雕虫

    双桂堂

新说曰双桂堂在京兆景风里正大甲申张浩然二子琚珪同榜及第长安令王公一题诗曰双飞兄弟古难全鴈塔题名间后先谁佀二公方巨庆不离一榜在同年得官虽自文章力教子都因父母贤泉下吕公何命薄不能双桂慰生前吕咨议乃二公之师

   宅

    十六王宅

唐政要先天之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后以年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之令中官押之于夹城中起居每日家令进饍十王谓庆忠棣鄂荣公仪颖永济也其后盛寿陈丰恒凉六王又封入内宅天宝中十四王居内而府幕列于外坊岁时通名起居而已外诸孙成长又于十宅外置百孙院十王宫人每院四百人百孙院三百人又于宫中置维城库诸王月俸物纳之给用诸孙婚嫁亦就十宅中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于乘舆所幸别院太子之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则同亲王公主于崇仁坊会礼院也

    太平公主宅

没官后赐散骑常侍李问之宅在兴道坊

    国子祭酒韩洄宅

    尚书左仆射令狐楚宅

按酉阳杂俎楚宅在开化坊牡丹最盛而李商隐诗多言晋阳里第未详

    户部尚书马揔宅

    河东节度使兼侍中李光颜宅

穆宗初赐第崇德坊此为别宅

    尚书吏部侍郎沈传师宅

    前司徒兼侍中崔垂休宅

已上六宅并在开化坊

    赠尚书左仆射刘延景宅

    汝州刺史王昕宅

延景即宁王宪之外祖昕即薛王业之舅皆是亲王外家

    万春公主宅

明皇女降杨锜

    户部尚书兼殿中监章仇兼琼宅

    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载宅

谭宾录曰元载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又于近郊起亭榭帷帐什器皆如宿设城南别墅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三百余人杜阳编曰载宅有芸辉堂芸辉香草名也出于阗国唐实录曰毁元载祖及母坟墓斵棺弃柩及焚毁载私庙木主并毁大宁安仁里二宅充修葺百司廨宇污宫之义也又贬同州剌史宋晦为澧州员外司马晦甞任虢州刺史率百姓采卢氏山木为载造东都私第故也

    义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谷郡王张孝忠宅

    太子右庶子崔造宅太子宾客燕国公于頔宅

    太保致仕歧国公杜佑宅

○已上九宅咸在安仁门

    检校司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国公贾耽宅

    右卫上将军南充郡王伊慎宅

○右二宅在光福坊

    本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宅

    河中节度使兼中书令延德郡王张茂昭宅

    左散骑常侍于德晦宅

○右三宅在务本坊

    太子左庶子驸马都尉苏勖宅

后为英王园其地湫下无人居

    愽陵郡王崔玄暐宅 秘书监马怀素宅

    工部尚书韦坚宅  赠太尉叚秀实宅

    尚书左仆射窦易直宅

明皇杂录曰本中书令崔圆宅禄山盗国王维郑虔张通皆处于贼庭洎克复俱囚于宣杨里杨国忠之旧宅崔圆因召于私第令画各有数壁当时皆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极能事其后皆得宽典至于贬谪悉获善地其第鬻于易直太和中画尚存

    剑南东州节度使王承业宅

武俊之孙士真子也○右七宅咸在崇义坊

    侍中驸马都尉杨师道宅

其地后分裂左监门大将军韩琦尚书刑部侍郎崔玄童荆府司马崔光意等居

    中书令张嘉贞宅

本太常少卿崔日知宅唐书曰贞元中裴延龄为德阳郡主治第时将降郭鏦延龄令嘉贞之子徙所治庙德宗不许按韦述记载嘉贞宅于此延龄所徙乃是庙而嘉贞碑宅在思顺里今无思顺坊未详

    邠宁节度使马璘宅

德宗实录曰大历十四年七月毁元载马璘刘忠翼之第自天宝中京师堂寝已极宏丽而第宅未甚逾制然卫国公李靖庙已为嬖人杨氏厩矣及安史二逆之后大臣宿将竞崇栋宇无复界限力穷乃止人谓之木妖而马璘之堂尤盛计钱二十万贯他室称是璘卒于军以丧归京师士庶欲观之假名于故吏投剌会吊者数十百人故命撤毁之自是京师楼榭之踰制者皆毁

    纪国大长公主宅

肃宗女降郑沛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杜鸿渐宅

鸿渐于长兴里筑第崇饰门馆赋诗曰常愿追禅侣安能挹化源朝士多和之

    汉阳大长公主宅

即德阳郡主也顺宗长女

    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路隋宅

右七宅在永乐坊

    丞相燕国公张说宅

本侍中王德真宅说大加修葺焉常侍言旨曰泓师与说买永乐东南第一宅有永巷者戒曰此宅西北隅最是王地慎勿于此取土越月泓又至谓燕公曰此宅气候忽然索漠甚必恐有取土于西北隅者公与泓偕行至宅西北隅果有取土坈三数坈皆深丈余泓大惊曰祸事令公富贵一身而已更二十年外诸郎君皆不得天年燕公大骇曰填之可乎泓曰客土无气与地脉不相连今欲填之亦犹人有疮痏纵以他肉补之终无益也燕公子均垍皆为禄山委任克复后均赐死垍长流之

    司徒中书令晋国公裴度宅

唐实录曰度自兴元请朝觐宰相李达吉之徒百计隳沮有张权舆者既为嗾犬尤出死力乃上疏云度名应图谶宅据岗原不召而来其旨可见盖常有人与度作谶词云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曰被駈逐言度曾征讨淮西平吴元济也又帝城东西横亘六岗符易象干卦之数度永乐里第偶当第五岗故权舆以为词尽欲成事然竟不能动摇 【右二宅在靖安坊】

    咸宜公主宅

玄宗女再降崔嵩

    尚书吏部侍郎韩愈宅 

右二宅在安善坊

    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宅

本陏安平公宇公恺宅封演见闻录曰征所居室屋卑陋太宗欲为营构辄谦让不受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辍其材为造正堂五日而就开元中此堂犹在家人不谨遗火烧之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吊后裔孙莫 言相宣宗居旧第焉 【在广化坊】

    尚书左仆射河南郡公禇遂良宅

自遂良父太常卿亮(居马)

    右相李林甫宅

本尚书左仆射卫国公李靖宅景龙中韦庶人妹夫陆颂所居韦氏败靖侄孙散骑常侍令问居之后为林甫宅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构大臣即处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又说其宅有妖恠东北隅沟中至夜每火光大起甫小儿持火出入林甫恶之奏分其宅东南隅立为嘉猷观 【右二宅在平康坊】

    兵部尚书郭元振宅

    前司空兼右相杨国忠宅

虢国夫人居坊之左国忠第在其南右二宅在宣阳坊

    尚书右仆射燕国公于志宁宅

后并入相府闲地置庙后勑赐贵妃豆卢氏后左金吾大将军程伯献黄门侍郎李暠等数家居焉

    叛臣安禄山宅

禄山故事曰旧宅在道政坊玄宗以其隘陋更于亲仁坊选宽爽之地出内库钱更造堂皇院宇穴 叫窱周匝帷帐幔幕充牣其中天宝九载禄山献俘至京命入新宅谭宾录曰禄山入朝勑于亲仁坊南街造宅堂皇三重皆象宫中小殿房廊穴 叫窱绮疏诘曲无不穷极精妙什物克牣以金银织傍筐笟篱等每欲赏赐之明皇皆谓左右曰禄山眼孔大勿令笑人

    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宅

谭宾录曰宅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又曰亲仁里大启其第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或去王夫人赵氏爱女方妆梳对镜往往公麾下将吏出镇去及郎吏皆被召令汲水持捥视之不异仆隶佗日子弟集列启谏公三不应于是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贵以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也公笑而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马食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锔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徒成就其事则九族虀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问四门洞开虽谗毁是与无所加也吾是以尔诸子皆伏其西本于志宁宅

    昌乐公主宅

明皇女降嗣毕国公窦锷 【右四宅在亲仁坊】

    礼部尚书裴行俭宅

    赠太尉祁国公王仁皎宅

本礼部尚书郑善累宅后临江王嚣贸之神龙初宗正卿李晋居焉缮造廊院称为甲第晋诛后勑赐仁皎

    开府仪同三司愽陵郡王李辅国宅

    前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涯宅

乃杨凭故第家书与秘府侔名书画以金玉为奁轴凿垣贮之重复秘固若不可窥者及被诛为人破垣剔取奁轴金玉而弃其书画于道籍田宅入于官 【右四宅在永宁坊】

    司徒兼中书今李晟宅

兴元元年赐晟永崇里甲第诏宰臣诸节将会送是曰特赐女乐八人锦彩银器等令教坊太常备乐京兆府供具鼓吹迎导集宴京师以为荣观 【在永崇坊】

    尚书右丞庾敬休宅

国史补曰敬休宅屋壁有画奏乐图王维尝至其处 【维熟】 视而笑或问其故维曰此霓裳羽衣曲第三迭第一折好事者集乐工验之无一差者 【在(日百)同坊】

    叛臣朱泚宅

建中中群盗夜分数百骑取泚于进昌第泚号其宅为潜龙宫徙珍宝实之人谓潜龙勿用亡兆也 【在建昌坊】

    宁王宪宅 

宅以东歧王范宅

    开府仪同三司宋璟宅

谭宾录曰璟宅中造屋悉东西正阳

    尚书左仆射郇国公韦安石宅

右四宅在安兴坊

    薛王业宅

本赠礼部尚书韦行佺宅

    银青光禄大夫薛绘宅

绘兄弟子侄数十人同居一曲姻党清华冠冕茂盛坊人谓之薛曲 【右二宅在胜业坊】

    左卫大将军范阳公张延师宅

延师兄大师银青光禄大夫华州剌史次兄植金紫光禄大夫营州都督兄弟三人同时三品甲第宏敞高门洞开一宅之中棨戟齐列时人荣之号三戟张家其地景龙中司农卿赵腹温(居焉)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国公李吉甫宅

卢氏杂说曰李吉甫宅泓师谓其地形为玉杯牛僧孺宅为金杯云玉杯一破无复全金杯或伤重可完僧孺宅在新昌里本天宝中将作大匠康(上巩下言)宅(上巩下言)自辨图阜以其地当出宰相每命相(上巩下言)必引颈望之宅卒为僧孺所得吉甫宅至德裕贬其家灭矣 【右二宅在安邑坊】

    尚书右仆射裴遵庆宅

国史补曰遵庆罢相知选朝廷优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牓引士子以及东市两街时人以为盛事遵庆子向为吏部尚书致仕所居内外支属百余人所得禄俸必与同费称其孝睦

    兵部尚书柳公绰宅

公绰子仲郢自拜谏议大夫后每选官群乌大集于第之庭木戟架皆满比五日而散家人以为候唯除天平军节度乌不复集遂卒于镇 【右一宅在升平坊】

    尚书右丞相张九龄宅

在修政坊

    尚书左仆射致仕杨于陵宅

于陵子嗣复相文宗嗣复子官平卢军地节度使其第与宰相路岩居相接岩以狭欲易损马厩广之损兄弟在朝者且卜数曰时相可拒之邪损曰凡尺寸地非吾等所有先人旧业安可以奉权臣岩不悦自殿中侍御史命鞠狱黔中

    太子少师牛僧孺宅

其事具安邑坊李吉甫宅下 【右二宅在新昌坊】

    行台左仆射郧国公殷开山宅

本隋蔡王智积宅

    秘书监颜师古宅

贞观永徽间大常少卿欧阳询著作郎沉越宾亦住此坊殷颜即南朝旧族欧阳与沉又江左士人时人呼此坊为吴儿坊

    郑国夫人杨氏宅

武惠妃之母

    京兆尹韦武宅

元和人 【右四宅在通化坊】

    中书令阎立本宅

后申王传符太玄居之西亭有立本所画山水在延康坊

    黄门监卢怀慎宅

怀慎居官清俭宅在陋巷屋宇殆不蔽风雨

    光禄少卿窦瑗宅

昭成太后之从父弟按咸通中河中节度使窦璟与弟河东节度使澣同居崇贤第家富于赀疑是瑗之后 【右二宅在崇贤坊】

    武三思宅

本骑马都尉周道务宅神龙中三思以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大加雕饰三思诛后主移于金城坊开元中道务子励言复居之在休祥坊

    太华公主宅

明皇女降杨锜

    义阳公主宅

德宗义阳公主降王士平

    歧阳公主宅

宪宗女降宰相杜保疏龙首池为沼

    同昌公主宅

懿宗女降宰相韦保(上行下鱼)杜阳编曰其宅房栊户牖以众宝饰之金银为井栏水精火齐琉璃玳瑁等床悉榰以金龟银墼合百宝为圆按大会韦氏一族于广化里暑气特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蘸之挂于南轩满坐则皆思挟纩澄水帛似布明薄可鉴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按保(上行下鱼)宅在昌化里此云广化误也 【右四宅在昌化坊】

    虢国夫人杨氏宅

明星杂录贵妃姊虢国夫人思倾一时于宣阳坊大治第宅栋宇之盛世无其比所居本韦嗣立旧宅韦氏诸子亭午方偃息于堂庑间忽见一妇人衣黄披衫降自步辇有侍婢数十笑语自若谓韦氏诸子曰闻此宅欲货其价几何韦氏降阶言曰先人旧庐未忍所舍语未毕有工数百登房揲其瓦木韦氏诸子既不能制乃率家僮挈其琴书委于衢路而叹曰不才为势家所夺古人之戒将见于今日矣而与韦氏隙地十余亩其它一无所得虢国夫人于此盖合欢堂所费二千万

    太子少保崔琳宅

张注曰琳祖义玄父神庆伯神基皆为相其父昆弟之子洎出三朝宴者数十人鸣玉启道自兴宁里谒大明宫冠盖相望一时荣之

    孙思邈宅

大唐遗事华原县东北五里流惠坊玉磬山有孙思邈旧宅有石洞洞中塑像犹存

    宋丞相冠莱公宅

新说曰府城掖庭街有莱公宅中有山池熙熙台后为寺号安众禅院中有莱公祠堂

    宋种太尉宅

新说曰府城衙后街有种太尉宅中有奎钩庆赐之阁下东壁绘晋王羲之兰亭图西壁绘庐山远公白莲社图

    宋太尉张金紫宅

新说曰府城草场街有金紫光禄大夫张中孚宅中有颐真堂后为钱监金为利用仓

   亭

    夏甘亭

道里记甘亭在鄠县尚书启与扈战于甘之野帝王世记甘亭殷为崇国文王伐崇

    周斄亭

朝野签载尧封后稷于斄今武功县西南二十里有邰亭即周之邰国也今为邰城乡

    戏亭

史记曰戏亭在新丰县东南骊山半原苏林曰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无寇褒姒乃笑欲悦之数举烽火诸侯不信犬戎共攻幽王征兵不至遂杀幽王于骊山下○潘岳西征赋曰履犬戎之侵地疾幽王之诡惑举伪烽以沮众淫嬖褒而纵慝军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赫赫宗周灭为亡国

    汉鸿门亭

两京道里记鸿门亭在新丰县即汉高帝会项羽处北有鸿陂南有坂口故曰鸿门

    曲邮亭

汉书曰曲邮亭在新丰县西二里乃张良追高(帝处)

    唐望春亭

去京城一十一里据苑之东南高原之上东临浐水西岸两京道里记曰隋文帝初置以作游客亭炀帝改名长乐宫大业初夜见太子勇领徒十人各持兵仗问杨广何在帝惧走长乐宫文武宿卫不知乘舆所在比明方移杖此宫炀帝遂幸洛阳终大业不敢都长安李晟葬德宗御望春门临送疑亭有门按长安图及杂见多云望春宫

    北望春亭

在南望春亭北亦曰北望春亭宫

    坡头亭 柳园亭 月坡球场亭子

以上六所苑内长乐监所领

    真兴亭

文宗时真兴门外野鹊巢冢上疑亭外有门构

    神皋亭 七架亭 青门亭

去宫城十三里在故城东门之外即邵平种 之所

    太液亭

唐逸史穆宗初侍讲韦处厚入太液亭分讲毛诗尚书文宗纂集君臣事迹命图写于太液亭朝夕观览

    含春亭

唐实录宣宗召学士令狐绹对含春亭赐莲花炬送归院

    沉香亭

明皇杂录开元间初种木芍药得四本上移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

    振旅亭

谭宾录天宝六载于开远门外作振旅亭以待兵回

    东亭

唐书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宴宰相于麟德殿东帝令于宰相坐后施屏风图画汉魏以来名臣并列善言美事于其上

    会庆亭

唐书贞元十二年宪宗御会庆亭宴田弘正及宰臣三品以下

    白雨亭

长安志太平坊有御史大夫王鉷宅天宝中鉷有罪赐死官簿录太平坊宅财物数日不能遍宅内有白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如白雨当盛夏处之凛若高秋皆思挟纩

    宋桂林亭

亦曰三桂亭新说曰桂林亭在长安城南杜城潏水之阳乃宋谏议陈公之别墅三子尧叟尧佐尧咨同登科扁其亭曰三桂绘其像仍各书所试程文题于板示不忘其本大中祥符尧咨知永兴军府事书诗于碑至今犹存诗曰不夸六印满腰间二顷仍寻负郭田当日弟兄皆刷羽如今鸿鴈尽摩天扶疏已问新栽竹清浅犹寻旧漱泉大尹今来还又去夕阳旌斾复翩翩

    长乐亭

新说曰长乐亭在京兆通化门东十里长乐坡上尧咨自序云青门路长乐坡古别离之地大中祥符七年予为京兆守作亭于坡侧东出迎饯必至斯亭但见颓垣坏址草色依依徘徊亭上感而长歌曰古人别离增愁悲今人别离多吁戏古今人物自迁变唯有别离无尽期南山峩峨在天半灞水呜呜流不断应见古今别离人一番纔去一番新落日危亭悄无语览今念古堪伤神歌毕因命笔书之复存其叹古之意载之篇首刻石立于亭中命曰长乐亭记

    绿野亭

新说曰绿野亭在武功县张氏懿族也也有园在县之西南隅庆历中自叔美君筑亭于其园名曰绿野以为游息之所后横渠先生过而悦之乃寓居以讲学士大夫从之者甚众由是亭名益重后岁久弗葺贤士大夫登其亭而悯焉此横渠先生讲学士处忍使废之族人复增饰之绍圣三年张闳中为之记政和改元重阳日承事即知京兆武功县事刘干立石

    流杯亭

新说曰兴庆池北众乐堂后有宋太尉张金紫所构流杯亭砌石成风字样曲水流觞以为祓禊宴乐之所傍有禊宴诗碑

   园

    僊桃园

汉书武帝元封三年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于承华殿母出桃七枚自啖其二以五枚与帝帝留核种之于僊桃园今长安县苑西乡有仙桃园

    戾后园

汉书戾太子史良娣也宣帝祖母悼皇考母也遇害宣帝即位号戾后改葬长安白亭东为戾后园

    逍遥园

姚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于澄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又逍遥宫姚兴时殿庭左右有楼各高百尺相去四十丈以麻绳大一围两头系楼正会曰二人各从楼内出相逢绳上过新说曰逍遥园金圭峰草堂是也

    芳林园

武成二年三月明帝会群臣于芳林园

    流杯园

在未央宫北有汉代旧址

    明水园

在汉故城内未央宫北

    梨园

旧圆在通化门外正北禁苑之南中宗令诸学士自芳林园入集于梨园球场分朋拔河文宗幸左军因幸梨园又唐书曰文宗欲闻古乐命太常卿王涯取开元时雅乐选乐童按之名曰云韶乐乐曲成涯与太常丞李廓献于梨园亭帝按之于会昌殿又天宝故事华清宫骊山上亦有梨园明皇选宫人为梨园弟子制梨园雅曲

    乐游园

在京城清龙坊有宣帝乐游庙基址开元天宝遗事明皇同二相以下宴乐游园赐诗曰拱日岩廊起需云宴乐初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余林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  巾幕看余暗歌钟听自虚兴阑归去后还奏弼危书左相张说以下各有赐

    芙蓉园

长安志云在曲江之西南旧名曲江园隋文帝改为芙蓉园即秦之宜春苑之地乃唐之南苑也杜诗城上春云覆苑墙芙蓉别殿谩烧香王建三台词曰鱼藻池边射鸭芙蓉园里看花日色赭黄相似不着红鸾扇遮

    杏园城

南记杏园在慈恩寺正南唐进士宴集于此会要曰太中元年勑今后放新进士榜依旧宴于杏园所司不得禁制唐人尤贵进士开元天宝之盛新进士以泥金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而乡曲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刘禹锡诗曰礼闱新榜动长安九曲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满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张籍赠刘郎中诗曰怪君把酒空惆怅同是贞元花下人自别花来多少事春风二十四回春贾岛下第诗曰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又唐人下第诗云十载长安未是安杏花常是看人看

    樱桃园

唐实录中宗游樱桃园令五品已上尝樱桃

    葡萄园

景龙文馆记中宗召近臣骑马入樱桃园马上口摘樱桃遂宴东蒲萄园奏以宫乐

    奉诚园

司徒兼侍中马燧宅在安邑里燧子少府监畅以赀甲天下畅亦善殖财贞元末神策中尉杨志廉讽使纳田产遂献旧第为奉诚园

  街市里第

   街

    八街九陌

三辅旧事曰长安城中八街九陌张衡西京赋曰观其城郭之制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厘里端直薨宇齐平

    华阳街

汉书曰丞相刘屈牦妻枭首华阳街

    章台街

汉书曰京兆尹张敝无威仪罢朝走马会章台街卫瓒曰在长安建章台下街也

    香室街

郡国志曰雍州司天台西北有香室街又曰夕阴街在右扶风南

    夕阴街 尚冠街

三辅黄图有夕阴街尚冠街

    太常街

在长安城门中东有汉高帝庙

    藁街

汉书曰陈汤斩郅支王首悬于藁街师古曰街藁街名蛮夷邸在此中

   市

    九市

庙记曰长安市有九所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四里为一市凡九市致九州岛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又曰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又有当市楼张衡西市赋曰廓开九市通阛带阓旗亭五重府察百隧

    四市

汉书刘屈牦传曰太子引兵去殴四市人已数万众至长乐西阙下又百官表内吏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

    柳市

汉书长安炽盛街閧各有毫侠万章在城西柳市师古曰汉宫阙疏云细柳仓有柳市群国志曰长安大侠万子夏居柳市司马市主卜于东市西市在醴泉坊陏曰利人市直市在富平津西南十五里即奏文公所造物无二价故以直市为名

    东市

汉书曰晁错斩东市

    西市

惠帝六年六月起长安西市

    直市 

交门市在渭桥北

    孝里市

在雍门东  交道亭市在便桥东

   里

    尚科里

三辅黄 曰长安闾里百六十潘岳西征赋曰尚冠修成黄棘宣明建阳昌阴北焕南平李善曰皆里名汉宣帝舍长安尚冠里又霍光第门自坏兄孙云尚冠里宅中门亦坏又曰武帝同母姨金玉孙女号修成君余未详

    修成礼 黄棘里 宣明里 建阳里 昌阴里 北焕里 南平里

并见上

    戚里

高祖召石奋姊为美人徙其家长安中戚里师古曰于上有姻戚故名其里为戚里

    函里

在长安西出南头第三门

    大昌里

列女传郎女长安大昌里人

   第

    楚王邸

王莽加九赐以楚王邸为安汉公第

    萧何第

汉书曰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王莽号安汉公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

    北帝

惠帝赐夏侯婴北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师古曰北第者近北阙之第婴最第一也

    霍光甲第

赠霍光甲第一区音义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

    王根第

曲阳侯王根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连竟外杜土山渐台象西白虎其奢僣如此成帝微行见园中土山渐台以类白虎殿上怒责问司隶校尉京兆尹知根骄奢僣上赤墀青琐附纵不举奏

    王商第

成都侯王商穿长安城引内豊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舩立羽盖张周惟辑濯越歌成帝幸商帝见穿城引水意恨内卫之

    董贤第

哀帝诏将作大匠为贤起大第北阙下重殿洞门木土之功穷极技巧柱槛衣以绨绵又并合三第尚以为小腹坏暴室师古曰师以三第总为一第赐贤犹嫌狭小复取暴室之第以增益之

 类编长安志卷之五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编集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寺观

   寺

    大慈恩寺

三辅会要隋无漏寺之地武德初废贞观二十二年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乃选林泉形胜之所寺成高宗亲幸佛像幡华并从宫中所出太常九部乐送额至寺寺南临黄渠水竹森邃为京都之冣酉阳杂俎寺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勑度三百僧初三藏玄奘自西域来诏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设九部乐迎像入寺彩车凡千余两上御安福门观之太宗甞赐三藏衲直百余金其针綖工无之迹殿庭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桩赐此寺四橛橛皆灼因其木火德行逢自种之一株不活寺西院浮 六级崇三百尺永徽二年沙门玄装所立初唯五层一百九十尺砖表土心仿西城窣渚度初治以立四域之象后浮 心内世水钻出渐以颓之长安人中立坼改依冬下剎表旧式特崇于前有辟支佛牙大如升光采焕烂浮 下东立太宗皇地选三个人圣教序及高宗皇帝述至帝记二碑并禇遂良书中和中书舍人李启史普进士既列名于慈恩寺塔之曰题名甫社杜司人公豋慈恩寺塔诗曰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知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口  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 【一作泰山】 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呌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急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鴈各有稻梁谋又章八元诗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讶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春一作烟】

    大安国寺

大唐遗事睿宗在藩旧宅景云元年立为寺以本封安国为名宪宗时吐突承璀盛营安国寺欲使李綘为碑文綘不肯撰后寝摧圯宣宗欲复修未克而崩咸通七年以先帝旧服御及孝明太皇太后金帛俾左神策军再建之酉阳杂俎曰红楼睿宗在藩时造元和中广宣上人住此院有诗名时号为红楼集

    大兴善寺

初曰遵善寺随文承周武之后大崇释氏以牧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以其本封名焉神笼中韦庶人追赠父玄贞为酆王改此寺为酆国寺景云元年复旧

酉阳杂俎曰寺取大兴靖善二坊名一字为名不虚三藏塔前多老松岁旱时官伐其枝为龙骨以祈雨盖以三藏役龙意其枝必有灵也东廊素和尚院庭有桐四株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污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招国郑相恶其汗谓素曰弟子为伐此树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戏祝曰我种汝三十余年汝以汗为人所恶来岁若复有汗我必薪之自是无汗素公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常有狢子听经斋时乌鹊取掌中食天王阁长庆中造本在春明门内与南内连墙其形高大为天下之最大和二年勑移就此寺坼时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数十筩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号曰大兴佛殿治之与太庙同之章二年火焚之更营建又广于前十二亩之地

    大庄严寺

在永阳坊隋初置宇文氏别馆于此坊仁受三年文帝为献后立为禅定寺宇文恺以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势微下乃奏于此寺建木浮 崇三百二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大业七年成武德元年改为庄言寺天下伽蓝之盛莫与为比寺内有佛牙长三寸宋时沙门法献从乌踵国取以归预章王东目杨州持入京隋文令置此寺大中六年改圣受寺

    崇圣寺

在崇德坊寺有二门西门本济度尼寺隋秦孝王俊舍宅所立东门本道德尼寺隋时立至贞观二十三年徙济度寺于安业坊之修善寺以其所为旲宝寺尽之度大宗嫔御为尼以处之徙道德寺额于休祥方之太原寺以其所为崇圣宫以为太宗别庙仪凤二年并为崇圣僧寺辇下岁时记进士樱桃宴在崇圣寺牙问上

    保寿寺

酉阳杂俎曰翊善坊保寿寺本高力士宅天九载舍为寺初钊重成力士设齐庆之举朝必至一已百十有规其意连已二十杵经藏阁规构危巧二荅火朱授十余斛河阳从事李琢性好奇古与僧善甞俱至此寺官库中旧物忽于破美中得物如被幅裂污坌竹而陈起琢余视之乃尽也因以卌县 三及兼三十从之令家人装治大十余夫方于常符公之云方知张宣所又石乔 也玄宗赐力士因留寺中后为辈尽人宗牧言于左军方有小便领军卒二十人至宅宣勑取之即日进入文宗好古见之大悦命张于云韶院

    章敬寺

大历元年作章敬寺于长安之东门緫四千一百三十余间四十八院内侍鱼朝恩请以通化门外庄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章敬为名代宗实录曰是庄连城对郭林沼台榭形胜第一朝恩初以恩赐得之及是造寺穷极壮丽以为城市材木不足充费乃奏坏曲江亭馆华清宫观风楼及百司行廨并将相没官宅给其用焉土木之役仅逾万亿会要曰因坼哥舒翰宅及曲江百司堂室及华清宫之观风楼造焉

    报圣寺

在兴宁坊东观奏记宣宗出内藏缗帛建大中报圣寺奉宪皇圣容曰介福殿又以休憇之所为虔思殿由复道出造于寺

    兴福寺

在修德坊本右领军大将军彭国公王君廓宅贞 八年太宗为太穆皇后追福立为弘福寺神龙中改     北有果园复有方花池二所太宗时广召天下名僧居之沙门玄奘于西域回居此寺西北禅院翻谭寺内有碑面文贺兰敏之写金刚经阴之寺僧怀仁集王羲之写太宗圣教序及高宗述圣记为时所重政要元和十二年诏筑夹城自云韶门过芳林门西至修德坊以通兴福佛寺

