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陈光贻 著
瞿序
方志纪载某一地区之历史,自全国总志以至都会郡邑,举凡山川、人物、风俗、物产等等,靡不毕具。但以彼此情况,各自有异,遂有此详彼略,甲重乙轻之分。论其体裁,亦不尽相同,自序、凡例,略举概况,详别著地方志学讲义初稿中。异曲同工,要皆为国史初基,但方志所载,有隐微事迹不见于国史者,有前代人物不列国史者,有特殊史料不尽登国史者,独赖方志以传,其史料价值,可以概见。
方志古无专书,寻根溯源,要以《禹贡》及《周礼·夏官·职方氏》为权舆;晋常璩《华阳国志》,记巴蜀地区事迹,粗具方志之雏形;《隋书》、两《唐书》经籍艺文志地理类所收,大都为形似方志中专题单行者;至宋,方志体例始渐备。
《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分列十目,取采谨严,择尤雅者始录之,列入总志者祇七,都会郡邑者四十七,而《吴地记》《长安志》《雍录》等入古迹,《桂林风土记》《岳阳风土记》《东京梦华录》《会稽三赋》《中华纪闻》等入杂记,倘视作别裁,亦无不可,惟详略重轻之间耳。方志一门,于群籍中所占数量十不及一,旧藏书家著录无多,至近数十年来,始有方志专目出而闻世,视作创举,由是海内外图书馆咸以网罗方志为重要职志,竞相罗致,书林猝空,遂使价增倍蓰,宋元旧刻,片纸之值,几乎贵及兼金;无法获得原本者,则或乞乎传钞,或代之影印,甚或谋诸胶卷,取而代之,用广其传。
长兴陈光贻先生,专修国学,而于方志致力尤勤。尝承乏武进文献征存社,整理古籍;继至上海图书馆,与共晨夕,每获异书,必持以相视,休沐之暇,輙录其精要。晨书冥写,露纂雪钞,无间寒暑,日积月累,所见寖广,寝馈于斯者盖三十余年矣。乃以其所录者颜之曰《稀见地方志提要》。览其例言,隐隐知其所谓稀见者,则或为版本之罕传,或为笔墨之优异,或为取材之独到。复旁搜广引,以正旧传,如据单学传《钓诸小志》,举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知原稿多至两橱,通行一百三十卷者尚非足本。又据归有光《震川文集》谓:《兴都志》当时以不合圣意,未尝付梓,仅留传钞本,以正著录刻本者之讹。其意至深,固不徒仅仅于流传之不广也。于是择其尤珍者,得一千一百余篇,分列若干卷,将以此为滥觞,异日更以余稿及续见者继之。前贤名著,益得发扬而光大之,良驹得骋,功在伯乐。辱承见爱,每以他山之石见推,属为文以记之,义不敢以不文辞,自惟虽略知版刻,管窥蠡测,恐无益于先生之文,聊贡刍言,就正大雅,亦私幸得附骥云。一九八○年四月瞿凤起稿。
潘序
方志之业,备例于宋而繁衍于清。千载以来,官修私纂,数几及万,駸駸囊括寰宇,星罗万象,实史材之宝库,取资无穷,文献足徵,猗欤盛哉。顾历史悠久,流散蓬转,综而理之,殊感难能。吾友朱君士嘉,早岁从事方志之学,徧访国内外公私藏家,分省系目,编成《中国地方志综录》一书,得便学者之撏然据目存录,无由深入探索,未餍读者之殷求。建国以来,私家所藏,次第俱归公有,全国各图书馆均重视斯业,搜罗日广,而《中国地方志综录》之增补益富。朱君广理旧业,踵成巨编,行将问世,以备观采,足称盛事矣。顾时代更易,体裁不一,而编纂之人,学识时有高下悬殊,内容无覩,精粗莫辨,考镜取资,何由入手?此陈君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之作,庶有裨学者之寻索为不可少也。予与光贻同事上海图书馆,垂三十年,深知其用力之深,审别之精。馆藏地方志盈六千余种,君以休沐余闲,遍览馆藏,每读一志,辄为扼要钩玄,纂录成文,露钞雪纂,阅二十余年,成提要千一二百种,编为十五卷,举地方总志一卷冠首,全国地方要典,约略可具。读君序例,溯源穷流,有条不紊,非沉酣于斯学者,曷能臻此?深惭寡昧于兹专门之学,刍献无能。承命缀言简末,附骥留名,未尝不重自愧也。君书杀青有日,而孜孜兀兀,赓续攸待,用当摩挲老眼,更观厥成焉。一九八○年四月潘景郑谨识。
自序
方志其曷昉乎,始肇于《周礼》,《周官》外史掌邦国四方之志。若《晋乘》,《楚帱杌》之类,是则诸侯之成书也。自秦兼并四海分郡邑,汉因秦制置州县。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计书先上太史,副在丞相。汉自张禹属朱贡条记风俗,始有方域记。东汉有《汝南先贤》《襄阳耆旧》《关东风俗》诸传,其初惟扬明耆献,渐而方物有传。然一事一篇,而未集成一书也。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其书犹存,观其体例,有似今之方志焉。然其为偏方割据,纪载一国之全史,不可视为方志之肇端耳。自刘宋迄隋唐,记山川郡邑之书有志、乘、记、谱、编、录、图经、事类等名,于是方志之名始立,而不过记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及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兼及古迹,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又增人物、艺文。后来修郡县志皆仿其例,故自宋以后方志体例臻备。举凡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艺文、灾异,无不概载。其名称曰志,或曰记,实兼及图经、录、乘,至是方志渐符史体矣。元、明方志,大抵承宋志体列。元始置行中书省,明有布政司,掌管一省事宜,自明以来,乃有一省之通志。其时关镇军、乒备道诸武官,亦著书侈谈地理形势、疆场城塞、兵马刍粮之事,而有关镇军卫所之志。明、清职方制,设省、府、州、厅、县、卫、所,乡镇诸级,各有修志,其记载有区分,而体裁大抵相似,事无巨细,无不述焉。王士祯谓:“《汉中府志》载木牛流马法,《武功县志》载织锦璇玑图。”此史书之所无,有溢于史例之外矣。虽不免踵事增华,末大于本,若非妄谈,乃可以补史书之不足也。
盖论历代纂修方志得失,以缀周、秦、两汉、六朝以来之书,说地理者多矣。或释经典,或撰述方志,竞为新异。《隋书·经籍志》地理类载者,今其书渺不可求,亦无从窥其体例也。自宋迄元、明、清之方志存者尚多,犹可考其纂修因革之源流。宋自祥符中诏天下修图经,援以《太平寰宇记》为例,兼述人物、艺文,体例庞浩,周淙《临安志》,范成大《吴郡志》,为尤著者也。元修方志,以宋志为法,纪载增详。俞希鲁《至顺镇江志》,述及物产,徐硕《至元嘉禾志》,录以碑碣,袁桷《延祐四明志》,记及水利。均增益备,叙述简括,深有体要,可与宋人颉颃也。明修方志,初以宋志为树范;至正德间体裁始变,沿史法,工词章,褒贬善恶。康海《武功县志》七篇,一篇一文,首尾相贯。其文简事赅,训词尔雅,石邦教称,其义昭劝鉴,尤严而公。韩邦靖《朝邑县志》,则宏纲细目,包括略备,约其文辞,治其烦重。故文省而事不漏,且叙次点缀,若有余间,宽然无局促束缚之迹。论二公之书者,称为“乡国之史,莫良于此”。又谓:“《武功志》体例谨严,源出《汉书》;《朝邑志》笔墨疏宕,取法《史记》。”其后修方志者,莫不以《史》《汉》为圭臬,因而多奉康、韩为宗矣。清修方志,于乾嘉时最盛;如戴震、钱大昕、洪亮吉、孙星衍辈,以修志应繁,终年载笔。其所纂之志多征博引,致无一字不著来历,戴震甚谓:“志以考沿革,但悉心于地理,则志事已竞。”其时章学诚驳以修志,专事沿革,则偏而不全。由是修志家致生二说,互持论评。后人称戴震等为考据派,章学诚为撰著派。学诚修志,实承康、韩,以著述为旨,以史法为例。其尝言曰:“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须立三家之学。”三家之学者,章学诚所订《方志立三书议》也。余谓学诚修志,以史法为例胜。康、韩修志,以《史》《汉》之文胜。康、韩之书,辞约而事不漏,简核尔雅。学诚以史例为骨,体大空疏。其所拟《湖北通志》例,体裁庞浩,则文繁事复,终不免后世议其缺失也。岂其定例,剪裁之技虽工,而修辞炉炼之功不足哉欤?终不若考据家如钱大昕、洪亮吉辈,勒成诸志,开卷井然,事详词畅。其后李兆洛、俞樾辈继为有名,而学诚之学,则无后继者也。
方志之书,见载于史书艺文志者,始于《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新元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均列于地理类,未有别立方志一门。《清史稿·艺文志》地理类有都会郡县之属,载方志三百五十六种,大抵为官修之志也。而《千顷堂书目》所收方志,有一千六百多种,《古今图书集成》内录方志,约计一千四百数十种,可知方志卷帙之浩繁矣。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执事者于方志,厌其芜滥者多,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仅收四十七种,又杂志及存目一百数十种。考方志之载于公私书目,而独立一门者,始自《通志·艺文略》地理类,有郡邑之属,图经之属。《国史经籍志》地理类,有图经一门,《万卷堂艺文目》地理类有方州志一门,《澹生堂藏书谱》图书类有省会通志、郡邑志二门。迄清末缪荃孙编《学部方志目》,始有方志专目之书,瞿宣颖撰《方志考稿》,又有提要之作。自后数十年间,方志目录之书多矣。或为考索存轶,或为著录藏书,竞为新异。近人朱士嘉汇集全国今存方志,编为《中国地方志综录》,共有七八千种。
观今存方志,由于编纂者之学识参差不齐,往往高下悬殊;故其书有纯有拙。然大率芜滥者多,纯于史法者少;要不失为可备考之资料,即使有芜滥之偏,亦皆足以参考也。举凡方志中省府州县之建置沿革,职官典制,风俗物产,农业水利,人物艺文之类,由于各级方志纂辑之时,因地近知征而易核,故能迹真翔实。虽其有详有略,或核或谬;则撷信实,弃虚构,皆可以为当世建设所致用也。清初顾祖禹纂《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纂《天下郡国利病书》,大抵取材于府县方志,凡一国之疆域山川郡邑形势、典章制度、风俗物产、屯田赋役、战守成败、兵马刍粮之事,及河漕堤塘水利之兴废,皆究厥本源,汇于一书,可以详其利病之所在者也。由是后来学者,乃知方志中蕴有可备考之资料。其初则用之于考证经史,及国家经济利病之所在,如朱彝尊《日下旧闻》,钱大昕《辽史拾遗》,陆心源《宋史翼》,间亦取材于方志。陈垣专取材于《至顺镇江志》,作《元也里可温考》,张星烺援引闽、粤方志,成《斐律宾李马奔之真人考》,沙彦楷以宋、元、明方志所列秦、汉古舆图,考定《禹贡》三江源委,作《江湖五考》一书。由是世之学者,乃知方志中蕴有经史所未载之史料焉。方志中非惟蕴有丰富之史料,其于天文地理经济等资料,亦蕴藏丰富,尤为经史之书所无焉,则正待后来者之所启发耳。近来学者,为国家建设所需之资料,对方志颇注意,方志目录之编辑,不下数百种,方志资料之纂录,亦在兴起。至于考方志资料之真伪,述山川郡邑形势之扼要,物产矿藏之所在,以及历代方志体裁之因革,则未有作者。惟瞿氏《方志考》,仅成六篇,述及八省,只考修志源委,论纂辑工拙,且其所录多为习见之书。又观今公私藏家所编方志目录,仅著书名卷数撰人版本而已,且以书名不似方志之地志书,往往摈弃不录。以故余久有志于方志提要之作。提要则可以概述一书之内容,至于山川郡邑古今之沿革,一郡一邑物产之所著名者,以及历来方志体裁之因革,与夫修志者,手裁之优劣,皆可简括而说明之。然方志卷帙繁浩,势难尽录,固非一人一手之所能为。然观古人著书,贯彻终始而成一家之言,亦非众手之所能作也。且余才疏学浅,虽蓄有此志,自忖不免狂妄。惟以有志竟成之教为愿,不惜劬劳,不稽及时刻,公退之暇,每阅稀见之方志及著名志书,摘其书内核要,先于上海地区公私藏家,录得几百十种,著成提要。复又征求于外地,北至北京,南至天一,近在苏、宁、杭、嘉诸地,亲往访书,如此历二十余年。余于方志之学亦略有所知。著成提要约计一千一二百种,编为十五卷,首一卷,名曰《稀见地方志提要》。
《稀见地方志提要》虽未尽收今存之志书,而每省之通都名郡邑,则绝少遗弃,尤于书名不似方志,诸家目录遗漏者、稀见者,《提要》著录之。历代方志体裁及各级地区之方志,《提要》皆无遗漏,例如侨立志书、编年体地志、纪事本末体地志、赋体地志、骈俪文地志等,今行诸家方志目录,不辨方志体裁,大抵摈弃不录,《提要》则每一志类、每一体裁,皆有著录,可以考见历代方志之变革焉,于《提要》之《例言》一一详述说明。至于宋、元、明有名之方志虽存者不多,前人已作提要考证者,而今毋须作补正者,《提要》不再尽数著录矣。《提要》于方志书中内容资料,只能撷其核要,以资阅者。至于资料之真伪,核实虚妄之辨别,则赖各业专家自行考证。然于方志中虽一图一表,《提要》作者视为可撷取者录之。例如,顺治《河内县志》卷前列《大禹覃怀底绩图》,乾隆《宜川县志》之《壶口古图》,嘉靖《徽州府志》列秦、汉鄣郡古图,表如《建康表》之例。又如历代疆理之制,清有分县,而不列职方之制,惟行于甘肃一省,穷僻之邑。而宝山分县《江东志稿》,初稿始于乾隆时,乃知毗连松、沪繁富之区,亦有分县,非惟限于甘肃一省焉。《宣统泰州志稿》详载商会农会之创设开始,清代有此制矣。至于物产之变迁,方志每载唐、宋、元、明、清时矿冶之业,而稀有金属之蕴藏,前人未知此学,方志记蕴地生物之状况,可以推测焉。如《长兴县志》记乌瞻山,乌过其地,必高飞俯首,昔有道士炼丹于此。又如光绪《苗栗县志》物产类附《潢案》一篇,记光绪丙子,募西士为工师,设机械开井炼油,而与西士争讼之事。成化《湖州府志》载,绢紬绫纱,惟郡城中织之,其外具无。考清代湖紬,机杼之家,偏于村野,而反郡城中则无织紬之家。此乃工业集中于城,或分散于乡之变迁也。成化《府志》又载“笔出归安县之善琏村,昔有冯应科、陆颖,皆善制笔,近时王古用所制亦妙”。而近二三百年来,则推郡城之王一品所著最佳,以此可考古今商品之变迁也。兹序言略举此数端,以见稀见方志,有不易征之资料存也。陈光贻记。
●凡例
例言
一、吾国自汉魏以来,说地理者多矣。以审乎天下形势,而视乎山川之脉络,关乎都邑。由是撰述方志,竞为新异矣。自宋以来,犹存方志之书,不下万种。然不出于官修、私纂二类,体裁亦各殊。皆可以考镜列代州域之形势、山川之脉络、货物之所产,以及采获旧闻古迹,莫详于此。然其书体裁因革,纪载疆理,历代不同,非以目录可以注明之,惟作提要可以述其因革之变,综其源委之所由。而方志卷帙浩繁,不胜尽录,只可择其版本稀见,与定例笔墨之优异,或取材之独到,为方志之重要者录之,本书取名曰《稀见地方志提要》。
一、清雍正时苏州府学教授储元升有言曰:“地志有四,曰一统志,曰通志,曰府志,曰县志。就其中惟县志为地未甚广,纪载较详。”储氏所举,不过方志体类中十之二三耳。如关、镇、军、道、卫、所诸武官亦皆修志,盐井盐场,有提举所修之志,土司司所,有土司所修之志,乡镇有村镇之志。或其书以山川岛屿地域等名者,而记一方一域之疆域、山川、天文、历史、经济、人物、艺文者,亦为方志耳。计其种类,有一统志、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关镇军志、道志、卫所志、土司司所志、盐井盐场志、乡镇志、乡土志、侨置志等,兹分述如下:
一统志即总志,是为一国之志,综录一国郡县志书而成也。唐《元和郡县图志》,体裁宏备,《四库全书》列于地志之首,郡县修志,必用其体例,方志体裁,亦臻完备,总志方志遂密切相关矣。总志规范,为一国疆理之制,方志规范,为一省一郡一县之疆域;欲明一省一郡一县之疆域,焉可不明一国之疆理乎,本书故列总志于卷首。总志为记一国地理之书,其编纂因各取所需,或专载舆图,或专记舆地、山川,或专述天时、物产、胜迹,或记寰宇通衢,或为商贾游览之所用。其书为载一国疆域者,本书皆择要著录。
通志亦称省志、大志、全志、省图经,其大抵始于明时。宋有路图经、路会要,清人之《满洲源流考》《柳边记略》《吉林外记》《黑龙江外记》《蒙古地志》等,亦皆为记一省事物之书也。省之设,盖自元置行中书省始,明、清之布政司,亦管理一省之行政。通志则为明、清时巡抚或布政使所修,而执笔者,大抵为学政;亦有出于总管二省之总督所主修者也。如《盛京通志》,为盛京府尹所修之志,而统记关外今三省地域。因清于光绪前关外未设行省,仍其旧制,以盛京昂邦章京所管辖焉,故盛京修志,亦称通志。
府志,或称郡志,是为知府主修之书。府之由来,唐制大州曰府,隶于道。宋制隶于路,元制隶于行中书省,府下隶于道或路,明、清隶于布政司。而明制以应天、凤阳、顺天三府直隶南北两京,清初亦以盛京、顺天直隶京师,设官称曰府尹。府尹所修府志,其大抵用都会志例,与知府所修府志有异。又私纂之郡府志书,与官修府志体例不一,如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吴履震《五茸志逸随笔》、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名异体殊,不过记一郡之人物掌故耳。
州志,是为知州所修之志,元、明、清制,以邑之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州隶于府,亦有隶于道于省,或领县,或不领县。盖州之名,由来远矣;古之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此尧时之九州也,舜增为十二州,犹今之一省。秦并诸侯置郡邑,魏晋六朝均设州,统辖郡邑。隋初罢郡置州,后又罢州置郡。唐初改郡为州,后又改州为郡,唐、宋之制,置州犹如明、清之一府也。
厅志,始于清代。清制,府以下设厅。厅分直厅、散厅之别,皆设同知或通判之官,以理厅事;直厅如同州县属于府,散厅则为府之分出;其大抵置于地方特殊之区域,专管一种政务,如盐茶厅等是焉。而厅不领县。按《大清会典》:“凡抚民同知通判,理民同知通判,有专管地方者为厅。其无专管地方之同知通判,是为府佐贰。”
县志,为记一邑事物之书。所谓省府州县志书,县至下焉,为地未甚广,纪载较详;为省府修志所取材焉,故县志为地方志之基础。设县之制,周时已有之矣,自秦以郡统县,历代相因。明、清制,县属于府,或属于州;民国初,县属于道,道废,直属于省。方志以县志为最多,体裁亦于县志为最繁,总其类,有官修与私纂二种。如《凤阳新书》,因凤阳为明太祖“沐邑”,出于京兆知县所修,其体裁仿都会志例。如《曲阜县志》,曲阜为孔子之乡,为孔氏世袭知县所修,重于孔氏世系,体裁与他邑县志不同。又如《陇西分县武阳志》《打拉池县丞志》,是为分县志书;分县始于清代,以大县僻壤之区分设,置官不设知县,以县丞专理县政,故分县志亦称县丞志。清代分县之制,未见明规典则,而甘肃一省,有分县凡九,江苏亦有宝山之江东分县。
关镇军志,关镇唐宋称军。《通考》曰:“宋朝之制,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宋有《广德军图经》。关镇有志,大概始于明。是时布政使诸官,修有一省之通志,由是关镇守将亦著书记其戍地。其书所述,则重于疆场城塞、兵马刍粮,用以察边情、定战守之策。兼述及其戍地之风俗物产、古迹祠庙、人物艺文。而宋称图经,关镇军志必载详细之舆图也。
道志,出于分守道,或兵备道所修。分守道所修者,有同于省郡之志,兵备道所修者,则犹如关镇军志。明、清制,以分一省为数道,则因事而设,置废无常。
卫所志,始于明。明初立军卫法度,天下要害之地,连郡者设卫,卫以下设所。《明史·兵志》日:“明于武功定天下,自京师达于郡邑,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清因明制,亦设卫所。卫所有专志,如《金山卫志》《蒲岐所志》是也。
土司司所志,明时已有之矣。《古今图书集成》中,所录《大渡河土千户所志》《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志》,皆修成于明时,今犹可考见。土司之制,由来极久,唐、宋有“羁縻”州,尚未通于典属。元设有“宣抚”“安抚”“招讨”等司,则已明规官制。明、清于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等地,凡羌、番、苗、瑶诸族聚居之处,皆设土司之官世掌之。如宣慰、宣抚、长官等司,与指挥使司,千户百户,是为武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及州判、吏目等,是为文职。总称曰土司,《明史》有《土司传》。土司有其所领司所之志,书中兼记其家世渊源也。
盐井盐场志。盐井志则独见于云南一省,云南有盐井凡九,以黑、白、浪三井最有名,皆有盐井志。盐井自元朝始设官专理盐务。明置提举司,兼理民刑政务,其职所司与知州等。清因之,康熙时修一统志,征天下府、州、厅、县志书。是时云南黑盐井提举沈懋价,以为盐井之制,与州县同,不可无志,乃修《黑盐井志》以呈,盐井有志自此始焉。盐井志记盐务以外,兼述天文、地舆、古迹、物产、风俗、衙署、学校、祀典、人物、艺文,同于州县志之体例也。盐场设于沿海之地,明、清制,与盐井同在职方之属,如江苏《小海场新志》,盐场志焉,按其书所载,设官称场司,与知县同,其场盐课直属于布政司,田赋则隶于泰州。
乡镇志。乡镇之有志,由来久远矣。古为记山川故实之记,或以乡镇之名名其书,或以山川之名名其书。梁吴均《入东记》,以乡名也,宋常棠《澉水志》,以川名也。明、清之际,江南私家纂乡镇志最多,有称乡志、镇志、村志、里志、场志、团志、坊志等。亦有以湖沼岛屿之名,名其书焉。如《具区志》《分湖志》述及江浙二省郡邑,而不记城厢,亦乡镇志之体类耳。其书与山水志颇难分别,以重在记地方故实者,本书著录之;如《语溪新记》《湖阴汗简》《海珠记》《小琉球漫志》等书,虽以湖沼岛屿之名名书,其实记地方故实之书,且稀见也。夫乡镇之制,由来古远,《周礼》有六乡,秦制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镇之名,其大概始于宋,而有别于关镇之镇者。宋朝之制,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后改为镇,镇有镇将。使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亦为镇,或以官监之。而明清制,乡镇属于县。
乡土志,始于清末预立宪法,用以观察民俗,乃征各省府州县编纂。辛亥后流布民间,及辛亥后编纂者,约计有五百多种,或称乡土教科书,亦有仍称县志者,如《明江县志》,为乡土志编例也。其书大抵从速编纂,草率成编,无一定编例,记一郡一邑之概要而已。溯其源委,清末际仿泰西学校有乡土科,而编乡土教科书。然考明时杨循吉纂《苏州府志纂修略》,清周凯纂《襄阳必告录》,揆其义,与乡土志颇相似,盖亦自有由来耶?
侨立志。侨立之制,始于东晋永嘉南渡,而仍以旧壤名,侨置郡邑。考其侨立之名,又称侨置。《晋书·地理志》云:“自中原离乱,遗黎南渡,并侨置司牧,非旧土也。”又《隋书·食货志》曰:“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唐书·艺文志》及宋以来书目,载有侨立志,而今无一全存,无从窥其体例焉。推探其例,必无土著、土产。本书仅著录辑佚两种,聊存管见。
方志有如上几种体类,本书皆有著录。如上体类以外之书,其确实纪述地方事物,同于方志性质者,用《四库全书》收《满洲源流考》,列于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之例,本书亦有著录,如著录《八旗通志》于辽宁省。
一、方志体类,有如上之多,其编纂体裁,采用文体,与史书体裁与修辞之发展相似,惟方志体裁,多于史书。计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杂记体、传记体、辑录体、术数体、赋体、骈俪文体、诗体等类。
纪传体。方志之具纪传体裁者,自《元和郡县志》后,郡邑修志皆仿其例,方志体裁渐符“正史”之体矣。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有云:“仿纪传之体而作志,仿律令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阙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其说是以志、掌故、文征三者为方志体例之三大纲,以三大纲之义,再分立细目,则变化无穷焉。如章氏所纂《永清县志》,分纪、表、图、考、略、传六大类,下各再分细目,本立三书之义,体例最完备之志书,即余所谓纪传体裁之方志也。此类方志,为今存方志之极大部分。
编年体。编年方志,昉于明嘉靖初,长兴知县黄光升修《长兴县志》二卷,嘉靖间颜木纂《随州志》二卷,崇祯时龚策纂《武进县志》二卷,皆体用编年。今惟《随州志》犹存。《四库全书提要·地理类存目》著录,谓《随州志》云:“编年之例,全仿《春秋》,地之沿革,官之迁除,士之中乡会试,贡大学者,案年纪载,皆地志未有之例也。”清雍正时缺名纂《临朐编年录》七卷,文长事繁,邑之沿革古迹、职官选举、灾祥杂事,皆按年编载,凡四千四百二十三年。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方志,始于明正德时,康海纂修《武功县志》七篇。一篇一文,首尾相贯,文简事核,训词尔雅。同时韩邦靖纂《朝邑县志》二卷,虽宏纲细目,仍一事一篇,联贯不漏,行文无局促束缚之迹,邑事物本末具备矣。是后修郡县志者,莫不以康、韩为宗,自宋以来修志用纪传体裁之例,几被推翻。而摹拟者虽多,能纯其法者少。惟马騋天纂修《晋疆纪事》(即《河曲县志》),颇能似之矣。清冯甦《滇考》二卷,记云南沿革旧事,治乱大端。凡三十七篇,每事皆首尾完具,端绪分明,《四库全书》列入记事本末类。《四库》所收记事本末之地志甚多,有一事一体者,有诸事一体者。
杂记体。凡一事一篇之方志,全书事迹及行文气势,首尾不能通贯者,不可视为记事本末体裁,只可称为杂记体。如史家之杂史、小说短篇之类耳。例如明郭棐之《酉阳正俎》是也。
传记体。凡以郡邑之人物传记别成一书者,则为传记体方志。此例由来已久,东汉之《汝南先贤》《襄阳耆旧》诸传,为其源也。《宋史·艺文志》地理类载唐稷《清源人物志》;明宋濂纂《浦江人物志》,亦称《浦江图经》;《地方志综录》所收何三畏之《云间志略》,亦为传记体裁耳。
辑录体。辑录体志书,类似史抄之例。选录有关郡邑事物之文,汇成一书,而不自述一辞者是也。其始于明嘉靖间沈敕辑《荆溪外记》二十五卷,凡山川、区域、城郭、土田、人官、物产之类、包罗揆叙。其例首列艺文,为地志未有之体。又辑周处《风土记》,而开方志辑佚之风。清朱绪曾辑《昌国典詠》十卷,乃博采宋、元、四明志乘及《昌国州图志》之文,凡二百四篇,汇成舟山掌故之集。周广业辑《洞川志钞》,汇辑广德州历修州县志之序例小序也。杨光鼐《琼志撷录》,辑琼州府志之撷要也。
术数体。为术数地理学者所纂之志书也。不外乎阴阳五行,生剋制化之说,以其义而定其志例。考其源,始于明嘉靖时陈棐纂《广平府志》,所定志例,分经纬二集,有一图、三表、十二纪。卷前有汪廷吉序,说明志例云:“经纬者,两仪之象也;一图者,太极之体也;三表者,效三才也;十二纪者,十二时也。对待有相配之体,禅继有相生之序。史氏曰斯可以志矣。”又云:“天有太极、两仪、三才、十二时,而不外乎一元之运。”《广平志》是举一例,考古人撰地理之书,以舆地必以星度为准望,方志首叙星分,不可无术数天算之学。其始于晋裴秀作《禹贡九州图》,其序谓:“垂象立制。”由是历代相因。而明人尤好为之,于是术数地理之学兴盛矣。熊明遇撰《格致草》,天文术数地理合一之书也。清乾嘉时考据地理之盛,犹有武进恽鹤生学颜元之学,精通术数地理,而参修《江西通志》。李兆洛博通考据,兼明术数天算之学,所绘舆图,每加经纬网格,与西方传入之地球经纬线颇相似。恽、李皆为当时有名之志乘家也。
赋体。赋体方志,始于宋王十朋仿左思《三都赋》,作《会稽三赋》;于其《梅溪集》外别行一书。于是地赋为地理之一门,而别出于集部之外矣。相继宋王观作《扬州赋》,用谢灵运《山居赋》例,自为之注。陈洪范又作《续扬州赋》,地赋遂成方志中别出之一派。明莫旦作《大明一统赋》,又称《皇舆要览》。此赋叙明兴基奠业,自两京及十三布政司之疆域郡邑形势,与事迹人物、山川物产,无不毕登,可与一统志颉颃。旦自序云:“古人于国家德业之盛,必托诸赋,以铺张之,以昭映于无穷。”明董越作《朝鲜赋》,与《明史·朝鲜传》皆合,由是赋体地志,知其信而有征,非空谈也。《四库全书》地理类收赋体地志二种。清代于边疆领域,观察形势,属官尝以地赋上呈。徐松为征西域形势,观察新疆,历程七千数百里。既览其山川、城邑、建官、设屯之事,以所见闻作《新疆赋》二篇,有二万余言,时称与《盛京》《西藏》二赋并类。孙馨祖为之序,有云:“《新疆赋》二篇,撮要领,句栉字梳,俾地志家便于省览。”故地赋之美,则便以流传,髫秀之无不上口。自清高宗南巡,雄郡名邑,无不献地赋,由是赋体地志,卷帙浩繁,本书不胜尽录,乃择其稀见尤美者录之。
骈俪文体。骈俪文体裁之地志,即章学诚《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所谓:“有文人之书。”例如清乾隆间陈文煜纂《吴兴合璧》,以骈俪之文,而为地记之书。统记湖州府属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七县,分山部、水部、古迹三类。全书用骈俪文写成,采庙宇、亭台、桥梁所载对联,纳入文中,自为之注,所注亦引诗词俪句。则丽辞绮句,炫博争奇,为地志中独出之作也。
诗体地志。即章学诚所撰《方志立三书议》云:“方志久失其传,今之所谓方志,非方志也。”《汉书·艺文志》有各地歌诗之著录,犹如今方志之一部也。唐以后之“竹枝词”,为歌诗变体,皆诗体地志之源也。诗体方志,既无志类,而又以诗为地记之书。例如清康熙间张韬撰《天全六番稿》,其名其例其文,皆非志乘之体,而揆其义,实为记地之书,亦非文人游戏之作。其书自序,略述天全六番之沿革,及所领辖之地,山川要塞,商贾汇集之所。韬自谓其地形势难以文章形容者,托之以诗。有《入峡诗》《渡泸诗》《出栈诗》《碉门诗》《蓉城诗》五集,皆詠天全六番之地之事也。以上赋体、骈俪文体、诗体三类地记,实皆诗体地记之流派耳。意在吟泳,而不能为国史所凭。本书惟著数种,以示方志书中有此流派耳。
边疆各省之地记,体例殊异,与上所叙方志有十种体裁,其情义不同。因边疆各省之疆理官制土俗与内地不一,故边疆方志不可尽符内地志乘体例。明、清时于边疆各省,未有皆设置省、府、州、厅、县,如清初于东北三省,仍用其满洲旧制,以昂邦章京,及将军管辖,至光绪时始置行省。内蒙古为盟旗王侯管辖。西藏为寺庙喇嘛管辖,其地疆理官制、人情土俗,与内地殊异。其记地之书,如杨宾纂《柳边纪略》,与志乘名异体殊,其实为记辽东之道里、城郭、人情、土俗之书也。清洪亮吉《柳边纪略序》有云:“亦何尝不可补域中志乘之未备。”如冯诚求编《内蒙古东部调查日记》,躬历东蒙调查制度、户口、气候、物产、钱法诸记载。如《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德尼及大小呼图克图沙布咙源流》,此书实为记西藏之全史也。本书著录边疆各省方志,因边疆志书稀少,不论志例,著录从宽,以资阅者多悉边疆之地理情况也。
一、本书所著录之方志,以上二例所述之体类、体裁,皆有著录。著录之志大抵为今存稀见之书,而传本虽多,体例严密,简核尔雅之志,亦兼收并录。今存方志稀少之省份,则不论传本之多寡,体例之优劣,选录从宽,是为使全国各省之地理历史,于本书皆可考鉴。至于宋、元、明之有名方志,前人已作提要考释,而无需补正者,本书不尽著录。
一、本书著录规律:第一行,著录书名、卷数,下注版本、收藏处等。第二行起,均低一字,为提要。首撰纂修人简历,以下记载叙次,无一定规律,随行文之便。提要所述,以撷一书之核要,或系以短评。提要所叙者,为志乘源委、编辑体例、收藏故实、版本传抄之异同、修补增刊之始末。及建置沿革、地方史事、疆域山川、农业矿产、水利道里、古迹名胜、人物艺文、琐闻轶事,并不一一多录。如核要之事,虽一图一表,亦择尤酌举。提要行文,修辞力求简核,凡涉及书名时,简称此志或是篇、此书等代之,涉及所著录之版本,则称此本;凡述人名,除纂修人必用姓名外,其他人姓名,则名字别号,均随行文之便,并不划一。
一、本书所著录诸书,编排顺序与方法,以一统志列于卷首,称曰总志,以纂修先后为次序。其他各省、市、自治区之方志,分: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视所收方志多少分卷,多者,如浙江分二卷,少者以数市或数省并为一卷。各省、市、区方志之编排,则以通志,或统记一省、市、区之书列前。次各省、市、自治区旧存府、州、厅、县、乡镇、卫、所、盐井、盐场、土司司所等志及乡土志、侨立志、杂志之序排列。府志按照通志中所载府次排列,记载一府一郡之杂志,附列于府志之后。州、厅、县志,按照府志中所载之州、厅、县序次排列,记一州一县之书附后。乡镇志均列于所属县之后,如遇统记数府数县之乡志,如《县区志》《湖阴汗简》,则附于编纂人籍县之后。其他杂志均如上例附列。卫、所志均于所在府县之后,盐井、盐场、土司司所志、乡土志等,亦均附于所在府县之后。侨立志及已废州县之志,则考其沿革所在,附列现今属县之后。关、镇、军、道志,疆域有编及数省者,则考其军府所驻县地。因旧存方志大抵为明清时所修,其疆域与今省、市、自洽区、县疆域殊异。如今一地区,有旧制二三府之属县者,又县有分并,故不能勉强与今行政区划完全划一。本书故自订上例顺序,用以编排著录之,便利检索。
一、本书后附纂修人名氏索引,用笔画排列。又附《古今图书集成地方志辑目》,所辑自东汉迄清康熙时之地方志,约一千四百三十余种,虽多数散佚,但可提供考方志源流因革者,有所参鉴焉。
一、本书编录之旨,为提供阅者参考之用,不可据为根据。《提要》中所撷录之资料,叙述极为简略,为行文之便,亦非尽是全文,间有节约。希望各业专家采用时,需自行参阅原书,研究考证,并恳指教。陈光贻谨记。
●目录
卷 首 总志
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清乾隆三十四年益都李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首二卷抄本(北京图书馆藏朱彝尊原抄本,上海图书馆藏传抄朱彝尊藏本。原缺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九)
元丰九域志十卷抄本。清卢文弨校(上海图书馆藏)
舆地广记三十八卷武英殿聚珍本(上海图书馆藏)
方舆胜览七十卷宋咸淳三年吴坚、刘震孙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舆地纪胜二百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大元大一统志一千三百卷影抄元刊本(收藏者及存卷著录见以下提要)
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三卷元明间刊《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另本(上海图书馆藏)
广舆图二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元史地理志末附西北地名释一卷附元经世大典地图一幅清洪钧手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寰宇通衢一卷常熟瞿氏影抄明洪武本〔上海图书馆藏〕
大明一统志九十卷明天顺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大明一统图叙一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一统路程图记八卷明隆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职方考镜上八卷明万历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广舆记二十四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刊本)
方舆胜略十八卷附外夷六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大明一统赋四卷附删一卷明万历四十年钱塘胡文焕校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郡县释名二十六卷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历代地理指掌图不分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舆地图考六卷明天启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目营小辑四卷旧抄本,盖有铁琴铜剑楼朱文印(上海图书馆藏)
刻一握坤舆十三卷明天启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舆图摘要十五卷明崇祯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大明一统志名胜志二百八卷明崇祯三年三山曹氏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皇明职方两京十三省地图表三卷明崇祯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地图综要三卷明崇祯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今古舆地图说三卷明崇祯十六年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形胜要略十二卷明抄本叶景葵手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八)
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清宛溪顾氏家藏职思堂原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清陶濬宣题识。近人叶景葵跋。
方舆记要州域形势说五卷抄本,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
读史方舆记要舆地总图不分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方舆纪要补编十二卷手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清树藼草堂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肇域志五十卷抄本,成容镜跋(上海图书馆藏)
内府舆地全图不分卷清康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皇舆表十六卷清康熙四十三年武英殿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各省郡县山川古迹通考不分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大清一统志三百五十六卷清道光二十九年阳湖薛子瑜据乾隆九年刊本、活字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广舆古今钞二卷清乾隆中有诚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地舆沿革表一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历代地理沿革图一卷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
历代舆地略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卷一
北 京
顺天府志六卷明万历二十一年刊本(天津人民图书馆藏。卷一、卷六抄配。)
大兴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四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宛署杂记二十卷末一卷明万历间刻本、传抄本、北京出版社铅印本(原刻本藏日本尊经阁文库)
宛平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三年修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通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漷阴志略一卷清道光十一年修。稿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小清仪阁抄本)
良乡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七)
昌平州志八卷明隆庆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天一阁藏卷四至八)
昌平志二十六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昌平志外志稿不分卷清光绪九年稿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顺义县志五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怀柔县志八卷清康熙六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隆庆志十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平谷县志三卷清康熙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上、卷下)
上 海
上海志八卷明弘治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上海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年刊本。清徐渭仁跋(上海市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上海县志十卷明万历十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瀛壖杂志六卷清光绪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上海竹枝辞不分卷上海华童公学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松江府志三十二卷明正德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云间人物志四卷红丝格旧抄本(松江县图书馆藏)
松江府志五十八卷明崇祯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五茸志逸随笔八卷清道光间精抄本(松江县图书馆藏)
五茸志逸录存一卷清姚椿通艺阁抄本。王海容手校(上海图书馆藏)
云间志略一卷清道光二十五年宝晋斋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松江志稿华娄二县金石志稿二卷稿本(松江县图书馆藏)
华亭县志十六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干山志十六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五)
金山卫志六卷明正德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金山卫志二卷抄本,近人陈乃乾据明正德本校并跋(上海图书馆藏)
咸丰金山县志稿不分卷清咸丰五年未竟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分建南汇县志十六卷清雍正八年写刻本,十二年增刻(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浦县志八卷明万历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缺卷一至卷四)
盘龙镇志三卷清光绪元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嘉定县志二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练川图记二卷抄本,有四明卢氏拖经楼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
外冈志二卷明崇祯四年修,抄本(嘉定县博物馆藏)
外冈新志简编十三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江东志十二卷旧抄本,盖有文键、蓉初二印(上海图书馆藏)
崇明县志二十卷清雍正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瀛海掌录六卷清乾隆四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天 津
天津府志四十卷清乾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天津卫志四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天津县志二十四卷清乾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丙辰天津竹枝词一卷天津泰晤士报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宝坻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天津人民图书馆藏)
宁河县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卷二
河 北
畿辅通志四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保定府志四十卷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卷六至四十)
固安县志九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永清县志三十五卷清乾隆四十四年修,嘉庆十八年增补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霸州志九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文安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二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苑县志六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安肃县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庆都县志六卷清康熙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容城县志入卷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蠡县志十卷明崇祯十四年刊本,清顺治八年、康熙十九年增刊(徐家汇藏书楼藏)
雄乘二卷明嘉靖十一年刊本。版心上有“栎亭别业”四字(天一阁藏)
雄乘三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祁州志八卷清乾隆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永平府志十卷明万历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卢龙县志六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抚宁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昌黎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滦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残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全)
山海关志八卷明嘉靖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河间府志二十八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河间府志二十二卷清康熙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阜城县志二十二卷清雍正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肃宁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宁津县志稿八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景州志六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本存卷四至六,胶卷全)
吴桥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盐山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真定府志三十三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平山县续录志存五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至三。天一阁藏,存卷四至六)
阜平县志四卷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晋州志十卷传抄清康熙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无极县志十卷末一卷清乾隆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顺德府志三十五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广平府志十六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蓝印本(天一阁藏)
永年县志四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曲周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磁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宁致堂刊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藏)
大名志十卷明正德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丰润县志二卷明隆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枣彊县志八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赵州志十卷明隆庆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赵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隆平县志十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深州风土纪二十二卷清同治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定州志四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二至四)
深泽州志十二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四镇三关志十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西关志三十二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临漳县志十卷明正德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口北三厅志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承德府志六十卷首二十六卷清道光十一年修稿。林从炯批校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卷三
山 西
山西通志十七卷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太原县志六卷明天启六年刊本(山西大学图书馆藏)
重修太原县志十六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榆次县志十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天津图书馆藏刻本,北京图书馆藏胶卷)
太谷县志六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祁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徐沟县志二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
清源县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文水县志八卷明天启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兴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二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临汾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洪洞县志九卷清雍正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浮山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全帙)
岳阳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曲沃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沃史二十六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翼城县志六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太平县志八卷清雍正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襄陵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蒲州府志二十四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王官谷集三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荥河县志二卷清藏园傅氏传抄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荥河县志十四卷清乾隆三十四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万泉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长治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长子县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襄垣县志八卷清乾隆四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平顺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七、卷九至十)
壶关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汾阳县志八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重修平遥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临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泽州志三十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阳城县志十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沁水县志十二卷清嘉庆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怀仁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浑源州志五卷明弘治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浑源州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山阴县志六卷明崇祯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盂县志十三卷明嘉靖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本)
乐平县志八卷传抄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忻州志四卷明万历三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卷三至四。又胶卷一部全。)
静乐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四年修。雍正八年增补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静乐县续志二卷清同治五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代州志二卷明万历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保德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晋疆纪事一卷稿本,清昆山归庄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河曲县志采遗四卷清道光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霍州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灵石县志四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解州志不分卷明嘉靖四年修,清康熙四年续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夏县志四卷熙四十七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平陆县志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绛州志七卷影抄明正德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稷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永和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辽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重修和顺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榆社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三关志七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三关图说不分卷传抄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内蒙古
蒙古地志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九年启新书局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内蒙古东部调查日记十卷民国二年吉长日报社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河套志六卷清乾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呼伦贝尔志略不分卷誉清稿(上海图书馆藏)
辽 宁
辽东志九卷明嘉靖十六年辽东都司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全辽志六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全辽备考不分卷稿本(苏州潘景郑原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柳边纪略三卷附塞外草一卷清筠石山房抄本,李文田批校(上海图书馆藏)
八旗通志二百五十三卷清乾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八旗掌故四卷旧抄本,盖华亭封氏蒉进斋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
盛京通志三十三卷清雍正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开原图说二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开原县志八卷清成丰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铁岭县志二卷清康熙十六年修。清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吉 林
吉林外记十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吉林舆地说略一卷清同治四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东丰县志略不分卷民国初编,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扶余县志不分卷民国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辽源州志书不分卷清宣统三年修。抄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辽源县乡土志书不分卷抄本(辽宁图书馆藏)
黑龙江
黑龙江外记八卷抄本,樊彬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黑龙江乡土志不分卷清宣统修。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阿勒楚喀乡土志不分卷清光绪十七年修。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卷四
陕 西
雍大记三十六卷明嘉靖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陕西通志四十卷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盖有盛愚斋收藏章(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咸宁县志八卷清康熙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咸阳县新志二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旧抄本)
咸阳志四卷清顺治十四年刊本,康熙匹十四年补刊(北京图书馆藏)
咸阳乡土志不分卷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临潼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蓝田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雍正八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渭南县志十八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渭南县志十四卷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恒州偶纪三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耀州志七卷明嘉靖六年刊,二十年增刊本(天一阁藏)
同官县志十卷明万历四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延安府志八卷明弘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延安府志八十卷清嘉庆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宜川县志八卷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凤翔府志八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卷三)
重修岐山县志六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宝鸡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扶风县志四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郿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一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汧阳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汉南郡志二十四卷清康熙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重修宁羌州志七卷明万历二十五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原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延绥镇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影抄明万历本)
汉阴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大荔县志十六卷清乾隆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华阴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华阴县志二十一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陕西图书馆藏)
潼关卫志三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武功县重校续志三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武功县后志四卷清雍正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永寿县志七卷清康熙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直隶邠州志二十五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淳化志八卷明隆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淳化县志十八卷清乾隆四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洛川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甘 肃
甘肃通志稿一百三十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五年修,稿本(北京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分藏)
临洮府志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兰州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金县志十三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狄道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靖远县志八卷首一卷清道光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河州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巩昌府志二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陇西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陇西分县武阳志五卷清光绪三十四年修,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安定县志七卷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
续修会宁县志二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通渭县志四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三)
漳县志五卷旧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宁远县志五卷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残缺,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宁远县志续略八卷清乾隆一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续岷州志采访初稿不分卷民国三十二年稿本(甘肃省图书藏)
洮州卫志一卷清乾隆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平凉府志十三卷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四)
庄浪汇纪八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正宁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甘镇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四年重刊明季修本(徐家汇藏书楼藏旧抄本)
山丹县志十卷清道光十一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崇信县志二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灵台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秦州志二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礼县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徽郡志八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两当县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肃镇志四卷清顺治十四年重刊明万历本(北京图书馆藏)
玉门县志不分卷旧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敦煌杂钞二卷随笔二卷清乾隆七年清润斋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环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新修打拉池县丞志不分卷清光绪三十四年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宁 夏
宁夏新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朔方广武志二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朔方新志不分卷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固原州志二卷明嘉靖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固原州志二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海城县旧志二十三卷清乾隆十七年修。旧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青 海
青海志略不分卷民国间修,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西镇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四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刻本存艺文志,抄本全)
循化厅志稿八卷旧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隆德县志二卷清康熙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新 疆
回疆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七年修,清博览堂抄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新疆纪略不分卷清乾隆四十二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新疆回部纪略不分卷稿本,赵世暹手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库车十三页)
西域琐谈四卷清抄本,乾隆四十二年序(上海图书馆藏)
新疆赋一卷清道光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三州辑略九卷清嘉庆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哈密志一卷明万历四十三年刊本,《王元美先生文选》收(上海图书馆藏)
叶尔羌纪程稿不分卷倭仁手稿,章炳麟、汪东手跋,盖福裕藏印(上海图书馆藏)
喀什噶尔志不分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卷五
山 东
山东通志四十卷明嘉靖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济南府志五十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历城县志十六卷明崇祯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卷一卷二抄配)
章丘县志四卷明嘉靖九年补刊正德八年刊本(天一阁藏)
淄川县志六卷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长山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三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新城县志十四卷传抄明天启四年修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九、卷十二至十四)
济阳县志十卷续志一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清顺治七年补刊(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传抄本附续志)
齐东县志二十九卷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七)
临邑县志十六卷清顺治九年增刊明万历十九年修、天启三年补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长清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一年刊率。雍正五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德平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平原县志二卷明万历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曲阜县志六卷明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增刊(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宁阳县志八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存卷四至八。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邹志四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刊本(天津人民图书馆藏)
泗水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二十四年刊本(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藏)
东昌府志五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博平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冠县志六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高唐州志七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青州志十八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颜山杂记四卷清康熙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乐安县志二十卷清康熙六年重锓明万历三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昌乐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卷三)
临朐县志四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临朐编年录七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安丘县志二十八卷明万历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卷一卷七卷十抄配)
诸城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存卷七至十二,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登州府志二十二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蓬莱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黄县志十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福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六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招远县志十二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莱州府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潍县志九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昌邑县志八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胶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即墨志十卷明万历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武定州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阳信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乐陵县志八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肥城县志二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东阿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单县志二卷明隆庆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巨野县志十卷明天启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十)
郓城县志八卷明崇桢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兖州府曹县志十八卷清康熙五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定陶县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濮州志六卷传抄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嘉祥县志六卷清顺治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夏津县志五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卷 六
江 苏
江苏省备志稿六十三卷首一卷民国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景定建康志五十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金陵新志十五卷元至正刊本,明正德补版(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上中、卷十至卷十二,卷十三下至卷十五)
南畿志六十四卷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卷一至二、卷十,天一阁藏存卷十二至二十七卷)
应天府志三十二卷明万历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胶卷本)
上元县志十二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上元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六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江宁县志十卷明正德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句容县志十二卷明弘治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溧水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江浦县志八卷清雍正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六合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高淳县志四卷明嘉靖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高淳县志二十五卷清乾隆十六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吴郡图经续记三卷明嘉靖二十七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吴郡志五十卷宋绍熙三年修。绍定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平江纪事一卷清嘉兴沈氏十经斋抄本,钤有十经斋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
苏州府志五十卷明洪武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卷四十一至四十三抄配,上海图书馆藏旧抄本全)
姑苏志六十卷明正德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苏州府纂修识略五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苏门遗事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三吴杂志不分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百城烟水九卷清康熙二十九年长洲张氏景翠轩刊本(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
姑苏采风类记四卷红格旧抄本(苏州市图书馆藏)
吴县志五十四卷明崇祯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吴县志六十卷清康熙三十年刊本(汤国黎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长洲县志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国书馆藏)
元和县志三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许关志十八卷明嘉靖十六年修,传抄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吴郡甫里志二十四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昆山县志十四卷影钞明弘治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卷四)
昆山县志十六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明毛氏汲古阁增刊元至正二十三年续修本。清道光三年常熟张氏影抄元至正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常熟县志四卷传抄明弘治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皇明常熟文献志十八卷明万历三十三年修,传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常熟县私志二十八卷明万历四十五年修,旧抄本,有瞿凤起题跋(上海图书馆藏)
尝熟县志十五卷明崇祯十二年修,传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海虞别乘不分卷清常熟赵氏旧山楼抄本,翁同龢手跋,赵宗建校(上海图书馆藏)
鹿苑闲谈一卷常熟丁氏淑照堂抄本,近人丁祖荫校并跋(上海图书馆藏)
琴川逸响一卷清康熙三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琴川志注草十三卷、续志草四卷、补录一卷、续志补录一卷旧抄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里睦小志不分卷常熟丁氏淑照堂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支溪小志八卷清乾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钧渚小志不分卷清嘉庆间修,传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吴江志二十二卷清然松书屋精钞明弘治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吴江县志二十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平望镇志四卷首一卷清西郊草堂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震泽县志续不分卷清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常州府志十九卷清嘉庆中传抄明洪武十年修本(上海图书馆藏)
常州府志续集八卷明正德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常州赋不分卷清光绪七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阳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无锡县志三十六卷明弘治七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景抄本)
金匮县志二十卷清乾隆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瞻桥小志四卷传抄清乾隆二年刊本(无锡市图书馆藏)
江阴县志十四卷明正德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影抄本)
重修江阴县志二十一卷明嘉靖刊本(天一阁藏)
宜兴县志十卷明万历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荆溪外记二十五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荆溪疏二卷明万历刊本,《王百谷全集》之一(上海图书馆藏)
双谿物产疏十五卷清嘉庆二十一年雅春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靖江县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南徐州记一卷辑稿本,■〈擊,去手〉淡庐丛稿之一(上海图书馆藏)
丹徒县志四卷明万历间刊本(天一阁藏)
丹阳县志二十二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溧阳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六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金坛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山阳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四年玉石山房赵锦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曹甸小志初稿不分卷民国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车桥闻见记一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淮安府安东县志十七卷清雍正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淮南中十场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南兖州记一卷辑稿本,■〈擊,去手〉淡庐丛稿之一(上海图书馆藏)
扬州赋一卷附续扬州赋一卷清扬州阮氏传抄天一阁藏本(上海图书馆藏)
嘉靖惟扬志三十八卷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卷七至十二、卷十八至二十二、卷三十二至三十三、卷兰十七至三十八)
扬州府志二十七卷首一卷明万厉二十九年刊本(上海亚洲文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扬州鼓吹词序一卷扬州陈恒和书林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江都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仪真县志十四卷明隆庆元年刊本,钤有浙东藏书第一家印(天一阁藏)
真州竹枝词一卷清咸丰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高邮州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兴化县志十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宝应县志略四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宝应县志十二卷明万历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泰州志十二卷明崇祯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续纂泰州志三十五卷首一卷誊清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小海场新志十卷清乾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古海陵志六卷清咸丰五年修。抄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徐州志十二卷明嘉靖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丰县志二卷明隆庆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邳州志十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宿迁县志八卷明万历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宿迁县志十二卷据清康熙三十九年《学量堂私志》本抄(上海图书馆藏)
太仓州志十卷明弘治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太仓州志十五卷明祟祯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镇洋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穿山志初稿二卷民国三十七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海州志十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通州志六卷明嘉靖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州乘资四卷传抄明弘光元年修本(上海图书馆藏)
金沙场志稿不分卷传抄南通费氏西顾堂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海门县志十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如皋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盱眙县志二卷明正德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卷七上
浙江上
浙江通志七十二卷明嘉靖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续修浙江通志稿不分卷民国十三年修,稿本(浙江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等分藏)
重修浙江通志初稿不分卷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修。稿本(浙江图书馆藏)
杭州府志六十三卷首一卷明成化十一年刊本钤别下斋藏书印(南京图书馆藏)
杭州府志四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光绪杭州府志稿二百二十卷稿本,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百六至一百十五)
新纂杭州府志稿一百七十八卷稿本,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百八至一百十七)
仁和县志二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临平纪三卷清四勿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临平记再续三卷稿本(浙江图书馆藏)
桑梓闻见记一卷续记一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补订艮山杂志不分卷稿本,盖寿松堂,孙氏丰华堂藏印(上海图书馆藏)
栖里景物略十二卷清嘉庆十四年传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海昌外志八卷明崇祯二年刊本(江苏省地理研究所藏)
海宁志略不分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宁志余闻八卷清光绪三十二年海宁张光第传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长安镇志一卷清光绪三十二年海宁张氏小清仪阁传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重修富春志六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余杭县志十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临安县志十卷传抄清康熙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于潜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新城县志四卷明万历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嘉兴府志三十二卷旧抄本,明弘治五年修,刊本(嘉兴市图书馆藏存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嘉兴府志补三卷传抄明正德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嘉兴府图记二十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嘉兴府志三十二卷明万历三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四至卷六)
嘉兴典故纂要八卷续编八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刊本,续编旧抄本(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
秀水县志十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缺序目)
重修秀水县志稿不分卷民国初修未竟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新塍琐志十四卷首一卷清同治九年修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古禾杂识四卷据清道光二十年刊本抄(上海图书馆藏)
天香录十二卷稿本,有冯雄手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六)
梅里志不分卷研经庐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竹里述略十二卷清同治三年修稿本(浙江图书馆藏)
竹林八圩志十二卷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六,卷十至十二)
嘉善县志六卷清文水长发堂传抄明正德间修本,清毕星灿跋(嘉兴市图书馆藏)
重修嘉善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明万历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海盐县图经十六卷明天启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澉水志八卷明嘉靖三十六年重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续澉水志九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抄本,近人张元济跋(上海图书馆藏)
平湖县志十九卷明天启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平湖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乍浦备志三十六卷清道光八年邹氏镜古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桐乡县志十卷清初据明嘉靖本影抄(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重修乌青镇志五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乌青文献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七年春草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嘉泰吴兴志二十卷铁琴铜剑楼重辑归安姚氏咫进斋抄本稿(常熟瞿凤起藏)
湖州府志二十二卷清归安姚氏咫进斋传抄明成化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三、卷十八至二十二)
湖州府志二十四卷明弘治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湖州府志十四卷明万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西吴里语四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吴兴掌故集十七卷明万历四十三年芋献征校刻嘉靖本。钤有开万卷楼藏书一印(南京图书馆藏)
吴兴掌故纪要不分卷旧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吴兴杂纪不分卷抄本,有辛伯跋,钤西湖外史、吴宽之印(上海图书馆藏)
吴兴合璧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提要编者自藏。上海图书馆藏光绪四年活字本、民国铅印本)
湖阴汗简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乌程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晟舍镇志八卷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东西林汇考八卷清乾隆三十一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宝前两溪志略十二卷清嘉庆十一年万蕉园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长兴县志十卷清顺治六年驯雉堂写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长兴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长兴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长兴县志二十八卷清嘉庆十一年刊本(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残本)
长兴乡土述昔不分卷稿本(纂人家藏,长兴县文化馆藏清稿)
吴兴入东记一卷清刊《范声山杂著》本(上海图书馆藏)
小溪口农村改进会报告书不分卷一九三四年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德清县志十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仙潭志八卷明正德十一年修,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武康县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武康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武康县志录要不分卷旧抄本(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
安吉州志十六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五至八,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四,卷九至十一)
安吉州志十卷清康熙十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卷七下
浙江下
宁波府志四十二卷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昌国典咏十卷稿本,有王謇跋(上海图书馆藏)
鄞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鄞志稿列传八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慈谿县志八卷明天启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观海卫志四卷四明张氏约园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上。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各藏清抄本全)
奉化县图志十二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象山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南田志稿不分卷稿本,有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
会稽三赋四卷明吴兴闵氏刊朱墨套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会稽志二十卷明正德五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保越武备志一卷附绍兴考一卷明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绍兴府志六十卷清康熙三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山阴县志十二卷明嘉靖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会稽县志十六卷明万历三年写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云门志略五卷明万历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萧山县志六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五卷六)
萧山县志二十一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临山卫志四卷清传抄明嘉靖四十三年修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上虞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嵊志十卷明弘治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至卷六)
新昌县志十六卷明正德十六年重刊成化本(上海图书馆藏)
新昌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赤城志四十卷明弘治十年谢铎重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台州府志十八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临海县志二十六卷明嘉靖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卷十五至十八)
黄岩县志七卷明万历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仙居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六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原为吴兴刘氏嘉业堂所藏)
宁海县志十二卷明崇桢五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刻本)
太平县志八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婺书八卷明崇祯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金华府志三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婺志粹十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兰溪县志九卷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江苏省地理研究所藏全。上海图书馆藏卷四至五)
义乌县志二十卷清雍正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永康县志八卷明嘉靖四年胡楷刊本(天一阁藏)
新修武义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浦江志略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浦江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汤溪县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汤溪县志稿不分卷民国十五年修,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衢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八、卷十至十六)
西安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九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衢县志稿三十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江山县志十卷明天启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八)
江山县志十卷清康熙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常山县志十五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开化县志十卷清雍正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严州府志二十二卷明弘治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十五至十六。又嘉靖增刊本全)
建德县志十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桐庐县志八卷明嘉靖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
桐庐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十九年补刊(上海图书馆藏)
遂安县志四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遂安县志十卷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新修寿昌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寿昌县志十一卷传抄清光绪间修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三,卷七至十一)
分水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温州府志二十二卷明弘治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温州府志十八卷明万历三十三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永嘉县志二十六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瑞安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江苏省地理研究所藏)
乐清县志七卷明隆庆六年刊本(无锡市图书馆藏)
乐清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蒲岐所志二卷温州遗著会传抄清光绪二年修本(温州市图书缩藏)
平阳县志八卷清顺治五年补刻明万历本(朱偰收藏,现藏南京图书馆)
泰顺县志八卷明崇祯六年修,传抄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括苍汇记十五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丽水县志稿四卷清道光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青田县续志六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松阳县志十卷清顺治十一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遂昌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庆元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云和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宣平县志四卷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景宁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八
安 徽
安徽通志稿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安庆府志三十一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安徽图书馆藏全。天一阁藏存卷七至三十一)
安庆府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怀宁县志三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九、卷二十一至三十六)
安庆府桐城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灊山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十四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安庆府太湖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徽州府志十二卷明弘治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徽州府志二十二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歙志三十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歙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岩镇志草四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休宁县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存卷一至六,现藏上海图书馆)
休宁县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五年写刊朱印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存一至三卷,现藏上海图书馆)
祁门志四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清顺治九年补版(南京图书馆藏)
黟县志八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绩谿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宁国府志十卷明嘉靖十五年黎晨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五至七)
泾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南陵县志十六卷清嘉庆十三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刻本卷一、抄本全)
宁国县志四卷明嘉靖二十八年刊本(天一阁藏)
旌德县志十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太平县志十卷明万历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六。天一阁藏,存卷七至十)
池州府志十二卷明正德间写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池州府志九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贵池县志四十四卷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铜陵县志八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七,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八)
石埭志八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太平府志四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沙彦楷先生藏,存卷二十五至三十七)
东流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芜湖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繁昌县志十八卷清康熙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庐州府志十四卷明万历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庐江县志十卷清顺洽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舒城县志十卷明万历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卷八至卷十)
无为州志十卷明嘉靖四年增补正德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九)
中都志十卷明万历增补弘治刊本(天一阁藏)
凤书八卷明天启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定远县志十二卷传抄清道光间刊、光绪间增补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寿州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寿州志五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凤台县志十卷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原藏武进文献征存社)
宿州志八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宿州志十六卷明万历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宿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清沈钦玙、沈沙濯校补(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
灵璧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九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颖州志六卷明正德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颖州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颖上县志十四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霍邱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霍邱县志十二卷清道光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
亳州志四十三卷首一卷清道光五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太和县志十六卷清顺治十六年木活字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滁阳志十四卷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来安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传抄清道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广德州志十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洞川志钞不分卷清乾隆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建平县志九卷明嘉靖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五。天一阁藏,存卷六至九)
建平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六安州志三十二卷清嘉庆九年刊本,遭光四年增刊(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霍山县志四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泗州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泗州志十一卷传抄乾隆间修稿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天长县志七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天长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萧县志十二卷清顺治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九
江西
江西通志三十七卷明嘉靖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江西省大志七卷明嘉靖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南昌府志三十卷明万历十六年刊本(吴兴丁氏旧藏本,上海图书馆藏胶卷)
进贤县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清道光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奉新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靖安县志六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武宁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年刊本,雍正三年补刊(徐家汇藏书楼藏)
宁州志十卷清乾隆二年百尺楼精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饶州府志四卷明正德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鄱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余干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婺源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婺源县志三十九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德兴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六)
广信郡志二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玉山县志十卷清康熙十年刊本,二十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贵溪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铅山县志十三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藏)
南康府志十二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都昌县志十三卷清康熙三十三年增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三郡图说一卷明刊《王奉常杂著》本(上海图书馆藏)
九江府志十六卷明嘉靖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德化县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五年补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瑞昌县志八卷明隆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彭泽县志十五卷首不分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建昌府志十九卷明正德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广昌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抚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金谿县志九卷明嘉靖六年修,二十四年重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卷五至六)
宜黄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乐安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二至四)
东乡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临江府志十四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清江县志八卷明崇桢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瑞州府志十四卷明正德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上高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袁州府志十四卷明正德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吉安府志三十六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安福县志六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龙泉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赣州府志十二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赣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兴国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五至卷二十六)
定南县志略六卷清顺治九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南安府志三十五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上犹县志二十卷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卷十四至卷二十艺文志未刻(浙江省图书馆藏)
瑞金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石城县志八卷清乾隆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
福建
八闽通志八十七卷明弘治三年刊本(天一阁藏,不全,北京图书馆藏全书)
闽部疏不分卷明万历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闽大记五十五卷旧抄明万历十年本(北京图书馆藏不全,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卷一至五十三,为最备)
闽小纪五卷清康熙间周氏赖古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福建通志六十四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三山志四十二卷明祟祯十一年重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福州府志四十卷明正德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连江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嘉庆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罗川志四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古田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闽清县志十卷影抄清乾隆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兴化府志五十四卷明弘治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九,卷十五至五十四)
莆田县志三十六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莆阳文献十三卷列传七十四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文献十三卷、列传卷一至二十)
仙溪志四卷清铁琴铜剑楼抄元至正重刊宋宝祐本(北京图书馆藏)
仙谿志十六卷明弘治四年陈文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仙游县志八卷清抄明嘉靖十七年本(天一阁藏)
金门县志二十四卷民国十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泉州府志二十四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晋江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南安县志二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惠安县续志十二卷清道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同安县志三十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安溪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漳州府志三十八卷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厦门港纪事不分卷清三千客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海澄县志二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长泰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诏安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云霄厅志二十卷清嘉庆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延平府志二十卷明嘉靖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延平府志三十四卷明万历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九至十七)
南平县志二十五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顺昌县志十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八)
沙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四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尤溪县志七卷明嘉靖九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四至五)
建阳县志十六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浦城县志十六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松溪县志十四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九)
政和县志八卷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邵武府志二十五卷明弘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八至十六)
重纂光泽县志三十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建宁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汀州府志十七卷明弘治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九至十,卷十三至十四)
临汀汇考四卷清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上杭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永定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增刻十一年本(北京图书馆藏)
宁德县志八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永春州志三十五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永春县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德化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大田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龙岩州志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台 湾
台湾府志十卷清康熙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台湾纪略一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华鄂堂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台湾外记三十卷清康熙四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台湾府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台海使槎录八卷清乾隆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台事纪闻一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台湾郑氏纪事一卷章炳麟手写本,潘景郑跋(上海图书馆藏)
台湾小志一卷清光绪十年吉管可寿斋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东瀛随笔四卷蓝丝栏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台湾通志稿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残存六册)
台湾县志十五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凤山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九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重修凤山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修《台湾全志》本(旅大图书馆藏)
小琉球漫志十卷清乾隆三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诸罗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彰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道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苗栗县志十六卷传抄清光绪修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噶玛兰厅志八卷首一卷清咸丰二年重修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澎湖纪略十二卷清乾隆三十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澎湖县志稿二十卷首一卷稿本(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油印本)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一
河 南
河南总志十九卷明成化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河南通志四十五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开封府志三十五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祥符县志六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卷五)
通许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尉氏县志五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尉氏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洧川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鄢陵县志八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鄢署杂钞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中牟县志十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仪封县志四卷明万历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东明县志八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郑州志六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写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荥泽县志八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荥泽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禹州志十卷清顺治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项城县志十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扶沟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归德府志十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夏邑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彰德府志八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安阳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内黄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新乡县志六卷明正德元年修,蓝丝栏抄本(天一阁藏)
延津县志四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四)
濬县志四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二卷三)
封丘县志九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长垣县志九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开州志十卷明嘉靖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新修南乐县志二卷清康熙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怀庆府志十二卷明正德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河内县志四卷首一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修武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温县志二卷明万历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原武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阳武县志八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六至卷八)
河南府志二十七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河南府续志四卷清雍正六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洛阳县志十二卷清康熙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偃师县志四卷明弘治十七年修,蓝丝栏明抄本(天一阁藏)
偃师县志四卷清顺治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登封县志七卷首一卷清顺治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永宁县志书八卷清顺治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七卷八)
南阳府志十二卷传抄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桐柏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镇平县志三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邓州志十六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淅川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叶县志三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增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真阳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许州志二十卷明弘治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五)
许州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临颍县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襄城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古汜城志十卷清乾隆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续修光州志十二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光山县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光山县志十二卷清顺治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六至卷十二)
固始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南埛草堂刊本(天一阁藏)
商城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汝州志八卷明正德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汝州全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鲁山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上
湖 北
湖广总志九十八卷明万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嘉鱼县志三卷明正统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新修蒲圻县志十五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咸宁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兴国州志十卷首一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大冶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汉阳府志十卷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孝感县志十六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沔阳志十八卷明嘉靖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黄州府志十卷明弘治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五。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六至十)
黄冈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蕲水县志四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蕲水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顺治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罗田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黄安初乘二卷明万历十三年刊本,清康熙四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蕲州志八卷传抄明嘉靖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黄梅县志九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湖北下荆南道志二十八卷清乾隆五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兴都志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年修,朱丝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潜江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荆门州志三十上八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德安府志十二卷明正德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卷三、卷八至十二)
云梦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应城县志十二卷清雍正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应山县志三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荆州府志四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重刊公安县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二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公安县志书十六卷清康熙九年写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枝江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道光八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宜城县志三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上、中)
襄阳郡志四卷明天顺刊本,钤有陆氏时化,丹徒赵氏积微室等藏印(陕西省图书馆藏)
襄阳耆旧传一卷明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襄阳必告录七卷清道光六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随志二卷明嘉靖十八年刊本(见台湾善本目著录,上海图书馆有嘉靖本胶卷,及广仓学窘丛书本)
枣阳县志十七卷稿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光化县志六卷明正德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房县志不分卷传抄清乾隆修本(北京图书馆藏)
竹山县志二十七卷清乾隆五十年刊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藏)
三峡通志五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归州志五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
鹤峰州志二卷清乾隆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建始县志四卷清道光二十二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下
湖 南
长沙府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善化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至三)
湘潭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湘阴县志四卷清康熙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宁乡县志十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浏阳县志二卷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益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湘乡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攸县志六卷清乾隆十六年刊,嘉庆八年补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岳州府志十八卷明隆庆间刊本(天一阁藏)
岳州府志二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巴陵县志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宝庆府志五卷明隆庆元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四至五)
新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城步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新宁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新宁县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衡州府志九卷明嘉靖十五年岳亭书屋刊本(天一阁藏)
衡州府志二十三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卷五至十、卷十七至二十三)
衡山县志二十九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安仁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酃县志四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
鼎修常德府志十卷清康熙九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桃源县志四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三)
桃源县志二十卷清道光三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黔阳乡土志不分卷清光绪三十二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沅江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五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酉阳正俎十卷明万历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永州府志十七卷明隆庆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祁阳县志九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九年增刊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浯溪新志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江华县志十卷清雍正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澧记十九卷明万历三十八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湖南直隶桂阳州志四十三卷首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嘉禾县志二十六卷首不分卷清同治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郴州志二十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永兴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兴宁县志十三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四十五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凤凰厅志二十三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三
广 东
广东通志稿四十卷首一卷明嘉靖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广东通志七十卷明嘉靖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羊城古钞八卷首一卷清嘉庆十一年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南诲县志由十四卷清道光十五年刊本(上海海图书馆藏)
海珠志十一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东莞县旧志十二卷明天顺八年刊本,清递修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
增城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新会县志七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厓山志五卷明万历三十九年修,清递补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香山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卷八至十)
新宁县志十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新安县志十三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花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新修曲江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乐昌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仁化县志五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明蓝丝栏抄本(天一阁藏)
乳源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广东韶州府翁源县志不分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乌丝栏抄(天—阁藏)
惠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三十五年刊本,蓝印本(天一阁藏)
惠志略一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归善县志二十一卷清雍正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博罗县志七卷明崇祯刊本,清康熙补刊(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二至七)
永安县志二卷明万历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潮阳县志十五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澄海县志二十九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阳江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恩平县志十一卷明祟祯九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十)
广宁县乡土志不分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开平县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鹤山县志十二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德庆州志十二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化州志十一卷清道光七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罗江外纪不分卷清光绪十九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吴川县志十卷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雷州府志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琼台县志四十四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二十一、卷二十四至四十二)
琼郡志十卷清康熙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琼志撷录不分卷稿本,盖有杨光鼐印(上海图书馆藏)
昌化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十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万州志四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始兴县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阳山县志二十二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卷四、卷五、卷十一、卷十四)
嘉应州志十二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嘉应州志增补考略四十卷首一卷清咸丰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祝枝山手写正德兴宁志稿四卷稿本,盖王世懋等印(苏州文管会藏)
东安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西宁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道光十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连山厅志不分卷清道光间修,抄本,缺名批校,盖有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之章(上海图书馆藏)
连阳八排风土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广 西
广西通志六十卷明嘉靖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西事珥八卷附峤南琐记二卷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桂林风土记一卷槜李曹氏抄本,清张载华题记,杨守敬等签校(上海图书馆藏)
阳朔县志四卷传抄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融县志十二卷清道光十一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象州志四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庆远府志二十卷清道光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天河县志二卷清道光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白山司志十八卷传抄清道光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上林志稿十二卷清道光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西隆州志一卷传抄清康熙十二年修,嘉庆三年增补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富川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荔浦县志四卷清康熙四十八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昭平县志八卷清同治八年重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苍梧总督军门志三十四卷明万历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浔州府志七十六卷首一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浔州府志五十七卷清光绪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上思州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太平府志五十卷首一卷末一卷传抄清雍正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太平府志稿六卷清宝墨轩抄本,清简玉民手跋(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左州志二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龙州纪略二卷清嘉庆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江县志不分卷传抄民国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镇边县志四卷传抄清光绪三十四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镇安府志八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钦州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廉州府志十四卷清康熙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四
四川
四川总志三十四卷明万历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四川总志三十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四川成都府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五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双流县志七卷清乾隆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郫县乡土志二卷清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简州志八卷清乾隆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崇庆州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雍正七年增补本(北京图书馆藏)
新津县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汉乘备录三十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十九、卷三十)
汉州志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什邡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长寿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荣昌县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大足县志八卷清道光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璧山县志二卷清乾隆元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昭化县志六卷清乾隆五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通江县志不分卷清康熙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西充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六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蓬州志略十卷清道光十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重修营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庆符县志五十四卷清嘉庆十九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长宁县志二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筠连县志四卷清乾隆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兴文县志六卷清嘉庆十八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马湖府志七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屏山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夔州府志十二卷明正德八年刊本(天一阁藏)
云阳县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云阳县志四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江油县志二卷清雍正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峨眉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五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洪雅县志五卷明嘉靖四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三台县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天全六番稿不分卷清康熙四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打箭炉志二卷清乾隆五十八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打箭厅志二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重修射洪县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盐亭县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中江县志五卷清康熙五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蓬溪县志二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安岳县志三卷清康熙六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重修丹棱县志七卷清道光二十八年修,稿本,清丁晏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彭山县志七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泸州乡土地理教科书一卷清光绪三十四年泸州正本女学堂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纳谿县志十卷清嘉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内江县志五十四卷旧抄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井研县志二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直隶绵州志十九卷清乾隆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安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写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茂州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汶志纪略四卷清嘉庆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忠州志十二卷清同治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酆都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里塘志略二卷清嘉庆十五年爱日堂抄本(旅大图书馆藏)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五
贵 州
贵州图经新志十七卷明弘治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贵州通志十二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黔记六十卷明万历刊本,盖有顾印嗣立、侠君等藏印(上海图书馆藏,卷二十五卷二十六缺)
贵州通志三十三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卷四至卷十抄配)
贵定县志稿不分卷抄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开州志四卷清乾隆四十五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定番州志二十一卷清康熙五十七年修,抄本(南京图书馆藏)
安平县志十卷清道光七年写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天柱县志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思南府志八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增修仁怀厅志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婺川县备志不分卷清光绪间修,传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平溪卫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修,传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玉屏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浪卫志略一卷清康熙二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铜仁府志十二卷清道光四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普安州志十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云南
云南图经志书十卷明景泰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滇略十卷明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滇史十四卷明万历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道光云南志钞八卷清道光九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滇南志略不分卷清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云南府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重修富民县志二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宜良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选录宜良县志稿二卷稿本(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
罗次县志四卷景抄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昆阳州志十六卷清道光十九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易门县志不分卷清康熙五十九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续修易门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大理府志十卷传抄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赵州志四卷旧抄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赵州志四卷清乾隆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重修邓川州志十五卷明隆武二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云南县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临安府志二十四卷清雍正九年刊本(云南省图书馆藏存卷二至八、卷十一至十四,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阿迷州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宁州志不分卷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续修河西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蒙自县志六卷清乾隆五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续蒙自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宣统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楚雄府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威远所志八卷清道光十八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镇南州志六卷清咸丰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南安州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云南黑盐井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琅盐井志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姚州志四卷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白盐井志四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澂江府志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徵江府志十六卷清道光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路南州志四卷传抄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至二)
广南府志稿二卷清道光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顺宁府志十卷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古越州志十卷传抄清同治六年李家珍重订本(南京图书馆藏)
沾益州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寻甸府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寻甸州志三十卷首一卷清道光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丽江府志略二卷清乾隆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丽江府志稿十卷清光绪二十一年修,稿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中甸县志稿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八年修,稿本(云南省图书馆藏)
维西见闻纪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维西县志四卷民国二十一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普洱府志二十卷清咸丰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永昌府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四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开化府志十卷清道光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云南昭通镇风土武备总册不分卷清道光十九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新修昭通府恩安县志稿六卷清宣统三年传抄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镇雄州志六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元江府志二卷清康熙五十一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元江州志四卷清道光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永北府志二十八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西 藏
西藏志不分卷清乾隆间刊本,书眉有批注,未署名(上海图书馆藏)
卫藏通志十六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
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德尼及大小呼图克图沙布咙源流一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康藏宝鉴不分卷民国三十三年重纂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后 记
●卷 首 总志
长兴 陈光贻学
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清乾隆三十四年益都李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唐李吉甫纂。吉甫字宏宪,赵州人。父栖筠官御史大夫,吉甫以荫补左司禦率府仓曹参军,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谥忠懿,事迹具《唐书》本传。此本为益都李氏抄本,有李文藻校跋,及周嘉猷跋。书名题《元和郡县图志》,原存卷一至十八,卷二十一至二十二,卷二十五,卷二十七至三十五,卷三十七至四十。北京图书馆藏,乾隆三十四年钱氏通经楼抄本,有孔继泰跋,题名亦称《图志》,存卷与此本同。《四库全书》用浙抚采进本,重编为四十卷,使相联属,以便循览也。以其图亡,改名《元和郡县志》。其《提要》曰:“是书据宋洪迈跋,称为元和八年所上,然书中更置宥州一条,乃在元和九年。盖其事为吉甫所经画,故书成之后,又自续入之也。前有吉甫原序称: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共成四十二卷,故名曰《元和郡县图志》。后有淳熙二年程大昌跋,称图至今已亡,独志存焉,故《书录解题》唯称:《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此本又缺第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卷。其第十八卷则缺其半,二十五卷亦缺二页,又非宋本之旧矣。篇目断续,颇难寻检。考《水经注》本四十卷,至宋代佚其五卷,故水名缺二十有一。南宋刊版,仍均配为四十卷,使相联属。今用其例,亦重编为四十卷,以便循览。仍注其所缺于卷中,以存旧第。其书《唐志》作五十四卷,证以吉甫之原序,盖志之误。又按《唐六典》,及新、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一关内道,二河南道,三河东道,四河北道,五山南道,六陇右道,七淮南道,八江南道,九剑南道,十岭南道。此书移陇右为第十。殆以中叶后陷没吐番,故退以为殿。至淮南一道,在今本缺卷之中,以《唐志》淮南道所属诸州考之,今本河南道内,有所属申、光二州、列蔡州之后。江南道内,有所属之蕲、黄、安三州,列鄂、沔二州后,似乎传写之错简。然考《唐书·方镇表》,大历十四年,淮西节度使复治蔡州,寻更号申、光、蔡节度使。又永泰元年,蕲、黄二州隶鄂、岳节度,升鄂州都团练使为观察使,增领岳、蕲、黄三州。元和元年,升鄂州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增领安、黄二州。则中州、光州尝由淮南道割隶河南道,蕲州、安州、黄州,亦尝由淮南道割隶江南道。《唐志》偶失移并,非今本错乱也。《舆记图》《隋志》《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又按《唐书·地理志》序略云:“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令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采访使检察,如汉刺史之职。”唐自天宝用兵,河西、陇右陷于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乾符以后,天下大乱,至于唐亡。《唐书·地理志》以开元二十八年户部账,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三,著录之。《旧五代史·郡县志》之辑,亦以《开元十道图》为本也。天宝间陇右不守,咸通时收复,事在元和前后。《四库提要》谓:“此书移陇右为第十,殆以中叶后陷没吐蕃,故退以为殿。”《唐志》则以陇右为第六。此书则仍贞观时十道制,而元和时唐之领土,非贞观之制,亦非开元之盛矣。综观吾国地理之书,以《元和郡县志》体裁最备,故《四库全书》录以冠地理总志之首。夫总志集郡县志书而成,郡县志书参总志体例而纂,两者密切相关。故本《提要》著录总志冠以卷首,而《元和郡县志》为志乘家祖述之所自焉。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首二卷抄本(北京图书馆藏朱彝尊原抄本,上海图书馆藏传抄朱彝尊藏本。原缺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九)
宋乐史纂。史字子正,宜黄人。宋太宗时上书言事,擢著作佐郎,知陵州,召为三馆编修。雍熙中,献所著书有四百余卷,所著《太平寰宇记》,卷帙浩博。《四库全书提要》称:“史书虽卷帙浩博,而考据特为精核,要不得以末流冗杂,追咎滥觞之源矣。原本二百卷,诸家藏本并多残阙,惟浙江汪氏进本,所缺自一百十三卷至一百十九卷仅佚七卷。又每卷末附校正一页。不知何人所作,辨析颇详,较诸本最为精善,今据以著录。《文献通考》作《太平寰宇志》,此本标题实作《太平寰宇记》,诸书所引名亦两歧。今考史进原序亦作《宇记》,则《通考》为传写之误,不足据也。”今此本首有目录二卷,缺卷亦如汪氏进本之数,考诸家藏书目皆有缺,其佚七卷,由来已久矣。考史纂书之时,太宗始平闽、越,并北汉。史因合舆图所隶,考寻始末,而成此书,始东京迄四裔。然是时幽、妫、营、檀等十六州,实未入版图,史因贾耽《十道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之旧,概列其名。史进序又讥贾耽,李吉甫为漏缺,故其书采摭繁富,于列朝人物一一并登,至于题詠古迹,亦皆并录。地理之书至是始详,体例亦自是而大变矣。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史。元、明以来,是书为州县志之滥觞。体例相沿,而艺文溢于全集,末大于本,而舆图反若坿录。其间假借夸饰,以侈风土,至是而流弊生,艺文则为题詠而设,而不为考据。其鄙俚者,文移案牍,江湖游乞,随俗应酬而已耳,方志不纯史法矣。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有言曰:“方志既不为国史所凭,则虚设门类而不得其用。所谓觚而不觚也,方志乎哉。”
元丰九域志十卷抄本。清卢文弨校(上海图书馆藏)
宋王存等纂。存字敬仲,丹阳人。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历官尚书右丞,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始于四京,次于二十三路,终于省废军州及化外羁縻州。于乡镇之名,土贡之数,皆一一具载。其目次,总二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军三十七、监四、县一千二百三十五,叙述简括。按宋疆理制,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曰京东、西,曰京南、北,曰河北东、西,曰永兴,曰秦凤,曰河东,曰淮南东、西,曰两浙,曰江南东、西,曰荆湖南、北,曰成都、梓、利、夔,曰福建,曰广南东、西。崇宁四年复置京畿路,大观元年别置黔南路,三年并黔南入广西,以广西黔南为名,四年仍旧为广南西路。宣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云中府路。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监六十三,县一千二百三十四,可谓极盛矣(参考《宋史·地理志序》)。而燕云既得即失,故《宋史·地理志》定宋疆域,以是书为准。《宋志》序云:“今据元丰所定,并京畿为二十四路。首之以京师,重帝都也,终之以燕、云,以其既得而旋失,故坿见于后。”是书自祥符中,李宗谔、王曾先后修《九域图》。至熙宁八年都官员外郎刘师旦,以州县名称多有改易,奏请重修,而以存总其事。迄元丰三年闰九月书成,以旧书名图,而无绘事,改曰志。存等进书原序,有云:“州县废置,与夫镇戍城堡之名,山泽虞衡之利,前书所略则谨志之。至于道里广轮之数,昔人罕得其详。今则一州之内,首叙州封,次及旁郡,彼此互举,弗相混淆。”宋修总志,当推此书最为详明也。《四库全书》以明毛晋景抄宋刊本收录,而佚其第十卷,以苏州朱焕家藏抄本补之,仍首尾完整。《四库提要》有云:“其书最为当世所重,民间又有别本刊行,内多古迹一门。故晁公武《读书后志》有新、旧《九域志》之目。”《提要·存目》又另有《新定九域志》十卷,谓:“与王存原本,文并相同,惟府、州、军、监、县下,多出古迹一门。”查《元丰九域志》今存版本,《四库》本外,有此本,北京图书馆藏卢文弨手抄校本,《台湾善本书目》著录有旧抄本,新、旧本均为十卷。惟《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清抄本《元丰新定九域志》十卷、首一卷。《台湾善本书目》著录《新定九域志》十卷,注坊贾增订,据《四库存目》之说也。《存目》又言:“为出于南宋闽中刊本。”以睦州改严州。检毛晋家景抄本,睦字未改。王士祯《居易录》载:“所见《九域志》即元丰经进之书,则亦未见王存原本也。”又《玉海》引述:“《元丰九域志》。知该志在绍圣间曾以黄裳所言;《九域志》所载甚略,原负诏职方。取四方郡县、山川、民俗、物产、古迹之类,辑为一书,补缀缺遗。遂于大观二年四月二曰,详定《九域图志》。虽至宣和二年罢书局,不及成,而大观中程縯撰《职方纪要》,即新、旧《九域志》,二书绸次为书。”因疑《四库存目提要》,以《新定九域志》为南宋坊贾所增之说有误。
舆地广记三十八卷武英殿聚珍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欧阳忞纂。忞史传无考。晁公武《读书志》谓:“著书者所假托,实无其人。”而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云:“其书成于政和中,忞,欧阳修从孙,以行名皆连心字为据。”据此忞非无其人也。《四库全书提要》著录《大清一统志》条有云:“宋之疆域最狭,欧阳忞《舆地广记》于所不能有者,别立化外州之名,已为巧饰。”按宋之疆域,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道,而元丰所定,并京畿为二十四路,不可谓宋之疆域最狭。《元史·地理志》序有云:“自封建变为郡邑,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但宋自南渡后,丧失中原陕右,疆域日见狭隘。《宋史·地理志》序有云:“高宗渡江,驻跸吴、会,中原、陕右尽入于金,东划长、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关为界。其所存者,两浙,西淮,江东、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广东,广西十路而已。迨德祐丙子,遂并归于我皇元版图。忞此书成时,燕、云十六州已不能自有,书既称《广记》,而不足括舆地之全。故仍坿燕、云于各路之末,名之日化外州。观是书体裁,最为清晰,其卷一至四,先叙历代疆域,提其纲要,卷五以下,乃列宋疆域制为顺序,述郡邑之名,则端委详明,较易寻览。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皆仿其编例也。
方舆胜览七十卷宋咸淳三年吴坚、刘震孙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宋祝穆纂。穆字和甫,建阳人。穆少名丙,与弟癸同受业于朱熹,穆曾为兴化涵江书院山长。是书体例,分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赋、户口、关塞、险要等门,皆选录简略。而次列名胜古迹,则多所胪列,末载诗、赋、序、记文独备。《四库提要》称其书:“虽无裨于掌故,而有益于文章。摛藻掞华,恒所引用,故自宋元以来,操觚家不废其书焉。”按是书盖成于理宗时,所记分十七路,各系所属府、州、军以下,而以行在所临安府为首。是时中原陷落,已不入版图,所可述者,惟南渡后疆域。穆是书故以诗文溢之耶。盖其书多为登临题詠之文,而不为地方故实之考据。又其书名虽似地志,而体例实类书也。按是书成于南渡之后,是时中原陕右尽入于金,东划长、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关为界。岂穆之意,惜不忍以国家昔所丧失之地不载;而割让之地,已认订约条,势难背信。故其书例,示以非一统志之体耶。
舆地纪胜二百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王象之纂。象之金华东阳人。尝官江宁县。此本存卷一至十二,卷十七至四十九,卷五十五至一百二十五,卷一百四十至一百六十七,卷一百七十五至一百九十二。北京图书馆藏清景宋抄本,存十五本,卷一至十二,卷十七至四十九,卷五十五至九十五。《台湾善本书目》著录,清道光二十八年扬州岑氏懼盈斋抄本,存一百六十六卷。此书《四库全书》未收,《存目》亦未见著录。清阮元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用伍崇曜刊本著录,其《提要》略云:“《四库》未著录。惟有《舆地碑记》四卷云:象之金华人,尝知江宁县。所著有《舆地纪胜》二百卷,今未见传本,此即其中之四卷。今于江南得景宋抄本二百卷,前有象之自序。象之东阳人,略云:余披括天下地理之书,参订会粹,每郡自为一编,以郡之因革见之编首。而诸县次之,以及山川、人物、诗章、文翰,皆附见焉。东南十六路,则倣范蔚宗《郡国志》条例,以在所为首。而西北诸郡,亦次第编集,今考其成书之年,在南宋嘉定十四年。故其所指在所,以临安府为首,而一切沿革,亦准是时。又宫阙殿门,寿康宫下,引《朝野杂记》云:“宁宗始受禅云云。则是作序在嘉定,全书之成在理宗时矣。”是书自卷一行在所起,至剑门军讫,共府二十五,军三十四,州一百零六,监一,共府、军、州、监一百六十六,内或有一府一军,而分为上下二卷,故与县数不合。其卷数全缺者,自十三至十六,又自五十至五十四,又自一百三十六至一百四十四,又自一百六十八至一百七十三,又自一百九十三至二百,共缺三十一卷。至其余各卷内之有缺页,又皆注明于目录卷数之下。
大元大一统志一千三百卷影抄元刊本(收藏者及存卷著录见以下提要)
元孛兰肹、岳铉等纂。据常熟瞿氏编《铁琴铜剑楼书目》,著录旧抄本《元一统志》七卷云:“题集贤太学生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肹,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上进案秘书监志。至元二十二年乙酉,世祖命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剌丁与秘书少监虞应龙,辑《大一统志》。成宗大德初,复从集贤侍制赵忭请重修,书成,藏之秘府。至正六年始刊行之,全书一千三百卷。此存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其书分县编次,记载分明,不同《明一统志》之府县合并也。”钱大盺《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跋元大一统志残本》云:“考元时《大一统志》凡有两本,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刺丁言:方今尺地一民,尽入版籍,宜为书以明一统。世祖嘉纳,即命札马刺丁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搜辑为志。二十八年书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统志》,藏之秘府。此初修之本地也。成宗大德初,复因集贤侍制赵忭之请,作《大一统志》。《元史》载: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兰禧、岳铉等进《大一统志》,赐赉有差。此再修之本也。”《元一统志》凡二修,今存皆残本耳。案元官修总志,始于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成书。其后云南、甘肃、辽阳皆纂成图经,因是倡议重修,延孛兰肹、岳铉等主其事,至大德七年纂成,名曰《大元大一统志》,至正六年刊成于杭州。《四库全书》开馆时,其书已佚,惟见《四库提要》著录《明一统志》中有云:“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统志》,最称繁博。《国史经籍志》载其目,为一千卷,今已散佚无传。虽《永乐大典》各韵中颇见其文,而割裂丛碎,又多漏脱,不复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献书内尚存原刊本二卷,颇可以考见其体例。”近人赵万里辑《元一统志》,已见版行,序称全书共一千三百卷,据常熟瞿氏著录所称之卷数焉。赵氏又称其书于各州各县史迹,承唐《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等书成例,列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类。凡大江以南,大率取材于《舆地纪胜》及宋元旧志。以北则取材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赵自序略云:“《元一统志》明以后久无全帙,近年内阁大库出元至正刊本残帙七卷。此外常熟瞿氏旧藏抄本九卷,别有嘉庆间吴县袁廷梼家抄本三十五卷,未见于瞿氏藏本者,有二十八卷。”查赵氏《元一统志》序所述之书,今见于《台湾善本书目》著录:《大元大一统志》存三十五卷、四册,清袁氏贞节堂抄本。《大一统志》存五卷、二册,元刊本,存卷七百三十一,卷七百九十至九百九十二。《大元大一统志》存九卷、二册,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乌丝栏精抄本。阅诸家藏书目,书名不一,疑为传抄或著录之误焉。因是余问之常熟瞿君凤起,瞿君出其所藏影抄元刊三页,称:“非其铁琴铜剑楼旧藏乌丝栏抄本之馀,为借得嘉兴沈寐叟先生所藏,出于大库档案之元刊本而影抄也。”三页为卷六百三十四、第九页,卷七百九十、第九页,卷七百九十一、第一页。板框书品之大,伟为历代修一统志之冠。而所珍贵者,为第七百九十一卷、第一页第一行,题书名为《大元大一统志》。于是元一统志书名,据此可以确定矣。赵氏所辑之书,自称历经二十年,搜集轶文,于《永乐大典》《玄览堂丛书续集》《辽海丛书》中所存残卷,辑成十卷。其篇目卷一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卷二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卷三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卷四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卷五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卷六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卷七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卷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卷九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卷十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赵氏之书不能尽括元之疆域,幸犹有《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一书存,其书用《大元大一统志》疆理制为例,可以参览也。
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三卷元明间刊《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另本(上海图书馆藏)
元缺名纂。此篇叙元朝方舆胜迹之书,用《大元大一统志》疆域为纲。《元一统志》久佚,考元朝疆理之制,则惟赖此篇矣。《元史·地理志》序云:“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按《元志》载,元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元志》叙述简略,仍不可以考览元朝疆理幅员之广阔也。元朝疆理制,省以下有道、路、府、州、县五等,大率道下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于行中书省者。其省,如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与所统其他省路,行政制不同。元职方,与唐宋以前仅以郡领县又不同。《元一统志》久佚,《元史·地理志》又叙述不详,《新元史·地理志》序虽言《元史·地理志》缺略,而仍用其旧。故今欲研究元朝疆理制度,此篇篇目犹保存较为完备。此篇总目,上卷:直隶省郡,四路、三府,共二十二州(即《元志》所谓“腹里”之地),是为京畿地也。又,畿辅之地,有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领一路、二府,共五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领十二路、一府,共五十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东东西道廉访司,共领六路,凡二十一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管辖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领三路、一府,共十四州。辽东道宣慰司,领三路、一府。镇东行中书省,管辖安抚高丽总管府,领十五州,沈州高丽总管府,新罗国军民安抚司,合兰府水达达田地(镇东即《元志》所谓征东)。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管辖陕西中道肃政廉访司,领五路、一府,共十三州。巩昌便宜都总帅府,设巩昌路,领四府十六州。中卷: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管辖西蜀四川道廉访司,领成都路,十州、一军。嘉定路二州,潼川府路二州,顺庆路一府、二州。四川南道宣慰司,领四路、二府,共二十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管辖河南江北道廉访司,领三路、三府、二十州。淮东道宣慰司,领二路、二府、四州。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领五路、一府、七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廉访司,合管二路、三府、二州。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直领四路、十一州。罗罗斯宣慰司,领三路、一府、十八州。乌撤乌蒙等处宣慰司,领四路、一州。曲靖道宣慰司,领三路、二府、十州。临安道宣慰司,领三路、一部、六州,又领元江路十六部。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领大理路二府,五州,金齿百夷诸路,共二十五处,五州。下卷: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管辖江南浙东道肃政廉访司,领七路、二府、十三州。浙东道宣慰司。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合领七路、八州。江东道宣慰司,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合领八路、七州。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福建闽海肃政廉访司,合领八路、二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管辖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领十一路,十四州。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广东道肃政廉访司,合领八路、七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管辖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领七路、一府、十州。播州军民宣抚司,领蛮夷长官二。恩州军民宣抚司,领蛮夷长官一。婺川县蛮夷洞官一。叙州等处宣抚司,领二路、一府、七州,蛮夷宣抚司十五。湖南道宣慰司,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合领九路、十州。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合领十路、六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海北海南道宣慰廉访司,合领五路。琼州安抚司,领一路、三军,左右两江溪洞。田州上思等处军民宣抚使、都元帅府,合领四路,共六十三州。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领六路、六州。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即和林,管西域诸小国部落,鄯善、且末、高昌、龟兹、波斯、大月氏、小月、钵和、波知、安目十小国部落。按《元史·地理志》所列行中书省,与此篇所列省顺序不同。
广舆图二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补辑。思本字本初,临川人;博学多闻,足迹遍海内。尤精绘舆图,其绘图划开方网格,以计里数;明代之舆图学家,大抵渊源于思本,称为“朱图”一派。洪先字达夫,吉水人;嘉靖己丑进士第一,官至赞善。隆庆初赠太常寺少卿,卒谥文恭,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洪先为学,宗姚江良知之说,著《冬游记》一卷。此篇思本自序略云:“予幼读书,知九州山川,及观《史记》,司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后登会稽,泛洞庭。由是奉天子命祠嵩高,南至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往往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核山川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不刊禹迹图,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图;乃知前人所作,殊为乖谬,思构为图以正之。阅魏郦道元注《水经》、唐《通典》《元和郡县志》、宋《元丰九域志》《皇大一统志》,参考古今,量校远近,既得其说,而未敢自是也。则每嘱以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自至大辛亥,迄延祐庚申而功始成。其间山河绣错,城连径属;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至若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番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详,详又未必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观其序言,思本之成此图,颇劳心跋涉之力;而有遣憾者,西北辽远之域,未有毕载。按此图原本,明时犹存,为洪先偶得之。而图有计里画方之法,形实可据。于是洪先增其所未备,因图广至于数尺,历十余载始成。据洪先序言:“朱图长广七尺,不便舒卷;今据画方,易以编简。”按是篇为二卷,分八目,四十二图;其诸沿革考证,不可尽载者,成其副纸,又为图副六十八,即图说也。今朱氏原目则无考,见《贞一斋文集》,有题此图序一篇,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补》,倪灿《补辽金元艺志》,及《千顷堂书目》,均有著录也。
元史地理志末附西北地名释一卷附元经世大典地图一幅清洪钧手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洪钧纂。钧字文卿,吴县人;同治七年进士第一,由修撰累官兵部左侍郎。光绪间出使俄、德、荷、奥、钧采访亚西历史地理,由是熟于西北舆地;于元朝历史,效力尤深。著《元史译文证补》,光绪间广雅书局刊本,为三十卷,而原缺十二卷。上海图书馆藏其稿本二册,一册即为此篇;前有小序,言元史书法,凡国名、部族名、地名,皆高一格。又言元之译名,与西方诸国译名音有异。小序约二三百言,以下叙途鲁吉、柯耳鲁地、迄塔里于、巴里黑;凡八十余国名、部族名,地名、各为文一篇,叙其地域风土情况。刻本《元史译文证补》,以是编列入卷二十六《地理志》,分上下二卷,名曰《西北地附录释地》,而删去小序,每节记载比稿本简节,故稿本犹有附考之价值也。附《元经世大典地图》一幅,即是篇记载之境域。《大元大一统志》《元经世大典》已久不可征,未详钧觅得于何处,按《元史》最难考者《地理志》,《新元史·地理志》小序略云:“元之疆域,九州而外,幅员尤广;其后皇孙旭烈兀,建国波斯,与术赤、察合台之后,并为三大藩。职方之志,宜考其山川与其疆域之沿革;十一行省之后,不应如旧史《地理志》之褊狭也。然旧志本于《大一统志》与《经世大典》,官修之籍,既不足征,甚局于褊狭宜哉。今为《地理志》,亦仍前史之旧;订其舛讹,补其夺漏而已。”按《新元史·地理志》,仍因《元史·地理志》之旧;今欲详悉元于西北之地,则是篇可足征也。
寰宇通衢一卷常熟瞿氏影抄明洪武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洪武时官修,此本共一百四十五页,起辽东都司,终于广西府,凡马驿站名及道里之数,以类编为书,所纪道里方隅之数有八焉。案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寰宇通衢》一卷,洪武二十七年九月书成。先是太祖以舆地之广,不可无书以纪之,乃命翰林儒臣纂成。此本序目皆无,但首页至终,中无缺页,是为全本耳。
大明一统志九十卷明天顺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贤等纂。贤字原德,邓州人,宣德八年进士,景泰初由文选郎进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英宗命修此书。其篇目,首列京师、南京、中都三京及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三布政司,迄外夷凡九十卷。此本内述及嘉靖、隆庆时建置,盖后人已有所续入,而不尽为天顺之旧。按明洪武三年,始命魏俊等六人编类天下郡县地理形势为《大明志》,其书久已不传。后成祖采郡县图经,命儒臣纂辑亦未成书而中辍。至英宗复辟后,乃命贤等重编,天顺五年四月,书成奏请,赐名《大明一统志》,锓版颁行。是书义例一仍《大元大一统志》之旧,而取材简略,卷帙不及《元志》三之一。又出众手所裁,书中舛讹牴牾,疏谬尤甚。《四库全书》虽采入是书,而《提要》谓:“此书之舛略,本无可采,特是职方图籍,为国之常经。历朝俱有成编,不容至明而独缺,故仍录存,以备一代之掌故焉。”案《明一统志》非舛讹疏略,而不能表达明之疆域制度。明之疆理颇繁,据《明史·地理志》序云:“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行中书省,以京畿应天诸府县直隶京师。后乃尽革行中书省,置十三布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靡司。又置十五都指挥使司,以领卫所、番汉诸军。其边境海疆,则增置行都指挥使司,而于京师建五军都督府,俾外都指挥使司,各以其方附焉。成祖定都北京,北倚群山,东临沧海,南面而临天下。乃以北平为直隶,又增设贵州、交阯二布政使司。仁、宣之际,南交累叛,旋复弃之外徼。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曰京师,曰南京,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东,曰山西,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湖广,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广东,曰广西,曰云南,曰贵州。其分统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县千一百三十有八。羁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县六。而两京都督府,分统都指挥使司十有八。行都指挥使司五,曰北平,曰山西,曰陕西,曰四川,曰福建,留守司二,所属卫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御千户所三百十一有五。又上官宣慰司十有一,宣抚司十,按抚司二十有二,招讨司一,长官司一百六十有九,蛮夷长官司五。其边陲要地,称重镇者凡九,曰辽东,曰蓟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宁夏,曰甘肃,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统卫、所、关、堡,环列兵戎。”明以武功定天下,于边疆要隘,皆设关、镇、卫、所,明修关镇卫所志亦多。此书疏略未尽载之,故录《明史·地理志》所载疆域建置,以供参考也。
大明一统图叙一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桂萼纂。萼字见山,安仁人。是篇一名《广舆图叙记》,又名桂萼《皇明舆地图》者,则为万历间所补刊本也。此本卷端有嘉靖丙寅丰城李廷观《述刻》一文,当为嘉靖原本。是篇萼任大学士时所纂焉,嘉靖八年六月一日进呈。卷前有萼奏稿及御批圣旨:“贤卿所奏《舆地图叙记》,明白切要,具见体国经济,至意图本。朕已留览,还誊写副本存留内阁,该部知道,钦此。”按此本编次,首总图、次两京十三省图各一、附四夷图一,每图后略具兵马钱粮之数,府州县卫之名,亦不具到。所述利病,亦皆敷衍之辞。按元、明舆地图之学,多渊源于元朱思本图,思本图计里划方,其有用于山川,明悉远近,而郡邑则非其用。其学流传直至清初,自西方舆图传入,而“朱图”之派渐息。至清嘉庆时,李兆洛绘舆图具网格,能别经纬,分清起点、终点、中心点,吾国舆图之学大变革新矣。
一统路程图记八卷明隆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黄汴纂。汴字子京,号约山,休宁人。少尝随父兄为商。是书自序云:“汴弱冠随父兄,自洪都至长沙;览洞庭之胜,泛大江,溯淮、扬,薄戾燕都。是年河水彻底,乃就陆行,自兖至徐,归心迫切。后侨居吴会与二京十三省,暨边方商贾贸易,得程图数家,于是穷其闻见,考其异同,反复校勘,积二十七年始成。”按序此书为出于商贾之作也。其编次,卷一、二,两京至十三省程图;卷三,两京各省至所属府县图;卷四,各边路,东起开原卫,西至嘉峪关;卷五、六,江北水陆图;卷七、八,江南水陆图、而以南北诸名山附于各卷,使道旁登眺者,知所向往焉。按是书如同今日行程指南等书也。
职方考镜上八卷明万历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卢传印纂。传印字文翘,事迹未详。是编传印与其子奇、廉,姪彦、豪、淳,孙鼎、昂;一门三代汇编而成,刻于万历时。此书序例皆缺,无从考其汇编始末也。卷前列方域总图一、海防总图一,次《海防有琼馆论》《广东要害论》《广福人通番当禁论》《广福浙兵船当会哨论》《福洋五寨会哨论》,皆出于传印手撰。卷一方域图赋总、北直隶、南直隶,卷二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卷三山东附辽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卷四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卷五九边图论、各镇考、四夷图说、诸国纪,卷六沿海图论、海运考附占验、河渠论附治濬、河源考、运道考、湖泉考、水利考、记物产、水利论。按是编有图有考有论,且以著述及辑录汇合成编;举凡一国之疆域郡邑沿革,防海兵事,财赋物产,水道运输,河源水利,靡不毕登,体裁全备,为地志书中之罕见者也。
广舆记二十四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刊本)
明陆应阳纂。应阳字伯生,云间人也。是书仿《明一统志》例,录叙《一统志》核要,渗入各省郡县志书资料而成。删繁就简,文省事赅,能概括《明一统志》《明会要》,及郡县志书精华。卷前有万历庚子吴郡申时行序,极称是书之善,次应阳自序谓:“十易寒暑,三易草而成也。”
方舆胜略十八卷附外夷六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程百二纂。百二字幼舆,新安人。明于天顺间纂一统志,而缺户田、官职二项。百二尝游历京师、吴、越、楚、蜀间,访问当世之急务而讨论之。因纂成是书,补一统志之旷缺,并益以西泰所上《五大洲全图》,合成一书。百二序云:“一统志止载郡邑沿革,而不及税粮与州县上中下。”按是书载税粮之数甚详,卷首列《舆赋总》一篇。次列南北直隶及十三布政司为纲,以省府州县为目。下各叙编里户口及夏秋赋之课额,与漕运、兵防、山川、胜迹、人物,亦各随地叙录,并附注说明。又附外夷六卷,以国名分条,用以详悉外国情况也。
大明一统赋四卷附删一卷明万历四十年钱塘胡文焕校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莫旦纂。旦字景周,吴江县人。成化六年乡薦,作《一统》《贤关》二赋,名动京师。后授新昌县训导、纂成《新昌县志》。九年,迁南京国子监学正,乞归,年八十余卒。是书卷前有胡文焕序,及旦姪孙光跋,胡序题名《皇舆要览》而不以赋名,其序略云:“大明官制,《一统志》《寰通志》《广舆图》诸书,见其无事无物靡不毕具。是书自建置沿革、郡县、山川,以至民风、土俗、人物、吟咏,概撮其端,《附删》一卷,则叙外夷。”又旦自序谓:“古人于国家德业之盛,必托诸赋,以铺张之,以昭映于无穷。”按此赋颂兴基,定江左,歼吴平淛,取两广八闽,北伐中原,席卷列郡,迄统一分疆,文长四卷,一气呵成。其纪载重于疆域形势,自奠顺天、应天、凤阳畿甸,比及十三省,凡山川、郡邑、物产、人物,靡不毕具,要者又自注释,赋文少铺陈词采而多侈谈事物,末《附删》一卷,则外记,另为一篇。
郡县释名二十六卷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郭子章纂。子章字相奎,泰和人,隆庆五年进士。是书子章仿王伯原《地理通释》义例,以释郡县名称,而重于建置沿革。以明疆域制,首两京,次十三省,各郡县之名为之考释。若二地一名,或一地二名,皆条分明析,使览者一视瞭然也。吾国自晋弃中原,南北淆乱,郡邑纷纭侨置,河南有广陵、丹阳之名,江诸有晋阳、太原之号。子章此书以地名之同者,一一考释,举其变迁因革,故独重于建置沿革也。
历代地理指掌图不分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沈玄华纂。玄华事迹未详。按是书为宋苏轼撰,原书久佚,后之重纂者托轼名。此书玄华退食后游历二十年所见之作,其编例为图六十有四,各附图说,图绘及古今,穷极宇宙。古今华夷、郡国、州县之区分,与藩镇疆界考据准确。兼绘天文分野、二十八星宿图、《附谈》,为图说也。
舆地图考六卷明天启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程道生纂。道生字可生,海昌人。是书道生据《明一统志》,合嘉、隆以来郡县改置,绘图而成。首列两京十三省图一,省、府、州、县,各有一图,皆附图说,考明沿革。是时明之疆理,京畿、直隶各六郡,外十三布政司。总为府一百四十九,为州一百二十八,为县一千一百五。书成道生卒,其子之宝为之校刊。
目营小辑四卷旧抄本,盖有铁琴铜剑楼朱文印(上海图书馆藏)
明陆化熙纂。化熙字羽明,常熟人。万历癸丑进士,官至广西提学佥事。是书为化熙于万历己亥,读书婺州公署时所纂,按其序称:“取一统志参对当代郡县,多不蒙一。乃创立义例,取府州县名提头序列,而摘所载沿革山川填补其下,志所未及者参考补之。并考文录奏议,关切边防河防大计者,随地见之。”按其序言,是书非惟摘录于《明一统志》,并参录他书而成之。考《明一统志》成于天顺五年,嘉靖、隆庆间府县多所更置,至万历、天启时,一统志不适于用,故明人私纂总志甚多,是书其中之一也。按是书编例,首列方舆原始,两京都督府,分隶各都指挥司,凡十六。次列十三布政司为纲,系以府、州、县、卫、所。凡土贡之宜,盐课之增损,屯田之税钞等,则随地诠叙。是书列有太仆寺,又有行太仆寺,及各苑马之增耗,与边关堡塞之废置,武弁员额,驻屯兵马之处。间有《明一统志》《明会典》所未载者,故是书有助以对明史之研究。书成于天启时。按化熙序署天启辛酉,天启元年焉,而书中永平府下叙至天启五年。是书未见刊本,《四库提要》载于《存目》,著录《目营小辑》四卷。其名据化熙序谓:“取目若营四海之意也。”
刻一握坤舆十三卷明天启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邓景南纂。景南字焉,名未详,别号竹溪主人,饶安人。此书依明职方制,分两京十三布政司为序,编成十三卷。叙录各京省府州县之名山、大川、胜迹,与物产、漕粮之数。虽一水、一石、一祠、一墓、一洞之细,靡不尽载。书成经富沙余昌祥鉴定,然后刊行,昌祥时称善地理之学者也。
舆图摘要十五卷明崇祯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日华纂,鲁重民补订。日华字君实,嘉禾人。重民字孔式,钱塘人。是书重民据日华原本补订,钱蔚起校定而后刊行。其编例,以两京十三省府县分次,列图摘要。分城池、形胜、山川、古迹、名宦诸门,辑录核要,如图说然,文简事详。
大明一统志名胜志二百八卷明崇祯三年三山曹氏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曹学佺纂。学佺字能始,福建侯官人。少尝入蜀,作《蜀中广记》一百八卷,晚年又成此书。其自序略云:“因阅宗侯郁仪《水经注笺》及《缙绅便览笺释》。某州县以今据古,合者什七,所不合颇为感触。乃与其友人陈汝翔等约,自北直隶、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人足迹所罕到,学佺曾仕游之地,涉历而流览焉。自南直隶、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则请分任,广西、云南、贵州载籍颇稀,余旁而参采之。蜀中惟是《广记》所辑者,稍删润之而已。于是复征诸郡县志。”按序所言,此书大半为学佺所纂焉。取材于《明一统志》诸郡县志外,又采录《水经注》《九州要记》《郡国记》《城塜记》《寰汇记》等书。考录沿革、山川、关隘、胜迹等,间有《明一统志》所未载者。其例以省分卷,各省汇为二百八卷。学佺总为编摩雠校,稿成而学佺遭纠削籍,台檄欲追其书版甚亟,家人欲焚其书。学佺于仓卒之中抱书遁去,以书稿置于淼轩,一夕为偷儿所窃,偷儿悔而还之,此书乃得传世。
皇明职方两京十三省地图表三卷明崇祯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陈组绶纂。组绶字伯玉,武进人,崇祯甲戌进士。是书上卷两京十三省图表。中卷边镇、九边、三关图表。下卷川海、江山、漕黄、海运、江防、外夷图表。按是书舆图与表并列而不具图说,览图索表,一视瞭然。
地图综要三卷明崇祯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朱国达纂。国达字咸受,钱塘人。是书国达与吴学俨、朱绍本、朱国干同纂成。其编例,首曰总卷:列京省道里,边腹道里,华夷道里,诸省华夷形胜,京省边境要害,星宿分界诸图,均有图说。次曰内卷:列北南两京及十三省图,均有图说。又次曰外卷:列长江会源,江防漕河,黄河海防诸图及海运、沿边四夷图,均有图说。按是书所绘黄河海防与海运、沿边两图,今犹有参考价值。
今古舆地图说三卷明崇祯十六年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吴国辅纂。国辅字期生,山阴人。是书国辅侍父寓居四明时,与沈定之同纂。列今古华夷图一,明肇造图一,明统一图一,历代职方图各朝一,以山河、星野图附后,皆有图说。
形胜要略十二卷明抄本叶景葵手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八)
明盛敬纂。敬字圣传,太仓人。是书卷前有莆田林佳玑序,及敬自序,近人叶景葵跋谓:“是书绘天下山川郡邑之图,以考古今战争之事,而论其成败焉。”按其编例,以两京十三省顺序排列,书前列《采古论议》,选录韩信《论定三秦》等文数篇,以开卷端焉。惜此书自卷九以下久佚,已非全帙矣。按书每省当有一图,而此本则仅存湖广图一幅,此书未见诸家藏书目著录,为仅存孤本。
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清宛溪顾氏家藏职思堂原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清陶濬宣题识。近人叶景葵跋。
清顾祖禹纂。祖禹字景范,无锡人,随父柔谦迁居于常熟宛溪。自少嗜舆地之学,康熙时修一统志,祖禹与太原阎若璩、常熟万子鸿、德清胡朏明,同供纂职,四人号称地理绝学。祖禹纂辑是书,言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所可见,而景物游览之胜不录焉。今是书流传甚广,刊印不下十余种。此本为顾氏家藏原稿,原缺浙江十一册,山东四十一册,陶濬宣以旧抄本补配之。此本叶景葵跋略云:“流传抄本甚多,皆从底本出。记得某书曾载,康熙初年完竟。无锡传抄数全,可得一部,大抵钞而未校,舛讹甚多。曾见孔氏嶽雪楼旧抄本颇精工,惜未收得,卷中夹签,除参与重修诸君外,有同时校订者,如浙江三四下买臣妻自溺一签,当为顾君诤友。又有刊书时所加校签,系就此钞本比较异同者则无阙,宏旨读者,宜细心别白之。”参景葵此跋外,余又考见有关祖禹是书数端。见单学傅《钩渚小志》载:“顾景范《方舆纪要》不止一百三十卷,底稿两橱,现犹存鲇鱼塘桥某氏,当时传抄,多以繁重,不能卒业。嘉庆中有广东镌板,亦摘其大略耳。”又见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述李兆洛“尤嗜地理学,购各省通志,较互千余年来水地之书,证以正史,刊定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原文之不符者。”惟骧又编《清代毗陵书目》卷二,著录李兆洛刊定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钱枝衍《读史方舆纪要参解》二种,均未注明板刊或抄稿,惟骧未见其书焉。余考李兆洛校定之《读书方舆纪要》,至道光二十八年泾县包慎言始为刊成。据包慎言《校刊汉书地理志补注》序言及是书有云:“武进李申耆先生,得其手稿,录副而题之曰:搜辑赅博,因以订讹补缺,为检稽者所藉手,其为利益甚大。李君学无所不通,尤深于舆地,推重如此。是书之足贵,尚可知顾君书,体大思精,然间有摭自类书与正史不符者,传抄尤多舛误,李君悉核史文补正成善本。今关、陇两刊,皆据李校,而李君得此书时,年已垂七十,又病甚,不能亲勘手书,荒卒讹误十二三。李君谢世后,所录副,为吾乡潘芸阁侍郎购得,余因假至白门,付梓氏以广其传。属族妹倩,阳湖杨汀芦(一作汀鹭)传第,族弟兴、言诚,相与订正其误脱错乱。至书内引用载籍,有文义疑滞,而无本可核者,悉仍其旧,不敢以臆改竄,俟藏书家续自刊定。积三百日梓成,因笔记其始末,道光二十有八年冬十月朔日。”按以上诸家言祖禹是书原稿首有讹误,卷帙繁浩之书,势所难免也。余又见祖禹是书,因明清疆理之制不同,编例自相牴牾。案原本祖禹自订凡例有云:“次之以北直,尊王畿也。次以山东、山西,为京室之夹辅也。次以河南、陕西,重形胜也。次以四川、湖广,急上游也。次以江西、浙江,东南财赋所聚也。次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自北而南声教所为远暨也。又次以川渎异同,昭九州之脉络也。终之以分野,庶几俯察仰观之义欤。”据其凡例所述,独缺江南,而书内叙次卷一至九历代州域形势,卷十至一百二十三为直隶江南迄云南、贵州十四省,卷一百二十四至一百三十列川渎、《禹贡》、山川、大河、淮水、汉水、大江、盘江、漕河、海道。则与凡例有谬焉。又《禹贡》山川与历代州域形势有混淆,时明之南北二畿,势难分列,凡例以昭清疆理制,书内仍暗用明制,此所以自相矛盾也。昔日之校刊家,只核字体异同,不究全书体裁之谬误,袭讹踵谬。光绪间图书集成局重印是书,仍明制编为历代州域形势凡九卷,南北直隶十三省凡一百十四卷,山川源委凡六卷,天文分野一卷,体裁始为更正。
方舆记要州域形势说五卷抄本,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顾祖禹纂,华长发参订。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已著录。长发,无锡人,事迹未详。是书长发取祖禹之《方舆记要》卷一至九《历代州域形势》重辑而成。自虞舜置十二州,至元末群雄割据,州域形势之变革,凡七十有二,及历代所置州县郡国制度,与夫形势可以战守之地。此本有近人叶景葵跋略云:“此从康熙丙午职思堂刊本抄出,省去熊、秦、吴三序及凡例。是时定名曰《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总说》,只五卷,至元而止,即甘泉乡人所见之本。锡山钱宾四(穆)购得刊本,丙子年春予在京曾见之,予寄是本至京,请宾四校对后书定,并无异同云。”据景葵跋,此本系依刊本所抄也。
读史方舆记要舆地总图不分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编不著撰人,按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所述地域,各为舆图、地表、别为一书。舆地东起朝鲜,西至嘉峪关,南滨于海,北连沙漠;首列南北直府二十二,州六,属三十四县,为一图。十三布政司各一图,各图后附各道、府、州、县、卫、所表,表之各项,凡关地之要隘、海防等之重要者,又为之说。又有朝贡图、东南夷图、西南海夷图、西域图、黄河图、长江图、海运图,各具图说。览是图,则天下之要害指掌可知矣。
方舆纪要补编十二卷手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吴廷燮纂。廷燮字向之,江宁人。清举人,官山西通判,宁远厅同知。辛亥后入袁世凯总统府,任秘书,后不复仕。纂《江苏备志》及此本,皆未刊行。此本廷燮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未收之省,补入者新疆、奉天、吉林、热河、黑龙江、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蒙古、库伦、西藏,汇辑为十二篇,各有小序,记补入各省地域之特殊;所叙录者,大抵为山川、城邑、关堡。而文则有繁有略,由于所补诸省之文献有多有寡,按明、清时,今边疆各省,疆域制度与内省不同,故其书仍用旗盟、部落名称。至清同治、光绪时,始逐渐改置行省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清树藼草堂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顾炎武纂。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昆山人。居邑之亭林镇,号亭林先生,明诸生。入清不仕,周游四方,载书自随。所至辄垦田度地,以备有事。晚年益笃志六经,精研考证,后卜居华阴老终。是书,炎武览二十一史及天下郡县志书而成。按自序云:“共成四十余帙,一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据《胡培系杂著》有《请校刊顾亭林先生郡国利病书议》一文略云:“亭林先生《肇域志》《郡国利病书》,惜无为之编校以行世。《郡国利病书》有成都龙万育刊本,而错简失次,乌焉豕亥率不可读。亭林先生原稿,今在甘泉赵樨农广文书禾处,共三十四册,惟缺第十四本,末有黄丕烈跋,谓系传是楼旧物。”此本系据原稿传抄,共五十册,编成一百二十卷。据此本自序谓:“共成四十余帙。”原稿当不止此数。《四库提要存目》著录此书,谓:“实系辑录成编,其中采录旧文,同异兼收。间有矛盾之处,编次亦绝无体例,盖未成之稿也。”胡培系故有请校刊此书之议。此书《四库全书》入于《存目》,于道光三年龙万育始为刊行。其后累经刊印,皆未详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抄本为最精,与此本对核,编例文字大抵相同。按此本编次:卷一舆地山川总论,首列裴秀、贾耽二传,次地脉形胜风土,徐问《百川考》。又次标明布政司名同府州县者,府名同州县者,州名同县者,州名同者,县名同者,卫名同者,卫名同千户所者,所名同者,卫名与府州县同而非其地者。卷二至卷一百十四,列北直、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四布政司为大纲,下分疆域、形势、水利、仓廒、关隘、边防、山川、外内拔路、边境总图、蓟镇疆域诸门,各系于布政司、府、州、县、卫、所。卷一百十五为边备,卷一百十六为河套,卷一百十七为西域,卷一百十八为交阯,卷一百十九海外诸番,一百二十海外诸番入贡互市。此书体裁庞浩,采摭繁重,势难免旧文同异兼收。如后有重印此书者,务需详校,重订体例,以成完美之书也。
肇域志五十卷抄本,成容镜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顾炎武纂。炎武纂《天下郡国利病书》,已著录。按此书未有刻本,清曾国藩嘱汪梅村编次为五十卷,而未刊行。其书专叙地域形势、沿革也。每篇末兼及时事、漕耗、备倭寇之类,补《郡国书》未备之事。此本存江南十一册,共七百十一页。浙江二册,共二百九页。山东八册,共五百三十页。山西五册,共三百四十五页。河南四册,共三百十页。湖广三册,共二百七页。陕西十册,共七百二十五页。云南二册,二百四十六页。贵州一册,五十二页。广东二册,二百九页。福建二册,一百二十页。书末有同治已巳宝应成蓉镜跋云:“顾氏原书二十册,据歙程易畴先生跋,已阙北直隶及四川、江西两布政司。此册为余姚朱久香阁学所藏,即蒋寅昉评事所抄之本。江宁汪梅村先生跋所言,又缺广西省也。湘乡相国欲以活字板行之,爰依其式,凡上下方及旁注均搀入,而略以意分为卷。凡江南十一,浙江二,山东八,山西五,河南四,湖广三,陕西十,云南二,贵州一,广东二,福建二,共五十卷。”又据《胡培系杂著。清校刊顾亭林先生郡国利病书议》有云:“《肇域志》原稿,曩在浙江许周生驾部宗彦家。咸丰乙卯培系曾为前署两浙盐运使缪武烈公梓校,钞一副本。庚申粤匪窜扰,武烈殉难,书亦被■〈火尾〉以驾部文孙季仁、中翰、善长携家远宦,其原稿遂不可问。同治间曾文正公开府两江,得浙江蒋氏《肇域志》抄本,属江宁汪梅村孝廉士铎,商榷体例,拟以活字板印行,文正公旋督师北上,其事遂寝。」按胡培系此文所言,《肇域志》原稿已久无可问津矣。今存此抄本外,见《台湾善本书目》著录抄本,存册与此本同,页数未详。另有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清王雪舫所抄焉,存二册、六卷,有韩应陛跋。三种并合,仍不可臻全。按此本炎武自序有云:“此书自崇祯已卯起,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凡阅志书一千余部,本行不尽则注之旁,旁又不尽,则别为一集曰备录。年来糊口四方,未遑删订,以成一家之书。叹精力之已衰,懼韦编之莫就,庶后之人,有同志者,为续而传之。俾区区二十余年之苦心,不终泯没尔。”嗟呼,《肇域志》传流至今已三百余年,而未见刊本,续纂补缺,则更无其人矣,抄本久将泯灭。此书若视为有用,出版者当加之意耳。
内府舆地全图不分卷清康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圣祖敕编。此本书前无序目,绘直隶、盛京、十四省舆地图各一幅。书首列山海舆地全图,世界全图,皆无图说。世界全图球形,海洋陆洲与各国名称,与今之世界地图名殊形异,图中上应星象,而以下绘有狗国,尤为荒率。此图虽采西法,又合旧术数、天象之学而绘成。我国舆图之学,自晋裴秀撰《禹贡九州地域图》及《地形方丈图》,而表达地之高下形势,渐久失传。至元代,朱思本绘《广舆图》,画网格,开方计里数,舆图家遂为滥觞矣。明代舆图多渊源于朱思本图,罗洪先之《广舆图》,为“朱图”一派之继往开来。而陈组之《皇明职方地图》,可谓“朱图”殿军矣。及至清初西方教士绘中国地图之后,而朱图之支流余裔不甚通行,至是消沉。清初所传入西方舆图法,而遂与中国古有舆地学合。如洪亮吉等之考古地图,绘制有摹西方。至李兆洛绘图用开方网格,而经纬线能表达中心点,可以表示都邑所在,里程之数。不若“朱图”开方只可用于山川平原,而不可显示郡邑。及至方楷奇才特出,承其乡邦绘图家与父祖舆地之学,参阅西图,一望即能摹拟逼真,又绘《大地全球图》一百四十八页,采用中国丹青之术。所绘地理考古图等,如《西汉百三郡国图》《水经注图》《长江图稿》《光绪粤海图说》,皆为当时有名之作也。
皇舆表十六卷清康熙四十三年武英殿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忄癸〉叙等修。■〈忄癸〉叙未详何人焉。是篇为历代郡邑沿革表,自唐虞至明止。用清疆域制排列,分京师、盛京、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省以下列府州县三条。《清一统志》康熙时修者久佚,幸赖是篇犹保存康熙时所定疆理之省、府、州、县顺序。
各省郡县山川古迹通考不分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是篇不著纂人。其编次,首列直隶顺天府迄盛京,次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江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省分布政使司,府、州、县为顺序。中惟湖广分湖北、湖南二布政司,据此,则是篇为纂成于康熙中湖广已分省、江南未分治之时。每省府、州、县各分山川、古迹二条,而建置沿革,专载于府,州县则无。按是篇取材于府、州、县志书,兼采《水经注》及正史,文简事核。
大清一统志三百五十六卷清道光二十九年阳湖薛子瑜据乾隆九年刊本、活字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陈德华等纂。德华字云倬,直隶安州人,雍正二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迁侍读学士,提督广东肇高学政,旋调广韶学,遭母丧归,未终制,召充一统志馆副总裁官,纂成此志。后累迁官兵部尚书,因弟德正为陕西按察使,谳狱施用酷刑论罪。以德华既知弟事非,是当奏闻,乃为隐匿,非大臣体,降为侍郎。又以议处江西总兵高琦违例夺职。后复起为左副都御史、上书房行走,以督诸皇子课。乾隆二十三年擢礼部尚书,二十九年致仕,卒年八十三岁。此志于乾隆八年进呈,其例每省先立统部,冠以图表,次列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职官、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皆统括于一省。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目次首京师、直隶,统部十一府、六州;盛京、兴京统部奉、锦二府及宁古塔、黑龙江。次江南统部八府、三州,又八府、四州。山西统部十府、十州。山东统部十府。河南统部十府、三州。陕西统部五府、十州。甘肃统部八府、三州、二厅。浙江统部十一府。江西统部十三府。湖北统部十府。湖南统部八府。四川统部十一府、八州、二厅、一卫。福建统部十一府、二州。广东统部十府、二州。广西统部十一府、一州。云南统部二十二府、一厅、一军民府。贵州统部十三府。又次牧厂一、察哈尔。又次外藩,蒙古统部五十二旗。属国六。朝贡诸国二十。目次按志成时之疆理制也。嗣后乾隆二十八年西域诸回部,滇南诸土司,相继内附。四十年又讨定两金川,开屯列戍,益广幅员。仅数十年,而职方所隶已非此志所能囿。乾隆时又重纂一统志,至嘉庆始成。按清修一统志凡三。一修于康熙,三百五十六卷;二修即此志焉;三修始于乾隆末重纂,至嘉庆二十五年止,道光二十二年进呈,迄未刊布。存写本全部五百六十二卷。至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始为影印,收入《四部丛刊续篇》,题为《嘉庆清一统志》。其书统部,分江南为江苏、安徽,湖广为湖南、湖北。增新疆统部三十四部,蒙古统部二十七部。及阿拉善厄鲁特,青海厄鲁特,西藏归化。清代疆域制度,光绪末始统一行省制。据《清史稿·地理志》载:“穆宗中兴以后,台湾、新疆改列行省。德宗嗣位复将奉天、吉林、黑龙江,改为东三省,与腹地同风。”凡省二十八,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外蒙古、青海、西藏、察哈尔,凡府厅州县,一千七百有奇。清代疆域变革概述如上。
广舆古今钞二卷清乾隆中有诚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程晴川纂。晴川字焉,名未详,歙县人。是书以清制列两京,十四省,凡一百九十二府,二百三十二州,一千二百八十六县为顺序。各级地区,皆著录建置沿革及编户、地丁、赋额之数,山川、古迹之名,道里里程远近。当时称仕宦商贾必备之书。
地舆沿革表一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钱仪吉纂。仪吉嘉兴人。此本为仪吉未竟手稿,书名从其自署书签,首页仪吉题:“《一统志》序云:省十有八,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仪吉拟成此书之鸿图也。此本仅成山西、浙江、河南、广西四省,书后附录《东都事略》等书之有关资料。
历代地理沿革图一卷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冯征麟纂。征麟字表臣,怀宁人。精研小学考据,于地理之学尤有深长。是书绘舆地图凡二十二幅,每幅皆具图考。首《禹贡九州图》次历代舆国,至《明地志图》止。书成于杨守敬《历代沿革图》之前,考据绘法,不如杨图精细。此本首题名者,署方朔。书盖有“方朔藏印”朱文印及叶景葵跋,视为珍本。
历代舆地略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鲍子丰纂。子丰字焉,名未详。淮阴人,别号半农山人。按此书成于清光绪中,子丰序谓:“读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因之启发而成。”此书叙自三皇五帝,迄历代建都之地,及雄郡名邑之名称沿革。如南北朝、五代割据之国,亦皆载之。
●卷一
○北 京
长兴 陈光贻学
顺天府志六卷明万历二十一年刊本(天津人民图书馆藏。卷一、卷六抄配。)
明沈应文修,张元芳纂。应文字征甫,浙江余姚县人。隆庆二年进士,万历二十一年任顺天府府尹,升南京大理寺卿,官至吏部尚书。元芳福建闽县人,监生,万历十九年任顺天府大兴县县丞。按本志沿革谓:“顺天古称幽州地,后晋天福元年割幽、蓟十六郡,以报契丹援立之功,契丹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后改幽都为析津府,号燕京。宋宣和中改析津府为燕山府,寻复入金,称燕京,又易燕京之名曰永安,以析津府为大兴府。元至元初建中都,属大都路,又立顺天路。洪武初设北平布政使司,置北平府。永乐初以北平为行在所,升为顺天府领五州二十二县;先置尹丞等官如应天,以后遂为都替重职,其制视古京兆。”案昔时燕京志书,如《燕京志》《析津志》久佚矣,惟《析津志》仅见《永乐大典》中犹有引载。明洪武《北平图经》,其书亦佚,嘉靖中创修府志,以考宫府故实不能得,旋复中辍。是编自万历初府尹谢杰创修于前,谭希恩继修之,至万历癸巳应文任始克告成。其书体例,卷一地理志,首列金门图、畿辅图,分分野、沿革、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古迹七目。卷二营建志,分城池、公署、学校、坛社、邮舍、寺观、创造七目。卷三食货志,分户口、田赋、徭役、马政、经费、物产六目。卷四政事志,分历官、职掌、名宦、祠典、武备五目。卷五人物志,分选举、功烈、节孝、乡贤、隐逸、流寓、仙释七目。卷六艺文志,分碑刊、题咏二目。京师修志书,因人才荟聚,议论殊多;主纂者之所不易著笔也。按此志之纪载,叙京城宫府故实不多,而记州县事较详;然其记载,非略即舛,疏于考证。《四库提要·存目》评此志谓:“颇为简略,所立金门图、京兆图诸名粉饰求新,尤明季纤佻之习。”终不免后世诽议。
大兴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四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茂节修,李开泰纂。茂节江南沭阳县人,拔贡,康熙十二年任大兴知县,十四年去,十九年再任。开泰字子如,大兴县人,康熙丙午科解元。大兴置县,始于金贞元二年,自明以来,为顺天府郭县,畿辅首邑,而从未有县志。由于京师首善之区,凡有事实,胥不得为一县所专;皆攸关国体,宜其难以著笔者也。是编为邑乘首创,茂节延开泰等开纂,起于康熙二十三年,翌年脱稿,大抵循府志之例,而草创成书,终难免缺漏。顾其采访取材,限于京城东北,示与宛平有所划别,刻舟划地,尤为执笔者难之。其书体裁,分舆地、营建、食货、政事、人物、艺文六门,凡三十一目。按其凡例谓:“悉遵庚戌重修府志所定体例也。”观其所记京城景物,不免滥载,且与宛平县事,亦有溷杂。然于都城佚事,赖此保存,使后来考故实者,有所稽鉴也。
宛署杂记二十卷末一卷明万历间刻本、传抄本、北京出版社铅印本(原刻本藏日本尊经阁文库)
明沈榜纂修。榜湖广临湘县人,以举人历任内乡、东明、上元知县,万历十八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此编榜任宛平知县时主修,县丞董维中、刘凤翔,主簿刘谐,典史方乐舜为之校正,皆出于官手,而不称县志者,未审其何故也。其书体例,有沿革、山川、地理、风俗、节令、方言、土物、人物、遗文等门,同于县志体裁;见万历二十一年《顺天府志·艺文志》著录,崇祯间刘侗纂《帝京景物略》,引录此书;厥后孙承泽之《春明梦余录》,宋昆田之《补日下旧闻》,亦皆引录。其书凡二十卷,卷末为《燕说》一卷;其编例无纲目,纪载凡有关宛平之掌故、风俗、经济、府衙署之事,以及太庙祭祀,内府陵墓费用之奢侈,据事直书,历来都城府县志书之不敢载者,此编记之。
宛平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三年修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养濂修,李开泰纂。养濂陕西人,康熙二十二年任宛平知县。开泰纂有《大兴县志》,已著录。此志与《大兴县志》纂辑同出于开泰一人,二志体例尽同,而此志之记琐细尤甚。又风俗、物产、人物与《大兴县志》有雷同之处,分划未见确当。叙沿革亦不免于略,如宛平之置县始自辽开泰二年,即唐建中所析蓟县而置之幽都县也;史文明白,而此志未详述及,是可谓拾其细而忘其大者哉。
通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吴存礼修,陆茂腾纂。存礼字谦之,号立庵,奉天锦州人,贡生,历官直隶广宗、清苑知县,康熙三十五年升任通州知州;官至江苏巡抚。茂腾字震则,长洲县人,贡生。通之立州始于金;京师仓庾所在,仰给南漕,通为绾毂之区,所以为畿内名州者因此。清顺治十六年以漷阴县裁并,领地益大。州志始于明嘉靖丙午知州汪有执,延杨行中因弘治间州人周通所创旧稿而成。嗣后未有重修。至清康熙甲寅,知州阎兴邦延衡阳周士仪增修志稿十三本未刻。茂腾又因周稿修订,增入漷阴事物,而成一州之全志。按是志大致辑录旧州县志原文,而新增者甚少。编纂者茂腾外,有尹澍、戴璿、韩瑛、曹代、雷人、龙壬溥诸人;文笔出诸众手,势难划一,舛误亦多,例如元之宋褧,书作宋聚;明之石珤,书作石珤。刊书疏于校雠,鲁鱼豕亥触目皆是。
漷阴志略一卷清道光十一年修。稿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小清仪阁抄本)
清管庭芬纂。庭芬字芷湘,海宁县人。按漷阴置县,始于辽太平中分武清县地,设县治于漷阴村,故名漷阴。明万历间修有县志。清顺治十六年并入通州,此后当不复有县志矣。此志庭芬因应京兆之试,寓于从兄嗣许通州官署,取通志、州志诸书,有关漷阴之事者录之;又得漷阴秀才徐文奎、赵德寅讲述时事,笔而存之,依类编为一卷。分沿革、川源、隄防、村集、城池、衙署、铺递、寺观、桥梁、坊表、古迹、学校、塚墓、人物、风俗、物产,文咏、灾祥、逸事十九类。是时漷阴县已并入通州,故名曰《漷阴志略》。按庭芬序谓:“以官司选举之未备,碑版田赋之未详,不足以为完书,未宜付梓。”故传者皆抄本。
良乡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七)
清李庆祖修、张璟纂。庆祖字五福,号五龙,奉天铁岭人。以廕生授知县,康熙十年任良乡知县。璟字光重,良乡县人。顺治三年举人,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按沿革汉始置良乡县,东汉改名广阳。考《后汉书》有广阳国,称广阳县恐非当也。良乡邑志可考者,创于嘉靖三十九年知县安守鲁所修,此志继《嘉靖志》重修,璟为总纂,但其编辑非只璟一人。其书体例,为纲者十,析目共六十有六。综其大旨,所志图说谨而确;志田赋典而法,田分三则,赋亦有三则,分目简要。志人物,不以所喜者饰之,所恶者掩之;公而无私,务从核实。志艺文,选录有体,凡关于经济有堪为仪型者取焉,绪次亦得体裁。其他门类,亦皆记载慎严,详简得当,可称典详核实之书。
昌平州志八卷明隆庆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天一阁藏卷四至八)
明崔学履纂。学履昌平州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历官尚宝司少卿。昌平于明正德中升州,州志自此志始。按此志体裁颇为简约,卷前仅列形势、城郭二图;而后嗣修志,有新旧八景图,隆庆原本,实未列八景图焉。因康熙时修州志,仅搜得前志残本,旧八景图为后人抄本增绘竄入耳。按此志沿革谓:“昌平古为上谷之地,汉始置昌平、军都二县,后并军都于昌平。”但观光绪十八年麻兆庆撰《昌平外志》谓:“昌平本汉、晋、后魏军都安乐县,而汉、晋、后魏昌平县则非今昌平州,今州之名昌平,盖自隋始。”此本志沿革有误也。缪荃孙纂《顺天府志》引王萱龄《昌平志稿·军都考》云:“军都即薰鬻一音之转,《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正义》云:昌平本汉浑都县,易艮九三厉阍心,王本《史记》阍作薰,是浑薰军古音同也。《夏小正》鸡孚粥,粥通作喌,《说文》喌呼鸡声,鬻《说文》孚也,从鬻者声,都字亦从邑者声。州人呼粥为州,满洲为满朱,亦为满都,《尚书》教胄子,《说文》引作教育子,是鬻都古同音也。故《汉书》燕剌王旦策曰:薰鬻氏虐老兽心,奸巧边甿,薰鬻徙域,北州以妥。薰鬻本居于此州,及徙域而军都之名不去。”诸说颇有资于考证。
昌平志二十六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吴都梁修,潘问奇纂。都梁事迹未详。问奇字云客,新郑县人,廪生。昌平于明正德中升州,领顺义、怀柔、密云三县,清仍为散州,属顺天府。州城之北有天寿山,明十三陵在焉。其初名黄土山,永乐七年卜建山陵,始名天寿;自是以来,文物盛矣。自州人崔学履始撰州志,后有吴志号撰《昌平新志》,李因笃撰《芹城小志》,皆为昌平私纂之志也。此志为官修州志之始,其体裁分为一十八类,所系细目,殊若冗杂。首列绘图志,有图十二,均有小序。艺文志,所收历代帝皇诗文,皆与昌平文献无关,实不合志例。
昌平志外志稿不分卷清光绪九年稿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麻兆庆纂。兆庆昌平州儒学训导,事迹未详。光绪初,知州宋文礼聘州人御史刘治平主纂《昌平州志》,编修缪荃孙为之创例,因邀兆庆充采访之职。于沿革考证,兆庆与治平有异见,致起争论。志成、兆庆又别为此书;盖专以考光绪新志之缺误,其论颇能提纲挈领,前志实逊其精到。然所持诸证,摭择不分纯陋,且论证亦不符史法,但其蒐集之苦心孤诣,不可没也。其书分沿革、纰缪、河渠、金石、校勘、拾遗六门,后附外志补稿二篇。如河渠纪述,则皆亲临测验,金石、拾遗、补稿诸篇,亦皆广搜遗佚,颇有资于考证者也。
顺义县志五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黄成章纂修。成章字子达,四川绵竹县人,举人。康熙五十五年任顺义知县,雍正元年升通州知州。沿革谓:“隋始置顺州,明洪武时改为顺义县。”按《顺天府志》引载明隆庆间县人吏科给事中杨霆纂顺义志。又据本志载,康熙十三年知县韩淑文县志序谓:修有县志二卷。盖是编继《韩志》重纂。全编分疆域、建置、形胜、田赋、秩官、人物、艺文七门。疆域志,叙旗庄之制度,精详细到;建置志,间言风水阴阳之说;艺文志,载成章自制诗文,皆无关邑事,不合志乘之例。
怀柔县志八卷清康熙六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吴景果修,潘其灿纂。景果字半淞,江苏吴江县人。监生,康熙五十二年任怀柔知县。其灿吴江县人,事迹未详。按本志其灿序谓:“万历中蜀人周仲士始创县志,类多浮词,而实事反略,迄无重修者。”但据《日下旧闻》引顾梁汾《温阳纪略》,温阳即怀柔,此为怀柔之地记耳。是编为清修怀柔县志始创,书凡八卷,卷一建置等,卷二行宫等,卷三官师等,卷四赋役等,卷五至卷七文,卷八诗。按本志卷一所序怀柔建县,洪武十三年分密云、昌平二县地立怀柔,其后以隶昌平州。清代每年巡幸热河,为跸路所经,于是虽小邑而日见衝要。又记其地红螺山、■〈髟上了下〉髻山皆有名蓝,俗所谓庙会。他志所不详,本志颇详记述。卷八所录诗,杂入景果与其灿唱和之作。光绪《顺天府志》讥之流连风景,无关考证,究不合法。贬之有理。
隆庆志十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谢庭桂原纂,苏乾续编。庭桂蒲坂人,尝仕常州七载,以章奏过多获罪,于成化乙未充发直隶隆庆州为民。乾字体健,隆庆州人,弘治十五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员外郎、陕西右参议等官。隆庆在京师西北居庸关外,处四海、保安州之间。据本志所记沿革,金、元以前多属附会,元仁宗于香水园置隆庆州领怀来县,明初徙其民于关内,州县俱废,永乐十一年复置州改曰隆庆。是编庭桂于成化间据《怀柔县志》所载,及己所见闻,始成志稿。其后数十年,乾与程万里、王钦、张世敏、黄麻、杨愈等,复为搜括遗事,校正错杂,刻成于嘉靖时。其书体例,分地理、食货、职官、文事、武备、人物、宫室,坛■〈土匱〉、祠庙、寺观、塚墓、古迹、祥异、恩命、艺文十五门。卷前有州治图、州境图、州城图、州学图、永宁境图、县学图,绘刻颇精。
平谷县志三卷清康熙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上、卷下)
清任在陛修,李柱明纂。在升字金明,安定县人。举人,康熙五年任平谷知县。柱明曲阳人,顺治八年贡生,平谷儒学训导。考平谷县志,创于明隆庆六年,再修于万历二十年,至是编已三修矣。其书体裁以参康海《武功志》为例,分为六类:一地理,二国赋,三秩官,四选举,五人物,六艺文。凡城池、公署、邮驿、乡社、学校、坛庙、桥梁、古迹、坊市括于地理;户口、土产、惠政入于国赋;秩官、选举仅例表,人物简略,故实寥寥;艺文分诗文二目。平谷旧名渔阳,古渔阳郡地,战国燕惠王置渔阳。秦为渔阳郡,二世元年遣陈胜率闾左戍渔阳。汉为渔阳郡领县十二,平谷其一邑,元以后属蓟州。
○上 海
上海志八卷明弘治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郭经修,唐锦纂。经字载道,卢龙县人,弘治九年进士,十二年任上海县知县,升开封府同知去。锦字士絅,邑人,弘治九年进士,授东明知县。锦早负文名,尝延修《大明会典》,及仕东明,知府韩福属纂《大名志》。正德二年升兵科给事中,以清理广东盐法,因不肯与权贵刘瑾通,谪深州通判,及瑾诛,擢江西按察使,迁江西提学副使,后罢归,不复仕。《上海志》创自明洪武间顾彧纂有稿本,弘治癸亥锦始纂成此定本,厥后又修于嘉靖甲申,及万历戊子,成于明者有三。其后修于清者有五,修于民国者有二,成志凡十。按是编体例,分为八门:曰疆域,曰山川,曰田赋,曰祠祀,曰建设,曰古迹,曰官守,曰人物。凡三十八目,每门各有小序;门目排次,尚为得体。书后有钱福跋称之曰:“简而不遗,备而不泛,兼收并蓄,而无所混淆。”此书自明末以来独见藏于四明范氏天一阁,数百年来别无发见,而范氏藏书数次散失,幸此书至今犹见保存。今上海为国际大都市,首创志乘,犹见保存,亦文献之幸事也。
上海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年刊本。清徐渭仁跋(上海市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郑洛书修,高企纂。洛书字启范,福建莆田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十五年任上海知县,嘉靖四年征拜监察御司知事,后官给事中遭劾罢归,踰年卒,年仅三十有九。企字进之,号西楼,邑人,博综能文,论辨英伟,尝师事顾清。清纂《松江府志》,成于正德七年,按此志企跋云:“兹析我师郡志为县志。”故此志大致摭采府志也。全书分总序、山水、风俗、物产、户役、贡赋、建置、祠祀、官师、名宦、登用、人物、古迹、杂志、文志十五门,卷前列上海县境图、上海县市图。总序云:“上海为松江属县,其地古扬州之城,春秋为吴为越为楚,秦、汉为会稽、吴郡,孙吴时为陆氏侯封,始有华亭之名,至唐天宝十年始县。华亭北日华亭海,迨宋末人烟浩穰,海舶辐辏,即其地立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割华亭之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乡为县。”其叙上海沿革,文简详明,惜欠傍考。此书于清末之际,曾见藏于吴兴周氏,嘉兴吴氏递藏,盖有汲古阁、徐紫珊收藏章。书后有徐渭仁题记谓:“渭仁从嘉兴吴氏得之,为绝无仅有之本。”是为嘉兴吴氏旧物也。
上海县志十卷明万历十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顾洪范修,张之象纂。洪范字中起,浙江上虞县人,万历十年进士,十一年任上海知县,官至监察御史。之象字玄超,邑人,贡生,官浙江按察司知事。著有《中围记》《金兰集》。按此志创修于万历丙戌,越年戊子稿成,而之象卒,邑生黄炎为之雠校刻成。其书分地理志、河渠志、赋役志、建设志、秩祀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十门,子目六十有一。观此志,语多核实,纪述较胜旧志多矣。上海明修志书,今传不多,弘治、嘉靖二志,皆存孤本。清末以来,由以上海为巨重财富所集,且为通商要埠,古传志乘亦因之珍贵,帝国主义者亦以相争掠夺,徐家汇藏书楼所藏万历原本,已遭掠劫。今海内所藏此志原本,惟上海博物馆有藏,北京图书馆藏者,为残帙耳。
瀛壖杂志六卷清光绪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韬纂。韬原名利宾,后居香港易名韬,字仲■〈馬〈山上文下〉〉,号紫诠,又号弢园,别号天南遁叟,江苏吴县人。生于道光八年,卒于光绪二十三年。韬曾游学美国,归后著书颇多,其大抵为论述西学之作。此编为其客居上海时之见闻随笔,不啻为上海别乘,较之《日下旧闻》《津门杂记》之类,似胜一筹。书共六卷,卷一记建置设官,及山川河道城池、名胜节令、物产民生风俗。卷二记工业、土地、户籍、田赋、学校、书院、海关、寺院、园林。卷三记洋务,如铸造局、广方言馆等;又记陈化成于吴淞与英军战,及寓居上海名人事迹,如明董其昌,清李心衡、曹树翘、徐渭仁等人。卷四记艺技,如画家、医生、奕者、顾绣,以及闺秀、释道、游宦亦参其间,或著小传。卷五自记其忧愁沈埋,而托之与失意落魄者,有同慨焉;才不得尽其用,而荡情景色。记及上海技艺,如评弹流派,古事传说。又对上海旧志之评议。卷六为唫咏上海歌诗、竹枝词等,堪称地方史诗。按是编具方志规范,记载不烦琐细,上海后修县志未及采纳。其书虽不脱小说沓杂之习,其首末虽不立地志之名,而可为地志之别乘。
上海竹枝辞不分卷上海华童公学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余槐青纂。槐青江苏宜兴人,主事上海华童公学,任中文教授二十五年,己亥病殁于上海。槐青为诗,随其所值之境,能直写胸臆;皆里中儿歌也。是编为上海歌诗,有《黄浦江》《吴松江》《租界》《沪宁沪杭甬铁路》《耶稣教》《吴淞炮台》《市商会》《天文台》《豫园》《龙华》《跑马》《静安寺》《上海八景》《电灯》《汽车》《电车》《五卅惨案》《自来火水》《三大公司》《半淞园》《盛杏孙出丧》《报馆》《商品牌号》《踏舞》《外摆渡桥》《江海关》《东方图书馆》《招商局》《二十二层楼》《天主堂》《银行》《丝厂》等,凡一百二十二首,皆咏上海之事物,童孺无不上口,而名其书曰《上海竹枝辞》。竹枝词亦名巴渝词,本出于巴渝;唐贞观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观、元和间。考竹枝词实源于上古各地歌诗,余见沙彦楷先生《荆溪任民天春园方志目序》有云:“《汉书·艺文志》有各地歌诗之著录,虽为今方志之一部,然维以上绍风诗。”即《汉志》著录《河南歌诗》《洛汭歌诗》是也。盖如《三百篇》之《国风》,《尚书》之《五子歌》,皆其源也。至唐刘禹锡、白居易为各地歌诗,乃能尽俗,竹枝词固为方志之远源也。
松江府志三十二卷明正德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陈威修,顾清纂。威字民望,临川县人。弘治进士,历官州县十余年,擢监察御史,正德五年出知松江府事。清字士廉,华亭县人。弘治五年南京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僖,著有《东江集》。松江建置,自唐天宝中始置华亭县,初属秀州,元至元中始升为府,明洪武改为直隶府。自明初以来,为江南赋隩区矣。松江志书,据此志引用书目,旧志有杨潜《绍熙云间志》三卷,张之翰《大德松江郡志》八卷,钱全衮《至正续志》十六卷,孙鼎《正统松江府志》三卷,钱岗《云间通志》十八卷。今除杨潜《云间志》外,多不传矣。是编继钱岗《云间通志》,增成化九年后之事,而重纂也。其书体例,分为三十二目,又附目十七,卷前有府境图、府城图,及顾清序。此书自卷一至卷终,暨序图目录,为版共九百十有六,无一页损缺,纸色如新,诚善本也。
云间人物志四卷红丝格旧抄本(松江县图书馆藏)
明李绍文纂。绍文字节之,华亭县人,著有《艺林櫐百》《明世说新语》等书。万历中绍文著《云间杂识》,记述云间掌故。此书成于万历辛亥,经六载而成,引证考订甚详。所列参证诸书,有张长舆《峰泖先贤志》,周希允《云间往哲录》,张海樵《西楼杂著》,范叔子《云间信史》。诸书今多散佚;惟绍文此书独传,汇集洪武迄万历云间一郡人物五百三十余人,各为一传,书后又附《家志录》一篇,述其先祖鹤峰以下五人,附于书后,杂以家传为乱志乘之体也。
松江府志五十八卷明崇祯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方岳贡修,陈继儒纂。岳贡字四长,号禹修,谷城县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崇祯元年调任松江知府。继儒字仲醇,华亭县人,能诗文,善书画。是编乃踵顾清《松江府志》重纂,增辑百二十年之事物,全书共五十八卷,分为四十八门,卷前列图三十二页,及董其昌、陈继儒二序。此志与崇祯四年刻本方岳贡、陈继儒修纂之《松江府志》九十四卷,是为二书也。二志卷帙篇目各不相同,版刻亦异,前本则字体较大,后本则字体略小。其文辞亦略有异,前本则纪载简核,后本则词多事增,相比之下,固非一书也。何为仅阅年而二次纂府志,参康熙府志旧志考,未有纪载。后见继儒撰《眉公十种藏书》中有《白石樵真稿》卷二《松江志小序》一篇,与崇祯四年刊本《松江府志》序同。又此书卷五《修志始末记》,首述知府方贡禹修志事。后叙述崇祯四年刊本修志事,乃继儒秉笔亲撰府志事也。据此猜测,岳贡初修府志,以继儒为总纂,志成继儒视为不足,因而重纂也。因此初修之本不传,今仅存此书,前为金山姚石子先生视为镇库珍藏,石子卒后十余年,其家人捐归于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今为上海图书馆所藏之秘籍。
五茸志逸随笔八卷清道光间精抄本(松江县图书馆藏)
明吴履震纂。履震字长公,号退庵道人,金山县人。明亡不仕,里居璜溪,以著述终老。五茸松江之别名,为战国时吴王之猎所也。是编履震于明亡之后,取乡故老传闻,及身所亲历,一郡可歌可泣之事,及明松郡诸公之嘉言懿行,秩秩然书之,告成于清顺治十八年。后来所修府志,取其材者甚多焉。按是编向无刻本,流传绝少,仅见光绪重修《金山县志·艺文志》载,明吴履震撰《五茸志逸》,而易其书之原名矣。按此书前有光绪戊戌沈祥龙题记谓:“此册原为归安凌麈遗所藏,而赠以祥龙者也。乃道光初星农王氏手抄。星农不知何许人,蝇头细字,双行夹写,无一笔苟且,书法挺秀,是为精写本也。
五茸志逸录存一卷清姚椿通艺阁抄本。王海容手校(上海图书馆藏)
清姚椿辑。椿字春木,一字子善,娄县人。道光时布衣,尝从桐城姚鼐游,以古文名,晚岁主讲松江景吴书院,卒年七十七岁。著有《通艺阁诗录》《晚学斋文抄》,辑《清文录》。此编椿手录明吴履震撰《五茸志逸随笔》之重要材料。又经清王海容手笔评校二十余条注于书眉,如校正“粮里”为“粮长”之误等条,颇具考证,俾有益于松江文献也。此本鉴定系椿与海容之手迹,二人皆道光时名士,故此本尤为珍贵也。
云间志略一卷清道光二十五年宝晋斋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题渔矶散人编。考渔矾散人即雷琳,字晓峰,为清乾隆时人也。琳善诗文,著有《渔矶漫钞》十卷。是编纪载郡县之因革,山川之脉络,以及古迹艺文,靡不略具。全书分郡邑沿革略、云间三十二峰考、海江浦泖诸镇市古迹辑略、吕克孝松江田家月令诗、九峰人物记略五篇。大致辑录郡县志书,及自行采访笔录者,编为一卷。按此书自咸丰间兵燹之后,百无一存。此本之外,仅见松江张寿甫先生藏有抄本。
松江志稿华娄二县金石志稿二卷稿本(松江县图书馆藏)
杜镇球纂。镇球字亚诒,松江人。民国乙亥李子韩官松江,延聘沈惟贤(思齐)纂《松江志》,镇球分纂金石志,而成此稿,是为《松江志稿》之一部。松江金石六朝前无可考,唐以下吉光片羽尚有存者。而以元至正间孔庙礼器三十余件为最古,石刻以唐大中时陀罗尼经幢为最旧。按镇球自序谓:“松江图书馆藏有华、娄二邑石刻拓本,及孔庙礼器完整无缺。”此稿为镇球据图书馆所藏石刻拓本再为广征博采,自唐至清末共得五百余件,为之编录而成。稿辑成于丁丑秋,较前松江郡县诸志之金石志,所增补奚止倍蓰耶。
华亭县志十六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聂豹修,沈锡纂。豹字文蔚,永丰人。正德十三年进士,十五年任华亭知县,官至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卒谥贞襄。锡字恩卿,华亭县人,贡生。华亭置县始于唐,实为今松江一府之地。元至元中升为松江府,仍以华亭为郭县。县之有志,自此志始。其书体例,严简详实,凡三十四门,图四。按光绪《华亭县志》凡例言修志时,《正德县志》已佚。又称此志为邑人孙承恩编辑。但按此志孙承恩序有云:“自无以副纂,乃嘱庠生沈锡,及金廷桂、沈东洎、顾曦三人为之。”承恩实未述一辞,幸此志犹存,以证光绪县志之谬。
干山志十六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五)
清周厚地纂。厚地字雨坪,松江干山村人。按此志为村镇志之类,卷一宸翰、奏疏,卷二山川、里族,卷三土产、风俗,卷四赋役、荒政、社名、坊、庄、津梁、汛防,卷五水利、盐法、义学、科目、封赠、坛庙,卷六第宅,卷七园林,卷八塚墓,卷九丛林、道观,卷十古迹,卷十一至十二人物,卷十三艺术、流寓,卷十四列女、方外,卷十五著述、金石刊,卷十六祥异、遗事。按其书记载至乾隆三十七年,编次紊乱,为明、清乡村志之习例;惟著述一门,列明吕廷振撰《干山杂识志》,明时干山已有志矣。按干山村名,亦山名焉,为松江天马山九峰之一也。
金山卫志六卷明正德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张奎修,夏有文纂。奎字文光,正德十年以都指挥佥事莅守金山卫。有文事迹未详。考金山卫之设,始于明初,为备防倭患,于华亭县之筿馆筑城置戍。因与海中金山相对,故名曰金山卫。其地东南际大海,卫区西抵浙江海宁,北抵吴淞。明以扬州等处备倭总兵驻之,至清初仍然。考其卫城,即今南汇县城。卫志自此志始。奎以其地事多可书,而世无所闻,乃咨询故老,录其异闻遗事若干,以授其幕客有文汇为此书。按其凡例所订,以兵制为主,故记明时卫制军政条例,及军法定律甚详。其书体例,分为二志、十纲,凡六十目。上志卷一边域、建设,卷二栋宇,卷三将校、兵政。下志卷一险固、学校,卷二祠祀、人物,卷三土产。其书重于记事实,所载皆足征信焉。不立艺文志,有关卫事之诗文,附入于各门。此书原为顾氏秀野草堂之物焉,又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收藏,向称稀见罕秘之书。
金山卫志二卷抄本,近人陈乃乾据明正德本校并跋(上海图书馆藏)
纂辑人未详。按陈乃乾跋略云:“此本不著写者姓名,亦不详所自出。惟玄、祯、弘等字皆缺笔,知出乾隆以后人之手。余取秀野草堂旧藏正德原本勘之,正德以来尚无刊本。”案此本编例,日上志:卷之一边域、建设,卷之二栋宇,卷之三将校、兵政。曰下志:卷之一险固、学校,卷之二祠祀、人物,卷之三土产。凡六卷,为纲十,为目六十七。其目录与正德刊本符合。
咸丰金山县志稿不分卷清咸丰五年未竟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钱熙泰纂。熙泰号鲈香,金山县人,靖江县训导。金山之名始于明洪武间金山设卫,后卫废,清雍正四年置金山县。乾隆十六年知县常琬创修县志二十卷,道光间邑人姚汭重为纂辑,历数十年稿凡几易,终未及竟而卒。是编据《姚志稿》重纂,熙泰出资聘吴江董兆熊、南汇张文虎及同邑姚怀桥,复采访《姚志稿》道光十五年后之事,重为编辑,属稿未竟而熙泰卒,其子廉具禀邑令(禀稿存本书附件),愿捐资设局继纂,刊刻成书,以竟父志。因兵乱不果,钱氏子孙保其稿数十年。今归上海图书馆,存散页一束,光贻供职该馆时,尝为之釐订成册,得熙泰自序,及《姚原田论修志书》,与舆图、建置、县境、诸水、山水、水利、古迹、坟墓、赋法、役法、盐法、兵防、海防、职官、列传、艺文诸篇,大致属稿未竟。又得修志移文、采访摘录、档案及采用书籍笔录,诸修志资料分置四函。按光绪《金山县志》凡例谓:“钱熙泰重订稿,为表四,为志八,为传十二。”与此稿所拟定目录则同,而内文则未经编次焉,且四表仅存职官。
分建南汇县志十六卷清雍正八年写刻本,十二年增刻(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钦琏修,顾成天纂。琏一名涟,字宝光,号幼畹,浙江长兴县人。据《吴兴科第表》作乌程县人,钦氏家谱载:涟幼依舅家乌程叶氏,遂蒙姓,康熙五十九年中式顺天乡试,复已姓。雍正元年成进士,铨知县用,四年任新建南汇县知县。时县新设,规划措置,事事得宜,巡抚重其才,题署松江府篆,以飞语落职。雍正十一年复莅南汇知县,后调高淳、江浦、江宁等县,所至皆有政声,年六十余卒。著有《虚白斋文集》四卷、《幼畹游草》六卷、《吴中水利》一卷。成天字良哉,号小崖,南汇县人。雍正八年进士,授常山知县,著有《金管集》。南汇县为上海县所分出,地处黄浦之东,滨大海之南。雍正三年江苏巡抚张为,奏请分上海浦东之长人乡,置南汇县,设县治于三团,三团为明初金山卫之卫城焉。琏为建县首任知县,至任甫一载即与士绅议修新志,访得《蒋沙志》,是为记南汇十九保事;及邑士蒋思永辑《新分县志稿》。遂延成天及邑进士叶承、举人顾昌,纂辑此志。阅年志稿甫就,成天等均因事北上,琏亦调去,携志稿自为雠校。雍正八年刻成于松江,十一年回署南汇,复据成志匡误补遗,而增刻之。此志实出于琏之手笔者居多。其书编例,为图十,分疆土、建设、赋役、人物、经略、杂志六门,凡四十目,定例简严。书中每卷首行皆标“分建”二字,以示新为分建之县,首修之志也。按江苏于雍正初年,分苏、松、常、太四府州之大县,分建一十三县,分建之县,当时大抵新修县志,而未见有标明记号者。惟此《南汇志》加冠“分建”二字,此例古亦罕见。查此志原刻本今极稀少,光贻少时于乡里曾见王修(季欢)表舅藏有抄本,为乡先哲钦琏所修,视为珍本。邑人咸议此志体裁极佳,谓吾邑自宋乾道间周彦广(淙)撰《临安志》,嘉泰间施武子(宿)撰《会稽志》,世号名书;其后邑之士夫修纂志乘者,虽代不乏人,惟钦琏此志,最为淳朴也。今得见其原本,非惟体例可嘉,即其板刻亦精写工锓,果不失为善本云。
清浦县志八卷明万历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缺卷一至卷四)
明卓钿修,王圻纂。钿字邦华,号荣麓,福建沙县人。万历甲午科举人,万历二十年任青浦知县殁于官。圻字元翰,号洪洲,上海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除清江知县,调万安县,累升,历官陕西布政司右参议,云南道监察御史,提督湖广学政。后乞养归,筑室吴淞江之滨,种梅万树,自曰梅花源,以娱终老,卒年八十一岁。青浦设县,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三十二年废,万历六年复置。其版图割自上海、华亭二县之地,二百四十六里,县治先在青龙镇,万历中筑城于唐行镇,遂迁唐行。《归震川集》有《唐行镇免役记》一文,镇因以闻名。青龙为古镇,《吴志》载: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故名。青浦县志,此志为首创,今仅见存此残本。据康熙《青浦县志》所载此志王圻序云:“为图、为志、为表、为传凡八卷三十二目,稿成尝请正于陆宗伯,与圻同订者,又有陈文龙、杨廷芳等。”《康熙县志》凡例称此志:“分沿革、分野、山川、土产、公署、水利、名宦、人物凡八门。”今此书所存者,为后之四门,惟水利独详,以县当泽国之中,西滨溯泖,北枕淞江,水道不可胜数。按此志所记水利,皆述捞浅堤防之策,虽浦港泾塘,不厌其繁细,导流灌溉之所宜,无不尽载也。至其人物之取材,及于谱牒碑碣,摭采可谓勤矣。
盘龙镇志三卷清光绪元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金惟鼇纂。惟鼇青浦县盘龙镇人,咸丰六年廪生。此志惟鼇创辑始于同治九年,迄光绪元年稿成,未见刻本。其书编次,分镇巷、风俗、物产、水利、田赋、官署、义局、寺庙、桥梁、故匾、科目、人物、列女、艺文、杂志十五门,事颇核实,言多足征。镇巷述镇在青浦县东,据盘龙塘之左。盘龙塘一作蟠龙浦,为吴淞江五大支流之一,其入江处名曰蟠龙江,宋范仲淹谓“淞江一曲为蟠龙”者即指此。镇始建于清初,街巷东西长一里,南北长半里。四周皆水道,东则横沥小涞,南则蒲溪横泖,西则崧塘,北则蚪江,利于稼穑渔鱼,盖亦饭稻羹鱼之乡也。纪人物则代有闻人,叙诸翟侯氏一门,文学彪炳,别列世家一篇,登诸人物之首,殊欠体例。且诸翟则隶嘉定县,所定志界范围过广,不免冗繁之弊者也。
嘉定县志二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韩浚纂修。浚字邃之,山东淄川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翌年任嘉定知县。嘉定县志,肇于何时,按此志凡例有云:“县志始创于元至元间邑人秦辅之,国朝洪熙中邑人曾鲁重修,成化中陈侯渊聘郡人都太仆穆,更为《图记》二卷。嘉靖初,邑人龚尚书弘增修凡五卷,三十五年杨侯旦,聘邑人浦助教南金增修凡十二卷。至今又五十年,而韩侯浚复请重修。”其叙邑志源流具备。此志乃浚延邑人张应武、唐时升、娄坚、郑闲孟、李流芳编纂,成于万历三十三年,卷前有邑人时偕行序。其书编例,首列嘉定水利图二、县城图一、旧县治图一、县治图一、儒学图一、吴淞所城图一、宝山所城图一。志类凡十,曰疆域考,析子目九;曰营建考,有图四,子目十一;曰田赋考,析子目八;曰职官考,析子目三;曰选举考,析子目七;曰人物考,析子目十;曰水利考,析子目二;曰兵防考,析子目七;曰杂记,析子目六;曰文苑,析子目三;分纲领目,尚具条贯。据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有《题韩浚嘉定县志后》一文,谓此志纂人张应武、唐时升、娄坚、郑闲孟、李流芳诸人,皆私淑震川,以文章名一时,故词笔雅驯,而考证殊多疏舛。又例举书中谬误数端,并言志家不之考,而妄为之说如此者,殆未能更仆数也。然阅此志体裁,尚臻完备,文笔亦雅洁矣,惟考订未能详确,务出乖误。窃以为志乘家致以考据词章缺一不可。但于考据既详,而词章又美矣,若欠于编例,亦有所不足也。故文人之纂志乘者,往往胜于文之所长,而拙于考据体例,所为之志,能尽善尽美者甚少。此书原为杨卫玉所藏,其侄希时所捐献也。
练川图记二卷抄本,有四明卢氏拖经楼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
明都穆纂。穆嘉定县练祁人,官承德郎、南京兵部武库清吏主事。练川嘉定县之别名,县初为昆山县地,宋嘉定十年以昆山县东之疁城、安亭、春申、临江、平乐、醋塘诸乡,置嘉定县,治于练祁市,故嘉定别称练川。嘉定在宋为上县,元元贞二年升州,明降为县。元至元中有秦辅之草创县志。此志为知县陈渊图所修,延穆与邑士沈湘编纂,稿成于正德四年。全书二卷,卷上分目十四;卷下分目十四,首有县境图、县治图。案宋官修志书不用州县真名,为示以图经之名有别,而元、明官修之志,大抵不用郡邑之别名,兹此志称《练川图记》,而不用嘉定县真名,乃仿宋官修州县不用州县真名之例也。
外冈志二卷明崇祯四年修,抄本(嘉定县博物馆藏)
明殷聘尹纂。聘尹字尔时,嘉定县人,别号莘野耕叟,事迹未详。外冈在嘉定县之西乡,地势高阜,广植棉花,居民家习纺织,故外冈布之名独著。明万历间人烟繁庶,四方商贾之贸贩棉布者,群集于此,遂成雄镇。是编聘尹于崇祯时稽古采俗,考人物之兴替,究乡里之土宜,而为之。其书体例,自沿革里域,迄游赏祥异,凡二十八门。其中有俗蠹一门,列举当时打降、访行、讼师、窃盗等,害民恶俗,揭露无遗,尤为地方志之创格。清嘉庆间瞿中溶刊《嘉志林》时,曾将是书收入,历年既久,刊本无遗。今存者仅见此抄本耳,惜其书中字句,脱讹颇多,须参诸书加以考正,以待将来付印,而广其流传。
外冈新志简编十三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陆咏荃纂,陆世益重编。咏荃字荪畦,里人。世益字史一,咏荃之子也。此志世益以父遗稿重编而成,例言谓:“本志遵守人民政府之各种指示而编辑,希望能普及于全县工、农、商及教育各界,为政府推行各种政策时之一助。”观此志为村镇志书之卷帙较多者,其例分疆域、建置、水利、经济、生产、生活、民治、民运、兵事、教育、人物、文艺、杂类十三志,体裁新旧混杂。外冈为嘉定县之一镇,镇建于明正德时,此志记自正德迄清宣统辛亥年止。
江东志十二卷旧抄本,盖有文键、蓉初二印(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查光绪《宝山县志》卷十二《艺文志》书目条,有沈征佺著《江东志》。征佺字子服,世居江东,事迹见《宝山县志》。《人物志·沈征俊传》附,征俊为征佺之兄也。按此书每卷首页均盖有文键、蓉初二印,又书中附有文键署名校补此志之浮签,疑此本为文键据沈征佺《江东志》重纂之稿也。按此志《选举志》载:“陆文键,原名钦,字敬韬,号蓉初,咸丰三年恩贡。”《艺文志》又载陆文键撰《徐氏重建祠堂记》《高桥镇劝置义谷说》二文。此志编次,为卷十二,为类七:曰地理志、曰营建志、曰水利志、曰职官志、曰选举志、曰人物志、曰艺文志。卷前有江海塘堤墩汛寺宇全图一、江东方隅全图一。按《水利志》记载,止于清同治七年。《地理志小序》言:“江东属直隶太仓州宝山县依仁乡八都,宋曰临江,因在黄浦江之东,俗称江东,亦曰浦东。领境八圩,三十六图,三十三编户,三十九里。”建置谓:“名创自宋,其间属州属府,后县升州,以及置县分县,屡更不一。”建置所述草率不详,未言江东之设分县,为始于何时也。按清制于僻壤海隅之域,有设置分县,以县丞驻札。按此志《职官志》有分县县丞表,自乾隆二十四年县丞刘翥始,至县丞鲍逢荣止,共列二十七人,以知江东之设分县,始于乾隆二十四年。据光绪《宝山县志》卷二城池县丞署条载:“署在高桥镇,康熙十年嘉定县知县赵昕以江东地方详请归上海县,就近管辖,或设员巡防,未准。雍正三年总督查弼纳、巡抚张楷奏折嘉定东境为宝山县,以吴淞所为县治,并隶太仓洲。乾隆二十四年始设分防,驻镇江东,道光二十六年县丞段以敬督建大堂。”记江东分县事甚详。
崇明县志二十卷清雍正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文英修,沈龙翔纂。文英字蔚千,正黄旗人,举人,初任兴化知县,雍正元年调知崇明县。龙翔字兴之,泰州人,举人。崇明为长江万里门户,建置在唐神龙中,就海所涌之沙而立崇明镇。至宋时鱼盐之利益饶,嘉定十五年置天赐盐场,元至元十四年遂升为州,明洪武中以地坍户减,改州为县,清雍正二年定隶太仓州。按本志凡例谓:“《崇明州志》,昉于元至正十四年知州程世昌。自明洪武改县后,至正统九年修于知县张潮,未既厥工,知县陈文续修成书,止两册。嘉靖四十年知县范性所修,不可得见。惟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张世臣修者四小册,尚存部略。顺治庚寅至康熙癸丑,知县刘纬、王恭先递修未果。至二十年辛酉,知县朱衣点勉厥役,褒然八本,而以志中讦直太过,奸蠹群哄,假手提督毁其版,朱公不得已,删从简约;并而观之,前本冗而俚,后本简而漏,皆非志体,难取征。”是篇之纂乃继《朱志》,并汇集所存前志,旁考四邻邑乘,参考讨论以事编纂,摭采颇为详尽。其书体例,首立天章,次列舆地志、建置志、赋役志、武备志、官职志、选举志、宦迹志、人物志、幽异志、艺文志,为十纲,凡六十四目。舆地志所列舆图,殊异于他邑志书之舆图,止绘县境城邑官署学宫八景;此志舆图,则细呈江海形势,各沙备御,及各沙历来涨坍之变迁。有涨补坍迁图五,建治历来坍各沙图一,现在各沙设备汛守图一,现在四山封疆二嘴形胜图一,里至附,现在各沙图一,市镇附,现在内罗砖城外罗土城濠池图一,公署图一,儒学图一,军门公署图一,新增道署图一。诸图颇足资考崇明历来地形之变迁也。
瀛海掌录六卷清乾隆四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许惟枚纂。惟枚字铁山,海宁县人。按是篇记载至清乾隆四年止,未见刊本。其书所记为崇明岛风土故实,非熟悉崇明地形道里者之所不能为。全书自疆域原始至海唑止,凡一百十七篇,附见者凡二十三则。其中以土城、砖城、土院、海寇、芦课、盐课、社仓、建船、棉花、布、掌外记诸篇,叙述尤详,历修崇明县志未有若斯之备焉;可推为记载崇明事物,最为详尽之书也。
○天 津
天津府志四十卷清乾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程凤文修,吴廷华纂。凤文江苏仪征县人,贡生,乾隆元年任天津知府。廷华字中林,号东璧,浙江钱塘县人,康熙间举人,官兴化府通判;乾隆初荐修《三礼》,撰成《仪礼章句》,于丧礼尤为精当。其所著有《三礼疑义》《曲台小录》《东璧书庄集》等书。天津汉时,为泉州、参户、章武诸县之地。自元通海运,遂为重地。明、清时为卫。雍正三年始改为州,九年升府,领六县一州,为天津、静海、青县、沧州、南皮、盐山、庆云。志乘于康熙时,薛柱斗修《天津卫志》,实只记天津县一邑之事也。此志为府志始创,纂辑者虽首列廷华,而全书大半为出于汪沆之手。沆字师李,号槐塘,钱塘人。少尝从厉鹗学诗,博学群书,时客天津,南北论诗者奉为坛坫,廷华遂荐之协纂府志。此志赖沆全力成书,其采摭大抵取材《畿辅通志》《长芦盐法志》《河间府志》与属邑诸志,颇具创始之艰难也。其间又纠正属县志书之误讹者,甚多也。其书分二十九目,而无有大纲;是时天津要政为盐法、河渠,独记此二事甚详。而自元通海运以来,天津为南北之枢纽,此志仅于杂纪略叙数端,当不致只此,其采摭之犹未广博也。
天津卫志四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薛柱斗修,高必大纂。柱斗陕西延安府延长县人,拔贡,康熙九年任整饬天津等处兼理马政驿传粮饷屯田河道盐法事、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必大湖广襄阳府广宁县人,贡生,任河间府天津海防清军兵粮同知,康熙九年升凤阳知府。按此志柱斗嘱必大纂辑,参修者,有卫儒学署教授张国嶲;采辑者,生员冯允京、张彩。其书编例,卷一沿革、建置、形胜、渡跸、至到、古迹,卷二风俗、利弊、赋役、户口、籍贯、官职前,卷三官职后、功升、崇祀、名宦、乡贤、封荫、科甲、贡例、寓贤附、耆寿、冠带、人物、土产、灾变、宫庙,卷四艺文。卷首总图一、卫城图一、文庙、武庙、道衙门、总镇衙门、清军厅衙门、户部分司衙门、卫守备衙门、盐院衙门图各一。此志修时,天津驻札衙门官员众多,故建置官职二门,必大苦费心裁也。天津置卫,按沿革载,置卫之始,于明永乐二年筑城,三年调兵守之;成祖文皇渡此,赐名天津,始隶河间府,卫界武清,静海,故称天津三卫。卫志始于明正德初副使胡文璧创修,正德十四年副使吕盛增补付梓,名曰《天津三卫志》。万历十八年副使彭国光再修,二十一年刻成。此志之纂,时天津三卫已裁并为一,故曰《天津卫志》。
天津县志二十四卷清乾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朱奎扬修,吴廷华纂。奎扬字南湖,浙江山阴县人,监生,乾隆二年任天津知县。廷华纂《天津府志》已著录。天津置县,因清雍正三年改天津卫为州;将卫原辖之一百四十三屯,就近并入武清、静海、青县、沧州、南皮;又归拨武清、静海、沧州之地,凡二百六十七村庄入天津州。雍正九年设天津府,改州为附郭县。据此志凡例谓:“县本无志,县志即卫志耳。”此志继薛柱斗《卫志》重纂,分恩纪、星土、地舆、形胜、疆域、山川、古迹、城池、公署、学校、盐法、海防、河渠、风俗、物产、职官、选举、人物、列女、艺文、杂记,凡二十一门,为目二十有四。此志体例,其凡例云:“卫志向有胡文璧志本最为佳,今本只存其修志一书,议论颇核。”时《胡志》犹存,此志仿其体例也。
丙辰天津竹枝词一卷天津泰晤士报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冯文洵纂。文洵字问田,天津人,泰晤士报馆笔政。按天津为通商巨阜,自庚子以后,城市变迁,风俗人心亦迥异;汪西颢作《津门杂事》,始叙新事。文洵撰此编,大如形势、沿革、掌故之流传,细如风俗之变迁,民情之推移;以至寻常之衣服饮食之微,闾巷琐屑之事,各为歌诗以道之。其第一首,沿地志之习首叙沿革,诗云:“曩隶渔阳旧版图,角飞城即古漂榆;明初置卫今商埠,水陆交通此转枢。”其诗通俗,不独采风问俗有所裨助,即欲观世道人心升降之原也。
宝坻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天津人民图书馆藏)
清牛一象修,杜立德纂。一象榆林人,荫生,因先世从龙隶镶白旗籍,康熙十一年由荫生任宝坻知县。立德字纯一,宝坻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以荐征授中书、选给事中,历刑部尚书,转户吏二部,官至保和殿大学士。按本志立德序谓:“县志于明弘治间知县庄■〈譯,礻代言〉命教谕高德草稿纂成,至嘉靖丙寅知县唐练再修之。”但据光绪《顺天府志》引《唐志》序,称《唐志》之前,尚有武德知、胡与之二志也,而未言二志纂成于何年。是编为立德家居时所主纂焉,故人谓之《杜志》。而实出于邑贡生张嘉生(文休),及邑教谕苑育蕃之笔,张、苑皆工诗文,纂辑颇有法度。其书凡八卷,一舆图,二建置,三赋役,四秩官,五人物,六丛纪,七八艺文。舆图志沿革谓:“宝坻立县自金大定,其地原为香河之新仓镇,故取如坻如京之句以立名。”又谓:“地产鱼盐芦苇故曰宝,又水中高地曰坻。”实皆附会之词,非为史志考证沿革之例证也。如风俗篇中漫取杜牧、韩愈诗文,赋役篇中剥船条下之赞论;冠大学士论曰五字,尤非史志之笔法,谅非出于立德自意。又艺文占全书卷帙逾半,而何余篇则记载寥寥耶。
宁河县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关廷牧修,徐以观纂。廷牧号西园,南海县人;进士,乾隆三十九年任宁河知县。以观仁和县人,举人,官仪征知县。宁河县于清雍正九年自宝坻分置,阅五十年未有县志;廷牧官宁河五年,始延以观编纂,协纂者,有余炳、关上谋、冯城、张世泰,非出一人手。其书首列尾宿图、河图、县图、治图、学宫图、八景图,卷一采访告示、凡例,卷二职方志,卷三建置志,卷四祀典志,卷五赋役志,卷六职官志,卷七选举志,卷八至十人物志,卷十一至十四艺文志,卷十五风物志,卷十六杂识志,为目凡六十五。其书大抵摭采《宝坻县志》《香河县志》,而增订建县后五十年之事。
●卷二
○河 北
长兴 陈光贻学
畿辅通志四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于成龙修,郭棻纂。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拔贡,入清授广西罗成县知县,历任知县知府、直隶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棻字快圃,清苑人,顺治九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棻为文颇华赡,著有《学源堂文集》。畿辅为今河北省等地,古冀、兖二州之地也。春秋时为燕、齐诸国地,战国为燕、赵、魏、齐四国地,秦置上谷、渔阳诸郡于此,三国属魏。晋永嘉时为石勒、苻坚所踞,后魏置幽、冀两州,北齐置东北道行台,后周改为幽州总管府,隋初因之,寻废。唐置幽州节度使,宋为河北东西两路。金仍之,贞元元年迁都燕京,改为中都路。元初为大都路,后分为八路,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之地。明初改大都为北平府,后改置北平等处布政使司,永乐时改为顺天府,废北平布政使司。清为北畿,直隶六部,由是与诸省之州县各统于布政司者不同。故诸省皆有通志,惟直隶独无。自元以来,如元《析津志》、明《顺天府志》,所记只存京城梗概而已。清康熙十一年大学士卫周祚,奏令天下郡县,分辑志书,于是直隶巡抚于成龙,嘱翰林院侍读郭棻纂《畿辅通志》,书将成而成龙去,巡抚格尔各德继成之。其书纂成仅数月,讨论未免不详。其体例分图、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城池、学校、兵制、公署、祠祀、古迹、户口、田赋、风俗、帝后、封建、职官、选举、名宦、流寓、人物、艺文、杂志二十三门,体例殊未完备。雍正《畿辅通志》凡例,议此志云:“多杂记异闻,谓破拘墟之见,而驰域外之观也。或征诸梦卜,或见诸歌谣,及猎取野史家传,猥琐谲怪,事属不经。”又云:“各郡州县志多踵此,而为之阙讹尤甚。”观清初志乘,多琐细芜滥之病者,盖其时已启端矣。故自雍正《畿辅通志》出,体裁核备,此志遂不为人所器,以致其传本稀少,今存者无几矣。
保定府志四十卷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卷六至四十)
明王国桢纂修。国桢字翼廷,安邑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三十四年任保定府知府,官至济宁兵备道副使。按保定建置,始于宋置保塞军,后升为保州,政和间又更名清苑郡。元为保定路,明改为保定府。成化八年,郡守章律始成府志二十五卷。隆庆戊辰,镇兵易宪征修府志,时郡守贾近臯嘱通判冯惟敏为之,冯去,知府章孟泉继事,志成于隆庆辛未,凡二十卷,为图二、表四、志十一。是编为国桢与王政熙诸人纂修,悉依《冯志》体例,列天文志、地理志、山川志、古迹志、郡国表、封建表、职官表、选举表、政事志、祥异志、风俗志、学政志、田赋志、户役志、兵政志、边政志、盐政志、屯政志,马政志、仓厂志、驿传志、封爵志、宦迹志、艺文志。
固安县志九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何永庆修,苏志皋纂。永庆字善夫,河南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四十三年任固安知县。志皋字德明,固安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江西进贤知县,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直隶卢凤兵备佥事、陕西潼关兵备副使,官至右副都御使。按此志体例,分象纬、方舆、职官、循吏、先贤、高士、列女、选举、宫室、食货、杂志诸门,绪次殊若凌乱,于体裁犹未尽也。方舆载:“固安为汉方城县,晋名故安,隋改曰固安。元以后属畿甸,嘉靖间因浑河迁徙改道,为患甚巨,文物荡尽。”按志皋自序,谓前无邑乘。此志为志皋与其子大生、性生、有生,采摭考索而辑成。全书大旨,义在重以讽劝也。
永清县志三十五卷清乾隆四十四年修,嘉庆十八年增补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周震荣修,章学诚纂。震荣浙江嘉兴县人,举人,乾隆四十二年任永清知县。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邃于史志之学,著有《章氏遗书》。学诚创修志议例之学,于所著《文史通义》之《方志立三书议》《修志十例》《州县请立志科议》诸文,皆述修志义例甚详。按《立志科议》云:“案周官宗伯之属,外史掌四方之志。若《晋乘》《楚杌梼》之类,是则诸侯之成书也。”创论方志为古国史起源也。《立三书议》云:“凡欲经记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记传之体而作志,仿律令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此其定修志之义例也。以志、掌故、文征为三书,又与三书之外附丛谈,此则征材之所余焉;故可有可无。以志为全书体裁之主,而分目必慎。《修志十议》尝谓修志有四体:皇言庆典宜作纪,官师科甲宜作谱,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传。此四者为学诚所创之修志义例,以匡当时修志体例之弊。又其所议论志乘之文颇多,按张树棻所辑《章实斋方志论文集》所收凡一百十三篇,又十九则,可谓富矣。学诚所参修志书甚多,有《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麻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等,而今大抵散佚;惟《永清县志》犹存完本,为学诚一手所纂,议例最详。按永清有志,自康熙十二年知县万一鼒与县训导乔寯修志十一篇始。学诚此志则继《万志》重纂,其体例,纪二:皇言第一,恩泽第二。表三:职官表第一,选举表第二,族表第三。图三:舆地图第一,建置图第二,水道图第三。书六:吏书第一,户书第二,礼书第三,兵书第四,刑书第五,工书第六。政略一。列传十:龙敏列传第一,史天倪列传第二,史天安史天祥列传第三,史天泽列传第四,杜时昇张恩忠郝彬列传第五,诸贾二张刘梁列传第六,义门列传第七,列女列传第八,缺访列传第九,前志列传第十。书后附文征五卷,分奏议、征实、论说、诗赋、金石五门。按此志学诚以创定《立三书》之例,分为纪、表、图、书、政略、列传六纲。纪之属,皇言纪言,恩泽纪事。然核其所集,皇言止于诰勅,恩泽止于蠲缓钱粮。推学诚之意,以皇言当《尚书》,以恩泽当《春秋》,欲强合史例,而方志上及帝纪,实非志例所宜焉。表之属,以职官选举二表,皆本年经事纬之法,秩序井然。士族表托于周官小史,奠系世,辨昭穆之义,意亦深远矣。其小序云:“州县之志尽勒谱牒矣,宦人取士之祖贯可稽检也;争为人后之狱讼,可平反也;私门不经之纪载,可勘正也;官府谱牒之讹误,可借雠也;清浊流品可分也,婣穆孝友可劝也;凡所以助化理而惠士民者,于此可得其要略焉。”按学诚所列士族表仅叙世家望族,于庶民实无载。而其所列北街贾氏详其婚配族姓,以著女真部族汉化之由,于庞庄郑诸姓,详其受田之数,以著汉军入关之渐矣。图之属,舆地既有总图,合境须载全图之内,而城内古迹杂于建署图,而反列后于四乡,排次殊若凌乱。水道图源委,亦不足明晰。书之属,以科房类次,意诚至善,然于吏、刑、工三书,则不过虚张篇目而已,实质甚疏。惟户书中载乾隆四十三年前之银钱粮价之定数,以至棉布鱼肉蔬菜之通值,以及职业等,其微致如此。政略一纲,即名宦也。学诚尝言,名宦不当收于人物,职官不当备书政绩,故特立此门,以示分例。列传之属,以人为类者六,其七曰义门,八曰列女,九曰缺访,十曰前志,分目则新旧显划,体例至善。六纲之外,另以文征别为一书,体例当否,则尚可议论也。综观学诚此志,体例严密,而全书旨义重于史治,而疏于经济;严于志例,而忽于考据。按此志版本,原本极稀,而有嘉庆十八年补刻本,《章氏遗书》本,民国十九年景印原本。
霸州志九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唐交修,高濬纂。交字云川,山东东平州人,举人,嘉靖二十六年,由武安知县任霸州知州。濬南直隶江都县人,监生,官莱州府训导,霸州学正。霸州为周世宗就益津关置治,为建置之始。明初为益津县,永乐时升为霸州,属顺天府,领保定、文安、大城三县,是为京畿要塞。此志为整饬霸州兵备事副使周复俊命知州唐交所修,交延学正高濬,及州监生王嘉等编纂成书。分舆地、宫室、学校、武备、食货、秩官、人物、艺文、杂志九门,凡五十八目。武备一门,因是时霸州为驻扎兵备事副使所在,纪其驻军体统甚详。
文安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二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杨朝麟修,胡淓纂。朝麟字蔚斋,正白旗人,监生,康熙三十九年由藁城知县调知文安,四十一年升顺德府漳河同知。淓字箕澜,文安人,贡生,侯补内阁中书。按本志沿革谓:“文安汉县,周置霸州,以文安为隶焉。清为顺天府属县,康熙四十年且以邑之苏桥镇建驻跸所。”县志可考者,崇祯四年唐绍尧修志八卷,康熙十二年崔启元修志四卷,及《文献备考》十卷。此志乃继《崔志》重修,凡八卷共五十八目,无大纲。文安地低多水患,故此志卷三,所纪堤防疏浚尤详;如河渠一目,纪河渠源流分派入海,莫不毕举;并考证历代河道之迁移改道。河堤一目,纪堤工自宋以来河堤修建之长短,及施工之策,一一尽述。又附《河录》一篇,乃选录有关文安河防水利之条议片奏。又艺文志中所选水利之文亦多焉。古迹一目,纪广陵城云:“《五代史》刘海蟾燕地广陵人。”今新旧《五代史》皆无此语,则此志修时,《旧五代史》犹有全书耶。
清苑县志六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李廷宝纂修,廷宝曲沃人,嘉靖十四年任清苑知县。按沿革清苑县始置于隋,宋升保州,明立保定府,遂以县为附郭。清苑形势,城临四野,地址坦平,河流萦迥绕其左,狼山秀拔拱其右,为宋以来要塞。按此志体例,则凌杂无序,纪载亦疏略,其中若风俗物产,仅数页而已。首创之志,搜摭固难,而《保定府志》早成于成化间,其所叙述附郭之事,梗概具成;且清苑自金元以后,遂为畿辅要地,岂绝无可纪之史实者哉。
安肃县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纯纂修。纯字鲁堂,贵州安顺县人,举人,乾隆四十年任安肃知县,任满升涿州知州。安肃自宋始立军,金为遂州,明改为安肃县。考其县志创修于明嘉靖壬子,崇祯癸未重修,志未刊行,顺治丙戌刊行之,辛丑又重订,康熙甲寅重修,丁丑又增续。此志重修于乾隆四十二年,志类分星野、封域、山川、古迹、风俗、封迹、建置、赋役、方产,学校、选举、职官、宦绩、人物、艺文凡十五。按此志为出于邑人史元善等所编,喜侈谈沿革,然无考证;如山川类于象山条牵为陆九渊之象山,黑山乃以黎阳之黑山混淆,动成笑柄。然古迹风俗于县之习俗,颇能致详。赋役则滥叙古制,方产则博征物类,不免侈陈失实。查此志原本今极稀少,另有嘉庆十三年知县石梁补修本。
庆都县志六卷清康熙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天■〈土幾〉纂修。天■〈土幾〉营州人,康熙十五年任庆都知县。按沿革,庆都金改望都置县,属河北西路中山府,元属中书省保定路,明、清属保定府。按庆都邑乘此志以前无可考。是编天■〈土幾〉与李毓琦诸人采辑而成,据天■〈土幾〉序谓:“时仅阅三月。”而何其速也。其书体例,分分野、方舆、赋役、职官、政事、艺文、选举、人物八类,子目六十有七。此志原本久稀见之,光绪三十年曾为重刻,而今传本亦不多见。
容城县志入卷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克淳纂修。克淳字笔峰,山东黄县人,举人,乾隆二十六年任容城知县。容城置县自汉始。县志肇于明隆庆丁未邑令李蓁春,再修于邑令蒋如苹,三修于崇祯癸未邑令胡廷佐;稿成未梓而廷佐罢去,付其稿于邑人孙奇逢所。至清康熙癸未,邑令赵士麟索旧稿于奇逢,以备采取,厥成县志。此志克淳续《赵志》后百余年之事,成于乾隆辛巳;凡八类,曰舆地,曰宫室、曰学校、曰食货、曰秩官、曰人物、曰艺文、目杂志,各有子目,各有小序于篇首,而小序皆为空虚之言。
蠡县志十卷明崇祯十四年刊本,清顺治八年、康熙十九年增刊(徐家汇藏书楼藏)
明钱天锡纂修,清祖建明增纂。天锡字公永,沔阳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十二年特命整饬保定兵备,在蠡县驻扎。建明字馨宇,辽东人,顺治八年任蠡县知县。汉蠡县为蠡吾,金元为蠡州,明为县,畿南一大邑也。崇祯时李自成攻近畿辅,亟于防务,于是特出宪臣以督城守,为京畿要地也。天锡为此志盖有旌伐之意。凡十卷,分方舆、建置、亩籍、祀戎、爵秩、选举、人物、祥异、荒政、艺文、寺观、仙释、陵墓十三类,惟荒政一类叙述较详,余则简约。建明病甚疏漏,为之增补,又为续志四卷,分列各类之后。康熙十九年知县耿文岱又续补顺治八年后事,为续志一卷,附订于书后。
雄乘二卷明嘉靖十一年刊本。版心上有“栎亭别业”四字(天一阁藏)
明王齐纂。齐字镜堂,嘉靖八年任雄县教谕。按齐自序云:“雄旧无乘,予谕雄之三年,以太守北泉阎公属修志。”此志是为雄志首创。凡二卷,上卷疆域第一,凡十目,山河第二,凡四目;风土第三,凡三目;田赋第四,凡八目;建置第五,凡九目。下卷礼制第六,凡五目;官师第七,凡十三目;人士第八,凡五目;选举第九,凡七目,祥异第十,不分目。卷前有县境、县城、县治三图,沿革谓:“五代初建瓦桥关,即今南关。周世宗显德六年置雄州,金改为永定军,元废军复建雄州,洪武初改州为县。西南二里曰大雄,突出群表,县因名。”故雄州之名,取义于大雄一隅之地也。
雄乘三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姚文■〈亠上燮下〉纂修。文■〈亠上燮下〉相山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三年由福建建宁府推官调任雄县知县。雄县自王齐修县志始,称曰《雄乘》,万历间知县康功继作《雄乘》二卷,故文■〈亠上燮下〉此志亦名《雄乘》。其书体例,分舆图,疆域、风土、赋役、建置、礼制、戎务,官师、选举、士籍、人物、祥异、艺文十三门。其中赋役一门纪圈占带投两事,为清入关初之苛政,于康熙初元始谕令停止。文■〈亠上燮下〉此志,仍溯前隐痛,不避迴讳,可谓敢言者欤。
祁州志八卷清乾隆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罗以桂纂修。以桂江西宁都人,举人,乾隆十八年任祁州知州。按沿革谓:“州为汉之安国县,隋改为义丰县,唐景福二年始改置祁州。”又据《通考》云:“本唐定州地,分建祁州,宋景德初移治于定州蒲阴。”本此语定沿革,失引旁证。《祁志》原委,据所录旧序,有嘉靖四年潘恩序云:“旧志之修三十有九年。”则祁州于成化二十二年已有志矣。继嘉靖志后,有崇祯元年知县郭应响之志,康熙十九年知县梅朗中之志。是编继康熙《梅志》后重修。据其凡例云:“兹本多资刁孝廉显祖志草为之。”书中每门之后有刁显祖题跋。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官师、选举、艺文、人物、纪事八门,分子目凡六十四,附目八。其纪事门,有关汉卿故里条,称:“汉卿元时祁之伍仁村人也,高才博学,而艰于遇,因取《会真记》作《西厢》以寄愤,脱稿未完而死。棺中每作哭涕之声,状元董君章往吊,异之,乃检遗稿得《西厢》十六齣,曰:所以哭者为此耳,吾为子续之。携去,而哭声遂息,续后四齣以行于世。”又云:“伍仁寺旁有高基一所,相传为汉卿故宅。”按陶宗仪《辍耕录》谓:“关汉卿大都人。”《永乐大典》引《析津志》谓:“汉卿名一齐,字汉卿,燕人。”《元史类编》谓为解州人。祁州于元时属中书省大都所在也,汉卿为祁州人则说颇有据,而《北西厢》中方言近祁州语。《元史类编》称汉卿为解州人,解州则为关姓所系出,汉卿未必生于解州。
永平府志十卷明万历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徐准修,涂国柱纂。准山东新城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二十四年任永平府知府,以功擢升河南按察司副使。国柱字印元,号隐君,江西南昌人。按沿革,永平为汉辽西右北平郡地,北朝以后为平州,明洪武间始升为永平府。永平旧志,以本志徐准序云:“弘治十四年郡张行人纂者简而该,万历十九年闽郭文学纂者博而核,删繁补缺,可为全书。”按张行人即张廷纲,于弘治辛酉知府吴杰嘱纂府志十卷。郭文学即郭造卿,于万历辛卯知府叶梦熊延纂府志一百三十卷,郭志未刻而佚。此志之成仅后《郭志》四五年,体裁大致参照弘治《张志》,为卷十,有图七,列纲八,分目五十有七。徐序又谓:“其书体裁全备。”但与郭造卿志卷帙相差悬殊,纪载郡事,恐未必能尽全备焉。
卢龙县志六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士模纂修。士模卢龙知县,事迹未详。卢龙自唐以来为平州治所,明设永平府,遂为附郭县。据本志序云:“前此无志也。”以知此志为卢龙县志首创。其书凡六卷,卷一星野等,卷二城池等,卷三后妃等,卷四先圣、人物,卷五烈士等,卷六艺文。以伯夷、叔齐为先圣,别出于人物之外,其体例实无可取之处,书中记载简略,更无考证可言,惟其书版刻精雅,又为罕睹之本也。
抚宁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赵端纂修。端字又吕,号立山,钱塘县人,贡生,康熙十九年任抚宁知县。抚宁在汉为骊城,至唐武德二年始置抚宁县,寻省。金复置属中都路,元初省入昌黎,后复置,属中书省永平路,明属永平府。自清入关以来,为两京关钥,冠盖络绎,县由是著名。县志自万历十九年修,久散佚,顺治间知县谭琳始议修志,康熙十八年知县刘馨成县志十二卷。此志去《刘志》甫数载,卷帙体例悉仍旧志,分十二类,子目凡六十有五,每类之后系以考证,为出于赵端手笔,皆有裨史实之文字也。而相与纂辑者,有邑贡生徐廷璻、鲁大治、王运恒、杨时盛、郭永昌诸人,又教谕辛进修、胡文蔚及邑人冯隆运、邹勷等为之参订,助辑诸人,皆当时才望。故此志体裁纪载,皆详雅有度,可推佳本。
昌黎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田翼纂修。田翼字健齐,山西阳城县人,举人,康熙九年任昌黎知县。考昌黎邑乘,创于明万历四十六年知县杨于陛修县志八卷,天启间又为增补。是编乃继《杨志》重纂,为邑人高培、张尊德、阎允吉等,采辑而成。其书体例,分舆地、营建、食货、官师、选举、人物、艺文、杂述八门,杂述记述,颇有与史传不合故实。艺文收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宋琬《韩文公祠记》,且以邑令杨于陛及田翼自制诗文亦滥溢收入。昌黎为汉县,历代史志述昌黎地之所在其误甚多。顾炎武《日知录》有《昌黎柳城考》,征引甚多。同治《昌黎县志·地理志》云:“辽以定州俘户置营州、邻海军,其县一曰广宁。金大定因与关外广宁县同名,改为昌黎,即今之昌黎县。”其艺文所收有关韩退之艺文,此昌黎县,非退之乡,殊与退之无涉也。
滦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残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全)
明陈士元纂修。士元字心叔,号养吾,应城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二十四年任滦州知州,能文章通经学,所著有《易象钩解》《易象汇解》《五经异文》《论语类考》《孟子杂说》等书。滦州建置于辽,沿革较短。明正德间州人许庄始私辑一州事实,嘉靖戊申士元乃就其书而增订之,区门别类,排纂成书,名曰《滦志》。其书体例总分四类,曰世编、曰疆理、曰壤则、曰建署。世编以记郡邑沿革,分象纬、祥异、华夏、变更、秩官、科贡、封貤等目,系编年排比,颇具条贯。疆理是述州之地理,分民情、古迹、域界、里制、山水、胜概、风俗、往迹等目。壤则以记州之政事,分户口、田赋、盐法、物产、马政、兵政、驿传等目。建署以载州之建设,分城池、署解、儒学、仓库、铺舍、街市坊牌、楼阁、桥梁、秩祀、寺观等目。惜此本残缺,仅存世编、疆理、建署三类,兹参考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抄本全帙著录。
山海关志八卷明嘉靖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詹荣纂。荣字仁甫,山海卫人,嘉靖五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为监察御史张勑延荣及生员肖瑞凤、田鹰、郭大纶、刘汝桢编辑。其书编次,卷一地理类,分沿革、疆域、山川、土产、形胜、风俗六门。卷二关隘、关营二类,而不分门。卷三建署类,分城池、公解、卫学、仓库、驿递、杂建、古迹七门。卷四官制类,分部使,守臣、卫官、学官四门。卷五田赋类,分户口、屯田、杂役三门。卷六人物类,分名宦、乡贤、孝节三门。卷七祠祀类,分神祠、贤祠二门。卷八选举类,分进士、乡举、岁贡、将选、武举、封爵六门。卷一前有山海关抵黄花镇图,凡二十八页,又山海关特图一页,绘制精细,图说详明。山海关束括于山海之要重,明时为畿辅险隘,常镇重兵。按本志沿革谓即隋之临关,唐末属于契丹,辽金为午州,元时之迁安镇焉。明洪武十四年创建城池关隘,命名山海关,关内设卫,领十千户所。永乐中为畿内地,直隶后军都督府领之,宣德初划二所于辽东卫,此志修时领所凡八。按志纪述于地理、关隘、关营三类为详,选举类于将选武举二门为详,以见关志之尚武焉。
河间府志二十八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郜相修,樊深纂。相泽州人,举人,嘉靖初任河间府知府,官至贵州布政使。深号西田,河间府大同中屯卫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任户科给事中,丁艰在籍,知府郜相延修郡志,服阕,授原职,官至刑部左侍郎。河间府志,据本志樊深序云:“虽有程氏旧刊,亦仅成而未备;邝氏家集,欲备而未成,废缺相循,卒为坠典。”故此志实为首创焉。按其编例,为纲十六,为目六十一,卷前有郡人张璧及郜、樊三序。此志所录河间故实甚多,采缀虽广,而欠据考,不免贪多假借也。河间明时为府,领十八州县,跨古时数州之地;故其界域,殊若难稽,而欲考地理之沿革,详古今之故实,则难矣。
河间府志二十二卷清康熙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徐可先纂修。可先武进县人,顺治四年进士,康熙十六年由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调任河间知府。河间府志,自嘉靖《郜志》后,又修于万历四十三年知府杜应芳,成府志十五卷。此志为知府王奂初成志稿于康熙十一年,可先因其稿重为删补付梓。其书分为星野、沿革、疆域、河道、城池、景胜、贡赋、物产、风俗、典礼、封建、仕籍、人物、选举、流寓、仙释、列女、武备、恤政、艺文二十门。其星野篇,有星野分类占法,出于王奂所为。奂自序言:“尝习天文禁本,及太乙诸占。”而奂书其说于郡志星野之说,古代所用天文地理者甚广,其旨以推测地理位置,则沿革可考,疆域可详。故志乘体例,大抵首列星野、沿革、疆域诸门,以详古今方域,方域明,则山川可稽,故实可考矣。
阜城县志二十二卷清雍正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陆福宜纂修。福宜南通州泰兴县人,由监生议叙州同,补直隶布政司恒裕库大使,雍正十一年升任阜城知县。阜城县为汉置,后汉废,晋复置,自明以来属河间府。清顺治时知县曹邦修《阜志》二卷,至康熙十一年始为刻行。是编乃继《曹志》重修,其书分为星野、沿革、疆域、城池、公署、学校、典礼、古迹、坛祠、物产、贡赋、风俗、邮传、武备、封建、仕籍、选举、貤封、人物、列女、祥异、艺文二十二门,凡八十六目,卷前列图考,有图五幅。其书中如以农官入之风俗,封典标为貤封,恤典附于祥异,此方志体例之乖异也。《阜志》今存者,《曹志》残缺,此志原本亦久罕见,光绪间曾重刻之。
肃宁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成性纂修。性沂水人,万历二十六年任肃宁知县。按肃宁为宋之平虏寨,金升为肃宁县。元初废县为镇,明时属河间府。成性首创此志,书其编例,分为天文、地理、建置、宫室、风土、财赋、典礼、武备、宦迹、人物、选举十一类,以田赋、户口二类,记载独详。按成性自序谓:“以田赋弗清,弊且旁出。”按此志为清丈田亩釐额事竟,乃撮其梗概,再增之以他事,而授之锓梓,故于财赋志外,余类则仅寥寥数行而已。
交河县志七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墙鼎修,黄伉纂。鼎字魏安,重庆府长寿县籍,垫江县人,康熙十年任交河知县。伉元城县人,交河县教谕。交河自明万历十三年知县马中良创修县志,迄墙鼎始为重修,匡正《马志》缺误,又增数十年之事物。其书体例简约,分为地理、建置、赋役、官师、人物、艺文、杂志七门。地理志记交河为汉中水地,金大定间始立县,沿革短浅,故实无多。按此志记载,不过存一邑梗概而已,文辞俗陋,率无可观。考其书原本久稀,道光间有补刻本,今传本亦不多见矣。
宁津县志稿八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程裕昌纂修。裕昌福清县人,康熙初宁津知县。是编裕昌为奉文修志,遂取万历间邑人王良贵所纂县志,稍加润色,草率成书。其自序谓:“不敢遽称为志,而姑以为稿也。”但观本书除书衣页外,书口及卷之第一行题名,则多无“稿”字也。其书记载,悉从王良贵原本略之。惟增职官、选举二门,增辑颇少缺漏。按其沿革有云:“及靖难兵起,县境更为墟矣。”似仍沿明志笔法也。其沿革又云:“唐天宝中置县,金天会中改今名。”既言改今名,而不知唐天宝中置何县焉;书中多如此空虚敷衍之语。
景州志六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本存卷四至六,胶卷全)
明罗许修,徐大佑纂。许河南永宁县籍,江西庐陵县人,由举人荐为涞水县儒学训导;升丰润知县,调泗水,有政声,升大名府通判,隆庆五年擢景州知州。大佑浙江黄岩县人,贡生,任景州训导。按景州即今景县,故名广川,因县境有长川所经,即漳水焉。汉文帝时封周亚夫侯国于此,亚夫墓在州西三里。汉董仲舒墓亦在州境之董家里。又州城内西北隅有开福寺,有古塔雄伟庄严,建于北魏永平间。州境多古迹也。按景州为汉蓨县;元初移东光之景州治来此,以蓨县为附郭;明时属河间府,领吴桥、东光、故城、安县。州志此书最为古本,惜已不全。考其体例,凡六卷,六纲,十二门。今刊本仅见此残本,而流传之胶卷则为全帙刊本,全书不知下落焉。
吴桥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任先觉纂修。先觉山西宁武县人,康熙九年任吴桥知县。按本志沿革谓:“吴桥为汉将陵县地,属平原郡。金又分将陵置吴桥县,隶景州;元属河间路,明清从州属河间府。”明万历三年邑人李懿始纂辑县志,其书久佚。是编先觉延邑人杨萃等分门编纂,自为总集成书。其定志类凡十,曰舆地、曰宫室、曰食货、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武备、曰王言、曰终志,子目共五十有一,邑之史实,梗概已具。观其志例,仍沿明修志旧习,为老生常谈,别无创议。然综核全书,犹为志书中之整赡有法者也,此志后印本,书后附知县鹿廷瑄《吴桥县志续补》六页,所补自康熙十二年至十九年之事,初印原本则无之。
盐山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朱鸾鷟修,钱国寿纂。鸾鷟字翔千,泰兴人,贡生,康熙五年知盐山县知县。国寿字子彭,大兴人,举人,康熙七年任盐山县教谕。盐山置县始于隋,历隶沧州。据旧序,县志创于嘉靖癸巳知县时尚儒,隆庆壬申知县李萼续修。是编创修于康熙庚戌,翌年成书。其书编例,有目无纲,目次先后,错乱失当;于人物分目,尤为琐碎。观其全书纪载,则事多而文省,无附会之词,尚为核实,体例则非上乘也。
真定府志三十三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唐臣修,雷礼纂。臣南直隶天长县人,嘉靖二十六年任真定知府。礼丰城县人,以吏部考功司郎中谪大名府通判。真定战国为赵地,《史记》载:赵分晋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汉武帝时置真定国,北朝以后为恒州,五代时即为府,宋改为真定府,明时为府,领州五、县二十七,附郭曰真定县。是编为今存府志最古之本,其书体例,首列图经一,次表四,志九,传十五。详其编撰之法,于体裁则无所发明,而摭采悉有所据。书中援古叙今,谛究兴坏之端,殊犹有未尽。搜故实,掇逸遗,尽择精萃,而于琐事,则宁漏缺,故不免有遗而不详之感也。
平山县续录志存五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至三。天一阁藏,存卷四至六)
明李从今修,仇天民纂。从今内乡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九年任平山知县。天民事迹未详。平山置县,始于唐中叶,明时为真定府属邑。邑志创于何时未可考,此书既称续录,则前当有志矣。是编今仅见存残本。余惟观其二三两卷,为地理官师二门,地理述及水利物产,颇重于经济,官师记及杂识,体例殊不免于滥。未窥全豹,全书体例无从获知。按康熙《平山县志·凡例》对于前志云:“有地理而无建置,有人物而无选举,未免缺略。而混学校于地理尤为失体。”是议此志体裁当非上乘之作。
阜平县志四卷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劳辅芝纂修。辅芝同治时阜平知县,事迹未详。阜平本行唐县地,金章宗时始置阜平县,隶于真定府。按本志所录旧序,以乾隆三十年知县邹尚易修志序为最早。又按凡例引明李延赏《城隍庙碑记》,称及县志,是明时已有志矣。此志乃继邹尚易志重修,以诋《邹志》门类烦碎,故其书体例,仅分四门,曰天文志、曰地理志、曰人物志、曰政典志,以艺文附于政典,仍载诗文,抑不知其何体裁。类以下所列细目,尤繁琐复沓,非为简核之体焉。查此志刊成至今仅百数十年,而志版早毁,其传本则稀见难得矣。
晋州志十卷传抄清康熙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郭建章纂修。建章五河人,贡生,康熙十一年以衢州知府降调晋州知州,复升河南归德知府。晋州为古鼓子国,元始置州,明以后隶真定府。按志序谓:“州志创于万历,其详不可得闻矣。”按此志原本刻成于康熙十四年,有魏裔介序文,而今原本已佚,仅见此抄本耳。于咸丰十年知州朱宝林取旧志补刊,是为重刻本。此志建章延关永清诸人采辑,其书体例,卷一曰区别地理、卷二曰记录建置、卷三缔核贡税、卷四曰宏宣典礼、卷五曰评隲秩官、卷六曰历稽选举、卷七曰表章先献、卷八曰采掇艺文、卷九曰阐扬风化、卷十曰通纪事迹。即其类目名称,可觇其纤诡矣,其排比志材,尤凌杂无次。
无极县志十卷末一卷清乾隆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黄可润纂修。可润福建龙溪县人,乾隆十一年任无极知县。无极于明时属真定府,清雍正二年改隶定州,十二年复为真定属邑。按凡例云:“旧志明纂于邑人安嘉士,顺治间修于知县高必大。《安志》已无存,《高志》亦残缺,不特纪事多讹略,而艺文亦多寿赠谀词,于古人提要摭实之意全失之。”按此以知无极旧志仅二修。是编继《高志》重修,其书体裁,一地理、二建置、三祀典、四灾祥、五物产、六田赋、七秩官、八宦迹、九人物、十艺文,卷末载公牍,有涉及当时物价工资,皆有裨史实之文字。卷末又载黄可润《无极非国辨》。《真定府志》引无极旧志云:“无极于春秋鲁隐公二年,大夫无骇帅师入极,邑之得名以此。”按《左传杜注》谓:“极附庸小国。”可润《无极非国辨》有云:“古之极国为鲁属地,相去无极六百余里。”以驳斥旧志之误,而府志又沿引误之。修志不事考据,于此可见其误。按此志原本久已稀见,光绪十九年曾为重刻。
顺德府志三十五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孙锦修,高■〈僊,氵代亻〉纂。锦字元朴,绥德籍,宿州人,嘉靖五年进士,十二年以评事御史任顺德知府。■〈僊,氵代亻〉江都县人,嘉靖十四年任顺德府通判。按本志序谓:“成化间郡守林恭修志十卷,是郡志之始焉。”此志乃锦典郡时嘱通判高■〈僊,氵代亻〉为之,其书体例总分八类。后修郡志称其义严而不渎,体辨而不赘。但观其书全例,则细目分条,多重冗复沓,不免失之简。按沿革顺德为古大陆广阿之地,商祖乙迁于邢,谓即此地,周时为邢国,秦汉为巨鹿郡地;隋置邢州,元改为顺德路,洽于邢台县,明改路为府。其叙沿革上溯三代,而于旁引佐证,殊犹不足。考顺德府志,见于著录者,于明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四志,毁于崇祯末际兵燹,惟此志独存。于清顺治、乾隆二度修志,于此志均未引载采撷。而乾隆府志凡例谓:“顺治年间所纂,已失其旧志矣。”幸天一阁有藏,犹得保存。
广平府志十六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蓝印本(天一阁藏)
明翁相修,陈棐纂。相浙江钱塘县人,嘉靖二十一年进士,二十七年任广平府知府。棐字文冈,鄢陵县人,嘉靖二十一年进士,后官礼科给事中,以罪谪大名府长垣县县丞,相延修府志,志成升知县,官至宁夏巡抚,所著有《陈文冈集》。广平之名,见载于《汉书·地理志》,北朝以后称洺州,明时复称广平。按本志序谓“府志创修于成化间郡守秦民悦。”而是编为嘉靖初知府蒋彬创修,书未成而去,相继而成之。其书体例,分经纬二集,有图一,表三,十二纪,卷前有商大节、汪廷吉二序。廷吉序云:“经纬者两仪之象也,一图者太极之体也,三表者效三才也,十二纪者纪十二时也。对待有相配之体,禅继有相生之序,史氏曰斯可以志矣。天有太极两仪三才十二时,而不外乎一元之运;志有二集,一图三表十二纪,而不外乎一仁之通元者天之用,而志者仁之推矣。”廷吉取阴阳太极,以论志例,意识之见,于今视之,实为无据之谈。然古之言六艺者,莫不通阴阳五行之学。文家恒言为文有四象,拳师亦尝言形意太极,谓精于艺者,往往能神会,其实乃惟心之论。方志之图、表、纪者,乃方志之体例耳,皆载实际图象事物。古今志乘家论方志之体例者多矣,均无廷吉如此之言,而谈志例。以术数学推行于地理志乘者,明人尤好为之,如顾应祥、熊明遇著书,往往以术数、天文、地理混成一体,启舆地必准星度之学,故明清方志,必首列星野分野之图,而成方志中术数之一体,非陈棐此志始创之例。
永年县志四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孔广棣纂修。广棣曲阜县人,永年县知县。考永年之名,见于《隋书·地理志》:“仁寿二年,改广平为永年。”但按本志沿革谓:“金置永年县,为广平府治。”则隋之永年,即今广平一府之地欤,而沿革未有引证详考,犹有疑问也。永年邑志源流,按本志序谓:“邑志创于明崇祯间邑令宋祖乙。”又据《学部方志目》,有乾隆《永年县志》十八卷,知县王珍修,乾隆十年刻本。是编修成于乾隆二十一年,仅越前志十载。其书体例分志、表、纪传三纲,附艺文。每类均有小序,皆题“邑令孔广棣曰”六字冠之,颇似谕示之体,如此志例,殊若失宜。永年淦河萦带,藉以溉田,农产繁富。按本志土产门小序云:“《唐史》(书)云:洺州土贡,沲绵紬■〈油上衣下〉。《宋史》亦言河北路为茧丝织纴之所出,此永年土产之大概也。今时蚕桑之利较逊于古,然织棉为布利赖无穷。”于此可见各地古今农产之有迁变也。
曲周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时茂修,赵永吉纂。时茂字蔚芝,辽阳人,贡生,顺治初任曲周知县。永吉字善甫,曲周人,爵履未详。按志序,曲周县志嘉靖辛卯知县黄骅创修,万历癸卯知县高出增修。此编纂成于顺治丙申。其书体裁分为九类,曰地理、曰建置、曰秩祀、曰田赋、曰职官、曰人物、曰选举、曰杂志、曰艺文,各类皆析子目。艺文分上下二篇,上篇列列传志铭,下篇分记、谕、诗三目,艺文选择,不尽囿于诗文,披及人物,用意固广。以艺文为收集邑之史料而论,则犹有未尽者多矣。其余各类多记载简约,体例亦叠矩重规。曲周汉置县,属广平国。郦商封曲周侯,即此地。
磁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宁致堂刊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藏)
清任塾纂修。塾怀宁县人,康熙六年进士,二十年任磁州知州,二十五年以卓异升户部员外郎。磁州州西有磁山,以产磁石得名,隋唐间始置州,明以后属河南彰德府。清雍正四年以治理滏河水利,改隶直隶广平府,此志修时尚属彰德。据任塾自序:“州志自嘉靖癸丑至万历庚辰,三十年间有周文龙、孙鎡、栗永爵、罗湖、赵范相继纂修,成有嘉靖、万历二志,顺治戊戌知州张瑞午承巡抚贾汉之命又为重修,然皆率略。”按是编成稿于康熙二十年,越五年始刻成书,其体例分为十二类,以古迹、风土、祥异具入杂志,殊非志例也。康熙三十三年知州康善述依原书曾为增补,三十九年知州蒋擢抨击《任志》志类冗杂,遽又取而重订之,增之为十八卷凡一十八类,盖有以后竞前之感也。故此志遂不为人所器,今存者仅见此书耳。
大名志十卷明正德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韩福修,唐锦纂。福西安卫人,成化七年进士,弘治十一年任大名知府,事迹附载《明史·张綵列传》。锦纂《上海志》,已著录。大名为古魏郡地,自唐宋以来迭为重镇,明时为大名府,领县十,州一。府志源流见《明一统志》引载,有洪武、景泰二志,今仅存其序;存者此志为最古,于弘治甲子锦知东明县时所纂也。当时典籍未备,诹咨未广,多取于亭父里魁之言、未征傍考,恐难尽信实。且其定例所列地理、星野、沿革、风俗、田赋、徭役、秩祀、职官、甲科、人物、艺文诸门,《嘉靖府志》序,议其编次体裁并有遗憾。兹阅此志为十卷,编次体裁尚为得体。但据《明史·艺文志》著录唐锦《大名府志二十八卷》又据《图书集成》所引载唐锦纂《大名志》十卷,又《大名府志》二十八卷,则锦纂《大名志》当有二种。《嘉靖府志》序评议《唐志》,未知指何种也。
丰润县志二卷明隆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纳言修,谷峤纂。纳言字梧月,武进县人,隆庆二年任丰润知县。峤字惟生,号聚庵,丰润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郧阳巡抚。丰润置县始于金,初名永济,以避卫绍王讳,改名丰润。据《元史》作丰闰,《明一统志》为丰润,属蓟州。此志沿革于此未有详叙。按此志书端有蓟州兵备副司杨锦序,及峤序。峤序云:“邑令王君梧月锐意修志,予阅敝箧中得往事备遗者,凡数十种,命从子九鼎润色诠次成书。”则此志为峤及其侄九鼎所纂。其书体例,分图经、事纪、地理、建置、学校、食货、官师、仕籍、宦迹、人物、兵制、杂识、艺文十三门。稿甫成,而邑令纳言以忧去,后令余乾亨为之付梓。
枣彊县志八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单作哲纂修。作哲山东高密县人,乾隆元年进士,十五年任枣彊知县。作哲尝从桐城方望溪学古文,为文章颇有法度。及官枣彊,查枣彊志乘,创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县罗廷唯撰《邑略》,万历二十二年知县郭维宁续修,四十四年知县王鹤令再修,康熙六年知县胡梦龙又重纂。作哲视为胡梦龙之志体裁最佳,故是编继《胡志》重修,据作哲序谓:“规模一本旧志。按其书体裁,分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稽志八门。”地理志沿革谓:“枣彊汉县,其字是彊非彊。”又杂稽志云:“彊与彊通,则枣彊者,产枣之彊。”岂不自相龈龉欤。杂稽志所纪董仲舒故里,宋河旧道等,引证浩繁,颇足征信。同治《枣彊县志》方宗诚序,称此志“得明著述之体要,而义法谨严,文体精洁。”考枣彊有乾、嘉、同三志,皆出名手纂辑,《嘉庆志》出于阳湖杨元锡,《同治志》出于桐城方宗诚,皆自歉不能与此志比量焉;而未审此志征引考证,如上所举有自相矛盾之处也。
赵州志十卷明隆庆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蔡懋昭纂修。懋昭上海县人,嘉靖四十四年知赵州知州。按沿革,赵州为汉恒山巨鹿郡地,北朝始置赵州;永乐以后为直隶州,领县六,曰宁晋、曰隆平、曰柏乡、曰高邑、曰临城、曰赞皇。州志源流,据懋昭序云:“宋元以上载籍不可复观,弘治癸丑前知州事张清尝汇编之,而不及六邑。正德初知州程遵乃以六邑事总编之,而各为一卷。”按是编乃继程遵州志重修,为懋昭于政暇亲自采辑。其序又谓:“更得柏乡冯时化、魏谦撝来相质正,遂合六邑会约成书。”纂辑亦非懋昭一手所成。其书体例,总分十卷七类,卷一地理,分沿革、疆域、里社、山川、古迹。卷二建置,分州县治、学校、公署、城池、营寨、桥梁。卷三田赋,分土田、户口、贡赋、差徭、站银、丁粮。卷四祠祀,卷五卷六官师,卷七卷八人物,卷九卷十杂考,分风俗、兵防、物产、陵墓、勋戚、灾祥、集贤、李氏世系、赵原。如人物杂考二类中叙古事人物,有取赵国事引入者,殊若附会。而赵州故迹之可珍者,曰柏林寺,寺有吴道子画壁。曰安济桥,据唐张嘉贞《安济桥铭》,为隋匠李春之创迹,称其工磨砻密致如削,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阑皆石狮子;其工程之精伟可想。本志并未述其状,以知其采摭之疏略也。
赵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祝万祉修,阎永令、王懿纂。万祉辽东人,康熙二年任赵州知州。永令滑县人,举人,康熙十年任赵州学正。懿赵州人,康熙三年进士,官新田县知县。赵州志弘治前所修未及属邑;正德志乃以六邑事总编之,而各为一卷;隆庆志以州县事总汇七门;其体裁各异。是编体例,分为地理、建置、田赋、祠祀、官师、人物、风俗、艺文八门,则统叙州事,其后又以所属六邑事,各编为一卷附焉。书中记载,若风俗志物产条,杂引旧事,殊为未宜,而以物产列入风俗,亦非体例也。人物志取战国赵人,赵国之地,亦非尽囿于赵州之域,不免芜滥。
隆平县志十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袁文涣纂修。文涣号约轩,江西崇仁县人,贡生,乾隆二十四年以应例知隆平县,后调四川定远知县,以经理粮饷功应升,遽引疾归。隆平之名始于宋代,因其地无山阜,四望皆平畴大野,以故得名。其邑乘万历时邑令林天秩始创,崇祯二年邑令陈所学续修之。是编乃文涣延孝廉江椒田协同纂成。其书体例,以仿陆陇其《灵寿志》分列十类,每类有小序。书中叙河渠最详,以隆平多水患,县境大陆泽,见载于《禹贡》,又称巨鹿、广阿,在邑城西北五里。隆平、巨鹿、赵州诸州县,皆赖于灌溉。而亦时被水患,明弘治间溷水洶降,冲决堤防下注隆平,淤窒壅塞者四十余里。嘉靖六年,正定、顺德二府会同疏浚,水患乃息。艺文志收王原祁《大陆泽图说》《大陆泽议》《大陆辨》诸文。以大陆泽与隆平水利攸关,故尤注意于此者也。查此志原本极稀,民国二十五年曾重为石印。
深州风土纪二十二卷清同治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吴汝纶纂修。汝纶字挚甫,安徽桐城县人,同治五年进士,八年任深州知州。汝纶自少好古文辞,尝从其乡前辈方宗诚学古文,曾国藩见其文于宗诚所,大奇之,延至幕府,汝纶遂师事国藩。时与张裕钊、黎世昌、薛福成,号称曾门四大弟子。居国藩幕十余年,擢补深州知州,历任冀州、天津州府凡十八年。后主讲于莲池书院数年,光绪十八年任北京大学堂总教习,派赴日本考察学制,归未及返命而卒,年六十四岁。弟子以严复、马其昶、王晋卿、唐文治、贺涛名尤著。子闿生能古文,尝辑其父遗文,为《桐城吴先生全集》。考深州志乘渊原,据康熙州志张蜚英序云:“深之有志,自前明成化间始,但事出草创,叙次舛驳,不足征信。”成化以后,又有万历及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诸志,体裁皆纯雅。而汝纶纂此志,所因旧志者绝少;其官深州仅二年,所属志稿,刻成于同治十年,号称名书,至光绪二十六年重刻于文瑞书院,而原本尤为珍贵矣。观此志之编辑,体例自有新裁,可称近世方志典型之作,新编志乘者咸据为借鉴。其书总分二十一篇,曰疆域、曰河渠、曰赋役、曰学校、曰兵事、曰官制、曰职官、曰名宦、曰艺文、曰古迹、曰金石、曰人谱、曰荐绅、曰名臣、曰文学、曰武节、曰吏绩、曰孝义、曰流寓、曰列女、曰物产。其中人谱一篇,为汝纶首创。夫姓系之学于六朝最盛,其后志乘家只载世家巨室,别无所记焉;而固定里居千数百年之氏族,惟赖家乘谱牒载之,而今犹可稽考。汝纶此志创人谱一例,网罗散逸,详而不冗;例如所举安平崔氏,载自汉至五代崔氏千有余年之宗系变迁。此篇小序有云:“自明至今五百余年,族姓视前一变,永乐间迁民实畿辅州县所属,诸望姓大抵迁自永乐者为多;金元以前千余年旧族,今存者希矣。”汝纶慨叹世变迁徙之剧也。其次如金石篇,以录金石之原文,不稍变易,则州之掌故可因易而稽矣。如录《洪武学校格式碑》,则明代之地方学制,可以足征也。又如赋役篇,自洪武以来赋役源流,一一疏通证明,且不避烦琐丝毫毕举。疆域篇所举版图分合,言皆有物。兵事篇为汝纶得意之作,文辞典雅。物产篇为最后成稿,附论农商状况士女风俗,仿《史记·殖货传》之体也。总之此志为出文士手,据事直书,康海《武功志》之流亚也。
定州志四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二至四)
明倪玑纂修。玑字在公,咸宁县人,正德三年进士,十五年由谏垣给事中谪嘉善县县丞,三年擢任丘知县,再升定州知州。定州为汉时中山郡地,北朝始名定州。于明时领县二,曰新乐,曰曲阳。弘治癸亥官贤创修州志,倪玑继纂,成稿于正德间,嘉靖元年始刻成。今原本仅见此书,虫蠹漫漶,不可细读,无从窥其全帙。但据康熙《畿辅通志》,称倪玑尝作州志,论者以为得纪事体。又据康熙《定州志》,知州黄开运序云:“定自明末城陷,瓦庐学舍鞠为茂草,掌故之家其芜没于兵销戎践者久矣,志固无考也。”以知此志流传久少也。
深泽州志十二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宪修,王植纂。宪字无愆,山东博山县人,雍正三年进士,十一年任深泽知县。植邑人,康熙辛丑进士,历任广东和平、阳江、罗定等州县十余年。按沿革,深泽立县始于汉,宋以后属祁州,雍正十二年始改隶定州。又据凡例谓:“深泽前明无志,自康熙乙卯邑令许来音始为搜葺,于乡绅张靖之家得前教谕张劝所辑稿,复校阅郡志《祁志》,与邑士绅王鐄、袁斌等参互考订之,是为旧志。”是编承《许志》重编,分编年志、舆地志、建置志、职官志、礼仪志、食货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余志十门。编年志琐细具陈,殊同杂志;志书用编年例者,应从史籍中采撷关于本邑战伐大事实之为宜,非记邑事之琐碎焉。
四镇三关志十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效祖纂修。效祖武骧左卫人,嘉靖间进士,官至陕西按察使。四镇三关者,为蓟镇、昌镇、真保镇、辽镇四镇,居庸关,紫荆关、山海关三关,皆京兆左右辅地。其所防管之区,按本书所列总图,计有八府,十六州,一百十五县。故所述重在边防地理,尤于昌、蓟二镇为详,辖防区府州县,则纪载疏略。其书体例,分建置考、形胜考、军旅考、粮饷考、骑乘考、经略考、制疏考、职官考、才贤考、夷部考十类,子目凡三十,纪载简详有度,事核文雅。
西关志三十二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士翘纂。士翘字民瞻,安福县人,嘉靖十六年进士,官至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西关古时为冀幽营,汉唐均为重镇,明时为京西要枢,其塞有四,曰居庸关,曰紫荆关,曰倒马关,曰故关,皆屯集重兵。按此志体例,以四关分别汇辑,《居庸关志》十卷,《紫荆关志》八卷,《倒马关志》七卷,《故关志》七卷,凡三十二卷。四篇体例门类皆同,曰沿革、曰疆域、曰形胜、曰星野、曰山川、曰关隘、曰城池、曰军马、曰墩台、曰边情、曰摆拨、曰仓场、曰草场、曰库房、曰教场、曰屯堡、曰征徭、曰岁用,曰公廨、曰学校、曰官师、曰人物、曰风俗、曰物产、曰祠庙、曰坛璇、曰陵墓、曰驿传、曰巡司、曰铺舍、曰桥梁、曰窑治、曰牌坊、曰古迹、曰矿洞、曰章疏、曰艺文三十七类,又附条四,书端有总图一。按此志稽考史集,摭采案牍颇丰,其所纪祲祥之变,用以通险夷遇迂之途,察边情之审,则以定战守也,与府州县志叙述不同。
临漳县志十卷明正德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景芳纂修。芳山东定陶县人,举人,弘治末任临漳知县,时漳水泛滥坏民田,芳于县西南筑堤防患,后人称景公堤。临漳为古邺都,汉置邺县,三国魏建为都,晋讳邺故名临漳,明时属河南省彰德府。邑境漳河过焉,河尝数徙,故历来多水患。此志纪河防及引漳溉田之事甚详,疆域载漳水凡四迁,沿革纪之以事实,灾祥述之以灾害。古迹载亶甲故都,故魏都,故赵都,前燕都,北齐都,皆在临漳。古时建筑之伟,若铜雀、金凤、冰井诸台,皆在其地,多胜迹也。艺文志载宋杨蒙撰《魏邺令西门豹庙碑记》,纪豹引漳溉邺,及沉巫以除河伯娶妇之害,亦在此地。艺文志又载南朝鲍照题《西门豹庙诗》,则庙之立由来已久矣。考西门豹引漳溉邺以富魏之事,据《史记·河渠书》言:“西门豹引漳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而《汉书·沟洫志》纪史起之言曰:“漳水在旁,西门豹不知用。”二说则相矛盾,疑以当时西门之渠已湮废,史起修之,故民不歌豹而歌史起。班固不曲思史起之言,直笔书之,故与《史记》有违。
口北三厅志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金志章纂修,黄可润增校。志章浙江钱塘县人,雍正癸卯科举人,乾隆四年任分守口北道三厅理事同知。可润修有《无极县志》,已著录。口北三厅者,为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于元时为上都兴和路及兴、松、云三州地。明为开平卫及兴和守御千户所地,清初为察哈尔东翼四旗,西翼正黄旗游牧地,雍正二年设三厅理事同知,隶口北道。此志为志章始创,乾隆二十三年可润为之增校,而梓行。其书分地舆、山川、古迹、职官、官署、坛庙、经费、地粮、村窑、户口、风俗、物产、台站、考牧、藩卫、人物、列女、世纪、艺文、杂志二十门。其中地舆、山川、古迹三门,引据诸史以疏证古今地名之同异颇多,尤注意于元开平之故迹。世纪一门,历举历代兵事,深为周备。艺文所载诗文,亦皆切于掌故,其校订之详,皆为可润所增补焉。查此志原本极稀,流行者有抄本、《满蒙丛书》本。
承德府志六十卷首二十六卷清道光十一年修稿。林从炯批校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清海忠修,林从炯纂。海忠字靖堂,长白人,道光六年任承德知府,历官热河兵备道等职。从炯浙江温州人,举人,侯选知县,事迹未详。按此志,实为林从炯据牛昌籙原本重加纂订而成,但以本志成格序谓:“纂修为出海忠一人。”从炯尝以此语不平,于此本成格序后批曰:“此文乃余同陆君代作采辑,俱不提及余一句,但谀海郡伯一人,殊不覆实。”又此本首页有道光辛卯十月从炯题记云:“此志创于道光七年冬十月,洎八年十一月副本告成。热河地处塞上,无人分纂,延牛君荻垞为草率八门(学校、庙坛、寺观、田赋、名宦、选举、人物、列女),无一字可用。于是旁搜远籍,近取见闻,一手纂订,穷日累月,甚矣其惫。而中间诋排如崔君廷诏,改易如陈君淦,至以凡例改为纲目,谬戾若此。幸正于朱虹舫(兰)阁学,原本始定,甚矣官书之难也。”此从炯所述此志之纂辑经过也。兹按本书体例,自图说迄杂志,凡三十四类,而无大纲,为卷六十。卷首二十六卷,分诏谕、天章、巡典、山庄、行宫、园场六目。又按修志衔名表,列鉴定为成格、那彦成、沈维鐈、英和、裕恩、琦善六人。但据从炯批语,鉴定实为英和一人,成格则惟进呈正本而已。衔名表列海忠为总纂,而从炯批语谓:“海忠只可称总理。”按此志之刻本,道光九年热河都统成格嘱知府海忠修,十一年书成,光绪十三年知府廷杰又为重订。而见于公私收藏目录著录,皆题海忠纂修,兹据此书从炯批语,其纂人可以考正也。光贻近得瑞安张宋廎先生检寄其乡人杨绍廉撰《记林监州承德府志》一文,谓得道光《承德府志》六十卷,卷耑有吾瑞安林监州从炯墨笔题记,当是林氏家藏本。又谓是书实林监州一手纂订,见《瑞安经籍志》。
●卷三
○山 西
长兴 陈光贻学
山西通志十七卷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侃修,胡谧纂。侃顺天府东安县人,正统七年进士,成化时山西巡抚佥都御史。谧字廷慎,浙江会稽县人(《四库提要》存目著录此志以胡谧为马湖府人)。天顺元年进士,除江宁知县,成化二年升任山西督学佥事,擢广东参政,卒于官。山西旧无通志,此志乃侃巡抚山西时,与巡按监察御史刘庆议政事,成谓通志不具,官其地者,何以考沿革验风俗,遂畀修志事于谧。谧参订前史,旁采见闻,汇辑《通志》十七卷,分为四十二门,纂成于成化甲午,巡抚副都御史雷复梓之以传,是为晋省通志始创。其书首图一卷,有山西四境之图,东抵直隶真定府井陉县界,南抵河南陕州黄河岸,西抵陕西延安府吴堡之黄河岸,北抵大同边境沙漠。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形胜雄巍。建置沿革谓:“山西古冀州地,自颛顼制九州,冀州最大;唐、虞、夏皆都其地。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其地,为唐国;南有晋水,至子燮改号曰晋,其后世卿韩、赵、魏三氏分其地。秦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云中、代郡,西汉置十三州,后汉、魏、晋因之。惠帝后其地没于刘渊、石勒、慕容隽,后又为苻坚所陷;坚败慕容垂据之,后属后魏。唐于其地为河东道,领郡十有八,寻置北郡,加号北京,又置大都督府。及五季迭相陷据,宋平刘继元尽得河东之地,乃承唐制,分为河北、河东两路,后又分河北为东西两路,后为金所陷。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肃政廉访二司,以领晋宁、冀宁、西京诸路;后又置太原兼河东兵马都总管府。明置承宣布政使司,领太原、平阳、大同三府,汾、沁、辽、潞、泽五州,并各属州县,凡九十有九。”山西自古为列郡之雄,考其地理之书,自程机《上党记》、王松年《三晋记》外,其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止传《太原事迹杂记》《壶关录》,以暨《永宁公》《狄梁公》诸记传。其见于《崇文总目》者,止传龙门、王屋《羊角山记》,及《盐池录》《晋阳见闻要录》,暨《温公》《丰公》诸事状。而通记閤省之书,此志为始创,越九十年嘉靖癸亥督学副使周斯盛重修,越五十九年万历辛亥,按察使李维桢重修。通志修于明际者凡三,传本皆极稀少,此志原本,仅存此帙耳,此本外,惟蒲圻张国淦藏有抄本,今归于上海图书馆。
太原县志六卷明天启六年刊本(山西大学图书馆藏)
明屈钟岳修,谭诚言纂。钟岳陕西蒲城县人,举人,天启间太原知县。诚言山东淄川县人,举人,天启间任太原县儒学教谕。太原为古都会之地,汉、晋时为大都名区;自唐高祖创业于兹,因建为北都,而后唐、后晋、后汉皆兴于此。太原又称晋阳、龙山,明置太原府,以阳曲、太原为附郭县。太原置县始于明,嘉靖三十年邑人高汝行,始纂县志六卷。此志乃仍《高志》门类,稍加润溢;其书体裁,共分四十九门,无纲领目。书中纪载,据事直书,不具自见,不著论赞;颇为翔实,绝无附会夸耀之辞,为志乘核实之一道。此书前惟张国淦先生有藏,而未见于公私藏家书目著录也。而近山西大学图书馆,发现天启刻本。
重修太原县志十六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沈继贤纂修。继贤字鹤书,浙江海宁县人。康熙五十四年进士,雍正元年任直隶乐亭知县,七年补任岚县知县,修有《岚县志》,八年调任太原知县,又修《太原县志》,亲定志例,大变明时县志体裁;卷帙大增于前志,拾遗补阙,典核详明。其体例,自建置迄杂志,凡十六类,每篇皆前加弁语,修辞考据,比于明修县志,自有精严深到之处。然据道光《太原县志》序例,议此志于建置沿革,语略而不详;纪人物,则所载有未确。又谓太原多渠道,为民生之大计,为何无水利专目,仅见附于山川后,列渠一目,而所叙不能详尽。其所议此志之短,上举如此之例者犹多。以渠道而论,则太原之渠由来已久,据郦道元《水经注》云:“因智伯遏晋水,灌晋阳之遗迹。”按此志而未有引载。山川目后附渠一目,惟纪晋水有大渠四,小渠二,其余河泥渠道,凡三十有六,仅记渠名,而未述其灌溉源委。嗣后道光县志列水利一门,记各渠之水势流源,以及考历来之兴废迁变。又于书后附渠案一门,汇聚历代争渠讼卷。渠道为太原要政,历修志乘所载渠政,其愈近则愈详。
榆次县志十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天津图书馆藏刻本,北京图书馆藏胶卷)
明张鹤腾修,褚铁、张国儒纂。鹤腾字凤逵,河南颖川卫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任榆次知县,七年丁忧去。铁字民威,榆次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河间知县,累升历官河南巡抚、工部侍郎、户部尚书,著有《从政录》《续录》。国儒字翼直,榆次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历官万历癸卯科贵州副主考,己酉科江西副主考。榆次北宋时为并州州治,自金以后,为太原府属邑。明嘉靖间邑人阎朴,始纂县志八卷,久佚。此志为鹤腾官榆次时继《阎志》重修,延铁总纂,而纂撰实出于国儒手笔。稿成鹤腾去,知县史纪事继为订正,欲梓不果;至知县王应楫任,始刻成之。按此志凡十类,所记自嘉靖戊申,至万历己酉,凡邑之贤哲事迹,政事之利病兴革,即细至闾阖情状,物产纤微,靡不搜辑。戊申以前,则仍旧志原文,补订考证者,亦不多耳。故叙近事则详,远事则仍袭旧志,是其卓识也。
太谷县志六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继允纂修。继允字涧南,四川梁山人,乾隆二十四年任太谷知县。太谷有志自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乔继允升创修,清顺治乙未翻刻,雍正己酉重加删订,乾隆四年重为增补,皆仍《乔志》体例。此志始为重修,改订体例,凡二十门,又附目十一,分门简括。太谷春秋时为阳处父采邑,战国属赵;自秦以后属太原郡,汉为阳邑县,隋始改今名。清时编户八十三里,分龙泉、长乐、修文、仁义四乡。山以凤凰山最有名,在县南十二里,高五里,盘踞四十里,岭势似凤故名。山顶有塔三座,及福缘寺,山半有龙泉寺,东二里山麓有三佛阁。而酎泉出其山下,潴为三池,曰莲花、曰栲栳、曰圣母,澄净若鉴,水味甘宜酿。川有龙泉、胡谷河、象谷河、金水河最著,而酎泉有渠道二,可溉田十余顷。
祁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郭■〈雨上溥下〉修,周继芳纂。■〈雨上溥下〉字公悦,直隶高邑人;顺治十三年任祁县知县。继芳字仲濂,祁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又举康熙甲辰科进士,历官户部福建司郎中,丙戌会试同考官,河南怀庆府知府。按此志沿革,祁为春秋时晋大夫祁奚食邑,县因以得名。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孟七县,惟祁仍得旧名。祁志源流,据本志序谓:“明景泰间始有录本县志,其后成化、弘治、正德具有增纂,亦皆录本。”此志创修于万历中知县张肖岩,延邑人戴仲升、李龙山编纂,未之梓。康熙乙巳,■〈雨上溥下〉延继芳等采续之,以旧本为质,又参群籍,以补所未备;与仲升子枫仲共襄厥成。其书体例,悉仍戴仲升旧志,分舆地、建置、食货、典礼、官政、人物、艺文、杂纪八门,子目五十有一,述作仅越月卒业,即付梓之。祁县志刻本,则以此本为始。
徐沟县志二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
明杨国桢纂修。国桢字翼明,陕西陇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五年任徐沟知县,后调太原县,升湖广常德府同知。徐沟古为徐川镇,相传为帝尧旧都;金大定二年始建县,属太原府。其境因金、嶑二河会流,徐徐而下,涨冲为沟,其城随旧沟而筑,故名曰徐沟。县志此志为创修,所定志例,分为舆地,建置、食货、学校、秩官、人物、艺文七门,子目三十有九。纪载简核,为明代方志之有体要者。惜其原本已残,查湖北省图书馆藏有抄本,亦为残帙耳。
清源县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和羹修,王灏儒纂。和羹顺治十八年任清源知县。灏儒清源人,官曹州知州。清源于隋开皇十六年始置县,金时曾置晋州于此;元、明、清初则改州置县。乾隆二十九年,又以其地狭,降为乡,属徐沟管辖。此志修时犹为县,故曰《清源县志》。据此志序云:“县本无志,邑人罗国善者,藏其祖考抄本,上自春秋,下至明嘉隆而止。”按此则清源明时已有志书矣。此志编例,分上下二卷,上卷列沿革、星野、疆域、形势、山川、都分、风俗、景致、古迹、陵基、城池、公署、学校、坛壝、铺堠、祠庙、寺观、屯镇、楯樾、街市、桥梁、渠堰、户口、丁役、田赋、物产、灾异、职官、宦绩。下卷列选举、褒崇、人物、艺文。按其所分门类之篇名,纤陋至甚。
文水县志八卷明天启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明米世发修,郑宗周纂。世发字桂源,陕西蒲城县人;天启三年以举人选任文水知县,任满升顺天府推官。宗周字伯忱,号意葵,文水县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直隶巨鹿知县,官至福建巡按。据沿革云:“县为汉大陵县地,隋开皇十年置文水县,以文谷水名也。县为武后故里,唐天授中曾改曰武兴县;后仍复名文水,属太原府。”考文水县志,始于明嘉靖间,知县樊从简修;此志踵《樊志》重修,执笔者惟宗周一人,邑庠生赵应征、孟恕、李之芬、马时行,则为采摭。其书体例,自舆地迄杂记凡十类,体密义严,颇善志例。卷前有邑人王在台序云:“严核不爽,其辞赡不伤体,文不掩质。”阅之诚然。
兴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二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蓝山纂修。山潮州大埔县人,乾隆举人,乾隆二十八年任兴县知县。兴志创修于明万历间,清雍正八年知县程云重修;《程志》为县人孙文定等纂,自谓不凡,然其志例简陋特甚。此志继《程志》重修,其书志例,分图考、星野、建置、疆域、山川、物产、风俗、职官、户口、田赋、仓储、学校、典礼、祠祀、人物、营筑、形胜、艺文十八门。兴县处万山之中,西界黄河,北连沙漠;大万、合查诸山,雄亘东南,地僻而道险;昔唐张说讨兰也州,间道出之合河关;宋限契丹,明御鞑靼;均为边庭要塞,兴为秦、晋之阨隘也。据本志建置,兴为汉汾阳县地,晋置蔚汾县,是建置之始。北齐仍为蔚汾县,隋改临泉县,唐改临津,寻改合河;金末升为兴州,明初降为县,属太原府。按本志所定十八门,未有选举一门,据凡例云:“选举自唐以前不可考,宋时岚、石等州入契丹,故宋世无登科者;后地入于金,而刘昂遂登进士,刘海大魁天下焉,故选举自是始。”按本志选举,附入人物,登科者实无几人欤。