    大荐福寺

在开化坊寺院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武德中赐尚书左仆射萧瑀而为园后瑀子锐尚襄城公主诏别营主第主辞以姑妇异居有乖礼则因固陈请乃取园地充主第又辞公主棨戟不欲异门乃并施瑀之院门襄城薨后官市为英主宅文明元年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寺东院有放生池周二百余步传云即汉代洚池陂也南至浮图院门北开正与寺门隔街相对景龙中官人率钱所立

    楚国寺

在进昌坊本隋兴道寺之池大业七年废高祖起义并州第五子智云在京为隋留守阴世师等所害后追封为楚哀王因此立寺水竹幽静类于慈恩酉阳杂俎曰寺内楚哀王身金铜像哀王绣袄半袖犹在长庆中赐织成双凤夹黄袄子镇在寺中门内有放生池太和中赐白氎黄胯衫

    招福寺

在崇义坊干封二年睿宗在藩立本随正觉寺寺南北门额并睿宗所题酉阳杂俎田正觉寺国初毁之以其地立第赐诸王睿宗在藩居之干封二年移长宁公主佛堂重建此寺长安二年内出等身金铜像一铺并九部乐南北门额上与歧薛二王亲送至寺彩乘象舆羽卫四合街中余香数日不散景龙二年诏寺中别建圣容院是睿宗在青宫真容也先天二年勑出内库钱二千万巧匠一千人重修之寺在崇义坊

    资圣寺

在崇仁坊本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宅龙朔三年为文德皇后追福立为尼寺咸亨四年改为僧寺长安三年七月火焚之灰中得经数部不损一字百姓施舍数日之间所获巨万遂营造如故寺额申州剌史殷仲容所题楷法端妙京邑所称酉阳杂俎曰凈土院门外相传吴生一夕秉烛醉尽就中戟手视之恶骇院门里卢棱伽画卢常学吴势吴亦传以手诀乃画揔持三门寺方半吴大赏之谓人曰棱伽不得心诀用思大苦其能久乎果画毕而卒

    光宅寺

在光宅坊仪凤二年望气者言此坊有异气勑令掘得石函函内有佛舍利骨万余粒遂立光宅寺武太后始置七宝台因改寺额焉酉阳杂俎曰宝台甚显登之四极眼界其上层窓下尉迟画下层窓下吴道玄画皆非其得意也丞相韦处厚自居内庭至相位每归辄至此塔焚香瞻礼普贤堂本天后梳洗堂

    净域寺

在宣阳坊西南隅隋文帝开皇五年立恭帝禅位止于此寺薨焉酉阳杂俎曰本太穆皇后宅寺僧云三阶院门外是神尧皇帝射孔雀处佛殿内西座蕃神甚古质贞元已前西蕃两度盟皆载此神立于坛而誓相传当时颇有灵按此寺兴造与韦述记不同

    崇济寺

在昭国坊西南隅本隋慈恩寺开皇三年鲁郡夫人孙氏所立贞观二十三年以尼寺与慈恩僧寺相近而胜业坊甘露尼寺又比于崇济僧寺勑换所居焉本弘字神龙中改酉阳杂俎曰寺内有天后织成蛟龙被袄子及绣衣六事

    玄法寺

在安邑坊街之北本隋礼部尚书张颖宅开皇六年立为寺酉阳杂俎曰安邑坊玄法寺者本里人张颖宅颖甞供飬一僧僧念法华经为业积十余年张门人赞僧通其侍婢因以佗事杀之僧死后阖宅尝闻经声不绝张寻知其冤惭悔不及因舍宅为寺

    宝应寺

在道政坊代宗实录与会要曰本王缙宅缙为相溺于释教妻李氏实妾也大历四年以疾请舍宅为寺代宗嘉之锡以题号每有节度使至辄讽令出钱助之酉阳杂俎曰韩干蓝田人少时常为酒家送酒王右丞兄弟未遇每贳酒漫游干甞微债于王家戏画地为人马右丞精思丹青奇其意趣乃岁与钱二万令软画十余年今寺中释梵天女悉齐公妓小小等写真也寺弥勒殿即齐公寝堂

    青龙寺

在新昌坊本隋灵感寺开皇二年立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灵感为名至武德四年废龙朔二年城阳公主复奏立为观音寺初公主疾甚有苏州僧法朗诵观音经乞愿得愈因名焉景云二年改为青龙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垲为登眺之美

    静法寺

在延康坊东南隅隋开皇十年左武侯大将军陈国公窦抗所立寺门坼抗宅棨戟门所造西院有木浮图抗第琎为母成安公主建重迭绮丽崇一百五十尺皆伐抗园梨木充用其园木西魏大统寺周武帝废佛教以其寺赐抗为宅焉

    云经寺

在怀远坊东南隅本名光明寺隋开皇四年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时有延兴寺僧昙延因隋文赐以蜡烛自然发焰隋文奇之将改所住寺为光明寺昙延请更立寺以广其教时此寺未制名因以明焉武太后初幸此寺沙门宣政进大云经经中有女主之符因改为大云经寺遂令天下每州置一大云经寺此寺当中宝阁崇百尺时人谓之七宝台寺内有二浮图东西相值东浮图之北佛塔号三绝塔隋文帝所立塔内有郑法轮田僧亮杨契丹画迹及巧工韩伯通塑作佛像故以三绝为名

    緫持寺

在永阳坊隋大业七年炀帝为文帝所立初名大禅定寺寺内制度与庄严寺正同武德元年改为緫持寺庄严緫持即隋文献后宫中之号也寺中常贡梨花蜜景龙文馆记曰隋主自立法号称緫持呼萧后为庄严因以名寺

    菩提寺

在南平康坊隋开皇二年陇西公李敬道及僧惠英所奏立寺酉阳杂俎曰寺之制度锺楼在东惟此寺缘李右座宅在东故建钟楼于西寺内有郭令玳瑁鞭及郭王夫人七宝帐大中六年改为保唐寺 令

    开元寺

在府城草场街北景风街南中有大殿乃祝圣万寿戒坛后殿乃开元皇帝御容兵后仅存北三门戒坛御容等殿其余堂殿并南三门皆摧毁至元辛卯琼公讲主重建南三门其山亭青龙兴国定光隆兴寿圣泗州皆开元房廊院也

    福昌宝塔院

在其东三门面西其中觉皇大殿后法堂壁贤僧正画上悬祗应待诏画福昌宝塔牌额次后五教三乘甚深法藏东西观音大悲尽平阳贾家雕造皆巧绝一时兵后唯此院完全

    太平兴国寺

在府城九耀街宋太平兴国年建寺摧颓俗呼九耀寺

    香城寺

在本府草场街乃宋善感禅院内有经藏

大元甲辰岁八月火灾焚毁止存大悲殿东殿前三门金刚乃汾州刘名塑尚存宋驸马王诜题诗不到香城二十年长松怪柏忆森然身留绛阙乡关杳千里唯将梦寝传

    卧龙寺

在本府草场街宋龙泉院也前三门乃汾州刘所塑善神严毅号为奇绝

    安众禅院

在本府掖庭街本寇莱公花圃熙熙亭后舍为寺中有莱公祠堂前立诗刻俗呼西禅院

    崇圣禅院

在府城水池街中有毗卢阁上有吴说书十方崇圣院额兵后湮没俗呼经塔寺

    香严禅院

在水池街宋时修建正殿龙岩任询君谋所书香严禅寺牌尚在

    广教禅寺

在指挥西街宋时修造旧有大钟经楼规置甚大置辛卯兵火焚尽

    天宁寺

在指挥东街北亦是大寺中有李商隐三教赞僧梦英篆书碑犹存

    庆寿寺

在蓬莱坊街西殿堂幸存

    资圣院

在景风街南旧名兴国院金国改资圣院

    仁王院

在景风街北乃荐福寺下院中有临坛大戒荐福寺德律师碑唐韩择水八分书史惟则篆额碑尚存

    开福寺

在含光街西宋日创建至元十年僧统王公重修

    杜光寺

在城南杜光村俗呼为杜光寺本唐义善寺贞观十九年建盖杜顺禅师所生之地顺解华严经着法界观居华严寺证圆寂大师坐化肉身连环灵骨葬樊川华严塔至今呼樊川为华严川长兴中王仁裕题诗曰上尔高僧更不疑梦乘龙驾落沉辉寒暄晕映瑠璃殿晓夜摧残毳衲衣金体几生传有漏玉容三界自无非莓苔满院人稀到松畔香台野鹤飞

    香积寺

城南记张注曰乃唐永隆二年建石像尚多大平兴国三年改为开利寺交水在香积寺之西南旧有香积堰水入城中泚赋之乱坏龙首香积二堰以次其流龙首复流香积堰废中有万回塔砖中裂据记沙门玄奘甞游西竺有寺空一室问其人是僧方生中国其号万回盖自此而往者万回矣万回言语悲喜不甞如狂者所为多异高宗延之禁中中宗号之玄通大居士封法灵公玄宗为营居室于醴泉里后追赠司徒封号国公开元二十五年万回弟子妙门还源建塔立碑

    澄襟院

城南记唐左街僧录遍觉大师智慧轮之院也在万年县孙村殿前后庭中有凌霄花八栢树引北嵓泉架竹落庭注石盆茔澈可挹使人不觉忘虑

    华严寺

在樊川孙村之西有华严塔有东阁为登眺游胜之所张茂巾诗曰迢迢云外寺飞阁倚晴空秋静门常闭苔深路不通寒山千里翠霜木万家红谁问林居士幽窓生暮风孟郊登华严寺楼望南山赠林校书兄弟诗有青莲三居士画景实真同

    兴教寺

樊川兴教寺緫章三年建有玄装慈思西明三塔三藏差高蒲人胡子金诗曰白塔月移山字影青松风唱海潮音

    龙泉寺

城南记龙泉寺直玉案之北孟郊诗云鸟飞不到处僧房绕山巅龙在水常碧雨开山更鲜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地硗松桂短及险道途偏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今龙池二塔尚在

    三像寺

张注曰三像寺开元建倚北原高数百尺寺依坡刻三大像故曰三像寺贞顺皇后墓在彼为守坟寺姚嗣宗题诗曰朝游南山南暮宿北冈北安心虎豹穴垂耳龙蛇谷稻铺韦曲碧木锁樊川黑行尽大和乡似得非所得

    圆光寺

辨疑志曰长安城南六十里终南山入谷五里有惠炬寺缘崖侧上山一十八里至峯谓之灵应台台上置塔塔中观音铁像是六军散将安太清铸造应台并下院九处并在终南山上俗呼为南五台

    翠微寺

本唐太和宫贞观二十一年改翠微宫后废元和中改为翠微寺诗云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

    百塔兴教禅院

在长安城南御宿川楩梓谷口本唐信行禅师塔院唐大历二年连慕信行者皆窆于信行塔之左右谓之百塔

    草堂禅寺

长安志在御宿川圭峯下本姚兴草堂逍遥园鸠摩罗什译经是园什死焚之其舌不坏塔今存焉其徒僧肇着肇论唐圭峯禅师于此着禅源诸诠

    重云禅寺

在御宿川圭峯直北本五代王彦超舍宅为寺

    灵感寺

在长安县御宿川澧河东岸江留村唐宣律师修行持律处有凈土坛开四门八牎景龙中建殿阁皆存宋改为大宁寺

    三会寺

长安志云在长安县宫张村中有苍颉造字台景龙中中宗幸其寺有诗群臣唱和

    石瓮寺

南京道记云本福严寺在骊山华清宫东半山下有石瓮谷故名之开元中造华清宫余材修缮佛殿中有玉石像幽州所进精巧无比叩之如磬余像皆杨惠之所塑脱空像皆元伽儿制能妙纤丽旷刼无俦红楼在佛殿之西嵓下临绝壁楼中有玄宗题诗真草八分每体一篇有王维画山水两壁

    保庆寺

在万年县北通政坊唐景龙中建值五代焚毁尽唯舍利塔岿然独存中统改元僧录忠公率其徒重修不数年殿堂廊廉塔之缠腰焕然再新

    法寿尼寺

在开化坊隋开皇六年立

    资敬尼寺

在永乐坊内横街之北隋开皇三年大保薛国公长孙览为其父立

    崇敬尼寺

在靖安坊西南隅本僧寺隋文帝所立大业中废龙朔二年高宗为长女定安公主薨后改立为尼寺

    修慈尼寺

在胜业坊街北之西本弘济僧寺隋开皇七年立贞观二十年以与甘露尼寺相近初自昭国坊换(居之)

    甘露尼寺

同上隋开皇五年立

    法云尼寺

在宣平坊西南隅隋开皇三年太傅郑国公韦孝宽所立初名法轮寺睿宗升储改法云寺景龙二年韦庶人改翊圣寺景云元年复旧

    龙华尼寺

在升道坊西北隅高宗立寻废景龙二年复置

    法界尼寺

在丰乐坊西南隅隋文献皇后为尼华晖令容所立有连阶只浮图各崇一百三十尺

    资善尼寺

在安业坊西南隅隋兰陵公主舍宅立

    济度尼寺

在安业坊东南隅隋太师申国公李穆之别宅穆妻元氏立为修善僧寺其济度尼寺本在崇德坊永徽中置宫乃徙于此其额太子少詹事殷令名所题

    兴圣尼寺

在通义坊西南隅高祖龙潜旧宅武德元年以为通义宫贞观元年立为寺

    万善尼寺

在休祥坊东南隅本在故城中周宣帝大象二年置开皇二年移于此尽度周氏皇后嫔御以下千余人为尼以处之

    乐善尼寺

在金城坊街南之东本命舍卫寺隋开皇六年尉迟回孙大师为其祖所立景龙元年改为温国寺二年又改为乐善寺

   观

    大清宫

在太宁坊礼阁新仪曰开元二十九年始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依道法醮天宝元年正月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见于丹凤门之通衢以天下太平圣寿无疆之言传于玄宗仍告赐灵符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桃林县函谷关令尹台西得之于是置庙于大宁坊东都于积善坊九月改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宫二年正月加号大圣祖三月勑西京改为太清宫东都为太微宫诸州为紫极宫十二载二月加号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每岁四时及腊修朝献之礼初建庙取太白山白石为真像衮冕之服当扆南向玄宗肃宗真容侍立于左右皆朱衣朝服宫垣之内连接松竹以像仙居殿十二间四柱前后各两阶东西各侧街一其宫正门曰琼华东门曰九灵西门曰三清御斋院在宫之东公卿斋院在宫之西道士杂居其间天宝五载诏刻石为李林甫陈希烈像列侍于圣容之侧林甫犯事又刻杨国忠之形而磨瘗林甫之石及希烈国忠败又尽毁之八载立文宣王像与四真人列侍左右

    唐昌观

在安业坊剧谈录曰观有玉蘂花花每发若琼林瑶树元和中春物方盛车马寻翫者相继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绿绣衣垂髻双环无簪珥之饰容色婉娩迥出于众从以三女冠三小仆仆皆丱髻黄衫端丽无比既下马以白角扇障面直造花所异香芬馥闻于数十步之外观者疑出自宫掖莫敢逼而视之伫立良久今小仆取花数枝而出将乘马过谓黄冠者曰曩有王峯之期自此可以行矣时观者如堵或觉烟飞鹤唳景物辉焕举辔百余步有轻风拥尘随之而去湏臾尘灭望之已在半天方悟神仙之游余香不散经月余时严休复元(禾贞)刘禹锡白居易俱有诗休复曰终日斋心祷玉宸魂销眼冷未逢真不如满树琼瑶蘂笑对藏花洞里人又曰羽车潜下玉龟山尘世何由覩蕣颜唯有无情枝上雪好风吹缀绿云鬟元(禾贞)曰弄玉潜过玉树时不交青鸟出花枝的应未有诸人觉只是严郎卜得知刘禹锡曰玉女来看玉树花异香先引七香车攀枝弄雪时回首惊怪人间日易斜又曰雪蘂琼丝满院春羽衣轻步不生尘君平帘下徒相问长伴吹箫别有人白居易曰嬴女偷乘凤去时洞中潜歇弄琼枝不缘啼鸟春饶舌青琐仙郎何得知

    玄都观

在崇业坊隋开皇二年自长安故城徙通道观于此改名玄都东与大兴善寺相比初宇文恺署都以朱雀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高坡象干卦故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主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此观及兴善寺以镇之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再游玄都观绝句曰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日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兴唐观

在长乐坊西南隅本司农园地开元十八年造观其时有勑令速成之遂坼兴庆宫通干殿造天尊殿取大明宫乘云阁造门屋楼白莲花殿造精思堂屋坼甘泉殿造老君殿元和八年命中尉彭忠献帅徒三百人修兴唐观赐钱千万使壮其旧制其观北拒禁城因是开复道为行幸之所以内库绢千疋茶千斤为夫役之赐庄宅钱五十万杂榖千石充修斋醮之费

    干元观

在长兴坊代宗实录曰大历十三年七月以经原节度使马璘宅作干元观置道士四十九人其地在皇城南长兴里璘初创是宅重价慕天下巧工营缮屋宇宏丽冠绝当时璘临终献之代宗以其当王城形胜之地墙宇新洁遂命为观以追远之福上资肃宗加干元观之名干元肃宗尊号也然则与德宗录之言相戾

    白鹿观

新说曰在临潼西南一十里骊山中本骊山观中有老子升天台有蟾井贺兰食肉之得仙唐高祖武德七年幸温泉宫傍观川原见白鹿遂改观曰白鹿宋加封神德洞天有白鹿书院陈希夷所撰碑具载其详

    太玄观

两京道记唐武德二年置在骊山温泉宫畔开元二十七年以宫墙逼近乃令谏议大夫道士尹愔徙之宫北一里

    楼观

宗圣宫新说在盩厔县东南三十五里本尹喜宅也楼观内传云周康王时喜为大夫尝于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见紫云西迈求为函谷关令遇老君迎归是第说道德五千文授之穆王西廵为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相承至秦汉有道士居之唐武德初易名宗圣观宋端拱三年诏改为顺天兴国观金季废毁

大元抚定后同尘真人李志柔重建殿阁森列复还旧观中统元年 朝命复改今名

    太平兴国宫

新说曰在县东三十里终南镇 【旧志曰清平镇翊圣传曰终南镇其后又置终南县今乃罢县并入盩厔县】 宋太平兴国二年建翊圣保德传云建隆初翊圣真君降于盩厔张守真家言于空中神音清朗令守真为道士授以九坛三剑之法俾佐国拯民太宗太平兴国中卜地筑宫于终南镇遣中使出内币作宫千柱以妥景灵每三元圣节命使设醮岁以为常茂木成林飞鸟不敢栖止金末废于兵烬

大元开创后纯德妙成真人刘志源奉清和宗师命率徒自澶渊来笃意兴复经营缔构垂二十年殿宇翚飞道风复振其修建视昔虽未全备规抚宏丽亦为诸方琳宇之冠

    清都观

在咸宁县东永乐坊隋开皇七年道士孙昂为文帝所重常自问道特为立观本在永兴坊武德初徒于此地本隋宝胜寺

    回元观

在咸宁县亲仁坊即安禄旧宅见津阳门诗山

    太真观

在咸宁县安邑坊天宝五载贵妃姊裴氏请舍宅置太真女观宝应元年与肃明观换名焉

    先天观

咸宁县务本坊景龙三年韦庶人立为翊圣女冠观景云元年改景云观天宝八载改为龙兴道士观主德三载改先天观

    华封观

在咸宁县兴宁坊天宝六载骠骑将军高力士舍宅置观

    清虚观

在咸宁县丰邑坊隋开皇七年文帝为道士吕师玄所立师玄辟榖练气故以清虚名之

    太一宫

长安旧志云在府南七十里太一谷汉武帝元封初终南山巨谷间云气融结隐然成象帝勑于此建太一宫种放作记具道其详宫内亦有陈希夷所撰碑

    重阳宫

新说曰在终南县刘蒋村金正隆间王祖师监甘河镇酒遇仙于此掘活死人墓成道时门人创建堂殿号曰祖师庵大元庚子门徒道众会葬祖师重阳真人重加兴建殿阁楼台灿然一新为关右之奇观名曰重阳宫紫阳先生诗曰终南佳处小壶天教起全真自此僊道纪宏开山色里通明高耸日华边南连地肺花浮水西望经台竹满烟冣爱云牎无事客寂然心月照重玄

    遇僊宫

新说曰在终南县甘河镇昔重阳王祖师为是镇酒监有披毡裘二先生索酒日以为常一日毡裘二仙生邀祖师饮于甘河岸上以瓢酌甘河之水果良酒也饮醉得道门人于此建遇仙宫商左山题诗曰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屦佐汉开鸿基矻然天一柱要伴赤松游功成拂衣去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重阳起金真高视仍阔步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人传入道初二仙此相遇于今终南下殿阁凌烟雾我经大患余一洗尘世虑巾车傥西归拟借茆屋住明月清风前曳杖甘河路紫阳先生诗曰一饮甘河万事休唤回蝴蝶梦庄周口传铅永五篇诀神驭云龙八极游寰海玄风开羽客遇仙清迹想毡裘百年更有何人酌人自无缘水自流

    玉清宫

新说曰在府城掖庭街本宋佑德观大元庚子重修改为玉清宫

    灵应观

新说曰在府城市北街宋迎祥观大元丙子始改为灵应宫

    玄都宫

新说曰在府城景风街金国军营兵后创建为玄都观至元甲子后修建三清通明大宗等殿虚皇坛远近三门榜曰玄都万寿宫

    玄都坛

新说曰在终南山汉武帝筑三秦记长安城南有谷通梁汉者号子午谷入谷五里有玄都坛天宝年元逸人隐道士也有神仙术杜甫作诗以赠云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舍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茆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石裂王母昼下云旗飜情知此计诚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玉虚观

新说曰在广济北蓬莱坊乃唐北极真武庙也有王坦之书真武殿额犹在金朝勑赐玉虚观大元庚寅道士崔志玉重修立碑

    朝元观

新说曰在本府指挥街本隋宇文恺封安平公祠堂墓志犹嵌于壁金国勑赐朝元观

    永昌观

新说曰在广济街本神农皇帝祠金国勑赐永昌庙观

    延祥观

新说曰本太白现圣侯庙元在春明门韩建废外郭筑新城移于此金勑赐延祥观在府东南隅紫阳诗曰长庚谁遣降精魂气应潜龙道自存玄女式中消日月春明门外转乾坤诸王决计戡多难睿主应期期即至尊天已归星赤复后遗风犹记老人村

    嘉祥观

新说曰在府城东北隅本城皇庙金勑赐嘉祥观

    灵泉观

按明皇杂录贞观六年太宗幸骊山温泉治汤所改为温泉宫天宝四载大加修饰置会昌县百司邸第改华清宫玄宗每岁十月幸温汤岁尽而归置巢寇之乱宫废晋天福六年赐道士居之勑赐灵泉观

    太古观

在崇仁坊本唐玄真观之地至元乙亥岁太古真人门弟潘道录创建案阳殿北极殿药上灵官斋厨廊庑焕然一新门枕清流竹木郁然清幽可爱不忌其祖号曰太古观

    昊天观

在保宁坊贞观初为晋王宅显庆元年为太宗追福立为观高宗御书额并制叹道文

    万安观

在平康坊天宝七载承穆公主出家置观其地本梁国公姚元崇宅

    嘉猷观

在平康坊明皇御书金字额以赐李林甫奏女为观主观中有精思院王维郑虔吴道子皆有画壁林甫死后改为道士观择道术者居之

    咸宜观

在亲仁坊西南隅睿宗在藩之第明皇升极于此开元初置昭成肃明二皇后庙谓之仪坤庙睿宗升遐昭成迁入太庙而肃明留于此开元二十一年肃明皇后亦祔入太庙遂为肃明道士观宝应元年咸宜公主入道与大真观换名焉

    宗道观

在永崇坊本兴信公主宅卖与剑南节度使郭英乂其后入宫大历十二年为华阳公主追福立为观

    新昌观

在崇业坊天宝六载新昌公主因驸马都尉萧行 鱼卒奏请度为女冠遂此观

    福唐观

在崇业坊本新都公主宅景云元年公主生子武仙宫出家为道士立观

    开元观

在道德坊本隋秦王浩宅武后朝置永昌县神龙元年县废遂为长宁公主宅景云元年置道士观开元五年金仙公主居之改为女冠观十年改为开元观

    昭成观

在颁政坊西北隅本杨士达宅咸亨元年太平公主立为太平观寻移于大业坊改此观为太清观高宗御飞白书额至垂拱三年改为魏国观载初元年改为大崇福观武太后又御飞白额开元二十七年为昭咸太后追福改立此名

    九华观

在通义坊开元二十八蔡国公主舍宅立即李思(训宅)

        玉芝观

在延福坊本越王贞宅后干封县权治于此又为新都公主宅施为新都寺寺废乃为郯王府天宝二年立为玉芝观

    五通观

在安定坊东北隅隋开皇八年为道士焦子顺所立子顺能驱役鬼神传诸符箓预告隋文膺命之应及即位拜顺开府永安公立观以五通为名旌其神术

    龙兴观

在崇化坊东南隅本名西华观贞观五年太子承干有疾勑道士秦英祈祷获愈遂立此观垂拱三年以犯武太后祖讳改为金台观神龙元年又改为中兴观三年改为龙兴观

    玄真观

在崇仁坊西南隅半以东本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宅西北隅本左金吾卫神龙元年并为长宁公主第东有山池别院即旧东阳公主亭子韦庶人败公主随夫为外官遂奏请为景龙观仍以中宗年号为名初欲出卖官估木石当二千万山池仍不为数天宝十二载改为玄真观肃宗时设百高座讲

    翊唐观

在栎阳县粟邑镇有翊唐观旧图经曰昔寇尊师举家白日上升

    灵台观

道里记曰临潼县零口镇有灵台观唐天宝中供奉睦霞奏置

    长生观

新说曰咸宁县长阳坊有古之长生道院金朝体玄大师李大方广道奉勑投大一湫金龙玉简回过长生道院题诗云长阳凤岭可跻攀道院临高面好山竹外烟霞清老眼松轩药圃岂人间兵后隋废唯有道堂寂照大师白志素与弟道真大师高志隐见其地形高爽南望玉案北枕凤栖乃神仙栖真之所兴工修筑殿堂廊庑咸接松竹为城南胜游之所长阳坊今俗呼长胜坊

    至德女冠观

在兴道坊西南隅隋开皇六年立

    太平女冠观

在大业坊东南隅本宋正元礼宅仪凤二年吐蕃入寇求太平公主和亲不许乃立此观公主出家为女冠初以颁政坊宅为太平观寻徙于此公主居之其颁政坊观改为太清观公主后降薛绍不复入观西有驸马都尉杨慎交山池本余王元佑之池

    咸宜女冠观

在亲仁坊西南隅睿宗在藩之第明皇升极于此开元初置昭成肃明二皇后庙谓之仪坤庙睿宗升遐昭成迁入太庙而肃明留于此开元二十一年肃明皇后亦祔入太庙遂为肃明道士观宝应元年咸宜公主入道与太真观换名焉

    金仙女冠观

在辅兴坊东南隅景云元年睿宗第八女西城公主第九女昌隆公主并出家为女冠因立二观二年西城改封金仙公主昌隆改封玉真公主所造观便以金仙玉真为名武宗会昌中建御容殿于金仙观宰相李德裕为赞

    玉真女冠观

在辅兴坊西南隅本工部尚书莘国公窦诞宅武太后时以其地为崇先府景云二年为玉真公主作观此二观南街东当皇城之安福门西出京城之开远门车马往来寔为繁会

    三洞女冠观

在醴泉坊西南隅本灵应道士观隋开皇七年立贞观二十二年自永崇坊换所居于此

  庙祠

   庙

    周文王庙

周地图云文宪王庙在长安县西北五十里新说曰沣水与渭合处属属咸阳县元村距阴山地形高爽古庙犹存松柏森然

    周武王庙

在咸阳县西北五里

    周成王庙

在咸阳县西一十五里

    周康王庙

在咸阳县北七里

    秦始皇庙

在临潼县东一十五里新说曰始皇庙在秦始皇陵北五里会德乡今石碑尚存

    汉高祖庙

关中记曰高庙在长安故城安门里大道东又曰秦庙中锺虡四枚皆在高庙汉旧仪高庙锺十枚受千石撞之声闻百里三辅故事高庙四钟各重十二万斤新说曰隋迁都移汉高祖庙于皇城开福门外颁政坊有题诗曰白帝魂摧鬼母号赤符从此王金刀湏知隆准承尧运谩说重瞳是舜苗门外山河非楚汉壁间冠剑尚萧曹诗人抱笔浑无用不及当年市井豪置金贞祜兵焚毁