临汾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宫懋言纂修。懋言字澹庵,静海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四十九年任临汾知县。临汾志书创修于明万历辛卯,知县邢云路纂志九卷,清康熙癸丑知县林弘化增订补刻,乙亥地震损其版,丁酉懋言重修,越十四月书成。襄采辑者,有吴启元、秦永思诸人;志例凡三十七门,附目七,序次颇有条贯。按临汾为汉平阳县,属河东郡;曹魏置平阳郡治,隋改名临汾,明清为平阳府附郭县。据本志沿革,首言尧都平阳,临汾为平阳附邑,帝畿也。此志帝王、古迹、陵墓、杂志诸篇,多叙陶唐故事,大率传闻无据。查临汾县志,修成于康熙以前者绝少,除此书外,仅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
洪洞县志九卷清雍正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金世传纂修。世传雍正七年任洪洞知县。据本志沿革谓:“洪洞于春秋时为杨国,汉为河东杨县,后魏以县有洪洞镇更名洪洞县。”考其县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王业;万历十三年知县乔因羽,清顺治十六年知县赵三长,康熙十二年知县邵琳各为一修。此志乃继康熙《邵志》重修,纪载较前志为详,其编例,分舆地志、田赋志、官司志、人文志、秩祀志、食货志、武备志、杂撰志、艺文志九门。舆地志风俗篇,载贡生晋淑京所撰禁奢条议,琐述县人奢靡之礼俗。其文有云:“行财即古纳币之礼,近俗竟有假妆匳”为饵,以争财礼者;即有用铜锡充数,以诓亲者;更有以好看为名,令男家借取首饰币帛,及赚物到手,或尽裁翦,或竞当卖者。致使日后残恨其妇,诟言詈其婿,究以两姓之好,遂成仇雠。今议聘礼,多者银二十两,币十六端,裙挂裹绢各四件,彩线金绵各一槅;头面止插一糕,金银花不过十对。次者银十二两,币十端;裙挂裹绢各二件,头面金银花八对。又次者银八两,币六端;裙挂裹绢各一件,梭布二匹;头面止用银花六对,食盒至多不过六架。”即此一节,以知欲止制洪洞礼俗之奢靡一端也。因洪洞于明时为殷富之区,观户口篇所载,万历间多至九万八千余口,而雍正初年,编审仅有三万余。按户口篇云:“洪民自明隆、万间,生齿浩繁;至崇祯末遭兵燹之变,民多背井离乡,而村落空虚。”
浮山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全帙)
清潘廷侯修,秦绍襄纂。廷侯字次公,奉天宁远州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浮山知县。绍襄字谦社,浮山县人,庠生。唐武德二年析襄陵置浮山县,四年又改名神山;以县东南羊角山,世传老子降神于此故名。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浮山以老子祠更名。”迄金大定七年,复改为浮山县。按羊角山者,传谓汉羊角哀死于此山故名,山上有羊角哀庙。《崇文总目》著录,龙门王屋《羊角山记》,书久佚;故羊角哀事,于志乘外,实无可考矣。羊角山即浮山,为道教发祥地,故世称黄冠日:“浮山道士。”考浮山县志,有明嘉靖间许安《浮山志》,与此志,均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孤本,惜多残缺,《许志》多断烂残版,字迹不辨;《浮山县志》存二卷。而全书上海图书馆近始入藏为四卷,凡四十六门,纪载浮山事物,大抵无遗。
岳阳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赵温纂修。温字文宗,直隶盐山人,雍正元年进士,九年任岳阳知县。《岳阳志》均毁于明季兵燹,清康熙元年,灵石知县李子实代庖岳阳,采砌残版,订成县志二册,而记载寥落。及温蒞任岳阳,复为采访搜集,延邑人常逊、赵郁宠,分纂而成;其体例,为类者十,为目者七十有七,文辞简朴,始纯志体。岳阳为今山西安泽县,其名始见于《禹贡》云:“既修太原,至于岳阳。”系唐虞畿辅之地也。据本志沿革谓:“县为汉上党、谷远县地,后魏置安泽县,隋大业中改名岳阳。”按岳阳唐宋属晋州,明清属平阳府;民国三年以避与湖北岳阳县同名,而复名安泽。
曲沃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鲁生纂修。鲁生恩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二十七年任曲沃知县,官至御史。此志之修,据鲁生序谓:“曲沃旧无刻志,嘉靖戊申,巡抚苏舜泽移文来取县志;乃延邑绅李毅轩、仇裴庄、许近泉董其事,两月而集成。遂于公暇披阅三覆,总其纲,则有八,析目四十有六,为卷二。大率从三子之笔,而补偏救弊之论,毅轩手为居多。”按其序言首创之志,仅两月集成,可知其疏略焉。如其叙沿革曰:“沃古封国也,肇自三代;大盛于春秋,至今犹为河东剧邑。”其书记载之简略如此。
沃史二十六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明赵彦复纂修。彦复字微生,杞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宝坻知县,三十六年调任曲沃,任满擢户部主事去。此志为彦复官曲沃时,以嘉靖间知县刘鲁生修《曲沃县志》二卷,事多缺略,遂议重修;乃属邑士王俞萃、閆重光、梁士毅、刘靖国等,分类编纂。增前志为二十六卷,分志、表、考、传四纲,列目若干,名之曰《沃史》。卷前有邑人李尚思序云:“沃自晋昭侯封桓叔,乃有今名。秦为左邑,汉元鼎间为闻喜,而建武又为绛,至后魏而复今名。名何以仍曲沃也,谓高膴犹故也。”李序言曲沃沿革,梗概具备矣。又见其建置沿革篇,引前代著述,称古曲沃在闻喜、新田,在今曲沃坊;以形势推度山川区划,古曲沃当不逾绛山汾漕以南,此说颇当。惜其纪山川,皆失其脉胳原委。其书于表则重秩官,于考则重风俗,于传记人物,均符志例。
翼城县志六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鄢桂枝修,杨汝江纂。桂枝字如一,四川大足县人;由举人选任陕西高陵县教谕,嘉靖二十二年升翼城知县,任满又升云南剑州知州。汝江翼城人,事迹未详。按沿革,翼城为古夏墟,春秋属晋,汉为降县地;后魏太和中置北降县,隋开皇中改名翼,金升为翼州,元改为翼城县,隶绛州,洪武己酉改隶平阳府。按疆域,东至沁水县东坞岭界,西至曲沃县秦岗界,南至绛县大交镇界,北至浮山县坂桥界。广八十五里,袤五十里,自县治西北至平阳府城一百三十里,至山西省城七百二十里。按翼城县志今存者,以此志最古,其体裁悉仿康海《武功县志》例,分为七类。乾隆《翼城县志》凡例,评“其式仿《武功》,殊少眉目。”按此志仅效《武功》形貌而已。
太平县志八卷清雍正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学都纂修。学都字慢亭,顺天府宛平县籍,福建福清县人,贡生,康熙五十五年任太平县知县。太平建县,始于后魏太平、真君间,分临汾县地而设;明以后隶平阳府,清雍正二年改属降州。县志创修于明初,嘉靖丙寅知县罗潮,取旧志增订为十卷,万历乙未邑人王休复再为纂订。清康熙十二年知县何炜然重修,二十一年知县吴轸又重修。此志为学都修成于康熙六十年,书未刻而去,雍正二年知县刘崇元,乃取其成稿,径题己名付梓,如同攘夺,以自矜炫。按其书全为学都纂成,惟卷二崇元增自制《御箴楼诗》一首而已。其书体例,分经建志、营建志、赋则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世代志、艺文志八类,以科第封廕均入选举,都邑、古迹二目分隶世代,其体例诡异不经。
襄陵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谢国杰纂修。国杰字祐槐,福建建宁人,康熙五年任襄陵知县。据此志沿革云:“襄陵为古帝尧畿内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韩,后属魏,以晋襄公陵于此,故名曰襄陵。”又据国杰序谓:“襄陵邑乘,旧传有手稿,只载城郭、官寺、田赋之事,不知昉于何时。明成化丙午,知县李咨始成县志十九卷,嘉靖乙丑知县宋之韩,命教谕吕调元又为续志,纂成于隆庆二年。”此志国杰继隆庆《宋志》重修,命崔瀛为之编纂,序例均出国杰手撰。其书体例,分舆图志、建置志、学校志,贡赋志、官师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八类,目七十有五。查此志,《中国地方志综录》未有著录,是为今存仅有之书也。
蒲州府志二十四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周景柱纂修。景柱浙江遂安县人,以举人致仕,乾隆十八年升任蒲州知府。按蒲州之名,自唐武德二年置蒲州总管府始,清雍正六年,升蒲州为府,领县六,曰永济、临晋、万泉、猗氏、荥河、虞乡。其地形势,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汇要。未升府以前州志,创修于明成化丁未知州许鹏,嘉靖己未知州边像再修,万历癸丑知州毕自严三修,清康熙甲辰知州康民四修。府志是编首创,观其发凡义例,颇具史识;考沿革古迹,致力最深。按沿革首列古今郡地表,凡沿革所不可书者,于表著之。表所列者,于秦以上加详;而沿革记载则自汉始。小序谓:“盖自先秦战国,上至夏商,其地虽在,其名或存而无以考。既志沿革,而复著其凡于表,俾览者得以相资。夫志之为体,虽同于史,亦微有分焉。以其不可括之于志,故古者左图右史,史以考其文,图以明其验;表犹图也。”按方志图表并列之体,非自此编始,而加以说明者,始见于此志。古迹考证,征引甚繁,如考杨妃村,引史传纪载为证,谓在雷首山下独头坡,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元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入宫后,因号其村为贵妃村;今独头坡,为唐时村地。又如考鹤省楼在城西河州渚上,周宇文护所造,至金明昌时尚存。引征当时名人题詠诗文为证,此二者均为蒲州闻名之胜迹焉。此志于光绪癸卯知府杨树补刊,传本虽多,而志考证翔实,有备参考之价值,故著录之。
王官谷集三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舜辑。舜山东章丘人,事迹未详。是编为舜辑录詠王官谷之歌诗。王官谷在中条山北麓,为临晋县地;春秋时,秦败晋师于此,遂为古书有名之地也。唐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避朱梁之难,尝构亭居此。宋元以来名卿硕士,往寻其胜,而为歌诗,地益重。明丁仲本始裒集其诗,舜重为增辑梓行,编为三卷。首列王官谷图三页,次传记、歌诗、司空图《休休亭记》、宋王禹偁《辨五代史阙文传》;以下宋元明名人詠王谷之歌诗,至吕柟止十数家。按歌诗,始见《汉书·艺文志》有各地歌诗之著录;故地方歌诗,久有以为方志之一部,因是著录之。
荥河县志二卷清藏园傅氏传抄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宋纲纂。纲应天府江宁县人,嘉靖间任猗氏县教谕。此志纲纂成于嘉靖初,复谋诸荥河知县唐子■〈糹容〉、教谕周子晟、生员武思忠等;更搜访湮没未尽之迹,汇入编次,嘉靖十七年子■〈糹容〉为之付梓,是为《荥河县志》首创。其书体例,分八类,所统目四十有三;八类,曰疆域志、曰山川志、曰田赋志、曰祠祀志、曰建设志、曰古迹志、曰官守志、曰人品志。卷后另列集文、题訪二门,不在八类之内。似章学诚所谓,附文徵之例。荥河战国时魏之汾阴县,汉改名宝鼎,刘宋省入蒲坂,北魏复置。宋大中祥符间,以有荣光之端,改为荥河,置庆成军;金置荥州,元为荥河县,明因之,属山西省平阳府蒲州。《汉书》所谓汾睢,后土祠所在也。宋真宗复祠后土于此,其庙貌历久犹庄严,亦岱庙之亚也。
荥河县志十四卷清乾隆三十四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杨令琢纂修。令琢江西宁都州人,拔贡,乾隆间任荥河知县。荥河自明嘉靖间,宋纲创修县志之后,周有光复修于万历戊戌,清康熙十二年,知县李长庚又修县志八卷,皆草草急就,纪载不详。此志令琢官荥河时,继康熙《李志》重修,纪载较前志翔实;其书体例、分地舆、政事、人物、艺文为四纲,凡二十一门。荥河为古汾阴地,自汉武帝祀后土于兹,灵坛宝鼎,发祥集庆;唐宋以来,祀典炜煌;迄明清每逢庆典,遣官告祭。按此志前有汤陵图、后土祠图,书中纪载,于汤商、汉武故事居多。《坛庙篇》载:“汤庙在县北十里,隋始祀汤于汾阴;然未有庙,庙则宋初所建;庙肖商汤像,以伊尹、仲虺配。后土祠在县北十里,其地即昔所谓睢上;汉文帝时,方士新垣平言:周鼎在泗水中,而汾阴有金鼎气,意鼎出乎,欲治庙而未定。武帝元狩二年,遂立后土庙于汾阴睢上;元鼎元年汾民巫锦,得鼎于祠旁,遂改汾阴为宝鼎县。”《识余篇》载:“鼎高一丈二尺,受十二石,杂金银铜锡为之;四面蛟龙,两耳能鸣,三足马蹄,刻山云奇怪之象,纪云图未然之状。其文曰:寿考天地,百行臻侍,山伏其灵,海伏其异。此铭在底。”又《古迹篇》载:“秋风楼在后土祠傍,有汉武《秋风辞》刻于石,以贮其中。”汉武得鼎之事,见载史籍,而此志所纪得鼎之人,及鼎之形状,未引注见诸于何书,抑或采访相传。然其所记鼎形状铭文颇陋,而使后人不可无疑其伪造也。
万泉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瞿亮邦纂修。亮邦常熟县人,贡生,康熙四十四年任万泉知县,四十七年升任中书科中书去。万泉志,始修于明万历十三年知县符嘉训,续修于顺治十七年知县郑章。此志亮邦仕万泉时奉檄重修,延邑人范韩度、贾尔著、张星煜等分纂,亮邦总集成编。其志例,自星野迄艺文,凡三十五门;绪次尚合体例。万泉本汾阴县地,后魏时赫连勃侵入;郡人薛通率宗族千余家,于西距汾阴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薛通城。唐武德二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村庄,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自唐以来,属隶于蒲州。
长治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于公允纂修。公允字公胤,湖广省善化县人,副贡生,顺治十八年任长治知县。长治县志,据本志公允自序言:“新野马君与儒绅李裕州,缀辑未竣厥事,巨野张君(名主敬)于万历戊子续纂成帙。马君名化龙;李裕州者,邑举人李尚实也。”此志公允继万历县志重修,纂成于康熙六年;未之梓而去,越六年,知县姜愃始为刊行。其书凡八类,卷前公允自序外,又有卫周祚、吕和钟、万代尚所撰三序。其书拾摭颇繁,尤详于藩邸幕佐之事,体裁尚为雅正。长治本潞州上党县地,明嘉靖七年改潞州为潞安府,十年增置长治县。
长子县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徐飏廷修,徐介纂。飏廷字起庵,江南武进县人,贡生,康熙四十二年任长子县知县。介字翔念,武进人,飏廷之族弟。长子之名见称于《尚书》。相传为尧长子伯明封国,伯明即丹朱,帝尧九男,朱其长也,今于经籍无可考,而本志古迹,有丹朱城。周初长子地为辛甲封国,战代其地隶赵,赵据邯郸以长子为障,雄于天下,经传百家,多道其地。长子县志,于明正德间王希贤修《长子志》二卷为最早;其后知县崔尔进,又为《续志》。清顺治间知县王毓恂又修之,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县郭守邦重修;越十八载飏廷宰是邑,嘱其族弟介,依《郭志》按类增之,又删前志之蔓词复语,郭清体要。其书体例,悉依前志,凡六类,目五十有七。其编缀排比之法,为清康熙时方志体例之佳者也。
襄垣县志八卷清乾隆四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廷芳纂修。廷芳字彤华,号鹤亭,四川长寿县人;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原署江苏松江府川沙同知,实授赣榆县知县;乾隆四十四年,调任襄垣知县。按本志沿革:“襄垣秦汉时为上党县,相传邑城为赵襄子所筑;后魏时于此置郡,故名襄垣,唐贞观后降为县。”襄垣志书,据本志所载旧序,有嘉靖壬戌县人郝良臣序,为有志乘之始;其后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县袁良再修序。此志继《袁志》重修,定体例,分舆地、星野、疆域、沿革、建置、职官、学校、礼乐、风俗、古迹、赋税、恩赐、选举、人物、列女、艺文十六门。据其凡例所议,驳旧志之短,辞正义严,颇明志例。但其书所定体裁,而仍俗习。查此志有光绪六年重刻本,乾隆原本今存不多。
平顺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七、卷九至十)
清杜之昂修,路跻垣、申昌先纂。之昂字坦如,河南扶沟县人,康熙丁酉科举人,癸丑拣选平顺知县。跻垣字云衢,平顺县人,贡生。昌先字耀祖,平顺人,贡生。平顺旧名青羊里,明嘉靖时始置县;清乾隆二十九年并入潞城。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经兵燹散佚。此志为继万历县志重纂,其书体例,分舆图、封域、建置、官师、赋役、选举、人物、祥异、艺文九门,凡六十目;每门各有小序,记载简核。查此志原本,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今仅存此残帙,北京图书馆藏有近人尧山梁上椿传抄本,是为完帙。
壶关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秦之柄纂修。之柄湖北汉川县人;乾隆三十三年进士,翌年任壶关知县。壶关为汉上党县地,隋析上党县,置壶关县;明又析置平顺,乾隆二十七年省入壶关。县志之修,于明嘉靖四十年知县何永庆,属邑人张铎始修,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朱辅续修,康熙二十年知县章经重修。此志为之柄任知县时,据前任知县杨宸未宸志稿,继修编成。其书体例,分沿革、山川、城池、公署、职官、选举、人物、寓贤、艺文、遗事十门。按其书,大体主简洁,然不免疏漏;如风俗物产,不著言一,职官选举,漏缺亦多。然其书雕印甚精,惜误字颇多。
汾阳县志八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超修,赵日昌纂。超号锦川,浙江上虞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五十八年任汾阳知县。日昌号潜庵,汾阳人,康熙乙卯科举人。汾阳自北朝以来为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升府,倚郭设汾阳县。盖借汾水为名,非即故书所习见之汾阳也。汾阳之有志始嘉靖三十三年,知州陈秉忠、州人王纬,为《汾州志》。越六年,冀南道彭范,州人孔天胤增成之,万历十一年知州白夏,州人王缉又踵其事。越二十七年,知县尹觉民,因州志增续,是为《汾阳县志》。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吴世英,汾州府通判刘文德又重修之(据乾隆《汾阳县志》例言)。此志继吴世英所修县志重纂,其书体例,分六十四门,又附目六;无大纲,以目为聚,而不紊其先后,体裁可谓得宜矣。观其书中纪载,未详考证,故误讹多。如以晋之王雅,为北周之王雅,又以张轨所镇之西河,为汾州之西河,此则显然之误谬。《艺文志》载明帝勅谕诸王,颇为珍贵之史料。
重修平遥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绶修,康乃心纂。绶字诫亭,兰州人;康熙三十九年任平遥知县。乃心字太乙,一字孟谋,别号飞浮山人,郃阳县人,康熙乙卯科经元,未仕。按沿革,平遥汉称平陶;后魏以太武名焘,以避讳改为平遥,属西河郡。唐以后属汾州,明升汾州为府,县仍隶焉。平遥县志,据本志王绶序云:“旧志简略,仅盈二册,宏纲虽举,节目未详。”按《清学部方志目》载:“康熙十二年知县陈以恂修《平遥志》八卷。”查陈以恂志,北京图书馆有藏,实只二卷,与王绶序言旧志二册相符,《学部目》著录卷数有误也。此志为绶官平遥时,乃心游晋,取道平遥;绶遂留修县志,纂成于康熙丙戌。此志为重修采访增辑,大详于前志;其定例亦比前志为佳,分星地志、建置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祠祀志、艺文志、杂志八类,凡一百十二目。但以分目过多,每目纪载事实不多,而艺文志则占全书之半,所收金石文字极为有用。据其小序云:“出于烧劫之遗,幸搜而登之,存什一于千百。”按其意,大抵谓遭明末兵燹之后,文献毁灭无遗;则搜罗之苦衷,更为可勉,然其泛滥而无择,非为艺文志之适当。
临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杨飞熊修,崔鹤令纂。飞熊康熙间临县知县。鹤令临县人,候补内阁中书。临县为汉西河离石县地,后周置乌突县,为乌突郡治所,隋废郡,改县曰太和。唐改为临泉县,取地临泽之义;明初去泉字,曰临县,属太原府;万历二十三年汾州建府,以临县隶之。临县自古为征战之地,崇祯时李自成,顺治时姜瓖,皆根据其地。县志创修于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常时芳,续修于天启七年知县李度。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朱绍凤又修之,康熙二十五年知县莫友仁又修之,均踵前志增纂,未更体例。此志乃继《莫志》重修,定例分为八门,而未析子目,始大更前体例。卷末附邑人曹席珍录《陷贼题壁词》一首,为崇祯时李自成入城,其部将所题也。语气悲壮淋漓,为绝好之史料焉;惜其文似经删改,视非原文。查此志原本极稀,嘉庆间有补刻本,间有改正原文,与原本有异也。
泽州志三十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陶自悦纂修。自悦常州人,康熙间泽州知州,以疾告休去。泽州在后魏为建兴郡,駸为重镇。隋开皇中始名泽州,盖取濩泽为名。此志修时为直隶州,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按凡例谓:“旧志创于州守顾显仁,其本久失,续者傅公淑训;穆宗以前,稍稍具矣。”所述修志沿革,忽略不详。按本志职官顾显仁,为隆庆时知州,傅淑训为万历时知州。又据雍正《泽州府志》序,泽志修于明者,尚有知州郑际明所修之志,此志凡例无一语及之,而后志则详明考述。自悦延孙如琮等所纂,如琮通志乘学,当时或文献难征。卷前有陈廷敬序,极为称美其书,实乃恭维之辞耳。其书体例自图考迄艺文,凡三十门,编为三十卷,每卷有少至三四页,多则亦不过数十页,盖欲侈卷帙之多,而不顾记载之寥寥也。
阳城县志十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陈国轸修,白象颢纂。国轸号鹿屏,金坛县人,贡生,顺治间阳城知县。象颢事迹未详。据本书沿革,阳城古濩泽地,置县始于汉;唐初为泽州刺史治所,天宝元年始更名阳城,清初属泽州管辖。明万历间邑人栗魁私纂志稿,是为县志之始;官修刻本,则自此志始焉。其书志类,分门析目,颇见混淆,如以学校附公署,而别举文庙列之祀典,又如以里甲附田赋后,津梁附山川后,铺递附官署后。当时识者议其失伦,但此等分类,常习见于他志,亦非象颢独创,此实由好索前人之瘢故也。其物产篇,引《唐六典》,县贡龙须草。又引《寰宇记》载:“析城山顶有汤王池,池四岸生龙须草;殆唐时所取为席者。”但按此志言:今草早绝。方志记载物产,往往昔有而今无,以知物产经济于历史攸关,言经济史者,不可忽于物产之变迁历史也。
沁水县志十二卷清嘉庆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徐品山修,张心至纂。品山顺天府宛平县籍,浙江山阴县人;乾隆举人,嘉庆元年任沁水知县。心至事迹未详。据本书沿革汉置沁水县,属河内郡,北齐改曰永宁;隋开皇中复名沁水,属泽州。其后王世充尝置原州于此,元时改属晋宁路;明洪武初属平阳府,后改属泽州,清雍正以后,为泽州府属县。沁水志乘源流,据本志所载历代修志姓氏表,创修于明正德间邑人李瀚;嘉靖间知县扈文魁,万历甲辰邑人张五典,崇祯间邑人张道濬,均为增纂。清顺治己亥知县邱潞重修,康熙丁丑知县赵凤诒又重修。今查旧志皆佚,惟《赵志》犹存。此志继《赵志》重修,其体裁较《赵志》为核,纪载亦详。其志类分星野、方舆、营建、风俗、贡赋、选举、职官、人物、祠祀、祥异、艺文、志余十二门。贡赋志物产篇载:锡磺产在县西乡,明万历间遣使开采,即其地凿之,数月无所得乃罢。
怀仁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杨守介纂修,王植增纂。守介及植均为万历间怀仁知县,事迹未详。按沿革,契丹析云中置怀仁县,金升为云州,元复为怀仁县,明仍之。怀仁县志创修于何时今无可考,今存诸志则以此书最古。按志为守介延党炤等纂成;王植又增纂,刻成于万历二十八年。其书体例分上下二卷,上卷列四十余目,每目少者不过数语,目次亦排比失伦。下卷列封赠、制敕、古今艺文三目,虽犹有事实可征,而记述无多也。视此志体例,颇见浅陋;盖为明人之修志习气如是。书中有康熙中增补版数页,此书为康熙时印本也。
浑源州志五卷明弘治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董锡修,杨大雍纂。锡浙江会稽县人,监生,弘治三年任浑源知州,后升宗人府经历。大雍浑源州人,成化庚子科举人,官资县知县。浑源本汉之崞山、平舒二县地,以浑水出于州东南十里之汉土峪,唐时置县故名浑源。按此志为锡官知州时,延大雍纂成于弘治乙酉,卷前有州人闾镇序,及董锡序,董序:“旧志无刻本,惟前方伯李公彝在浙时手录数条;考订欠详,序事颇略,不得成帙。遂命进士杨生大雍辑录博考,上及图职赋贡,下逮人民风俗。与夫山川名胜,古今制作,名宦事实,分为五卷。”据此序所言,此书是为浑志刻本之始。但其体裁,不免琐碎混杂,重见复出之病。据阮元《天一阁书目》载存五卷,注为残缺之书,然其书实只五卷耳。
浑源州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崇德纂修。崇德字懋修,辽东籍,永平府昌黎县人,贡生,顺治十五年由渭南令调升浑源知州。浑源自唐置县,金贞祐间升州;自明以来隶大同府,县志自董锡创修以后,嘉靖间知州颜守贤重修,万历辛亥知州赵之韩复修之。此志为崇德继《赵志》纂成于顺治十七年。其书体例,分为十类,析目三十八,又附目四十;体裁琐碎,《乾隆州志》凡例,诋其门类混杂也。《浑源州志》自明以来,虽累次重修,其门类散乱,鲜有纠正,此志仍丝毫未脱明人之陋习焉。
山阴县志六卷明崇祯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刘以守纂修。以守浙江分水县人,万历举人,天启七年任山阴知县。此志为以守纂成于崇祯庚午,卷前有朔州知州翁应祥序;全书分舆地、沿革、星野、山川、土产、田赋、户口、祠祀、风俗、公署、职官、学校、选举、人物、武备、祥异、艺文十七门,邑生刘应乾、梁蔚、王詠为之校核付梓。按其书沿革所叙,山阴于春秋时为北狄所居,战国属赵,秦属雁门郡;汉置阴管县,隋置神武县,唐以后为契丹所据。迄金置忠州,辽置阴管县,元始改为山阴;以县在佛宿山之北故名。佛宿山一名夏屋山,有佛宿云眼之称;为山阴名景之一,山有磨笄石在焉,是为古迹。据本志所引《史记》载:“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饮代王,使庖人操铜斗击杀之,遂平代地。”本志载襄子姊泣而呼“天磨笄”自杀。按磨笄未详何义,后人哀之,名其山为磨笄山,佛宿山故又有磨笄之称。
盂县志十三卷明嘉靖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本)
明万鉴修,张淑誉纂。鉴怀来县人,监生,嘉靖二十八年任盂县知县。淑誉盂县人,庠生。盂县旧无志,有之自此志始,为淑誉纂成于嘉靖时。按此志,卷前有万鉴序,称欲锓诸梓,以迁职故不果。其后刻本当不在鉴任内。此志体例,分舆地类、宫室类、食货类、职官类、人物类、选举类、文艺类,凡七类,六十有七目。其书草创简略,且多漏缺。按盂为汉太原县,有仇犹亭,盖古仇犹地。金兴定中升为州,明初降为县,隶太原府。
乐平县志八卷传抄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榕纂修。榕字秀南,乾隆十二年任乐平知县。乐平志,创修于嘉靖二十七年知县乔永殷,天启六年知县尚存义重修;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王永祚又修县志八卷。此志榕补辑《王志》后八十余年之事,列纲为八,分目五十有六。按其书叙述简略,而谬误庸俗不可枚指。查此志流传久稀,仅故宫博物院藏有刻本一部。抄本亦不多见矣。乐平为汉上党沾县地,魏析置乐平县;隋唐曾置辽州,金曾置臯州,明清为平定州属县。县东有昔阳城,《左传》晋苟吴入昔阳灭肥是也。民国三年以避江西乐平重名县,改昔阳。
忻州志四卷明万历三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卷三至四。又胶卷一部全。)
明杨维嶽纂修。维嶽浙江余姚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九年以漳州府知府,降谪忻州知州,后升贵州省佥事去。忻州为汉新兴郡地,隋开皇十八年置州,以忻口为名,故日忻州。明时领定襄、静乐二县。此志为维嶽知忻州时所修,纪其任内所开水渠三十五道,垦荒地五十余顷为主。非为表其功绩,而以水利垦植为县之要务,故纪之尤详。惜此志刊本海内只存此残帙,胶卷本犹可观其全书。据乾隆初周人龙重辑《忻州志》序谓:“万历旧志共四帙,损残于明季兵火十有六七,相连三幅,即脱一幅,莫可考证矣。”(此序见光绪《忻州志·艺文志》载)又据乾隆十二年窦容邃《忻州志》序谓:“州志创始于万历时,残佚无可考矣。”观此二序,皆未见刊本。据《学部方志目》有嘉靖四十年聂宗元《忻州志》。此志序有云:“州志釐然改观。”则此志之前已有州志矣。而乾隆《窦志》则谓州志创始于万历。以见其考查之疏略焉。
静乐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四年修。雍正八年增补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图昌纂修。图昌字淑岱,直隶长垣县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三十四年任静乐知县。静乐之名始于隋大业间,其县治则建于明洪武初。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壬子邑绅李■〈米英〉,图昌仕静乐,以县志将百年未修,恐邑之风土人物,将就渐泯无考,乃为博采广搜,删繁补缺,而成此志。其书体例,分疆域、山川、建置、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门,子目四十有四。雍正八年知县俎夏鼎增补刊行。后之识者,议其体裁失宜,以为疆域山川不宜分为二门,风俗附入疆域,似无纲领;建置附载惠典,义则不当;赋役载物产,灾变纪年丰,殊失题旨。学校分为五目,不免散乱;官师选举多缺漏。人物首列科第,所载寥寥;艺文所选不免泛滥而无择焉;杂志列《长城考》《太原考》,以及边关古迹,则较为有用。按其书叙述尚为简核,而体例则排比失宜。
静乐县续志二卷清同治五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清张朝玮纂修。朝玮同治时静乐知县,事迹未详。静乐志自康熙《黄志》后,雍正八年俎夏鼎增修,此志仅续雍正八年以后事,未变旧例,旧志十卷,其疆域、山川、建置无庸复赘,故止续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记,分为上下两卷。查此志虽刻行不久,而传本极稀。
代州志二卷明万历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陈宗凯修,周弘禴纂。宗凯衡阳县人,举人,万历十三年任代州知州,任满调本府同知。弘禴字元孚,麻城县人;历官顺天府通判,万历十三年以上疏指斥朝贵,谪代州判官。代州志创修于何时未可考,此志为弘禴谪官代州时与学正张桥、州举人施重光纂成。其书体例,曰舆地志,分舆图、建置、宫室、分野、山川、风俗、关塞、村堡、津梁、古迹、陵墓、寺官、属邑;曰官师志,分州牧、儒林、杂职、司仓使、备兵使、少府、行太仆、参戎、振武卫、雁门守御;日田赋志,分户口、土田、岁辨、徭役、课程、储蓄、廪禄、土产;目祀典志,分释奠、群祀;日御戎志,分秋防、兵马、军供、器械、烽堠、屯田;日选举志,分辟荐、乡举、进士、岁贡、例贡、武举、封荫、戚畹;日人物志,分名宦、乡贤、列女、流寓、仙释;日杂类志,分灾祥、水旱、兵戎;日艺文志,分宸翰、奏记、诗词;凡九类,五十八目。按建置谓:“代古唐国,春秋为晋地,战国时赵襄子诱杀代王,遂据全代。武灵王破楼烦筑长城,而代为要塞;秦置雁门郡,汉之营阴馆即今州治。后周改为肆州,隋开皇五年郡废,置代州,领广武、雁门二县,大业中改州为雁门郡。唐复为代州,天宝初又改雁门郡,乾元间仍为代州,宋因之。金置震武军,元罢军为代州,隶太原路,明洪武初改为代县,后复为州,编户四十一里。”按代州,秦汉以来称为雄镇,秦将蒙恬筑长城于代,卒葬于今州治东二十里,有庙存焉。北魏拓跋倚卢本,入中国封代公,卒葬于代州雁门山中。唐晋王李克用以平黄巢,封晋王,卒葬于州西八里柏林寺侧,皆代州古迹。
保德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王克昌修,殷梦高纂。克昌康熙间保德知州,梦高保德州人,事迹均未详。此志为克昌官保德时,因奉檄修志,乃延梦高纂成志稿于康熙四十九年,五十二年继任知州冯国泰为续成之付梓。其书体例,分因革、形胜、风土、田赋、圣泽、官师、选举、人物、附纪、艺文十门,体裁简括。据因革载:“保德隋唐为岚县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军,景德初改置保德县,大定二十二年升州。明属太原府,清初因之,领河曲一县。”按其所纪沿革,建置原委间多缺略。又据其凡例云:“弘治间剡城周公取胡公廷慎通志原本辑成州志,至万历间一修于肤施韩公,再修于洵阳胡公,始称大备。周、韩二志未见,《胡志》极详洽,而间多繁冗。三韩张公未刻本,又芟削太甚。”按周名山,弘治十八年修州志;韩朝贡,万历二十九年修州志;胡楠,万历四十二年修州志;张光岳,康熙十二年修州志。《胡志》有苗朝阳序,即曾修《河曲县志》者。查诸志今皆佚,所存以克昌此志最古,而原本稀见,民国二十一年曾为铅印。
晋疆纪事一卷稿本,清昆山归庄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明马天騋纂修。天騋字空凡,号嵋轮,苏州昆山县人,太学生赠文林郎,崇祯九年知山西河曲县。是篇为天騋任河曲知县时所修,未见刻本。因河曲为三晋极边之地,故名其书曰《晋疆纪事》。是篇天騋仿康海《武功县志》例,沿《史》《汉》之法而修志;体裁谨严,且具褒贬之意寓焉。仅为文一篇,详略有度,统纪河曲形势、关隘、兵戎、养马之事;及赋役、物产、风俗、灾祥、盗贼、讼案,审其利病,详其得失。尤于民间疾苦之状,记载真挚;不失为吏者,于民惓惓之心也。归庄跋谓:“此文于民间疾苦,言之历历,如指诸掌。”此言诚是。官修志书,重于体察民情,褒贬善恶,以寓劝惩,此《武功县志》之所以闻名也。然是篇未见诸家方志目录著录,将至湮没不闻,故为文而著之。
河曲县志采遗四卷清道光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曹春晓纂修。春晓字心田,湖南长沙人,道光三年进士,七年任河曲知县,十二年调永顺府教授去。河曲县志,自嘉靖万历间,知县王鑛编辑于前,苗朝阳续修于后,崇祯三年遭王加应之变版毁。嗣经知县钱永守修复成编,顺治四年知县马云举又重修。春晓官是县时,与邑士黄宅中采辑遗闻,随得随录,历年余稿始就成,后移官永顺始为校正发刻。按其书系采访录体裁,而未尽变宅中《采遗册》之体例。其目次,卷一列圣纶言,卷二庙学典礼,卷三人物传记,卷四艺文汇记。以土风、民俗、时令,均附入典礼。传记首列唐李光颜,录自《唐书》列传,次明曹文诏,节录《明史》本传,再次苗慎斋以下十六人,亦皆辑录传记碑记行状诸文;后附节妇、杂述、缁流三篇,是为询采笔录。艺文汇记,选《河原考》《古黄河源委说》《今黄河源委说》《蒙古纪略》,均不著撰人。又选邑武生向梦鉴撰《西北边略》《边墙考》二篇;于边防长城,颇多考证,议策亦合时务。按此编皆辑录成书,中无一字自撰。河曲为宋火山军地,金贞元中置河曲县,清雍正二年隶保德直隶州。县为滨河岩邑,正当边墙之曲,宋以来兵事要冲之地也。
霍州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褚相修,刘熙纂。相字元泉,海宁县人,举人,嘉靖三十五年任霍州知州。熙霍州人,官直隶芜湖知县。霍州为周初之霍国,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汉为彘县地,隋置霍山郡,其后为吕州。金贞祐三年置霍州,领霍县、赵城、汾西、灵石,明存州裁其领邑,属平阳府。州志是编为首修,定志类凡八,曰舆地志,析子目十五;曰宫室志,析子目五;曰学校志,析子目六;曰备志,析子目二;曰食货志,析子目六;曰秩官志,析子目三;曰人物志,析子目十四;曰艺文志,析子目七。首创之志,为始则难,终不免其缺略焉。道光《霍州志》知州崔允昭序,议此志有云。“详略失体,苟简冗杂。沿革不辨源流,山川不言险易;风俗不问古今,土田不测上下,课程不详析忽。”终不免为后世之讥议也。
灵石县志四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路一麟纂修。一麟赵州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灵石知县。灵石县志,肇创于何时,未可详稽。据本志一麟序云:“前志乃颖川白公所辑,几三十春秋。”则《白志》当成于隆庆时也。查今存县志,则以此志最旧。其体例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仕进、祥异、貤封、文艺十门。按其书纪载颇简略,康熙壬子知县侯荣圭,因其体例,续增万历辛丑后事重修。按建置谓。“县于隋开皇中,属西河郡,以傍汾水开道,得瑞石而名也,金以来隶霍州。”又据艺文志载黄钺诗序云:“隋所获石,有文大道水吉四字,今已不可见矣。”
解州志不分卷明嘉靖四年修,清康熙四年续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吕楠纂,清乔庭桂续纂。楠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人;正德三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左侍郎。楠博贯经术,著有《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礼问》《春秋说志》《四书因问》等;所为文,好以诘屈奥涩,奇离不常,著《泾野集》三十六卷。嘉靖时,尝以事得罪,谪为解州判官。庭桂解州人,明崇祯十二年进士,清顺治三年补选庶吉士授编修。解州旧志今存者惟此志最古,为楠纂成于嘉靖四年;清康熙四年庭桂续修之。解州志弘治间郡人吕子固(孟坚),尝纂辑若干卷,而未付梓。及楠谪解州判官,知州林典卿属楠纂辑,而成是书。其书凡二十二篇,每篇皆有吕楠赞语,首句皆题“吕泾野曰”四字,是为史传体例。按解州为春秋时之解梁城,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后汉乾祐中始置解州。宋隶永兴军,金隶河东南路;明时隶山西平阳府,清初因之。解州相传为关羽故里,历代崇其庙貌;至附会以为结义园,关氏子孙相传数十世,几与阙里在曲阜相埒。本志人物篇,列《关羽传》,传中称羽好诵《左氏春秋》,及孙权以诸侯礼葬羽诸事,又附羽《拜辞曹操书》,大只采于野史杂记,荒谬无据也。而楠亦崇仰关羽,故书中尤神其说;楠尝增纂元胡琦《关庙志》,亦在谪官解州时所作也。庭桂所增续者,仅增户口、贡赋、选举、书院、亭阁五篇而已。
夏县志四卷熙四十七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蒋起龙纂修。起龙广西桂林府全州人,康熙四十三年以举人选任夏县知县。按《明一统志》云:“夏县在解州城东一百里,本禹所都之地。汉为安邑县境,后魏太和中别置安邑,以故安邑改为夏县,以禹旧都故名。”本志沿革,则据《一统志》所载,夏之建县,别无考证。夏县旧志,据本志历修姓氏表,弘治间知县姜淡,嘉靖间知县钟恕,万历间知县高奎,康熙十一年知县罗在公,各有修本。此志继《罗志》重修,增康熙十一年后三十余年事;且补正《罗志》缺误颇多。采辑者,有县教谕万捷,训导李齐桂,典史吕有成;及县举人蔡珍、李永辉、张素抱诸人,起龙总集成书。其书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八类,凡六十目。地理志山川篇矿洞条载:“县东百里温峪里温泉,明嘉靖中一道士寓居于此,识其为银矿,私炼自给,后渐闻于人,邻壤群相率竞取。万历二十五年,差宦官张忠驻夏采矿;至三十二年砂尽停止,忠封洞去。”此记夏县之有银矿也。人物志,有名贤一目,首列唐柳宗元之曾伯祖爽,父镇,至宗元分为三传;其下则宋司马光之父祖兄弟,及后裔凡十五传;几全为司马氏一家而作。艺文志文类,录宋苏轼《忠清粹德碑》以下,大半皆为司马一姓之碑传。志乘专载一姓为主者,实仿于《曲阜志》之纪孔氏;其余若《邹县志》之纪孟氏,《婺源县志》之纪朱氏,《无锡梅里志》专载吴泰伯。其尤甚者,若《解州志》之记关羽后裔,《贵溪县志》之记张天师世代,与此志之纪司马氏,有同一体例。
平陆县志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友洙修,杜若拙纂。友洙海宁县人,副贡生,乾隆二十八年以绛州州判,署平陆知县。若拙号舫山,平陆县人;乾隆七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此志为解州知州言如泗,所编《解州全志》之一种。按沿革谓:“县为汉河东大阳县,唐天宝三年改名平陆,属陕州,金以后改隶解州。”又其历修姓氏表载:“嘉靖知县王发蒙创修,隆庆六年知县丁一元,康熙九年知县徐吴锦,康熙十八年知县柴应辰各一修。”叙平陆志源如此。此志乃承《柴志》而作,凡十卷,目次皆同言如泗《解州志》例;分星野、山川、城池、学校、职官、选举、人物、列女、古迹、艺文、杂志诸门。其书纪底柱之险,即在县东南大河中;《左传》之颠■〈車令〉,亦在县东北也。按书卷端题《解州全志》,兹据书名页题名著录。查原本今极稀有,民国三年有石印重印本。
绛州志七卷影抄明正德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文洁修,王珂纂。文洁南屏县人,正德十三年任绛州知州。珂字文鸣,蒲州人,事迹未详。绛州在秦汉为河东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及正平郡;隋唐以后为绛州,明时领垣曲、闻喜、绛县、稷山、河津五县。按此志体例,分天文志、地理志、民物志、风俗志、建置志、官司志、人才志、封藩志、艺文志、杂志十门,艺文中辑《绛帖》事甚详,独于历代兵事无所记。此书据杭州瓶花斋吴氏所藏本影抄,吴氏名城,字敦复。原本今无查考,据《中国地方志综录,附录一》载,前中央图书馆藏有此志,为嘉靖间修补本,有黄丕烈手书题记。则原本外,又有嘉靖间补修本焉。
稷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思恭修,郑寅纂。思恭许州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七年任稷山县知县。寅字子夏,稷山县人;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四十年进士。稷山志,创修于明永乐间训导范升;正德甲戌邑人梁溥,又纂有成稿,嘉靖间溥子格为之梓,隆庆庚午,格子纪复为修补,经三世而成一邑之志。此志创稿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吴峻,书未成而去,其稿亦散失。至思恭任知县时又复辑成书,先后纂辑皆出寅手。其书体例,分地理、宫室、沟洫、田赋、职官、人物、详异、艺文八类,计目四十有四。其类以下缕分条目,条载始末,则有详有略;如田赋系民间之大利病所系,故不烦琐细。若古迹仙释诸类,惟书地名而已。按绛州沿革,稷山为春秋时晋之高梁,西魏于其地筑玉璧城,号为重镇。命韦孝宽守之,东魏丞相高欢攻玉璧,孝宽坚守立勋。即以其地置勋州总管;西魏降,又改曰绛州。隋开皇间绛州治移正平,改置稷山县,唐以来为绛州属县。按其地形胜,背据姑射山,面稷峰以为障;汾水襟带其中,左连故绛而抵龙门。晋侯尝治兵于此,韦孝宽屡拒劲敌,亦屹然以恃形胜也。人物志列传,首列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后稷;以邃古之传闻,居然列入传纪。次及战国廉颇,隋唐之裴眘、裴守贞,以下又述裴氏十数人。迄宋除高秀岩、高霖皇二传外,又尽是裴氏诸传矣。金自段应规、段整二传后,以至明,又大抵为段氏诸传矣。惟志后附艺术纪,首载梁周泰为至元间平阳路医学教授,子孙皆世其业。次载画师陈琏,成化时人,善绘山水诸科,子峰孙桂,能世其业。
永和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士仪纂修。士仪贵州铜仁县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知县,四十五年任永和知县。永和本为临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名永和。此志自康熙十二年,知县张君美始采集成稿,事多遗讹,文多冗杂。士仪复以通志府志参互校正,仅历月余而成书。其定志例,凡二十四门,纪载极简略。
辽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天锡修,侯维泰纂。天锡奉天辽阳人,荫生,康熙十二年任辽州知州。维泰辽州人,顺治五年贡生,官宁国府通判。考辽志肇于明正德,重修于万历三十一年州人孙毓英。此志继万历《辽州志》重修,维泰及州人王应、刘永昌、素容、孙玙、王毓奇、韩大儒、马上斌等为之,增补万历三十一年至康熙十二年之事。其书体例,分为八类,于田赋、人物、风俗纪载较详。按沿革,辽州为秦上党郡,汉为冀州涅县地;晋析涅县置乐平,后魏置辽阳县,北齐废;隋改置辽州,治辽山县,大业间废。唐武德元年复置,旋改箕州,又改仪州,卒复故名。宋金元废置无常,明清为辽州,领榆社、和顺二县。城池载:“古辽阳城在今城之北,相传帝颛顼之子祝融所建。”山水载:“太行绝顶,漳水发源,为州之有名山水也。”又有箕山在州治东六十里,相传盖避禹于箕山之阴,即此。
重修和顺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玉衡修,贾訒纂。玉衡号南亭,湖南善化县人;乾隆四年进士,授宜兴县知县,三十一年调任和顺。訒字吉人,平州人;贡生,侯选儒学训导。此志沿革谓:“和顺古梁余子国,《左传》载: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阜落氏、梁余子养御是也。汉为上党郡沾县地,晋属乐平郡,北齐为梁余县;隋始改曰和顺,因晋石勒于县境筑和顺城故名。”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一年知县李继元,重修于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李顺昌,三修于康熙十四年邑令邓宪璋。玉衡修此志时,前志均存,而视为纰谬不经,乃延讱重纂。志本康海《武功志》体例,汇为八类:一地理志、二建置志、三祠祀志、四田赋志、五官师志、六选举志、七风俗志、八艺文志。按其书颇能摭拾前志遗缺,如马克礼为金大定时人,前志误为元进士。邑人严坦名见艺文,而人物内失纪,补为之传。但其于每类下,又细分条目甚繁,务欲包罗无遗,浑括毕举,实则徒劳冗杂耳。
榆社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佟国宏修,王凤翔纂。国宏正蓝旗人,康熙二年举人,十年升任辽州知州。凤翔辽州人,拔贡,官黄陂知县。榆社为春秋时晋箕邑,汉为涅氏县,隋开皇中改榆社,五代以后属辽州。旧无县志,此志为国宏任知县时,因奉檄修志,遂延凤翔采辑,仅阅月而志成。其书体例,为舆地、建置、食货、兵政、职官、人物、艺文、杂志八类,简率殊甚。艺文志摘录《史记·宋世家》关于箕子之事,殊为附会。食货志中有述及匠价,始自明时;各匠轮班赴京上工,其有愿出价银者,免其赴京应役。此等事例,他志甚少纪载也。
三关志七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廖希颜纂修。希颜茶陵县人,嘉靖间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此志为前提学副使胡柏泉纂辑不果,希颜继其事;乃按地形,考沿革,稽武备,覆军储,明署置;书成于嘉靖二年,后又二十余年始刊刻行世。其体例,分地理考三卷,武备考一卷,兵食考一卷,马政考一卷,官师考一卷,卷凡七;卷前列舆地图四。其书旨以重疆圉,存故实,与州县志书有所不同。三关者,乃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皆为晋阳岩隘之地。雁门自三代以还,用以防匈奴者也;其次则宁武、偏头,亦皆为古雁门关地。其与雁关则辅车相依,并为险要。故希颜之纂此志,以察山川疆理,以诘其兵时,以坚其城垒,以振其旗鼓,以一其策令,盖有旌伐之意存焉。
三关图说不分卷传抄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康丕扬纂修。丕扬字直指,济南府陵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整饬三关监军兵备道,驻节雁门。是编之修,用以筹边防,备战守之策;而以图说,相互汇辑成书。三关者,东曰雁门,中曰宁武,西曰偏老,鼎立相辅,总称三关云。按其沿革,自周武灵王驱三胡之后;三关之地,所恃以为防范,秦即因险筑长城。汉有陈豨之叛,而周勃、樊哙来讨;嗣后卢芳窃僭,而杜茂、王霸来屯。及刘武周之入寇,李国昌之肆掠,皆御于此也。唐置三监,以养马而充军实,遂为边戍重地矣。明设监军,则尤重于前代,全晋之安危系如锁钥。丕扬监军于此,以其地山川之险夷,与夫士马刍粮之额数;绸缪防御之机宜,各自为图,而继以说。列三关总图西路,凡十四页;老营守备所管城堡四座图,凡四页;水泉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草垛山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三页;偏关守备所管城堡六座图,凡六页;岢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五页;楼子营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河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四页。共为图八幅,皆附说明里程形势;关志之有图说,自是编始也。
○内蒙古
蒙古地志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九年启新书局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宗炎译纂。宗炎大兴县人,事迹未详。是编为宗炎供职驻日本公使馆时所译纂也。其书分位置、山脉、河江,湖泽、沙漠、气候、物产、风俗、政体,宗教、岁出、岁入、教育、兵制、制造、贸易、区分、道路、电信、通货、都府、史略二十二门。原书为日本参谋本部出版之日文书籍,乃日人下村修介,游历蒙古所记。盖据我国史籍,参以彼所躬而得闻见者;及俄人布拉第挖斯奇氏所纪。其书指陈蒙古部落广狭,山川险要,而政体、兵制、风俗、物产、商业、制造,罔不备述,简效有法。译本文笔,古雅鬯达,而能提要钩玄,体裁具备。其考究编次之精严,记载蒙古诸书,无出其右者。当时留心中俄交涉形势者,无不能以先睹为快哉。此编译成以后,即以铅字印刷,颇为精美,其后则未经重印,故今存者极稀。
内蒙古东部调查日记十卷民国二年吉长日报社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冯诚求纂。诚求字保如,嘉定人。是篇纂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是时日俄战终结,日势骤张;蒙各盟旗,日人辙迹殆遍。于是清政府命善耆筹蒙,善耆亲历东蒙,诚求随同游历调查,每至一地调查所获,以按月日纪录;悉心钩稽,分类纂集。凡所至之地,有喀喇沁、巴林、乌珠穆沁、士什业图、达个罕等。所经各旗,一切形势、制度、户口、气候、物产、钱法、榷酤、礼俗、道路,详载无遗;而皆得之目验,或询诸土著,无一字为凿空之谈,简明翔实。是篇成于清宣统时,鼎革后方始印行;前有南汇顾次英序,略云:“自库逆勾结强俄,轩然大波迴环,及乎瀚海南北;东蒙壤地,处处与直东犬牙相错,战守均为要点。”据次英序言,是篇于当时极为有用之书也。全书分为十篇,又名《东蒙游记》。其编例,按月日系事,第一篇,于三月十八日午一时起程,自北京至古北口。第二篇,于三月二十一日晨,自古北口起程达热河。第三篇,于三月二十九日午十二时,自热河至喀喇沁王府。第四篇,于四月十八日十时,自喀喇沁王府至赤峰。第五篇,于四月二十三日十时,自赤峰至乌丹城。第六篇,于四月二十七日十二时,自乌丹城至巴林。第七篇,闰四月初六日十二时,自巴林至阪西乌珠穆沁。第八篇,于闰四月十七日十时,自阪西乌珠穆沁至上什业图。第九篇,于五月初三日十时起程,自土什业图至新民屯。第十篇,于五月十八日八时起程,自新民屯至山海关,十九日八时自山海关至北京。其书体裁,既为日记,又是记程;而书内所记,皆是东蒙之地理、经济、风俗概况。
河套志六卷清乾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陈履中纂。履中字执夫,商丘人;官至分巡宁夏兵备道。按此志卷前有柘城高玢序、临川李绂序、宜兴储大文序、山阳邱焘序。其编次,卷一河套建置沿革考;卷二河套内建置郡县沿革考;卷三陕西宁夏镇所属沿河南边城堡、山西、洛河、河套、边营堡、城口、关寨、河套内外山川;卷四河套内古迹,河套内物产,河套地势与兴废略,延绥镇,河套边防,明陕西边城增筑,边市、边饷、盐法。卷五至六艺文。按此志分门琐细,而以艺文列后。志沿革略云:“河套内地东至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东西二千余里。南自榆林边墙,北接黄河,远八九百里,近二三十里;惟黄甫川稍近,两山夹黄河中流,过保德州西折,又南向潼关也。套内周迥五千余里,其土肥饶,甚可耕种;三面阻河,秦之九厦郡治于此。”沿革又叙历代之所经略,及所置州县之名之不同也。明时套在宁夏卫,卫有右卫、后卫、中卫,与平虏、灵州二所。清初因明制,雍正三年升宁夏为府,领州一,县六。按宁夏之境,贺兰山环于西北,黄河遶于东南,山川险固,土田肥美。此志《四库提要·存目》著录,谓志成于乾隆丙戌。又谓此志引《魏书》,以证涿祁山之为榆林府地,引《册府元龟》,证药彦稠为邠州节度使地,补五代沿革之缺。又证后魏代郡即汉朔方郡,又据《通鉴注》,成城属朔方,以证《汉书》列传之大城塞于此。以知此志之征引,颇为繁富也。
呼伦贝尔志略不分卷誉清稿(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程廷恒纂。廷恒字守初,江苏昆山县人。此志廷恒纂成于民国十一年,此书为誊清稿,书法秀丽。首列黑龙江省略图,呼伦贝尔全图、海拉尔图、满洲里图、边卡图,皆以五彩精绘,次列经纬度表一,颇清晰。其书体例,为方舆沿革、沿边形势、全境疆域方里、各县区域道里、建置、官制、边务、外交、兵事、军备、司法、警察、清乡、市政、防疫、交通、财政、官绩、民族、户口、宗教、礼俗、人物、列女、选举、教育、商业、垦殖、牧畜、森林、渔猎、物产、古迹、艺文、蒙旗、复治始末、善后、军事记略诸篇。按呼伦贝尔位于黑龙江省之西北,旧为黑龙江省属地,今隶内蒙古。其地山河交错,地势高,气候极寒,有经年不释之冰雪。按此志所叙沿革,始自黄帝迄今,其所引证,多为附会;惟所纪自雍正十年,设呼伦贝尔副都总管于其地;光绪三十四年改为道,民国十年改设县事,是为可靠事实也。此志于民国十二年曾经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铅印,传本亦不甚多。此书为誊清稿本、全书无一字更改,可为善本也。
○辽 宁
辽东志九卷明嘉靖十六年辽东都司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明任洛纂修。洛字仲伊,号西溪,河南钧州人;正德六年进士,初任桐乡知县,修有《桐乡县志》,后历官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又成此书。明洪武四年置定辽都卫,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都司治于辽阳,是为辽东建置之始。据本志凡例云:“辽阳虽都司会治,而广宁、抚镇、弭节,士马独盛。实与辽阳分东西河而治,次则开原控扼北虏,独当一面。故今志俱表以自书,异于诸卫。”故此志实兼载全辽之地也。《辽东志》创修于明正统八年,为都指挥司佥事毕恭纂。此志于嘉靖十六年洛官辽东佥都御史时重修;仍依《毕志》卷帙,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兵食志,卷四典礼志,卷五官师志,卷六人物志,卷七艺文志,卷八杂志,卷九外志。考《辽东志》凡四修三刻,毕恭之志未刻,弘治陈宽刻本不传;存者惟此志,及李辅《全辽志》。此志惟闻日本前田利为藏有原本,湖北省图书馆近亦收得原本。前田氏于日本正大元年,曾为之排校铅印,附有解题一卷,为日本桥叶岩吉撰。其后罗振玉辑入《辽海丛书》,并附校勘记一卷,为高凤楼、许麟英合撰。书前有金毓黻校印序云:“清修《四库全书》不收《辽东志》,存目内亦未著录。然清初实有传本,康熙二十三年奉天府尹董秉忠,初纂《盛京通志》;其凡例有《辽东旧志》,草本舛谬尤多之语。当修《四库全书》时,范氏天一阁尚藏此书,独遗而不采。稻田君山先生谓:“其所纪间涉建州旧事,馆臣惧触忌讳。”《古今图书集成》所采录方志,未见此书;亦为恐触忌讳耶。稻田氏之语,虽未能举例证,但颇合理想。而今此志原本之发见,谅清初时必传本尚多;由于《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不敢收录,藏书家书目亦不敢著录耶。此书虽掩而不见者二百余年,至今而始发现也。
全辽志六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明李辅纂修。辅江西进贤县人;嘉靖二十八年进士,历官至巡按御史,嘉靖四十三年奉命按察辽东。是编为明时记载辽东最备之书,《明史·艺文志·地理类》载:“毕恭《辽东志》九卷,李辅重修《辽东志》十二卷。”李辅《辽东志》即《全辽志》,嘉靖四十四年,辅取《辽东志》重修之,厘成六卷,改题曰《全辽志》,《明史·艺文志》犹用旧名;六卷各分上下,故称十二卷。按《辽东志》,创修于明正统八年,为辽东都指挥司佥事毕恭撰,并为之序,未之付梓。弘治元年巡按御史陈宽,与辽阳副总兵韩武,又为增纂,而始刊行。嘉靖六年潘珍巡抚辽东又为重修,以忧去,未果。嘉靖十六年巡按御使任洛,继为之重纂刻行,仍本《毕志》卷帙。是编为辅巡按辽东时,以病前志舛讹脱缺,乃属宪副陈绛,太仆刘奈,少参张邦士,佥宪黄九成,参互考校,由辅总集裁定。辽志至辅已经四修三刻,欲以征明代辽东之史实,则以此书为最备。辽东沿革,据本志所录毕恭旧序云:“辽东之地,故汉襄平郡也;当元季时,有元平章刘益高家奴分据是方。洪武初上遣使谕以天明人事,益等于是奉表来归;上复遣使诏谕益等授职有差,设卫治于盖州。洪武四年以都指挥使马云、叶旺率兵渡海,自金州而抵辽阳;于辽北分设沈阳、铁岭、三万、辽海四卫。自永乐中,上遣使谕本司纂修图志。”按此序载明初定辽东之事甚详,又知永乐时辽东已成图记矣。兹据本志沿革云:“洪武四年置定辽都卫,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十年革所属州县置卫。永乐七年,复置安乐、自在二州;是时领卫二十五,州二。分镇领管曰辽阳,统卫六,州一、曰广宁,统卫五;曰义州,统卫二;曰锦州,统卫二;曰宁远,统卫二;曰开原,统卫八,州一。”沿革载嘉靖前建置制度甚备。《全辽志》原本近始发见,前沈阳王氏藏明刻蓝印本,今不知下落。日本旧红叶山文库亦藏原本。《辽东志》与辅修此志,则为二书。此志则大更前志体例,易名《全辽志》。《任志》只分九门,此志分图考、沿革、山川、赋役、边防、兵政、马政、职官、选举、宦业、人物、典礼、风俗、方物、祥异、故迹、杂志、艺文上、艺文下、外志二十门,增补《任志》遗缺甚多,考订亦详。
全辽备考不分卷稿本(苏州潘景郑原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李辅、陈绛纂。辅修《全辽志》已著录,绛事迹未详。按此稿,编纂草率,为未成之书,前有嘉靖乙丑巡抚辽东都御中南郡王之诰序。其书编例分图考志、星野附,沿革志、山川志、关梁志、海道附、赋役志、岁运附,边防志、墩台、路河、路台、永利闸附,兵政志、军器、粮赏附,马政志、太仆、苑马、二寺事附,风俗志、方物志、外夷志、边防附。按此书编例琐碎繁复,未见刊本。《辽海丛书》收《全辽备考》二卷,为清林佶纂,与此书对校,非为一书也。
柳边纪略三卷附塞外草一卷清筠石山房抄本,李文田批校(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宾纂。宾字耕夫,一字可师,号大瓢,山阴人。父安城,以罪戍宁古塔,请代不许。其后二十七年,宾年已四十,始得一省两亲于塞外,数月辄返。于是自出关以达戍所,凡道里城郭、屯堡、民情、土俗、方言,河山之险要阨塞,悉记之。归而谋所以救其亲于难者,虽万策不可得;爰考古证今,笔之于书。当时名流为之题辞者,有费密、潘耒、林侗、黄中坚、王源、魏世倣六人,及自为之序。杨霈为合编一册,霈序言:“此志士之为也,当与《西域志》垂不朽。”柳边者,自古辽东皆插柳为边,呼为柳边。犹于边塞种榆,名曰榆关。柳边又名条子边,西自长城,东至船厂止;北自威远堡门起,南至凤凰山止,设边门二十一座,曰凤凰城门。船厂者,设于顺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萨儿吴代造船于此也。此篇为清初记辽东最备之书,潘耒题序略云:“白山黑水之间,在古为荒服,不隶版图;自辽、金迭典,本朝肇基,其地疆理规划之制寝寝详。然纪载疏略,志乘缺如;辽东流人迁客,颇多文士,往往能言其山川风俗,然未有考古证今,著成一书者;以地荒民朴、文献无征故也。”宾自序有云:“文献备,而郡县之志成。”其意以备修志之用也。洪亮吉《卷施阁文集乙集》卷八《杨耕夫先生柳边纪略序》有云:“亦何尝不可补域中志乘之遗备。”故此编当与《辽东志》《全辽志》同例。附《塞外草》,为宾出塞詠所见闻之歌诗也。
八旗通志二百五十三卷清乾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鄂尔泰修,涂天相、王安国纂。鄂尔泰姓西林觉罗,字毅庵,镶蓝旗人;康熙举人,授侍卫,雍正时官三省总督,进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封襄勤伯,卒谥文端,著有《西林遗稿》。天相字燮庵,号存斋,一号迂叟,孝感县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谨庸斋札记》《守待录》《存斋闲话》等书。安国字书城,号春圃,高邮人;雍正二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吏部尚书,卒谥文肃。八旗者,清太祖时,分黄、白、红、蓝四旗;嗣后部属日众,加置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此为满洲人之八旗也。太宗时又以蒙古人之附归者,为蒙古八旗,崇德间又以汉人之归附者,为汉军八旗。雍正五年为倣行省通志之制,始为纂修《八旗通志》,越乾隆四年书成。其书体例,首列八志,曰旗分、曰土田、曰营建、曰兵制、曰职官、曰学校、曰典礼、曰艺文,次列七表,曰封爵、曰世职、曰八旗大臣、曰宗人府、曰内阁大臣、曰部院大臣、曰选举,再次为列传,曰宗室王公、曰名臣、曰勋臣、曰忠烈、曰循吏、曰儒林、曰孝义、曰列女。其纪载统以满洲、蒙古、汉军各旗事迹,体例则似行省通志。然其以旗分、兵制、法令、宗室、典章、爵秩为旨,又八旗之标志,颇似游牧社会之腾图,则以行省之通志亦有异也。
八旗掌故四卷旧抄本,盖华亭封氏蒉进斋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
按是编不著撰人名氏,所纪自满洲建国迄乾隆时止。全书凡一百七十篇,述满洲之建国,与山川形势,以及八旗之编制,军械之资用;至于宗人职官示典封爵,凡有关掌故者巨细无不收入。满洲国号之始,其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山有池曰布尔湖里,相传有天女降池畔,吞朱果生圣子,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乘舠至河步,姓爱新觉罗氏,名布库里雍顺。众遂推此人为国主,定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之俄朵里城,国号曰满洲。兹阅是编首记满洲之建国,及山川形势外,其中所记掌故佚闻,有于史传所未见者甚多,例如《天裙阵■〈耳力〉大将军》篇载,祝世荫汉军正红旗人,天聪四年进造红衣炮法,即奉命监造,是为满洲制炮之始。《西洋炮》篇载,康熙十八年令湖广巡抚张朝珍办西洋炮二十具,递送福建总督姚启圣军前资用;是为满洲采用洋炮之始。《种痘篇》载,雍正三年四月初八日谕,因满洲蒙古等艰于子嗣者,大都为出痘所伤;着满蒙侍卫官员等,有未经出痘之子弟,欲行种痘者,告知太医院,交刘声芳看好时候,派种痘之医生,令其诊视。若痘科医生不致敷用,着请添取,此为满蒙人种痘之始。《创立清史》篇载,清初欲以蒙古字制为国语,颁行国中,令额尔德尼巴克什,与噶盖札尔固齐酌定,二人以蒙古文字,未能更制告辞;以知清初有改革文字之举。是编兹如此类之纪载甚多,今研究清史者大有考鉴之用。
盛京通志三十三卷清雍正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吕耀曾修,魏枢纂。耀曾河南新安县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雍正十一年任奉天府府尹。枢奉天府承德县人,雍正八年进士,官永平府教授。盛京为今之沈阳,原清太祖自辽阳迁都于此,定为盛京。至世祖迁都燕京,遂以盛京为留都,设昂邦章京副都统总治之,其管辖,西接畿辅,北临沙漠,东南濒海,实为今东北三省及内蒙诸地。盛京置奉天府,设府尹掌之,与京尹同。此志为府尹所修,然其记载则统记昂邦章京副都统总所领管之地,其书体例与诸省所修通志同,故称通志。盛京通志创修于康熙二十二年府尹董秉忠,始创草率。此志则仍旧志原文,兼采一统志,又参《南畿志》《中都志》《兴都志》诸书编例,定例为三十四类,前有图凡九,较《董志》为详备多矣。
开原图说二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冯瑗纂。瑗北海人,整饬辽东开原兵备道右参政。按是编编次,分开原控制外夷图说,疆场总图说,各城堡营图说,凡二十五;及整饬营伍公移,严谨传烽号令,稽查军马格式,凡三篇,是为纂辑开原军务公牍之书也。明初辽东归附,元将纳哈出据金山扰辽东;出兵三营,往牧榆林、养鹅庄、龙安。明将朱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师,断金山,纳哈出降。永乐中遂于开原城内,置安乐、自在二州,归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是编记开原事,止于万历三十七年;其书编例,无纲领目,图说有文无图;不过汇辑有关开原公案,略述闻见而已。
开原县志八卷清成丰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全禄修,张式敬纂。全禄咸丰间开原知县,式敬开原人,事迹均未详。开原之名防自元之开元路,明永乐七年,置安东卫于三万卫西南之开元城;因避太祖元璋讳,改元为原。清康熙三年改为开原县,属奉天府。乾隆五十六年,知县明亮修有县志,而未刊行。此志继明亮县志稿重修,为刻本之始。其书体例,分星野、祥异、建置、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关隘、物产、古迹、景物、公署、职官、学校、祀典、礼制、坛庙、选举、兵防、驿站、民户口、田赋、风俗、名宦、人物、忠孝、节烈、流寓、仙释、艺文、杂录,凡三十二门;以天文、地理、人事为纲。其书内记载,如建置沿革,叙述甚简;而古迹中颇述辽东诸古地名,则颇足为资考。又礼制一门,抄撮泛滥,实无可征之处;其余诸门内容寥寥,不过徒增门类而已。
铁岭县志二卷清康熙十六年修。清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贾弘文修,董国祥纂。弘文字闻远,延庆人,康熙十四年任铁岭知县。国祥字掌录,冀州人;康熙初与郝雪海同谪铁岭,遂成契友;及弘文仕铁岭时,同纂《铁岭县志》。铁岭明初置卫,康熙三年改为县。县志此志始创,稿成于康熙丁巳;全编凡八类,建置、疆域、田赋、户口、学校、官师、人物、艺文,细目二十九。纂成后,历二百余年以抄本流传,而未梓行,民国初李廷荣据此本为之补辑印行,故事迹较抄本为详。
○吉 林
吉林外记十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萨英额纂。萨英额字吉夫,满洲人,道光初任吉林堂主事。是编纂成于道光间,是为记载吉林最早之书,向以抄本流传,与嘉庆间西清所撰《黑龙江外记》相辅行世。迄光绪间桐庐袁氏《渐西村舍丛刊》,及《广雅书局丛书》均收之,由是流世尤广。其书凡十卷,分门别类,殊欠条贯。卷一御制诗歌,卷二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卷三满洲蒙古事、建置沿革、驿站、船舰、桥梁,卷四职官、兵额,卷五俸饷、仓储,卷六学校、学额、儒林、文苑、祠祀,卷七田赋、物产、公署、人物,卷八时令、风俗、贞节,卷九杂记,卷十双城堡,伯都讷屯田。其自序云:“事必征实,言皆有据。”然观其书纪述,犹有不免讹误疏略之处。例如卷二《城堡篇》云:“阿勒楚哈城,城南二里,有金显祖建都故城,俗称白城,有谓五国城者。“光绪间桐城萧穆重印此书,自序尝辨证其说谓:”五国城以地理考之,应在黑龙江城境内,近会宁府,当在吉林喇、宁古墖之间。据乾隆间副都统绰克托筑吉林伯都讷城,得紫檀匣中,藏宋徽宗画鹰一轴,墨迹如新。并得古铜瓷器多端,又有碑碣录徽宗晚年日记,于天会十三年寄迹于此。五国城故址,即今伯都讷城。”并又责萨英额著此书时,上距绰克托筑伯都讷城不过五六十年,而竟无一所闻耶。由此类推之,吉林故事,当详而不能详,当载而未及载者,是编且不知几何矣。按吉林原名吉林乌拉,四字连文,满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沿江之意焉,其名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长白山在吉林之东南境,为清朝发祥地,清入关后,设昂邦章京于盛京,掌管基本之地。康熙时设将军以统辖之,分隶于各副都统之地,皆有八旗驻防之兵;其制则不同于设有巡抚或布政司者之行省。迄光绪间方设行省,初仍由将军领管,三十三年始裁将军设巡抚,与各行省官制同。
吉林舆地说略一卷清同治四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书不著编纂人姓名,首页书呈册字样,每页盖吉林将军官印,骑缝钤记,是为将军呈报吉林情况之书也。此书不分纲目,叙述当时吉林地域制度。首记省城在盛京东八百四十五里,将军副都统所治焉,即打牲乌拉。次记长白山诸江发源之处,与盛京围场。长白山发源之江,有松花江、佛多霍河、辉法河、苏瓦延河、赫尔苏河、木石河等。又次记宁古塔城在吉林城东八百里,副都统治所,领台卡三十七,村屯二十七。山河所在者,有青沟岭、乌扎库岭、大横山、牡丹江、布泥河、石头河等。又次记珲春城,在吉林城东南一千二百里,协领治所,领卡伦二十二,村屯十二,境内有土们山、密古山、牡丹山、珲春河等。又次记伯都讷城,在吉林城西北五百八十里,副都统与理事同知同治于此,领驿站八,卡伦二,村屯一百六十三。又次记三姓城,在吉林城东北一千二百里,副都统治所,领台卡四十三,村屯七十九,境内有非底河、七里河所发源处。又次记阿勒楚喀城,在吉林城东北四百八十里,副都统治所,领卡伦五,村屯六十四,而无名山大川所在焉。又次记双城堡,在吉林城东北四百八十里,为总管治所,领驿站一,村屯三十一。又次记长春厅,在吉林城西北三百里,理事通判治此,领村屯六十五。此书所记地域,皆是吉林未建省前,疆理制度也。
东丰县志略不分卷民国初编,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未著纂人,考为近人李藕纂。藕字子文,东丰县人,中学教师。按此书为藕创修之《东丰县志初稿》,其后再加考辑,制定体裁,编为《东丰县志》三卷。东丰原为辽宁省之东平县,在昔分属于扈伦、辉发两部,其地长林茂草,群兽攸归;元清时遂置围场为会猎之所,至光绪二十九年始设治,置东平县,民国初改名东丰。旧未有志,藕于教课之余,采摭轶闻,亲自勘察,编成此稿。计有地理、政治、人事、人物诸门,于志例犹缺艺文一门。由于设治较短,文风往昔不盛,著述罕少。但其政治、人事二门,所叙抗官拒马税,诸苛政甚详。
扶余县志不分卷民国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张其军纂。其军字步瀛。按此志编例,分二十章,书前列修志问答十六条,例言十三则,所论修志今议甚富。书中所叙疆域,山川形势,物产,风土人情,文化,靡不必具,且考据甚详。按沿革谓:“扶余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始筑城兴市,名曰新城,设副都统兼理民事。雍正间改置长宁县,乾隆元年废县政设州同巡检,又以办理蒙古军务主事驻之;光绪八年以同知衙门移孤榆树,复归权于副都统兼管其地。民国三年改置扶余县,盖古有扶余族踞此地,因以名焉。
辽源州志书不分卷清宣统三年修。抄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例,按其编次,分沿革、职官、疆界、城池、衙署、建置、村镇、户口、商务、道路、铁路、营卡所驻、租界、旗官、险要、滨海港岛、盐滩荒地、山川、林矿、航路、田赋、榷税、物产、土性、教育、警察、自治、邮政、文报、电报、风俗、民情、义举、节烈诸门,因事定门,未审编例。按辽源州原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部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旗,及博多罗噶台亲王旗游牧之地。光绪七年在其地之郑家屯设分防主簿,隶于奉天省昌图府康平县;光绪二十八年改设辽源州,仍属昌图府,民国二年列为二等县,与吉林省双山县合并,改名双辽县,属吉林省。
辽源县乡土志书不分卷抄本(辽宁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纂修人姓氏。书前有县全境舆图一幅,志类编次,悉与《辽源州志书》同,仅教育、警察增至民国五年。按此志系为奉谘应征之作,以《辽源州志书》稍加增饰而已。
○黑龙江
黑龙江外记八卷抄本,樊彬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西清纂。西清字研斋,长白人,为名卿鄂尔泰之曾孙。是编纂成于嘉庆十五年,未付梓,以抄本流传。光绪甲午桐城萧穆印于上海广方言馆。此本有樊彬跋,谓最旧之抄稿,原为汉阳叶氏所藏,叶氏后孙名琛、名丰昆季,颇名于世。自名琛于鸦片战遇害,名丰亦相继殁,叶氏藏书悉散。此书后归闽人何秋涛,抄本录副,乃得传世不绝。兹阅抄本与印本体例悉同,凡八卷:卷一山川、形势、沿革,卷二城堡、台站、卡伦,卷三部落、种族、户口、官制、兵制,卷四俸饷、钱粮、出入款项,卷五贡品、风俗、刑律、互市,卷六谪戍、方言、服食、红白事件,卷七历任职官、流徙、谪籍、人物,卷八五谷、果蔬、物产。卷前有全省图、二岭图、三江二池图,借此可考见黑龙江省之地理大概焉。按其书纪载,于城堡、台站、天时、物产诸门较备,其山川、形势、道里,则多讹误。按是编为统志黑龙江最早之书,但据穆序有云:“既称外纪,必有《黑龙江志》,此特拾其余沈耳。然多方觅正志,不可得。”按黑龙江因江而名地,元清时为喀拉沁达尔罕诸蒙旗游牧之地,及都燕京,属盛京昂邦章京统管。康熙二十二年,始设将军都统等官筑城分守,光绪三十三年裁将军,设巡抚,建为行省。
黑龙江乡土志不分卷清宣统修。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林传甲编。传甲福建侯官县人,事迹未详。此志分地理、历史、格致三篇,篇以下分课,各课均有插图,是为乡土教科书也。地理自位置始,述所在之西经南纬度数,及全国图说,黑龙江省山川城邑,与城市设备,至宗教风俗共八十课。历史自古史至清宣统立宪时间本省情况,凡八十课。格致自博物一课起,述及草木谷果,鸟兽虫鱼,金铁煤等矿产;又别立人参、貂二课,为该省特产,凡八十课。后附歌诗,及节孝妇事略,昭雪俄军入境,妇女之殉难者也。又附《铁路教科书》,分历史、地理、社会、建筑、机械、运输、经费、利害八节,每节各分十课,大抵为记本省铁路状况,为传甲与陈谟同编。
阿勒楚喀乡土志不分卷清光绪十七年修。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编者姓氏,又名《阿城县地方志》。其书端第一行,题阿勒楚喀拉林等处副都统衙门,为造送阿勒楚喀地方遵饬省领格式,照绘图式,并创图说清册事。下列计开,凡十九条,册后具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日。是编概述该地疆域,舆图说,城距省各地里程;阿城右靠土山,左傍阿什河。同治七年于旧城外套筑土墙周十八里,辟四门。其中庙说一条,计庙七座:有关帝庙、文昌阁、三皇殿、龙神、城隍、土地、财神、火神祠,祀庙与中域尽同也。其余诸条为记副都统衙署、税课、番役、公义仓、演武厅、围场境、八旗官房、京旗屯说、四站说、宾州厅说等;宾州厅原为阿勒楚喀围场,封堆内之草子沟,光绪十二年始设厅。册末一条,为旗屯游牧界说,记设官兵事,副都统以下有拉林协领,及武职人员,甲兵定额五百二十七名。是编编辑,无系统条贯,为呈报清册;而今则为阿勒楚喀难得之地方史料也。
●卷四
○陕 西
长兴 陈光贻学
雍大记三十六卷明嘉靖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何景明纂修。景明字仲默,号大复,河南信阳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正德间官陕西提学副使。景明志操耿介,善诗文,与李梦阳齐名,人称何李。又与边贡、徐桢卿,并称四杰;再加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又称明前七子。所著书有《大复集》。按是编志类,总分考易、考迹、考述、纪运、纪治、志献、志贲七大纲。卷前有段炅序谓:“为体裁者三,以拟于疆域者,属之考,谓渔散有以稽也;以于人代者,属之纪,谓政时有以著也;以成之修立者,属之志,谓有以录其存知也。”其体例,如改沿革曰考易,改艺文曰志贲,名目皆出臆创。后有姑苏吴岫为之题记,以评此志曰:“足以当关全陕,且其考据核而精,其议论详而要,铺叙得作史家法,而文词烂然矣。”按景明世称才子,工文词,修志颇得载笔之法,成一书于一方;广事搜采,意欲突过前人宋敏求、程大昌所作。而嗜博务多,如历代史赞之类概为收入。当时遂得时人评为佳作,其于今日亦不失为陕西全志中之佳品焉。其书撰成于正德间,订改甫就,即以病休去;及辰阳周宗化摄陕学政时,始为校录刊成,时嘉靖元年也。
陕西通志四十卷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盖有盛愚斋收藏章(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明赵廷瑞纂修。廷瑞号洪洋,开州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陕西之有通志,肇于明成化乙未,马钧阳巡抚时,属按察副使伍天锡纂通志三十卷。天锡督学此邦最久,其志颇号详尽。及廷瑞巡抚陕西,尝与豁田马理语及嗣修省志,理乃举其友吕泾野约之共事,此志乃得马、吕二公之笔。居数月,泾野以忧归,寻遘疾卒;此志盖多出于马理之手。其志分门四,曰土地、曰文献、曰民物、曰政事,衍之以二十八目。订古证今,详略悉当,引用诸书,有百三十余种。书中间有案语,以参考同异,亦均典核可取,附注详明,为明代通志之详该者也。陕西沿革,《禹贡》雍州之地,周为王畿,东迁后属秦;秦都咸阳,及至始皇以京师为内史,兼置上郡、汉中诸郡。项羽以汉中为汉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汉复为内史,后改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是为三辅;置司隶校尉以统之,又以上郡、朔元、西河等郡,属并州,汉中郡属益州。后汉迁都洛阳,以三辅属司隶,诸郡如故;建安十八年罢司隶,置雍州。三国属魏,仍曰雍州。晋为雍、梁二州,后魏仍为雍州;后分置洛、岐、华、夏、北华诸州。后克梁州,又分置东益、东夏诸州;隋建新都,改雍州为京兆尹,又改置冯翊、扶风诸郡。唐仍隋都,分置关内,及山南道;宋初曰陕西路,后分永兴军路,兼属秦凤、利州、京西、河东四路。南宋陕西入于金,金分为京兆、凤翔、鄜延等路;元改置陕西行中书省,治奉元路,领奉元等路四,凤翔等府五,邠州等州二十七,属州十二。自陕西以至汉中,又西南至四川、山西诸州之地;即今陕西全省,及甘肃平番县以南,四川茂县以西,汉源县以北之地。明置陕西布政使司,其方域则小于元时,即今陕西全省,及甘肃一部之地。陕西省志,今存者有宋程大昌《雍录》,明何景明嘉靖《雍大录》,李应祥万历《雍胜略》。通志则此志是为首创,其后万历间,汪道亨修通志三十五卷,清康熙六年贾汉复修通志三十二卷,皆为陕西与甘肃未分省前之志焉。
咸宁县志八卷清康熙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黄家鼎纂修。家鼎颖上人,拔贡,康熙元年任咸宁县知县。咸宁为西安府附郭县,汉、唐具隶畿内,名凡屡易,曰芷阳,曰灞陵,曰南陵、杜陵,曰万年,曰大兴,至唐天宝始名曰咸宁。邑志为陈北海始创,其书不传,无从稽考。今存诸志则以此志最古。书分星舆、建置、田赋、官礼、选举、人物、古迹、杂志、艺文九门,凡九十九目。所记城府宫室之巨丽,市井风俗之阜繁甚详。古迹记载宫殿、陵墓、寺观、石刻,颇具考订。全书编次排列,亦合体裁。书为邑人陈大经、杨生芝等采编,经家鼎笔削总集而成。
咸阳县新志二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旧抄本)
明张应诏纂。应诏别号渭溪渔人,咸阳县人;隆庆元年贡生,万历元年举人,历官贵州道监察御史,湖广按察司佥事。咸阳为周、秦、西汉、隋、唐建都地,往事久载宋敏求《长安志》。县有专志肇于何时,未可详考。按本志应诏序谓:“旧志自弘治甲寅邑宰赵君琏,托长安吉中舍纂之。前岁学宪汉城余公渡渭,阅旧志简略,谕以续纂之役见委。而邑宰晋盂樊君,亦恒谆谆相属,越三载始就稿;然草创虽具略,修饰润色,窃有余媿焉。今年西安少府兰阳李公(梦麟)莅署邑篆,乃索前稿核对督刻之。”此应诏述咸阳邑志之始修及纂就刻成焉。按此志署撰人名,题张应诏撰,咸阳县丞汤化督刻,而未著知县名,则为应诏私纂之书也。其体例分为前后二卷,前卷分地理志,山水、古迹、景致。建置志,行署、里分、递铺、河岸。祠祀志,不分目。田赋志,附物产。里俗志,官师志,均不分目。人物志,附选举。乡耆志,不分目。后卷分文籍志,纪事志,均不分目。其体以志为纲,有不分子目,间有连子目合为一纲,则不相类聚,乖体例焉。然其补正旧志之缺误甚多,颇费采摭考正之烦。
咸阳志四卷清顺治十四年刊本,康熙匹十四年补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江山秀纂修,张枚增补。山秀字子玉,顺天府玉田县人,举人,顺治八年任咸阳县知县,十二年升任江南镇江府同知。枚字卜公,太平县人,举人,康熙四十二年任咸阳县知县。曾纂《太平县志》颇具体例,世号名书。山秀官咸阳修《咸阳志》四卷,纂成于顺治九年。总分四类,体制谨严。其后邑令萧如蕙、黄中璜相继修补,刻成于顺治十四年。迄康熙四十二年枚为邑令时,仍依旧志四纲,增补顺治十四年后之事,补刻版片附于旧志各类之后。阅此志叙述,于建置、古迹、帝系、陵墓诸门,纪载尤详;书后杂记一门,所纪汉唐故事,虽属琐碎,然能著明出诸某书,局条分注,颇合史例焉。
咸阳乡土志不分卷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撰人,书首有峪上老渔题记曰:“此册为清季各县编辑乡土志书稿之一,辛亥后散亡人间。此志为癸亥之春,在西安购得。”按此稿今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抄本,峪上老渔未详为何人焉。按其题记语气,似为清之遗臣。此书分为历史、政绩、教育、实业、地理、古迹、陵墓、桥梁、山水、道路、物产、商务诸门,书无序跋;纪载事实,不按年月编次,体例构辞,均属草率。
临潼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赵于京纂修。于京字香坡,济南历城县人,举人,康熙三十七年任临潼知县,任满升归绥知州。临潼为陕西名县,明嘉靖间邑训导樊玠,与邑人尚书武之望,创纂邑乘;其后万历间知县王联芳,清顺治间知县马良史,皆有重修,而均简略未备。是志为于京莅县事时,先手草星野、建置、山川、古迹诸篇;后又经邑人张潜谷、申若山、张弘璧等,采辑成书,复延郃阳康乃心为之校订,厘为星野、建置、山川、古迹、祠祀、赋役、官师、选举、人物、风俗、祥异、杂志、艺文十三门。书后附《华清志》,华清为开元时所建宫也。乃录自大历、元和以来,有关题咏华清宫诗文,大致尽收无遗。卷前有图十六幅,中有骊山古图、华清宫图。
蓝田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雍正八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郭显贤修,杨呈藻纂,李元昇增纂。显贤字天孙,淛海人,顺治间蓝田知县。呈藻字澹园,金明县人。元升字东■〈日上永下〉,雍正间蓝田知县。按本志建革谓:“蓝田自秦献公始置县,山出美玉,故以蓝名。至晋改曰青泥城,盖其地多蓝土,因名之。宋又改曰峣柳城,以对峣山多柳故名焉。后周置郡复名蓝田,领玉山、白鹿二县;宋废郡为县,名蓝田,历元明未更。”其邑之沿革如此。而考其邑乘,创于明弘治中,隆庆、万历皆有重纂。此志继万历志,成于顺治十七年,雍正八年元升因其书复为增补。其书编例,卷前有星野图、玉玺图、县治图、文庙图;所分志类,星象、山川、风俗、疆圉、古迹、建革、帝王、宦绩、才贤、隐逸、流寓、卓行、文集、题咏、物产、纪事十六门。其中物产、纪事二门,而显贤原本则无,乃升元所增补,故列于书后。卷前玉玺图,摹绘极为细致;图说谓,点划悉依旧本摹写。星野、县治、文庙三图,绘刊亦精。惜其书纪载旧闻,犹未尽详,职官附于宦绩,选举人于才贤,且多缺漏。蓝田轶闻,见诸于古书者颇多,此志采摭犹有未尽也。
渭南县志十八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明南大吉纂。大吉字瑞泉,渭南县人;正统五年经魁,六年登进士,历官户部云南司郎中、绍兴知府。以忤时显罢归,与弟子姜泗、贺府、姜沂、刘凤池、薛腾蛟、何永等,纂成邑志。按此志编例,图二卷,曰诸图上、曰诸图下;表四卷,曰易置表、曰官师表、曰户口表、曰选举表、曰因例表;考五卷,曰封域考、曰建置考、曰风土考、曰祠祀考、曰古迹考;传七卷,曰职官传、曰迁寓传、曰人物传、曰列女传、曰杂纪传、曰叙传;凡十八卷。每篇均有小序,首题瑞泉子日四字,有如县令主修县志之例。按其体例,惟列图、表、考、传四体,而缺志与文征二体,修志之三书六体,犹未尽备。物产艺文,是为方志所必备之体,又缺而未登,故于体例论,志类未臻完备也。其独以诸图一门,居全书三册之一,其小序云:“图凡二卷,以治民事神为主,上卷始县境终桥渡,凡图二十又一,皆治民类也;下卷始文庙终石鼓山,凡图十又八,皆事神类也;二卷合图,凡三十又九。”又表之一门凡四卷,有历代易置表,与他邑志书沿革表有异,分县、乡、里、村四项,以编年为次。其小序首云:“瑞泉子曰:渭南本古雍州东域之地,自汉置县以来,其间因革无常,而名称由之亦异。至其县之领乡,唐始仅见其纲目,而乡之领里,又后至宋乃始有目若名也。金元虽以都图兴制,中遘兵燹,载籍无存,兹固弗可强说也。”按此表所考述渭南历代领管乡里之制,为独创之作,较他邑志书沿革表,以考县之所隶,专叙置废并割之事者为佳。
渭南县志十四卷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汪以诚纂修。以诚江宁县人,举人,应大挑选一等,以知县用;尝委署陕西沂阳、沔县等县知县,乾隆四十二年调任渭南知县,翌年纂成此志。渭南县志自嘉靖间南大吉纂县志十八卷,天启间南轩续修县志十六卷,南师仰又为增订。清顺治十三年尚九迁、朱可衧重为之纂修,雍正十一年岳冠华、刘庆昌又纂修,编为十五卷;乾隆中知县姚景衡创修县志未成,以诚继而成之。其志以考证前志之缺误为主,又增续雍正十一年后四十余年之事;凡十四门,曰地形考、曰旧迹考、曰坛庙祠宇院观考、曰冢墓考、曰建置考、曰赋役考、曰历代著闻人考、曰本朝著闻人考、曰节烈妇考、曰选举考、曰守令丞尉簿史考、曰修志源流考、曰杂考、曰绘图考,征引浩繁,论断该实。按其体裁,实为史册征信之书也。
恒州偶纪三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邹儒纂修。儒字归峰,洎阳人,盩厔知县。恒州盩厔县之古名,儒仿康海《武功志》例,为文三篇,记盏厔之民情风俗,为教化之通告也。邑人王璋因其书扩张之,编为《盩厔县志》十五卷,与是书同时刻行。是书三篇,一纪胜,记山川、形势、险要、古迹也。二纪创,载建置、祠庙、仓丁、书院、陵墓、考证、艺文也。三记意,述赋重政繁,民间疾苦也。三篇惟分段落,而不具标目,实则长文一篇耳。
耀州志七卷明嘉靖六年刊,二十年增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琏纂。琏字汝器,耀州人;弘治三年举人,十五年登进士,授行人选为御史。历官浙江副使、陕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顺天府尹、辽东巡抚,引疾归。后复起户部左侍郎,时刘瑾数以礼,意欲招之,琏不答,瑾谋以事中伤,竟无隙及,后巡抚湖广,卒于官。耀州两汉曰祋祤,魏以后曰泥阳,曰宜州,曰华原,曰永安,皆耀州之地名也。唐末李茂贞始置耀州,五代梁改曰崇州,后唐复为耀州。宋元时称曰义胜军,曰静胜军,曰顺义军,曰感义军,亦皆耀地。明初置耀州属西安府,领县四,后以领县宜君改隶延安府,弘治三年又以三原直隶于府;此志修时,领同官、富平二县。五台山在州治东三里漆水之浒,五山对峙,顶平如台;东曰瑞应,南曰起霉,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唐时孙思邈于此地摄养永年,后道家托诸,而五台之名从此著矣,耀亦由是著闻。州志为琏始纂,成于嘉靖初,仅纪州事,未及属邑。其书共为二篇,凡七卷,叙载明备。时于粮布役夫重赋,为民之隐疾,此志乃反复致意于此云耳。其后二十余年,知州李廷宝延州人乔世宁,因其书复增属邑之事合为九篇,书后附《五台山记》,卷前有琏子张蒙训序,体例乃臻完备矣。
同官县志十卷明万历四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泽远修,寇慎纂。泽远祥符县人,举人,万历四十五年任同官知县。慎字永修,号礼亭,同官县人;万历二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工部虞衡司郎中,出守苏州,后升昌平副使,致仕归。家居三十余年,闭户著述,所著有《四书酌言》《历史汇》《山居日记》等书。按本志沿革,同官与耀州并为汉时祋祤县地,魏废祋祤,后魏置铜官县,后周改为同官;自唐迄元明,与耀州时分时合无常焉。邑志之作,据本志寇慎序谓:“同志始于嘉靖之杨曹州。杨曹州者,杨万祺也,字长青,曹州人,嘉靖二十八年任同官知县。”考《同官志》实为杨万祺所创,是志乃汇辑《杨志》后四十余年事,执笔者寇慎,汇辑者,为邑人梁可贤、杨瑜志。其书共六十卷,为目五十有四,为言三万余字;同官古今事物梗概具备,体裁亦为简核。嗣后崇祯初知县孔尚标重修县志,亦因其原本体制;是时寇慎犹在,而为之序云:“同志修于万历戊午,越十八年而遭寇氛,简版半付煨烬,年来竟为废书矣。”以知此志简版于明时已遭毁损,故其传本之稀也。
延安府志八卷明弘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宗仁修,杨怀纂。宗仁延安知府,怀延长县儒学教谕,事迹均未详。此志编例,自郡邑至诗文凡十八门,所叙延安当时所领州县之事物,梗概已具。按郡之沿革,延安春秋时为白翟所居,秦属上郡,汉初属翟国,东汉隔于戎。后魏以为统万镇,改金明郡,又改东夏州,又改延州,取延水为名。隋大业改延安郡,唐初复为延州,天宝又改延安郡,乾元又为延州。五代梁改忠义军节度使,后改彰武军。宋复为延州,属鄜延路,元祐升为延安府。金为延安路,明洪武二年改延安府。按府志,此志是为首创,其后清康熙十九年陈天植重修,嘉庆七年洪蕙又修之。
延安府志八十卷清嘉庆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洪蕙修,洪亮吉纂。蕙江苏江都县人,贡生,乾隆五十三年任延安知府,嘉庆二年回任,升任甘肃平庆道去,事迹未详。亮吉字稚存,初名莲,字华峰,又字君直,号北江,阳湖县人。乾隆五十五年殿试第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五十七年命分校顺天乡试卷,于闱中又奉命视学贵州。嘉庆元年入京直上书房行走,于御试《征邪教疏》内,陈述中外弊政,为大臣所忌,谋欲除之,适因其兄之丧,辞官乞归。四年复起充实录馆纂修,时川陕乱起,是年九月亮吉《上书成亲王书》,王大臣等以所上书为大不敬,律置“斩立决”。奉旨免死,发往伊犁,翌年赦归,自名更生居士。亮吉为清代著名考据学家、方志学家,所纂《宁国府志》《淳化县志》《固始县志》等志约十余种,均为清代著名之方志。亮吉于乾隆四十六年因孙星衍于陕来书招之,而至陕入巡抚毕沅幕,于陕先后纂成《澄城》《长武》等志。《延安府志》亮吉代同邑咸宁知县庄炘所纂,稿成后亮吉离陕。此稿采摭丰富,考据甚详,及蕙任延安知府重为补订,时亮吉以罪戍伊犁,乃大变亮吉所订编例,刊成于嘉庆七年。按刊本体例,分纪一、表三、考三、略六、传录六、文征三;按亮吉修志订例,从未见有如此之体裁也。据洪蕙序谓:“取法于史体。”其实因章学诚志例学说,而定此志之体裁。
宜川县志八卷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吴炳纂修。炳字韬园,南丰县人;乾隆二年进士,十六年任宜川知县。考宜川向无志乘,仅有邑人私记,事皆疏漏舛误。炳悯其数千余载之事,漫无统记,故创为此志。其体例分为八类,子目四十有六,事有相类者以附于各目之后;而无从归类目者,悉入杂记一门。宜川事物巨细具备于一书,其体裁虽为简括,但欠志例。前有壶口图一页,图说略云:“邑之孟门距壶口一里,即《禹贡》所谓既载壶口是也。当尧时河水出自孟门以上,大溢泛滥,名曰洪水。夏禹疏通,而出孟门云。孟门即龙门之上口,郦道元《水经注》谓:即《禹贡》之壶口也。而蔡沈《尚书注》非之,胡谓《禹贡锥指》,亦本蔡氏之言。故列壶口图,以考正蔡氏千载沿讹,示以图考,使览者瞭然知之矣。”又山水志,有《壶口解》一篇,叙述与图说同。按《尚书·禹贡》有:“既载壶口,治梁及岐”之句。此志谓壶口在宜川县东北,岐即岐山,在陕西县东,黄河流至宜川,河身小至十之一,悬崖直泻,似水自壶口而出;上下水位高低,相下十有五尺,水势潆洄旋转似壶形,故山名壶口。壶口在宜川之说,始见于此志;当时吴骞见以为非,乃作《壶口辨》(稿本藏上海图书馆),其文略云:“吴骞识:《禹贡》壶口山名,从来经解史传所载班班可考。近见陕西《宜川志》,乃乾隆中县令南丰吴炳重修;中有《壶口考》一篇,以为壶口实水名,而非山名;且为之图,列入志中。窃恐志乘流传,贻误后来所学,有关匪细;因不揣固陋,多为考订,绘图并系辨于左:壶口之为山,古今史传纪,无不皆云;非自宋蔡九峰《集传》始,《导山》云: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与雷首、太岳并称,何得为非山乎。又曰孟门在壶口下一里。两巨石屹立如门。《汉书·地理志》云:壶口山在河东北。《元和郡县志》《明一统志》皆谓在山西平阳府。壶口山实处黄河之东,宜川县在河之西,以壶口在殊谬。古今地志,并未有以壶口在宜川者;惟宜川之下俗亦呼壶口,其下巨石相对,亦有孟门之称,而壶口有二,龙门其一也。”以此可知乾嘉时考据家,每见与经史有违之论,必引经据史,为文以驳之,因欲以证方志之能达于翔实。
凤翔府志八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卷三)
明王江修,王麒纂。江字宗岷,直隶任丘县人;正德十四年任凤翔府知府。麒字埜堂,宝鸡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吴桥县知县。按沿革凤翔为周岐周故地,东迁后以岐、酆地赐秦,始皇并天下,以属内史。汉初属雍国,后更为中地郡;武帝时更名扶风,唐至德元年更为郡,曰凤翔。明时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领凤翔、岐山、宝鸡、扶风、郿县、麟游、汧阳、陇州八州县。郡志传者,以此志最古。考此志之成,据王江序谓:“首由属邑八校官王成章辈,采择分董其事,复延郡人王麒次第总辑其成,后又请武功康对山裁定。”则此志为出于名进士王麒之笔,又经名志乘家康海裁定;当不失为名书。惜此书仅存三卷,无从观其全貌焉。
重修岐山县志六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于邦栋修,南宫纂。邦栋山西临汾县人,举人,万历十七年任岐山知县。宫事迹未详。按沿革,岐山自古公亶父去邠踰梁,率西水浒,居于岐下。即今之箭括山,其山两岐,因名岐山;山之阳有深沟,沟之南平原四周,故称原。太王邑此,因号国曰周,而岐周之名由此遂显。北魏置岐州,隋废州,改曰岐山县,属扶风郡,岐山县自此始也。按岐山为周之旧都,其名见之于《孟子》;至于北魏之岐州,隋之岐山县,是否为《孟子》所言之岐山,今犹未能断定。此志沿革,所举例证,亦未能明断也。其书舆地志古迹,有石鼓一款载:石鼓相传周宣王中兴猎于岐阳,勒石纪功,形如鼓,数有十,藏诸庙。至唐时郑余庆于陈仓得其八,置凤翔学宫。宋皇祐间,向傅师复求得其二。大观中徙置开封辟雍,靖康之乱,金人取归燕京。艺文志收唐韦应物《石鼓歌》、韩愈《石鼓歌》、宋苏轼《石鼓歌》。本志所纪郑余庆得鼓,迄金人取归燕京诸事,征引极有明证。考《岐山县志》创于嘉靖间知县韩廷芬,久佚不传;此志因旧志义例重纂,分舆地、风土、建置、赋役、祠祀、职官、人物、艺文八类;规划事例,按其凡例,自谓似较前志加详。
宝鸡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许起凤纂修。起凤字云衢,号梧轩,浙江昌化县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二十七年任宝鸡县知县。宝鸡县志自康熙间知县何锡爵修志三卷,未有重纂者也。起凤莅县事,以前志陋就简率,于是遂延邑士高登科等采摭群籍,亲载笔而成县志十卷。叙宝鸡往事,增逾前志四倍,其体裁分地理、建置、赋役、学校、古迹、官师、人物、选举、列女、艺文、杂记、祥异十二门,子目八十有四,各门均标小序,每目之后又系之跋言,颇具体例。地理志记宝鸡形势雄险,右岐、凤列峙,左则有散关、益门;管钥蜀栈,控扼秦川捷径,为西北咽喉要地。古迹记周宣王凿石鼓,取石于县东南十五里之山麓,宝鸡自古为文薮之区焉。
扶风县志四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瀚芳纂修。瀚芳字东霈,号北海,大兴县人,副贡生,顺治十六年任扶风知县,康熙十八年调任江西赣县,又主修《赣县志》,所著有《兰畹居稿》。扶风之名旧矣,汉之扶风,则为今长安县地。按本志沿革谓:“县为唐贞观八年改湋川县而名。”则当非汉魏时之扶风县也。考其县志,据本志所述,初纂于胡温泉,再纂于赵仲玉,三纂于孙承教,此三人皆为扶风人。三志皆于崇祯八年遭兵燹毁尽,无可考其卷帙,及纂成时代。四纂于崇祯十一年,知县宋之杰延邑人王巩所编,凡十七篇。此志则为第五纂矣,其书体裁分为六纲,曰舆地志,分目七;曰建置志,分目五;曰赋役志,分目七;曰秩官志,分目二;曰人物志,分目七;曰艺文志,分目五。卷前有凤翔府知府项始震序,邑人李崇稷、张志卓二序,及瀚芳自序。瀚芳序谓:“延邑之绅士博古洽闻者,搜轶征献,剪稗润藻,凡五阅月而告成。”按纂职表,有县丞陈允锡、教谕冯文可,邑人丘祖唐、王万方、赵达新、张子瞻诸人采辑,而非出于瀚芳一手辑成。按此志采摭考订,颇为慎严,于考核旧典征引甚详。其体例能循掌故以分纲定目,按文献以断事例,颇纯于史法。
郿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一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张素纂修。素字居易,贵州清平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六年选分陕西郿县知县。十一年纂修《郦县志》,时相协采辑者,有邑人张执中,歙县仇以信。郦县处西岐之阳,为周时成周之地,汉唐以来称为名区。然其志乘之传者甚稀,犹可稽考者,明万历中邑人刘九经纂志八卷,清顺治中邑令陈超祚重修之,康熙中邑令梅过再修之。素莅郿邑,视刘九经志体裁未臻全备,陈、梅二志,亦惟赓续,亟欲重纂,以成一邑之典故,亲执笔而成此志。其书体裁,分舆地、政略、水利、宦迹、献实、侨贤、事纪、异录、杂考、艺文十类。胪列事故,摭拾陈迹甚繁;虽纪载事物,轻重繁简处置未能尽当,但体例则能免冗杂。如以物产附于舆地,仅纪寥寥数句,一邑之所产,岂仅此耳。水利分渠、泉、村堡三目,惟叙其形势原委,而未述疏导灌溉之策,则与山水志何异耶。事纪、异录、杂考三类,纪载并无分例,而见一事有重复叙述者,则何必分为三门,徒事冗繁。总其书记载犹为简括,而处置事物,则排比失当。
汧阳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国玮纂修。国玮字素庵,顺治七年任汧阳知县。按沿革汧阳为汉之隃麋县,属扶风郡;后周始改置为汧阳县,以其在汧河北岸,水北曰阳,故名汧阳。金、元、明其名未更,而县治则数迁矣。据灾祥所纪,于明嘉靖二十六年汧河与晖水泛滥淹城,知县张涵,教谕张相皆殁于水。汧阳志乘,明前均无考。按此志篇首题名《石门遗事》,据国玮序谓:“为爱石门奇胜,记始以著篇端。”石门者,为汧阳之名胜地也。此志编例,共为六门,书中编次则未分卷,体例凌杂。惟纪土俗民情较详,于官师人物二门,明于前缺漏者颇多。其后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吴宸梧为之续补,仅增补志、人物二篇。雍正十年知县管旆再为增补刻行,仍多缺漏。顺治原本及雍正增刊本二书,今皆为海内稀见本矣。
汉南郡志二十四卷清康熙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滕天绶纂修。天绶辽阳人,荫生,由广东潮州府同知,升汉中府知府。汉南即汉中府,其名始于秦,至明始置府,领邑十二,府志创于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张良知,修《汉中府志》十卷,清顺治十三年知府冯达道又重修《府志》六卷。是编天绶延邑人和盐鼎采辑顺治十三年后三十余年之事,乃合旧志共编为二十四卷,卷帙虽大增于前,而只补艺文居多,事物所增无几。其书体裁总分为六类,曰舆地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秩官志、曰人物志、曰艺文志。舆地志有《僭乱》《历代得失大略》《明末流寇记略》三篇,不入艺文,于志例殊若不合。余类亦子目冗杂,体例有欠严慎。
重修宁羌州志七卷明万历二十五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原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明卢大谟修,杨堂纂。大谟永平县人,举人,万历二十三年任宁羌知州。堂事迹未详。宁羌即今宁强县。按本志建置,于明成化间,割略阳、污县之地始设州。嘉靖间知州王齐东辑有州志,大谟莅州政,延杨堂与范启东重纂,分舆地、古迹、建置、坛庙、田赋、宦绩、人物、杂志八门,宁羌置治浅短,事物无多,用例简略有则,较为得体。
延绥镇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影抄明万历本)
明刘余泽纂修。余泽事迹未详,万历间任整饬延绥兵备副使。巡抚涂宗浚命修镇志,及程汝璧任巡抚,而成此书。以纪山川险夷,阨塞要隘甚详。延绥为明时重镇,辖防自榆关东抵偏关,西接宁夏,绵亘千八百里;管卫城四,堡三十七。镇城初在绥德,成化九年巡抚余子俊建议徙于榆林堡。嘉靖间兵备副使赵寿峰修有镇志;此志为继《赵志》重纂,又称《延绥新志》。其书共分三十门,各系于子目。以纪镇区辖防州县之历代建置沿革,山川险夷,阨塞要处。及兵马之收集,与餽饷储积,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庶之烦;祲祥赈恤,补救之方。兼载防地风俗学校,文武经历,建置古迹,靡不犁然具陈。此志推为关镇志中纪载详尽精核之书。
汉阴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世震修,汪泽延纂。世震辽东人,康熙间汉阴知县。泽延汉阴县人,贡生。考汉阴县志创于成化十六年知县张大纶,万历四十七年知县张启蒙,崇祯十五年知县张鹏翱,皆有重修。此志为续崇祯十五年后之事而重纂,其志总分舆地、建置、田赋、官师、人物、艺文六门,子目凡三十一,附目七,体例尚为简核。按舆地沿革谓:“汉阴为汉时安阳县地,晋改曰安康;北魏改宁都,隋复改安康,唐始名汉阴。”所叙沿革,征引傍考,不著出处,殊难使信。卷前有八景,首列凤山叠翠,凤山即凤凰山,在县南若列屏然;东西绵亘二百余里,宛有凤翔千仞之势。舆地山川谓,凤凰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有峰如凤因名;山顶有凤凰池、仙女池。艺文志载陈典《凤凰山纪》,称此山上有万仞芙蓉,朵朵活泼,直逼青天;下有汉水纡迥,淙淙泉石。兹观此志八景凤山之图,及陈典形容之辞,则凤凰山果不愧为汉阴之名胜也。
大荔县志十六卷清乾隆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沈应俞修,叶超懋纂。应俞字心则,绍兴会稽县人,监生,雍正十三年由按察使经历,任大荔知县,任满以亲老归养。超懋邑人,举人。按沿革谓:“大荔与朝邑,同为古临晋县地;晋改临晋为大荔县,后秦复为临晋,北魏析临晋地置五泉县,隋为冯翊县,皆大荔地也。”按大荔为明置同州地,清雍正十三年升同州为府,置大荔为郭县。县南有高阜地,飞沙连亘,其广东西七十余里,南北二十余里,唐谓之沙苑也。其地多沙,不利耕植,向不征赋;清初以其地赐郭驸马,每亩征租银一分,课赋自此始焉。大荔志乘可考者,明天启时州人马朴纂《同州志》;置县后县志,是编为首纂。其书义例严整,分图、表、志、传四纲,凡三十二目,叙述详简,皆得法度,为汉中志书之著者。乾隆丙午知县贺云鸿,道光庚戌知县熊兆麟,先后嗣修县志,皆循其体例;以为不可或之例,视如圭臬矣。
华阴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九畴修,张毓翰纂。二人事迹未详。华阴陶唐氏之华封所祝也,有虞氏之西岳所守也,故名。汉高帝八年始置华阴县,属京兆。此志为今存华阴志之始,有康熙五十二年递修刻本。其志例,首列图三幅,邑境图、县治图、西岳图,卷一舆地,卷二山川,卷三建置,卷四食货,卷五官师,卷六人物,卷七丛谈,卷八艺文、附旧志序二篇,文简事该,而体裁备矣。
华阴县志二十一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陕西图书馆藏)
清张曾垿修,李天秀纂。曾垿字鉴堂,安徽桐城县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四十九年任华阴县知县,任满升贵州黔西知州。天秀字焦娄,华阴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出任山东历城知县,任满致仕归。华阴县志据本志序谓:“始创于明邑人雷霖,越数十年,又修于邑令赵儒明。”二志今无可考,惟有万历四十二年修县志八卷,为万历间邑令王九畴修,康熙间张毓翰增补,与此志序言撰人有异。此志为天秀纂成于乾隆中,后十数年又经其子汝榛续辑,及曾垿莅县事始鸠工开雕,书未成而曾垿去,事停;迄乾隆五十九年知县许光基继事乃克刻成。其书体例分封域、建置、职官、人物、列传、经籍、金石、艺文、爵秩、纪事、志余十一门。民国《华阴县续志》凡例称其纪载极详,分目亦备。按此志所收人物特多,自汉以来不下百数十人,但不免泛滥;又于人物后,立列传一类,与人物并分例,体例冗沓矣。
潼关卫志三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杨端本纂。端本潼关卫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临淄知县。此志为端本致仕家居时所纂焉,其书起自上古,终于清康熙二十四年;简帙有体,可备史家掌故。其编次,分地理、建置、禋祀、田赋、职官、人物、选举、兵志、艺文九类。潼关卫属西安府,与阌乡、华阴二邑分布参差,难以广袤道里计;卷前有卫城图,城周十一里二分。关踞黄河北岸,与蒲关相距六十余里;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相望,川途旷然,历代为屯兵之所也。此志修时,潼关为卫,雍正二年裁,五年复置潼关县,属华州;乾隆十三年裁县,置潼关厅,属同州府,民国裁厅复为县。按《潼关志》此志为创,原本久稀见,此书北京图书馆尚有藏而缺卷下,嘉庆二十二年有重刻本,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武功县重校续志三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绍韩修,张文熙纂。绍韩字瞻人,归安县人;顺治十七年由贡生任武功知县。文熙字存白,武功县人;明崇祯间举人,善诗文,尝协修《陕西通志》,所著有《嶰谷诗集》。自明康海纂《武功志》三卷,号为乡国之史,莫良于此。而《康志》终于正德十四年,文熙此志则续自正德十五年后百余年之事。其所续惟官师、人物、选举、艺文四门,条分格例,悉本《康志》,文简事核,亦不失为对山之流亚。据绍韩序云:“厥事不数月而脱稿。”又何其速耶。
武功县后志四卷清雍正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沈华纂修。华字纪荣,吴县人,监生,擢任宜君知县,纂成《宜君县志》,及调知武功县,又纂成此志。武功自康海创修县志,后又增纂于张文熙,共号名书。是编乃沈华官武功时,得康海裔孙康南阿续著《县志私稿》;覆核增删,再补近年事迹而纂成。其体例,仍仿《康志》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选举、人物七门,又增典礼、武备、纪事、撰述、艺文、拾遗,总凡十三门。每门之中所析子目冗杂,有失《康志》简洁之旨矣。
永寿县志七卷清康熙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焜修,赵运熙纂。焜字大启,号西屏,江西南昌县人,举人,康熙六年任永寿知县。运熙永寿县人,拔贡。《永寿县志》,于明末兵燹之后,尽失无考,此志纂时西北犹为军兴鼎沸之秋,未几新志亦遭散失;今存者,仅见此书耳。观其叙沿革谓:“永寿为古之豳国,秦时为内史地,汉为扶风郡漆县,后魏为广寿县,后周始改名永寿,属西安府乾州。宋时曾改名长寿,元明复为永寿,清因之。”山水记县西一里有温泉,即莫谷水也。好畤河在县西南好留里,一名沙凹河,其源出麟游县月原庄,至县境水经兰山麓,计长二十余里,逾武功境入渭河。好畤河东西有八渠,均霑田畴之所灌溉,故好留里多一等地,渠水之利使然焉。按此志纪永寿事物核要者甚少,如赋役、职官、选举、人物诸门,犹有未备,杂而不醇。又其论述,大率扶衰救弊之议居多也。
直隶邠州志二十五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朝爵修,孙星衍纂。朝爵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四年任邠州知州,事迹未详。星衍字渊如,一字苑如,又字伯渊,号季述,阳湖县人。乾隆五十二年殿试第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散馆就职刑部主事,屡迁至兖沂曹济道署按察使,以母丧丁忧归居金陵。星衍为学深究经史文学、考据音训。星衍与阮元交挚,元办诂经精舍于杭州,聘星衍、王昶为讲席,以经史疑义课士。嗣后复起为山东督粮道,未几年称疾致仕,主讲钟山书院十余年。星衍好藏书,精校勘,著述丰富。善志乘学,纂方志约十种,皆为名书。乾隆四十五年毕沅巡抚陕西,星衍随之入陕。尝纂《醴泉志》及《咸宁》《长安》三志。《邠州志》朝爵知邠州时延星衍编纂。星衍自为之序,又刊之于其《问字堂集》。此志分部二十五,时邠州兼有三属县,星衍已纂成四卷,既而三属县请各自为一书,故此志卷一至四并及三县,卷五以下专志州治。州志之例若专志州治者,当称直隶州志。此志前四卷统记领县,直隶州志无此例也。其编例卷第一州县一,卷第二州县故治今治二,卷第三山属三,卷第四水属四水利附,卷第五乡属五,卷第六国六,卷第七署属七,卷第八儒学八,卷第九庙属九,卷第十墓十,卷第十一古迹十一,卷第十二恩泽十二、五行十三,卷第十三大事十四,卷第十四官属十五上,卷第十五官属十五下,卷第十六地丁钱粮十六,卷第十七经费十七,卷第十八兵十八、驿十九,卷第十九名人二十上,卷第二十名人二十下,卷第二十一节妇二十一,卷第二十二科第表二十二,卷第二十三风俗土产二十三,卷第二十四石刊著述题咏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序录二十五、图附。此种编例,既能使每卷页数相等平衡,又篇名便以查索,开卷瞭然。邠州常见载于古书,古迹甚多,星衍参阅经史与相证左。此星衍所谓:“方志以考据存文献。”故文献必征实,为修志要旨。星衍入陕所纂《邠州》诸志,为其中年之作,篇目虽简,而事无遗漏。其晚年所纂《庐州》《松江》二志,则篇目虽繁而不乱,均推为方志之上乘也。
淳化志八卷明隆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童思善修,罗廷绣纂。思善字复之,泰和县人;隆庆四年任淳化知县,踰年即去。廷绣字公裳,淳化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历官吏部郎中,太常寺卿通政,四川巡抚署都御史。晚年家居闭户著述,惜其书皆散佚不传。淳化为汉时三辅名邑,县志按本志廷绣序谓:“正德中有抄本。”按此志乃嘉靖时知县闽伯度(文宪),及汤文(东浙),先后嘱廷绣与弟廷绅编纂;而稿成于隆庆四年,童思善任内。按此志所记户口之多寡甚详,自秦徙云阳五万家之后,盛于汉,减于隋,又减于宋元;迄明季户口之存者,视汉十不及四矣。古迹引《史记》《汉书》所载,黄帝万灵明庭在焉。艺文志有汉王褒《云阳官记》,扬雄《甘泉官赋》,世所艳称渊云词赋者,均萃于此县耳。按此志之所长者,以覆实纪事,不以野传疑讹者参之,故能纂述淹贯,考论详确,为传信之史也。
淳化县志十八卷清乾隆四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万廷树修,洪亮吉纂。廷树江西南昌人,举人,乾隆四十年任淳化知县。亮吉纂《延安府志》已著录。淳化自隆庆间邑人罗廷绣纂成县志后,康熙辛巳知县张如锦又为重修;罗、张二志,皆记载简略,考订未详。及毕沅巡抚陕西时,乐其地灵胜,而无佳志,乃延名志乘家洪亮吉主纂县志。亮吉取万廷树已成志稿,重加考证厘订,仅越五月而成书。其书于沿革、山川二门,考订尤翔核,形势及道里之远近,祠庙之兴废,广搜博采,稽索亦能得实。例如其凡例所举,水利泾阳为著,乃考本县仲山为郑国凿渠处,其南洪堰即白公渠,发源所纪沟洫,大率泾阳支流。是据《昆仑记》所记源委为本而考证之。又如考证县之梨园镇,引《云阳宫记》谓:武帝所筑,有树数百株,青葱如盖,因以名镇,又尝名寨,非俗称梨园,因唐开元、天宝中于京城梨园置教坊,习法曲,误谓县治即教坊地,特辨证之。其书考订之精详,皆如此例。其书体例,为纪者八,曰土地纪、曰山川纪、曰大事纪、曰道里纪、曰户口纪、曰风土纪、曰祠庙纪、曰冢墓纪。为簿者二,曰宫殿簿、曰会计簿。为志者五,曰学校志、曰衙署志、曰职官志、曰登科志、曰士女志。为略者三,曰金石略、曰词赋略、曰序略。按其编例,分纪、簿、志、略四纲,以人物列之于志,而不称传,以艺文入之于略,而不入于志,乖其体例焉。其能以史料及记述考证三者慎严分列,且其能尽述无遗。毕沅序称之,该核可继《长安志》《雍胜略》二书,非世所传明康海《武功志》、韩邦靖《朝邑志》等所可比矣。沅誉之也如此也。按此志传本久已稀少,民国二十年淳化县长温伟,以铅字重印二百部,亮吉名著,得以广传。
洛川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陈爌修,李楷纂。爌字公朗,洛川县知县。楷号岸翁,一号河滨野史,洛川人。按此志楷与东荫商子云所参订,记明万历癸卯后,迄顺治庚子之事,其书二卷,约四万余言,而艺文占十之六七。分为八门,曰:一之隶、二之迹、三之域、四之建、五之赋、六之治、七之献、八之文。隶、迹、域三者,则叙地理也。建以叙建署、赋以叙田赋,治以叙职官,献以叙选举,文以叙艺文。于星野、山川、物产、风俗、人物等项,为修志体例所不可少,其皆缺如。按此志均为志体,而图、表、考、传皆无,且多空谈而无据,则与私记野乘何异。
○甘 肃
甘肃通志稿一百三十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五年修,稿本(北京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分藏)
近人杨思、张维纂。思字慎之,会宁人。维字鸿汀,临洮人。甘肃所领八府三州,明时皆隶陕西;清康熙二年始以陕西右布政司,分驻巩昌,辖临洮等府;后又改为甘肃布政司,增置甘、凉诸郡,设巡抚以莅之,于是甘肃遂别为一省。乾隆元年巡抚许容始修成《甘肃通志》五十卷,凡三十六类。宣统元年,升允、长庚又修成《甘肃新通志》一百卷。民国十八年,又析甘肃地,增设宁夏、青海二省,是志则为分省后所修。其书体裁,所载省之典章制度,截至民国十七年止,所叙社会民生诸门,间有叙及十八年后事者,则不拘断限。书凡十七类,卷一至十五曰舆地,卷十六至二十曰建置,卷二十一至三十曰民族,卷三十一至三十五曰民政,卷三十六至四十二曰财赋,卷四十三至四十八曰教育,卷四十九至五十七曰军政,卷五十八至六十一曰交通,卷六十二曰外交,卷六十三至七十六曰职官,卷七十七至八十二曰选举,卷八十三至一百十曰人物,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三曰金石,卷一百十四至一百十五曰艺文,卷一百十六至一百二十五曰纪事,卷一百二十六曰变异,卷一百二十七至一百三十曰杂记。按其编缀之法,大致以县为纲,或亦以时以事,不拘一格。凡编录义例,各于类前别为小序以说明之;仍沿旧志编法,并无创新意旨焉。张维《陇右方志录补》谓此志始修于民国十八年,以合肥吴琼州(瀛章)总司局务,聘会宁杨慎之(思)为总纂。二十年以费绌中辍,明年复依部修志事例,改局为馆,以慎之任馆长,而不才以协纂为副馆长;又设分纂四人,编辑四人。搜罗新材,董理旧稿,迨二十四秋限期已届,仍未杀青。乃与临夏邓德舆(隆)、桂林廖进之(元佶)静宁朱玉伯(秉衡),共约以私人继续编修;又二年稿成,都约四百五十万言。因抗战军兴,尚未付印。按此志原稿现存甘肃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有抄本,已付印者,凡例目录、省县总图、地理沿革表。
临洮府志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高锡爵修,郭巍纂。锡爵字康侯,汉军籍,奉天辽阳人,荫生,康熙十八年任临洮府知府。巍事迹未详。临洮为汉狄道县地,唐时入吐番,宋复仍为狄道县,为熙州治。金改熙州为临洮府,仍治狄道;元、明因之,至清乾隆三年始改名兰州府。是志修时,兰州为州,临洮为府也。按是志旧序,正德三年雍谞《临洮府志》序谓:“明初王可仲尝稿于前,成化间督学伍天锡亦尝汇辑于后。”则临洮明初已有志矣。是志凡十九类,曰形胜考、曰总纪、曰星野考、曰沿革考、曰山川考、曰古迹考、曰风俗考、曰兵制考、曰建置考、曰食货考、曰礼制考、曰茶马考、曰官师表、曰选举表、曰宦迹传、曰人物传、曰祥异录、曰艺文录、曰杂志。按是志本万历间唐懋德府志旧版,剜增成书;而卷目颇有移并,分类将近事增入,删去旧志防御一目,仅以清代营汛列为兵制。官师只载清人,而删去旧志官师各表,自序谓删繁就简。实则所删者皆未当,且以总纪在星野前,则排比失序。仙释即在杂志卷中,此未必不可,而锡爵序谓:“祥异仙释则有录。”则自相牴牾矣。
兰州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陈如稷纂。如稷臯兰县人,贡生。兰州为唐之金城郡地,明永乐时肃王朱模,命儒臣作《金城志》,是有志乘之始。厥后正统间县人黄谏纂《兰县志》,天顺间县人文志贞又为重纂,弘治初学正李泰纂州志十二卷,弘治中州人彭泽又重纂,万历间州人王道成又纂州志十二卷;兰州志原委,大致如此。是志纂成于康熙二十五年,是时兰州尚未设府,故称州志。缪荃孙编《学部方志目》,著录康熙《兰州府志》四卷,有误也。按此志编例,分地理志、秩官志、名宦志、乡贤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七门,子目五十有一。其凡例云:“经以四卷,纬以八志,窃效四序八风之义。”兹按其志例实为四卷七志,且四序八风,与州志何合。其地理志立二十五目,以学校、边绩、兵卫、祀典属之,似若非宜。叙沿革,纪人物,于考据颇多错误。近人张维《陇右方志录》诋之谓:“纰缪不可卒读也。”
金县志十三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恩福修,冒蕖纂。恩福满洲镶黄旗人,举人,道光间任金县知县。蕖金县典史,事迹未详。是志分图考、天文、地理、建置、祠祀、田赋、食货、武备、官师、人物、选举、艺文、杂记十三门,子目四十七。按其义例,依《兰州府志》,而取材泛滥,殊失剪裁。沿革仍旧志所说:“金至大间置金州。谓金无至大,元武宗乃有至大年号;亦无领龛谷、定远两县事。今考至大置州,不见金、元史志;疑至大为金哀宗正大之误,其时金、夏构兵,故升县为州,绝非元武宗时也。”又谓:“至元七年并县入州,不见帝纪,疑在至元二年。”如此之例,考证史传,以正旧志之误,颇合史法焉。水利记金人倒挽黄河水灌田事,又记洮水在西,渭水在南,皆为重山叠嶂所阻,势难开凿;意欲引渭接洮,以溉山地也。又引《明史·地理志》,金县有浩尾河,一名闭门河;浩尾河今无,引西宁之浩亹河证《明史·地理志》为误。浩亹河远在西宁,虽不免附会;但浩尾河今既无河,古今山川虽有变迁,而《明史》修时,去此志之纂,为时不久,即使有变,当可稽考,以浩尾与浩亹之音异,亦有情理也。又其叙山川之脉委源流,具有条贯,征引亦颇繁博,以知其考证与勘察之勤也。
狄道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观我纂修。观我棠邑人,康熙二十七年任狄道县知县。考狄道于清初为临洮府属县。乾隆三年升县为州,民国改为临洮县。按本志沿革,以狄道为汉临洮县,北魏置临洮郡,唐为临州,陷吐蕃。宋元丰中复之,改为镇洮军,其后改置熙州。明清为狄道县,属临洮府。所叙沿革,皆与《临洮府志》同;而狄道于清初为县,非尽括临洮府属地,沿革不可与府志同。狄道事始载志乘,见《宋史·艺文志》有李洪《镇洮补遗》一卷。其后纪载附于府志,邑乘原委,则无可考。是志为观我据李杰所纂《志稿》,重为厘订付刻。分建置沿革考、星野考、形势考、山川考、食货考、礼制考、官师表、选举表、名宦志、乡贤志、宦迹志、人物传、艺文录、祥异录、杂志十五门,体例甚严。其以名宦乡贤,则限以入祀诸人,余则别入宦迹人物,其义可解,非冗复焉。而以名宦、乡贤、宦迹皆谓之志,人物独谓之传,此义例殊未可解。
靖远县志八卷首一卷清道光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陈之骥纂修。之骥上元县人,道光六年进士,九年任靖远知县。靖远置县始于汉,明时为边防冲要,设靖远卫;万历十七年卫人高冠纂有《卫志》。清康熙四十六年,教授李一鹏重纂《卫志》六卷。雍正八年改卫为县,乾隆四十年县人潘绍尧续增《县志》一卷,附于康熙《卫志》之后。是志纂成于道光癸巳,书凡五十目,无大纲。史实概仍旧志,以乾隆后事补之,而新定类目,移并颇繁,以乱体例。如记邑之大事,自隋迄明,列《世纪》一篇;清之故实,则入《国朝辑略》一篇,以一事而分两门矣。卷四记人物,则别为乡贤、武功、科甲、贡生、行伍、杂途、貤封、恩荫、忠孝、节烈、义行、流寓、隐逸、乡耆、仙释、塚墓。其凡例云:“蟓墓为人之究竟,故附于人物之末。”以为新创体例耶。而又以正史传文录为史传一目,入于卷五物产之后。其编例定目之琐碎散乱如此焉。故修志者,若非真深识史法,而擅创体裁,必自乱其义。
河州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张瓒纂修。瓒武定县人,康熙二十四年任河州知州。是志分地理、食货、建置、灾祥、彝情、官制、选举七门,凡三十四目。按此志乃瓒为应奉命修纂,仓卒成书,于义例考证颇见疏漏。其志类自地理迄选举止,疑非全书矣。查此志又未见有刻本,据康熙四十六年王全臣修《河州志》序谓:“吴祯始创《河志》,嗣而修之者再。”按吴祯于正德时修州志,书成于嘉靖初。又见《学部方志目》,著录明朱捷《州志》及此志均为写本。自吴祯之志,迄康熙王全臣之志,其问则河州未见有刻本州志也。
巩昌府志二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明杨恩原纂,清纪元补订。恩字用卿,号凤池,陇西县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督粮山海关,以足疾请归,所著有《渭滨草堂集》《元亭三稿》《农谈》《乐府》诸书。纪元文安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十九年任巩昌府知府,所著有《卧龙诗稿》。巩昌于明时始置府,清初仍之,领岷州、陇西、安定、会宁、通渭、宁远、伏羌、西河八州县。郡志修于明时者凡四,见《文渊阁书目》有旧志新志二种,卷帙无考。《明史·艺文志》载:胡缵宗嘉靖《巩昌郡志》三十卷。《千顷堂书目》载:杨恩天启《巩昌府新志》二十八卷。二志皆佚。杨恩此志成于天启元年,旋经兵燹,亦不易得。纪元遍搜其遗稿,获缺本十卷,因而校阅之,更正删补成志二十八卷。书分形图、疆域、形胜、总记、沿革、山川、古迹、风俗、物产、建置、官政、警备、边政、官师表、武胄表、宦迹、选举表、人物、艺文、杂识二十门,凡五十有一目。按此志实大半为纪元重纂;而非恩之原书矣。按纪元自序谓:“自诩更正《杨志》错讹,而有补订之劳。”然阅其书错讹仍旧。如沿革纪陇西县,为秦陇西郡附郭邑。南北朝置南安郡,附郭汉阳县。会宁为北魏会宁县,秦安为汉凉州刺史治;与《通志》及州县志对校则多有谬。如总记载:建安十八年汉垂相亮伐魏攻祁,天水、南安、安定皆应;及载马超攻冀城事,又载晋孝武帝宁康三年时,苻登称帝南安,徙秦州三万户于长安;宋宁宗嘉定元年和议成,金人来归秦陇地。诸事于史志皆无稽。如官师人物,明于前人物尤多舛误缺漏,故此志纪载博繁,而欠于考据,使人难能征信。
陇西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鲁廷琰纂修。廷琰字云湖,会稽县人,举人,雍正六年任陇西知县。陇西县志,康熙间知县周继述,草创县志一卷,颇简略。是志纂成于乾隆元年,虽摘录府志者多,而经征考增订,视府志为详尽。志类分纶音、星野、地舆、建置、官政、官方、人物、艺文、杂识九门,子目凡五十有九,每门各有小序。按其沿革所载:“秦置陇西郡于天水,汉分陇西于狄道,置天水郡于襄武。”实与今陇西无涉也。山川载,首阳山即伯夷、叔齐避周采薇处,有夷、齐存迹,实在陇西。按首阳山见载于方志者,据《山西通志》载首阳山在蒲州南四十五里,一名雷首,夷、齐隐此,殁葬山麓。又河北《卢龙县志》、河南《偃师县志》,皆载首阳山,及夷、齐之存迹。然据明人杨闳,辨以陇西之首阳山为是。
陇西分县武阳志五卷清光绪三十四年修,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周裕杭修,杨学震纂。裕杭湖南人,光绪三十二年任陇西县县丞,布理分县武阳事。学震字龙川,陇西县人,贡生。武阳与漳县,皆为陇西县之分县也。分县者,附属于大县之小县也。以县丞驻搭,专理政务,其制与府州之领县,有所不同。清季分县制度,未见明规典则,而见行于甘肃一省者。按本志凡例谓:“甘省分县有九,若庄浪、东乐、宝丰、打拉池等。”分县志例,有疆域、城池、乡镇、衙署、文庙、学署,而无职宦,以属邑县丞驻搭。武阳为陇西分县始于乾隆时,考其县志,按裕杭序谓:“嘉庆中县令苏履吉,光绪中二尹张家驹,皆有志,创修而未遂。”是志创修于光绪丁未,学震及陇西训导余明远创草,邑贡生郭屏都、举人蔺杰参订,邑生杨国祯校。依据苏、张二志稿增补而成,仍未付梓。其书卷一图考,列武阳疆域全图、城池图、文庙及崇圣宫图、分县衙署图、盐井图、镇图等,凡十四幅。卷一建置、疆域、山川、城池、分署、学署、学校、关梁、祠祀凡九目;又附乡镇于城池,附学堂于学校。卷二贡赋、兵防、水利、驿递、蠲恤、茶马、物产凡七目;又附户口、度皮、仓储于贡赋,附营制、巡警于兵防,附实业于物产。卷三风俗、古迹、祥异、陵墓、封爵、职官、名宦、选举凡八目;又附方言于风俗。卷四人物、忠节、孝义、隐逸、流寓、仙释、列女凡七目;又附乡贤于人物,附方枝于仙释。卷五艺文、杂志、茶马凡三目,艺文、杂志则仅有目而无文。按此志殊为未成之稿,尚未经详核厘订。甘肃省图书馆藏此稿,余函请抄录序例及摘书中核要;承该馆抄赠此志及《海城县志》《打拉池志》《灵台志》等志书,以俾余撰成提要,至表衷心感谢。
安定县志七卷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
明张嘉孚纂。嘉孚字立庵,安定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治知县,升同知,历黄州知府、四川副使。《安定县志》创于正德七年教谕贾秉宜、嘉靖二十年教谕冷昂重纂。按本志嘉孚序谓:“安定自设立来,无刻志。”则贾、冷二志,未经付刻焉。是志嘉孚为应邑令陈鼎南之属,纂成于万历十三年,而未付刻,至二十五年知县恽应翼又增订之,始为刻行,是时嘉孚已殁矣。此志大字精刻,殊为名贵。其体例,分地志、人志、政志、教志、兵志、文志、杂志七门,凡六十二目,义例简质,纪事核而不诞。按沿革:安定春秋时,羌戎之所居,至汉始属陇西郡,在唐则为渭州西市贸马之所也。五代时又沦于先零,宋元皇中于此筑安西城,属通远军。金大定中改为定西县,属巩州;元时因地震定,改名安定。元至正十二年,陇西地震百余日,安西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此志《地志》记其事。但自《政志》以下至《杂志》五门,则久佚无稽。
续修会宁县志二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徐敬纂修。敬字信轩,临川县人,监生,道光十七年任会宁知县。案会宁设县,始于金置西宁,其后会州尝徙治之,明时定名会宁。明时邑志,早已沦散无稽,知县黄显祖求得邑人王守基、范良儒所辑志草,删存其略。道光十一年知县毕光尧,复就黄本参证,纂成县志十二卷。是志敬续自《毕志》十一年后仅九载之事;条项皆依《毕志》门类,纂成续志二卷。《毕志》共十二门,皆有小序,是志当续者则续之,不续者,则仍其小序。所续者,惟建置、学校、秩官、人物、选举、艺文六门,事简为易。但《毕志》于沿革考证,颇多错乱,职官、选举有误漏,人物有附会。时人称徐敬多才识,能文章;何不为旧志纠正,以成邑之信史,而仅成卷一卷二两卷,殊为可惜。
通渭县志四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三)
明刘世纶修,白我心纂。世纶万历间通渭知县。我心通渭人,仕龙安府经历。按沿革,宋始置通渭堡,属陕西秦凤路巩州。金升为县,元明因之,属陕西省巩昌府。《通渭县志》,见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志》引载《通渭志》,则嘉靖前已有志矣。又本志世纶序云:“通渭故有志,历久时异事殊,今昔半不相伦。”又秦大夔序云:“邑令刘君于视事稍暇,锐意修志,属草盈箧,复延邑人白生编次之,不半载而成,凡四卷八目。”按此志修时旧志犹存,其所定体例或仍旧例,分疆理、建置、礼制、田赋、官师、人物、选举、文艺八类,析子目殊多牵混,疆理、礼制二类分目尤为琐碎,又纪事颇多缺谬。康熙五年知县顾竟成修县志,仍依此志类目,另增《拾遗》《正讹》二门,以笺补缺误者多。是志今存卷一至三,据秦大夔序,志凡四卷。
漳县志五卷旧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周裕杭纂修。裕杭修《武阳志》,已著录。漳县与武阳皆为陇西县之分县。武阳与陇西同城,故《武阳志》志名,首标《陇西分县》,漳县则为分属,志名只题《漳县志》。按漳县建县有四百余年,清光绪初以附治陇西为分县,民国二年改陇西县丞分理制,后复为漳县,直隶于省。邑志之作,据康熙《巩昌府志》引有《漳县志》。后志书毁于兵燹。是志为陇西县丞分治时所纂,其体例同于《武阳志》,叙漳河水道,甚有条理。
宁远县志五卷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残缺,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明邹浩纂修。浩沧州人,万历十三年任宁远知县。宁远三国魏改貆道县为武城,晋为新兴寨。宋初置宁远寨,崇宁中复为貆道县,金废为寨。至明复改为宁远县,属巩昌府。邑志始创于成化时县人王璠,久佚。此志为浩仕宁远时,属廪生宋万宁采集旧闻,浩自笔括成帙。其书体例严简,分图象、舆地、人物、政事、艺文五类,共二十二目。卷后有县教谕员一清跋谓:“事核而确,无溢美,无渗漏。”观其书,辞无溢美则有之,至于核确则有疑焉。如叙沿革以貆道为旧县,以《水经注》证之,则貆道亦不在今宁远。至于职官选举,其渗漏者,犹甚多也。
宁远县志续略八卷清乾隆一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胡奠域修,于缵周纂。奠域字禹敷,荆门人,宁远知县。缵周宁远人,拔贡。是志为续康熙间知县冯同宪修县志后三十余年事物;体例悉从《冯志》列天文、地舆、建置、政治、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八门,较《冯志》条目,增天文、艺文二门;而艺文小序又极称前志为得体。选举惟载于氏一门独详,而出于缵周所作,不免偏于私已焉。按此志乾隆原本极稀见矣,道光十五年重刻本流传较多,末附《县志补缺》六页,言知县苏得坡创设书院事,则为道光时所附。
续岷州志采访初稿不分卷民国三十二年稿本(甘肃省图书藏)
近人陈如平纂。岷州即今岷县,故秦汉时临洮县地也。据本志建置,谓建置自唐武德四年置总管府于此始焉。岷志修于明者,有正德、嘉靖、万历三志,皆早佚,其书皆称卫志,因明时于此设卫;至清康熙中,始改卫为州。康熙二十六年卫守备胡可桢,修《卫志》一卷,康熙四十一年抚民同知汪元絅修《州志》二十卷,岷志体例始臻完备。嗣后百数十余年,未见有修之者也。此稿始为增续,因其部首残缺,无以窥其体例;由文中散抄其目次如下:建置、疆域、山水、道路、公署、学校、关梁、乡镇、贡赋、厘税、度支、科名、学问、忠节、孝义、方技、仙释、列女、职官、宦迹二十篇。艺文、杂录,未见登载,以职官宦迹,列于仙释列女之后,编次如未有厘订,记载亦寥寥,故称曰采访初稿。
洮州卫志一卷清乾隆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是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惟书中载有乾隆十四年事,其书见缪氏《学部方志目》著录,题为《乾隆洮州卫志》一卷,著录为抄本。按洮州为今临潭县,自周武帝逐吐谷军,始置洮州洮阳郡。见《明史·艺文志》载李玑《洮州卫志》五卷,未考纂成于何时也。其后卫守备吴垚著《卫志》一卷,纂成于康熙二十六年。是志记载大抵仍《吴志》原文,稍为增续。其书分建置、疆域、山川、关梁、职官、城池、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兵防、物产、风俗、古迹、封爵、人物、忠烈、列女十八门。康熙《吴志》,今犹有抄本流传,门类与此志同。
平凉府志十三卷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四)
明赵时春纂。时春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嘉靖六年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按此书《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为《平凉府通志》,兹从本志卷第一行题名著录。此书存卷四一卷,及府城图三页;据张维《陇右方志录》著录此志共十三卷。卷一、二、三府志,卷四平凉县;卷五泾州,卷六灵台县,卷七静宁州,卷八庄浪县,卷九固原州,卷十镇原县,卷十一华亭县,卷十二崇信县,卷十三隆德县,共十七门。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四、卷十八至三十六,全书共四十七卷,系以分卷共计也。维谓:“此志寺观痛斥异端,物产尽载菊谱,则不免末大于本。”《四库全书·提要》谓:“此志考证叙述,具有史法,在关中诸志之内,最为有名。惜其漫漶磨灭,已不可缮写,故仅存其目。”则此志在乾隆时,已不易得其全书矣。
庄浪汇纪八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作舟纂。作舟重庆府合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整饬西宁兵备,抚治番夷陕西按察司使副使。按庄浪为甘肃黄河以西首重之镇,汉时广武地也。自魏晋迄唐宋,入于夏;元更名庄浪。明初于此置卫,后改为县。庄浪志乘,据本志作舟序有云:“顾上下数千年,掌故阙如。”则此志以前,似无志乘矣。但考《明史艺文志》有《古庄浪漫记》八卷,不著撰人及纂修时间。又见张维《陇右方志录》著有万历《庄浪县志》,万历七年知县卫东鲁所修。《明志》之《漫记》,疑即是此书,《张录》之万历志,未审见之于何书焉。按是志义例谓:“其体则史,其例则志,其综汇则六官。”何以为体史例志,其言不明,而难审其义。其所谓六官者,以汇集案卷档册,分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六科。其书首有庄浪图,附图说,书后有《事实》一篇,以记茶马要政,募民转输军实之事。其余六篇,乃汇聚史料,皆未经笔削裁订。故其书纪事迹则真实可靠,但其编纂序次,则漫无统例,使览者之难阅也。
正宁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折遇兰纂修。遇兰字佩湘,号霄山,阳曲人;乾隆三十五年进士,翌年授正宁知县,以内艰归,服阙,补湖南浏阳知县,继调广东普宁知县,卒于官。所著有《霁山文集》《看云山房诗草》,正宁原名真宁,以清世宗名(胤祯),改称正宁。邑志于明季县人巩国家,始纂《真宁县志》五卷,崇祯时县人巩焴又为重纂,二志均久佚。县志为今存邑志最早之书,其体例,卷一舆图,卷二至卷十八,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赋志、官师志、献征志、祥眚志、轶事志、艺文志,子目凡四十。此志简核得法,议论极严断限,引据往事必注明出处,见于每书。例如地理志古迹,纪黄帝陵在邑之桥山,注见之于《史记》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其书记载古事往迹,皆用此例,而不空用“相传”二字。
甘镇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四年重刊明季修本(徐家汇藏书楼藏旧抄本)
是志不著纂修人名氏,书首页载,顺治丁酉分巡西宁道按察司副使杨春茂重刊《甘镇志·序》,云:“逆回米剌印反,作乱公署,册案悉被焚烧,由是重刻是书。”按米剌印于顺治五年四月与丁国栋,拥明延长王朱识■〈釒穿〉。是志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官师志、兵防志、岁计志、人物志六门,子目凡二十有六。兵防志记边事甚详。人物忠列传有《苏武传》。科贡附入人物,记载至嘉靖三十六年止。据乾隆《甘州府志》钟赓起序谓:“顺治丁酉杨副使春茂撰《镇志》六帙,仅搜罗至明季隆、万中而止。”但据本书春茂序所称重刊,而非春茂所重纂也。然阅春茂序中有云“靡不博采备陈,阅月成编锓版”等语,似有重纂语气。故后之书目著录,以为春茂重纂也。
山丹县志十卷清道光十一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黄璟纂修。璟字梅村,平定县人,举人,道光七年任山丹县知县。山丹自元明以来为甘州府属县,据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志》引有元《山丹志》;修于明时者,今无可考。按本志鲁萃序谓:“山丹旧无志,嘉庆十五年广文武功党双原(行义),始从府志手录一册,另加续纂,藏其稿于明经壬庭山家中。道光七年山右黄明府,即其所编纂者,逐类考核,略加润色,汇集成卷;而壬明经出橐资,付之剞劂。”按此则此志系据嘉庆《党志稿》增辑而成。其书卷一世纪、卷二国朝纪略、卷三地理、卷四营建、卷五水利、卷六学校、卷七人物、卷八选举、卷九食货、卷十艺文。地理、营建、学校、人物、选举、食货,又分子目,凡四十有二。《世纪》开端云:“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注云:“《雍州录》《甘志》,而于导弱水上,遗落陶唐氏三字,遂致时代不明。”然遗落陶唐氏三字,而不知其以何据焉。人物志分门不免过冗,以官师归入之,殊欠志例。又其书于考订未能精核,例如地理志,以沿《甘州府志》之误,以居延(即居延海,在额济纳旗)为在县北大口子,后修县志始以纠正。惟水利志,纪载河川源流变迁,及疏导灌溉之策,可以资考也。
崇信县志二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于元煜纂修。元煜东阿县人,举人,顺治间崇信知县。考崇信建县始于宋,邑乘创于何时,未可详稽。乾隆《甘肃通志》载:明柳仲庭任崇信知县,纂修邑乘,笔削谨严。是志元煜据顺治六年知县武全文纂成志稿,嘱邑人刘显世等,重为采摭编纂,自为总辑而成。其书体例,别为上下二卷,上卷沿革、疆域、山水、风俗、物产、赋役、城堡;下卷学校、坛庙、寺观、官师、人物、利病、灾异。书后附《芮谷志》一卷,为武全文撰,元煜增补。其书义例尚为简洁,惟以选举附于学校,官师表传不分,体裁犹不足明晰。
灵台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黄居中修,杨淳纂。居中字定方,福建龙溪人;顺治九年进士,翌年任灵台知县。淳灵台人,贡生。是志为居中莅县即属淳等编录;其书凡五纲,曰方舆汇、曰建置汇、曰赋役汇、曰秩官汇、曰人物汇。五纲以汇名篇,此例颇为罕见。每汇均有小序,以物产利弊附之赋役;物产载惠安堡盐,昔无销引之例,清初因商贾乏人,引课缺额,分隶于各州县,户口计人丁之多寡以均派,引盐为他志所未载。而利弊一目,尽为当时县政,可以考见民生利病。其以灾异附之人物,又以人物未入祀乡贤者,另立纪迹一目,则为志例之所未妥。其书于小序外,不自撰一辞,全书为“纂类”之体。
秦州志二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世德纂修。世德辽阳人,康熙间秦州知州。按秦州为今天水县,天水古郡名;唐时分上邽置天水县,未几即废。五代复置,在今天水县西南。宋金时分置南北天水县,自元至清,无天水县名,民国初始改秦州为天水县。此志分门,自户口徭役迄赈卹艺文,凡二十一门,志无沿革疆域山川,及学校田赋,恐非全书矣。
礼县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榆善纂修。榆善费县人,康熙间礼县知县。按礼县建县于明,而志书阙如;万历四十一年知县刘泽远,单骑往访穷山深谷,采纳断碑残碣,询之故老耆儒,抄录古迹旧踪,始成邑志二册,已久佚不传。是志为官辑应征之书,体例简约。沿革谓:“礼县秦为天嘉郡,汉武帝置汉阳郡,三国因之,于祁山西十里置长道县。”考秦置四十郡,未有天嘉郡,汉武帝时亦未有置郡之制,不知此志何据也。流寓传载诸葛亮,谓其出师所经;是亦可谓之流寓乎,其编纂者之荒妄,而欲借以夸耀县事耶。
徽郡志八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郭从道纂。从道字省亭,州人,举人出身,仕至贵州按察司佥事。家居时创修郡志,是编与邑贡生张鹤年所同纂。按沿革徽州郡为汉河池县地,元时于此置南凤州,后改名徽州,明时属陕西省巩昌府。徽郡有志始于何时,未可考也。据嘉靖二十一年修《陕西通志·风俗》引有《徽州新志》,则此志之前郡志已经数修。此志凡八门,叙沿革,纪故实,颇为简核。
两当县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秦武域纂修。武域字紫峰,曲沃县人,举人出身,乾隆三十一年任两当知县。两当之有志,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武国栋始创志稿,仅十二页,未经发刻。武域为之增续,而成一邑之志。书凡四纲,曰志地、曰志事、曰志人、曰志言,分目共二十有九,随其类附焉。观其编次,颇见审慎,文藻则文省事详,每篇少则数十字,多则数百字,全书仅二万余言,一邑之故实略备而不缺漏。当时襄助参订者,有屠文焯,采访者,有罗暲、周才美,校阅者,有高仲。书无纂修姓氏表,而以纂辑诸人登于例言。志后附《拾遗》一卷,则为志成后续辑者也。
肃镇志四卷清顺治十四年重刊明万历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应魁纂修。应魁万历四十四年任肃镇兵备副使。是志修成于万历丙辰,原本久佚,此书为顺治重锓本。据乾隆《肃州新志》黄文炜序谓此志误谬颇多,如酒泉太守竺曾,讹为竺会。张奂渊泉人,讹为酒泉人。大禹治水合黎,而致疑龙门积石,不在于此。字形近而讹误者,重锓本已为改正。按此书书口题名《肃镇华夷志》,卷一第一行仍名《肃镇志》。据张维《陇右方志录》谓:“万历原本称《肃镇志》,华夷二字为重锓时所加焉。”按重锓本,惟版口加华夷二字,原文实无更换。
玉门县志不分卷旧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是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跋,莫知为何时何人所纂也。按其建置沿革,则止于清乾隆二十四年。书凡二十类,曰建置沿革、曰疆域形势、曰城垣、曰水利、曰田赋、曰汛防、曰驿递、曰山川、曰古迹、曰学校、曰士习、曰风俗、曰土产、曰坛庙、曰仓廒监狱、曰职官、曰科第、曰营制、曰义民、曰节妇;视其编次,殊欠体裁。土产志载:“石脂水在县之赤金东南一百五十里白杨河西,有石油泉,土人取以燃灯。”又引博物志云:“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县人谓之石漆。”《元和志》云:“玉门县东一百八十里泉中有苔,燃之极明。”《一统志》云:“石油出肃州南山。”《肃镇志》云:“嘉峪关西有石漆。”所引诸说,以证玉门之有石油,发见已久矣。参张维《陇右方志录》著录《玉门县志》写本谓:“乾隆二十四年西域事定,改安西为府,沙州卫为敦煌县,靖逆、赤金二卫为玉门县。此志摘录《肃志》《靖逆赤金卫册》,间附新事。仓廒载有四十一年建筑仓库,去《肃志》之修,又四十年矣。而目类史实,多仍《肃志》旧文,盖与《敦煌志》同为抄撮呈送之书,非特自修辑也。”维叙此志编纂始末甚详,故录附之。
敦煌杂钞二卷随笔二卷清乾隆七年清润斋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常钧纂。钧字和亭,叶河人,官安西观察副使。是书为钧观察安西时所纂,其序略云:“安西古荒服地,羌戎所居,秦汉以前遐哉邈矣。自汉设敦煌置属县,通西域,闢地数千里,屯戍相望,民物殷富,极一时之盛。晋魏六朝,中原多故,未遑远略。泊乎隋唐駮駮复振,肃代而后,相继沈沦,及宋元明世,弃为异域。我朝统自康熙五十四年,挞伐嘉峪关外,古酒泉西鄙,以及敦煌、玉门之境;渐以经理更置卫所,运而哈密悉隶板图。雍正间设镇开屯筹饷,钧首成此篇,亦安西之嚆矢。”此序略述安西沿革,因安西为汉敦煌县地,故曰《敦煌杂抄》。是篇纂时安西观察领有河西四部,关西七卫,及安西、柳沟、沙州、靖逆、赤金、哈密、玉门、赤斤、蒙古、阳关、罕东、安定、阿端、曲先等厅、卫、县,及嘉峪关、赤金山、冒马疏勒、观音寺、苦峪、三危、鸣沙、白龙堆、流沙渥、洼水、氐置、古长城、雷春寺、南山、天山、瀚海、巴里坤、土鲁番等城关河山寺庙地方。是篇编例,卷上叙地名地情。卷下记形势、户口、田亩、积粮、屯田、开渠,及党河源流,安西东关护墙,建盖民房、添设腰站、引墩,皆司政备防之事也。附《随笔》二卷,记其地情,闻见之笔录也。
环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观鲤纂修。观鲤字禹门,仁和县人;乾隆十三年进士,授环县知县。《环县志》创于何时,未可考,《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引有旧《环州志》。按环州于明洪武初降为县,此则为宋元时旧志欤。观鲤修此志时,而旧志皆佚,故无一言涉及。此志分沿革、祠祀、学校、田赋、兵防、职官、仕籍、人物、艺文、纪事十门,子目三十九,体例简约。按沿革谓:“环建置自秦始,汉为马岭县地,泊魏晋以迄北朝,没入戎翟。至唐始复,城方渠、马岭,五代晋始置威州,周改环州,明初改州为县。”张维《陇右方志录》谓:“汉之方渠在今宁夏;西魏、北周之会州,在今中卫之鸣沙。唐之环州改威州,则又为鸣沙、会州之所改,皆与今环县无关。”此志沿革混而为一,误矣。
新修打拉池县丞志不分卷清光绪三十四年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廖炳文修,陈希魁纂。炳文光绪间以县丞布理打拉池县事。希魁打拉池人,贡生。按本志炳文序谓:“打拉池县设自光绪元年,前无旧志。此志为奉文修纂,乃嘱贡生陈希魁、训导谢文俊、廪生杨希贤为编次,附生赵子绅、魏崇文、杨文舒为采访,附生陈德俊、陈祖虞、陈重德、董元辅为謄腊录,共掇而成。”其书分建置、疆域、山川、关梁、水利、盐法、物产、贡赋、祀典、职官、塜墓、风俗、貤封、恩荫、选举、贡生、武举、节妇、星现、星殒、日月蚀、恤典、方言、户口、仓储、学堂、度支、厘税、农商、矿产、巡警、忠烈、碑文凡三十三门,物产、疆域、山川三门,均有小序,余篇则无。按此志分门则多,而纪述则简约,惟纪星现、星殒、日月蚀,为其他方志中所少载焉。
○宁 夏
宁夏新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管律纂。律宁夏卫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宁夏当陕右西北之边,西据贺兰之雄,东临黄河之险,历代为西北重镇。按本志沿革谓:“春秋时乃羌戎所居,秦始置上郡,汉为匈奴所据,武帝元朔二年命卫青取河南为朔方郡。晋因之,晋乱,为赫连夏据于为都。西魏置弘化郡,后周改为怀远,隋开皇初降为县,大业间复为朔方郡。唐为怀远县隶灵州,宋为兴州,元为宁夏路总管府。明洪武初立宁夏府,寻改为卫,命耿炳忠为指挥驻之,隶陕西都司,二十五年封第十六子朱梅于此。”按栴于永乐间修有《宁夏志》,是为志乘之始,嗣后卫人胡汝砺,于弘治十四年又纂《宁夏新志》。是志为杨守礼巡抚宁夏时命督粮道佥事孟霦所修,遂聘管律重纂,律为汝砺弟子,律谓其师郡志,已经人点窜,遂失其真,故纲领不振,视匪良志,故重辑成于嘉靖庚子。增续更改《弘治志》之所不足者甚多。其书采摭浩繁,体例庞博,卷一宁夏总镇、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关隘、边防、水利、桥渡、卫防、物产、土贡、封建、王府、公署、五衢、南路守备、北路守备诸类。卷二坛壝、祠祀、官迹、人物、选举、武阶、忠孝、节义、技能、仙释、祥异、寺观、游观、景致、古迹、俘捷、陵墓诸类。卷三中路灵州、五马驿递、韦州西路中卫,广武营、鸣沙州、东路后卫、兴武营、铁柱泉诸类。卷四沿革考证。卷五赫连夏考证。卷六拓跋夏考证。卷七卷八宁夏文苑志。按其编次无纲领目,因事定类,尚合条贯。卷一之物产述贺兰山、麦垛山,出铅、礬、铁极丰。土贡述唐夏州贡氈角弓,齐灵州贡红蓝甘草、蓰蓉、代赭、白胶、青虫、鵰鹘、白羽、麝、野马。明时岁贡花马,均宁夏特产焉。卷二所纪人物、古迹、陵墓,亦颇具考证。卷三纪所领营卫之制度甚详。卷四至卷六所考沿革及赫连夏、拓跋夏,采摭尤博,考证定说,颇为详核。卷七卷八,文苑分诗文二门,文列《宁夏八景诗序》《汉寿平侯壮缪关公祠碑》《大明嘉靖平虏之碑》《观赤木口诗序》《筹边录》诸文,皆关宁夏文献之重要者也。
朔方广武志二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俞益谟纂。益谟字嘉言,号澹庵,广武人,官至提督湖广全省军务左提督。康熙四十二年辰州红苗起事,益谟随尚书席尔达督征,红苗乞降事平,著有《辨苗纪略》八卷。按本志凡例云:“广武为营汛城堡,旧无专志,向附《朔镇志》志其大略。”按此志为录之《镇志》,或询诸故老,或考之碑碣。再三究核务得确实,凡一切虚诞无稽之语,概不敢录。观其例言以知其编著之审慎。卷前有武进士俞汝钦序,汝钦为益谟之子。其序谓此志尚未刊,而其父已逝世五载,始付梓人。又按所列修志姓氏表,俞益谟总裁,廪生李品■〈香奇〉续笔。纂辑列举人高嶷、贡生贺遇隆、生学雷起潜、俞汝钦、李元臣等。校阅列贺士康、陈三恪。监刻列张继程。故此志当非出于益谟一人之手也。其书上卷首列城池边埻图、天文星宿分野图,次为志,自地理迄物产凡三十六门。下卷为艺文,编排类目,颇见凌乱。书中记载,亦缺漏甚多。然此志未有见于藏书著录,为甘肃省图书馆独有之秘籍。
朔方新志不分卷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寿纂。寿宁夏卫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朔方即宁夏卫,汉为朔方郡,此志从其古名也。宁夏自嘉靖间管律纂新志后,万历五年石茂华又修《宁夏志》四卷,七年罗凤翱又修《朔方志》,十七年杨锦又修《朔方边纪》,及是志凡四修矣。今惟是志独传,按是志为寿主笔,有黄机明、时儒相协编辑,万历四十五年巡抚杨应聘为之刻行。书分图考、建置、沿革、天文、地理、山川、食货、内治、外威、文学、武阶、忠孝、节义、窃据、叛乱、坛祠、寺观、陵墓、古迹、祥异、方伎、词翰、遗事二十三门。张维《陇右方志录》谓:“此志文词清简,雅有翦裁,惜其纲目凌乱。内治、外威、文学、武阶诸名,语非通行,名实亦间不相附。”兹阅此志,惟序论诸篇文笔较纯,书中纪述则辞多重沓,亦不足称雅有翦裁,至于篇名乖异,尤为不伦。不过关中明志,今存者甚稀,此志乃为不易得之珍本也。
固原州志二卷明嘉靖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杨经纂。经宁夏人,嘉靖五年进士,仕大名府推官。按固原为元时之开州,后升为府,领开城、广安二县,为安西王行都所在焉。明初降为开城县,属平凉府,寻又为固原卫,景泰初筑固原城,弘治间升州。志乘始于元时,有《开成志》今佚,而见于乾隆《甘肃通志》所引载。明张治道又纂《固原州志》,万历《内阁书目》《千顷堂书目》均著录。是志成于嘉靖十一年,凡二卷,上卷为城池、疆界、山川、古迹、土产、风俗、文武衙门、人物、节妇九类,下卷为前代人物、前代名宦、艺文三类。卷前列《总制》一篇,及唐龙序。唐序谓:“此志事简而核,辞辨而经;其绪山川险易,地理迂直,皆秩秩然。”张维《陇右方志录》谓此志:“策议边防时事,有伟识。其论固原形势,艰于战守,一反方志夸陈之习。”兹阅此志体例,分门殊不免过约,以户口、税课、兵卫、军实、职官、名宦,尽入文武衙门一类。又如上卷既立人物一类,下卷又立前代人物。文武衙门类,已收名宦,下卷又有前代名宦一类;人物以今古朝代分段,则人寿有短长,非志书体裁之所宜也。然其叙论疆域山川之形势,及战守方略之详审;非熟地理,悉军情者所能言,是为志乘家焯识。
固原州志二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明刘敏宽纂修。敏宽山西安邑县人;万历五年进士,历官州县擢延绥巡抚,升任陕西总督。按是志为敏宽总督陕西时,与兵备道董国光所修。其自序有言:“与国光諮询参考,订旧增新,余复裁酌核次。”按此说是为总督纂修领州之志焉。《固原州志》修于明时者,张治道、赵时春所纂二志,久佚不传,杨经之志及是志犹存。是志视《杨志》为严核,其体例,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兵制、官师、人物、艺文八门,纪载则核实而无遗,推陇西方志体裁之佳者。
海城县旧志二十三卷清乾隆十七年修。旧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朱亨衍修,刘统纂。亨衍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康熙辛卯科举人,乾隆九年任甘肃平凉府同知,十四年分守海喇都。统海喇都人,举人。按是志一名《盐茶厅志》,兹从本书书衣页,及卷一第一行题名曰:《海城县旧志》。书序目第一行,又作《厅志备遗》,一书用名多,必致著录者之混乱。参《西北资料图书简目》,著录作《海城厅志》。《陇右方志录》著录作《盐茶厅志备遗》一卷,《中国地方志综录》从此名。按是志纂修时,海城名海喇都,属平凉府。亨衍以平凉府同知分驻其地,以其前无志乘,又省志不登,府志未载,于是延统及贡生柳成林、陈良秀、周日庠、张珙,监生曹夔隆等,采访编辑,始创志例,纂成于乾隆十七年。其书志类,分图记、星野、疆域、形胜、建置沿革、城堡、山川水利、古迹、田赋、户口、徭役、风俗、官制、名宦、学校、署廨、积贮、仓廪、坛庙、寺观、节孝、物产、艺文二十三门。又附盐税于田赋,乡贤于名宦,生徒科贡于学校,体类庞杂。按亨衍序谓为二十三卷,书中卷数,实未明晰分次,是为未定之稿。考此志向无刻本,而以抄本相传,以是本为最旧。书后有咸丰九年端月上浣邑庠生史廷珍题记,当为咸丰九年以前之抄本焉。海喇都名未见之史志,按是志谓其地距安西州四十里,原为一堡,唐以前其地所属无考,宋金元三代皆为安西州属地。宋将忻可适伐夏取天都山,以其地建安西州,元符二年复陷于夏人,更名东牟会。元兴以其地建国以封豫王,是为海喇都固,安西州属堡也。明初遣大将徐达、偏将薛显等,攻走豫王,迁其民于北平,遂并海喇一十八堡为牧厂,置承奉司管之。清初于其地设卫所,有监军领管,后建厅,主司盐茶重务,故有盐茶厅之名,其制度有同于明时之牧厂也。
○青 海
青海志略不分卷民国间修,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近人许崇灏纂。崇灏字公武,甘肃人。按是编为新亚细亚学会会员黎小苏、邱向鲁、朱允明等之实地考察报告,崇灏依据其所述,再稽古籍有关纪载,重编而成。于民国三十二年于重庆曾用土纸铅印,而本数不多,印本今亦少见。是编次分为十一章,第一总说、第二历史沿革、第三地理环境、第四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第五经济状况、第六民族分布状况、第七宗教及寺院、第八人民生活习尚、第九交通、第十教育、第十一结论。其书体例,统括古今新旧,为省志书中新创之体例焉。青海建置,按是编总说云:“青海在甘肃之西南,以境内有大湖曰青海,因以名省。在夏时为西戎地,秦时为西羌地,汉初属匈奴。新莽时羌人献鲜水湖,始置西海郡,筑龙侠城,后汉中叶,又筑皇中、护羌二城。三国又为西羌所据,东晋以后,为东胡族之鲜卑、吐谷浑、慕容氏所据。隋大业时命裴矩击平吐谷浑,而设西海、河源二郡;隋末又为吐谷浑诸族迭据,迄宋累为边疆之患。至元代定西番置贵德州于其境,明初亦尝遣使招谕,正德后则为蒙古族所据。清年羹尧平青海,始置办事大臣驻节西宁;民国元年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二年又改为蒙番宣慰使,四年改置甘边宁海镇守使,十五年改为青海护军使,十七年始建青海行省。划甘肃西宁道属七县,及蒙古二十九镇,玉树二十五族,果洛五族,近海八族统辖于省。”按青海为我国西陲要地,所产动植矿产种类繁多。又其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皆发源于此,山有唐古剌山、巴颜喀刺山、祁连山、积石、西倾、南山、丛岭最为有名。川有鸦砻江,澜沧江、索克河、柴达河、布隆吉尔河、大通河为著。湖泊有青海、札陵湖、鄂陵湖、达布逊湖等及盐池,沃野千里,多未垦植。
西镇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四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刻本存艺文志,抄本全)
清苏铣纂修。铣交河人,顺治三年进士,由卫辉府推官,行取监察御史,十二年任西宁兵备道。《西宁志》创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兵备道刘敏宽修《西宁卫志》。《四库全书提要·存目》有《西宁志》七卷,苏铣撰。为铣顺治十二年官西宁道时所作。西宁在清初设军民指挥使司,为临边之地,文献罕征。故其书亦潦草冗杂,绝无体例,盖创始者之难工也。乾隆《西宁府志》凡例云:“旧《西镇志》仅寥寥二本,重刊于顺治丁酉。”其所谓重刊者,盖指镇志已凡二修。兹阅本志卷之第一行均题名《西镇志》,《四库提要·存目》称《西宁志》,与此实同为一书也。
循化厅志稿八卷旧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龚景瀚纂修。景瀚字海峰,闽县人;乾隆五十七年以平凉知县调署循化。循化自元明以来,为河州边外地,清乾隆二十七年,始移河州同知治循化。除营汛兵士,其属民大半回族也。按是志为《循志》未刻前之初稿,其书门类,卷一建置、沿革,卷二山川,卷三营汛,卷四管内族寨、工屯、田赋、户口,卷五官师,卷六祠庙寺院,卷七水利,卷八夷情,凡十二类。据《陇右方志录》著录《循化厅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七年同知闽县龚景瀚著。其志类有三十二类,疑此稿于付刻时,经重为厘订增补,故类目不同。
隆德县志二卷清康熙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常星景纂修。星景山西翼城人,举人,顺治十三年任隆德县知县,任满升吏部验封司主事,官至稽勋司员外郎。隆德县志据本志星景序谓:“隆故有志,前世毕、李二令君厘定。”按本志官师知县毕如松,万历三十二年任,修县志。知县李若素,万历三十七年任,重修县志。二志今皆不传。是志凡二卷,卷一沿革、山川、户口、田赋、物产、坛庙、河渠、风俗、官师,卷二学校、人物、灾异。按隆德宋始筑堡,金始置县。而本志沿革云:“汉月支道,即今静宁隆德境,后汉、魏晋因之,皆属安定郡。”月支道是否隆德,史事足资援据者甚少,故无可考证,而《后汉书》《晋书》,均无月支之名。
○新 疆
回疆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七年修,清博览堂抄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苏尔德纂修。尔德字费谟,长白人;乾隆己丑奉命驻护喀什噶尔,为回疆极边之地。尔德述其山川形势,及贡职风俗天时地理以呈。后又因观察使周世衡《回疆志》原本,增补缺漏,纂成此志,凡四卷三十二类,体裁颇臻齐备。按此志未见刻本,传抄者,以博览堂抄本为精本。按回疆即新疆,古为雍州外地,汉武帝时始通道,号西域。自天山以南为城郭者,三十六国,设都护府统辖之,自天山以北为匈奴右部地,西境为乌孙国地。后汉时山北仍旧,山南分为五十余国。三国迄隋,山南为于阗、鄯善、龟兹等国,山北初为鲜卑、乌孙,后为蠕蠕、高车,又后为突厥、铁勒地。唐时山北为突厥、沙陀、回鹘、西突厥诸部,置北庭大都护府统之。山南以于阗、疏勒、碎叶、焉耆为四镇,置安西大都护府统之。中叶以后尽入于吐蕃。宋时为乌孙、于阗、回鹘、龟兹诸国,尽入于辽。元时山北为阿力、麻里及回鹘、五城地,山南为别失、八里诸国地,置阿力麻里、别失八里二行尚书省统之。明时山北为卫拉特地,山南为回部地。清初山北为卫拉特之准噶尔部所据,山南为回部。乾隆间次第平定,设伊犁将军,及副都统领队大臣等官,即留西征军以为驻防,号新疆。按此志所叙沿革概况如是。至光绪十年改设新疆行省,即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
新疆纪略不分卷清乾隆四十二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原题椿园氏著。椿园未详何许人。据其自序谓:“生于燕,长官于秦、晋、齐、楚、吴、越之间,壮年复西出阳关,逾河源三千余里。”按其说居于新疆者久,所著此书,考究甚详。此书篇目未经厘订,体裁颇见散乱。其书共为六篇,不分卷次。一曰新疆纪略,以叙山川、城邑、职官。二曰外藩纪略,以纪哈萨克、布鲁特、安集延、博罗尔、敖罕、温都斯坦等邦。三曰叛亡纪略,以纪准噶尔、阿睦尔、萨纳额鲁特、布拉敦、霍集占等之叛亡事实。四曰投诚纪略,专纪土尔扈特投诚事。五曰新疆道里表。六曰回疆风土记。而全书则无总名,兹以其第一篇篇名著录,题曰新疆纪略》。据姚椿《晚学斋文集》卷二,有《西域闻见录跋》云:“是书《新疆纪略》二卷,外藩列传二卷,西陲纪事本末二卷,回疆风土记一卷,军台道里表一卷,凡为卷者八,乾隆四十二年满洲七十一撰。盖尝以使事至西域,故语多确凿,非贩鬻者比。或云阮吾山侍郎,盖为润色,书中多垂诫之辞,不妄夸耀。”椿跋又云:“读《两汉志》者,不尽知也,得是书遂可览掌矣。”按此书所纪新疆汉以前史实甚详,故椿比以《两汉志》为备。《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志称《西域闻见录》八卷,七十一纂,其大抵依据姚椿纪载。《综录》又引注吴丰培之调查,此书尚有《西域总志》《新疆志略》《新疆外藩纪略》《西域记》《西域琐谈》《西域旧闻》《新疆舆地风土考》《西域昆探》《回边纪略》《西域纪略》《外藩列传》《回疆风土纪》《军台道里表》。除《西域总志》为周存仁改纂易名外,余内容尽同,目次略异。此外尚有《新疆纪实征信录》,见丁实存《中文新疆书目》,疑即是书。因此书原无总名,著录者用名各异。此本前为蒲圻张国淦旧藏,书中文字绝少讹误。
新疆回部纪略不分卷稿本,赵世暹手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库车十三页)
清慕霁堂纂。霁堂甘肃镇原县人,举人,光绪中任西宁县教谕。时天山南北军务始定,拟设新疆行省,大吏檄霁堂驰赴新疆调查回部情形,以作设县之计。此书为霁堂调查地情一年之纪录,凡两函,存于陕甘督署,底稿为其子少堂所藏于家。此本为记库车之一部分,分沿革、疆域、山川、建署、营伍、粮饷、租赋、牧厂、卡伦、军台、回务事宜,全书仅四千余言,而纪事简核,库车梗概可稽矣。库车在阿克苏东北,喀喇沙尔西南,古龟兹国地也。城旧以柳条夹沙土筑成,故名柳城,亦名柳陈、柳中,又名鲁陈。汉车师前王地,唐为西州属邑柳中县。清乾隆二十三年定名库车,译言胡同之意也。山川门载:丁谷山为库车有名之地,山上有唐朝古寺,唐碑、佛窟、浮屠。水以干河为胜,在城西环城引渠溉田也。官制清时设办事大臣一员,章京二员。营伍乾隆时驻镇营兵三百名。牧厂二处,蓄马一百匹、牛五千头。卡伦有博勒奇尔城为最大。回务设三品阿奇木伯克一员,办理回事也。
西域琐谈四卷清抄本,乾隆四十二年序(上海图书馆藏)
清椿园纂。椿园著《新疆纪略》六篇,而无是书。是书书尾椿园自记题于库车军署。书首有序略云:“余往来于龟兹、大夏诸邦,而五易裘葛,目见既多,性复喜闻琐事。则伊、吾以西为地志山经所未载者,殆不可一一数,即列史所称,证以目之,所见又多龃龉。而未安意者,沧海桑田之变,人事之各不相翼。”按其语,是书记及伊、吾以西见闻,而非《纪略》分出之一篇。其编例,卷一殊方风土、新疆道里表。卷二新疆军事记,定准噶尔、阿睦尔、萨纳布拉呢、敦霍集占、乌什叛乱,土尔扈特投诚。卷三纪雪山、哈密、乌鲁木齐、伊犁、塔尔巴哈台、辟广、哈拉沙尔、库车乌什、叶尔羌,附和阗、喀什噶尔等。卷四西陲各国,附绝域诸国。西陲有哈萨克、布鲁特、鄂罗斯等十八国,绝域有玛辖提、科罕等二十余国。考是书载述,于时于地与《纪略》殊异,虽皆出椿园之手,是为二书也。
新疆赋一卷清道光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徐松纂。松字星伯,大兴人,原籍武进,嘉庆进士,官编修,坐事谪伊犁,归授礼部主事。松精地理学,著《校注地理志集释》《汉书西域传补注》《唐两京城坊考》《元河南志》《西域水道志》等书。此赋松谪伊犁时所作,松于嘉庆壬申西出嘉峪关,由巴里坤达伊犁,历程四千八百九十里。乙亥松又丁役回疆,渡本素尔岭,由阿克苏、叶尔羌,达喀什噶尔,历三千二百里。其明年达伊犁,所经者英吉沙尔、叶尔羌、阿克苏、库车、哈喇沙尔、吐鲁番、乌鲁木齐,历七千一百六十八里。松既览其山川城邑,考其建官设屯;旁及和阗、乌什塔尔、哈台诸城之舆图,回部哈萨克、布鲁特人种之流脉;又征之有司观典籍,而为此赋也。赋分二篇,曰《新疆南路赋》,曰《新疆北路赋》。二赋句栉字梳,俾地理家便于省览,时称可与《盛京》《西藏》二赋,后先辉映。此本书前有孙馨祖序略云:“星伯自伊犁奉使喀什噶尔诸郡,万三千六十八里,八阅月皆亲历,言之甚详。”书后有彭邦畴跋云:“班孟坚、左太冲之流,未足多矣,余于星伯,更有以观其征文者。”按松之为此赋,意于赎罪,故所述无不切实时宜。又用谢灵运《山居赋》例,自为之注。所铺述新疆事物皆信实,可与新疆之志书同观也。
三州辑略九卷清嘉庆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和瑛纂修。和瑛蒙古镶黄旗人,嘉庆初任乌鲁木齐都统。三州者,按本志和瑛序云:“成辑略,裒纪三州,哈密曰伊州,吐鲁番曰西州,乌鲁木齐曰庭州。盖不志西州,不知庭州之所自始,不志伊州,不知庭州之所由迩。”又沿革云:“哈密,汉伊吾庐地,唐称伊州,宋如之,元始始名哈密,明如之;为新省南北两路,中分最要之区。吐鲁番,汉车帅前王地,唐宋称吐番,元明曰吐鲁番。乌鲁木齐,汉车帅后王地,即古轮台,亦作仑头,乌鲁木齐者,回语谓禾稼焉,以其地可种禾稼故名。”按此志主要以记乌鲁木齐事物,又兼及哈密、吐鲁番,分记新疆郡邑之书也。此书成于嘉庆十年,而官制一门记载止于嘉庆十一年。全书分沿革、疆域、山川、官制、建置、库藏、仓储、户口、赋税、屯田、俸廉、粮饷、营伍、马政、台站、礼仪、旌典、学校、流寓、艺文、物产二十一门。其重于纪载边疆形势,营伍马政,粮饷台站,兼及沿革建置,户口赋税,学校艺文。于人物仅记流寓,除流寓之外,当地岂无人材可记者哉。按其义例,是为关镇志书之体也。
哈密志一卷明万历四十三年刊本,《王元美先生文选》收(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世贞纂。世贞字元美,号凤洲,自号弇洲山人,太仓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事迹具详《明史·文苑传》。此志世贞记哈密时事,不分类目,据事直书。首叙哈密疆域沿革:“哈密为唐伊州地,东接甘肃,西距土鲁番,为西域诸国咽喉。元属威武王安克帖木儿居之,永乐四年遣使入贡,封为忠顺王,赐金印;以其地置哈密、曲先、罕东、罕东左四卫。其西域天方等三十八国贡使,至者成道哈密,译文具闻乃发。忠顺王三传,时土鲁番者强番也,可五万骑;兵部尚书王琼与彭泽、有郄发其辱国欺罔,及陈九畴轻率专擅,激变又丧。上闻,大学士杨廷和等,雅与彭泽善,不获己夺官,又捕陈九畴下之狱。”记哈密诸事,约二三千言。按此志未见诸书著录,惟《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哈密事迹》一卷,附《赵全谳牍》一卷,为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底本,《提要·存目》云:“不题书名、撰人名氏,前载正德中土鲁番侵扰哈密,及经略彭泽与王琼构衅事。又附载经略张海奏议一篇,后载嘉靖间刑部议谳,煽诱谙达俺答,叛人赵全等九人奏牍。盖明人杂抄之残帙也。”等语,与世贞此志,事实颇相合。当时编辑《四库全书》诸公,只言其叙赵全之事,亦与《明史》无大异同;而未言世贞此志之叙哈密此事也。疑《哈密事迹》或即世贞之《哈密志》。《台湾善本书目》著录《哈密事迹》一卷,清抄本,可与世贞《哈密志》对核,是否同为一书也。余又阅明马文升撰《兴复哈密记》(《皇明小说今献汇言》收),与世贞此志不同;而清抄本《哈密事迹》,未得一睹也。
叶尔羌纪程稿不分卷倭仁手稿,章炳麟、汪东手跋,盖福裕藏印(上海图书馆藏)
清倭仁纂。倭仁字艮斋,蒙古正红旗人,姓乌齐格里氏。道光进士,官至文华阁大学士,卒谥文端。倭仁精研宋儒义理,此稿为其赴叶尔羌帮办任时所纪程之作,名《倭文端叶尔羌纪程手稿》。自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一日启程,四月二十六日入新疆之哈密,七月初三日进叶尔羌城,沿途见闻之记录。书尾叙述叶尔羌沿革,汉为莎车国,北魏为渠莎国,亦谓古罽宾地,又谓大食月支之地。唐以后并入于阗,明称叶尔奇,或称叶羌。叶尔羌之意,羌谓土宇奇木大也,土宇广大故名。清定西域,以参赞协辨驻守之,道光十二年参赞协辨移驻叶尔羌,领驻满兵三百名,汉兵二千五百名,时城名嘉义。此稿倭仁兼记新疆境内名地,及阿克苏、伊犁、瀚海等情况。章炳麟跋云:“满洲某帮办事记自燕都至叶尔羌程途颇详,亦能考证地望,佣中佼佼者也。今为蒲圻但植之所得。”又曰:“考得记中有少子福裕,知记者为倭仁。”按此稿盖福裕珍藏印。汪东跋略云:“赴叶尔羌帮办任纪程之作,付其少子福裕者,殉庚子难。此册流厂肆,为植之所得,足资留心边疆地理者之参证。”此稿为植之子■〈艹錢〉荪售于上海图书馆。植之名焘,曾任南京国史馆副馆长,译有《大清全史》。
喀什噶尔志不分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是志不著撰人姓氏,无序例,纂修人及纂成时代均无考。书前列中俄交界全图一,有图说注明自康熙二十八年至同治九年,中俄历年疆界之变迁。又列俄罗斯国全图一,有光绪七年莲池居士题记。其书共分沿革、山川、建置、古迹、官制、兵防、军械、粮饷、税则、钱法、杂支、牧厂、卡伦、军台、事宜、存房、书册、年例、摺奏、咨行案件、辨事章程、回务、回人兵制、回人差役、回务则例、外番部落等门,就事标目,绝无编例。书后附《英吉沙尔》一篇,是为喀什噶尔附属之回城也。按其沿革谓:“喀什噶尔为西域极边之地,自汉迄宋皆为疏勒国地。喀什噶尔之名,为满语创始之意,自乾隆二十三年将军兆惠统兵追回酋霍集占得此城而定名也。”又按钱法篇谓:“喀什噶尔为西域商贾极盛之区,旧用自铸钱文,名曰普儿。以红铜铸之,每五十文为一腾格,其式小于制钱,厚而无孔。一面用帕尔西字铸叶尔奇木字。一面用托特字铸策旺喇布坦,及噶尔丹策凌字样,皆昔时厄鲁特汗之名也。重一钱四五分至二钱不等。”此为研究边疆货币史者,所宜注意者也。
●卷五
○山 东
长兴 陈光贻学
山东通志四十卷明嘉靖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方远宜修,陆■〈釒弋〉纂。远宜歙县人,嘉靖二年进士,嘉靖十一年任山东巡抚。■〈釒弋〉字举之,别号少石子,鄞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山东提学副使,事迹见载《明史·王慎中传》。此志为远宜巡抚山东时,属提学副使陆■〈釒弋〉,继前陈沂等所修《通志草》续成之;为卷四十,为目五十有二,附目十。其书自创修迄书成始末,按本志列陈沂序云:“正德间中丞白沙、黄公,举六郡志事未就;嘉靖初余宪副子华,尝手撰《志草》,亦未成而去。九年庚寅沂转官兹省,越二年壬辰巡按方公至,首询志事,适陆宪副举之,有督学之任,得《余志草》十有二卷,迄明年三月稿成。”按山东地志,始有唐晏模《齐地志》,见载《说郛》,宋张朏撰《齐记》早佚,而元人于钦之《齐乘》犹存,可谓鲁志之嚆矢也。此志则为陈沂、陆■〈釒弋〉两人先后纂成,考订颇称精审,在地志中号称佳本;体例不务新奇,而详略有法。卷前为图考,列府图六页,玄枵齐分图、降娄鲁分图、诹訾卫分图、大火宋分图各一页,渤海图一页,沂山图一页,济河图一页,漕河图一页,海运图一页。此图绘及海市幻化无定之形像,但不免枝蔓焉。按山东《禹贡》青、兖二州之地,连徐北豫东之境;春秋战国时为齐、鲁、赵、魏、宋、卫、曹、滕、薛、莒、邾,郯诸国。秦于其在太行山之东,故称山东,置郡者七;汉复割其地建诸侯,为国者七;东汉承之,更立者凡十一国。三国地属曹魏,晋分为六州;元魏置州十四,隋初凡十七州,大业间废州,为郡十九。唐置二十郡,分属河南、河北二道;五代迭更,疆理靡常。宋置府、军、州、县,分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东路,皆置安抚使领之;金乃分为五路,元为直隶中书省,置宣慰司,治益都领七路七州。明洪武元年,置山东省,治于益都,九年移治济南,改为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登州、莱州六府,凡十五州,八十九县。观山东方域沿革,春秋两汉诸侯分治,而后世州郡,离合分并,亦既不一,考方辨域者难之。于钦《齐乘》,仅述梗概,此志所考方域之分合沿革,州郡之置废领属,言简意赅,稽考清详,沿用北宋图经体例,通记六郡于一书,自此志始也。
济南府志五十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蒋焜修,唐梦赉纂。焜字意山,于康熙二十四年自天津调任济南知府。梦赉字济武,号豹喦,淄川县人;顺治五年举人,六年成进士,改庶常,八年授检讨;翌年乞归养,时年未三十,专志学问,遂绝意仕途。梦赉尝纂《淄川县志》,所著诗文有《志壑堂集》三十二卷。济南之名始于西汉,而置府于宋时,其后数百年来,为鲁省首郡,而未有郡志。此志为首创,成于康熙壬申。按其体裁,依康熙《通志》体例。据梦赉自序谓:“书仅历七月而成。”初创之志,理无如此其速。阅其书则义例谨严,文辞简洁,征引之繁,采访之备,殊非草率速成之书焉,盖必有所依据也。据康熙《山东通志》,引载清初张泰运、王苹《济南府志》久佚。余疑梦赉是书,依张、王《府志》增补润饰而纂成之。
历城县志十六卷明崇祯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卷一卷二抄配)
明宋祖法修,叶承宗纂。祖法字允纯,新蔡县人;崇桢七年进士,历任耿济、祁门、历城知县,官至刑部主事。承宗字弈纯,历城县人;明天启七年举人,清顺治三年进士,授临川县知县;顺治五年以事为赣镇金声桓所执而自尽。此志承宗纂成于崇祯十三年,考据博洽,词理清详。百余年来山左邑志如《安邱》《东阿》二志而外,即共推此志最善。然其记山川、古迹、职官、人物,脱漏时见,因以时当兵燹之际,虽苦志搜罗,终于文献无征故焉。此志见《学部方志目》载,而今之传本,大抵为康熙间增补刻本,原本则存不多。按历城为山东济南府首邑,为周之兖州、谭国地也。自齐晋战于历下,而历城之名始著。自汉置青州郡,而后历城始置县。晋永嘉后移济南郡治于此,自是以来历城之名遂少改易。
章丘县志四卷明嘉靖九年补刊正德八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陆里修,杨循吉纂。里字希远,宜兴县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弘治元年任章丘知县,公廉勤慎,有循良之称。循吉纂《苏州府纂修识略》,事见该书。陆里任章丘知县,延纂《章丘县志》。章丘故为高唐县地,隋始改今名,明时隶济南府。县志自此志始,徐溥、李东阳为之作序;其书志类凡十二门,曰建置总论、曰乡镇、曰山川、曰物产、曰贡赋户口、曰公宇、曰祠宇、曰邑令题名、曰人物、曰登用、曰古迹、曰杂志。其中以乡镇、山川、物产三门纪述尤详。如乡镇编例,自县分乡,乡境所在有镇有市及民俗生产,皆秩秩然书之。山川以记高山大川之外,又以岭洞之类系之山,井泉之类系之水,并纪其源委与古迹。物产则纪田野、山泽、园圃,民间之产,各以类分列,又系以规定条款,纪载详细。其他各门,则叙述概简。按此志始纂成稿于弘治五年,正德间吕秉彝为之增补刻行。此本为嘉靖九年宋秉中增辑补刻本。
淄川县志六卷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琮纂修。琮字廷器,号肖寅,长乐县人;嘉靖二十一年贡生,二十三年任淄川知县。按本志沿革,淄川为汉淄川国般阳县地,晋省入莱芜县,刘宋置贝丘县,北齐后复名般阳,隋开皇十一年改为淄川,有淄水经其东南故名。唐置淄州,元为般阳路,明洪武十二年降为淄川县,属济南府。淄川邑志,按本志序例所述:“旧有志,未锓于梓,久废,是编实同首创。”琮纂辑此志稿,复延教谕吴俸、庠生朱冕为之校正刻行。书分图考、沿革表、封域志、建设志、赋役志、秩官表、选举表、名宦传、人物传、杂志十门,体裁简核。淄川产盐、絺、丝、枲、铅、铁,素称殷富之区。于名胜古迹可提录者,有乐毅城在县东二十里,为毅屯兵处焉,乐毅墓亦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又有苏秦墓在县西十里,苏秦为燕说齐,齐王用之,因与齐大夫争宠,被刺杀之,乃葬于此。庞涓墓在县西二里,孙膑破魏兵,庞涓自刎,齐得其首葬之,亦名将军头墓。以上诸端,均见载于封域志之古迹、塜墓诸条,未经考证,而以为一邑之胜迹。
长山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三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陈宪祖纂修。宪祖字念齐,顺德县人,举人,康熙四十一年由平原县调长山知县。长山为汉之于陵,刘宋之武强县地,隋开皇十八年始改名长山。唐、宋以来均属淄州,明初废淄州,改隶济南府。长山邑志,按嘉庆重修《长山县志·艺文志》,著录旧志序文,而大率为稿本未刻;刻本志书,惟明隆庆三年知县韩希宠修县志二册。据希宠自序谓:“成化中危公澄、嘉靖中陈公慈,皆有成志。”长山志修于明时者有三矣。按此志踵《隆庆志》而作,据宪祖自序谓:“隆庆《旧志》,锓版剥落,原本已不易得,后得邑人吴长荣所藏抄本,再参稽公牍,博访土风纂成此本。”则此志非增续《隆庆志》,而是重纂。《嘉庆志·艺文志》著录此志序,题为《钞订续志序》,注明稿本未刻。又名宦传载陈宪祖传,称宪祖修志未成,以罣误罢官而去,志未刻成。则此志无刻本也。
新城县志十四卷传抄明天启四年修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九、卷十二至十四)
明张必大修,王象晋纂。必大字可庵,陕西华州人;天启二年进士,三年任新城知县。象晋字子进,号康宇,新城县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年七十致仕。甲申国变,益绝人事,自号明农隐,卒年九十三岁。子三人,士祐、士裙、士禛皆进士,而士禛最知名,以诗文名海内。按本志沿革,新城置县,始于元至元十九年,割于陵、高苑之莱路、田索、驿台三镇地,立新城县,隶般阳路,明洪武十二年改属济南府。县志自成化间知县成儒,延邑人于利创修《志略》,嘉靖十一年知县官政,属经历王耿光续编志稿,嘉靖三十九年知县胡应鸣重修之,始有刻本。此志继《胡志》而作,成于天启甲子。志类首图式,终艺文,凡十二门,其体裁则仍沿袭《胡志》旧例。书中纪载,以叙邑人张贵事为特出。按象晋自序谓:“张元帅贵,字国宝。当金季豪杰并起,贵保聚驿台,以至建县,迄今郁为名邑。则元帅因邑之开山主,而纪所为能捍大患,有功于民。余乃知元帅兄荣,字国昌,荣保新城者,此创邑有功之先贤。”又按本志人物志《张贵传》载:“贵善骑射,于金大安中,山东豪杰角立,贵实为甲乙,一时诸将无不景仰。”窃以为当宋南渡之后,金兵横行山左,善射拳击之士,群起抗御;山东故多豪侠,当非张贵一人,而今皆湮灭不传,惟独贵赖志乘以传之。
济阳县志十卷续志一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清顺治七年补刊(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传抄本附续志)
明侯加乘修,邢其谏纂。加乘解州人,万历三十六年以举人任济阳知县。其谏济阳人,泰昌间恩选,官至知州。考济阳邑志,始于明成化乙巳知县张端修,其后继纂之者,即其谏此志,成于万历已酉。书分天文、地理、建置、贡赋、礼乐、职官、选举、人物八门。书后附《续志》一卷,顺治己丑,知县解元才嘱其谏复为补之。凡十五篇,曰天文补、曰地理补、曰建置补、曰公署补、曰文庙补、曰坊牌补、曰桥梁补、曰贡赋补、曰兵饷补、曰荒田补、曰盐斤补、曰礼乐补、曰祠祀补、曰县官补、曰选举补,以补前志所脱误,补志出于其谏晚年手笔,文辞朴茂。其书版本,前志则为万历原本,中有补刻,并续志合订。按济阳自金天会七年割章丘县之标竿镇,及临邑地设县,以济水遶其南,故名济阳。济水者,即春秋时之泺水,是为古史有名。按此志人物志、乡贤传中,以《颜氏家训》所纪张禄为第一人。不知今之济阳县,非北朝时之济阳郡,古籍中所著籍隶济阳郡之人,岂可胜计耶?何为独取张禄以冠于篇耶?
齐东县志二十九卷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七)
明刘希夔纂修。希夔字一甫,浙江平湖县人;选贡,万历四十五年任齐东知县。按齐东设县,始于齐阜昌间,改淄川之赵岩口为齐东镇,置夹河巡检司,元升为县;明时又割青城、邹平、章丘等县地隶之,属济南府。正德十一年知县肃敬谏,延邑人王文深始纂县志,至万历四十五年希夔又重辑此志。按其书为考十,曰图考、曰沿革考、曰建置考、曰星野考、曰河渠考、曰疆理考、曰祠祀考、曰古迹考、曰灾祥考、曰物产考。为表三,曰职官表、曰选举表、曰明经表。为志六,曰风俗志、曰赋役志、曰艺文志上、曰艺文志下、曰兵防志、曰荒政志。为传九,曰名宦传、曰人物传、曰忠臣传、曰孝子传、曰烈女传、曰隐士传、曰义民传、曰流寓传、曰仙释传。为杂录一;附于书后,凡二十九卷,全书约十万余言。按其编例,分考、表、志、传为大纲,而附杂录于后,体例皆备,颇合志例。其杂录皆案牍文字,有关邑之掌故。此志文辞尚为简赅,略具考证,欠博引傍征。论人物折衷定论,沿方志有褒无贬之习。而较其他明修方志,此志虽不能尽脱当时之风气,而其文辞能弃明人靡弱之气矣。
临邑县志十六卷清顺治九年增刊明万历十九年修、天启三年补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承忠原修,清陈起凤增修。承忠字惟孝,怀安卫人,万历十一年任临邑知县。起凤广宁人,贡生,顺治七年临邑知县。事迹均未详。按此志创修于万历十九年,承忠延邑人邢侗辑成,越三十余年,崇祯间知县吴事心复延侗子王称增补;又三十年,顺治九年,起凤又延邢琮、刘龙先续订增刻;书经二次增补,皆未变前志体例也。但据《学部方志目》著录有天启《临邑县志》,知县赵有午修,今已佚,疑即崇祯初吴事心增补之志焉。按此志体例,分地理、沿革、政教、建置、祠祀、赋役、官师、选举、人物、列女、事记、祥异、艺文十三门,数经增补于官师、选举,殊无遗漏。按其志沿革谓:“临邑为汉县,永平中封北海兴王子于此,复为侯邑。其后又为县,唐以后属齐州,元曾割属河间,旋为济南属邑。”按《山东通志》改定汉之临邑,非今之临邑地。考县西之漯阴城,即齐之犁邱邑,汉置漯阴县属平原郡;后汉曰隰阴,刘宋得广固遂于此侨置临邑,今之临邑,自刘宋始。至汉之临邑,则在今茌平之地。
长清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一年刊率。雍正五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岳之岭修,徐继曾纂。之岭顺天府保定县人,贡生,康熙初任长清知县。继曾字兆孟,号麟岩,长清县人,顺治甲午拔贡。按长清邑乘,创修于明万历乙未,为知县李宗延聘邑人董惟源所纂;迄康熙壬子,之岭又重修,执笔者为继曾,续前志八十余年之人物事迹,遇事有异闻者,虽有数说并存,不厌琐屑。其标帜行款,分门别目,有条不紊,其体例颇为谨严。书后附雍正五年李佺纂《续志》一卷,仅六页。书口卷头,皆书作第十五卷,与前志卷次连接。按长清为卢县地,隋析长清镇置县,宋以来皆为济南府属邑。按其古迹寺观所载碥磝城、灵岩寺,是为邑之名胜。碥磝城即南北朝时相持守之要地。灵岩寺在县东南之方山,《水经注》所谓玉符山也。李吉甫《十道图》以润之栖霞、台之国清、荆之玉泉,与此为四绝。灵岩寺按李兴祖撰《灵岩志》,此志采辑其说,在金时寺有屋三百余间,且连接泰安之天圣寨,介于东平益都之间,驻兵于此足相应援。按此志搜罗于佚闻野记者甚多,但于正史征引未能尽备。
德平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戴王缙修,刘胤德纂。王缙字绅黄,沧州人,康熙八年进士,翌年授德平知县。胤德字孟寀,一字克滋,号默斋,德平人,顺治二年举人,明年成进士,知直隶盐山县知县,著有《默斋杂俎》二卷。按沿革德平为汉平原郡鬲县地,唐置县。县境古有鬲般,久已湮于为田,故县亦称鬲盘。按本志序,县志创于嘉靖甲寅知县赵镈,万历丙午知县王霖重修。此志胤德依前志校雠参订,考证史籍,补入一二条而已。选举人物于唐以前诸人,未有著明籍里,艺文所录冗滥无绪,至文献事实,所增无几。
平原县志二卷明万历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思诚修,高知止纂。思诚字克实,号定宇,直隶山海卫人;万历癸酉乡荐,十五年任平原知县,任满升济南府同知。知止字明甫,平原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阳曲知县,补大名,调长垣,以疾归。按平原在汉为平原郡平原县,唐以后属德州。此志据邑人张蕙所撰志稿重辑,分建置、疆域、山泽、物产、风俗、民赋、祠祀、学校、人物、官师、名宦、杂志、艺文诸门,书首有分野、区界、城池三图。此志类次,先建置后疆域,又以城池、市镇、郵舍隶于疆域而分条,以古迹、坊表、冢墓入于杂志而分条,乖其体例。后世继修邑志者,每讥其类次失伦。按本志卷前载知止所撰《述志》一篇,谓所定门类,依据张蕙前志,而润色损益,苦心而功倍焉。兹观此志体例不纯,记载亦无编法。若以调停塞责,岂能归过于旧志体裁所失耶?明人修志,大致沿袭前志定例,独少变更体裁,重创新例,为当时修志者之通病也。
曲阜县志六卷明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增刊(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孔弘毅纂修。弘毅曲阜人,孔子之后裔,由廪生选考,除授世职曲阜知县。自《阙里志》纂成后,曲阜向无县志,孔运同始以编年体例纂辑掌故,有似邑乘之作。嘉靖中藩僚孔弘干,厥后知县孔弘复相继纂辑邑志。此志弘毅纂成于万历癸亥,不用编年体例,志分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文献志四门,细目九十有二。只记官治、建置、政事、田赋、户口,而不载孔、颜事迹,以示与《阙里志》分涂。康熙间又为增补万历癸亥后至康熙初事,分隶于各门之后。按其田赋所纪孔氏轻粮,而祀田占四千二百余顷,全县纳粮之地亦仅五千一百余顷。曲阜一县之故实,除圣迹以外,一无纪载。
宁阳县志八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存卷四至八。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清刘兴汉纂修。兴汉字干帷,汾阳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初任宁阳知县。宁阳为汉侯国,属泰山郡;隋、唐为龚丘县,属鲁郡;金大定中复为宁阳,属兖州府。元属济宁路,明、清属兖州府。邑有宁山,在县北十八里,为邑之主山,邑城在山南,故名曰宁阳。自元邑令韩珪撰《历代沿革记》,是为记载邑事之始。明万历初,知县李贞延邑进士王正容始纂县志授梓,是邑志之始。此志为兴汉据《李志》重辑,增补七十年之事。志分方域、建置、职官、赋役、选举、秩祀、人物、艺文八门,各门均析子目。职官、选举皆立表,但编年未标帜年分,眉目不分。艺文志不载墓碑,而谓墓碑为子孙之称扬祖父,未必尽实也。而独收王筠之碑,以为重孝;如碑不足据,则筠之墓碑何独足征,此自乱体例也。又其书于考订颇阙略,其后三十年知县李温皋,依其原书体例再加厘订,引征考订,匡补缺误甚多,宁志体裁始臻完备。
邹志四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刊本(天津人民图书馆藏)
明胡继先纂修。继先四川汉州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任邹县知县,升兵部车驾司主事,官至开封府知府。邹为孟子之里,秦始置邹县,明时属兖州府。《邹志》源委未可详考,按本志继先序谓:“旧志修于许君守恩,增于王君一桢;亦既已分别疆宇而搜罗典故,迄于今一十有七载矣。”以知万历前已有邑志。又据《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载:嘉靖四年修,《邹县地理志》四卷,戴光修,谢秉秀纂。其志乘源委可考大致如此焉。此志为增续王一桢志后十七年之故实,所定体类凡十四门。书中纪载以述孟子事迹居多,记孟庙在城南一里许,宋景祐四年所建。孟墓在城东三十里四基山西麓,墓荒芜已久;宋景祐间孔道辅官兖州时所访得而重建也。按此志仿《阙里志》体裁,主以纪载孟氏事迹,为方志中别出之体裁。
泗水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二十四年刊本(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藏)
明尤应鲁修,乔允纂。应鲁晋江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二十一年任泗水知县。允泗水县人,庠生,事迹未详。泗水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年邑令张祚,此志仍《张志》体例,续四十年之事,并增订《张志》缺误,汇为方舆志、建置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灾祥志、牧政志七门。泗水古卞国,又名锦川,秦为泗水郡;汉置卞县,隋开皇间改名泗水县,属兖州;元省入曲阜,旋复置。泗水发源处有泉林,为邑之名胜。春秋时有卞庄子仲田为卞人,人物志为列世系一门。方舆志图考有仲子祠图,及历山舜庙图,艺文志收元孟从仕重修《舜宫记》,记有云:“县南八十里有历山,世传以为帝舜所耕之地,其傍九男之渚,二女之台,指为遗迹。山之东里许有祠,有金大安元年重修碑,其宫始之日则莫可考。”按明陆■〈釒弋〉《山东通志》所载舜耕历山纪载,一以为在濮州,一以为在冀州河东,一以为在历城,而卒以濮州为是,并无一语及以泗水。其后贺逢吉以孟子语:“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东夷之人也。”乃作《帝舜历山辨》,谓诸冯即泗水近处之诸冯村,以驳陆■〈釒弋〉《通志》所引证应劭、郑玄、皇甫谧以濮州为帝舜之历山说,力辨以泗水历山为正。应鲁亦以此说作《历山考》,附载于本志艺文。故此志图考、山川、古迹、祠祀诸门,以帝舜历山之考证博引旁征甚繁。
东昌府志五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胡德琳修,周永年纂。德琳临桂县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三十五年任东昌府知府,四十年去,四十二年复任。永年字书昌,历城县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生而好学,尝弃产营书,凡积五万余卷,乃约曲阜桂馥,筑借书园于历城,以开图书外借之始;其终生虽好学而不著书。按本志沿革,东昌在汉时为东郡、鲁郡、清河、平原四郡地,唐为博、魏、贝等州地。元始置东昌路,明洪武时改为府,清仍之。此志修时,领州县凡十四。府志创于明永乐时,万历二十八年王命爵又修府志二十二卷。此志继万历《王志》重纂,按德琳序谓:“于康熙五十年孙公元衡,欲延卫园先生刘淇修之,以忧去不果,后金公启洛又修之,稿垂成而去任,稿亦旋散。”据此则此志为《万历志》后首成之书也。按其体例,卷首列总纪一篇,杂撮历代故实,摭拾皆琐事,卷末又有杂缀一篇,实与总纪无异,而缀致琐细尤繁,如此编法,殊无伦次。地理志所记山川,未详源委,古迹、陵墓亦未引征考证,颇多讹误。惟经籍、金石二门,著录郡人著述碑志文字颇多,可资参考。
博平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堵嶷纂修。嶷汉阳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元年任博平知县。按本志纂修表,列为堵嶷重纂,进士张翕补修,教谕孔员昆校,邑人张至善、傅学元采集。阅其书以知《堵志》实出于张翕手笔,嶷仅加重订而已。翕荏平人,又纂有《荏平县志》。按博平秦为博陵县,汉改名博平;唐、宋时属博州管辖,元、明以后为东昌属邑。博平当南北朝及金、宋之时皆为分疆要邑,地当兵冲,其阨运固不能免,以故文献无存焉。及明正德间知县胡瑾始修县志八卷,万历辛卯知县华汝梅延邑人冯训又为重纂。此志则仍因《冯志》旧本,而补七十余年之事。其书体例诡异,多采旧志原文,而不注明系引旧志。其所记市井贩厕鬻隶走卒,多缨帽缃鞋,纱裙细袴。全为万、隆间服饰风尚也。道光间杨祖宪修县志,亦仍其陋习,不脱明人风气。至光绪间李维城修县志,始脱旧志陋习。
冠县志六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谈自省修,杜华先纂。自省南直隶(今江苏安徽地)丹徒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三十三年任冠县知县。华先字孝卿,冠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官至湖南按察副使。冠县为春秋时晋冠氏邑,自晋三分属魏,汉为清渊县,西晋改名清泉;隋开皇六年析清泉置冠氏县,属魏州;元升为冠州,明洪武二年改为冠县,属东昌府。嘉靖二十四年始成县志五卷,纪载简约,华先踵之纂成此志。其书考信自三代迄明,分为星野建置志、山川城池志、公署祠祀志、秩官师儒风俗物产志、户口田赋马政志、人物选举貤封志、古迹志、艺文志八类。顾其编例,殊无纲领,皆以志标篇名,亦属未妥;但纪载绝少遗漏,为邑人赵光远所为捃摭搜集焉。
高唐州志七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金江纂修。江字孔殷,义乌县人,嘉靖中官高唐州同知,尝傚宋濂《浦阳人物记》例,著《义乌人物志》二卷。按本志所述,《高唐州志》天顺庚辰学正卢瑞始成志六卷,嘉靖壬午知州王大化又作《后志》二卷。此志乃继前后二志重纂,其志类为图四,为表三,为记二,为志、为述、为传各一,总为六纲,凡四十一目,又附目十一,体裁臻备。按其所叙高唐沿革,春秋时为齐邑,其名见载于《左传》《孟子》,杂出于《史》《汉》及辞赋家之言。汉为县属平原郡,隋改属博州,唐时曾改为崇武县,寻复为高唐。五代、梁时又改名鱼丘县,后晋为齐城,后汉又复为高唐。元时升为州,领高唐、夏津、武城三县,明省高唐县入州属东昌府。观其编法铺陈记述,而无引征考证。所纪州之政典故实,亦欠稽考史志,高唐见于史乘故事甚繁,而此志采撷为何如此之缺略也。
青州志十八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杜思修,冯惟讷纂。思字子睿,鄞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历任州县十余年,升青州知府,著有《考信编》七卷。惟纳字汝言,临朐县人,嘉靖十三年与兄惟重同榜举人,十八年又同榜登进士。授宜兴知县,调魏县,升蒲州知州,历官扬州同知,松江督赋,陕西按察佥事、陕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终身以著述为事,辑《古诗纪》百五十六卷,《古逸诗》百三十卷,所著文曰《冯光禄集》十卷。青州自隋、唐以来治益都,元为益都路,明为青州府,曾一度为山东布政司所。郡志据《明史·艺文志》所载有锺羽正《青州风土志》四卷,《山东通志》载曹珖有《青州考》,均成于此志之前。按此志修时青州领益都、淄川、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邱、诸城十一州县。其书编例,首例总记上下二篇,统记一郡千数百年之事,次例志、考、传、艺文,分叙领属州县,条次极具法度,当时推为山左名志。今传本天一阁所藏者,存卷一至卷八,卷十二,卷十六,卷十八。北京图书馆所藏者,缺卷十二、卷十五至十八,二书合配犹不臻全,是为憾事。
颜山杂记四卷清康熙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廷铨纂。廷铨字伯度,又字枚光,号沚亭,益都县长孝乡人,明崇祯庚辰进士,入清以荐授河间府推官,擢吏部主事,历官内秘书院大学士,卒谥文定。此志廷铨述其乡里之山川、风土、物产、古迹、旧事、轶闻;以长孝乡之颜山而名,故曰《颜山杂记》。分山谷、水泉、城市、官署、乡校、风土、岁时、长城考、物产、物暴、遗文诸门,书首无例目,书内分篇亦芜杂无序,体裁次佳;然其叙一方之事物,则纤细无遗矣。《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记谓:“益都有颜神镇形势险阨,明代尝建城设官以治之。”而此记自序谓:“今颜山上古长城,乃齐、楚之防塞。”《四库提要》谓其为考核之踈。但此记《长城考》非无考据焉,断城始于战国所筑,《四库提要》谓是明时之物。廷铨明人,岂不能考据明时筑城事耶?夫城池代有兴建,当不可断为最后兴建之时为是。不然则我国之长城,只可为明时所建,而岂不可谓为战国秦时之物欤。此《四库》不重视志乘之一证也。按廷铨著有《沚亭删定文集》,有《颜山杂记手稿题辞》一文,此记未收入,此文为此记刊成后所作也。《沚亭删定文集》刊成于此志刊后二十余年,廷铨又重纂二稿,而未见刻本也。
乐安县志二十卷清康熙六年重锓明万历三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孟楠修,蒋奇鎛纂。楠字伯茂,大名府濬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三十一年任乐安知县。奇镈乐安县人,万历己卯科经魁。按《乐安县志》始创于明成化间知县沈清,嘉靖丙午县人李舜臣又重纂。此志增补嘉靖旧志而作,有邑人赵秉忠序谓:“始增订于张四维,校正于张孔思,笔削而告成事则蒋奇镈,综理提调以付剖劂,则邑令孟楠也。”其书凡二十门,皆首有小序,后有论赞,卷前有图四页。如论水利、论土化、论荒施、论马政、论物产、论风俗、论经术诸门,皆书考之体,凿凿典雅。沿革所载谓:“乐安本汉千乘县也,地割于广饶。言乎隋以前,千乘与乐安其实易以淆,言乎隋以后,千乘与广饶其地乍不辨。”然据瞿宣颖《方志考》,雍正山东《乐安县志》条谓:“乐安西汉千乘郡之千乘县,而无据。《方舆纪要》则以为汉齐郡之广饶县。清胡朏明《禹贡锥指》说也,隋移千乘县治于此,唐曾置乘州,旋废,金天眷中改今名。”宣颖之说,是按乐安、《雍正志》建置,但按本志所载《嘉靖志》李舜臣序谓:“引《水经注》之《淄水注》曰:淄水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南,言故当有新城。今城北二十里外有故城址,是郦道元时广饶县城。然又未知为千乘欤,则又未知为乐安欤,汉千乘县者,河所从以入海也。”按此则乐安为汉千乘县之地,亦未必无据焉。又此志人物,首载欧阳生及儿宽,二人皆为汉千乘县人。欧阳生字和伯,事伏生受《尚书》,而授儿宽。宽复授伏生子世,世传至曾孙高,高传子阳,阳传子地馀。以中庶子授太子经,世为博士,元帝时地馀侍中贵幸至少府,卒,帝赐钱百万。后其子政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尚书》有欧阳氏学。乐安为欧阳学派之所自出,至明时若孙整、阎宽、蒋旸、徐道、陈纶、李舜臣诸儒皆言《尚书》之学闻于时,皆为乐安人也。
昌乐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卷三)
明朱木纂修。木字守愚,常熟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二十四年任昌乐知县。按沿革,昌乐为汉营陵县北海郡治所,隋、唐为营丘,宋始改名昌乐;明时属青州府。邑事始见载邑人高凌云之《古青郡邑志三略》及木任知县,遂命凌云再搜罗故实,自为去取笔削,编成此志。总分八纲,文简事核,义例谨严,由是昌乐一邑之故实备矣。
临朐县志四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家士修,冯惟敏纂。家士字汝希,河南光山县人;正德十一年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任临朐知县,任满升滦州知州,时号鲁省贤令。惟敏字汝行,临朐县人,嘉靖十六年举人,谒选直隶涞水知县,历任镇江府教授,保定府通判,致仕后自号海浮山人。所著诗文典雅核实,著有《山堂词稿》四卷,《击■〈巩上木下〉余音》四卷。按临朐为春秋时齐之骈邑,汉名临朐,属齐郡;东汉属齐国,晋属东莞郡,南北朝时为昌国县。隋初改名逢山县,大业间复名临朐,属北海郡。唐、宋属青州,金析置穆陵县,元并为益都,明为临朐县,属青州府。按临朐县志今存以此志最古,光绪十年知县姚延福修《临朐县志》序言此志已不存矣,然《天一阁藏书目》著录此志,何云不存。按此志编次,卷前有临朐县邑内图,县境内图。分类四,曰风土志,凡一十八目;曰官政志,凡一十目;曰人物志,凡一十二目;曰杂志,凡八目。以物产入于风土。临朐明时有银矿,为富豪开采,富豪依财势抗官,有司莫可追理。按此志惟敏序谓:“邑有三大害,凿然不易为治也。”三大害者,按本志艺文志所载,惟敏《矿硐议》谓为矿徒枪手及诡赋,矿徒恃富豪之势虐矿工;枪手者为护矿兵,其害与矿徒相表里;诡赋者,则富豪拒纳赋税也。当时临朐护矿枪手设有一千八百名,而矿工人数虽未见详载,则必多于枪手数倍,以此可知明时临朐矿场规模之大也。
临朐编年录七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纂人未详。临朐县志今存者,有嘉靖、康熙、乾隆、光绪诸志,皆用“志类”编纂。此书体用编年,又未见于著录。编年方志,始于明嘉靖时黄光升修《长兴县志》二卷,任德修《随州志》二卷,今惟《任志》犹存。按此书首列临朐二千余年来之邑名,曰骈邑、曰郱、曰昌国、曰盘阳、曰零武、曰逢山。又其疆域半及者,曰朱虚、曰穆陵、曰西安、曰郚城、曰盖、曰琅玡。又其传闻疑似者,曰东阳、曰桑渎、曰臧马、曰虚水、曰朱阳、曰校。以下编年记载,自黄帝元年至清雍正四年,共四千四百二十三年,于邑之沿革、建置、赋役、职官、选举、物产、杂事皆按年插入,事繁者又为之注,考清代编年志书,存者惟见此书耳。
安丘县志二十八卷明万历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卷一卷七卷十抄配)
明熊元修,马文炜纂。元字子贞,光州人,万历十二年进士,翌年授安丘县知县。文炜字仲韬,安丘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德安、云梦、孝感,官至江西巡抚。所著有《雁门集》一卷,《淮阳杂录》二卷。此志初为邑人刘希孟执笔,未竟稿;再属笔于文炜,告成于万历己丑。书分为纪、考、表、传四纲,纪一、考十、表五、列传十二,每纲皆有小序。总纪一篇,叙一邑编年之史,体例得宜。补以历代地理沿革封建诸表,综核详明,法度严整。惟人物诸传,琐分为十二,殊不免芜杂矣。然明人修志,体例能臻此境者,是为难得耳。书末附康熙《续志》二十五卷,是为任周鼎修,王训纂。大致依前志体例,惟去其地理、封建、俷德三门。为《四库全书提要》所讥曰:“地理封建,本无可续;如俷德不至,害及一邑。”
诸城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存卷七至十二,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明王之臣修,陈烨纂。之臣字任吾,陕西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沾化知县,万历二十九年调知诸城知县。烨字光宇,诸城县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升员外郎,出知同州知州,真定府知府,南京刑部郎中,延安府知府,官至陕西定边道兵备副使。按本志沿革,诸城为春秋时莒、鲁之地,战国为齐下邑;秦为琅玡郡治,西汉至元魏,为东武邑,迄隋始名诸城,属高密郡。自唐迄元均属密州,明洪武省密州,并入诸城县,遂为青州府领县。又凡例云:“永乐中始有县志,仅数十页,所纪者惟洪武及永乐初年事。至嘉靖甲寅,县教谕王应斗又为纂辑,亦多缺漏,时邑令为唐山祝天保也。”此志烨用嘉靖王应斗《志稿》体例,其于建置因革,迄历代遗文,凡七十四篇,而无大纲领目,每篇有序有跋,其辞雅饰可诵。其书偏重文词,而于事实缺少考证。
登州府志二十二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施闰章纂。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人,顺治六年进士,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侍读,历官江西布政司参议,山东提督学政按察佥事。此志闰章官学政按察佥事时所作。闰章以诗文名于时,与宋琬时号南施北宋。琬亦尝撰《永平府志》与闰章之《登州府志》并称清初才士杰出之作。按其书凡例云:“本之《水经注》,杜氏《通典》,《齐乘》《一统志》《山东通志》,仍以泰昌旧府志参之。”按其时嘉靖旧志已亡,而八属邑志亦未备,纪载难免阙漏。其书凡二十二卷,一星野灾祥、二沿革疆域形胜山川、三城池公署、四学官祀典、五武备、六乡都坊市桥梁宫室、七古迹陵墓寺观、八物产风俗、九户口田地赋役驿传、十兵事海运、十一封建宦迹、十二十三职官、十四十五辟举科贡封荫武弁、十六十七人物、十八流寓列女仙释、十九至二十一艺文、二十二杂志。按其分条目琐碎,体裁不纯,所载典章制度、武备兵事、有关郡之大事,非漏缺则简略。惟所载古迹甚繁,而附会亦多,又往往近在百年以内,故家园亭、仙释碑碣,强为附丽,尤属猥杂。而闰章自序谓:“若夫蓬莱三岛,蜃楼海市之观,神仙恍惚恠幻;此固骚人达士之游目骋心,临风自得者,非志所能尽也。”按其书以其记琐事之汜滥,而闰章犹恐未尽也乎?然其所长者亦有之,若物产纪及龙刍、方竹,登州今无,而赖此可考。若《通志》误以东海、祝其为在府境,亦赖本书而纠正也。又观其序论诸篇,彬雅可诵,盖出闰章手笔,而以其体裁则颇见疏解,而自谓讨论于顾氏亭林,恐未必然也。总评此志,是为骚人文士之书,至于卓然史裁,则犹未逮也。
蓬莱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岗纂修。岗字仑侯,滦州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六年任蓬莱知县。蓬莱枕山负海,一丘一壑,莫不耸峙环抱,万里澄波,丹崖仙境,见称史册。然其境万山连续,皆童山不产,故其民以渔为生。按沿革蓬莱初为镇,隶黄县,唐始置县。旧无邑志,有之自此志始。其书分为八纲,二十七目,为岗所议例,体例简括。而修志姓名表题蔡永华修,疑有窜乱。此志乾隆间有补刻本,原本则罕见之。
黄县志十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蕃纂修。蕃字锡征,通江人,举人,康熙九年任黄县知县。按黄县为唐先天中分蓬莱县之黄冠村立县。明以来为登州府属县。考其邑乘原委,据乾隆知县袁中立修县志序谓:“创于嘉靖辛丑知县贾璋,一修于崇祯庚辰知县任中麟,再修于康熙癸丑知县李蕃。”李蕃之志即此志,按蕃本志序谓:“与同官豫章肃子介庵,关中姚子瑞石,暨学博张子袭弼,商确参酌。”故此志非出于蕃一人之手。阅书中分纂,又有范廷凤、门可荣、王一较诸人。黄县明志今则无存,存者以此本最古,且传本绝少也。其书以风俗及乡都,纪述较详,风俗言黄民为生者,惟贸易为计,而妇女尤勤纺织。乡都记县有四都,莱都则极小,积合都而不及别都之一大社。乾、卢、平三都,亦有小社,不及大社之一甲大。以记清初乡里制度,都以下有社,社以下分甲。如此之类,可考古代乡里制度之绝好材料。
福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六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明宋大奎修,郭如泰纂。大奎陕西延长县人;贡生,历任获嘉知县,武定知州,万历四十三年调任福山知县。如泰福山县人,儒学生。此志为如泰编次,刘弘任为之删订,郭尔郊为之校正。书凡地里、建置、贡赋、职官、宦绩、人物、恩纶、文翰、杂志九门,子目凡七十有二,体裁尚为简核。按其沿革谓:“福山春秋时属齐郡,汉为东莱县之两水镇,以清洋、大姑二河汇于左故耳。迄金阜昌二年始建为县,隶登州,取西北境之福山为名焉。”福山为邑之主山,山多名胜,金刘豫尝登临之,视为福地,遂名福山,又以名县。燕台在其县南,于古遂为名胜地。
招远县志十二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作砺修,张凤羽纂。作砺顺治十七年招远知县。凤羽招远县人,事迹皆未详。招远旧为掖县之罗峰镇,金天会二年始析地置县,属莱州。明初升登州为府,割莱州之招远、莱阳隶焉。县志此本为首创,乃取郡州志之涉及县事者,辑录成篇,而未有摭撷征考。书分星野、山川、学宫、风俗、物产、赋役、职官、科贡、人物、艺文诸门。海滨僻邑,纪载无几耳。此志原本今存者无几矣。流行本为道光二十六年重刻本。
莱州府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龙文明修,赵耀、董基纂。文明江西永新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七年任莱州府知府。耀字见田,掖县人,隆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官至河南提学佥事,浙江提学副使,山西参政,阳和按察使,巡抚辽东右佥都御使。所辑有《古文隽》一书。基掖县人,万历八年进士,官刑部主事,南京礼部主事,升员外郎、南京光禄寺少卿。莱州置州始于唐,明时升为府,领县五、州二、掖县、平度、潍州、昌邑、胶州、高密、即墨。府志创于明嘉靖乙未郡人毛文简所纂,此志为继《毛志》重纂。书首列考异;卷一列图凡九,表三,卷二至卷八,自星野至艺文,凡五十三篇,无大纲统目。卷二山水附海运考一篇,记海运始自元初,从平江刘家港入海;卷五列帝迹贤哲二篇,帝迹纪汉孝武帝刘彻初封胶东王于此,后七年立为皇太子,再三年即皇帝位。又记蜀昭烈帝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献帝时为密丞,后帝于蜀。此篇仅载二帝,寥寥数十言而已。贤哲记吕祖谦为东莱人,吕祖谦外,又记周治长、郑玄,皆不用传记体例,记述散无法度。艺文志所收吕祖谦文及有关纪载吕氏家世之文居多。按此志体例文笔,未能臻于至善,其书原刻本,今存无几矣,民国二十八年赵耀第十三世孙琪,以铅字重印,首页有吴佩孚题签曰《重刊万历莱州府志》。
潍县志九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珍修,陈调元纂。珍陕西临潼县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潍县知县。调元字巽甫,号鸥盟,潍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授宁津知县,以歼盗功,擢刑科给事中。入清为行人司司正,即致仕归。《潍县志》昉于明万历癸酉,为邑人刘廷锡所纂。按本志刘应节序谓:“旧有志,岁漫灭不可读。”则万历前已有志矣。此志为调元里居时所纂,其体裁悉依《万历志》,所续者自万历癸酉至康熙壬子间之事,癸酉以前增补者极少。志中引录古事泛及齐国之事,多为附会。又其书第九卷题为《续潍县志》,是为列女志也,因旧志未立此门,故题曰《续志》,于体例论,殊若不妥。因此志是为重纂,不过沿用旧志体例,不可以续志标其篇。按潍县置治,始于隋开皇中置潍州,明洪武中降为县,隶莱州府,清因之。县东北有潍水,源出琅玡山之箕屋,流县东迤入海;为潍县之襟带,县亦因是得名。
昌邑县志八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党丕禄修,李肇林纂。丕禄字秀钟,陕西郃阳县人,举人,顺治十四年任昌邑知县。肇林昌邑人,贡生,仕夏津县训导。按沿革,昌邑为汉北海郡都昌县地,宋建隆中始易名昌邑。县志可考者,为明万历戊寅知县侯鹤龄始修,此志为肇林与邑人杨炅同纂,成于顺治辛丑,卷前有丕禄及邑人于沛霖二序,丕禄序谓:“杨子多记往事,谈上下数十年遗踪旧迹,瞭若眉列;出所藏残志一篇,数多手纪。”按其语,此志乃改编杨炅私志而成,而杨炅志稿成于明时。此志率从其旧例,如涉及明朝若君国等字样,仍用顶格抬头。所纪忠臣孝子烈女,有多忠于明者。艺文多选明人著述,录清人所著,只有八景诗数首,纂者颇有民族气节。其体例凡八门,至于子目分隶未尽妥协,天文一门,所析分目,则多为强附。卷帙简短,故实无多。
胶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孙蕴韬修,高国槱纂。蕴韬汉军正红旗人,官生,康熙十九年任胶州知州。国槱胶州人,生员。按沿革,胶古介国也,自春秋鲁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觐,始隶中土。其见载于《春秋传注》曰计、曰介、曰介根,皆胶之古名。秦曰黔陬,汉曰计亓,自魏、晋迄隋、唐、五代又复称黔陬,宋改为胶西县。金时分设三镇,曰梁乡、曰张仓、曰陈邨;元始置胶州,领三县,曰胶西、曰高密、曰即墨;明省胶西县隶莱州府,清仍之。明万历十九年知州余邦辅延郡人赵慎始纂州志,康熙十三年蕴韬又成此志。其书采摭揣摩,皆出国槱一人之手,于古事搜撷繁博,弃取考核,尚为严审。人物志所收董仲舒、费直、庸谭、张敞,皆为胶人,但征引犹未得实,如土贡物产,非胶产亦滥载之,不免虚构失实。志成后张谦宜作《州志别本》,正其所失,可谓能力矫其浮滥之弊者也。
即墨志十卷明万历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许铤修,杜为栋纂。铤号静峰,武清县人,万历二年进士,六年任即墨知县。为栋祥符县人,举人,万历六年任即墨教谕,升陕西洛南知县。即墨志原委未可详考,按本志为栋序谓:“原述作《墨志》,旧本莫考,其稿之传于今者,范周、解孙手笔也,今志多因之。”则此志纂时,犹有范周之志,为栋因之纂成新志,分编者有周都。书分地理、建置、田赋、户口、秩祀、官师、选举、人物、杂志、艺文十门,子目凡六十四。按即墨为周时之夷国,春秋时入齐,名曰即墨;隋开皇十六年置即墨县;唐、宋以来其名未改。其地三面濒海,右伏马按,北至灵峰,二劳拱其南,天柱维其东,形胜险要。今之青岛为县境之一岛,距县治一百里,自明以来为海防通商之地。按本志序称:“即墨之跷,车毂击,人肩摩。”其于明时已为熙攘海市,此志杂志、艺文二篇记之甚详。
武定州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佃修,刘继先纂。佃安福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武定知州。继先字敬虚,武定人,嘉靖辛卯举人。武定在汉为乐安国,唐置棣州;明永乐初以避讳,改为乐安州,宣德中平高煦,以旌功改名武定,属济南府,领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四县。此志为州志首创,其体裁极佳,摉隐抉幽,事迹灿然。万历间邢侗重修州志,称之为文献之宗。
阳信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周虔森修,张璥纂。虔森字天予,武进县人,由捐贡为阳信知县。璥字霞城,阳信县人,拔贡,任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知县,居官六年,以亲老请归,年仅四十三,所著有《怀归集》《岵吟集》。阳信县属乐陵郡,本志沿革,以为汉厌次县地也。县志创于明嘉靖十一年知县徐九皋,万历十三年知县朱大纪再修。此志踵《朱志》重纂。其书分类凡十,其编次以天文次于沿革之后,岁时附于典礼之后,风俗附于户口之后。乾隆《阳信县志》凡例议为不妥。如此类次,明人所修州县志尝见焉,此志乃沿袭旧志体例耳。艺文志载虔森《驱■〈虫予〉蚊文》一篇,■〈虫予〉蚊者害苗之虫,为禾稼之蟊贼,古之县令创导除虫,是为难得焉。按此志摭采虽繁,以东方朔为厌次人也。既以为厌次人,而朔之事迹不加搜采,不免有疏漏之病。
乐陵县志八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郝献明修,胡岳立纂。献明万全卫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十五年任乐陵县知县。岳立字万仞,慈溪县人,与献明同年举进士。游华山道经历下,献明留修县志。按沿革,乐陵置县自汉始属平原郡,东汉建安中置乐陵郡,以县属之。晋移郡治厌次,为乐陵国。刘宋改国为郡,隋废郡,以县属渤海郡。唐初属棣州,后属沧州,武德四年析饶安地置鬲津县,贞观元年省。宋熙宁中徙治咸平镇,明洪武中又徙治富平镇,为今县治所。县志始于万历辛丑知县王登庸所修。此志继《王志》重纂,总分六门,以体裁过简而不详;惟记山川之名胜,景迹之大观为详备。户口之生息,土壤之黑赤亦备。叙乡都之分区与名称,仍明洪武初制焉。此志载县分东西南北四路,每路分若干约,每约复领若干庄,为县疆理制,与清初他县有不同。
肥城县志二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尹任修,尹足法纂。任枣强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授肥城知县。足法肥城人,举人,历任麻阳、永明知县。按旧序,志始修于隆庆壬申知县顾庭,为邑人巡抚河南右副都御史李邦珍所纂。此志继之重纂,成于康熙壬子。其书分上下二篇,篇以下分目凌乱而无条贯。肥城居泰、岱、济、汶之间,农产丰富,尤以产桃味美,以惟吕、凤山、因留诸乡所产尤佳。此志物产门仅述产桃而已,何疏略如此也。
东阿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清刘沛先纂修。沛先四川阆中县人,举人,康熙初任东阿知县。按县古为东阿、榖城二县地,北齐省穀城县为镇,属东阿,明初迁县治于穀城县。县所辖之安平镇,一名张秋,元时称景德镇,商贾辐辏,比县治为重。《寰宇记》载:“贡阿胶出于阿井。”即在此镇。按旧序,邑志于明弘治庚申知县秦民望始修,万历壬午知县朱德载重修,为邑人于慎行所纂,颇具体裁。此志沛先序谓:“其书海内目为信史,真令洛阳纸贵。”惜《朱志》不传,此志则仍依其体例,列为四表八志,自方域迄艺文凡十二类,为出于沛先亲笔。康熙五十四年郑廷瑾修县志序谓:“《刘志》为之校雠者,有李居易、王吉臣。”阅郑廷瑾志仍万历原版后增补,每类小序,皆用万历志原文,修辞典雅,为于慎言所作。慎言为文绝妙,推重于时,所著有《冲白斋存稿》。
单县志二卷明隆庆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夏维藩纂修。维藩直棣故城县人,隆庆初任单县知县。按沿革,单县为春秋时单父封邑,汉置单父县,属山阳郡;刘宋改号离狐,齐废,隋复置单父县;唐末朱全忠改为辉州,五代后唐同光二年改为单州,宋、元因之,明降为县。单故无邑志,此志为维藩官单县时,得邑绅惠鉴家藏县志稿,乃与其同年友潘春楼及邑人周卫阳增损繁简,益以近事编成。书分为舆地考、建置纪、学校纪、田赋考、官师表、选举表、孝烈传七门,凡四十二目。体例简略,仅载一邑之梗概而已。
巨野县志十卷明天启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十)
明吕鹏云、方时化纂修。鹏云号溟南,直棣东明县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任巨野知县,官至御史。时化歙县人,举人,天启初任巨野知县。按旧序《巨野县志》始于嘉靖丙午知县江廷藻,万历庚寅知县殷如孝重修。此志为鹏云增续前志万历庚寅后三十余年之事,纂成此稿,以奉召北上。及时化任邑令取其成帙,仍其体要,以芟削润色,刻成于天启癸亥。按此书卷前有天启三年鹏云及时化二序,书内分方舆、山川、建置、食货、学校、秩祀、职官、口碑、选举、人物、列女、艺文、金石、风俗、杂稽十五门,职官、口碑、选举,间有崇祯时补版。口碑者为宦迹传,立名偏好诡异。风俗记礼俗人情饮食令节民事甚详,俾此可考巨野人民明时之风习。按巨野为春秋时鲁之武城县,曾子出生、子游所宰之地。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于此,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因泣叹以为不祥。此志古迹载县境有获麟塚、麒麟台、瑞嶙寺诸胜迹。
郓城县志八卷明崇桢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米嘉穗纂修。嘉穗字大年,福建邵武县人,举人,崇祯四年任郓城知县。任满调德平县。郓城为汉廪丘县地,隋开皇中于其地置郓州,郭县曰郓城;唐仍之,而移州治于须昌,领县五,郓城其一县也。明时郓城属济宁州,兖州府。按本志序谓:“传闻正德初年有野人逸书,纪郓事大略,嗣后赵若唐因之,稍加笔削汇成一册。又三十年隆庆元年,知县王敬延邑人侯祁、张镐等更修之,为二卷。”按赵若唐所纂之志,见《天一阁书目》,是为知县马奇修成于嘉靖十九年。此志为嘉穗主辑,邑人李瓒、赵栩然、刘附衮、孙鲸等分曹助辑。其书义例尚能得体,详略去取得宜。所纪风俗民情,颇为详备。灾祥篇载天启二年闻香教徐鸿儒入城事甚详,可资史传佐证。闻香教即白莲教也。
兖州府曹县志十八卷清康熙五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郭道生纂修。道生汉军镶白旗人,康熙五十三年任曹县知县。按旧序言:“曹县志书创修于明弘治间知县邹鲁,嘉靖己亥知县隆文良又修之,万历庚寅知县钱达道又修之,崇祯庚辰知县郭万象又修之;康熙壬子知县门可荣又修之,康熙乙丑知县朱琦又修之。”此志成于康熙丙申,仍康熙乙丑志体例,书凡十五门,子目一百有十。于康熙一朝,迭经三次修纂,事多漏缺,猥琐谲怪,事属不经。志杂记述:“邑产孝女麦,迎春而生,一宿而实,约略四五颗,或见于门闾之上,或生于瓦釜之中。得之者以为吉祥之应献,是麦荐诸孝女祠。”按曹县本唐、宋以来曹州附郭济阴县,洪武初以水患移县治于安陵,又移磐石镇;于是改州为曹县,属兖州府。正统十一年复于旧乘民地置曹州,而曹县属焉,此志称兖州府曹县志,用明初制也。
定陶县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赵国林纂修。国林会稽人,河间籍,贡生,顺治十一年任定陶知县。按旧序,邑志嘉靖四十四年知县唐桐始修,万历七年知县黎邦国修之,二十年知县陈以见又修之,二十六年知县杨克顺续修。此志继万历《杨志》重纂,书分封域志、建置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杂稽志、艺文志八门。建置为李复泰所纂,人物为李盛所纂,杂稽、艺文为张彦士所纂。国林纂其所余,总集成书,分为八卷,卷首列条议,卷末载诰勅。以诰勅列后,后之修志者,每议其失次;但清初所修志书,以诰勅排次并不严于定格,而后来修志者,必以诰勅列于书首也。按此志定例简括,纪述核实,盖出众手,修辞不能划一。又侈陈故实,有重见复沓之处。定陶为秦、汉故县,唐贞观中曾省入济阴,宋复置,以后遂为曹州属县。按本志建置所载,尧帝居此,故曰陶唐。殆非也。又谓:范蠡居陶,为陶朱公,亦非也。盖其地战国时为齐、赵、梁、宋之冲,又为通商重地也。
濮州志六卷传抄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先芳纂。先芳字伯承,别号北山野史,濮州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选新喻知县,官至亳州同知。以诗文名,时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维岳辈为文词交,李、王立诗社,先芳与焉。按沿革,濮州古为颛顼之都,虞舜所寓焉。自唐置濮阳郡。治鄄城,濮之名自此始也。明正统戊辰河决于此,全州沦没,景泰辛未知州毛晟徙郡治于王村,为今治所。嘉靖癸未知州张实,延郑韍、文度纂州志,州之有志自此始也。此志为先芳私辑之志,纂成于万历九年,后三十年始为刊行。全书定四十五门,序次颇见散乱;所叙疆宇沿革,间多讹误。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为之纠正者甚多。
嘉祥县志六卷清顺治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太升修,董方大纂。太升字霁旭,辽东人;顺治五年任嘉祥知县。方大字集之,嘉祥县人,拔贡。嘉祥旧为任县、巨野二县之地,金皇统间,始于巨野之山口镇置县,以获麟故事因名嘉祥。巨野县志亦载鲁哀公获麟之事,实则同在一地也。嘉祥故多古迹,最著者,汉武氏祠石刻在此。邑乘于明万历时知县龚仲敏创修,其书不传。此志为继《龚志》而作。志类,曰方舆志,分为七目;曰建置志,分为十二目;曰食货志,分为九目;曰祀典志,分为二目;曰表,凡六;曰传,凡七;曰附传,凡二;曰艺文,分上下二篇。编缀颇具体裁。
夏津县志五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易时中纂修。时中字嘉会,号愧虚,福建晋江县人;长《易》学,通天文,以举人授东流县教谕,嘉靖十五年升夏津知县,任四年迁顺天府推官,以养老归。《明史·儒林传》有传。按此志为时中与县教谕王琳,及邑弟子员订论而成,义例则为邑生张翰弼所订,书成于嘉靖庚子岁,凡二册五卷。上册地理志、食货志、官师志、公署志、学校志、选举志、惠政志、祀典志、修武志,下册名宦志、人物志、灾异志、艺文志、杂志。地理志之星土篇,为时中所撰,以分星定位而考夏津沿革,夏津为古兖州之地,以证前《史》《汉》夏津属冀州之误。历来志乘家往往以考据定沿革,而不知分星之在天者,则垂天象定位,而不以沿革随之异也。分星定位,是古天文之度限,犹如今之经纬线,万古不稍或易。我国分星之说,见于《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后世舆地家,如晋裴秀以“垂象立制”而证《禹贡》之九州。方志家证郡邑沿革,虽详于考古而不涉占验;虽博引曲证,以资谈论,则可于实用,而与天象则毫无所当也。清人傅鸾翔著《地舆之学须通天文说》有云:“舆地之志,古今之沿革屡殊也,畺域之广狭屡变也,山水之称名屡更也,城市村镇之盛衰无定也,宫府职官之废立无常也。惟天文之度限则固亘万古而不能或易。”(见《沅湘通艺录》卷五)夫天文分野之学,自魏晋以后,历朝聚讼纷纷,而从未占验于地理沿革之学。而明人则复好言占验,此志时中首以星土定夏津沿革,创此成例。而后来志乘家,又绝少以星土占验沿革之迁变也。
●卷 六
○江 苏
长兴 陈光贻学
江苏省备志稿六十三卷首一卷民国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吴廷燮纂。廷燮纂《方舆记要补编》已著录。清初于明南畿地置江南省,康熙时又析江南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之名自此始也。按江苏沿革,《禹贡》为扬、徐二州之域,春秋分属吴、楚,亦兼鲁、宋之疆;战国为楚地,秦为会稽、鄣郡,汉初封吴、楚于此,吴平置扬、徐、丹阳诸州。三国扬州属吴,徐州属魏,晋初为扬、徐二州,东晋迁都建康,扬州遂为京畿地矣;宋、齐因之,而扬州多侨置州郡,故今江南郡邑之名甚多,由是混淆南北地名。梁、陈虽仅保江南之域,为南北险要之冲,而仍侨置不绝。至隋统一,置丹阳、江都、毗陵、彭城、东海、下邳诸郡。唐分入江南、淮南二道,宋为江南东路、浙西、淮西二路。元分属河南、江浙二行中书省,明初建都金陵、改元之集庆为应天府,永乐时改北平为北京,应天为南京,而南畿辖地甚广,兼及江左两淮之域。明闻人诠《南畿志》,惟记都城畿辅独详,而疏言郡邑。又其书非通志体裁。故江苏之有通志,实自康熙二十三年王新命修《江南通志》始,厥后尹继善修《通志》,成于乾隆元年,因以两江总督所修之志,统记其所领苏、皖二省之地,仍名曰《江南通志》。江苏自分省以来,蔚为东南文献之邦,而二百余年未成通志。光绪间缪荃孙、冯熙等累创修通志,仅成《大事记》《金石志》等稿,其后数继经编纂,成稿亦属不多。迄民国间,尹石公又为继纂,然终未成书。此志创议于梁平、章南夏,慨念江苏二百余年方志失修,深虑文献渐以就湮没,爰嘱廷燮纂辑。廷燮悯前《通志稿》,于咸丰前一朝之中不过数册,难以求备,尝三游北京,广为摭采,经数载考辑,成稿六十三册。所记起乾隆迄乎宣统,民国所载,不过坿及,故略而未详。盖皆在北京草创之稿,续乾隆通志后事。名曰《备志》,以为备通志雏型。其书目次,卷首序目一卷,次曰方域记,列疆域、道县沿革表、各县面积表、河川表、湖泊表、各县乡镇闾数目表、附清府厅州县沿革表,共一卷,卷分上下。次曰大事记,乾隆上中下三卷,嘉庆一卷,道光上下二卷,咸丰、同治合一卷,光绪上下二卷,附宣统。次曰职官表,乾隆上下二卷,嘉庆上下二卷,道光上下二卷,咸丰一卷,同治一卷,光绪上下二卷,宣统一卷,武职表一卷,职官考一卷。次曰选举表,进士一卷,举人一卷,分府州上下二卷,分州县一卷。次曰民政记,户口、民治、警察、保卫一卷,蠲账上下二卷,水利一卷,河工、塘工一卷,实业上下二卷,风俗一卷。次曰度支记,田赋上中下三卷,关征一卷,盐务五卷,厘金一卷,漕运一卷,库岁解款、协款、借款、洋款一卷,会计一卷,币制一卷。次曰文教记,科场、书院、学校、附佛道两教寺观考一卷。次曰武备记,旗营、绿营一卷,防营、陆军一卷,海防、海军一卷,军械、军学一卷,补制造一卷。次曰邮传记,路政、航政、电政、邮政、附旧铺递道里一卷。次曰邦交记,首列各国驻江苏领事等地表,道光一卷,咸丰上中下三卷,同治上中下三卷,光绪一卷,宣统附上海租界一卷。全书六十三卷,首一卷。凡记八,表二,凡十类。一、方域记,首列疆域,附山水市镇新行政区域表。江苏方域实跨江、淮,自分省后州县之名仅逾六十,雍正时多所分置。民国区域水道湖沼,附表颇详,若所领县,易名为多,增县实少,市镇之属,至之羼杂,拣择而载,难以尽登,村落堡寨,则未有载。二、大事记,叙前事略,近事则详,不劳繁检,编年系月,有若政记。三、职官表,大者督抚,小者州县悉登,乾隆至今,时代非近,于宫抄官薄难得,府州县志未登者,仍缺,民国职官断自戊辰岁。四、选举表,因乾、嘉以来江南乡试录已难全见,府州县志,分见亦夥,仍若不备。于乾、嘉、同、光,较少缺漏,道光、咸丰,文献无征,势难尽全。五、民政记,叙蠲账、水利、实业为详,于风俗则简略,而物产未登,因不拟摭采旧志,而俟实际调查。六、度支记,小序首云:“唐、宋以后,国家财赋,本仰江、淮。”以知江苏财赋,为诸省之冠也。按本记所载,清宣统苏、宁两属,岁所入者三十五兆,实兼关盐,乃得有此,供省用者,十兆而已。民国八年预算,所入者一千六百万,以视宣统三分减二,则以关盐归之中央,定岁出者,谓尚可余四百余万。属地方者,田赋诸税,营业收入诸类,视昔有加,岁入二千余万。交军政所经用者,咸在中央,诸县出入,亦复别出。甚贫之民,则无所与,同、光以来,蠲账之政,有经画之规,又计凡预算诸表皆入此记。七、文教记,自乾隆至同治,首记书院之重。光绪图新,学堂弘起,暨南首倡,教及华侨。记图书,乾隆书阁,文宗、文汇,胥毁于兵,不能修复。端方作督,有图书馆,搜藏之盛,各省莫及。八,武备记,纪乾隆军制,旗营为重,绿营次之,嘉、道而后,督抚河漕,皆有专标,提标而外,狼山、福山、徐州、淮扬,皆有专镇。迨光绪间,岁支军费二百万,乙未以后,重习洋操;癸卯练兵,陆军始著;旧有勇营迭经屡汰。民国军制,省只有师,及都城改此,悉归中央,省无军权。九、邮传记,所载路政、航政、电政、邮政、附旧铺递道里,路政载光绪初吴淞筑铁路,以屏外而毁之。航政同治间于宁、镇、沪诸地,始经营招商局,欲航泰西,电政始通北洋,邮政始于海关。驿铺渐废,然原置者实皆冲要。十、邦交记,按小序云:“壬寅之约,苏省邦交,导源于此。咸丰间通商之节,复移于沪,道谋无成,庚申之役,于斯酝酿,迄未能就。庚子之难,互保有成;新宁大匡,自期而后;所商榷者,惟在本域沪上。”观其小序,以知江苏邦交,是为近世国家首重。按此志为廷燮纂成于北京,江苏自分省至今,典章制度,大事掌故,此稿具备,惟职官表有缺。民国三十一年廷燮携稿南来,是时年已七十八岁,未几病卒,职官之卷二十武职表,卷二十一职官考,终未成稿。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志,并引载苏晋仁之调查,谓此志不止六十三卷。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注明职官表藏于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志,已纂成者,惟存此孤稿,宜速付印,以广流传。
景定建康志五十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周应合纂。应合武宁人,自号溪园先生,淳祐间进士,官至实录院修撰。以疏劾贾似道,谪饶州通判。是书应合充江南东路按抚司干办公事时所作也。其初建炎二年,设行宫于金陵,改为建康府,江南东路按抚司治所也。于乾道、庆元间屡辑地志,而纪载尚多简缺。景定中知建康府马光祖,嘱应合编辑;取乾道、庆元二志,合而为一,复增入庆元以后之事编成。书首为留都四卷,次为图、表、志、传四十五卷,末为拾遗一卷。其编例,条理详明,凡所考辨俱见典核。尤以史表见称,史家所谓“建康表”者,即此志之表也。其表《总序》云:“《春秋》表年以首事,太史公年表经纬之,后之纪事者法焉。国史郡乘皆有表,而例不同。今考之古建康城邑,始于周,郡县始于秦,为都始于孙吴。自城而都地寝大,周元王四年,越城长干时也。周命句践为伯时也。未城邑前不可表也。作建康表,断自元王以下表之。纬四,一曰时,表其世年而记其灾祥。二曰地,表郡县之沿革,与疆土之分合。三曰人,表牧伯之更代,与官制之因革。四曰事,表其得失之故,成败之由,美恶具书,劝戒寓焉。其年月可考者,为年表,不可考者,为世表,世不可考者,随代附见。”按其表例,分时、地、人、事四项,相互联系,而时实为纬中之经。知其时,从时一项以下,皆可索地之沿革,官制之因革,事之成败,故曰时,实纬中之经。若惟知地名,从地一项可索郡县沿革,再从地名上,时之一项,即知沿革之时代。惟知人名,从人一项可索得官之更代时代。惟知事实,从事一项,可索得事所发生时间及何人任官时所发生。“建康表”形式极简单,而表内俾可为有系统之观察也。前人所撰此志之提要序跋,均未言及此志“建康表”之重要,故本提要特著录之。
金陵新志十五卷元至正刊本,明正德补版(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上中、卷十至卷十二,卷十三下至卷十五)
元张铉纂。铉字用鼎,陕西人,官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金陵亦名秣陵、建康,自三国孙吴始建为都,其后六朝嗣起,偏据江左,金陵遂为文物之邦。历代所修志乘颇多,见载于《唐书·艺文志》者,有《秣陵记》二卷。见载于《宋史·艺文志》者,有元广之《金陵地记》六卷,史正志《建康志》十卷,宋舜庸《续志》十卷。见载于嘉庆《江宁府志·艺文》所录,又有吴琚庆元《建康志》,周应合为马光祖修景定《建康志》五十卷。均修于张铉此志之前,而今大祇不传,惟周应合《建康志》见收于《四库全书》。此志铉纂成于至正三年,翌年奉元路儒学刊版。书首有索元岱序及修志文移、修志本末、引用书目。此志见收《四库全书》,原刻本此书外,惟北京图书馆藏有全帙。前人撰此志提要序跋虽多,均未述及金陵宋元以前志乘渊源,与此志之版刊流传,故补缀之。
南畿志六十四卷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卷一至二、卷十,天一阁藏存卷十二至二十七卷)
明闻人铨纂。铨字邦正,余姚县人,嘉靖五年进士,授宝应知县,历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官宝应时,尝纂修《宝应县志》,及官提督南畿学政,与南京太仆寺卿陈沂又纂成此志。明自永乐北迁之后,改北平为北京,以应天为南京,南北二京皆直辖郡邑,而不设布政使司,以十三府四州为畿甸,直隶南京部院,故称南畿。南畿旧无通志。此志为学政主纂,其体例似都会志书,与永乐时颁行之通志义例有异。其编例,前三卷称总志,分目凡八,卷四以下,次列畿外十四府四州,分目凡十二。而书中纪载,则惟纪都城事物者详,采掇尚属核实。
应天府志三十二卷明万历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胶卷本)
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按其编次,卷前列万历五年礼部左侍郎、管南京国子祭酒事、江左殷迈序,及凡例、应天府境图。卷一至三,为郡纪,分上中下三篇。卷四沿革表。卷五至七,历官表,分上中下三表。卷八至十,封爵表,分上下二表。卷十一至十二,科贡表,分上下二表。卷十三,荐举表,一表。卷十四至三十二,列诏令志、风土志、山川志、建置志、官职志、学校志、田赋志、祠祀志、杂志,共九志。次列宦绩传、人物传、勋封传、一行传、列女传、杂传,共六传。按凡例谓:“志中所载,皆据史册,《一统》《金陵》《南畿》各邑等志。惟志与史谬戾者,则从史而折衷之。”观其书纪载明代典章制度,以及金陵往事,颇能与史传相合无谬,纪述尚为核实。考其撰人,据《明史·艺文志》有程嗣功《应天府志》三十二卷,未注修志年代。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明修《应天府志》有二,一为万历五年刻本,王一化纂修,日本内阁文库藏。一为万历二十年刻本,程嗣功纂修,北京图书馆藏,二志均是三十二卷。兹阅此志全文,并无一辞言及嗣功之修此书也。朱氏《综录》之著录撰人,大概依据《明史·艺文志》之著录也。王一化之志,余未有见,疑或即是此志,因王一化之志著录是万历五年刻本,而此志首列殷迈序亦为万历五年,焉有一年之中同修二志之事哉?故此志之纂修人,以俟将来考证。
上元县志十二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程三省修,李登纂。三省字师曾,富顺人,万历上元县知县。登字士龙,一字舜庸,号如真,上元县人。隆庆初以选贡充太学生,授新野知县,去官不再仕,家居三十余年。万历间登先后分纂上元、江宁二志,《上元志》登自纂成惟三卷,以下山川属之盛敏畊,人物属之顾起元,登总司校勘。按此志凡十二卷,卷前有京城图、县境图二页,卷一沿革表,历代县令表,卷二田赋志,卷三地理志,卷四建置志,卷五祠宇志,卷六古迹志,卷七职官志,卷八科贡志,卷九至卷十一人物志,卷十二艺文志,凡表二、志九,子目三十六。全书大要,归综于纪政、观风考、艺文,三者皆考覆赅博,讨论精详。如田赋一志,考往古之定额,尤足镜览,记户口则昔繁而今耗,论徭役则昔简而今增。又如纪风俗之浮漓,人物之盛衰,而皆令人有感焉。
上元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六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唐开陶纂修。开陶字晋公,四川遂宁县人。贡生,康熙五十五年由山东临邑知县调任上元。官临邑时,曾纂修《临邑县志》,及调上元又成此志。上元邑乘,可稽考者,明正德辛巳知县白思齐延管景始修,万历间知县程三省又修之,于明凡二修。自明亡之际,金陵多兵燹之祸,陈迹已非,文献无征,故此志之纂颇费采摭之烦。兹按其编例,首例图考、恭记、沿革表、秩官表、科贡表。次列疆域志、山川志、建置志、民赋志、学校志、祠宇志、五行志、名迹志、艺文志。再次列人物传、摭佚,凡十六门。表、志、传三体皆备,体例为严整。论其优劣,如恭记一门,不免狃于积习,勋以纪恩泽之言冠于篇简。诸表则颇少缺误,稽考严慎。疆域、山川、建置、学校、民赋、祠宇诸门,大抵仍录前志仅增补耳。五行志,正史亦不尽列,尤非郡邑志书之所宜。艺文、人物,则所宜纪者,当以大事为限,而此志采摭怪谲不经。故其书例虽严,而所纪事不免涉及琐碎。按此志嘉庆七年曾为重刻,而原本今海内仅存此书。
江宁县志十卷明正德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明王诰修,刘雨纂。诰保定人,正德间任江宁知县。雨上元县人,生员,正德初曾应应天知府龚弘丞纂《南京志》。正德十四年诰奉命尅期修成《江宁县志》,延雨编纂,仅阅四十五日而书成。事虽仓卒,而叙事则颇平实鲜谬,由于雨宿悉金陵文献,无需多事稽考。按金陵古称建康,附城惟设一县,虽名称累易,为江宁、为白下,为归化,后为上元。南唐时复析上元置江宁县,今之江宁县,实为南唐时所设焉。江宁之有县志,此志为首创,志凡十卷,卷首列县境图、县治图,卷一列沿革表、官守表,及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卷二列山阜、川泽、风俗,卷三列户口、田亩、赋税、物产,卷四列公署、学校、仓场、邮传,卷五列坊乡、市镇、街衢、桥梁,卷六列坛庙、寺观、楼阁,卷七列第宅、塚墓、古迹,卷八列宦迹、流寓、科贡,卷九人物,卷十列女、方伎、仙释。按此志纪述,颇属琐杂,所纪江宁往事,于洪武时至为繁盛,永乐后则渐衰落,如叙户口篇云:“按洪武二十四年图籍,江宁县户二万二千有奇,口二十二万有奇。成化、弘治以来图籍,户五千一百一十二,口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三,视洪武多寡悬甚。”又如纪坛庙、寺观、楼阁、亭台、第宅园林,建于洪武时者居多,永乐后则荒落毁灭,所记明初江宁事物,颇多凄凉慨叹之辞。
句容县志十二卷明弘治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僖修,程文、王韶纂。僖字太和,浙江长兴县人,举人,弘治九年任句容知县。文江西浮梁县人,弘治初任句容县儒学训导。韶句容县人,景泰元年举人,官四川合州同知。句容之名,始见于《汉书》载:汉武帝封长沙王定子党为句容侯。元朔元年遂建为县,属丹阳郡,唐武德二年以句容、延陵置茅州,因其县境有茅山。宋复为句容县,元明以来均属江宁。邑乘源委,无可稽考,今存邑志,此书最古。按此志编例,卷一沿革、邑名、分野、形胜、风俗、疆域、至到、城池、坊镇、街巷、市、乡、村、里;卷二公署类,分二十三目;卷三历代衙门官吏,本县官员年表,儒学官员年表,户口、田土、税粮、课程、土产;卷四地理类上,分十目;卷五地理类下,又十四目;卷六人物类,分二十五目;卷七制词类,选文四篇;卷八题咏类,分四目,卷九文章类,分县治碑刻、儒学碑刻;卷十祠庙碑刻,寺观碑刻;卷十一节孝、传记,墓道铭表,卷十二杂录,收杂文十六篇。按此志篇目繁乱,绝无编例;惟收茅山碑刻之资料较多。又如土产,载茅山之石坚而润,以墨石尤贵。地理类、山岩记,载茅山史实形势甚详。杂录类引载胡俨《茅山志序》一篇,茅山旧志为元时刘大彬所编集,有张伯雨抄本,书法精洁;至永乐癸未姚国荣锓梓,凡十二篇。按此书久佚,茅山之碑碣石刻,幸赖此志收录。茅山一名句曲山,山形如己字,又名己山;在句容县治东南四十五里之茅山乡,周百五十里,高三十里。相传汉元帝时,有茅氏兄弟三人,自咸阳来句曲山,学仙成道,人称茅君山。山耸立三峰,有大茅、中茅、小茅之别。三峰之西,有赤山湖,周广百二十里;四面皆冈,惟西北独缺如门。门之南,有苍崖断壑者,赤山焉;赤山之下,磅礴方广者数十里,望之坦然。民因其水落之际,近湖之滨筑围埂,辟为围田,多膏腴。茅山与赤山湖,皆为句容之胜迹,而赤山湖可溉田百顷,又为水利之所赖焉。
溧水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凌世御纂修。世御字书巢,浙江钱塘县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三十八年任溧水知县,善吏治,能文章。溧水在春秋时为吴、楚分域,汉置溧阳,隋始名溧水,唐析置溧阳县,明析建高淳县,其先皆溧水地也。溧水志创始于明嘉靖中,万历中吴仕诠重修之,清顺治十二年闵派鲁又修之,康熙十五年刘登科再修之,事多漏略。乾隆十六年邑令曹江创修未竣,世御继纂而成。列天官、舆地、官师、民赋、学校、选举、庙祀、人物、列女、艺文、古迹、摭拾十二门,子目六十有五。舆地志考溧水为《禹贡》之中江,出今高淳之固城湖,见《左氏传》,吴为濑渚,楚曰平陵。古迹志引《史记》子胥至于陵水,谓平陵之水实固城湖也。陵溧以声转而讹,溧之名由此。
江浦县志八卷清雍正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项维正纂修。维正字端伯,号干亭,嘉兴县人,举人,康熙五十六年任江浦知县。江浦为金陵隔江要隘,自明洪武时,割江宁、滁州、六合之壤置邑,隶应天府为畿县。至景泰中邑人王郁珍始创志稿,成化中张凤又纂而未定,弘治中黄岩章辑成而未刊,万历七年知县沈孟化始为成志。四十六年知县余枢又为续修,崇祯十三年知县李维樾欲重加纂辑,时值四方民变,文献无征,志虽成而终未臻完备。清康熙二十年知县郎廷泰续编之,于启、崇两代人物事迹,始为完备。此志为维正与教谕朱廷策、训导王■〈香奇〉、邑人杨居丙诸人,搜让汇辑而成。其发凡起例,为维正手定。全书分纲领为八,曰封域、曰建署、曰武备、曰秩祀、曰田赋、曰官职、曰人物、曰艺文,子目七十有一。卷前有江浦名胜图十六,为邑人王之翰所绘,画刊颇佳。建署志纪江浦县城旧在浦子口,洪武四年指挥丁德筑城,周十六里,辟五门,弘治间因江波啮城垣,迁县于旷江山,初无城,万历八年知县余乾贞始建。江浦古为驻卫所,故多城池,按本志建署、古迹诸篇所载,有东葛城、西葛城、乌江城、秦州城、白城、曹城、黄龙城等。古迹又载在升中寺傍一亩三分地,有七十二圆井,古驻军所用以汲水也。又纪韩信点将台在县西西华山之莲华峰,周砌砖石,方围半亩。虞姬塚在邑境高望镇西,皆是江浦名胜。田赋志纪明马政孳牧之事,责之畿邑,江浦尤重。洪武初种马定额一千三百九匹,景泰时又增四百四十五匹。马草场十一处,征地共三十四顷。后因江干所产不便驰驱始罢。
六合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董邦政修,黄绍文纂。邦政字克平,山东阳信县人,由选贡于嘉靖二十九年任六合知县。以筹御倭变尽力,升浙江按察兵备道佥事。绍文字道甫,孝陵卫人,嘉靖十五年选贡,授江西南安府儒学训导,升福建晋江县教谕,著有《广德州志征忠录》。六合为春秋时棠邑,汉属临淮郡。《吴志》载:“赤鸟十三年遣军十五万筑棠邑涂塘,以淹北道。”涂即今县境之滁水。六合自古为南北交争中重镇,隋开皇中改棠邑为六合,属扬州,明初改隶应天府。邑志自宋嘉定戊寅邑令刘昌诗始创,修于元时者,无可考矣。明永乐十七年一修,成化十二年知县唐诏聘邑人季璘、周■〈氵鳳〉二修,正德十六年知县林干命训导师卓,邑生徐禄三修。此志邦政延绍文及邑生孙忱、孙可久、谢锐、徐楠等所纂,其体裁悉仿正德《林志》,记言叙事,尚为雅简。按其书所载赋贡徭役等篇,纪明初之屯田马政,实为六合重累。六合明洪武时屯田凡二十七卫屯,七营屯,屯田凡五千九百七十五顷八十四亩,每年共屯粮三万八千六百零五石,折征银二千八百八十二两,设屯田察院以理其事。马政纪洪武初以马牛孳牧民间,养马户岁纳一驹,牛户岁纳一犊。马草场四处,共七十七顷七十六亩,屯田草场,实占全邑耕田逾半,孳牧之重,过于赋贡。
高淳县志四卷明嘉靖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启东修,贾宗鲁纂。启东字伯阳,河南罗山县人,嘉靖二年以给事中谪任高淳知县。宗鲁峄县人,监生,嘉靖二年任高淳县教谕。高淳县于明弘治四年始自溧水县析置。建县后二十三年正德申戌,知县顿锐始纂辑县志。此志为应巡抚陈静斋征集下属郡县志书,仓卒纂成,体例条格,皆遵规划。自建置以迄兵防、孳牧为一卷,自公署以迄官秩、人物为一卷,以坛祠、古迹为一卷,艺文、外志为一卷,凡四卷,分门二十有七。自高淳建县,至此志纂成仅三十六年,而其中贡赋、官职、选举等项,大有脱漏,即此一端,其编纂之草率可见耳。
高淳县志二十五卷清乾隆十六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朱绍文纂修。绍文字在中。汉军镶白旗人,监生,乾隆十二年任高淳知县。《高淳县志》修于清代者,一为顺治丙申知县纪圣训之志,二为康熙癸亥知县李斯佺之志,三为是编。按其体例,分为沿革志、建置志、山川志、学校志、祀典志、赋役志、官师表、选举表、卹典志、寺观志、列传、艺文志、摭轶、遗编十四类。山川志统括湖渠水利,而纪载尤详,高淳县境,有丹阳、石臼、固城三湖,以丹阳湖为最大,周二百里,石臼湖纵五十里,横四十余里,西连丹湖中流,与溧水、当涂三分为界。明初建都金陵,欲通苏杭运道,命崇山侯李新开凿胭脂冈,引湖水汇秦淮入江,万历十五年大水,山崩填塞遂废。固城湖纵二十五里,横三十里,西北通丹阳、石臼二湖,南岸界宣城、慈溪,西纳徽、宣、广、建诸水,而东泄于胥河,河下有五堰,设闸启闭,水由宜兴入太湖。明永乐、宣德间,因苏、常多水害,筑坝增高,闸遂废,名曰东坝。于是水不东逝,水折流于石臼、丹阳,西由姑熟入长江,以除苏、常水患。兹观此志山川志水利条,论及设坝,则有利于苏、常,而水患及高淳诸邑,故仍主复设闸启闭,以保两全之策。
吴郡图经续记三卷明嘉靖二十七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朱长文纂。长文字伯原,苏州吴县人,未冠登进士,以疾致仕,后苏轼荐为本州教授,召为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元符初卒。著有《墨池编》《琴台志》《乐圃余稿》等书。苏州舆地记,自古以来颇多,据王鏊《姑苏志》序谓:“子贡之《越绝书》,赵煜之《春秋》,张勃之《录》,陆广征之《记》,罗处约朱长文之《图经》。”按罗处约《吴郡图经》已佚,长文所为续记,成于元丰七年。全书三卷,上卷分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十五门。中卷分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五门。下卷分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七门。观其分门次第凌琐,然其所述城邑、坊市、物产、风俗、园第、事志、杂录,虽与今有殊异,皆非架空之谈,颇足见宋时吴人习况,此为宋志之可珍者也。此志原本,刊成于宋绍兴四年,为我国今存方志最早之刊本,曾为吴兴蒋氏所藏,刊入《密云楼丛书》;原本今在台湾省。此志于明嘉靖二十七年有重刊本,又有万历二年钱氏悬磬室刻本,明凡二刻。清代有乾隆二十四年重刊本,同治十二年江苏书局刊本。又有嘉庆十年《学津讨原》本,道光十年《得月籍丛书》本,咸丰三年《琳琅秘室丛书》本,民国二年《榕园丛书》本,民国二十四年《密韵楼景宋本七种》等,与历代传抄本,为方志重刊传抄最多之书。
吴郡志五十卷宋绍熙三年修。绍定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范成大纂。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权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卒谥文穆。事迹具详《宋史》本传。此志为成大晚年所作,汇纂前志,剪裁新事而成。凡分三十九门,征引浩博,纪述简核,推为宋以前吴郡地记中最臻完备之书。成于绍熙三年,未及梓,而成大卒。时有求附于修纂而不得者,会成大殁,乃腾谤,谓不出于成大手,遂寖而不得刻行。至绍定初,郡守李寿朋始为锓版。赵汝谈为之序谓:“以周平园所撰《石湖墓志》,定是书实所自为。并申明龚颐正、滕茂、周南相三人者,尝为搜访。”故谤有自来,其论乃定。此志原本按《中国地方志综录》引载《吴中文献展览会特刊》载:“偶读书斋主人藏宋刻本”,即罗氏藏本,今在北京图书馆。余闻宜兴沙武曾先生言:“王绶珊曾藏有宋刻明印本。”今在上海图书馆,核绶珊藏本为明汲古阁重刻本,应亦善本。上海图书馆又藏宋绍定二年刊本,仅补抄数页,与他本对核每页均系宋刊,末有一页窜入汲古阁重刊者。此本原为吴兴张均衡所藏,吴兴张氏景刊宋本此志,即以此本为底本,收入《择是居丛书》,故此本为海内收藏宋本此志之冠。此志重刊本有明汲古阁本外,又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壼》本《守山阁丛书》本等。重刊本之多,仅次于《吴郡图经续志》。
平江纪事一卷清嘉兴沈氏十经斋抄本,钤有十经斋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
元高德基纂。德基平江人,事迹未详。苏州元朝名平江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此书首无篇目,书内列四十余则,全书仅千余字。所纪虎丘及真娘事迹,真娘为唐时名妓焉,又记泰伯庙、胥山、虎丘井、许市、嘉定州、吴江鲈乡亭、昆山州、嘉定治、玄妙观、吴城、东禅院,而非摭录史传,皆宋、元之遗闻佚事焉。兼录神仙诙谐谣谚,为说不纯,又散漫无类可隶。按此书不全为地志,亦不全为小说也。
苏州府志五十卷明洪武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卷四十一至四十三抄配,上海图书馆藏旧抄本全)
明卢熊纂。熊字公武,苏州昆山县人,官兖州知府。苏州郡志,以宋范成大《吴郡志》,明卢熊、王鏊二志,最号名书。熊此志任吴县教谕时所纂也,书前有洪武十二年宋濂序谓:“熊闵前志乖纷,乃揽众说,摭遗事,芟繁取要,成书五十卷。洪武十一年知府李亨嘉其书,将命工刻版,以丁内艰去不果。知府汤德耒继其职,遂督成之。”按此志原本残缺,据清黄廷鉴《第六絃溪文钞》卷三《书洪武苏州府志后》谓:“道光间钱塘何元锡得之浙中,以其为佚而幸存之书,充为镇库重宝。”此本今北京图书馆所藏。又蒲圻张国淦先生所藏钞本,是为全帙,不知依据何本誊录,今藏于上海图书馆。
姑苏志六十卷明正德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林世远修,王鏊纂。世远广东四会县人,弘治十五年,以监察御史,升任苏州知府。鏊字济之,吴县人,成化时乡会殿试皆第一,连中三元,历官至国史副总裁,吏部右侍郎。鏊为学鸿博,告归后知府林世远礼聘为府志总纂,又聘杨循吉襄助修志事,循吉不甘于名在鏊下坚辞。稿成鏊遣使持稿以问循吉,循吉曰:“不通,不通。”鏊亲往询其故,循吉曰:“当以苏州名志,姑苏吴王台名。”(见陈继儒《见闻录》)循吉不知州县志不用州县真名者,始于宋,为避与朝廷所修图经之名重复也。南宋所修州县志,皆不用州县真名。姑苏为苏州之别称,以其境有姑苏台,因是得名。郡志以姑苏名者,始于明成化时,浦应祥纂《姑苏志》。苏州自卢熊《志》后,成化间郡守丘霁始创修述,聘郡士刘昌、李应祯、陈颀董编纂,未几霁罢去,事遂寝。弘治中郡守史简、曹凤皆继为之,聘吴宽为总纂,久而未成,史、曹先后去,宽亦卒。而卒成于世远任内,已历三十余年矣。其书发凡定例,大抵依据吴宽旧稿,而芟繁摭要,为鏊总集其成。书前列府城府境图各一,郡邑沿革表、古今守令表、科第表各一。及沿革、分野、疆域、山水、水利、风俗、户口、土产、田赋、城池、坊巷、乡都、桥梁、官署、学校、兵防、仓场、驿遍、坛庙、寺观、第、园、池、古迹、冢墓、吴世家、平乱、宦迹、人物、纪事、杂事诸门,文辞简洁精严,可与范、卢二志并美。此书为《四库全书》所收,正德原本,北京、上海二图书馆亦皆有藏,此本曾经八千卷楼收藏,更推珍本。
苏州府纂修识略五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循吉纂。循吉字君谦,吴县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官礼部主事,正德六年参修孝宗实录,事迹见《明史·文苑传·徐祯卿传》中附。此篇为嘉靖时纂修实录,因苏州为东南大都,文物特盛,事迹颇繁,敦请循吉主其事。取自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初六日起,至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止,逐一编纂,定限八月内差人奏徼。此篇循吉匆促纂成,分政事、治水、赈济、诸邑蠲免、收抚海贼、差役、钞关、课程、水政、谳狱、人物、文词诸项,按年月编叙,以府之公牍汇冠诸卷首。中惟政事一项,纪太仓之设州文献最备,又抚海贼施天泰事,叙述较详。此篇见载《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按循吉又别著《苏谈》一卷(《皇明小说今献汇言》收),专载苏州往事旧闻,可与此篇合观也。
苏门遗事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奇逢纂。奇逢豫籍燕人,寓居苏州。此本为未成稿。其凡例云:“万历戊寅至癸卯,犹有郡志可凭,自癸卯后之文献,而无可征矣。其事自多遗失,及今搜而辑之,犹可存什一于千百。”书首列名贤志,自周至明。次宦绩志,自唐至清。又次游寓志,自晋至清。后列艺文志,自晋至明,分说、记、考、议、诗五门,皆有裨益掌故。其名贤、宦绩专为考遗佚焉。如叙尹芝仙以中书弹琴事,崇祯皇帝每听弹琴到得意处,不觉击节曰:“仙乎,仙乎。同号登仙兮,卜居苏门。”此段,奇逢放毫劲书,笔法挺劲,为得意之书也。抑其别有所托耶。芝仙为程门高弟,亦尹彦明之后裔也。
三吴杂志不分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潘子恒纂。子恒字景升,天都人,一作歙县人;寓金陵,嘉靖中官中书舍人。三吴之名,其说有三;《通典》谓为会稽、吴兴、丹阳为三吴。《水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指掌图》以苏州、常州、湖州为三吴。此编辑录太湖故实为主,录王鏊等所撰《震泽篇》七篇,次录震泽诸记文;又辑半塘、灵岩山、马鞍山、丹阳、娄东、淮云、泖塔、云栖、巢湖等湖山记文,因以震泽为主,故曰《三吴杂志》。
百城烟水九卷清康熙二十九年长洲张氏景翠轩刊本(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
清徐崧、张大纯同纂。崧字曜庵,吴江县人。大纯字文一,号松斋,长洲县人。是编原为崧所编纂,名曰《百城烟水》,卷前有尤侗序谓:“崧意欲自吴而往,遍及江南诸邑,匆匆未就而溘焉。大纯惜其齋志长往,重加纂辑补缀,而成苏州一郡。”此书以纪述吴郡山川、寺观、园亭、名迹、人物,并汇辑古今名贤辞藻。其书大旨以纪事实。汇集诗文皆吴郡文献,有似方志文献。
姑苏采风类记四卷红格旧抄本(苏州市图书馆藏)
清张大纯纂。大纯事迹,已著录于《百城烟水》。是编记苏州及属邑之掌故杂事,自春秋吴泰伯始,迄清康熙间事,尤于张士诚事迹,及倭寇犯东南事最详。书后有上元管同撰《宝山记游》一篇,实与此志无关。管同嘉、道时人,当为后人窜入。大纯又辑有《三吴采风类记》,有刻本,所收多为诗文,与此书可以同览。
吴县志五十四卷明崇祯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牛若麟纂修。若麟字玉书,一字鹤沙,黄冈县人,崇祯十年进士,十一年任吴县知县,十五年以忧去。吴县志始创于嘉靖间苏祐,凡十六卷,文极简略,历百十四年,若麟始为重修。载笔者为邑人王焕如、杨廷枢、郑敷教诸人,若麟总集其成。全书凡四十一门,而无大纲。卷前有图十五,为邑人徐霂摹绘,颇精致,称五易纸而始定。各图后有曹自守所撰图说及若麟题跋。按此志纪述吴县事物甚繁,然时值丧乱,未经润色,即以付梓。又采辑者搜罗虽富,而编次冗杂。
吴县志六十卷清康熙三十年刊本(汤国黎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张萨修,孙珮纂。萨字湛谋,滨州人,康熙十五年进士,十七年任吴县知县。珮吴县人,诸生。自秦置会稽郡,以吴县为首县,其境甚广。晋分之,以置海虞,唐分之以置长洲,五代钱氏分之以置吴江,清分之以置元和,其先皆吴县地也。此志孙珮始事编纂于康熙初,历十六年始克成书。全编皆出珮一人之手,事专而有度,文简事详。志类分图说、建置、职员、师儒、文武科目、分野、疆域,城池、山水、乡都、坊巷、市镇、桥梁、风俗、户口、田赋、徭役、物产、祥异、官署、学校、书院、坛壝、祠庙、第宅、园林、古迹、僧坊、道观、塚墓、世家、封爵、氏族、平乱、宦迹、人物、杂记、艺文诸篇。按此志所叙吴县事物繁浩,乾隆《吴县志》知府雅尔哈善序谓:“此志视《牛志》较简,又失之诬。”而其言无据,按孙珮此志,所记吴中故事甚多,虽纪载不免缕繁,然皆考证史籍,参详旧志。如田赋所记明代重赋之原,明初乃以籍没张士诚部下之产,及富民沈万三之产,概名之曰官田,悉照租额定税。于是苏州赋额向增至八十八万者,忽加至二百八十余万。吴民之困于重赋至此愈甚矣。如此之类,皆使读者能自寻其脉络,非诬谬焉。
长洲县志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国书馆藏)
清祝圣培修,蔡方炳纂。圣培字思益,湖广应城人,贡生,康熙二十年任长洲知县。方炳长洲人,县学生。长洲与吴县为苏州府附郭县。吴县之名甚古,长洲分建则自唐始。邑之往事,具载郡志,至明隆庆间,知县张德夫首创《长洲县志》十卷。万历间,知县江盈科复为增订。按是编承张德夫志而重加编纂,全编共列三十八门,而无大纲。乾隆修《长洲县志》序,议其修订赋役,论则颇悉,而艺文概置勿登,宦迹、科第之类,又多与明志大异。论及是编得失可谓至明。按长洲志书自来无完美,是编修时元和未分,一邑之中赋税至四十余万,苏州赋税之重,则始自明洪武中,定天下赋额总二千九百四十二万石,而苏州一府二百八十万九千余石,是居天下十分之一。历朝累建减免,皆未议成;至康熙甲子始准修订赋役诸则。故此志叙述修订赋役特详,以备后来稽考,修志之主要目的在此焉。其余则不免率略,于艺文则未经收集,宦迹科第均未经详考,诸端是为此志之短。又其书校核极疏忽,如所列图考一类,实有图而无考。目录所著篇名排次,与书中编次有错乱,如目录中著名星野,而书中则著分野,义虽同,但编例与标目亦须划一,如此之例,亦为此志之所短焉。
元和县志三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许治修,顾诒禄纂。治字有野,湖北德安府云梦县人。乾隆三年举人,四年登进士,历任陕西宜君、江苏昆山、华亭等县知县,二十五年调任元和县。诒禄字禄百,长洲县人,监生。清雍正二年,以长洲财赋甲天下,于是析置元和县。苏州一城而置三县自此始,当时虽都城京尹领辖之区,亦未有之。元和自建县后,知县张之炜谓分邑之初,必需修志,乃延施觉庵、杨皋里编纂,三年而成,未付刻。张若燧继任知县,见之谓为荒谬,而禁其书,嘱属官方晓岩改易未成。及许治调任元和,礼聘沈德潜为修志总裁,而秉笔者实为诒禄,阅十月书成,凡二十九篇,附目三,按此志体裁谨严,落笔矜慎,书中无琐细冒滥之辞,一变吴志向所喜谈佚闻杂事之习,而开志乘实核之一体,当时号称佳著也。
许关志十八卷明嘉靖十六年修,传抄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张裕纂。裕事迹未详。许关即浒墅关,一名许市。在吴县西北三十里,按本志沿革,镇旧名虎疁,秦始皇求吴王剑发阖闾墓,白虎蹲于丘上,逐之西走二十五里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至唐讳虎,吴越讳鏐,改名许。关自明初设立钞关,置主事,监理税务。志自是编始,其书体例,首自建置迄杂记,上从课税则例,旁及人物、学校;下逮物产、风俗,纤微璅屑,靡不收录。俾此可以考明时之关税则例焉。查此志嘉靖原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吴郡甫里志二十四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彭方周修,顾时鸿、王立礼纂。方周蜀南人,任元和县分防县丞,驻甫里镇。时鸿元和县增生,里人。立礼副贡生,里人。此志编例冗繁,而所纪则无几。卷一图考、凡例,卷二设官、职掌附,卷三都图、形胜附,卷四官署,卷五风俗、物产附,卷六人物,卷七耆硕,卷八进士,卷九孝廉,卷十贡生,卷十一庠生,卷十二国学,卷十三孝义,卷十四节烈,卷十五祠宇,卷十六古迹、亭园附,卷十七桥梁,卷十八封赠、塚墓附,卷十九游寓,卷二十方外,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艺文,卷二十三历朝诗选,卷二十四八景图诗。甫里于乾隆时为苏州巨镇之一,属元和县,以县丞驻此。按此志卷一之图考,卷三之都图,为苏州府县志所无,图地小尤详,可资参考。
昆山县志十四卷影钞明弘治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卷四)
明吴祺修,顾潜纂。祺字贵德,丰城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翌年授昆山知县。潜字孔昭,昆山人,顾鼎臣从子也;弘治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授山西道御史,官至副都御史,以疾家居。邑令吴祺修邑志,聘潜为总纂,书成于弘治中。按此志原刻本,未有发见,参藏家书目,仅见陈揆《稽瑞楼书目》,注十四卷,亦抄本耳。兹本所存仅三、四两卷,卷三为城池、市镇、坊巷、桥井、古迹,卷四为公署、学校、祭品、守令题名、坛壝、祠庙、坟墓、宫室、园池、寺观。近于苏州发见稿本卷一至十二,南京图书馆得抄本为全帙,而与此影抄篇目略有小异。书首有图五,卷一建置、分野、疆域、城池、山川、乡保,卷二户口、赋税、土贡、土产,卷三市镇、坊巷、桥井、古迹,卷四公署、学校、祭器、县令、学官、坛壝、祠庙、坟墓、宫室、园池、寺观,卷五进士,卷六举人、岁贡、荐举,卷七名宦、流寓,卷八封建、名臣、封赠,卷九文学隐逸,卷十孝友、贞节、艺能、释道,卷十一至卷十三集文、集诗,卷十四拾遗。稿本十二卷藏于苏州文管会,憾犹未获见。
昆山县志十六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逢春修,方鹏纂。逢春字仁甫,嘉靖初任昆山知县。鹏字时举,号矫亭,昆山县人。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历南京刑部员外郎,山西提学副使,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遂致仕归。家居十余年,卒年七十一,著有《矫亭存稿》。昆山有志,肇自宋凌万顷之《玉峰志》,边实又为《续志》。玉峰本昆山县地,宋南渡时始析为县,即今之嘉定是也。元至正时邑令杨譓又重修《昆山郡志》,因昆山于元贞二年升县为州,故名郡志。其后修于明者,有宣德时范能、季篪之志,景泰时知县蒋明又作《新志》,后称曰《蒋志》。弘治问顾潜复为重纂,称曰《顾志》。本志于前之志乘源流,其大致如此。按本志方鹏自序评论前志得失曰:“国朝修志者三人,《季志》远矣,《蒋志》不足征也,惟《顾志》为近而太略焉。”是编之纂,按鹏自序谓:“补《顾志》所遗,续所不足。”兹阅是编体类,大抵仍依《顾志》补其所遗,续其后事。嘉靖以前昆山事物,是编始能臻齐备,如职官、科贡、人物,明际一段殊无阙漏,列传亦无浮奢夸耀之辞,而明代昆山人才之盛,借此可见。其余若山川、古迹、园池、寺观等条,能考订原委,以补订前志之缺误,全书体要,能敛实而黜华,精心之作也。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明毛氏汲古阁增刊元至正二十三年续修本。清道光三年常熟张氏影抄元至正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孙应时原纂,元卢镇续纂。应时字季和,学者称烛湖先生,尝师事陆九渊,登进士第,庆元间常熟令。镇字子安,淮南人。起于武弁,至正间任守御常熟领兵副元帅,兼平江路常熟知州。是时常熟始升县为州,镇即因孙应时《琴川志》补辑之,自为之序曰:“按《琴川志》自宋南渡,版籍不存,其后庆元丙辰,县令孙应时尝粗修集。迨嘉定庚午,县令叶凯始广其传,至淳祐辛丑,县令鲍廉又加饰之;然后是书乃为详悉。是属耆老顾德昭等,徧求旧本,公暇集诸士,参考异同,重锓诸梓。”按序言记元至正前常熟志乘源委甚详。《卢志》原本久佚,据本书载邵恩多题记云:“景抄元《琴川志》,荫棠学博从言氏收藏本钞。”又附录嘉庆十年言朝楫记云:“明季锓版已失,《卢志》已不可得。是以明末龚公立本得见此原版刻本,宝同拱璧。国初子晋刻汲古阁版,文清朗而无图。余家所藏龚跋本,各图皆全浚,余因书中有缺页缺字,借汲古阁本补全之。忽为当局借观,索还日而图少几页,叹惋者久之。”言氏所藏原本,今无可查考。阅抄本书首有县境图一、县治图一、虞山图一、乡村图一,疑乡村图有缺少焉。其编例分叙县、叙官、叙山、叙水、叙赋、叙兵、叙人、叙产、叙祠、叙文十门,与通行之重刻本同。
常熟县志四卷传抄明弘治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子器修,桑瑜纂。子器字名父,宁波慈谿县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历任昆山、高平知县,弘治九年调任常熟知县。瑜字廷瓒,常熟县人,举人,官温州府通判。常熟孙、卢二志,及明初张洪《新志》,皆称曰《琴川志》。子器修此志时,以琴川之名,非人所通晓,故更名曰《常熟县志》。其书继张洪《新志》而作,总分四类。一曰地理,自建置沿革以至灾祥,凡属于地者,皆入焉;二曰宫室,自县治学校,以至寺观,凡所盖藏者皆入焉;三曰官治,纪自县令而下,以及政事之类皆入焉;四曰人物,自先贤而下,以及仙释之类皆入焉。观其编例,虽可综括全体,然其编次终不免于凌乱。又此志是经众手辑纂,体裁难以划一。先自邑令李杰延进士钱仁夫、马儒,及诸生姚椿、陈天麟,草创大半。及子器任邑令,又延桑瑜赓继总辑,分纂者四人,地理属林傅,宫室属林儒,官治属蒋绮,人物属张尧民。故此志今人或称《李志》,或称《杨志》,或称《桑志》,其实则为一书耳。
皇明常熟文献志十八卷明万历三十三年修,传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管一德纂。一德字士恒,常熟县人,举人。按此志总分四类,曰地类,分山川、建置、沿革、市镇、村落、园亭、水利、名宦、乡贤九门;曰献类,分县令、学博、科第、人物四门;曰文类,分诗文二门;曰余类,分灾异、神异、风俗三门。其例地类分名宦乡贤,与献类之县令人物,例有重沓。按书前有知府李右谏及知县耿橘二序,耿序谓:“士恒此志仅踰年辑成,其体裁详而不杂,简而有体。所记自明兴以来,凡学行勋节之在人,典章规制之在国;与夫数会遭逢之在天,罔不胪列。”观此语以知此志搜罗之浩繁也。
常熟县私志二十八卷明万历四十五年修,旧抄本,有瞿凤起题跋(上海图书馆藏)
明姚宗仪纂。宗仪字凤来,常熟县人,事迹未详。按是编宗仪综录管一德之《文献志》,李维柱之《儒学志》,耿橘之《水利志》。又博群籍有关邑之史事者,合为一书,为常熟后来修志创一大稿。其书共列二十三门,胪列庞繁;自谓其书乃因宋志体裁,叙县则纪沿革城郭,叙山则山志,叙水则《水经》,叙风俗则《风俗通》,叙神则《搜神记》,叙二氏则记释道,叙诗文则艺文志,叙族则综录诸家宗谱,共收一百十九姓,记述明时姓氏之分布甚详。按此志卷帙庞浩,素无刻本,此本为旧抄本而有清嘉道时人笔意,未审出何人手笔。
尝熟县志十五卷明崇祯十二年修,传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龚立本纂。立本字渊孟,常熟人,万历四十四年举人,官南京刑部主事。按此志名,以避明光宗常洛讳,故曰《尝熟县志》。是编为立本私辑之志,未见刻本。立本患虞邑图志芜缺,于万历甲辰、乙巳间,与同邑何季穆始事搜辑邑之遗事,垂二十余年方为辑成。全编分疆域、山川、桥梁、公宇、学校、第宅、官师表、宦绩、先贤表、先贤考、封旌、选举、列传、土产、古迹、寺观、墓域、灾祥、摭遗十九门,卷首有图。按其书大致搜采旧籍,而增补前志所缺误者绝少;惟山川门,叙水利特详。
海虞别乘不分卷清常熟赵氏旧山楼抄本,翁同龢手跋,赵宗建校(上海图书馆藏)
明陈三恪纂。三恪字象贤,号玉渊,常熟人。博综小学,堪舆卜筮、壬盾风角之学,年至七十七卒,同邑钱谦益为之传;列于此书首。海虞常熟县之别名;三恪以县志百年未修,尝闻街谈里语,捃摭收录,旁行侧注,参考确实者,而入此书,久之成帙。分大诰、建置、形胜、山川、疆域、城堡、仓库、田赋、水利、兵防、风俗、灾祥、古迹、学校、祠庙、寺观、第宅、陵墓、官师、先贤、邑人、游寓、释道、节烈、集诗、集文、佚杂诸门。皆记现实事物,为供常熟修志奠定基础矣。
鹿苑闲谈一卷常熟丁氏淑照堂抄本,近人丁祖荫校并跋(上海图书馆藏)
明钱达道纂。达道字五卿,别号韩源道人,常熟县人。此书成于明末,后达道之姪尔照又为《补录》。全书分谈隐、谈侠、谈戒、谈盛、谈仙、谈鬼、谈神、谈妖、谈异、谈伎、谈谶、谈梦、谈事、谈戍、谈景诸门,记邑之往事者半,小说丛谈者半,书为杂记体裁,而明季常熟遗闻杂事卒赖以保存,供后修县志可为参考也。
琴川逸响一卷清康熙三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陆云沛辑。云沛字子汉,常熟县人,事迹未详。是篇为常熟人赞颂邑令陶拜玉之歌诗,前有谈九孔序,称陶令有德政于民;于是常熟绅民为歌诗赞颂,云沛辑录成帙。有冯武、钱良择、陆宸钥、钱中抠、颜文渊、陈中庆、蒋廷锡、瞿绶、孙德音、单嘉孝、蒋拱辰等歌诗,歌赞陶拜玉能体察民隐疾苦,与民同耕同渔,兼及常熟古迹山川礼俗,云沛录存一卷梓之。赞颂守令,盖有惩戒之意寓焉;宋陈洪范作《续扬州赋》,歌颂郡守郑典德政;《琴川逸响》,可与颉颃。然审其寓意,为使后来继治者之所鉴也。
琴川志注草十三卷、续志草四卷、补录一卷、续志补录一卷旧抄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陈揆纂。揆字子准,常熟县人。琴川常熟之别名焉,始见宋范成大《吴郡志》谓:“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园,一名琴川。”元鲍廉《琴川续志》谓:“其地县治前后,横港凡七,如琴絃然。”以故邑之志乘,以琴川名者,有宋孙应时《琴川志》,元卢镇《琴川续志》,明《张洪琴川新志》,共号名书,是编揆补注《三琴川志》之缺误,其体例悉依三志,纂成于清乾隆时。所附《续志草》则专补艺文,《补录》一卷,则统补全书。其所罗辑轶闻遗事甚繁,而义例考证则未克精审。其书未见刻本,钞本亦稀见。
里睦小志不分卷常熟丁氏淑照堂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顾崇善纂。崇善字齐宋,里睦市人。按此志未见有刊本,此本系据稿本誊抄焉。里睦市清属昭文县,昭文今并常熟。里睦与梅里、支塘、吴市,为常熟四大镇也。按此志纪里睦事物,实述不滥,绝无夸耀乡里。志类分地理志、乡校志、人物志、往迹志、杂志五类,颇合乡镇志书体裁。
支溪小志八卷清乾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顾镇纂,周昂增补。镇字备九,昂字千若,皆常熟县支溪人。支溪亦名支里,又名支塘。支溪川焉,支里镇焉,属常熟县,地滨江海,夙号岩疆,元末张士诚于此筑支塘城也。此志地理门载,昔南沙废县城在此。南沙久废,今为常熟县地。此志门类,仿《里睦志》例,分地理、乡校、人物、往迹、杂志五门。昂增补艺文志,而艺文溢出全书之半。
钧渚小志不分卷清嘉庆间修,传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单学傅纂。学傅字师白,号钧翁,里人,嘉庆五年庠生。钧渚在常熟县西南四十九都,距城三十六里,周连金匮县界,独此锐出之地属常熟,形似鸟喙,旧名鸟啄(啄音似嘴),后来记载更名钧渚。其地方五里,而其内地名数十,自元、明以来为常熟文物特盛之区。此志不分志类,分条记载钧渚往事,而记人物独详,但其编缀无归纳及先后之次序,体裁欠佳。于人物记载顾祖禹逸事甚多,如范鼎九(贺)条载:“际乙酉之变,闻野哭声,迹之乃芦苇中一小舟二人,一为顾祖禹,一为黄守中,皆锡山豪杰,遂共醺酒祷天大哭于云庆桥,而订交焉。顾尝游耿逆之幕不用而去,纂《方舆纪要》成于鼎九家者大半,故亦自号宛溪子在钧渚。”又纪顾祖禹一条载:“祖禹字景范,范鼎九延为塾师,修脯钱止六两,时名七百文曰一两。顾新岁即尽取之,半买纸笔,半贮箧以待出游资用,粗衣粝饭,日可行百里。散学不能限日期归,则书录夜恒弗寝。盖足迹几遍天下,地势险易皆躬履详审,而后笔之于书,故迥异经生家言。王丹麓《今世说》云:景范著《方舆记要》成,吴抚军先刊五卷行世;孙宇台谓其书,若长河亘天,珠囊照地,古今兴亡,天下形势,瞭如指掌,真人间未有也。丹麓又云:顾无锡人,沈敏有大略,为人贫而廉。辑《方舆记要》约一百二十卷(足本一百三十卷),今按顾书不止一百二十卷,底稿两橱,现犹存鲒鱼塘桥某氏,当时传抄多以繁重不能卒业,嘉庆中有广东镌版,亦摘其大略耳。”阅此说,以知祖禹之《方舆纪要》不只一百三十卷,且祖禹为此书之艰苦,而卒成大业,故录之用以借鉴也。
吴江志二十二卷清然松书屋精钞明弘治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莫旦纂。旦撰《大明一统赋》,已著录。按此志刻成于弘治元年,有吴江知县孙显序谓:“此书乃显为之刻行,莫先生纂而成书三十余年矣。”据嘉靖《吴江县志》所录旧序,有天顺元年莫旦《松陵志》自序,序谓:“卷二十,为类二十有七,类各有序。”又弘治元年莫旦《吴江志》自序谓:“即天顺间所编《松陵志》旧稿焉。”兹按此志共三十八类,较《松陵志》有所增补也,书后又增《续志》二卷,合为二十二卷,而未注明《续志》。据正德二年吴洪《吴江续志》序言:“旦既纂《吴江志》,病其疏,复纂《续志》二卷。”以证此志后二卷为旦最后所增补。此志原刻本,仅见北京图书馆藏有残本,抄本以此本最精。
吴江县志二十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曹一麟修,徐师曾纂。一麟字伯礼,山东安丘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任吴江知县。师曾字伯鲁,吴江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按是编总分八门,曰地理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典礼志、曰官政志、曰经略志、曰人物志、曰杂志,卷前有图九。食货志历述农蚕渔业之况,及嘉靖中绫紬丝价。师曾自序述及县志源流,昉于宋朱长文之《图经》,而元人续之,窦公德远,吴公本又续之,至莫公旦而大备。又所列旧志序文,有洪武六年窦德远《松陵志》序,正统七年吴本增辑《松陵志》序,天顺元年莫旦《松陵志》序,弘治元年莫旦《吴江志序》,正德二年吴決《吴江续志序》。此外又有师曾《读陈氏吴江志》一文谓:“为陈君明纂稿。”又言:“里人陈献可亦尝属草。”吴江嘉靖以前志乘源委,借此可考也。
平望镇志四卷首一卷清西郊草堂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纂人无考。此本卷首列凡例八条,题西郊草堂主人谨识。主人未详何人焉。书前有雍正十年苏州府学教授宜兴储元升序,略云:“地志有四,曰一统志,曰通志,曰府志,曰县志。就中惟县志为地未甚广,纪载较详。然至邨若镇,亦岂能纤悉备书,则村镇之有志,所以补邑乘之阙也。”按此志叙述详细,首列镇图、莺湖图、八景图。卷一沿革、疆域、城池、官舍、胜迹、桥梁、坊亭,卷二形胜、第宅、寺观、祠庙、邱墓,卷三职官、科举、荐辟、贡历士、文苑、逸士、寓贤、艺术、孝义贞节、闺房、释道,卷四土产、灾祥、风俗、杂记、艺文。县志之叙村镇当不能如是之详尽也。平望属吴江县,西连太湖,东接吴淞,南指嘉兴,北走淮、扬,盖四达之要津。此志沿革有云:“汉建平中谏大夫钱林弃官隐平望乡,其名始见。”此说清乾隆时沈登瀛已有驳斥,见其著《深柳堂文集》之《震泽县志沿革书后》所说:“古有乌程县之平望乡,有长兴县之平望乡,二乡相距甚远,不容相混。乌程县之平望乡,宋初割属吴江。乃《震泽志》之沿革,竟以长兴之平望,认为乌程甚可异焉。”因长兴县之平望,史传均述为钱林隐居处,此镇志沿袭县志之误也。按平望镇元末张士诚曾于此筑城,是后为兵冲要地矣。今镇仍属吴江县,为沪、苏、嘉、湖之公路中心。
震泽县志续不分卷清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按是编不著纂修人姓氏。清雍正三年分吴江县设震泽县,民国初废并吴江。建国初又置震泽县(今废并吴县),其所领地是太湖中之岛屿,非清时震泽县地也。震泽县志始于乾隆十一年知县陈和志延县人编修倪师孟纂成县志三十八卷,嗣后无修之者。此稿纂成于清末际,志类仅续补乾隆志名宦、名臣、孝友、文学、艺能、隐逸、寓贤、释道、名嫒、书目、集诗、集文十二门,撰人及稿成年代均无可考。与吴江柳亚子先生所藏红格抄本民国九年修《震泽县志续编》十一卷,其内容大致相同。柳氏藏本亦不著纂修人姓氏,疑此稿即柳氏藏本之底稿也。
常州府志十九卷清嘉庆中传抄明洪武十年修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度修,谢应芳纂。度字景仪,增城人,洪武九年任常州知府,官至吏部尚书。应芳字子兰,武进人。元至正初隐于邑之白鹤溪,授徒讲学,既而兵难起,避地吴中,吴人争致为弟子。明兴定江南,归居芳茂山,年九十七卒,所著有《思贤怀古录》等书。常州古毘陵地,自元兴至明初百余年间,郡志散佚,存者惟宋《咸淳毘陵志》,叙述疏略。度仕常州即延应芳重纂,翌年告成。全编凡十九卷,七十三目,无大纲,郡志体要,至是大备。卷首列府地理图一、郡城图一、公廨图一、县图四,是时常州领武进、宜兴、无锡、江阴四县。编例以四县分次,首列郡记,其下列四邑之志。此志刻本久佚,此本为嘉庆中传抄,未见藏家书目。
常州府志续集八卷明正德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恺纂。恺字元之,无锡县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官兵刑二部主事,历顺德府通判,东平知州。常州古毘陵郡,亦称晋陵。隋平陈罢晋陵郡,始置常州,领晋陵、无锡、江阴、宜兴四县,成化中又增置靖江县。郡志昉于宋教授邹补之,续修于咸淳太守史能之。明洪武间郡人谢应芳又为重纂,成化五年,郡士朱昱殚力采摭,成志四十卷,十五年又为《续志》,明以来事迹克臻完备。正德八年恺又为《续集》,卷前列图八,及郡县沿革表;分地理、诏令、官寺、食货、职官、文事、武备、山川、人物、宫室、词翰十一类,子目四十九。体例颇合史裁,补述增置靖江县事尤详。
常州赋不分卷清光绪七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褚邦庆纂。邦庆字人荣,号容船,常州人。善为辞赋,壮出游既久,编历名山大川,凡可为考据之助者,大都寄之笔墨。是篇为清高宗皇帝南巡,召士子献赋。邦庆述乡邦典故,仿周紫芝《宣城赋》、葛沣《钱塘赋》例,作《常州赋》,时共号宏篇。其赋例,于建置沿革,疆域形胜。户口赋税,及兴衰大略,冠之卷端,其余山川、关梁、祠庙、陵墓、古迹,各以其类分汇各邑,累如贯珠。至于仕宦、人物、流寓,则合成一郡之冠冕,各邑不复分疆画界。及方外、列女、物产,莫不皆然析之,则棋布星罗,总之则珠联璧合。又其文中各有起伏,有提挈,有感慨,有论断。既殊稗史之弇鄙,复异类书之琐碎,一归于俪则,而不失乎赋体。邦庆又自为之注,尤得悉其要也。卷前有庐陵王其淦序称:“获睹斯赋,如游异境,幸得导师。”
阳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陈廷柱修,虞鸣球、董潮翰纂。廷柱字天峰,山阴县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三十四年任阳湖知县。鸣球金坛县人,乾隆十三年进士,官吏部考功郎中。潮翰字晓沧阳湖县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少孤育于外家海盐陈氏,及长以诗文名,称嘉禾八子之一也。阳湖旧晋陵县地,县治与武进同城,皆为常州府郭县。明初并入武进,清雍正四年又析武进之故晋陵县地,置阳湖县,以其境有阳湖故名。是编为分邑后始创,鸣球为总纂,潮翰副之,书未成半,而鸣球以事辞去,潮翰一人总辑成书。分疆域志、营建志、食货志、学校志、禋祀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文志、摭遗十一门,子目七十有一。新分之县,其间地理政治之分界,使修志者难之。是编以疆域营建禋祀诸门,悉以厢乡分隶。秩然不紊。如坛壝、学校及诸公所二县各专隶,则二县具载,详略互见;此乃本史家一事两书之法也。是编所叙二县分划,能于合中见分,分中见合,俾阅者展卷了然。清乾嘉之际所纂二县同城新分县志,以江苏特多,当推是书分划最善。
无锡县志三十六卷明弘治七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景抄本)
明吴凤翔、李舜明纂。凤翔字藻庵,无锡人。舜明字絅庵,无锡人,事迹均未详。无锡事始见载宋史能之《毘陵志》,宋以前无锡为昆陵属邑。宋时无锡已有县志,久佚不传,而《毘陵志》间引其说。元时县志,据《千顷堂书目》有王仁甫撰《无锡县志》二十八卷。而《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年始改无锡州为县。《四库全书提要》谓:此志标题,实称《无锡县志》,已为明初之制,是为洪武初元前书矣。《四库全书提要》著录洪武《无锡县志》四卷,实非仁甫之书也。又按本志秦夔序谓:“景秦时,乡先辈冯择贤(名善)又续为之。”则洪武志后,又有冯善之《续志》。秦夔序又谓:“先者失之拘,续者失之驳。”则洪武、景泰二志,均有所短焉。故凤翔、舜明之纂是书,乃有匡正前志之意存也。其所参互考订,博采旁求,著例定论,果有超越前修。按所拟体裁慎严,全编编次,首列县境图一、县城图一、县治图一、郡县表一。次列地理、诏令、公署、食货、职官、文事、武备、山川、人物、宫室、坛壝、祠宇、寺观、陵墓、古迹、祥异、词章、碑碣、摭遗十九门。食货志户口条,记宋、元、明无锡户口之数甚详。土贡条载唐蓣药,引潘桐《图经》,蓣药出无锡县胶山,今无。土产条记,稻有占城稻、红莲稻。占城稻种来自占城,红莲稻无锡自古有之。引《吴郡志》言粒肥而香,及陆龟蒙诗“近炊香稻识红莲”之句。铁来自川、蜀,本县冶工范为炉鼎锅■〈釒隻〉等器。以知无锡冶铸,明代已盛。词章志有重修《淮海先生祠堂记》一篇,纪淮海先生秦少游,建中靖国初卒于藤,归葬高邮。致和中迁葬于常州无锡县慧山之原,子孙因家焉。此文未著撰人。按洪武《无锡县志》艺文,作《重修淮海先生祠堂之记》,亦未载撰人。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艺文志》作《重修淮海先生墓记》,始考证此文撰人,谓始载元邑志艺文,撰人是为永嘉戴溪。按是编偏于考订,仍不免疏漏也。
金匮县志二十卷清乾隆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允谦纂修。允谦字济光,深泽人,拔贡,雍正十二年任金匮知县,任满去,乾隆三年复任。雍正四年,分无锡东境地,置金匮县。新志之辑,是编初创,其书所立条目三十六门,整严有度,是出于苕水吴兰叔订定。金匮分置未久,文献无多,条目虽备,而纪载疏略,徒具空名而已。如人物志,首列吴泰伯世家,以下则寥寥无几矣,泰伯之立世家,亦非邑乘所宜。又每篇之前皆有总说一段,以代小序,然多空文累牍,且文笔欠佳,言不尽达。考此志为出华希闵手笔,而编例出于吴兰叔。希闵又纂《无锡县志》,锡、金同城,又为新分二邑,山川人物之分域,学校寺观公所之所属,既系希闵一手分裁,而分划未见明晰,又如新辑宦绩诸传,有虚誉显耀,至于舛缪疏漏之处,可以讨论者甚多矣。
瞻桥小志四卷传抄清乾隆二年刊本(无锡市图书馆藏)
清王鉴纂。鉴字子任,别号抱山居士,无锡砖桥人。此志分原始、本志、水道、古迹、神异、名族、人物、艺文八门,书后附《锡山文献》。按此志所摘录元、明邑志,旁考诸书而成,其引征诸书,皆注明出处,颇具编例。瞻桥一名砖桥,属无锡,按此志原始,引元王仁辅县志,通平江路之砖桥,村因是得名,瞻桥明时属泰伯乡。
江阴县志十四卷明正德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影抄本)
明黄傅纂修。傅兰溪县人,弘治六年任江阴知县。江阴之为县在萧梁,为吴暨阳县地,唐武德中曾置暨州,旋废。五代迄宋,建江阴军,元时升为江阴路总管府,其雄重可知也。明始降为县,后又析设靖江属常州府。宋绍熙中知军施迈命教授郑应甲纂《江阴志》十卷,是为志乘之始。绍定间,知军颜耆仲命教授郭廷坚为之续修,元至元中,教授朱子昌重校刻宋志,明洪武中知县饶玄德又为翻刊,二十四年县丞贺子徽续修,永乐中训导陈贽重修,正德前江阴志乘原委,及其版刊大概如此焉。傅令江阴徧采宋、元、明诸志汇绎,与邑生苏峦、顾康、张简、方汉,搜讨重纂,编成十四卷。揭纲领者十,累条目凡八十九,细目苛条,搜剔无漏。按此志纂成于弘治十一年,至正德十五年邑令王泮始为付梓。其书版框之宽,字体之大,可推今存江阴志之冠。缪荃孙《天一阁始末记》言及此志谓:“一见为聊慰平生素愿。”其钦慕焉如此。天一阁所藏此书,今已散失矣。此本外,惟浦圻张国淦藏有影抄本,今藏于上海图书馆。
重修江阴县志二十一卷明嘉靖刊本(天一阁藏)
明赵锦修,张衮纂。锦字元朴,余姚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二十四年授任江阴知县,擢侍御,以斥严嵩罢归。万、启初复起,历官至兵部尚书,卒谥端肃。衮字补之,江阴人,正德十六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历升侍读学士,太常寺卿,掌国子祭酒事,官至南京光禄寺卿,著有《张水南集》十一卷。按此志首列武进唐顺之及张衮二序,衮序谓:“江阴志,国朝贺子徽氏、颜瑄氏而称县志曰:因革之初,旁咨事实,系出亭父里魁之言,文或不副。弘治癸丑,兰谿黄君为令,复为罗络希闻,剖析疑义;后若干年,宗《黄志》而为《续志》,凡得九卷。”按此志创修于嘉靖丙午,时巡按御史王公言询志考俗,邑令赵锦遂延衮及蒋龙、徐鸣玉、吴胤议辑,其书依《黄志》旧文而补其遗事,稿成于丁未春。按其书编次,分建置记、提封记、风俗记、食货记、学校记、河防记、兵卫记、禄秩考、官师表、选举表、列传、外记、外传、遗文十四门。卷前图记,有宋志全境图,及山川图、四境图、县城图。其书体裁,则有图、有记、有表、有考、有传,类统子目,惟分次不足明晰。各类均冠以小序,子目如沿革诸篇,其要者,亦各为说以前,颇能明其编例。食货独立一门,分户口、田赋、贡课、土产,此例甚善。其凡例云:“食货以《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经首言之独非货乎,是故列之为正纲。”但所记甚简,田赋言江阴四境之田,惟圩坦,税粮正额大约一十万九千九百石有奇。土产所载,则稻谷蔬果鱼鸟等类,均为所习见者也。
宜兴县志十卷明万历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陈遴玮修,王升纂。遴玮字玉甫,号剑华,四川富顺县人,万历十四年进士,翌年授宜兴知县。升字世兴,宜兴人。原名革,因督学耿天台牒送岁贡,故改名升,出为成都通判,有廉誉,迁监课提举,未几告归。升为人,志节坚贞,安贫好学,少尝受学于唐顺之,学以程、朱为准的。所著书有《左氏鲁史》《读左赘言》《四书辑略》《四先生论宗》《五伦分疏》《武经七书解》等。学者称孚斋先生。宜兴为汉阳羡县地,晋惠帝时,以周玘三兴义兵有功,立义兴郡。隋废郡存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中以避讳改名宜兴。邑志源流,本志徐显卿序谓:“自晋周孝侯有《风土志》,宋单氏续之。正统间邹令旦,以属训导危山因旧编而饰之成县志,更七十年正德之季,韩令儒以属教谕林文聪重修。”宜兴县乘原委如此焉。按是编初创于万历邑令韩容延杨阜与学谕李延谧参订,垂成而寝。遴玮蒞政三载,延王升与学谕周国宾本《韩志稿》重订。而实出诸王升手笔,博采群史,考订前志缺误者颇多。其书志类,分舆地、营建、食货、学校、官师、人物、忠义、文艺八门,仍依前志体例,而次序离合大改旧观,前志谬误者,悉加整正。如引《金陵志》以证铜官因汉铸山得名,而力辨袁玘降棺之谬。据《晋书》,以表孝侯临难。慷慨徇义,而不袭其家传之讳。稽《蒋氏世谱》,以续云阳亭候点于封,统收单锷水之策,以裨于时务,而悉补旧籍之所缺遗。改正苏文忠于侨寓,叙其迁逐不偶,匪独沾沾于焚券一小节,大都会要而折其衷,直为一邑之信史。引史证志,为修志创一新例。明人修志大都沿袭旧志,辗转纂录,绝少考订。是编据史籍,引艺文,以考证前志谬误,可为明代方志中杰出之著焉。
荆溪外记二十五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沈敕辑,李文校正。敕字楚山,宜兴人。文字孟博,真州人。此记李文序略云:“义兴自昔有志,总若干卷,厥凡山川、区域、城郭、土田、人官、物产之类。如凡例所称者,亦既包罗揆叙,而罔弗具举矣。第以古今绵邈,则详略不容。”按李序所言,此记乃辑录成书,其首列艺文若干卷,为地志未有之例。次辑周处《风士记》,而开方志辑佚之风。其余若人物传、纪遗、杂说亦皆采辑,全书不自述一词。杂说有善权古寺,权作卷,为避讳焉,此记仍作权。按此志《四库提要》著录之。后盛宣怀曾为重刊,此书嘉靖原本,此外惟见《台湾善本书目》有著录;华东师范大学有藏,为盛宣怀旧藏之本。
荆溪疏二卷明万历刊本,《王百谷全集》之一(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穉登纂。穉登字伯谷,一字百谷,武进人,太原籍,后移居苏州长洲。穉登十岁能诗,早岁名于吴会。万历中徼修国史,未上而史局罢,卒年七十余。此书不分志类,不具篇目,为杂记体地志。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记游,以分片段纪载名胜、古迹、民俗、人物。下卷诗文,皆穉登自撰,记宜兴事物。此书记张公、善卷洞甚详,下卷诗文,有《张公洞观》《仙蜕记》《鹦鹉园记》《讲师荆山和尚塔铭》,皆宜兴文献焉。又考证湖■〈氵父〉镇为湖务之误,如此之例,此书有裨益于宜兴后来修志之助也。
双谿物产疏十五卷清嘉庆二十一年雅春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陈经纂。经字景辰,别号离墨山农,江苏荆溪县人。双谿指今宜兴之荆谿分南北双溪,其闻山水秀丽,世所称阳羡山水焉。荆谿为禹贡之中江,合乌谿入太湖,为太湖西北农产繁富之地。此书仿古方物志例,记双溪物产,兼述山水胜迹。其书体例,分谷、蔬(菜类)、蓏、果、华、草、木、禽、兽、鱼、昆虫、杂物十二门,杂物又分丝、棉、酒、茶、用器五目,用器记宜兴制陶甚详。按此书为研究太湖区域物产,最完备之资料也。
靖江县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胡必蕃修,袁元纂。必蕃字又宣,湖北孝感县人,康熙十八年以举人擢任靖江知县。元靖江县教谕。靖江明成化七年析江阴马驮沙地设县,有李维祯《马驮沙小志》,为靖江有志之始。建县后,正德七年知县殷云霄纂有县志,嘉靖四十三年,知县王叔杲重修,万历四十七年,知县赵应■〈方与〉又重修之,崇祯十四年知县陈函煇又为修纂。此志清康熙十一年知县郑重,嘱教谕袁元与邑人朱凤召重纂,体例明备。及必蕃任内,又嘱元与邑生金敞,据《郑志稿》,搜摘闻见,以补其缺略。故是编二次纂辑,均出元手笔,体裁文笔较纯。志类分建置、星野、疆域、山川、祲祥、风俗、赋役、职官、选举、公署、学校、武备、循良、人物、坛庙、艺文十六门。按此志斤斤于名物训故之考据,摭述事物,间有重见者,岂其疏于编缀之法耶。
南徐州记一卷辑稿本,■〈擊,去手〉淡庐丛稿之一(上海图书馆藏)
宋山谦之纂,近人叶昌炽辑佚。《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宋山谦之《南徐州记》二卷,今仅见辑本,昌炽又补辑一条。仍不可窥见其全书体例,“侨置”志书,见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者,而今无一流传,惟见《汉唐地理书抄》收有辑本而已。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称曰南徐州,南朝因之,至隋而废;京口,今镇江之古名也。侨置之制,始于东晋,亦称侨立。《晋书·地理志》曰:“自中原离乱,遗黎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隋书·食货志》曰:“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故侨置之州郡县志书,辑本往往上加侨置或侨立二字。昌炽补辑此书虽仅一条,录自《草堂诗笺》卷八,文曰:“京口《禹贡》北江也。春秋兮朔辄,有大涛至激,赤岸尤更迅猛。“案此段六朝人文气,意似以侨人按置于江岸也。
丹徒县志四卷明万历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李东纂修,何世学增纂。东字震卿,陕西人,正德十三年任丹徒知县。世学浙江萧山县人,隆庆二年进士,授任丹徒知县。丹徒为秦会稽郡属邑,后汉属吴郡,孙吴时名京口,南朝置南徐州于此。隋唐置润州,唐设江浙西道于此,军号镇海。宋改置镇江府,以丹徒为郭县,元、明以来丹徒为镇江一邑。如《南徐州记》《京口记》《丹徒大观》《祥符图经》诸书,均记丹徒之事,而实涉及今镇江地。邑志为李东首创;邑举人杨宛,诸生潘浩、毛文汇纂成。隆庆时世学又据其原书,复为增辑正德十四年后之事。按是编刻成于万历间,崇祯七年知县张文光,据其原版又增刻选举题名。观其体裁义例,虽谨严有度,而不免太简。博综前事,引证虽多,而未注出处书名,无从核考,未尽典雅焉。
丹阳县志二十二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邹廷模修,荆泽永纂。廷模丹阳知县,事迹未详。泽永字芷兮,丹阳县人,康熙顺天庚子科举人。丹阳邑志,肇于明正德间,隆庆间重修。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吴之彦又修志二十卷,刻至第十二卷乡贤而止,未成全书。丹阳汉称曲阿,自宋以来为镇江府辖县。邑有运河之利及练湖之胜,前志于练湖漕渠,无不深致意于水利之所赖也。廷模之修此志,尝参及正德、隆庆诸志,成书二十二卷,列为三十四门。其以练湖河渠二项,关系国计民生,特将浚湖畜水济漕诸策编为一卷,附列于山川志后。以水利概括一门,亦从简易见。以职官自汉至今,若遗逸之士履历莫考者,宁缺不书,为求核实。故其书记载往事,皆翔实可据,体例亦慎严有度,以求邑乘重核实之义,为其修志之私衷也。
溧阳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六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徐一经纂修。一经字履常,江陵人,举人,康熙三年任溧阳知县,五年擢中书舍人,以修志事请留,八年去任,官至御史。溧阳为县始于汉,累经分合升降;自清雍正八年始自江宁府割隶镇江。宋乾道间赵廓夫始为之记,明弘治邑令符观,万历邑令帅兰先后为之志,皆有刻本;天启之志,则纂成而未梓。按是编成于康熙丁未,有吴颖序渭:“予举所藏前侯符、帅二公之志,并乡先生狄公《野志》共三帙,及予自辑《闾史》。合而是正于公(徐一经),公则于制治之暇,采撷成编。”按《野志》即狄斯彬所撰《六居野志》,吴颖《闾史》成于顺治时。一经此志增益《闾史》纂成,而未自订体例。以溧阳事迹征之,其建置沿革不考正史,而每括述偏记。又如古之令长,自吴浚操至齐乐预凡十余人,皆见于史传而不为题名,此疏漏之大者也。梁溧阳公主嫁侯景之事,不载人物而散述杂录。按一经之为此志,不过稍易《闾史》体貌,袭以为自得之书耳。
金坛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郭毓秀纂修。毓秀耀州人,举人,康熙二十年任金坛知县。按本志沿革,金坛秦时属曲阿县,隋开皇十五年析曲阿地,置金山府,旋降为县;唐武后时更名金坛,属闰州。宋改闰州为镇江府,县仍隶焉,元、明、清仍之。邑志源流,据本志所载旧序,邑志始于明正德丙子知县刘天和,万历庚辰知县刘美重修。是编继万历《刘志》而作,书凡十六卷,分舆地、赋役、职官、典礼、学校、选举、人物、艺文、杂志九门。按其序例所言,体裁仍沿旧志。如典礼、人物、杂志引用旧志原文,金坛明志今多不传,以此犹可得见其仿佛也。《金坛县志》今保存者,以此志为最旧,亦是幸存之书耳。
山阳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四年玉石山房赵锦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金秉祚纂修。秉祚当阳人,山阳县知县。山阳为淮安府郭县,张鸿烈纂有县志,此志经丁一寿、周龙官等据《张志》重辑,刊成于乾隆十四年,刊本中多讹脱。此本为汪纯清对刊本校正并为之跋,卷首多上谕一篇。其编次首列上谕、御诗文,次沿革表、秩官表、建置志、疆域志、学校志、民赋志、军政志、河防志、漕运志、盐法志、榷税志、艺林志、丛志、列传。按其志例,以纪、表、志、传为四纲,为纪二、表二、志一十一、传十六,而附艺林、丛志于志,志类完备,而书内则散脱复沓,不能纯于史法也。
曹甸小志初稿不分卷民国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郝树、郝庶纂。树字孝洲,庶字少洲,皆曹甸人,事迹均未详。按此志纂成于民国甲申,曹甸在淮安府山阳县之东南乡塔儿头、黄家口、甸几头之下。镇原无志,是编首创,一名《曹甸镇志》。其书编次,首列正名、区域二篇,次为舆地志、建设志、民俗志、人物志、艺文志、产殖志、杂志七篇,子目凡三十有六。志引曹镳《信今录》云:“曹操征袁术时,屯兵于此,故名镇。”又称楚甸,谓古有楚姓居之,又谓淮安古名楚州而因名。按此志事实有据足征,体例亦繁简得宜,近世村镇小志之佳构也,稿成即以油印流传,查今存者,仅见此册。
车桥闻见记一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潘亮彝纂。亮彝车桥人。此书据事直书,为闻见之笔录也。车桥地处射水之滨,为山阳、盐城、阜宁水陆孔道。射水自西北而来,纡絗曲折,至车桥汇成巨流。两岸居户约千百家,传谓河上横直之桥,形似车字,因以名镇也。此书记镇之形势、古迹、物产,及商贾、人物、氏族之盛衰,后附诗文,所述自清初至光绪中止。殊为未成之稿,而为镇志矫矢也。车桥未见古书纪载,而为近代闻名之地。抗日战争时,江苏省政府曾驻于此,其后又为日军所踞,为新四军攻取之,捷报传闻江浙。但此稿犹未记载,亮彝如在,当必补载之也。
淮安府安东县志十七卷清雍正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余光祖纂修。光祖字念峰,四川犍为县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雍正二年任安东知县。安东汉之东海郡襄贲县,隋开皇初改名涟水;宋景定中升安东州,明洪武以来降为淮安府属县。其地近海多硗卤,物产不丰,且其地历代兵革频繁,旧志大致散佚;今可考者,清顺治戊子邑进士卜永升,与孝廉嵇宗孟所纂县志最早,康熙丙子邑令乔弘德又为重修。是志纂于雍正初年,为邑人孙超宗、张鸿儒、张兰秘等所采辑,光祖总集其成。书分方舆、建置、秩官、选举、赋役、食货、河防、学校、官迹、人物、艺文、祥异、恩卹、丛事十四门,凡七十目,各门有光祖所题赞论,标之于首。按其人物志,采张雄、冯宏铎。盖乡人讳恶之见,后修邑志多削而不载,其实论雄与宏铎,固非必恶人,即令其恶,其削而不载者,岂方志有褒无贬之义欤。
淮南中十场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汪兆璋修,杨大经纂。兆璋字芾斯,任盐运道泰州分司。大经字石袍,别号庐阜逸史。此志首列图经,有中场总图一幅,十场之场境、场治图各一幅,分司公署图一幅。盐场之场图,而称图经者,此志首创。十场者,为富安、东台、安丰、何垛、梁垛、丁溪、拼茶、草堰、角斜、小海。次分建置、星野、风俗、食货、灾眚、疆域、古迹、秩官、选举、公署、赋役、学校、武备、坛庙、循良、人物、艺文诸门,全仿地志体例。此志以记盐务归于赋役,卷前序云:“寓内产盐之省会凡八,而两淮为最,两淮产盐之区凡三十,而中十场为最。是中十场者,东南之臬府,而朝廷委轮积贮之薮也。其职盐之官,最上有御史,其次有运道;运道之属有同(同知)、有副(府贰)、有判(州判),皆主于综理盐政,而城守民社封疆之责不及焉。”此序述两淮产盐甲天下,及盐官官制之繁,而无守城理民领土之职,则不同于盐井制度。
南兖州记一卷辑稿本,■〈擊,去手〉淡庐丛稿之一(上海图书馆藏)
宋阮叙之纂,近人叶昌炽辑佚。《旧唐书·艺文志》著录宋阮叙之《南兖州记》一卷,久佚。昌炽录自《草堂诗笺》卷八辑佚一条:“瓜步山东五里,江有赤岸,山南临中江,涛水自海入江,冲激六七百里,至此岸则势始衰。”仅此一条与《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合观,仍不能窥此志全书体例。自晋南渡后,侨置兖州洽于广陵,为今江苏镇江东北地。南朝宋改曰南兖,而移治于盱眙,后又并入南徐州,旋复置还治广陵,又移治于淮阴。
扬州赋一卷附续扬州赋一卷清扬州阮氏传抄天一阁藏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王观纂,续赋宋陈洪范纂。观字通叟,如臯人,嘉祐二年进士,官司封员外郎,出知江都,卒于官。著有《鬻予府元集》及《芍药谱》。其在江都撰《扬州赋》,自为之注,上诸朝,大蒙褒异;咸谓文丽而雅,有裨益规讽也。洪范江都人,淳熙间扬州学正。时郡守郑典有政绩,洪范作《续扬州赋》褒扬之。此篇观仿王十朋《会稽三赋》而作,绍休干后。其赋首自陶、唐建署,迄宋嘉祐乙巳止,扬州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谀辞奥义,于稽其类,真是嗣响汉、晋,先驱宋贤。且附注详明,令读者不无阙文之憾。其后洪范作《续赋》,则亲见盛事,以嗣其响。述扬州名园、粮银、民刑、盐政、药局,颂郑典德政也。
嘉靖惟扬志三十八卷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卷七至十二、卷十八至二十二、卷三十二至三十三、卷兰十七至三十八)
明朱怀干修,盛仪纂。怀干字守正,湖州府归安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以议皇亲张延龄狱,谪泰州同知,升知扬州府。又以事诏谪韶州同知,晋思南知府,复以直忤罢官归。仪字德章,江都县人,弘治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古扬州为九州之一,唐时置扬州节度,其域兼彭蠡、震泽、会稽之隅,岡不统属。明永乐十八年改扬州为淮海府,二十年又改曰维扬府,宣德元年复为扬州府。明初直隶京师,领高邮、泰、通三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六合、兴化、宝应、如臯、海门、崇明九县。洪武八年以崇明拨属苏州,二十一年以六合拨属应天,领三州七县。郡志宋代有《绍熙广陵志》《嘉泰广陵续志》《宝祐惟扬志》,皆久散佚。此志创纂于嘉靖二十年,怀干请于巡抚御史胡植,属仪辑成,纂次颇有体例。其凡例云:“志名为《嘉靖惟扬志》,以《禹贡》海惟扬州。《宝祐志》惟扬惟字本此,今从之,作维扬者讹。”按其书编次,首列郡邑古今图,有古扬州图一、春秋地理附,隋唐扬州图一、宋江都县图一、宋三城图一、宋大城图一、南北朝仪真图一、宋真州图一、宋扬子县图一、今扬州府并所属州县总图一、今扬州府城隍图一、今江都、仪真、泰兴、高邮、兴化、宝应、泰州、如阜、通州州县图各一、海门县新旧总图一。次分建革志、疆里志、历代志、分野志、五行志、山川志、形胜志、物产志、公署志、户口志、盐政志、军政志、礼乐志、经籍志、秩官志、秩官列传、人物列传、诗文志、杂志十九类。《四库全书》收此志,《提要》云:“纂次颇有端绪,在明代地志中差为完善,惟以古今关涉扬州事迹,仿《纲目》编年纪载,别为历代一志,则体例殊嫌创见。”按历代志一篇,备载扬州一郡史事,尤以纪宋、元为详,例如宣和间宋江袭击东京诸郡邑之事,史传均所未载,如此轶闻掌故,足资参考,且又开后世志书大事纪之例。
扬州府志二十七卷首一卷明万厉二十九年刊本(上海亚洲文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杨洵修,徐銮纂。洵山东济宁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二十三年任扬州知府。銮福建尤溪县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二十四年任扬州府推官。扬州故广陵地,为古名区。自永嘉南渡以还,为控御三齐之地,尝使青兖二州刺史镇此。元嘉中始定为南兖州治所,隋初置扬州大总管府于此。炀帝时,制江都太守,与京尹同之,駸駸乎有置为陪都之意矣。唐代江南财赋以此为转输枢纽,士女镃货之盛,甲于宇内。宋元以来迭遭兵革,稍多萧条,然犹为淮左名府。考其郡志,《隋书·经籍志》有诸葛颖《巡抚扬州记》,是为志乘之始。其后有《宝祐志》及郑少魏《广陵志》等。明初改扬州为淮海府,寻改名维扬,后又复名扬州。弘治间赵鹤修《维扬郡志》,嘉靖二十一年朱怀干又修《惟扬志》,明修志书此志始称《扬州府志》。其书编次分郡县志、赋役志、河渠志、秩官志、盐法志、兵防志、人物志、风物志、古迹志、历代志、方外志、文苑志十二门,子目六十有八。卷首有扬州府图、各州县舆图、城池图。扬州郡志修纂频繁,修于明代者,今犹可通考。是编之纂,因以改易郡名而复修,采撷虽繁,而大抵辑录旧志,少有所增益,然语语必有来历,作为传信之史观焉。此书为前上海亚洲文会旧藏,今传本极稀见。
扬州鼓吹词序一卷扬州陈恒和书林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吴绮纂。绮字薗次,号丰南,江都县人;顺治间由选贡生荐授秘书院中书舍人,历官至湖州知府。致仕后专工于诗,文尚四六,著有《林惠堂诗文集》。是编为《扬州鼓吹词》之小序,有《文选楼》《争春馆》《东阁》《蕃厘观》《谢安宅》《董井》《石塔寺》《斗鸭池》《重城》《康山》《芜城》《蜀冈》《隋宫》《迷楼》《月观》《萤苑》《鸡台》《隋堤》《玉钩斜》《小金山》《平山堂》《明月楼》《竹西亭》《芍药厅》《九曲池》《二十四桥》《雷塘》《叶公坟》《云山阁》《红桥》《广陵涛》《梅花岭》《淳于棼宅》《茱萸湾》诸篇,皆扬州之名胜古迹焉;各为之序说,据事直书,一无考证,当为鼓吹词之小序,而无其词也。
江都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李苏纂修。苏荆门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五十三年任江都知县。江都为扬州府郭县,县事早载郡志,至明嘉靖壬戌,知县赵讷始延邑人万洞,别为一邑之专志。万历丁酉,知县张宁又延邑贡生陆弼重纂,于明有此二志。是编因康熙初邑人叶弥广所辑《志稿》,苏重加增益而成。卷前有宋三城图,系据旧志摹录,意味甚古。按古迹志宋大城条谓:“扬州旧有大城,又有子城,亦曰牙城。”引《宋名臣言行录》载:“建炎三年知州郭棣筑宝祐二城,一名堡城,城周迥一千七百丈,即隋迷楼故址。宋宝祐四年贾似道筑焉,始于宝祐二年七月,翌年初告成;后又筑新宝城,二城相连一名夹城。”稽考甚详。又风俗志有冠服宴会二条,所记皆琐屑事,大致采于宋、明杂记小说诸书。后修县志以其无关典要,删而勿载,不知志乘于民间习尚最宜详叙也。
仪真县志十四卷明隆庆元年刊本,钤有浙东藏书第一家印(天一阁藏)
明申嘉瑞修,李文纂。嘉瑞字叔献,河南叶县人,举人,嘉靖四十三年任仪真知县。文仪真县人,以承德郎任湖州府通判。按沿革县为唐扬子县之白河镇,五代为迎銮镇,宋初为建安军,大中祥符中改为真州。其地善铸造像,建有仪贞观。由是政和中赐名仪真郡,后降为县。志乘有宋绍熙间蒋佑《真州志》七卷,嘉定间薛洪、刘云《真州志》二十二卷。明永乐间胡彦成纂《仪真县志》七卷,正德间黄瓒纂《銮志》二十四卷,嘉靖间张榘纂《仪真县志》六十四卷。是编继张榘县志而纂,据嘉瑞自序谓:“永乐、嘉靖二志体裁各别,而续可纪载者更多,乃延李文、陈国光、刘鼎辈共载笔。”按此志为众手分纂,而出李文笔者居多。书凡二十一类,曰疆域考、曰沿革考、曰山川考、曰形胜考、曰名迹考、曰建置考、曰官师考、曰户口考、曰田赋考、曰马政考、曰食货考、曰水利考、曰学校考、曰选举考、曰人物考、曰风俗考、曰祠祀考、曰武备考、曰祥异考、曰艺文考、曰杂识,各篇均有小序。按其书中转辗引证唐、宋词人纪述至富,故史料甚丰。如建置考、祠祀考所述古建筑始于唐扬子巡院,及仪贞观建造,详稽博考,纤悉无遗。名迹考搜采唐、宋诗文,用以引证。户口考述明代户籍之制,有民户、军户、匠户、寄籍官户、校尉户、力士户、渔户、船户、红船户、僧道户、医户之别。风俗考述明时风尚,非世家不架高堂,若小民咸以茅为屋,裙布钗荆,嫁娶止以银为饰,外衣亦止用绢,至嘉靖中,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其所掇拾,多有可观也。
真州竹枝词一卷清咸丰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题惕斋主人著。首歌真州佳节、风俗,次河山、寺庙、游艺、灯火,又次花木、虫鱼、楼阁、饮食、婚丧、俗礼等;书后有著者自跋,而隐其真名,称跋于董氏寄园,时年六十七,后有男寅官校字字样。跋有云:“吾邑路接竹西洋,通扬子,俗尚繁华。消遣旅愁,此竹枝词所由作也。”按真州为今江苏仪征县,南唐之迎銮镇也;宋升为真州,赐仪真郡,治扬子。元为路,明改州为仪征,省扬子县入之。
高邮州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培茂修,余恭纂。培茂河南人,康熙间高邮知州。恭徽州人,举人,康熙间高邮儒学学正。按沿革汉始置高邮县,迄六朝、隋、唐、五代未改,宋初为高邮军,后改置承州,元置高邮路,寻升为府。明为州属扬州府,领县二,曰兴化、曰宝应,清因之。州志始修于宋鲁颖秀,其后则无可考,于明有成化、隆庆二志。是编乃依康熙十一年孙宗彝所纂原稿增纂,书分为图志、建置、职司、星野、疆域、城池、署舍、田赋、徭役、漕渠、水利、学校、礼乐、军政、风俗、山川、古迹、祠祀、物产、食货、灾祥、秩官、宦迹、寓贤、人物、列女、方技、仙释、艺文二十九类。卷前有高邮漕渠水利诸图,绘极精细,图说亦详明。漕渠、水利二篇,叙高邮漕渠,自汉吴王濞开邗沟,迄清康熙前开拓疏浚之事,靡有遗漏。邗沟即运河,亦名官河,春秋时哀公九年开邗通江、淮,为有运河之始。又纪高邮境沿河堤防长一百二十里,设闸凡若干座,水大则开闸以泄水,水小则闭闸以济运。水利篇则叙录历来议论按捞浅平水设闸等策论。因高邮往多水患,故是编以漕渠水利为特重之处。
兴化县志十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欧阳东凤修,严錡纂。东凤字千仞,湖广潜江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任兴化知县,官至常州知府,著有《晋陵先哲传》二卷。锜事迹未详。按沿革兴化故为海陵地,战国属楚,为楚将昭阳食邑。两汉迄唐,或属临淮,或属广陵,或属江都,至五代分海陵地置兴化县。明嘉靖三十八年,知县胡顺华始修县志四卷,颇简约。此志继《胡志》重纂,增补事物逾倍,书中门类,曰天文之记,曰地理之记,曰人事之记,曰秩官、曰名宦、曰列传,分门殊有混淆。人事之记有水利一条,叙南北设闸■〈石達〉甚详,兴化号称泽国水云之乡,历代多水患,筑闸■〈石達〉防泛,由来久远。闸创建于宋建炎间,《宋史》载之,所谓绍兴闸焉,构结之巨,著于史册。
宝应县志略四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闻人铨纂修。铨纂《南畿志》已著录。按此志于嘉靖九年铨令宝应时所纂,将脱稿,铨奉命入朝,遂废。十七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命宝应令刻成。考宝应原无志书,此志凡六篇,而邑之故实略具焉。六篇者,天文志第一、地理志第二、田赋志第三、祠祀志第四、官师志第五、人物志第六,书后附录诗文。天文志首星野,以定宝应位置,按魏陈卓言所定入宿度,广陵八牛八度。铨谓宝应广陵北鄙,亦八牛八度。地理志建置沿革,汉置平安县属广陵郡,又名安平。王莽改为杜乡,东汉又改为安宜县,隋开皇初又省石鳖县入焉,属江都郡。唐武德四年立仓州,领安宜县,寻废州,以县属楚州。上元三年获定国宝,遂更为宝应县。宋初因之,宝庆三年升为宝应州,又升为军。元初为宝应军,后为路,又改为安宜府,寻罢府为县,属高邮府,明以高邮为州,宝应仍属之。县境以云山最著,以云出即雨故名,山上有龙潭水不竭,山侧有仙人洞,长十二丈,广八丈。又若箕山,褚庙冈、双女冈,亦皆有名。湖有清水湖在县南,范光湖在县东南,与丽火湖、津湖、白马湖、广详湖,均为县境之水泽,颇饶灌溉之利。河有运河、济河、成子河、泾河、衡阳河、蚬河、潼河等,航运之便,甲于他邑。
宝应县志十二卷明万历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明陈煃修,吴敏道纂。煃浙江山阴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年任宝应知县。敏遭字日南,号南华,宝应县人。万历三年贡生,才名籍甚,终身不得志。筑室曰清院草堂,读书其间,所著有《南华集》。时与王世贞论交,世贞称其诗有声有色,不落蹊径;文则翩翩班、马之步,追古作者。宝应在南朝,为阳平郡之安宜县;唐上元三年获十三宝于县境,遂更名宝应。按本志所引唐刺史郑辂《宝应录》载:“唐天宝间,有尼曰真如,先后得宝玉十三,如楚州往谒刺史崔侁以进献。”《唐书·五行志》载此事,《太平寰宇记》《酉阳杂俎》诸书亦皆有所述也。十三宝名,止称十二,缺其一,按《宝应录》所称宝玉之名,及其故事,皆乖谲,史书虽记,非可作史实观之。宝应自陈则起射阳,而闻天下,唐、宋时号为名区殷富之地。自明嘉靖二年大水,迄本志纂成前,其间四十余年,遭大水患者十七次,以致民贫次骨,户口日耗。邑乘自嘉靖九年知县闻人铨始修《志略》四卷,隆庆三年汤一贤重纂县志十卷,多简略。此志则较前志为备,敏道甫成稿,未经厘次而逝,煃为之标次讐校以梓。书凡十二门,各门皆有小序,出于煃手。水利志记运河特详,运河流经宝应八十里,上承淮流,下达高邮,为漕艘所必经。又记射阳湖为淮河入海尾闾,治淮河水利者,若合全局而定策划,则宝应洵要津也。
泰州志十二卷明崇祯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自滋修,刘万春纂。自滋北直隶博野县人,崇祯元年进士,二年任泰州知州,官至户部云南司郎中。万春如臯县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浙江右参政。晋安帝时始置海陵郡海陵县,南唐升为泰州,领海陵、泰兴、如臯三县,宋、元因之。明仍为泰州属扬州府,仅领如臯一县。按此志万春所订凡例谓:“州志始纂于天启甲子,今已将十周,其间官师霞灿,科第云蒸,而不可以不传,故增补之。”考此志创修于天启四年,知州翁延寿聘万春纂成志稿而止。至崇祯六年,自滋复延万春依前志增辑刻成。其书体例,颇具统次,分职方、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方外、艺文八志,子目凡五十有三。以所领县如臯事,分属于各志之末,皆有统贯。州志以此编法,能妥贴无遗。
续纂泰州志三十五卷首一卷誊清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按此志一名《宣统泰州志》,所续自咸丰迄宣统,附及民国。全编凡三十五卷,卷首序、职名、目录、舆图,则仅存舆图,已刻,缺职名表,纂修人无从调查考见。卷一建置沿革、卷二河渠、卷三城池、卷四风俗、卷五公署、卷六学校、卷七赋役、卷八军政、卷九商会、卷十盐法、卷十一祠祀、卷十二至十三秩官表上下、卷十四至十五选举表上下、卷十六封荫、卷十七引年、卷十八寺观、卷十九事略、卷二十古迹、卷二十一名宦、卷二十二至二十九人物、卷三十至三十一列女、卷三十二至三十三艺文、卷三十四金石、卷三十五杂志。按此志体裁,则新旧贯通,虽曰续纂,间亦附入咸丰以前之事,则抵依道光旧志原文,而所增续事物,其议例颇为新颖。如卷一建置沿革附晷度谓:“历学昌明于今,为星野一说,不攻自破。”此篇附泰州星差、节气、日出入时刻诸表,洵有识建也。卷二河渠附水利谓:“泰州自咸丰五年黄河决,铜瓦崩,河流北徙,湖泊积淤,于是岁患涝灾重。”其所议策治水,必达于导淮故道,所附光绪、宣统间港堤工程与收支总册,及宣统元年治洋河上游开坝之众议章程十则,皆颇有资水利参考。卷六学校,学堂创始于同治十年,自后又有义学,教育会,劝学会之设。卷九商会附农会,此篇旧志所无,自光绪二十九年商部请立商会,是年颁行《钦定大清商律》,商会设立省会者,名商务总会,设立府厅州县者,名商务分会,分会举总理一人,一年一任,又州县商务繁盛市镇,设立分所。泰州州城商会于光绪三十二年成立,海安于三十三年成立,姜堰于三十四年成立。农会发起于直隶保定府,光绪三十三年由《农工商部奏定简明章程》二十三条,以开通智识,改良种植,联合社会为宗旨。是年十月泰州设农会附入商会办理,嗣以事务殷繁,不克兼顾,呈部批准立案,农会即设于塘湾镇,宣统间海安农会亦设立。卷九交通,首述盐运,电报、邮政、轮船,均于光绪三十年前后成立。卷十九事略,所纪自咸丰二年十二月知州张之杲厉行保甲始,此志记太平军时事甚多。例如纪副都御史雷以諴用钱江议捐收厘金助饷之策,即令江往里下河索饷,夜至泰州呼开城,将激民变各坊乡义勇群呼奸细,聚数千人欲擒之,江乘间遁,以诚察其有异志置之法。又记泰州义勇有娘子军,为寡妇组成。诸皆琐细事实,但史传皆所未载。以上所摘录诸端,均旧志所无之新政时事,此志能一一纳入无遗,以开方志新旧合一之例。
小海场新志十卷清乾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林正青纂修。正青字苍岩,福建人,小海场场司。此志发凡起例,多言场为河海扼要,民生利病,实与书例无关。前有广西乡试主考尹会一序,谓:“盐场从无专志,林子创始。”此志既为创始,而何又名《新志》耶?其例分地理、秩官、公署、庙祀、户役、国课、人物、风俗、土产、灾异,首列盐场入海图一幅,纯为地志体裁。地理所载:“小海之方仅八十里,东际大海,西界兴化,通盐城,接长、淮。古城基在场南一里许,其废时日无考。”又载:“盐课则属使司,田粮隶泰州。”按明、清制度,盐课司称提举,官同于州县,而小海盐场设官称场司,无领土守城之责,与盐井官制不同。
古海陵志六卷清咸丰五年修。抄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王业衢纂。业衢事迹未详。是编业衢搜罗海陵轶事,考之于艺文,访遗闻于父老,纪凡数百余条。辞询精详,且注明见之于某书,皆有本可稽,颇合志例。书分为建置、职官、官署、疆域、水利、祠祀、寺观、古迹、人物、列女、艺文、碑记、撰述十三门,卷首有天文图一、四境图二、舆地图四、景图十六,为徐怀玉所绘。图则信而有征,可与书中纪载,同相符立。按海陵即海安县,在如臯、泰州之间,此志名盖用古称,此书未见有刻本,又未见著录于藏家书目。
徐州志十二卷明嘉靖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何莘修,梅守德、任子龙纂。莘广西桂林人,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任徐州知州。守德字纯甫,号宛溪,宣城人,官地官主事。子龙字跃之,号雨川,象山县人。徐州在明为直隶州,辖萧、沛、砀、丰四县。州志创修于成化时,早佚,传者有正统《彭城志》(见《学部方志目》是为写本),是时尚未立彭城县,彭城为徐州古名。弘治七年马暾又修州志十卷,亦有传本,诸志皆修于嘉靖以前。按是编为守德、子龙二人执笔,采集者有朱金、徐暠、宋琚、毕集、周中立、庄重诸人。其编例:州总图一、州境图一、州治图一、县境图四、县治图四,二、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三、天文志、地理志、人事志,分子目凡十二,四、封建传、宦迹传、人物传。按其志例排列大纲,先图表,而后志,而后传,此种编例虽符史法,然均须断限尽善,区分显明,方符体要。若用之不善,反足为全体之累。按是编则地理与沿革不能相应,人事志主以叙事,但与宦迹、人物二传有淆混。沿革表不宜与地理志分,既表志分立大纲,则沿革可不要表。人事志叙述政略,不宜与治绩混。按是编所列子目,有繁错淆混,区分断限,未足明确,故有错置全书体例也。
丰县志二卷明隆庆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尹梓修,崔勋纂。梓南宫人,举人,隆庆二年任丰县知县。勋丰县人,贡生,仕襄阳府典宝。丰在秦时为沛县地,汉高祖以邑人起为帝皇,乃置丰县;自隋、唐以来,均属徐州。明正德中,知县裴爵始创志稿,隆庆初梓仕丰时,得其存稿,遂延勋及邑士刘存义、曹可教、刘光久诸人,研精旁搜,增辑而成。其书前有梓及彭城御史万宗德二序。书中纪载简略,人物列高祖祖先,及萧何、周勃等从高祖并起乡里诸臣;占全书文字居多,余篇则寥寥数页矣。此志为丰县刻本志书之始,今存者仅此孤本耳。
邳州志十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邬承显修,吴从信纂。承显奉天铁岭人,监生,乾隆十四年任邳州知州。从信河南人,贡生。邳于汉、晋之际为国治所,领属邑多则十余城,少则七八城。自六朝迄唐、宋、金、元之时,多兵事,受河患,遂成凋敝之区,考其古今名称,更变迭多,曰安州,曰东徐、曰良城、曰开远、曰艾山、曰武原、曰下邳,皆其别号也。永嘉南渡后,又侨置江南,有南沛、南下邳、南徐、南兖,皆邳州侨置邑名。明清为邳州,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宿迁、雎宁二县。考其州志创自明嘉靖中者,曰《陈志》,为知州陈宠所修。修于清康熙十二年者,曰《蒋志》,为知州蒋瓆所修。修于康熙三十三年者,曰《孙志》,为知州孙居湜所修。按是编踵修于《孙志》后,其编例首列天章,以下分分野、疆域、建置、沿革、城池、山、河渠、官署、学校、民事、坛庙、职官、兵制、驿递、选举、名宦、人物、列女、古迹、封建、兵事、艺文、别录二十三门,体裁臻备。建置分叙旧城、新城,盖旧城毁于康熙七年之大水,新城则成于康熙二十八年。而仍叙旧城,后世俾有可考,此不泯古迹之意。而独立河渠一门,以运道、河防、水利附,主重于河防,以御水患,用意亦佳。又民事、兵事二门,取编年记事,中多缺漏,有详古而略今。其他诸门,详则记其始终,略则檃括大义,无划一之例,此志体例,未臻尽善。其后咸丰间鲁一同继纂州志,仍依是编体例,约之为十二类,悉改其旧文,又系以褒贬之辞,时号名志。一同善古文辞者,专润饰辞采,实非修志良法。