    汉惠帝庙

在长安故城高祖庙后

    文帝庙

号顾城 景帝庙号德阳 武帝庙号龙渊

    昭帝庙

号徘徊 宣帝庙号乐游 元帝庙号长寿

    成帝庙

号阳池

    唐高祖

庙在三原县东十八里唐朱村新说曰金国拜唐为祖明昌年重修庙号

    唐太宗庙

在醴泉县明昌修崇至元二十年火灾

    肃宗庙

在泾阳县甘北镇

    宣宗庙

在云阳县西二十里

    后周太祖庙

在富平县西北一十三里

宋开宝九年诏建已上庙县令主簿勾当洒扫舍宇摧毁当议勘断令吏部铨曹上任下任交割

    太庙

在皇城安上街东其地本隋太府寺玉作坊先天中废坊置庙韦公肃礼阁新仪曰干元元年立中宗庙宝应四年迁神主于太庙昭德皇后永正三年祔于太庙今废为干明尼寺

    四皓庙

在终南山唐元和八年重建

    现圣侯庙

元在春明门外天佑年移于府城东南隅人呼为太白庙

    郑余庆庙

元在九耀街大元丙申年移于北坡子街俗呼为郑元和庙

    秦樗里公庙

在府衙西畔墓亦在此唐独孤寔撰墓志张谊书公曰后当帝王之宫加我墓

    杜祁公庙

元在启夏门外天佑年移来安上门里街西今人呼为嵇康庙 其家庙城南记云在启夏门外咸通八年建石室犹存俗谓杜相公读书堂石室人皆莫晓乃奉安神主之室也宋都运张掞诗曰烟芜启夏门杜氏庙犹存四室有遗构九原无馁云 鬼国书褒旧相乡社见诸孙赫赫牧之笔雄文垂后昆

    汾阳王家庙

新说曰今府城北榭乃故基碑刻尚存天元中统商左山行台陜西见碑仆棘榛间再立题诗曰落日危亭独倚栏登临聊愽片时闲天边飞鸟望不极陌上行人犹未还莫损壮心思往事且留老眼看青山功名谁似汾阳老万字丰碑草棘间

    唐郑国公魏征庙

按旧长安志在昌乐坊

    武安君庙

在咸阳县东五里即秦将白起也

    龙渊庙

在兴北二十五里汉武帝庙也平

    萧相国庙

在咸阳西三十里

    介子推庙

在咸阳西北三十五里

    西平郡王先庙

新说曰唐李晟官至太尉中书令赠西平郡王勑立庙于京师令慈恩寺西南一里贞元八年立庙碑尚存

    金山顺泽侯庙

在蓝田辋谷口

    旌儒庙

新说曰旌儒庙在临潼西南十里旌儒乡横坈村至今有冢唐天宝中改为旌儒乡

    叚烈士庙

三辅会要烈士叚秀实庙在临潼县斜口镇南道西庙西三里是墓德宗御制神道碑太子诵书丹碑 【尚存】

    三皇庙

在草场街南西邻文庙元贞改元三月

安西王遣王府右常侍火失忒木儿左常侍蒙古带中常侍李良弼下教曰乃者医药提举常庆祚建言所赐安西府三皇庙基未克完就宜令王相府给楮币万一缗且谕陜西行省陜右廉访司暨安西路戮力经营又专令典藏司使王庭瑞医愈郎前陜西四川中兴等路医药提点使司判官常庆祚咸董役庀事大德元年春正殿(告成)

    真武庙

在广济街流泉坊金改为玉虚观

   祠

    广惠公祠

唐开成二年册终南山为广惠公命长安令杜王 造南山下置祠在石 谷口以季土王用事日致祭

    安平公祠

在指挥街新说曰隋宇文恺有迁城营建之功封安平公庙食于此

    竹林大王祠

新说曰宋寇莱公贬死雷州丧还过荆南公安县民怀公德以竹插地挂纸为祭焚之后生笋成林民以为神因立公祠目其竹曰相公竹其祠号竹林大王传来长安于安上街立庙李诚之有诗曰已枯断竹再成林天为英贤眷独深仆木偃禾如不起至今谁识大忠心

    寇莱公祠

新说曰京兆掖庭街西寇莱公园亭舍为寺号安众禅院中有丞相莱公祠右刻题诗曰王殿登科四十年当时交友尽时贤岁寒唯有君兼我白发犹持将相权向敏中和云九万鹏程一日飞与君同折月中枝细思淳化持(上行下鱼)者得到如今更有谁

    休屠神相

汉书云阳县有休屠金人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 古襄   【音禳】 祠三所孟康曰卯 古 【音辜】 磔之辜越人祠也屠 【音除】 音义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后徙休屠右地郡郊祀志曰径路神祠祭休屠王也

    风后祠

在蓝田县西南蚩尤岭下

    露台祠

唐余录云在昭应县南三十里三秦记曰骊山顶有人祖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强即死之道里记曰到彼即下视诸山有羲轩已降形唐王玙请于昭应县南三十里骊山顶置天华山宫灵台天池婆父祠今置庙塑伏牺神农黄帝三后谓之三皇庙又呼人祖庙俗呼阿婆父庙

    义荣先生祠

在咸宁县韦曲村新说曰先王武姓讳天锡字伯威官至成和郎陜西等路医学提举儒书无不读尤精于医爱民以仁活人以惠至于为高冢以瘗残骸分储积以食饿者居官而辞医学之禄与地而葬诬己之雠卖婢死于主而复其半资失钱本而不质其子易楮币而不直其伪车轹孙死而不罪其人奴仆之老者良之马牛之死者瘗之如是者甚多有故延安緫管李嘉议记备载兹不复尔 见缕先生长子彬今以太医承事

安西王邸次恭业医次敬安西路医学教授以奉祠事

今附诸君挽章于后云 【西溪王愽文子勉 关中历历数名医尊宿皆推老伯威雅道岂惟三辅重高名素达九重知方资砭剂为司命遽閟泉幽便息机共道先生不死在传家幸有桂林枝○方斋郭松年子坚齐柳功沾雨露深一门椿桂自成林祗将白业传家世不着黄金易道心百祀尽依鹏化景九皋犹想鹤遗音欲搜懿行追私谧直待春风共盍簪○山朮老人王利用国宾 医不通儒道未光儒医兼济始为良武门三世阴功大仙桂森然并蔕芳○左山后人王 堂履符○抚卷想音容存亡瞬息目医名本儒行堂扁忆秦风传业多贤裔论交尽巨公德听门振鼓迹此见阴功○恒水吴昉景初一夕长星坠憇空三秦医垒失元戎抚心无愧天人际种德元从药饵中马不埋忧世恨凤毛又继活人功到今乡里尊耆旧过式新阡敬武公】

类编长安志卷之六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编集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山水

   山

    华山

尔雅曰华山为西岳职方氏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花因曰华山西山记云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又里张说泰华碑云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曰华山前对华阳后厌华阴左抱桃李塞右产蓝田玉少昊下都蓐收别馆山海经云山列三峯名雄五岳赵傁云华山记箭筈峰上有穴纔见天攀缘自穴中而上东峯有仙掌石月三峰记云华山云台上有石盆可容水数斛明莹如玉上古篆人莫识俗呼为玉女洗头盆杜甫望岳诗云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列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柱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多路箭筈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韩愈古意云太华峯头玉井莲开花十杖藕如舩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莲寇准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又云拔地三峰起侵天万仞高又曰云间绝壁分三面天下名山放一头

    终南山

在咸宁县南五十里东自蓝田县界西入县界石鳖谷以谷水与长安县为界东西四十里关中记曰终南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一名地肺山汉东方朔曰终南山天下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取给万姓所仰足也唐文宗诏曰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山兴云即必有雨若晴霁虽密云他至竟夕不沾濡宜命有司建立祠宇禹贡终南惇物诗终南何有有条有放

    太一山

三秦记云在长安东南八十里太一谷中有太一元君湫池汉武帝元封二年祀太一于此建太一宫

    太白山

山海经云在武功南谚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周地图曰太白山高常有积雪无草木故曰太白

    骊山

三辅故事云在长安东北七十里古之骊戎国也又旧长安志云在临潼县东南二里骊戎来居此山故以名按土地记曰即蓝田山也温汤出山下其阳多宝玉其阴多黄金三秦记曰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山上立祠名曰灵台述征记曰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鹿原北望云阳悉见山阜之形而恒若云雾之中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山七载又改曰昭应山山神曰玄德公 【水经曰浮□山盖骊之麓而有异名一作□浮】

    庆山

在临潼县东南三十五里唐垂拱二年踊出谭宾录曰新丰县因风雷有庆山踊出高二百尺荆州人俞文俊诣阙上书曰臣闻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和疣赘生地气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而山变为灾陛下谓之庆山臣以为非庆也疏奏天后大怒流之岭外两京道里记曰庆山踊出初六七尺渐高至三百余尺居守以闻百寮毕贺给事中魏叔璘窃戏曰此平地生骨堆何足庆或以上闻坐赐死诚者谓叔璘翻语是被戮故祸不及家止身而已

    鸡头山

在鄠县东南三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苻坐不能守长安欲西上陇山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寻为追兵所害

    牛首山

在鄠县南二十五里南接终南山在上林苑中西京赋曰绕黄山而款牛首山海经曰牛首之山有鬼草其叶如葵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使人不忧三辅黄图曰甘泉宫中有牛首山

    五林山

在鄠县境汉书曰鄠有五林按近世僧院有在重云山紫阁山云际山白云山者此并不载

    蓝田山

在蓝田县东南三十里范子讣然曰玉英出蓝田一名覆车山郭缘山述征记曰山形如覆车之象其山出玉亦名玉山后魏风土记曰山巅方二里圣贤仙隐之处刘雄鸣学道于此下有神祠甚严灞氷之源出蓝田谷西又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 【帝王世纪曰尊卢氏赫肯氏后】

    金山

关中记云在蓝田县南一十里

    蒉山

在蓝田县东南二十五里 【蒉音蒯】

    倒虎山

一名玄象山在覆车山北苻坚时王子年始隐于东阳谷后避石季龙之乱徙于此

    峣山

在蓝田南二十里 县

    虎候山

在县境   七盘山在上县南二十里

    王顺山

在上县东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道人王顺隐此

    阜儿山

在蓝田东六十里乡俗所传甞有一禽止此山众禽随之疑为凤也因名凤儿山语讹作阜儿山

    九嵕山

在醴泉县西四十里汉书地里志曰谷口县九嵕山在西四夷郡国县道记曰九嵕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出焉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唐太宗昭陵在其上

    武将山

在上县西北五十里一名凭山

    芳山

在上县东北五十里 覆甑山在上县东北四十五里

    承阳山

在上县西北七十里山有石泉三辅黄图所谓(浪水)

    无劳山

在上县西北六十里

    长陵山

在干佑县东七十五里

    梦谷山

在干佑县东南三十里其山崇峻常有云起

    石驴山

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山有石状驴

    石马山

在上县南三十里山有石状马

    车轮山

在县南五里   考山在上县北七十里

    重崖山

在上县东五里

    灵台山

在渭南县东南三十五里

    倒兽山

一名玄象山在渭南县东南三十七里十六国春秋曰王嘉字子年隐于东阳谷凿崖穴而居弟子传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伦兵乱弃其徒众至于长安潜隐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后随之乃迁于倒兽山即此山也

    丰山

在蒲城县西北三十里一名苏愚山

    金粟山

在蒲城东北二十里 【县】

    白堂山

在上县东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山之前秦白起立寨之所因以为名

    不羣山

在上县东北白堂山南旧图经曰诸山累累峰峦相接唯此山孤迥因以为名俗谓之孤山

    金炽山

在上县西北二十里

    尧山

亦名浮山在上县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唯此山若浮因以为名

    重山

在尧山前旧图经曰以其与尧山有重迭之象故号曰重山

    铜斗山

在上县西北四十里 马家山在上县西北五十里

    梁山

在奉天县北十里即禹贡所谓壶口治梁及歧又古公亶父踰梁山至于歧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

    峗 【丘反】 山

在好畤县

    石门山

在上县西一十五里美川乡

    牛耳山

在华原县北六十里  风孔山在上县东五里

    安君山

在上县东五里    树子山在县北四十里

    石皋山

在上县北四十里  把楼山在上县北四十五里

    土门山

在上县东南四里水经注曰宜君水东南出土门山

    西三石山

在上县北六十八里 玉女山在上县西北六十里

    鉴山

异闻录在上县东崖石夜放光明如鉴后唐同光年改华原县为耀州

    荆山

在富平县西南二十里今名握陵原尚书曰荆歧既旅又曰导汧及歧至于荆山孔安国曰荆在歧东非荆州之荆也方舆记曰昔皇帝铸鼎于此山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地今山下有荆渠

    坛山

在上县西北三十里

    天乳山

在上县西北二十五里两峰相对类乳形

    尧门山

在三原县西北三十二里

    嵯峨山

一名嶻孼山在云阳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汉书山 截孼山在池阳县北师古曰俗呼嵯峨山是也音截啮云阳宫记曰东有慈峨山盖又名慈峨曰夷郡县记曰山顶有云起即两人以为候昔黄帝铸鼎于此山

    小仲山

在上县西北四十里史记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晏温 【如淳曰三辅谓日出清济为晏晏而温也】 有黄云盖焉徐广云关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云阳宫记曰宫南三十里有仲山未详古之何山山有竹箭生焉俗传高祖兄仲所居今山有仲子庙积旱祈之围此射猎则风雨暴至庙有一泉未尝水竭

    甘泉山

一名石鼓原俗云磨石岭在上县西北九十里周六十里关中记曰甘泉宫在甘泉山上汉书单于烽候以应甘泉即此山也

    文王山

在同官县西四十里

    马栏山

在上县北

    三泉山

在上县东南三十二里

    白马山

在上县西北    女回山在县境

    类山

在美原县北一十八里秦将王翦此县人

    石迭山

在上县北一十五里 万斛山在县东北二十里

    金粟山

在上县北一十五里 玉镜山在上县西北一十里

    明月山

在上县西北二十里其山夜望之朦胧似月故号云

    秦岭山

山海经秦岭乃天下之大阻也三秦记秦岭东起商洛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岭根水北流入渭号为八百里秦川

    歧山

周地图云在凤翔东北五十里山下有周公邸文宪王庙中有润德泉

    吴山

方与记云在汧阳县乃华山亚岳

    崆峒山

春秋元命包曰朝那有崆峒山上有轩辕黄帝谒广成子问道宫

    六盘山

周地图六盘山高秦川一百八十里南接崆峒北连断头山至黄河

   水

    泾水

水经注导源安定朝那西笄头山东过泾邠至仲山出谷口入秦川长陵东合于渭

    渭水

水经注出鸟鼠同穴山东经南安天水略阳秦川至华阴弘农合黄河

    灞河

水经注出商山秦岭北出倒回谷经蓝田本名滋水秦缪公改为霸水过陵会浐水北合于渭 【霸】

    浐水

水经注出南山大谷汤谷库谷北合荆谷水西北至光泰门合于灞

    沣水

水经注沣水出南山沣谷北流至长安县西北堰头元村周文王庙西合于渭

    镐水

按长安图本南山石鳖谷水至香积寺与坈河交为之交河西北入石巷口灌昆明池北入古镐京谓之镐水又北经滮池西北合于丰

    涝水

山海经鄠县南牛首山潦水出焉水经注涝水出涝谷鄠县北至涝店合于渭

    潏水

水经注出西义谷太一谷经樊川杜曲韦曲至下杜城为漕河北经三桥合于渭 【潏今名流一作泬】

    黑水

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水经注出南山黑水谷司竹监北合于渭

    甘水

水经注甘水出南山甘谷尚书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至甘河镇北合于渭

    福水

即交水也水经注曰上承樊川御宿诸水出咸宁县南山石壁谷南三十里与直谷水合亦名子午谷水

    库谷涧水

北流二十五里合采谷水下流入荆谷水号产水下流二十五里合霸水号霸水北流二里入渭

    采谷水

来自蓝田县界西北流三十里入咸宁县界二十里合采谷为产水北流四十里入霸水

    石门谷水

来自蓝田县北流一十里入县界合采谷水北流一十五里合库谷水为产水

    荆谷水

一名荆溪来自蓝田县至康村入咸宁县界西流流三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库谷采谷石门水为荆谷水一名产水两京道里记曰荆溪水名长水后秦姚兴避讳改焉

    义谷水

自咸宁县界由干佑县下流入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锡谷羊谷水入坑河西流一十五里入长安县界

    郊谷水

北流一十里合锡谷水自谷口北流一十里为坈河入长安县分界流三十里合丰水

    石鳖谷水

北流一十五里复西流一十里入长安县界

    漕水

由咸宁县界坑河分水约五里西流 【已上并属咸宁县】

    滮池水

出长安县西北二十里

    戏水

水经注曰源出骊山

    坈谷水

在县南二十七里自咸宁县界流经县五里合交水

    楩梓谷水

出南山北流合闺国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西北流至县东南三十里入交水

    豹林谷水

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来会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东来会自此以下亦谓之子午谷水图经豹林谷水子午谷水并合入郊河

    龙骡谷水

合郊河   太河谷水合郊河

    沣谷水

合沣河 【已上并属长安县】

    斜水

汉书出衙领山北至郿入渭水经曰出武功县西南衙领山北历斜谷过五丈原东原在县西十余里水出武功县亦谓之武功水诸葛亮表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出骑方人来攻琰营亮作车桥懿见桥毕成便引兵退

    褒水

汉书亦出衙领山至南郑入污

    武亭水

北自好畤县来至县南立节渡合渭水

    白水

本名雍水亦曰围川水西自扶风县界来至县合武亭水

    莫谷水

水经注曰莫谷水南经美阳县与中亭川水相合旧图经曰自奉天县界一十里流至县东北合武亭水十道志曰三畤原莫谷水南经武功县北

    雍水

十道志曰俗名白水亦曰围川水西北自扶风县界流入

    温泉水

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水经注杜彦达曰可治百病世清则疾愈世浊则无验其水下合溪流北注渭 【已上并属武功县】

    泠水

在临潼县东三十五里来自渭南县界亦曰百丈水水经注曰冷水出胏浮山历阴盘新丰两原之间北流注上渭

    阴盘城河水

在县东北一十四里出县北杨村社鱼池水在秦始陵东北五里周四里水经曰泉出丽山本导源北流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初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

    市谷水

在县东三十里流入渭 【已上并属临潼县】

    高观谷水

在鄠县东南三十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长安县界合丰水

    太平谷水

在县东南三十里阔七步深二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长安县界合丰水十道志曰一名林谷水即清水之上流也源出终南山

    檀谷水

十道志曰长乐渠之上流也源出县南终南山(檀谷)

    甘谷水

在县西南二十三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兴平县界合渭水

    耿谷水

在县西南三十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兴平县界合渭水

    扈阳谷水

十道志曰一名扈水又名马腹陂水水经注曰扈水上承扈阳池 【已上并属鄠县】

    金谷水

出蓝田县西南终南山之金谷水经注曰水东北流注浐水又北流历蓝田川北注于霸

    刘谷水

一名泥水出县东南刘谷水经注曰水出蓝田山之东谷俗谓之刘谷西北与石门水合

    铜谷水

出县东铜谷水经注曰石门谷东有铜谷水合轻谷水西注泥水

    白马谷水

出县东白马谷南流经县南又西北流入霸水

    白牛谷水

出县西北句牛谷西南流入霸水

    围谷水

又有歧谷水出县西南歧谷南流入霸水

    狗枷东川水

出县西南终南山水经注曰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下有贼则狗吠之一堡无患故川得名焉又曰狗枷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合而西北流历风凉原东为一大水入万年县界

    荆谷水

自白鹿原东流入咸阳县唐村界

    辋谷水

出南山辋谷北流入霸水

    蓝谷水

南自秦岭西流经蓝关蓝桥过王顺山下出蓝谷西北流入霸水

    倾谷水

自秦岭出南流入霸水

    采谷水

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咸宁县界

    石门谷水

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咸宁界

    库谷水

自南山出北流入咸阳界合浐水

    蓼子涧

在县南三里出南山西北流合辋谷水入霸水 【已上并属蓝田】

    五丈河

在栎阳西南今涸

    泎水

在干佑县东五里出咸宁界秦岭下流入金州洵阳县界

    薀水

在县西南七里出考山下流入泎河

    洵河水

在县西南一百里出咸宁县长安两县界秦岭下南流经县入金州洵阳县界 【已上属干祜县】

    酋水

出渭南县西南石楼山水经注曰酋水出倒兽山

    南緫五水

单流北注经秦步高宫东历新丰原东而北经步寿宫西又北入渭

    东阳谷水

出县东南广乡原北

    西阳谷水

出县东南广乡原北

    杜化谷水

出县西南

    零谷水

出县西 【已上属渭南县】

    芒水

水经注曰出南山芒谷径玉女房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又北径县之竹圃中分为二水汉孺子诏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盩厔芒竹师古曰芒竹师古曰芒竹在盩厔南界芒水之曲而多竹林也即今司竹园是其地矣芒音亡一水东北为枝一水北流注渭

    韩水

在县北三十里出终南山蒲涧北流二十五里入渭

    沙河水

在县东二里自彩南山北流经县界三十五里入渭

    曲河水

在县西五里其水乱泉水合之北流入渭

    田谷河水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出终南山下北流又黑水河水经注有田溪水疑是此 【已上属盩厔县】

    莫谷水

在县西五里自永寿县麻亭岭流经县三十里西南入武功县界 【已上属奉大县】

    漆水

自华原东北同官县界来经县一十五里南流入富平县界合沮水俗名石川水周大王去豳度漆踰梁山止歧下故诗曰自土漆沮又曰率西水浒至于歧下尚书曰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澧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孔安国曰漆沮一名洛水出冯翊北正义曰雍州漆水出扶风漆西沮则不知所出山海经曰泾渭合流三百里清浊不相杂东合漆沮水至漳湋入于河又曰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至于渭水经注曰渭水东过华阴县北洛水入焉阚骃以为漆沮之水

    沮水

自县西北邠州界来经县九十五里南流合漆水入富平县界石川河

    涧谷水

来自县西北孝义乡焦砦村南流七十里入三原县界

    浊谷河水

自县西北孝义乡大海村来经县四十五里南流入三原县界 【已上属华原县】

    泽多泉水

在富平县西一十三里永润乡温泉村东入薄台川三十里东南入漆沮河溉民田

    治谷河水

自县西北淳化县界来经嵯峨武康青龙等乡溉民田

    五龙谷水

水经注曰出云阳宫西南

    同官川水

在县北五十里自坊州宜君县界来经县南流入华原县界水注曰同官水出祋祤城东北而西南

    经同官川

谓之同官水

    雷平川水

在县西北五十里入同官川水

    乌埿河水

在县东二十五里入蒲城县界

    汉井泉水

在县东北三十里南合入乌埿川水

    大石盘水

川在县东北五十里马栏山北东流入坊州宜春县界 【已上属同官县】

  川谷

   川

    御宿川

在咸宁县西南四十里杨雄羽猎序曰武帝开上林东南至御宿川孟康注曰为储离宫别观禁御不得使人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川汉天利后传夏游御师古曰蓹宿苑在长安城南今之御宿川是也

    樊川

一名后宽川在咸宁县南三十五里十道志曰其地即杜陵之樊乡汉高祖至栎阳以将军樊哙灌废丘功最赐哙食邑于此故川

    东望川

在武功县东二十里

    北虏川

在富平县北五里

    薄台川

在富平县南五里

    □嘉川

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地里志□嘉川即浐川也

   谷

    义谷

在咸宁县东南八十里

    锡谷

在县东南六十里  羊谷在县东南六十里

    炭谷

在县南六十里   郊谷在县东南六十里

    竹谷

在县南六十里方舆记曰竹水俗谓之赤水出于媚谷

    石鳖谷

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荆谷

在县南二十五里  【已上属咸宁县】

    坈儒谷

在临潼县西南五里秦始皇坈儒于骊山下故名坈儒乡

    倾谷

在蓝田县东五十里 同谷在倾谷之西

    倒回谷

在县东南五十里灞水上源出此谷谷内通商州洛南县界

    蓝谷

在县东南二十里  采谷在县西南三十里

    辋谷

在县西南二十里  石门谷在县西南四十里

    库谷

在县西南五十里谷有关 【已上属蓝田县】

    甘谷

在醴泉县西八十里 泥泉谷在县西北三十里

    石泉谷

在县西北六十里 波水谷在县北七十里

    承阳山雨水谷

在县西七十里

    豆卢谷

在县西北八十里 黑狗谷在县西北九十里

    巴谷

在县西北九十里

    白水谷

在县西北一百里 【已上属醴泉】

    黄狗谷

在渭南县南三十里

    良将谷

一名白堂谷在蒲城县东北三十里

    炭谷

在县西北二十里此谷出炭

    佛空谷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谷内有佛空院 【唐会昌五年废】

    白马谷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洛水谷

在县东五十里

    韦谷

在盩厔县西南三十里

    仓谷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底保谷

在县西南三十里

    故县谷

在县西二十五里 强弩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西洛谷

在县南三十里  韩谷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黄谷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田谷在县东三十里

    牛贵谷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赤谷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坛谷在东南三十七里

    洛谷

在县南三十里 【已上属盩厔县】

    清水谷

在华原县西三十五里石门乡十道志一名鬼谷

晋太康地记扶风池阳县有鬼谷先生所居今按此地即池阳之境又司马彪曰鬼谷在嵩山虞喜志林在陇关裴秀雍州记在池阳未知孰是

  泉渠

   泉

    马跑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 要册泉在县北八里

    下村泉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李村泉在县西北一十里 【已上属咸阳县】

    玉女泉

在兴平县东南  史家泉在县北杨妃家西

    板桥泉

在县西北一十七里深百尺流入白渠

    龙泉

亦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在县西一十七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

    泾龙泉

新泉相去十余步在县西一十七里周数十步

    马嵬泉

在县西二十里周数十步深百尺

    灵宝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旧图经曰汉帝时边韶得灵宝符于此泉后祈请有应因名之

    醴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旧图经曰醴泉在扶风乡唐贞观十二年自然涌出其味如醴饮之疾愈 【已上属醴泉县】

    灥澄泉

在临潼县西南五里 【灥从缘切雨而泉出也】

    鸣犊泉

在县西北十里独孤村东西二泉相隔一里俗云东泉一牛犊没于泉底牛母悲鸣其犊西泉而出从号曰鸣犊泉

    温泉

在县南一百五十步骊山之西北雍州图曰温汤在新豊界温谷即温泉也三秦记曰骊山汤旧说以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不尔即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神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而洗除后人因以为验汉武帝故事曰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焉张衡赋序曰余适骊山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十道志曰今按泉有三所其一处即皇堂石井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冢宰宇文护所造隋文帝开皇三年又修屋宇列树松栢千株余唐贞观十八年诏左屯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少匠阎立德营建宫殿御汤名汤泉宫太宗因幸制碑咸亨二年名温泉宫天保六载改为华清宫骊山上下益治汤井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又筑会昌城即于汤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焉华清宫北向正门曰津阳门东面曰开阳门西面曰望京门南面曰昭阳门津阳门之东曰瑶光楼其南曰飞霜殿御汤九龙殿在飞霜楼之南亦名莲花汤 【明皇杂录曰玄宗幸华清宫新广汤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鱼为鱼龙  几鴈仍以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镂巧妙殆非人功上大悦命陈汤中仍以石梁横亘汤上而莲花纔出于水际上因幸华清宫至其所解衣将入而鱼龙  几鴈皆若奋鳞夆翼状欲飞动上甚恐遽命撤去而莲花今犹存焉又曰宫内除供奉两汤外而内外更有汤十六所长汤每赐诸嫔御其修广与诸汤不俟次西曰太子汤又次西少阳汤又次西曰尚食汤又次西宜春汤又次西长汤十六所今唯太子少阳二汤存焉】 玉女殿 【今名星辰汤南有玉女殿北有虚阁阁下即汤泉二玉石瓮汤所出也】 七圣殿 【在宫中】 宜春亭重明阁长生殿集灵台朝元阁老君殿锺楼明珠殿笋殿观风楼闘鸡殿按歌台球场连理木饮鹿槽丹霞泉羯鼓楼禄山乱后天子罕复游幸唐末遂皆圯废晋天福中改为灵泉观赐道士居之 【已上属临潼县】

    没猪泉

在鄠县东南其源澄湛俗传昔有野猪没而为泉图经曰按说文猪亦猪也水所停曰猪尚书禹贡曰大野既猪亦曰彭蠡既猪荥波既猪皆由水所停尔又曰黑水西河为雍州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今鄠县实终南之隈没汨没也盖泉泽即水所停尔俗而神之非也今傍有禹庙

    咽瓠泉

在蓝田县西一十五里旧图经曰唐李筌于此遇骊山老母说阴符经传教既毕令筌取水筌乃携瓠就泉汲水已失老母因名咽瓠泉

    桂泉

在蓝田县东北四十里泉畔旧有桂一根唐武德六年宁民令颜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梁泉

在渭南县东南一百五步

    甘泉

在县城内

    姜泉

在县城内唐陆贽为尉有诗曰遶街流渺渺夹砌树阴阴盖县城内多引流泉 【已上属渭南县】

    白龙泉

在盩厔县东北一里玄宗幸蜀潜告符应封土主白龙大王立庙

    永女泉

在县西南五里

    没底泉

在县北一里北三里入渭 【已上属盩厔县  流】

    咸泉

在富平县东南五里

    白马泉

在富平县东一十里

    郑泉

在云阳县西四十里云阳宫记曰汉郑朴字子真隐于谷口高节不屈耕于嵓石之下名震京师时人因子真所居名为郑泉

    金泉

云阳宫记入治谷二十里有百里槐树北有泉出数穴清彻无底雍州记曰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从山中照水往取得金故名金泉