宿迁县志八卷明万历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喻文伟修,何仪纂。文伟字同宇,江西南昌人,举人,万历二年任宿迁知县,官至北道监察御史。仪字吉斋,四川西充县人,贡生,于万历四年任宿迁县教谕。宿迁为春秋时宿地,庄公十年宋人迁宿,故曰宿迁。秦汉为下相县,晋曰宿豫,唐宝应元年始改名宿迁县。是编为县志创始,仪及训导刘算,邑人何九洲、罗允贵、吴希孟等编次之,刻成于万历五年。书凡八类,日舆地志、曰建置志、曰田赋志、曰典礼志、曰秩官志、曰人物志、曰词翰志、曰杂志。观其体例,颇率略,风俗物产概不载。惟记万历四年建城于马陵山,迁县治于此。并记旧治在新沟,北临黄河为洪涛啮决之事,为使不致湮没无传。按此志同治间李德溥修《宿迁县志》时谓已散佚,而不知范氏天一阁藏有此本。
宿迁县志十二卷据清康熙三十九年《学量堂私志》本抄(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尚元纂。尚元字渫庵,邑人。此志为尚元手纂私志,叙事至康熙三十九年,后其门人王道为之参校,又经邑人蔡日劲编次。分地舆志、建置志、学校志、典礼志、田赋志、河防志、兵戎志、秩官志、人物志、选举志、女德志、艺文志、丛纪志,志类凡十三。丛纪志按年以纪杂事焉,日劲为补,增至康熙四十五年。
太仓州志十卷明弘治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端修,桑悦纂。端字表正,湖广枣阳县人,弘治十年以御史出知太仓知州,任职五年升广南府知府去。悦字民怿,常熟县人,成化举人,官柳州府通判,著有《桑子庸言》《思玄集》等书。按此志原刻今仅存此书,《铁琴铜剑楼书目》著录有写本,光绪壬寅东仓书库据之重刻,此志之版本流传如此焉。其书体例分为十卷,卷一沿革、分野、里至、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市镇,卷二城池、坊巷、乡都、桥梁、牌坊、官廨、衙院、仓场、铺舍、坛壝、军卫,卷三学校、户口、田亩、税粮、课程、赋役,卷四寺观、祠庙、宅墓、古迹。卷五科贡,卷六名宦、仕宦、儒林,卷七隐逸、艺文、孝友、义行,卷八列女、杂传、艺术,卷九封赠、游寓、释道、杂志、考证,卷十诗文,共四十七门。论其体裁,尚为严整,以官师题名,附于官廨、学校,殊欠体例。而风俗、土产二门,则纪载极详,在明修方志中,所见极少也。
太仓州志十五卷明祟祯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钱肃乐修,张采纂。肃乐字文卿,一字虞孙,鄞县人,崇祯十年进士,授任太仓知州。采字受先,号南郭,太仓人,崇祯元年进士,官临川县知县,福王时为礼部员外郎,《明史·文苑传》见附张溥传。与溥创立复社,以《六经》《史》《汉》之文倡率天下,声望大振于一时。按本志沿革,春秋时吴王即其地置仓,名太仓,后因之置太仓县。建州在明弘治十年割昆山、常熟地而置,领崇明县隶苏州府。宋淳祐十一年凌万顷撰《玉峰志》三卷,成淳八年边实又为《续志》一卷。明弘治十三年桑悦纂州志十卷,嘉靖二十七年周士佐重纂州志十卷,此太仓之官修志书也。又有炼仲《太仓事迹》,陆容《太仓志稿》,龚持宪《太仓考》,刘士斗《太仓新志》,是为太仓私修之志书也。按是编分封域、营建、官师、学校、风土、选举、水利、赋役、海运、兵防、海事、名宦、人物、艺文、琐缀十五门。为出于张采手笔,仅见文采典雅,而体裁踈略。嘉庆《太仓州志》凡例谓:“受先志颇多草率,故宋孔传有《辨诬》之作。人物未详考各书,致撰明代人物小传时,无国史;故多取之家传行述,择不精而语不详。”此评《张志》之失也。但《张志》之博采旁求,取明代杂史野乘家传行述颇富,如海事、琐缀二门,所纪太仓元、明之海运,与倭警之事特详,人物所记,太仓文人雅士之生行事迹,皆可资今世稽考也。
镇洋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金鸿纂修。鸿字介岩,浙江山阴县人,雍正八年进士,乾隆四年任镇洋知县。太仓初隶苏州府,清雍正三年始升为直隶州,又析地置镇洋县,因镇洋山得名也。与嘉定、宝山、崇明并隶于州,而镇洋与州治同城,往事久载于州乘,此志为设县后首修之志。其书大旨,以纪分疆立县为本,总分为十四类,曰封域类、曰营建类、曰水利类、曰赋役类、曰学校类、曰兵防海防类、曰漕司类、曰旧迹类、曰职官类、曰宦绩类、曰选举类、曰人物类、曰艺文类、曰杂缀类,子目八十有五。各类皆具小序,每目之后又备以数语,言每事之始末,文后注金鸿识三字。其门类编次,不分繁简,以一类为一卷,而水利、艺文,则各分上下二卷,人物分上中下三卷。封域类立细目甚冗,按小序言:“以沿革始,风俗随疆土而异,物产为地域所宜,皆列入焉。”其繁冗可见。又以市镇纳入营建,小序谓:“盖起《周礼》匠人营国,前朝后市之意耳。”甚至以乡都圩田之属,则列入赋役,尤欠体例。按其书编定体例,是为私臆,全无史法。卷末为《补编》,为知县李鳞所续辑,只补封域,旧迹、宦绩、人物、杂缀五类。
穿山志初稿二卷民国三十七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狄辰纂。辰字弘微,江苏太仓县人。穿山之有志,据本志凡例云:“创自明万历、天启间,为常熟陆钺所纂,原稿藏双凤顾氏,后竟失传。清道光间邑人邵廷烈,别辑《穿山小识》二卷,周煌复成《补遗》一卷,畀之合而付之梓人,版旋毁,流传者钞本居多。”此志为辰在沙溪得原刻本,病其简略,详加搜采复纂,成于民国三十七年。其书凡十门,曰山考、附市集,曰溪桥、附义井、又电讯、公路,曰园居,曰祠墓、附坊表、庙宇,曰选举,曰学校,曰人物、附列女、流寓、民族、合为上卷。曰艺文、附诗征,曰杂记,曰旧序,合为下卷。穿山一名灵洞山,又曰颿山、降帆岩,而穿山之名,始见元卢镇《琴川志》载之。陆钺《穿山志》序谓:“追溯四五十年之前,逸人陈原锡父子与豪士刘以则暨其族、后先鼎峙其下,桑思玄亦曾僦居与山为邻。其间亭台之富丽,居第之繁华,人物之魁杰,名于四方。”按此志虽以山名,然志境涉及市集乡里,是为乡镇志书之体例焉。据山考篇谓:“穿山旧隶常熟县双凤乡三十四都集贤里,明弘治十年割双凤乡入太仓州,迄清宣统二年自治成立,以西乡王秀桥土地狭小,遂割穿山、冯家桥以益之,为王秀乡。至民国区治成立,山仍属王秀,而隶于璜泾区,其后重行划乡,以山下村落自成一乡。胜利后议归并,近山人士与王秀桥人颇持异议,旋改王秀为颿秀乡,合并此山地。”沿革之大概也。市集篇载:“穿山市在山下,引曹炜《沙头里志》云:穿山元时有镇,今为野矣。”山下今二十余户,有花行、油坊、染作、药肆、杂货铺凡数家,此外茶寮酒店一二处。又引黄廷鉴《琴川三志补记》云:“元贞二年置盐场于穿山之时,酤榷鱼盐为邑东一聚落也。”冯家桥市在山北半里,穿山市衰渐移于此。刘家市在山北三里,今废,为明初刘智创建。
海州志十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峰纂修。峰福建惠安县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历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嘉靖四十三年谪任海州同知权知州事,后升任绍兴府通判。海州为郯子国,世传孔子问官于郯子,因观海焉,即在海州,今州境有孔望山,为孔子观海处。海州在汉属东海郡,魏以后置州,明时属淮安府。嘉靖元年知州廖世昭始修州志,是编为峰官州同知时所作,成于嘉靖四十四年,其后赣榆人裴天祐又为增订,至隆庆六年知州郑复享始为刊行。其书分舆图、山川、户赋、治典、教典、名宦、人物、杂志、恩典、词翰十门。卷八以上多仍张氏旧本,以下二卷,则为裴氏增订。各门小序因事著论,切中核要,体例亦精严有法,时称史笔。人物志以张筠另立外传,后之修州志者因之,并议其颇具史法。按张筠为海州人,世为商贾,游于外。尝仕于梁,后唐官至左骁卫上将军。弟篯为牙内指挥使,兄弟赀皆巨万。筠居洛阳拥其赀以声伎自娱,人谓之地仙。峰因其正史有传,故立外传·外传内传之别,始见韦昭《国语解》序云:“《国语》曰外传,《左氏春秋》曰内传。”后来史家以为史法,明代志书实不拘此例,峰始为创例也。
通州志六卷明嘉靖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钟汪修,林颖纂。汪南海县人,举人,嘉靖七年以山阳县教谕擢升通州知州。颖莆田人,贡生。按沿革通州为唐时静海郡地,五代周显德五年,得此地置通州,欲以通吴、越之路,故名曰通州。州于明时属维扬府,领海门、崇明二县。郡志按本志艺文志州乘条载:《淮南通州志》十卷,宋孙昭先撰。《楚州图经》二卷,教授霅川吴莘(商卿)撰。《吴陵志》三十五卷不著撰人,淳熙壬寅修。永乐戊戌《通州志》一卷,知州严敦大修。景泰甲戌《通州志》一卷,知州孙微修。弘治辛亥《通州志》二卷,儒学训导施纪修。是编纂成于嘉靖庚寅,以郡人顾盘所编《州志稿》,重加增订而成焉。于明修诸志,体例以此志最臻齐备。
州乘资四卷传抄明弘光元年修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邵潜纂。潜别号五岳外臣,如皋县人,事迹未详。是编潜增补吕克孝《通州志》,自万历丁丑迄弘光初元之事,并正其讹舛遗漏者。编为四类,曰杂识、曰艺文、曰宦迹、曰人物,凡三十八目,以资异日修志者采择也,故名曰《州乘资》。
金沙场志稿不分卷传抄南通费氏西顾堂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前有跋云:“清同治时通州金沙场大使延聘地方耆儒编辑,书成以备呈送上官两淮盐运使汇入盐法志。未及刊行,迭遭兵乱,仅存此残本,所幸人物、古迹、物产三本,尚属完整。”按此志全例难考,书内记人物、遗闻、轶事,皆同治前事也。金沙盐场已废,场现为南通县治所在地。
海门县志十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吴宗元修,崔桐纂。宗元号石湖,江西金谿县人,举人,嘉靖十四年任海门知县。桐字来凤,海门县人,正德十一年解元,十二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右侍郎。事迹附见《明史·舒芬传》,著有《东洲集》二十卷,《续集》十卷。海门初无专志,按崔桐序谓:“仅有乡先生尹寿昌遗《志稿》。”是编乃出于教谕朱衣,训导欧阳杲及邑生张附龙、王武采集故实,桐总核其成。其书分疆域、山水、风俗、食货、建置、礼制、官守、人物、古迹、词翰十门。卷前有海门新旧总图一,海门新县图一,新旧总图为今通州全境地也,新县图实为今南通县地。按本志沿革,海门海隅僻地,初名东布洲,汉为海宁东境地,东汉属广陵,唐末属吴,为东洲镇。至南唐始以其地置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显德五年改为静海军,寻改为通州,析其地东为海门县属通州,迄明未更。
如皋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童蒙吉修,谢绍祖纂。蒙吉浙江临安县人,举人,嘉靖三十八年任如皋知县。绍祖字小沧,广东海阳县人,举人,嘉靖三十六年任如皋县教谕。如皋置县于晋义熙间,属海陵郡,五代以后属泰州,明时曾属维扬府。大江在其县南,运河在其县北,据江海之会,盐灶海防为其要政。宋理宗朝,刘基以明经令扬子,扬子介六合、江阳之间,基之子孙遂家如皋治北之水竹园,子孙皆以明经起家,讲学授徒于此,皋入呼其地曰刘师铺。此志纪其卜居聚族之由。按如皋县志于嘉靖十五年教谕陈源清创志六卷,叙述简约。是编据蒙吉序谓:“为绍祖及邑庠生钱相、胡机丛、朱装纂成。”系出众手,观风稽迹,去取甚当。每篇皆有小序,为出绍祖手笔,赞论以从善惩恶为鉴,有似康海《武功志》之义也。
盱眙县志二卷明正德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明李天畀修,陈惟渊纂。天畀字荷道,山西交城县人,由举人任淮安府山阳县知县,正德十六年调知盱眙。惟渊字主静,浙江慈溪县人,正德九年任盱眙县儒学教谕。按此志序谓:“天顺间司训周福间一修之,略而弗详。”此志正德戊寅春,惟渊与县训导朱仲经等纂成。卷前有盱眙县城图、盱眙县城乡总图、盱眙县历年表,卷上自建置沿革至人物,凡三十二门,附目四,卷下艺文。盱眙古称都梁,春秋时吴善道邑,秦置盱眙县,秦二世二年,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都盱眙。许慎《说文》谓:“张目为盱,举目为眙。”盱眙城居山上,可以眺远故名。晋义熙中置盱眙郡,刘宋以后因之,隋时郡废。宋升为招信军,元为招信路,后改为临淮府,寻罢为县。明因之,属南直隶泗州。清隋州属安徽省,今又划属江苏省。盱眙为临淮一大邑也,山川秀丽,山川篇载:山以第一山最为有名,为县治座山,山有石刻,宋芾书“第一山”三大字。以众山环抱,而此山独高,故曰第一山。而陈南山谓宋自京师至汴并无山,惟隔淮有此山故名。清风山在县治南,慈氏山在县治东,龟山在县治西南,龟山有招隐洞在焉,其穴层崖削壁,阴气黑暗。又有宝积山、陡山、磨旗山、军山、长围山、都梁山、官庄山、清平山,亦皆有名。川以淮河为主,经县治北,合涡水东北流入泗州。新河在龟山镇,即龟山运河,为宋熙宁四年运粮副使史弼言所开,河长五十七里,广十五丈,深丈有五尺。池河发源于合肥,至县界北流入淮。直河为唐时魏景倩所开,引淮水以溉黄土冈。湖以万岁湖最大,在县西二里,周三十里。马过湖在县西三十里,北通淮河。十八里湖在县西七里,三城湖在县西八十里,西通池河入淮。浦有赤栏浦、洪泽浦,溪有曲溪、东溪,潭有白龙潭、官庄龙潭、嘉泽龙潭、庆先潭,池沼有饮马池、洗阳池,县多川流湖泽,颇饶灌溉渔鱼航运之利。户口篇载:景泰二年调查,有户四千二百三十,口四万四千七百六十一。成化二年户四千一百九十,口四万九千四百四十九。弘治十五年户五千四百六十五,口六万七千三百二十九。正德七年户五千一百七十五,口六万四千三百十九。物产以药材为著,柴胡、桔梗、玄参、远志,每年列贡,山羊皮、黄草根、苜蓿种子,亦为贡赋。人物志所载,县古多艺士,有杨介善医名世,著《伤寒脉诀》;卢亮字恩中,善草书,号瘸瘸野民;郑信洪武时人,善奕,年九十余卒,其墓碣题曰“两淮无敌手,盱眙郑棋仙”。艺文志载南宫米芾《都梁十景诗》,十景者,第一山怀古、八仙台招隐、清风山闻萧、龟山寺晚钟、瑞岩庵清晓、杏花园春昼、五塔寺归云、玻瓈泉浸月、宝积山落照、会景亭陈迹。又以陈道、靳敏、朱本端及李天畀、陈惟渊、朱仲经、王福题十景诗,收入艺文。
●卷七上
长兴 陈光贻学
○浙江上
浙江通志七十二卷明嘉靖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胡宗宪修,薛应旂纂。宗宪字汝贞,号海林,绩溪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嘉靖中以总督军务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巡抚浙江。尝督师剿倭寇,以言官论劾,下狱瘐死。万历初追复原官,谥襄懋,著有《筹海图编》十三卷。应旂字仲常,号方山,常州武进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历官南京考功郎中,以忤严嵩,谪建昌通判,后复起,官浙江提学副使,以大讣罢归,不再仕。所著有《考亭渊源录》《甲子会纪》《四书人物考》《薛子庸语》等书。浙东西郡邑,自汉以后隶扬州刺史,唐隶扬州观察节度,宋隶两浙路安抚使,元置江浙行中书省,为浙东海右两道地。逮明洪武初改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领府九,后以嘉兴、湖州二府来属,领十一府,凡一州七十五县。浙江遂为东南屏翰之首,人物兴盛,都邑富丽。郡邑之志,宋人为之者,已极多矣。而省无通志,自嘉靖乙未。丙申间,华亭徐存斋(阶)视学浙江,始创之,未竟就。越十有六年,应旂为提学副使,复继纂,又十年经七易稿而后成,如是其不易也。浙江地志,若统十一郡而通为一编,则自应旂肇创。按其书编次,卷前有华亭徐阶序,应旂序,浙江地理图一,志类分:地理志、建置志、贡赋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经武志、都会志、杂志十一类。其记载虽一省之土地险易,政事沿革,定纲领目,不紊有条,体制略备,惟考订犹有未详,取材则繁简失伦,纯驳互见。迄清末际,王棻撰《辨嘉靖通志误》一文(见《柔桥集》卷六)而讥诋愈甚,且举其考沿革之误谬数端,列证驳斥,致使积数百十年纂成之书,名几为之所掩。徐阶、应旂并称当时名士,虽稿经七易,然终不能脱当时修志陋习,略于志例,疏于考订。其若与明代志乘驰骋并论,则此志果为上驷也。又其毕竟为首修之志,创始之难,而为浙省通志奠定基础之功终不可灭。
续修浙江通志稿不分卷民国十三年修,稿本(浙江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等分藏)
近人沈曾植纂。曾植字子培,别号乙盦,晚号寐叟,嘉兴人。按此志创修于民国三年春,浙江通志局成立,延曾植为总纂,朱祖谋、吴庆坻、张尔田、陶葆廉、金蓉镜、章梫、叶尔恺、朱福清、王国维、刘承干等十余人为纂修。记载自乾隆元年止于宣统三年;以雍正《浙江通志》原有类目外,增《大事记》(编年体)《大事纂》(纪事本末体)《遗民传》三类。不久局裁,编纂停顿,仅成初稿二百六十册。此稿今分散于各地,调查所知,上海图书馆藏二十三册,为《文苑传》《艺术传》《选举》《职官》《金石》《古迹》《经籍》等门。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十二册,为《寺观》《祠祀》《陵墓》三门。嘉兴市图书馆藏二十一册,为《城池》《关梁》《田赋》《水利》《蠲恤》《积贮》《钱法》《海防》等门。余二百四册,均藏于浙江图书馆。此外如顾家相撰《浙江通志·厘金门稿》三卷,已于民国八年付印;又家相与朱祖谋预修《浙江通志·湖州人物传稿》,现存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续修浙江通志采访稿》,疑皆此志之散稿也。
重修浙江通志初稿不分卷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修。稿本(浙江图书馆藏)
近人余绍宋等纂。绍宋浙江龙游县人。民国初历任浙江法政学校教务长,众议院等秘书,司法部次长。辞官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著有《画法要录》等书。绍宋初学法,兼绘画事。其家世传志乘之学,至绍宋已四传矣。是书创修,始于民国三十一年,浙江设省志史料征集委员会于云和,由绍宋为主任,从事征集浙江文献。翌年改为浙江通志馆,由绍宋与凌士钧分任正副馆长,又聘瑞安孙延钊、杭县锺毓龙任总编纂,下设编纂及分纂共二十余人。抗战胜利后,馆址迁移杭州,至民国三十八年停办。当时拟有《重修浙江通志体例纲要》《浙江省通志编纂大纲》,均出绍宋所撰。其大要以评浙省旧通志得失,兼述重修意旨,二篇曾登载于《浙江通志馆期刊》创刊号。据其大纲所言,此志体例分为五纲,一曰纪,记浙江自古以来大事,用正史本纪体例;二曰考,分为八类,考述自然现象及历史遗迹;三曰略,凡十二类,所记皆有关于社会政治事项;四曰传,分三类,拟正史列传之例;五曰谱,凡二类,拟正史表之例。五纲之外,别立杂记一类,又仿章学诚《湖北通志》之例,立两浙文征。查此志已编就者,共二百四十七册,为金石考、著述考、人物传等稿,除原稿外,南京图书馆藏有缮本。
杭州府志六十三卷首一卷明成化十一年刊本钤别下斋藏书印(南京图书馆藏)
明陈让修,夏时正纂。让嘉定县人,成化初任杭州知府。时正字季爵,仁和县人,正统十年进士。考杭州志书,今犹存者,以版刻论则推此志最古矣。本书是原刻本,首页盖有别下斋藏书诸印。查此志今犹存者,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所载,此本之外,北京图书馆藏原刻本,已残缺耳,浙江图书馆有景写成化本亦残。据《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志,是据宁波范氏天一阁藏本,天一阁今已无此书。《提要》云:“是书成于乙未,因洪武中徐一夔志及永乐、景泰续志增修。分封界、山川、公署、风土、学校、水利、军政、诏敕、恤政、坛庙、名宦、科贡、人物、坟墓、寺观、书籍、碑碣、纪遗十八门。所收颇冗滥,其凡例称引用诸书,皆简节全文,或因而足以己意,故皆不著所出。”又据《明史·艺文志》载此志作为六十四卷,并卷首在内也。
杭州府志四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马如龙纂修。如龙字见五,山东德州人,康熙举人,康熙二十四年任杭州府知府,二十八年升任浙江臬司。是编如龙延邵远平、顾豹文,据康熙二十二年仁和杨鼐等所纂志稿重辑,书成于康熙二十五年。三十三年知府李铎延汪燝,又增补会治、各宪、守令等门,余则仍依旧志原文增补,为康熙李铎增刻本焉,其书流传犹多,原本今则稀见罕有。杭州在宋时名临安,乾道、淳祐、咸淳诸朝皆有志,于明有洪武、永乐、景泰、成化、万历五志。修于宋者,今惟成淳志为全书,乾道、淳祐二志俱残缺,明志惟成化、万历犹存。宋志文虽闳肆,而失之猥杂,又诸志各自为例,互不相关。明志如万历志所纪郡事,自三代迄明,数千百年之因革治乱,采摭备考甚详,足以补宋志之所不及者,惟文则不殆宋志。是编则依万历志体裁,虽采辑繁多,而附见具能得体,且其文能与宋志颉顽。志例共列三十八门,无大纲,其体例能撮前志之所长,又不遗其细,使一郡之典章具备。其叙赋役则按年编次,殊无遗漏,纪河渠由开而恐塞,务重于浚踈。又如江海、驻防、岁时、人物诸篇,纪载朴茂核实,读其书者,可知其体裁文笔之如何焉。
光绪杭州府志稿二百二十卷稿本,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百六至一百十五)
清丁丙纂。丙字嘉鱼,一字松生,号松亭,钱塘人,好藏书,著《善本书宝藏书志》。此稿近人王棻、罗榘、张预、吴庆坻校定。此本不全,仅存记事稿,人物志之儒林、忠义、孝义共十卷。按叶景葵跋略云:“光绪年此底本校刊于长沙,时子修师尚任湖南学政,其子炯齐、士鉴任校勘。入民国陆勉济(懋勋)纂修府志,又就底本增删,参用吴承志校本府志本也。”据叶跋所言,此稿非丁丙之原书矣。
新纂杭州府志稿一百七十八卷稿本,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百八至一百十七)
近人陆懋勋纂。懋勋字勉济,仁和县人。光绪乙丑科举人,戊戌进士,授编修,以知府用发江苏署常州府,充牙厘局提调,升道员,入巡抚程德全幕。民国回浙,入巡按史屈映光幕为秘书。映光聘修杭州府志,后任巡按齐耀珊病其志稿过繁,改聘吴庆坻重纂成书付印。懋勋之原稿共三十三册,兹存十六卷五册,有叶景葵跋。
仁和县志二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赵世安纂修。世安字维康,辽阳人,监生,康熙二十一年任仁和县知县。杭州负郭,则为钱塘、仁和二县,而钱塘之名最古,秦时已建,仁和则为五代时朱梁均王龙德二年,析钱塘、盐官二县地,置钱江县。是时吴越属钱氏,朱梁之龙德二年,即武肃之天宝十五年也。吴越《备史》云:“割钱塘盐官各半,及富春之长寿、安吉二乡,置钱江县。”宋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改钱江县为仁和。及高宗南渡,建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仁和、钱塘俱为畿县。仁和邑乘,明嘉靖间邑人沈朝宣纂《志稿》十四卷,《武林掌故丛编》收。清康熙癸丑,知府嵇宗孟奉牒纂志,遂命仁和令孟卜修纂,卜延张右民、沈兰先、吴任臣、徐林鸿、曾一举编纂,会卜去遂寝。癸亥世安官仁和,继事纂辑,延顾豹文、邵远文续纂成书。按此志摭采诸书颇富,尤于《武林旧事》《癸辛杂志》,沈朝宣《仁和志稿》、田汝成《西湖志》,征引最多。其体例分封畛、山川、公署、风土、学校、选举、水利、恤政、坛庙、吴越世家、人物、城里城外、祥异、艺文、纪事、纪文诸门,叙城中诸水,各详源流;及通畅疏流,粗具城市街道下水之说,此志实开之端。人物志,本之陈善《府志》,取沈朝宣《志稿》者,占十之八,新增万历以来人物,仅十之二。吴越世家一门,乃袭陈善《府志》例,所纪钱镠诛王郢、擒汉宏、破走黄巢之事甚详,采摭诸书皆注出处。又纪镠子元瓘,瓘子宏佐、宏俶,则仅具梗概,岂无文献可征耶。
临平纪三卷清四勿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沈谦纂。谦字厺矜,仁和临平人。按此记为记事体裁,以世代绪次,能考年月者,则按年月排次。卷一事纪,例谓自后汉延熙至宋宣和止;而书内增至明崇祯止。谦小序云:“谦作《临平事纪》,而有概焉。夫临平一镇也,僻在杭郡之东,地不满十里,户不满万人。以视天下之大,不几■〈米希〉米之在太仓乎。”此语与例无涉焉。卷二附记,汉至元,例谓事涉临平,而无年月者入此;而书内增至万历止。卷三诗纪,自唐至元止,书内无增。此志为谦原纂,而增辑者未详何人也。
临平记再续三卷稿本(浙江图书馆藏)
近人陈棠、姚景瀛纂。棠字荫轩,景瀛字虞琴,皆为临平人。临平为仁和县属镇,今属杭县。《临平记》创修于明沈谦,记自汉至元末事迹,其后康子兰与康莲伯,又仿乡镇志例,厘为镇志十六卷,其书早佚。后有潘夏珠继沈谦之书,为《临平续记》;光绪十年,张大昌又为《补遗》四卷,纪至明末。棠鉴前记正待补续,竭十余年心力积稿盈尺,未及编次而疾作,乃嘱景瀛续成之,景瀛承其遗绪,为临平作志,稿成时年已八十有八,亲携稿送于浙江图书馆。按是编编例,重在补辑前记,记述人物以迄清末,至若山川各条,不属于人事,故列入附记别之。
桑梓闻见记一卷续记一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鲍逸纂。逸字问梅,号问梅半隐,杭州人。此书逸记杭州山水、土风、士习、土产、随笔而书。自乾、嘉以来往事琐闻,记载尤详;庚申及辛酉太平军二次入杭州事,皆目覩耳闻,颇为翔实。其书虽有采摭于《西湖志》《湖山便览》等,亦必考订属实,而后述之。此稿成于同治甲戌,未见有刊本也。
补订艮山杂志不分卷稿本,盖寿松堂,孙氏丰华堂藏印(上海图书馆藏)
清翟灏纂。灏字晴江,仁和人。此本为蓝格誊清本,一名《艮山地理书》,张尔嘉为之增补。艮山为仁和县地,在杭城东隅,系一小阜耳。宋南渡后称岳,与卞梁之艮岳齐名。元绍兴路儒学沈德章撰《艮山碑记》,述及旱道水路。此志记古迹、掌故、桥梁、村落、传记、诗文,起自咸丰迄同治止。今艮山土阜不存矣,而为沪、杭、长铁路之交点处。
栖里景物略十二卷清嘉庆十四年传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张之鼐纂。之鼐字仲谋,号横潭,又号半庵,仁和县唐栖人,清初诸生。是编之鼐纂成于康熙间,书凡十二卷,补遗一卷,凡一百三十五篇,搜采颇博,文亦雅驯。惟所引事物,不注原书,此犹沿明人旧习也。书分为十二卷,而录《传经堂》记、序、诗文多至二卷,又《横潭诗集》一卷,似非志例。首列唐栖考一篇,考据沿革,漕运古迹,山川原委甚详,颇有志乘之才也。唐栖考云:“唐栖者为隐士所栖也;隐士名珏,字玉潜,宋末会稽人,镇因以隐士所栖得名。”按唐栖在仁和县北五十里,德清县东南三十五里,栖水所贯,水南仁和,水北德清,为产蔬果著名之地。此书为之鼐曾孙迎煦于嘉庆己巳岁借邵兰生藏抄本传抄,阅年兰生之书毁于火,今此本为孤本矣。
海昌外志八卷明崇祯二年刊本(江苏省地理研究所藏)
明谈迁纂。迁始名以训,字孺木,号观若,海宁县枣林人,诸生。迁不屑场屋之文,好观古今治乱之事,尤注心明朝典故,著有《国榷》一书,颇行于世。海昌为海宁县之古称,其名始见于《三国志·陆逊传》云:“逊始在府,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志云:“是志题曰海昌,以海宁为吴海昌郡,从古地名也。”盖海昌吴时为县,非为郡也。考海昌志于明嘉靖间,邑令蔡完延董谷纂《海宁县志》九卷;其前犹有永乐间训导曾昶撰《县志稿》,朱迪又为《续志》四卷;成化中洪遵纂《海宁县志》,久佚。惟宋潘景夔之《海昌图经》,据此志缘起所言:“藏于邑之硖山闻氏。”但按清康熙十四年,知县许三礼修县志时,已不可得也。此志继崇祯三年赵维寰《宁志备考》而作;其书体例,分舆地志、食货志、职官志、建置志、选举志、人物志、丛谈、艺文志八门,子目四十有三,较前志多所考证。书首有自序,署丁亥秋九月,并附录宋《海昌图经序》一编。原刻本除此书外,别无发见。藏于上海图书馆者,为静得楼抄本,浙江图书馆藏有旧抄本,钤有海昌马氏味吾斋藏、陈恭溥、游艺仙馆诸印,及道光丁未陈恭溥手跋。
海宁志略不分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范骧纂。骧字白文,号默庵,海宁人;明举人,顺治十一年举贤良方正,不就试。是编修于顺治丙申丁酉间,时邑令秦嘉系延骧所纂也。其书体裁,以仿胡孝辕《海盐图经》之例,每门统作一篇,分分野、山川、坊衢、乡市、沟洫、田赋、户口、兵防、公署、学宫、潮汐、海塘、寺观、补遗、附录十五门。其书文辞为论说体裁,引证考订,网罗断制,尚能合乎史体。例如潮汐篇;附《浙江潮说略》,引载《史记》《山海经》,枚乘《七发》诸说,以证海宁自古为观潮地。又引录褧伯宣《潮候图说》云:“浙江之口有两山焉,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江海之会,谓之海门,潮之入于浙江也。发乎浩渺之区,顿就敛来,拗怒不泄,而汹涌之势陈也。”此叙海宁潮汐之形势,足资征引。余篇颇简略,殊为未定之稿。按此志纂成后未即附刊,此书系管庭芬手钞,据骧手稿校录。至光绪八年海宁钱氏始为之校梓,而有刻本流传。
宁志余闻八卷清光绪三十二年海宁张光第传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周广业纂。广业字勤补,号耕崖,海宁县人,乾隆举人,著作甚富,撰有《广德州志》《孟子考》《冬集纪程》等书。此编广业经二十余年之久,纂成于乾隆五十一年,搜罗极富。观其卷前所列旧志书目,有《盐官县图经》,宋绍兴胡兟《续图经》一卷、开熙潘景夔《海昌图经》十卷,咸淳吴由重修《海昌图经》十卷,杨均《海昌先贤录》《图经考异》,明永乐曾昶《海宁县志》六卷,朱迪《海宁志补四卷》,正德董谷《海宁县志》九卷,嘉靖严宽《海宁水利图志》,嘉靖蔡完《海宁县志》九卷,隆庆《海宁丈量则例》一卷,万历郑日休《海宁水利议》《万历派贴均差书册》,天启赵维寰《宁志备考》十二卷、天启谈迁《海昌外志》八卷,天启吴维熊《海宁志余》;清顺治秦嘉系《海宁县志》,康熙许三礼《海宁县志》十三卷,乾隆金鳌《海宁县志》十二卷,乾隆战效曾《海宁州志》十六卷,共载海宁舆地掌故之书计有二十一种。是时,诸书虽或存或佚,广业皆一一参考索稽,以证旧志之所有缺误,力为采摭补正,故题其书曰《余闻》。其体例,分十二门,方域、建置、海塘、典礼、食货、盐法、官师、选举、人物、列女、艺文、杂志。方域志沿革篇,博采考证颇详。道光间钱泰吉纂《海昌备志》时,尝参其书,称其书搜采甚富,视昔加倍。按此志抄本以此书最旧,北京图书馆藏有静德楼抄本,海宁王国维手校;民国辛丑壬子间,国维拟刻此书不果。
长安镇志一卷清光绪三十二年海宁张氏小清仪阁传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邹存淦纂。存淦字俪笙,海宁县长安镇人。按此志书口题曰:《修川小志》,兹从卷第一行题名著录。长安一名修川,又名长河,为海宁属镇,在县治西北,为运河所经,北宋时即设镇于此。此志存淦纂成于同治五年至十三年间,稿本未刻。其书分河道、桥梁、堰闸、官署、乡校、坊表、园亭、庙祀、冢墓、风俗、物产、人物、寓贤、杂记十四门,书首有同治五年山阴陈敦彬及萧山姚夔序,书尾有光绪五年存淦自跋,及光绪二十二年应绍先跋。按存淦自跋云:“《修川小志》一卷,辑于山阴陡亹镇,当避乱之时,怀古思乡,情有不能自已者。惜艺文一册,已付劫灰,不能复称全璧。修川向无志书,李、梁二先生所辑,又复不存。虽后之学者,自能超越前辈,知所未知,亦宜略存梗概,以备考究;故于暇日重录一过,付儿辈藏之。”兹著录之书,是据存淦录存稿传抄,经王承宰批注,颇多增订。
重修富春志六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吴堂纂修。堂字思化,一字允升,乐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官四川富顺知县,宣德九年调任富阳知县,在任九年去,官至和州知州。按此志正统五年知县临川聂大年原修,宣德间堂官富阳,旧志颇残缺失次,始为重纂,正德十六年知县刘初重刻。此志搜摭旧闻,广询故事,详审粘密。书首有像图,一为富春侯颜祖之像,一为子陵严先生之像,堂为之像赞。目次分邑治、封域、衙门、建置、山川、桥道、户赋、物产、坛祠、院观、祀典、寺观、古塚、官师、题名、历代人物十六门。建置考沿革曰:“秦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富春其一也,至汉哀帝封河间孝王子玄为富春侯、晋孝武大元中避简文郑太后讳改春为阳。”此志从其古名也。
余杭县志十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戴日强纂修。日强字兆台,蒙城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任余杭知县。考余杭志乘,始见咸淳《临安志》引载《余杭图经》,宋大中祥符间李宗谔所修,书已佚。《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类著录《余杭县志》,当修于明正统以前,书亦不传。嘉靖间知县王确据成化间修县志稿,再加重修,成《余杭县志》十卷,《王志》亦佚,毛氏汲古阁曾有藏本,为四卷。按《四库全书提要·存目》收两淮盐政采进本,万历《戴志》。当时《王志》已佚。故今存余杭志书,此志最为古本。按此志成于万历丙辰,分舆地志、籍产志、建置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丛谈、径山志、洞霄志十门,目六十有二。《四库提要》谓其书中间纪载多舛误。如沿革门云:“汉高帝时属荆吴国,不知汉时余杭为西部都尉治,仍属会稽郡。”城墉条云:“古城在今县溪南,莫详所始。”不知淳《临安志》载汉熹平二年所改;经两次迁徙,至后唐时号为清平军,殊为疏于考订。至第一卷即立山川一条,而九卷又别立径山志。既有古迹一条,又别立洞霄志,尤为冗复。
临安县志十卷传抄清康熙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陆文焕纂修。文焕字廷元,常熟县人;贡生,康熙十三年任临安知县。临安为杭州府属邑,县志见《文渊阁书目》新志类著录,修于明正统以前。嘉靖间知县廖谕,修县志八卷;万历间知县黄鼎象又修县志四卷,均已散佚。此志文焕亲为载笔,其书体裁,多循廖、黄二志,补编救弊,以正前志缺误,严净简洁,文章志例较前志为佳,使临志臻于纯雅也。其体例,为志十,为目六十有三。山川古迹,统列于舆地志;诗文赋辞,统入艺文志,以正前志之散乱。以名宦孝子节妇诸传,统纳于人物志,以避分门冗杂之弊。卷前列县境图、县治图、天目山图、玲珑山图等,绘刻精美。
于潜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赵之珩修,何尔彬、章国佐纂。之珩字楚璧,遂平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九年任于潜知县。尔彬字春曹,于潜人。国佐于潜人,事迹未详。于潜自汉置县,县志可考者,见《文渊阁书目》新志类著录,明正统以前已有志矣。嘉靖间知县汪奕又修县志五卷,已佚,其后百三十余年始成此志。其书体例,分舆地志、建置志、财赋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八门,目五十一,各门列总纪一篇。财赋志,搜罗较繁,记及琐细;选举人物艺文,所纪无几;山川、水利,记载不多,而支节源委,错叠丛出。于潜文萃,本非极盛,人物艺文之寥落,则犹有可说。若于山川、水利,于潜当浙江之上游,山有天目;水利为一邑之要务,而所纪仅寥寥数页,殊为疏缺。按此志传本,今仅见藏于浙江、南京二图书馆,为原刻本,乾隆三十一年知县陈泰年据原本重梓,今传本亦不多见。
新城县志四卷明万历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明温朝祚修,方廉纂。朝祚益阳人,嘉靖举人,万历二年任新城知县。廉新城人,嘉靖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按此志温朝祚序谓:“此书出方廉手,而受商于周天球。”其书体例,分疆域志四条,山川志五条,田赋志五条,建置志六条,秩官志六条,人物志六条,祠宇志四条,分门析目,简括有度。按沿革:“吴黄武五年,割丹阳、会稽、吴郡地,置东安郡,立新城,其名始此。五代梁初,以避讳改名新登;宋初钱鏐国除,仍复旧名。”新志源委,据此志书后载洪贯旧志序谓:“新城在宋乾道、淳祐、咸淳时皆有志,至元而亡。入国朝永乐时邑人袁璞为《新城志稿》,事多简略。至景泰初,邑人凌公志一再修之,然所载文辞,失之太冗。”洪贯述新志修于嘉靖以前者有五;洪贯之志,成于嘉靖八年;其前无考,其后嘉靖二十三年,邑人方椿纂县志六卷,此志前凡七修,皆佚。此志继《方志》重修,今存者以此书最古。
嘉兴府志三十二卷旧抄本,明弘治五年修,刊本(嘉兴市图书馆藏存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明柳琰纂修。琰字邦用,扬州府仪真人;成化二年进士,弘治初任嘉兴府知府,卒于官。是编成于弘治壬子,以府及所属七县,各为一志;所纪嘉禾古迹,事实具备。其例分二十一门,官师一门尤详,以补至元志所未备,据道光《嘉兴府志》于尚龄序谓:”此门为琰属教谕林光所辑。其余各门,据邹衡《嘉兴志补》。”此志自序谓:“为出于郡诸生曾春修订,而于人物碑碣遗文古迹,颇有遗漏;厥后聘南川林先生光校正付梓。”故此志大半出于林光之手。按此书为弘治志仅存之残本,首页有何元锡手跋谓:“是书乃钱塘吴氏绣谷家藏,系据两淮马氏藏本传抄,已遗佚数卷,仅存卷十一至卷三十二。后售与元锡,元锡访藏书家思补完,终未见其书。”按元锡字梦华,号蜨隐,钱塘县人。其跋谓两淮马氏藏本,四库全书馆据两淮马裕家藏明刊本著录存目。元锡之跋,未注年月,而以柳琰书为柳琬,以避清仁宗颐琰讳,故以琬字代之,而原书内则仍书柳琰,以证此书当是嘉庆以前抄本。此书存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为平湖一县,书首页盖有求是斋收藏章。上海图书馆近入藏此志,乃为刊本全帙。
嘉兴府志补三卷传抄明正德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邹衡纂。衡别号东丘子,嘉兴人,庠生。嘉兴郡志,自宋嘉定间岳珂为郡守时,命关表卿等编纂志稿,珂去任未成,其后秀州司录洪皓重修。迨元至元戊子,徐硕为之增修考订,成《嘉禾志》三十二卷,最号名书。其后几三百年未有修之者,明弘治间知府柳琰始为重修,成府志三十二卷;事有遗漏,衡为此编,以增补《柳志》所未备。纂成于正德元年,越六年郡守陈琳为之刻行;其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凡十二册。《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志,谓衡取宋、元诸志,增所未备。其已见于《柳志》者不录,故谓之《志补》。据衡自序谓:“暇时览宋元志及《大明一统志》,于吾郡中七邑有遗失者,修而补之,若名宦,若贞节、若孝行,论定而后,有可为人师法者;有陵墓、学校、寺观、桥梁、碑碣、文章所未载者;仍分上中下三帙,成十二册。”按此志今仅存抄本,此书为朱士楷擁百庐据戴松门手抄本过录,书后有士楷手跋谓:“录此副册,庶斯志不致终成孤本也。”以此语则知刻本之不传已久矣。
嘉兴府图记二十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赵瀛修,赵文华纂。瀛字文海,号左山,关中三原人,嘉靖八年进士,历官户部员外郎,出知嘉兴知府。文华慈谿县人,嘉靖八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是编纂成于嘉靖己酉,其例分方画、邦制、物土、人文、丛记五类,目二十有一。首有赵瀛、赵文华二序,文华序谓:“取旧志删正之,补其缺漏;为方画、邦制、物土、人文,凡四篇。所宜广备,附以丛记,总凡若干卷,名曰图记。”按其序言,颇详志体;创志例丛谈之例,实始于此志。四库全书馆据浙江巡抚采进本著提要存目,称此志:“叙述颇有体例,其方画每朝为一地图,殊为可法。”按此志明刻本今存除此书外,南京图书馆藏有两部,其中一部,有石门蔡小砚家藏诸印,另一部旧为八千卷楼所藏。
嘉兴府志三十二卷明万历三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四至卷六)
明刘应钶修,沈尧中纂。应钶安成人,万历二十七年任嘉兴知府。尧中嘉兴县人,万历元年举人,官至郎中。是编纂成于万历三十八年,见《澹生堂书目》《千顷堂书目》《文瑞楼书目》著录。此书存寺观、郡城、户口、赋役四门,每卷第二行至第四行,列纂修及参校人姓氏。
嘉兴典故纂要八卷续编八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刊本,续编旧抄本(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
清王惟梅纂。惟梅字逊斋,海盐人,庠生。是编惟梅采袁、吴二郡志及沈尧中府志,以叙嘉郡典故。于古迹人物农事,纪载尤备;并采《竹宅小志》与《嘉禾佳话》,摘其要以付之。《续编》惟梅又续辑至嘉庆四年。光绪元年始刻;此本为光绪以前所抄,极为罕见矣。
秀水县志十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缺序目)
明李培修,黄洪宪纂。培利津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十九年任秀水知县。洪宪字之庐,号葵阳,秀水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官至侍读学士。尝奉使朝鲜,著有《朝鲜国纪》。秀水旧为嘉兴县地,宣德四年大理寺卿胡概巡抚浙江,以嘉兴县地广赋繁,奏请分嘉兴自郡城之西,伍福等乡,置秀水县,所辖乡九,都一十七。秀水地平衍,四望无山,水皆秀,因以秀水名。县志是编创始,纂成于万历丙申,志例为纲者八,为目者五十有一,卷前有图三。其书体裁,凡有数善;一纪田赋,备载明制办款目细数,较他志为详。二纪乡圩,必详述田亩分数,水道源委,为经野之要。三述风俗,甄善而不讳恶。四叙人物,必按今地所在。五纪其先人,仿元好问《中州集》例,引墓志,不自为传,尤见矜慎,信为实录也。
重修秀水县志稿不分卷民国初修未竟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近人金甸丞纂。甸承字蓉镜,嘉兴人。是编纂成者,有巡典、王言、农桑、蠲恤、仓储、漕运、海塘、武备、列传、艺文诸门,皆属稿未定。其例系继康熙间任之鼎所修县志,门类大抵相同。新增事物,为数亦不多耳。惟列传增补人物,视旧志有增。此稿未经付印,共二十一束,未装订。
新塍琐志十四卷首一卷清同治九年修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清郑凤锵纂。凤锵字玉鸣,一名拙言,又字广文,桐乡县人,道光十四年举人,侨居新塍镇。新塍秀水县属镇,今属嘉兴县。镇一名新城,唐会昌中筑土为城因名。镇志之修,按本书凡例载:“有沈莘士《新溪古迹考》,张翊清、张辉祖《新溪杂詠》,邵棠《新塍志略》,屠秋园《新溪人物备考》。”均佚,此稿为凤锵纂成于同治九年,未刊;子孙保其稿数十年,今捐归嘉馆。其书体例,卷首有严辰序、凡例、舆图、疆里、水利、沿革;卷一风俗,卷二物产、方言、祥异,附治乱于祥异;卷三公署、坊巷、津梁;卷四寺观、祠祀、坊表;卷五园宅、古迹、冢墓;卷六科举、人物;卷七列女、方外、寓贤;卷八、卷九集文;卷十、卷十一集诗;卷十二著述;卷十三金石;卷十四丛译。凡二十八门,无纲领目,据事直书,不拘编例。
古禾杂识四卷据清道光二十年刊本抄(上海图书馆藏)
清项映嶶纂,王寿增补。映嶶字朱树,嘉兴县人。寿字补楼,嘉兴县人。此书前有道光庚子周栻序,略云:“乾隆间有项朱树先生著《古禾杂识》一篇。凡宾祭、婚丧、馈赠、戏游、衣饰、饮食,时尚好恶之习,一一登载,书久未彰。王明经补楼得之,感往而慨来,条申其说,而复增辑其所未备,馒版而播之。”按此书所述,不越嘉兴习俗,乡邦礼节,当时为日用之常书也。
天香录十二卷稿本,有冯雄手跋(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六)
清李遇孙纂。遇孙字庆伯,嘉兴县王店人。王店一名梅里,嘉兴之一巨镇焉。《天香录》遇孙记乡里遗事。天香者,遇孙乡里有别墅,名曰天香精舍。《清史稿》引载李遇孙《天香录》八卷,而此本目次则为十二卷。遇孙记其里中自明初至清乾隆时,前辈事迹,坠闻轶事;卷前有海宁陈鱣序。
梅里志不分卷研经庐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此志不著纂人姓氏,盖有柳东石经阁收藏印,按柳东为冯登府别号也。梅里即梅会里,一名王店,在嘉兴县南三十余里,大彭、嘉会、三都之间;长水所经,东为大彭,西为嘉会,地多梅因以梅名镇。自元王镛以来,种梅溪畔,始著称于世;故其镇又曰梅汇,又曰小长芦。此志纂人及纂修时期均无考,其书分形胜补遗、补建置、补坊巷、桥梁、园亭、寺院、寺观、补坟墓、忠孝、补仕宦二条、补隐逸一条、先哲补遗、闺阁补遗、文苑、释道、医学、书家、奕艺、画师、琴师、拳勇、花木、物产、逸事、诗话诸门。按其编例,为承前志增补。花木门,载梅独详,谓宋例梅在里北天香庵,庵废为民舍,梅尚存凡十三树,树各异状,形色俱古,着花无多,香气特甚,相传为南宋时物。
竹里述略十二卷清同治三年修稿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徐士燕纂。士燕字谷孙;嘉兴县人,事迹未详。竹里即新篁里,属嘉兴县履仁乡。明弘治柳琰府志,纪有新行市属嘉兴县,在县治东南五十四里;万历间建常平仓,与五店、新丰、锺带并称四镇。而居人相沿称新行里,或称行里,行(音杭),旧多竹;嘉庆中仪征阮元,书署里门曰新篁里。按士燕序谓:“里旧无志,纪载阙如,自叔末先生始知讲求故迹,尝有志辑里志不果;里之遗闻轶事,时散见其所著诗文笔记中。”是编士燕于咸丰、同治间,采摭郡邑志书,及里人文诗笔记,诸族家谱纂成。其书编例,卷一总述,卷二述东圩谿北之一,卷三述东圩谿北之二,卷四述东圩豁东,卷五述西圩谿泉桥北路,卷六述西圩谿泉桥南路,卷七述东圩谿南,卷八述轶迹,卷九述里北迤东,卷十述里东迤南,卷十一述里南迤西,卷十二述里西迤北,附录新篁里竹枝词三十首。所纪形胜、古迹、风土、人文,以村里分次,不拘编例。
竹林八圩志十二卷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六,卷十至十二)
近人祝廷锡纂。廷锡字心梅,浙江海宁县人。侨居竹林八圩三十余年,访求人物、掌故、地理、古迹,农商利病;所遇耆宿、田畯、方外、刍荛,随时咨询;笔记考核之,辑为此志。竹林在嘉兴县东南古履浮乡之东周里,光绪中里人联合八圩守望相助,东西六里,南北五里,隐然自成区域。此志即记此域,详其圩名,并都庄辖地四至,为其志范。其志例分界域、里名、沿革、山川、桥梁、坛庙、祠宇、塚墓、第宅、物产、设置、金石、选举、人物、艺文、文征内篇、文征外篇、诗征内编、诗征外编、丛谈诸门。稿成于民国九年,二十一年石印。嘉兴陶葆廉为之作序,原稿已缺,存卷保存于嘉兴图书馆。葆廉子诚益供职该馆,余道过嘉兴,诚益持此稿示余,且言曰:“吾尝闻父言,此志虽已付印,而原稿犹有备考之价值也。”因录其一二于右,以备与印本佐考焉。
嘉善县志六卷清文水长发堂传抄明正德间修本,清毕星灿跋(嘉兴市图书馆藏)
明倪玑纂修。玑纂修《定州志》,已著录。按此志正德丁丑知县倪玑创修,其时去设县之岁八十七年,经营草创,搜辑非易;嘱致仕训导孙璧,及邑生沈概、蒋岳、高■、夏光宇、郁衮分类纂集而成。此志虽因亟成而简,然一邑掌故,赖以存焉。书刊成于正德十二年,志例分为二十五目,而无大纲。然其类聚群分,叙次质直,不溢不漏,颇具体裁。其书原刻本见著录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目》,又有王绶珊九峰旧庐藏精钞本二册。此本首页有嘉庆己卯云圃毕星灿跋,当为嘉庆已卯以前抄本。观此书楷法劲秀,似出书家之手,惜不传其姓氏,为出何人之手笔,以待将来稽考。
重修嘉善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明万历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章士雅修,盛唐纂。士雅字循之,吴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十九年任嘉善县知县,官至工部郎中。唐字元陶,邑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官吉安府推官,湖广道御史。嘉善自《倪志》后,嘉靖二十九年知县于业又修县志八卷。是编继《于志》重修,主笔者盛唐,分纂袁唐,同校者邑生顾自新、李自芳、冯盛时、陈五礼、袁士鲲、沈万钶、冯盛典、庄则孝。其书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食货志、经政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九类,析为五十目。按此志刊本极不易得,明代藏书家祁承■〈火業〉曾藏此书,《千顷堂书目》亦载。
海盐县图经十六卷明天启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樊维城修,胡震亨、姚士粦纂。维城字亢宗,黄冈人,万历三十九年进士,四十七年任海盐知县。震亨海宁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人,官至知州。士粦字叔祥,海盐人,庠生,与震亨同学,震亨纂县志延为助辑。此志搜罗秦、汉以来遗文甚多,皆士粦为之考证,而不署士粦名于纂修人表,仅见维城序中述及。海盐志称为图经者,始于宋景德《海盐图经》,绍兴间有李直养《海盐图经》,二书久佚。此志称图经者,沿用宋州县图经之例。其书凡七篇,首方域、次食货、次戍海、次堤海、次官师、次人物、次杂识;卷一十有六,凡三十六万余言。方域志沿革考证,为出震亨之手,谓初治城在华亭乡者,山名橐山,林名橐林,陷为橐湖。按《水经注》云:“谷水之右有马皋城,东出五十里有武原乡,故越地也,秦于其地置海盐县。”《吴地记》有云:“海盐县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陷为柘湖,又改武原县。”按柘湖即橐湖,秦时县治陷为橐湖之说,始见于唐人《吴地记》纪载。五代、后唐县属杭州,天福时改属秀州,元属嘉兴路,明属嘉兴府,宣德时析东北境为平湖县。自唐以后之沿革,此志考述较详。
澉水志八卷明嘉靖三十六年重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宋罗叔韶修,常棠纂。叔韶字仪甫,绍定初以修职郎监嘉兴府海盐县澉浦镇税并烟火公事。棠字召仲,号竹窗,海盐县澉浦镇人。其先为临邛人,曾祖同以御史中丞南渡扈跸来,侨寓海盐天宁寺,子孙遂为海盐人,世居澉浦,棠好文不仕。《澉水志》即《澉浦镇志》,按叔韶自序云:“澉者盖《水经》所载谷水,流出为澉浦者是也。”澉之立镇,按本志云:“晋光熙初有毛人三集洲上,盖泛于风也,居民贸易遂成聚落。其地唐属苏州府海盐县,而始置镇;宋立镇官监之,人烟极盛,专通番舶。”镇志之起,据常棠序谓:“绍定三年,镇尹罗仪甫属余撰《澉水志》,虽一时编集大略,而仪甫去,竟勿遐问。后二十七祀,府镇孙君即镂于时,则是书之遇知音。”棠叙镇志之由起如是。其书志例,分地理门、山门、水门、廨舍门、坊巷门、坊场门、军寨门、亭堂门、桥梁门、学校门、寺庙门、古迹门、物产门、碑记门、诗詠门,凡十五篇,又析子目。叙述简核,纲目赅备,八卷之书,为页止四十有四,可渭体例精严,藻不妄抒者也。按乡镇志书,宋时已流衍较盛,于浙西一隅,见载于《宋史·艺文志》者,有张即之《桃源志》、章鉴《余不志》,惟常棠此书独传,可推乡镇志书之祖。且其后承修不乏,大抵宗其体裁,而成乡镇志之一种体类。
续澉水志九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抄本,近人张元济跋(上海图书馆藏)
明董谷纂。谷字硕甫,里人。尝至会稽谒王守仁,得闻良知之学,著有《性论》《碧里杂存》等书。后以举人任府县属官,累升至汉阳知府。此志谷里居时所纂,志例首舆图、列澉浦所城图、永安湖图、秦驻山总图。次地理纪、职官纪、公署纪、贡赋纪、兵卫纪、祀宇纪、人品纪、杂纪、艺文纪。谷自序略云:“《澉水志》一编,宋宝祐间里人常棠所集,迄今三百年矣,旧本无存,止传写于民间。谷求得数本,参宜考订,始获其全箧,藏凡四十年。”按《续志》仍依旧志体类增续,图补旧志所缺,沿革引旧志载:“晋光熙初,有毛人三集洲上,盖泛于风也。居民贸易,遂成聚落。唐属苏州海盐县,始置镇,明洪武设备倭卫所。”按沿革所述,毛人三集洲上,当指外国人,则澉浦晋时已与外国贸易矣。
平湖县志十九卷明天启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程楷修,陆澄原纂。楷字公式,号畸人,合肥县人,天启二年进士,授平湖知县。澄原字嗣端,号芝房,平湖县人,天启五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平湖为海盐县地,自明宣德间始析壤置县,嘉靖四十二年法皑纂县志九卷,刊本已佚,万历间知县黄焰又修而未成。此志成于天启丁卯,其例分舆地、礼乐、食货、风俗、职官、选举、名宦、人物、外志九类,目六十有一,依据黄焰属吴迪纂稿,增补纂成。
平湖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维熊修,陆葇纂。维熊漯阳人,以文林郎知平湖县事,莅任三年创修县志,葇字雅坪,平湖县人,康熙六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此志为葇定例,分门纂辑者有邑人沈季友、陆士琰、金璞等。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食货、风俗、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武备、外志十门。以人物志尤见斤斤严慎,增补笺正旧志之缺误者甚多。平湖旧志有法、程二志,《法志》镂本久佚,今仅存其序,《程志》及是编,虽传皆极稀见。
乍浦备志三十六卷清道光八年邹氏镜古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邹璟纂。璟字芷珊,号南园老人,乍浦人,著有《南园杂识》。乍浦于南宋时置水军,设统制领之;元置市舶司,明时设千百户等职,各有官署。清初只存守备巡检两职,及海禁开,居民渐密,以海防同知驻治其地,所筑城池公署之制,与州县同,当时与明州、沪渎共号鼎峙。初无镇志,往事仅见载海盐及平湖二县志书。至清康熙四年李潜山作《九山志》二卷,山外之事弗录,厥后宋双颖为《九山志续补》,始述及镇市。乾隆二十二年双颖弟话桑又重编之,改名《乍浦志》。其例分城市、山川、武备、职官、人物、外纪六门,嘉庆间许河又为《续志》,乍浦志渊源如此。按此志创修于道光三年,璟与徐雪庐、陈国器编纂,是时乍浦为平湖县属镇。此志编例,用州县志体裁,有城池书院公署。其定例为二十四门,曰地图、曰山水、曰城池、曰书院、曰公署、曰关梁、曰古迹、曰积贮、曰物产、曰祥异、曰海塘、曰兵制、曰泛守、曰军饷、曰职官、曰宦绩、曰选举、曰祠祀、曰邱墓、曰人物、曰寺观、曰释道、曰艺文、曰杂记,采摭繁重,叙述一镇之书,多至三十余卷,所订凡例二十则,颇中体要。
桐乡县志十卷清初据明嘉靖本影抄(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任洛修,谭铠纂。洛纂修《辽东志》已著录。铠字体仁,桐乡县人,弘治甲子科举人;官兴化府同知,泉州府推官。按是编创修于正德九年,告成于嘉靖初年,此志见《内阁书目》《千顷堂书目》《万卷堂书目》著录,刻本久佚。其书纪载山川、道里、民风、土俗、人物、物产较详,而所取材于崇德、嘉禾旧志,皆注明出处,明正德甲戌以前之事,可谓博采无遗。按桐乡旧为乡,属崇德县,明宣德庚戌,分崇德东境地立县,治于桐乡,遂以乡名县。县志创修于天顺五年,教谕危山纂县志七卷,弘治十五年,邑进士钱荣纂《续志》十四卷,皆见载《千顷堂书目》,其传本则以此本最古。
重修乌青镇志五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乐纂。乐著《吴兴杂记》已著录。此志为乐解职里居时,与里人唐振山取沈平、颜如愚二氏之《记镇事略稿》,芟繁增缺,润故创新,仅六月书成,乐为之校刊。志例自建置沿革,迄艺文,凡二十有五门,附见者三。乌青二镇,明时为湖州乌程县地,清顺治二年清兵平定浙西,以乌镇属乌程县,划青镇属桐乡县。其后商业繁盛,而两镇接合。俗称乌镇,为浙江烟叶之区,以桐乡产烟最多,今镇全属桐乡县。
乌青文献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七年春草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圆真纂。圆真字炎贞,乌程县人。按此书所引纪载,乌青文献之书,有宋沈平(东皋)之《乌青记》及《乌青拾遗》。明赵恒(云川)《感古集增辑》,王济(雨舟)《乌青志》,陈观(桂月)《校正乌青志》,茅坤(鹿门)《浙闻杂记》,唐守礼(振山)《重修乌青志》,颜如愚(莲池)《重修乌青志》,胡顺伯《乌青续录》,清沈嗣骏(芷庵)《重修乌青志》。乌青为浙西大镇,文献浩繁,且所隶村落四面分隶者数县,诸县志乘亦无有不纪载者。此书国真采摭繁重,体裁不免庞杂,自沿革分野迄诗文,凡四十门,尽均采摭诸书辑成,而不自述一辞。
嘉泰吴兴志二十卷铁琴铜剑楼重辑归安姚氏咫进斋抄本稿(常熟瞿凤起藏)
宋谈钥纂,近人徐兆玮辑。钥字元时,湖州归安县人。淳熙八年进士,枢密院编修。兆玮字少逵,号虹隐居士,常熟县人,清光绪十六年进士,授翰林。此本铁琴铜剑楼主人聘兆玮,据咫进斋抄本与《吴兴丛书》本《嘉泰吴兴志》校核,重辑而成。按《吴兴丛书》本刘承干跋谓:“《嘉泰吴兴志》二十卷,宋谈钥(元时)撰。明嘉靖时徐长谷撰《吴兴掌故集》犹及见之,后不传。开四库馆时,馆臣从《大典》辑出,未及编纂进呈。外间传抄,有分二十卷者,有分十五卷者,亦有不分卷者,今所存原目,仍分为二十卷。”《嘉泰吴兴志》传抄本颇多,刘承干未见咫进斋抄本,刘氏刊《嘉泰吴兴志》,未有与此本参校。此外有江阴缪氏烟画东堂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吴兴刘氏刊此书未详校勘,讹误颇多。兆玮因铁琴铜剑楼主人之请,据咫进斋抄本重为校辑,时年逾七十矣,蝇头细字,无一笔讹误,书成于乙亥十月,而未刊行。卷前有兆玮题识略云:“刘氏所刊仍分二十二卷,著姓、贤贵事实二门,则为卷十六及卷十七之首,以乌程县以下为卷十七,题贤贵事实下。咫进斋本惜少第三十二页,从刘刊录补,尚缺十九行,不能合拢。今以二本互校,刘本《沈恪传》少三十余字,不成文理,其他互异之字亦多,从姚本为长。惟《沈约传》姚本脱十字,则当从刘本耳。大抵传抄互异,刘氏刊书疏于校雠,鲁鱼亥豕触目皆是。此《吴兴志》一卷,姚氏所得虽为残本,而仍付剞厥,可见当时传本之罕纵,缺页未能刊补而存此二十一页,其足订正,刘刊者不下三十余条。鄙意不为将残刻附之《咫进四集》,而系跋于后,详述此本之胜于刘本,援宋、元残本之例,保存今刊,倘足备嗜古者校勘之一助乎,质之铁琴铜剑楼主人以为何如。”据此识以述此本较刘本为佳,惜未刊行。按此志著姓,吴兴著姓姚氏、沈氏、丘氏、钮氏,上皆乌程。钱氏、胥氏皆长兴。贤贵事实,记陈高祖霸先,世祖蒨,废帝伯宗,高宗顼,后主叔宝。衡阳献王昌,武帝第六子也。记陈朝帝胄封王者三十人,太子诸王十一人。记后七人,妃四人,嫔一人,夫人二人,婕妤一人,淑媛一人,太妃一人。又记自汉至宋、齐人物五十余人。犹足为吴兴之宝贵文献。
湖州府志二十二卷清归安姚氏咫进斋传抄明成化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三、卷十八至二十二)
明劳钺修,张渊纂。钺字廷器,江西德化人,景泰五年进士,成化八年任湖州知府,十二年卒于官。渊归安县人,事迹未详。是编创修于景泰间司训长洲陈颀,书成未刻。成化八年钺莅湖州,阅其书,考事实尚有缺略,乃延渊重为增补,十一年始刻成书。其书编例,首揭之以地图,继次第其事实,而以诗文为终,纪载自唐、宋迨明成化时事咸备。按湖州旧志,大抵都沿用古名,称曰《吴兴志》,此书始为《湖州府志》,以遵明时职方之制焉。据其凡例云:“以礼部所颁式为准。”但其志体,仍本谈钥《吴兴志》,以各县类于府下,总分四十门,附目六。其书以纪载土产较详,纪蚕丝,土产志云:“丝则各县俱有之,惟出于菱湖、洛舍为第一。绵则以武康为尚,号曰鹅脂,属县俱有头蚕绵,韧而可用,二蚕绵白而不韧,绢绸绫纱,惟郡城中织之,其外俱无。”纪产笔,土产志云:“笔出归安县善琏村,昔有冯应科、陆颖,皆善制笔,近时王古用所制亦妙。”
湖州府志二十四卷明弘治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明王珣纂修。珣字德润,山东曹县人,成化五年进士;二十年任湖州知府,弘治六年升河南参政去,官至监察御史。此志为弘治辛亥珣官湖州知府时所重修,珣以郡志极有分析,属郡人汪翁仪、唐应征、陈远,袭《劳志》而论次增辑;其体裁与《劳志》无甚异,列为三十三目;分礼、乐、射、御、书、数六集。时《劳志》刻本不多,此志版匡字体极大。刻本除此本外,上海图书馆藏残部,存卷五、卷十、卷十一,三卷。
湖州府志十四卷明万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栗祁纂修。祁字子登,号东岩,山东夏津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隆庆五年以户部郎中出任湖州知府,三年升山西副使,历官参政,开府北边,未上任而卒。按此志初为归安唐枢编纂,枢殁后,张应雷续成,经祁鉴定付刻。卷前有董份序,言纂修始末甚详。其例分土地、人民、政事三纲,原本唐枢之定例。列郡建、疆域、山川、乡镇、区亩、形胜、津梁、物产、古迹、陵庙、户口、功贵、风俗、■〈召辛〉召、甲科、贡阴、逸遗、列女、流寓、方艺、郡守、县令、赋役、学校、修筑、恤录、形禁、兵屯、廨署、邮递、坛祠三十一门。每门各缀子目,与他志小异。同治《湖州府志》引郑元庆《湖录》云:“予阅天下新旧志书多矣。从未有此体例。董宗(伯份)以为创格,吾则谓之变调;其舛错遗失处,不可枚举。”按此志体例未能精确,终不免后人之讥也。查明修《湖州府志》,今存者有劳、王、张、栗四志,成化《劳志》,刻本久佚,弘治《王志》,刻本惟浙江图书馆藏有全书。此志除此本外,南京图书馆亦藏有原刻本。而嘉靖《张志》,原为吴兴陆氏所藏,已归日本静嘉堂文库所有,而海内无之,是为深憾焉。
西吴里语四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宋雷纂。雷自号市隐居士,湖州人。此书成于明嘉靖初,书后有雷子鉴跋,谓其父既殁后,鉴为之裒集,而付诸梓者也。此书记湖州西乡轶事,随笔摭录。《四库提要·存目》入于小说家类,不审其书,为记乡邦杂事旧闻风俗焉;《四库提要》且讥其所载皆不著所出,亦多涉荒诞,不尽可信。夫地记之书,为记当地旧闻,大抵为采访记录,则如何而著出处。例如《里语》记宋德祐初元兵破四安镇,正将胡明等死之。长兴历修县志皆作陈明,而长兴《谭志》直斥《西吴里语》为误。至嘉庆时聘钱大昕修长兴县志,《辨证》篇《胡明非陈明》一文谓:“见于《宋史》瀛国公纪,作胡明,《西吴里语》本《宋史》也。”则《里语》虽不著出处,而所述不是不据正史也。又《里语》记永乐十二年广苕乡吴贵归事甚详。《里语》又述水利载:“淳熙十年大理寺丞张某言:陂泽湖塘水,则资之潴泄,旱则资之灌溉。近者浙西豪家每遇旱岁,筑为长隄,中植榆柳,外捍茭芦,于是旧为田者始隔水之出入。湖州等处,昔有水患,今多旱灾,盖由于此。”此书记水利灌溉,乡里事物者多,极为翔实,当不可以小说视之焉。
吴兴掌故集十七卷明万历四十三年芋献征校刻嘉靖本。钤有开万卷楼藏书一印(南京图书馆藏)
明徐献忠纂。献忠字伯臣,号长谷,华亭县人;嘉靖四年举人,曾知奉化县,罢官后寓居湖州。是编其寓居湖州时所作,成书于嘉靖六年以后。其例分十三类,曰宦业、曰乡贤、曰游寓、曰著述、曰金石刻、曰艺文、曰名园、曰古迹、曰山墟、曰水利、曰风土、曰物产、曰杂考,考订尚未详审。按此志有嘉靖刻本,已佚,见载历代史志及藏书目著录,四库全书馆据两淮盐政采进原刻本著于《存目》。
吴兴掌故纪要不分卷旧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是书已残缺,辑人无考。兹存山水、园亭、庄宅、古迹记略、寺观、祠祀、建郡、郡守、同知、通判、推官、邑令、授辟召、进士、遗逸、七十二峰记、吴兴人物考诸篇,每篇编例,府以下以县别为次。建郡篇载:“楚灭越,始立菰城县,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秦始皇三十五年改菰城为乌程县,隶会稽,以乌巾(或作金)、程林二家善酿得名。三国孙权封兄子皓为乌程侯,宝鼎元年孙皓以永安、余杭、临水、阳羡、故障、安吉、原乡、于潜,悉注乌程,乃合九县为郡,以乌程为治,改郡名曰吴兴,谓兆皓之能兴吴统也,吴兴之名始此。”按是编未见史志及藏书家著录,纂修时期,据本书郡守篇截至明万云鹏止。考云鹏嘉靖五年任湖州知府,十年去任。是编当纂成于嘉靖初。
吴兴杂纪不分卷抄本,有辛伯跋,钤西湖外史、吴宽之印(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乐纂。乐字彦和,号险川,乌程县乌青镇人,官至广西左参议,纂有《乌青镇志》,万历二十九年刊行。此书署朱国祯(文宁)校正,国祯不知何许人也。书后有辛伯跋云:“丁未冬至前,伯偶至松陵,于郭友三先生处,出示此册,所载大明吴兴事略,颇有可观。惜未见刊本流行,想当时未镌板耳。”按此书绝无编例,为闻见之笔记耳。开卷记太湖,谓“陆鲁望望云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然今湖中亦自有五湖,曰菱湖、莫湖、游湖、贡湖、胥湖。”则五湖之名,明时湖州另有一说也。又记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寒气逼人,里人单衣不能御,倍而■〈礻夾〉,又倍而绵。富阳山中飞雪成堆,至七月始热。又记郡贤守令,自颜真卿以下十多人。乐所睹者,熊公汲,江西南昌人,栗公祁,山东夏津人;李公颐,江西余干人;沈公孟化,福建永定人,陈公经济,河南禹州人,诸人皆万历时湖州知府也。又记安吉江天祥事,势不及麻九,然白日杀人。江天祥,明隆庆时湖州之大盗也。余皆记乌青镇事甚详。
吴兴合璧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提要编者自藏。上海图书馆藏光绪四年活字本、民国铅印本)
清陈文煜纂。文煜字蓉裳,归安县人。案此篇以骈俪之文而为纪载之书,统记湖州府属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七县,分山部、水部、古迹部三门。全书以骈俪文写成,自为之注,注文亦用俪句。俪辞绮句,炫博争奇,为地志中独创之作也。
湖阴汗简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徐有珂纂。珂字晓笏,乌程县人。按此书编次,简上,世纪、世表、述古九篇;简下,地纪、地图、征今七篇;简末,补遗。《湖阴汗简》记太湖南岸事。古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故曰湖阴。其书编例,颇有规画,专记太湖小梅港以南之地,今吴兴县临太湖之区。以小梅港纳苕水入湖,苕水东迄至练聚(今名练市、产笔),流百余里,其间水口百数十处,皆太湖之来源,《汗简》记此区域事物也。分世纪、世表记村镇乡里沿革也。世家与述古九篇,记明时湖州人同盟抗宦官事。简下地纪,述沿湖自西而东之村镇、古迹、桥梁,地图为《汗简》所纪载之地域断限,征今七篇,记乡团及太平军事。补遗记兵防水利也。
乌程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高必腾纂修。必腾字凤翥,奉天辽阳人;荫生,康熙十四年任乌程知县,官九载,调新宁。此志为必胜官乌程时,聘沈从龙、罗开驎等编纂,其书采摭于明王道隆撰《菰城文献》者颇多。其志例,总立三十门,其余以类附之。为芟去崇祯间刘沂春修旧志标目之琐碎,而书中纪载之杂冗,仍旧覼缕。按乌程自秦置会稽郡,改菰城县为乌程县,介于会稽、鄣郡两郡之间。湖州郡属一州六邑,除安吉与长兴西南地为故鄣地外,其余大部分自乌程县。而湖州以蚕桑著闻,亦以乌程为最,乌程之桑,有密睛青、白皮桑、荷叶桑、鸡脚桑、扯皮桑、光叶桑、晚青桑、火桑、山桑、红头桑、槐头桑、青鸡桑、木竹桑、青乌桑、紫藤桑、望海桑,凡十有六种。至大者株以二厘,其长八尺,所谓大种桑,至小为密睛青,叶小而密。丝以头蚕为上,柘蚕次之,柔细而白者,谓之“合罗”,稍粗者谓之“串五”,又分鹿者谓之“肥光”。绵以头蚕“同宫茧”作者为上,谓之“纯绵”,两蚕共成一茧也。蛾口绵蛾子咬出茧后者之为次,最下者用织紬软茧为之,“大环绵”头蚕茧造成,白如雪甚韧,他处不多,乌青产之。紬有水紬、纺紬、花绵纳、斜纹绌、兼丝纳、绵经丝纬紬,又有光丝紬、花丝紬。桑皮又可造纸,有桑皮纸、长钱纸,皆以桑皮制成。以上具见此志物产所载。
晟舍镇志八卷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闵宝梁纂。宝梁字小圃,乌程县晟舍镇人。晟舍籍乌程县之常乐乡二十九都,为湖州郡城东第一镇,与南浔、乌镇、东林,并称郡东之四大镇也。晟舍之名始于唐,相传李晟驻兵于此,故名,历宋、元、明以迄清,科第联绵,簪缨继其间,著述古迹,甲于他区。而数百年竟无镇志,宝梁恐文献之沦没,自幼留心乡里掌故,笔录成帙。咸丰戊午宦游中州,所成志稿,未藏行箧,同治元年改官江南,航海来上海,闻家藏图书尽付劫灰,感慨系之。自同治丁卯春至己巳夏,两年之间重为采辑,复成此志。其书分舆图、界域、村舍、河渠、街巷、桥梁、庙宇、古迹、祠宇、坟墓、坊表、营汛、圩田、物产、风俗、进士、举人、贡士、荐辟、封赠、荫袭、临雍、乡饮、大寿、节孝、贞烈、殉难、人物、闺秀、流寓、方外、著述、杂记、艺文诸门。
东西林汇考八卷清乾隆三十一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茅应奎纂。应奎字湘客,双林镇人,纂此志稿成时年九十有二岁矣。东、西林在湖州郡城东南,属归安县之松亭乡,即今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也。镇肇建于唐、宋,其先东林颇繁,后乃西林昌,而东林渐消歇。此编所定志境辖十里,卷前有双林镇图、双林镇四境图。其书体例,分形胜志、建置志、古迹志、土产志、征献志、列女志、艺文志、诸摭纪八门,附地理于土产,附科第、寓贤于征献,体裁皆备。土产志记双林以产蚕丝名,尤以所制包头绢最著,包头绢妇女用为首饰,明时通行天下,正、嘉以前南溪僅有纱绢帕,隆、万以来机杼之家相沿。此业亦巧变百出,有绫、有罗,有花纱绉、纱斗紬、云缎,有花有素,有轻至三四两者,有重至五六两者,有连至数丈者,有开为十六者,每方有四尺、五尺、七八尺不等。其花样有四季花、西湖景致、百子图、龙凤图等,大小疏密不等,各省客商云集贸易。按包头绢明、清时妇女用为首饰,至今农妇于捋桑采茶时犹用之,以避风暑,大致以布制,紬制者绝少有。阅此志是为未竟之稿本,而未见有刻本及藏书家著录。本书首有光绪壬午俞刚题记云:“此书湘客先生手纂,初稿未经更定,观征献寓贤等志名目太多,层见复出,大略可见。后半册不知何人妄加涂抹,兼有增入,随笔牵扯,尤不足取。然原本文笔高深,的是作手。”按俞刚之题记所言,亦认为是应奎所撰原稿也。查双林镇志今流行者,有同治九年蔡蓉升纂《镇志》三十二卷,但据本志凡例云:前有万历四十五年陈所志撰《丁巳笔记》,以记镇事,康熙十二年吴若金又纂《续志》。又据俞刚题记谓:此志后有谈氏、郑氏及载梅簷、蔡雪樵诸续修本。诸志今已大抵不传,惟见《中国地方志综录》载蔡蓉升纂《双林镇志》,疑即蔡雪樵之书也。又日本《静嘉堂文库藏书目》著录有抄本《双林镇志》,而未著明撰人。嘉兴市图书馆藏有抄本《双林镇志新补》,撰人亦无可考,稽《双林镇志》源流,可考者惟此耳。
宝前两溪志略十二卷清嘉庆十一年万蕉园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吴玉树纂。玉树字灵圃,归安县人。按此志嘉庆原刊本,久不多见,民国十一年吴兴刘氏嘉业堂辑《吴兴丛书》收刻此书。此志编例,卷一序例、山川,卷二卷三园林,卷四津梁,卷五寺观,卷六祠礼,卷七卷八人物,卷九艺术,卷十释老,卷十一卷十二著述。据玉树自序略云:“吾邑自宋钱氏归顺后,分乌程东南十五乡别置归安县,议筑城于宝前两溪之间日射村,后因事乃寝。宋以后诸书所载,或阙而存疑。”又按此志编例云:“事迹通关郡邑,不专属两溪者不载。人物止载实居兹土者。著为一时典章,凡先辈遗书以志一方人文。”又云:“《两溪志》向无成书,今搜讨历代诸事及故老遗闻,随得随录,不列前后。”又山川志小序云:“宝前两溪柳湾、竹坞,舞碧飞青;与云清、云因,水注其间。”按今四溪流源出百里外,而非射村之两溪也。又人物述故鄣吴均等人,则滥及全郡。著述志,僅录书名,而多至二卷,岂尽射村人之著述耶?真是自乱编例也。
长兴县志十卷清顺治六年驯雉堂写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慎为修,金镜纂。慎为字含锐,河南阳武人,顺治三年进士,授长兴知县。镜字金心,号次山,别号水一方人,邑人,明崇祯贡生,国变不仕。长兴建县,始于晋分乌程县地置长城县,五代吴越避梁讳改名长兴。宋升为州,元因之,明初为长安州,寻复为县,志乘源流,据此志《统例》云:“县志肇于宋太平兴国初,张韬礼摄令时编集,嘉定间重加纂修。明兴洪武初邑人刘巽二修,永乐中周镐夫三修,弘治二年,臧衍四修,嘉靖初年知县黄光升五修;四十年刑部尚书顾应祥六修,崇祯十一年知县吴锺峦属文学姚光佑七修,草未就而锺峦去任,光佑亦旋卒,事遂湮废。宋志及刘、周所修,具不复可见。《臧志》六卷,计二百叶,《黄志》二卷,计五百五十叶,《顾志》有二本,一本十卷,计二百六十叶,一本十二卷,计四百五十余叶,姚光佑草未卒业。《臧志》六卷,不分志类,《黄志》二卷体用编年,当自为一书,于志例未合。《顾志》一本十二卷,亦不分志类;一本十卷,分志者八,曰建置志、曰舆地志、曰民业志、曰治道志、曰锺英志、曰选才志、曰人物志、曰杂志,其九卷十卷皆诗文也,则曰附录上、附录下。姚稿十二卷,分志类者十三,曰舆地志、曰山川志、曰建置志、曰秩祀志、曰风俗志、曰食货志、曰经政志、曰帝王志、曰官师志、曰选举志、曰人物志、曰艺文志、曰杂志。兹篇所纂定为十卷,凡一千余叶,分志类者十,曰舆地志、曰建置志、曰民业志、曰经政志、曰锺英志、曰官师志、曰选举志、曰人物志、曰艺文志、曰稗官志,体裁简质,率效旧志,征文考献,洋洋大观,则详于旧本远矣。”观此《总例》,旧志及新修之志,体例均叙。按镜跋云:“较顾司寇所修,事续八十余年,篇增七百有奇,字增二十五万二千有奇。”其书增益前志者,果属不少。官师志、选举志用编年例,用明弘光年号,为清修方志所罕见。卷前列丁瑀《长兴诸山总疏》《诸水总疏》二篇,叙述山水源委甚详。舆图有长兴总图、城隍图、县治图、学宫图、便民仓图、子山图、罨画谿图七幅,为邑人杨藻绘。按此志遗佚已久,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三、同治《湖州府志》卷六十一著录。此书上海图书馆得诸于废纸厂中,拯救于湮没之余,是为佚而幸存之孤本。
长兴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韩应恒修,金镜、朱升纂。应恒字子久,山东安丘县人,康熙举人,康熙七年任长兴知县。镜纂顺治《长兴县志》,已著录。升字日如,号新菴,长兴白溪村人,康熙举人,未仕,以著述终老。按此志据顺治志体例重修,厘辑新故事物,较前志核实,而删前志艺文、稗官二门,以有关邑之文献掌故,各从类引载。民业志物产条载:“顾渚山产茶,唐大历五年置贡茶院以此,宋初犹贡,而后乃罢。元改为磨茶院,明洪武八年革罢;改每岁贡茶芽二斤,贡南京“焚荐”于奉先殿,永乐时增至三十斤。”叙贡条,又详述采茶制茶之法。按顾渚山在县西北水口镇,产茶以紫笋茶最佳,芽长二三寸,其梗色紫,其叶色绿,以上吉祥所产尤为上品。紫笋茶以形如紫笋,陆羽《茶经》评为第一。《茶经》云:“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芹者次。”至今长兴茶农犹奉羽为茶神。据《湖州府志》载:“明初丁酉,朱元璋据金陵称吴国公时,进芽茶三百斤,以后年年递增,并以茶一斤,折钱一百二十文。”按此说乃以贡品变为苛税矣;至清初始罢,以后顾渚茶不为人所津津乐道也。
长兴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谭肇基修,吴棻纂。肇基字祝泰,号岐峰,广东新会人,雍正十二年进士,乾隆八年由龙泉县调知长兴县。棻归安县人,举人。此志纂成于乾隆十四年,全书凡三十四门,卷首图八幅。长兴县志,自明邑人顾应祥纂县志二种,以后修志,大抵沿其体例;此志则分为三十四门,编纂草率,疏于考据,惟书中引录公牍,足为今日可备考之资料。如物产门器用之属,煤一条,引录当时矿窑开采之公告,可以反映当时矿工工作状况与开矿制度,兹录全文如下:“合溪以上,西山一带,长邑煤窑;在合溪南北两山,岩户出赀呈报开采;其无关碍城池龙脉及民间坟墓等处,听从民便。以地主为岩户,官地官山,则以领帖输税之人为岩户。此天地自然之利,上以输国库,下齐民用者也。但思图煤之利,必先审煤之害:煤井深有百余丈,远至二三里;开挖者数十人,百余人不等。往往有掘向深邃处,忽水泉涌出,抑或支木不坚,从上坍下;又有工人不谨,燃油失火延烧等弊。在下者,呼吁奔窜无路;在上者,披发援手罔济;人命轻如草■〈艹官〉,莫此为甚。因出示晓谕;不得过深远,随支板木,俱用坚桩;每夫各给麂皮袴,以免水气内浸,灯则用明角外罩,迩年报伤人命者,亦罕矣。其雇用人夫填明年号住居,并取具连环结状,以凭稽核。向日外来奸匪,具无处隐匿,其中至无业游民尽行驱逐。倘有留客致生事端者,责成岩户与该甲长。如此庶于足国裕民之道,两无妨碍,而民命亦借保全。”如若此记载采矿之情况资料,乾隆时所修方志虽多,但极少有引录此等资料。光绪间修《长兴县志》,仍全文过录也。
长兴县志二十八卷清嘉庆十一年刊本(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残本)
清邢澍修,钱大昕、钱大昭纂。澍字雨民,号佺山,甘肃阶州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嘉庆元年任长兴知县。大昕字晓征,又字及之,号竹汀,一号辛楣,江苏嘉定县人。乾隆甲戌进士,官至詹事。大昭字可庐,国学生,大昕之弟,兄弟均精考证之学。长兴《谭志》止于乾隆十二年,草率不精,故延大昕重纂。是时嘉靖《顾志》犹存,邑人视之为县志圭臬。大昕之纂此志,故定例谨严,志凡二十九门,附类者凡八,为其晚年精心之作,世称善本。按其所定疆域、风俗、物产、帝王四门,备极详谨,疆域下附形势,以明邑境之扼要。记风俗,则重在蚕桑俗礼。物产则详于土著,长兴产煤、产茶、产酒有名,三者记之特详。其物产小序云:“逞博炫奇,类于茶经、蟹志、牡丹、荔枝谱之体例,《琴川志》尝讥之矣。”衍其义,故述物产绝无炫博空谈。帝王一门,则皆证史传核实也。此外有杂识一门,兼及考证;而又别立辨证一门,视若重复,然其泾渭分清。考证则正显著之讹误,辨证则不妄推前人议说,而引经据典,直斥无当。余阅此志,每叹大昕考据之精微,兼通志例深识,但于沿革之辨证,谓:“颐尚书失之讨论沿袭。”而起众议之诽。长兴沿革,邑人顾应祥纂县志,据《史记正义》谓县为秦鄣郡、会稽二郡间地。而大昕《辨证》,以《顾志》沿革与郡志两相矛盾,乃引沈约《宋书·州郡志》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县。”《辨证》谓:“当太康建县之始,长城(今长兴县)与故鄣并为吴兴郡属县,而故鄣为秦、汉旧县。志但云分乌程立,不及故鄣明乎,故鄣与长城无涉也。休文武康旧族,以本郡人修国史,而所言凿凿。此所谓南山可移,此案必不可动者矣。”大昕指出《顾志》之误;由是长兴沿革,群起争论,百余年不决焉。沈登瀛(乾、嘉时考据地理家,乌程县人,著有《深柳堂文集》作《原乡考》(《恽志》卷三十二引全文)谓:“钱大昕《长兴县志·辨证》以孝丰为原乡旧地,强于限断,则惑之甚矣。原乡以今长兴之原乡山得名。安吉、原乡二县,同分于故鄣,安吉在先,原乡在后,安吉在南,原乡在北。”登瀛以先后之分,方位所在,驳斥大昕妄罗《吴兴掌故集》之谬,用以强辨,以孝丰为原乡旧地之误也。嗣后朱镇纂《长兴县志拾遗》及《拾遗补》(即《故鄣考》)谓:“顾应祥志沿革引《史记正义》,其后论者转以为非。谓先贞观之世,安吉并于长城,至麟德初复立安吉,则故鄣城改归安吉矣。不知《唐志》言复立安吉,所复者原并之地,谁谓并故鄣城入之哉。”此指出大昕谓故鄣与长城无涉之误也。沈登瀛又作长兴《邢志条辨》《邢志订讹》《邢志辨讹》等文(沈登瀛《深柳堂文集》收),皆驳斥大昕《辨证》之误。徐元禧作《邢志志余》,朱养元作《邢志补志》,皆斥大昕纂《邢志》之缺失。以大昕之才纂县志,而不免众议之诽,以知修志之难也。
长兴乡土述昔不分卷稿本(纂人家藏,长兴县文化馆藏清稿)
严育三纂。育三长兴县人,石矿职工,于一九八一年疾卒于上海,年八十三岁。育三自少留心于乡邦文献,经十余年之搜罗,纂成是书。其书编例,分二十门,凡三十三篇,约五万言。纪载自句吴始僻太湖西地,迄清末际止,于金、元、清入侵,及太平军等地方史实,附及邑人钱江事迹,纪述甚详。其次则为农业、工业、特产、赋税、茶贡、太湖水利、历代灾害、人物传记等。其书取材,以参考旧文献外,大抵经纂人实地调查,访问民间传说,具有批判概括之乡土叙述。
吴兴入东记一卷清刊《范声山杂著》本(上海图书馆藏)
梁吴均纂,清范锴辑佚。均字叔庠,故鄣(今长兴、安吉二县间地)青山人。《梁书》有传,《南史·文学传》有传。锴字声山,乌程县人。入东为故鄣东境地,晋废故鄣,西南境地归入安吉与原乡,东北境地归入长城,故曰入东。长城今名长兴,均居青山,青山在长兴县和平区,今其地犹有入东乡。按长兴《谭志·艺文志》著录:梁吴均撰《入东记》,注谓:“吴兴太守柳恽召补主簿,均始入东境,乃作《入东记》,以辨山川故实。”按《入东记》为长兴乡村志书之始焉,清道光时锴始辑佚成书,名曰《吴兴入东记》。锴辑佚仅十二条,编为一卷,按十二条大抵选录于《湖录》,又仍用《湖录》体例,以为统记吴兴郡事,未辨入东为乡地名。据长兴《谭志》寺观引《顾志》(佚)“县西南六十里佛川寺,宋元嘉元年建,梁吴均《入东记》云:是时有石佛自川中涌出,因建寺名佛川。”又《舆地纪胜》载:“吴均《入东记》云:昔宋元嘉元年,有石佛自水涌出因名。”又长兴《张志》云:“佛川在县南六十里,佛川寺梁吴均故宅。僧德乾重建《佛川寺碑记》云:此地梁吴均隐居之地也,衰草寒溪,不知几许。”又《艺文类聚》引吴均文:“故鄣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萝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此段似六朝人文气,且记入东地情也。嘉靖《安吉州志》卷三山川东晋山条,引梁吴均《入东记》云:“东晋欲于此立城郭故名。”兹补辑数条,聊以增锴辑本之未备也。
小溪口农村改进会报告书不分卷一九三四年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里人雷震主编,周浩如编辑。震字儆寰,长兴小溪口人,其先祖河南人,清同治时黄河决口,豫人避河患流亡江南。江南兵戈之后,田园荒芜,长兴县西南百数十里间,渺无人烟,良田万顷,悉生楛榛。豫人避河患来此垦植者,集五万余人。震祖父挈全家来此,遂定居于小溪口,至震家境较裕。其母里人称“四伯娘子”者,颇有才能,卖开垦之田给震读书,震毕业于湖州三中学堂,即赴日本留学,考取帝国大学法政科,毕业后归国,于杭州谋业,有密告于督军署指震为“赤党”,震被捕下狱,督军孙传芳下令处于死刑。其母多方求救,因同邑周凤岐向传芳求免,得保释归里。北伐战后,震始出任南京考试院编审,时戴传贤任院长,潘廉琛为秘书长,王世杰、朱家骅、陈立夫皆在院任编审。时国民党政府之人事工作附设于考试院,潘廉琛极为反对,辞官归田,相继震与王世杰亦免职。震回里种田,后潘廉琛荐为湖州三中校长,及王世杰任教育部长,聘震为总务司长。抗日战起,震至重庆,当时所称“考试院四编审”者,王、朱、陈皆得势,惟震寥落于仕涂,王世杰荐为国民参政会秘书长、政治协商会秘书长,是后世人始知其名。协商破裂,震心不安,时胡适之创言中国学术自主,震疾声应和。适之如京,驱车访震,由是相识。后震至台湾,与适之创办《自由中国》半月刊,震登载《我的母亲》一文,被台湾当局判刑十年,适之闻“雷案”,啣恨病亡,而震不知所终。浩如江西崇义县人,江西公立法政专科学校毕业生,曾任上海郊区农业改进会主任。震聘为小溪口小学校长,兼小溪口农村改进会主任。是编向小溪口里人之报告书,犹如旧方志《襄阳必告录》之类也。是编叙述小溪口之农民组织、防卫、教育、医药卫生、农贷、经济诸事,开辟新村镇志体裁。长兴村镇山川杂志,远源悠久,自梁吴均《入东记》以后,见于史书艺文志,邑志著撰志著录者,有唐陆羽《顾渚山记》,宋朱辅世《茶山录》,明熊明遇《罗芥茶记》,清方文《罨画溪记》,皆承吴均《入东记》一脉相传,以记山川故实,自成一体。至近人雷震此书,始更前辙,新创体裁。
德清县志十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明郝成性修,陈霆纂。成性江都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任德清知县。霆字声伯,号水南,德清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官刑科给事中。正德初以忤刘瑾谪六安州判,改知休宁知县,瑾诛擢用刑部,官至山西按察司签事,兼提督学校事,遂致仕归里,所著有《水南集》。汉、唐之时,德清尚未立县,为乌程县之余不乡;宋嘉熙间章鉴撰《余不志》,是为志乘之始。按是编序称:“邑志则始自正统间肇创。”此志成于嘉靖乙酉,继正统志重修。其书分舆地考、宫室考、食货考、官制考、职官考、选举考、治行传、人物传、艺文志、杂志十门。按正统志已佚,以此志为最旧之本,兹书亦仅存之孤本耳。
仙潭志八卷明正德十一年修,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陈霆纂。霆字声伯,号水南,里人,进士,官山西提学佥事、刑科给事中。按此志霆序谓:“幼喜从先生长老访求其故,老归志之。”此志为霆忆故旧之作,分三十六门,附五,为见闻纪述之书。仙潭为德清县新市镇之别名也。镇又名陆市,仙潭者,镇有潭,仙人之所游泳也。自宋南迁临安,镇为水路通江、淮门户,镇内多水街,可舣船数万。此志载镇内有桥四十四,今镇内之桥不止此数焉。按序此志为镇志首创,后修之志皆名新市,《仙潭志》为镇志源始也。按新市自陈霆此志以后,明有胡道传、潘谷,皆纂镇志未成。至明末沈戬谷纂成《仙潭后志》,按其自序云:“前读水南先生《仙潭志》,心向往之,已而得怀川翁《续志》,遂考其与前志异同。”按此则自陈霆此志以后,又有怀川之《续志》,戬谷之《后志》。其后程之彭又辑《仙潭文献》十卷;清嘉庆间沈赤然纂《新市镇志》八卷。新市属德清县,德清原为乌程县之余不乡;自宋《余不志》以来,则历承修纂,而不袭取府县志书,自成乡镇志书之一体。
武康县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程嗣功修,骆文盛纂。嗣功字午槐,歙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任武康知县,后官应天府知府,修有《应天府志》。文盛号两溪,武康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文盛为人孝弟力学,以经济名,时严嵩秉政,能引身独善。丁内艰,服阕不再仕,结屋石城山麓读书其中,所著文见万历间邑人杨鹤所刻《武康四先生文集》,文盛其一也。武康之有专志,始于宋刘瞳撰《余英志》,明弘治间知县易纲修《武康县志》,倣年表体,分部体例,檃括称当。是编仍其体例,分邑纪、星野表、疆域表、秩官表、人物表、山川志、风俗志、食货志、学校志、祀典志、艺文志、名宦传、儒林传、卓行传、宦业传、文苑传、隐逸传、列女传、寓贤传、杂传凡二十门,是为文盛及邑生魏实、李森诸人纂辑。山川志纪莫干山在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地近三桥埠镇,明时已颇称盛,山有莫干剑池及磨剑石,传为干将、莫邪从此铸剑,磨以其山之石,淬以其池之水,则銛利倍常。莫干山于明时虽无今日之盛,而为当时富商宦达避暑之地矣。食货志载武康产丝紬著闻,县城设织造府,岁产局丝三百三十三觔。而今湖属诸县产丝皆以两计,不言斤数,明时则以觔计数,以此可以考古今市场货物计数之变迁也。
武康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冯圣泽修,骆惟恭纂。圣泽字沛衢,顺天蒲阴人,由内番译官授知县,康熙七年任武康知县。惟恭武康人,事迹未详。是编乃康熙壬子圣译官武康时聘惟恭据明嘉靖间骆文盛所纂县志体例重修。先是顺治间邑人骆仁埏考旧志,有前溪钓叟抄本,康熙乙巳、丙午间知县吴定远,复为搜录遗事,成《武康县志藏本》,此志乃集其成。其书体例,为纪、表、志、传四纲,凡八卷。卷一邑纪,卷二星秩、疆域、秩官、人物四表,卷三山川、风俗、创设三志,卷四食货、学校、典祀三志,卷五艺文志,卷六至八,人物传。每篇之后有附跋,大抵仍沿用骆文盛旧志,有维恭及邑庠生张复旦题识,皆言简意详。
武康县志录要不分卷旧抄本(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
是编为选录清道光九年疏筤修《武康县志》。筤号龙眠,道光二年进士,官武康知县时,延陈殿阶、吴敬义纂县志二十四卷,自咸丰间兵燹之后,版帙焚尽,流传绝少。是编节录疏筤之志,称曰《录要》。按其编次,分为地域、建置、秩官、选举、艺文、列传、杂志七类,已非《疏志》原例。艺文内金石一目,有周罐、汉铜洗、铜官钱范、宝相寺神钟等十数器,只抄附考,图像未有描绘。节本方志,始见此书,而未详出于何人之手,观其所录事物,皆典核有用,可资参考之价值。
安吉州志十六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五至八,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四,卷九至十一)
明伍余福纂修。余福字君来,一字畴中,苏州吴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任安吉知州,历官刑兵二部郎中,镇远知府。按此志,嘉靖三十四年余福官安吉时所修,见《澹生堂书目》《千顷堂书目》《脉望馆书目》《万卷堂书目》著录,皆作十六卷。同治《安吉县志》载此志序及凡例十四则,凡例一云:“安吉自改州以来,无有志者,虽有《古桃志》抄本,残篇断简无可考。”考安吉立县始于后汉光和之未,析丹阳郡故鄣之地建县,曰安吉;明正德元年升州,州志肇自此志。兹书为残本,存课贡、户口、军役、公署、学校、祀典、关津、古迹、丘墓九篇,刻本久佚,此本外,天一阁所藏亦为残本,存卷一至四,卷九至十一。
安吉州志十卷清康熙十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曹封祖修,朱进纂。封祖辽东人,荫生,康熙八年任安吉知州。进字广文,一字方城,海宁县人,顺治举人,康熙六年任安吉州学正。安吉州志肇修于知州伍余福,后或议其浮华无实。其后二十年知州江一麟重修州志八卷,又或评其简略不详,以知修志不易。此志为封祖官安吉时与属官朱进议例重修,以正旧志之失。其例参《江志》体例,定为三十一目,书中文辞仍袭用《江志》旧文者甚多。是时安吉虽仍为州而不领孝丰,此志所不同以《江志》者,书中尽削孝丰事不载。按此例亦非修志者之善法,未分前之事,不可不载;既分后之事,固当不载,如此方能分合分明。
●卷七下
○浙江下
长兴 陈光贻学
宁波府志四十二卷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周希哲修,张时彻纂。希哲威远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六年任宁波知府。时彻号东沙,鄞县人,嘉靖二年进士,官至尚书。按此志纂成于嘉靖三十八年,当时诸生同参订者,府学有倪询、薛晨、卢叔麟、李贤,鄞县有洪谟、沈明臣、何炯、张邦辅,慈溪有方诏、向斅,奉化有孙继宗,象山有周易、俞澜;纂辑既非一手,又亟于成书,故不免有舛讹之处。其书体例,分舆地图、秩官表、选举表、疆域志、经制志、物土志、杂志、艺文、列传九类。按此志搜罗博洽,涉猎古今,斐然可观。乾隆《鄞县志》序称其论赋税、海防,尤见经济。宁波秦、汉至隋,为会稽郡地,唐始置鄞州,宋曰明州奉化郡,后升为庆元府。元为庆元路,明初曰明州府,后改为宁波府。
昌国典咏十卷稿本,有王謇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绪曾纂。绪曾字述之,上元人,道光举人,官至知府。此书绪曾办理定海善后时,因为其自用所需而辑也。成于咸丰元年,博采宋、元、明志乘。《昌国州图志》,辑录共二百四篇,记山海、洞岩、塘地、石浦、潭、礁、盐场、门闸、田井、坊仓、书院、堂院、桥、亭、寺庙、墓等记文,汇成舟山掌故之集,而不自述一词,别创地志一体也。
鄞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汪源泽修,闻性道纂。源泽字天门,扬州江都县籍,徽州歙县人,廪生,康熙二十二年任鄞县知县。性道鄞县人,贡生,留心于乡邦文献,历四十载而纂成此志。博稽确订志类为一十二考;曰总识考、曰经制考、曰形胜考、曰利济考、曰治化考、曰敬仰考、曰选举考、曰品行考、曰修辞考、曰特艺考、曰方外考、曰杂纪考。卷前有王掞序略云:“发凡起例,别具卓识。部分为考者十有二,条系为目者八十有六,诠次为卷者二十有四。其载事也核,其临文也慎;于星野、兵农、选举、德义、士女、节烈、采订尤加详确。”乾隆《鄞县志》卬宪曾序论此志云:“虽属详备,而拙于文词,未为通人所详。”余观此书,均为考订之词章,虽无词采风韵,而文字简核也。按鄞县为宁波府附郭县,汉时为鄮、句、章三县地。唐置明州,以鄮为附郭,五代梁以避祖讳,改鄮为鄞,自宋以来郡虽屡更,而县则无改。郡志古本,今存者较多,而郭县专志,传者以此志最古。
鄞志稿列传八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蒋学镛纂。学镛字樗庵,鄞县人。按此本为紫格抄稿本,版口刊“鄞县志”。四明张寿镛辑刊《四明丛书》第三集,收《鄞志稿》二十卷,蒋学镛纂,成《甬上先贤传》十九卷,《水利考》一卷。按鄞县修志,未见有《蒋志》,后修诸志亦未有引称《蒋志》者。考学镛清乾隆时人,故疑此本,为钱维乔所修《鄞县志》之底本。维乔武进人,精志乘之学,及官鄞县,聘嘉定钱大昕纂县志,亲与大昕商订志例,监该慎严,考据详备,世号名书,刻成于乾隆五十三年。书中列传采用学镛此志稿也。
慈谿县志八卷明天启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逢申修,姚宗文纂。逢申字延之,号若鹤,青浦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慈谿知县,以失阉党意,降迁县佐,丁母忧归,服阕起为工部主事。宗文慈谿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都御史。按慈谿故句章地,自汉董孝子奉母大隐,而谿以慈名,唐开元中县亦名慈谿。邑志起于何时,未可详考,而宝庆《四明志·张齐方传》,引注慈谿旧志,则宋宝庆以前已有志矣。明志始见《文渊阁目》,新志类载,则正统以前已有之。正德间邑人周旋、陆绅纂县志二十卷,已佚;而见历代史志;及公私藏书目著录。是编乃继正德志重修,纂成于天启四年。其编例,分二十四类,附类五,惟人物类,析子目十八,旧景图及宸翰,列于卷之十二、十三,而不列以前,又不列纂修表,而以纂修人列于各卷之第二行,是为其独创之款式也。
观海卫志四卷四明张氏约园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上。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各藏清抄本全)
明周栗纂修。栗广西桂林人,进士,任临观戎政把总。按此志修成于嘉靖四十一年,今惟见存抄本,四明张氏以此本刊入《四明丛书》;此本为张氏原抄本,已见缺一册。此志编次,卷前有浙直等处地方总兵官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卢镗序,其志例,首疆域、星土、形势,次建置迄艺文,凡四十一门。记载重于关隘险要,不属卫境者兼收,若文武官员不论古今具书姓名,方技灾祥记述尤详,滥及一方之杂事矣。观海卫初为吴、越地,隶勾章卫,宋始濒海置向头、鸣鹤两水军寨城。明洪武时汤和镇此,于慈谿县三十都之定水寺,涂田置观海卫,设卫自此始,卫志则此志首创也。
奉化县图志十二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钱璠修,仉复纂。璠字国用,常熟人,嘉靖举人,嘉靖十二年任奉化知县,在任六年去,著述颇富,有《五经旁注》《续古文会编》《诗韵释义》。复字汝新,一字东巢,鄞县人,著有《诗传纂义》。按是编纂成于嘉靖十四年,卷前列姚镆序及凡例,凡例后有邑人谢澭题记云:“是篇一二卷为复编纂,三卷将脱稿,而复以病辞归,以下为澭等纂成。”按其书体例,分舆地志、山川志、建置因革志、疆里志、诸职司志、公署志、坛庙志、户口志、土田志、财赋志、徭役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职官题名志、祠祀志、锡典志、名贤遗迹志、风俗土产风物志、艺文志、碑文志、艺术方伎志、释祠志、祠■〈礻幾〉祥志、杂志,凡五十有六目,志图分插于各类,定目纠纷杂冗;又编纂为出多手,叙述亦不免乖错。奉化建置,始于唐析鄮县地置奉化县,宋因之,元升为奉化州,明降为县。县东南五里,有奉化山,一名瑞峰山,峰峦特起,为邑之主山。又有奉化溪在县北,其上游曰剡溪,源出嵊县界岭及六诏岭,北流凡九曲,至奉化县东北,名奉化江,其流始大,又流入东北入鄞县合甬江。
象山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毛德京修,杨民彝、卜乾、俞澜纂。德京字子极,富川县人,嘉靖三十年任象山知县。民彝象山人,贡生,官荆王府纪缮。乾象山人,贡生,官训导。澜象山人,庠生。按本志沿革,象山本为鄞县东南地,唐神龙间始析置县,以邑境有象山故名。象山志乘,据本志序谓:“自宋宝庆间已有之,永乐时一修,所谓旧志也。成化时杨实又为重纂,所谓新志也。”考二志今皆佚,今存则以此志最旧。其体例,分建置、山川、风物、贡赋、学校、兵卫、人物;为杨、卜、俞三人合纂,为邑人周茂伯编订。
南田志稿不分卷稿本,有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冯登府纂。登府字衎石,嘉兴人。南田初为石补巡检司地,在象山县西南,光绪间置县,未久并于象山。此稿未建县前所纂,叙事至道光止。分山川、建置、兵寇、地理、形势、艺文、杂志七门,属稿未成,每门仅寥寥数条。杂志载倭夷通内之事,颇有参考价值也。
会稽三赋四卷明吴兴闵氏刊朱墨套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王十朋纂,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坛补注,会稽陶望龄评。十朋字龟龄,乐清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一,官至龙图阁学士,谥文忠,《宋史》有传。十朋著《梅溪集》,此三赋又于集外别行。三赋者,一曰《会稽风俗赋》,叙会稽之山川、物产、人物、古迹也。一曰《民事堂赋》,民事堂者,绍兴中添差签判厅之公堂也。一曰《蓬莱阁赋》,其阁以唐元稹诗“谪居犹得住蓬莱”句得名也。皆在会稽,故统名曰《会稽三赋》。十朋文章典雅,足以标举会稽之胜。其后郡人史铸病其不详,复增之注,以为后人想像考索者,亦持为详赡也。铸此作,为十朋耳闻目睹,言必有征,故为之注者也。此本为南逢吉重注,尹坛补注,补铸所注之不足。每篇末又有陶望龄评,故原书三卷,而增为四卷。卷前有会稽图附图说,为明盛文明补绘也。文明为之序谓:“龟龄《风俗赋》,乃便流传。髫秀之无不上口,其家传户习,似元和之诵,三赋殆将与会稽山水共天壤。”此三赋寄慨抒怀,宛转流利,修辞典雅精核,骈俪英华,不媿为宋赋之杰作也。
会稽志二十卷明正德五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沈作宾修,施宿纂。作宾字宾王,归安县人,以父荫入仕,中刑法科,历官大理评事。庆元初令平江,五年以朝请大夫守绍兴府,六年转朝议大夫除两浙路转运副使,官至工部尚书,除宝谟阁大学士。宿字武子,长兴县人,庆元初官余姚令,升任绍兴府通判。宿通经博学,尤留心金石之学,尝治《石鼓》。父元之所注《苏诗》未梓,宿推广为年谱,同郡傅穉善(欧书),为之缮写锓版。此志修成于嘉泰元年,全书凡一百十七目,附目七,采用图经体例。卷前有陆游序略云:“直龙图阁沈公作宾来为守,始慨然任之;而通判府事施君宿发其端,安抚司干办公事李君兼、韩君茂卿为之辅,郡士冯景中、王子虚、王度、朱鼐,永嘉邵持正等,相与搜罗讨论焉,累月乃成。沈公去为转运副使,华文阁侍制赵公不迹,宝文阁学士袁公说友继为守,亦力成之。而始终其事者,施君也。”按陆序叙此志纂修始末甚详。又其序首称“禹会诸侯,而以思陵巡狩,升府配之”。气壮文雅,盖奇作也。会稽夏封无余,秦汉置郡,晋以为王国,宋、梁、陈于郡置东扬州,至隋改曰吴州,大业初改越州,寻复为郡。唐末钱武肃王兼两藩节制时,升为大都督府;宋仍为越州,南渡以后,升为绍兴府。其牧守每以宰执重臣领之,称为大藩,而图志未备。此志为其肇端,其不称绍兴府志,而称《会稽志》者,用长安、河南、成都、相台诸志例也。按此志宋刻原本,今已不可得,王国维《两浙古刻本考》,称此志原刻本,每页十行,行二十字。现存以正德五年重刻本最旧,会稽李慈铭于此志一再研索,尝谓志中有《氏族考》,关系乡里文献甚巨,且以清流品别侨籍隐寓,九品中正之法,此意可师。又谓志引《会稽先贤录》之陈业,与《三国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及《水经·渐水篇》注之陈业,并是一人。后来府志,于孝行引先贤传之陈业,于隐逸引《典录》之陈业,以为两人误矣。
保越武备志一卷附绍兴考一卷明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郭钰纂,张培参汇。钰字子式,会稽县人;培字伯凝,山阴县人,事迹均未详。此本为《武备志》一卷,首附《绍兴考》一卷。据《四库提要·存目》著录《保越录》一卷,不具撰人。称该书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明师攻绍兴之事;明将胡大海攻之,张士诚守将吕瑞御战有方,久攻不下;此事《明史》缺载也。《武备志》载绍兴府兵事,自汉灵帝熹平元年会稽许昌起于句章,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诏动众数万;未有三年为吴郡司马富春孙坚所平。越由是僭据之事历代不无,与及动乱兵变金虏倭夷诸事,记载至明洪武三十八年止。《保越录》所记吕瑞守绍兴之事,钰已纂入《武备志》中,故名曰《保越武备志》。附《绍兴考》及考绍兴之沿革,故冠书首,汉以后皆翔实可征。按此志记载绍兴兵事,绍郡历修府县志,为最备之书也。
绍兴府志六十卷清康熙三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铎纂修。铎奉天铁岭人,荫生,康熙二十八年任绍兴知府。此志为铎仕绍兴时,继康熙十二年张三异所修府志,及二十二年王之宾续修府志重纂,据其自序云:“予于公余之暇,傍搜博采,集八邑耆旧宿儒,与有司之通达明晓者,细加考订。”按此志为出于李铎手笔,经黄宗羲、姜希辙等校正,颇为典核有法。用万历间萧良干修《绍兴府志》例,每门以图列于篇后,较他志易于循览,体裁甚佳。其志所订门类,卷一疆域志,附图九;卷二城池志,附图三;卷三署廨志,附图十二;卷四至九山川志,附图十九;卷十古迹志,附图一;卷十一物产志无图,卷十二风俗志无图;卷十三灾祥志无图;卷十四至十五四赋志无图;卷十六至十七水利志,附图七;卷十八学校志,附图九;卷十九至二十四祠祀志,附图十七,卷二十五至二十六武备志,附图十二;卷二十七至三十二职官志无图;卷三十三至三十七选举志无图,卷三十八至五十七人物志无图,卷五十八至六十序志后跋。按其书编旨,以物之形像,非文词所能记述者,以图录表达之,用意至善。又其书考沿革以证史事颇详,如沿革篇云:“汉高帝六年以其地封荆王,贾谊死国无后。十二年又封吴王濞,景帝四年濞灭,复为会稽郡。”以证荆王后之六年,及吴王濞灭后,山阴仍属会稽郡也,并无分治,而《越绝书》云:“文帝前九年会稽并故鄣;太守治故鄣,都尉治山阴。前十六年,太守治吴郡,都尉治钱唐。”系误。本志沿革又云:“在汉会稽皆治吴,顺帝永建四年,始用阳羡人周嘉议,分浙东会稽郡,治山阴;而浙西自此别为吴郡。”以证《越绝书》载会稽并故鄣之误。晋武帝太康二年封孙秀于会稽,为会稽国,惠帝永宁元年复为郡,明帝太宁二年,徙琅玡王昱,会稽复为国,宋武帝永初元年国除,复为郡。隋开皇九年为吴州,大业元年改越州,寻复罢州为会稽郡。唐高祖武德四年为越州,天宝元年复为会稽郡,十二载复为越州。此段沿革,皆与《晋书》两《唐书》符合无误。宋高宗建炎五年避金兵,自温、台回,驻跸越州,明年改元绍兴。以唐德宗幸梁州,改元兴元;改梁州为兴元府故事,赐名绍兴。此段记载,较施宿《嘉泰会稽志》所述尤详,《施志》虽时近易征而纪载则略。宋以后一段沿革,增补《施志》后之事,大抵与明修郡志无大异。而绍兴所领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义乌、余姚、慈溪、上虞、嵊县、新昌十邑之沿革变迁,此志纪载亦颇详核。
山阴县志十二卷明嘉靖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许东望修,张天复纂。东望字应鲁,安徽安庆府宿松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十九年任山阴县知县。天复山阴县人,嘉靖二十二年举人,官至太仆。按此志为东望官山阴时,延天复及邑诸生柳文编纂,又聘耆儒傅易参校,书十二卷,文典核,例有法;未付梓,而东望去。江宁杨家相来知县事,再延天复执笔,增入近事甚多。是时傅易已殁,柳方仕于外,天复专其事,成书于嘉靖二十一年,明年梓成。其书体例,列为志九,曰建置、曰疆域、曰山川、曰物产、曰风俗、曰民赋、曰水利、曰祠祀、曰学校。表二,曰选举、曰官师。传四,曰宦迹、曰寓贤、曰人物、曰人物外传。杂志一,凡十六类。按建置,山阴置县始于秦,隶会稽郡。当秦时之山阴,是为绍兴一府之地,今之山阴县,实建于隋开皇中。县志见《文渊阁目》新志类载,已佚,今存以此志最古。
会稽县志十六卷明万历三年写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维新修,张元忭纂。维新丹徒县人,万历元年进士,授会稽知县。元忭字子荩,山阴县人,隆庆五年进士,授阳和知县,官至左谕德,事迹具《明史·儒林传》,著有《云门志略》《馆阁漫录》诸书。会稽邑志,据本志元忭序云:“盖闻诸故老言,往华侯舜钦尝谋诸邑人金乐(会堦)、马金溪(尧相),而书未成。既而张侯鉴又尝谋诸姚之岑山人原道,而又未成。”查本志职官华舜钦嘉靖二十一年任知县,张鉴嘉靖二十四年任知县,二令皆成有县志稿本,未梓。此志为隆庆初知县杨节经纪其事,会以召行,而维新继之,时元忭适家居,以志属之。元忭荐徐渭等使专编摩之役,又访之马金溪所得藏草,加之十七,润色其文辞,皆典雅可观。而户书之徭役诸篇,纪载特详核,为出诸徐渭手笔。人物传皆出元忭手,人亦服其公。其志例,分地书、治书、户书、礼书四类,分书以挈纲领,盖为创格。地书、治书、户书并重,考实勿避俚俗,亦具识见。每书冠以总论凡四篇,每门各有结论,凡十五篇,均能得体要。
云门志略五卷明万历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元忭纂。元汴纂《会稽县志》,已著录。云门在会稽城南,元相里允若作《云门集》;元汴以其未备,增补而成此书也。以山川、古迹、名贤为一卷,余四卷皆艺文也。云门为会稽有名之地,有云门山、云门寺,山一名东山。齐永明中何子季,去官还云门隐居教徒;梁天监四年,选学生往云门从子季学,云门犹是而为有名之地。唐时高僧智永居云门寺三十年,是后云门之名尤著矣。
萧山县志六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五卷六)
明刘会修,戴文明纂。会字望海,福建惠安县人;万历十二年进士,知萧山县事。文明萧山县人,贡生,官南陵县教谕。按此志万历十七年会仕萧山县时修,今仅见存此残本一册,为列传、杂志二门,及刘会后序一篇。卷之第二行至第四行,题知县事温陵刘会修,邑庠生戴文明、张谅、蔡大绩编校。此志见《千顷堂目》《澹生堂目》《内阁书目》著录,《澹生堂目》书名作《萧山县新志》。
萧山县志二十一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邹勷纂修。勷字扶皇,抚宁人;贡生,康熙七年任萧山知县。此志继明天启时教谕张汝醇所修县志重纂,衍为十八门,体裁繁冗。又大变前志体例,如省天文入地理,并曰疆域,又以坊里、市镇、里至附之。城池独立一门,无子目,署廨、祠祀亦各立一门,以宫室附署廨,以陵墓、寺庵、仙释附祠祀,而所谓宫室者,为茶亭、义庄、胥阑;凌杂处置,名实不符,颇乱体例。其后康熙癸丑知县聂世棠重修,康熙癸亥知县刘俨增辑,均率沿讹误,漫无考订。毛奇龄撰《萧山县志刊误》,只举其谬误较著者正之。查此志原本外,又有康熙二十二年补刊本,均极稀见。
临山卫志四卷清传抄明嘉靖四十三年修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明耿宗道修,张训、谢铁、陈原中纂。宗道直隶太仓卫千户,嘉靖四十二年以贤能升任临山卫镇守总兵。训慈溪县人,学生员。铁与原中,皆绍兴人,学生员。临山卫在余姚县东山三里三都,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议于余姚、上虞之西北建置卫所巡司,以备日本倭寇。遂徙上虞故嵩城于东山三都,置临山卫;外辖三山、沥海二守御千户所,隶浙江都指挥使司。宗道始修卫志,记自设卫以迄嘉靖四十三年,订述当时卫所之制度甚详;如城濠、军营、水利、器械、船只之制,靡不俱载。其书体例,自建置分野至物产艺文,凡四十九门,所记皆据当时实际,详该可信。志成稿后未经付梓,向以抄本流传,民国三年余姚谢葆濂曾据抄本以木活字排印,今传本亦不多见矣。
上虞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明徐待聘纂修。待聘字廷珍,号绍虹,常熟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乐清知县,调上虞,任满升刑部主事。考上虞县志创修于元至正八年,知县张叔温延邑人张德润所纂;越多年知县林希元,又延句章陈子翚重纂。明永乐间邑人郭南又重纂,成于正统六年;《郭志》出,张、林二志遂不传。嘉靖初朱三峰(衮裳)又属草,而未及详定;万历初督府徐栻聘陈绛及葛桷重纂,时朱维藩令上虞,汇成县志十二卷(据万历癸未葛桷志序)。此志于万历丙午,待聘官上虞时所重修,据其自序云:“旧志正统初郭南氏所私纂,万历丁丑余从祖凤竹公栻抚淛,始檄部中修郡邑志;于时前令朱公维藩、属葛、陈两先生乘草,又以弹射者众,虽尝具草,竟未成书。访得永乐古志抄本,并葛、陈两先生《志草》二志,于是效请学博当湖马君明瑞、虞征士葛君晓、车君任远总其成,又进文学范延爵等数辈分理焉。凡汉、晋迄胜国时事,强孚叁伍二志,而折衷之,嘉、隆之近者,务采乡评;而编内最条析者,则水利。”按其序言此志系依正统《郭志》及葛桷《志稿》重修。其志例,分舆地、建置、食货、官师、选举、人物、典籍、古迹、丛林、杂记十类;舆地志水利特详,分海、江、河、溪、沟、浦、湖、陂、山塘、堰、坝、闸诸条,又记上虞北乡有三湖,其迹甚古,为夏盖、上妃、白马,在夹门岭、洗马山间,利以灌溉。食货志述及柴炭银价,及军饷重额派银之数,其他方志未有如此之详者。
嵊志十卷明弘治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至卷六)
明徐恂修,夏雷纂。恂字信夫,嘉定人,弘治举人;弘治十一年任嵊县知县,所著有《学庸冠冕续编》《清风词集》。雷字时震,嵊县人;弘治己酉科举人,选擢湖广罗田县知县,至任甫十月卒于官。此志为雷与邑人周山同纂,成于弘治十四年,刊本久不易得。同治《嵊县志》凡例云“难以访得全帙”,谓此志焉。按嵊志只传宋嘉定间高似孙《剡录》,而元许汝霖《嵊记》已佚,于明凡四修,刻本仅存此残帙耳。此志见《千顷堂目》著录为十卷,宁波《天一阁》残藏旧抄本五卷。
新昌县志十六卷明正德十六年重刊成化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楫修,莫旦纂。楫上杭县人,成化十一年进士,任新昌知县。旦纂《大明一统赋》,已著录。是编为旦仕新昌儒学训导时所纂,成化十三年书成,原刻本久佚。其书体例,列目五十有二,首列图像,以新昌之境域、县城、县治、庙学、义塾、礼器、祠寺、胜迹、人物等,绘成图画,编为一卷,每图有赞,篇前旦著小序有云:“太古之时,苍颉制字,而书法兴焉;史皇制图,而图像立焉;皆圣人之笔也。故此书所以图像,为开卷第一也。”方志以物体形象,著图而表达之,此志独创之格也。此志见《千顷堂目》著录,万历《绍兴府志》引载诸家有关此志评议云:“吕尚书光恂谓其叙述详而乏体要。张子荩曰:尝见其书俚甚,学究笔削也。”吕、张二氏之评议,皆中切要。
新昌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田琯纂修。琯字希玉,福建漳浦县人;隆庆五年进士,万历二年任新昌知县,八年调任户部主事去。按沿革云:“后梁开平二年,吴越王钱缪始析剡县东十三乡地置新昌县,治于石牛镇,直隶东都。宋改东都为越州,新昌仍隶;绍兴中升越州为绍兴府,新昌为属县,至明未更。”此志继莫旦《新昌县志》重修,编纂者,据琯自序谓:“乃用学谕徐君汉司、司训戴君邦玉、邑人吕光洵等,凡三十六人充采访,聘山阴文学张子元益使编靡焉。历之时论弗定,而张子亦告辞,琯亲笔削于案牍之间。”按此志人物志,大抵出于吕光洵手,蔚然成一家言。其先张元益执笔,邑人竞以门第相高,争论纷纭,元益故辞。又此志纪载,失之慎严,如官师、选举二门无年表,无从索考年代。万历《绍兴府志》有云:“新昌人竞以门第相高,语多夸诞;如所谓十进士、六进士云者,考之故籍无有也。”又康熙《新昌县志》序议此志云:“杂载诗文,宅墓不分名人。”综合诸论,以知此志芜滥失实颇甚。
赤城志四十卷明弘治十年谢铎重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宋陈耆卿原纂。耆卿字寿老,号筼牕,台州临海人;嘉定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著有《论孟纪蒙》《筼牕集》等书。此志用梁代郡名,梁始置赤城郡,盖因山为名。赤城即台州,此志统纪台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条分件系,为十五门。按此志为黄守台,请陈耆卿、陈淮等纂,会■〈田〉去,束其稿十年,其后齐硕为台守,延耆卿续成之。宋刻本已佚,此书为弘治问谢铎增续重刊,据陈振孙《书录解题》著录,谓原本尚有图十三,此书无之。明万历二十四年简继芳又增补此本重刊,又有清嘉庆二十三年临海宋氏重刊入《台州丛书》。
台州府志十八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鲍复泰修,冯甦纂。复泰字汇亭,山西大同籍,荫生,康熙十七年任台州知府。甦字侍再,号再来,临海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台州置郡,始于三国孙吴,以会稽郡东地置临海郡,六朝梁时改曰赤城。唐武德四年始名台州,明升为府,清因之。此志修时,台州领县六,临海、黄岩、太平、宁海、天台、仙居。台志自宋嘉定间陈耆卿纂《赤城志》四十卷,明弘治十年谢铎又为《续志》,万历二十四年简继芳再增修,沿《陈志》旧名,仍称《赤城志》。名《台州府志》者,乃自此志始。按陈耆卿之书,所纪自汉至宋嘉定,约一千五百三十年事。谢铎《续志》,自嘉定甲申,止于明弘治丙辰,共二百六十三年事,为二十三卷。简继芳再续志,又补至万历乙未。此志则总括陈、谢二志所载,又详纪弘治丙辰至康熙癸亥,凡一百九十余年,编为十八卷,分四十一门。据冯甦所定凡例云:“奉部行以秦、豫二省通志为式,款目稍更耳。”然其例大抵仍沿旧志,而助编辑诸人,有洪虞邻、叶修卜、何石湖、张天佐、戴庆华等,为出众手,又速以求成,终不免疏误焉。惟以纪载土产水族较详,因地临海,民以鱼盐为业,又因以奉檄修纂,旨以上呈风俗特产为主要。
临海县志二十六卷明嘉靖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卷十五至十八)
明刘大直修,余宽纂。大直字养浩,号岷川,四川华阳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授临海知县。宽字仲栗,号约中,临海县人,正德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转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升文选司郎中。嘉靖三年以哭门之狱连罪,论戍海南,寻赦归。此志宽赦归里居时,与同邑金一所、曾唯等共纂,志取人物独严谨,人物则重人品,首例忠义孝友,而后宦绩。其实颠倒体例,而所谓人品者,指伦常而已;而空疏实学经济,不足为可取之资料焉。书成后,锓梓未半,而大直去;既而武陵陈少采视县事,乃锓成书。
黄岩县志七卷明万历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袁应祺纂修。应祺字文谷,直隶兴化县人,万历元年进士,三年任黄岩知县。此志修成于万历七年,分纂者为牟汝忠、符良木、何良臣、余子直、陈承南、蔡子晟等人。其书编次,卷前列黄岩县境图、县治图,次分舆地志、食货志、职官志、人物志、外志五门,子目六十有三。舆地志沿革篇谓:“唐高宗上元元年,置永宁县;武后天授元年,改永宁为黄岩,因黄岩山而名。元贞元元年以户登五万升为州,明洪武二年仍为县,成化五年析县南三乡分置太平县。”按山川篇载:“黄岩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仙石山,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山顶有黄石故名。”食货志物产篇载:“果之属,橘有柑、橙、柚,有乳柑、花柑、朱柑,金柑金色,大如弹丸,乳甘尤美。橙有香橙、绵橙,柚形似橙。”按黄岩以产橘著名,明时已盛。考黄岩县志,见《直斋书录解题》,有嘉定间蔡范撰《黄岩县志》十六卷。又据光绪《黄岩县志》王棻序谓:“黄岩有志始于宋大中祥符,重修于嘉定甲申;至明永乐后复修,书皆佚不传。”则蔡范县志以前,已有邑志矣。而今存之志,则以万历刻本最古。
仙居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六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原为吴兴刘氏嘉业堂所藏)
明顾震宇纂修。震宇字清曾,昆山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三年任仙居知县。按本志应存卓序云:“仙居古称安洲,自宋令古灵陈先生修邑志,仅有涯略。”但建置志谓:“仙居秦、汉为回浦县地,东汉改为章安,晋为始丰,永和三年析始丰置乐安;唐省入临海,后复置。五代钱氏改为永安,宋景祐四年改为仙居。”而未言及安洲焉。又查职官志载宋邑令陈襄古灵人,庆历间任,而未言其修志。而应序所言不知何据也。是编之成据康熙《仙居县志》凡例云:“嘉靖十七年邑令况一经与应良、张俭、林九臯议修志未成,三十三年邑令马濂,委文学张舜臣、蒋少河修之,应大猷讥其简,事遂寝。万历八年邑令金凌汉请吴时来主其事,吴镗凤、张堂赏相与搜集,吴公膺简命复不果。至三十六年邑令顾震宇始竣其役,付之梓。”此志仙居刻本志书之始。又按此志所著录纂修人,题顾震宇编辑,儒学训导王湛同辑。但观各门小序,皆出于震宇一人。其书体例,凡三十七目,卷一建置、疆域、里市、城郭,卷二山川、风俗、户口,卷三田赋,卷四食货,卷五公署,附廨舍、桥梁、津渡、仓廒、铺舍、坛壝,卷六学校,附祠坊,卷七寺观、冢墓,卷八官属,卷九选举,附封赠、恩荫、监生,卷十名宦、名贤,卷十一忠义、孝友、贞节、隐逸、厚德、仙宗、释氏、侨寓,卷十二诗文纪遗。分门尚合体例。按此书曾为吴兴刘氏嘉业堂所藏,见《刘氏藏书纪略》著录:“《仙居县志》十二卷,五册,万历二十七年刻本。”视为世间秘籍。道光十八年仙居王魏胜曾以聚珍版重印,其后仙居李镜渠刊《仙居丛书》,又于江右觅得原本付印,原本存者,当不只刘氏所藏此书耳。
宁海县志十二卷明崇桢五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刻本)
明宋奎光纂修。奎光字元实,号培岩,常熟县人,万历壬子举人,崇祯初任宁海知县。按宁海置县,始于晋,唐宋以前并无志。至明洪武间方孝儒纂《宁海县志》,因成祖厉禁不得传。厥后有弘治张邦佐之志,正德张辅之志,万历曹学程之志,亦皆佚。此志之修,按奎光序云:“为补万历曹学程之志重辑,凡四十目,各统于大纲。”按此志仍《曹志》之目者十六,新益者十四。于建置则增水利,于食货则增物产,于艺文则增词赋,而于人物,则独详于方孝儒传。宁海旧志皆不敢言方孝儒事,至此志始敢直言方氏为孤忠砥柱,并述十族殉节之事,及纪述孝儒死事,可推为最早最详之纪录。
太平县志八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曹才汉修,叶良佩纂。才汉字明卿;号双溪,泰和县人,嘉靖举人,嘉靖十七年任太平知县。良佩字敬之,号海峰,太平县人;嘉靖二年进士,授新城知县。尝参与纂《赤城志》,所著文有《海峰堂稿》。太平即今温岭县,立县始于明成化五年,析黄岩之南方岩、太平、繁昌三乡置县,十二年又析乐清下山凡六都地以附益之,属台州府。按地舆志水利门,谓县地最洼下,宋元祐、淳熙间提刑罗适、提举朱熹兴修浙东水利,于太平境多筑堰闸;元祐间罗适建永丰闸、黄望闸,淳熙间朱熹建迂浦闸、金清闸、沙埭闸、长浦闸、交龙闸、■〈徙,阝代彳〉门闸结构巨大,水患乃除。太平志书纂修源流,据良佩序云:“前博士君缙常辑《太平草志》。”又据康熙《太平县志》曹文珽序云:“旧志作自谢文肃公有抄本,而无锓本。”考谢文肃为谢铎谥号,字鸣治,太平县人,天顺进士;成化丁亥参修《英庙实录》,正德庚午卒。此志前,太平有谢铎、缙常之稿也。此志为佩良与邑士郑珂、金庆、章沈、吴中孚所编,其志例,分地舆志、食货志、职官志、人物志、外志、杂志六门,凡八卷,邑之故实皆略可举。太平锓本志书,自此志始,今存原本甚少。按《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有明祇园寺承满修锓嘉靖本。但《千顷堂目》《台州经籍志》、雍正《浙江通志》著录,此志于明时只有嘉靖十九年刊本,并无两种版本也。
婺书八卷明崇祯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吴之器纂。之器号皜庵,义乌县人。此书记金华一郡之书,之器序云:“《婺书》者婺州之史也。”考其书凡十二卷,《婺书·列传》八卷,《别录》四卷,此本《别录》四卷缺。婺州为金华之古名,据之器例言:“婺州分野在婺地,名以从星,婺主织絍;吴子赐如生于婺。婺之名盖由来久矣。”按此书编例,有合传分传,不以人或时代分次;卷一至二名臣,卷三节义、儒林、孝友,卷四文苑,卷五逸民、仙释,卷六游寓、循绩,卷七附传,卷八家传;其例以类相比,隶于传末者,标目概不具名。之器序谓为从《史》《汉》法,但其书颇不便以检索也。
金华府志三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张荩纂修。荩字敬庵,三韩人;康熙十五年以内国史院中书,出任金华知府。此志为荩官金华时,延山阴沈麟趾等采辑而成。金华为古东阳郡,一名婺州,见《隋书·经籍志》载:南朝宋郑缉之《东阳记》一卷,《宋史·艺文志》载:宋绍兴间洪遵撰《东阳志》十卷,淳熙间朱之槐撰《东阳志》。元初赵绍又纂《东阳图志》,至正间瞻思继为《续志》,元以前府志,皆曰《东阳志》。至明成化间郡守周宗智纂《金华府志》二十卷,万历六年郡守王懋德修《金华志》三十卷。惟《成化志》《万历志》上海图书馆有藏。又胡宗懋于类书中辑录旧志若干卷,题曰《东阳记拾遗》。清修府志,此本为始创,其志例,分为四十目,为郡人赵忠藻等人议定,卷前有府总图一,府治图一,属县图八,其时所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此志传本,有康熙三十四年增刻本。金华府志以此志采摭最备,体裁最佳,故著录之。
婺志粹十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卢标纂。标字菊人,东阳县人,嘉庆间官缑城司谕。是编纪金华一郡人物杂事,而用婺州古名。按此志何豫序云:“隋更东阳郡置婺州,唐天宝初又复名东阳郡,梁改置金华,元为婺州路,明为宁越府,寻为婺州,此志所由名也。”据豫序言婺州之名,已经数易。此志汇录前修志书之精粹,仅增近事;其所搜罗郡之往事,则今详古略,近事则不分巨细,并收之。盖欲备后之修志者檃括芟润,书经三易稿而始定。标殁后,道光己亥其门人李瀛、李国荣、李协韶为之参订付梓,越年刻成,名曰《婺志粹》,附《婺诗补》三卷、《宝婺碎金》一卷、《说陶》一卷、《缑城漫钞》三卷,与《志粹》合订成帙。体例总分先民志、政绩志、承师志、技艺志、列女志、■〈糹留〉流志、仙异志、来宦志、寓贤志、经籍志十门。先民志自秦迄唐纪凡四十四人,政绩志自宋至清纪凡八十一人,承师志以溯考婺学传授渊源。列女、■〈糹留〉流、仙异、来宦、寓贤诸志,亦皆用传纪体例,而传中插以变警祥异琐事。经籍志分金石、艺文二篇。其书所采摭旧闻轶事,大抵为金华旧志所未载,乃搜罗于他书,及采访见闻者多。
兰溪县志九卷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江苏省地理研究所藏全。上海图书馆藏卷四至五)
明程子鏊修,徐用检纂。子鏊字和以,歙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年任兰溪知县。用检字克贤,号鲁源,兰溪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陕西学督,苏、松参政、福建兵备道、广东按察使,其为学以尚宋儒为根本,著有《五经辨疑》《剑虔录》《三儒类要》等书,文集曰《鲁源文集》。按此志子鏊序云:“兰溪自唐咸亨始为县,越几千年;迄明正德庚午始有志,又几百年;万历壬寅,余为邑稍图其旷阙而兴之。”考兰志明正德庚午知县王倬,延邑人章懋纂县志五卷,见《千顷堂目》《万卷堂目》《内阁书目》载,今惟日本内阁文库藏有原刊本。此志继正德《王志》重纂,子鏊延用检为总纂,以授诸生赵奇韬辈二十余人,分门别类,俾各殚其见闻,猎幽微,搜故佚,正舛讹,核名实。并质之于长老而裁之,始事于万历乙巳,讫丙午以成;是俾成于众议,执笔削于用检。其志例,分五类,三十六目;文献足资稽考,且为今存兰志之始。
义乌县志二十卷清雍正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韩慧基纂修。慧基保定府高阳县人;康熙五十七年进士,雍正四年任义乌知县。此志为慧基官义乌时,据康熙三十一年王廷曾所修县志,重为补辑数十年之事;时参订者为浦江教谕沈裕、金华县学生孔衍诩;襄事者为本县明经黄之琦、楼承焜,太学王夔;校正者为博士弟子员季映藜、楼元斐、黄士翮,修成于雍正五年,即年刻成。此志所分门类,殊未周合体裁,以山川标名为岩壑志,以水利、土物、矿防、民兵,一并列于利病志,以祥异、古迹、遗事一并列为见闻志;分纲领目,使览者不能明晰义例,未够简详;且尤疏于考据也。按义乌自秦置县,名曰乌伤,以颜孝子秦、颜乌氏孝感飞禽,故以县名。人物志孝友《颜乌传》云:“颜事亲孝,父死负土成冢,群乌啣土助之,乌吻皆伤,因名县乌伤。”此事虽未见载于正史,而义乌自宋元丰间邑令郑安平修县志,咸淳间进士黄应龢为《续志》,元黄溍之志,以及明正统、隆庆、万历、崇祯诸县志,均纪此事,传为邑之掌故,而今县仍以义乌名。
永康县志八卷明嘉靖四年胡楷刊本(天一阁藏)
明胡楷修,陈泗纂。楷字天则,望江县人,正德举人,正德十四年知永康知县。泗字道源,永康县人;贡生,官福安知县,调漳平知县,卒于官。据此志陈泗跋云:“永康有县始于吴,志则至宋嘉泰间县令陈昌年始为之,元延祐邑人陈安可续为之,俱过于略。明成化间续修于训导欧阳汶,又多失实,识者不无遗憾。”按陈跋,永志始末梗概已具。此志之纂,泗序云:“正德甲戌冬,吴令宣济增修邑志,以其事属庠生赵懋功、徐访、俞申、周桐、曹赞,而泗亦与焉,及更明春始脱稿。越七年,大尹胡先生楷欲梓行之;仍属泗暨申重加校雠,锓梓垂成,先生适去归。会伯润李公作县,踵而成之。”按此志《万卷堂目》题胡楷修,《金华经籍志》题叶式修,式只为作序。此志经三县令主修而成,而实际秉笔者乃泗。其书体例分地理、建设、贡赋、户役、风俗、秩官、选举、人物、艺文、遗事十门。惟人物所著列传慎严雅正,出于泗一人之手。
新修武义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江留篇纂修。留篇字念于,广东饶平人;康熙举人,康熙三十一年任武义知县。考武义县志,创修于明正德十五年县丞林有年,再修于嘉靖二年知县黄春,于万历凡三修,清顺治间又二修之。此志继康熙十二年知县李经邦所修县志重纂;其书定例为十二类,曰舆地、曰建署、曰食货、曰保息、曰风俗、曰征若、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综幽、曰观成。所谓保息者,分叙乡饮、氏族、保甲、养济,征若者,分叙灾祥,综幽者,分叙仙释、方伎、古迹、寺观、五坟,观成者,为遗闻、补遗之类。其书篇名多乖,且以保甲入于保息,古迹入于综幽,义殊失当。武义建县,始于唐分永康县地置武义县;寻更名武成,后复曰武义。宋以后皆属金华府。此志舆地所引《寰宇记》引《舆地志》云:“吴赤乌八年,分乌伤、永康县置武义县。”按晋、宋、齐、隋地理志,并无武义县,而《寰宇记》所引《舆地志》,不知其何据也。
浦江志略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毛凤韶纂修。凤韶麻城人;正统八年进士,嘉靖二年任浦江知县。浦江古称浦阳县,宋咸淳间邑学正朱子槐始撰《浦阳县图经》二卷。其后继修者,明初宋景濂《浦阳人物志》。又见《文渊阁目》新志类著录《浦江县志》。此志为凤韶知县事所作,书刻成于县丞王庭兰权县事时。其书体例,分疆域、民物、官守、城社、财赋、学校、人物、杂志八门,又分子目四十有五。据凤韶序言:“以宋景濂《浦阳人物志》、郑若端《金华贤达传》《金华郡志》,及邑人吴渊颖、柳道传、戴九灵、宋景濂、郑麟溪、王深溪、吴溪等文集,并閤县碑碣,六房卷册,取其切于邑事者,错综斟酌,以成县志。”此志取材,颇为繁博,纪载简质。《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志,谓其大旨从仿《通鉴纲目》,以名字爵谥为褒贬。此例他志未有仿效也。
浦江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薛鼎铭修,胡廷槐纂。鼎铭字象山,号苇塘,上海县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三十八年任浦江知县。廷槐浦江县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湖北黄冈知县、浦阳书院掌教。按此志总分十类,分辑出诸众手,地舆属于张可橒,建置属于朱兴悌,秩官、选举属于杨德谟,食货属于赵友光,艺文杂志属于陈松龄,人物为鼎铭自纂,书成后质正于廷槐,武林汪沆又加于润色,故诸家书目著录纂修人不一。以张可橒所纂地舆志,考订尤为详博,取历代郡县志书记载,与历代地理志,及《水经注》等书,互相参订,而作出决论。按其沿革谓:“浦江置县,始于唐初,名浦阳县,五代钱鏐与杨行密相雠,恶闻其姓,故改浦阳曰浦江。”按浦江县境有曹娥、浦阳、浣江,更名及迁变无常,使修志者,难以定其源委。此志山川篇考据最详;谓浣江即浦阳,亦曰青弋,曹娥江在曹娥未溺之先,其江亦名浦阳。曹娥江即古浦阳江,考据已成定论,而浣江为今浦阳江也。是说考据家称之为二源二派之说,最为确凿可信也。据郦道元《水经注》云:“浦阳江导源乌伤。”此古浦阳江也,乌伤据此志山川篇考据云:“唐武德七年始改乌伤,为今义乌县,垂拱二年分置东阳县,天宝十三年又分置浦阳县。”道元北魏人,在唐以前,所指乌伤者,当为今义乌、东阳、浦江三县地也。曹娥为古浦阳江之说,甚是有据。山川篇又附载明张元忭《浦阳江考》,谓浦阳江、松江、钱塘江,为《禹贡》所举之三江。其说无据。三江之说,数千年以来众论纷纭,但按《禹贡》及《吴郡图经》诸书,谓三江在震泽上下;以浦阳江为三江之一,愈无所据。其余惟艺文志采摭颇广,釐为杂著、诗、经籍三目,较旧志艺文,则增补甚多,余类则仅增续而已。按此志除原本外,又有道光二十三年李业修补刻本。
汤溪县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汪文璧修,杨维诚纂。文璧休宁人,任汤溪知县。维诚邑人,历官南昌府宁州知州,池州府同知。此志为维诚与邑举人张文济、贡生金城同纂,庠生章焕国校。时县教谕罗元龄、训导曹廷宣、县丞陈惠、典史赵璧皆任纂志事。此志出众手所裁,志例为纲八,舆地志、建置志、食货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余志,领目凡五十,体例庞繁,而纪载简略欠佳。汤溪置县于成化七年,越三年即修县志,但今存明志惟见此书矣。
汤溪县志稿不分卷民国十五年修,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近人薛达修,戴鸿熙纂。达瑞安县人,民国十五年任汤溪县长。鸿熙字乐真,汤溪县人。汤溪县志创修于明成化十年知县宋约;再修于万历三十九年知县汪文璧。清康熙十二年知县张元会又修续志一卷,二十一年知县谭国枢重修,五十九年知县宋绍业延邑人张祖年又重纂,乾隆四十八年知县陈钟灵续修;自《陈志》以后百数十年,无重纂者也。民国六年武进丁燮宰汤溪,创修县志,聘叶润芳为修志局长;及薛达来长汤溪,润芳遂辞局长,乃聘鸿熙为总纂,民国十五年稿成,翌年谋付梓不果,十八年薛达以铅印,凡二十卷,分编年、地理、民族、建置、典礼、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录、掌故、文征、本志源流十三门。稿本今存六册已残,与印本有不同之处,可存为备考。
衢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八、卷十至十六)
明杨准修,赵镗纂。准字安吾,宜兴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四十年任衢州知府。镗字仲声,号方泉,江山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应天巡按,所著书有《留斋漫稿》。本志之纂,据赵镗序云:“衢有府志旧矣,自弘治十六年迨今六十载,文献故实未及嗣续。前郡伯安吾杨公准倡修,继之者,郡伯南溟郑公伯兴;始葺于西安学正训导汪子旦,重校于衢州府学教授金子汝砺,又重校于西安教谕徐子守,而总其成者则镗。”按序语,此志几经增校,始成定本;其书志类凡九,首舆地、次山川、次建置、次礼制、次官守、次人物、次食货、次灾异、次外纪,共十六卷。舆地志所记沿革谓:“唐析婺州置衢州,治于西安县,属江南道;五代为吴越地,宋属两浙路,元为衢州路,明为府;以郡境有三衢山,故名衢州。“衢志创始于宋张元成撰《衢州图经》,其后代有纂修,书皆佚,而今传者,则以此本为最古。原刻本仅存此书,缺卷九官守一卷。龙游余氏寒柯堂,曾据此本传钞,所缺官守一卷,以天启叶秉敬纂府志职官门补入,并经兰溪叶渭清手校,抄本今藏浙江图书馆。
西安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九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陈鹏年修,徐之凯纂。鹏年湖广湘潭县人;康熙三十年进士,三十五年任西安知县。之凯西安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四川茂州知州。自唐置衢州治于西安县,历五代、宋、元、明、清皆未更变;至民国初废衢州府,改西安为衢县,西安之名遂废。西安县志创始于明洪武间教授留文溟,书已久佚。此志之纂,据鹏年志序云:“始事于戊寅之冬,八阅月而竣事。”其大要折衷于郡志;可因则因之,宜创则创之而已。其创修之体要如是,其志例,分舆地志、官师志、风俗志、赋役志、祠祀志、水利志、人物志、艺文志、灾祥志九门,目八十。观其体裁,其善有三,一体例正,二纪载核实,三详尽致用,可谓核实致用之书。
衢县志稿三十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是编残存一册,为卷二十七,诗文内编上,首页第一行书名下有余绍宋题记,书眉端亦有绍宋批语。按是编为衢县郑永禧所纂县志原稿,经绍宋校正。浙江图书馆藏有传抄稿本全部共三十卷,原稿原藏衢县郑氏,此册不知何时失散。西安县于民国元年改称衢县,此志创修于民国九年,十五年修成,时县长郑平桂主修,为邑人郑永禧所纂,二十五年始为铅印。卷首有《衢志源流考》《释衢》《古西安同名异地考》《修志肤言》四篇,撰者精于考订,书中考嘉庆县志讹误,凡百数十条,方言及碑碣两篇,亦极精审。
江山县志十卷明天启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八)
明张凤翼修,徐日葵纂。凤翼字秉瑞,号岐阳,广西兴业县人;万历举人,天启二年任江山知县。日葵字叔向,号藿心,江山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刑部江西司主事,升郎中,历大理寺寺副,卒于官。按此志为凤翼官江山时得前令蒋九觐志稿,据之重修。其《自序》云:“总其事者藿心徐先生,赞其美者,邑博张君大基、龚君应科、许君继善。删订则孝廉郑世熊,协理则贰幕谢君昌、张君文芳、黄子伦;分局纂述,则弟子员施于国、璩国贤、胡大经,较阅则弟子员程廷祯;而董其役者,邑耆徐实、王修也。”其书体例,先舆地、次建置、次籍赋、次秩祀、次职官、次人物、次杂志、次艺文,凡八门。卷前有邑人蒋德璟序云:“前令蒋九觐有迁命,遂不果纂梓,命德璟与伯兄德瓒缮书成帙。”按此语以知蒋九觐志未经付刻。据沿革载:“唐武德四年以信安为衢州,始析州之南境为须江县,为建县之始。八年废县属衢,垂拱二年复置。证圣二年析须江、常山及信之弋阳置玉山,后唐长兴二年,钱氏有吴越,改为江山;宋咸淳间改礼贤,元至元十三年复称江山;洪武壬寅改衢州为龙游府,癸卯年复为衢州府,江山隶焉。”《形胜篇》谓:“江山居浙上游,为八闽之孔道;而西达豫章,界联三省。县南一百里,有仙霞岭,高耸险峻,凡二十八曲,长二千三百六十级,为唐末黄巢入闽所僻。”
江山县志十卷清康熙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彩纂修。彩字绍亭,徽州府休宁县人;贡生,康熙十六年任江山知县。按此志前有衢州知府张濬序谓,江山志“创修于前明正德庚辰邑令吴君亚夫,嘉靖甲辰知县金谿黄君纶继修之;迄天启癸亥已灭没,仅有存者,得石南张令凤翼来主县,与邑绅徐君日葵,更加补辑复成,距今八十余年矣。”其序言江山县志原委,梗概已具。此志为彩官江山时,以康熙二十三年知县余锡所修县志,纪人纪事,多有缺遗,乃采补康熙二十三年后事,续人续事,皆取舆论公评,信实可据。其书体例凡十类,曰舆地志、曰建置志、曰秩祀志、曰国计志、曰职官志、曰科名志、曰庶官志、曰人物志、曰杂记、曰艺文志,分为七十目。江山清时属衢州府,其地界连浙、闽、赣三省,万山环列,奇峰明媚。其水则从石鼓山发源,至峡口汇括苍、拓浦诸派;至礼贤镇为文溪,过清湖镇,至城东为廉溪;萦绕东注,合金川,至于府城之西为濲溪,县地势独高,故山峻而水清,山水秀丽区也。
常山县志十五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明道纂修。明道字有功,江南省句容县人;贡生,顺治十三年选拔常山知县。此志原本,为万历十五年知县傅良言修,邑人詹策纂,定例凡三十余目。明道踵之重纂,每篇仅增补数页,而首尾不相连接,终非定本。其书记沿革谓:秦置太末县,以后孙吴建定阳县,后或隶衢,或隶信州,元初称常山。按其所叙,则鲁鱼纰缪,原无考证。山川篇载有三衢常山,郡邑皆以此得名。云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因谓之三衢。按常山一名湖山,又名长山,在县城东三十里,绝顶有湖,广可数亩,有石环绕如城垣然。而洪水暴出之事,始见载《隋书·地理志》。
开化县志十卷清雍正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锦修,方严翼、徐心启纂。孙锦奉天籍汉军镶白旗人,雍正二年以文林郎任开化知县。严翼开化人,贡生。心启开化人,廪生。开化建县,始于宋乾德四年,吴越王钱俶析常山县西境地置开化场,太平兴国六年常山知县郑安请升为县。县志可考者,修于明万历戊子知县汪应望,万历辛丑知县谌士观补修,万历丙午知县苏瑾又为增补,崇祯辛未知县朱朝藩重修。清顺治壬辰知县朱凤台又修之,康熙癸亥知县吉祥修之,康熙甲子知县董铎修之。是编继《董志》重修,其书体例,志图、舆地、建制、典礼、赋役、官师、选举、人物、杂志、艺文十类。志图,列图十七幅,皆有图说;余篇于典礼赋役,记载甚详,典礼有农政一篇,以记开垦荒山,种植桑柘枣栗桐柏,赋役记蚕桑枣栗之产量甚详。而艺文志,占数最多,凡四卷,几居全书之半矣。
严州府志二十二卷明弘治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十五至十六。又嘉靖增刊本全)
明李德恢纂修。德恢东安县人,弘治二年任严州府知府,在任九年升参政去;在官时率诸生唐珪等,编成此志。严州古名严陵,于宋为睦州,后改为遂安军。绍兴间知州董弅修《新定志》八卷,淳熙间董弅又修《严州图经》八卷。景定间教授郑瑶、方仁荣同撰《严州续志》十卷,当时附刊于《绍兴志》之后,原本惟景定《续志》独传。其后严志之传者,推是篇为古本,惜今仅存此残帙耳,序目均缺,无从窥其体例。但见近人潘景郑先生《著砚楼书跋》著录是编云:“是书体例本之《图经旧志》,如沿革、分野、疆域之类,无所损益。而补其军物之遗者,如旧志不载守御千户所,此志考宋时军营,及明千户所建置沿革,立守御一类。又旧志人物混载无别,此志分仕宦、儒林、文艺、忠义、孝友、隐逸类,纪载较详。又旧志不录诗文,以旧有《严陵集》《严陵别集》所录已备,二集今已不传,因为摭拾以弥前缺。”又云:“读之益令人瞭然指掌,询足上继图经,为志乘中之上驷。惜是志传本,已如星凤,藏家著录,惟天一阁有一本,亦残齾不具。吾友怀辛斋主人藏有全帙,因得假读一过,严陵旧闻,豁人耳目,何幸如之;天壤孤本,传世能几,寄语主人,其善守无失也。”阅此跋,以知天一阁藏此残书外,世间犹存有全书也。光贻尝询之景郑先生,以求怀辛斋藏本,欲谋一睹,景郑为余言曰:“怀辛斋主人,许博明别号也,今其藏书已失。”不得以睹此志全帙为憾。又阅嘉靖增补本,则已变前志之义例也。
建德县志十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宾修,应德广纂。宾太仓州人,雍正丙午副榜,乾隆十八年任建德知县。德广建德县人,雍正元年举人,官广西平乐县知县。建德为严州府附郭县;曩时纪载,附见郡志,自明以来,别无邑志。迄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戚延裔延马天选始纂县志九卷;此志继之,演之为十卷,志类十,曰方舆、曰食货、曰营建、曰经略、曰秩官、曰治行、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轶事,目六十有五,附目二。此志所叙疆圉民物之类,大抵选录于郡志,所取资料,慎于画境分界,今非在建德县境者不纳。如严子陵钓台、子陵祠等古迹,因非在今建德县境,皆不录,而宁舍之。观此志不假借,不附会,不夸耀,以尽志乘翔实之道也。
桐庐县志八卷明嘉靖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
明屠继祖纂修。继祖宜兴县人,官桐庐县主簿。此志为继祖为主簿代署县时,与县学教谕所同修也。时教谕钱璨,又与邑生濮溉、俞言、王鹏年、王瀚、郑谟、俞生民合任编纂,经代署县事主簿屠继祖总纂成书。前有国史经筵讲官翟銮,嘉靖五年序。其书目次,分为四十一门,有小序,今仅见此孤本一册,无从窥全书首尾也。
桐庐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十九年补刊(上海图书馆藏)