    亭子泉

在同官县东一里  栢榆泉在同官西南一里

    哭泉

新说曰哭泉在宜君山木 巳梁妻孟姜负夫骨哭不止有泉涌出水作哭声号曰哭泉左山诗曰一脉寒泉凛且清涓涓犹似哭声长城费尽生民力千载惟成节妇名

    涌珠泉

新说曰涌珠泉在员庄半崖一泓汪洋周帀三十步其水从底涌出如珠玑大小不等至水面而散昼夜不止号曰涌珠泉又曰珍珠泉王清乡诗云竹径莲塘小有天过桥直到涌珠泉主人不识烟霞客兴尽山阴访戴舡

    鸣犊泉

新说曰咸宁县东南六十里有鸣犊泉俗云因犊跑鸣而得泉因置鸣犊镇武帝猎于鸣之西原即此地

    温泉

在武功县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

    石门汤泉

在旧田县西南四十里石门谷口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雪融不积僧曰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浴多痊损后有白鱼之瑞复神女频降遂立玉女堂于汤侧明皇特赐名大兴汤院

    圣女泉

旧图经云在长安县西二十五里平地泉涌出为池周二十步

   渠

    龙首渠

一名浐水渠汉书曰穿渠得龙骨故名龙首隋开皇三年自府城东南三十里马头埪堰浐水西北流至陈秋桥枝分为二渠一北流经长乐坡西北灌凝碧积翠西北入大明宫后灌太液池五季后渠涸宋大中祥符七年九月九日龙图直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府陈尧咨奏引龙首渠入城勑尧咨省所奏永兴军城井泉太半咸苦居民不堪食用臣亲相度城东二里有水渠曰龙首其水清冷甘列可五六十人开渠引注入城散流  墨闬出纳城濠阖城尽食甘水皆感圣恩事具悉卿干用适时精心率职方类于藩之任尤贤治剧之才而能相厥土之高卑究斯民利病靡烦庶役潜导迅流直贯城闉俯因  墨闬既荡邪而难老亦播以无穷矧龙首之清渠实唐京兆之旧迹克修废坠深副倚毗阅乃奏章遽兹推美其于难尚不舍寤兴故兹奖谕想宜知悉夏热卿北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十五日至元甲子赛平章复引水入城中至元十年复开五季后涸渠自长乐坡西北流入 王城一渠西流灌兴庆池经胜业坊西京城经少府钱监都水监青莲堂西入熙熙台西入城濠今渠废水不复入京城

    黄渠

自南山东义谷堰水上少陵原至杜陵南分为二渠一灌鲍陂一北流曲江新说曰唐文宗时曲渠已涸帝读杜诗有意复兴大和九年发神策军掘黄渠淘曲江今黄渠水上少陵原东流入浐川

    清明渠

隋开皇年引潏水西北流入城又东流至安乐坊之西南隅屈而北流经宣义太平等九方之西东流入皇城大社又东至含光门街屈而北流经向食局东又北流经将作监内侍省又北流入宫城

    永通渠

隋开皇四年开起县西北渭水兴城堰初名富渠仁寿四年改

    漕渠

唐天宝二年京兆尹韩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门置潭于西市以贮材木大历元年尹黎干自南山谷口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运南山薪炭 【已上属长安县】

    兴成渠

在咸阳县西十八里唐李石为相奏咸阳令韩辽治之东建永丰仓自秦汉已来疏凿为漕渠起咸阳抵潼关三百里无车挽之劳其后堙废自此复之

    明渠

汉时渠也水经注曰在长乐宫桂宫之间

    漆渠

在县西南二十里旧自县之坈河分水经县界二十里入漕河汉书曰汉穿渠通漆水故曰漆渠括地志曰胡亥将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

    永安渠

隋开皇三年引交水西北流入城经大通信义永安延福崇贤延康六城之西又经西市之东北流经布政颁政辅兴崇德四坊及兴福寺之西又北入芳林园又北入苑注之于渭 【已上属咸阳县】

    成国渠

在兴平县北一里自武功县界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二百四十顷东流入咸阳界即古白渠也水经注曰成国故渠故魏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上承汧水于陈仓东过郿及武功槐里县唐石记咸通十三年夏四月戊子京兆奏六门堰毕其渠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田四万余顷俗号为白渠其利与泾白相上下又曰成国渠见汉书地里志元魏时仆射往臻蜀复开以溉田大统十三年魏始筑堰置六斗门以节水贞观中役九州岛夫匠沉铁牛铁剑以御魑魅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右仆射于志宁治之寻决圣历中勑稷州剌史张知骞修焉始引安武水久视元年副西京留守雍州长史薛季昶得许公雅法縳土牛以杀水势春官郎中薛稷刻石叙之咸通十一年七月咸阳县民薄逵等上言六门淤塞缘渠之地二十年不得水耕耨而其官岁以水籍为税请假钱二万八千九百八十贯为修堰工作之费候水通流追利户钱以还京兆府为之奏乃诏借内藏钱以充命中使董其役事又令本县官专之既讫役凡用钱万七千缗今涸

    升原渠

在县南一十五里西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东流入咸阳其原出汧水自凤翔虢县城西北原流至武亭合流数里西南至六门堰东成国渠合流西南出县界以其升原而流故名之唐垂拱初运歧陇木今涸

    普济渠

在县南一十里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东流入咸阳今涸 【已上属兴平县】

    五泉渠

十道志云西自歧州扶风县界流入渠经三畤原上东流经武功县西南去县一十二里隋文帝葬原上因绝此水又东合成国渠

    白渠

在泾阳西北六十里堰泾水入焉西自云阳县界来东入高陵县界十道志曰太白中白南白谓之三白渠也渠上斗门四十八三限口在县东北分南北三渠处

    五渠

在栎阳县其水自洪门分入高陵县比下并入渭水

中白渠 【从北第一斗门七】  析波渠 【第五斗门二】  中南渠 【第三十门七】  高望渠 【第四斗门二】  偶南渠 【第五在北原之南斗门一】

    白卤泄渠

在满城县南四十里白卤塩池连东入沮水阔五十尺深二丈盖卤水汛涨流注故曰卤渠

    韦谷渠

在盩厔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

    灵轵渠

在盩厔县界汉武帝  牙

    郑国渠

在富平县南二十里史记曰秦既有事山东欲兼并诸侯诸侯益惧韩惠王闻秦之好兴利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山中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与韩延数年之命秦开万世之利也王以为然卒使就渠渠成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年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三白渠

亦名北白渠又名大白渠十道志云泾水自洪口堰水至泾阳县北十里分为三限太白中白南白谓之三白渠旧长安志云在富平县南二十里汉书武帝大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奏复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有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按白渠西自三原县界流经县溉脾阳大泽豊闰三乡民田四十里有斗门一十五所其水东入漆沮河唐永徽六年雍州长史长孙祥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僧大贾竞造碾硙止溉一万许顷于是高宗令分检渠上碾硙皆毁撤之未几所毁皆复广德二年尚书工部侍郎李栖筠复陈其弊代宗亦命坼去私碾硙七千余所岁余栖筠出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历中水利所及纔六千二百余顷

    堰武渠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义林乡来自华原县界流经县溉民田八里

    白马渠

在县西北四十里义林乡信义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长泽渠

在县西北三十里义林乡西阳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高望渠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义林乡闾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三里

    文昌渠

在县西北一十七里永闰乡自义林乡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里

    石水渠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里

    永济渠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二十里

    怀德渠

在县西南一十二里薄台川引泽多泉水溉民田三十里

    阳渠

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直城渠

在县西南二十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二十里 【已上属富平县】

    六辅渠

汉书元鼎六年儿宽为在内史奏诸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旁高卬之曰图经曰此则于郑国渠上流南岸更开六道小渠以辅助溉灌耳今云阳三原两县界此渠尚存乡人名六渠亦号辅渠 【属三原县】

    香积渠

隋开皇三年筑京城引香积渠水自赤栏桥经第五桥西北入京城

  陂泽

   陂

    永安陂

在咸宁县西南二十五里周七里十道志曰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皇子陂隋文帝改

    丰润陂

在咸宁县东北二十五里周六里三辅旧事曰后周太祖名为中都陂隋文帝改

    洛女陂

在咸宁县东十五里三辅旧事曰洛女冢南有洛陂俗号洛女陂

    鴈鹭陂

庙记曰在镐池北地方六顷承昆明池下流

    河池陂

水经注曰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而东经河池陂而此亦曰女观陂 【已上属长安县】

    兰池陂

即秦之兰池也在咸阳县东二十五里

    周氏陂

周十三里旧图经曰汉周勃家在此其子亚夫有功遂赐此陂故地以氏称之长安图曰周氏曲咸阳县东南三十里李善曰今名周氏陂陂南一里有汉兰池宫 【已上属咸阳】

    渼陂

在鄠县西五里出终南山诸谷合朝 【一作胡】 公泉为陂十道志曰有五味陂陂鱼甚羙因设名之本属奉天又说文曰渼陂在京兆鄠县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涝水唐宝历二年勑渼陂令尚食使牧管不得杂人采捕其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废碾硙之用文宗初诏并还府县

    清泉陂

在栎阳县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龙泉陂

在泾阳南三里周六里多蒲鱼之利

   泽

    野韭泽

即汉牛首池也在咸阳县西北三十八里

    马牧泽

在兴平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

    八部泽

在鄠县东南一十八里周五十里

    煮盐泽

在栎阳县南一十五里泽多 卤苻秦时于此煮盐周二十里

    焦获泽 【一作薮】

在泾阳县北亦名瓠口尔雅十薮周有焦获郭璞曰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诗曰猃狁匪茹整居焦获谓此也史记郑国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水经注曰泾水东南流经瓠口

    王尚泽

在渭南县西一十五里

    望仙泽

在县东南三十七里周一十里雍州记曰在盩厔县东南周地图记曰望仙宫南泽中有石盘龙两所鳞甲动有云气声如鸣钟水经注曰槐里东漏水又北历苇圃西亦谓之仙泽

    仙游泽

在盩厔县东南一十五里周一十二里

    盐池泽

在富平县东南二十五里周二十里

  潭泊〔井附〕

   潭

    仙游潭

在富平县南三十里阔二丈其水黑色相传号五龙潭每岁降中使投金龙

   泊

    百顷泊

在兴平县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

    宋泊

在县西二十里周二十四里

    曲泊

在兴平县西南一十五里 【已上属兴平】

    流金泊

在云阳县东北一十里

   井〔附〕

    浪井

在兴平县耿祠乡唐贞元五年自然涌出有疾者饮之皆得愈远近汲取朝夕如市

    蝎吽井

在临潼县东北上七里官道侧井傍有还道萦绕及于水次

 类编长安志卷之七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编集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桥渡

   桥

    灞桥

方舆记曰汉灞桥在古长安城灞城门东二十里灞店南北两桥以通新丰道汉人送客至此赠别谓之销云 鬼桥王莽改为长存桥唐灞陵桥在京兆通化门东二十五里近汉文帝灞陵谓之灞陵桥孟浩然骑驴处隋开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旧唐宋迄今有司课民材木为舆梁以济十月桥成三月坼毁至

我大元堂邑刘斌修为石桥初灞水适秋夏之交霖潦涨溢波涛汹涌舟楫不能通漂没行人不可殚纪常病涉客中统癸亥会斌旅秦还至灞上置秋雨泛涨同行之车凡三涨息斌车前导仅达岸次渡者人畜几溺斩靷获免其殿者随流漂没不知所在斌遂誓修石梁归询亲辞妻家事悉委其弟曰若石桥不成永不东归至元三年结庐灞岸先架木梁以济不通斌能于匠石工梓煅冶斵轮靡有不解以素艺供其所费至

落成凡一十五虹长八十余步阔二十四尺中分三轨傍翼两拦华表柱标于东西村留神镇于南北海兽盘踞于砌石狻猊蹲伏于阑杆鲸头喷浪鳌首吞云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名达

宸聦亲承

顾问宠赐优渥 勑建丰碑

安西王锡以白金四笏以劳之可谓功不徒施矣斌为人清癯多力智略巧思人不能出其右多艺能自营石梁日夜不息手足胼胝心剿形瘵虽祁寒暑雨而不辍其工遇患难龃龉而不改其志前后历三十寒暑乡关隔二千余里不为妻孥挂怀持空拳孜孜勉勉以成旷古所无之功受知于

九重垂名于千载可谓有志之君子矣

    中渭桥

旧名横桥又名三桥三辅故事秦始皇造元和郡县志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渭水南有长乐宫渭水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二百二十二梁桥之南北有堤缴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五百人桥在咸阳东南二十里

    东渭桥

地里志云去京城东北五十里三秦记汉之东渭桥汉高帝造以通栎阳道

    西渭桥

汉书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桥于长安西北二十里跨渭水以趍茂陵今之西桥唐谓之咸阳桥杜甫诗车辚辚马萧萧尘埃不见  桥乃此也

    石桥

在兴平县西二十里马嵬店

    酋桥

在渭南县东五里桥架酋水因名之

    饮马桥

长安图经汉时七里渠有饮马桥滕公马冢在饮马桥北三里

    望仙桥

天宝遗事明皇岁幸华清宫其门北向外有左右朝堂门北相对有望仙桥桥北有讲武殿

    五桥唐

地里记唐禁苑内有青城龙鳞栖云凝碧上阳等五桥每月各着卫士五人守把见开元格式律令事类

    下马桥

政要长庆元年东内苑毁东下马桥及緫监屋入其地以广鞠场

    龙桥

新说曰三原县西南三十里有清冶谷水横截大路先有木桥正隆年有龙闘毁其桥后人增修桥楼谓之龙桥镇元贞二年移三原县事入龙桥

   渡

    横灞店渡

在咸宁县东南二十五里入蓝田路

    渭桥渡

在咸宁县东北二十里

    光泰门渡

在咸宁县东三十里入高陵耀州路

    中桥渭水渡

在长安县北二十六里

    嘉麦渭水渡

在长安县北二十六里

    叚留渭水渡

在长安县东北二十六里

    北澧店沣水渡

在长安县西四十里

    南沣店沣水渡

在长安县西四十五里

    安刘渡

在咸阳县东三十五里

    两寺渡

在咸阳县西一十五里淳化三年废

    龙光渡

在兴平县西南三十五里渭水上

    名光渡

在醴泉县东北三十五里

    泾甘渡

在醴泉县东北三十里

    渭水渡七

西抵高陵县东至下邽县属栎阳县

田王渡 田家渡 周夏渡 圣力渡 万安渡 耿渡 孟渡

    石川河渡二

并在栎阳县东 桥渡 粟邑渡

    泾水渡九

属泾阳县

百光渡 宁甘渡 泾甘渡 【并县西】  临泾渡 【县西北】  睦城渡 【县西南】  刘洪渡 【县南】  张茹渡 郭渡 孙渡 【并县东南】

  原丘

   原

    白鹿原

在浐水东灞水南东西六十里南北五十里三秦记周平王东迁见白鹿于此原以是得名旧说在咸宁县东南二十里自蓝田县界至浐水川尽东西一十五里南接终南北至霸川尽南北一十里亦谓之霸上

    少陵原

在今咸宁县南四十里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即汉鸿固原也宣帝许后葬司马村冢比杜陵差小号曰小陵以杜陵大故也语讹为少陵杜甫称少陵野老杜曲在其傍

    乐游原

在咸宁县南八里曲江池东北秦宜春苑也汉宣帝起乐游庙在唐京城内高处每正月晦日上巳重九京城士女咸此登赏祓禊任氏郑生相遇之地

    毕原

在咸宁县西南二十八里

    高阳原

在长安县西南二十里

    细柳原

在长安县西南三十三里

    矩阴原

在咸阳县西南二十里

    咸阳原

在渭水北九嵕山南俱阳之地谓之咸阳原郡县图志云周之毕郢汉之长平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川泽陂泊井深五十丈周文武周公汉帝王诸臣并在东西原上起陵冢闲闲老人诗曰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石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尽作咸阳原上尘

    始平原

在兴平县北一里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界西入武功界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始平原数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汉时亦谓之北芒岩西京杂记曰茂陵富人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九百人于北芒岩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激流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旄牛青兕广汉后有罪诛没入官为园鸟兽草木皆徙植上林苑又曰何武葬于北芒龙坂

    三畤原

在武功县西南二十里崇五十丈西入扶风县界

    上武亭川东原

至兴平县西界三十五里

    上武亭川西原

至凤翔府扶风县东界一十一里三百二步

    凤皇原

在临潼县东一十五里后汉延光二年凤皇集新丰即此原也亦骊山之别麓唐韦嗣立构别庐于骊山凤皇原鹦鹉谷有重崖洞壑飞流瀑水中宗临幸改为清虚原幽栖谷唐书曰新丰鹦鹉谷水清代传云此水清天下平开皇之初暂清寻浊至是而复清

    凉风原 【一作风凉】

在蓝田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遁甲开山图曰骊山之西川有阜名曰风凉原亦雍州之福地即砚山之阴也水经注曰狗枷川水有二原西川水出砚山之研盘谷与若谷二水合而东北流凉风原

    石安原

在泾阳县西南七里崇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县界崔鸿前秦录曰符徤攻怅涺于宜秋还登石安原而叹曰美哉斯原也怅然有终焉之志

    奉政原

在高陵县南一十一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三里

    鹿苑原

在高陵县西南三十里东西长一十五里南北阔一里三辅黄图曰安陵有果园名鹿苑

    广乡原

在渭南县东南一十里水经注曰东阳水西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

    新丰原

一名青原在渭南县西南二十里水经注曰泠水历阴盘新丰二原之门案今泠水经此原之右

    蟠龙神原

在蒲城县西三十里旧图经曰唐明皇游幸见原上云雾中有黄龙之状于下得石状似蟠龙以其地为龙乐乡今其石尚存

    羊蹄原

在富平县东南三十里

    中华原

在富平县南二十里

    北虏原

在富平县西北一十里

    天齐原

在三原县西北二十里连嶻孼山上有天齐祠清水谷河自县西北华原县界来经县西南入白渠东溉民田十道志曰一名鬼谷

    凤栖原

在少陵原北接洪固原柳元宗为伯妣志曰葬于万年之凤栖原长安志少陵西北三十里皆凤栖原也

    龙首原

三秦记龙首原起自南山东义谷浐水西岸至长乐坡西北屈曲至长安古城六七十里皆龙首原隋唐宫殿皆依此原

    神禾原

在御宿川北樊川之原东西三四十里剧谈录曰晋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号为神禾原

    铜人原

在灞陵东北一十五里蓟子训与老父摩挲铜狄处

   丘

    尖丘

在长安县西北一十五里今谓之尖丘社

  关塞

   关

雍录云自华而虢自虢而陜自陜而河南中间千里古立关塞者凡三所由长安东一百八十里出华州华阴县东则唐潼关也自潼关东二百里至陜州灵宝县则秦函谷关也自灵宝县三百余里至河南府新安县则汉函谷关也关者明有门扉晨夜启闭以禁往来暴客其为阨塞者凡二曰桃林曰殽山并列如左

    秦函谷关

在陜州灵宝县南十里灵宝乃汉之洪农县也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东西四十里绝崖壁立嵓上松栢阴谷中甞不见天日关去长安四百里日入则闭鸡鸣而开东则殽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实为天险

    汉函谷关

在河南新安县之东盖汉世杨仆移秦函谷关而立于此也比秦旧则东三百七里杨仆宜阳人汉武时数立大功家宜阳其地在函谷关外耻其家不在关内乞关而东武帝允焉仆以家僮筑立关隘为汉函谷关移在新安县灵宝秦关则废矣

    唐潼关

在华阴县东北华山之北通典曰本名冲关言黄河向南流冲激华山之东故以为名后因关西一里有潼水因名关曹大家 【音姑】 赋云涉黄巷以济潼至唐于此立关

    子午关

在长安县南一百里汉书曰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因置关今废

    蓝田关

在蓝田县东南九十八里即秦峣关也汉书曰赵高遣将将兵距峣关沛公引兵绕峣关踰蒉山击秦军大破之后周明帝武成元年徙青泥故城侧改曰青泥关武帝建德三年改曰蓝田关因县为名炀帝大业元年徙复旧所即今关是

    骆谷关

在盩厔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武德七年开骆谷道以通梁州在今关北九里贞观四年徙于此

    关中

续汉书云东有函关西有陇关南有子午关北有卢关东南有峣关西南有二里关西北有萧关在诸关之中故曰关中

   塞

    桃林塞

春秋时晋詹嘉处桃林之塞三秦记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虢之阌乡矣县东南十里有桃源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函谷间皆阨东河山故之塞耳

    崤塞

名三崤山又名嵚崟山春秋时秦将袭寋叔哭送子曰晋人御师必崤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绝涧西崤全是石坂长三十里险不异东崤二崤皆在秦关之东汉关之西也

  镇聚

   镇

    鸣犊镇

在咸宁县南六十里镇西原下有鸣犊泉故名

    灞桥镇

在咸宁县东二十五里

    渭桥镇

在咸宁县东四十里

    义谷镇

在咸宁县南八十里入干佑路俗曰谷口镇

    莎城镇

在咸宁县唐昭宗干宁二年繇启夏门出居之今废

    杜角镇

在长安县南四十五里又有西杜角

    秦渡镇

在长安县西南沣水西四十里入鄠县路

    中桥镇

在咸阳县东二十五里

    零口镇

在临潼县东四十里

    甘泉镇

在鄠县西北三十里

    醴泉镇

在醴泉县城内

    北醴泉镇

在醴泉县北二十里按今有 北镇疑是此

    栎阳镇

在郭下

    粟邑镇

在栎阳县东北三十四里石川河东莽曰粟城

    泾阳镇

在泾阳县城西街北

    临泾镇

在泾阳县西北宜善乡白渠贯其中

    高陵镇

在高陵县城内

    渭桥镇

在高陵县南一十八里

    毗沙镇

在高陵县西南一十八里

    归安镇

在干佑县南一百二十里

    渭南镇

在渭南县郭下

    赤水镇

在渭南县东一十五里

    堠子镇

在渭南县西南与蓝田县接境以南山多虎故立斥堠于此

    蒲城镇

在蒲城县内

    荆姚镇

在蒲城西南三十里县

    车渡镇

在蒲城县东南五十里

    常乐镇

在蒲城县东南四十里

    汉帝镇

在蒲城县东南一十八里

    薛禄镇

在奉天县东

    宁谷镇

在华原县西北八十里

    □束店镇

在富平县南二十里

    孟店镇

在云阳县东北一十里

    梨园镇

在云阳县金龟乡王褒云阳宫记曰车箱坂下有梨园汉武筑之大一顷树数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车盖镇因名之唐李克用以并师讨邠岐驻车梨园寨淳化四年建为淳化县以云阳金龟平泉古鼎三乡仍祈山后甘延温丰威远三乡属焉

    黄堡镇

在同官县南三十里

  聚

   千人聚

皇览曰卫思后葬咸宁县城东南桐栢园今千人聚是关中记曰宣帝父曰悼皇考母曰悼夫人墓曰奉明园卫皇后曰思后以倡优杂伎千人乐思后园今所谓千人乡者是

   谢聚

关中记曰在始皇陵北十余里

  堡寨

   堡

    尚可堡

在蓝田县东今存

    明市堡

在蓝田县西南四十里

    鸡子堡

在蓝田县北四十里土坡状如鸡子因以为名

    黄栌堡

在蓝田县北三十里以上三堡今废

    雨金堡

在富平县东南三十里周八百步东有雨金泊史记秦献公十八年雨金栎阳后因名堡按其地古栎阳县界也

    王侯堡

在富平县西北四十五里○避难堡在蒲城东北八十里

   寨

    晋穆公寨

在沮水东岸相去五里属蒲城县

    晋太子虚粮寨

在蒲城县东北六十五里沮水西岸史记晋世家曰晋穆侯四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杜预曰条晋地汉地理志怀德县禹贡北条荆山在南按今朝邑县西南有怀德故城即古条近焉虚粮史传无闻

    白起寨

在蒲城县东北三十里

    峗峒山寨

在盩厔县南九十五里

    罗开山寨

在盩厔县南六十五里

    解保寨

在盩厔县东北三十里

  驿邮

   驿

    太宁驿

在咸宁县城东草市东至昭应驿四十六里去秦至川驿四里

    滋水驿

在咸宁县东北三十里两京道里记曰隋开皇十六年置

    长乐驿

在咸宁县东十五里长乐坡下两京道里记曰圣历元年勑滋水驿去都亭驿路远马多死损中间置长乐驿东去滋水驿一十三里西去都亭驿一十三里

    临皋驿

在长安县西北一十里开远门外今废

    陶化驿

在咸阳县郭下东去府四十里西去兴平四十五里

    临皋驿

在咸阳县东南二十里

    温泉驿

在咸阳县西二十里今废

    槐里驿

在兴平县郭下东至咸阳驿四十五里西至武功驿六十五里

    马嵬驿

在兴平县西二十里今废

    昌亭驿

在临潼县西南五十步东至华州渭南县驿八十里西至府秦川驿五十里南至蓝田县七十里北至栎阳县三十五里

    戏水驿

两京道里记曰大业六年置在戏水店

    鄠县驿

在县北门内东北至本府秦川驿七十里西至盩厔县驿七十里

    青泥驿

在蓝田县郭下

    蓝田驿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韩公堆驿

在蓝田县南二十五里

    蓝桥驿

在蓝田县东南四十里

    藋平驿

在蓝田县南五十五里

    醴泉驿

在醴泉县西门内东南至咸阳驿四十五里西北至干州奉天驿七十里今废

    迎冬驿

在泾阳县广吉乡十道志曰旧池阳县城俗名迎冬城城中有尹吉甫碑后为驿今废

    神皋驿

在高陵县北一百五十步今废

    渭南驿

在渭南县郭内东至华州佑顺馆三十四里西至临潼县驿六十二里南至商州路洛南县秦岭为界无堠馆北至濯州富平县驿七十里

    东阳驿

在渭南县东一十三里两京道里记曰西魏大统十四年置在东阳谷侧因以为名

    杜化驿

在渭南县西一十三里两京道里记曰亦大统十四年置在杜化川二驿今废

    昌宁驿

在蒲城县城内

    通智驿

在蒲城县西北景陵下去县二十里

    尧山驿

在蒲城县北光陵下去县一十里

    孝城驿

在蒲城县东北泰陵下去县三十里

    丰山驿

在蒲城县北乔陵下去县三十里

    盩厔驿

在县城内东至鄠县驿七十里南至终南山樱桃驿四十五里

    樱桃驿

至三交驿五十五里

    三交驿

至林关驿四十五里

    林关驿

至洋州真符县大望驿七十五里 【已上三驿并属盩厔】

    奉天县

驿在县南三百步东南至兴平县驿七十里北至永寿县麻亭驿八十里

    泥阳驿

在华原县子城内西至富平县驿五十里西北至宁谷镇驿八十里

    宁谷驿

在华原县西北八十里宁谷镇西北至邠州一百里

    秦川驿

在今安西府城内西北城角

   邮

    杜邮

在咸阳县东北二十里渭水北

    曲邮

在咸阳县境汉书高帝征黥布张良送至曲邮

  坡坂〔坳附〕

   坡

    长乐坡

在咸宁县东北一十里即浐水之西岸十道志曰旧名浐坂隋文帝恶之改曰长乐坡盖汉长乐宫在其西北李长源诗曰细柳斜连长乐坡故宫今日重经过一时人物伤公议万里云山入浩歌白发归来几人在青门依旧少年多谁邻李子貂裘弊辛苦灯前读揣摩

    开元坡

剧谈录唐京城兴庆池西乃明皇为王时故宅后废为开元坡元稹诗曰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可惜数枝红艳好不知今夜落谁家

    金銮坡

雍录云在含元殿龙首山之北坡上有金銮殿故号为金銮坡

    故市坡

雍录云在京坡西乃旧之西市后市废有坡号为故市坡

    草场坡

新说曰在朱雀门外乃旧之草市有坡故号曰草场坡

    龙首坡

新说曰京兆城北玄武门外有龙首坡上出京三棱俗呼为三棱坡

    烟脂坡

新说曰在宣平坊南开元天宝间皆妓馆倡女所居商左山诗曰少陵野老吞声哭不到烟脂翡翠坡

    翡翠坡

新说曰翡翠坡在虾蟇陵下亦是妓馆所居李长源诗曰薄游却忆开元日常逐春风醉两坡

    胡城坡

在渭南县南一十五里东西一十五里南北椄山三十里

    俟柳坡

在渭南县东南一十五里东西一十里南北椄山三十里

    (羊占)羝坡

在渭南县西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南北椄山三十里

    □争坡

在蓝田县东南通典曰七盘十二□争乃盘关之险路也

   坂

    长平坂

在泾阳县西南五十里俗名睦城坂东方朔记曰汉武上甘泉至长平坂上驰道有虫盘而覆地赤如生肝状头目口鼻耳齿尽吴先驱旄头驰还奴闻方朔从上在后车上使往视之还对曰恠也上曰何谓对曰秦始皇拘系无罪击杀无辜众庶恨怨愤气之所生也是地必秦之故狱处也诏丞相公孙弘按地圆果秦狱也上曰善当何以去之朔曰积忧者得酒而忘致酒其上以消糜以酒浇之果消上大笑曰东方生真先生也赐帛百疋自此之后属车载酒

    鸿门坂

在临潼县东十七里汉书大道北下阪口名也关中记曰鸿门在始皇陵北十里新丰县汉书沛公会项羽处又文帝登灞陵指新丰路示慎夫人曰此是北走邯郸道也又亭尉呵李广处续汉书郡国志新丰县东有鸿门亭