清马象麟纂修。象麟字青黎,三水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九年任桐庐知县,十三年因兵兴调用,解任去。桐庐建县于吴黄武间,至明万历丁丑修有县志,乙酉又重修之。此志为象麟与邑生柴文卿、杨汝挺,及县丞李俊诸人,纂成于康熙壬子,书甫成而解任去,迄庚申知县王俊又为增补刻行。其书体例总分四大类,曰风土类,分目十六,附目一;曰官政类,分目十五,附目一;曰人物类,分目十三,附目二;曰杂志类,分目七,附目一。卷端有桐君山图,钓台图。官政类,亭榭目载,钓台在富春山,又有严子陵钓隐处。宋景祐中范仲淹为郡守时,始建祠于台下,严州因严子陵而得名,而子陵陈迹,皆在桐庐一县。
遂安县志四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明韩晟修,毛一公、毛一鹭纂。晟广东博罗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任遂安知县。一公遂安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汉阳府推官,升工科给事中。一鹭遂安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松江府推官。晋置遂安县属新安郡,隋开皇间废,宋时方腊改严州为遂安军,又置遂安县为郭邑;元改军为建德路,县仍未更,明改路为严州府,县亦因之。遂安县志修于明时者,据本志引载有成化间邑令朱福之志,嘉靖间邑令吴撝谦之志。是编为二毛先生纂成于万历己亥,壬子复为修补刻行。此志只北京图书馆藏有抄本,此书为上海图书馆派员检查造纸厂回制废纸中所检得之残书一册,系为原刻。因此书残缺不全,兹参抄本著录,其志例分为八门,曰方舆志,自沿革迄水利凡十目;曰营建志,自县署迄养济院凡十四目;曰食货志,自户口迄物产凡六目;曰官师志,自官制迄属职凡八目;曰选举志,自征辟迄貤封凡九目;曰人物志,自名儒迄方伎凡九目;曰武备志,分城池、教场、弥盗三目;曰艺文志,分碑、序、纪、铭、表、诗、书七目,总其子目凡六十有六。以县治图、县城图、学宫图,列于方舆志沿革篇之后,图与沿革无关,处置殊若不当。
遂安县志十卷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清周世恩修,姜士崙纂。世恩河南商城县人,副贡生,乾隆十七年由钱塘县县丞,升任遂安知县。士崙遂安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官至河南归德知府。遂安县志,自明万历间知县韩晟,聘邑人毛一公、毛一鹭兄弟修成县志以后,清康熙癸丑知县刘从龙,聘邑进士方象璜、象瑛昆仲又重修,癸亥邑人毛升芳又为续修,乙未知县陈学孔亲为纂辑。是编先是知县吴培源于乾隆壬申创修未竟,癸酉世恩继事主修,延士崙及邑举人方锡纲,县教谕郑爚、训导蔡以堂继纂成书。其书体裁,分方舆、营建、食货、官师、文治、选举、人物、武备、杂志、艺文十门。各门分目甚细,惜其内容虚简,纪载实事无多,而主重在文治、人物二门。其书于当时咸认为上品,以承康海《武功县志》之流派,重在资治教化。然其在今日,则时异景殊,而书之估计,亦有不同矣。其他如方舆、营建、食货三门,尤为疏缺,其叙水利则无原委,而略灌溉。纪户口不详于古,而尤略于今,仅载止康熙五十年为止。此后数十年中,岂可一无纪述,方志能古今均详,方为上驷,其次则略古详今,乃亦编纂之法。载物产列目无注,不详所出,可谓有物名,而无产数。如此数端,均其编纂者之所失焉。按此志前未见于藏家书目著录,是为罕见难得之书。
新修寿昌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鲁华盖修,张可元纂。华盖字文垣,揭扬人,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授寿昌知县。可元汤谿人,寿昌县教谕。寿昌秦汉为富春县地,三国吴黄武七年析置新昌县,晋太康元年改名寿昌,隋废,唐神龙元年复置,迄清未更。县志创于元郑彧,明初亦有修纂,无可考其纂修年代;嘉靖四十年知县李思悦修县志十二卷,万历十二年知县李世芳重修,卷帙如前志,又增图表一卷;清顺治九年,知县董珙三修之。是编原为康熙九年知县罗在位,嘱训导张熙纂成;及华盖仕寿昌时,又嘱教谕张可元等,依《罗志》逐条增补,体例悉依其旧;凡五十二目,无大纲。按此志列目繁冗,纪载考据,亦欠严核,惟其书今传本极稀有矣,为海内仅存之书耳。
寿昌县志十一卷传抄清光绪间修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三,卷七至十一)
清贝蕴章修,黄标纂。蕴章字达夫,江苏长洲县人,光绪二十四年任寿昌知县。标字组云,号广文,仁和县人,原籍徽州,任寿昌县儒学训导。此志修于光绪己亥蕴章官寿昌时,延标及邑人蒋屺培纂辑,粗成稿本,会庚子之役,江南震动,庶政停滞,此志终未付梓。据董巽观撰嘉兴图书馆藏浙志题记,著录此志云:“此书为巽观以《济宁州志》与中国书店易得,后捐送嘉馆。此书似未刊印,各家书目均无。”今此书已散失卷四、五、六,光贻于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阅见此志残本一册,却为卷四、五、六,亦为抄本,字迹与嘉馆抄本相似,疑为此书散失之册。此志体例,分疆域、建置、田赋、官师、人物、选举、艺文、杂志八门,杂志兵燹篇载咸、同间事甚详,又附蒋屺培同治元年所撰《寿邑咸丰兵灾记》一篇,皆为有关太平天国之史料。
分水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檠修,钱世泷纂。檠直隶永平府滦州人,康熙十九年任分水知县。世泷杭州府仁和县人,康熙十六年任分水县儒学教谕。分水置县,始于唐武德四年析桐庐北境地立县,隶严州府。明景泰四年,知县乐武创修县志,隆庆三年知县侯汝白重修,万历三年知县方梦龙又修之。清康熙十一年知县胡必誉修县志十二卷,及檠仕分水时,以《胡志》繁丛失实,距前志之成仅越十年,又重为纂辑,成书于康熙二十二年。观其志例,又不免过简,所分乾象、坤舆、营建、古迹、名宦、乡贤、仕宦、才德、赋役、土产、艺文十一门,均无子目。其书内容虚简,如乾象、营建、土产诸门,仅寥寥数页,其他如名宦、仕宦、赋役,亦缺漏不详。
温州府志二十二卷明弘治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邓淮修,王瓒纂。淮字学海,吉水县人;成化十七年进士,弘治十二年任温州知府。瓒字思献,永嘉人,弘治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至礼部侍郎,卒赠尚书,谥文定;著有《正教编》《瓯滨集》等书。温州为晋永嘉郡地,至唐始更名温州。宋时为儒学极盛之区,如王景山、刘安节、陈傅良、叶适等,为儒学大师,皆出生于其地;故有邹、鲁之乡之称。郡志于南朝时,谢灵运撰《永嘉记》,郑缉之撰《永嘉郡记》;至宋元时纂辑者尤多,如宋李宗谔之《温州图经》,徐嘉言之《永嘉志》,曹叔远之《永嘉谱》,陈谦之《永宁编》。元夏开先之《温州路志》,章嚞之《东瓯志》,皆为有名之志。其书抵毁元末方国珍、方国瑛,起兵抗元构兵,祸及文献。至明洪武间知府任敬修《温州图志》,亦佚不传;今存郡志,以刻本论,推此志最古,书修成弘治癸亥。其体例繁博,以其纂录冗杂,而疏考证,虽不免后世有遗议,然观其书,如建郡、山川、列传诸门,纪载则慎严翔实;又如叙永嘉道学,则本末精粗,一以贯之,可谓一无遗漏矣。嘉靖问张孚敬重修郡志,以前志冗长,而大删削,乃多缺漏,以开后来温州郡志简陋之弊。
温州府志十八卷明万历三十三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明汤日昭修,王光蕴纂。日昭丹阳县人,万历八年进士,二十年任温州知府,升浙江右布政使兼按察司,整饬浙东兵备。光蕴字季宣,温州永嘉县人,事迹未详。按温州汉、晋时名东瓯、永嘉、缙州,至唐置温州,宋改名瑞安,后复为温州,郡名不一;郡志或称永嘉,或称东瓯、温州,自元以后则皆称《温州志》,而无别名。此志为日昭官温州时所创修,后知府林继衡按其成稿,复嘱光蕴等增辑校正。卷前有汤日昭、蒋光彦、林继衡、王光蕴诸序,林序云:“此志以弘治癸亥志而删润之,增以嘉、隆、万百年之事迹,几易裘葛而始脱稿。王光蕴、王继明、董其裁、余承兰、陈大奎、周子恭、戴宗瑶等辅其事。”按此志不取法嘉靖《张志》,而踵弘治《王志》之例;其志稿成于岛夷薄城之后,故所纪海警及倭夷扰境之事甚详。四库全书馆据两浙盐政采进原刻本著录于存目,今海内所存仅此全帙,北京图书馆所藏本已残缺。
永嘉县志二十六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清崔锡修,齐召南纂。崔锡汉军正黄旗人;拔贡,乾隆十九年任永嘉知县。召南字少宗,天台县人;乾隆元年举博学宏词,官至礼部右侍郎。考永嘉县旧志,据光绪《永嘉县志》凡例云:“自元、明及清凡五修。”考其书今存者,惟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嘉靖《永嘉县志》九卷最古,康熙时郑廷俊纂县志过简;此志出于召南及钱塘汪沆之手,条目悉依照新定府志例,共列三十八门,体例严整,摭采亦不厌浩繁,搜材丰实,纂成于乾隆二十六年,未付刊,而锡解任去;知县施廷燦继事,始刻成于乾隆三十年。按其书所记物产特详,县以产梅最著;有鸳鸯梅、重叶梅为鉴赏奇品;花头丰,叶重屡,层层盛开,如小白莲然。又有绿萼、玉蜨、檀心、檀香、朱砂、红梅、黄香梅、墨梅、并蒂梅、双鸾梅,皆为名种。梅以外,于砚石颇闻名,产于华严川水中之石,以色黄而斑黑,色紫而有横纹者,为上品。
瑞安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江苏省地理研究所藏)
明刘畿纂修。畿字子京,南直隶长洲县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年任瑞安知县。按沿革谓:“唐武德五年,析永嘉地置安固县,天复二年以获白乌之瑞,改名瑞安。元元贞元年升州,明洪武二年降为县。”邑乘肇于元至大、延祐间,章熹纂《瑞安州志》,明永乐间重修。此志畿官瑞安时重修,分辑者,为邑人朱绰、欧阳熙、秦激、蔡芳四人。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田赋、职官、祠祀、兵防、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门,目六十有九,附目二十。人物志首列理学传,纪述永嘉学派,硕学名儒,出于瑞安者最多,林石、许景衡、陈良傅、叶适等传,备详永嘉学派之起源,《林石传》有云:“当宋之时,经新义行天下,学者靡然一肄习;独林石不为新学所及,则讲《春秋》大义,以援后学。与人论古今,心先行,而后文艺;尝曰:本之不立,末于何有。由是道德性命之学,世始有永嘉学派之称。”《陈傅良传》有云:“傅良其初从郑伯熊、薛季宣,继又交张栻、吕祖谦,深于性命之学,而其文章逼西汉。永嘉理学,传至傅良,又得以文学名世。”《叶适传》有云:“适为学,则近以侈谈功利,喜品藻人物。”以此三传所述,以足见永嘉学述之梗概矣。此外又如许景衡、周行己、赵霄、沈躬行、潘子文亦皆立传,此数人者,皆师事程颐。按此志见孙诒让《温州经籍志》注云:“瑞安项氏藏有明刊本。”今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抄本,是孙诒让据项氏藏本传抄并手校。
乐清县志七卷明隆庆六年刊本(无锡市图书馆藏)
明侯一元纂。一元字舜举,号二谷,乐清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官江西布政使司左布政。考乐清旧有淳熙、大德二志,皆久佚,今存嘉靖、康熙、遭光诸志,视其体裁,皆远不逮一元此志焉。按此志为一元与邑庠生侯一岳、陈蕙芳等,纂成于隆庆初年,时胡用宾官乐清为之刻成。其原本此书外,别有乐清陈氏有藏,民国七年邑人高谊以其原本流传久稀,曾为石印。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抄本,为孙诒让手校,有诒让题记,谓此志曰:“其详确有史裁固矣。或以比康对山之《武功志》,谓其自成一家之书,殊未当也。”兹阅此志,见其志例精,修词古雅。书首有县境、县治、雁山三图,列图亦精简。卷一曰壤地纪,分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形胜、山川、坊里、市镇、街巷、水利、津梁、营堡,附卫所、风俗,共十四门;卷二曰廨宇纪,分公署、铺舍、学校、书院诸门;卷三曰财用纪,分户口、田土、赋税、土贡、物产诸门;卷四曰秩祀纪,分坛壝、祠庙二门;卷五曰官师纪,卷六曰人物纪;卷七曰志余纪,分古迹、丘墓、丛祠、释老、方技、艺文、书目诸门。按其体例,以七纪为大纲,大纲备,而一邑之事物能巨细毕举。而壤地纪,尤为最巨且精,如山川一门,因邑有名山雁荡所在,所纪雁荡之形胜陈迹;征引采访,颇为庞丛。雁荡在乐清县东九十里,岩峦奇怪,凡数百里,谷邃峰叠,行不能遍。分东西谷,列十八寺,自黄岩东来,先双峰、石渠,次谢公岭。入东谷为灵峰、净名、灵岩,入西谷为能仁、罗汉、石门、灵云、宝寇。周山其峰一百有二,奇洞有八,岩三十。自宋太平兴国元年,永嘉僧全了,始至其处,结庐名芙蓉庵;其后僧文吉又居芙蓉之东,曰碧霄庵,由是世遂知雁荡之名。按本志引载沈括《雁荡山记》曰:“雁荡天下奇秀,然自古图谱未尝言,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按《西域书》阿罗汉诺讵那居震旦东南大海际;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漾濛之句,相传以为雁荡。谢灵运守永嘉,凡佳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观括此言,雁荡之名于古未有也。括此记又谓:“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山龙湫、水簾、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崖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按括之理解颇合于科学,雁荡于古是山是湖,欲究厥本源,须待地质学家作勘探决定耳。
乐清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徐化民纂修。化民江都县人,由举人仕乐清知县。此志为化民官乐清知县时,属邑教谕吴让木、训导刘汉彪、贡生林允楫、鲍易、李栋,据康熙十二年知县出一駽未成志稿重纂而成。其志例,分星野、疆域、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帝王、丘墓、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孝议、列女、隐逸、流寓、翰艺、仙释、寺观、祥异、杂记、艺文、补遗诸门。乐清县治在温州府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晋宁康二年始分永宁置乐城县,梁开平二年,以避梁祖讳,改为乐清。明时因海寇躏入内地,设有磐石卫,领蒲岐诸所。
蒲岐所志二卷温州遗著会传抄清光绪二年修本(温州市图书缩藏)
清倪启辰纂。启辰字子昌,乐清县人,事迹未详。蒲岐为乐清县滨海之地,自南宋时始筑城以防海寇,明初设所,置指挥千百户驻之,隶磐石卫,当时为御倭要地。所志创修于弘治间陈载阳,嘉靖四十一年朱声振继成之,书中仅叙驻军籍贯,城池基址。隆庆间增修,清康熙庚辰胡光仁又增遗迹一篇,道光间再增续。此志为启辰据前志参订,分为四门,一曰舆地,叙置所原始,及起科详文、叙山、叙水、水利、桥梁、义冢诸项。二曰规制,叙城池、公署、坊额、军民、籍贯、兵制、人物诸项。三曰艺文,分文内外、著述二项。四曰杂志,分古迹、寺观、轶事、灾异、寇警、金石诸项。全书为上下二卷,卷前有旧序,凡例、舆图,及邑人高谊序。高序谓:“据考文献不厌详稽,即如所城之筑,得绍熙甲寅之城砖,以证自宋始。”又如人物志,诸传据明代各氏族谱谍参考。按高序所言,此志于考订,可谓详尽矣。此志刻本未见,今仅见此抄本。
平阳县志八卷清顺治五年补刻明万历本(朱偰收藏,现藏南京图书馆)
清马腾霄修,陈文谟纂。腾霄字汉冲,山东人,贡生,顺治三年任平阳知县。文谟平阳县人,顺治初贡生。此志为隆庆五年知县朱东光原修,万历十八年知县万民华补刊。清顺治辛卯,腾霄仕平阳时复延文谟与杜汝悊、徐有说、孙子词、徐镜等,校雠增纂,逾年始成。其书于山川、人物、世家、年表、政事诸门,补正原志之缺误颇多。按沿革谓:“于晋太康间置阳县,属永嘉郡,五代钱鏐改名平阳;元元贞间曾升为州,明复为县。”考旧志,见《文献通考》引载汪季良《平阳县志》,及《平阳会考》四卷。又《乾隆平阳县志·经籍志》载:元大德丁未判官皮元,及永嘉教谕章嚞、西安教谕陈天祐纂《平阳州志》。又《文渊阁目》及《温州经籍志》著录,明正统间知县章惠,延邑人方燧纂《平阳县志》十卷。《乾隆志》又载:弘治五年,知县王约,延青田包瑜、邑士孔彦雍纂《续平阳县志》十卷,嘉靖间邑人陈彦生,又为《补辑平阳县志》八卷。以上诸志皆佚不传,隆庆、万历二志,亦不易得,是编今亦为海内稀见之书矣。
泰顺县志八卷明崇祯六年修,传抄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明涂鼎鼐修,包大方纂。鼎鼐江西靖安县人,天启间任泰顺知县。以内艰归,服阕升衢州府同知,调北直隶永平府同知。大方字子义,泰顺县人;泰昌间恩贡生,仕常熟县丞,升宣州经历。泰顺原为瑞安县义翔、罗阳镇地,明景泰间巡抚孙原贞奏请割瑞安十二里、平阳六里,立为县,属温州府。嘉靖间邑人张庆旸纂成县志稿,万历元年知县王克家初成刻本。及鼎鼐官泰顺时,延邑人包大方、王家才、潘士望、郑一宰、林一鹏重为纂修,而成是编。其书分舆地、廨宇、赋役、祀典、官师、人物、杂志、艺文八门。以选举附于人物,风俗附于杂志,殊欠志例。
括苍汇记十五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熊子臣修,何镗纂。子臣新昌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万历间任处州知府。镗字振卿,号宾岩,丽水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历官广东按察使、江西提学佥事,后仕滇南,以亲老乞休。镗治身心性命之学,为时推重,著有《游名山记》《翠薇阁集》等书。是编为镗纂成于万历七年,为汇记处州全府之书。其编例,为舆图、沿制、秩统、次舍、官师、选举、封爵、地理、食货、禋祀、保圉、治行、往哲、闺操、艺文、大事、杂事十七门。镗自序云:“分汇为记,邑以汇萃,统之以郡,题曰《括苍汇记》。”但考处州建置,隋开皇九年分松阳之东乡,置括苍县为处州治,领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括苍实为处州府丽水一邑之别称,以名冠一郡之记,其义殊若未当。而据《直斋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载,乾道间曾贲撰《括苍志》,嘉泰初陈百朋撰《括苍续志》。二书久佚,今难考其志之境范,抑或处志称《括苍》者不自镗始。《四库全书提要·存目》叙此志有云:“镗以处州十邑各为一篇,体例不当,又自成化以后记载缺如,因汇为是篇,考隋代始置处州,治括苍县,本以括苍山得名。今为处州全府之志,不应以一县冠一郡,又不应以一山该一境,名实相乖,于义未允。然宋无吴郡,而范成大为《吴郡志》;则讹误相沿,亦不自镗辈始矣。”
丽水县志稿四卷清道光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金学超纂。学超字瑾阶,嘉兴县人,拔贡,乾隆三十年任丽水县教谕。此志为学超于乾隆中官丽水教谕撰成志稿,嘉庆十年屠本仁任教渝,加以增修,至道光十六年知县陈棠重加釐订付刻。丽水为处州府附郭县,往事久载府志,学超综录郡志中所述县事,加以旁征博采,始创志稿。此志编纂审慎,考订甚详,正府志中纪载丽水事谬误者颇多;尤于人物志选择矜严,甄综核实,不滥载,不夸耀,文辞简洁。此志仅四卷,而艺文志居全书半数。
青田县续志六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吴楚椿纂修。楚椿字八千,德州人;乾隆举人,乾隆三十八年任青田知县。青田自唐景云中析括苍地置县,按本志序谓:“明景泰中知县单瑛,延邑人叶仕宁纂成县志四卷,嘉靖中知县李楷延邑人陈中州又成县志四卷,清康熙间知县张皇辅延钱喜选重纂县志十二卷,雍正六年沈渊懿又为续纂。”此志为楚椿官青田时,与属官教谕徐鹤龄、训导董楷、邑贡生董永发、陈开基同纂;继钱喜选《志续》补雍正己酉迄乾隆丁酉。分为六门。其例首阖邑全局,次各都分局,皆有图,各为二卷;次政事、风俗、人部、文部,分为四卷。惟政事门考订沿革,颇为精审,余篇则纪载寥寥无几矣。
松阳县志十卷清顺治十一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佟庆年修,胡世定纂。庆年号辅萱,辽东人;贡生,顺治间松阳知县。世定荆溪人,事迹未详。松阳志乘,始见《元史·艺文志补》载,元浦江吴莱撰《松阳志略》。又见《文渊阁书目·新志类》著录《松阳县志》,隆庆间邑人潘伯广又重纂,书俱佚,无可考焉。此志为庆年官松阳时延世定所修,其书例,为类十,为目五十有奇,类目烦冗,如以寺观、冢墓悉附于禋祀,于体例殊若未协。其叙沿革,谓县为东汉章安县南乡地,献帝建安八年分置松阳县,属会稽郡;隋属括州,唐改括州为缙云郡,松阳升为松州,武德八年废州复为县;五代钱镠改为长松县,镠子元瓘改为白龙县;宋复名松阳,迄清未更。
遂昌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缪之弼修,程定纂。之弼字勷一,号劻岳,江西抚州崇仁县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八年任遂昌知县,任满去。乾隆二十六年回任,三十年春,高宗南巡,时年一百七岁,奏对免跪。时人因之为联曰:“上有万年天子,下有百岁小臣。”传为旷世盛典。定遂昌县人,事迹未详。遂昌县志,见于《文渊阁书目·新志类》著录,当创修于明正统以前。其后嘉靖、隆庆、崇祯、顺治,皆有修续,顺治后经三次议修,皆未成议。此志为之弼初任遂昌知县时,延邑人程定等所辑,书凡十纲,六十有六目,定例则繁简得当。纪遂昌形胜,在某山某水,无不毕登,述古迹虽一阁一亭,而无遗漏;至于赋役,则田几何,户口几何,皆悉详载,可谓志乘之详尽者矣。遂昌沿革,三国吴赤乌二年,分方末之南界,置平昌县,以县治东乡十五里,有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因以得名。初属会稽郡,后属东阳郡、临海郡;晋太康元年改为遂昌,属永宁郡;隋属括州,唐省入松阳,景云二年复以松阳以西地,建遂昌县,属处州,历宋、元、明未更。
庆元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程维伊修,吴运光纂。维伊靳水县人;顺治举人,康熙二年任庆元知县,莅任九年去。运光字晖吉,康熙十一年举人,官建阳教谕,政和县丞庆元志书,创修于明正统以前,书久佚,惟见载于《文渊阁书目·新志类》;于万历曾两修,崇祯一修,其书亦佚。此志为维伊官庆元时,仿通志之例,别类分门。为舆地、建置、食货、官师、治行、禋祀、选举、人物、艺文、杂事十类。意在速成,体裁疏于斟酌,如列寺观于禋祀,以释道入人物,于志例不无遗憾焉。庆元周为七闽地,秦汉暨唐,为龙泉县东平乡;五代时王审知据闽,改名松源镇;宋宁宗庆元三年,吏部侍郎胡纮请于朝,以所居松源乡置县治,因以纪年为名曰庆元。明洪武三年曾革县治为巡简司,治棘兰隘,十四年复置县。
云和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林汪远纂修。汪远号龙浔,福建德化人,康熙五年举人,二十七年任云和知县。云和于明景泰壬申,巡抚孙原贞请割丽水二十一都至二十九都地,置云和县,属处州府,设县治于凤凰山麓元和乡。明末遭兵燹,县市皆墟;其后隔溪之浮云乡,居民稍集,遂移治于此。县仅领二乡,为处属十邑最小。嘉靖间知县胡希铨修县志五卷,久佚。此志继《胡志》重修,纂成于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一年刻成;为教谕顾之训、训导章之芳、贡生柳盛枝、梅夔、庠生柳之元、梅捂等同辑,汪远总核成书。分沿革、分野、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城池、职官、县治、学校、坊门、坛祠、水堰、桥渡、养济院、漏泽园、乡都、地产、户口、赋课、徭役、寺观、灾祥、官绩、人物、纪载、诗文诸门,全书仅一册,纪述寥寥。
宣平县志四卷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萧彦修,郑禧纂。彦字奇士,江西吉水县人,嘉靖举人,任宿松县教谕。彦以文学名时,尝应广东湖广考试官聘为阅试卷,嘉靖二十年升宣平知县。禧缙云县人,以奉训大夫世荫,曾官于信阳。按沿革,宣平旧为丽水县之宣慈乡,明正统戊辰,闽人陈鉴鬍、陶得三尝踞其地;于是议建县以防守,景泰辛未割丽水之宣慈、应和、懿德三乡地置县,名曰宣平。成化二十年教谕舒祥,创修《宣平县志》四卷,此志继《舒志》重纂,其书分三十一门,无大纲,总括邑事皆备,体例简核,纪建县事甚详。
景宁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清李应机纂修。应机字旂山,泰宁县人;雍正九年任景宁知县。景宁为处州府属邑,置县始于明景泰间,析青田县地以设。邑志创修于嘉靖间知县姜师闵,清康熙辛卯知县张琢重修。又二十余年,应机官景宁,得邑人汪特亭删订旧本,嘱教谕张阜、邑贡生江孝绪、林询、潘可藻,以二月之期,厥旧志增补新事,颇具体例。其书分封域、建置、田赋、秩官、官师、选举、人物、武备、艺文、题咏十门,目九十,每门各冠以小序,卷前列舆地官署胜迹图,为潘可藻所绘,版刻极精美。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八
长兴 陈光贻学
○安 徽
安徽通志稿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本为光绪《安徽通志》之职官、名宦、人物、选举诸门稿本,仅存宁国、凤阳、颍州、池州。清康熙六年分江南为江苏、安徽,安徽于道光元年朱云锦纂《皖省志略》四卷,为分省后有志之始。至道光六年修成《安徽通志》二百六十卷。此志为沈葆祯巡抚安徽时创修,至吴坤修任巡抚始成,至光绪四年刊成,凡三百五十卷,补遗十卷,底稿散佚,此本为幸存之底稿也。光绪七年冯焯有校补稿,与此本有异。是后李应珏又纂《皖志便览》六卷,又有民国《安徽通志稿》一百五十七卷,皆为分省后记省事物之书也。
安庆府志三十一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安徽图书馆藏全。天一阁藏存卷七至三十一)
明胡缵宗纂修。缵宗字世甫,陕西秦安县人;正德四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南京吏部郎中,擢安庆府知府,官至河南巡抚。此志纂成于正德辛巳,其书凡三十一卷;余仅见天一阁残帙,安徽所藏全书未得获见。按阮元《天一阁书目》著录此志作十六卷,不计子卷焉。张楷《安庆府志·艺文志》载,桐城齐之鸾题此志序谓:“安庆于明郡志凡再成,此志为胡公缵宗至郡之越岁,始谍六邑诸生之博古者,检故实于载籍旧志而成。以叙一郡之地理风俗物产制器为详,官治人才艺文事迹,亦条无遗漏。”兹阅此志存卷,见其搜采繁浩,惟纂辑点致,殊欠裁剪,又疏于考核。按安庆春秋时为皖国地,汉置庐江郡于此,隋为熙州,大业三年改曰同安郡,治怀宁县。唐时为东安郡,寻改名舒州,天宝三年复名同安。至宋绍兴中置安庆军,名自此始。元时为路,明为府,直隶南京,领怀宁、桐城、灊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
安庆府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姚琅修,陈焯纂。琅字书岑,浙江石门县人;顺治戊子科贡元,由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康熙九年任安庆府知府,十三年引疾去。焯字默公,桐城县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翰林院撰文中书舍人,调兵部主事,即乞养归。考安庆之有郡志,见载于《宋史·艺文志》者,宋宣和中钱绅撰《同安志》十卷,蔡畤补《续志》一卷。于元无可考,明天顺六年周翔修《安庆郡志》十二卷,嘉靖元年胡缵宗又修之。清顺治间知府李士桢修府志十二卷。此志纂成于康熙癸丑,迄丙寅知府裴国熙为之刻成。其书体例,分图、表、志、传四纲,胪目三十,每篇目有琅题小序。安庆于明时直隶南畿,清初为江南省属郡,后设安徽布政使司于此,康熙时自别为一省,遂为安徽省会矣。此志为建省后首创郡志,安徽省之行政职官、典章制度,首载于此书;道光时创修《安徽通志》,采摭此志者为多。
怀宁县志三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九、卷二十一至三十六)
清段鼎臣修,吴邦柱纂。鼎臣辽东人;荫生,康熙八年任怀宁知县,任满升安庆府通判。邦柱字公擎,邑人;明崇祯贡生,入清官祁门县训导,升江西乐平县知县。怀宁为安庆府附郭县,旧无县志,邑事统载于郡志。清顺治辛卯,知县贾壮始成邑之专志,志久佚。按本志凡例云:“《贾志》分纂吴邦柱等人,本志亦仍此三人分纂。”三人者为邦柱及吴廷楷、方都秦。凡例又谓:“本志大抵取材于《贾志》,及府志、《灊山县志》。”灊山自晋迄宋,合于怀宁,元以后始分。按此志所稽考二邑之分合,于乡都道里人物物产之分属,虽事久难稽,而旁证引注,颇具法度。此志纂成之后,越十余年,张君弼始为增订付梓。
安庆府桐城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胡必选修,倪傅纂。必选孝感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五年任桐城知县,凡七年。傅事迹未详。按沿革,桐城为周之桐国,春秋属吴,后属楚,秦时属九江郡,汉为枞阳县,亦名桐乡,属庐江郡;唐天宝末取桐乡之义改为桐城县,后遂因之。县志传者,有明弘治三年陈勉修《桐城县志》二卷。此志必选仕桐城时,延倪傅所纂;志凡八卷,卷一图考、建置附沿革、星野附祥异、疆域附形势、山川附津梁塘堰、城池、公署、学校,卷二户口、田赋、风俗附乡宜岁时俗礼、方物、礼制、兵事,卷三职官、选举、貤封、各官,卷四至卷六人物,卷七列女、流寓、仙释、古迹、坊表、逸事,卷八艺文,凡二十有六目,附目七,无纲领目,体裁简核。纪载邑之事迹核实,后之继修县志者,咸谓继之者难也。
灊山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十四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周克友修,陈衷赤纂。克友字公来,公安县人;贡生,康熙三年由镶蓝旗教习,升灊山知县。衷赤字尔靖,灊山县人;廪生,自幼好学,博览群籍,著有《贞胜编》,以叙历代贤否,治乱鉴戒之事。灊之名甚古,春秋、汉、晋称灊县,唐宋省县入舒州。元始名灊山县,属安庆府,明清因之。安庆为皖首郡,其得名,实肇自灊邑,“天柱高峻,儿视诸峰”,此志山川篇纪之。又如汉焦刘烈妇古诗,暨宋王介甫封舒国公谢表,皆有关灊之文献。此志艺文志收之,以知其搜罗汇集之详尽也。考灊志,自陈杲创修以来,万历丙戌邑令王梦旸,延邑进士金燕重纂,万历辛卯邑令周师道,延邑人陈邦符、金廷杰又为重编,万历乙卯邑令衷允元,邑贡生王立吾,三为编纂。明修县志,未见传本,顺治郑遹元之志,亦未付梓。是编为克友任知县时,延衷赤与金承闇、涂远靖重纂,刻成于康熙十四年。其书以纪山浸、赋役、土田、户口、阨塞、物产、谣俗、先贤、遗迹诸门尤详。艺文志,采集历来省郡县旧志所载有关灊之文献,绝少遗漏。灊志今传者,以此书为最古本。
安庆府太湖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王庭修,毕琪光纂。庭字迪庵,湖广汉川人;贡生,康熙间任太湖知县。琪光邑人,廪生。太湖县位皖、鄂之交,自刘宋始置县,因其地古有太湖得名,岁久淤塞,湖之迹渐泯。邑乘创修于明成化甲辰知县王珍,嘉靖庚申知县王杰重修;清顺治癸巳知县李世洽又修之,康熙癸丑知县王崇曾重修,癸亥知县章时化再修。此志因《章志》约略增修而成,而越时仅十有三年,其所增补者不多耳。惟订正《章志》之误缺甚详。康熙时太湖县所纂三志中,以此志为最备。
徽州府志十二卷明弘治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泽字济物,号幸庵,陕西籍,湖广长沙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出知徽州知府,历升都御史,官至兵部尚书。舜民字从仁,婺源县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授行人,历官江西佥事,云南屯田副使,仕至右副都御史。所著有《静轩行稿》《增援类编》《通鉴总目》等书。徽州古新安郡,梁太守萧箴撰《新安山水记》,舆地之书自此始。其后王笃撰《新安记》。唐有《歙州图经》,宋初有《新安广记》,宋大中祥符时,李谔撰《新安图经》,淳熙间罗愿撰《新安志》,端平乙未李以申又为《续志》,嘉熙中姚源为《新安广录》,淳祐间郑宗增《续录》,今惟罗愿《新安志》犹存。修于元者,有洪焱祖《延祐新安后续志》,于明有洪武丁巳朱同《新安府志》,景泰中知府孙遇为之《增录》,成化中知府周正又为《续编》。是编继周正《续编》后重修,成于弘治壬戌;据舜民序谓,与弟天民、生民,于丁内艰时共纂,非出舜民一人之手。观其书体裁,尚为妥备,惜此本遭虫损破碎,不能卒读。但徽志今存者,则以罗愿之志为古,而无原刻;以版本言,则此书最旧矣,今传原本此书外,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
徽州府志二十二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何东序修,汪尚宁纂。东序字崇教,山西猗氏县人;别号肖山,徽州知府。尚宁徽州府人,事迹未详。观此志编例欠佳,分类繁冗,不若弘治府志体例臻备矣。惟可取者,卷前列秦鄣郡治图,附有图说。考鄣郡治在故鄣县,今长兴县西南地,有城头村是也(据朱镇《故鄣考》)。徽州于秦汉时为鄣郡、丹阳之属邑,故载此图。此图绘古长江分流,一系下东至青山,又分南北二支,皆入太湖。青山在今长兴境内,而此河久淤塞,故鄣古城在青山南麓,亦久陷没矣。近人沙彦楷先生作《南江上游考》,观此图锥定此河为《禹贡》南江之上游。清胡渭作《禹贡锥指》,尝三临其地,以文献无征,不敢断定南江故鄣在此焉。抑或胡渭未见此志也。次又列汉丹阳郡县图,图中绘丹阳郡治,及领县治,更明南江之所在焉。汉改秦鄣郡为丹阳郡,治初在故鄣县,后迁宛陵。
歙志三十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张涛纂修。涛字元裕,湖广黄陂县人;由工科给事中,调任歙县知县。歙为徽州府附郭县,旧志无可考;有之自此志始。其书体例,分总纪、考、表、传、载纪、艺文、杂记七门。总纪载邑之沿革,自秦定荆南地为鄣郡,领县五,郡治故鄣,歙为次县。汉元封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郡治宛陵,歙为第十六县,使都尉分治之。刘宋为新安郡领邑,隋改新安为歙州,领黟、歙、海宁三县;宋开宝间改歙州曰徽州,治于歙,元明因之。县境有黄山一名黟山,高二千一百八十仞,北倚九华,西拓彭蠡,南接广信,左挟浙江,右起桐汭。世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炼丹于此。唐天宝六年改黟山为黄山;其峰三十六,溪源二十四,洞十二,岩八。
歙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靳治荆修,吴苑纂。治荆辽东人;荫监生,康熙九年任歙县知县。苑邑人,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国子监祭酒。歙县志创修于万历间知县张涛,其后修于天启间载东旻,顺治间宋希肃,及此志凡四。按此志体例,分图说、建置、星野、疆域、学校、户口、官司、选举、人物、艺文十类,子目共三十有九。其凡例云:“务求确实,不使为浮华所掩。”而乾隆《歙县志》凡例谓:“《靳志》则语尚彫鎪,文崇装饰,故有游山纪异之讥。”则自违其例,破碎大体矣。歙县赋繁人盛,执笔修志者,欲弃华就简,有恐遗漏而未尽;故不善于史法者,每多犯于彫鎪浮华之病。兹阅此志,以体例论,附寺观于学校,义有不合,隶古迹、丘墓于疆域,则位置失当;又疆域于府县分界,亦未明晰。沿革以歙为汉故障治,考证有误。于人物分标名目,殊有过于细别。记山川不言支派原委,则琐陈猥琐,事多不经,尤非志法也。
岩镇志草四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佘华瑞纂。华瑞号西麓,歙县人,纳资捐儒林郎州同。岩镇在歙县城东二十五里,其乡旧名永昌,明洪武二十四年改曰永丰。镇在歙县、新安之间,规方十里;自明嘉、隆以来,巨室云集,比屋鳞次,遂成巨镇。按此志华瑞从郡邑志书,及诸族之家谱,得其实迹录之,记载止于清乾隆丙辰岁;同邑贡生程佶,为助校阅,订定体裁。其书编次分元、亨、利、贞四集,元集分原始、形势、山水、建置、桥梁、祠祀。亨集分道院、名园、名贤传、文苑传、宦业传、隐逸传、儒行传、孝友传、义行传、节烈传。利集分宦业续传、武功补传、儒行续传、孝友续传、义行续传、节孝续传、女贞传、文苑传、艺文上。贞集分艺文下、补遗,补遗析选举、逸事、迂谈三目。按岩镇前已有旧志矣,此志续补至乾隆丙辰止。
休宁县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存卷一至六,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宋国华纂修。国华江西奉新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休宁知县。休宁自歙县分置,迄唐武德元年始易今名。县志创修于明成化乙巳,弘治四年邑人程敏政重纂,正德辛巳教谕黄彦重修未成。此志为国华官休宁时,属庠生吴宗尧、金时中、金洪、徐良玉、汪堦编纂,成于嘉靖丁未。其书体例,分天文、舆地、官政、人物、词翰、杂志六类,编次尚为明晰,惜此书已残缺,北京图书馆藏二至八卷,可以并全。
休宁县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五年写刊朱印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存一至三卷,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李乔岱纂修。乔岱字东山,陕西洋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休宁县知县。此志为乔岱官休宁时重修,属邑生胡九臯、邵辉、程涓、胡斗玑、金鼎■〈釒亥〉、范檞、金世忠、余玉言分曹纂辑。其书体例,为纲者八,曰舆地、曰建置、曰食货、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通考,子目五十有九,卷前列图六,刊刻精致。此本存三卷,与北京图书馆所藏残本可以并全。
祁门志四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清顺治九年补版(南京图书馆藏)
明余士奇修,谢存仁纂。士奇字才伯,广东东莞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二十七年任祁门知县。存仁字大池,邑人。祁门建县始于唐,属新安郡,新安于明时为畿内地,而祁门号称岩邑。祁志自元至顺癸亥汪元相始纂,嗣后明永乐辛卯黄汝济又为《祁门志》;正德庚辰谢大涵继而重修,此志以前已三修矣。其志体例,分地理、山川、土产、官师、宦达、名儒、武功、民行、士行、女贞、良牧、艺术、县宇、城池、秩祀、乡市、赋税、灾祥、古迹、寺观、书籍诸门,分门琐碎,排列亦无绪次,绝无编例,书中纪载亦属寥寥,惟今存祁志刻本以此书最古。
黟县志八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窦士范修,徐道昌纂。士范字方海,陕西蒲城人;顺治六年进士,八年任黟县知县。道昌华亭县人,贡生,顺治十一年任黟县训导。黟之名甚古,秦置鄣郡,领五县,故鄣、歙、黝、秣陵、溧阳;汉属丹阳郡,三国属新都,改名黟。明正德间陈九畴创修黟志,万历间王家光增修;二志于明末兵燹版书具失。此志士范官黟时,与道昌纂成,其书体例分地理、食货、建置、职官、选举、人物、艺文、通考八门,而以恤政列食货,祀典列建置,体例未为确当。且所立通考一门,以藩封、古迹、仙释共纳之;又建置志有宫室一目,而所载为书院及教堂、相儒堂之类;二者分门,尤非体裁焉。惟地理志叙山川,则概括清晰;黟县山起楠木岭,由休宁、婺源界之三天子都岭而来,故多为黟地。岭东北为天潜山岭,西北为黄荆庵山,又西北南屏山;山在县南十里,山形方整如屏。南屏为南干诸山之祖山,其西为顶游山,其东为林历山;林历高三百仞,周十里,三面壁立,径危仄。黟县川流有六,曰章山南水,曰牛泉山水,曰横江水,曰潘山水,曰金村水,曰鱼亭水。其所述山川源委,瞭若指掌。
绩谿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陈嘉策纂修。嘉策字与偕,号葵心,福建晋江县人;万历二年进士,授任绩谿知县,任满升大理寺评事去。绩谿县志,创修于明成化中,侍中侍御李宗仁谪官绩谿时,属汪源学所纂,未成中辄。弘治辛酉知县程佐时,属邑人戴骝,取其所录稿而增修之,书成于弘治壬戌;正德辛巳知县陈约又重修。此志嘉策官绩豁时,属教谕何棠、江先省,训导胡以征、王楷,邑人汪秀成、汪士达、张应丁、胡华中、胡献芹、郑汝■〈石萬〉、章春、周觉先诸人所采辑。其书体例,分舆地志、建置志、食货志、恤政志、学校志、武备志、祀典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十二门,目七十有三。按其所列志目,分次未为确当;以祥异、古迹、丘墓、艺术、寺观、仙释,皆入杂志,志例乖舛。建置志叙沿革,谓绩谿古歙华阳镇,自唐大历初析置为县,以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马因名。叙形势,绩谿在宣、歙之交,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大会山之雄;扬水襟其南,小从山障其北;厥山峭厉,厥水清激,境多穷林邃壑,美泉怪石。叙乡都,明置七乡,仁慈、新荣、新安、遵化、宣政、杨山、修文,凡二十五都。食货志纪物产,蔬之属有地蚕,即泽兰,根肥白,足节大如三眠蚕;冬月掘之取食,亦曰地筍。果之属,载花红,称林禽。又载羊枣,即丁香柿,非枣也。乃柿之小者,初生色黄,熟则色似羊矢。
宁国府志十卷明嘉靖十五年黎晨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五至七)
明李默纂。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历官吏部郎中,以事谪宁国府通判。复迁广东佥事,官至吏部尚书。后为赵文华诬陷,下狱瘐死。万历中追复原官,谥文愍,事迹具《明史》本传,著有《建宁人物传》《孤树裒谈》《群玉楼集》等书。此志为默谪居宁国时,与宣城县儒学训导王宠、南陵知县钱照、泾县知县胡永成、宁国县知县劳绍科、旌德知县杜镗、太平县儒学教谕袁成能同纂,嘉靖十五年知府黎晨为之校刊。其书体例,卷一郡地图,列秦鄣郡县图、汉丹阳郡县图、晋宣城郡县图、隋宣城郡县图、唐宣州县图、宋宁国府县图、元宁国路县图、皇明宁国府县图、宣城南陵县图、泾县图、宁国县图、旌德县图、太平县图,卷二制置纪,卷三秩统纪,卷四次舍纪,卷五表镇纪,卷六职责纪,卷七防圉纪,卷八人文纪,卷九禋祀纪,卷十杂纪,书首有南畿学政闻人铨序。
泾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廷栋修,钱人麟纂。廷栋字隆吉,大定人;乾隆十七年举人,官泾县知县,凡十一年,升黄州府知府。人麟号铸庵,江苏武进县人,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泾县以泾水得名,宋嘉定庚午邑令王栐撰《泾川志》十二卷,邑乘自此始。明宣德间,邑人左顺又修县志八卷,成化丙申,训导曹迁增纂县志十卷,嘉靖壬子,邑人王廷干重纂县志十一卷。清顺治丙申,知县习全史修县志十二卷。是编继《习志》重修,始于乾隆壬申,告成于乙亥。其书凡十类,曰封域、曰营建、曰学校、曰禋祀、曰食货、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摭遗,子目凡七十三。封域叙沿革、山水、古迹等项,而所纪封域,则寥寥数行,有轻本重末之感焉。物产隶于食货,记泾以产纸名,世称宣纸,有金榜、潞王、白鹿、澄心堂、罗纹、卷帘、连四、公单诸品。按此志安徽省博物馆藏本,另附志余二卷,此部则无。
南陵县志十六卷清嘉庆十三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刻本卷一、抄本全)
清徐心田纂修。心田江西奉新县人;嘉庆六年进士,八年任南陵知县。南陵志始创修于宋淳熙间邑令郭尧,明嘉靖间知县钱熙、万历乙酉知县沈尧中,又先后修之。清顺治丙申知县杨必达修县志四卷,雍正丙午知县宋廷佐修县志十六卷。此志为心田官南陵时,继雍正《宋志》重修;同纂辑者,有邑举人刘杓、王赐炡,贡生戴标、刘梦清、章兆祥等。其书目次,卷首序例及图,有城治图、山水图、圩坝图,卷一舆地志,卷二学校志,卷三武备志,卷四营建志,卷五食货志,卷六职官志,卷七选举志,卷八至卷十人物志,卷十一至卷十五艺文志,卷十六职官志。按地理志叙建置沿革,征引颇繁,与通志府志,参互考证,并注明所征书名。邑建置自梁始置南陵县,治赭圻,隋唐为镇戍;后复置县属宣州,宋以来属宁国府。县辖乡九,下长林、上长林、智信、进德、再淳、澄清、梅根、金陵、新美,统都凡三十七,里八十一,市镇有清弋、江镇、马家园镇、麻桥镇、工山坊镇、牧家亭镇、鹅岑镇、三里店镇、马仁渡镇、黄墓渡镇、许村埠镇、奎潭镇。纪山川形势,缕分源委,以籍山为城内主山,朗陵山、工山多胜迹。水龙山有泉自山巅石岩喷出,高五尺许,若涛涌而下,赖以灌田。灵岩山有二石洞:一洞风出,夏异凉,一洞水出,产无骨鱼。川有中港、西港,经县治之前,以西溪、合河、小淮河、青弋江为邑之主流,水利以赖焉。食货志,述田赋、户口,又述及漕运、盐法、积贮、徭役、物产。职官、选举用表,首项叙设官原委、制科始末也。艺文志仿《汉书·艺文志》,备列著述各集,次录诗文,皆实关土俗民情,山川事迹,足备征考。
宁国县志四卷明嘉靖二十八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范镐纂修。镐贵溪人,举人,嘉靖间宁国县知县。宁国为宁国府属县,府县同名。正德癸酉知县谢赐创修志稿,乙卯知县王时正又延邑进士梅鹗编辑成篇。嘉靖乙酉知县董槐,延邑举人袁泽重为搜访增纂,丁亥巡按李俨檄宁国府郡幕胡子亚,及司教王皥,继拟以义例,厘订草稿;及镐任知县,亲为笔削付梓。自创修及刊成,其间历数十年而成书,何以修志书如此之难也。兹阅此志,体裁简约,去取笔削,颇为慎重。而顺治《宁国县志》序,议此志编次杂沓,行文散漫,实未必然也。
旌德县志十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瑾修,叶长扬纂。瑾四川新都县人;举人,乾隆十三年任旌德知县。长扬字定湖,苏州人,官翰林院编修。旌德于唐永泰七年析太平县之一乡建县。其地介万山中,峰叠润清,风景绝佳;旌水贯其境,故又称旌川。《宋史·艺文志》载李瞻《绍兴旌川志》八卷,是为邑志之始。明成化、万历又重修县志,书皆不传,清顺治丙申杨光溥重修县志犹存。此志长扬纂成于乾隆壬申,距《杨志》且百载,而中无重修之者。其书体例,定为十类,序次分目,皆具条贯;其后继修县志者,大抵依据其体例。
太平县志十卷明万历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六。天一阁藏,存卷七至十)
明张廷榜纂修。廷榜字登材,龙溪县人;万历元年进士,二年任太平知县。按沿革,太平置县,自唐天宝间始。唐以前为泾县地,置县后,与泾县并属宁国府,迄明未更。据本书载邑人陈宣序云:“邑故有志,成于正德庚辰。”按正德间知县朱守创修县志,距此志之修六十年矣。此志为廷榜官太平县时,与教谕吴逵,训导陈寰、徐云,县丞甕秉忠,典史李本德,及邑人陈宣、崔惟植、周恪、陈天德编纂。
池州府志十二卷明正德间写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何绍正修,孙溥纂。绍正字继宗,浮安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正德十二年任池州知府。溥字溥清,贵池县人,事迹未详。池州古名池阳,唐始名池州。按本志何绍正序谓:“池州旧有志,汉唐以前,修纂者逮无考。宋端平乙未,修于郡守王公伯大;逮元二百余年,寥落无闻。及我国朝又八十年,正统戊辰修于郡守叶公恩,又三十余年,成化戊戌修于常公显,又十八年,弘治丙辰再修于陈公良器,至辛酉绣梓于祁公司员。”按其序所述,池志源流梗概已具矣。此志为溥与章栋所纂,成于正德十三年。其书体例,分图、地理、宫室、食货、惠政、祀典、职制、选举、人物、恩典、寺观、祥异、集诗、集文十四门。
池州府志九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崇纂修。崇字子谦,号后山,任丘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二十三年由刑部郎中出任池州知府。池州志至此志已经六修,今惟正德《何志》犹存。此志创稿于嘉靖壬寅,知府柯实卿延郡进士章世昭,及贡生胡大武所纂;稿成,付东流名士宋邦辅裁正,邦辅以乡邦故难处,辞却之。及崇莅池州,亲为校易润饰,以一统志例,立纲凡八,曰舆地篇、曰风土篇、曰建置篇、曰田赋篇、曰祀典篇、曰官秩篇、曰人物篇、曰杂著篇,析目凡七十有二。按其编次,以祥异、仙释隶于杂著,殊欠志例;艺文所收诗文过多,不免冗滥。如九华、齐山、贵池、石城,为池州府之奇观,历朝文士题咏甚多,实不胜尽录。此志艺文竟收数十家,以唐裴度《厅壁记》、刘禹锡《九华山歌》,颇能道池州形胜竞秀,神采奇异;余者皆无可取也。若风土、建置、田赋、祀典诸篇,为一郡之要典,而所录则寥寥无几。舆地篇沿革考,谓“池州古曰池阳,唐始名池州”,又引《太平寰宇记》云:“以地有贵池故名。”又引《秦本纪》及《广记》所载:秦以其地置鄣郡。”此志谓治于湖州长兴县西境地。按朱镇《故鄣考》谓:“方山区十九庄,有村曰城头上,属长兴四安镇;盖古故鄣县城也。初于秦为鄣郡治,隋开皇九年县省入绥安;未几筑四安城,而故鄣之名亦掩。”故鄣城在长兴之说,始见《括地志》云:“故鄣城在长城西南八十里。”《括地志》魏王泰所撰,去省故鄣仅四五十年,其城当尚未湮。张守节《史记正义》、杜佑《通典》,相承皆无异词。自唐李吉甫《元和郡图志》,始以故鄣归安吉。宋元迄明,皆以《梁书·州郡志》《元和郡县图志》为据,以故鄣归安吉。明嘉靖间顾应祥纂《长兴县志》,志沿革,取《史记正义》以邑为故鄣地。兹阅此志亦取《史记正义》之说,以故鄣在长兴也。此志舆地沿革考又谓:“汉以鄣郡改丹阳郡,治姑熟。今当涂县北境地,于晋始迁建康;汉元封二年废池州,置石城县,属丹阳郡,郡治迁建康,别置宣城郡石城隶之;迄六朝未更,隋开皇元年改郡为州,石城属宣州;寻废入南陵,九年复于石城之故址置秋浦县,仍属宣州。大业元年复称郡,唐武德四年改郡为州,以秋浦、南陵二县,别置池州,治秋浦,池州之名自此始焉。南唐升池州为康化军,领贵池、建德、石埭三县;宋复为池州,开宝七年益以升州之铜陵、青阳,太平兴国三年复益以江州之东流。元为池州路总管府,属江浙行中书省、江东道宣慰司。明改为池州府直隶南京,领县六,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按此志舆地沿革,考据甚详,旁证浩博,明修志书,咸谓疏于考证之学,此志是为卓越之作也。
贵池县志四十四卷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漆日榛纂修。日榛新昌县人,道光元年任贵池知县。贵池旧志,宋有《秋浦志》,明有正德《贵池县志》,及刘廷銮《贵池掌故》。清顺治丁酉李愈昌纂《贵池县志略》,康熙壬申梁国标纂《贵池县志》,乾隆乙丑谢锡伯又为《续志》,诸志皆极简略。是编则搜罗颇广,为邑人桂超、万包林、蒋淦生等采辑,日榛笔削成篇。其体例,分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类九门,子目六十。书中纪载,据注详明,新采增入事物,则注明于采访册,颇具编法;但其书文不贯通,欠于文学气味,似公牍然焉。
铜陵县志八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七,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八)
明李士元修,沈梅纂。士元字会宗,号石台,浙江慈溪县人;嘉靖十六年举人,四十一年任铜陵知县,著有《石台集》。梅钱塘县人,嘉靖举人,嘉靖四十一年任铜陵县教谕。铜陵县志,据本志凡例云:“县志自永乐一修,弘治一修,正德一修,嘉靖一修,凡经四集。”此志乃嘉靖时士元官铜陵所修,志例编次,县图四、地理志、建置志、禋祀志、田赋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类。地理志沿革门云:“东汉置宣城郡,铜地为南陵县之铜官镇,齐、梁时置冶炼铜,立场于铜官山下,去镇十里。唐置义安镇,南唐保太九年改义安为铜陵,移治于江浒帅,古之铜官镇也。地属升州,宋因之,元置池州路,铜陵属之;明初属宣州,洪武辛丑复隶池州。”山川门云:“铜官山在五松山南;昔取铜赋,南唐封利国山,置监于下;后改为铜官场,岁久之铜场废。”
石埭志八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黄蓥纂修。蓥字默斋,赣县人;嘉靖举人,嘉靖二十三年任石埭知县。此志蓥官石埭时所纂,按其自序云:“观旧志版籍弗存,兹役也,讨论者邑人李忠柱、时芳、施容、陈秋芳也;草创者训导冯光浙、刘文举也,修饰润色者蓥也。”据黄序言,石埭嘉靖以前已有志,今佚无可考,存者此志为古。其书定例凡八类,例简词核,考订详确。地理志沿革门谓:“石埭为古陵阳、石城、泾县地,在陵阳山前;三国吴置石埭场于此,属宣城。梁大同十年以场置石埭县,因县境溪源,有三石横亘溪上如埭,故名。今县治在陵阳山前,成化时移此也。”山川篇载:“陵阳山在县治北五里,高三百五十丈,广二十五里;西北自青阳县倪田岭,迤逦九凤岭而来,三峰卓列,如翰如屏,为一邑之镇。东一峰属太平县,西二峰隶本县。俗称此山为石埭天寿山,故邑人多寿,昔汉阳令窦子明炼丹其上,有丹台丹井犹存。”
太平府志四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沙彦楷先生藏,存卷二十五至三十七)
清黄桂修,宋骧纂。桂字汉柱,三韩人;康熙初任太平府知府。骧字龙谿,高邮人,太平府儒学教授。太平府为宋之姑孰,历代名胜地也。宋淳熙间林桷撰《姑孰志》五卷,已久佚;明钟城《弘治太平府志》二十卷,实为郡乘之肇端。嘉靖十九年祝銮又纂府志十二卷,此二志外,又见日本内阁文库《汉书目录》,载明刻本甘东阳《太平府志》三卷。此志增辑《嘉靖志》后百五十余年之事,其书体例,凡二十八门,而无大纲。调查此书原本稀见,光绪二十一年知府周炳曾以木活字重印,今传本亦不多见。此本原刻则绝无仅有之物也,此本外,惟北京图书馆有藏,亦为残本耳。
东流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陈春修,汪文纂。春字同宇,浙江仁和县人;举人,隆庆六年任东流县知县。文字凤山,邑人;嘉靖七年贡生,任感恩县知县,调广西灌阳县,升云南维摩州知州。东流南唐建县,宋元因之,明时为直隶池州府属县。正德十四年知县李浑,与教谕谢明创修县志,隆庆间知县陈观民,欲重修不果。是编为汪文及教谕张凤翼,训导陈道、李魁,纂成于万历甲戌。其书定例,为图二,为纪六,为状二,为考九,为传五,子目凡二十四,附目又十有九。为文简严有体,艺文载汪文撰《建城议状》谓:“东流向无城池,垂七百年,建城为此始。”此状并记载城之大小,地占积方多少,城围多少;高深之数,及用石用砖之大小数量。及工役工日,会计支费,施工竣工情状等,一一具述,可为古代营建史料观也。
芜湖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马汝骁修,葛天策纂。汝骁辽东人;荫生,康熙九年任芜湖县知县。天策邑人,诸生。芜湖志乘,昉防于元王梠创修邑志五卷,明景泰间黄用逊续修县志八卷,嘉靖三十六年又重修,天启间胡茂学以邑事见闻记录,辑成《志略》,诸书皆佚。此志为汝骁官芜湖时,奉檄纂修,延邑人天策等采辑;体裁照当时部颁修志格式,共列二十七门,附目三,文笔为出天策与朱有章手,魁期三月成书,以故搜罗未广,考订不详,编次亦繁简失裁。按沿革谓:“汉武帝元封六年废鄣郡,置丹阳郡,领县十七,芜湖居其一。晋成帝咸和四年,于芜湖侨立南豫州;哀帝兴宁元年以芜湖隶宣城郡,移郡治于芜湖。宁康二年上党百姓南渡于芜湖,侨立上党郡襄垣县以处之。宋初属升州,兴国二年改属太平州。元改太平州为路,县仍旧;洪武三年县直隶京师。”芜湖为南北通道,自晋永嘉南迁,流民集于此地者甚众,故多侨立郡县。而芜湖濒大江,山川秀丽;有嵚嵚空洞,而耸秀含灵者,则白马诸峰。有平湖似镜,而烟寒碧落,峙若峨眉者,则大小荆山,故芜城亦是江南风景之地。按本志山川门,所叙河山之原委甚详;芜湖诸山,自郡南二十里凤凰山之脉,迤延入芜湖北境,复西起为神山,为铸山,是为山之来龙。右出而西者,为赭山,为黄山,为福山;支垅别出江滨者,为驿山,为碛矶,为薤菜矶。左出而南者,为柳家山,是为县后诸山,皆长河以北之界也。而赭山为最大,直赭山之南,相望几三十里,为白马山之脉。左出而东者,为葹■〈艹陸〉山,为石硊山,石硊河出焉。山分二歧,东以南为郭家山,东以北为磴根山,为孤山,又东北为大别山,■水出焉,尽丹阳之滨。支脉别出湖水者,为灵垛;支脉别出江中者,为■〈石梟〉矶。■〈石梟〉矶在县西南七里大江中,高十丈,周九亩七,矶南有石穴,广一丈,深叵测;盖■〈石梟〉所居者,上有灵泽夫人庙,即孙夫人祠。按倪嵩《■〈石梟〉矶山志》,谓夫人为汉昭烈帝,配吴孙权之女弟焉;自蜀归吴,道銮江,帝崩哀殒,遂葬此山。其后刘淮撰《灵泽辨疑记》,疑其非也。
繁昌县志十八卷清康熙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梁延年修,闵燮纂。延年字九如,辽东人;康熙举人,康熙十二年任繁昌知县。燮字幼理,邑人,贡生,官安化知县。繁昌县志,创修于明正德间,崇祯辛巳重修。此志为延年官繁昌时,踵《崇祯志》重修;采辑繁博,视前志颇有增益。其志例,分二十八门,纪载简核。卷前列舆地图,绘刻甚精,有县治城外全图一,城圆形周环山,城有四门;次繁昌诸山水图,有峨溪匹练、复釜晴岚、红花春晓、炤浮丹井、马仁石壁、龙华丹桂、三山秋月、荻浦归帆、鹊屿江光诸图,其中鹊屿江光一图,长六页。沿革门略云:“汉始置县,名春谷。东晋元帝时,因襄城郡繁昌之民流聚春谷,乃割芜湖南境,侨置襄城郡繁昌县。成帝咸和间,又以江、淮民南渡江者多,侨立淮南郡于繁昌、春谷间,又侨立定陵县。孝武改春谷曰阳谷,并入定陵;安帝又并阳谷入于芜湖,惟繁昌存。”
庐州府志十四卷明万历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吴道明纂修。道明号豫斋,元城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隆庆间由河南道监察御史,任庐州知府。庐之郡志,可考者天顺间郡守朱镛创修,正德间郡守徐钰重修。此志成于隆庆壬申,道明集郡邑诸生同辑,檄合肥知县胡子重校正,又与杜璁、蔡悉商订体例而成。其书体例,分图、考、表、志、传五纲,目二十有三,总为卷十四。纪载简略,前有石星序略云:“吴君所为序志,率释他事弗道;于户口则书曰:昔为数若干,今为数第若干。于守牧则书曰:某公行某事善,某事由某公建,若自为弗及。于风俗则喜淳朴,于人材则欲复古;推此类俱言之有味哉。”按道明此志,为据事笔录,而措辞近俚易晓;石序谓俱言之有味哉,多为空言耳。按沿革,庐州秦时为淮南郡,元封五年改庐江郡,建武四年为庐州郡。汉以后置郡,或称庐江,或称庐州,靡常焉。明为庐州直隶府,领州二,县五,合肥、舒城、庐江、无为、巢县、六安、英山。
庐江县志十卷清顺洽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孙弘哲修,王永年纂。弘哲字仲吉,号笃斋,山东乐安县人;顺治七年进士,授庐江知县。永年字雪壶,邑人;明崇祯间贡生,授中书舍人,博雅工诗,著有《雪壶集》。庐江之名,昉于《山海经》,春秋为舒国,战国属楚,秦为舒县,属九江郡;汉属庐江郡,隋始名庐江县,属庐州;唐五代因之,宋属无为州。元以来属庐州府,志叙庐江之沿革如是也。庐江志书源流,据本志王凤鼎序云:“是书初修自嘉靖中年,乃予五世祖、乡进士莘斋公秉笔;再修自万历初年,乃予叔高祖、岁荐述斋公赞成;三修自崇祯壬申年,乃予先祖、恩贡燕麟公纂。”凤鼎为永年之侄焉;按其序言,则庐江历来修志,出于王氏一族之人。此志为永年与凤鼎合纂,其书旨重于表扬忠孝节义;于人物一门,尤重门第。此志于今日,绝少可取用之资料,惟艺文所收,陈庆门《记邑被兵事略记》,叙崇祯八年时,张献忠据城二载之事;至顺治五年,犹有张余部史阁,率兵扑城诸事。
舒城县志十卷明万历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卷八至卷十)
明陈魁士纂修。魁士福建漳浦县人,举人,万历初任舒城知县。唐始置舒城县,属庐州;历五代、宋、金、元、明皆未更。此志首载庐州知府叶逢春序云:“舒邑之志,自建国来至今,凡五更修矣。”五志今无可尽考矣。据志所引旧志,惟有《隆庆志》。后修康熙《舒城县志》张文炳序云:“舒之旧志,修于前万历已卯,至前崇祯癸酉续修,止于缮书成编,未付剞厥。”按此志纂成于万历己卯,刻成于翌年庚辰。叶序谓县志更五修,可考者则惟隆庆志矣。按此志载舒城事物不择巨细;其纪山川、人物,尤为翔实,纪城守、传递、陂塘、圩堰、津渡、细事诸门,而不厌琐细;搜罗微到,考核之精,明修方志鲜有与比伦矣。
无为州志十卷明嘉靖四年增补正德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九)
明吴臻修,洪晅纂。臻字至善,福建南干县人;举人,正德十二年任无为知州。晅字继明,闽县人,举人,正德间无为州学正。无为旧名濡须,以三国时濡须坞得名。汉为临湖县地,魏武帝于此筑无为城。宋置无为军,领无为、为望二县;元为路,后降为州。明因元制,仍为无为州,领巢县一县,属庐州府。按吴臻序言:“前已有州志矣。”此志亦仍沿旧志编例,为出诸学正洪晅手笔;而人物之取舍,事之是非,乃取诸州人公意也。阅其书,纪载尚为翔实。此本又经李玻补正官师、选举,至嘉靖四年止,而正德原本,今存佚无考。
中都志十卷明万历增补弘治刊本(天一阁藏)
明柳瑛纂。瑛字廷玉,临淮人;天顺二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佥事。明初改元濠州为临濠府,洪武三年又改为中立府,定为中都,七年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此书称《中都志》,用太祖时制也。据瑛志跋谓:“编纂始于天顺二年,讫于成化二十二年,先后历三十年,凡六誊稿;成化中欲刊而弗果,至弘治纪元乃始梓成。”其书首列成化六年刘昌钦序,及嘉靖三十年、隆庆三年二序,嘉隆间修补二次,增补官师科贡,及州县图。此本乃万历四十一年增补重锓。《四库全书提要·存目》,用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著录,谓:“其书成于成化丁未,体例庞杂,最为冗滥。”今天一阁犹存此书。
凤书八卷明天启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袁文新修,柯仲炯纂。文新江西临川县人,福建瓯宁籍;万历壬子顺天乡试举人,万历四十七年任凤阳县知县。仲炯福建人,事迹未详,所著有《宜夜经》四卷。此志一名《凤阳新书》,兹从卷一第一行题名著录,曰《凤书》。按纂修表题:袁文新、柯仲炯合编,教谕吴道行、训导李日就同校,邑人戴良材分疏。阅其书中文语,每称仲炯,执笔者实为仲炯一人。按志有府尹李枝秀序谓:“洪武初中都立附郭,独有临濠一邑,九年而析临之四乡,暨虹之一都,为凤阳县。”万历六年知县张云翔始修县志,仍因府州领邑修志体例。文新以为都城尹丞管辖之区,体裁应与他邑志书不同,故此志体例庞浩。曰本纪一,太祖高皇帝本纪。曰世家二,中山王徐达世家、东瓯王汤和世家。曰列传四,国勋传,列长兴侯耿炳文等十八人。名宦传,列十六人。列贤传,列乡贤二十四人,政举十二人。列女传,列二十八人。曰年表五,古今地名表一,封建表二,职官表三,豪士名表四,帝皇亲戚表五。曰内篇八,星土篇一,赋役篇二,国费篇三,宗祀篇四,农政篇五,武备篇六,帝语篇七,拾遗篇八。曰外篇九,诗第一,赋第二,太祖诰勑第三,券文第四,奏议第五,书帖第六,碑记第七,祭文第八,序第九。卷首有中都内境山川、城池、陵寝、坟墓、第宅、形胜总图一。按其书是用都会志书体裁,纲目虽繁,而书中所记事迹实属不多。
定远县志十二卷传抄清道光间刊、光绪间增补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杨慧纂修。慧字定生,江苏金匮县人;荫生,道光四年任定远知县,七年去。按是编纂成于道光五六年间,其书体例,志类凡九,各类均析子目,卷前附光绪十三年知县张树建舆图贴说,说云:“自兵燹后,原刻志书散佚不全;树建莅任后,旁搜旧本,始得舆图,然亦破碎;当觅画工重绘,有不符处,又考核于父老粗制成幅。”又选举志,增至光绪癸卯,仕绩诸门,有经删改;故此本已非慧之原书矣。
寿州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栗永禄纂修。永禄长治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二十六年任寿州知州。此志为永禄官寿州时,率诸生侯汝白、薛周、张玮、魏圻、夏周、姜涌、戴科、贾价、闻诏萃等纂成;收散采逸,循名稽实,尚属详该。体例简括,次为八类。其自序谓:“首舆地,以辨封域;次山川,以表胜概;次建置,以识兴废;次食货,以悉利弊;次官守,以稽德业;次礼制,以备仪文;次人物,以崇才贤;次杂志,以资观览。”按其序所言,分门属务实从简;其书实为采访笔录成书,文简事核,但绝少引征旁考。山川载:八公山在州治东五里,淝、淮之间;汉淮南王安,与其宾客八人,俱登此山学道,故名。符坚伐晋,望见此山草木皆兵,秦师遂败。八公山是为寿州有名胜迹地。寿州领蒙城、霍丘二县,此志未述属县。查寿州旧志,又率多简略;至道光间知州朱士达修州志三十六卷,始臻详备。
寿州志五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大升修,陈邦简纂。大升字木生,山西猗氏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十年任寿州知州。邦简字静介,池州人;举人,顺治六年任寿州学正。按沿革,寿州为汉寿春县地,唐始称寿州;五代、宋、元因之,而属隶靡常。明初为寿春府,寻复为寿州,隶凤阳府;清初仍明制。寿志创于正统间知州甄譓,弘治间州同知董豫续修之,未经付梓,嘉靖十七年知州栗永禄始为重纂成书。万历四年知州庄桐,延州人侯汝白、谢翀、胡文潮等又纂有州志。此志为邦简与邑举人顾左、王廷毗,文学谢一鸣等,分曹纂述。其书编次,首舆地、次建置、再次学校、典礼、秩祀、食货、水利、人物、艺文诸门,体例简瞻。
凤台县志十卷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原藏武进文献征存社)
清李兆洛纂修。兆洛字申蓍,号养一,江苏武进县人;嘉庆甲子科举人,翌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三年任凤台县知县。兆洛长于诗文,著有《养一斋集》,当乾嘉时,志乘之学甚炽,章学诚以志例著,修志首重体例。戴震、孙星衍、洪亮吉,以考证之学,用以修志,首重考据疆域沿革,由是志乘之学,流为派别矣。兆洛较为晚出,志乘之学,承其乡前辈孙、洪之所长,所定志例,精严有法,绘历代疆域图,参西法极精审。所修有凤台、东流、怀远三志,才识博达,征引事故,率以议论贯通之;志例则纲举目张,考证备核,言志乘称者咸称之。《凤台县志》为其首创之作。凤台自雍正十年,划寿州城东北隅设县,初与寿州同城而治;此志修时,县治未迁下蔡也。兆洛官知县,以旧志陋而不核,复详纂旧文;脉山川,采风谣,上该周、秦,下至于分县之后,分条而次之;与寿州疆里、公署之分划,皆明晰而不混,体例卓然。按其书编例,分舆地、食货、营建、沟洫、官师、选举、艺文、人物、列女、古迹、图说、附录为十二卷,图说、附录未付刻,故刻本实只十卷耳。一舆地志,分沿革、疆域、坊保、山川、形胜、分野六目。二食货志,分风俗、户口、田赋、税课、盐引、硝额、额解、额支、指摊、赈恤十目。三营建志,分城郭、公署、盐狱、汛铺、仓廒、书院、津梁、坛庙、义冢,附寺观、游观,共十一目。四沟洫志,五官师志,六选举志,则不分子目。七艺文志,分载籍、金石、词赋三目。八人物志,九列女志,十古迹志,十一图说,十二附录,亦不分子目。观其自序,所述修志大旨,为详邑事,明教化为本。如食货志,首言土杂五色,以布树植之所宜;谓凤台滨淮之地,砂紫如赭,极为绚烂,故田多肥沃;如薛家集、清泉集,土皆黑砂性■〈火參〉,穆杨湖土性稍疏劣,为硗埆也。又秧草、山东产白土,土人谓之观音粉,可为酿酒白药;金山产赤土,咸鸭卵者,以此土和盐泥,卵则中黄,色红而润。而总以凤台之土,高地宜麦、宜菽、宜稷、宜麻、宜胡麻、宜荞麦,下地宜稻、宜棉、宜靛、宜芋。又纪县境北山,今无草木惟阜,询之山民,或云不宜木;然其故老皆云:北山向时木甚美,中栋梁,今城中老屋,多北山所构;产青惯红惯,旨他处所无。自明末兵火,刊伐遂尽,今欲求其之蘖,而辨其枝叶,亦不可得矣。莫之植,而望其茂,即地亦窘于生矣。又纪滨淮之地,宜柳、宜萑苇。畜则六畜皆宜,鱼则有鲤、鲂、■〈魚匽〉鲤、鳊、■〈魚居〉、青鲜、银鱼、鲙残鱼等,土贡有糟白鱼,今淮河白鱼犹甲他处。又有青金鱼,形类鲇,极鲜美,产黑石潭石穴中,他处所无也。其书所述诸如此类,尤详于经济实用,征引亦博,悉以考证断定。沟洫志立论,以酾流引渠,足以杀淮堧洳之患,言有三要:“谓淮南之地,多宜畜水,原隰交错,土膏衍沃;因庳就下,股引成渠;水流滛裔,偃猪灌浸;利饶耕凿,其要一也。淮北之地,多宜泻水;臯原迤逦,旁比高阜;流潦瓮溢,已成泽国;厥土离斥,不任渟畜;泉润蒸达,小膜不枯;多穿支渠,潦乃急注;其要二也。滨淮之地,厥宜障水,滩湾窊汙,惟虞汎溢,捍阻阻堰,冈陆连属;盛涨不侵,膏壤足殖;其要三也。”三要首有小序,以赞语述其端,辞亦极工。内文又详以引证议论。综其三要,则厥以淮南为上;若疏导得宜,潦可分泄,旱可引灌;至今治淮亦不出此策。本志又于舆地、山川目,营建、津梁目,亦兼言水利之议策,皆有关淮河之疏导,可用之于实际。故此志深得追悉前事,重在经济实用,以变乾嘉以来,修志者,或专重志例,或专长于考据之偏。此志虽刊行不久,而原刻本今极不易得,民国时曾为二次翻印,有铅印石印二种,图说附录二卷,原本未刊稿,藏于李氏后裔,而终未见刊印。其嗣刻之图说,附录二篇,余久欲谋一睹,而终无缘获见也。
宿州志八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余鍧纂。鍧字子振,江西德兴县人;嘉靖五年进士,十三年由御史谪任宿州判官。闻人铨修《南畿志》,鍧尝参与纂辑;谪官宿州三年,悯宿之旧志,词多繁杂,义欠明备,且不入属邑,为缺典。乃与州进士徐世用、张体乾,增摭删润,为《宿州志》八卷。考宿志,初修于明永乐,继修于景泰、弘治,皆草创未备。此志统述属邑,各以卷为纲,列事为志,统其编例,各注小叙。编次卷一地理志,分沿革、郡名、疆域、风俗、形胜、山川、乡坊七目;卷二食货志,分户口、物产、贡赋、征役、课税、孳牧六目;卷三职官志,分历任、名宦二目;卷四兵志,分卫兵、屯田、民兵三目;卷五人物志,分名贤、勋旧、选举、贞节四目;卷六建设志,分城池、公署、学校、仓储、铺舍、桥梁、恤典、祀典、仕进、节孝坊十目;卷七古迹志,分故城、宫室、丘墓三目;卷八杂志,分寺观、灾祥二目;以恤典、祀典、仕进并建设,以寺观、灾祥入杂志;于体例,殊若未当。沿革载:“唐元和四年置宿州,太和三年废,七年复置,属河南道,咸通四年,置宿泗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治于宿;宋建隆元年升为防御,开宝五年建为保靖军节度,属淮南路。元仍为州,隶河南归德府;洪武初以州隶临濠府,领灵璧县。”山川载:宿州名山二,大河一,相山在州西北九十里相城乡;打鼓山在州北三十里。引元揭奚斯《刘氏望先楼记》云:“彭城南百余里,有三峰倚天,名曰鼓山。山中有声如鼓自鸣,岁则大熟;东北有二泉,可溉田数十亩。”大河为睢河,在州北二十里,源出河南夏邑白河东流,中经州之符离通宿迁,至清河会泗入淮汉。
宿州志十六卷明万历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崔维嶽修,汪文奎纂。维嶽字汝瞻,直隶大名人;举人,万历二十二年任宿州知州。文奎休宁县人,事迹未详。唐析徐州置宿州,属河南道,五代因之。宋属淮南东路,金属南京路,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属中都凤阳府。州志源流,按维嶽序谓:“始自永乐初,再修于景泰,再修于嘉靖,盖凡三举矣。”今天一阁、北京图书馆皆藏有弘治十二年曾显纂《宿州志》二卷,而维嶽序未言见此志也。此志创修于万历甲午,文奎与管护、卢邦俊、王应期诸人纂成,于丙申岁付梓。其书凡十四门,曰郡纪、曰舆地、曰建置、曰食货、曰礼制、曰学校、曰兵防、曰古迹、曰职官、曰选举、曰武选、曰人物、曰杂书、曰著作,分子目凡六十有九。其定例析目,为维嶽订定。其书纪载,上自春秋,下迄元明;考核精严,叙次亦井然不紊。道光《宿州志》凡例称之曰:“《崔志》”之修,规模略具,为宿志之权舆。”兹阅宿州明代方志,犹存弘治、嘉靖、万历三种,审其体裁,则万历志最推完善。
宿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清沈钦玙、沈沙濯校补(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
清董鸿图修,潘仁樾纂。鸿图字朴庵,会稽人;贡监,仕宿州知州。仁樾字小林,桐城人;贡生,宿州学正;与州廪生周开官同纂成此志。卷一郡纪,卷二舆地,卷三建置,卷四学校,卷五礼制,卷六食货,卷七职官,卷八选举,卷九人物,卷十古迹,卷十一至十二艺文,体裁精简。此本缺卷十一、十二艺文志,因经沈钦玙、沈沙濯手校签补,著录于书眉,增易者十之五六,删刈者十之二三,又补绘房心星野图一幅,较原书更精详矣。按宿州正当南北要冲,多战之地;累见古迹所载,是为有名之区也。自唐元和四年分符、离、靳、泗、虹诸县地而置州,为南北间阨要也。历代未有更名,清属凤阳府,领灵璧一县。
灵璧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九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吴嵩修,汪之章纂。嵩字仲山,四川内江县人;康熙三年进士,授卢溪知县,调任灵璧知县。之章事迹未详。灵璧志创于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杜冠所修,继修于四十七年知县陈泰交;康熙初知县马骑尝举修志事,稿未定而卒于官;所遗残篇,迄康熙十三年,嵩复属之章等继成之,嵩又自加以润色,成邑志八卷。分舆地志、食货志、河防志、秩官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门;又以如丛可鉴戒,且助谈柄者,附为外纪一卷,凡九卷。其拟体例,大抵仍依《马志》定规。舆地志疆域沿革载:“宋元祐七年以虹之零璧镇为灵璧县,属宿州;县东西七十里,南北二百七十里,其形椭也,因县有山产磬石,神之,故改零为灵。”按其所记,系傅会之说,而无引证,不脱明人修志之习;直笔纪述,不索考据之病。乾隆《灵璧志略》,舆地志疆域门,附《灵璧名义考》一文,论旧志叙改零为灵之说,因《宋史》而传会其说也。夫磬乐器,璧礼器,既不可混而为一。且《金史·地理志》备言下邳有石磬山,则灵璧设县之时,此山尚属下邳明矣。此文则谓灵璧是当时壁垒之名,古者军垒称辟,引《汉书·高祖功臣侯表》,记祁谷侯缯贺战彭城争恶,绝延壁。师古注曰:争恶,谓争恶地;延壁,壁垒之名也。今县西北七十里,有霸王城,《通志》谓是项羽屯军处,土人亦相传云尔。其地正在萧、宿群山之阳,睢水之浒,所谓灵辟者,疑是其处。其字从《史记》《汉书》作灵壁,为是传写之误,以灵为零,以壁为璧,政和中改零字而未改璧。仅于名义之考证,引据议论,不烦累牍,乃乾嘉时考据家修志之习气耳。方志固不可无考据,而为之者,往往末大于本,以违志例,亦非志乘体裁所宜者也。
颖州志六卷明正德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节纂修。节江西庐陵人;成化十三年由举人仕颖州同知。节以颖州旧志补略,重加修纂,书成未锓,以疾卒于官;迄正德六年,州进士储珊,始为校正绣梓。按此志凡六卷,卷一州图、建置、沿革、城池、疆域、郡望、形势、风俗、山川、古迹、宫室、台馆、陵墓,卷二公署、学校、邮驿、铺舍、祠祀、坊郭、乡井、村厂、关梁,卷三版图、贡赋、仓廒、物产、孳牧,卷四名宦、流寓、人物、科贡、寺观、列女、仙释,卷五题咏、文章,卷六欧公诗文。按其凡例云:“纂述事件,揭题子目前,大书其纲,分注事实,有补于事,辞繁不杀其无益者。识山川,所以志地道之形胜险易;以州介河、淮,无崇山峻岭;惟平山小阜,地多坡下;故沟港甚多,泛收并录,以欲识蓄泄利害。古迹采摭,若非耳目所及,其名实荒唐者不纂。集录欧公诗文,以见颖在前朝风土美盛,故凡干涉颖者,一一录之。”按其凡例所列诸条,编旨尚符志例;惟所选欧阳修诗文,别出艺文,另为一卷,于他志少见此例焉;而所录欧之诗文,自皇祐元年至嘉祐四年之作,凡数十篇,亦非尽有关颖事者。据本志名宦载:修知颖州,奏免黄河夫万余人,筑陂堰,以通西湖,引湖水以灌溉民田。此修果有功于颖人者,岂以此故,录其诗文为颖人教耶。按建置沿革云:“秦为颖川郡,汉为汝阴县,魏置汝阴郡,晋改信州,后魏置颖州,宋改顺昌军,政和中改颖昌府,金复为颖州,元明仍之。”所叙沿革大抵无误也。
颖州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明李宜春纂修。宜春蒲阳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任颖州知州。颖州志创于成化丁酉同知刘节,迄正德六年始刻成书;其书只述州事,未及属邑。嘉靖十五年知州吕景蒙重修州志十二卷,始兼载其时通、卫二属邑。此志之修,距《吕志》仅十年,而州境有更,增领颖上、太和二县,故叙属邑事更详。按其分门颇佳,列州考、舆胜、秩官、建置、赋产、风俗、学校、选举、人物、宦业、兵防、传疑十二门,附目十八,每门皆前有小序,后有赞跋,均出宜春手。附目如赋产附以沟洫,风俗附以物异,传疑附以寺观、方伎,殊若失宜。
颖上县志十四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翟乃慎纂修。乃慎号勅庵,顺天府宛平县人;拔贡,顺治十二年任颖上知县。颖上旧有志,成于明万历辛亥,为知县张大业所修。此志乃慎官颖上时,继《张志》重纂;编采为出众手,邑进士高翼为定例,马履云、陈所履、徐必达辈为搜辑,教谕钱钠为之校正,助参校者,又有诸生卜世、康永昌、官加封、王五位、赵贞明等,乃慎参详众议,而衷以裁定。其书编例,首列地域图二,次分建置、风俗、赋役、学校、秩官、武备、选举、人物、节孝、灾异、补遗、古今文集、古今诗集十三门,目六十有六。建置志首叙疆域沿革;颖上疆域,襟带江、淮,控扼陈、蔡;东连三吴,南引荆、汝;淮水东流,颖水西北来注,形胜雄巍。沿革首称:帝喾、颛顼创制九州,河南曰豫州,东南为颖。秦始皇二十六年王翦灭楚,颖为颖川郡;西汉为慎县,又曰新郪;王莽曰慎治,东汉为慎侯国,隋开皇三年改置颖上县;颖上之名,自此始也。县境有河九,淮河、沙河(即颖水)、润河、八里河、史河、淝河、江口河、新河,赖以灌溉之利,地多肥沃。市镇有八里垛、西正阳、江口镇、留陵镇。乡团凡四,曰附郭乡,曰颖阳乡,曰甘露乡,曰正阳乡。里甲治凡八里,明洪武初原定人丁四千九百九十七丁,该征徭银一千三百七十一两五钱。则壤实在军民成熟田地,三千六百九十顷三十二亩,实征银八千五百三两三钱。于嘉靖时概以小亩起科,天启、崇祯又额外加增,从此加赋日重矣。按此志叙明代户口田赋甚详,附及清初,未能详尽也。
霍邱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张海修,薛观光纂。海字巨川,浙江钱塘县人;乾隆十六年由霍邱县丞升知县。观光字上宾,号云楼,长洲人;乾隆甲子科解元,十八年任霍邱县教谕。梁置霍邱戍,隋改为县。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杨其善修志十卷;清顺治乙未又重辑志稿,康熙庚戌知县姬之簋始重辑刻成县志十卷。此志继《姬志》重纂,为邑士刘始兴、葛铣裔所采辑,经观光总核订定,至乾隆甲戌,知县戴廷榆为之付梓。其书总分礼、乐、射、御、书、数六部,列图考、舆地、建置、食货、学校、人物、艺文、杂记八门,各系子目。
霍邱县志十二卷清道光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
清张家檙修,李宝琮纂。家檙湘潭县人;举人,道光四年由凤台调任霍邱知县。宝琮字敬甫,常州人,举人。霍邱县志薛观光所纂志十二卷,体例尚未妥善,且多讹谬。此志则条例精严,并正《薛志》之误者甚多,始推完本。然自咸丰兵燹之后,此志百无一存,同治间重修县志,而此志终未觅得,故同治《霍邱县志》未载引旧志。兹此书为海内仅存之本,惜缺其首册,序目无考,窥其所存卷帙,推详其体例,则严明有度,笔墨疏简,志书之佳作也。
亳州志四十三卷首一卷清道光五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任寿世修,刘开纂。寿世字霁峰,浙江钱塘县人;道光元年任亳州知州。开字孟涂,一字明东,安徽桐城县人;庠生,自少工古文,为同邑姚鼐弟子,开初为文雄肆,绝类同邑刘大櫆;及师事姚鼐,而能兼之淳朴,且通考据之学。后聘修《亳州志》,稿未竟而卒,所著文有《孟涂集》。按此志,开纂辑至道光甲申七月,已成稿过半,而开遽病逝。寿世再延州士陈恩德继事,至乙酉八月纂成。其书体例,据凡例言,悉遵省颁修志章程,分十一类,凡八十二目。于建置沿革,多引证论辨,叙山川人物,则稽考精详;田赋物产学校选举,则采辑博洽。舆地志,为出开手,文词雅朴,而考据极博洽精核。亳旧志,以高辛之墟,成汤之都,皆谓其与亳州无涉。开于舆地志,首列《都邑篇》,引经据典,谓帝喾初封诸侯,其国邑实在谷熟县之南亳,乃为此州境内。今其故址为谷熟集,去商邱县城四十里,由谷熟集而南三十里已入亳境;则汤所居之南亳,在今亳境无疑也。《都邑篇》后附《亳都考》,为开所撰,引证断论,尤为博洽。又此志《列女志》载《木兰传》,谓隋朝木兰,一名花弧,姓魏氏,亳州东魏村人。考亳之旧志皆未载木兰事,为此志始,而未举旁证引据。《古乐府》有《木兰篇》,未注木兰为何代人。程大昌《演繁露》,以《木兰篇》中有可汗点兵语,谓其生世非隋即唐。姚莹《康輶纪行》,以为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人。《完县志》引载元人刘廷直撰《木兰墓碑》为完县人。《商邱县志》载木兰魏姓商邱人,乃据唐人《独异志》语。此志之载木兰为亳州人,而无所据,使更难征信也。
太和县志十六卷清顺治十六年木活字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陈大纶修,吴溢纂。大纶字理仲,定兴县人;贡生,顺治十四年任太和知县。溢字千顷,顺治举人,官教谕。太和县志,昉自明万历甲戌,知县刘■〈山介〉创修。此志为大纶官太和时继《刘志》重纂,其书编例,分舆胜纪,食货纪、建置纪、历官纪、人物纪、礼仪纪、艺文七类,目六十有七。其凡例云:“彷纲目之体纪事,载一名以提纲大书;其下用双行者,详其事之始末、人之履历也。”按其书编例,则条注分明,全篇大抵采用表谱之体。每一提纲之下,引用史书注证,其引证之书如《明一统志》《文献通考》、天文律历、河渠、广舆等书,但不免有附会假借。卷前列总图一,绘极细致,图说详明。太和四境无山,周围惟湖,南有沙河,北有茨河以泄水,不足以排灌;故广开沟渠,享其利。凡昔无今有者,图上加一新字以备记。县城居图中,为长圆形,五门,图上有题纪曰:古迹汉细阳县,隋颍阳县,唐百尺镇,宋大寿县,元泰和县,明太和县。以一图表达一邑之形势、沿革、建设、水利,他志舆图未见此例。
滁阳志十四卷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戴瑞卿纂修。瑞卿临海县人;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任滁州知州。滁阳之名肇自晋,即滁州也,一名永阳。按本志沿革谓:“汉初属淮南国,为全椒县地,东兼建阳地,元狩元年属九江郡,隋始置滁州。”据姚鼐《汉九江庐江二郡考》谓:“全椒盖得今滁州地,阜陵盖得今全椒西南,含山北地,建阳今来安也。”按滁州明初属凤阳府,永乐后直隶南京;景泰后隶庐凤淮扬巡抚,领全椒、来安二县。鼐之考证以其今所领邑而言之也。滁志始载《宋史·艺文志》有《永阳志》三十四卷,郡守林■〈山票〉命法曹龚惟蕃为之。厥后又有曾皎为《永阳图志》四卷。修于元者无可考,明永乐中知州陈琏重修;其后弘治、嘉靖又二次重纂。此志继嘉靖志重修,其体例分为二十四门。据瑞卿序云:“于星野、疆域、营建、食货、祠祀、灾俗、吏治、材薮、古迹、仙灵,无不芟繁撮要,条分缕析。而以椒安两邑附载,大都令人展卷,而典章轨物,可瞭然瞩目。”
来安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传抄清道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符鸿纂修。鸿湖南益阳县人;嘉庆十年进士,道光二年任来安知县,五年调婺源县。嘉庆己卯、庚辰间在籍,与弟瀚续修《益阳县志》。及仕来安,又延其弟瀚纂《来安县志》,稿未竟而鸿调婺源;瀚仍留修县志,于乙酉春脱稿,此志实出于瀚手。其书体例,凡十三类,曰舆地志、曰营建志、曰职官志、日食货志、日水利志、曰学校志、曰武备志、曰选举志、曰人物志、曰列女传、曰名宦传、曰艺文志、曰杂志,每类首列小序。
广德州志十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朱麟纂修。麟字子仁,江西万安县人;嘉靖八年进士,十四年任广德州知州,任满升任贵州督学副使。考广德旧志,始见于王象之《舆地碑记》引载《桐汭志》,有宋郡守赵亮夫为之序。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桐汭新志》二十卷,宋绍定五年教授赵子直所撰也。修于元者无可考,明弘治间知州范昌龄为之志。此志创修于嘉靖五年,为知州龙大有主修,州判邹守益总纂,成稿未梓,十四年麟取旧稿继成之。闻人诠修《南畿志》,尝引此志,而称曰《邹志》,是时朱麟此志尚未编成,采用《邹志》稿也。《南畿志》修时,广德州同知方一兰、判官涂相,俱在分纂之列,故得以知引《邹志》稿本。此志编例,定为图、表、志、传四纲,采摭浩繁,州事几臻完备。按其沿革谓:“周时为桐汭,秦汉为鄣郡鄣县地,后汉献帝改名广德。六朝、隋名绥安县、唐时曾名桐陈、怀德,五代、宋、元又名广德。明初为广兴府,领广阳县,寻改为州,领广阳、建平二县,直隶南京。”按志谓广德为故鄣县之说,引证未详。据朱镇《长兴县志拾遗》有《故鄣考》,引证浩繁,而断论故鄣城在长兴西境之城头上村,与广德接壤,汉之故鄣在今长、广二县地。按《禹贡》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汉书·地理志》所载,未详三江之所在;三江为北江、中江、南江。《水经注·江水篇》谓:南江经故鄣、长渎入其区。自清人胡渭有南江上游在长兴、广德间之说,后遂为考据地理家为争论。近人沙彦楷先生,著《南江上游考》,并亲临其地考察,断定确在长、广境;南江定,则故鄣城所在亦定矣。南江久塞,自元以来就有开凿之论,以引长江水经长、广平原,而入太湖,再经常熟入长江下游,既可溉皖南、浙西旱地,及运输之便,江海防之用,又可解石臼湖、太湖水旱之患,而今将成此鸿业矣。又长、广二县分界,亦为浙、皖二省分界,历代界域分划无常。且其间矿产富繁,正在开采,矿区披联二省,以管辖之便,重划二省分界亦为必要也。
洞川志钞不分卷清乾隆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周广业辑。广业字耕厓,广德州人,纂广德直隶州志五十卷。洞川为广德之别名也。此本广业纂州志时所辑录广德州,及领县建平县旧志序例、篇目、小序。所录有宋《广德军桐汭志》《桐汭新志》,明《弘治志》《嘉靖志》、万历先后二志、《崇祯志》。清顺治一修,康熙三修,乾隆二修,另有《桐川乐府》与《复初书院志》。建平县明有嘉靖、万历二志,清康熙二修,雍正一修,乾隆二十七年纂有存稿。州志凡十三,县志凡七。此本辑录诸志序例、篇目、小序,附以《横山考》《桐汭考》《水利考》《雪山记》汇为一书。
建平县志九卷明嘉靖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五。天一阁藏,存卷六至九)
明连鑛修,姚文华纂。爌字伯金,号邯山,直隶永年县人;嘉靖五年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出知日照知县;嘉靖七年任建平知县,官至漕运都御史。文华字在韬,福建蒲田县人;正德举人,嘉靖八年任建平县教谕。此志为爌官建平时属文华纂辑,邑训导蒋鳌、董辅相助,邑庠韦杰、吕正汾、钱渊、潘烛、杨济,采辑成书。其编例,曰舆地志,分建置沿革、邑名、分野,疆域、至到、形胜、风俗、山川、坊乡、桥渡、古迹、冢墓十二目;曰田赋志,分户口、土田、物产、赋税、马政、兵防六目;日建设志,分公署、儒学、邮亭、牌坊四曰;曰祠祀志,分坛壝、祠庙、里社三目;曰职官志,分职制、宦迹、见任、名宦四目;曰人品志,分选举、人物、封赠、贞节、孝义五目;曰艺林志,分诗歌、传记、序三目;曰祯异志,分甘露、瑞麦、白鸜、鹆、蝗、人妖六目;曰附录,分寺、观、庵、院、庙五目;凡九类,目分若干。建置沿革载,宋端拱元年始置建平县,属广德军;其地本广德之郎步镇,又名郎川,县境有郎溪,经县治前,源出桐汭诸山之水,合流而汇于南碕湖,以达大江。按建平自宋建县以后,遂属广德州,迄清未更,今名为郎溪县。
建平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卫廷璞纂修。廷璞号筠园,广东番禺县人,雍正元年进士,五年任建平知县。建平县志创于明嘉靖间知县连鑛;清顺治四年知县张正中重修之,康熙十二年知县高自远三修,康熙三十八年知县茅成凤四修。此志为五修,其书凡三十门,分门凌乱。据廷璞序谓:“体裁悉准通志成例。”按此志体例,用《江南通志》之例,采用类目,以县有事者取用之,无其事者则删之,其体例之散乱可知矣。
六安州志三十二卷清嘉庆九年刊本,遭光四年增刊(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宋思楷原修,牛映奎增修。思楷字东田,江苏长洲县人,监生,嘉庆五年任六安知州。映奎号西园,山西徐沟人,举人,道光元年任六安知州,五年升任颖州府知府。六安居于淮水之南,明洪武初升州,属庐州府,领英山、霍山二县。州志创自明嘉靖乙卯,万历甲申重修,清康熙辛酉、己卯二修,雍正己酉又修之,乾隆己巳又修之。是编思楷纂成于嘉庆甲子,至道光戊子映奎莅六安欲修志,其时旧志版片完好,以是依类增续,标示新增二字,以为新旧之别。其书体例凡二十二类,卷首有图二十四幅。
霍山县志四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栾元魁修,张孙振纂。元魁字振乾,广东广宁县人;生员,顺治十一年任霍山知县。孙振字公武,号古岳,邑人;明崇祯元年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河南道监察御史;入清归籍,以诗文自娱终老。霍山建县,始于唐,至宋并于翏,翏即今之六安。明弘治七年又以六安之开化、兴贤二乡,仍置霍山县。万历十七年知县陈维翰,创修县志,天启二年知县陈先春又一修。是编仍依万历、天启二志体例,斟酌小变,书成后五年,继任知县李居一始为刻行。书中纪载赋役、户口为详,叙赋额之增减,户口之耗赢,按年纪载,几无一年遗漏。物产纪六,霍以产茶名,明初霍山尚未立县,以茶故专称六安,以寿春、天柱、石宝最有名,实在霍山县境。天柱古名仙窟,其茶一名仙芽;唐时所谓天柱茶焉。陆氏《茶经》以霍茶功效在阳羡诸品上,而在顾渚诸品下。明初名茶以百数,致贡者仅十余,而太祖独重六安,以顾渚上品,则为“焚荐”(焚荐可参本书浙江《长兴县志》条详述),由是六安茶遂名天下。
泗州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莫之翰篡修。之翰字崧辠,湖广潜江人;康熙九年进士,授上高知县,二十二年升任泗州知州。泗州于唐宋时,户口殷繁,烟火相接,为大都会地。自明以来累受淮河水患,城郭淹没,民遭荡析离居,城邑萧条。此志修于淮患之后,故记河防水患特详。其书体例,分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城池、河防、赋役、职官、公署、学校、选举、祠祀、古迹、名宦、人物、列女、仙释、艺文十九门。图考列城堤图一、泗州水患总图一。河防篇云:“泗之河防惟筑堤为上策,为泗患者,淮以下流壅塞,阻其入江入湖之路。淮源出自胎簪山,至桐柏山始大,历信阳、汝宁、寿春,挟七十二山河之水为泗之所患也。”按此志所叙泗州历来水患甚详,患之所至亦皆指出;然于疏淮治水之策,终未计议根治,仅以筑堤为其上策,独保泗州,非完善之计也。
泗州志十一卷传抄乾隆间修稿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叶兰纂修。兰陕西榆林人,乾隆庚辰举人,由内阁中书,授安庆府同知,署理泗州事。按此志系据乾隆间修稿本抄录,纪事增补至嘉庆十年,与乾隆五十三年刻本编次有小异。分为舆地、建置、水利、轸恤、食货、学校、秩官、选举、名宦、人物、艺文十一类,各具子目,子目绪次,未经厘订,颇见散乱。泗州于北周时,改高平县置州,州治原在虹城;康熙十九年没沦于洪泽湖,州治侨于盱眙。雍正二年改升直隶州,始划盱眙为州领邑,及天长、五河,领县凡三。康熙十二年知州李德耀修《泗州志》三十卷,二十七年知州莫之翰重修州志十八卷,仅志州事未及领邑。此志增辑《莫志》后百余年之事,分叙领邑较详。水利志专载淮水历来之泛滥,记旧城湮入洪泽之事尤详。《莫志》以筑堤防水,为水利之上策,此志水利疏浚顺轨安流以为上计,书中列图以呈泗州形势,皆关治淮之策,以比《莫志》铺陈水利议策,是有辗进也。
天长县志七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邵时敏修,王心纂。时敏字惟勤,一字伯来,余姚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五年任天长县知县。心字惟一,邑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出知郴州同知,即告归不仕。长天当江、淮要冲,在昔战争必经之地,以故旧志无稽。据康熙重修《天长县志》序谓:“于弘治中虽两经修辑,然其纪事未核。”而弘治二志久佚,此志为心所裁定志例,时敏再为参订;其书体例,揭纲为地舆、人事两篇,简核足征,颇能揭举荟要。物产志,纪邑之冶山有铜坑,遗迹犹存。按《唐书》载天长县出铜有铜坑。冶山又产铅,但产铅不多耳。官师志,引旧志载宋包拯审断牛舌一案。人才志,引《温公日录》《苏氏志林》《东轩笔录》;有《宋寿昌传》,寿昌天长人,七岁父出其母刘,母子不相知者五十年,熙宁初寿昌弃官入秦寻母,遇母于同州。时母年七十余,嫁党氏有数子,悉迎以归。寿昌辞官而迎嫁母,可谓纯孝矣。艺文志载苏轼诗云:“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作徕服,儿啼却得偿当年。”颇感人心之句也。
天长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江映鲲修,张振先纂。映鲲字南溟,四川阆中县人;举人,康熙元年任天长知县。振先天长县人,举人,事迹未详。天长县志,自嘉靖二十九年知县邵时敏修志后,崇祯癸酉知县罗万众重修之。此志纂成于康熙壬子,翌车刻成。其书体例,分二十六门。沿革记唐玄宗天宝元年万寿日,百官表请定为千秋节,并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以是又改千秋县为天长县。旧志疏而未载。按此志原本,今极稀见,流行者大都为抄本,此本为雍正时用原版重印,版已漫漶磨灭。
萧县志十二卷清顺治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祖永勋修,许作楫纂。永勋字元若,奉天宁远县人;贡生,顺治五年任萧县知县,在任六年,升兴屯同知,官至松江知府。作楫字二济,一字天船,邑人,贡生,好著书,著有《春间亭集》《易草》《四书解》《毛诗正韵》《说文堂字说》等。萧县为古萧子国,春秋时为宋邑;秦置萧县,属泗水郡,北齐更名承高县,唐复名萧县。自五代迄明、清,皆属徐州府,民国始划属安徽省。县累经河患兵屯,万历间修县志二卷,久佚。此志修时征求未得,故此志多从采访见闻,实地观察写成,绝少沿用旧志纪载,书中纪述近事为多,古事则少,行文多慨叹邑事盛衰。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九
长兴 陈光贻学
○江西
明林庭■〈木昂〉纂修。庭■〈木昂〉字利瞻,福建闽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升郎中。出知苏州府,云南参政,嘉靖二年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三年升湖广右布政使,官至工部尚书,卒谥康懿,《明史》有传。江西旧无通志,嘉靖癸未巡抚都御使盛应期属庭■〈木昂〉及宪副周广纂成是编。其书体例悉依一统志例,列藩省三卷,次列府三十四卷,文简事核,匣然有序。卷前有嘉靖四年副都御使陈洪谟序,及江西会城图一。江西建置沿革,春秋、战国时,地属吴、楚,秦为九江郡,汉初为淮南国,以豫章树氏郡属之。王莽时曰九江郡,东汉曰豫章,隶扬州刺史部,献帝时以扬州所属江东诸郡悉入吴。于是以汉豫章旧郡,乃增置庐陵、鄱阳、临川、安城四郡都尉,晋初隶扬州;元康元年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宋、齐因之,梁太平二年分寻阳、太原、齐昌、高唐、新蔡五郡,置西江州,治于寻阳。陈省西江州,隋置洪州总管府,及江、饶、吉、虔、袁诸州,大业初改州为郡,复为豫章、九江、鄱阳、临川、庐陵、南康、宜春七郡。唐兴改郡为州,武德五年置洪州总管府,开元二十一年置江南西道观察,管州八,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信州、抚州。五代初为杨吴所踞,后属南唐;宋为江西路统江、洪、抚、信诸州,南康、临江、建昌三军。元至元十五年改设江西行中书省,至正末为陈友谅所据。明洪武九年改元行中书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治南昌府,领府十三,南昌、瑞州、九江、南康、饶州、广信、建昌、抚州、吉安、临江、袁州、赣州、南安,凡属州一,属县七十。
江西省大志七卷明嘉靖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宗沐纂修。宗沐字新甫,临海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三十五年擢江西提学副使,迁山东布政使,总督漕运,尝上疏请辟海运,议者言其不便,遂寝。后官刑部左侍郎,以事罢归,卒谥襄裕,著有《海运详考》《海运志》《敬所文集》。此志为宗沐督学江西时,采其俗产、山川、赋役诸事,札留箧中,后三年移参藩政,复为编纂成帙,而付梓焉。其书分赋书、均书、藩书、溉书、实书、险书、陶书七类,皆为见闻笔录,摭采于旧籍者极少。其书所记江西一省之大事皆备,自序有云:“《大志》志大者也,故名曰《大志》。”江西自古以产陶瓷著闻,故此志《陶书》一类记载较详,谓陶厂设于景德镇,镇在浮梁县西兴乡,其地水土宜陶。镇于宋景德时所置,故名曰景德,明时官设陶厂于此。此篇记陶厂规模,及管理事宜甚详。按此书刻成于嘉靖,万历又为重刻,嘉靖原本,今存绝少矣。
南昌府志三十卷明万历十六年刊本(吴兴丁氏旧藏本,上海图书馆藏胶卷)
明范涞修,章潢纂。涞字原易,休宁县人,万历十三年任南昌府知府。潢字本清,南昌人,荫荐,仕顺天府教授。南昌为秦九江郡地,汉析九江置豫章郡;六朝名南昌,隋唐为洪都。南唐复为南昌,宋为隆兴,元为龙兴,明复为南昌,迄今未更。郡志见载《隋书·经籍志》有雷次宗《豫章记》一卷,其书今亡。南唐时涂廙撰《豫章古今记》,犹引次宗旧志为证焉。宋洪刍谓廙书瞻则近秽,疏则及漏,亦非完书。乃掎摭书传,疏所见闻,重辑其旧书析为十二部,又谓之《豫章职方乘》;淳熙间程叔达又撰《豫章职方后乘》,元刘有庆、潘斗又补述《续志》。明有洪武王庄之志,宣德任肃之志,弘治祝翰之志;南昌郡志源委,其大略如此焉。此志继弘治《祝志》重修,据范涞自序谓:“为潢及张宗伯所纂,前后凡三易稿。”其书所记自弘治辛酉于上,颇采旧志,后皆新创。其书全编,凡四十一目,总括为七类:曰舆地、曰创置、曰典制、曰封爵、曰乡献、曰杂录、曰艺文;体裁修辞,尚为雅正。按此书原刻本,吴兴丁氏旧藏,国内仅有胶卷流传。
进贤县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清道光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朱湄修,贺熙龄纂。湄字鞠坪,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九年进士,二十五年任进贤知县。熙龄字蔗农,湖南善化县人,嘉庆十五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记名御史。进贤有县志,始于明成化《孙志》,继则有正德《谈志》《杨志》,嘉靖《万志》,崇桢《陈志》。清康熙初知县聂当世重修,乾隆间又修而未成,迄朱湄官进贤时,延熙龄继纂而成之。熙龄以史馆才,覃精著述,修成此志,颇具体例。全编分舆地、建置、赋役、学校、典祀、职官、选举、循吏、人物、列女、杂识、艺文十二门,目六十有三。舆地所叙沿革,颇具考证,谓春秋之豫章,唐之钟陵,非今之进贤县,以证前志沿革之误。又仿范成大《吴郡志》例,次星野于舆地志沿革之后,寺观、仙释列入杂识,体例雅正,较前修诸志,颇有展进。
奉新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黄虞再修,闵钺纂。虞再字字九,号泰升,陕西伏羌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十七年任奉新知县,官至江西督学佥事。钺字晋公,号治庵,奉新县人;顺治十一年举人,家居未仕。奉新为唐新吴县地,南唐改曰奉新,明清皆属南昌府。县志创于宋嘉定间张国均撰《新吴志》,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修于元者无考。明永乐间一修,成化、嘉靖各一修,其书皆佚。此志自顺治十七年十一月开纂,迄康熙元年六月书成;其凡例曰:“统以十类,分以十四卷,卷有总目,有附目;总目各为小叙,以括大意。事则大书,注则小书,使观者便览。”其例则附注详明,可谓得体例矣。此书为建昌县胡时雨所刻,刊刻颇精。
靖安县志六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赵公辅修,吴琯纂。公辅字黄村,嘉靖间仕海防粮捕通判,兼署靖安知县。琯三韩人,举人,嘉靖间任靖安县训导。按本志沿革云:“靖安于春秋处吴、楚之间,汉、唐置镇,为兵防要地,五代、南唐始改镇为县。”此志修时,靖安为南昌府属县,邑志据本志序谓有旧志三卷,而未言纂成于何年何人。按此书体裁,分地理、建置,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纪十门,而无分目,叙述颇简约。每篇首有小序,后有赞论,皆出于琯手,文笔简絜。
武宁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年刊本,雍正三年补刊(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冯其世纂修。其世号际生,德安云梦县人,顺治十八年由贡生任武宁知县。此志为其世仕武宁时,延邑人汤民贞、张元会、陈思珊、胡文衡、汪克淑等征采,亲为总集成书;编纂草草,中多疏漏。书前有雍正三年知县廖科龄补刻序,谓“取旧板而校正之,为之补其散佚”。按此志已非其世之原书矣。武宁为三国吴西安县,晋改曰豫宁,隋废。唐武德间复置,曰武宁县,后曰豫宁,寻又复曰武宁,明清均为武宁县,属江西南昌府。县志可考者,修于明成化丙午,嘉靖癸卯知县徐麟重修。此志继徐麟县志重修,为清修县志之始。
宁州志十卷清乾隆二年百尺楼精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张耀曾修,陈昌言纂。耀曾字荣闾,直隶景州人,由贡生授抚州府通判,雍正十年调升宁州知州。昌言字玉亭,宁州人;贡生,授教谕。《宁州志》创修于嘉靖二十二年知州龚暹纂州志十八卷,再修于万历。清康熙十九年知州班衣锦又重修州志八卷,体裁颇佳。此志依《班志》重修,列为八纲,分隶六十四目。惟卷一之图考编缀极精,有总图四,乡图八,皆附图说,注明水陆路里程等,版刻亦颇精美。宁州古艾州地,宋置义宁军,元改军为州,明改曰宁州,清初仍之,后改名义宁,今曰修水县。
饶州府志四卷明正德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陈策修,刘录纂。策字嘉言,无锡县人;弘治六年进士,正德初任饶州府知府。录字世臣,鄱阳县人,嘉靖二年进士。郡志始于宋史定之撰《饶州志》二卷,其后纂修无考,明正德庚午策为郡守时,延录编集此志,又有张禧、秦碧、陈达、刘懋、顾应祥、汪文盛,及六属邑绅,鄱阳陈良翰、周震,余干胡恩、徐冠,乐平龚渊,安仁薛球,浮梁陆隆恩,德兴胡辅,共让纂成草,而总归录裁定。按其志例,依一统志,各篇均有评语,为出录手。志中记浮梁县西兴乡景德镇造陶,正德初元设御器厂于此。按此志称瓷皆云陶,瓷之名为始于宋,明时通行犹不广焉,嘉靖《江西省大志》亦称瓷为陶也。饶州旧为鄱阳郡地,隋开皇中改为饶州。五代南唐为永平军,宋复为饶州,隶江南东路,元为饶州路,属江浙行中书省,明为饶州府,隶江西布政司,领县六,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德兴、安仁。
鄱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黄登谷纂修。登谷字春畲,号荻邨,顺天府大兴县人,乾隆二年进士,十一年任鄱阳知县。秦置番阳县,汉改曰鄱阳,位于鄱阳湖东故名,地肥沃,物产富庶,大江以西最推名邑。宋史定之《番阳志》、王仲通《鄱阳志》,实通记今饶州一郡,王德琏《鄱阳县志》,乃为邑志之始。明时有邑令刘应麟县志,清康熙间邑令王克生又重修县志十六卷。此志创修于乾隆丙寅,初延新建凌之调(广心)主笔,甫二月之调以疾辞归,登谷亲为编纂,己巳书成。其书体例,参配明刘应麟县志,分列十一类,曰舆地,曰建置,曰职官,曰赋役,曰学校,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杂志,曰别志,曰备志,每类各系子目。
余干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江南龄纂修。南龄字衢三,开化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三年任余干知县,在职凡十一年,升山西太原府同知去。余干汉为余汗县,隋始改今名。其地山川、疆域、人物、俗尚始见载于史定之《番阳志》中,其后杨元鉴又为《干越颛记》。县志则始于明洪武甲寅邑人章纶创修,嘉靖癸巳知县石简,万历辛巳知县李中,又先后继修。此志创修于康熙元年知县史大成纂成志稿,南龄继为之考核,征近闻,重辑成书。其体裁定为图四、志八、表二、列传十一,后附纪载一篇,文笔则慎严简核。
婺源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刘光宿修,詹养沉、游有伦纂。光宿奉天人,任婺源知县。养沉、有伦邑人,事迹均未详。婺源县志可考者,有正德、嘉靖、天启三志,此志继天启志重纂。分疆域、选举、建置、官师、食货、兵防、人物、艺文、通考、外志十类,各系子目。列选举于建置之前,殊失编次,又通考附寺观、仙释、古迹、丘墓、方伎、■〈礻幾〉祥、佚事六条,尤非体例。考乃书志之遗,为考详缺误耳,其六条所叙,非考之体也。观其书,体裁之错乱若是者甚多。婺源建置,唐开元二十八年始置婺源县,属歙州。宋仍之,元设徽州路,升婺源县为州,属兴安府,明属徽州府,清仍之。婺源地处皖、赣之交,为岩邑也。
婺源县志三十九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彭家桂修,张图南纂。家桂字兰庭,号馨山,江西庐陵人;贡生,乾隆四十五年授婺源知县,任满去;五十四年回任,翌年去,五十六年复回任,卒于官。图南事迹未详。婺源古称星源,唐始建县。清代属安徽省徽州府,民国二十三年划归江西。县志始于宋咸淳五年,胡升撰《星源图志》,元至元间汪幼凤又撰《星源续志》。明正德八年教谕傅鼎纂《婺源县志》六卷,嘉靖、天启又先后重修。清康熙八年知县刘光宿重修,三十三年知县蒋灿重修。此志继《蒋志》纂成,全书分疆域、选举、建置、官师、食货、兵防、人物、艺文、通考九门,各系子目。宋儒朱熹生于邑南松岩里。此志记朱氏乃仿《史记》例,故人物志别立《朱子世家》一篇。
德兴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六)
清毛九瑞纂修。九瑞河南郑州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九年任德兴县知县。德兴宋、元诸志,均久佚,明有永乐、景泰、嘉靖、万历四志,亦散佚难征。此志乃承万历时知县何镤所修县志重纂,九瑞自执笔,助之采摭者,有邑人严济明等。其书体例,定为十类,曰舆地,曰建置,曰礼制,曰食货,曰秩官,曰选举,曰风俗,曰灾祥,曰人物,曰艺文,为目凡六十有七。每类首有小序,出九瑞手笔,其辞义气,多讽谕微旨。此志体裁,据后修县志凡例,议其编次,多无伦次,叙事发论,迭见错出。但审此志,记载事物,则以轻重以定详简,如选举、人物诸门,则细密详慎,颇具稽考。纪历代大事,省郡志书已记之者从简。舆地志沿革篇,颇多考订,谓德兴为汉余汗县地,唐总章二年郡守窦俨,奏立银冶于邓公场,五代南唐升元二年改场置德兴县,宋以后则建置无甚变革也。山川篇载,邓公山一名银山,在县东南三里。隋朝驸马张蒙于此获银笋,银宝始发,唐郡守窦俨奏立银场,至宋山穴倾擢银竭,时范仲淹为饶州守,奏罢之也。古迹篇载有银井。按此志食货所述物产,皆为今所有焉,古有今无之物,又不可不载;故入之于山川古迹,则符编著之法,后修县志者,讥其编次无伦,殊若不当。
广信郡志二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孙世昌纂修。世昌号慎庵,辽东广宁人,由荫生任泰州同知,以功擢守广阳,调恩威,以艰归;服阕,补广信知府。广信唐曰广信州,宋曰信州上饶郡,元曰信州路,明改曰广信府属江西,治所上饶县,清因之。郡志成于明成化间,据本志旧序,有嘉靖五年郡守费子和序,谓其书搜罗颇富,体制略具。此志纂成于康熙癸亥,其体例仿嘉靖旧志,分舆地、食货、职官、学校、选举、人物、方外、杂志八门,子目五十有三。卷前有世昌及范文在修志序二,旧序凡四,书后有鲁高梦跋。题书名有二,目录及序第一行均题曰《广信府志》,每卷之第一行,则题曰《广信郡志》,兹从卷端第一行题名著录。
玉山县志十卷清康熙十年刊本,二十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唐世征修,郭金台纂,彭天福增补。世征号魏子,湘潭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八年任玉山知县。金台玉山县人,事迹未详。天福康熙十九年任玉山知县。玉山建县,始于唐证圣中隶浙江衢州;乾元初改属信州,宋元仍之。明升信州为广信府,隶江西布政使司,领县七,玉山仍属之。县志修于明成化间知县方中,万历己丑又修于知县钱应斗。此志继万历《钱志》重修,据世征序云:“自万历己丑以后,至康熙九年之事,皆新纂补之,已丑以前,仍旧志,稍厘正之。”其书定为舆地、建置、赋役、正祀、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八类,各系子目,序次不混。志刻成于康熙十年,因旋遭闽变之乱,志版毁于兵火者半。越十年辛酉知县彭天福为之增纂补刻,增复其书。
贵溪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毕士俊修,杨燝、江熙龙纂。士俊字用章,直隶东光县人,顺治甲戌科举人,康熙初任贵溪知县。燝与熙龙皆邑人,事迹未详。贵溪为晋时晋兴县地,隋省入余干。唐永泰初割弋阳之西乡,及余干之东北乡,置贵溪县,隶信州。唐末以其地为江、闽要冲,又置雄石镇,遏使宿兵焉,迄明清未废。《贵溪县志》宋元无可考,明志据士俊序谓:“景泰时张广文铎创之,天顺改元陈公敏求来县事成之。万历初伍公袁萃修未及半,旋以内召不果,前壬子岁,钱公邦伟重辑之,而志始略备。”按《贵志》皆毁明末兵火,此志之修如同始创,其书体例未参前志,定例为八类,首舆地、次食货、次职官、次学校、次选举、次人物、次方外、杂志,中分子目井然,有条贯焉。地舆类山川目,载龙虎山在县城南八十里,为象山一支,历召山南行十数里,析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虎。《道书》称为第二十九福地,汉张道陵尝炼丹于此,山下有演法观、丹井、丹灶、飞升台诸胜迹。方外志后,附《天师世家》一篇,载第一代张道陵,字辅汉,沛丰人,尝作《道书》二十四篇,有术为人治病,后居龙虎山,子孙世家焉,而传道术。唐天宝七年始册赠张氏天师,宋、元、明、清皆快赐有封号。道陵子第二代,名衡字灵真,第三代名鲁字公祺;第四代名盛字元宗。迄此志修时止,张氏子孙相传已五十余代矣。
铅山县志十三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藏)
清杨浩然纂修。浩然广西灵川县人,举人,乾隆四十九年任铅山知县。铅山旧名永平县,宋为州,明为铅山县,清因之。县城东北有鹅湖山,为朱、陆讲学之所,自宋以来言宋学者,莫不景仰其地,遂成名区矣。明嘉靖四年费宷纂《铅山县志》十二卷,万历四十六年柯仲炯纂《铅书》八卷,多道鹅湖之事。此志浩然官铅山时踵《郑志》重修,卷前列广信知府连柱序,全书分天文、地理、建置、赋役、学校、武备、秩官、名宦、选举、人物、列女、方外、杂记十三门,子目六十有一。其体例以纲统目,以目附纲,有条不紊;位置次第,皆合于编法。
南康府志十二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廖文英纂修。文英号昆湖,连州人,崇祯十二年选贡,授南康司理,主讲白鹿洞书院。清康熙七年擢任南康知府。南康有郡志,自宋淳熙间朱端章撰《南康志》始,元志则无考;于明有正德《陈志》,万历《田志》。此志继《田志》重修,体裁一依《田志》,分类十有二,曰封域,曰建置,曰赋役,曰学校,曰秩官,曰名宦,曰选举,曰人物,曰女德,曰艺文,曰杂志,曰外志,体裁具备。其后康熙六十年,熊维典又重为增补,纪载南康明及清初之事最为详备。其书记南康建置,始于南唐杨吴以庐山南设星子镇,属德化,宋太平兴国三年升星子镇为县,属江州。七年置南康军,以星子为附郭县,又割江州之都昌,洪州之建昌隶之。元至元十四年改为南康路,隶江浙行中书省。明初为西宁府,寻复名南康,隶江西布政司,正德二年分建昌五乡增设安义县,清仍明制,领星子、都昌、建昌、安义四县。南康在匡、庐之阳,古为重镇;所称江右之地轴,视之为锁钥北门。庐山在郡城北,当大江彭蠡之交,其山脉为岷山南支;度桂岭达彭蠡之口,其峰特高且大,巍为奇观,山水甲天下。自晋以来为释道隐逸之所,又为游客避暑所居。晋释慧远撰《庐山记》,宋道士支昙撰《庐山赋》。历代诗人骚客,称咏庐山者,亦不少,南康遂以此山名世。
都昌县志十三卷清康熙三十三年增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曾王孙修,徐孟深纂。王孙字道扶,浙江秀水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初授汉中府司理。康熙十六年改调都昌知县,升户部主事,即致仕归。孟深字邃友,都昌人,康熙辛酉科举人。按本志序谓:“都昌有万历、崇祯二志,久佚不传。”按此志创于康熙二十五年,是时前志尽佚,文献无征;草创志稿,事多舛错。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吴邦宪又为增补七八年之事。按其书体裁,纲目颇为混淆,但查其传本极稀少也。都昌汉彭城县,唐析置都昌县;以县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名也。故治在今县北九十里王市镇,大历间徙治彭蠡湖东即今治也,明清皆属江西南康府。地产白瓷泥,景德镇瓷泥大半取给于此。
三郡图说一卷明刊《王奉常杂著》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世懋纂修。世懋字敬美,太仓州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好学善诗文与兄世贞齐名,而先世贞三年卒,所著诗文刊有《王奉常集》。此编世懋官九江道时,因江西布政使徐中行命纂道志而作。时九江道领辖饶州、南康、九江三府,故名《三郡图说》,一名《饶南九三府图说》。此编记饶、南、九三府之冲要僻俗之境,为明代记一道之志仅存之书。此编未成,而江西右布政使徐中行转任左使,与世懋同城而治。嘉靖时严嵩专权,杀杨继盛等,中行与吴国伦葬继盛,严嵩败,以为二人与嵩有连,而徐、吴二人为当世才子,朝议谪其官,故中行以江西右使转左使,而宗室有斗者,各发其阴事,至是中行亲草爰书,即据案而瞑,时万历戊寅十月十三目,卒年六十二岁。世懋久与中行友善,为经济其丧,收集其遗稿,归葬中行于长兴,仍以布政使礼葬也,长兴县署刊其遗稿,为《天日先生集》。此编故当时未有刊行,而刊之于世懋自著之《王奉常杂著》中,故未见于著录。此编实为官修之道志,世懋仿古图经之例。书后有世懋跋云:“令郡县长吏图其地境,而略说于图后。”于跋可知为奉藩命而修之志也。
九江府志十六卷明嘉靖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冯曾修,李汛纂。曾河间县人,正德九年进士,嘉靖初任九江知府。汛别号镜山居士,事迹未详。按本志序云:“九江郡故志岁久残缺。”按今存府志,此书最旧,是为汛及郡同知姜辂,郡人王汝宾、柳邦杰、陈守仁、何贯、陈必升、陈守信等纂辑,仅逾两月而成。其书体例,分方舆志、食货志、职官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外志、诗文志八类,凡四十八目,卷首有府城图一,各县图,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各一,九江府五县总图一。按志叙九江沿革,春秋时分属吴、楚二国,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汉为豫章郡,三国分属吴、魏,南境入吴,属武昌郡,北境入魏,属庐江郡;后尽为吴所有,属武昌。晋置寻阳郡属江州,宋、齐、梁、陈因之,隋废寻阳置九江郡,唐为江州,五代南唐为奉化军,宋为江州军,元为江州路,明为九江府,领县五,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九江郡治在德化,城前临湖水,城借为壕,有甘棠、李公、谢公、海天、郭洲诸隄。庐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郡境多高山大川,平原无多。
德化县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五年补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植纂修。植字槐堂,浙江武康县人;乾隆十四年进士,十六年任德化知县,升任松江府同知去。德化唐浔阳县地,五代时南唐改曰德化,明清时为九江府治所。县有庐山所在,自古为名区;旧事早载于府志,邑之有志,清康熙间知县宁维邦首创。此志为植纂成于乾隆二十年,四十五年知县沈锡三又为增补。其书体例,表三,曰沿革,曰秩官,曰选举,志六,曰方舆,曰建置,曰食货,曰学校,曰典礼,曰艺文;传十二,曰名循,曰邦贤,曰忠义,曰孝友,曰道学,曰儒林,曰文苑,曰武功,曰笃行,曰隐逸,曰侨寓,曰列女;录二,曰文录,曰诗录;记四,曰古迹,曰古事,曰杂记,日别记。纲目混淆,复出重沓,非体裁之佳者也。
瑞昌县志八卷明隆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储纂修。储湖广兴国州人,嘉靖四十四年由举人任瑞昌知县。按瑞昌旧志修于正德丙子岁,嘉靖乙丑知县骆秉韶延乡官陈良显、监生曹一中雠校,已而移官未就。丁卯储知瑞昌,与教谕谢顾编辑成之,迄隆庆戊辰江一鹏来摄县事,为之刻行。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职官、学校、秩祀、人物、艺文八类,凡五十七目。瑞昌置县,据本志舆地志沿革篇所叙,秦以前无考,汉为浔阳县地。三国时周瑜令程普驻兵于斯地,忽群鸟飞集军中,谶曰此祥也;既而赤壁捷音至,遂名为赤鸟镇。晋永和初省浔阳,入柴桑地,隋改为■〈言盆〉城县,唐初复为寻阳县。建中初立为场,南唐升为瑞昌县,宋因之。元属江州路。明仍为瑞昌县,属九江府,领乡八,编户一十四里,弘治五年并为十三里。按此志所述之柴桑地、■〈言盆〉城地,地犹乡焉,地之称独见之于赣省志书。
彭泽县志十五卷首不分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周岩纂修。岩字雅山,苏州元和县人,监生,嘉庆二十二年任彭泽知县。《彭泽县志》,自明万历十年邑令叶朝荣修县志九卷,清康熙二十二年邑令王廷藩重修县志十四卷,体例较备;乾隆二十一年邑令吴会川又重修,号为名书。此志为岩官彭泽时续补《吴志》后六十余年事,襄助采辑者,有邑人刘黻(东桥)、柯翘(楚埜),自戊寅九月开修,迄已卯腊月蒇事。其书体例,分星野、方舆,建置、食货、学校、典礼、爵秩、选举、列传、列女、艺文、杂记十二门,系仿王、吴二志,叙次相循,似比《王志》能肆,而较《吴志》为严,且其补缺考订,厥功甚多矣。按彭泽沿革,为汉时始置治,故城在今湖口县东三十里,三国吴尝置彭泽郡,晋陶潜尝为令于此,隋改置龙城县于东界,后改为彭泽,五代南唐时迁今治,明清属九江府。县因山为城,俯瞰小孤山,为采石以上入江路之阨塞处。
建昌府志十九卷明正德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夏良胜纂。良胜字于中,号东洲,南城县人,正德二年解元,三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进考功员外郎。尝与同省舒芳、潮九川、徐鏊四人,以上疏直谏,罹罪戍边,时号江西四谏。世宗立召复故官,起为文选郎中,迁南京太常少卿,请归。著有《东洲稿》十二卷、《谏东戍录》一卷。考建昌之名始于宋,置府始于明,领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五县。志乘宋有绍兴间胡舜举之《旴江志》,及姜得平、陈岐二《续志》,记今建昌府事也。据本志良胜自序谓:“《旴江志》经兵燹不可考见,正统、景泰间郡守韩彻,同知何恩辈,首复锐意修志不果;及良胜始克纂成于正德丙子,建昌乃复有郡志矣。”按此志实为建昌郡志首创,全编凡十九类,定纲系目,颇有体裁。今惟天一阁藏此原本,为稀世珍本。
广昌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景升修,魏宗衡纂。景升镶蓝旗人,监生,康熙二十一年任广昌知县。宗衡广昌县人,事迹未详。广昌建置,始于宋淳化间析南丰县之三乡设广昌县。邑志自元迄此志凡十修,一修于元连仲默,二修于明正德何宗嗣,三修于嘉靖丙申李乔,四修于嘉靖乙卯强仕增,五修于万历癸巳颜魁槐,六修于万历丙申陈时,七修于崇祯壬申徐时进,八修于清顺治丙申沈寅新,九修于康熙癸丑王维翰,此志为第十修。查十志今九不传,此志亦为仅存之本。按此志纂成于兵火之后,前志已大抵无存,景升为之搜求残篇,订旧增新,如同初创。其编例总为六门,审其绪次,体例亦未臻备,草率成书。如艺文志,选录蔓滥,诗有残缺之章,且于邑事无关者亦入之。
抚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黄显修,许大经纂。显琼山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三十年任抚州知府。大经临川县人,举人。《抚志》于宋景定中郡守家坤翁始成志三十五卷,明弘治中邵宝重修。此志为显守抚之三年,属郡人陈九川,徐良傅、许大经、王铣、白湄、杨诚等修之,文笔出于大经之手。于嘉靖癸丑九月始事,是岁显以奔丧南归,郡贰林垠克终其事。其书为纲者三,曰天文、曰地理、曰人道,为目二十。按抚州沿革,春秋战国时分归吴、楚,由秦汉至宋元,或隶九江郡,或称豫章郡,或名临川郡,后遂为抚州。明始置抚州府,领县七,宜黄、辛梁、东乡析于明,临川、崇仁置于隋,金豁、乐安置于宋。抚州山川,其镇山曰巴山,为临水所出焉,一名临川山。南有军峰,东有螺首,西有华盖,北有蜉蜒,东南有云林,西南有芙蓉。其川大曰临水,其浸曰千金坡,筑于唐时,累石为堤,傍开六石门,可溉田二万顷。
金谿县志九卷明嘉靖六年修,二十四年重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卷五至六)
明林初修,王蓂纂。初四会县人,举人,嘉靖四年任金谿知县。蓂字时正,一字东石,号序子,金谿县人,弘治十七年举人,正德六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嘉靖时历官南京礼部祠祭司郎中,浙江提学副使。蓂夙慕青田之学,尝与同邑洪范、黄直、吴悌,在翠云山讲学,创致知格物之说;取宋儒二十四人语录,辑为《心学录》一书。金谿自宋淳化五年割临川、安仁、贵溪三县地置县,景定间创修县志,明永乐间重修。此志是取材于《永乐志》,及《弘治抚州志》辑成。其体例分为五十四门,而无大纲,序次尚符编例。自永乐后百三十年之事,记载甚详而赅,建县以来五百六十二年之事,亦皆披载,然于永乐以后记载为略。
宜黄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尤樨章修,欧阳斗照纂。樨章字雯庵,福建晋江县人,举人,康熙元年任宜黄知县。斗照字子进,宜黄县人,举人。宜黄建县始自宋开宝间,迄清数百年间,县名未更。县志于明有嘉靖鲍凤之志,万历王尚廉之志,又有正德间邑人黄漳(濯缨)私纂之《宜黄县志考订》,天启以后未有刻本矣。樨章谓《鲍志》失之冗杂,《王志》分天、地、人三门,体似类书,皆欠志体。乃与斗照斟酌前志,订成体例凡三十余门,均随事标题,而无条贯。惟纪乡都里程民俗,尝亲临访察,较为翔实也。
乐安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二至四)
清杨之琳修,原良纂。之琳号剑华,陕西人;顺治十四年进士,十五年任乐安知县。良字鸣喜,乐安县人。考《乐安县志》,创始于宋淳熙癸卯,元至元戊寅重修,明洪武丁巳黄德民修之,正德壬申穆世杰修之,四志久佚,今之传本则以此志最旧矣。惜此本已残缺,取《同治县志》所录前志序跋,与此书所存卷互参,知全编定为地舆,建设、田赋、秩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八类,目一百有余,每类前有小引,后有志论。增正德以后之典章人物甚备,体裁庞浩。乐安置县始于宋绍兴十九年,割崇仁之天授、乐安、忠义三乡,及庐陵之云盖乡置乐安县,治于詹墟镇。县南门外有金鳌桥,构结甚巨,为县闻名胜迹;桥一名安浦,跨鳌溪,溪流涌急,建筑不易。桥创建于何时,据本志艺文志,有宋端平间萧崱《安浦桥记》,咸淳间何时《鳌溪桥记》,明成化间吴宣金《鳌桥记》。桥最后重修于万历四年邑人游升汉,升汉先世已经四次重修此桥矣。
东乡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秦镒修,饶文璧纂。镒字国重,锡山(无锡县)人,嘉靖初任东乡知县。文璧字德温,临川县人。东乡于明正德七年分临川县地置县,又割金溪,安仁、余干、进贤地益之。此志为首修,镒官东乡时亲致礼于文璧,属以撰之;又命庠生吴峦来赞厥成。此志脱稿,镒以事将去任,遂亟属峦缮写,鸠工而刻之。通许崔应极以代摄至县,亦为之厘正。其书编次,卷上原县,星分、地分、城池(街巷附)、形胜、山、水利,墟市、桥津、户口、土产,贡赋、力役、职制、公署、祀典、恤典,礼仪、武备,卷下风俗、名宦、仕宦(分进士,乡贡,岁贡、徵辟、援例、椽辟、武功、封赠)、人物(分卓异、忠义、隐逸、名士、死难、勇毅、列女、义民)、古迹、祥异、方外、著述、文类二十八门。东乡物产,据此志土产篇草之属共列数十种,其小序云:“大约东乡所产之草,可供药物者甚多,民不知采用,药则买于市耳,惟外科疡医多用之,往往得师口传,而改易其名,难证以本草也。”又贡赋篇,贡物有野味、茶芽、黄蜡、药材、杂皮、翎毛、弓、箭、弦等。
临江府志十四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管大勋修,刘松纂。大勋字世臣,浙江鄞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历刑、工左右给事中,隆庆初出知临江府知府。松字汝贞,号罗川,新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刑部郎中。时徐学诗劾宰相严嵩专擅,疏稿出松手,嵩颇恨之,以忌引归,年甫三十。遂绝意仕进,以文章诗歌适志,著有《罗川遗稿》。临江郡志据本志大勋序谓:“临江郡自宋淳化肇建,志风几作矣。前此版籍存亡,《洪武志》偶得于民间,缺逸过半。《弘治志》学士世家多藏之,独《嘉靖志》俱完。”按其语临江志书,明洪武时始焉,而未言宋时郡志成于何年,仅曰志风几作矣。《嘉靖志》书只九卷,纪载疏略,不纪天文、艺文、释老、物产。此志虽后作数十年,而纪载详明,考订精密,故选录之。按此志为大勋官临江时所修,松为总纂,同知邓原玉,通判段豸、唐诒,推官陈承勋协辑。咨旧采新,体裁賅实。其书体例,编为十四卷,卷一舆图、卷二沿革、卷三疆域、卷四建置、卷五官师、卷六农政、卷七赋役、卷八秩祀、卷九防圉、卷十选举、卷十一名宦、卷十二人物、卷十三杂志、卷十四艺文。舆图有新刻临江疆域图一、新刻临江郡城图一、新刻临江郡治图一、重刻宋临江军旧城图一、重刻宋临江军旧治图一、重刻洪武己巳志疆域图一、重刻洪武己巳志郡城图一、重刻洪武己巳志郡治图一、重刻弘治壬戌志郡城图一、重刻弘治壬戌志郡治图一、新迁临江郡学图一、清江县图一、新淦县图一、新喻县图一、峡江县图一,图凡十五,其小序云:“临江新辑郡乘,舆图要矣。追刻而编次之者,怀古重始之微也吁。”查志乘之翻刻旧志舆图者,莫若此志之备。沿革谓:宋淳化三年以清江地建临江军,清江为附郭县,并吉之新淦,袁之新喻俱隶之。元至元十三年改军为路,元贞二年升新淦、新喻县为州。洪武初改路为府,属江西省,清江仍之,新淦、新喻复为县。嘉靖五年析新淦之南置峡江县。”所叙概略。
清江县志八卷明崇桢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秦镛纂修。镛字大音,号若水,无锡县人;崇祯十五年进士,授清江知县,官至监察御史。镛明《易》学,著有《易序图说》《周子通书半解》《皇极内篇小衍》。清江建县始于南唐,属筠州,宋于清江地置临江军,清江遂历来为临江附郭邑。邑乘始于何时未可详考,但据本志镛序谓:“志为清江三百年缺典。”按其语意,则此志以前清江无县志焉。此志为邑士杨廷麟、熊化等二十八人采集,镛自总纂成书。其书以记山川、封域、谣俗、土风颇详,所记自万历至崇祯间事物,大抵无缺,万历以前则较疏略。
瑞州府志十四卷明正德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邝璠修,熊相纂。璠任丘县人,弘治六年进士,正德六年任瑞州知府。相字尚弼,高安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御史巡按。按瑞州府居江西省城之西,明时领州县三,高安为附郭县,上高在府城西南,新昌在府城西。瑞之名自宋改筠州为瑞州始,元为瑞州路,明为瑞州府,历来为江右名郡。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及《宋史·艺文志》有《瑞阳志》十卷,为雷孝友撰,时郡守周纶。元至治二年学正杨升云又纂《瑞州志》。而据相序谓:“自至治以迄正德,而《瑞志》之修,仅此一见,何其希阔寥绝甚也。”相未考瑞州宋元已有志书矣。此志为相及高安司谏胡镇,节推傅朝,生员刘弘道、朱梦昌共事纂成。其书体裁,首舆地、次建置、沿革表、山川、形势、风俗、学校、书院、宫室、祠庙、丘墓、古迹、名宦、人物、寺观、仙释诸门,为相新裁编例重纂;如天文、财赋、储恤、秩官、选举、恩例、灾祥、遗事、词翰诸门,则仍因旧志,仅增补而巳。而财赋一篇,则件系斑駮,疏注详明,取《尔雅》之例。世谓明修志书颇疏经济物产,但此志所叙物产,可谓深切详尽矣。
上高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陈廷举修,郑廷俊纂。廷举字一贤,湖广省黄冈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九年任上高知县。廷俊福建莆田县人,举人,嘉靖间任上高县教谕。上高为建城县地,唐武德五年更名高安,中和间镇南节度使钟传,奏请以高安置上高镇。五代南唐升元中改为上高场,保大十年升为上高县,属筠州。宋宝庆间改筠州为瑞州,此志修时上高属瑞州府。按此志先为知县朱孔年,教谕杜宗创修,经廷俊数年收集成稿,及廷举仕上高时,廷俊出其稿以示。廷举命训导仁和叶祯,相协校正付梓。其书于秩官一门,宋元二朝,则备载无遗;又于人物诸传,亦详述无漏。后之重修县志者,咸谓此编纪载,具存其实也。
袁州府志十四卷明正德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徐琏修,严嵩纂。琏字宗献,武邑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八年由户部郎中,出知袁州知府。嵩字惟中,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顾鼎臣榜进士,是科多出权贵。嵩自翰林院编修历官至柱国少师大学士,世宗朝官太子太师,恃宠揽权,贪贿赂;凡直陈时政忠义之士,皆为斥戮之。其子世藩为太常寺卿,父子济恶,杨继盛尝劾嵩十大罪,五大奸,嵩恕杀继盛。其后御史邹应龙极论嵩父子不法,始罢嵩官勒令归籍,居铃山,著有《铃山堂集》。袁州之名始于隋,因郡境有袁山故名;而山又以袁京处士所居得名也。明时袁州为府,领县四,宜春、分宜、萍乡、新喻。袁志创修于宋嘉定十三年,其后代有修纂,书皆不传。据本志凡例:“国初有旧志,又有续编,然求之民间亡矣。惟成化间训导陈定所修志仅存。”此志继《成化志》重纂,为嵩罢归铃山时所纂成。时太守姚惟宁,志始修于太守徐琏初成志稿。助襄采辑者,有通判毛鹏、钱士宜,郡士欧阳诚等。其书编次,卷一建置沿革、郡邑名、分野、形势、疆域、风俗、山川,卷二户口、土产、贡赋、徭役,卷三城池、坊巷、厢隅、桥梁,卷四公署、学校、兵卫、邮传、储恤,卷五坛壝、祠庙、寺观、丘墓、宫室、古迹,卷六职官、名宦、武勋、流寓,卷七科第、岁贡、辟举、吏员,卷八人物、贞节、封赠、仙释,卷九祥异、遗事,卷十至十四艺文,凡十四卷,四十一目。其书体例,于图、表、志、传、艺文,尽括无遗,捃摭于子史传纪之说,网罗金石文字,采考颇为精博。
吉安府志三十六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兴元纂修。兴元遵化人,贡生,顺治八年任吉安府知府。此志为兴元官吉安时所纂,当时相协编纂者,有郡人欧阳圭生、王辰、罗光复、康若生,其书体例,为记一、表三、志六、传十三、附录四,体约词详。吉安本吉州,元置吉州路,后改名吉安路,明清为吉安府,治庐陵县。
安福县志六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召南纂修。召南字仲文,朝邑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十二年任安福知县。安福建置,自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置安成县始;晋改曰安复,隋开皇九年乃改今名。邑志始自明嘉靖戊午张子崧作《安福丛录》,万历辛丑刘元卿作《福乘藏稿》。清康熙丁未焦荣始修县志,施闰章为之作序,书甫成旋遭滇南之役,志版煨烬。癸丑召南奉省檄征县志,得邑人邹虞春所藏私纂志稿,再征得《丛录》、《福乘》二私志,增采历年事实,编纂而成县志,首以县纪疆域,终以杂记遗事,凡二十有八门。
龙泉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扬彩纂修。扬彩字明瞻,永年县人,康熙十八年由举人任龙泉知县。龙泉为吉安府西南边属邑,即今之遂川县,界楚通粤,山高水深,形势险隘。据本志沿革,置县始于南唐时,升龙泉场为龙泉县。宋宣和间改曰钱江县,绍兴间复为龙泉,迄清未更。县志始于明景泰甲戌,久旷不修,此志继《景泰志》重纂,为县训导卢夔龙,及邑绅李士璜、郭远明、胡遵文、彭惟焯等分门纂辑,扬彩总集笔削成帙。据扬彩自序谓:“多凭绅士记忆其绪,综其大要汇而成帙。”按其书编次,总分十门,体裁未臻齐备;纪载为录耆老之回忆,与观察笔录,均未考证。与后修县志考核,此志谬误甚多。
赣州府志十二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世芳修,董天锡纂。世芳字齐美,太仓州人;正德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七年任赣州知府,官至广东提学副使。天锡宁都人,弘治九年进士,官至廷尉。赣州建置,自晋太康三年置南康郡,隋改为虔州,宋淳化间始名赣州。元为赣州路,明洪武三年改为赣州府,领县十,隶江西承宣布政司。赣之名,盖取章、贡二水;《宋史·艺文志》载,李盛章《章贡志》十二卷,及周梦祥《赣州图经》。郡志修于元时者无可考。明有弘治、嘉靖、天启三志,《弘治志》久佚,嘉靖、天启二志,犹有传本。《嘉靖志》即此编,据世芳序谓:“创自正德丙子郡守当涂邢珣,延长汀李坚为之,属草已完,而殉擢官去。嘉靖元年金陵罗辂继任,属其门人欧阳诚者润色之,将付梓,罗以更任去弗果。嘉靖戊子世芳继修之,延天锡重覆考订;并增入近事,始刊成书。”按此志纂成于嘉靖丙申,乃天锡与教授陈英,举人李国纪参互考订而成。阅其书文笔颇就简约,据事直书,无夸饰之辞,能尽志乘核实之道,宋梁克家《三山志》之流亚也。
赣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瀚芳修,孙麟贵纂。瀚芳纂修《扶风县志》,已著录。麟贵字广成,邑人,康熙十七年举人,官清江县教谕,升陕西崇信知县。麟贵尝参纂《江西通志》,署名杨麟贵。因其父孙经世,遭丙戌之难,阖家死之,麟贵甫数令,为总兵杨继养子,故蒙二姓也。赣县为赣州府附郭县,郡以赣名始于宋,而县以赣名,早见于《山海经》。郭璞注汉高祖封淮南王,置豫章郡,而赣县隶焉。按赣县自汉以来其名未更,往事先载于郡志,县志肇于何年,未可详稽。据本志瀚芳序云:“县志则概乎未之闻,或云旧有弘治刻本,亦不可考。”查今存县志此书最早,执笔者为麟贵一人,取府志所载赣县事纂成县志。其书所纪山川、人物、城阙、台榭、田赋、仙释、方伎,则捃摭尤繁,琐细毕述。名宦纪宋周敦颐于嘉祐间为赣通判,而后邑士知文章道义。明王守仁于正德间尝巡抚赣省,至赣推行十家保甲法,以为邑之光宠耶。
兴国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五至卷二十六)
清孔兴浙修,孔衍倬纂。兴浙字晴江,浙江钱塘县人,贡生,乾隆庚午任兴国知县,调靖安。衍倬事迹未详。此书非完帙,北京图书馆藏有全书。据同治《兴国县志》序谓:“此志袭用张尚瑗《潋水志林》体例,以志地、志人、志政、志事、志言为总纲,细目庞杂。”按本志官师篇,有《张尚瑗传》,记尚瑗辑前乘,仿宁化李世熊体勒成一篇,命曰《志林》。多借邑之山水以写其沉抱也。
定南县志略六卷清顺治九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祝添寿纂修。添寿三韩人,顺治间定南知县。定南建县始于明隆庆三年,都御使张翀准赣州知府黄扆议割龙南县之高砂、下历、横江三乡,安远县之大石、小石、伯洪三乡,信丰县之潭庆乡,置定南县,隶赣州府。万历十三年知县章莹始修县志十卷,此志继《章志》重修,其书分星野、气候、建置、沿革、城池、街巷、井坊、表、墟、市、疆域、山川、古迹、险塞、桥梁、陂塘诸门,叙述简约,故名曰志略。
南安府志三十五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何文邦修,刘节纂。文邦字献卿,广东南海人,正德间南安知府。节字介夫,大庾县人,弘治十四年解元,十八年成进士,授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德间以忤刘瑾谪知宿松县,转广德州判;瑾诛擢四川提学佥事,转云南兵备道,升广西按察使,历福建参政,浙江布政使,官至山东巡抚,年八十卒。辑有《广文选》《周诗遗轨》《两汉六朝文薮》诸书。此志为节纂成于嘉靖元年,文邦取而自为笔削;又经郡人秦锐校正刻成。其书体裁,尚属纯赡。按南安为今大庾县,唐虔州地,宋于大庾县置南安军,元为南安路,明改为府,领大庾、南康、上犹、崇义四县。郡志始于宋知军方崧卿,及军学教授许开,创修《南安志》二十卷,附《拾遗》一卷。明景泰间郡人蔡云翰重修,正德间郡守季斅,聘吉水曾焕,及郡进士刘潜又修。此志踵正德《季志》重纂,为南安郡志今存最古之书也。
上犹县志二十卷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卷十四至卷二十艺文志未刻(浙江省图书馆藏)
清贾文召修,蔡泰均纂。文召字仲官,甘肃伏羌县人;乾隆五十三年由举人任上犹知县,五十五年调建昌府泸溪知县去。泰均字章湖,上犹县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官工部都水司郎中,候补监察御史。按本志例言云:“《犹志》作于明嘉靖,康熙癸丑及丁丑修辑二次。至乾隆庚午邑侯方(求义)、李(珥)、李(都藩)三公,重加编辑,始有成书。然是时延泰和庶常梁君机为纂修,未告竣而梁君去,故其间仍不免有缺略。”其所叙上犹志乘之原委如是。此志之纂,因甲申岁上犹大水,旧志版片漂没无存,文召来官上犹,又延泰均纂辑,越四月志成,而文召去,知县黄宗祝继事刻成。其书体例,分图志、舆地、建置、官师、食货、祠祀、礼乐、兵防、选举、宦绩、人物、杂志、艺文十三门。据建置志谓:“犹邑隋属南康地,唐昭宗天祐二年,议建上犹场,南唐李璟保太十年上犹始为县,属昭信军。宋宁宗嘉定四年改上犹为南安,元至元十四年改南安路;明洪武元年改为南安府,太庾、南康、上犹属之,清因之。”按其所叙沿革,与南安府沿革有混淆。
瑞金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赵勋修,林有年纂。勋字建之,广东番禺县人,嘉靖二十年由举人任瑞金知县。有年纂福建《仙游县志》,已著录。据本志序谓:“瑞金前无志乘,唐宋以前事迹远不可稽。”按此志之纂,但考典籍,参之府志,询之故老而成。全编分舆地、官制、学校、人物、宫室、祀典、文章、杂志八类,每类各有小序议论务实。舆地类建置篇云:“瑞金春秋、战国、秦、汉迄五代,皆为属雩封内地,名象湖镇。唐天佑元年始置瑞金监,以其地尝掘土得金因名。南唐保太十一年升为县,太平兴国七年割地益之,元元贞二年以县属会昌,至正十九年,汉王陈友谅遣将熊天瑞得赣,据守其地。明初常遇春平赣,天瑞降,洪武初置赣州府,瑞金隶之。”
石城县志八卷清乾隆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士倧修,刘飞熊纂。士倧一名尔,汉军镶红旗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三年任石城知县。在官七年以忧去,服阕出仕,官至山东道监察御使。飞熊事迹未详。石城建置始于南唐,以四山多石,耸峙如城,以故得名。邑乘创于明弘治辛亥,崇桢癸未,邑令尚承业重修,清顺治已丑邑人董复辑有私志,庚子邑令郭尧京复修之。此志体例参尚、董、郭三志酌定,分舆地、经制、田赋、官师、选举、人物、纪事、艺文八门,子目八十四。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