    安幕坳

两京道里记曰相传汉高祖幸新丰安营幕于比

  堆堰

   堆

    高望堆

长安图曰在延兴门南八里潘岳西征赋曰凭高望之阳隈

    桓公堆

在蓝田县南二十五里晋书桓温伐符健遣苻雄等拒温于秋思堆后因名桓公堆

    蜯始堆

在渭南县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二百步(南)

    孟家堆

在渭南县南六十里崇一百尺周四百步

    灰堆

在渭南县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一百步

    木屐堆

四在蒲城县东偏南五十里沮水之岸旧说夏禹治水至此屐下弃泥积之成塠各周二里崇一百尺

    八公堆

在富平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塠两畔各有一小各象八字中心有塠象公字因以为名

    万户堆

在富平县西三十里

    黄金堆

在富平县北二十里

   堰

    石闼堰

在长安县西南三十二里水经注曰永水西至石堨汉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

    六门堰

在武功十道志曰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置六斗门节水因名之

    山阳堰

在蒲城县北一十里旧图经曰为置陵寝修此堰

    龙门堰

在富平县南二十里

    石川堰

在富平县南二十里

    常平堰

在富平县东南二十五里

  故城阙

   城

    汉长安故城

在今京兆城西北二十里汉书高帝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徒都之惠帝元年正月城长安城佀北斗形故曰北斗城隋文帝见城摧毁于龙首山南创起大兴城后改长安旧城为杨广城语讹为杨家城

    隋大兴城

隋书文帝开皇二年六月十八日汉故城之东南属杜县周之京兆郡万年县界创筑大兴城三年正月十八日移入新邑唐增筑之

    霸陵故城

在咸宁县东北二十五里霸水之东十三州志曰秦襄王所筑芷阳也汉文帝更名霸陵莽曰水革郡国志曰在通化门东二十里秦襄王葬于其坂谓之霸上其城即秦缪公所筑

    南陵故城

在咸宁县东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汉文帝七年置属京兆尹汉旧仪曰薄太后葬之所亦谓之南霸陵

    杜陵故城

在咸宁县东南一十五里汉宣帝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县曰杜陵而改杜县为下杜城王莽改此杜陵曰(饶安)

    长陵故城

在长安县东北四十里 【一本云二十里】 汉高帝置西南去长陵三里莽曰长平晋省

    安陵故城

汉惠帝置周之程邑也周书曰惟王李宅于程惠帝陵在焉莽曰嘉平

    阳陵故城

在长安县东北四十里故弋阳县汉景帝更名属左冯翊东至景帝阳陵二里莽曰渭阳魏省

    平陵故城

在长安县西北十八里汉昭帝置昭帝平陵在焉属右扶风在故城北二里莽曰广利魏黄初中改为始平县符秦徒县于茂陵故城此城遂废郡国记曰平陵城与茂陵城相去二里

    阿城

地里志在长安西二十里即秦阿房宫城也东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丈

    萧城

长安志云去长安北五十里长平坂上高帝以萧何有功赐之食邑周三里号曰萧城

    咸阳故城

在今咸阳县东二十里史记咸阳本周王季所都孝公二十一年城咸阳自汧陇徙都焉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庄襄始皇胡亥并都之徙天下豪富十三万以实咸阳项羽屠咸阳蟠宫室火不灭者三月

    唐故县城

在渭河北杜邮馆西城崇一丈五尺

    槐里故城

即大丘城在兴平县东南一十里周十二里崇二丈五尺晋太康中始平郡治也

    茂陵故城

在兴县东北一十九里周三里三辅旧事曰武帝于槐里茂卿徙户六万一千置茂陵县属右扶风

    文学城

在兴平县东一十里崇二丈五今谓之故县城

    武学城

在兴平县东一十里崇二丈五尺与文学城相接二城并秦章邯筑

    樊哙城

在兴平县南一十里崇二丈西京记曰汉王袭雍章邯败走废丘城命将军樊哙围之于城西筑台以望之今县西南有武延台疑是焉人呼为樊哙城

    马嵬故城

在兴平县西北二十三里孙景安征途记曰马嵬人名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姚苌时扶风王骈以数千人保马嵬故城

    故(左牙右厂来)城

一名武功城在今武功县西南二十里古有邰国尧封后稷于邰周平王东迁以其地赐秦襄公作四十一县(左牙右厂来)其一也

    美阳故城

在武功县西七里汉书曰属右扶风注周太王所邑有高泉官秦宣大后所起后魏太和十一年废

    骊戎故城

在临潼县东二十四里殷周时骊戎故城也在骊山上城高一丈五尺周回四望

    幽王城

一名幽王垒在临潼县东南戏水上城高八尺周二百八十步国语曰幽王城于戏苏林曰戏邑名也在新丰县东南三十里戏亭是也史记曰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冠至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欲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诸侯益不至犬戎共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

    新丰故城

在临潼县东北十八里

    昌陵故城

汉成帝鸿嘉元年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

    鄠县故城

在今鄠县北二里即汉鄠城也周四里县抌终南山丰镐二水合流入渭山水之胜甲于秦中

    蓝田故城

在蓝田县西三十里

    白鹿故城

在蓝田县西一十里

    周玉山城

在蓝田县东二十五里

    唐玉山故城

在蓝田县东四十三里有万金堡

    宁民故城

在蓝田县西南三十二里

    青泥城

在蓝田县南七里案峣柳城亦谓之青泥城即今县是也未详复有此城

    思乡城

一名柳城在县东南三十三里旧说宋武帝入关筑城于此南人思乡因名之又以城傍多柳故曰柳城

    古栎阳城

在今栎阳县北东西五里南北三里

    胡县城

在泾阳县西南角

    高陵故城

在今高陵县西南周二里

    渭南故城

在今渭南县城北周一里余二百八十步崇一丈括地志曰渭南故城在县治东南四里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筑

    古仓保城

在渭南县东三里

    张堡城

在渭南县东南三十里

    严堡城

在渭南县西南三十五里

    青原堡城

在渭南县西南二十五里

    姚堡城

在渭南县南二十里

    胡城

在渭南县南十里旧说匈奴休屠王部落降汉筑此城以居因名胡城

    重泉故城

在蒲城县南五十里

    蒲城

在今蒲城县东三十里

    故同州城

即汉祋祤城

    贾城

在蒲城县西南一十八里古之贾国左氏传谓芮伯梁伯贾伯伐曲沃是

    晋城

在蒲城县东南五十里未详所出

    鲁王宫城

在蒲城县西南四十里

    终南故城

郡国记曰即汉盩厔城也

    宜寿城

在盩厔县西一里隋有寿宫疑置此城

    五郡城

在盩厔县东南三十里周三里旧说有义兄弟五人共居此城不详建立

    汉好畤故城

在奉天县东北七里岑阳乡周二里五十步崇三丈

    唐好畤故城

在县西北六里

    祋祤故城

在华原县东北一里

    怀德故城

在富平县西一十五里周三里汉书怀德县属左冯翊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洛水东南入渭雍州(上穴下帚)莽曰德(马翟)

    秦穆公城

在富平县南三十里南面西面崇一丈五尺东面北面无墙

    直市城

在富平县西南一十五里

    渭城

汉书渭城古咸阳也汉元鼎三年改为渭城县俗呼中桥

    阴盘城

汉书云在鄠县东北一十四里故城东门外去昭应县十五里汉灵帝改封叚颍盘侯即此是阴盘城高一丈三尺南北各三百壹十步

   阙

    冀阙

史记曰秦孝公十二年先以咸阳筑冀阙自汧陇徙都之

    东阙

汉书高帝七年萧何立阙于未央前殿文帝七年七月未央宫东阙罘 【浮】 罳 【思】 灾如淳曰东阙与其两旁罘罳皆灾师古曰罘罳为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罳一曰屏也

    北阙

汉书未央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请北阙公交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盖萧何初立宫以厌胜之术理宜然乎

    苍龙阙

关中记汉未央宫东有苍龙阙

    白虎阙

庙记曰未央宫有白虎阙止车门

    玄武阙

汉宫殿疏未央宫北有玄武阙所谓北阙也阙中有阊阖门

    凤阙

宫殿疏曰建章宫东凤阙高二十余丈师古曰阙阛上有铜凤阙中记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凤在上号曰凤阙繁钦凤阙赋序秦汉规模廓焉泯毁唯建章凤阙耸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也

    折风阙

三辅故事建章宫有东折风阙高二十丈

    嶕峣阙

嶕峣山庙记曰建章宫有嶕峣阙薛综注次门女阙也在圆阙门内二百步

    西阙

汉宫殿疏长乐宫有西阙刘(左牙右厂毛)传太子殴四市人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

    西岳石阙

铭云永和元年五月癸丑朔六日戊午弘农太守常山袁氏张勋为西岳华山作石阙高二丈二尺其后为韵语文词颇怪又多假借时有难晓处永和汉顺帝晋穆帝皆有此号穆帝时华阴不属晋此碑盖汉刻也

  古迹

   坈儒谷

在临潼县西南五里骊山半原旧长安志云秦始皇坈儒于骊山下故名坈儒乡汉书注师古曰今新豊县温汤之处号愍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古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也卫宏诏定古文官书序云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愽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此则闵儒之地其不谬矣唐天宝中改为旌儒乡立旌儒庙贾至作碑

   祋祤 【上丁活丁外反下音诩】

长安志云华原县本汉祋祤县之地说文云祋殳也从殳示声或说城郭市里高悬羊皮不当入而欲入者暂下以惊牛马曰祋故从殳示诗云何戈与祋故龙图学士赵师民守耀州以为祋祤字从示悉祭神求福之意疑秦地尚武以衅兵得名非书见也宣帝神爵二年凤皇集祋祤故城

   新丰

汉书曰高祖七年置新丰县应劭曰太上皇思东归于是高祖改筑城寺街里以象豊徙丰民居之故号新豊三辅故事曰太上皇不乐宫中思慕乡里高祖徙豊沛屠儿酤酒煮饼商人立为新豊西京杂记高祖作新豊移旧社街巷物色如故士女老幼相携路首亦各识其家放犬羊鸡鸭于通衢亦各识其主匠人朝宽所作也移者各喜其佀竞以赏赠致累百金别本曰太上皇居深宫不乐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闘鸡蹴踘以此为乐高祖乃作新豊徙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今临潼东十五里新豊镇是也

   废丘

本周大丘之地帝王世纪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镐迁都于大丘秦名废丘项羽灭秦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高帝三年改为槐里县唐至德初改为兴平

   好畤古

汉县属右扶风孟康曰畤音止神灵之所依止也以雍州积高明之隩故立畤以郊祀上帝及诸神今县东南四十三里奉天县界有好畤故城

   轵道

在长安东十三里汉元年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以降沛公苏林曰轵道亭名在霸城观西四里汉时有白娥飞自东郭门经轵道入苑内按许氏说文轵车轮小穿也在车道傍降也

   司竹监

按长安地里志盩厔县东三十里有司竹监穆天子传云天子西征至玄池奏广乐三日是曰乐池乃植之以竹史记司竹都尉治其园周百里以供国用唐置监丞掌之

   细柳

在昆明池南今柳市是也师古曰匈奴传云置三将军细柳 束门灞上三辅故事周亚夫军于细柳今石徼是也又名石徼通交水入昆明池

   □束门

在咸阳东北十八里汉文帝六年徐厉为将军次□束门孟康曰秦时宫门也

   灞上

在通化门东三十里灞河西岸谓之灞上汉上元年十月沛公至灞上子婴降文帝六年宗正刘礼为将军次灞上

   谷口

在醴泉县本汉谷口县在九嵕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今县东四十里谷口城是也后魏武帝于谷口置温秀宁夷二护军隋开皇三年改宁夷为醴泉县

   莲勺

在蒲城县西北三十里汉莲勺县也汉宣帝微时常困于莲勺卤中如淳曰为人困辱也

   瓠口

尔雅十薮周有焦获郭璞曰今在扶风池阳瓠中是也关中记郑谷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水经注曰泾水南流经于瓠口

   鼎湖

在蓝田县东玉山有秦鼎湖万金等宫开耀三年诏新造凉宫为万金宫

   五丈原

在斜谷口诸葛亮遣孟琰据五丈原司马懿出万马来攻琰营亮作车桥懿见桥垂成引兵而退

   马嵬

在兴平县西二十里天宝四载禄山陷长安玄宗幸蜀六军不发马践杨妃处社佺诗云杨柳依依水拍堤春晴茆屋燕争泥海棠正好东风恶狼籍残红衬马蹄僖宗亦幸蜀回过马嵬复题诗曰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

   习仙台

在兴平县东北十六里崇二十丈三辅黄图曰汉武帝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习仙台

   石鳖

长安志云在京兆城南六十里终南山石鳖谷口有大白圆石如三间屋大前后有二火石当拦压之以此呼为石鳖谷万年长安以此谷为界谷东属万年县谷西属长安县北抵皇城承天门为之天门界

   广运潭

明皇杂录天宝元年韦坚为陜郡大守水陆运使以汉有运渠起门西抵长安引山东租赋及隋常治之坚为吏雍渭为堰绝霸浐而东注永丰仓下与渭合初浐水苑左有望春楼坚于楼下凿为潭而运漕一年而成明皇升楼诏群臣临观名潭曰广运宝历中勑太仓广运潭今后令司农寺收管

   丈八沟城

南记京兆西南一十五里有丈八沟乃漕河岸最深处长杨高柳莲塘花圃竹径稻塍为胜游之地号曰丈八沟杜甫陪公子携妓纳凉诗曰落日放舡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静纳凉时公子调氷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龙尾道

在大明宫含元殿前乃登殿之道也贾黄中谈录曰含元殿前龙尾道凡诘曲七转高四十丈自丹凤门北望之宛若龙尾下垂于地元会朝者仰观玉座如在云汉之上

   四马务

在兴平县东南二十里从东第一曰飞龙务次大马务次小马务次羊泽务凡地三百七十一顷南渡渭河庆历中为营田寻罢之其后民占佃簿籍之散不复归于有司

   狮子圈

在建章宫西南

   虎圈

汉宫殿疏曰狮子圈彘圈虎圈武帝造秦虎圈西去长安十五里周匝三十五步

   兽圈

列士传秦王召魏公子无忌无忌不行于是朱亥奉璧一双诣秦王王怒置于兽圈中亥瞋视兽比目血溅于兽面皆不敢动

   狼圈

苏林曰秦故狼圈广八十步长二十步西去长安二十五里

   郿坞

后汉董卓传卓为太师筑坞于郿高厚七尺号万岁城及王允杀卓及卓子于市卓素克肥守尸吏置燃火于卓脐中今藏金郿坞故基尚存

   蟾井

摭遗曰骊山白鹿观有蟾井中有一金色三足虾蟇在井中贺兰先生见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上升傍有升天台

   御井

长安志善和坊有井水甘美以供内厨开元中日以骆驼马 犬入内以给六宫谓之御井

   氷井

城南记长安城南八十里有太一玉案山有诗云雾檐玉案射波澜石井氷凝六月寒其间有氷井深数丈水落井中结氷经暑不消长安不藏氷每夏于此井取水谓之氷井

   玉浆

蓝田县东玉山下有玉浆石井深丈余井中本无水人患病疾孝子顺孙求浆者虔诚祷请悬瓶井中志心者经宿玉浆满瓶引出色白其味甘饮之愈痼疾

   石瓮

新说曰华清宫东骊山半腰有石瓮寺下沟底有天然石瓮以贮飞泉寺僧于飞楼中悬辘轳引修竹千余尺以汲瓮泉出于红楼乔木之杪开元中玄宗于楼中题诗真草八分每萹一体

   铜盘

汉宫仪武帝作承露铜盘苏林曰仙人以手掌盘承甘露三辅故事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七围大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西京赋曰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琼蘂以朝飡必性命之可度

   铜狄

关中记秦铸铜狄十二董卓毁以铸饯余二枚魏明帝欲徙诣洛阳到霸城东不可去弃大道南铜人原水经注曰城东之人见蓟子训与一老翁摩挲铜狄曰正见铸此时今近五百年矣

   铜雀

汉宫仪建章宫阙上有铜雀班固西都赋曰壁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爵即铜雀也古歌云长安城西双圆阙上有一双金雀宿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很石

新说曰在临潼县东秦始皇陵东北一里石形佀龟高一丈八尺周一十五步有诸人留题湛朴诗曰桀纣大无端始皇相并肩很石犹然在恶名千万年十六国春秋曰秦始皇修陵于渭北诸山运石故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相钩很石半埋于土至元十年山东刘斌斵而修灞陵石桥用毕

   石鼓

周地图歧阳石鼓其数十乃周宣王猎碣史籀大篆旧在歧阳石鼓村后移入凤翔府宣圣庙政和年辇在汴京大和殿

   石麒麟

水经注曰南山耿谷北长杨五柞两宫之间有青梧观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墓上物头高一丈三尺东边左脚折处赤如血父老相传谓有神皆含血属筋焉

   石鲸鱼

三辅旧事昆明池中刻石鲸鱼十数枚各长三丈每遇风雷水涨常鸣吼鬣尾皆动杜甫诗曰石鲸鳞甲动秋风

   落星石

新说曰兴平县东关道北有落星石黄白色高五尺其形如瓮上刊周时有星如火落于县西南皇甫村污池中化为石韩琮题诗曰的的堕芊芊苍茫不记年几逢疑虎将应逐饭牛仙择地依兰畹题诗闻锦笺何时成五色却上女娲天

   织女石

新说曰汉昆明池今为陆地有织女石身长丈余土埋至膝竖发戟手怒目土人屋而祭之号为石婆神庙唐童翰卿题诗曰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见人虚脉脉依水更盈盈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还如明镜里形影两分明

   试官石

新说曰元在鄠县银李家花园中大元庚子岁太传移剌公辈来府城衙后街关王庙前青黑色状如碾砑石四尺高五六尺长阔二尺五上有旧钉入铁钉三二百枚相传清官钉入滥官钉不入号曰清官石亦名试官石

 类编长安志卷之八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编集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山陵冢墓

   山陵

    汉太上皇陵

按高祖十年大上皇崩葬万年县师古曰三辅黄图曰高祖初居栎阳故太上皇因在栎阳及崩葬其北原故万年邑置长丞  已下并属今咸宁县

    薄太后陵

在咸宁县东南三十五里白鹿原上两京道里记曰陵高一十四丈周回一里六十步去道五里谓之南陵

    文帝霸陵

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觜下汉书治霸陵皆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新说曰至元辛卯秋霸水冲开霸陵外羡门吹出石板五百余片

    宣帝杜陵

在万年县东南一十五里洪固原上

    唐明皇贞顺武皇后敬陵

在县东四十里少陵原长胜坊明皇御书碑犹存

    唐明皇贞顺武皇后敬陵

在县东四十里少陵原长胜坊明皇御书碑犹存

    懿宗母元昭晁太后庆陵

在县东二十五里霸陵东王家庄

    僖宗母惠安王太后寿陵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东陵乡砚瓦里

    昭宗母恭宪王太后安陵

在县东二十五里东陵乡霸水东原上

    靖恭太子陵

在见子西原中宗常幸见子陵猎今按灞桥近东三里有大陵乡俗语讹呼为建子陵

    昭靖太子陵

在细柳北原

    唐息隐太子陵

在长安县华林乡 【已下属长安县】

    恭懿大子陵

在县高阳原

    周文王陵

在咸阳县北一十五里尚书曰周公薨成王葬于毕注曰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按长安旧志西周之陵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 穆王 恭王 并葬于咸阳原上三辅故事文武周公皆葬于毕原孟子曰文王生于歧周卒于毕郢汉书刘向传曰文武周公葬于毕师古曰毕陌在长安西北四十里毕即咸阳郢子孙皆就而葬之即以文王居中央以武王为昭居左成王为穆居右康王为昭居左昭王为穆居右穆王为昭居左恭王为穆居右以下子孙夹处东西而葬 【已下并咸阳县】

    汉高祖长陵

在县东三十五里黄图云长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因为殿垣门西出及便殿掖庭诸官寺皆在中是即就陵为城非止谓邑居也皇甫谧曰长陵山东西广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汉长安城三十五里关中记曰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东无城也陪陵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长陵令秩千石其诸陵皆六百石

    吕后陵

在高祖陵东史记外戚世家曰高后合葬长陵注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

    惠帝安陵

在县东三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在县东北二十里臣瓒曰在长安北三十五里三辅黄图曰去长陵十里关中记曰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故俗称安陵啁也四皓祠在陵西张敖冡在陵东三十里冡土有五岳之象今人谓之五角冡

    景帝阳陵

在县东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在县东四十里汉书景帝五年作阳陵邑后三年葬阳陵臣瓒曰在长安东北四十五里帝王世纪曰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四十丈

    昭帝平陵

在县东北一十三里汉书帝初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尺外为小厨裁足祠祀万年之后埽地而祭臣瓒曰在长安西北七十里汉书曰平陵肥牛亭地赐张禹为冡茔

    元帝渭陵

在县东北一十二里臣瓒曰在长安北五十六里王莽传遣使坏渭陵园门罘罳曰无使民复思汉

    成帝延陵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汉书成帝葬延陵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关中记曰延陵在长安西北四十里渭陵之东延乡之地也成帝起延陵城邑以成而言事者以为不使乃更造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运沙渭滨取东山土东山土与粟同价所费巨亿数年而陵不成谷永等奏昌陵积土为高樟材犹在实土之上浮土之下非永年之基延乡之地居高临下道贯二州二十余县宜还就延乡乃遣卫尉淳于长行视长奏宜如氷等议乃徙延陵而徙将作大匠郭万年于炖煌

    哀帝义陵

在县西八里汉书臣瓒曰义陵在右扶风去长安四十六里

    平帝康陵

在县西二十五里汉书臣瓒曰在长安北六十里旧图经曰其陵在县兴平原口

    汉傅太后废陵

水经注曰在霸城西北王莽奏毁陵今其处积土犹高世谓之增塀亦谓之增埠按塀字字书不载

    唐代祖元皇帝兴宁陵

在县东三十五里五云乡周五里石人马犹存

    承天皇帝顺陵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长陵乡周二里

    顺陵

在县东北三十里唐武后追尊其母曰孝明皇后号顺陵

    汉武帝茂陵

在兴平县东北一十七里关中记曰汉诸陵皆高一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唯茂陵高一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徙民置县凡七长陵茂陵万户五陵各五千户汉武故事曰帝见形谓陵令薛平曰吾虽失势犹为女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上磨刀剑乎自今已后可禁之平顿首谢因不见推问陵旁果有方石可以为砺吏卒甞盗磨刀剑霍光欲斩之张安世曰神道芒昧不宜为法乃止故阮公咏怀诗曰失势在湏臾带剑上吾陵

    秦始皇陵

在临潼县东一十五里骊山北畔原史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 【一作锢铸塞也】 而致椁宫观百姓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骨 【人鱼佀鲇四脚】 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汉书刘向传秦始皇帝葬于郦山之阿下铜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鴈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薶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牛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有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照然可见矣贾山传曰始皇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治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冡而记葬焉古史考曰秦始皇使刑徒七十万人作骊山北山石为磶水经曰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清椁取铜牧人取羊烧之火延千日不能灭郡国志曰始皇陵有银蚕金鴈以多奇物故俗云秦正地市关中记曰秦始皇陵在骊山之北高数十丈周六里今在阴平县界此陵虽高大不足以消六十万人积年之功其用功力或隐不见不见者骊山水泉本北流北流者被障使东西流又此土无石于渭北诸山运取大石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钩今陵下余石大如蓲土屋其消功力皆此类也三辅故事曰始皇陵周七百步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  几鴈金蚕三十箔四门施徼奢侈太过六年之间为项籍所发两京道里记曰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内院周五里外院周十一里俗呼当陵南岭尖峯作望峯言筑陵望此为准 【已下并在咸阳县】

    唐奉天皇帝齐陵

在县东一十六里旌儒乡新丰店南道西二里

    唐文敬太子惠昭太子二陵

在县东一十五里新丰镇西

    恭哀太子陵

在县境

    庄恪太子庄恪陵

在骊山北原

    古华胥氏陵

在蓝田县西三十里

    唐太宗昭陵

在醴泉县西北六十里九嵕山白鹿长乐瑶台三乡界古逢蒲村下宫去陵一十八里封内周一百二十里陪葬诸王七公主二十一妃嫔八宰相一十三丞郎三品五十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四所乘六骏石像在陵后

    汉太上皇陵

在栎阳东北廾五里郡国县道记曰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其陵在东者太上皇在西者昭灵后也

    后魏孝武帝孝陵

在渭南县东南二十二里广乡原陵崇六丈周一百二步石人虎尚存

    唐睿宗桥陵

在蒲城县西北二十里丰山宣化乡积善村封内四十里陪葬太子三公主三

    玄宗泰陵

在蒲城县东北三十里金粟山怀仁乡敬母村封内七十六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一

    宪宗景陵

在蒲城县东北一十三里金炽山丰阳乡吴村封内四十里陪葬妃后三

    穆宗光陵

在蒲城县北二十里尧山西案岭宁康乡普济延兴二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后二

    让皇帝惠陵

在蒲城县西北一十里豊阳乡胡村封内一十里陪葬诸王三公主三

    唐高宗干陵

与武皇后合葬在奉天县西北五里梁山乡丈八青仁埪子三村界周八十里有于阗国所进无字碑陪葬太子诸王五公主一

    僖宗靖陵

在奉天县东北一十五里岑阳乡鸡子堆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与干陵相接隔豹谷

    西魏文帝陵

在富平县东南二十五里

    后周文帝成陵

在富平县西北一十三里

    唐中宗定陵

在富平县西北一十五里龙泉山周文乡郭门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太子一公主五

    代宗元陵

在富平县西北三十里檀山永闰乡王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

    顺宗丰陵

在富平县东北三十五里金瓮山通关乡修善义周公孙三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

    文宗章陵

在富平县西北二十里天乳山永闰乡洪波村封内四十五里下宫去陵三里陪葬一杨贤妃

    懿宗简陵

在富平县西北四十里紫金山会善永闰两乡范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七里

    景皇帝永康陵

在三原县西北一十八里丰原万寿两乡大澹村封内

    高祖献陵

在三原县东一十八里龙池乡唐朱村封内三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诸王一十六公主一功臣六

    敬宗庄陵

在三原县西北五里太平乡胡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八里陪葬一悼怀太子

    武帝端陵

在三原县东一十里神泉乡腾张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四里陪葬一王贤妃

    汉昭帝赵太后云陵

在云阳县南汉书钓弋赵婕妤昭帝母也史记曰钩弋夫人死云阳暴风扬尘三秦记曰钩弋夫人居甘泉宫三年不反遂即葬之名曰思合墓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阳陵邑三千户云阳记曰钩弋夫人从至甘泉而卒尸香闻十余里葬云阳武帝思之为起通灵台于甘泉宫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乃止

    唐德宗崇陵

在云阳县北一十五里嵯峨乡化青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

    宣宗贞陵

在云阳县西北四十里小王山谷口乡邓村封内一百二十里下宫去陵一十里

    肃宗建陵

在醴泉县东北一十八里武将山修文乡刘村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功臣一尚父汾阳王郭子仪

    周幽王陵

在临潼县二十五里戏水镇南原上

    汉许后小陵

城南记在咸宁县司马村其陵北杜陵差小谓之小陵长安方语以小为少故曰少陵

    秦庄襄王寿陵

两京道里记在通化门东二里皇览曰是吕不韦冡三辅旧事云是子楚母冡皆非也其冡制度广大岂人臣所宜据韦述两京记则秦襄王寿陵也盖不韦始皇之父而始皇襄王之子以此致惑也俗呼为韩信冡也

    隋文帝秦陵

在武功县西南二十里三畤原

    宇文陵

在好畤县东一十五里

    吴妃陵

在好畤县西北二十里明月山下

   冡

    贾大夫冡

在蒲城县西南一十八里春秋左氏传昭二十八年曰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杜预注曰贾国之大夫恶亦丑也今县有贾城即古之贾国后汉王阜字代公为重泉令时大旱收夺强吏按察豪猾犹是澍雨有鸾集县屋为雅乐应声而舞旬日方去其化感如此

    荆轲冡

在蓝田县西北三十里

    燕子冡

在蓝田县东八里汉书曰临江闵王荣景帝太子废为临江王坐侵庙壖地为官上征荣将行祖于江陵北门既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簿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有数万燕子行  土置冡上百姓怜之世名燕子冡

    贺若妇冡

在蓝田县西南一十五里妇县人也姑有疾刲股肉奉姑疾遂愈府县以闻勑旌表门闾名其乡为节妇乡旧不载岁月疑唐事

    马冡

汉滕公夏侯婴冡也东临霸水郡国志曰滕公乘马至此马踣地悲鸣因掘地得石椁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公曰天也吾死即安此冡在咸宁县饮马桥南时人谓之马冡长安图曰汉时七里渠有饮马桥夏侯婴冡在桥南三里

    邴吉墓

在咸宁县南二十里杜陵南俗呼塌冡

    萧望之墓

在咸宁县东南五里古城春明门外道南

    唐杜如晦墓

在咸宁县南三十里司马村

    颜师古墓

在咸宁县二十里

    王君奂墓

在咸宁县东界滋水驿东道北两京道里记曰君奂开元中任凉州都督死王事招魂葬此张说为碑

    浑瑊墓

在咸宁县西南一十五里

    樗里子墓

在长安县东北长安故城中史记樗里子秦惠王之弟也昭王七年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谓人曰后百岁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也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周太公墓

在咸阳县东北二十五里周尚父齐太公也郑玄曰太公受封留为太师五世之后乃葬齐

    周公墓

在咸阳县北一十五里

    汉萧何墓

在咸阳县东北三十七里

    曹参墓

在咸阳县东北三十五里

    张良墓

在咸阳县东北三十六里汉书留侯陪葬长陵与高祖陵相去五里

    杨雄墓

按雄家谍曰子云以天凤五年卒陪葬安陵阪上弟子巨鹿侯芭负土作坟号曰玄冡

    李夫人墓

亦名习仙台崇二十丈周二百六十步在兴平县东北十六里三辅黄图曰李夫人墓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水经注曰李夫人冡形三成世谓之英陵

    霍去病墓

在兴平县东北十九里崇二丈汉书曰去病为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冡象祁连山师古曰在茂陵旁冡上有竖石冡前有石人马者是

    卫青墓

在兴平县东北十五里崇二丈汉书曰青为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尚平阳主元封五年薨与主合葬起冡象庐山云师古曰在茂陵东次去病冡之西相并者是

    苏武墓

在武功县北一十里义门乡按郡国志在好畤县东三十里里名守莭乡与此地里相接

    秦始皇太子扶苏墓

在临潼东南三十四里墓崇九尺

    后汉冯衍墓

在临潼县东十四里墓崇二丈

    唐赠太尉叚秀实墓

在临潼县西一十五里斜口镇西南姚村

    僧一行葬塔

在临潼县铜人原明皇幸温汤过其塔前驻马徘徊明皇八分书碑尚存

    汉陈平墓

在鄠县南十里陈平庄

    后秦二主墓 【姚苌姚兴】

在高陵县东一十三里

    唐西平王李晟墓

在高陵县东南一十里 【墓前有柳公权正书神道碑】

    周柱下史老子墓

在盩厔县东南楼观水经注曰就水北经大陵西俗谓之老子墓按老子为周柱下史适西戎于此有冡事非经证然庄子曰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有冡可也

    商妲己墓

在奉天县西五里莫谷西半崖坡内

    王翦墓

在富平县东二十七里

    唐李光弼墓

在富平县西四十里

    秦相范睢墓

在邠州宜禄县东道北

    汉周勃墓

在长陵南周曲湾原上周曲乃勃之食邑

    汉樊哙墓

在樊川南原上樊乡乃哙食邑

    韩信墓

在古长安城东三十里新店墓前有小庙多题诗来俌诗曰楚汉争雄日将军亦奋扬一时分去就两处系兴亡幸得逢真主何须求假王惜乎高鸟尽曾不免弓藏

    拨川王墓

城南记万年县韦曲北原上有拨川王论弓仁墓弓仁吐蕃赞普族也世相赞普戎言宰相曰论以为氏圣历二年统吐蕃七千帐归唐累有战功死赠拨(川王)

    唐郭敬之墓

在咸宁县郭庄敬之子仪父也碑尚存

    李抱玉墓

在长安县杜永村颜真卿书碑犹存

  纪异

   梓树

异闻录秦文公时雍南山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复生合不断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若使人被发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忧否以事闻文公如其言伐树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澧水复出使骑击之牛复入水不出

   忖留神

长安志中渭桥本名横桥云云水经注曰秦始皇造桥铁镦重不胜故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祭之镦乃可移动也桥之北首迭石水中旧有忖留神像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令其闪出忖留神曰我貌丑卿善图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与之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岀首班于是以足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水故置像于水中唯背已上立水中其后魏武帝重造忖留之像因乘马见之惊又命下之

   山鬼

史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使者从关东来夜过华阴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曰明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使者奉壁以闻始皇默言曰山鬼不过知一岁事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壁乃二十六年行渡江所沉璧也苏林曰祖者始也龙者人君象谓始皇明年果崩

   石鸡

地里志宝鸡山有山鸡石鸡杂处而不相别秦赵高烧其山其山鸡皆飞去而石鸡不去其石鸡晨鸣三十里谓之宝鸡

   哭泉

新说曰在防州宜君县世传(木巳)梁筑长城不回其妻孟姜与夫送寒衣寻夫不见绕城而哭日夜不止城土忽崩见枯骸姜啮指出血誓曰是吾夫者血入骨其血果入骨负骨而归哭至宜君止宿哭甚哀忽有泉涌出其水声音如哭号曰哭泉至今犹在商左山行台陜西经过题诗曰人之有大伦爰自夫妇始刚柔若乾坤动止亦如此两姓以义合两义路人耳孟姜(木巳)梁妻贞节世无比从夫知有天无天有遄死一心心不移恸哭哭不止城土为之崩泉涌出地底至诚人能尽感应存是理世衰恩义薄对面若千里胡为贫家妇暮嫁富家子富家恨嫁晚贫家已为耻狡谋工蛊惑巧笑藏险诐静者复主动亦鲜不及矣此泉宜君山长城余旧址叹息无古人哭声如在耳会当悲烈妇闺人作模(车丸)陵谷有变更不竭哭泉水

   御衣舞

汉宫殿仪疏曰惠帝七年正月高皇庙中御衣自箧中出舞于殿止久而自下

   藻帘

幽明录汉武帝与近臣宴未央殿方噉黍臛忽闻空中人语曰老臣自诉寻不见忽梁上一老翁八九寸而下柱杖偻步而前帝问之老翁稽首不言但仰视殿俯指帝足忽然不见东方朔曰此名藻帘乃水木之精夏巢于林冬潜于河陛下与造官殿斩伐其居故来诉耳

   积忧

事见坡坂条

   磨刀剑

事见山陵条

   刼灰

关中记昆明池汉武帝习水战尧治水停舡于此池盖尧时已有污池汉武因而深广耳曹毗志恪曰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黑灰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帝以朔不知难以劾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来洛阳有意方朔言者试以武帝时灰黑问之胡人曰经云天地大刼将尽则刼烧此刼烧之余灰乃知朔言有旨

   报珠

三秦记昆明池畔有灵沼名神池有人钩大鱼绳绝鱼带钩而去其鱼梦于武帝求去其钩明日帝游池上见大鱼衔钩岂非昨所梦乎帝取鱼去其钩而放之间三日帝复游池滨得明月珠一双帝曰岂鱼之报邪

   忍寒暑

三辅黄图上林苑有昆明观武帝所置桓谭新论曰元帝被病远求方士汉帝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由对曰能忍寒暑乃以隆冬盛寒日令祖载驷马车于上林昆明池上环水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颤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观上晖然自若夏大暑日使爆坐环以火十炉不言热而身不汗

   天狗星

耆旧传汉武帝祀甘泉至泾桥有女子浴于泾水乳长七尺吐怪遣问之女曰帝后第七车知我时侍中倪宽在第七车对曰天狗星主祭祀斋戒不洁则天狗女人星见

   椽化龙凤

汉书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宫通天台师古曰言此台上通天汉汉旧仪通天台高三十丈望云气悉皆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元凤问台自毁椽木皆化为龙凤随风雨飞去

   蜚帘铜马

汉书元封三年长安作蜚廉馆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晋灼曰蜚廉身似鹿头似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取蜚廉铜马至西门外平乐馆董卓悉销以为钱

   尸香

列仙传曰钩弋夫人齐人姓赵少好清净卧病六年右手拳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推而得之召到姿色甚佳武帝反其手得玉钩而手寻展遂生昭帝后武帝害之及殡尸香昭帝即位更葬之棺空但有丝履

   授五行

洪范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成帝时刘向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老人着黄衣植青黎杖进见向暗中诵书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说繁广忘之乃裂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问姓名曰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愽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

   茅狗

列仙传呼子先者汉中阙下师也寿百余岁临去呼酒家妪云急(米壮)当与妪共应中陵王今夜有人持茅狗来先持一与酒家妪得俱骑乃化为龙上华山

   斄亭

鬼后汉书王忳字少林除郿令土官至斄亭驿亭长曰亭有鬼数杀过客不可宿也忳曰仁胜凶邪德除不祥何鬼之避即入亭止宿夜闻女子称冤之声忳曰何枉状可前来求理女曰无衣不敢进忳乃投衣与之女子乃前诉曰妾夫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亭长无状枉杀妾家十余口埋在楼下悉盗取财货忳问亭长姓名女子曰即今门下游徼者也忳曰汝何故数杀过客对曰妾不得白日自诉每夜陈冤客辄眠不见应不胜感恚故杀之忳曰当为汝理冤勿复害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旦召游徼诘问具伏罪即收系及同谋十余人悉伏辜遣吏送其葬归乡里于是亭遂清

   鸾歌舞

后汉列传王阜字代公重泉令今蒲城县也时太旱阜收夺奸吏按察豪猾犹是澍雨有鸾集县屋为雅乐应声而舞旬日方去其德化感如此

   铜龙吐酒

十六国春秋曰符徤建元十七年春正月悬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宫宇车乘器物悉以珠玑琅玕奇宝珍怪饰之殿上有金玉栏金愽山辘轳交龙负于井上庭中有铜龙长二丈樽容三十石正旦大会龙从土中受酒口吐之于樽中

   屐长七尺

十六国春秋符徤皇始四年十月大雨蒲津监寇登于河中得一屐长七尺人迹称之指长尺余文深一寸徤叹曰覆载之间何谓不有

   长乐宫鬼

两京道里记望春亭去京城十一里东临浐水隋文帝初置以作送客亭后改望春宫炀帝改为长乐宫大业初夜见太子勇领徒十人各持兵器问杨广何在帝惧走长乐宫文武宿卫不知乘舆所在比明移仗此官炀帝遂幸洛阳终大业不敢都长安

   庆山

事见庆山条

   玉鱼

西京杂记长安大明宫宣政殿每夜见数骑衣鲜丽游其间高宗使巫祝刘明奴问其所由鬼云我是汉楚王戍太子死葬于此明奴按汉书戍与七国反诛死无后得有子葬于此鬼曰我当时入朝以路远不从坐后病死天子于此葬我汉书自有遗误耳明奴因许与之改葬鬼善曰我昔日亦是近属今在天子宫内出入不安改卜极为幸甚今在殿东北入地丈余我死时天子敛我玉鱼一双今犹在未朽以此相送明奴以事奏闻有改葬苑外及发掘玉鱼宛然见在其事遂绝

   僊方

唐史天宝四载西域胡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七日缩水数尺有老人夜请宣律师求救曰弟子乃昆明池龙也胡僧欺天求雨利吾脑命在朝夕律曰贫道持律可求孙先生去老人至孙思邈邈曰我闻昆明池有僊方若传吾救汝龙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固毋吝俄顷捧方而至孙曰汝还无虑胡僧及至池水涨溢如故胡僧羞恚而死

   鱼龙飞动 

事见温泉条

   黑气

明皇十七事开元八年明皇幸温泉乘舆入城有黑气自城东北角起倏忽满城从官皆相失上策马踰城赴宫路下至渭川云气稍解侍臣分散寻求乘舆所在既谒见悲喜迸涕上亦怅然自还宫数日不出翰林学士通事舍人王翰作荅客问上之词曰龙跃汤泉云渐回云飞香殿气还来龙潜龙见云皆应天道常然何问哉

   舞马

明皇杂录天宝中甞令教舞马四百蹄目之曰其家骄每宴乐其曲谓之倾杯乐马闻其曲奋首皷尾动脚无不应节衔杯上寿禄山乱后马散人间田承嗣得之一日军中大飨马闻而舞承嗣以妖杀之

   澄水帛  

事见堂宅条

   相汗 

事见寺条

   鸟鼠同穴

长安志渭水出鸟鼠同穴山按山海经云鸟鼠同穴山在陇西山有鸟鼠同穴鸟名(余鸟)鼠名(鼠戾)(鼠戾)如家鼠而尾短穿地入数尺鼠在内鸟在外而共处孔安国传鸟鼠共为雌雄

   鬼市

长安志务本坊在安上门外之东兴道坊相对务本坊西门盖鬼市也或风雨瞑晦闻喧聚之声秋冬夜多闻卖干柴云是枯树精也或月夜闻吟云天街皷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又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龙行成山

三秦记曰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可六七丈土黑不毛昔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括地志今括山首在汉长安城中及营宫殿咸以烟平其余今长安古城东南龙首山是也

   社树

旧经图曰董龙盩厔县人家贫众祭社众逐出之龙以泥造饭于社树而祭之后穿地得黄金因大富名其树为董龙社树

   干湫

城南记在咸宁县神禾原兴盛坊旧有湫池一夜龙移去南山太一谷退之诗曰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击雌雄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退之太一湫诗曰嗟龙独佀智出入鬼神间不知谁为助若执造化间厌处平地水巢居插天山列峯如攒指石孟仰 【环环】

   蟠龙石

郡县志蒲城县南三十里有蟠龙乡旧经图曰唐明皇游幸见原上云雾中黄龙蟠屈之象落于地化为石佀蟠龙以其地为蟠龙乡今石犹存

   飞鱼

太平广记长安鄠郊牛首山有涝河其水有飞鱼人入水鱼皆飞出网之鱼佀魽有翅可疗痔疾

   仙蜕骨

地里志在蒲城北二十里有尧山神祠宋大中祥符年大旱蒲城尹冯舜臣祷雨于尧山神曰若获甘雨重修庙貌雨既沾足舜臣割已俸料人工重修其庙地基隘狭后展右崖錾丈余石中见仙人骨枕肱而卧乃移徙出东岩安置号为僊蜕嵓有人打胫骨折亦有髓眼

   僊蜕石

新说曰在三川驿中今见有其石磷(石旬)长三丈余中阔尺余状类梭形上有印入脊骨节大小十余及两胁骨纹纤细虽镌镂不能及各深一二分许其上犹有骨余安西路儒学教授鹿溪贾戫至元甲午秋初应

安西王召过此题其诗曰北平太守酒半醺怪石饮羽精入神达磨西来住少室面壁九年遗其真乃知志意一坚定出入金石犹逡廵至人守已亦大事良由授之父母身乌鸢夺得与蝼蚁终为臭腐同埃尘以柔破坚出一意全骸蜕入荒山垠水间星月自长夜镜中花柳常青春至今石朽骨不朽摩挲刻画寒磷(石旬)颜回坐忘尚未省子綦嗒丧无居邻仙人仙去几千载胜事尚觉惊西秦欲令造物反汝性命与妻子汝应闻之怒且颦我来吊古三叹息爱之慕之不可亲北邙回首一大笑累累高冢何其新

  辨惑

   虾蟇陵

本下马陵新说曰兴庆池南烟脂坡大道东有虾蟇陵景龙文馆记曰乃汉董仲舒墓文士过之皆下马谓之下马陵俗谓虾蟇陵琵琶行云家在虾墓陵下住下马陵是也

   韩信冡

本庄襄王寿陵新说曰高帝七年吕后斩韩信于长乐宫中室葬于霸城门东三十里新店墓极小此冡在唐长安城通化门外二里制度广大非人臣之所据长安志注乃秦始皇父庄襄王寿陵或曰吕不韦冡盖不韦始皇之父以此致惑俗传韩信冡韩侁冡韩生冡皆非庄襄王寿陵是也

   司马冡

本许后冡新说曰宣帝许后葬于司马村比杜陵差小呼为小陵以杜陵大故也秦音以小为少为之少陵改少陵乡俗传大司马霍光冡非也许后冡是也

   阳甲城大

见城条

   十姨庙

本杜拾遗庙新说曰同州白水汉彭衙县也唐明皇天宝十五载夏六月安禄山入潼关法驾狩剑外秋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殿改元至德二载杜甫自贼中窜归凤翔谒肃宗授以左拾遗甫诗云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麻鞋见天子袖露两肘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有诏许至川迎家甫舅崔少府为泉尉自三川挈妻子至白水而依居焉有彭衙行甫去人思之立拾遗祠刻彭衙行立其中经五季兵火复建其祠塑十妇人呼为十阿姨庙贞佑丙子县令陈炳劝农问其故父老指其地曰此古庙基也掘出石刻命适安老人叚子新为记复建唐左拾遗杜甫祠以彭衙行立其中

   小儿原

本龙首原新说曰贞观政要先天后皇子幼则居内年渐长成于东内苑为大宅十六王宅诸孙又于王宅外置百孙院十六王每院四百余人百孙每院三百人置维城库诸王孙俸物给用诸王诸子勿得出外其王孙闘鸡走犬蹴踘弹射止于苑中龙首原俗号曰小儿原本龙首原也

   武底仓

本物定仓新说曰华州下邽县南渭河岸上乃汉之物定仓也西京杂记物定仓收贮五榖各定其性物不浥坏故秦汉隋唐皆于此置仓语讹为武底仓本物定仓

   百家神

本北极神新说曰咸宁县鸣犊镇风凉原上有百家神庙其像真武金初陜西东路立五十四猛安千户镇防军寨以镇西川五十四州每一寨前必立真武或天王殿以壮军威鸣犊镇立二猛安寨共真武庙于原上以壮军威为北极神庙语讹为百家神

   炭谷

本太一谷新说曰长安京城南八十里山中有太一元君湫池汉武帝祀太一于此构澄源阁前有太一宫俗呼为炭谷

   尖角里

本名潜驾里新说曰盩厔县东有村曰尖角里古老相传唐僖宗幸蜀车驾潜宿于此谓之潜驾里讹为尖角里

   留手足

薛综注西京赋曰华山对河东首阳山黄河流于二山之间本是一山巨灵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通其流今手迹在华山之上足迹在首阳山下俱存焉

   饮渭水

淮南子渭水多力宜黍稷列子曰夸父逐日渴饮渭水不足乃渴死

   石鲸鸣吼

西京杂记昆明池刻石为鲸鱼各三丈每至雷雨石鲸皆鸣吼鬐尾皆动杜诗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虫葛)烛

自焰高僧传京城怀远坊有延兴寺僧昙延戒行清高隋文帝幸其寺赐花蜡烛不燃而烛自发焰文帝奇之改为光明寺

   鴈塔影

新说曰龙池兵后水涸为民田瓜区蔬圃十余年庚子辛丑岁始引龙首渠水灌池许人占修酒馆至壬寅池水泓澄四无映带唯见鴈塔影倒于池中游观者无数酒炉为之一空

   日月精

长安志唐大明宫中有结麟楼注七圣记曰欝华赤文与日同居结麟黄文与月同居欝华日精结麟月精太上黄庭内景经曰高奔日月吾上道欝仪结麟善相保梁丘子注曰欝仪奔日之仙结麟奔月之仙

   布漆

异闻录载长安春明门内旧有天王阁长庆中造与南内连墙其形高大为天下最俯视宫中大和二年勑移于兴善寺坼时天王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数十筩布如新漆如水

   灰中经

长安志崇仁坊资圣寺唐长安三年火焚经藏尽净于灰烬中得经数部不损一字百姓施舍数日之间所获巨万遂再营造其寺额殷仲容所题揩法端妙京邑所称

   音声树

西京杂记皇城尚书省都堂南门道东有古槐垂阴至广祠部呼为水厅言其清泠也相传其树夜深有丝竹之音者即有入相者俗呼谓之音声树

   蠒耳羊

新说曰同州沙苑出卧沙蠒耳羊其耳小如蠒细胁如筋其味偏美别处到此大耳羊生小耳羊小耳羊生号蠒耳羊其地脉如此

  数目故事

   三朝

汉书注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尚书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东朝太后朝也惠帝东朝长乐宫往来数跸烦人乃复道故中外东谓三朝

   三辅

武帝大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为之三辅

   三秦

长安志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谓之三秦

   三馆

西京杂记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阁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外曰钦贤之馆以待大贤其次曰翘材之馆以待大才次曰接士之馆以待国士其有德任毗赞佐理阴阳者处钦贤之馆其有才堪九列将军二千石者居翘材之馆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而躬自菲薄所得俸以奉三馆

   三军

唐会要羽林军龙武军神策军谓之三军

   三川

郦元注水经曰秦中有三大川泾川渭川洛川非八水三川也且洛川在同州去长安二百余里洛河又不在八水之数且鄜州亦有三川华池水黑源水洛水同会谓之三川杜甫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三小川

近京城胜游之处一曰御宿川在长安南四十里上林苑中有翠微宫含风殿诸离宫别馆上宿其中故曰御宿川二曰樊川在长安南二十五里汉赐樊哙食邑中有韦曲杜曲皇子陂下杜城谚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三曰  嘉川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地里志  嘉川即浐川也有南亭北亭龙首渠堰月登阁鸣犊镇

   四关

括地志始皇表河为秦之东门表汗以为秦之西门东西八百里南北三百里东有函谷关西有大震关南有子午关北有卢关谓之四关

   五陵

三辅故事西汉陵寑多在渭北咸阳原上自东而西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谓之渭北五陵

   五府

长安志华州蒲城县有折冲五府

相原府 孝德府 温泉府 宣化府 怀仁府

   六爻

隋开皇二年宇文恺置大兴城京城内有东西六条坡象干卦六爻故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者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使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兴善寺以镇之

   六军

唐会要六军左羽林军右羽林军左龙武军右龙武军左神策军右神策军

   左右六军

长安志大和门外之北从西第一曰左羽林军第二左龙武军第三左神策军已上谓之左三军九僊门外之北从东第一曰右羽林军第二右龙武军第三右神策军谓之右三军

   八街九陌

见街条

   八水

上林赋曰八水分流于长安颜师古注云八水者泾渭灞浐澧滈涝潏谓之八水近于长安

   八百里

秦川水经注曰秦岭东西八百里水皆北流入秦川三辅黄图曰始皇表河华为秦东门表汧陇为秦之西门中间八百里为秦川

   九市

见市条

   九府

图经云长安有九府丞相府 御史大夫府 鸿胪府 少府 司隶府 中尉府 京兆府 左冯翊府 右扶风府

   十一里

三辅黄图曰长安闾里百六十潘岳西征赋注曰尚冠里 修成里 黄棘里 宣明里 建阳里 昌阴里北焕里 南平里 戚里  函里  大昌里

   十二门

括地志引郦元注水经曰长安城十二门皆通九逵九逵三涂洞开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往来之经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

   十二厩 

都厩 未央厩 登华厩 金厩 辂轸厩 太厩騊駼厩 果马厩 车梁厩 骑马厩 太宛厩 胡河厩

   二十四狱

三辅黄图曰长安城中有二十四狱师古曰汉旧仪掖庭诏狱令丞穴 臣者为之主理妇人女官也

   百二山河

汉书曰田肯说高祖曰陛下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苏林曰秦地险固二万人可敌百万人二人可敌百人故曰百二也

 类编长安志卷之九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纂编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胜游三川 华清宫 杂题附

   樊川

樊川乃樊哙食邑樊乡东尽东义谷西尽下杜城谓之樊川西狭东广亦曰后宽川贞观十九年华严禅师坐脱肉身葬此起华严寺俗呼为华严川其山水之清松竹之秀花芳草绿云烟披靡晴楼巍巍倚空而瞰山洒然有江湖之趣焉四时之间春畦闘碧夏云堆白疏木霜秋鱼村雪晚人之游者肩摩毂击仆足玺而马虺隤不知其倦焉

     □商水

樊川河至□州村分为二水一水至下杜城出原西北流为漕河至汉长安城西北入渭一水□州村起梁山堰至申店上神禾原凿深五六十尺谓之坑河至香积寺西合御宿川交河皆胜游之地

     下杜城

春秋杜伯国也少陵原自此而尽为平川城址尚在东有宣帝杜陵县故曰下杜城西有第五桥丈八沟沈家桥南有赖家桥

罗隐诗曰来往城南十八年赖家桥上潏河边村醪香美脱衣典几度落花相对眠

温庭筠诗曰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冣好五更残梦觉透帘斜月晓闻莺○宋谏议陈公别墅在此有祠堂谏议及三子康肃文定文惠之画像各书所试诗赋题于板示不忘本也号曰桂林亭太中祥符尧咨为永兴军尹题诗于碑曰不夸六印满腰间二顷仍寻负郭田当日弟兄皆刷羽如今鸿鴈尽摩天扶疏已问新栽竹清浅仍寻旧漱泉大尹今来还又去夕阳旌斾复翩翩石碑犹在杜城之东故观察李士行 鱼之庄俗号为小南山本唐尚书归登之业也

     何将军山林

今为之塔坡少陵原乃樊川之北原自司马村起至此而尽其高三百尺在杜城之东韦曲之西山林久废上有寺浮图亦废俗呼为塔坡

     韦曲

在樊川唐韦安石之别业林泉花竹之胜境

韦庄诗曰满耳莺声满眼花布衣藜杖是生涯时人若要知名姓韦曲西头苐一家庄后自蜀回归韦曲诗曰殷勤曾记碧峰前一别溪云二十年三径荒凉迷竹树四邻凋谢变桑田皇陂况是当年水紫阁空横旧日烟多少乱离无问处夕阳吟罢涕潸然

杜少陵诗曰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枝剌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又曰野寺垂杨里春畦绿水间羙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归还○干武陵诗曰韦曲城南锦作堆千金不惜买花栽谁知贵戚多羇束落尽深红不看来○谚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刘子衷诗曰终日看山不厌山好山不出买山钱欲知韦曲君家景占得当时尺五天○岑参题韦员外家花树今年花佀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及花可惜落花君莫扫君家兄弟不可当列卿御史尚书郎朝回花底常会客花扑玉缸春酒香○韦秉甞与光禄卿刘木 巳 大理丞尚颖 龙图范公育从游三公各题于韦曲之君○刘木 巳诗曰韦氏清芬弈世传至今高隐冠樊川招要野客通三径保守先畴过一  墨春暖园林花烂熳夜深庭院月婵娟浊醪满榼书盈架坐对终南自晏然○尚颖诗曰韦曲花无赖依然满故园人情自伤感春色岂衰繁流泒尽将相几家余子孙功名犹可较欲共古人言○范育诗曰竹巷松门堆白沙老农犹指相君家林塘卜筑今谁问谱牒名流空自嗟万簇晴山开玉案一溪春水满晴沙

     韩庄

即韩退之城南杂题又送符城南读书之地也

孟郊游城南韩氏庄诗云初疑潇湘水鏁在朱门中时见水底月动摇池上风清气浮竹木白光连虚空浪簇霄汉影岸拂金碧丛何言数亩间环泛路不穷愿逐神仙佀飘然汗漫通○张籍同侍郎南溪夜赏诗曰喜作闲人得出城南溪两月逐君行忽闻新命滇归去一夜舡中夜到明○韩庄在韦曲东皇子陂南引皇陂水为南塘今为里人杨氏所有穿洞起阁引泉而落池之大鸣

     郑庄

即郑虔郊居在韩庄东南○李商隐过郑虔旧隐诗曰宋玉平生慢无余远循三楚吊三闾可怜留得江边宅异代应教庾信居○杜牧之遗郑瓘诗曰广文遗韵留樗散鸡犬图书先一舡自说江湖不归事阻风中酒过流年瓘乃虔之孙也

     龙堂

在皇子陂东北半坡有泉九眼下为一潭内有五色鱼潭上起殿名曰九龙堂泉号龙泉坡

     杏花平龙泉

东北坡中有平地数百本杏花繁衍名曰龙泉杏花平颖川杜诩撰胜游录亦以此坡为唐杏花平樊溪刘伯庄子衷甞游此留诗曰谁植千株近帝城会招公子醉升平至今野鸟关关语犹学当时玉勒鸣

     牛头寺

下勋荫坡入牛头寺今谓之牛头坡牛头寺即牛头山第一祖遍照禅师之所居也贞元十一平建徐士龙所撰碑存焉○少陵诗曰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又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太平兴国中改为福昌寺寺之南轩以待宾客轩之东壁有朱公掞题诗曰

节候偶当桐始华遍寻萧寺喜烟霞胜游今幸同三友仁惠将推及万家绿满田畴齐种麦红藏村坞烂开花爱民若副贤侯意共入声诗与众夸掞奉帅令访阙食者将行贷济

     华严寺

在朱坡下瞰南山之胜雾檐玉案紫阁圭峯举在目前不待脚历而尽也○罗隐诗曰华严西转遶朱坡每到春时日夕过曾向姚家园里醉牡丹红紫数千窠○宣宗幸寺诗曰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殿帐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今日追游何所佀莫惭汉武赏汾中寺僧子高出公卿贤大夫诗凡数百篇皆题华严寺也唐供奉僧子兰诗曰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积雨浸云容雪碛回寒鴈灯村促夜春旧山归未得生计欲何从

     杜家湾韦曲

东朱坡者御史庄东之坡也许浑和淮南相公与宾客重游 州村别业题以此考之潏水两滨南自 州村北至朱坡中为杜家湾皆杜氏业也淮南相公舟行阻风诗末句云必期解印同君醉九曲池西望月来杜牧郊居九曲池玉钩亭遗址尚存贞元十一年杜佑撰通典二百卷自淮南使人献之佑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故许浑曰淮南相公佑三子师损式方从郁牧从郁子也牧自吴兴守拜考功郎知制诘尽吴兴俸钱创治其墅出中书直亟召昵密往游之意甞语裴延龄曰自古富贵磨灭者不可胜纪我稚走于此得官受俸再治宅居我及老为樊川翁既不自期富贵要有数百首文章号为樊川集顾樊川之草木禽鱼亦无恨矣牧之甞为朱坡三绝句其一曰故国池塘倚御渠江城三诏换鱼书贾生词赋恨流落抵向长沙住岁余其二曰烟深苔巷唱樵儿花落寒轻倦不归藤岸竹洲相掩映满池春雨鷿鹈飞其三曰乳肥春洞生鹅管地避回嵓势犬牙自笑倦怀头角缩归盘烟蹬恰如蜗详此景此乐岂容儿辈觉邪