长兴 陈光贻学
○福建
八闽通志八十七卷明弘治三年刊本(天一阁藏,不全,北京图书馆藏全书)
明黄仲昭纂。仲昭名潜,以字行,莆田县人;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言恉当时权贵,尝被杖,又谪其官。弘治初复起为江西提学佥事,未几乞归讲学,学者称曰末轩先生,所著有《末轩集》十二卷。闽省舆地之书,始自唐林谞撰《闽中纪》宋庆历中林世程重修之。南宋及元,皆无总志,仲昭始为此书,以统纪闽省八郡,故名曰《八闽通志》。八闽者,福建于元代始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故称八闽。仲昭之后,又有王应山为《闽大纪》,何乔远作《闽书》,明修《通志》,皆以闽为名。此志为巡抚陈道属仲昭为之,纂成于弘治三年,其书乃荟萃郡邑志书,参览历代著述以成,纪载闽地事物,最臻齐备之书。且下笔谨重,不为苟且之言,倘有考订未详,则宁缺无滥,以拯当时志乘冗杂之病。而闽省志书,亦因仲昭为之一振,如兴化、邵武二府志皆经仲昭定例,并称名书。此志原本,惜有缺卷,据闽侯萨士武编《福建方志考略》,载福州陈(郭)氏石遗室藏有完帙,今查无下落,存佚未卜,惟北京图书馆藏有全帙。
闽部疏不分卷明万历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世懋纂。世懋纂《三郡图说》已著录。此篇世懋官福建提学副使时所纂,记闽省诸郡风土、岁时、山川、鸟兽、草木之属。卷前有王樨登序略云:“寄仆吴门曰:往余不尝序足下《荆溪疏》乎(荆溪疏本《提要》江苏篇收)。盖无言不雠,请受报于予。”此语世懋曾为王樨登作序,而欲樨登为其《闽部疏》作序以报也。按此书仿樨登《荆溪疏》例,直笔记录事物,无引证考据,尽为自手所撰。世懋自序云:“岁甲申诏起为闽督学使,明年正月从福州出校汀州始,迄七月而毕八郡。”则此书纂成于万历乙酉岁,《王奉常杂著》收之。纪福建各郡之所见闻,不分篇目,分条纪载。此本外,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收之。
闽大记五十五卷旧抄明万历十年本(北京图书馆藏不全,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卷一至五十三,为最备)
明王应山纂。应山字懋宣,晋安人。福建自宋梁克家撰《三山志》,同时记地舆之书不下十数家,如《福建路图经》(见《通志艺文略》)、《福建地理图》(见《宋史·艺文志》)等,皆久佚。于明以黄仲昭《八闽通志》、王应山《闽大记》、何乔远《闽书》为最著。《闽大记》创纂于林贞恒,详定科条,未开纂而病逝,应山承其所定条例继成之。其书定例慎严,其义例有云:“《闽记》准迁、固而作,兹不赘灾祥兵事,所关大体书之,琐细不录。”按此记乃记闽中之大政大事,故曰《大记》。其书体例,首《闽记》,以闽省历代大事,用编年为次。次建置、吏治、选举诸表,以齐七政。建置表以藩司统所部八府二州,府州统属县,悉遵明制。若明以前因革,及郡名、里至、疆域、形胜之属,一览可鉴。如吏治表文武守土诸官,于明时巨细毕举,同异互见。于前代因官制不一,仅序其大略。选举表唐进士,闽人登科伊始悉书之。宋进士猥多,惟录举特奏诸科,余则不胜尽载矣。明以乡举为主,甲科大书之,不使一名而复出。次考,取法八书,若山川、风俗、食货、书籍,识其大者考述之。次世家,以《史记·闽越传》补郡志之略,如王氏割据不得不书,用欧阳修《五代史·世家》例。又次朱子,用《史记·孔子世家》例。次传,列传凡二十有八,分传首儒林,次孝子、隐逸、文苑、武功、善行、女德、仙释、伎艺。按其书编例以记、表、考、世家、传为五纲,系以子目,繁简不一,书前无总目,篇首亦惟仅标大纲,属目极不便,编缀不佳。
闽小纪五卷清康熙间周氏赖古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周亮工纂。亮工字元亮,一字缄斋,号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祥符县人。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官至御史。甲申之变,侍福王于南京,清师下江南,亮工降清,尝官福建左布政使,户部右侍郎;为闽督所劾,赴福建听审,会海盗犯福州,亮工有守城功,再起为江安粮道,后坐事罪论绞,以病卒,著有《赖古堂集》。亮工官福建久,以所见所闻,笔录之而成此书,不分志类。凡一百六十余篇,皆记闽省之物产、方言、里语、故实,其足备博闻,而名曰《闽小记》。如若罗舍之《湘中记》,宋子京之《益都记略》也。卷前有康熙五年汪楫序,及黄虞稷、孙汧如、罗耀诸序。此书为见闻笔录,记物产最多,然皆不及后之方志翔实。其值得参考者,如记汀城奇石,刊字与篆文颇异,不可辨识。又如记宗子湘(臣)为闽督学卒于官,儒生赴吊,于灵几吊诗三百首,并录其最工者几首。又如记闽省藏书家,有马寿、陈暹;马氏子孙能读能守,陈氏后昆寝微,书散如烟云矣。又有林懋和、王应钟亦藏书,咸有朱黄批点句读。又记邓原岳、谢肇淛,曹学佺有书嗜,邓则装潢齐装,触手如新,谢则锐志搜罗,不施批点;曹则丹铅满卷,三君各自有癖。如此之记录,足可备参考也。
福建通志六十四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金铉纂修。铉顺天府宛平县人,顺治九年进士,致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初巡抚福建,嘱闵人翰林院编修郑开极、广西苍梧道参政陈轼及浦田县举人陈学夔等,纂辑通志。书成于康熙二十三年,其体例分舆图、星野、山川、疆域、建置、城池、祀典、户役、田赋、学校、兵防、公署、封爵、职官、名宦、选举、人物、方伎、仙释、迁寓、列女、土风、物产、邮政、艺文、古迹、杂记、外岛二十八门,首列福建全省总图一,东至海岸一百九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海洋界一千九百里,西至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界八百十里,北至浙江温州府平阳县界七百四十五里,以福州为中。建置载:“闵当海澨,《周礼》职方氏辨邦国都鄙,以及七闽九络。郑康成注曰:闽蛮之别也,引《国语》史伯所云:芊蛮为证。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姓芊氏,居丹阳,其五世孙熊渠得众心,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熊渠之后叔熊,自濮如蛮,后子孙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秦取百越,置闽中郡,汉高帝五年,封元疆七世孙无诸为闽越王,建安初始有侯官等五县。吴永定三年置建安郡,晋太康分建安为晋安郡,属建安者七县,晋安者八县,陈永定初置闽州刺史领之。隋为建安郡,唐武德八年置都督府,治泉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上元元年置节度使,领建、汀、剑、漳、泉、福六州;寻罢节度,置都团练观察处,于是始名福州曰福建。五代晋天福、开运间,王延钧踞建州称闽王,以福州为东都,领福、泉、建、汀、漳、镛、镡七州,未几为南唐所灭,后并归吴越钱氏。宋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复为威武军,领福、泉、建、汀、漳、剑六州,雍熙二年改为福建路。迄元初俱治福州。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置宣慰使司,并江西行省,大德元年徙治泉州,三年仍徙治福州,顺帝至元后,福建诸路为陈有定所踞;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书省,寻改置承宣布政使司,清初因明制,为福建省,领福州、泉州、建宁、延平、汀州、兴化、邵武、漳州八府,福宁一州。”闽省通志,自黄仲昭始为《八闽通志》,所纪仅八府之地,其后王应山复为《闽大记》,省志稍稍而作,如《闽都记》《全闽记略》,皆草创未备。崇祯间何乔远荟萃郡邑各志,参考前代载记,以成《闽书》一百五十四卷,明代闽省通志之沿革如此也。此志乃踵《闽书》重修,是时台湾新归闽隶,州县亦新有增置,建置沿革与明志相较,每与今制不同。又台湾是属新隶,故志例别立外岛一门,特加详悉。如其金、厦二岛,虽与台湾具连海表,然原属泉州,故不另详。
三山志四十二卷明祟祯十一年重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宋梁克家纂。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乾道中累官右丞相,封仪国公,卒谥文靖。此志纂成于淳熙九年,为出克家手裁,其为文深厚明白,彬雅可诵。三山为福建省城之别称,据曾巩《道山亭记》有云:“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国,北曰越王。”三山之名,始见于此,此志是为纪述福州一郡之志,而主于载录掌故。其志例分为九门,曰地理、曰公廨、曰版籍、曰财赋、曰兵防、曰秩官、曰人物、曰寺观、曰土俗,定例精严简核。《四库全书提要》,谓其书自成志乘之一体。朱彝尊《曝书亭集》载此志跋,议其书附山川于寺观,未免失伦。论其体例,犹有余憾焉。按此志宋刻原本久绝,以晋安谢氏小草斋明抄本,传为最旧。此本原为武进盛宣怀所藏,湮而不可见者数十年,世以为明之重刻本亦绝矣。考此志宋刻以后,重刻者亦仅惟此本耳。按此志卷前,有万历癸丑林材序,及崇祯戊寅林弘衍序,据二序纪载林材得马恭敏家所抄宋淳熙《三山志》,遂谋授梓不果。后十余年材子弘衍再为考订重刻,而未言宋以后有重刻本也。又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有此志跋,谓:“《宋史·艺文志》之《长乐志》与此志其实一书,今本作四十二卷,其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卷,进士题名,乃淳祐中,福建教授朱貔孙续,附于第三十之后,但云第三十中、第三十下,未尝辄更旧志卷第,后人析为四十二卷,又非貔孙之旧矣。”按貔孙之书仅增补,而未有重梓。
福州府志四十卷明正德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林庭■〈木昂〉纂。庭榀纂《江西通志》已著录。按福州秦为闽中郡地,唐开元十三年置福州都督府,领辖实兼福建一省之地,二十一年改为福建经略使,治福州。明初改为福州府,领二州九县。福州郡志,始自东晋太元时,太守陶夔撰《闽中记》,唐贞元中郡人林谞,宋庆历中郡人林世程增修,俱仍陶书旧名。淳熙中梁克家撰《三山志》,元致和间又有续志,而今惟《三山志》独存。此志为庭棉丁父忧在里时所纂,成于正德庚辰,述及二州九县之事,体备而博。按此志原本久稀,见乾隆《福州府志》凡例载:正德志向藏闽人徐兴公家。据萨士武《福建方志考略》载:原本藏在连江刘氏东明楼,为徐■〈木昂〉旧藏本。按■〈木昂〉即徐兴公之名也。此志原本收藏之原委如此。
连江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嘉庆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菶修,章朝栻纂。菶字来邕,号韦坡,云梦县人,乾隆庚子举人,七试礼部未售,以大挑知县,分发福建海澄县,旋调连江县,以疾就闽省城就医卒。朝栻事迹未详。连江建县,肇自晋太康间;邑志始于宋嘉定间陶武纂修,咸淳间宋日隆增修。元延祐间李荣纂修,明嘉靖间唐桐,清顺治间赵国琳,均修之,康熙间陈润、郑霄又修二志,皆无可考。乾隆五年知县戚■〈山上〈弓攵〉下〉言修县志十三卷,其时前志皆佚,如同首创。此志踵《戚志》重修,志类凡二十有六,每类或析目,或不分目,采缀尚为简核。物产类尤详备,所列农产十属,为谷、蔬、瓜、果、花、木、草、藤、竹、药,及飞禽、走兽、鳞介、海错,亦弥不毕述。每以篇后引征历代词人诗文,称诵每物之昔产于连江者,以为之证,并详注每物之种类,及其形性。连江以产荔枝名,其中有桂林、鸡子、中冠、金钟、尚元红、火山、十八娘,皆为名种。如其所纪山川、风俗、水利、兵制,亦稽考详核。职官、名宦,明以来颇少缺漏。人物分目,则不免冗杂。
罗川志四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高相纂修。相江都县人,举人,嘉靖二十四年任罗源县知县。罗川即罗源县,置县自五代时闽王始,以长乐县之永贞镇升永贞县;宋乾兴初,改曰罗源。罗源旧有志,最古者,有宋人之《罗川志》,久佚,元代志书今无可考。明弘治时学谕萧夔具稿四卷,邑社师郑渭又为之增续;正德间知县徐珪创立体裁,重加纂正。此志为相官罗源时补《徐志》后四十余年之事,仍前志体例,凡二十一类,其书名亦仍前志曰《罗川志》。罗源邑乘,此志以前皆称《罗川志》,因邑有罗川所经焉,迄万历壬子,陈良谏修志八卷,始名为《罗源县志》,崇祯间章简又为增补。
古田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继祀纂修。继祀字懋承,归安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任古田知县。古田自唐开元间立县,至明万历十八年知县刘日旸始创修县志。继祀官古田时,又接纂其志条目悉加汇续,乃克成书,其体例仍依前志,以十二纲统八十余目。古田往昔人物事实,已大抵湮没无考,故其志脱漏者仍多。所核实者,惟赋役所载银矿铁冶,古田银矿,以宝兴银场,及龙岭银坑最著。宝兴在县新俗里二十九都,天禧二年始开采,明道元年岁收银九百二十五两,至绍圣二年废,明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时,累开累罢。龙岭银坑在保安里,明嘉靖二年,太监高宷开采,以利微不偿停止。铁冶县有铁坑五所,铁炉五。风俗载:畲民系盘瓠氏之后,深居幽谷,其素艺则开垦荒巅山厓,自耕自食,并有栽靛者,其田三年将成,则又弃而徙之他处耕种,又三年亦若此,故谓之畲民。古田畲民,有雷、蓝二姓,男女均赴山耕作,腰束鱼■〈晶〉,捕捉鱼螺等物。
闽清县志十卷影抄清乾隆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姚循义纂修。循义号斐园,江西浮梁县人,雍正七年贡生,乾隆六年任闽清知县。《闽清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清顺治中知县姜良性修《闽清志略》。循义修此志时,称旧志久佚无考,今存者则推此志最旧矣,其刻本余未有见,抄本今存亦仅惟此本耳。其书编例,参省郡志书,立三十二门,细目庞繁,而纪述实为不多,全书只十卷。建置沿革载:“闽清本为汉侯官县地,唐贞元中观察使王翃,折侯官县北十里,置梅溪场;五代梁乾化初,伪闽王氏始升为闽清县,属长乐郡。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姜良性,始造城垣。”山川载台山为主山,沈子岩、起傅岩多胜迹。芹山有道观,名奎光阁;宋白玉蟾尝在此山炼丹成道。又古迹、人物传,皆记白玉蟾事迹也。坊里载:宋分二乡,统十里;元析宣政里为二坊,合居仁、护仁为居护里,而省苑丘里,凡八里。明初因之,后又分居仁护仁为二里,凡九里,后改二坊五都,统图七。顺治十七年,知县姜良性始分为升平、和丰、旌良、旌善、绥来、淳化、怀德七坊乡,乾隆二年将海防屯粮割归在县,又立为一乡,通共九坊乡,凡二十四都。人物盛于宋,而元明次之,诸传如许将、许汾父子,以文章政事著闻,陈祥道、杨旸兄弟,以理学称,萧德藻之才望,皆卓可称道。科目在宋时共计一百二十四人,内首胪唱者三人,可称极盛。及明代登甲乙榜者,尚有三十六人。自顺治后历百年间,仅进士一人,乡榜十二人。杂记载:闽清风俗,事事从厚,惟火葬相沿不改,因民穷苦于无地葬身,此风久不少熄。按此志纪述,尚为简该,定例执笔者,皆出于循义一人。
兴化府志五十四卷明弘治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九,卷十五至五十四)
明陈效修,周瑛、黄仲昭纂。效字志学,直隶南陵县人;成化十七年进士,弘治十二年以南京户部郎中,知兴化府事。瑛字梁石,号翠渠,莆田人;成化五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著有《翠渠摘稿》。仲昭纂《八闽通志》已著录。宋始置兴化军,划泉州之莆田、仙游二县隶焉。元改为路,设总管府,领县三,莆田、仙游、兴化。明初改为府,领地如元;至正统间省兴化县,领莆田、仙游。志乘创修于宋绍熙壬子赵彦励撰《莆阳志》十五卷,元延祐庚申赵敬叔又为翻刻。明永乐、景泰有岳、彭二公相继修辑,皆未成书。郡志实为此志肇创,据瑛序谓:瑛纂总志,仲昭纂人物志,仲昭又别为义例。”按此志体例,定吏、户、礼、兵、刑、工六纪,每纪提其要以为纲,叙其事以为目。凡六纪、六十五纲,二百五十七目,体裁繁浩。以户纪叙述尤详,列物产、山川、乡里、赋役等纲,物产分海物考、山物考二篇。每篇又分上篇下篇,上篇分目,有谷部、菜部、药部、竹木部、草花部;下篇分目,有毛部、羽部、虫部、鳞部、介部,非惟分目之细,而记述甚详尽。山川则考述历来河川之变迁原委,以及水利之兴废。乡里一纲定例,以街巷、乡村、市镇、坊表,皆随里附入,使查索明晰,此纲述明时之乡村城镇规划制度甚详。赋役一纲,记宋时置军,有军学二赋,而与府州赋法不同,徭役分用力、用财二类,皆为宋时置军时之制也。六纪之后附《货殖旁考》一篇,记莆阳诸利之足以资养生者,并论及鱼盐布货植种饲畜之利,此篇宜附于户纪后,不宜附于书后。又人物志,附于礼纪,如职官选举入礼纪则宜,而以人物传附礼纪,以体例论,殊若未当。按此志所分纪纲目属,甚繁而细,纪载亦详密明代志书,体裁如此精密者甚少。又查此志今存原刻本,惟天一阁藏者为原本,而缺卷十至十四,五卷。清同治十年兴化知府林庆贻,据郡人陈莲峰、陈实兄弟家藏抄本,校正重梓,全书赖以得传。
莆田县志三十六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金阜谢修,林麟焻纂。阜谢嘉善县人,康熙二十七年进士,三十四年任莆田县知县。麟焻莆田县人,康熙九年进士,历任四川典试副主考,顺天乡试同考官,贵州督学使等官。莆田为兴化府属县,而立县乃先于立郡;始于陈天嘉中置蒲口县,隋开皇九年改名莆田,县境有莆山,邑在山南,故称莆阳。宋人之《莆阳志》《莆阳比事》《莆阳人物志》,实兼记今兴化府一郡。邑之别出一志,盖为金阜谢此书始。其书所记,则限于今莆田县辖境,其书体例,凡十二门,每门各析子目,以学校祥异为附,不立门目,有失之所重,殊欠体裁,书中文笔考稽,亦非志乘上品,但其书为莆田首修之志,又为仅存孤本耳。
莆阳文献十三卷列传七十四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文献十三卷、列传卷一至二十)
明郑岳纂。岳字汝华,莆田人;弘治六年进士,官户部主事、江西左布政使,著有《山斋集》。是编辑录自梁、陈至明著作凡十三卷,又取名公事迹,为列传七十四卷,万历四十四年黄起龙为之刻行,其凡例有云:“名莆阳本莆口之地,古名莆举,则仙游、兴化二县兼之。”按此编为辑录莆田、仙游、兴化三县之艺文,及名人传记,其采辑诗文以年代为先后,作者名则列于题下。列传则见本传者录焉,无传者则详其字号爵里,附于其同时有本传之人以下:其书采辑艺文列传之多,过于历修邑乘之所载也。
仙溪志四卷清铁琴铜剑楼抄元至正重刊宋宝祐本(北京图书馆藏)
宋黄岩孙纂,元黄真仲重订。岩孙泉州人,宝祐二年由迪功郎任兴化军仙游县尉。真仲至正间官兴化路仙游县提领。仙溪即仙游县,与莆田其始为一邑。按本志叙县篇谓:“莆田之与泉州,其始为一郡,唐圣历三年,析莆田置清源县,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源郡,以县郡同名因改之。县有九仙姓何,以兄弟九人登仙得名,遂改为仙游县。”此志为肇创,刻成于宝祜五年,元至正十一年,真仲又为增订重梓。其书体例,总分四十余目,无大纲,合订为四卷。据《铁琴铜剑楼书目》著录,藏有抄本,亦为四卷,即此书也。但据《福建方志考录》,注为十五卷,则真仲重订之后,或再有重订欤。而《考录》未有注明,以待将来考证也。
仙谿志十六卷明弘治四年陈文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陈迁纂。迁字槐林,仙游县人,成化举人,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参议。仙游旧志,据本志迁自序云:“邑志创于宋宝祐丁巳,至元至正辛卯,总九十有五载,已称邑志无存,遍求墨本,独得邑士傅玉成家藏一帙,可为依据而重镂之。自辛卯至于今,历年虽未甚久,然其间屡经兵燹,典籍残缺,家藏墨本千不能有一。有者惟蓝谿茅氏、西湖傅氏一二家,然又以手录数简,补其脱漏,未必尽旧时之墨本。宣德间邑之故老张乐素、茅梅涧、薛别驾辈,每叹此书之散逸,而虑后日之无传,欲重锓梓未就。成化初屏山郑检讨家居编次,未几而废。”此迁叙《仙志》之原委也。此志纂成于成化末年,迁丁艰家居时所纂,其体例,分为三十六门,别为十六卷。每门先录旧志原文,而缀新增者于后;此为史家编著显划新旧之法,俾使新旧段落分清,览者可展卷井然。纂成后,未即付梓,至弘治庚戌,知县陈文始为刻成。
仙游县志八卷清抄明嘉靖十七年本(天一阁藏)
明黄宸修,林有年纂。宸字拱宸,和平县人,贡生,先任广西洛容知县,嘉靖十四年调任仙游知县。有年字以永,号寒谷,莆田县人;弘洽五年举人,荐署萧山县教谕。正德时遣使至西域迎活佛,有年上《辟邪妄疏》,以罪谪官,后复升乐清知县,再升衢州知府,官至四川道监察御使。《仙游县志》修于明者,有弘治《陈志》,正德九年彭甫又重纂,书成未梓,嘉靖五年甫子彭大治继成之。此志之纂,为应督学江以达檄而重修,其后《彭志》仅十二年,续辑事物不多,体例亦因《彭志》稍加诠次而已。其编例为地舆、官制、学校、人物、公署、祀典、文章、杂志八类,目五十有六。于人物一类,去取论业,特为慎重,列传载蔡忠惠、叶正简于德业,傅龙图、朱绂、陈次升于忠譡,张弼、林萍于理学,以此数人为乡国典型。其次记沿革,驳斥旧志谓邑以仙游名,因汉何氏兄弟得仙之说近幻,故不录;按此志较前志纪载,为矜慎翔实。惜其原刻本不传,今仅存此抄本,视其笔意纸张,为清中叶时之写本焉。
金门县志二十四卷民国十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刘敬纂。敬闽县人,事迹未详。金门合群岛为一县,置县始于民国四年,县境为七十余里,而洋面所及,则宽广约四百余里,是为海防险要之地。未置县前,为同安县与马巷厅属地,故旧无县志。清道光十六年林焜熿纂《金门志》十六卷,同治十二年林豪又为续纂,采摭宏富,颇称翔实,但其为建县以前之书也。按此志体裁,同于乡镇志之体类耳。此志为建县后纂成,计凡二十门,目一百二十有一,约二十八万余言。以纪载金门立县,及地理、经济、物产、人文、历史、海防、兵事甚详,于海防一门言之,特详所叙防海筹议之策,甚有卓见。此志纂成后未有付印,原稿存于金门县署。据《福建方志考略》载:稿成未付印,写本有二,一藏县署,一藏福州刘氏家。此本即为刘氏所藏之稿,县署所藏之稿,今藏于福建师范大学。
泉州府志二十四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阳思谦修,黄凤翔纂。思谦字生白,宝庆府新化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铜梁知县,万历三十二年任泉卅知府。凤翔字鸣周,号仪庭,晋江县人,隆庆二年进士,历官吏、礼二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所为文尔雅深醇,著有《嘉靖大政记》《嘉靖大政编年录》。泉之名肇自隋唐,历五代则统辖无常。所谓古之泉州,犹兼福、兴、漳三府之地,元置泉州路辖境与今府地无大更变,明时为府,领附郭曰晋江,外县六,南安、惠南、德化、安溪、永春、同安;而同安地,兼金、厦二岛。考泉志,自宋始,有《嘉定》《淳化》二志,明志始于嘉靖四年知府高越所修,隆庆二年知府万庆重修。此志为思谦官泉州时延凤翔属草,林志唯、李宗谦、何樨孝、苏宏家等,襄辅辑成。其书体裁,仍《隆庆志》例,定为八纲,以纲统目,通记泉属七邑,俱备无遗。《隆庆志》于沿革作谱,而总叙阙如;此志则颇叙原委,但简略不详。疆域本属一定,而泉州在宋,则与漳州争界,于明南安又与安溪争界;故分疆定域者难之。此志于疆域收材罗辑虽富,而未能断定界限。于山川、徭役、田赋、戎祀、吏治诸项,则较备而简核。于人物,立理学、气节,功业、文苑诸传,显著者,人物彬彬乎棹楔相望,而不免泛滥。又记金门、厦门二岛,自嘉靖中倭寇奔突事,则另有别传记之。
晋江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方鼎修,朱升元纂。鼎字牧邨,海丰县人,举人。乾隆二十八年任晋江知县。升元事迹未详。晋江属泉州,自唐以来素称名邑,于人物,文学有欧阳詹,理学有蔡清,政事有梁克家,皆炳麟史乘,宿为文物之乡。然邑乘仅此一种,嘉庆间胡之鋘重修,而未刻。此志体裁效明黄文简《泉州府志》,分为九纲,曰舆地、曰规制、曰版籍、曰学校、曰秩祀、曰官守、曰武卫、曰选举、曰人物,九纲之外,又立杂志一门,凡十卷。卷后又附词翰一门,选欧阳詹等,有关晋江山川、风土、民情事迹之诗文数十篇,分为六目。此志原刻本今极稀见,此本前为吴兴刘氏收藏,今归公有。同治十六年彭鍪补刻重印,今徐家汇藏书楼及历史文献图书馆所藏,多有此补刻重印本。
南安县志二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刘佑修,叶献论纂。佑字伯启,鄢陵县人,顺治十七年进士,授南安知县。献论字曰卿,南安人,顺治九年进士,官满城知县。南安置县,始于唐贞元间,邑乘创修于明弘治甲子,再修于崇祯壬申。此志继《崇祯志》重修,成于清康熙壬子。其书体例凡十门,曰疆域、曰规制、曰防御、曰田赋、曰典礼、曰官师、曰科目、曰人物、曰艺文、曰杂志。每门均有小序,所析子目甚冗杂,亦无序次,又纪载疏略,考订未详。
惠安县续志十二卷清道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娄云纂修。云浙江山阴县人,监生,道光十二年由崇安县星村分县县丞,提升惠安知县,居官仅九月即去。此志为云官惠安时,续嘉庆八年知县吴裕仁所修县志而作。卷前有福建盐法道王耀辰序,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凯序,及云自序。王序有云:“惠安自宋太平兴国始县,五百余年乃有明邑人张襄惠(岳)嘉靖庚寅八年志,又八十余年,万历壬子四十年,宜春杨续修之志。我朝一修于雍正庚戌八年王君泽椿,再修于嘉庆癸亥八年吴君裕仁。”按王序述《惠志》原委梗概已具。此志续《吴志》后三十年之事,且补《吴志》之缺漏,其体例为十门,凡十二卷。卷一舆地志,《吴志》舆地,只载山川封域较详,而不载距省距京之道里,则远近不明。又志险寨。不能详山陵之表里,志海防,而不详巡哨之法制,则防范未周。故此志续增道里、关隘、海防三目。卷二建置志,《吴志》建置既定,而后有屺而复修者,有踵事而续增者,有忘而失载者,此志悉续增之,凡七目。卷三政事志,续补户口、田赋、盐法三目,续《吴志》后三十年事。卷四礼典志,《吴志》礼典载祀制已详,而仪节未备,此志续以祭祀各仪;如述社稷坛祭之仪节,纪及耕耤器物,农具赤色,牛一黑色,耔种一青色。耕耤人役,耆老二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农童六人唱歌;其记仪节细详如此。以下诸卷,如职官自嘉庆八年增至道光十四年,自知县迄场官,分为六目。选举志分六目,增嘉庆进士一人,举人增雍正一人、乾隆十四人、嘉庆八人、道光十二人。又增恩赏进士,乾隆一人、嘉庆一人、道光一人;恩赏举人,自乾隆至道光十四人。又增武科进士十三人,增补《吴志》缺漏多矣。人物志,列传凡九,增自明至道光一十人,而文苑传增宋人卢仁。艺文志,《吴志》分文集、诗集,殊非体裁;此志定例三目,增诗文之足资可征文献者收之。金石志,《吴志》无此门,惠安古鲜金石,此志所收石刻自唐至明。祥异志只增人瑞一目,登年逾百岁者二人。按此志续补前志缺漏得宜,颇具编例。查此志经咸同间兵乱之后,原本今存绝少。
同安县志三十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吴镛修,陶元藻纂。镛浙江钱塘县人,乾隆举人,乾隆二十九年任同安知县。元藻字篁村,邑人,事迹未详。考同安县志,宋有钱绅修志十卷;明有成化戊辰、正德丙辰、隆庆戊辰、万历壬子诸志,均久佚。此志为镛仕同安时,踵康熙五十二年知县朱奇珍所修县志重修。凡取裁断限,悉归元藻之手,镛及罗棣亭、黄雪崖,相与商榷而考订之,邑绅黄近光、叶景若、刘允彰、庄子超各任分纂之职。书成于乾隆丁亥,卷三十,分星野志、沿革表、疆域志、城池志、山川志、水利志、都图志、田赋志、学校志、典礼志、军志、海防志、征抚志、坛庙志、寺观志、署解志、驿传志、古迹志、邮政志、风俗志、物产志、职官表、选举表、名宦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术志、仙释志、寓贤志,艺文志、外志诸门。其书体裁,仅用志表两体;于海防叙述最详,凡澚澳之属内港,属外洋者,朗若眉列。是时同安于外洋诸岛,惟厦门有同知驻之,于金门、马港有通判驻之,由兴泉永海防兵备道直隶管辖。而水师之操练,营汛之防守,及风信潮汐之时候,皆参稽博考,著之于篇。同安建县,据沿革表小引云:“晋时曾以同安称县,未逾年即废;及五代王廷钧复升场为县,遂立县一成不易。”同安疆域,周迴九百有余里,为泉、漳、台三郡咽喉,为海防重地。同安水利,以海为归,固不患潦患旱;故陂塘(今称水库)、堰坝为水利要策,旱可利以灌溉:若或久潦,陂塘溃溢,因入海为近,亦不致酿成大灾。故邑有陂塘堰坝数十。
安溪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黄怿修,林有年纂。怿字德和,浙江萧山县人,举人,嘉靖五年任安溪知县。有年纂《仙溪志》已著录,而纂此志时,年八十有九矣。按《安溪县志》昉于正德辛巳,嘉靖己丑又重修。此志体例,分地舆、官制、学校、人物、公署、祀典、文章、杂志八类。安溪自南唐保大十三年建置,明时属泉州府,领归善、积德、金田、修仁四乡。邑境多温泉,以蓬溪汤、横山汤、金汤、叶汤、大深汤最著。形胜东濒滨海,西北连汀、漳地,有安溪环迴县境,农产饶富,据土产门所载,谷有粳有糯,有一年一收、一年两收者。稻种有白香、白占、青占、旱赤、乌■〈禾示〉,畲稻等,占稻、畲稻能耐旱。占稻者无芒粒大,其色有白有斑有赤,出自占城,宋真宗时,以福建田多高仰,遣使至占城求稻种,以遗民种之,其后又给种以江、淮、两浙种之。麦有大麦、小麦、米麦、穬麦。粟与粱相类,大者为粱,小者为粟。黍叶似芦,高丈余,结穗如稻穗,散垂不毛。■〈米癸〉似黍而粒大,绵花俗曰吉贝,蚕一种曰原蚕,一种大而黑曰番蚕,好温恶寒湿。按其土产一门,述及产物名称种类形态,与裁养方法,较他志纪载详矣。
漳州府志三十八卷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袁业泗修,刘庭蕙纂。业泗江西宜春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四十年任漳州知府。庭蕙漳州漳浦县人,万历八年进士,历官云南提学使、广西参议。漳州于唐仪凤三年建州,明洪武初升府,领县十,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南靖、诏安、漳平、平和、海澄、宁洋。漳州在宋有《祥符图经》,及淳熙、嘉定、淳祐三志,于元无考,明有正德、嘉靖二志,及万历癸酉、癸丑二志。此志为知府闵昭余议创修,庭蕙与张燮、徐鸾等纂,业泗继事主修,纂成于万历癸丑。观其书中职官选举,增至崇祯元年。其编例,为纲十二,曰舆地、曰规制、曰赋役、曰秩官、曰兵防、曰人物、曰坊里、曰风土、曰古迹、曰灾祥、曰方外、曰艺文,每纲各系子目,子目以十具循序,段落分明,开卷井然。
厦门港纪事不分卷清三千客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窦振彪纂。振彪金门镇水师总兵。厦门港为思明县地,清道光十年思明知县周凯修《厦门志》十六卷,为志书之始。此纪为振彪任金门镇总兵时所作,书不分篇目,据事直书。有吴兴姚衡(雪逸)跋略云:“怡悦亭尚书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日奉命至台湾,密访总兵达洪阿,道(员)姚莹戮夷冒功一案。于次年正月十九日放洋金门镇,弁兵护至崇武海口而还。水师军门窦振彪,派千总蓝雄威,带缭手与舵兵二名护行,携书二册,言沿山海诸山之状,及沙浅风暴,南起琼州,北尽金门,无不备载。归乞窦将军录其副本,因乞武陵周敬五兄照录,而自绘图焉。校正既竟,为识其后。”今存此本而亡其图矣。
海澄县志二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胡鼎修,陈寅亮纂。鼎庐州府合肥县人,康熙十一年拔贡,二十五年任海澄知县。寅亮字国玙,海澄县人,监生。按本志所述,海澄本尤溪县地,旧名月港;唐宋以来,为海滨一大聚落。明正德间,民私造巨舶扬帆外国,嘉靖四十四年始置县,迄崇祯五年,知县梁兆阳创修县志。按此志为鼎官海澄时踵《梁志》增纂,其书体例,凡二十四类,纪载翔实,不务革故纷更,浮华夸耀。例如前志述物产货贝之属,凡从外国贾舶至者,悉列卷内,失实之甚。明代海澄为外艘停泊所,但自万历癸酉后,外艘则集于厦岛,载笔者犹以奇货为海澄所产焉。此志能更正旧志夸耀失实之弊,亦为志乘核实之一道耳。
长泰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懋建修,赖翰颙纂。懋建字介石,镇海县人,雍正乙卯京闱亚魁,乾隆十三年任长泰知县。翰颙平和县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充国史馆纂修。长泰自南唐始建县,至明嘉靖间邑令萧廷宣始创修县志,至张杰夫任知县时,志始告成。继是有方应时为《万历前志》,管橘为《万历后志》,清康熙丁卯邑人叶先登为《续志》记事仍多疏略。此志成于乾隆辛未,其书体例本之《管志》,而以叶先登《续志》为参订,更增补六十余年之事,新旧参稽,栉比掇拾,颇无渗漏。所定志类十二,曰舆地、曰规制、曰学校、曰赋役、曰典礼、曰兵防、曰秩官、曰选举、曰人物、曰风土、曰艺文、曰杂志,每类各具子目。杂志兵燹一目,载嘉靖中倭寇逼城之事甚详,及郑成功据岛招集,亲率众万余来攻长泰。康熙十七年成功子郑经,于五月以巨舰攻海澄,六月初十日得之;遂乘胜又来攻长泰,城守黄辉开门导之入。如此类纪载,均可资史传以相参证者也。查此志原刻本,今极罕有,民国二十年长泰县长谢梅年曾为校印。
诏安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秦炯纂修。炯慈溪县人,康熙二十一年进士,二十八年任诏安知县。诏安本为漳浦县之南诏乡,明嘉靖八年始析为县;自建县后百余年,崇祯十年丁丑,知县胡学鸿创修县志十卷。此志继《崇祯志》重修。其书体例,分图志、天文、方舆、建置、祀典、学校、武备、贡赋、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十二门,子目九十,事增于前者倍余。方舆志载:诏安疆域,东抵漳浦界,西抵饶平界,广一百里;南抵海,北抵平和界,一百二十里。山川志载:诏安之山,自五岭、龙门、九牙而来,大峰突起者,为祖山。大峰之西曰小篆山,大峰之中出者,曰点灯山,曰奇金峰,曰六洞山。大峰之西南曰檺仔林山,日初稽山,初稽即九侯山,多胜迹。非大峰之支山者,有葵岗山、双岐山、东山、望阳台;望阳台在南门外,有石甚巨高,耸秀如屏。川有两溪会注沔洲,曰东溪,日塘东溪;支溪有赤水溪、大陂溪、走马溪、抗内溪,水之汇者,有龙潭,在三都,周六七里,其深不可测,可灌田数百亩。又有大果湖在二都,湖山盘礴十里许,为避暑处,虽盛夏,若隆冬然。武备志兵制载:县民兵即机兵,原额一百八十二名,隆、万以后减至八十二名,弘治二年制定选取民兵,须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凡州县七百里者,每里二名;二百里者,每里三名;三百里者,每里四名;而一百里者,每里五名。其编队伍悉照军法,每五十人为一队,设总甲一名,统小甲二,每小甲二十五名,此叙明弘治时福建民兵制度,于他书少见。查此志久已稀见矣,同治十三年曾为重刻。
云霄厅志二十卷清嘉庆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薛凝度修,吴文林纂。凝度江苏无锡县人,嘉庆六年进士,十九年任云霄厅同知,阅年去,二十一年复回任。文林云霄厅人,举人,事迹未详。按本志建置载,“云霄为古镇,名日开岳。始属绥安县,唐时属漳浦县,元至元间始置云霄驿。明设海防馆于此,以督捕通判驻之;清初为镇,驻镇守总兵。乾隆元年移漳浦县丞驻其地,嘉庆元年,始置云霄厅。”此志为厅志之始创,系从漳浦、平和、诏安三县志书中,掇拾补凑而成。其书所析门类,分舆图、方域、学校、民风、户口、土田、物产、祀典、兵纪、规制;秩官、宦绩、选举、人物、列女、名迹、艺文、灾祥、纪遗十九门。物产门宝之属载:“云霄水晶出于水晶场,小者皆不中器用,惟仙人亭山后,乾隆间尝产绿晶,围径寸长一指者,价百金。”查此志自咸、同间兵燹之后,原刻本百无一存,民国二十四年云霄县长雷寿彭为之重印,为铅印本;书后增附录一卷,载民国元年废厅改县之议案。
延平府志二十卷明嘉靖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陈能修,郑庆云,辛绍佐纂。能字大用,岳州府华容县人,正德九年进士,嘉靖初任延平知府。庆云字舜祥,南平县人,正德九年进士,历任潜山、南昌知县,官至南京礼科给事中。绍佐顺德县人,官延平府永安县教谕。按此志陈能序谓:“延平志始于宋端平间,明弘治庚申,郡守孙衍聘莆田王仲昭为之,其后胡九峰又续为之,未及成而九峰死。”按此志系据九峰未竟稿而重修,全书列地理志四卷,食货志一卷,官师志五卷,选举志一卷,人物志四卷,艺文志二卷,方技志一卷,祥异志一卷,拾遗志一卷。其叙一郡之典章故实,及地理人物,无不具备。据沿革载:“延平之名,始于东晋时置延平县,隋升为泉州,唐为延平军,五代为延平镇。宋为南剑州,元为南剑路,明为延平府;领县六,南平、将乐、沙县、尤溪、顺昌、永安。”延平形胜险要,负山阻水,为闽省襟喉;府境有剑溪、樵川环遶,当水陆之会枢,明时为兵防要隘。
延平府志三十四卷明万历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九至十七)
明易可久修,吴必学、林瑄纂。可久宜春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万历初任延平知府。必学南平县人,嘉靖十六年举人,官临江府同知。瑄南平县人,贡生。延平郡志,自弘治间黄仲昭所定体裁,已具典型规矩,嘉靖初郑庆云重修,始臻齐备,嘉靖三十六年彭澄又修府志二十二卷,诸书久佚,惟《郑志》独存。此志继《彭志》重修,体裁以新修《福州府志》式,兼取郑、彭二志之所长,义例愈备;又延平府于嘉靖十四年析尤溪置大田县,领凡七邑,此志与《郑志》所载属邑有异矣。可惜今惟存此残书,无从窥其全书之体例也。
南平县志二十五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夔修,邹廷机纂。夔字舜一,镶白旗人,监生,康熙五十六年任南平知县。廷机南平县人,康熙举人。南平为延平府附郭县,古南剑州地;往事久载郡志,而邑之专志,自明正德、嘉靖间创修,为黄末轩所纂焉,凡一十有七卷。此志为夔官南平时,延廷机与邑诸生翁兆行、杨誉、施晋等,采辑而成。其书体例,为六纲,凡四十有二目,定例则繁简得当,叙人物,于理学传尤为斤斤谨重,以延平四先生冠之首。按《宋儒学案》谓延平四先生者,为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皆尝讲性、理之学于延平。据此志所载四先生之事迹,杨时则游宦于此,朱熹父尝谪居尤溪,寓于溪南郑氏而生熹也,熹少尝学于李侗者也。罗从彦之先,自豫章迁南剑,因家剑浦。惟李侗则世为延平人。此志《理学传》四人并收,而其小序有云:“四贤渊源,一脉过从;讲学胜迹犹留,且其子孙裔孙,现隶邑里者较多。”所谓延平四先生者,《宋儒学案》亦谓四人皆尝讲学于延平,固不必言其是否为延平人也。此志并载四人,则非附会夸耀。但其小序所言,讲学胜迹犹留,子孙裔孙隶邑里者较多,似为杨、朱二人争籍。然杨、朱讲学则非独于延平一方,其子孙于数百年间之支系迁布,亦非尽在延平一地也。
顺昌县志十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八)
明马性鲁纂修。性鲁字进之,溧阳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十三年以兵科给事中谪任顺昌知县,任满升寻甸知州。按本志沿革载:“顺昌置县,自南唐时始。其后何氏《闽书》亦谓南唐以永昌场置顺昌县。”但按《十六国春秋》有云:“闽永隆二年王廷钧取永平、顺昌二城。”则顺昌之名,不自南唐始有矣。顺昌志乘起于何时,未可稽考,然据此志性鲁自序有云:“旧志义类不伦,统纪不明。”则此志以前,顺昌已有邑志矣。按此志之编纂,为性鲁首集诸生,翻检旧载,采访闻见,汇辑成草,继属学僚编次成册,仅二月脱稿。其编纂有绪有法,若无旧志或志稿,则成书不能如此之速。其书体例,凡十门,各系子目,义例整严;万历《顺昌县志》舒俸序,称其文质具备。阅之诚然。
沙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四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林采修,邓文修纂。采号梅庄,广西平乐人,康熙举人,康熙三十六年任沙县知县。文修字观成,别字燝区,沙县人,康熙十一年举人,十二年成进士,终身未仕。《沙县志》宋元无考,明嘉靖十五年,知县方绍魁创修,二十四年知县叶联芳重为修纂;万历十四年知县袁应文修而未成,十九年知县徐显臣继成之,皆属黄文梯执笔。此志踵辛卯《黄志》重修,增补百余年之事物,其书体例,凡十二类,曰方舆、曰疆域、曰建置、曰山川、曰田赋、曰学校、曰祀典、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杂述、曰艺文,每类各具子目。其编例仍依《黄志》门类,而增纂事物,则新旧分明,虽仍旧例,如同新纂。又行文简雅,绝无冗沓之病。
尤溪县志七卷明嘉靖九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四至五)
明李文兖修,田顼纂。文兖南海县人,正德举人,嘉靖三年任尤溪知县。顼字希古,号柜山,尤溪县人;正德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礼、兵二部郎中,湖广提学佥事,贵州提学副使,著有《太素集》二卷。历修尤溪县志,尤字皆作■,未详何义也。县有志始创于宋庆历间邑令宋咸,迄元纂修无可考也。此志纂成于嘉靖六年,为今存县志最古之书,其书凡七卷,卷一地理第一,卷二建置第二,卷三田赋第三,卷四祠祀第四,卷五官师第五,卷六人物第六,卷七选举第七。观其目次,似为未竟之稿,而即以付刊。书中纪载,亦疏略缺漏。地理志首沿革形势,谓建县始于开元二十二年,时经略使唐修忠,以书风其民酋长高伏以千户附之,至娖娖始内附,二十九年即其地立县,隶福州,此为纪其建县之始焉。次叙形势,引旧志云:“双峰北耸,二水东流,惟山翼其西,象山揖其南。”按此志以邑之伏狮为镇山。纪河川,言邑境有尤溪,旧名沈溪,后人因避王审知讳,故去水名成尤,县因以名。纪乡制,县有常平、兴文、进城、丰城四乡,乡之领属,宋为里,元改为团,明改团为都。田赋志,首列户口表,宋主户一万七千七百五十二,口三万八千一百八十八,客户三万三千四百二十二,而无口数。元户一万一十四,口三万五千五百六十三,未分主客。明户分民、军、匠、校尉、力士、医、铺兵、僧、道诸项,口分男子、妇女,嘉靖元年载,民一千五百,军六百五十三,匠一百八,校尉力士共三,医三,铺兵三十六,僧五十七,道一。口:男子二万五千七百六十六,妇女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次列田、地、园、池、山表,自宋迄明。嘉靖元年载,总数二千四百六十一顷三十八亩五分。三列税粮表,自宋迄明,据嘉靖元年载,总收夏税,官三十六锭三贯五百三十三文三分,民一百九十二锭八百八十四文,秋粮米,官二千六百七十石七斗五升一合四勺四抄二摔五圭,民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一石七斗六升三合四勺五抄。按赋税用表之例,明晰易查,而所列者以年为次,间多缺漏,各表惟嘉靖元年一格无缺。
建阳县志十六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冯继科修,朱凌纂。继科字斗山,番禺县人,举人。嘉靖二十八年任建阳知县。凌字龙冈,建阳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佥事。按此志体例,分图、纪、表、志、传五体,图有县境、县郭、儒学、书坊诸图各一,而不列八景图,以严史例焉。纪以编年例,记县之大事;如所记元至正间陈友定据福建,建国号曰汉,移都于建阳之事,乃建阳之要史也。表四,日历代职官年表,曰杂属官年表,曰历代选举年表,曰封荫例授等表,体取年经事纬之法。志十,曰封域志、曰山川志、曰风俗志、曰治署志、曰户赋志、曰储恤志、曰学校志、曰秩祀志、曰艺文志、曰杂志,观其体裁划一,叙事足征。传首列朱(熹)、蔡(沈)二世家,次列人物传凡一百六十五人,以时代编次。此外又列总序一编于图表之前,以叙述修志义例,及考证邑之沿革,但与纪县一篇有重出处,非体裁之纯善也。按此志注朱凌总纂,又有邑人卢秉义、余镗等为助编纂,金华胡子器为助定例。其书成于众手,而体裁修辞一律,是经朱凌所笔削也。
浦城县志十六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黎民范纂修。民范江西南城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任浦城知县。浦城志可考者,明成化己亥知县刘珩,属教谕胡昱纂辑。此志承胡昱之志重修,为民范及教谕陈元葆等所纂,元葆莆田人,举人。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食货、官师、政教、人物、祥异、诗文八门。于舆地,纪道里四至远近甚详。于建置,纪津梁之举废无漏,于食货,所叙物产沃瘠,户口登耗,则概括靡遗。其余各门,以编年纪录皆详记年月。人物则首重理学,宋儒真德秀生长于其地,朱熹亦尝讲学于此,持之为邑之光宠。按此志所考沿革,未能详确;谓建县始于东汉建安间,置临浦县,唐嗣圣六年改武宁,天宝元年改载兴。后唐同光中更名浦城,宋德祐初置忠安军,元复名浦城。后世考识者,多议其误。《嘉庆县志》于沿革一门广摭博采。考证前志之误,县实于唐天宝间更名浦城也。
松溪县志十四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九)
明黄金纂修。金林宁县人,监生,嘉靖十四年任松溪知县。《松溪县志》创修于明正统间,知县张绅修而未成,成化时尝继纂,亦未付梓,弘治十八年知县陈槐重修,至正德二年刻成。此志踵陈槐志重修,为教谕廖芝与邑士寅敬斋、郑宗、李平冈、徐科、李镗等采辑,删定去取,则一决于金。其书体例,分为十四类。沿革载:“松溪旧为松源镇,南唐保大四年,升镇为县。宋开宝八年,改松源为松溪。”水利言邑有九陂,颇获灌溉之利。赋役有颜料、沉香、真香、珠料、斗珠等税。食货有坑冶一目,载邑之吴家山坑穴产银;宋绍兴间匠作李重四见大漈岩下有银矿盘结,遂私采冶炼,闻于官被封闭。洪武三年丽水县民潘子芳为坑首,自备工本开下官等坑,认课申过户,仿农田则例,每夫受田六十亩,岁纳粮米六石。准银六两,永乐后收回官办,开场置局,命内侍守之。又铁冶一目载,铁坑一在东关里,一在松溪里,洪武间置,岁办铁二千四百九十二斤。
政和县志八卷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车鸣时纂修。鸣时归善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二十五年任政和知县。政和于宋政和五年建县,县志创于知县黄裳与典史郭斯垕,自建文间采辑,至永乐二年乃蒇事,成县志四卷。其书原本久佚,天顺三年,知县张琛曾为重刻。此志为鸣时官政和时,集邑之诸生采辑而成;所定体例,以天、地、政三者为纲,天之纲,列星序;地之纲,列疆域、形胜、山川、物产;政之纲,列城池、仓库、征赋、徭役、户口、食货、岁用、屯堡、祠庙、学校、风俗、祲祥、科贡、传记、艺文。书中纪述,仍依《郭志》原文居多,增补《郭志》后百余年之事,记载简略。惟田赋、徭役、户口、食货诸门,纪载为备,于食货纪县有铁厂银矿,在东平里有■〈釒盧〉场,元时始开,规模甚巨,场地广数百亩。
邵武府志二十五卷明弘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八至十六)
明陆勉修,黄仲昭纂。勉字懋昭。江阴县人,成化举人,弘治中任邵武府同知权郡事,后擢南京刑部员外郎。仲昭纂《八闽通志》已著录。此志创修于知府夏英,延仲昭编纂,英去,由同知陆勉摄府事,继主修志事,书成于弘治乙丑。按沿革载:“邵武初名昭武,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立昭武镇,寻升为县,晋惠帝元康元年,以避讳改名邵武,明帝太宁元年曾改名武阳。宋太平兴国四年建邵武军,元改为路;洪武初改为府,隶福建布政使司,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四县。”郡志原委,据本志仲昭序云:“成化初郡守冯公孜尝修之,成化末郡守刘公元复修之,皆祖元陈士元《武阳志略》,及宋上官氏《和平志》,而纂集者也。论者谓《冯志》太繁,《刘志》太简,繁则简帙浩重,恐郡人不能尽得也;简则纪载阔略,恐文献或不足征也。”按此志则合成化冯、刘二志,概括增损而成。其所发凡立例,体义甚佳,又繁简得宜;事无巨细,莫不尽载。至于选择去取,皆足以资实用者述焉。兹观此志体例之所善者有数端:于山川则别其夷险,以示防守之策。于户口则较其洧长,以验教养之实。于土田则稽其菜辟,以行劝惩。于陂塘有蓄水灌溉之利,而亦有溃溢之害,使民知其利害因革。于学校则示以古今为学之法,于祠庙则示以邪正去取之辨。总其书之所长,乃仲昭自序所谓其志之所资用于实用者也。
重纂光泽县志三十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盛朝辅修,高澍然纂。朝辅思南府安化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十八年任光泽知县。澍然字雨农,光泽县人,嘉庆六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光泽县志》始于明宣德初训导朱徽,其后有正德戊寅志;万历癸丑志,康熙癸亥志、康熙戊子志、乾隆己卯志。此志继乾隆己卯志重修,据朝辅序谓:“出雨农专笔,不设分编,委成一人。”其书体例,分表、略、传、录四纲,曰时事表、曰官师表、曰选举表、曰恩例表;曰舆地略、曰山川略、曰陂塘略、曰风俗略、曰学校略、曰武备略、曰赋役略、曰建置略、曰经籍略、曰金石略;曰列传、曰儒林传、曰文苑传、曰孝友传、曰忠节传、曰良吏传曰武功传、曰义行传、曰高士传、曰方技传、曰方外传、曰列女传,曰宦绩录、曰寓贤录、曰杂录、曰叙录,其体裁近于传纪史法。以志例而论,殊若失宜。门类甚繁,而内容疏略,如物产一门,为志书之首要,而竟缺如。于水利专载陂塘略一门,其余岂无。其陂塘略小引有云:“光泽山县,陇田三之一,皆可坝可堰,以畜以泄,而水利兴。”按其所谓陂塘者,即今之水库,光泽陂塘最著者,有江家陂、赤岭上陂、上洋陂、杨梅陂,具在山谷,用以蓄水溉田。
建宁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燝修,陈恂纂。燝陕西临潼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建宁知县。恂事迹未详。此志创修于知县袁植,延李嗣元编纂未竟,其后知县陈子逵,聘徐中恒续编,亦未成书。康熙十一年燝调知建宁,见县志未成,延恂赓继参订,始克告成。其书体例,凡十二类,目六十有一,类目颇杂,载笔者三易手,文辞各异,义法不一,颇见其散乱也。
汀州府志十七卷明弘治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九至十,卷十三至十四)
明吴文度修,杜观光纂。文度字宪之,南直隶江宁县人;成化八年进士,弘洽初尝以南都御史出守汀州,官至户部尚书,著有《交石类稿》三卷。观光饶平县人,弘治间任长汀县教谕。汀州沿革,于晋太康时为新罗县地;迄唐始置汀州,天宝初曾改为临汀郡,寻复旧名。五代及宋皆为州,元改为路,明升为府。此志修时,汀之领县有八,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郡志见载《宋史·艺文志》李辠《汀州志》八卷,久佚。元则无考,明志今存者,惟此志耳;惜此本残缺,志类撰人,皆依据乾隆《汀州府志》载《弘治志》刘震序谓:“此志为杜观光及分教梁鏄,合八县志订删而成。”又考其原书体例,有建置、沿革、山川、风俗、制度、文物、宫室、学校、土产、贡赋、古祠、异迹、诗文诸门,体裁尚属完整。
临汀汇考四卷清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澜纂。澜字蓉江,长汀县人。此书经刘明凝、廖桂辛、刘有容校订而后刊行。澜自序略云:“汀州府志顺治中元仲、媿曾两公,逊谢不为;以致《明史·艺文志》中,府皆有志,汀州独无。媿曾言修述大事,必以待之后贤。今二百年矣,家弟心泉旧有《郡志补正》,乃就其中厘次而增辑之,名曰《临汀汇考》。”按澜序言《明志》汀州无志,而《永乐大典》收录《临汀志》,洪武时之书也。弘治十年吴文度修府志十七卷,嘉靖六年邵有道修府志十九卷,祟祯十年唐世涵修府志二十四卷,今三志犹存,何《明志》不著录。此书只四卷,而记述繁重。卷一建置、方域、山川,卷二人物、乡行、女贞,卷三政绩、流寓、风俗、畲民、典制、兵寇,卷四物产、轶事、山鬼、淫祠,凡十六门。汀州建置,原为侯官县地,唐开元二十一年以福州西建州,因长汀溪以为名也。其时领县三,新罗、长汀、黄连,天宝元年改汀州为临汀郡,明清时名汀州府,治于长汀,领县八。此书记汀州府事,而名《临汀汇考》,从唐时临汀郡名也。
上杭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顾人骥修,沈成国纂。人骥字茨山,江苏如臯人;乾隆十三年进士,二十二年任上杭知县。成国浙江会稽县人,事迹未详。上杭沿革,初为新罗县西境之上杭场,宋淳化间始升为县。宋嘉泰二年邑令黄葵始修邑志,再修于开庆六年邑令钟绍安,于元无可考。于明有成化十二年,知县萧宏所修之志;弘治六年,知县徐绶所修之志,万历七年,知县杨万春所修之志。于清有康熙二十年知县蒋廷诠所修之志十二卷,乾隆十八年知县赵成又修续志六卷;《续志》讹误颇多,书甫行未久,知县卫克堉即为订正未成,迄人骥官上杭时,又为纂订重修,书甫纂成而去,知县潘廷仪为之付梓刻行。距赵成《续志》,仅五年之间,迭经三县令之手,始克成书。其志体例分为十二纲,曰区域、曰建置、曰版籍、曰典秩、曰武备、曰职官、曰名宦、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风土、曰杂志,目五十有九。其书记载,主于订正赵成《续志》之误,而《续志》以前之事物,大抵仍依蒋廷诠旧志原文,惟删去《蒋志》原文,又擅为之窜改,则尤非史法也。按此志原刻本久稀,同治三年曾为重刻。
永定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增刻十一年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潘翊清修,熊兴麟、陈钧泰纂。翊清辽东义州人,贡生,康熙七年任永定知县。兴麟字石儿,永定县人,明崇祯六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顺治四年清师南下,兴麟于辰州被捕;其家居永定猪妈楼,义不归顺,阖门百余人尽自焚杀。顺治十年兴麟放归,蛰居乡里,著述自娱,著有《素园诗文集》。钧泰字仙珴,永定县人,贡生。永定县志,创于明成化二十年,知县王璟修,教谕谢弼纂。嘉靖三十八年知县许文献重修,为邑人陈昊、张一渶所纂,万历三年何守成又为增续。此志为翊清官永定时重纂,修志表署兴麟与举人吴祖馨为总裁,邑进士萧熙祯、黄日焕,举人阙振、吴宾王、孔煌献、卢化,贡士林文聚、郑士鸿、江奋龙等同修。秉笔者则为钧泰也。其书体例,以封域、营建、学校、赋役、秩官、选举、人物、兵制、丘垄、艺文为十纲,凡八十四目。每目之后,如赞如论,各为十数语以缀之,又或合数目,而共论之,似有张饰之意耳。视其书中,叙道里,务欲广阔,而不免牴牾;纪山川,务夸灵奇,而不免附会;述人物,务尽流品,而不免泛滥;选艺文,务备体例,而不免假冒。至于赋役,则仅举大数,选举则多误年份;惟叙事属辞,去支就简,此其所长焉。又按其书中,仍前志旧文者甚多,户口田产,犹是万历时之数岁征起存,犹是明末之额,康熙初之加征截解,伫止酌复之欵,并无一语及之者也。
宁德县志八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舒应元修,陈琯纂。应元字及吾,南昌人;万历举人,初任建德县教谕,万历十七年升任宁德知县,为学精详于经济,著有《宁阳政纪》等书。琯号东川,宁德县人。按此志首列舒、陈二序,咸谓县志首创于嘉靖初年闵兰庄所修,厘为八卷,凡八纪五十八目,时号信史。此志门类,悉依《闵志》,而纪风土、田赋、秩官、人物,其间盛衰耗废之故,判若眉列,增益前志之缺略甚多。按其序例所言,纂撰出于陈琯一人,应元又加以润色也。
永春州志三十五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杜昌丁修,黄任、黄惠纂。昌丁字松风,江苏青浦县人,贡生,初任浦城知县。雍正十二年升永春县为州,擢昌丁为首届知州,任满去,乾隆七年回任,十五年再回任,三仕永春凡二十余年。任字十砚,永福人。惠字成迪,任之弟;其家富藏书,兄弟长于文学。据本志沿革,永春于隋时,为南安县之桃林场,后唐长兴三年升为桃源县;晋天福三年闽王昶改名永春,嗣后数百年未更。清雍正十二年升县为州,又割泉州之德化、大田二县以隶,直属福建布政使司。桃林场即今之上场,按《闽书》载:“桃林场在永春县二十三都,魁星山下,今其村也上场。”唐盛均撰《桃林场记》,其文见载于本志艺文志。盛均此文,是纪永春事物之始。宋元志乘无可考;明嘉靖间林希元始修县志九卷,万历四年朱安期又为重修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宋祖墀纂县志十卷。州志则自此志首创,按杜昌丁自序言:“丙子夏敦聘永福黄十砚,偕其小阮同属笔焉;其宦绩乡懿之弃取,则不佞专司之。”此昌丁叙其书纂辑概况如是。其书编例共分二十四类,各类附及属邑未能清详界限。乾隆五十二年郑一崧重修州志,以杜志门类外,又增十二门,补正前志之缺误颇多,以知此志采摭考订之疏略也。又于各类之后,附载昌丁自著诗文,而多为赏咏之作,非跋非赞,体裁之不伦甚矣哉。
永春县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明柴鏕修,林希元纂。鏕字仲和,临海人;正德举人,由闵县知县调任永春,在任六年,擢汀州府通判。希元字懋贞,号次崖,福建同安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岭南督学使。永春志乘今存以此志最古,考其全书凡九卷七类,纂成于嘉靖丙戌。查其原刻本,仅存此二卷,书首页有近人冯贞群题记,谓为天一阁旧物。天一阁所藏此志,已全部散失,其余数卷,查无下落矣。北京图书馆藏有旧抄本,九卷具全。
德化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范正辂纂修。正辂字载瞻,鄞县人;康熙二十五年由举人任德化知县。德化置县始于五代,属泉州府,历宋元明约七百余年而未更。清雍正十二年改属永定府。志创于明嘉靖十年,知县许仁修成县志十卷;其后凌邦辉、王夏声搜辑补纂,仍多缺漏。此志踵许仁之志重修,成于康熙丁卯,全书凡三十二门,未立大纲,事核而体严,可推方志之佳作。且此志传本稀少,可谓仅存之书矣。
大田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维栋纂修。维栋江西兴安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任大田知县。大田沿革,据本志维栋序云:“邑嘉靖乙未新造,地当延、泉、漳三郡之交,广袤三百里,山林深阻,奏请增设县以治,遂裂尤溪三之一,德化五之一,永安、漳平四之一,悉统于大田。”又据沿革载:“嘉靖十六年延平府通判林元伦,以其地介延、漳、泉三府之交,条禀御史白贲奏置大田县,属延平府。”沿革所载置建县之年,与维栋序言建县之年,则相距二载,必有一误;当时未经详稽,贻误后来难以稽考也。邑志之修,据维栋序言:“置县后越十二年,而会稽谢公廷训来知县事,创作志书,编为六卷。是时邑当初设,事迹阙如,但梓其大略存库。”按其说,此志以前已有县志稿矣,而序所言但梓其大略存库,疑六卷之志,未有尽刻,存库而未有流行,故今无传本也。此志为维栋官知县时奉文修纂,稽参邑人遗集,及世族宗谱,增益《谢志》而成。但为应征之作,魁限时日,故不免疏略;尤于考订未周,讹误百出。其书凡三十一门,无纲领目,体例亦未详悉,后之修志者,尝讥诋之。然其毕竟为大田首创之志,为始则难,理所自然耳。且今传本亦罕见难得,虽其体旨之有偏驳,而终不失为善本云耳。
龙岩州志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廷球修,徐铣纂。廷球桐城县人,监生,保举署宁德,永福二县知县试用;实授福清知县,雍正十三年升龙岩知州。铣浙江秀水县人,事迹未详。龙岩唐开元时置县,名曰新罗;天宝元年改名龙岩,大历十二年改隶漳州,后未更改。清雍正十二年升县为州,领漳平、宁洋二县。县志创于明正统时王源、苏孔机始,嘉靖间知县汤相重修;清顺治十三年知县王有容又修志十卷,康熙二十八年知县江藻续增。州之有志此志首创,成于乾隆三年,其书体例,分封域、规建、学校、典礼、秩官、武备、赋役、古迹、风土、人物、杂记、艺文十二门。领邑各从类编次,事核文简,体裁尚佳。
○台 湾
台湾府志十卷清康熙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蒋毓英纂修。毓英字集公,奉天锦州人;由官生任泉州知府,康熙二十三年调首任台湾知府,二十八年升江南按察使。此志为《台湾府志》首创,以清初纪载台湾之书,当推此志与林谦光《台湾纪略》最早。其书凡二十五门,附目五,规模始创,缺漏势所不免,然其所叙台湾事物,梗概已具矣。沿革篇云:“明宣德间太监三保下西洋,舟曾过其地。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横行海洋,踞台湾造船,扰害滨海;都督俞大猷征之,道乾遁去。……延至辛丑,芝龙之子郑成功,自京口丧败,军驻厦门;乃与甲螺何斌,谋进取台湾,遂与荷兰人战。而荷兰人终无降意,成功使人告之曰:此地乃我先人故物,今尔所有珍宝金银,听汝载回,但留空城还我。荷兰知势不敌,弃城归;成功居之,改台湾为安平镇,赤嵌为承天府,总名东都。设一府二县,府曰承天,县曰天兴、万年。康熙二十二年改置府一,曰台湾;县三,附郭曰台湾,外曰凤山、诸罗。”按其所纪台湾沿革大事,以明宣德时始,宣德以前之事,采摭未臻全备,所叙倭、荷窃踞之事,亦未尽详。台湾亘古遂属中国,则有国史可征,而不在于志乘也。此书为上海图书馆检查回制废纸中所得,而从未见于藏书家书目著录,且查《台湾府志》原委,识者咸谓府志自康熙三十五年高拱乾首修,而不知早《高志》以前八九年已有此志矣。故此志之发现,于台湾文献极有所贡献。按此书目次之第二行题:襄平蒋毓英集公氏纂,男国祥、国祚校字。官修方志无此款式,余疑为毓英告归后家刻之书,所以嗣后修《台湾府志》者,皆不知有此志也。
台湾纪略一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华鄂堂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林谦光纂。谦光字芝楣,长乐县人。按是编分十三篇,曰形势、曰沿革、曰建置、曰山川、曰沙线礁■〈石与〉、曰城郭、曰户役赋税、曰学校选举、曰津梁、曰天时、曰地理、曰风俗、曰物产,而附以澎湖版图。是编为谦光于郑克塽降清以后所作,开辟之初,规模草创,具陈梗概,正为后来修新志者之椎轮也。其同时记载台湾之书,李麟光撰《台湾记略》一卷,杂记台湾山川,附以《暹罗别记》一篇;徐怀祖撰《台湾随笔》一卷,成于康熙三十四年。皆篇帙寥寥,疑为未成之书,惟谦光此书初具轮壳矣。
台湾外记三十卷清康熙四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江日升纂。日升字东旭,福建珠浦人。按此书可为小说,亦可为地方杂记,其所稽征事物颇繁。以纪事之体,用编年序次,又每卷头列七字标目冠之,似章回小说。其书首述郑氏世系,取世表之例;起自郑芝龙,次郑成功,芝龙之长子也。又次郑经,成功之长子也。又次郑克■〈藏上土下〉,径之长子也。又次郑克塽,经之次子也。至克塽投诚于清,封正黄旗汉军公。世系表以下分卷,每卷冠以标目,书内按编年记事。自郑芝龙起于明天启元年,迄郑克塽于康熙二十二年投诚,凡六十三年,其间台湾之历史地理,此书几无不述。如岛屿之阻绝,城垒之沿革,镇弁营将之忠佞勇懦,而终于睿谟征讨招徕;其中沿海诸战役,记载尤详。此书虽为专记郑氏之作,而书中又述及明初太祖时事,亦非囿于明亡而始焉,其所以著郑氏而始也。又纪及颜思斋之事,所以著郑芝龙之始焉;抑以著台湾开辟之始也。文中记及李闯王之起,藉为郑氏引绍,自郑成功以隆武君赐姓亡海外据台湾,其间三十七年记载尤详。可谓记台湾未建府前之事,最备之书。
台湾府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元文修,陈璸纂。元文字洛书,正黄旗人,监生,康熙四十六年由延平知府调任台湾知府,官至湖广辰沅靖道。璸号眉川,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由古田知县调任台湾知县,官至台厦道。台湾久属中国,而志乘之书可考见者,则自清始。林谦光《台湾纪略》一卷,初具梗概,而其前又有《台海使槎录》。康熙三十五年高拱乾修《台湾府志》十卷,号称郡志首创,而不知康熙初蒋毓英已修府志,早《高志》前八九年矣。又见《古今图书集成》之《职方典》《经籍典》等,引载陈烻章《新修台湾府志》,则康熙时已凡四修矣。《高志》草创多失之略,此志乃增补其缺略,并续增十七年之事,《高志》十卷,以封域规制等为十纲,附目不多,此志仍《高志》十纲,而增子目八十有余,体例粗臻全备。如鹿耳门为全台门户,而《高志》疏而漏登;此志纪之于海防事宜,较详于《高志》。又如纪赋税,有杂说一条,乃郑氏首创,征饷有水陆异科,与内地迥别。又如纪牛磨蔗车,及港湾潭塭,缯縺■〈冖八苦,上中下〉■〈穴人又,上中下〉韡蠔之属,而未加解注,使观者不知其为何物焉。又如记台湾物产,自百谷以至草木虫鱼,类多内地所不常有,而亦不免疏略,如所载薤,则赤白二种,蒜则云有大小二种,而未言其与内地所产者之同异也。台湾自康熙癸亥得于郑氏之后,内地士大夫至止者,而各有著述以纪其地,然多散在四方。兹考康熙时所修郡志只四种,惟陈烻章之《新修台湾府志》仅见著录。
台海使槎录八卷清乾隆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叔璥纂。叔礅字玉圃,大兴人,康熙己丑进士,官至常镇扬通道。是编康熙六十一年叔璥官台湾巡抚时所修也。其书编例,卷一至四日赤嵌笔谈起原,以下分星野、形势、气候、城堡、赋饷、武备、习俗、祠庙、商贩、物产、杂著、纪异,附伪郑。卷五至七日番俗六考,分北路诸罗番、南路凤山番,各为考三篇。卷八番俗杂记,附题詠。此书记台湾形势、民族物产、番族风土,辨察甚详。其记物产,凡禽鱼草木之细,必验其形别其色,稻麦瓜果,且述种植之时。故其书虽属地理区域之杂记,为研究台湾情况者必读之书。
台事纪闻一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韬纂。韬纂《瀛壖杂志》已著录。是篇因同治十年十一月琉球人遇飓风于海上,漂抵台湾,琉人被杀。日本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生番事务都督,入兵台湾,轻视中国主权,举国愤然。韬于是而作《台事纪闻》,记台湾近事,及地理、物产、部族之言语性情生活甚详。卷末题逸史氏王韬自跋,略云:“日人征番之役,其轻我中国甚矣。曾不知台湾乃我版图,生番乃我赤子,震动外国。我国家武事不修,上下无勇,堂堂大国,而卑屈葸弱遽至于此也。”此篇为韬感愤忧国之作。
台湾郑氏纪事一卷章炳麟手写本,潘景郑跋(上海图书馆藏)
日本川口长孺原纂,章炳麟节录。长孺日本水藩国史总裁。炳麟字太炎,浙江余杭县人,事迹见于史传。按是篇原书为三卷,炳麟遁居日本时选录,编为一卷。记郑芝龙、郑成功踞台湾时事,以编年记载,自隆武二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止;郑氏灭亡后,又记辛丑明遗民、漳人朱一贵称明室后裔,起兵于台湾之事。此本为炳麟手稿,未见刻行;景郑跋云:“先师太炎先生手写《台湾郑氏纪事》一册,当是遯居日本时所录,后附日人著述目录。取备獭祭者,时清廷正图加祸先生,采摭之事,非无意也。”按是编用隆武年号,亦可为炳麟抗清革命之一端事也。
台湾小志一卷清光绪十年吉管可寿斋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原题虚白主人纂。虚白主人为龚柴,事迹未详。又题此志,亦名《基隆淡水台疆小记》。书中叙事自明天启元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以记山川形势、物产民情,及历代兵革之故。据志序云:“虚白主人以今年春法人启谅山之衅,违理兴师;以兵舰数十艘游弋闽江口岸,耽耽于台湾之地;一犯基隆,再犯淡水,以致全台震动,岌岌可危。因著《台湾小志》一卷,俾有心时事者。”按此序言,此志纪载似不止至康熙时,疑非全帙也。又书首有邹守中所撰弁言谓:“从益报馆得《台湾小志》一册。”疑《益报》或登此志,但查光绪十年前《益报》,已不可得。查此志有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著录王锡祺辑,又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本、《中外地舆图说本》,皆缺不全。
东瀛随笔四卷蓝丝栏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潘霨纂。霨字国韡,江苏吴县人。按是书为记台湾掌故之杂志,凡四卷,卷一纪形势,卷二纪风土,卷三纪番社,卷四纪事实。同治十三年霨赴台湾帮办海防事时所作焉,成于光绪元年;数年前因琉球人在台牡丹社被害,日本藉口为之报仇,举兵台湾,霨累赴日营与以交涉。故纪事实一篇,记日军占台之事甚详;按其书所记甲戌四月十八日日军攻破牡丹、高士、佛锥、东竹仔四社之后,分扎大浦、角琅璃、龟山三处,共二千余人。日首胁令土民诱攻各部族,纲率等十一社头目,俱赴日营给领旗号,许不攻杀诸事。形势、风土、番社三篇,大抵参录旧志,益以见闻。按是书为随笔札记,不具编例,未见刻本,亦未见藏家书目著录。其书每篇首页第二行,注长洲张涵中校,书尾有光绪元年七月三日弟钟瑞敬读一过之句。
台湾通志稿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残存六册)
按此书存气候、风俗、海防、海道、户口、丁粮、田赋、盐课、蠲赈九篇,纂修人姓氏,每篇首均无标题,篇内纪载年代,于光绪十六年止。此书为上海市文化局文物仓库人员,于废纸中检得,交上海图书馆庋藏。考台湾建省,始于清光绪十五年;巡抚刘铭传,奏准台湾府政建行省,此书既名通志,当为建省后所修。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有《台湾通志》四十卷,为陈文騄修,蒋师辙纂,稿成于光绪二十一年,原藏台湾总督府。此书疑即文騄所修之稿本,或于日本投降时所散失焉。
台湾县志十五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鲁鼎梅修,王必昌纂。鼎梅字调元,号燮堂,新城县人;乾隆七年进士,由德化知县调知台湾县。必昌号后山,德化县人;乾隆十年进士,官至吏部观政。初鼎梅仕德化时,延必昌纂《德化县志》十八卷,及调台湾,复延必昌纂成此志。台湾有县志,自康熙庚子知县陈文达修县志十卷,规模初创,缺漏甚多。此志承《陈志》重修,列为一十四门,曰疆域、曰山川、曰建置、曰赋役、曰学校、曰祠宇、曰礼仪、曰武卫、曰职官、曰选举、曰人物、曰风土、曰艺文、曰杂记,体裁得体,事实约增前志十之五。台湾于康熙二十二年置府,同时设附郭县目台湾。台湾县境,据此志疆域所载至澎湖诸岛,建置云:“自元末设巡检司于澎湖始。”因是时澎湖尚未设厅,而无专辖。又疆域载里程,自厦门经澎湖,抵鹿耳门,至县治所,计水路一千二百六十里,是以航海里程计算,实未有此数焉。职官所载,文武错杂,品类无别,由于附郭之县,驻扎文武各衙府较多,颇难品类分别,难免错杂。总之此志编例,犹为得体,纪载尚属详核。
凤山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九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清李丕烈修,陈文达纂。丕烈康熙五十六年任凤山知县。文达台湾县人。此志为文达与凤山县学生李钦文、诸罗县学生陈慧,相与参互考证,仅阅五月而纂成。全书分为十卷,凡六十五目,卷前有水师提督施世骠序,及台厦道梁文煊序,台湾知府王珍序,台湾府海防同知王礼序,丕烈自序。书中纪载简略,又多缺漏;首创县志,纂成过速,由于采摭考订之未备,所以缺误甚多。
重修凤山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修《台湾全志》本(旅大图书馆藏)
清王瑛曾修,黄修、卓肇昌纂。瑛曾字玉裁,江苏无锡县人,乾隆甲子科举人,官凤山县知县。修字乐序,福州侯官县人,乾隆癸丑科举人。肇昌字思尧,凤山县人,乾隆庚午科举人。按《凤山县志》创修于康熙五十九年,纪载简略;故瑛曾之修此志,征引采访,颇为庞繁。所定体例,分舆地志、规制志、风土志、田赋志、典礼志、学校志、兵防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十二类,子目七十有九,又附目六;子目标名序次,殊若未妥。卷首列全图六幅,于山水图甚精美,县城为圆形,方向位置,与今实地不合;北门外有莲池潭,为邑之名胜。又列引用书目,有《赤嵌集》《稗海纪游》《使槎录》《台海采风图》《瀛壖百詠》《婆娑洋集》《台湾志略》《赤嵌苹谈》《南方草木状》《番俗杂记》《台湾府县志》《诸罗县志》、何乔远《闽书》、沈文开《杂记》《东宰政事集》等书。按此志编例,能取材旧史,纬以新裁;首列舆地、次规制、次风土,三者备而大纲举。而风土志尤为最巨且精,所录番社十八社之历史、风俗、居处、饮食、衣饰、婚嫁、丧葬、器用等,靡不具载。且修辞语气,于邑人颇为尊重,而无轻侮语调。所录土语,以天地至生活,及亲属称谓,动植物名称,均译汉语对照。又录有俚曲,有八社曲、《饮酒捕鹿歌》《力田歌》《种薹歌》《待客歌》《颂祖歌》《被水歌》,以《颂祖歌》为最多。据旅大图书馆之凤先生来书为余言曰,此志俚语有死而复生日麻苏哈,颇似蒙语。之凤先生辽宁人,迁居内蒙甚久,颇知蒙语。以故台湾部族有自大陆迁徙之说,未必无据也。其次艺文志,所占篇幅最多,分上中下三部,分奏疏、诗赋、土语竹枝词。以卓肇昌、林梦麟所著为多,施肩吾、黄叔墩、沈先文诸作,亦列其中。又按其凡例所定十二则,颇具体例,如纪山川,以补旧志缺略,参众说,务使肢节脉络,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安位置。纪风俗,则番汉分编,汉俗别闽、粤,番俗别图、社。纪土田租赋,皆据现行档案,逐条详注。纪学校、选举,则逐条荟萃,寻源究委,以访故实,俾知历代沿革之不同,以及其制度之损益。纪武备,于水师独详为本。纪物产,仅录其特产,内地所习见者不载。视其凡例十二则,均能符于志例,查此志原刻本,未有发见,纂成之后,有未付刻,亦未可考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志今存此本外,仅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抄本。此本为《台湾全志》另种之一,《台湾全志》为日本人藤崎济之所编,汇集台湾之府厅县志书,于日本昭和三年出版,收《续修台湾府志》《台湾县志》《诸罗县志》《淡水厅志》《噶吗兰厅志》《淡水厅志记谬》《彰化县志》诸书,此书流传于我国者极少。
小琉球漫志十卷清乾隆三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士玠纂。士玠字筠园,邵武人。此志士玠任台湾府凤山县教谕时所作也。小琉球属风山县,在县西南,突峙海中,周三十里。此志乃述其山川、风土、地域之殊异,凡海中日月之出没,风云之变化,及鸟兽鱼虫草木,与夫俗语人物,无不记述也。其编例为纲六,卷一泛海纪程,卷二至三海东纪胜,卷四至五瀛涯渔唱,卷六至八海东賸语,卷九海东月令,卷十淡水社寄语。其书篇名风雅,而叙事翔实也。
诸罗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钟瑄修,陈梦林纂。钟瑄字宣子,贵州贵筑人,举人,康熙五十三年由邵武县调诸罗知县。梦林字少林,漳浦县人,监生。诸罗为台湾府属县,建置始于郑成功于台湾置一府二县,一曰天兴,即诸罗地也。成功死,其子经改县为州,设安抚司于此。清康熙二十三年设县治于诸罗山,地为郑氏故营址,因以命名,取诸山罗列之义也。县境自茑松新港,东北至鸡笼山后极海之地。诸罗事物首见载诸《台湾府志》,县志此书是为首创,其体例,分封域、规制、秩官、祀典、学校、赋役、兵防、风俗、人物、物产、艺文、杂志十二类,目四十有七。卷首有山川图十一,县治图一,学宫图一,土俗图十。而以文身、乘屋二图,尤表土俗之情;文身土俗祖父命之,刑牲会社众,饮其子孙至醉,刺以针,醋而墨之,虽痛楚,而不敢背祖父命也。乘屋如船形,为土人所居之室,则以大木凿空,侧覆为盖,上下贴茅,撑以竹木,两旁皆通小户。相传老者至鸡笼,见覆舟依岸,因仿之以为屋制。其次山川图,勘测特详,务使肢节脉络,井井分明,流峙高深,亦见生动,以见列图绘刻之精致也。书中纪述,以兵防、风俗为详,诸罗当台海肩背,地皆防海要隘;兹篇分水陆防汛各为一条,凡阨塞险要,兵丁战艘数目,塘递瞭望巡哨处所,无不毕载。风俗分二目,汉俗为四条,土俗为七条,各缀本事于条下,与各志土风稍异。纪汉俗,因邑人五方萃处,风俗庞杂;纪土俗,则详言土人状貌、服饰、饮食、庐舍、器物、杂俗、方言,土人状貌,前后或攒双髫于左右,无髭髯,毛附体者尽拔之,文身遍体,刺蝌蚪文字,及虫鱼之状,于胸膛两臂,惟不施于面。跣足,上体常裸,以幅布稍敝下体前后,曰遮阴;冬衣短衣及脐,名笼仔,以鹿皮为之。
彰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道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廷璧修,周玺纂。廷璧字筠轩,云南晋宁人,举人,道光六年任彰化知县,未几去,十年复回任。玺广西临桂人,嘉庆四年进士,道光六年任彰化知县,值闽粤人纷争事被参斥,侨寓彰化;廷璧聘为崇文白沙两书院主讲,既而修县志,遂延玺为总纂。彰化故为诸罗县地,清雍正元年乃分诸罗百余里地置县。自建县后百余年,未有县志;此志是为首创,全编凡十二类,各分子目,序次颇具条贯,卷首专列乾隆时平林爽文事,及清高宗诗文,殊不合志乘体例也。
苗栗县志十六卷传抄清光绪修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沈茂荫纂修。茂荫字槐堂,萧山县人,监生,光绪十七年以同知衔授苗栗知县。按此志序跋皆无,纂成于何年,未能考定,据职官表则止于光绪十七年。苗栗即猫里,清雍正元年设淡水厅,猫里隶之;光绪十五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奏准台湾改设行省,添建府厅州县;于是割猫里之地,设苗栗县,是为建县之始。此志亦为苗栗县志之首创也。其书编例,分志、考、表三纲,曰封域志、曰建置志、曰赋役志、曰学校志,曰典礼志、曰武备志、曰职官志、曰文艺志,曰图考、曰物产考、曰古迹考、曰风俗考、曰祥异考,曰职官表、曰选举表。三纲之外,又立列传、志余二门,体例殊有混淆。物产考附《磺案》一节,谓磺油出猫里溪头内山,油浮水面,其味臭;每日申酉二时方可捞取,煎炼之为用甚广,土人与外商争夺兴讼。又志余云:“猫里内山有石穴,产煤油可佐灯烛,募夷人为工师,凿井开采之,事实始于光绪丙子也。”按此说,苗栗之石油,清光绪间已开采矣。
噶玛兰厅志八卷首一卷清咸丰二年重修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董正官修,陈淑均纂,李琪生续纂。正官太和人,特授厅通判。淑均字友松,晋江人。琪生厅人。噶玛兰昔为后山族社中一荒落地,荷兰弗及窥,郑氏未暇开辟。于嘉庆十五年始开辟其地,利于耕。十七年设官置厅,其后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道光十七年柯培元始撰《噶玛兰纪略》十四卷,未见有刊本,陈淑均纂补之;及正官任通判,嘱琪生据淑均之稿续纂,始刊成厅志八卷,即此志焉。其编例,首议开噶玛兰节略,次堤堰图、关图、八景图。以下分封疆、规制、职官、赋役、礼制、祀典、风教、学校、武备、风俗、物产、杂识十二门,各分子目,是为体裁较备之志书。
澎湖纪略十二卷清乾隆三十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胡建伟纂修。建伟字勉亭,广东三水人,乾隆三年举人,四年进士,选授直隶无极知县,历任正定、福鼎、闽县知县,乾隆三十一年升任澎湖通判。澎湖在闽省东南大海之中,自隋开皇中遣使陈稜略地至澎湖,迨元末始置巡检司以官斯地,属泉州郡同安县,是为建置之始。明末郑氏据其地,清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将军施琅攻澎湖得之。是时澎湖尚未有专辖,由台湾县领管,雍正时始设厅。此志为建伟官澎湖通判时创修,其体例分为十二门,曰天文、曰地理、曰官师、曰文事、曰人物、曰武备、曰风俗、曰土产、曰赋税、曰户役、曰仓储、曰艺文。天时地理民情,一一尽述。按此志为澎湖志乘之始,其采摭于《台湾府县志》,及林谦光《台湾纪略》,黄叔璥《台湾使槎录》等书,且增数十年之事,其书搜罗颇繁,虽为首修之志,而纪载较备。
澎湖县志稿二十卷首一卷稿本(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油印本)
近人龙骧纂。骧字振麟,湖北孝感县人。按此志一名《澎湖群岛志稿》,是骧参阅旧籍,及中外书报为材,编纂而成。纪载始自澎湖建置,迄日本投降交还台湾为止,接管后骧所见闻者亦有附及。其中于日本占领时五十余年事迹,则分期叙述,颇清界限。按此志收集庞繁,采辑当非一人,但据骧序称,相协编录者有弟敦贞,子璿为之翻译。此志旨于纪载近时事实,澎湖所辖六十四岛,各岛之经纬度,满潮时面积,退潮时面积,及气温、雨量、气压、湿度、云量、日照雷电、地震等气象变化,暨农工商渔各业发展状况,历年各项统计数字,不厌求繁,均有记录。就其书编例,卷首有澎湖群岛地图一,英人之勘测澎湖群岛地图四,古澎湖厅图一。卷一总纲,卷二面积,卷三气象,卷四沿革,卷五市镇港湾,卷六人口,卷七风俗习惯,卷八宗教信仰,卷九教育,卷十交通,卷十一军备,卷十二农业,卷十三工业,卷十四渔业,卷十五商业,卷十六社会事业,卷十七公用事业,卷十八叙荷兰与郑氏及清与法、日之澎湖战争,卷十九旧迹,卷二十艺文。按其书新旧尽述无遗,可谓方志新创之体裁也。夫澎湖诸岛,既无高山大川,又无矿产沃田,不过渔业水产之盛而已。然其在我国海防则为重地,久为国人之所注意者也。故自清初以来,纪载澎湖之书颇多,如林谦先之《澎湖纪略》,胡格之《澎湖志略》,胡建伟之《澎湖纪略》,蒋镛之《澎湖续编》,及林豪之《澎湖厅志》二种,皆记载简约,且其成书已久,与今澎湖形势远殊,取材资用不大,此志乃集古今中外诸籍而成,材资丰实,为今日有用之书。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一
长兴陈光贻学
○河 南
河南总志十九卷明成化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胡谧纂修。谧纂修《山西通志》已著录。河南之名,宋代惟属洛阳一郡,故宋敏求作《河南志》仅记西都典故,而不及他州。自明初设河南布政司,所属八府,实跨河以北,封疆于古异殊,故郡邑虽各有偏记,而未有统为一书者。明天顺间提学副使刘昌创修通志,其后十余年成化乙巳,谧又为芟润而成此书,是为河南有通志之始。按此志传本久已稀见,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以为通志于嘉靖中始创为之,犹未知成化时已有通志矣。故此书稀世之珍本也。北京图书馆藏有全帙,而各卷内皆有嘉靖初补版,非成化时原本也。
河南通志四十五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邹守愚修,李濂纂。守愚莆田县人,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守广州,升江西学政,调山东。嘉靖三十四年以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乙卯山、陕、河南地震,命往陕西帙祀河嶽,积劳病卒,赠右都御史,谥襄惠,著有《俟知堂集》。濂字川父,祥符县人,正德九年进士,授沔阳知州,历官山西佥事。濂少尝受知于李梦阳,嘉靖间里居四十余年,以诗文名,所著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观政集》《嵩清集》诸书。《河南通志》自胡谧创修,后八十年守愚重修此志,又三年都御史潘恩始为付梓。统纪河南八府之志,条理粗备。其书体例,分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风俗、封建、户口、田赋、物产、职官、城池、河防、公署、学校、科目、祠祀、陵墓、寺观、古迹、帝王、圣贤、名宦、人物、游寓、孝义、列女、隐逸、仙释、艺文、辨疑、备遗三十三门。沿革载:“河南古豫州之域,春秋时为东周畿内,环郑、宋、陈、蔡、许、虢、祭、刘、杞等四十余国,战国为韩、魏、楚三国之疆。秦置天下三十六郡,其在河南者有八;唐分天下为十道,有河南道。元置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明洪武初改为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开封、彰德、卫辉、怀庆、河南、南阳、汝宁七府,凡州十二,县八十二。嘉靖二十四年,升归德州为府。”此志修时领凡八府,而统记无遗,较胡谧通志,则事增义详。但《四库全书提要》谓此志“亦仅具崖略而已,征引未能赅洽,考证亦未精确”,谓此志犹未洽备也。清顺治间巡抚贾汉复修通志,乃始臻全备,然其志例亦大抵仍沿《嘉靖通志》体裁耳。康熙九年徐化成又为增补,三十四年顾洴再事重修,体例皆同以旧志。雍正八年田文镜修通志,始变前志体例,而涉及繁琐。厥后乾隆三十二年阿思哈续修之,道光、同治、光绪,皆历有增补。民国时曾重修,成舆地志、大事志、径政志、艺文志诸稿。自明以来,凡十有一修,其书至今皆存,亦为难得耳。此外又如朱云锦之《豫乘识小录》,近人王幼侨之《河南方舆人文志略》,亦为统记河南之书也。
开封府志三十五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钱纶修,冯樾纂。纶元城县人,拔贡,顺治十六年任开封府知府。樾字今臣,松江府娄县人,生员。开封为豫省首郡,按开封沿革战国时称大梁,魏所都焉。据《史记·魏世家》云:“惠王三十一年迁都大梁。”汉为陈留郡,隋唐称汴州,五代梁都于此,号东都,置开封府;宋、金因之。元改曰汴梁,明复为开封府,领三十六州县。此志修时,许、郑未升为直隶州,陈州未升为府,开封辖境犹仍明制。考开封地志,始有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五代王权《大梁夷门记》,又有环中《汴都名实记》《京东路图经》《开封府图经》,而以宋敏求《东京记》叙故实最精博。修于元者无可考也,明有朱橚《开封郡志》(见《图书集成》引《明外史·周定王橚传》),及万历时周藩《开封府志》,而其未可考见者,当不止此数耳。此志为清修府志首创,据本书首列分巡大梁道按察司副使沈荃序云:“此志于顺治庚子奉巡抚贾汉复命所修,时钱纶守开封,请冯今臣就订而成。”按其书凡三十余篇,不脱宋人图经体例,又因以匆促复命,遂草率成编,故如沿革山川诸篇,间多疑谬,人物亦多遗误。其后华亭盛朝组复为增纂笺正,然终不免犹有遗憾焉。
祥符县志六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卷五)
清李同亨纂修。同亨宜兴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十八年任祥符知县。考《祥符县志》,创修于万历八年知县李伯仁,三十六年知县王鹤龄继修。此志乃继王鹤龄《志》重修,创修于知县张浚哲,嘱邑孝廉张壮行,茂才马士隲等所纂未成。同亨仕祥符时,重为编校而成书。其书考时制建置沿革、山川、风物、官制、人物、户籍、田赋甚详,惜此书仅存三卷,全编体例未考,查此书外,惟曰本内阁文库藏有全帙,乃为六卷。祥符开封府附郭县,豫省首邑;汉为陈留、浚仪县地,东魏于此置梁州,后周改为汴州,宋祥符中改今名,为开封府治。梁宋建都所在,其宫阙遗址,盖以明时曾遭河水之灌,不易复寻矣。
通许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陈正修,张瑶、刘崇儒纂。正字宗儒,陕西富平县人,嘉靖二十四年以举人任通许知县。瑶字公荐,通许县人,嘉靖举人,官山东临清知州。崇儒字五嵓,通许县人,贡生,官山西平阳府同知。《通许县志》,据本志陈正序云:“访得遗稿,乃正德间邑人韩玉所纂,而李崆峒先生所笔削者也;书未脱稿而韩君殁,事遂寝。”此志乃为瑶与崇儒依韩玉《志稿》,重加汇辑考证而成。其书总分天文志、山川志、封域志、城池志、沿革志、户口志、礼乐志、食货志、官迹志、人物志、忠节志、选举志、恩典志、古迹志、祥异志、词翰志十六门。沿革志云:“通许置县,始于宋咸平中,初名咸平县,金大定中改名通许。”按此志沿革浅短,引证古事,殊多附会。
尉氏县志五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曾嘉诰修,汪心纂。嘉诰字时锡,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由举人初任四川顺庆府南充县儒学教谕,继任应天府溧水县儒学教谕,升汶阳知县。嘉靖十八年以供奉南巡事失慎,谪广东连州判官,二十一年升尉氏知县。心字谦之,直隶徽州府婺源县人,由选贡初任杭州府于潜县学训导,嘉靖二十三年任尉氏县儒学教谕。此志为嘉诰仕尉氏时,悯旧志阙略,乃嘱属学官汪心与乡进士傅宗鲁、马载道,庠生孙宗瑞等辑录,书将成适嘉诰致官去,岁戊申继任知县李德光为之锓梓。凡例谓其书体裁,傚章懋修《兰溪县志》例,凡五类,卷一风土,分建置沿革、分野、县名、疆域、形胜、山川、田土、城郭、坊巷、户口、保分、水利、桥渡、岁时、市集、风俗、民业、物产十八目。卷二官政,分设官、公署、庙学、坛壝、贡赋、盐法、役法、仁政、军政、游寓十目。卷三人物,凡二十六日,分条殊若冗杂。卷四杂志,分古迹、宅墓、寺观、遗事、遗书、祥异、传疑七目。卷五词翰,分制命、碑碣、序述、诗词四目。其中最典实者,为风土类,邑之史实建设山川民俗物产悉以括之,大旨立而体裁备,并古今巨细事宜,一以贯之。如山川附及井泉,邑之蓬池下有温泉出焉,则比及名胜矣。又如水利,引旧志详载三十七陂之制。物产陶类有郭公砖,为郭氏所制,尝得之于古塚,砖中空外方,长可三四尺,或五尺至一丈者,江南用之为琴桌,其音响亮。又如瓷桶瓷瓶诸器,皆古有而今无。官政类,叙设官、历官以外,又附诸属官一条,有驿丞,为洪武初所设;阴阳官,元设学正一员,今设训术一员;医官,今设训科一员,医生五名;僧官、道官,洪武十五年所设,僧会一员,道会一员,如此之类,他志少见纪载。然观其全帙,盖惟以考稽故籍,衷于雅训见长,其于综核传信,殊未能备。
尉氏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高桂修,马羲则纂。桂字月宾,保定府祁州人,拔贡,顺治十四年任尉氏县知县。羲则尉氏县人,贡生,官归德府宁陵县儒学训导。《尉氏县志》初本,修于明永乐己酉知县齐勉,成化甲辰知县刘绍重修,嘉靖戊申知县曾嘉诰三修。《嘉靖志》为教谕汪心所纂,体例最推详备;迄清顺治丁亥知县卫绍芳,又增纂时事一条。此志为桂仕尉氏时延羲则重纂,其书体例,总分治地志、治官志、人物志、艺文志四类,子目四十有七,中有封建、典礼、金石诸目,为前志所无。其艺文志列御制及纶诰,后修《尉志》者议为不当。又其祥异一目,缺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宋初之纪载。按沿革谓:“尉氏县为春秋时郑大夫尉氏封邑,秦、汉有尉氏县,属陈留郡。《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尉氏官名,用以名县,县于五代及宋为畿内地,志于五代及宋时纪载颇缺略,岂无文献可征耶?明以来县为开封府属邑,志内纪载则较详矣。
洧川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世绶修,杨笃生纂。世绶字瞿父,直隶大兴县籍,江南华亭县人,康熙间以举人任洧川知县,凡十四年。笃生字子培,洧川县人,康熙二十年进士,授湘潭知县,升户部江南司主事,历官四川司副郎,浙江司正郎,陕西道协理,山西道事,福建督学副使,年八十四卒,著有《闽海风谣》《八闽留谈》等书。按本志沿革谓:“洧川本为尉氏县之宋楼镇,于金兴定二年置洧川县,属开封府。”县志源流,据笃生此志序云:“万历年间,乡先生岫云范公著《御龙子集》,始有《淆乘》四册。《淆乘》一书简而该,详而有要,我朝顺治己亥岁,前令刘振声因以采辑而增修之,迄今又三十余载矣。按旧乘,志五、表三、考三、述四、列传九、记一、序一,亦犹《史记》之檃括经传,而帝纪、世家、书、表、列传诸体也。”按此志为笃生及邑人宫中、刘汇、傅文运、贾齐遇、张起等,共襄纂成,承《洧乘》以补刘振声增修之不足,以记天启、崇祯间之事甚详。其书体例,分方舆志、建置志、籍赋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八门。以沿革城池等项,各以类附,靡不兼综条贯,巨细毕陈,可谓新创清代方志体裁,而不因明志之旧习也。据世绶序云:“葺凡四月,稿凡三易。”又何其勤而又速耶。
鄢陵县志八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讱纂。讱字思存,号春冈,鄢陵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宁国府推官,摄芜湖县事。武宗(正德)南巡,中官因索贿不得,遂以事诬罪讱,系之狱。世宗(嘉靖)立,复其官,寻擢御史,迁南京通政参议,历转刑部尚书,著有《银台集》《春冈集》《怡春集》等书。按此志,前有杜枬及刘讱二序;清阮元撰《天一阁书目》,误以此志为杜枬纂,枬实仅为作序,书中未述一词。相协刘讱纂辑者,则陈三源、胡因考二人,枬亦未与焉。据讱序云:“《鄢陵志》成化间图编辑未果,正德间和大龄成有邑志。”按本志职官载大龄名春,正德四年创修县志。讱序又谓:“大龄之志有法例,而编辑者未用。”按此志参大龄之志体例,列为八志,分五十余门,列序以卷端,颇具体要。按沿革,鄢陵春秋时郑邑,《左传》曰:“郑伯克段于鄢。”即此地焉。汉置鄢陵县,属陈留郡,北齐废,隋置洧州,唐废州为县,属颖川郡。五代以来为开封属县。
鄢署杂钞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汪为熹纂。为熹字若本,号紫山人,康熙五十二年任鄢陵知县。是编为熹官鄢陵时,辑录诸书有纪载鄢陵事物,计七百十四条,编为十二卷,分古迹、水利、人物、杂事、物器五门,各门又分细目,编纂成书,邑人周秉彝、张引川为之缮写梓板。其卷首曰《万寿覃恩纶音》,为为熹请裒其母及妻之勒命焉,其何可附载官辑之地志耶。
中牟县志十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吴彦芳修,徐延寿纂。彦芳字友圣,号香篇,福建闽县人,顺治十六年以举人任中牟知县。延寿闽县人,事迹未详。考牟志,据彦芳序云:“考牟志一修于明正德九年,再修于陈幼学前辈,为万历二十三年,三修于天启之四年。”今按本志名宦,正德间知县韩思忠修县志七卷。天启间知县段耀然修县志五卷,张民表所纂焉。此志为彦芳官中牟时,与同乡友徐延寿继天启《段志》重修。其书体裁,分舆地、建置、礼乐、田赋、职官、选举、名宦、人物、艺文、杂志诸类。据建置云:“今县则始置于汉,隶河南郡,《左传》所谓:郑之原圃也。”按中牟在开封西,黄河自郑州而来,在牟境者,曲折緜亘九十余里,沿河筑堤防溃,盖自北宋而已然。本志舆地志纪之特详,因此志为彦芳修于洪流劫灭之后,故除纪河患河防外,遗事则极简略。
仪封县志四卷明万历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明顾梦鲤修,张卤纂。梦鲤字熙宇,昆山县人,万历八年进士,九年任仪封知县。卤字召和,号浒东,仪封县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婺源知县,调高平,升礼科给事中,历官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出任浙江、保定巡抚,后迁南京太常寺卿,乞休归,著有《浒东文集》。仪封明时修嘉靖、万历二志,原本今惟得见此半帙。考其全书凡四卷、七类,以记田赋较详。参乾隆《仪封县志》录万历旧志顾梦鲤序谓:“中丞浒东张公,取邑中旧有纪载,远稽载籍之微,近采先正之述,而传以见闻之所核,逾三年而成书于万历三年。”按仪封为古邑,其名始见于《论语》,朱熹注曰仪卫邑。迄金大定九年置仪封县,属曹州,元属雎州,洪武十三年改隶开封。清乾隆后并入兰封,兰封今又与考城县并合,为兰考县。
东明县志八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储元升纂修。元升宜兴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历官苏州府教授,桐城县知县,乾隆二十年调任东明知县。此志系据雍正七年未刻志稿,加以近十余年来未登于志者,依类而增入之。为邑贡生董荣官、吴鹏程等协同纂辑,元升总集斟定,阅二月遂告竣。其书体例,凡八类,卷前列图记一篇,题曰《续志》,命名殊若不当。类以下分目析条,冗杂谲乖。东明古天雄之属邑,宋以后隶大名府,宋人捍御契丹以此地为要疆。然此志兵防所记,则自明正统始,宋元以前之事则无考。查此志原本今极稀少,民国十三年有重印本。县原属河北大名府,近划入山东省。
郑州志六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写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徐恕纂修。恕江西余干县人,嘉靖举人,嘉靖二十九年任郑州知州。按郑志始于宋庆元间傅岩撰《郑城志》,其书久佚。此志为恕任知州时属邑人王继洛及儒学训导杨琅等分辑而成。其书分舆地志、建设志、田赋志、职官志、人物志、杂志六类,子目三十有二,一州之名物事迹,而梗概具述。按沿革,州本管叔封地,郑武公随平王东迁而有其地。按《汉书·地理志》为河南中牟县境。本志谓:“晋分河南置荣阳郡,后周置荣州,旋改郑州,隋改管州,旋复故名。”而乾隆《郑州志》沿革谓:“秦并六国置管县,属三川郡。”不知其何据也。故本志叙沿革,与后修州志记沿革有异焉。
荥泽县志八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每可荐修,李玿纂。可荐字杜曲,长安人,顺治二年举人,十二年任荥泽知县。玿邑人,顺治十三年进士,授山西沁源县知县。《荥泽县志》据本志凡例云:“旧志焚毁,片纸只字无存。今所书古事,则以古书考之,或得之传言闻见者。”故此志如同首创,秉笔者为玿,及邑举人沈士秀。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田赋、官职、选举、人物、杂述、艺文八类,各系子目,首创之志终不免草率疏略,查其书今仅见此孤本。荥泽本古泽名,在县南,《禹贡》所谓:“荥坡溉潴。”又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周礼·职方》曰:“豫州其川荥雒。”郑玄注曰:“自平帝以后荥泽塞为平地,荥阳民犹以其地为荥泽。”隋置广武县于此,寻改荥泽,明时为河水所圯,移治属郑州。其地当河滨山脉尽处,形势险要,春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荥泽,即此地也。
荥泽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畹修,贺元士纂。畹字九滋,汉军镶红旗籍,奉天盖平县人,康熙间举人,任荥泽知县。元士字秦瞻,邑人,康熙恩贡,工书法名于时。此志继《顺治县志》重纂,体例与前志同,荥泽是时尚属郑州,邑境徧小,黄河贯其中,代有河患,又为古来征战之地。此志古迹篇,有古战场一条,谓广武山昔楚、汉交兵于此。艺文志所辑吊古战场诗文,有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一首。是否即为荥泽之广武山,犹须待考焉。《荥泽县志》据本志序谓:“旧志遭明末兵燹散佚。”今《荥志》之传者,以顺治志及此本为旧志矣,均为仅存之孤本耳。
禹州志十卷清顺治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朱裴修,李嘘云纂。裴字功卜,闻喜县人,顺治三年进士,七年任禹州知州。嘘云禹州人,明崇祯元年贡生,官陕西凤翔府知府,太原参军。禹州相传为夏禹所都,以故得名。但据本志朱裴序云:“禹豫州外方境,大禹始封阳城,隘其地,而徙都之。入春秋为■〈木〈弗上木下〉〉邑,秦置郡为颍川,汉为阳翟,唐、宋迨金改钧州、元因之。明避神宗讳(名朱翊钧,朝号万历)更之为禹,因夏禹旧都故也。”又据沿革谓:“钧州以州有钧台也,明万历初以避神宗讳改今名。”按禹州之名自明万历始。禹州为夏禹所都,本志沿革诸篇所叙述,仅据传说,而无所引证考据焉。据食货志载,钧州陶业擅名甚久。按禹州窑一名均窑,均与钧通。食货谓:“均窑陶器极大,诸色光彩大露,其器有兔丝纹,火焰纹,色有硃砂,红葱,翠青为珍品也。”考禹州旧志,有明嘉靖谢澭纂《钧州志》八卷。又据道光《禹州志·经籍志》载,王聿修《禹州纪年》四卷及《续志》。其书毁于崇祯末际兵火,鲜有传世者。此志乃纂成于兵燹之后,摭采颇难,书中不免遗漏。其纂辑者,嘘云外,有邑人赵来鸣、苗时望、杨士蕴等,其书以记地形、风俗、民情最详。
项城县志十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钦诰纂修。钦诰泰和县人,万历二十二年举人,任项城知县。按此志总凡十门,自沿革迄人物,列为前篇。而以艺文别为后篇,所收诗文甚多。卷前列万历庚寅县儒学教谕王都序,谓此志:“始事于万历戊子邑令徐延都,及邑人张正法等,草创志稿,成于万历庚寅。”按徐延都名东渐,万历戊子知县,仅成志稿,而未付梓;钦诰此志据徐稿重纂而成也。《学部方志目》著录曰《隆庆志》王钦怀撰,有误。按项城周初为项子国,战国时属楚。秦时为颍川郡地,汉为项县,属汝南郡,唐初置沈州于此,旋废。元始置项城县,明仍之,属开封府陈州。此志述沿革颇简略,读之难索解焉。古迹载县东有公路城,袁术所建。县北有互县城,称即《论语》所谓:“互乡难与言者。”
扶沟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如桓纂修。如桓宛平县人,贡生,康熙三十五年任扶沟知县。按沿革,扶沟汉时属淮阳国,后汉属陈留郡,唐时属许州,自宋以来则为开封属邑。迄清雍正十二年升陈州为府,扶沟遂隶之,此志修时县犹隶开封。山川志载:“邑境有贾鲁河所经,溱、洧二水所汇之处,乃为周家口通汴水路必经,商旅汇集,为古繁盛之区。”又见风俗杂志诸门,纪邑繁荣奢侈琐事,当时果为一大邑也。扶志原委,据本志如桓序谓:“扶之志,在前明有严宪副、杜民部创其略,何职方总其成;戈铤而后,梨枣无存。池阳杨君得芝圃杜公手抄,即欲编辑成书,会奉诏去,不果行,濠上蒋君踵而成之,此当代扶志之始也。嗣是三韩高公修于康熙之甲寅,西湖屠公修于康熙之庚申,山阴缪公修于康熙之癸酉,前后相去,未及一纪,其间无大兴革,扶之志似可以无修也。”其序所言扶志始末,概略不详,但据道光《扶沟县志》所录旧志修纂姓氏表载:“成化中邑人赠户部主事杜璿,及陕西兵备副使邑人严宪创修,万历中邑人兵部员外郎何出图再修,清顺治九年知县杨在陛三修,康熙十三年知县高锡爵四修,十九年知县屠又良五修,三十二年知县缪君晋六修,三十八年知县赵如桓七修,乾隆十年知县周纪八修,二十九年知县董丰垣九修。”此外又有道光十二年知县王德瑛,光绪十九年知县熊灿所修二志,考其刻本只有杜、何、杨、赵、董、王、熊七志,今《赵志》以前皆佚,此书乃为扶志最古之本也。
归德府志十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宋国荣纂修。国荣字君用,辽阳人,顺治十二年任归德知府。归德明初为州,嘉靖二十四年升府,又二十年知府李嵩始创府志,嵩以文名海内,所为志颇得史例。此志乃遵其书体例,定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杂志十类。定例赞论,为国荣自裁,分门采辑,有郡人羊琦、李目等;广征博稽,详覆考证,有胜李嵩之志焉。其叙沿革谓:“归德古名商丘,秦置砀郡,汉改为梁国;后魏置梁郡,后周改曰梁州,隋改为雎阳郡。五代梁置宣武军,后唐改为归德,宋以归德为应天府,号南京,治于宋城,领县六。靖康金人入京,建炎元年又改为归德府;元仍之,明初为州,后升为府,清因之,领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雎州、考城、柘城,一州,七县。”古迹篇,纪郡多丘冈,商丘在府城西南三里,高百尺,说者谓丘之精气上应列星,故亦称阏台。楚丘在府城北四十里,即古戎州。谷丘在府城南四十里,春秋桓公会宋公燕人于谷丘即此。黍丘哀公七年筑,涝丘在府城北十里。青冈在府城南十八里。杏冈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归德之丘冈,因与古史往事攸关,亦有以人力所建者,故此志以列入古迹,自有其义也。
夏邑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郑相修,黄虎臣纂。相字廷佐,南直隶广德人,贡生,嘉靖二十三年任夏邑知县。虎臣广西桂平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三年任夏邑县教谕。此志为虎臣纂成于嘉靖二十四年,卷前有归德府知府李念序,及后任知府蔡汝南序。阮元《天一阁书目》误为李念所修。按念序有云:“是编夏邑令郑相及若师黄虎臣,集其邑之博洽士撰成。”念序言作者甚明,不知元何以误焉。此志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学校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类,体裁未去陈俗。据地理志沿革谓:“夏邑春秋时宋之下邑,砀、谯之区也。于汉始置县。宋为畿辅地,元为府之首邑。”按夏邑明初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升归德州为府,以夏邑隶之。本志叙沿革则疏略未详,但据《方舆纪要》谓金始改名夏邑,《明史·地理志》谓明初改名夏邑。此志修时,夏邑尚属开封。修志时征材未广,考据不详,书中多所误缺,体裁亦未臻完善,均不如后修县志之详尽,惟其版本,为今存夏志最古之书,故著录之。
彰德府志八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崔铣纂。铣字子钟,一字仲凫,学者称后渠先生,安阳县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尝校修《敬皇实录》,嘉靖时又修《武庙实录》,充经筵讲官十余年,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著述有《松窗寤言》《中庸凡》《大学全文》《政议士翼》《读易余言》,又删定《二程遗书》《中说考》《晦庵文抄》等书。按沿革,自金始升相州为彰德府,元改为路,明复为府,属河南布政司,领州一、县六,为安阳、汤阴、临漳、林县、磁州、武安、涉县。此志为府志始创,据崔铣序谓;“得宋本《相台志》十二卷,元《续志》十卷,铣以宋志事,且元以下无闻者,乃作九志,凡八卷。”九志,一曰地理、二日建置,三曰田赋、四曰祠祀、五曰官师、六曰人物、七曰选举、八曰艺文、九曰杂志。此志纂成于正德末,刊成于嘉靖初元,万历辛巳郭朴又为《续志》三卷。按此志后世推重其编例,咸谓极盛难继。徐元文《日下旧闻考》尝引征此志,称其辞义极佳。《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谨严,谓为康氏《武功志》之流焉。兹按其编例,首列地理志,凡古今沿革、疆域、城池、山川、古迹悉以括之,大干立而体裁备矣。又以河渠闸堰水利之务,皆统于山川一目,山川与水利攸关,故不另列水利一目,以少重复,此亦慎严核实之道。但其书落笔,不免过于谨慎,如避先辈讳,不书姓氏,于名宦乡贤两祠皆避之,使后世何以能知所祠祀何人也,实非史例。
安阳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马国桢纂修。国桢字贞庵,奉天辽阳人,监生,康熙二十九年任安阳知县。此志国桢奉巡抚阎兴邦命所修,安阳自后周以来为相州治所,初无邑之专志,此志实为首创。其书体例,凡九类,一舆地志、二建置志、三赋税志、四职官志、五学校志、六选举志、七人物志、八艺文志、九杂纪,子目六十有一。其凡例首条云:“志之有图自东坡《指掌图》始也,不踰数幅,而疆域之广袤,名胜之阨塞;与夫城郭宫室之壮丽,如指诸掌,亦披阅者一快覩也,故特著之简端。”其定例之义,如此浅率不堪,而不知方志之有图由来久远,不自宋始也。
内黄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鹏修,王训纂。鹏河南怀庆人,嘉靖举人,擢户部司务,改授逢县县学教谕,嘉靖十八年升内黄县知县。训字敷道,号莲潭,内黄人,正德丁卯举人,授海丰知县,升济宁知州。据本志序谓:“内黄者黄内也,以邑在内,而黄河在外,其名之义在是。”《内黄志》创于明弘治间张凤修而未果,正德间邑人周万金,始私为志一帙,藏之家。嘉靖甲申邑令张古得其稿,命司训孙良辅、庠生董弦重加增纂,将命梓而未果,及鹏任内黄令时,延训再稍加删润,而版行之。自周万金成私稿,以至梨枣,其间相隔已数十年矣,迭经修补,故其纪载则巨细无遗。简端载嘉靖六年莆田林文俊序,及嘉靖十六年王崇庆序;二序先后相距十年,故此志刻成年难定,据《天一阁书目·内篇》著录嘉靖九年刻本,《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嘉靖五年刻本。但据本书职官止于嘉靖十八年,张鹏于嘉靖十八年始任知县,此志当梓成于张鹏任内或以后。
新乡县志六卷明正德元年修,蓝丝栏抄本(天一阁藏)
明储珊修,李锦纂。珊字朝珍,凤阳府颖州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十七年任新乡知县,历官至山东巡按,以抗疏奏刘瑾不法状,谪岢岚州判,瑾诛,起南京兵部主事,擢浙江佥事。锦应天府江浦县人,由举人任新乡县儒学训导。此志为珊官新乡时,视旧志率多脱略散漫,乃嘱锦与县教谕遵化周荣等编纂,稿成于正德元年,而自为校正。全书凡六卷,五十五门,无大纲。首叙建置沿革,谓新乡为古鄘国之地,周以其地封康叔为卫侯,春秋鄘为卫所并,战国属卫。秦灭卫,属三川郡,汉为汲县新中乡,武帝时以乡置获嘉县,属河内郡。后魏隶获州,又以获嘉县置修武郡,以县为附郭,隋隶殷州。唐武德元年,析获嘉之新中乡,置新乡县,寻以县置义州,四年废州,以县隶殷州。贞观元年废州改属卫州,五代因之。宋熙宁六年废县入获嘉县,元祐三年复置县隶卫州。元属卫辉路,明仍为新乡县,属卫辉府。新乡邑境,则原隰膴膴,山川绵亘;太行远峙于北,丘陵近镇于东,卫水流其北,黄河经其南。而以五陵名为最著,在县东二十五里,其阜之大者有五故名。卫水即卫河,源出辉县苏门山,流经县东北至卫辉府治,而接淇水。物产富饶,土产有谷、帛、蔬、果、花、药,土贡有鹿、獐、羊等皮货,县物产视他邑为美。
延津县志四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四)
清刘元会修,越应扬纂。元会瀛海(蓬莱称瀛洲,亦称瀛海)人,延津知县。应扬郁华(江苏灌云县别称)人,延津县教谕,事迹均未详。据此志万历二十九年邑人吏部尚书李戴序云;“志创修于万历二十四年。则越五载而成书。”此本虽残缺,犹存序例目录,分四志、九类,凡七十二目。一土地志之属,曰疆域类,曰建置类。二人民志之属,曰板籍类,曰赋役类。三政事志之属,曰职官类,日祀典类,选举类。四文献志之属,曰列传类,艺文类。类各领目,以列传入文献,殊若不伦。但其书为辑录体裁,无自述一文,原无编例,为保存一邑之事迹而已。
濬县志四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二卷三)
清刘德新修,马秉德纂。德新开原人,荫生,康熙九年任濬县知县。秉德事迹未详。濬县元时为州,明洪武三年降为县。元有《濬州志》久佚,明嘉靖七年知县杨麟等修县志八卷,万历八年知县任养心又修之,崇祯七年知县张肯堂三修。此志继《张志》重修,成于康熙十八年。此书仅存二三两卷,为赋役、寺观、庙学、祠祀、棹楔、丘墓、秩官、人物、列传、孝节、仙佛诸门。叙述简核,其书文字专务省约,不事考证,不脱当时志乘风气也。
封丘县志九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余缙修,李嵩阳纂。缙浙江诸暨县人,顺治九年进士,十一年任封丘知县,官至浙江温州道参议。嵩阳字云增,号弦佩,封丘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清初谒选授工部司务郎,转吏部,历官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江南督学,浙江温州道右参议,广东道监察御史,升广西按察使,未视事病卒。按沿革封丘为汉陈留县地,《左传》云:“赐封父之繁弱。”以此得名。又云:“会吴子于黄池。”杜预注在县南。又云:“会晋侯同盟于虫牢。”亦在此地也。按封丘三面濒黄河,土疏易溃,顺治七年九年溃决相继,此志记河患甚详。按此志系增续万历乙亥知县胡以祚修县志,其书体例悉本《胡志》,分封域、建置、民土、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八门。《胡志》与嘉靖辛丑朱缙修县志,本志凡例称其书:“文词典赡,体裁峻整,未易增损一字。”故此志俱录旧志原文,凡增续者加一“按”字,以晰分新旧界限。此书后,又附康熙三十六年知县耿宏祚修《续志》五卷,续顺治十六年后之事。
长垣县志九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杜纬修,刘芳纂。纬山西蒲州人,嘉靖十八年以举人任长垣县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芳长垣县人,正德十三年贡生,仕辽阳卫训导。《长垣县志》据本志王崇庆序:“垣志旧未闻也,而加修自西安张侯始,盖正德丙子云。”按职官表正德知县张治道曾修县志,久佚,存邑人胡锭之序云:“弘治时已有志。”此志继正德《张志》重修,成于嘉靖辛丑,其书分地理志、职官志、祠祀志、建置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古迹志、文章九门。此志修时长垣县治迁古蒲城,故地理志沿革,斤斤力断长垣为春秋之蒲城地,但无显证。《嘉庆县志》沿革,以长垣为蒲、匡之地,例证颇繁,可成定论。按长垣春秋时为匡为蒲之地,以人物言,此志列季路、蘧瑗,春秋时季路为蒲人,孔子入其境以三善称之。蘧瑗亦蒲人,孔子适卫尝主于其家。长垣汉县,明以来属大名府,按此志有河南按察副使王崇庆序,是时属河南布政使司,后属直隶,民国属河北省,近又划入河南。
开州志十卷明嘉靖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孙巨鲸修,王崇庆纂。巨鲸徽州人,嘉靖二年进士,十年任开州知州。崇庆字端溪,开州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按此志先是知州昆山张寰修纂勿果,及巨鲸任知州延崇庆编纂,久之乃成。纂人崇庆为主纂,又有州学生刘绅、杨沉、张■〈山介〉、王自新等,相协采辑。其书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祥异志、艺文志、杂志十类。此志搜故实于群籍,网罗巨细,微阐幽显。又纪述无遗,体正文雅,久为世所赞美也。按沿革载:“开州春秋时曰澶渊,秦属东都,汉为顿丘县;莽改顺丘,晋武帝立顿丘郡及魏郡,隋置昆吾,唐为澶渊郡,后改为澶州。五代晋升为镇宁军,宋为开德府治,金皇统四年改开州,属大名府,明属大名领县长垣、东明。”嘉庆《开州志》谓开为古颛顼之墟,见于《尔雅》《左传》,汉时名濮阳,宋名澶州,与本志沿革有异。金皇统中改名开州后,沿革则翔实可考,皇统以前之建置沿革,实则难考焉。开州方物,本志述及谷、枲、木蔬、花草、果、药、羽毛、鳞虫,仅记物名而已。而田赋志有杂赋一项,载桑地二十一顷,共桑八万四千四十有一株,该丝二千一百一两,折绢一百五匹一丈五寸。棉花地九十七顷七十九亩,该净棉花二千四百七十有七斤四两二钱。枣地一顷一十二亩,该枣四千五百一十四株,课米二百七十石八斗四升。观其杂赋之数,以知当时开州养蚕栽棉之盛,而今蚕丝则无矣。本志记马政为民重累,额养马地三千五百二十九顷三十亩,种儿骒马一千七百三十匹,儿马三百四十六匹,骒马一千三百八十四匹,每年起俵马匹三百四十,谓之备用马,牧马草场八处。据崇庆撰马政小序云:“夫开要路也,旧规里各一马,以送往迎来,民未始告劳也。其后有借称省民而革之者,马輙不足于用,里甲共称贷而益之,有日费几于百金者,甚至夺人之马于郭门外,百姓始不堪命矣,则向之所谓省民,不转而痛民也耶。”观其序语,以知马政为当时累民之政也。
新修南乐县志二卷清康熙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方元启纂修。元启康熙十年南乐县知县,事迹未详。此志增补嘉靖丁酉知县叶龙辠县志,全书仅二篇,体裁简略。据旧序所称《南乐志》肇于嘉靖丁酉叶龙臯,继修于丙寅杨守诚,而钱博学继之,顺治癸巳蔡琼枝继之。查前志均久佚,按此志为增补嘉靖《叶志》,及杨、钱、蔡三志也。康熙辛卯知县王培宗以元启此志简略,延举人邱性善重纂,成志十五卷凡五十七门,南乐县志体裁始臻备整。南乐为汉东郡乐昌县,后唐避李国昌讳改名南乐,原属直隶大名府,今划入河南省。
怀庆府志十二卷明正德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周举修,何瑭纂。举山东郯城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正德九年任怀庆府知府。瑭怀庆人,弘治十四年解元,十五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直隶开州同知,山东东昌府同知。怀庆郡志,据此志何瑭序谓:“弘治间知府徐以贞延鄱阳郑芝编纂成书,而未梓行。正德庚午瑭致仕家居,是时以贞升河南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有事赴陕西道经怀庆;瑭拜谒之余,示以志稿托为校正。瑭以复仕北上,未能成书;正德丙子瑭再致仕家居,纂而成书。”其书体例,据凡例谓:“大致仍郑芝志稿。”按其书凡十一门,曰封略,分疆域、星野、名山、大川、形胜、道里六目。曰国都,分城池、王府、公署、仓廪、学校、祠庙、坛壝、传递、宫观、寺院十目。曰郊野,分乡村、屯营、镇集、置铺、桥梁、演武场、泽园七目。曰风土,分土宜、风俗、景致、节致、种植五目。曰田赋,分田粮、四府、蔡枣、课程、土贡、兵备六目。曰户役,分户口、吏胥、阴阳、医生、里甲、老人、杂役七目。曰选举,分生员、科目、岁贡三目。日职官,分历官、卫官、长吏、名宦四目。曰人物,分相业、将材、名臣、正学、隐逸、孝行、行义、文苑、艺术、贞烈、流寓、神仙、神僧十三目。曰稽古,分沿革、城基、废县、关隘、营寨、园囿、庄墅、堂、台、阁、亭、楼、陵墓、古井、姓氏、贪酷、豪侠、异闻十八目。曰英华,分文类、诗类二目。按怀庆明时为藩国所在,故此志有似都会志之体裁,以记国都王府,陵园规矩独慎,如田赋志,有田粮、四府、蔡枣诸赋,四府为藩室之课赋,与田粮之赋不同,蔡枣则为特税。户役志,记医卜杂役之流,藉此可索考明代庶民之行业也。
河内县志四卷首一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孙灏修,王玉汝纂。灏字湛一,顺天府大兴县人,顺治六年进士,授河内知县。玉汝字自玉,河内县人,拔贡,仕知县。河内为怀庆府附郭县,县志创于明万历初知县侯嘉采,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卢梦麟继辑成书。此志为灏官河内时奉檄重修,其书体例,分图考、沿革、天文、地理、建置、田赋、祀典、职官、科贡、名宦、人物、艺文十二门,图考列图六,为疆域图、城池图、县署图、文庙图、儒学图、大禹覃怀底绩图、广济河开山凿洞图。大禹覃怀底绩图者,据图说谓:“按书传治河自下而上,故来自东,考四载陆行故乘车。”其辞意可窥其图绘禹乘车入城,百姓跪迎于道。书内则未有关此图之纪述焉。《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覃怀地名,衡,横也,漳,漳水。覃怀当在太行山南,黄河北岸。平夷广行,水流甚多,其间水利之重可见。此志首列是图,以示河内水利之重要者也。广济河开山凿洞图者,是开凿太行山,引广济河通黄河水,所绘洞口闸门之构结极为精细。又据本志《地理志·水利篇》云:“沁水发源于山西沁州,至广济、枋口,两岸夹峙;从无有能引水利民者。万历二十八年于济源县三十里,五龙口隔山凿洞,引水为渠,经济源、盂县、河内、温县、武涉,至唐郭入于黄河,灌溉之利达及于五邑。”按此志纪载范于古河内郡之地,怀庆一郡故实,实皆入之,尤重于水利,所纪河渠导灌及河防堰闸诸事特详。
修武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边憬修,范琥纂。憬静海县人,康熙举人,康熙三十二年任修武县知县。琥修武县人,拔贡,官确山县教谕。考《修武志》创修于明正德戊寅知县冷宗元,万历乙未知县邵白齐,又延邑人王石生等重纂;天启己卯知县郑之缙又修之,其书皆久佚。此志创稿于清顺治十五年,及憬仕修武时,复延琥与邑人蒋垣依据志稿编次校订,刊于康熙三十四年。按其书体裁及记载终非上乘,颇有缺误,乾隆《修武县志》知县吴映自序,议此志云:“天文则室觜莫辨,沿革则卫、魏不分。循吏无传,人物误载,以及官师、古迹、陵墓、艺文等类,遗编舛谬,不可枚举。”按其序语,指此志之缺谬甚多,但此志修时,前志已佚,苦无书籍可稽,故终不免草率。然此书则为修武今存最早之志,且为仅存之孤本耳。
温县志二卷明万历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张第纂修。第字洺南,茌平县人,隆庆五年进士,万历二年自邯郸调温县知县。第令邯郸时修《邯郸志》,及调温县又仍《邯郸志》例修此志。其书为纲者八,为目四十有二。温志可考见者,此志始焉。按温之名始于周武王赐苏忿生采邑十二,温其一也。为周畿内国,汉始置县,迄明以来隶怀庆府。邑以西汉傅氏封爵婵嫣,故多古迹、陵墓,又为司马懿故里;但此志独不载懿、昭父子事。而人物、传纪温古多矫勇拳击之士,累著武功。如北魏时之司马楚之、司马灵寿,唐时之王智兴、王晏宰,皆长拳术神策,著于武勋。后来之太极拳,出于县之陈家沟,始于何时未可详考;陈氏世代相授,秘不他传。至陈长兴始传授以外姓。兹阅此志虽未及纪述太极拳事,而其所纪温之有拳术武艺之士,北魏时已盛矣。
原武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张祥修,阎邦宁纂。祥漷阴县人,万历间原武知县。邦宁字仲谧,号月川,原武县人,嘉靖四十三年解元,隆庆二年进士,历官至太仆寺正卿,荐升都宪,未任告归。《原武志》据此志邦宁序谓:前无志乘。此志为张祥官原武时,邦宁与诸生薛谐等八人,分门采集,经邦宁总集笔削;书将成而祥去,继任知县张邦又为润饰付梓。其书分上下二篇,体裁简率,而原本仅存此书,惜下篇缺十四页,已非完帙矣。按原武建县始于汉,属河南郡;宋熙宁五年省入阳武县,元祐元年复置,属郑州,元、明属开封府。清改属怀庆府,以其地居河北,统辖为便也。今与阳武并为原阳县。据本志古迹,县西北有扈亭城,为春秋时诸侯会盟之地。《左传》文公七年,“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杜预注扈为郑地。
阳武县志八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六至卷八)
明王时泰修,王柬鲁纂。时泰山东平原县人,万历十七年任阳武知县。柬鲁怀庆府河内县人,选贡,万历十八年任阳武县教谕。阳武古博浪地,汉为阳武县;金尝置延州,元废州复为阳武县,明以来隶开封府。阳武以博浪沙及陈平所生户牖乡事,名于史册。博浪沙在县东南三里,相传张良募力士击秦始皇误中副车处。据旧志序,县志创于弘治癸丑知县张林茂,嘉靖六年吕柟又重纂县志三卷。此志万历辛卯时泰续修,今只存此三卷矣。据乾隆《阳武县志》载时泰此志序谓,万历庚寅命柬鲁及贾悌等重纂,分舆地、宫室、食货、官师、选举、人物、王言、艺文诸门。
河南府志二十七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朱明魁修,董笃行纂。明魁字灿煌,辽东义州人,贡生,顺治十六年任河南府知府。笃行字天因,洛阳人;官至通政使司右通政。河南之名始于汉置河南郡,以司隶校尉督察畿辅,魏因之,晋置司州治于洛阳,领河南诸邑。《隋书·经籍志》有《司州记》及刘澄之《司州山川古今记》,可推记载河南郡事最早之书,直至北宋代加修葺;宋敏求之《河南志》号称最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为博物之书。宋以后亦代有修纂,而今存见者,惟明弘治陈宣《河南郡志》,此志为明魁纂成于顺治十六年,其书共二十四门,又附目二十一。考古证今,摭采浩繁,古迹艺文累累数册。洛阳为河南首邑,汉、魏以来故都,唐、宋人小说,所载洛都风物遗闻颇多,本志绝未一引,故其摭取犹属雅正。
河南府续志四卷清雍正六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张汉纂修。汉云南石屏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雍正五年任河南府知府。此志增续康熙三十四年知府张圣业府志后四十年之事,为郡人范百顺、洛家雄辑录,汉为之厘正定稿。河南置府始于元,领域甚广;雍正二年以所属陕州升直隶州,时领洛阳、偃师、巩县、孟津、宜阳、登封、永宁、新安、渑池、嵩县十县。故此志修时与前志辖域有异。
洛阳县志十二卷清康熙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武攀龙原修,吴源起增纂,钱肇修续纂。攀龙字际云,号兰石,山西交城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官河南督粮道。源起字准庵,嘉兴府秀水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八年任洛阳知县。肇修字杏山,一字石臣,号南山,奉天铁岭籍,浙江仁和县人,康熙三十年进士,康熙三十五年任洛阳知县。洛阳为古都会地,自晋陆机撰《洛阳记》,其后记东都事物之书,不下数十。而县志之修,据本志序有云:“嘉靖戊子武部路君直草创斯举,初就梓于定陶,陶君迁乔,嗣重刻于霸州江君北。”按《洛阳县志》于明嘉靖间知县路直始修,清顺治十五年攀龙督粮河南又为重修;其后贾汉复巡抚河南时,以攀龙之志疏略,属源起增补,成于康熙十年,又三十年肇修又为续纂,皆未易攀龙原书体例。其书分天文、地理、人物、田赋、官师、选举、秩祀、祥异、古迹、陵墓、杂纪、艺文十二门,而以图考冠于篇首,列河图、洛书、营洛、土圭、与城池五图。其书体裁文字,皆沿明人纖诡之习,而于古迹人物民习弥有考鉴,惟卷末有洛阳古今艺文目,其意欲列举关于洛阳掌故之书,颇有见地也。
偃师县志四卷明弘治十七年修,蓝丝栏明抄本(天一阁藏)
明魏津纂修。津字弘济,陕西郃阳县人,弘治举人,弘治九年任偃师知县,升云南临安府通判,调四川重庆通判,自乞休归。据魏津自序云:“邑旧有志,岁月寝久,不无残缺,自丙辰来宰是邑,成志全书四卷,捐俸锓梓,以永其传千载。”按其语则此志当有刻本,而今只存此抄本。观此本书法挺秀,而中无一字缺误,似据刻本誊抄。其书全篇分五十四门,无纲领目,所记山川,以侯邙、伊洛为最有名。陵墓载伊尹、田横、苌弘、颜正卿、杜甫之墓,皆在县境。土产所记,以桑枣最盛,载弘治五年调查县境有桑六十万八千一百四十六棵,枣四十八万二千七十九棵。而今偃师则不养蚕,桑亦无有矣,以知古今各地物产之变迁,则沧海桑田,变化莫测。
偃师县志四卷清顺治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艾元复纂修。元复米脂县人,顺治十三年以举人任偃师知县。偃师为伊、洛所经,大河绕贯,形势壮严。据本志元复序云:“偃师为高辛氏殷汤相继建都,政教翔洽;成王营洛,实为锁钥重地。”又据沿革谓:“偃师立县始于西汉,其后别立平县、缑氏县,而偃专其名,自帝喾、盘庚以来为都畿所在。”按本志所叙沿革,简略未详;迄乾隆间孙星衍、武亿纂《偃师县志》,详稽经典,以证偃师为汤之亳地也。《偃师县志》自明弘治间魏津创修,其后嘉靖间知县魏弘济、卢学韶又先后重修。此志为元复官偃师时,延豫章、郑谪星与邑人蔺楠、胡淑生等,依嘉靖旧志总纲,补缀新事;元复自为总集,笔削成书。按此志因康熙二十八年洛水涨溢,版片无存,传本今极稀见。
登封县志七卷首一卷清顺治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朝瑞修,焦复亨纂。朝瑞广宁县人,贡生,顺治五年任登封知县。复亨字锡三,号钦宠,登封县人,贡生,官训导。《登封县志》,明嘉靖间知县侯泰创修,隆庆间知县邓南金重修,万历间知县燕儆华又重修。此志继万历志重修,其志例,自绘图迄艺文凡十类,目五十有九。体例谨严,于山川、风土、人物,纪载为详,职官表,自唐、宋以来一无遗漏。登封为河南府属邑,嵩山太室所在,峤嶽緜亘其境,其间有中嶽庙、少林寺,与佛教传布攸关。自北齐以来乃为拳僧所聚,流传于后世所谓少林拳派者也。故此志修纂,因有名山所在,文献繁富,考稽嵩岱之书颇多也。
永宁县志书八卷清顺治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七卷八)
清程万善修,张鼎延纂。万善武城县人,顺治六年进士,七年任永宁知县。鼎延字慎之,永宁人。此书仅存七八两卷,为人物志及后序二篇,全编体例无从稽考。据乾隆《永宁县志》知县张楷序有云:“永宁之有志,闻自明中叶始,久灭兵燹;国朝顺治年间曾重修,亦湮没无存。”此志于乾隆时已湮没,虽此残篇,当亦珍贵耳。
南阳府志十二卷传抄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应奎纂修,张霈补遗。应奎字文焕,号黾谷,山东益都人;正德六年进士,由礼部祠祭司郎中调任南阳府知府,嘉靖乙未以丁母忧去。应奎为诗文清雅,当时文人为文,多染三杨台阁之体;应奎仕南阳时结社论文,以驳台阁之弊,时谓其文派曰南阳派。霈南阳人,贡生,事迹未详。南阳自汉以来为郡,明正统间知府康孔高修有府志十二卷,此志继《康志》重修。其书体裁,自建置迄文类,共四十门,而纪载简率。卷前有嘉靖辛亥郡进士叶珠序谓:“应奎修府志在嘉靖十四年,盖志成未久即致仕归。继而成之者,谢侯宠也,输其赀以梓之者,县簿阑瑞典黄训也,笔而录之者,县庠生张霈也。”据《明史·艺文志》载:“《南阳府志》十卷,叶珠撰。”珠实仅为作序,而未经纂辑也。按此志是为应奎纂修,张霈补遗,黄训为之刻行,其间相隔已十余年矣。民国时有张中孚者,又为之补注,征引事物较原本多十之七,中孚未详为何许人,其书于民国七年铅印,序言此志原刻本尚存。今则仅存此本耳。
桐柏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高士铎纂修。士铎字木庵,襄平县人,康熙三十三年任桐柏县知县。按志序谓:“桐柏志创修于明成化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重修,康熙初年邑令贡彧又略加修饰之,俱未经刻。”康熙三十三年士铎官桐柏,复延樊翰等,考核旧志,删繁去诞,补旧续新,始梓而成是书。其编次为图二,为卷四,为目四十有九,视其篇目次第位置,均无伦次,非志书体例之嘉者。县建置,自唐始设桐柏县,其后历唐、五季、宋、元、明皆为县,迄清其名未更。县因桐柏山得名,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胎簪,又名大复;其岭别名太白,又名天台山。其山南接隋州,西抵枣阳,巍然雄峙,为两淮群山之祖。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花诸秀峰,中有桃花、锣鼓诸奇洞。邑为临山要塞也,北控全豫,南扼汉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
镇平县志三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张琮纂修。琮字象坤,山西阳曲县人,廪贡,康熙二十年任镇平知县。此志为琮官镇平时所修,其书凡三卷,卷上,总图、沿革、天文、建置;卷中,山川、古迹、赋税、职官、人物;卷下,艺文,共十门。每门有小序,皆为琮所撰。沿革谓:“县汉名安众县,又为淯阳县,晋改为安昌县,属义阳郡。南北朝废,划于穰县北乡地,金以其地置阳馆镇,正大五年改为镇平县,隶申州。元至元八年改申州为南阳府,县仍之。明初省入南阳县,后复置。”山川载:“县北九十里有骑立山,其状若骑立,又名五朵山,曰圣朵,日禅巷朵,曰摩云朵,曰娇女朵,曰亚女朵。考古史此山名猗帝,古猗帝氏都其下。”古迹云:“邑在上古时,猗帝氏曾都骑立山下。”古迹又附载八景,五朵晓烟其一也。艺文志载宋乾德四年石雄撰《骑立山龙堂记》云:“其山望之宛如骑立,因而为之名;山有三池,一在山顶,一在山腰,一在山足,岁旱民往挹其水。”按立骑山为镇平县之主山,亦为县之胜迹,山有三池,又为灌溉之所赖也。
邓州志十六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潘庭楠纂修。庭楠号石洞,高要县人;嘉靖经魁,嘉靖四十一年任邓州知州。据此志大梁李濂序云:“今邓之为郡也,南控荆、襄,北连河、洛,西通巴蜀,东际淮、海;实当天地之中,号称陆海,盖豫州之雄镇也。嘉靖甲寅浮梁璧峰张君部符至,乃始创为志,顾所载者止一州耳,所属三邑则未及。壬戌秋九月古端石洞潘君来守是邦,丞欲并收三邑以为全志。乃慎简郡学生之有文学者,采摭三邑事迹以成之,又就礼乡进士蓝君伟总阅。”按此志统记邓州及内乡、新野、淅川三邑,其书体例,卷一、郡县图;卷二、郡纪;卷三、帝纪;卷四、沿革表;卷五、封爵表;卷六、秩官表;卷七、选举表;卷八、舆地志,分疆域、星野、山川、风俗、古迹、镇店六目;卷九、创设志,分城池、公署、坊牌、铺舍四目;卷十、赋役志,分里甲、户口、田赋、派额、课税、差役、物产七目;卷十一、陂堰志;卷十二、学校志;卷十三、祀典志;卷十四、兵防志,分所治、军兵、屯田、武场、关堡、军器六目;卷十五、宦迹列传,分良牧、殉事、侨寓三目;卷十六、人物列传,分名臣、忠烈、儒林、文苑、逸士、卓行、方技、贞节八目。其书总为图、纪、表、志、传五纲,凡一十六卷,以艺文附入各门。凡例云:“祠庙非祭法,宅墓非古迹,均不以取。人物自隋迄宋,昔县南阳、向城、棘阳、安县诸产悉收入。”其体裁定例严整。按邓州即今邓县,本志沿革,称邓州春秋邓国,战国韩、秦地;秦始皇置穰县,迄后魏置荆州治于穰。隋开皇间改置邓州,领县内乡、新野,大业改南阳郡;唐复为邓州,五代为军,宋为邓州武胜军,金为武胜军,元复为邓州,明领内乡、新野、淅川。
淅川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郭治纂修。治山东东昌府人,康熙十八年进士,二十八年任淅川知县。淅川春秋时鄀地,鄀小国焉;晋伐都国亡,后楚平王得其地改为析。汉为析县,刘宋废之,后魏复置析川县,属丹川郡,唐、五代、宋、金、元诸朝,废置无常。明成化八年自内乡县分置淅川县,属邓州,清因之。县境有淅川,源自商南县,会汤滔、回车诸水入丹水,汇入汉水;经淅川县一段一名马蹬河,元元好问作《观淅江涨歌》,本志艺文志收之。《淅川县志》,自明置县后尚未纂修,此志是为首创,其书体裁分总图、沿革、天文、四至、建置、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陵墓、寺观、赋税、职官、人物、流寓、艺文、灾祥、杂志诸类,按所纪皆采访实录,及撷摭古籍,翔实足征。
叶县志三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增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吕柳文修,牛天枢纂。柳文四川奉节县人;籍遂宁县,康熙二十八年举人,任叶县知县。天枢邑人,拔贡,善为文章。按本志柳文序云:“叶固周初应侯地也,春秋时入于楚,以沈诸梁为令。传所称叶公子高盖章。章于当时楚特其形势,盛称方城与汉水并著。今考方城旧地,在苦菜于东二山间,飘荡销沈,未覩所为险要者。且自汉以后,隶属无常,兵燹之余,疮痍未复。”又云:“叶公靖难于方域之外,光武发轫于毘水之阳;远而仙令遗踪,近亦忠魂未泯,地灵人杰,尤表可覩记云。”又据沿革谓:“春秋时成公十五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其后沈诸梁为邑令,《论语》有《叶公问政》。至汉置南阳郡叶县,唐曾置叶州及仙州,属汝州府,金以来改属南阳府。”按汉光武大破王寻、王邑兵于昆阳,是在叶县境。沈诸梁字子高,楚人;惠王时为叶县尹,楚县尹称公,故号叶公。孔子适楚,叶公问政,孔子以近者说,远者来告之。柳文序所言叶公靖难于方城,是否即为苦菜于之方城,须待考焉。据屈原《离骚》云:“方城以为山。”杜预注在叶县西南十八里。本志山川谓:“黄城山在县西南四十八里,与裕州方城山昆连,即楚屈完所谓之方城也。《水经注》谓:“郭中、产口、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汉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方城建于何时,此志未有详考。《叶县志》,有明嘉靖二十一年邑人牛凤纂县志四卷最早,万历二十年邑人高文登重纂,清顺治十六年邑令贾壮又重修。此志继顺治《贾志》重修,其书大备。其体例简括,总分三纲,分析子目,棋布星罗,秩然有绪。
真阳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安圻修,晏允恭纂。圻山西汾阳人,监生,康熙二十九年任真阳知县,任满升九江府同知。允恭事迹未详。按真阳即今正阳县,为古慎国,汉始置慎阳县,刘宋改为真阳。清世宗名胤稹,雍正二年以避讳改真为正也。考其县志,自明以来凡六修,创修正德知县张恕,嘉靖壬寅焦济重修,乙卯何麟又为重修。清时顺治刘必寿,康熙安圻,嘉庆彭良弼各为一修。今惟嘉靖《何志》,康熙《安志》,嘉庆《彭志》存。《安志》即为是编,其书创始于康熙三十年知县刘梦兰,为应省征志檄修而未竟,安圻继事修纂,依顺治《刘志》体例,增益以成编。其书体裁,据《嘉庆志》凡例云:“《刘志》评《何志》多庆幸颂美之词,即此已非志体。《刘志》则反而为感慨,间及时事,《安志》概删之,而失于编次无伦,参杂论断。”论真阳旧志之得失如是,然观《彭志》惟胪列项目,一无志法也。真阳数千年古县,自黄叔度而后,人物棐然,无佳志以传其地其人,亦可慨矣。
许州志二十卷明弘治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五)
明邵宝纂修。宝字国贤,常州无锡县人,成化二十年进士,越年任许州知州,凡八载,召为户部员外郎。后又出任为江西提学,以忤当时权臣刘瑾,勒令致仕,遂讲学四方,以文章理学知名。瑾诛,复起为礼部侍郎,嘉靖初进尚书,卒谥文庄。按沿革,许州为汉颖川郡属邑,建安中置许昌郡,为当时五都之一。自陕、洛残破,许遂为新兴之区,曹操于此积谷治兵,以为基业,而尝议迁许都,以避关羽之锐。迄至北朝始名许州,隋唐至明,其名未更。此志为宝纂成于弘治六年,论者盛称其书如同拱璧,与《武功志》齐名。惜此志仅存此残帙,书首序目亦缺,无可知其全书类目若干。考后志载李东阳题此志序云:“许为州属河南开封府,统县四;旧有志合若干卷,永乐间知州五羊(广州)陈君琏尝修之。弘治初无锡邵国贤以进士来领州事,欲重修之,未敢苟作。据郡乘参史籍,越六年始克成编,虽仍故迹,而亦如文著例,则断以己意。如论魏之都,始于创迁,论汉末帝之统,当从蜀汉,不当从魏。论人物,则最道德殿功名,而斥富贵;如雅士皆前辈所未及也。他如风俗之升降,户口之增减,庄囿之处置,亦仅书而备录之;皆有纲目,有经纬,可揽而悉也。其视因陋以为质,骋华以为文者亦远矣。然犹有足取者,录名宦而不及乎今,录文章而不及其所自著,尤世俗之所难。惟类有例,编有序,皆为志作,故不容孙也。”按东阳此序论述是编体裁辞章甚详,藉此可以稽知邵宝此志全书之仿佛焉。
许州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良知纂修。良知字条岩,山西安邑人,嘉靖十七年任许州知州。许州自弘治壬子知州邵宝修志,纂述详备;良知此志,大抵仍其旧文,惟加参订续入而已。始纂事于嘉靖庚子,初嘱教谕杨銮、魏廷,贡士王钵,参互纂补,以事未克成稿。后又延司训钦用遴,生员陈枫辈,再为校录,乃得成稿。其书体例,分地理、建置、田赋、学校、官纪、人物、典礼、杂述八类,共四十三目。卷前列州境图,绘许州领县临颖、郾城、长葛、襄城于一图,次列州城图、州治图、州学图、乡约所图各一。许州即许昌,古称望国,据本志《地理志》沿革表,周武王封文叔于许。秦属颖川郡,晋为许昌县,后周改名许州。据古迹载:“古城在今城东三十里,围九里,为曹操所筑。”又载:“襄城宫为唐太宗所建。阙公宅在州内。”陵墓载:“晁错墓在州城东一里。”庙宇载:“七先生祠在州学中,为祀濂溪、明道、伊川、横渠、涑水、康节、考亭七人,元至元三年知州刘天学所建。”以上诸条为许州名迹,但此志纪载,甚为简略。
临颍县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卢镗修,杜柟纂。镗山东武定县人,嘉靖初以临颍县丞升任本县知县。柟字子才,号银台,临颍县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官都察院左都察御史。按沿革,临颍置县始自汉,隋、唐以来属许州。曹魏时枣祗募民屯田许下,引颍水以溉,后人以名县曰临颍。此志纂成于嘉靖八年,卷前有邑人贾泳序云:“临颍故有志,正统间教谕颍川黎君公弁尝一修之;然草草未精,事多冗泛,识者病之。银台杜子才以博学能文,守制家居,慨然以为己任,乃取旧志裁抑删定,重加编辑,起戊子腊十月,迄已丑五月五日而成,釐为八卷。县尹卢侯镗以完诸,州守任侯辄付梓刊之。”按泳此序抵纪志成大略,而此志成稿后,又经知县潘洛增补,官师选举至嘉靖二十年止。此志体例,参诸舆地志、一统志体裁,分地理、建置、田赋、官师、人物、艺文为纲,子目亦纂次有法。文辞皆出杜柟手笔,相助考据者,有邑人贾构,采访则有邑人张奇、谷钟凤、贾藻、耿梦珠诸人。
襄城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林鸾纂。鸾南直隶当涂县人,贡生,嘉靖二十七年任襄城县儒学教谕。按本志沿革,襄城为春秋时郑之汜邑;郑灭襄城在韩境。秦属三川郡,汉属颖川郡,三国为魏地,后周属汝州,金属许州,元、明属开封府。《襄城县志》据林鸾自序谓:“昔有邑尚书李敏、许廓,副使辛访、王锦创有遗稿,岁久漫失。”按此则此志之前,襄城已有邑志稿矣。此志为邑士贾天性、姚烜、张景韶、杜玠诸人所采辑遗事,鸾总集成书,其体例分地理志、宫室志、人物志上、人物志下、田赋志、役供志、翰辞志、录杂志八类。卷前列志目便览图一,傚汉初书帙图案也。图圆形,中分八角,每角标卷数、志类目;此古书帙藏卷之状焉,而后世书籍多改册装,用此图以资查索,实无所便。又有新修志义方形书记一,及县境图公署图,图均有朴茂气,当出善手所绘也。
古汜城志十卷清乾隆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刘青芝纂。青芝襄城县人,别号江村山人。古汜城为周襄王行宫所在,今襄城县地也。此志青芝因其祖父所撰《襄城文献录》而补纂,分为志类十,曰地理、曰建置、曰祠祀、曰田赋、曰官师、曰人物、曰选举、曰侨贤、曰艺文、曰杂掇。体裁虽非上品,而书之刻工颇佳。书内刻有各种符号标点,如人名、地名,字傍刊黑线条,名山、名水、官署、仓、堂,刊方记,方志之有标点符号者,仅此独见之本。此志成稿后,青芝之门人章文然,重为编校而后刻行也。