     范公王居

范氏庄本唐歧国杜公郊居也门人权德与为之记其略曰神京善地启夏南出凡十有六里而仁智之居在焉下岑岗冒青苍步履平夷以至于堂皇四敞宾榻中容宴豆孤斋闲馆幽槩附之乃门洞穴以导泉脉其流泠泠或决或停激而始行暴为玉声初蒙于山下终应于地际白波沦涟以方塘轻舻缓棹  公洄上下见烟霞澄霁之状鱼鸟飞沉之适濯干潺湲风于碧鲜红葩火然素英雪翻绮牎旧香青筱回合虚籁以似违遡清辉而交映唐旧史称佑城南樊川有桂林亭卉木幽邃佑日与公卿宴集其间元和七年佑以太保致仕居于此焉式方传又云甲第在长安里杜城有别墅亭馆林池为 城南之最昆仲与时贤游从其乐有节牧之赋曰子之思归方走杜陵之西道嵓典天深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衰草○许浑题故太保杜公池亭云杜陵池树倚城东孤岛回汀路不穷高岫乍疑三峡近远波初佀五湖通梧桐叶暗潇潇雨菱杏花香淡淡风还有昔时巢燕在飞来飞去画堂中○钱起题杜舍人林亭云来访龙楼客时逄酒瓮新花斋云入幕苔径竹迎人鹊喜娇迟日莺啼惜暮春不湏躭小隐南院在平津○范公熙宁中自侍御史出买此庄于尚书郎胡拱辰胡之前犹为杜氏有之自杜至范三易主矣今犹谓之御史庄庄有溪榭嵓轩江阁圃堂林馆谓之范公五居

     澄衿院

在孙村唐左街僧录遍觉禅师智慧轮塔院也有碑尚存前后庭中有八栢树凌霄花北嵓引泉架竹落庭注之石盆落方池莹澈使人不觉忘俗虑焉

     元庄

在澄衿之东元医世为樊川人范御史五居元以里人得从游行之末元和中范公守蒲州以医名畀之其居北倚高坡泉声泠泠植花于圃穴洞于嵓起阁池上隐隐然藏于茂林修竹之间真幽胜之趣进士王宾宿而题诗曰甞爱樊川景物奇秋来乘兴试游之元家新第添今日范氏郊居忆旧时窓外好山青冉冉竹间流水绿猗漪通宵言论情无限幸有金波酒满巵

     清阁

宋李构所建倚栢坡凿洞塑三清像呼为三清阁碑之所载详矣道人樊志亨主之下有林泉园亭

     毵家庵

在杨方坡道东茂林修竹北倚松桧高原中有飞泉瀑流俗传旧黄四娘花园金朝克石烈干户庄男避军役披毵学道俗呼为毵家庵今为道观

     王驸马林泉

在延兴寺东夏侯村王氏林泉久不治比年弟兄多在长安稍修葺长杨高柳寒藤古木流泉犹为胜境今为白云观

     白氏庄

在王氏之东世传白侍郎庄宋朝奉郎白序之庄中有八题列如左其诗曰

挥金堂当年取乐即挥金今日幽人暮此深朝士缙绅都不问嚣然卜筑近山林

顺年堂潏上堂成耳顺年肯将轩冕换林泉应知此地非休老故写霜髯向坐前

疑梦室既往悲欢如梦寐眼前劳役厌形开利名不是尊生事得失应从数眜来

醉吟庵先德往来称此号高人今日榜茅茨庵前鹤在君湏问应见颓然捻白发

翠屏阁终南重迭倚晴天恰佀屏开几案前解道新楼着处稳何妨不出买山钱

林泉亭杜陵原下石磷磷凿破寒泉彻底清举世无嫌太孤洁华清安得擅佳名

辛夷亭竹下幽亭石作基亭前桂木号辛夷林间采得春光到满树红香蝶不知

嵓桂亭为怜桂种异凡材特向嵓隈走雨栽风过天香无觅处晃然疑是月中来

白序字圣均自言白侍郎后

华州曹辅题诗浮云万态变朝昏迭嶂寻常翠满门锦里先生多胜事香山居士有贤孙春风楼阁闻碁响晚雨池塘见屐痕寄谢世间无此乐起予归兴忆江村

金朝为右氏园亭疏泉为方池曲槛有四银亭八银亭正大七年赵尚书游题诗曰石氏园中竹一围眼前胜事只心知幽禽有语能留客流水无情自入池客里岁华将尽日鬓边白发独来时醉吟吟后往吟者又得闲闲一首诗○今为故中书陜西四川宣抚使襄山杨公谥忠肃公祠堂有碑

     杜曲

有南杜北杜唐史称杜正伦与城南诸杜素远未同并不许行  之世传所居之城杜固有壮气故也衣冠杜正伦执政建言凿杜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显盖杜固谓之南杜今所凿崖壍尚存俗呼为凤凰觜北杜今为杜曲牧之诗杜曲花光浓佀酒灞陵风雪老于人○许浑送叚觉归杜曲诗云书剑南归去山扉别几年苔侵崖下路菓落洞中天红药高斋雨青罗曲槛烟宁知远游客瀛马太行前○杜甫常称杜曲诸生少陵野老盖少陵杜曲相近故也甫乃晋征南将军预之后预玄孙隋宋武南迁后为襄阳人甫曾祖为巩令后徙河南有宋孙洙为甫传以牧之为族孙盖同出预之后故也甫亦城南诸杜之族尔故其诗多道城南之景也

     姜保

俗呼姜保底有李支度庄多竹木花卉宾馆

苏舜钦诗曰杜曲东边风物幽我来系马独迟留门前翠影山无数竹下寒泉水乱流酒压新陈常得醉花开番次不知秋主人谁案劳尘事早晚归来今白头

     兴教寺

緫章二年建有三藏玄奘真身塔慈恩西明二塔存焉开成中沙门令捻重修屯田郎中兼侍御刘轲所撰三藏法师塔铭左庶子兼御史中丞李弘度所撰慈恩大师塔铭有宋政和乙未同州僧广越创建大周西明圆测大师舍利塔贡士宋复撰铭三藏奠中位塔差高大左慈恩右西明塔差小满人胡子金有诗曰白塔月移山字影青松风唱海潮音

     玉峯轩

在典教寺北松桧半原地形高爽南对玉案峯元豊年龙图吕公祈祷太一湫道经是寺登北岗南瞰玉案令其僧创轩为登眺之所权长安令陈正举为之记其略曰兴教所据乘高阜俯大泽有岗分行以翼其前有林茂植以蔽其后南有大山巑岏矗出列屏帐环势拥抱集于轩前其名曰玉峯樊川自韦曲而东于两岗至此则原隰平衍山本秀丽有若下嵓谷而游乎广莫之野出巫峡而泛乎洞庭之渊襟宇翛然瞻视天阔登之者足以聘怀于界外游目于大虚矣 宇宙之大品类之细遗形反照有以寄心于无穷则为轩之意岂止于斯而已哉僧晏静刻之石

     龙泉寺

直玉案山之北○孟郊诗曰鸟飞不到处僧秀绕山颠龙在水常黑雨开山更鲜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地硗松桂经石险道途偏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今龙泉寺废二龙塔尚存

     三像院

在兴教东开元中建北倚高原数百尺刻三大像贞顺皇后墓在北原上此为看坟寺姚嗣宗诗云朝游南山南暮宿北岗北安心虎豹穴垂耳龙蛇谷稻铺韦曲碧木铺樊川黑行尽大和乡佀得非所得○僧文辨诗曰境静梵音传响谷斋余野鸟下虚廊月高杜曲轩牎冷花满樊川殿阁香

     莲花洞

在杜曲南樊村倚神禾半原高百尺凿数洞俗呼莲花埪亦云郑驸马洞按唐书明皇临晋公主下降郑虔侄郑潜曜临崖筑洞以避暑○杜甫郑驸马宴洞中诗曰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蕈青琅玕春酒杯浓琥珀薄氷浆椀碧玛瑙寒悞疑茆屋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自是秦楼厌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今为野僧之居

     道安洞

樊村之东南靠神禾原凿洞晋道安和尚所居东眺樊川之景洞中塑道安像前起塔立碑俗呼为憨师埪是也

     胡相别墅

在樊川中书丞相胡公年老致仕于杜曲求田买舍植栽梅竹引泉凿池葺治宾馆亭台以为幽栖之所左图右书日与士夫宴饮为终焉之计命工绘樊川归隐图翰林待制孟攀鳞为序长安诸公皆题其诗○李教授庭云赤心报国已无慊白首休官更觉贤杜曲田园花佀锦长安风月酒如川○杨誉云黄阁归来已自贤人间真有地行仙故逃海内无双誉来隐城南尺五天百顷桑麻连杜曲四时花木压秦川论功终在麒麟上先着儿孙画里传○功成身退知天道漏尽钟鸣戒夜行裴度未能归绿野谢安肯复为苍生青山好处林泉在黄阁归来履舄轻从此云中传盛事画图不独魏梁程 【魏子平梁肃程辉皆云中人也天定间相继以参知政事致仕居燕山画师赵绍隆作云中三老图当时诗人歌咏为盛事公家世云中故及之曹之谦谨题】

     廉相泉园

至元改元平章廉公行省陜右爱秦中山水遂于樊川杜曲林泉佳处葺治厅馆亭榭导泉灌园移植汉沔柬洛奇花异卉畦分棊布松桧梅竹罗列成行暇日同姚雪斋许鲁斋杨紫阳商左山前进士邳大用来明之郭周卿张君美樽酒论文弹琴煮茗雅歌投壶燕乐于此教授李庭为之记征西参军畸亭陈邃题其诗四绝其一曰瘰木传津返盛容痿花挟润舞春风有泉如此尽堪老何事苍生重恼公○其二曰乱朵繁茎次苐花牡丹全盛动京华红云一片春风好便是山中宰相家○其三曰郊原猎猎驻双旌林媪溪翁说姓名一股玉淙飞不断读书牎下野泉鸣○其四曰秦人解道相君贤一去朝天忽九年最好归来头未白廉泉初不让平泉

     赵氏别墅

至元甲子宣抚赵公于樊川杨万坡就岗原爽垲葬考妣树松楸前建先庙竖丰碑修葺园亭导水灌园以为别墅因而家焉自号樊川钓叟中有适安堂归潜洞赵公泉 【商左山皆题诗适安堂】 人生适意与身安两事能兼世所难收脚北牎山四座蒙头衲被日三竿已知事业名先了回想风波胆尚寒满目田园况成趣等闲莫放酒杯干

     归潜洞 

云间凿透苍崖背六月那知暑气炎火朴淳风还太始一川胜槩尽 【华严】 横身利害惊渍脱冷眼功名尽白拈发齿未衰闲固好恐难归去似陶潜

     赵公泉 

桃李成蹊各自春此泉消得姓名新曾烹玉屑甘而冽试酿云腴滑且醇老去已曾谙世味归来要与濯缨尘我知一槩功犹在自有余波及后人

     李氏牡丹园

在安化门西杜城北五里河东北路行省郎中并人李焕卿子信之所葺也信之不喜仕进日涉经史葺园治田树艺为事园植牡丹仅三四百窠他花称是亭台旁午每花时游者车马阗咽肩摩毂击酒炉时一罄秉忠喜宾客士夫游者辄留饮宴名士篇章盈轴畸亭陈先生有诗曰鴈塔西边处士家经年培养牡丹芽一枝先折赵飞燕群艳尚陪阴丽华幽径小栏通曲燕危弦促柱殿清笳闻身徤在伸眉好明日狂风扫落花○山水老人王国宾木兰花慢擅花王尊号许独步蘂珠宫更露叶烟苞天香国艳占断春风青州越州名品借风流不与洛京同千字示与赋雅五言白传诗工谁移仙种到秦中青帟瑞云红佀天宝繁华沉香槛北兴庆池东年年至人高宴恐无情风雨又成空回谢姚黄魏紫污颜脱落芳藂

    御宿川

在长安城南四十里东至石鳖谷西尽沣水东西五十里南北十五里杨雄传曰武帝开上林南苑至宜春鼎湖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孟康曰为离宫别馆禁御不得使人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然则樊川御宿皆上林苑之地孟子曰文王之囿方四十里蒭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汉武上林延亘四百余里禁御使人不得游观岂文王之意哉

苏舜钦诗曰春暮曾无属物心野行聊得据鞍吟路经废苑情通古水遶苍山意共深残日花间浮暖气断云楼外卷轻阴骚人自昔伤鹈鵊休苦风前弄好音

     南五台圆光寺

有观音灵应文殊普贤现身五台皆高山峯也每岁春时游人冉冉遍于山谷进士王正卿诗曰

不上台山四十年今朝了去  好因缘归来卷起龙眠画纸上丹青不直钱

     百塔

在梗梓谷口谓之兴教禅院有松风阁越王台乃唐信行禅师之塔院也裴行俭妻库狄氏甞读信行集录及没窆于终南山鸱号堆信行塔之后由是慕信行者往往归葬于此谓之百塔今小塔累累相继信乎其塔之多也○苏舜钦诗曰驱马南山访故踪僧居潇洒出尘笼遶庭石鳖谷间水当户鸱号堆上风无限老松秋色里数声疏铎月明中林鸡坐听三号罢去去前朝气味同

     翠微宫

在终南山上本武德八年建太和宫也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太宗厌禁内烦热公卿重请修筑将作大匠阎立本再葺焉改为翠微宫笼山为苑北开曰云霞门视朝殿曰翠微寝殿曰舍风并为太子构别宫西开曰金华门有安喜殿元和九年废改为翠微寺

太宗文皇帝诗曰数光凝翠岭凉气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刘禹锡翠微寺有感其诗曰

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

     草堂

姚秦逍遥园也有须弥山波若台鸠摩罗什译经处后为禅院在圭峯下罗什死焚之其舌不坏塔犹存什徒僧肇于此作肇论唐圭峯禅师宗密作禅源诸诠以破禅家之失张茂中诗曰当年谩读鸠摩传今日飜思僧肇书门外一峯圭影直庭中双桧绿阴虚○兵后耶律中书重修疏诗至峯曾此振吾宗一火成空电影同便请檀那速垂手却教拈出草堂风○赵闲闲诗曰

凭谁寄语草堂灵我是无尘有发僧一见圭峰如旧识佀缘曾继祖师灯

     重云寺

在草堂之西太平谷口圭峯正北山明水秀五代王彦超庄舍为寺正殿东壁间王思温画太宗与三藏玄奘对谈西壁画玄宗与胜光法师对谈至今犹存号为奇绝

     紫阁山

在草堂东南杜甫紫阁峰阴入渼陂○枢密章惇紫阁诗曰我生山水乡习得山中乐每观唐人诗梦寐思紫阁欲为秦山行常苦道路邈君言旧曾游使我心踊跃我今既西来而子滞天角云山空在眼诗酒乖侑酢谁题壁间诗岁久墨色薄人生定能几当此感离索积霭浮青春落日满嵓壑骊龙俨将驾顾我犹淹泊

     罗汉山寺

在终南山入石鳖谷十里有罗汉寺又缘崖上岭行二十里有罗汉石洞游人甚多下瞰五台千岭万壑列于洞前

     丰德山

在终南山中有丰德禅寺长老多出于此传灯录如何是和尚家风丰德曰触事面壁

     云感寺

在沣河东岸宣律师于此持律有净土坛四门八窻律师行通坛上失脚有韦将军捧足长杨高柳寒藤古木飞鸟不严栖巢于上

     广惠公祠

在石鳖谷口关中记终南太一左右三百里内为福地秦末东园公夏黄公绮李季角里先生隐  取以待天下之定在此山中也四皓庙当时谓之快捷方式文帝诏建终南山祠重册为广惠公命长安县今杜火 造南山置祠柳宗元碑云据天下之中在都之南西至于褒斜文西至于陇首以临于我东南至商岭久东至于大华以距关后三月十八日土王日致祭

     石鳖谷

交河所出谷口有一圆石色白形如鳖大如三间屋谓之石鳖谷天门界北直京城明德门文直皇城朱雀门又直宫城承天门故曰天门界又曰天门街许浑天门街晚望诗曰明星柢未央莲阁迥苍苍迭皷催残月疏钟迎早霜开河浮瑞气宫阙耀神光再拜为君寿南山高且长

     太一谷

在长安县东南八十里终南山里太一之神史传道书所载前贤辟刻征应甚多汉武帝纪于方册古者天子祠太一于南郊帝令太祝祠于长安东南辛亥帝始郊有美光通昼黄气属天又通书三洞秘典所载九天无量三昧大一元君定周天风雨神龙水僊皆隶焉武帝元封初降于终南山巨谷间云气融结隐然成象东上二十里许出一大池龟鱼游泳莫之敢触帝勑建上下宫选羽流焚修封其山曰太一池曰澄源逮晋元帝闻祈祷有应御书益封金华洞天在隋唐兴崇尤盛及后晋桑中令镇雍苦旱请而获应且奏重修有宋亡金敬奉尤甚遣使沉祭

大元龙兴 列圣所循咸重敬 天事神之祀遣使降香屡获感应○太一谷题字自谷口穿云渡水蹑乱石冒悬崖行十余里数岸硕耸蹬道之半有司马温公熙宁间于石壁隶书二十八字其辝曰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择平稳之地而置足则不跌人莫不知之鲜能慎

     子午谷

在御宿川终南山口汉武帝所筑子午关三秦记长安城南有大谷通梁汉道号子午谷北直长安城

     蒙溪

在御宿川东南山之半原泉北流五福山南遮涧口若尽屏取易山水蒙卦号曰蒙溪中山刘处士爱山水明秀穴洞而居兵后道者何渊夫葺为道观长杨高树攀藤挽葛傍崖过桥行三四里始见悬崖高阁如入蓬壶之境而忘其归○商左山诗曰竹根流水树头山朝(金巢)归云暮(带烟)名胜旧传天尺五壁间诗更尽时贤○杨慵斋诗曰

一庵尽领五台山山在云烟紫翠间老竹生孙梅结子来游此地不知还

     干湫

在神禾原兴盛坊旧有湫池龙移去遂涸谓之干湫韩退之诗曰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击雌雄随清泉百尺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谓龙移于大一湫池也退之诗曰厌处平地水巢居插天山

    □嘉川

在长安城东南三十里焦戴川自东南来□嘉川自西南来两川相合为浐河川两岸出泉无数中间莲池稻塍竹木桑麻花园蔬圃春时游人不绝樊川御宿与□嘉川号为三川近城游赏之处

     鸣犊镇

在两川口有汉武鸣犊泉朱姬洞深远透樊川花卉竹木有金紫光禄大夫张太尉别墅号曰小南山泉脉交流水动碾磨

     员庄

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唐员半千之庄莲塘竹径酴醾架海棠洞会景堂花坞药畦碾磨麻稻地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

     涌珠泉

在员庄北一里白鹿半原一泉方阔数丈不见其底有泉泛涌珍珠大小不等至水面而散昼夜无时而息泉流百步临高崖千尺而落为瀑布下有一大石龛溅为雪片为喷云嵓下为一渠流入员庄王清卿诗曰竹径莲塘小有天过桥直到涌珠泉至人不识烟霞客兴尽山阴访戴船

     龙首堰

在□嘉川马头埪堰浐水入龙首渠二十里至长乐坡上分为二渠一渠北流至望春宫西北入新城一渠西流入兴庆池又西流入城壕

     神谷

在浐水东白鹿半原有泉涌出水味甘冽酿酒香美唐时以神策军禁守谓之神谷日以骆駞运水入大明宫酝造御酒

    华清宫

华清宫其说备见泉条○皇甫冉华清宫诗云骊岫接新丰岧峣驾翠空凿山开秘殿隐雾闭仙宫绛阙犹栖凤雕梁尚带虹温泉曾浴日华馆旧迎风肃穆瞻云辇深沉闭绮栊东郊望奇处瑞气霭蒙蒙○杜牧诗三十韵绣岭明珠殿层峦下缭墙仰窥雕槛影犹认赭袍光昔帝登封后中原自古强一千年际会三万里农桑几席延尧舜轩墀立禹汤雷霆驱号令星斗焕文章钩筑乘时用芝兰在处芳北扉闲木索南面富循良至道思玄圃平居厌未央勾陈里嵓谷文陛压青苍歌吹千秋节楼台八月凉神仙高飘缈环佩碎丁当泉暖涵牎镜云娇惹粉囊嫩岚滋翠葆清渭照残妆恬泰生灵寿欢娱序岁长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玩兵师汉武回首倒干将鲸鬣掀东海胡牙揭上阳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抢倾团留无路还魂怨有香蜀峰横惨淡秦树远微茫鼎重山难转天扶业更昌望贤余故老花萼旧池塘往事人谁问幽襟洄独伤碧檐斜送日红叶半凋霜迸水倾瑶砌疏风罅玉房尘埃羯鼓索片叚荔枝筐鸟喙推寒水蜗涎蠹尽梁孤烟知客恨遥起泰陵傍○宫中上下殿阁列如左

     老君殿

在骊山上天宝七载玄元皇帝见于朝元阁之南立降圣观建老  于骊山之上斲白石为老君像制作精巧今见存

     七圣殿

亦曰御容殿在宫中自神尧至睿宗昭成明肃皇后皆衮衣立侍玄元太上老君绕殿右榴皆太真所植

     长生殿

按实录天宝元年新作乃斋殿也有事于朝元阁即斋沐于此殿

     明珠殿

在长生殿之南近东也在骊山之上杜牧之三十韵诗绣岭明珠殿

     四圣殿

在骊山之上重明阁之南殿东有怪柏

     玉女殿

今星辰汤上有玉女殿北有虚阁阁下即汤泉二玉石瓮汤从瓮中涌出

     飞霜殿

在宫中寝殿也白少傅以长生殿为寝殿非也

     功德院

在七圣殿南其间瑶坛羽帐皆在焉顺与影堂果老药室亦在禁内

     御汤九龙殿

亦名莲花汤在飞霜殿之南说具泉条唐太宗过温汤诗曰温渚停仙驿丰郊驻晓旌路曲回轮影嵓虚传漏声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眺听良无已烟霞断续生

唐玄宗诗并序惟以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与兆民共之乘暇廵游乃言其志诗云桂殿与山连莲汤涌自然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绩为蠲邪着功因养正宣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

张说奉和温泉言志应制诗曰温谷媚新豊骊山横半空汤池熏水殿翠木暖烟宫起疾愈仙药无私合圣功始知尧舜德心与万人同

     笋殿

在御汤南殿侧有魏温泉堂碑其石莹澈照见人形影宫中号为颇黎碑

     朝元阁

天宝七年玄元皇帝见于朝元阁即改名降圣合按上文立降圣观疑非是

     重明合

在四圣合北临高有重明合倚栏北瞰县境如在诸掌关下有方池中植莲荷池东凿井每盛夏泉极甘冷邑人汲之

     集灵台

在长生殿侧天宝元年作则斋沐以祀神

     望京楼

在西绣岭上有御夹道上岭以望京城

     瑶光楼

在津阳之东南有小汤

     观风楼

在宫外东北隅属夹城而达于内前临驰道周览山川大历中鱼朝恩毁拆以材木修章敬寺

     闘鸡殿

在观风楼之南东城父老传明皇乙酉生而喜闘鸡每清明节闘鸡戏及即位治鸡坊索长安雄鸡千数养为鸡坊选六军儿五百人使畜扰教饲之诸王外戚倾帑败产布鸡贾昌为五百心儿长天子甚爱之金银之赐日至其家杜诗闘鸡初赐锦

     按歌台

在闘鸡殿之尚台南临缭墙

     舞焉台

在闘鸡台之北明皇杂录尝令教舞马四百蹄目之曰某家娇其曲谓倾杯乐奋头鼓尾无不应节又施三层木床乘马于上抃转如飞

     羯鼓楼

在朝元阁之东近南缭墙之外

     斜阳楼

在老母殿北古词斜阳楼上凭栏干望长安

     烽火楼

在骊山顶上以举烽燧

     老母殿

在斜阳楼南李筌授阴符经处

     王母祠

在骊山上玉筑峯前○郑愚津阳门诗云玉藻峰前王母祠

     丹霞泉

在朝元阁南水流入饮鹿槽

     饮鹿槽

在朝元阁南磴丹霞泉水以饮驯鹿

     荔枝园

在绣岭下栽荔枝成园今废

     梨园

在荔枝园东梨园弟子按法曲处

     金沙洞

在长生殿南三十韵金沙洞口长生殿

     连理木

在玉女殿东古槐树两树相并上相连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野火焚毁

     双皂角

在连理树北临崖野火焚毁树根复生永结

     辇道

在昭阳门南山门登朝元阁之路唐之御辇道也

     牡丹沟

新说曰在绣岭下满沟尽植牡丹至今山牡丹犹存

     芝兰谷

新说曰东绣岭石瓮谷满谷尽植兰蕙至今犹存有

     玻瓈碑

在笋殿恻○已上殿阁尽废今为观道士居之

    杂题〔附〕

     渭城朝雨 

汉书郡国志渭城乃秦之咸阳高帝七年改为渭城县今渭北中桥镇是也其地多柳武帝筑茂陵于西北二十里取便修桥谓之便桥亦曰咸阳关唐改咸阳县王维送元二使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樊川晚浦 

樊川长安城南二十里潏水两岸出泉无数茂林修竹稻溪蔬圃○赵闲闲诗曰几家篱落掩柴关尽在浮岚涌翠间稻垄明边通白水竹稍缺处补青山

     曲江春早 

剧谈录曲江本秦隑州其地屈曲唐开元中疏凿为池引黄渠 【水灌】 为曲江池岸有紫云楼彩霞亭竹木花卉环绕都人泛舟游赏盛于上已中和杜诗江头宫殿锁千门韩退之诗曰漠漠轻阴晓自开青天白日照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兴庆夜月 

松牎录九龙池垂拱中秋雨流潦成小池景龙中引龙首渠水灌弥漫数顷呼为景龙池语讹为九龙池近兴庆宫开元间改为兴庆池南有花萼楼勤政楼巢寇烧毁乔扆诗曰花萼楼倾有故基行人空读火余碑可怜兴庆池边月曾伴宁王玉笛吹

     鴈塔题名 

唐会要鴈塔乃慈恩寺西浮图院也沙门玄奘先起五层永徽中天后与王公舍钱重加营造至七层四周有缠腰唐新进士同榜题名于塔上有行决之列唐韦杜裴柳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鴈行之列故名鴈塔武昌节度程公琳诗曰轻裘访古出南城宝剎云烟拂斾旌三十年前前进士鴈塔无愧一题名

     杏园锡宴 

谭宾录古园与慈恩寺南北直焉唐新进士发榜锡宴于此唐人尤贵进士第开元天宝为盛新进士以泥金帖字附家书中为报喜信乡曲亲戚以声乐相庆大中元年五方效进士榜依旧宴杏园白居易与刘禹锡诗曰怪君把酒空惆怅曾是贞元花下人自别花来多少事春风二十四回春杜牧诗曰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始匀莫怪杏园憔悴甚满城多少带花人

     紫阁丹青 

隋嘉诂录紫阁山名也在御宿川南山中杜诗紫阁峯阴入汉陂山中有寺山上多丹青树其叶红紫亦曰华盖树寺有阁御史薛昌朝诗曰阁下寒溪涨碧湍阁前苍翠数峰环危梯续蹬穿松外细竹分泉落石前好鸟啁啾争唤客乱云开合巧藏山独来应为禅僧笑少有人能伴我闲

     辋川迭嶂 

山海经商岭水流至蓝桥伏流至辋谷如车辋环辏落迭嶂入深潭有千圣洞细水洞茶园栗岭唐王右丞庄诗曰积雨空林烟火迟蒸梨吹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路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行处更相疑

     玉案行云 

关中记玉案山在长安东南八十里太一谷东山峯齐如案幽明录玉案山有金华洞大一湫周地图云玉案山有冉冉行云如瀑布则澍雨古诗云从玉案峰头起雨自金华洞口来

     太白山 

三秦记太白山在武功县其山不知高几许谚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周地图太白山亭上有积雪无草木望之皎白故曰太白李白诗曰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尺邈尔与世绝

     高观潭 

关中记高观谷在御宿川草堂东南谷口瀑布千丈落深潭人望之心惊股栗不敢逼视谓之煎油潭紫阳先生诗曰玉龙投绝壑铁马战阴风

     磻溪 

史记吕望于磻溪垂钓西伯猎于渭水与语大悦同载而归今磻石犹在李长源诗曰封侯输与曲如钩冷坐磻溪到白头老妇厨中莫弹铗白鱼待跃武王舟

     柳塘 

异闻录扈郊有柳塘在两山下有紫阳泉清风阁植柳千株紫阳先生传业门徒百余人李长源诗长安四望少城隈杨柳陂塘手自栽渭水波光摇草树终南山色入楼台平生事业书千卷浮世功名酒一杯我亦陆浑山下去拟寻佳处斵莓苔

 类编长安志卷之十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编集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石刻

长安自周秦汉晋西魏后周并为帝都其古迹法书石刻甲天下遭巢寇之乱五季宋金革火踵继其帝王陵庙功臣将相冢墓及古之事迹名贤法书石刻焚毁十亡八九惜乎神物扫地仆自幼酷嗜古人法书名刻仅有存者不惮涉远披荆莽而追访抄录书撰人名暨所在垂六十年集成编帙附长安志后其历代前贤之书灿然备载与好古君子共览焉骆天骧序

   周石鼓文

先在凤翔府天兴县南二十里石形如鼓其数有十可见者四百六十五字盖纪周宣王畋猎之事谓之猎碣其文则史籀大篆也年代斯远字多讹缺旧在石鼓村本露处于野司马池待制知凤翔辇置于府学其石坚顽类今之为碓硙者古篆刓缺可辨者几希政和间辇入汴京大和殿新说曰今凤翔犹有好事者模(石在)

   秦武王羽阳宫瓦铭

铭曰羽阳千岁得于凤翔府宝鸡县其状若今之筩瓦头好事者刻诸石新说曰中统二年凤翔天庆观见游转运模本似云篆

   秦祀大沈久湫文

治平二年耕者得秦遗碑于朝那湫傍土人恬然不察莫有道其详者熙宁元年秋予方帅兵平凉闻之因徙置郡廨视其刻与今歧城所存诅楚文者无异模画特完乃幸埋没槁壤不经摧剥使然窃究秦俗本夷尚鬼狃常胜弱视诸侯一旦见抵荆蛮不胜其愤以至矫鬼神繁诅呪虽洿池巫觋不遗很哉虽然考其书踪词格气象高古有三代遗风是可珍也付之学官期不朽以贻诸好事时岁次戊申十二月初吉宋人蔡挺记新说曰丁巳年六月予去六盘山亲覩其碑故录之

   秦绎山碑

秦相李斯书迹妙时古殊为世重郑文宝模刊石于长安故都国子学今在文庙

   汉西岳石阙铭

铭云永和元年五月癸丑朔六日戊午弘农太守常山袁氏张勋为西岳华山作石阙高二丈二尺其后为韵语文词颇怪又字多假借时有难晓处石阙铭在华阴祠后苑中

   汉大尉杨振碑

隶书不著书撰人名首题汉太尉杨公神道碑铭震安帝时位至太尉文字浅缺首尾不完仅成文者云圣汉龙兴神祗降祉乃生子公又云司徒太尉立朝正色恪勤竭忠余文虽多不复成文碑在阌乡公洪农华阴人也

   汉沛相杨君碑

不著书撰人名杨君震之后也孝顺帝时拜郎中累迁沛相建宁中卒隶书首尾不完碑在震 【墓侧】

   汉高阳令杨君碑

不著书撰人名首尾不完高阳令名著震之孙也

   汉繁阳令杨公碑

汉隶不著书撰人名首尾不完但云叔父太尉乃太尉乘之犹子也自郎中除繁阳令以灵帝熹平三年卒新说曰已上杨家回碑畲家见有打本

   魏大飨记残碑

大飨记三古文为额其第三字不能识以其辞中有记字故名之此碑二百余字损者四之一所存之文绝不可晓独有黄初三年字其书法与魏受禅碑相道文帝大飨六军立碑于谯此书飨作向或是假借受禅钟繇所书此碑黄初年月之下有一字左从 而阙右疑其繇字或云碑在长安瑶台寺新说曰余家有蜡本字如新无字处不刻盖好事者模刻耳

   石经

唐贞观四年立国子监在务本坊领国子大学四门书律筭六学巢寇八城宫殿官府皆为灰烬独国子监石经存焉天佑甲子许公韩建始迁石经于府城北市今府学有元佑庚午学官黎持所撰移石经记其略曰石经开成中镌刻唐史载之文宗时太学勤石经而郑覃周墀等校定九经上石及覃以宰臣祭酒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即今之石经也旧在务本坊天佑中韩建筑新城石经弃于城南至朱梁时刘鄩守长安有幕吏尹王羽者白辇入鄩方备歧军之侵谓此非急务玉羽绐以助赋鄩然之迁于唐尚书省其处洼下随立辄仆悉辇置文庙之北墉分为东西次北而陈列明皇孝经台立之中央颜楮欧虞稌柳之碑分布而立焉正大辛卯迁徙悉以摧仆至庚戌省幕王公琛奉而起立至元十四年碑尽摧倒天骧与孟文昌充西府教官请灞桥唐邑刘斌而复立焉

   石经音释

五经文字序例音释十碑在府学东序石经之碑阴

   孝经台唐明皇八分书

太子亨篆额李齐古上表并李林甫四十四人题名御书荅诏云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览所进本深嘉用心天宝四年九月在文庙

   孔子庙堂碑唐

太子中舍人著作郎虞世南撰并书相王旦篆额太宗武德九年十二月诏封孔德伦为褒圣侯以奉孔子后遂立庙堂碑今缺裂不完在文庙

   颜氏家庙碑

唐薛王友颜惟贞家庙碑吏部尚书颜真卿撰并书集贤院学士李阳氷篆额真卿自叙家世铭其父薛王友惟贞庙碑以建元元年七月立今在文庙

   大达法师玄秘塔铭

唐江西观察使裴休撰集贤殿学士柳公权书并篆额碑以会昌元年十二月立在文庙

   大智禅师碑

唐中书侍郎严挺之撰集贤院待制史惟则八分书并篆额开元二十四年立今在文庙 【九月】

   唐三藏圣教序

唐太宗御制沙门怀仁集王右军书时玄奘自西域取贝叶以还诏译于弘福寺既毕太宗为之序高宗为皇太子又为序记并译心经一卷以咸亨三年十二月立书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弘福寺怀仁集王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近世翰林侍书辇多学此碑目其书为院体由吴通微昆弟已有斯目今士夫玩此者学弗至自俗耳碑中字未甞俗非深于书不足以语此今在文庙

   遗教经

不著书人名氏及刻石年月世以为王羲之书伪也盖唐书经手所书尔然其字可爱故录之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况百年后真伪难别其笔画犹可为法式在洪福寺

   金刚经碑

唐翰林侍书右补阙柳公权为僧录准公书前进士郑虔题额会昌四年立今在安西府东兴唐寺

   金刚经碑唐武敏之正书碑

以麟德二年立在文庙

   道因法师碑

唐中台司藩大夫李俨撰兰台郎欧阳通书询之子也书亚于父时号大小欧阳道因姓侯氏濮阳人太宗时诏译经于京师碑以龙朔三年十月立今在文庙

   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

唐南阳岑勋撰判尚书武部员外郎颜真卿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天宝初沙门楚金建感应宝塔于千福寺明皇夜梦之助其事亲为书额碑以天宝十一年立今在文庙

   唐三藏和尚不空碑

御史大夫严郢撰彭王传徐浩书不空西域人居长安兴善寺自玄宗以来谓之国师代宗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号大广智三藏追赠司空号大辩正广智三藏碑建 二年建今在文庙

   唐千福寺楚金禅师碑

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吴通微书碑以贞元二十一年立今在文庙

   唐李氏迁先茔记

从子阳氷篆嗣子季卿撰大历五年立今在文庙

   唐李氏三坟记

李季卿撰李阳氷篆字季卿改葬其兄弟普安郡户曹参军耀卿字华金城尉叔卿字万朝邑尉春卿字荣凡三坟碑以大历二年立今在文庙

   唐赠大保郭敬之庙碑

刑部尚书颜真卿撰并书代宗御题额敬之乃子仪之父也官至寿州剌史追赠太保碑以广德二年立在北榭楼南碑仆至元三年左山商参政复立在北榭

   御史台精舍碑

唐中书令崔湜为殿中侍御史时撰梁升卿八分书精舍者武后时众御史共立于台之狱中湜为之记至开元十一年迫刻于石今在省衙

   御史台精舍碑

题名唐御史台题名大夫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里行主簿等姓名前后重出者凡百余人开元十九年刻后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并内供奉监察御史并里行题名书皆一体注其下曰所载姓名皆建碑后续附者也在碑阴

   唐太保昭武公李抱玉碑

中书侍郎平章政事杨绾奉勑撰刑部尚书颜真卿奉勑书公本姓安名重璋肃宗赐姓李名抱玉陇右副元帅同平章事凉图公追赠太保谥曰昭武碑以大历十二年立碑阴祭文韩云卿撰子自正书碑以大历十三年立今在长安县杜永村坟前

   唐左神策纪圣德碑

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撰散骑常侍集贤殿学士柳公权书集贤直院徐方平篆武宗幸左神策军劳阅军士仇士良请为碑以纪圣德碑以会昌三年立碑见在左军

   唐右神策军碑

卢说撰韩遂安书董怀篆额咸通年中立后遭巢寇焚毁碑剥落火烧碑尚在右军

   唐三藏圣教序

大宗御制序高宗御制记中书令禇遂良书永徽四年十月刻在慈恩寺塔东西龛中

   唐九成宫醴泉铭

秘书监魏征撰率更令欧阳询书太宗贞观六年避暑于九成宫即隋之仁寿宫也宫中本乏水源太宗因以杖剌地有泉涌出饮之可以愈疾其味如醴因名曰醴泉诏征为碑铭今在麟游山九成宫瑶台寺亦有碑

   唐从幸九成宫

题名大尉长孙无忌等题名欧阳询所书醴泉铭之阴时既立泉铭勑中书门下及见从文武三品已上并学士各自书其官名于碑铭凡四十六人并无忌等七人题名附

   唐昭陵刻石文

太宗御制欧阳询八分书贞观十年刻太宗为文德皇后立其文载于实录今石刻已磨灭故世颇罕传其略可见者有云无金玉之宝玩用之物水马偶人有形而已欲使盗贼息又云俯视汉家诸陵犹如蚁垤皆被穿窬今营此陵制度卑狭用功省少望与天地相毕永无后患其言非不丁宁切至也然竟不免温韬之祸

   唐昭陵六马赞欧阳询八分书

初太宗以文德皇后之葬自为文刻石于昭陵又琢石像平生征伐所乘六马为赞刻之至宋绍圣元年武功游师雄见其旧石碑剥损殆尽复画昭陵图并六骏马像语嘱醴泉令传寤刻二碑于县北太宗庙见存

   唐西平郡王李晟神道碑

司马平章事裴度撰库部郎中翰林侍书柳公权书晟字良器陇西人位至太尉中书令西平郡王文宗初诸子请为神道碑度等奉勑书撰以大和三年立在高陵县渭桥镇

   唐赠太尉叚秀实神道碑

德宗御制皇太子诵书秀实字成公官至司农卿封张掖郡王死于朱泚之难赠太尉谥曰忠烈碑以元贞元年四月立在临潼县斜口镇之西南姚村墓前见存

   唐赠左散骑常侍杨(王易)先庙碑

中书令李林甫撰铭中书舍人内供奉梁陟撰序集贤院大制齐曾八分书(王易)字瑶光弘农华阴人官至左散骑常侍赠户部尚书谥曰贞碑以开元二十六年立在庙坡杨(王易)先庙碑阴记弘农樊福为(王易)建碑之记并记(王易)诸子官阀

   唐西平郡王李晟先庙碑

工部侍郎张彧撰国子司业韩秀弼八分书库部员外郎李缺篆额晟官至太尉中书令勑立家庙于京师碑以贞元八年立见在鴈塔西二里

   唐赠太传歧国公杜佑家庙碑

李吉甫撰张弘靖书袁滋篆额碑以元和十一年立按城南记杜歧公家庙在启夏门咸通八年建石室俗曰杜相公书堂石室乃奉安神主之室也都运张公掞题诗曰烟芜启夏门杜氏庙犹存四室有遗构九原无馁魂国书褒旧相乡社见诸孙赫赫牧之笔雄文垂后昆韩建筑城移在安上街西立庙

   唐令狐楚先庙碑

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刘禹锡撰并书大和初楚为宣武军节度使立家庙于京师通济里碑以大和五年立在鴈塔南一里

   唐柳州剌史柳宗元碑

韩愈撰沈传师正书碑以元和十五年立在凤栖原墓前碑碎

   唐赠司空杜如晦碑

虞世基撰八分书在城南司马村墓前碑摧损不可读

   唐赠吏部尚书萧灌碑

尚书左丞相张说撰梁升卿八分书明皇御题额金字犹显碑以开元十八年立在焦村墓前中统年村人卖与道者惜哉

   唐诚节冯昭泰碑

棣王撰中书舍人梁升卿八分书玄宗亲题额加谥诚节此其寑庙碑也开元二十一年立 【在慈恩寺】

   唐请立冯公碑

表昭泰子绍正请立庙碑表并墨诏同列散骑常侍陆坚题墨诏荅冯绍正表梁升卿八分书开元二年立在慈恩寺

   唐赠太保郭敬之碑

侍中苖晋卿撰中书侍郎平章事萧华书敬之华州人仕至寿州剌史以子仪追赠太保碑以肃宗元年建寅月立在凤栖原高望堆坟前见存

   唐贞顺皇后武氏碑

玄宗御制御书八分字太子亨题额后姓武氏终于惠妃谥贞顺天宝十三年立在庞留村南长胜坊冢墓前

   唐咸宜公主碑

鄜州节度使武元亨撰苏州常熟县令袁中孚书集贤院学士李阳氷篆额公主玄宗第十八女降秘书监崔嵩碑以兴元元年立在庞留村墓侧见存

   唐旌儒庙碑

秦焚书坈在临潼县西南二十里骊山半原横坈村秦始皇以骊山温处令人种苽冬月结实招天下儒者议之各说不同乃命就说之到者拜为莭前后七百人方难决因发机以土填之唐天宝中改为旌儒乡立旌儒庙贾至撰文立碑庙前 【碑土人埋之】

   唐尚书省郎官厅石记

左司员外郎陈九言撰序吴郡张旭书旭以草书知名此序独楷字精劲严重出于自然如动容周旋中礼非强为者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盖罕见于世则此序尤可贵也新说曰兵后石记填在青莲池中

   唐张旭草书千文

干元二年二月八日旭书自学优登仕至卒章凡六百九十五字存者六百七十三复重者五亡者二十二元豊三年吕大防守雍得之石苍舒俾模诸石而置于府廨又得赵大观别本自薄夙兴温清而下四十六字乃并刻之 【复古碑录】 ○始观张旭所书千字人至毋图隶散等怪逸过甚好事者以长史喜狂书故效其迹反复徐观至鴈门云亭愚蒙胆仰等字与后题月日则雄隐轩举槎枿丝缕千变万状虽左驰右骛而不离绳矩之内犹从风鸢翔戾于空随风上下而纶常在手击剑者交光飞刃歘怱若神而器不离身驻目视之在龙鸾飞腾然后知其真长史书而不虚得名矣世人观之者不知其所以好者在此但视其怪奇从而効之失其旨矣昔之圣人纵心而不踰矩妄行而蹈乎大方亦犹是也 【东观余谕】

   祭伯父豪州剌史文

唐颜真卿撰并行书干元元年九月今在贾治中宅

   唐荐福寺德律师碑

上郡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韩云卿撰韩择木八分书史惟则篆额大历六年立今在景风街仁王院

   唐花萼楼火余碑

翰林学士李白撰彭王传徐浩正书字体道劲冣为得意遭巢寇火焚毁上犹存四十余字在兴庆池南

   秦相樗里子墓碣

唐独孤寔撰张谊行书真元三年立在省衙西樗里庙中又唐郑路撰郑公谊行书在庙后墓前

   唐升玄刘先生碑

刑部尚书冯宿撰左司郎中柳公权书右翰林待诏唐玄度篆额先生名从政河南缑氏人居东都玄真宫敬宗师事之加检校光禄大夫及先生之号碑以大和七年四月立二碑一在东都一在西都见在灵应宫

   唐玄度十体书

前本得于苏氏后本得于李丕绪少卿丕绪长安名家子喜收碑文二家之体则同而文有得失故并存之贤者得自择焉 【今在安西府香城寺】

   唐颜鲁公坐位帖

鲁公与仆射郭英义行草书藁也鲁公为坐位高下小有失常力争如此使之立朝其肯逢君之恶乎出金石录今石刻在文庙

   唐阿弥陀经畅整书

干封元年立观其笔法自汉隶中来其点画劲硬细瘦如银钩铁画可为师法在山亭寺中

   唐一行禅师塔碑

明皇撰并八分书一行姓张后为沙门谥曰大慧碑以开元十六年立铜人原塔侧今灞桥东 【原上】

   张说题玄宗御书记

唐集贤学士题玄宗御制书并年月日记及摸勒刻字人姓名后有开元十六年将幸温泉亲诣大慧禅师塔所口勑捡校立碑使朱敬宣所记 【在碑阴】

   后魏温泉铭

不着人名氏作颂者自称曰孤其额曰雍州剌史松滋公元苌温泉颂盖苌始立室于泉上而作此颂碑古人摩挲光如镜呼为颇黎碑 【在华清宫】

   唐温泉碑

太宗御制御书碑额散隶为贞观二字帝始建宫于骊山温泉作此铭碑以贞观中立 【在华清宫】

   隋智永禅师真草千文碑

禅师王逸少七代孙妙传家法为隋唐间学书者宗匠写真草千文八百本散于世江东诸寺各施一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临书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求书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褁之人谓之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退笔冢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最为殊绝命工刊石置之漕司南厅庶传永久大观己丑二月乐安薛嗣昌记今在灵应宫

   唐怀素律师圣母帖

今在府廨

   唐臧氏紏宗碑

湖州剌史颜真卿撰并书臧氏东莞人自唐初灵州都督宠而下至京府参军叔清族系名字官阀悉载于碑不知所刻年月在三原北坡上

   唐赠工部尚书臧怀恪碑

抚州剌史颜真卿撰并书恪字

   贞节东莞人官至右武卫大将军赠工部尚书碑

以开元十二年立在三原冢前

   唐羽林大将军臧怀亮碑

陈州剌史李邕撰并书怀亮字明时东筦莒人官至左羽林大将军碑以开元十九年立在三原北墓冢前

   唐左武卫中郎将臧希忱碑

韩择木撰并书大历四年立在三原北墓前

   唐赠杨州都督臧希晏碑

张孚撰韩秀弼八分书大历五年立在三原北墓前

   唐赠荣州剌史臧公碑

王齐问撰张颂行书天宝中立在三原墓前

   唐果毅都尉臧崇碑

天宝七年立在三原新说曰已上臧氏七碑余至元十五年亲披荆棘而观抄录更有数碑剌深难造不曾抄写为怅

   唐报本寺碑

韦宗奉勑撰侯翊奉勑书徐方平奉勑篆额大中元年二月五日建在武功报本寺

   唐牛头山七祖遍照禅师碑

徐士龙撰姜泳正书贞元十五年五月立在樊川

   隋真寂寺碑

僧法林撰并八分书开皇十四年正月立在金光门真寂寺至元丙午六月大雨雹雷轰碑为三叚

   唐净住寺释迦文贤刼千佛像记

崔行功撰隶书真正无名自受禅中学来可以为法式今在开元寺官塔院

   唐信行禅师碑

越王贞撰中书舍人薛稷书事迹无叙但称美之辞神朔二年立在百塔

   唐圭峯定慧禅师碑

中书平章事裴休撰并书工部尚书柳公权篆额师姓何字宗密其文无足采其名世所重大中九年立在草堂

   唐大清宫道藏经目录碑

秦守正书赵盈篆额本唐太清宫今为贾老庵

   唐华山石阙题名

开元二十三年郑虔题名为首后二百年至唐清泰三年户部侍郎杨凝式而止其间无年月悉列于后緫五百一人在华岳庙

   唐颜鲁公题名

真卿为饶州剌史以干元元年题名于华岳庙

   唐修汉未央宫碑

裴素撰朱(王巳)行书毛伯贞篆额会昌二年十一月六日建大元壬子载于西岳庙

   晋王羲之笔阵图新说

笔阵图其中张昶华岳碑误写张旭盖后模勒之谬 【今在山亭寺】

   晋谢灵运草书帖

临川长史谢灵运文章之余尤精翰墨观其纵逸之势妙绝入神人示予遂勒于石永为世之模楷尔嘉佑己亥岁九月三日光禄少卿李丕绪书后今在陜西行台赵中丞宅

   唐张长史肚痛帖

新说曰帖三十字颠草奇怪多不识先在张金紫宅

   唐邠国公修功德铭

长庆二年十二月立今在文庙

   唐金兰帖

得欧阳询墨迹六十字笔力崄劲体法方直而雅有风气予甚爱之遂藏焉又模于石将传永久元佑元年仲冬乙卯愽陵崔颐正可云今嵌在文庙成德堂西壁

   唐华清宫津阳门诗碑

郑(虫禺)撰津阳诗一百韵在华清宫

   唐幵府君神道碑

在蓝田县西咽壶泉柳公权书

   唐韦皇后碑

柳公权书在韦曲

   唐华清宫三十韵诗

中书舍人杜牧之撰杜竦书在华清宫

   唐昌黎五箴

宋狄道李寂玉筋篆书男珍模勒上石宣和五年建今嵌在文庙

   唐顺陵碑

武后追尊父士彟为无上孝明皇帝母杨氏为孝明皇后命李峤为碑文相王旦书碑高大非人力所及今在咸阳原上

   唐三藏法师玄奘塔碑

刘轲撰僧建初行书开成四年在兴教寺

   宋新修秦始皇帝庙碑铭

大中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守太子詹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杨昭俭奉勑撰翰林待诏待太仆寺丞柱国臣孙崇望奉勑书开宝六年十月十五日建在临潼县东陵北二里

   宋新修汉文帝庙碑

翰林学士中散大夫权知贡举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李昉奉勑撰翰林待诏行大仆寺丞孙崇望奉勑书开宝六年岁在癸酉十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建在霸陵西五里刘村镇

   宋大观圣作碑

在府学

   宋赐辟雍诏

   宋幸学御笔手诏

   宋重修文宣王庙记

殿中侍御史刘从义撰永兴军节度使太师中书令行京兆尹王彦超立建隆三年八月廾五日

   宋京兆府移文

宣王庙记龙图阁待制知永兴军府事吴防撰鄜州观察使石苍舒书元丰三年二月日

   宋建学勑

景佑元年十月日

   宋府学移石经碑记

雍学官黎持撰元佑庚午

   宋永兴军创修府学记

大观元年十月立

   宋永兴军府学开泮水记

大观元年十月立

   宋教兴颂

虚仪先生撰唐英篆书在文庙

   京兆府小学规

太学教授任民师撰在文庙

   宋三体阴符经

郭忠恕古文玉筯篆八分书三体干德四年立

   宋兴庆池禊宴诗碑

庆历十五年建在众乐堂前大元至元十三年安西教官移在文庙背面刻重修庙记

   宋十八体篆额

僧梦英篆十八体八分字题名

   宋武功游师雄墓志

张舜民撰邵(龠虎)书张枲篆盖嵌在成德堂壁

   宋凤翔八观

苏东坡撰并书在凤翔高緫管宅

   杜甫漫兴九首

宋黄鲁直草书在邠州王讲议宅

   宋绿野亭记

新说曰 武功乃横渠先生讲学利州昭化县令张闳中撰武功县令刘干立石

   慈恩鴈塔

唐贤题名十卷慈恩鴈塔本隋无漏寺故地高陵在春宫为文德皇后复置故以名之永徽三年沙门玄奘自西域归始于寺西建鴈塔其后颓毁至长安中乃复更造南对玉案雾檐诸峰东枕曲江与大明宫丹凤门端若引绳气象雄伟甲于天下杜诗所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盖言其高远如此自神龙以来进士登科皆赐 江上题名鴈塔下由是遂为故事五季寺废惟鴈塔岿然独存有僧莲芳始葺新之塔之内外皆以涂塈唐人题字不复可见元丰间塔再火乡人王正叔始见书壁断裂因刬刮甃甓得题名数十乃录以归屡白好事者使刻石逮今踰四十年卒不果重和戊戌察雠书东观偶与同年柳伯和纵谈及此击节怅然明年伯和出使咸秦暇日率同僚登绝顶始命尽刮断壁而祈得尤富皆前未之见者又俾刊者李知常知常本摹榻随其断缺不复敢增益一字正叔隐居里中素于书法乃属以次第标目分为十卷刻于塔之西南隅于是一代奇迹烂然在目先是会昌中宰相李德裕不由科第深贬进士始罢宴集向之题名削除殆尽故今所存独诗人逸士与公卿贵游子弟为多夫晋贤真迹流传至唐宫楮私胜几数千卷自欧虞禇薛而下皆宗之当时士人咸以不能书为耻以今题名考观其间纵复歌斜至锋藏笔劲气格高古皆有江左遗风国朝士夫必题识其侧欲俾来者护持而皂隶庸人辄以俗书污漫其上于是汲水涤之新墨尽去旧画宛然乃知唐人于字学非特点曳尽工至于笔迹亦复精妙如此伯和好古愽学迈往不群闻其成也为之喜而不寐见诿序引辄以所闻见者列之碑首云宣和庚子九月望日少陵樊察仲恕谨序

   唐人登科燕集

曲江题名鴈塔一代之荣观当时士风以不得与为深恨国朝锡燕琼林立碑太平兴国寺乃用唐之遗典故凡謌诗启叙纪述同年契者引鴈塔为故事鴈塔在长安南曲江西慈恩寺乐天所谓曲江院里题名处是也塔成于显庆间巨今几五百年坚完如新璧砖上字墨犹存四方士大夫自非身甞登览盖莫之见世亦有募刻以传者宣和庚子瑊以漕事使关中公余与同僚访古周览塔上层层见之字画道丽俱有楷法金榜无几而名卿伟人留记姓名岁月者倍多乃得善工李知常等俾尽摹刻于石托隐士王正叔点校编次同年樊仲恕冠以序引正叔好古愽学通古书法仲恕 才巨笔有闻于时是书当借重以传其详见于叙云宣和庚子十月朔大名柳瑊伯和题

   金重修府学碑

河南潘师雄撰并书正隆三年建

   金京兆  半宫登科记

龙山高有邻撰承安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金修府学教养碑

中山刘渭撰奉天阳奂书正大二年建

   金府学创建题名记

正大二年十二月日立

   金京兆府重修府学记

贞佑二年立

   金耀州美原县进义副尉赵隐振贫碑

前修撰状元赵承元譔泰和八年春三月初吉县人立其略曰泰和三年关辅饥贫弱流离县官虚廪无以尽赡美原赵隐独发其私藏自癸亥之冬十有二月徂甲子之春四月尽百日为豆粥日哺饥者五千余人而无吝心陜右按察副使路铎拜章论列求加甄奖圣天子嘉之特命隐策名天官阶进义副尉入班从事以中劝也新说曰今安西路济民局提举彦忠乃五世孙也

   大元京兆府重修文宣王庙记

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徐剡撰府学教授骆天骧书并篆额至元十三年正月建

   皇子安西王盛德之碑

孟文昌撰仆散祖奂书骆天骧篆额府学诸儒人建至元十四年

   皇子安西王文庙释奠记

京兆路儒学教授孟文昌撰儒学教授骆天骧隶书并篆额至元十六年正月建

   大元创建甘河遇仙宫记

前进士李道士撰甲辰十月建

   大元京兆玄都万寿宫记

乡贡进士李庭撰乙巳七月二十四日建

   大元重修终南山重阳万寿宫记

前进士云中孟攀鳞撰己酉冬十一月建

   大元陜西创建三皇庙碑

中奉大夫陜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张立道奉 令旨撰翰林侍读学士朝列大夫陜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高凝奉令旨书府学教授骆天骧篆额大德四年岁舍庚子三月丁丑建监修官王府典藏司大使王庭瑞医愈郎陜西四川中兴等路医提点使司判官王府医药提举常庆祚

   大元重修磻溪成道宫记

奉训大夫陜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魏初撰

   大元京兆咸宁县南坊重修大古观记

前进士太原刘秉中撰府学教授骆天骧书

   大元中书丞相胡公神道碑

中奉大夫参知政事商挺撰并书

   大元嘉议大夫提典司天台张公神道碑

前进士云中孟攀鳞撰司天台判骆天骧书

   金朝列大夫武骑尉赐紫金鱼袋文儒武君墓碑

在咸宁县韦曲之东少陵原君讳曦 【旧讳王 勿直避宣宗庙讳更】 字子华盩厔人义荣先生之祖也曾祖官至大传次孙天锡立石正奉大夫昭文馆大学士 书左丞柳溪姚枢书中奉大夫前中书省参知政事枢密院副使曹南商挺题额门人前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武功张徽撰前中顺大夫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兼修起居注赐紫金鱼袋元好问

   大元中顺大夫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副使宋鉴山先生神道碑

翰林丞 知制诰兼修国史闫复撰集贤学士刘愻书秘书 阳桓篆额先生讳     其号也簪缨故家天姿秀发中书杨公宣抚京兆辟为幕宾与商左山赵辅之同列本  人因宦游至秦遂家焉累官至前职寿七十七有鉴山神暇集行于世

   大元故资政大夫中书左丞赠光禄大夫中书右丞忠宣公神道碑 

太子谕德李谦撰翰林侍读学士奉政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高凝书丹并篆额

   大元修郭令公庙碑并第十九代孙奉训大夫故知宁海州郭侃碑

俱系翰林丞旨闫复撰在本府东夹城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