续修光州志十二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讱修,黄■〈釒冉〉纂。讱字果行,号慎旃,直隶大兴籍,浙江山阴县人,乾隆二十六年任光州知州。■〈釒冉〉字再学,光州人,雍正七年拔贡,任通许县教渝。光州为春秋时光、黄、弦、蒋诸国,汉为汝南、江夏二郡地,魏分置弋阳郡;梁始置光州,元以州属汝宁府,明改属凤阳府,旋复故。清雍正二年以巡抚石文焯请与禹、陕、许、郑俱升直隶州,辖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四县。州志肇自宋时,《宋史·艺文志》载有徐自明《浮光图志》三卷,李棣《浮光图志》二十卷,其书久佚。于明有万历丙子张辉之《光州志》,清有顺治十七年知州庄泰宏修州志,康熙三十一年知州缪发重修。此志为光州升直隶州后,因一讱署置多属往昔所未有,旧志有宜增改者。乾隆十一年光州诸绅创议修志,后经知州高鉴、李讱相继修成,所纪以本州为主,而略及属邑之事。其书体例凡十类,曰舆地考、曰建置考、曰图籍考、曰典礼考、曰职官考、曰选举考、曰人物考、曰丛纪考、曰艺文、曰备遗,各系子目。查此志今存者甚少,据《光绪州志》序谓:“书成后未几板毁于火。”故其书传本今稀矣。
光山县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沈绍庆修,王家士纂。绍庆昆山县人,嘉靖三十三年进士,翌年任光山知县。家士光山县人,修有《临朐县志》已著录。按此志为光山县志首创,其书体裁,据凡例谓:“取法山东《临朐志》。”按其书分风土、学校、建置、田赋、官治、科贡、人物、人品、杂志九门,子目六十,书成于嘉靖三十五年。其书意在简要,事罕确稽,建置则略其岁年,纪职官有遗其籍贯,以见其疏略如是。光山为汉江夏、西阳县地,宋元嘉十五年以豫州土民立光城等县;隋开皇中改今名,大业初弋阳郡治于此,唐改郡为光州,迁治定城县。县境有浮光山即弋阳山,郡及州县,皆以山名也。
光山县志十二卷清顺治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六至卷十二)
清管声骏修,孟俊纂。声骏直隶清苑县人,拔贡,顺治十一年任光山知县。俊事迹未详。《光山县志》自明嘉靖沈绍庆修志后,万历己丑知县牛应元,壬子知县施尧化,先后续修,己丑志撰于县人蔡光,故习称《蔡志》,二志久佚,有未付刻,无可稽考也。此志为俊纂成于顺治己亥,今仅见此残帙,存六至十二卷,为典礼、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外纪六门,选举志则止于顺治十六年,纂修人系考乾隆《光山县志》著录。
固始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南埛草堂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梯修,葛臣纂。梯字南坰,阳曲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任固始知县,任满升任户部主事。臣字子良,号寝野,固始县人,嘉靖戊子举人,仕通判。《固始志》创修于明成化己丑知县薛良,据本志所载薛良旧志序有云:“《固始志》虽屡经修纂,所存者只不过二十余幅,遽为虚文而已。”则成化前已有志矣。此志创修于嘉靖十年,时知县吴周延葛臣编纂;稿未就而吴去,其事亦寝。及张梯来仕,复延臣总纂志事,继而成之。其书例订为十志,曰图象、曰舆地、曰建置、曰民物、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典礼、曰杂述、曰艺文,系以子目,事无巨细,悉录无遗,后之修志者,每称其书编次得宜。卷首列张梯、刘士逵、葛臣、朱冠、李磐诸序,而李序列于最后,阮元编《天一阁书目》注为李磐修,磐实仅作序而已;据本志建置云:“固为夏、殷时之蓼国,春秋时为期思与寝丘地,东汉光武始名固始。”但据乾隆《固始县志》谓:“夏、殷时蓼国,在今南阳属邑,不在固始,县地可知,今止以周初为断。”则其沿革有误矣。按固始于明洪武间改隶河南汝宁府。固始沿革历修县,皆仍旧志沿误,迄乾隆间洪亮吉纂县志始为考实。洪氏专于志乘之学,其所纂诸志,撰沿革,必先纲后目,独《固始志》不以沿革为篇,而以山川位置以定疆域,再证沿革,别制新裁,果不愧为名手。
商城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许全学纂修。全学石门县人,贡生,康熙二十八年任商城知县。《商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年知县万炯,再修于清顺治十六年知县高材。此志继《高志》重修,书凡八卷,分舆地志、建置志、典礼志、食货志、职官志、人物志、艺文志七类。《嘉庆县志》谓其书迫于宪檄,止取备文,未加考订。兹观其书以灾祥怪异入艺文志,殊非体例。
汝州志八卷明正德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雄修,承天贵纂。雄字世杰,直隶顺天府永清县人,弘治进士,任行人。尝抗疏言事,谪云南浪穹县丞,升直隶太平知县,弘治十七年升任汝州知州,再升南京中军都督府经历。天贵字性之,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人,弘治十一年由监生任汝州训导。按此志先为州同知,及儒学学正编辑未遂,及雄任儒学训导承天贵又踵而编辑之,雄又延致仕同知姚纶,知县何让及本学学正徐资训,训导罗祐,与天贵会而采遗言拾故事,复纂成于正德元年,五年继任知州安世贤为之刻成。其书体例,卷首州境、州城、郏县、鲁山、宝丰、伊阳诸图,卷一沿革、分野、形胜、疆域、城池、乡保、村店、军屯、桥梁,卷二山川、古迹、街坊、铺递,卷三户口、田赋、课程、物产、风俗、景致,卷四州治、公署、学校、坛壝、祠庙、寺观、陵墓,卷五名宦,卷六人物、流寓、孝节、仙释,卷七诗,卷八文,凡八卷,三十三门。沿革云:“汝州《禹贡》豫州之域,周为王畿地;春秋时戎蛮之邑,后为楚郑之境。战国属韩,秦属三川郡, 汉为河南、颖川二郡,始名梁县;后汉因之。三国、魏、晋属河南、午阳二郡,后魏属汝北、鲁阳二郡;东魏置北荆州,后周改和州,属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炀帝初始名汝州,寻改襄城郡,治承休县。唐初复为汝州,改承休为梁县;天宝改为临汝郡,乾元初仍为汝州。五代梁为防御军,周废为县;宋为辅州,后复升为军。金废军州县仍旧,元为汝州属南阳郡,领梁、郏、鲁山三县。明洪武初省梁县,成化六年升直隶州,领鲁山、郏县、宝丰、伊阳四县。”汝州形胜,面环汝水,背负嵩山;左控襄、许之饶,右联伊、洛之秀;盖古为中州名郡也。人物英华,据本志所载,汉有贾复、冯异臧、宫铫期、张宗、郑众、延笃,唐有孙处约、孟诜、王虔休、马燧、元结,五代有张仁谦,宋有冠瑊、吴几复、牛辠,金有宗端修,韩禋子、赵良,元有邓顺、王守贞、孟由义、弋毅、李式,明有安德、王政、王本、李希颜、张叔廉、王佐、张汝立、陈立,诸人皆名传史籍者也。而本志人物则仅登姓名,姓名以下以小字注明简历,非传记体例,如人名录然,殊不免简略。卷七诗,首列《汝坟》诗三章四句,以《诗经》《汝坟诗》为州之事迹,无据也。次以唐杜甫、李白、胡证、刘禹锡,宋梅尧臣、庄公岳、晏殊、韩琮、李公以,张谷、胡宿等,元程明德、王尧敬、韩彦礼等,明以知州彭纲诗最多,姚纶、徐衍、承天贵诗亦收之,则不免于滥。卷八文,以唐杨植《许由庙碣》,卢贞《广成宫记》,元次山《大唐中兴颂》,宋范纯仁《秋风吹汝水赋》,欧阳修《汝瘿歌》,王安石《汝瘿歌》收之,实非皆为汝州之文献也。
汝州全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王登魁修,李在兹纂。登魁字阶三,辽东广宁人,贡监,康熙二十八年任汝州知州。在兹字澹园,归德府雎州人,康熙二年举人,二十七年任汝州学正。《汝志》创修于明正德元年承天贵,嗣后万历间,平江艾穆游汝州,时知州杨三聘敦请修志,成《汝州志》四卷,颇简核,与康对山之《武功志》,颜汉东之《隋州志》,时称三史。后十五年知州方应选重修,清康熙二年知州金先声又重修。此志为续增康熙二年后,三十二年之事,述及领邑鲁山、郏县、宝丰、伊阳四县,故称曰全志。其书体例,凡八类,四十有七目,悉仍旧志例。卷前有李在兹序,为骈文二千余言,对仗颇工,琅琅可诵。
鲁山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姚卿修,孙铎纂。卿字汝章,号锦川,山东夏津县人,贡生,嘉靖二十八年任鲁山知县。铎江西饶州安仁县人,监生,嘉靖三十年任鲁山县儒学教谕。按此志助纂辑者,有县训导蒋希周、刘璧,邑生周茂、李佃等,助采摭者,有邑生贾章、马世安。其书质实醇切,浑涵尔雅,足为一邑之信史也。其体例分疆域、田赋、祀典、建置、官师、人物、选举、古迹、艺文、杂识十类,凡六十七目。沿革谓:“鲁山周鄙甸之鲁县,春秋初属郑,后为楚所侵,战国属韩。秦属颖川郡,汉置鲁阳县,属南阳郡。迄魏改置樊州,后周置三鸦镇,属齐城,隋初复为鲁县,属襄城郡,炀帝时始名鲁山县,县东有鲁山故名。元元贞八年还属南阳路,明属南阳府汝州。”按物产条,谷类有黍、稷、稻、粱、粟、米、大麦、火麦、小麦、荞麦,豆类,有黄豆、黑豆、青豆、绿豆、豌豆、小豆等;帛类,有丝绵、绢棉花、花布紬、黄麻等。山川条附桑园,谓县有二处,在城之东西各一,皆官蓄桑苗,岁给民种植。人物志载元鲁山、元次山为二元传,推为鲁邑人物之最显著者。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上
长兴 陈光贻学
○湖 北
湖广总志九十八卷明万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徐学谟纂修。学谟字叔明,嘉定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历官郧阳等处巡抚,湖广左右两藩,官至礼部尚书,著有《春秋亿》六卷、《世庙识余录》二十六卷。此志继嘉靖元年薛纲《湖广总志》重修,成于万历初。其书体例分为三十二门,上无总纲,下无子目,体裁简括。其凡例云:“作志体裁,有絜以大纲,而中分群目者,有概括大略,而行事阙如者。故凡一篇总标纲领,即疏析事词,于下为目,不复于大纲之下又列小纲,惧嫌于复也。”明代通志体例简该者甚少,此志凡九十八卷,仅分三十二门,一省之事物通记无遗,其编例之简严,胜于诸省通志。湖广之名,始自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领武昌等路三十,归州等州十三,汉阳等府二,安抚司十五,南宁等军三、属州十七,自湖广至广西、贵州及四川南境皆属焉。至明分为湖广、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湖广始专指两湖之地。《明一统志》湖广一省不分南北,万历间始分置荆、湘巡抚,而统于湖广总督,称为左右两藩。湖广为楚中之地,舆地之书见于前史者,据《四库全书提要·地理类》都会郡邑之属《湖广通志》条云:“如盛宏《荆州记》(《笺经堂丛书》收),庾仲雍《湘州志》、《汉水记》,梁元帝《荆南地记》,郭仲彦《湘州记》、《湘副图记》,陶岳《零陵总记》,韦宙《零陵录》,范致明《巴陵古今记》,吴从政《襄沔记》,类多湮没不传,即传者亦残缺失次。”此皆荆、湘古志也,而统记湖广总志之书,始见有明正德间《湖广图经志书》,厥后有嘉靖元年薛纲之《通志》,吴廷举又为续修,所记皆不分南北,又往往阙漏冗杂,不足依据。此志则统记湖广两藩,合而有分;体裁卷帙,大增于前志者逾倍,为明总记两湖最备之书也。
嘉鱼县志三卷明正统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莫震修,孙允恭纂。震字霆威,吴江县人,正统六年进士,授嘉鱼知县,升福建延平府同知去。允恭事迹未详。《嘉鱼志》据本志莫震序有云:“《嘉鱼图志》,洪武、永乐中尝奉文修纂,正统丙辰教谕卢陵刘池蕴尝为订校,江西金豁教谕李沧(朝宗)捐赀锓梓,可谓备矣。然其叙事,既不能无详略之殊,记载亦不能无遗漏之失,览者重有慨焉。”按其序语,知《嘉鱼志》创修于洪武、永乐间,迄正统元年而始刻成焉。此志重修于正统己巳,为震官嘉鱼时嘱允恭所纂;以去旧志刻成未久,故其书旨重于补订旧志缺讹。若水利、储积,旧志阙如,则补之,职役、公署,旧志疏略,则增详之。其体裁亦仍旧《图志》例,自建置沿革,迄杂志诗文,凡二十六门,各以小序弁诸篇首。按其沿革篇所述,嘉鱼古荆州属地,汉入沙羡,至晋太康元年始名沙阳县。梁升为沙州,隋废入蒲圻为鲇渎镇。五代、唐保大十一年始复置县,名曰嘉鱼;以邑境有嘉鱼口、鱼嶽山取义。嘉鱼口即鱼山驿江口,为一大港,近有鱼嶽山、太平湖,为邑之胜景。太平湖中,宋时大旱,尝掘得镈钟;邑令施群献之太常未果,乃输之武昌库中。会其守解秩,佐摄事者,投于冶,以铸兵器;时诗人秦观闻之,尝为文以弔。本志诗文类载秦少游《吊镈钟文》一篇。
新修蒲圻县志十五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圻隆修,龚逢烈纂。圻隆号禹服,河南西华县人,顺治八年进士,康熙八年任蒲圻知县。逢烈字无竞,蒲圻县人,贡生,官蒲圻教谕。据本志沿革:“蒲圻属鄂,秦分楚为三郡,属南郡;汉分楚为七郡,置沙羡县,属江夏郡。沙羡境内有蒲圻湖,一名西良湖,产蒲草故名。吴赤乌二年乃建县于西良湖侧,名曰蒲圻。”《蒲志》原委,据本志凡例载:“明以前无考,自明宣德三年,邑令杜绅,邑人黄煜实始草创。越四十六年,为成化十三年,邑令葛凤仪,崇阳教谕俞绘,邑人游志续修。又五十六年,为嘉靖十二年,邑令吴本固,邑人太史廖道南复修,较前为备。又历百年,为崇祯四年,邑令升编修林增志,郡学生黄图南,县庠生魏方振、何冲然重修。明三百年纂修凡四,其文其事其义备矣。”案以上所叙明修志书四种,今皆佚不传。此志为清修蒲志之始,其书体例,一曰建邦志,凡九目;二曰山川志,凡十目;三曰田赋志,凡八目;四曰学校志,凡七目;五日职官志,不分目,附年表一,六日师儒志,不分目,附年表一,七曰科贡志,列贡科、武科二目,附年表一;八曰辟举志,不分目,附年表一;九曰诰敕志,不分目,附年表一;十曰宦绩志,不分目;十一曰秩官志,分列传、镇牧、令长、丞尉四目;十二曰人物志,分目十二,十三曰崇祀志,分名宦、乡贤二目,十四曰风俗志,凡八目,十五日纪异志,分祥瑞、灾祲二目;十六日艺文志,凡六目。按其分门析目,冗沓复出,绪次亦不确当,非体例之佳。查此志刻本仅见此本,蒲圻张国淦无倦斋写本,系据此本传抄,今藏于上海图书馆。
咸宁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何廷韬修,王禹锡、郑邦相纂。廷韬字毅庵,沈阳人,康熙三年由官生以祖荫授任咸宁知县。禹锡咸宁人,事迹未详。邦相字又侨,顺治辛卯科举人,戊戌进士;授江西鄱阳知县,升滁州知州,著有《芝罘诗草》。据沿革谓:“咸宁于南唐时,割江夏地置县;至宋元祐间,又益蒲圻县地十六里,为其领域。”又据廷韬志序云:“县志在宋时已有之,至明天顺时教谕伍福始为创修,万历乙巳知县王元柄延孟养浩续为编辑。”考咸宁明志今皆不传,此志为最古之本。其书体例凡十二类,以纪山川、物产、风土为详,且皆可为今日取用之资料也。
兴国州志十卷首一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魏钿修,顾星繁。钿字理斋,山东东阿县人,雍正元年进士,任兴国知州。星字右邨,公安县人,举人,雍正间任兴国州学正。兴国宋置兴国军,治永宁县;元为路,明改为州,省永兴县入之,清因之,属武昌府。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州唐宁修州志七卷,清康熙四年知州王之宾纂州志二卷,十四年杨宾又为增补。此志为踵《王志》后七十年之事,编成于雍正十三年。全书凡十卷,分五十门,无总纲,序次纭纷,一无条贯。
大冶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陈邦寄修,胡绳祖纂。邦寄字震庵,辽东辽阳人,顺治五年贡生,康熙十八年由浙江石门知县调大冶知县。绳祖字畏思,号剩岩,大冶县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官江南潜山知县。按本志序,《大冶志》创于明永乐十五年;宣德、嘉靖皆有增补,万历十二年邑令吴仁又为重修。康熙十一年邑令谢■〈釒榮〉续增八十余年之事,延绳祖为之编纂,成县志九卷,未之梓。十八年邦寄仕大冶,复延绳祖编缀,继成于康熙二十二年。其书体例,分地理、建置、田赋、治忽、秩官、宦迹、选举、人物、艺文、逸事十门,义例严谨。按治忽志,分灾异、兵寇二目,小序云:“治道之忽,而致灾祸。”此语虽非志例,而有惩戒寓焉。又以物产列入地舆志,载县北狮子、铁门坎诸山产铁,唐、宋时已设冶铁场,大冶因此得名。而记冶铁场之兴废始末,未臻详备,其书纪载之简略于此可见。
汉阳府志十卷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本用、贾应春修,朱衣纂。本用字汶松,江西安福县人,正德进士,嘉靖九年任汉阳府知府。应春字东阳,号樵村,直隶真定人,嘉靖二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郎中,潞安、开封知府,升陕西副都御史,嘉靖二十四年谪调汉阳知府。衣字子宜,号别山,汉阳县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提督直隶学校。按此志沿革:“汉阳,汉江夏郡安陆县地,隋开皇间置汉津县,大业初改曰汉阳。五代周置汉阳军,宋初仍之,统领汉阳、汉川二县,熙宁四年废军存汉阳县。元初复为军,至元十四年升为散府,明仍之,属湖广布政使司。”汉阳郡志,据此志戴金序谓:元以前罔有存者,宣德中郡守王静,属教授赵弼修梓,乃有传词。”《赵志》久佚,今存以此志最旧。按此志创修于嘉靖九年,本用修而未成,其后十三年,应春复为继茸,乃克成书。先后纂辑皆为朱衣一人,访求综核,历十数年之久,故能考据精当,咸足征信。其书体例,分沿革志、方域志、创置志、庙祀志、食货志、宦迹志、选举志、人物志、封守志、方外志十类,类各一卷;所定例则约而该,叙事记言,皆能尽举核要。
孝感县志十六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胡国佐纂修。国佐字仲梁,辽东人,荫生,康熙十一年任孝感知县。考《孝感县志》,修于明者,有嘉靖、万历二志,久佚不传;本志录存有嘉靖乙卯陈士元,及万历癸卯知府张惟方二志序。今存者,有清顺治乙亥知县张擢士重修县志二十二卷,分十八类,九十八目,孝感志书体裁始备,惜其书传本已缺。此志则仍《张志》体例为之,约为十六类,子目亦有删合,体例尤为核备。孝感建置,据本志沿革载:“汉初为江夏郡安陆、■〈黽阝〉二县地,后汉为安陆、■〈黽阝〉、南新市三县地。刘宋孝建元年,以安陆升郡,因汉末孝子董永遗迹所在,又析安陆县地置孝感县,属江夏郡。宋曾改曰孝昌,寻复旧名,元以来其名未更。”按此志山川载;县境河流以澴河为主,水利交通之所系焉,且又为邑之名胜。澴源出自信阳,经天磨池而达孝境;池中有石高数丈如磨,巍然奇观焉。再经九里关、黄茅岭,南流遶三里城,汇新店、清风涧诸水,注为双河口,流入詹家河、二郎河,通入方家河、塔儿潭分散于诸港。塔儿潭上有山背临潭浒,有塔七级,宋时所建,为邑之古迹。澴流孝感经六十余里,沿河多名胜,故孝感又称曰环。人物志列《孝子传》,首载董永,永为汉青州千乘县人,汉灵帝时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此,家贫,永佣耕以养父,父殁不能为葬,自鬻为奴,以资营葬。为织女所感而嫁永,一日织布三百缣,弥月得缣,如约偿归。其说虽为无据之谈,但于东汉、六朝之际,以表彰孝道,凡在有孝子事迹之地,皆建县以为名,如浙江之义乌、慈溪,亦皆以孝子事迹以名其县,与孝感之名县同其时也。后来之志乘遂为附会无据之说,以昭扬其事;此非志乘核实之道,而实为志乘之一大病耳。艺文志,录李湘撰《孝感宋时两朝所得古鼎考》云:“万历二年九月,孝感以议拓城地,即湖为隍,而得古鼎,蟠腹奓口,三足两耳,周圆端岩,体被五色,上有款识,皆古颉籀文,大小凡六十字。据款识,始知为商末周初南宫仲父方鼎也。”又云:“《一统志》云,宋徽宗时,孝感县东湖村农人掘地得周九鼎贡于朝。以余读《宋史》,宣和元年己亥三月庚戌,安州进所得商六鼎,计方鼎三,圆鼎二,甗一。薛尚功纂历代钟鼎彝欵识云,六器皆得于安陆之孝感县。”按李湘得古鼎考,考述虽未明详,但此文犹可资考索铜器出土处者。
沔阳志十八卷明嘉靖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童承叙纂。承叙字士畴,一字汉臣,号内方,沔阳人,正德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著有《内方集》。按沔阳沿革,据本志郡记篇所载:“秦始皇郡县天下,置沔阳县,为南郡地;汉时为景陵、云杜二县地,梁始置沔阳郡。隋大业中改为复州,五代、晋为景陵郡,宋、元如之,洪武九年改置沔阳州,直隶湖广布政司,领县一,曰景陵。”按其所叙沿革,以郡县俱述于郡记,混淆不分。此志为州志首创,其体例,为纪一,曰郡纪。表四,曰郡县表、曰封爵表、曰秩官表、曰人物表。志七,曰提封志、曰创设志、曰河防志、曰食货志、曰秩祀志、曰儒学志、曰兵戎志。传九,曰秩官列传、曰人物列传、曰良牧传、曰名将传、曰死事传、曰逸士传、曰侨寓传、曰孝义传、曰外传。按其编例,与明代其他志乘体裁有异,以河川、水利,入于提封志,以建置、古迹,入于创设志,明人修志鲜见有如此体裁者也。据近人卢弼重刊此志跋有云:“童承叙所撰《沔志》,当时与康海《武功志》,王九思《鄂云县志》,称海内三名志。李本宁言《沔志》有《两京》程度,胡可泉言童太史志沔阳犹存体例。”按此志体裁,与康、王二志,皆各有别派,又观其叙述,亦各有繁简也。此志所纪元末明初事迹,采摭甚富。如其《外传》之《陈友谅传》云:“友谅为沔阳人,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遂从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友谅初尝为县吏,其时徐寿祥与倪文俊起兵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祥不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攻安庆,乃佯使人诣寿祥前;令壮士持铁鎚随入,自后击碎寿祥首骨。寿祥死,友谅遂据采石五道庙为行殿,称皇帝,国号曰汉。”传后又为赞论有云:“友谅奋臂黄蓬,提戈荆楚,屡破坚城,固为一世之雄焉。然其之戕主帅,弑天完,凶戾罕俦,残虐无厌,终至于亡。”按此传所记载友谅事迹,为最备之文字,且为最早之文献耳。
黄州府志十卷明弘治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五。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六至十)
明卢濬纂修。濬字希哲,浙江天台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中出知黄州府,调南安、邵武。以耿介忤上官去职,著有《古黄遗迹集》《渺粟稿》《黄州集》。隋开皇三年废西阳、齐安、定城诸郡,并废弋亭、北江诸州,改衡州曰黄州,黄州之名所自昉也。府治南安县,十八年改南安曰黄冈,大业初改为永安郡;唐武德三年复为黄州,属淮南道。五代属南唐,后入周,宋属淮南西路,元为黄州路,属河南等处行中书省。明为黄州府,属湖广省,领州一县八。郡有志创始于宋李谔撰《黄州图经》,其后历有纂修,而今传者,则此为古。此书分藏二处,上海古籍出版社影本合为全帙。
黄冈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正常纂修。正常号方山,泸州人,举人,乾隆五十一年由咸宁知县调任黄冈,在官七年升山西郡丞去。后复莅楚,历守郧、襄二郡,年八十解组归。《黄冈县志》自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茅瑞征修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知县董元俊又修县志六卷。此志增补乾隆二十年知县刘熤所修县志,而仅增官师、科名、节孝、建署、祥异五门,全书凡二十卷,实大半仍录刘熤旧志原文。按黄冈沿革,自战国楚迁邾国于此,汉置邾县,南宋废,南齐改置齐安,隋改黄冈,为荆州永安郡治。故城在今治西北百二十里,唐徙今治,改郡曰黄州,县仍曰黄冈,为淮南道黄州治,五代因之。宋为淮南西路黄州治,元为河南等处行中书省、黄州路治,明清为黄州府治。
蕲水县志四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萧璞纂。璞四川大足县人,选贡,嘉靖二十三年任蕲水县教谕。按此志为璞官蕲水学官时与庠生佘俸、周绍尧、周中、何瑞编成;继嘉靖壬午修旧志,增补二十余年之事。其书编次,卷一图考、建置沿革、星野、邑名、城池、疆域、关梁、形胜、山川、名迹、风俗、物产、户口、田赋、徭役、秩官、公署、铺舍、水利惠政,卷二学校、社学、书院、选举、荐举、恩荫、兵防、秩祀、祠庙、名宦、宦迹、乡贤、人物、孝义、贞节、逸士、侨寓、灾祥、方外,卷三文艺上,卷四文艺下。建置沿革云:“蕲水县隶湖广布政司,为黄州府属县也。春秋战国属楚,汉为江夏郡蕲春县地;刘宋于此建浠水县及永安郡。萧梁又析置蕲水县,隋郡废,以二县属蕲州。唐初改浠水为兰溪,而省蕲水,后又改兰溪为蕲水,复迁今治,宋、元仍旧。明甲辰间仍隶蕲州,洪武己未改属黄州。”叙沿革文简事详。其书卷二,选举附医术一条,独载庞安常一人,安常名时来,安常字焉;宋元祐间人,自号蕲水道人,以医术闻淮、甸间,尝著《伤寒卒病论》及《■〈月來〉法》。弟子以邑人李百全及歙人张子充最有医名。
蕲水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顺治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佑修,杨继经纂。佑字云麓,曲周县人,拔贡,顺治十三年任蕲水知县,升泰州知州去。继经字治易,一字傅人,蕲水县人,顺治五年举人,十二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迁刑部员外,殁于京,著有《菊庐快书》《菊庐诗文集》。蕲水沿革,据本志刘佑序谓:“蕲在秦为南郡地,在汉为蕲春邑;隋以后或称浠水,或名兰溪,称名不一。”按《蕲水县志》始于明,以本志所录旧志序考之,正德间知县胡奎创修,弘治间知县程昌重修,嘉靖间知县萧璞三修,万历间知县阎士选四修。此志增纂《阎志》后六十年事,其书于沿革、山水、建置、秩官、选举、风俗、艺文、物产诸门,搜罗甚富,补正《阎志》所缺略讹谬者多矣。
罗田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琳修,刘青震纂。琳字昆璧,镶红旗人,生员,康熙五十二年任罗田知县。青震事迹未详。据本志沿革,罗田为汉蕲春县地;梁时始名罗田县,唐废。迄元至元十二年复立,属蕲州路,明洪武九年改属黄州府。考《罗田县志》,明有嘉靖、崇祯二志,久佚。清康熙初蔡容远始为创修,体裁犹未尽备,琳仕罗田复延青震重纂,而成此志。其书志类分为八纲,曰地舆志、曰建置志、曰秩官志、曰政典志、曰选举志、曰人物志、曰艺文志、曰杂志。阅其书纪载,不免冗杂,敷辞空语过多,失之兹蔓。如山水篇,则胪列山脉之原委,水势之循迥,可谓详备矣。而秩官选举,则缺漏者多。其后乾隆间知县姜廷铭又为增补,将原书八类扩成十纲,体例乃备。
黄安初乘二卷明万历十三年刊本,清康熙四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明耿定向纂。定向字在伦,一字楚侗,号天台,黄安县人;按黄安为今红安县,县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后三十年定向与弟定学纂成是编,为邑志之始,故日初乘。书前有湖广督学使上海王圻序,有云:“卷目条理,血脉贯串,颇为得体。”按其书编次,分创划、规建、封域、山川、物产、赋役、牧秩、学校、选举、风俗、景贤、壶懿、文征十三门;又附古迹于山川,体裁简洽。创划,纪邑所由置,始于嘉靖时分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地置县;为周时之黄国地也,故曰黄安。规建,纪县城建于嘉靖四十二年,为郡二守袁福所经营,城筑四门。四十四年又建县署,隆庆三年建圣庙学宫。封域,纪隆庆三年郡二守王可大率黄冈令贾应璧,麻城令穆炜,黄陂令熊炜,勘定黄安县界,编户四十里。山川,纪黄安环山,而平原无千亩;山以仙居、先君、天台、双门、王龚为著;川有紫潭河源出沙关,松溪源出鹿皮冲,灄河一出金局关,一出黄陂站。后附古迹,记邑东二里有杏花村,西北四十四里有金局关产黄金,北三十里有圣人湖、双城塔,南八十里有天台石刻。物产,纪谷类、蔬果、禽兽、虫鱼等,而无特产。赋役,据万历间档册登载,较为可靠之资料也。牧秩,有职官表,自建县迄康熙四年止,中无遗缺一人。学校,有师儒表,分教谕、训导二项,分散职官,殊非体例。选举,则仅寥寥数页,惟纪定向之九叔乡荐庆礼。风俗,惟引《隋书》云:“黄俗尚淳质,多俭约。”数语而已。景贤,列吴应封、吴琳、詹同、邹来学等数人,以下则辑录墓志、传纪,与文征门似有混淆。壶懿,即列女传,诸传皆以贞节为重。文征选录洪武初诰勅,及邑人焦竑、耿汝愚等诗文。书后附纪邑一篇,叙建邑事,与创画有重复焉。观此志体裁文辞,尚为简核,而挂漏遗缺甚多,似为未竟之稿,清康熙四年增补本,则增补本亦未完善。
蕲州志八卷传抄明嘉靖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明甘泽纂。泽字仁夫,号贞庵,蕲州人,成化丙午科举人,授苏州吴县训导,升太仓州学正。既又迁镇江府学,官至四川渠县知县,即告归里居。蕲州北周置,隋改为蕲春郡,唐复置为州,治蕲春县。宋曰蕲州蕲春郡,元为蕲州路,省蕲春县入之,明降为州。此志为泽里居时,采唐、宋以来故事辑成,时知州周美为之刻行。其书分门五十,无大纲,叙事各以类聚,不讲编例。其凡例曰:“纂编事迹,贵各从其类;如有土者皆山类,有水者,皆川类。名宦即历官之优,人物即科贡之最,隐逸者即人物之臧修,恩封者即人物所自出,武勋节孝,亦人物所崇重,悉各以类而载之。”按其议例皆为私臆,全无史法;然其采摭故实甚多,以类相从聚者,总为五十门,物以类聚,理所当然耳。而其凡例所谓:有土皆山,有水皆川;但山有胳脉,川有源流,则不可以台阜为山,陂塘为川矣;泾,渭自分,於可强耶。余观宋人所为图经体例,其分门虽多,而排次尽当,如赵抃《成都古今记》,晁公武谓其书摭故实类分百门,皆有条贯也。而泽此志自序称步趋宋人编例,今观其书则与宋人相距远矣。
黄梅县志九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徐昱修,萧蕴枢纂。昱直隶永平县人,拔贡,顺治间黄梅知县。蕴枢孝感县人,举人,黄梅县教谕。按徐昱序谓:“此志告成于顺治庚子,为蕴枢总纂;分校受事者,有黄景恒、张洪纲、沈文珂、王献臣、汪流恒诸人。”其书体例,分表、志、传三纲,中析条目,颇具伦次;文辞亦严正典雅,皆出诸蕴枢手笔。按《黄梅县志》,据光绪《黄梅志》凡例云:“邑志明以前无考,嘉靖朝陈孝廉华平一帙递传,曹副使麟钞稿未梓;万历时署县曾维伦成书六卷,毁于兵。国朝顺治庚子知县徐昱访得残编于邑人吴履学(博),萧蕴枢补苴润色,始有刊本。”则《黄梅志》刻本,实自此志始。黄梅为汉寻阳县地,刘宋时改置永兴县,隋开皇间始更今名,属蕲州。
湖北下荆南道志二十八卷清乾隆五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鲁之裕修,靖道谟纂。之裕太湖县人,举人;雍正十一年以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升授湖北布政使,分守下荆南道,兼理水利按察使司佥事。道谟号果园,黄冈县人,康熙六十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太史。下荆南道辖襄阳、郧阳、安陆三府,道治于襄阳。下荆南为湖北保障要地,历代设道于此。据本志沿革所载:“自西魏始置山南道于此处,其后唐置山南东道设节度使,领襄、泌、随、邓、均、房、复、郢、金九州;宋置京西南路安抚使于襄阳,亦犹如道也。元置江北河南道于此,属河南行中书省;明置下荆南道,领襄阳、郧阳二府,属湖广省,乾隆二年又以安陆府益之。”按道志此志始创,其书开纂于乾隆三年,越年梓成,襄、郧、安三郡之因革要害物土之宜,始汇叙于一书。其体例,首叙一道事物之大要,次分三郡纪述;总列天文志、舆地志、建设志、食货志、爵秩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类,凡六十四目。书首列安、襄、郧总图一,次列府州县图凡二十七,又有汉江图等十二;书图皆备,体裁庞大。其书原本,今极罕有,另有嘉庆二十一年补刻本。
兴都志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年修,朱丝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方远宜纂修。远宜修《山东通志》已著录。兴都为今钟祥县地,明睿皇懿亲出就外藩于此,厥号曰兴。武宗(正德)崩无嗣,遗诏迎世宗(嘉靖)于兴邸,嗣皇帝位。嘉靖十年升安陆为承天府,十八年世宗至承天谒显陵,定名兴都。此志纂成于嘉靖二十年,为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顾璘,饬湖广布政使方远宜等纂修。其书重在侈陈山川形势,陵园规制;分典制、郡邑二篇,典制篇,列府邸图三,显陵坟墓图八,分皇言、陵墓、规制、宫邸、城池诸门。郡邑篇,列图十,分开郡、登民、制用、建规、分职、征献、征文、外志、杂志九门,各系子目。此书前为蒲圻张氏无倦斋所藏,考此书当时未有付刻,惟以抄本流传。据归有光撰《震川先生集》卷五《题兴都志后》有云:“《兴都志》工部尚书顾璘奉进,圣旨以体例不合;皇考妣圣迹,有国史实录备,宝藏金匮,有不当赞书者。太仓潘德元为承天府同知,以志抄本见示。云:此志后复进呈,上以手拨去礼部,遂不敢刻行。按志止宜载陵邸殿宇,献王事不当续书;既得旨复不能改,宜见却也。”按此则原无刻本,张氏所藏此书系依抄本传抄也。按此志始见于《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藏书简目》著录为嘉靖二十一年抄本,其后《台湾公藏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为嘉靖二十一年刊本;然据归有光《题兴都志后》与《人文所简目》之著录,《台湾方志联合目录》或著录有误。
潜江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焕修,朱载震纂。焕陕西清涧县人,监生,康熙二十九年任潜江知县。载震字悔人,潜江县人,选贡,名士朱士尊之子,幼承家学,工文章,由选贡考取正黄旗教习,升四川石泉县知县,尝参修《四川通志》。潜江宋始置县,明始修志,据本志刘焕序云:“潜建县自宋乾德,迄今六百年矣。志之修辑,才三见焉;成化则平城崔广文,万历则邑令潘公伯和,本朝则前令王公黄湄。崔、潘二志其词略,其义简;质胜之弊,难为两贤无讥焉。王公之志,讨论详矣,辞采赡矣。”按崔、潘二志久佚无考,《王志》为知县王又旦(黄湄)创修,书未成而去;继任知县何大观复延朱士尊继纂,成于康熙壬子。及焕仕潜江 又延载震重纂;载震初尝从其父士尊纂辑前志,故此志仍用前志义例。其所叙向祀、学校、科名、职官诸门,较前志尤备。纪田赋亦精详,盖曩时纳粮名色多出,民咸病之,此志则直笔无忌。考清初赋税制度者,极可参鉴焉。查《潜江县志》,康熙壬子志,北京图书馆藏有残本,此志原本全存,久已稀少,光绪五年知县史致谟又为《续志》二十卷。
荆门州志三十上八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舒成龙纂修。成龙直隶任邱县人,乾隆八年任荆门知州,十五年升广西平乐府同知去。按本志沿革,唐始置荆门县,属荆州。明嘉靖十年升安陆为承天府,荆门为州,迄未更。荆门形势,有内方、上泉、仙居、崇惠、龙顺之胜;为楚险厄之区,历来累遭兵火,志乘累罹摧毁,传者甚稀。考县志始成于明洪武二十五年知县叶广文,有邑人李克俭为之序;再修于弘治十六年,邑人刘春为之序。万历间徐天祐创修州志十四卷,清康熙初又重修,而未梓。此志继康熙《志稿》重纂,其书所定志例,自沿革迄文苑,凡五十四门;自开纂至成书,其间颇经艰难。据成龙自序云:“始延黄冈孝廉周茂,建州进士李光泗,及明经陈鉴、胡克柔共任;又延州明经魏光辉续之,魏君素悉地理,凡山川之脉络,古迹之昭重,身历亲绘,不惮证订之劳。其后汉阳王君履泰,及其弟王君右玉一再续之,三贤均以先后下世而止。阅二年庚午,州进士古君澧许任其事,成其稿。人凡八易,岁且五更,卒蒙吾乡前达西林宰李公法,汰其冗芜,核真剔伪,始刊成书。”观其书为出诸于众手,惟每门小序为出于成龙手笔。
德安府志十二卷明正德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卷三、卷八至十二)
明马龠纂修。龠字汝载,西充县人,正德初任德安府知府。此志龠官德安时所修,卷前有李梦阳序,称其书曰:“谱古备今,名实兼公,去取衷宏,易劝易惩。”按其序语,此志公正核实为其修志之旨,亦康海《武功志》之流焉。惜此书缺四至七卷,又无序目,无从窥其全编格例矣。考德安郡志,据《光绪府志》所录明成化间张瓒旧序有云:“郡故有志,世远莫可征;前守天台范理,正统间访故志而续之,盖四十年于兹矣。成化乙未长垣王侯玺,又为重修。”观其序语,德安正德以前已有志矣。按德安为周初郧子国地,春秋时楚分郧公阙辛,乃为楚地。秦灭楚,得郧地属南郡。其后汉、晋、唐均置州府,称江夏、安陆、安州、郧州、隋州,代各不同。宋始置德安府,元因之;明初降为州,洪武十二年复升为府,隶荆州道,领县五州一,曰安陆,曰云梦,曰孝感,曰应山,曰应城,曰隋州。
云梦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陈梦舟修,张奎华纂。梦舟汉军旗籍,原为福建漳州人,荫生,康熙五年任云梦知县。奎华字密庵,云梦县人,顺治甲午贡生,工文章,学宗程、朱,尝与杨宏才讲学黄州,从者甚众,著有《辟邪订讹集》诸书。云梦志乘,首自邑人邹观光(孚如)著《云梦十书》十二卷;明万历十六年邑令危以平为之刊行。此志录载其序,序云:“为文十篇,其不曰县志,而曰十书者,谓记十室之邑之事焉。”奎华之为此志,乃本十书体裁,所载云梦故实甚多,词无夸耀,行文核实。按云梦为古泽名,观古书记载,言其所在地不一,以致后世学者纷纭争论,历数千年而无定说。据《尚书》有“土梦作入”一语。《左传》云:“定公四年,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又云:“宣公四年,郑夫人弃子文于梦中。”又云:“楚子与郑伯,田江南之梦。”汉司马相如谓:“楚之薮泽不一,所在薮泽,皆为云梦。”《尔雅》郭朴注云:“华容巴邱为云梦。”杜预注谓:“枝江、安陆二县皆有云梦。”本志征引以上有关云梦之记载甚繁,但无辨证。沿革谓县创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为汉西陵县地,以县北二十余里有西陵县废址为证。又引《汉书·地理志》载,江夏西陵县有云梦宫,汉时所建行宫以名县也。艺文志载应城程拳时《大中云梦考》,援引诸书颇富,直以今之云梦县当之。又载无名氏撰《云梦古今同异辨》,及邑人戴致庵(亨远)《云梦考》;致庵之考云梦,尤精博,而以县名云梦与《尚书》“土梦作入”一语,参差考证,则更渺不可求矣。然云梦是否确在今之县境,则如同三江之考据,数千年以来学者徒为争论,而终无以断定者也。且古书之真伪,自汉迄今,犹无全为考定,而遑论其所载三江云梦之所在者哉。
应城县志十二卷清雍正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可宷纂修。可宷字和阳,长山县人,举人,康熙五十九年任应城知县。应城南朝宋置县,隋改曰应阳;唐复故名,清时为湖北德安府属县。邑志今传者,有康熙十年知县樊司泽修县志八卷。可宷所编此志,则事倍于《樊志》。全编凡二十一类,子目六十。所纪应城事迹,多务从实录,如纪张献忠入应城,及李自成到县设宫等事,载于沿革。而物产、山川、风俗、古迹诸门,则脱漏尚多,不若后修县志之详也。
应山县志三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庄钺修,颜木纂。钺字仲威,苏州吴县人,正德十年任应山知县。木字维乔,号淮汉先生,应山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历官许州、亳州知州。木性嗜书,善考索,时与黄冈王廷栋称楚中两杰。嘉靖十四年尝参修《兴都志》,所著书有《家政》《汉东志》《七礼辞选》《诗评》等。此志创修于正德八年知县谭一凤,十年钺仕应山,复延木继辑,翌年稿成;后二十五年嘉靖庚子,陈子良始刻其书。清阮元辑《天一阁书目》,注此志为陈子良纂;之良实未执笔,仅为刻书而已。此志体例,总为始末一篇,大书而不分注,诗文则因事而附见之;宋、元以上,则纪载绝无。卷前有正德丙子庄钺序,序云:“大书而不分注者,明已作也;诗文附见者,主乎事,不主乎言也,此志之例也。”然观其书,不过记一邑之大事,而志例未备。应山置县,始于隋,废应州改设应山县;隋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
荆州府志四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郭茂泰修,胡在恪纂。茂泰字鲁瞻,陕西泾阳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间任荆州府知府。在恪字念嵩,江陵县人,解元,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江西按察司参议。荆州之名,为古九州之一,其地为秦时南郡、黔中、长沙、南阳诸郡之地。此志为记荆州府地,所记非古荆州之域。按沿革府为明时始置,即唐之南郡,宋之江陵府,元之中兴路地;郡治于江陵县,领彝陵州、归州、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县、监利县、松滋县、枝江县、长阳县、宜都县、远安县、巴东县、兴山县,凡十三州县。府志创于嘉靖十一年知府孙存,万历甲午重修。此志成于康熙甲子,志类自建置迄备遗凡三十一门,附目六;卷前有荆州府图、领县图、八景图共二十五幅,刊刻精细。其书体例严密有度,行文简洁,方志之佳构也。
重刊公安县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二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魏奇修,梁善纂。奇宣城县人,成化十四年任公安知县。善临川县人,由举人仕公安县教谕。按此志原本刻成于成化庚子,嘉靖癸卯邑人邹廷济又为重梓,甲辰乃成,而原本久佚。其书凡二卷,上卷分县境、建置沿革、疆域、里至、山川、坊街、关镇、乡村、土产、贡赋、户口、均徭、风俗、形势、学校、廨舍、城池、坛壝、仓场、铺舍、寺观、祠庙、桥梁、津渡、井泉、堤堰、景物、古迹、丘墓、宦迹、人物、恩荫、孝子、节妇、仙释三十五门,下卷分题詠、文翰、记传、制诰、公移五门。其中贡赋、均徭、城池、桥梁、景物、宦迹、人物、孝子、节妇、题詠、文翰、记传十二门,重刻本有增续。公安为荆州府属邑,去府城六十里,本汉武陵郡之孱陵县地。汉建安中以刘备为左将军领荆州牧,立营于油河口,号为左公,因名公安。晋置江安县,刘宋为南平郡治所,复改为公安,陈置荆门治于此,隋以孱陵县省入,唐仍其旧。宋升为公安军,寻复为县,端平三年孟珙任荆湖制帅,遂迁县治于油河口之东南;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三十五里。油河去县治北三里,源出孱陵西,流东南入荆江;荆江出岷山,至荆南始大,经公安顺流而下合汉水。
公安县志书十六卷清康熙九年写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孙锡蕃纂。锡蕃字棐臣,号复庵,黄冈人,顺治十五年由贡生任公安县训导,以功升遵化知县。考公安志乘,创修于永乐壬辰知县鲍纶,正统丙辰教谕房陵增续付梓,成化间教谕梁善又增补之,而规模粗具,万历间邑人袁宏道仿《襄阳耆传》重纂,搜罗人物颇多,由是邑志大备矣,惜其书不传。康熙元年锡蕃始撰《荆楚志略》,书内记公安事者二卷;及仕公安遂扩成此志,凡二十七门,附学规八则。书中记公安派古文甚详,公安文为始于明弘治间呙校;及袁中郎兄弟而大盛,力排竟陵锺鳞诸论。公安派文人入于此志人物志者甚多也。艺文志,不入公安派诗文,所选皆有关邑之文献,可谓得体例矣。
枝江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道光八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谢丕绩纂修。丕绩字嶷麓,山西蒲州临晋县人,道光六年任枝江知县。枝江建县始于汉,明以前邑志皆佚。清康熙九年知县周廷桂修县志十卷,乾隆五年知县王世爵重修。此志继乾隆《王志》重修,纂成于道光七年;其书体例凡十九门,附目一,叙述简核,而征引浩博。物产志,载县以产柑著,邑境偏植之,柑种以狮头最佳。引《异闻录》述术士董元素取南中柑桔之事。又引《史记》谓“江陵千树桔,其人与万户侯等”之语,以证枝江汉代产柑,枝江即汉之江陵地。查此志自咸丰、同治间兵乱之后,百无一存,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书为仅存之本。
宜城县志三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上、中)
明郝廷玺纂修。廷玺四川宜宾县人,嘉靖二十九年由举人任宜城知县。据本志邑人王麒序谓:“此志为廷玺官宜城之明年觅得故志一本,欲增修之,成于甲寅岁。”查宜城旧志,有正德九年朱崇学修《宜城志》二卷,此志继《朱志》增修,编为三卷,卷上建置沿革、邑名、分野、风土、形胜、疆域、城池、山川、井泉、公署、学校、仓库、牌坊、街衢、乡都、墟壝、陂堰、卷中古迹、陵墓、祠庙、津渡、桥梁、铺舍、村市、寺观、户口、田赋、土产、土贡,卷下人物、流寓、宦迹、进士、举人、贡士、人材、孝子、义夫、烈女、节妇、封赠、仙释、杂录,凡四十三门。卷前有县城图一,城正方形,南二门,东二门,西北各一门。此本只存上中二卷,下卷已缺佚。诸门记载均简略,体裁亦非上驷;较有史实可参考者,如建置沿革载:“宜城在襄阳南百二十里,本春秋郾子之国,楚为鄢县,又名鄢城。秦昭王二十八年,攻楚得鄢为卬县,属南郡,汉惠帝十二年置宜城县,晋为襄阳郡治。刘宋属华山郡,梁改为率道县;隋属襄州,唐属鄀州,寻改属襄州,以汉南县省入。唐天宝中复为宜城县,宋元仍旧。明因之,属襄阳府,编户七里,成化十八年新增九里。”城池门均仍旧志,篇后有增续补记,称嘉靖三十年秋七月,汉水汜滥,没堤冲城,荡覆民居,受害为甚之事。山川门述及往事陈迹,谓牛心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宋师与元阿木战此。卧牛山条,附元姚楚山题《卧牛诗》,山有坑,内有石如卧牛。河川以汉江为主,在县东四里,源出陇西嶓冢山,由汉中流经郧县、均州、光化至府城;又东南经本县抵承天府,至大别山入于江。次为蛮河,在县西四十五里,发源自房县界,经南漳入本县;西南至破河流入汉江,春秋时名鄢水,后曰夷水。按后修县志,咸谓此志考沿革,舛误殊多。后志谓宜城夏为卬国,周为罗鄀、鄢地,秦置鄢即鄀县,汉惠帝始改鄢曰宜城。此志考宜城名之始,则与后志同。但于春秋时则建邑丛杂,迨后名有互易,地亦屡迁;及至晋世侨置郡县纷纭,尤难稽考矣,故与后志多谬,以知修志者考沿革之难也。
襄阳郡志四卷明天顺刊本,钤有陆氏时化,丹徒赵氏积微室等藏印(陕西省图书馆藏)
明张恒纂。恒襄阳县人,国子监生。按此志为恒纂成于天顺三年,湖广按察司副使余杭沈庆为之校正,知府元亮,襄阳知县李仪为之刻行。其书凡四卷,卷第一,本府、县治、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廓、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卷第二,学校、廨舍、坛场、铺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陵墓、台榭、书院、津渡、岩洞;卷第三,园池、井泉、陂堰、景物、名宦、科举、岁贡、烈妇、仙释、杂志;卷第四,文、诗、歌,共三十九门。虽无纲统目,而纲要不遗,视明修志书之繁芜失实者,相距殊远也。此书原为丹徒赵渊甫所藏,书后有近人罗振常题记谓:“渊甫藏有明天顺本张恒纂《襄阳郡志》。案《千顷堂书目》载《襄阳府志》有四,独无此本。黄氏襄泉藏明人志书及千种,而襄阳旧志皆万历修,此本竟未见,相见传本之少,洵可珍矣。此书为太仓陆氏旧藏,陆氏藏书多善本,然罕有流传。《藏书纪事诗》曾载其藏其印记五方,而此书中之数印,则均未载,亦可拟补叶氏之阙也。”襄阳之建置沿革,据此志本府篇云:“襄阳本荆豫二州之域,按《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传日荆州之域,北距南条、荆山,又云荆河惟豫州。传曰豫州之域,西至南条、荆山。所谓荆山,即今南漳县之荆山,卞和得玉处也。周为谷、邓、鄹、卢、罗、鄀之地,宣王时封仲山甫于樊国,即今汉江之北,樊城是也。春秋时为樊地,又为楚之西津。秦以汉江之北为南阳治邓州,汉江之南为南郡治荆州,襄阳地分隶二郡之鄙。汉始置襄阳县,隶南郡,魏武帝始置襄阳郡,治襄阳县,西晋因之,为荆州治所。东晋雍之流民来聚,因侨置雍州,宋文帝遂割荆州置雍州理事于此,领郡十七,齐梁因之。西魏改襄州,隋唐因之。唐复升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襄州为襄阳府,领七县。后周废为乐乡县,五代以襄阳为山南东道。宋至和间为襄阳府,元改为襄阳路,隶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庚午民兵毛葫芦据守其地,乙巳年归附,复为襄阳府,改隶湖广行省,领一州十县,襄阳、枣阳、宣城、南漳、谷城、光化、房县、竹山、上津、均州、郧县。”按此篇先考定襄阳古时疆域,以证其建置沿革,文简事详;而以郡境南漳县南条、荆山为卞和得玉璞于此,以举之为一郡之大事。又山川篇荆山条亦载卞和得玉事,卷四文类,有《卞和庙碑文》,不著撰人。文谓:“襄阳郡之西百里,有邑南漳,邑之西又百三里,有山曰石室,图籍传载卞和得玉之地。因而宅焉,旧有一庙,处于邑之西,隋之季,某畏道路之难徙立于此。”首叙立庙之由来,文又谓:“卞和之得玉,三献而三刖其足,徒抱之而泣,不少抑其志,终为时之所赏。得非自见之明,自信之笃,而刑祸不可以屈之耶,精诚之志,虽庸昧者亦可动之邪。后之抱道以求伸于世,志不少合,言少不行也,幡然悔其初,而内有自疚焉。曷尝有和之三献玉,而三刖其足耶,苟和之自见之明,自信之笃,则刑祸岂可屈之,而精诚岂不能感者邪。”此节以喻后之士大夫有其道,欲求申于世者,亦当有如和之志也。本志所述卞和得璞之事者甚多,惟此文实有彰教化,非璞之可贵,而和之志诚可贵矣。
襄阳耆旧传一卷明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吴琚纂。琚延陵人,绍熙元年为襄阳郡守。是书非汉、魏时之《襄阳耆旧传》,书前无序目,所载自春秋、战国至唐、宋时,襄阳郡令之传记;首列宋玉至刘秀、傅僎、虞狄止,书后有琚自跋。
襄阳必告录七卷清道光六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周凯纂修。凯襄阳府知府,任满升汉黄德道。按此书分门,卷一地理图说,卷二阖郡风俗,卷三各属情形,卷四钱粮仓储,卷五堤防水利,卷六治理大要,卷七经费杂款。其书主要叙述溶襄水与道光四年地方情形,及义学章程,种桑诗说,为地方现状之禀稿。方志具此类形式,于清末际盛行,即所谓乡土志也。案凯自序云:“凡六县一州,民情俗尚,事无巨细,地无远近。耳有所闻,目有所见,无不笔之于书。又复采访舆情,■〈言恣〉诹父老,求时事之废兴,考前人之因革,积累成帙,名曰《襄阳杂识》。又取卷中之尤切治理与身所阅历者,别为一书,曰《襄阳必告录》。”按此书似乡土志,而后来之乡土志,有谓西方学校有乡土教科书而倣其例,盖吾国亦自有由来矣。
随志二卷明嘉靖十八年刊本(见台湾善本目著录,上海图书馆有嘉靖本胶卷,及广仓学窘丛书本)
明任德修,颜木纂。德蓬溪人,任随州知州。木纂《应山县志》已著录。此志一名《随州志》,木罢官归里时,德任随州知州延木纂成也。其书上卷纪事,以编年体例,始自羲皇迄明嘉靖。下卷艺文,皆载诗文。木籍应山,与随州接壤,志中所载,皆合二邑者收之。《四库提要》地理类存目著录此书,谓:“其编年之例,全仿《春秋》。地之沿革,官之迁除,士之中乡会试贡大学者,案年纪载,皆地志未有之例也。”按编年方志肇于明时,嘉靖初长兴知县黄光昇修《长兴县志》二卷,崇祯时龚策纂《武进县志》二卷,体用编年,今皆不传。清雍正时佚名纂《临朐编年录》,犹存有抄本。后来修志者仿效编年之体,而不独行一书,附于志前,如大事记,前事略是也。若独行一书,则物产、人物、艺文颇难按年记载,舍之乃偏而不全也。
枣阳县志十七卷稿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陈子饬纂修。子饬字翊思,山东潍县人,举人,咸丰元年由郧县调任枣阳知县,卒于任。此稿乃子饬修成于咸丰四年,刻本据《中国地方志综录》金陵大学有藏,为十五卷。此稿卷前有子饬乙卯年手序,序云:“《枣志》匆匆告竣,约十七卷为十五卷,仓促付刻。”又云:“草创稿本,与刻本互有异同,故存之以备参考耳。”又据刻本有纂修表,著王树滋纂,此稿则无,仅列子饬自序。
光化县志六卷明正德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曹璘纂。璘字廷晖,襄阳县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授行人,历久选授御史,引疾归。居山中读书三十年不入城市,所著有《西泉存稿》二卷,又纂《襄阳府志》及此志。光化为古酂阳县,汉丞相萧何食邑。此志纂时县属襄阳府管辖,邑乘自此开端,其后韩应嵩为之增续。按此志总分六类,体例简核,查其书今仅存此孤本。据光绪《光化县志》所录《乾隆志》李正幹旧序云:“光故有志,始修于明侍御曹公璘,增修于宁都韩修于宁都韩公应嵩;兵燹后板籍灰烬,仅存底本,盖书缺有间焉。康熙中吧令潘公圣俞,遍搜得曹、韩两公底本,思加增定,贮内署,旋以升任遽携去。辽阳张公本龄,踵其后刊意修葺,延邑庠虞叙九先生单车走泗州,请于潘,冀得去珠复还。而潘公云:“渡黄时已失去,始知曹、韩两公底本,并不复在人间矣。”观其序语,以知康熙时此志已绝少,但不知天一阁犹藏有此书也。
房县志不分卷传抄清乾隆修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敔修,汪魁儒纂。敔字虎人,历城县人;工书画,名满海内,乾隆间以举人任房县知县。魁儒字和园,房县人,贡生,工书法。《房县志》始末,据本志魁儒序云:“《房志》作于明嘉靖三十四年,主簿严尧发邑士金曏,兵燹之后,板皆销毁。康熙五年邑令傅公六吉,邑士吴良玉重加辑纂,二十年邑侯雷公化龙撮钞府志以应上宪之索,是时《傅志》已无存矣。三十四年又修于邑侯张公敔,以一篇授魁命订其舛谬,补其残缺。盖《沈志》抄本也,共四卷,分类三十七,前有序,后有论,顾未免失于冗杂。”按其序所述诸志今皆佚,惟存魁儒兹编。此志依据《沈志》体例增补,创纂于敔仕房县时,迄乾隆五十八年仇必达任房令,而纂成之,然终未付梓,以抄本流传。传抄本只三十三类,首列舆图外,先以星野、疆域、沿革、形胜、山川,城池、古迹以定全书眉目,余类则因事标目,而无定例,非志乘体裁之佳者也。各类有小序,提一篇会要,颇为得体;今此本缺少第十八类,惜非全帙。但为仅存之书,罕见难得耳。房县为汉房陵县地,隶汉中郡,至宋始置房州,明洪武八年改为县。本志古迹载周尹吉甫宅墓,尹为周之忠臣,是否确为房陵人,后世尚多疑议。又载黄香祠墓在县西,黄香为汉之孝子。志以表彰忠孝为邑之典型,实于史传无征,非志乘核实之道也。
竹山县志二十七卷清乾隆五十年刊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藏)
清常丹葵修,邓光仁纂。丹葵字梅村,直隶交河县人,乾隆四十九年任竹山知县。光仁字广学,兴国州人,拔贡,乾隆三十七年由镶蓝旗教习调任竹山县教谕。《竹山志》可考者,康熙二十年贾侍聘修县志二十一卷,未付刻。乾隆十一年丹葵父常青岳官竹山,得史华阳私志稿,因之增辑成县志稿。其后知县皇甫枢、彭悦桂先后相继增补;迄乾隆五十年丹葵官竹山时,复属光仁搜集补纂而始付梓。自创修于青岳任,及其子丹葵亦仕竹山令而告成书;时已越三十九年,数经增补,故其纪载较为详备。其书体例,自星野迄艺文,凡二十七门,体裁简核。书后有桐城方潮题县志告成诗,以颂丹葵乔梓纂成邑志事也。
三峡通志五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吴守忠纂修。守忠高安县人,万历己丑任归州知州。此志为守忠官归州时所修焉。三峡在湖北、四川之间,有指巫峡、西陵峡、归峡,亦有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而巫峡在归州巴东县境,此志非独载归州境内之峡,故称《三峡通志》。书后有归州属邑兴山知县旷骥跋有云:“吴公修《通志》五卷,首著《三峡考异》,次考诗歌、词赋、铭、记,次附录终焉。”按《考异》为《夔峡考》《巫峡考》《归峡考》三篇,出守忠手撰,以为三峡皆介在归州;次考,考今州境之峡焉。次诗歌、词赋、铭、记,皆记三峡之艺文,而终于附录,为杂记归州三峡之事;此志为出于州守官修之志,如同州乘焉。其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知州张尚儒修州志,采摭于此志者颇多也。此志未见于藏书家书目著录,此本上海图书馆抢救于造纸厂废纸中,国家文物赖于保存。
归州志五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
明张尚儒纂修。尚儒南直隶祁门县人,和州籍;由举人任崇义县教谕,升巴东县知县,万历三十五年再升归州知州。仕巴东时修《巴东县志》,及仕归州又成此志。查归州旧志,今存者天一阁藏有嘉靖二十八年张时修州志二卷;嘉靖四十二年郑乔修州志四卷,纪载均简略,且其书已蠹损残缺。此志继郑乔之志重修,原本存者,惟此四卷耳。上海图书馆所抄本为全帙。其书体例,卷一地理志,分分野、提封,山川、胜迹、古迹、物产、风土七门;卷二官师志,分封镇、司牧、学职、杂职、武职五门;卷三典赋志,分雉墉、区署、校舍、坛祠、秩祀、租庸、驿递,津要、兵防、刹宇、祥异十一门;卷四人物志,分贤达、选举、貤封、逸行、女士、流寓、方技七门;卷五艺文志,分经辞、传赋、记、杂咏、图说五门。此志提封以记沿革,归州为荆州域,夏孟涂受封丹阳地也;商为荆、楚,周为夔子国;战国属楚,夔子不祀其先,楚因灭之;秦为南郡地,汉景帝置县曰秭归,仍隶南郡;三国初属蜀,隶江陵郡,后属吴为重镇,置建平郡治于秭归;晋因之,刘宋属荆州,南齐属巴州,梁属漳州,隋初属巴东郡,寻改属信州;唐武德二年更信州为夔州,后割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五代因之,宋隶夔州路,元正元中升归州为路,寻复为州;明隶荆州府,领兴山、巴东二县。此志之修,只载本州之事,未及领邑,惟图说一门,属邑之事大略可睹。山川门所记,有峰、砦、坪、洞、峡、滩、溪、池等条,均未言及水利之兴建,山川之源委,而记峡滩甚详。长江三峡,瞿塘、巫峡、西陵,巫峡在归州巴东县境;然岩险之最者,为在州东三十里之新滩,所谓恶豪三峡者也。新滩在汉、晋时,因山崩塞故名;宋天圣中,山再崩流断,皇祐间知州赵诚开凿。新滩南岸曰官■〈石曹〉,北曰龙门;龙门水湍急多暗石,故舟率由南上。然石多锐易穿船,故为峡中最险处,必空舟乃利往,重载则不及也。新滩条后附宋陆游《入蜀记》,颇言新滩之险。又言龙门下温泉出石隙,常不涸,一村赖之。妇负木盎汲,盎长二尺三足,以杓挹水,即例坐旁石,束盎于背而去。大抵峡中多役,妇负物不独水也;有负酒沽,如负水状,呼买之,长跪以献。未嫁者,率载高二尺同心髻,插银钗多至六,后插牙梳如手大。所记宋时妇女作活及妆饰之状,如图画焉。新滩外在归境者,如铁棺峡、兵书峡、空舲峡、石门滩、栧滩、滑石滩、吒滩、拗滩、杨公滩,皆多岩险。胜迹与古迹两门,分门殊若重复,古迹载女媭砧在州城东北六十里,为屈原姊之存迹;旧有庙,屈原之姊因原逐归来,归州之名义亦在此。屈原为归州人,人物志有屈到、屈建、屈平、宋玉诸传,古迹又载屈原宅,在州东北四十里。风土门谓俗好以麻絙巨竹,分朋而挽,谓之拔河之戏,以定胜负析农桑;又好巴歌,曰踏啼,询之今俗则不然。按此志所载往事陈迹甚多,而踈言经济物产,是重记掌故之志也。归州左荆、湘,而右巴蜀,面施黔,而背金房;三峡之岩险贯其中,所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国为秦晋相攻之域,三国时刘备、孙权分荆州;备使关羽守江陵,以秭归为要塞。其后陆逊袭取之,吴遂以秭归为重镇,以扼魏、蜀。归州为古用兵之地,又其地陈迹甚多,故其志书以纪史实为重,而以经济为轻也。
鹤峰州志二卷清乾隆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毛峻德纂修。峻德字文觐,顺天府良乡县人,监生,雍正十三年由陆安知县升鹤峰知州,为鹤峰建州首届之官。据其自序谓:“鹤峰向为容美土司地,峻德仕七载于兹,土俗民情知颇悉;因于簿书之暇,约举大端而成此志。”按此志仅分上下二卷,鹤峰建州之始,草昧初开,盖无事实可征,不过略具规抚而已。然其所述改土始末,及建置事实颇详。尤于关隘一篇,记境内岩洞苗族分布及苗族与汉民纠葛事,他志殊少此等纪载焉。余篇皆据采访实察所得,事迹详核。沿革篇谓:“鹤峰为容美土司田氏地,元隶四川,明属湖广。其先或名柘谿,或称容美;清雍正十二年土司田明如进京,行抵荆州,会容美民变,十三年遂废土司设州。”沿革后又引《田氏世述录》所载:“唐元和元年高崇文讨平刘辟之乱;奏授田行皋为施、溱、溶、万招讨把裁使,是田氏为土司之始。宋元祐间田政袭授镇南等处军民五路都总管,元时田袭授容美等处军民五路统管;明洪武初授田乾宗子光宝为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乾宗以上辈次未详,光宝以后田氏世系皆可稽。”按《明史·土司传》所引容阳《田氏世述录》,即此志所引之《田氏世述录》焉。
建始县志四卷清道光二十二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袁景晖纂修。景晖号龙溪,河南光山人,举人,道光二十一年任建始知县。建始相传为古巴族之地,初无君长;巴氏子务相约各酋长,乘土舟弋水清江,浮者当以为君;惟务相独浮,此即所谓廪君者也。郦道元《水经注》述此事。此志沿革乃谓事传鸿古,难以明征。定沿革置县以隋始,以后土司司事,分隶不常;明洪武中隶四川夔州,清雍正十三年改归楚省。邑乘原委据此志凡例云:“邑志原本不著编纂姓氏,亦无叙文;阅稿中《事变》所载,系前令武公怡记述。又续稿数篇,系秦公锬述,又阅范泉麓学博传载纂修邑志;是则邑志稿本或出于数公之手。”据职官武怡雍正九年任知县,在任十年;则县志当创修于雍、乾间,其后秦锬、范泉麓又重纂,嘉庆十七年杨兆杏重修。此志踵《杨志》重修,其书自星野迄艺文凡十类,类各有小序,体例简括。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下
长兴 陈光贻学
○湖 南
长沙府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苏佳嗣修,谭绍琬纂。苏佳嗣正红旗人,荫生,康熙二十三年任长沙知府。绍琬长沙茶陵州人,事迹未详。长沙古郡,郡志由来久远;自唐张谓撰《长沙风土碑》,其后宋绍熙间褚孝锡撰《长沙志》,后人又为《续志》,其书久佚。修于元者无考,明嘉靖戊子郡守孙性甫,延郡人杨子林始成志稿;及潘镒为知府,复聘郡人张治就其稿笔削之而付梓。其后郡守吴道行、雷起龙又先后重修,自经明末际兵燹,其志尽毁。此志始于郡守张宏猷延谭绍爌及吴■〈忄矛攵〉等,屡经修补,迄康熙二十四年苏佳嗣任知府,复延绍琬重辑,始刊成书。其志所定凡例二十四条,颇有议识。而其书体例,首列星野、疆域图,而以岳麓图、八景图,则入于胜迹篇,插图处置,殊若杂沓。分门别类,累见重迭,序次先后亦倒置失当。于艺文志前别列典章一门,以收历代诏诰奏疏,破碎艺文之义,而伤志例。故此志编例,则非上乘也。按长沙沿革,秦始置长沙郡,领县九;汉为长沙国,徙封吴芮为长沙王,文帝时国除;梁改为湘州,隋大业间复为长沙,唐改为潭州,又置长沙县为附郭;宋、元为潭州,明为长沙府,属湖广,领州一、县十一,清初因之。自康熙三年设湖南布政使司于此,遂分湖广别为一省。据本志职官,首列巡抚周召南,及提学按察使等官。《湖南通志》成于乾隆二十二年,后此志六十余年,故纪载湖南建省事,实自此志始焉。
善化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至三)
清孙谦修,赵又昂纂。谦高淳县人,举人,康熙二十三年任善化知县。又昂善化县人,事迹未详。善化今并长沙,置县始于宋元符元年,析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二乡,设善化县,属潭州府。元属潭州路,明属长沙府,清因之。明万历癸丑知县唐源创修县志,迄甲寅岁始成,为邑庠生吴道行所纂也。崇祯癸酉知县黄承中又修,亦为吴道行所纂也。二志版毁于明末兵火。此志创修于康熙壬子知县孙浩,延邑廪生李有藻纂辑未成,乙丑孙谦仕善化时,又延又昂继纂,始克成书。查此志今存者皆残帙,且皆缺其首册,体例难详。兹参考乾隆修县志所载此志序例,及本书所存之卷索考之,全书凡二十有二门,所定凡例十二则,颇具义例。其书汇集宋、元、明三朝往事甚多,所叙清初数十年事,不过附及,则惟称颂清朝之新政而已。
湘潭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陈应信修,锤世贤纂。应信丹阳县人,嘉靖举人,嘉靖三十二年任湘潭知县。世贤事迹未详。按沿革载:秦始置湘南县,六朝梁改为湘潭;元曾升为州,明复为县,属长沙府。《湘潭县志》刻本此志为始,据应信序谓:“创撰于马璨载,校于胡君东陵,而时彦之博洽者,又从而增新之者焉。盖沿革之谱,纪世变也。分野之识,稽列宿也。地理之综,顺地利也。食货之措,备养道也。官师之别,均董治也。选举之别,知贤智也。建置之备,庇有众也。祀典之定,正祭义也。名胜之集,征遗迹也。物异之书,征灾变也。方外之录,辟左道也。艺文之叙,秩德音也。”按其序言志类义例甚详,其书初稿成于璨载与胡东陵诸人之手,后又经世贤综合校核成书,文笔朴简。《万历县志》序评此志有云:“是时风气尚古,事简人朴,秉笔者多阙略,苍苍然浑噩之书。”斯语确当之至焉。
湘阴县志四卷清康熙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唐懋醇修,谭绍琬纂。懋醇高淳县人,康熙初任湘阴知县。绍琬纂《长沙府志》已著录。湘阴置县始于南朝宋元徽二年,分益阳县罗湘西地建邑。南宋淳祐中邑令胡哲撰《湘阴图经》,于元志乘无可考。明修县志,据《湖南通志》所引载,有成化元年知县韩景修县志,嘉靖三十年知县张镫修县志,二志久佚。此志乃继嘉靖《张志》重纂,距《张志》修时,已越百二十八年矣。时《张志》犹存,据绍琬志跋谓:“旧志一帙,讹者十七,阙者十三。”故此志之修为匡正前志,且补百数十年之事物。湘阴为屈、宋之旧里,自古为文物之乡,固当传有名志,以相表里,而其邑志当于人物古迹之考据,为所重也。此志凡四卷二十门,惟田赋一门记嘉靖以来税则较备,余则记叙简略。但据谭跋称,共相考订者,有周良仕、蒋儒德、李象琯、丁佐、秦正竣诸人,亦皆名士。而于沿革考据,遗脱讹误者颇多。《乾隆县志》范元琳序谓:“康熙八年《唐志》,视其书捃摭遗文,金根帝虎之讹,触目皆是。田赋源流未详,学校选举,次序亦混;山川古迹,遗脱为多;人物宋、元以下,名臣高贤,表表史册者,间多遗漏。”直斥此志之失。
宁乡县志十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余英修,袁名曜纂。余英字菊潭,山东福山人,嘉庆二十一年进士,授宁乡知县。名曜字道南,一字焘岚,号岘冈,宁乡人,嘉庆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纂修实录。历官国史馆纂修,功臣馆总纂。按《宁乡县志》始于明正统间,正德四年邑令刘绚重修,嘉靖、万历继有增纂。清顺治十五年重修,康熙二十一年邑令王钱昌为之增补,四十一年邑令吕履恒又为重修,乾隆十三年邑令李杰超复修之。明志今皆散佚,清志犹存《乾隆志》及此志。此志为名曜与同邑周采亭、刘醇夫、胡玉潭等,纂成于嘉庆二十一年,悉依乾隆旧志体例,增补七十余年之事,叙述尚属简核。宁乡建置,始于宋太平兴国二年,析长沙、益阳、湘乡三邑地设县,属长沙。元至元间升为上县,隶湖广行中书省天临路,明清属长沙府。
浏阳县志二卷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萧敷修,刘以身纂。敷字须山,江西庐陵人,举人,嘉靖三十九年任浏阳县知县。以身号竹溪,江西安福县人,举人,嘉靖间任浏阳县教谕。浏阳为三国吴周瑜之奉邑,置县始自吴。邑志肇昉于何时,未可考。此志创修于嘉靖庚申,敷与以身检图帙,询之耆旧,汇辑而成,而未引载前志。其书体裁,共分地理、建置、学校、职官、祭祀、名胜、食货、人物、方外、艺文十门,记载简约;虽记事物核实,而事物之重要者不多。惟食货篇载浏阳田粮,每亩一斗零七合古制也。太祖即位,有诉浏阳助陈友谅饷者,帝恚之,加科二斗一升四合,视昔为倍矣。荆、湘郡邑,明初因纳饷陈友谅而加课税者,不止浏阳一邑;而惟此志乃记其事,可谓敢言者矣。
益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自位纂修。自位字紫庭,宁晋人,举人,乾隆十一年任益阳知县。《益阳县志》创修于明孝宗时邑令周济,续修于嘉靖间邑令刘激,重修于万历间邑令朱銶;清康熙二十二年,邑令江闿复增修。此志复增《江志》六十余年之事,全编为二十八门,凡五十七目,序次尚有条贯。艺文志,以屈原著述《楚骚》辑录,以为邑之乡贤所作,殊不免过于夸耀矣。按益阳踞洞庭上游,形势雄壮,物产丰富,古为荆、湘名邑,建县始于汉,属长沙国,因邑有益水出县东南之益山故名。后汉建安二十年,孙权与蜀争荆州,遣鲁肃将兵拒关羽于益阳即此地。唐移今治,元升为益阳州,属湖广行中书省天临路;明复为县,属湖广省长沙府。清初因之,湖广分省后,属湖南省长沙府。
湘乡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履泰修,刘象贤纂。履泰四川万县人,康熙十年由举人任湘乡知县。象贤字若启,湘乡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入清未仕。按本志沿革,自汉哀帝建平四年封长沙王子昌为湘乡侯,其名始此。东汉遂置湘乡县,迄今未更其名。湘乡志乘,创始于明成化间,正德乙亥知县张浚重修,嘉靖庚子知县庞钦明三修,万历庚寅知县揭士奇四修;清顺治己亥知县叶良礼五修,时秉笔者,为邑人龙孔然焉。此志继《叶志》重修,稿成于康熙十六年,时总纂署象贤名,而孔然犹在,亦尝相协纂辑者有刘兆龙、徐芳、丁爌、周书成等,分任采辑。当是时湘乡旧志,皆毁于明末兵火,此志之纂,仅按孔然志稿,如同肇创。按此志所载,于赋役、兵防诸门,纪明际之苛税及兵乱事甚详。据履泰自序所云:“湘厄于苛政者十年,厄于兵火者三十年,厄于租庸者,三百年之隐痛。”观其序言,阅其全志,其修志之旨,欲以申言当时贫民之隐痛耶。
攸县志六卷清乾隆十六年刊,嘉庆八年补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冯运栋纂修。运栋浙江慈谿县人,拔贡,乾隆七年任攸县知县。雍正七年运栋宰咸阳时,会修通志,襄助编辑,历三载成《陕西通志》,马、班雅誉,流播西北。及官攸县,又成此志,亦号名编。《攸志》修于顺治己亥,续修于康熙甲子,嗣后冗修者六十余年。运栋此志成于乾隆丁卯,全书凡二十二门,体裁严整。嘉庆八年张范又为增补风俗、职官、选举、人物四门,征文考献,校核谬误甚多。
岳州府志十八卷明隆庆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钟崇文纂修。崇文南昌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礼部仪制司主事,隆庆间出知岳州府事。岳州旧有弘治元年知府刘玑纂修府志十卷,简而太略。此志原为李元芳修纂成稿,崇文仕岳州时,重为更正详定,并增其所未备;郡人方启为之订正,胥焯及孙斯亿为之考校。其书编次,卷一图说、郡邑纪,卷二沿革世表、封建世表,卷三秩官年表上,卷四秩官年表下,卷五选举年表,卷六军政考,卷七职方考,卷八司天考,卷九秩祀考,卷十建置考,卷十一食货考,卷十二水利考,卷十三宦迹列传,卷十四侨寓传,卷十五乡贤传上,卷十六乡贤传下,卷十七外传,卷十八杂传。其体裁定图、纪、表、考、传五纲,采编年及纪传二体,而纪传中亦默寓编年序次。其书有表有论赞,体例慎严。郡邑纪谓:“岳郡古三苗之国,倚洞庭为险,轩辕、虞帝、夏禹亦尝巡守所至。”其所引证史传殊为附会也。又谓:“秦时岳属长沙郡,其后析长沙置建昌郡于巴陵;刘宋废建昌,即以巴陵为郡。隋开皇间废郡改为岳州,唐仍之;宋置岳阳军,后改为纯州。元升为岳州路,明洪武九年改为州,十四年升府,领县四,巴陵、平江、华容、临湘,二十九年又割常德府之澧州、石门、慈利、安乡来属,郡隶于湖广行省荆南道。”此段则较为可信之史料。职方考提封条谓:“岳州府在湖广省城西五百一十里,以天岳山名,其曰岳阳,则天岳之阳也。”山川条谓:“幕阜山一名天岳,在平江县。”然岳郡诸山,则以巴陵之君山为最有名,在洞庭湖中,《宋图经》名熊耳;内有小山十二,状如螺髻。《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二女娥皇、女英,所谓湘君也。”君山以此得名。
岳州府志二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遇时修,杨柱朝纂。遇时字雨若,辽阳人,康熙十八年任岳州知府。柱朝字娲宫,别号天岳外史,临湘县人,四川平武知县。岳州宋时名岳阳,先有马子严撰《岳阳志甲》二卷,继有张声道撰《岳阳志乙》二卷,又有范晦叔之《岳阳风土记》,诸志只述岳州山川习尚故实。明有弘治、隆庆、万历三志,此志为清修府志之首,成于康熙二十年,全编分三十六门,序次井然。此书原为吴兴蒋氏旧藏也。
巴陵县志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士珩修,卢传标纂。士珩字楚卿,奉天海城县人,康熙十八年任巴陵知县。传标字子建,巴陵县人,贡生。巴陵为今湖南岳阳县,清时名巴陵,为岳州府附郭县。按本志沿革,晋始置县,遂名巴陵,属长沙郡,刘宋时分长沙置巴陵郡,梁改为巴州。隋改曰岳州,宋又名巴陵,元改为岳州路,明为岳州府,清仍之,郭县曰巴陵。其得名,因岳州城内西南有巴邺山焉。巴陵往事,久载郡志,县有专志,实此书始。据士珩序谓:“志成于兵事甫定之后,延传标及邑士冯子登、龚民载等为之。”其书体例尚属整严,因适郡志新成之后,巴陵邑事已大率臻备,补摭不难。又执笔者,皆为郡之名士,文笔雅健,可推邑志中之上品也。
宝庆府志五卷明隆庆元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四至五)
明陆柬纂修。柬字道涵,金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大理寺丞,嘉靖四十二年出任宝庆府知府。宝庆为秦长沙郡地,汉置昭陵县,属长沙国;武帝元朔五年分昭陵为夫夷、都梁二侯国,皆属零陵郡。三国吴改置昭陵、昭阳二县,晋改昭陵为邵陵,昭阳为邵阳,历南朝、隋、唐、五代名未有更。迄宋改置邵阳郡,领县七,元始改称宝庆路;明为宝庆府,领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州、新宁县、城步县。兹据其沿革之名称变迁,以考其志乘之原委,见载于《宋史·艺文志》者,绍兴间霍篪、周之瑞撰《都梁志》八卷,时霍为郡守,周为教授,嘉泰壬戌郡守耿与义又撰《续志》一卷。其后又有郑昉《都梁志》二卷,李韦《邵阳图志》三卷,巩嵘《邵陵类考》二卷,黄沃《邵阳纪旧》一卷,皆纂成于宋代。于元无考,明修诸志自永乐间始;正德间又修之,始名曰《宝庆府志》,嘉靖癸卯罗山刘启东重修。此志继嘉靖志重修,今存宝庆志书为最古。惜仅存此二卷,全书体例若何,未可稽考。参《康熙府志》录此志陆柬序,谓此志“发凡举例序,纂自余手,而考校之详,苏生之功居多,其后乃以学生段文岳赞其事刻成”。又据康熙《志》载崇祯修府志序、陶珙序云:“隆庆陆公所编,括以三才,责之参赞,言有大而非夸,皆虽约而语博,庶几信史。”观其序语,此志体裁之梗概可知矣。
新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于肖龙修,阳文烛纂。肖龙字云宾,河南内乡县人,顺治十一年进士,翌年任新化知县。文烛字洞逵,新化县人,庠生。新化在汉名梅林,晋名高平,至宋始名新化。明成化间司训蒋瑛修有县志,嘉靖己酉邑孝廉刘轩又纂县志十一卷,万历壬子邑进士邹廷望纂县志八卷。此志为肖龙官新化时,以康熙元年周苍涛撰修邑志十一卷不精;七年复延文烛辑为十二卷,依周苍涛所纂县志重编也。其书体裁,叙星野舆图,则远稽历代,殊与沿革有混。所记宫庙之仪,食货之政,兵屯盐马之制,稽考甚详。而官师人物之传,间有短评,所论皆直言无忌。
城步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谦修,杨时宪纂。谦永年县人,康熙六年进士,十九年任城步县知县。时宪城步县人,顺治十五年贡生,考授县丞。按城步建县于明弘治甲子,据时宪序谓:邑志创自弘治间。而未言纂成于何年。又此志所列瞿九思、刘应龙二旧志序,亦未注明撰成年月。而凡例云:“县志前明虽屡经辑,已成灰烬,虽云重修,实同创修也。”又据王谦序云:“清初刊造《赋役全书》,城步因无志纪可查,误将明末额外加增官军月粮八百八十七石九斗三升造入知单,民受重科之累。前今屡详请豁,未蒙议允,无志之害,即此已见一斑。”据此志序例所载,清初时明志已毁矣。此志记载田赋之制,亦以清初以来较详,惟记邑境苗、瑶二族事颇详,如苗瑶种族之分布,且与汉人纠纷诸事,备详特书。总其书体裁,则无定例,因事标篇,编次颠倒。至于考订之精详,文笔之通畅,则更不暇论矣。
新宁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崔锜纂修。铸字锦麓,沁源县人,顺治十八年任新宁知县。此志为锜手订体裁,与刘敕忠等纂成。总分舆图、沿革、分野、占侯、祥异、形胜、县治、赋役、仓卫、司堡、学校、祀典、坊道、水利、古迹、乡村、寺观、物产、职官、选举、名宦、人物、风俗、诗文诸门,目次编排,失先后之宜。舆图等门,叙疆界险阻,道里远近,与后修县志有不合处。又据志后邑人谢国安跋谓:“多与旧志所载不甚符合。”按国安所谓旧志,即万历时知县沈文系所修之志,日本东洋文库有藏。明董其昌《文集》内有《万历新宁县志序》,盖其时其昌为之作序也,原书未知有无董序。按新宁沿革,旧为长沙定王子义封邑,东汉为夫彝县,宋、齐名扶县,唐并入武冈,宋复于境之金城邨置新宁县,属宝庆府,新宁之名始于宋。新宁居宝庆之上游,在万山中,其山川形胜,不独为宝庆之咽喉,实为湖南通粤省要害处。今县境东西广百四十里,南北袤百三十里,东界东安,南界金州,西界城步,北界武冈。其地势山居其七,平原居其三,地脊民贫。
新宁县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牟国镇修,朱宏绪纂。国镇日照县人,以文林郎知新宁县事。宏绪字绍文,新宁县教谕。此志宏绪与邑绅林芝、诸生李枝茂增补康熙十九年《崔志》而成。其例分建置、县治、学校、形胜、都分、瑶崮、赋役、祀所、物产、风俗、祥异、兵纪、职官、选举、人物、碑记题詠、存疑十七门。其例特著诸瑶,别立瑶崮一门,以见新宁瑶、汉杂居也。又以风俗、物产二门并载一篇,亦以示汉、瑶风俗不同,物产亦异也。新宁《汉书》称夫彝,宋以前名竹临冈。宋绍兴时于金城村设金城原,后改为新宁县。明清仍名新宁,属宝庆府。
衡州府志九卷明嘉靖十五年岳亭书屋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珮纂修。珮号璞庵,云南太和县人,嘉靖十年进士,十四年任衡州府知府。此志为珮官衡州府时,出郡中往昔所刻郡志二卷,并下属州县,得事类若干条,编次而成。廪膳生温和为之校正,郡人号岳亭子者,为之刻行。书后列修志姓氏表,并署写书手殷德、马永成,誊草李成、朱时相、马永章,及刊匠胡宪、傅永维、李世伟、游深、李世华,游湖等姓名。其书编例,卷一天文、地理、建置沿革、风俗、郡邑、职官,卷二山川名胜、古今亭馆,卷三城池、公署、邮驿、关梁、坊乡,卷四食货、廪帑、惠政、祠祀、陵墓,卷五学校、选举,卷六乡贤、节孝、名宦、流寓,卷七兵防、祥异,卷八艺文,卷九寺观、仙释、杂志,凡三十门,因事标目,首叙郡事次记州县,各门记载均简约。建置沿革曰:“衡州春秋楚地,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又属桂阳郡,东汉为长沙、桂阳二郡,隶荆州。三国吴分长沙西部为衡阳郡,晋立湘州,衡阳隶焉。刘宋为湘东国,南齐改为郡,梁天监中析湘、广二州置衡州,陈又增置东衡州,以衡州为西衡州。隋初省衡阳、湘东二郡,置衡州,大业初改为衡山郡,隶荆州刺史。唐武德中复为衡州,隶江南西道;宋隶荆湖南路,统县五,嘉定中统县六。元置衡州路,又置湖南宣慰司;明改府,统县六,洪武八年复增以桂阳、临武、蓝山,合原领县衡阳、衡山、来阳、常宁、安仁、酃县,凡一州八县。”按本志所记沿革,考订疆域,未能确实,今之衡州建置实始于唐。郡境有湘水、衡山所在,故郡名亦曰湘东、衡阳。衡州物产,土产类谷、蔬、果、竹、木为多,府领州县均有产。金帛类载,产麸金,未注产处,银桂阳州产,旧有九坑;铁桂阳、衡阳、耒阳、常宁产,锡耒阳、常宁、临武三县产,旧有坑;石绿衡阳、常宁二县产,旧有坑今废。苧麻、葛麻、丝绵、木绵、绵布、葛布、绢,各州县具产。纪山川名胜,有石鼓山;在衡阳县东北二里,据蒸、湘合流之会;有石皷高六尺,湘水所经,皷鸣则有兵革云。引《祥符图经》载;俗传卢龙推皷下入于潭水。唐元和间邑人李宽构石皷书院于山下,亦为一郡之名胜焉。艺文志选唐、宋、元名人诗文,以文天祥诗文为多,有《进士题名记》《上元张灯记》《湘江留别诗》,为天祥官衡,湘时所作也。
衡州府志二十三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卷五至十、卷十七至二十三)
清张奇勋修,周士仪纂。奇勋字松公,河南荥阳县人,恩贡,授福建松溪知县,升晋阳知州。康熙六年擢任衡州府知府,卒于官。士仪事迹未详。衡州郡志,据士仪序(本书序缺,见《乾隆衡州府志》载)谓:“昉自有元,明正统中纂于郡人范礼,继增于刘侍御黻,再辑于伍大参让;三百祀中,修于明者才三见。”元志及《正统志》久佚,所称刘黻之志,实成于郡守杨珮。伍让之志,成于万历二十一年。此志创修于顺治己亥,郡守李东园延士仪纂辑未成,后十年奇勋仕衡州复延士仪及邹章周继纂,成于康熙辛亥。其书总凡十三类,封域志第一、营建志第二、赋役志第三、学校志第四、风土志第五、秩官志第六、选举志第七、武备志第八、人物志第九、列女志第十、艺文志第十一、祥异志第十二、补志第十三,各类均分子目。按此志成于衡州改隶湖南布政使司以后,体裁纪载推衡州郡志中最臻齐备者也。
衡山县志二十九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家贤修,萧士熙纂。家贤奉天海城县人,官生,康熙三年任衡山县知县。士熙衡山县人,明崇祯贡生,入清未仕。《衡山县志》可考见者,始修于明弘治元年,再修于嘉靖四年知县彭簪,又修于万历十五年知县王三畏,又修于万历四十八年知县张国伟,今惟弘治志存。此志继万历《张志》增纂,以补启、祯二朝之事甚详,甲申变后之事,则惟附及,以不敢直言南明事焉。但于赋役、户口,则以顺治年号按排,中无遗漏。衡山建置,设县始自三国吴,分长沙郡为衡阳、湘东二郡,衡山为衡阳附郭邑;迄明清郡名虽累易,而县则未变。此志修时,衡山县领域编户为三十二坊都,每都为十里,城内及城郊则称为坊。衡山为南岳所在,为天下五岳之南岳也。本志山川,首列南岳衡山,谓衡山之名始自《山海经》,俗称岣蝼山,一名芝岗。衡山凡七十二峰,惟吐雾、巾紫、白马三峰在衡山县境,称为主山。然据杜甫诗诵以祝融五峰为主,杨升庵诗亦称祝融五峰为高。五峰者,以祝融有名之外,余四峰则不知其为何名焉。据本志山川篇所述,祝融前有峰,屹立者十有六,曰轸宿,曰碧罗,曰芙蓉,曰烟霞,曰狮子,曰掷体,曰集贤,曰天柱,曰华盖,曰安上,曰云居,曰紫云,日赤帝,曰朱明,曰喜阳,曰驾鹤,祝融之后环峙者十有三,曰青岑,曰翠鹫,曰金简,曰云密,曰栖真,曰仙岩,曰石困,曰崱屴,曰祥光,曰雷祖,曰碧云,曰白石,曰永参,祝融前后环列者,凡二十九峰。衡邑境三峰实高不及祝融,而邑以衡山得名,亦不必袭以主峰所在焉。衡山县事早见于《南岳志》中,又关于南岳文献之可征甚多。此志采摭未能精详,考订亦不足明确,邑有名山所在,当修有名乘,以相表里者是也,岂独以争其主峰之所在者乎。
安仁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侯钤修,欧阳厚均纂。钤号补斋,江苏金匮县人,嘉靖十三年进士,二十二年任安仁县知县。厚均安仁县人,嘉庆四年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按此志开修于嘉庆丁丑,己卯告成。是时厚均请养居里,延为总纂,文笔多出其手。其书所叙山川、风土、艺文、金石、人物灿然有例,尤于艺文志,搜集邑中往哲诗文及官师著撰,均著有撰人简历,并论其所为诗文之工拙,为学之源流。其于金石文辞、邑中之碑碣,则几无漏一,并取宋赵明诚《金石录》体例,以年代先后为次,注详每文撰著年月,皆颇具考据焉。安仁沿革,唐时为安仁镇,五代改镇为场;宋乾德二年始升场为县,经元、明未更。县志首有洪武、永乐二志,久佚。嘉靖间教谕闵文振复辑成县志若干卷,隆庆间知县邹京又修,万历间知县蔡凤梧三修。清康熙癸酉知县陈黄永四修,乙未知县周元良又为《续志》,乾隆壬子知县崇易重修,可考者此志以前修者凡八。
酃县志四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
清李朝事修,谭楚颋纂。朝事义州后屯卫人,贡生,顺治十五年任酃县知县,仕酃凡十有六年,告休归。楚颋字季豹,酃县人。此志为楚颋及其从子士英、甥罗士彝分任纂成。其书体例,总分为百二十有一门,凡六万余言,体备辞严。按其所叙沿革谓:“酃为汉茶陵县地,属长沙郡,后废。至宋嘉定间于云阳县之茶乡,复置酃县,今县自此始。”史称炎帝葬于长沙之茶乡,即今酃县境地。以故此志尚谆谆乐道神农氏遗事。陵墓篇首列炎帝陵寝,引载前邑令沈乐仲之《炎陵志》,记炎陵胜迹甚多。述及寝门朝对拱卫,陵界内灵之区与呵护之地甚详。酃县旧志,据本志序例所称:“酃县自宋迄明屡经兵火,顺治四年始得其地;其县志明时旧本,已付灰烬矣。”按此志修时已无前志可征,今《酃志》传本亦以此书始,惜已残缺矣。
鼎修常德府志十卷清康熙九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胡向华修,贺奇纂。向华字光岳,两当县人,以永州府同知升任常德知府。奇字天放,常德人,事迹未详。此志为清代修常德府志之始,故冠曰鼎修。全编志类凡八,曰地理、曰建设、曰食货、曰学校、曰祠祀、曰官守、曰人物、曰艺文,子目三十有六。据地理载:“常德古荆州域,战国属楚,秦黔中郡地;两汉为荆州武陵郡,三国、晋、宋、齐仍曰武陵郡。梁、陈为沅州,隋、唐、五代为朗州,宋为鼎州,后日常德府。元为常德路,明为常德府,属湖广省。”按清初仍明制,康熙三年分隶湖南布政使司,领武陵、桃源、龙阳、沅江。郡境以沅水最著,南朝梁、陈称曰沅州。《宋史·艺文志》载吴芸《沅州图经》四卷,是为志乘之始。据本志凡例谓:“郡志于元无考,明永乐中通判陈志明尝纂郡志,成化中知府杨宣重修,嘉靖中郡人陈洪谟、贺廷夔又为补辑,万历间郡人龙膺复辑。”志乘原委如此,而以常德府名者此志始也。
桃源县志四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三)
清陈洪范修,罗人琮纂。洪范字涵虚,嘉兴县人,康熙二年任桃源知县。人琮字宗玉,号紫萝,桃源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授浙江宁波府推官,康熙六年调任陕西朝邑知县,十七年补四川道监察使,致仕家居,年八十八卒,著有《最古园集》二十四卷。此志成于康熙四年,未几,桃源有潜乱,版帙焚尽,查今存此志原本,仅此一卷,是为艺文志。卷第一二两行,题檇李陈洪范(涵虚)校定,邑人罗人琮(紫萝)纂修。全书卷数及纂修年代,系考光绪修《桃源县志》著录。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汪虬又延罗天经、罗天纬增补重刻,与此志实非一书也。
桃源县志二十卷清道光三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谭震纂修。震字筤园,云南永北人,举人,嘉庆二十二年任桃源知县。按此志为震仕桃源时,延方堃等采摭,而自总集成书,刻成于道光元年,其书甫成而版遭火毁,三年又重刻之。桃源古武陵地,晋陶潜撰《桃花源记》,或谓即其地,故县名桃源。按邑乘创修于明万历间,天启三年增补。清康熙四年邑令陈洪范重修,二十四年邑令汪虬增补,雍正七年邑令王良弼又修之。此志增修王良弼县志后事,纂成于道光元年。其定例为疆域、政治、人物、艺文四纲,疆域分分野、建置、界域、形胜、山川、村里、户口、风俗、气候、物产、田赋十一门,政治分官制、积贮、蠲卹、学校、乡饮、祀典、兵制、刑法、工役、职官、名宦、灾寇、武功十三门,人物分选举、列传、忠孝、节义、流寓、伎艺、方外七门,艺文分著述、金石、文、赋、诗、词六门。门以下又析细目,条分缕析,按籍可稽。卷前列分野星翼图,凡六幅,绘制兼采西法。
黔阳乡土志不分卷清光绪三十二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东旭纂。东旭事迹不详。是篇用教科书篇章编例,第一篇本境之历史,第一章始置本境年代,以下又分七节;第二章本境之政绩,分八节,第三章本境兵事录,分七节;第四章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五节;第五章耆旧录上下,上集以时代分四节,下集以专传分五节。第二篇本境之地理附舆图,第一章列乡镇城厢,分八节;第二章本境之山,分五节,第三章本境之水,分八节;第四章本境之道路,分四节,第五章本境之物产,分二节;第六章本境之商务附电线,分三节。其书叙述黔阳梗概,宜于教课之用也。黔阳宋元丰三年始设县,属沅州,州隶湖北路安抚司。清初属辰州府,乾隆六年升沅州为府,黔阳隶之。
沅江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五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顾智纂修。智号俊庵,丹徒县人,举人,康熙二十四年由宜兴教谕升沅江知县。按《沅江县志》顺治初知县张时创修未成,嗣后知县成明瑞继纂,因故未果;及智任知县纂辑成稿,亦以事去未付梓,时康熙二十五年也。后十年海陵朱永辉宦沅,而书始告成。阅此志规模粗创,漏缺甚多,又因刻本未见,以传写留存,无以校核原本,传抄讹误又杂出矣。然今存沅江旧志,以此志最古,往事赖以流传。按沿革,沅江置县始于萧梁,县以沅水得名。陈尝改为药山县,隋复名沅江,唐曾改称乔江县,宋仍复旧名,历元、明未更。古迹载有招屈亭,在县东麦舍窖。因昔楚国屈原放逐湘、沅,后人筑亭以招其魂,此为沅江最有名之胜迹焉。
酉阳正俎十卷明万历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郭棐纂修。棐字笃周,广东番禺县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万历六年任四川督学副使,十七年分司湖北常德、辰州、沅江诸郡,而纂成此书。酉阳者,为酉山之阳也。酉山在辰溪县南,道家所谓二十六大酉峰妙洞天焉,穆天子藏书于大酉山,即其地也。唐段成式(柯古)者,寓辰、沅著书三十篇,其言多四方剿说,而系以酉阳。其事皆奇怪嵬琐,而名曰《杂俎》。夫杂者,非其正者也。棐分司湖北,读《酉阳杂俎》,以其言杂而不正,而作此书,则多正言,故名曰《酉阳正俎》。其书凡十卷,卷一曰封疆沿革,卷二曰山川标胜,卷三曰戡勋烈,卷四曰绥略规模,卷五曰宦业订讹,卷六曰献征纪最,卷七曰仕林绮组,卷八曰艺苑箐华,卷九曰秩官补阙,卷十曰古迹传奇。统记常德府之沅江县,辰州府之辰溪县,二县之地理及人事,以大酉山在此二县之南,故名曰《酉阳正俎》。
永州府志十七卷明隆庆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史朝富纂修。朝富福建晋江县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四十五年任永州知府。此志为朝富仕永州时创修,任编纂者,零陵蒋如桂等。其书图经一、纪一、表三、志七、传五。书未成,而朝富以疾请归;继任知府陈良珍为续成于隆庆庚午。《四库全书提要》著录此志谓:“府志编于成化,续于嘉靖。朝富谓前志核而减,后志详而杂,因斟酌其间,以为此志。”但考《永州府志》肇修于洪武十六年,虞自铭修府志十二卷,而成化府志为姚禺所修,刻成于弘治七年,《四库全书提要》所述《永志》原委,稽考未详。按永州为汉零陵郡地,永州之名,盖始于唐,五代以后其名未更。零陵古为名区,唐韦宙撰《零陵录》一卷,宋陶岳撰《零陵纪》十五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二书,称其皆记零陵旧事甚详。此外又有徐自明之《零陵记》,张珽之《零陵志》,具载《宋史·艺文志》。置府实始于明,府志为虞自铭首创也。
祁阳县志九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九年增刊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霭纂修。霭浙江钱塘县人,举人,康熙十八年以推官摄祁阳县事。考《祁阳县志》,为邑人邓球创纂于明嘉靖时,迄隆庆间始刻成书。清康熙八年王颐为祁阳令时,延邑绅申翀编纂,翀访得梅溪民唐鼎盛抄录旧志,与其家藏残本参校,嘉、隆以前之事已备;又益以万、泰、启、祯七十余载故事,合为新志,成于康熙己酉。书成未几,因滇变事起,遭兵燹之祸,版籍毁过半,己未秋,霭为补纂增刻,而成此志。霭为此志,增入遗事甚多,而非王颐之原书矣。迄雍正十三年知县王式淳,又纂《续编》附于书后。按本志沿革谓:“县为汉之祁阳县。”而后修《祁志》重为详考沿革,谓今县实三国时分零陵地置祁阳县,以其地处祁山之阳因名。祁山秀丽,上有龙泉,为县八景之一,县境祁水所经,即《水经》所称之■〈氵毛〉口水也。县南五里有浯溪,与湘水汇于祁阳,是为名川。唐元结作《浯溪录》,结尝隐居于此。宋杨万里为《浯溪赋》,元杨维祯为《磨厓赋》,郭毓又为《磨厓后赋》;浯溪亦名磨厓,为历代文人之所题詠,溪由是知名。
浯溪新志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宋溶纂。溶字怀君,成都人,祁阳县知事。浯溪在祁阳县五里,流入湘江,有清江、白河汇水注之,是为名胜地。清初王士祯著《浯溪考》,考述古迹石刻甚详。此志为祁阳知县手纂,虽书以溪名,而统载一邑之人物、艺文。其书首列浯溪图凡十九幅,卷一原始,卷二磨厓,卷三搜石,卷四记胜,卷五、六录传,卷七至十三艺文,卷十四志余。一曰原始,溯浯溪原于永州双井,次曰磨厓附搜石,考述浯溪石刊焉,三曰纪胜,记古迹、寺观、亭台、楼阁、桥梁,以下录传、艺文,兼及全邑也。志余、搜集诸书之纪载浯溪事物也。
江华县志十卷清雍正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郑鼎勋纂修。鼎勋字元伯,汉军正白旗人,由贡生于雍正元年在户部遵例纳监,五年拣选候补湖广知县,得署安仁县事,六年调江华县。《江华县志》于明万历间凡二修,一为知县杜渐,一为知县刘时征;清初知县王克逊、林调鹤均为增补,未有重纂。鼎勋莅江华乃延蒋琛等重纂,书成于雍正己酉。全编分舆地、营建、职官、风土、田赋、学校、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门。又书末附续篇一卷,卷次与前书联接,为雍正十一年刻。按此志编次,散乱无绪,殊失振裘挈领之意;又间多误缺,如以宋费楷为明费柏,且佚其事实。山水亦多缺失。然其纪兵变,书灾异,不事粉饰,具见直笔,则不可没其所长也。据舆地志沿革谓:“江华汉冯乘县地,唐武德四年以零陵郡冯乘析置贺州,又析贺州、冯乘置江华县,隶营州。”按清时江华属永州府也。江华之山以沲山为主,豸山最为可观,其东一里一名虾蟇山,矗然而高,通体玲珑,前临沲水。又有秦山在县南五十里,高耸深邃,盛夏常有积雪,土人称为千年雪,中多古梅古桂。水以沲水、冯水、半逢水为著,秦水出秦山南,合冬冷水入西河之萌渚,源流最长。杂志纪吴三桂踞衡州事,三桂死,其孙世蕃袭位号称洪化。直笔不讳,修志者可谓敢言者欤。
澧记十九卷明万历三十八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高尚志纂。尚志事迹未详。《澧记》统记澧州之事,澧建置始于西魏,罢天门郡置澧州。隋初改名松川,炀帝时又改名澧阳,唐为澧州,宋为澧阳军,元为澧州路,明初为澧阳府,后降为州,清为澧州,今名澧县。州志创于明嘉靖间李献阳修《澧州志》六卷,此志继《李志》,稿成于万历初年,又续于高坚,重订于龚之伊,至万历三十八年始刻成书。其书体例为纪十一,述录纶纪第一、述大事内纪第二、述大事外纪第三、述登绩纪第四、述征献纪第五、述勒石纪第六、述典制纪第七、述览胜纪第八、述存外纪第九、述录异纪第十、述杂纪第十一,记载该实。按此志传本久稀,据同治《澧州志》序谓:“修志时万历《澧记》惟存残帙。则久为稀见难得之书矣。
湖南直隶桂阳州志四十三卷首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袁成烈纂修。成烈顺天府宛平县人,监生,嘉庆二十二年任桂阳知州。按此志为成烈宰桂之明年,延州人曹昌、刘德浚等采辑,越十月纂成志稿;成烈自为笔削订正,刊刻成书。其体例为类者凡四十有三,为目者凡一百四十有六,分类冗杂。桂阳之名甚古,汉时与长沙、武陵、零陵相颉颃,称为四名郡。州志肇于何时,据王闿运《湘绮楼文集》有《桂阳州志序》云:“自郑樵作《通志》,采天下地理之书,其所见者有周端朝《桂阳志》五卷;郑绅《桂阳图志》六卷,今轶不传。赵宋以后,地方志繁兴矣,岂即樵所见二志者耶。今州书传自前明穆宗时知州罗大奎,称前有戴氏旧志,已六十年,则当武宗正德时。又有州人何锐手录之书,凡十二篇。神宗万历时,知州郭盘又继修大奎之书。”按此文叙宋及明之州志已详,而清代州志,则一修于康熙二十二年,再修于雍正七年,三修于乾隆三十年。此志修成于嘉庆二十三年,是时桂阳升直隶州。
嘉禾县志二十六卷首不分卷清同治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高大成纂修,陈国仲增纂。大成镶黄旗人,监生,考选县丞,俸满升任嘉禾知县。国仲字少卿,湖北人,监生,授黔阳知县,署篆嘉禾县。嘉禾为汉临武县地,明崇祯十二年置县,属衡州府桂杨州。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张声远创修县志,传有抄本;五十五年知县陈祥祚又为增纂。此志大成纂就于乾隆丙戌,嘉庆丁丑知县张英举以旧版剥落,补刻之,咸丰间兵燹,志版尽毁。国仲照前本旧例重刻,逐类增补。悉依原书体例,为纲二十有一,凡一百有十目,体裁繁沓,纲目不清。
郴州志二十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胡汉纂修。汉字文叔,歙县人,举人,万历二年任郴州知州。郴州之名始于唐肃宗改桂阳为郴州,治于平阳县。五代初为马殷所据,后属南汉,宋改郴州,仍为桂阳郡。元为郴州路,明为郴州,领永兴、兴宁二县,隶衡州府;然其领域,已非唐、宋时之郴州矣。郴有志肇于元皇庆间,总管王都中修《郴州路志》,嗣后修于明者,据本志胡汉序云:“昔袁君均哲,王君心尝辑《郴志》,《袁志》详而杂,《王志》略而芜,郴人病之。”按袁均哲为宣德时郴州知州,王心嘉靖时郴州知州;明时有宣德、嘉靖二志。此志继嘉靖《王志》重修,汉亲为定例,助之采辑者,则有州人金凌汉、梁密安、黄尚明、刘本学等。其书体例,分为表四、志六、传五、纪一,体严辞核,方志之佳作也。
永兴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吕宣曾纂修。宣曾号伊蔚,河南新安人,举人,乾隆八年任永兴知县,十三年调江华县。永兴为汉便县地,南朝宋省,陈复置,隋又省。唐置安陵县,后改曰高亭,宋始改今名。明正德十五年邑人李永敷始纂县志,天启六年邑人曾绍芳再纂。清康熙二年知县李允禧重修,二十二年知县王典又修之,诸志皆久佚。此志承王典修县志重纂,自乾隆十二年夏创编,迄冬稿成。翌年宣曾调知江华,携稿而去,十四年始刻成于江华县署。其书编例,凡十二类一百有七目;卷前有城郭图等十幅,刊刻颇精。
兴宁县志十三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四十五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耿念劬修,林春芳纂。念劬河南杞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七年任兴宁知县。春芳事迹未详。兴宁即今湖南资兴县,清时为兴宁县,属郴州管辖。明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汪瑾修有县志,为邑举人李廷柬所纂也。万历四十三年知县傅其德、邑人陈元旦又为修纂;天启五年知县汪梦尹、邑人王廷玑三为修纂。此志修于康熙九年,其体例,为纲者十有三,为目一百有二,编次颇为得体。康熙四十五年知县杨蒧又为续补,各从前志纲目,增于每卷之末。据沿革,兴宁为汉郴县地,顺帝永和元年,析郴县地置汉宁县,三国为阳安,晋为晋宁,隋为晋兴,唐为资兴,五代为秦县;宋始称为兴宁,元为兴宁县属郴州路,明清属直隶郴州。县旧产铁,在西南两乡,今矿尽山空。铁炭出西北两乡,贩通湖北、芜湖、南京。煤炭出南乡。
凤凰厅志二十三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杨盛芳修,潘曙纂。盛芳汉军正白旗人,监生,乾隆二十年任凤凰营通判。曙字晓园,浙江乌程县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石门知县,调桑植,多善政。乾隆十年升凤凰营通判,十八年降乾州同知,官至户部员外郎。凤凰故无志,此志为盛芳任凤凰通判时,因应修省志征各属志乘之檄,以乾州同知潘曙学识夙优,且久任是邦,风土民情,素所熟悉,聘加编纂。是时凤凰尚称为营,而以通判掌管政事,已为设厅之制矣,故此书称曰厅志。清制府以下或设厅,厅有直隶厅、散厅之别,其大抵设于军务未靖之区,行政重在屯防。按本志内容,如公署一篇,有文员卫署,武员公署,营巡检署等官署。又有屯防、兵防、苗防诸篇,其政务之特殊,则显有不同于州县政制。按凤凰厅沿革,为古渭阳地,处于万山之中,西接滇、黔,东连辰、沅;危滩峻岭,复迭迴环,历来为要害之地。自宋太平兴国七年置招谕县于此,熙宁八年旋废,并入麻阳。元置五寨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初因元制,隶保靖宣慰司,永乐三年置篁子坪长官司,属保靖宣慰司。清初因之,康熙三十七年以沅州镇移驻厅城,四十三年又将辰、沅、靖道移驻之,添设凤凰营通判,四十六年截去土司田宏添,而始得专其政,五十六年欲改营为厅未准。按此志亦称《凤凰营志》,因修志时尚称为凤凰营,属于沅州镇及营巡检司管辖,所领境域,则与土司共管,是散厅之制焉。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三
长兴 陈光贻学
○广 东
广东通志稿四十卷首一卷明嘉靖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戴璟纂修。璟字孟光,号石屏,浙江奉化县人,嘉靖五年进士,十四年以佥都御使代广东布政使,仅两月纂成此志,编纂何其速耶。按其凡例云:“广东旧无通志,正德嘉靖间抚按会聘儒硕纂修,事皆中止。琚再三筹度,亟成此书。”按是书编草创于提举张岳,教授何元述、王时中等;而发凡举例,搜逸芟芜,皆出于璟自手裁订。其书体例,分分野、山川、政纪、疆域、形胜、封国、古迹、沿革、坊都、秩官、公署、循吏、名宦、人物、学校、道学、风俗、科贡、礼乐、恤典、田赋、课科、差役、均平、粮饷、仓敖、驿传、盐法、屯田、珠池、铁冶、番舶、土产、水利、军器、方兵、民壮、营堡、教场、上班、优给、达舍、外夷、海寇、瑶僮、生黎、仙释、祥异、铺舍、桥梁、宫室、陵墓、杂著诸门,卷首列广东地理总图一、广州府图一。按广东东界福建,西界广西,北界湖南、江西,南频南海;《禹贡》荆扬二州之南裔,周为藩服,战国时为百越,亦曰杨越。秦时号陆梁地,始皇取其地置南海郡;汉初为南越国,平其地置南海、苍梧、合浦、珠崖、儋耳等郡,后省珠、儋二郡。后汉建安中徙交州治于南海郡,三国吴分交州置广州。晋为广州及荆、湘、交三州地,南朝宋亦为广州,后分交、广二郡置越州,齐因之。梁分湘、广二州置衡州,又分置成州、合州、建州、东扬州,自后州郡滋多矣。陈因之,隋置广、循二州,又改置南海、龙州、义安、高梁、信安、永熙、苍梧、合浦、珠崖、宁越,熙平等郡。唐改诸郡为州,置岭南道,又改诸州称郡,统于岭南东道,五代为南汉地。宋置广南东路,又分为广南西路;元置海北海道肃政廉访司,隶湖广行中书省,分领诸路。明置广东布政使司,今之广东省地建置实自明始。通志此编肇端,其书纪载虽简略,然颇有参考价值。如外事纪安南、占城、暹罗、直腊、爪蛙、满剌加、三佛齐、浡门、苏门答剌、古麻剌、彭享、西洋、榜葛剌、天方、古里、班辛等国,明时已通往来。“海寇”纪自宋绍兴初之黎盛,嘉靖时之黄秀山等,数十雄俊慷慨之士,大抵史传所未述焉。
广东通志七十卷明嘉靖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黄佐纂。佐字才伯,号泰泉,香山县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少詹事,官至兵部侍郎。因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罢归。佐尝总理广西事务,纂《广西通志》,罢归后又纂此志。广东汉尝置交州部刺史治于番禺,三国吴又置广州,迁交州治于龙编。《隋书·经籍志》载杨孚《交州异物志》《唐书·艺文志》载王范《交广二州记》,是为广东有志乘之始。其后宋王靖撰《广东会要》,而通志则始于明嘉靖十四年戴璟纂成初稿,嘉靖三十七年佐相继又纂成此志。其书体裁渊雅,颇具条理,惜此本原版残缺之卷,皆于他馆复制胶卷配之,可审其全编大概,较《戴志》该而详。查天一阁及广东中山图书馆亦有庋藏,其书中间亦有残缺耳。
羊城古钞八卷首一卷清嘉庆十一年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仇池石纂。池石字秦山,号竹屿,广州人。按是编首有嘉庆十一年温汝能序云:“庚申池石携书而至,乃甫阅两月而病不起。汝能不忍虚其来意,遂为之检订,为缮写录副。”按是编以抄本流传。羊城为广州之古名,据《广州记》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及五谷囊。其城旧称羊城,亦称五羊城、穗垣。”是编以羊城名书,其编次分星野、城池、山川、祠坛、学校、坊表、寺观、恤政、茔墓、沿革、事记、名宦、人物、仙释、古迹、灵异、杂事、杂物诸门,卷前有羊城舆图、羊城八景图,次列《粤会赋》一篇,铺陈羊城大势,概括具备。八景图录于乾隆《广州府志》,曰粤秀连峰,日琶州抵柱,日五仙霞洞,曰孤兀禺山,曰镇海层楼,曰浮印丹井,曰西樵云瀑,曰东海渔珠。又载宋《广州志》所称之八景:扶胥搭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元《广州志》所称之八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月、白云晓望、大通烟雨、蒲涧潦泉、景泰僧归、灵州整负。宋元八景,仅举其名,而无图象。按其书凡例谓:“纪载限于所列八景之域。”但其书以八景图编为八卷,又附罗浮山图一,及宋广蒙《罗浮山图赞》、邹师正《罗浮山指掌图记》二篇。
南诲县志由十四卷清道光十五年刊本(上海海图书馆藏)
清潘尚楫修,邓士宪纂。尚楫道光十年任南海知县。士宪字临智,号鉴堂,南海县人,道光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擢员外郎,升武选司郎中,出知云南临安知府。后遂告归,任羊城、越华两书院主讲,著有《慎诚堂集》四卷。南海为广州府附郭县,邑事久载郡志。而志以南海名者,于宋有嘉定、淳祐二志,元有陈大震《南海县志》,明有刘廷元《万历县志》、朱光熙《崇祯县志》。于清修于康熙三十年,有郭尔所《南海县志》十七卷,修于乾隆六年,有魏绾《南海县志》二十卷。清修二志,体裁尚未臻备。此志增补《乾隆志》后八十九年之事,凡四十四卷,卷帙逾前志倍余,推为《南海县志》纪载最备之书。其全书为十二纲,四十七目,发凡定例,为邑人谢里甫所订,稿未就而里甫遽卒,士宪继而成之。此志于咸丰七年因英军窜扰广州,延烧志版,同治八年总督劳崇光重刻,道光原本今极稀有。
海珠志十一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琯朗纂。琯朗字崇朴,别号一篑山人,广州人。此志卷一图说、像赞,卷二记、跋,卷三记引,卷四赋,卷五至七谒祠,卷八至十游览,卷十一附录。卷首以海珠图说冠端,《图说》云:“海珠在广州城南大江中,巨石平敷水面,长二十余丈,广半之。宋末呼为海珠州,旧说有贾胡坠明珠径寸一颗于江心,后化为石,因以名洲。又谓广人知海不知江,故凡江皆呼为海,因石圆润在江心,故曰海珠。”按海珠亦名李公墩,李公名昂英,琯朗之十七世祖,海珠有李忠简公祠在也。琯朗纂此志,列谒祠一篇,附录又叙李昂英事迹二篇。海珠为近世兵戎多事之地,袁世凯帝制之时,龙济光据广州,拥袁称帝,袁败后有“海珠之变”,然据此志所述,海珠自清顺治后,已为屯兵守御之地矣。
东莞县旧志十二卷明天顺八年刊本,清递修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
明卢祥纂。祥字仲和,东莞县章村人;兄宽为广西全州训导,祥从之游。宣德十年领广西乡荐,登正统七年进士,授南京礼科给事中;以建言得罪,谪蒲州判官。天顺间召为给事中,升南京大仆寺少卿,转顺天府丞,官至佥都御史,著有《行素集》。此志创修于明正统四年县丞周式,是时祥致仕家居,遂延为总纂。所纪自元皇庆壬子至明正统壬戌,共百三十一年之事,稿竟后又二十余年始刻成书。其书体例精严,素称信史,惜此志今仅存此残帙三卷,视其书中文字,每国朝两字,均剜改明朝,当为明刻清印之书。东莞沿革,及志乘原委,此志序言较详,序云:“东莞在晋为郡,隋为邑曰宝安,唐曰东莞。郡志莫考,邑志在宋熙宁以前不传,熙宁以后,邑人陈庚始纂修之,曰《宝安志》。其文古,其事核,后刻版毁于兵燹。明永乐上林教谕庄恭,与邑人陈义访得旧本,续而修之,第纪载疏略,览者病焉。”按其序言,足为考东莞志乘原委都所参鉴。
增城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管一清纂修。一清字配宁,号穆轩,江都人,乾隆四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六年任增城知县。《增城志》创修于明永乐间,嘉靖、万历两朝复修。清康熙十二年知县许代岳重修,雍正间知县鹿谦吉,聘邑孝廉姚蕙编纂,未竟稿而废。一清官增城复继纂集,延邑孝廉汤亿等职其事,亲为总集笔削成书。其体例,凡十六门,曰区宇,曰山川,曰品族,曰建置,曰编年,曰古迹,曰赋役,曰祠祭,曰学校,曰戎政,曰秩官,曰选举,曰宦业,曰人物,曰艺文,曰杂记,子目凡七十有四。按建置,增城为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故城在今增城县东北五十里,唐末移于九冈村。明清时增城属广州府,县境产挂丝荔支,为荔支中第一品也。
新会县志七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命璿修,黄淳纂。命璿字君衡,福建龙岩州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新会知县,历官至刑部尚书。淳字鸣谷,别号鸣外史,新会县人,万历八年进士,授浙江海宁知县。据本志命璿序谓:“新会自秦通南粤置吏,迄今远矣。迨弘治戊申,嘉鱼李世卿始撰为志,邑士容翘等踵而成之,嗣后长乐陈侯继修,而属笔于太史黄泰泉氏。”按此序言,以考其志源,县志创于明弘治戊申知县李承箕修县志十八卷;承箕字世卿,湖广嘉鱼县人。黄泰泉之志,成于嘉靖丙申,泰泉名佐,新会县人,时知县陈豪主修也。二志皆久佚,而今存者,以此志最旧。所记自嘉靖丙申迄万历己酉,皆为征材新纂;丙申以前之事,虽仍旧志,亦经增补。其书铺陈新旧,诠次成编,而新陈不混,颇具条贯。执笔者为淳,相助者有邑绅陈见所,全编为七类,体裁严整。卷前有何熊祥序,有云:“吾邑庚子之变,死县门者,踰五十人计,天下罹税害者,莫此甚矣。”新会于庚子岁,因众聚抗苛税遭惨杀,兹阅此志及后修县志,未见敢述此事,惟熊祥之序述之,可谓敢言者矣。按沿革,新会汉四会县地,三国吴分置平夷县,晋改曰新夷;东晋分置盆允县,南朝宋置新会郡治盆允,隋废郡为新会县,明时属广州府。物产载县产橙极佳,顶有纹,如圆圜,以辨真伪。
厓山志五卷明万历三十九年修,清递补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黄淳纂。淳纂《新会县志》已著录。厓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八十里,与奇石山对峙,形如石门,故又名厓门山。此山为粤东有名胜地,明弘治十六年南海张诩纂《厓山志》,淳又重纂此志,虽名山志,而实记地方形胜、故实、人物、艺文等。其志例,卷前列图象,有杨太后,陆丞相、张太傅像,厓山总图一幅。卷一图记,卷二诏勅、传记,卷三形胜、遗迹,纪异、奏议、仪注、公移、祭文,卷四碑文、杂著,卷五诗歌、赋跋。其体裁颇符地记之例也。
香山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卷八至十)
清申良翰纂修。良翰陕西人,举人,康熙十年任香山知县。按本志沿革,香山未建县前,为东莞县之香山镇;宋绍兴二十二年,邑进士陈天觉建言改镇为县,以便输纳。邑令姚孝资上其言于朝,遂改香山镇为香山县,割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地隶之,属广州府。明永乐中邑人容悌与始创纂县志,其后重修于成化、嘉靖。此志继《嘉靖志》重修,编纂为出众手。县教谕欧阳羽文纂舆地志,邑人何淮道纂建置志,邑人刘相纂食货志,邑人杨晋纂秩官志,邑人毛定周纂宦绩志,邑人欧应辰纂选举志,邑人何鉴纂人物志,邑人李腾元纂艺文志,邑人李龙翔纂兵防志,邑人何源泽纂外志,良翰总集成书。按其书体裁编次,未详考订,如人物、艺文二类,时代先后,排列错乱,以见其厘订之不精焉。舆地志首列舆图凡五,中有濠镜澳图一,濠镜澳者,即今之澳门也。是图为一依山之半岛,昔为海帆避风之所,图之东北隅,绘有营寨,乃为驻兵防御之处。图之中央,绘有关闸,即后来所称之大十字门。图临海之处,绘有洋楼,为外人之居所。一览是图,即知濠镜已为外人所踞矣。据本志《外志》载:“嘉靖三十二年番舶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水渍湿贡物,愿暂借濠镜地晒之,海道副使汪柏许之,奥人遂据以为例。万历四十二年海防同知立禁约五条,勒永遵守;一禁畜养倭奴,二禁买人口,三禁兵船编饷,四禁接买私货,五禁擅自兴作。清初沿海各地改岁课,濠镜由奥人输地税五百金,奥人遂据为已所有矣。”又兵防志前山寨条,有何准道赞,其辞云:“设险守国,昔人绸缪桑土之计也。西洋种类附处濠镜,官兵驻前山以扼其吭,使不得为内地患,此寨所由设也"观其赞辞,以知濠镜清初时已为海防之大患矣。
新宁县志十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臣修,陈元珂纂。臣福建同安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一年任新宁县知县。元珂福建闽县人,德庆州同知。新宁为今台山县。按本志沿革,县置于明弘治十一年,以新会县德行都之上坑蓢置新宁县,又析新会之文章等五都地益之。此志成于建县后五十年,为侍御陈瑞山特命邑令纂成。其书纪载,上溯建县以前之事,则参新会县旧志;建县后五十年之事,均为采访笔录;文实义核,去取定例,执笔修辞,皆为元珂总裁。其书舆地志载:“县北有凤山,一名仙女峰,为邑之胜迹。上有石室,名凤山石,二石如麻篮水盆,相传有刘三妹者,居以修道。邑谚有云:“好唱莫如刘三妹,好打莫如朱光卿。”据《元史·顺宗本纪》:“至元三年广东增城民朱光卿反。”即其人也。刘三妹春州人,素善讴修道。舆地志载县西南有汤湖,在怀玉峰下,有温泉湖,水四时火烫,冬月气腾数丈,蔚然奇观焉。
新安县志十三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靳文谟纂修。文谟字澶渊,大名府开州人;康熙十二年进士,二十七年任新安县知县。按新安县,即今广东宝安县。据本志沿革谓:“建置始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指挥花茂奏设东莞守御所;其后广州左卫指挥崔皓筑城于此。正德、隆庆时累请建县,迄万历元年始剖东莞县等地置县,名曰新安。”邑志崇祯癸未始创修县志,康熙壬子知县李可承又为续篇。此志文谟延邑进士邓文蔚,及属官教谕黄衮常、训导许光采等参修,文谟总汇成书。分舆图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宫室志、田赋志、典礼志、兵刑志、选举志、人物志、防省志、艺文志、杂志十三类,子目凡六十有八,卷首有县境图、县城图。按此志载明及清初粤东沿海防卫之兵制甚详。查此志此本外,仅见徐家汇藏书楼有藏,而缺其卷一,非完帙耳。
花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永名修,黄士龙纂。永名字应五,正红旗人,监生,康熙二十五年由三水县调任花县知县,卒于官。士龙事迹未详。按此志为士龙与县教谕谢金度共辑而成;金度海阳人,举人。花县于康熙二十四年析南海,番禺二县地置县,设治于花山,故称花县。置县后一年遂成此志,故无沿革、职官、选举诸门。列星野、山川、民风、赋役、盐鹾、水利、典礼、物产诸门,体裁简约。查此志原刻本,今存不多,流传者有旧抄本,及同治、光绪二次重刻本。
新修曲江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凌作圣纂修,周韩瑞增纂。作圣江南省五河县人,拔贡,顺治十五年任曲江知县。韩瑞福建莆田县人,举人,康熙七年任曲江知县。按沿革,曲江置县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属桂阳郡;五代时改属韶州,迄今未更。《曲江志》始于宋苏思恭撰《曲江志》十二卷,其后无考;明崇祯间知县潘复敏修《曲江县志》。此志为作圣始创志稿,韩瑞相继增纂,成于康熙十一年;按其体裁尚为臻备。
乐昌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程黻修,张曰星纂。黻江西新建县人,举人,康熙二十三年任乐昌知县。曰星乐昌人,顺治十八年进士,授贵州平越府湄潭县知县。乐昌置县始于隋,邑志肇于明万历十四年知县张祖炳所修;清康熙五年,知县李成栋重修。此志之修距《李志》仅二十年,因乐昌于康熙十五年遭兵乱,志版尽毁,黻莅任之明年,遂敦请缙绅重修县志。其书体例,凡十类,曰封域、曰民物、曰建设、曰文教、曰武备、曰官师、曰人才、曰艺文、曰人物、曰变异,子目八十有一。按其体裁,人才与人物,似若难分,但审其义,人才一类,则分选举、乡贤、忠烈、烈妇、义勇五门,所纪自宋至清,为其事迹之可详考者。人物一类,则分祠庙、宅墓、古迹、寺观、仙释五门,所纪汉、唐以上古人及事物之堙没而无可考者也。察其编纂之意,所谓人才者,则为列传之属;所谓人物者,则指人事与物迹也,有似杂记之属,用意颇深,而立名则乖。按此志系继李成栋志重修,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有北京图书馆藏康熙五年刻本《乐昌县志》十卷,为李成栋修,张日星纂。二志虽同出日星手笔,实非一书也。
仁化县志五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明蓝丝栏抄本(天一阁藏)
明胡居安纂。居安金华府汤溪县人,嘉靖三十五年任仁化县儒学教谕。此志为居安官教谕时,与县训导张守一、陈汝昌,邑廪生叶鸾等纂成。其书凡五卷,卷一建置、星野、山川、形胜、城池、井泉陂塘、沟圳、坊都、铺舍、津梁、关隘,卷二田粮、课程、户口徭役、军屯、土产、风俗、气候、灾祥,卷三历官、公署、学校、名宦、仰贤、坛壝、教场、贡赋、兵制、坊表、坟墓,卷四进士、特奏、乡举、岁贡、例贡、吏选、恩锡、荐辟、孝友、文学、善人、义勇、古迹、寺观、祠庙、仙释、祥异,卷五艺文。建置谓:“仁化乡也,旧属曲江,唐垂拱四年,始以仁化、光宅、清化、潼阳四乡,置仁化县,隶韶州。宋开宝五年省入乐昌县,咸平三年复置仁化县,治于光宅乡,元末寇毁县署。明改韶州路为府,仁化仍隶焉。”
乳源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裘秉钫纂修。秉钫字振之,号端岩,浙江富阳县人,贡生,顺治十八年由慈谿县训导升乳源知县。按沿革,乳源原为乡名,介于曲江、乐昌二县之间,宋乾道三年分二县地置县。县志昉于明万历十六年黄经创修,二十九年又为续修。此志为清修县志之始,全编为十一门,曰舆地志、曰官师志、曰选举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祠祀志、曰兵防志、曰事纪、曰治行、曰人物、曰艺文,子目七十,体裁尚为得体。阅其书,如山川、古迹、祠祀、人物、艺文诸篇,几无不道韩愈之事者。韩愈尝三入粤,惟度蓝关,最为晚年。愈于宪宗元和十四年,以上疏谏佛骨得罪,贬为潮州刺史;路经乐昌泷,作《泷史诗》云:“南行逾六旬,始下乐昌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乃舍舟由陆度乐昌蓝关(今属乳原),再经阳山、连州,所过之地多有题咏。此志艺文志,收诗文甚多。祠祀志,记蓝关有韩昌黎庙,昔无,为秉钫新建。按秉钫善古文,私淑韩愈,故为愈立庙。所修县志亦以纪韩愈事迹为主,乳源惟为韩愈所经过之一地耳,非官于此地、生于此地者也。此志所记愈之事,不免于滥也。
广东韶州府翁源县志不分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乌丝栏抄(天—阁藏)
明全曰銿纂修。曰銿南直隶休宁县人,举人,嘉靖三十二年任翁源知县。按本志沿革,翁源未置县前,为浈阳县地,梁天监元年于沧光县置衡州,始析湞阳置翁源,均属衡州。陈改属清远郡,隋废清远,置广州总管府,翁源隶焉。唐武德四年,析广州置韶州,翁源遂属韶州管辖。五代废,宋景祐五年又建翁源县,元并入曲江,明洪武初复置翁源县,属韶州。翁源因县境有翁山、翁水得名;翁山在县城东百六十里,高耸秀拔;顶有灵池,有泉八,曰涌泉、曰混泉、曰香泉、曰甘泉、曰震泉、曰龙泉、曰玉泉、曰乳泉,皆四时不涸。按翁源故无邑乘,自嘉靖三十年知县吴一唐始议创修县志,而成初稿;三十六年因修《广东通志》,征所属州县志书,曰銿遂命县学生李孔明、吴美、郭师文、林一桂等,依《吴志稿》,增补嘉靖初元后之事,录写二部,仍未经刻,故此志仅以抄本流传。其书体例,为分野、气候、山川、疆域、城池、形胜、沿革、坊表、里图、风俗、水利、物产、户口、驿传、学校、祠庙、坛壝、寺观、台榭、仓库、古迹、兵制、关隘、职名、乡贤、恩赠、节义、忠义、节妇、词翰诸门,篇目定名次序,皆欠确当,修辞亦非雅确。
惠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三十五年刊本,蓝印本(天一阁藏)
明姚良弼修,杨载鸣纂。良弼浙江钱塘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三十三年任惠州知府、任满升云南副史。载鸣字虚卿,泰和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三十四年以文选郎中谪惠州府通判,迁任南京吏部主事,官至通政使,著有《大拙堂集》九卷。《惠州府志》据本志良弼序谓:“郡志见其始于天顺丁丑,一修于嘉靖戊子,一修于壬寅,抵今尚多残缺。”此志为良弼官惠州之明年,命载鸣为之,相协纂辑者,有府学教授杨宗甫、训导戴赏、郡学生李佳等。书凡十六卷,卷第一郡事记,卷第二沿革表,卷第三秩官表,卷第四选举表,卷第五地理志,卷第六建置志,卷第七赋役志,卷第八学校志,卷第九祀典志,卷第十兵防志,卷第十一名宦传,卷第十二流寓传,卷第十三人物传、列女传,卷第十四外志,卷第十五杂志,卷第十六词翰志。卷首列惠州府图一,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和平八属县图各一。观其书文约事详,而搜采出征,纤悉毕具。沿革表分总部郡县诸项,其所定惠州沿革自秦始,惠郡域大抵皆汉博罗、龙川县地。置郡则自梁置梁化郡始;隋废郡置循州,治归善。五代为祯州,宋仁宗时改为惠州,元为惠州路,明为惠州府,属广东布政使司。地理载博罗县有罗浮山,气萃形胜甲诸邑,并为南粤之第一山,山高三千六百尺,周迥三百二十七里,岭十五,峰三十二,瀑泉九百八十。山又名博罗,号白玉,引《东京旧记》云:“浮山蓬莱之一岛,尧时自会稽浮海而来,与罗山合而为一;昔有在东方,草木人参之类。”此实无据之谈焉。
惠志略一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载鸣纂。载鸣纂《惠州府志》已著录。其官惠州时尝周览山川,爰考图记,纂成《惠州府志》十六卷。是编则为考证府志之失次缺误而重作,其书分纪、表、志、传四纲,首为纪一,曰郡事纪,以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有鉴戒昭来之意存焉。次曰表三,曰沿革表,曰秩官表,目选举表,以表一郡之大事焉。三为志六,曰地理志,曰建置志,曰赋役志,曰学校志,曰祀典志,曰兵防志,以记一郡之地理沿革政治。四为传四,日名宦传,曰流寓传,曰人物,曰列女,皆著论公正。四纲以外又立杂志、词翰以终其篇,总凡十有七篇,每篇后皆附赞论,其书以纠正府志之误谬者甚多。
归善县志二十一卷清雍正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能宽修,叶适纂。能宽陕西咸宁人,拔贡,授镶黄正黄两旗教习,康熙五十九年调知归善县。适邑人,康熙四十二年举人,官海阳县教谕。归善之名始于陈,隋、唐、宋、元、明、清为惠州府治。清康熙乙卯知县连国柱修有县志,邑令佟铭又增续至丁卯岁,此志乃续自戊辰后三十余年之事,书成于雍正甲辰;其书体例悉依前志,凡二十一门,每篇首皆有连国柱小序。观其书篇名类次,均欠得宜,叙事亦漫无归纳。志不立食货,物产散记各门,如归善盛产银锡,昔有银锡两矿,本志载于《事纪》篇中,其纪载漫无归纳。
博罗县志七卷明崇祯刊本,清康熙补刊(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二至七)
此书残缺,纂修时期及纂修人未详。视其版本为明刻无疑,而选举志增刻至康熙二十六年,版刻与前刻显异。观其书中文词为明人语气,例如杂记篇云:“国初乡先辈方瑛,知宜山县。”按方瑛为明永乐时人,以此证此书康熙间仅为增续,而未经重修。各篇记载大抵止于崇祯二年,二年以后有增补者亦属不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崇祯四年刻本《博罗县志》七卷,为明苏元起修:韩日缵纂。按元起为崇祯元年博罗知县。又据乾隆《博罗县志》有康熙丁卯知县陶敬县志序,以证此书是康熙二十六年陶敬增补。此志余仅见此残帙,难以证实其撰人为谁。
永安县志二卷明万历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郭之藩修,叶春及纂。之藩潜江县人,万历间任永安知县。春及福建清流县人,事迹未详。按本志建置篇,永安于隆庆三年割归善、长宁二县地建县,自置县至此志纂成仅十八年,沿革浅短。按此志编次,分建置、都里、山川、赋役、俗产、官师、人物、前事八门,体裁简核。其书惟都里一门,纪载较备。书后有舆图四,一曰永安县图,二曰古名都图,三曰宽得都图,四曰琴江都图。图为春及与罗念庵绘画,划方计里,明代方志舆图,鲜有用此法焉。
潮阳县志十五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黄士龙修,林大春纂。士龙字云卿,一字一宠,晋江县人,隆庆进士,授任潮阳知县。大春字井丹,号石洲,潮阳县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浙江提学副使。尝修世庙实录,以文辞名,著有《井丹诗文集》十八卷。潮阳自晋代与海阳县分治置县,邑乘之作,据本志序谓:“永乐时郑伯集始创,经钟仕杰为加考订,欲梓未果。弘治戊申邑令王銮得其存稿,延张注等复为续补而刻行之。”按此志继弘治王銮县志重修,其书编次,首列图经、分野、形势三门。次为纪二,曰建置沿革记,曰县事记。三为表三,曰职官表,曰选举表,曰恩命表。四为志五,曰舆地志,曰民赋物产志,曰风俗志,曰官署志,曰坛庙志。五为传六十一,分名宦、乡贤、列女、流寓四门,而后以艺文终其编。其体例按编年叙事,颇具史法;其后继修县志者,大抵沿用其体例。
澄海县志二十九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金廷烈纂修。廷烈字庸斋,江苏吴江县人,监生,乾隆二十七年由三水县丞,升任澄海知县。澄海建县,始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割海、饶、揭三邑七都之地设县。邑志于万历乙未知县王嘉忠纂而未成,邑人王天性继纂,乃克成书,世称善本。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岱重修县志二十二卷,叙述简略;雍正九年知县宁时文又修县志二十四卷,则较王岱县志为详。此志为廷烈官澄海时创修,适其姪金听涛游粤主韩山书院讲席,遂延为纂辑,书成于乾隆甲申。其书分疆土、营建、赋役、职官、选举、人物、风俗、经略、撰述、别录十门,子目凡七十有五。体例简严,颇合州县志例,观其例论,足具史法也。
阳江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范士瑾纂修。士瑾字闻西,山东青城人,康熙十二年进士,二十四年任阳江知县。阳江汉高凉县地,隋分高凉置阳江,唐改高凉为四平;寻废四平入阳江,明清属肇庆府。按此志为康熙二十年知县周玉衡修成,及士瑾官阳江时,因奉文索县志,视《周志》文义体例丛杂,条目不伦,遂重为纂订,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体例精密,凡十七门,附目二十有三。其书版刻颇精致,为初印本,精美尤秀。
恩平县志十一卷明祟祯九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十)
明宋应升修,梁维栋纂。应升奉新县人,举人,崇祯八年任恩平知县。维栋字光太,一字叔逵,恩平县人,贡生,官至陕西同州知州。据本志维栋序谓:“恩平县成化戊戌建立,万历戊戌通志之纂,檄各府州县辑其旧志以闻,而《恩志》刊本无以应也。”查《恩平县志》明以前未见刻本,此志以抄本流传,为维栋所辑,又经广州卢原校正,原为当时粤中名士,以志乘之学闻。此志总分十一门,曰事纪、曰秩官、曰选举、曰建置、曰赋役、曰兵防、曰地理、曰祠祀、曰列传、曰杂记、曰艺文,各门纪载简略,惟赋役、兵防二门较详,然据实而书,宁有缺而无谬,是志乘核实之道也。
广宁县乡土志不分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伍梅、龚炳章纂。梅与炳章为广宁人,事迹均未详。按此书无序跋例目,首页第一行下题广宁伍梅,龚炳章编辑,冯斯鼇、刘庆河校。书中编次,列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古迹、祠庙、古佛堂、坊表、桥、市镇、学堂、山水、道路、物产诸篇。历史篇首叙明嘉靖三十八年提督谈恺平、兵部侍郎王钫、巡按使徐楫,请析四会县西北境地置广宁县。兵事录列“发匪之乱”一条,纪:“咸丰六年陈金刚倡乱于三水大塘墟,聚众数万,先踞广西之怀集县,皆以长发为记,故人呼为长毛贼。七年二月率众万余人,谋犯县城,由本境顾溪浦、大汕坑,毗连怀集之山界,蜂拥而来累犯。”又载:“陈金刚后为其党所杀,乱平。”按此志记陈金刚事仅此,但查阅同治元年《上海新报》所载:“陈金刚卒为大军所诛。”此志所言“为其党所杀”,未必确实。又《上海新报》同治乙丑五月报犹登载陈金刚部先锋陈亚日,于罗定被擒事。此志记陈金刚事至咸丰八年止,八年后迄陈亚日被擒日止,其间数年金刚余众之事迹甚多,此志未有只字语及,其采摭不免疏略。
开平县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薛璧修,甄芑纂。璧陕西人,举人,康熙十年任开平知县。芑字龙水,开平县平康仙塘人,丁酉科举人,官化州学正。开平介于新会、新宁、新兴、思平四邑之间,势据上游,道扼冲要。据本志沿革,嘉靖间因古塘堡议移参戎府,以谨守御,万历间并堡为屯。崇祯七年民变,太守张公看踏其地,以为宜建县治,会燕都告变未及举行。顺治六年孝廉张巨璘等,陈请用其事,遂割思平之长居、静德,新兴之双桥,新会之登名、古博、平康、得行诸都,置开平县,治于仓步村。此志是为首创,纂成于置县后二十四年,书成而未之付梓,以抄本流传。此志为芑与邑明经张国祚共纂成;采摭恩平、新兴、新会三县旧志,益以新所见闻。其体例,分舆图、封域、纪事、风俗,秩官、沿革、建署、食货、水利、典礼、学校、选举、兵防、人物、艺文诸门,各门均分子目,前有论赞,皆出璧手。按其子目,因事名篇,而无序次,纪事一篇,则为新作,以纪建县之始末,其他各门,皆捃摭三县旧志为之,其建县后仅二十余年即行修志,沿革浅短,新增事物不多。
鹤山县志十二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徐香祖修,吴应逵纂。香祖号秋厓,苏州元和县人,举人,道光三年知鹤山县事。应逵鹤山县人,乾隆乙卯恩科举人。鹤山之名甚古,宋邓枢撰《鹤山丛志》十卷,见载《宋史·艺文志》。今鹤山建县,则始于清雍正十一年,割新会、开平两县地置县;至乾隆十九年,邑令刘继创修县志。此志为香祖官鹤山时承《刘志》重修,稿将就而去,知县吴毓钧继成之。初为应逵执笔,丁母忧遂中辍,至吴接任复行续成之。全编皆出应逵之手,凡十篇,曰建置、曰地理、日事纪、曰经政、曰职官、曰人物、曰选举、曰艺文、曰杂记、曰地图,子目四十;各篇纪载简而核,所附参证,亦不冗不漏,一一厘正,体裁精密。卷首列地舆图三十一幅,为邑士施德光所绘,德光颇精绘事,画是图未竟中卒,继承无人,后图数幅,似出拙手。
德庆州志十二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谭桓修,梁宗典纂。桓字子尚,景陵人,举人,康熙十年任德庆州知州。宗典字惇五,凤城县人,康熙间德庆州儒学学正。按德庆在粤东西南,旧为康州,南宋初始改康州为德庆府;元为德庆路,明改为州,属肇庆府;清因之,领泷水、封川、开建三县。此志承明嘉靖间所修州志重纂,卷前有桓及宗典二序,及舆图。其书编次,分沿革、纪事、提封、山川、故迹、气候、风俗、物产、秩官、选举、貤封、寿考、节烈、赋役、户口、建置、兵防、学校、祀典、名宦、流寓、人物、仙释、外志、艺文二十五门,篇首皆有小序,为出桓手;篇后有赞跋,乃出于宗典。纪事一门,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迄清康熙十三年二月,以编年为次,叙州之兵事、丰歉,其间年月相接,极少缺断。外纪一门,记■〈王蛋〉、瑶、僮诸族之事甚详,谓僮族先世生于长沙黔中、五溪诸地,其后迁布两广。仙释一门,附神一篇,言极荒唐,乃专载龙母娘娘事。仙释亦专记葛洪一人,以记洪自罗浮来德庆炼丹,而德境多洪存迹。艺文志所选不免过滥,几占全书文字之半,而有关德庆文献者少。其余诸门,皆不过寥寥数页,其间缺漏挂空者,不胜枚举。
化州志十一卷清道光七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黄锡宝纂修。锡宝太仓州镇洋县人,嘉庆十三年进士,道光四年任化州知州。化州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五年,元、明、清三朝仍其制。宋《化州图经》久佚,明万历二十七年知州沈水增重修州志,其书不传。清康熙九年知州吕兆璜重修州志,二十五年知州杨子宸重修,乾隆十三年知州杨棻又重修,三志余未见。此志为锡宝官化之翌年,延邑人黄均辕、李曾裕、李日昌、李乘云等,依乾隆旧志随类增辑,越二年书成。其全编凡十一类,子目七十有四,卷前有舆图十三幅,为林中麟所绘,颇精致。
罗江外纪不分卷清光绪十九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鹤仪纂。鹤仪字存初,化州人,举人。考此纪,鹤仪纂成于光绪十九年,适化州知州彭贻荪修《化州志》刊成,故其书不名州志,而名曰《罗江外纪》。罗江化州之别名也。鹤仪自序云:“此《化州新志》焉,与《新志》不无牴牾,叙述见闻无激论,无虚词。告成故名《罗江外纪》。”按此志纪载较《彭志》详备,因为私纂志书,未见刻用。其志例,分象纬、舆地、建置、民物、贡税、学校、兵防、职官、宦绩、士行、妇节、选举、仕宦、艺文、事迹、遗闻十六类,各系子目。卷前有化州全图,绘每十里网格,图说谓:“化州有石龙之异,龙能化故名。”按其言,考其义,因州治东北有石龙冈,故称有“石龙之异”也。其象纬一类,兼用新法绘图,有《天市垣图》,用临房心尾算四宿。又《天地周围度数图》,图球形划经纬线。又《化州度数图》,州境临纬线二十一度三十分,至二十二度十分。经线西六度十分至四十分。为方志地图用经纬线之开端。
吴川县志十卷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沈峻纂修。峻字丹崖,号存圃,直隶天津人,乾隆三十八年举人,五十二年任吴川知县。吴川为汉高远县地,隋置吴川县,明清时为广东高州府属县。据本志沿革谓:“吴川之名,世远年湮,无可考索,因县治三川会流,地逼吴姓,故名吴川。”按此志于建置沿革,实无所叙述考证也。按县志自明成化间陈白沙为《吴川记》,是为私纂县志之始。万历间知县周应鳌刨修县志,乃为官修县志之始。此后又有康熙黄若香之志,雍正盛熙祚之志。此志继《盛志》重修,凡十类,为《吴川县志》之最备者。
雷州府志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吴盛藻修,洪泮洙纂。盛藻字观庄,和州人,拔贡,历任广西右江道参议、山西河东道副使,康熙八年由宣化府同知升雷州知府。泮洙遂溪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雷州自汉元鼎间始入版图,南朝梁置合州,改日南合州;隋复曰合州,寻废。唐复置南合州,更名东合州,后改曰雷州,宋曰雷州海康郡,元为雷州路,明改路为府,府治即今海康县。清仍明制为雷州府,领海康、遂溪、徐闻三县。雷州郡志,创修于明正德丁丑,再修于嘉靖甲辰,又修于万历乙卯。此志承《万历县志》重修,其书编例分为十篇,甲篇曰舆图,乙篇曰星候、地理、民俗,丙篇曰建置,丁篇曰食货,戊篇曰学校、秩祀,己篇曰职官、分镇,庚篇曰名宦、流寓,辛篇曰兵防、勋烈,壬篇曰选举、人物、烈女,癸篇曰艺文、古迹、外志,凡二十门,体例井然有绪。
琼台县志四十四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二十一、卷二十四至四十二)
明唐胄纂。胄字平侯,号西洲,琼山县东厢人,弘治十一年经魁,十五年会魁,授户部广西司主事,改山西司。嘉靖时累官左侍郎,世宗欲讨安南,胄极言用兵非计,其后卒以抚定之。世宗欲以献皇祀堂明,配上帝,胄又力言不可,坐削籍归。此志为胄纂成于正德辛巳,其书编次,第一卷郡邑疆域图,第二卷郡邑沿革表,第三卷郡邑沿革考,第四卷郡名、分野、疆域、形胜、气候,第五卷第六卷山川,第七卷水利、风俗,第八第九卷土产,第十卷户口,第十一卷田赋,第十二卷乡都、墟市、桥梁,第十三卷公署,第十四卷仓场、盐场、驿递、铺舍,第十五卷第十六卷学校,第十七卷社学、书院,第十八卷至第二十卷兵防,第二十一卷平乱、海道,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三卷黎情,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楼阁,第二十六卷坛庙,第二十七卷寺观、古迹、塚墓,第二十八卷职役,第二十九卷至第三十一卷秩官,第三十二卷破荒、启土、按部,第三十三卷名宦,第三十四卷流寓,第三十五卷罪放,第三十六卷至第四十卷人物,第四十一卷纪异,第四十二卷杂事,第四十三卷文类,第四十四卷诗类。按其书体裁庞浩,每篇纪载,郡事以下则以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会同、乐会、儋州、昌化、万州、陵水、崖州、感恩十三州县分次。琼自汉开郡以来,或为郡为州为军为县为镇。自宋置琼州,亦称琼台,始统领全琼之地。元为琼州路按抚司,隶于湖广行中书省,明改为琼州府,隶广东布政司。按此志各篇记载甚详,而以土产一篇为尤备。据其凡例云:“土产独有者详,概有者略,旧志有而今不产,或已偶未见者,必注及有,而旧志不书者必补。”颇得取舍详略之法。按此篇分土产上、土产下二篇,上篇分谷、菜、花、果、杂植、草、竹、木诸属,谷之属首述稻杭为饭米品,著者有九:百前、香杭、乌芒、珍珠、鼠牙、东海、旱禾、山禾、占稻。孺为酒米品,著者有九:黄鱣、黄鸡、乌雅、光头、九里香、小猪班、狗蝇、虾须、赤米。麦产琼山,向所不种,始正德初,有荞麦、珍珠麦。粟、黍、稷、菽,初不识为何物焉,亦于正德初始植之。果之属,以产荔枝龙眼者,多数十种,余如菠罗蜜、椰子、葡萄、榴、红枣、山芭、焦、羊桃、木胆、锥栗、倒粘子、余茸、不纳子、山连、昌汉子等,大抵为琼之特产。下篇分畜、禽、兽、虫、石、药、货、布帛、饮馔、器用、工作诸属,著者以虫之属有蛇数十种,蚕产琼海一岁八登。器用之属,则述手工品,有藤器、漆器、竹器、席、扇、瓦器等。工作之属,指银作、漆作、铜作、铁作、木作、皮作、雕作、藤作等,以藤作尤著,出万州穿织俱精致,擅名天下。
琼郡志十卷清康熙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牛天宿修,朱子虚纂。天宿山东人,顺治六年进士,康熙七年任琼州府知府。子虚事迹未详。此志一名《琼州府志》。琼即今海南岛地。据本志沿革谓:“汉元鼎六年平南越,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洲。元封元年置珠崕、儋耳二郡,唐置崖州、琼州,宋废睚州并入琼州,领邑六。元改为琼州路,明为琼州府;清顺治中始得其地,仍因明制。”记琼州舆地之书,始见《通志·艺文略》载五代燕盖弘《珠崖传》,宋元乃有《琼筅志》《万州图经》;明有正德《琼台志》,及万历丙辰府志。此志继《万历府志》重修,定例为天文、地理、人事三纲,凡十卷。据天宿自序谓其书日:“词简事明,义严纪备,允无愧焉。”观其书出则行文朴实,颇见清初人笔意,审其体例,则仍明人志例沿习,而无别出新裁,仍为祖述前志体例。
琼志撷录不分卷稿本,盖有杨光鼐印(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光鼐辑。光鼐字秀岩、琼州府人。此篇光鼐选录琼州历修府志之该要记载,又撷诸书之记琼州事物者。所录有历代修琼州志序凡七篇,末篇为乾隆三十九年修《琼州志》序。以下按门类辑录历修诸志,分地舆、建置、田赋、军政、职官、选举、人物七类。人物选录《海瑞传》,及海瑞《与乡诸先生书》,此书海瑞与琼州乡绅争辩妇女无正守节之事也。七类之后附录记、赋、诗、词,皆为选录人物之所作。书后杂志,分时代为次,自唐至明止。人物选录传记外,诸书有关其人片条之记载,亦皆辑录。全书除自撰小序外,多选录,而不自撰一辞。
昌化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十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璩之璨纂修。之璨字含光,河南孟县人,康熙二年举人,二十九年任昌化知县。昌化即今昌江县,据本志沿革,汉为至来县,唐始名昌化,明时曾并入儋州,清初复为昌化县。此志创修于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方岱,之璨继之,而始成书。其书编次,卷一舆图、沿革、星野、地理、疆域、山川、海港、潮汐、风土、城池、公署、祀典;卷二都图、赋役、户口;卷三物产、古迹、桥梁、墟市、亭坊、兵防、原黎、平乱;卷四秩官、武职、游宦、乡绅;卷五艺文;凡二十八门。山川载峻灵山为县之主山,一名神仙岭,俗名膊岗,延袤十里,山有九峰,上有石池、石峰、石船诸胜。川以崔公河最有名,嘉靖八年指挥崔瀛所开,自城南五里开扩接昌江,西遶城达乌坭港出海,利以航运灌汲。海港纪县有乌坭港、沙洲港、南港等十一港。物产述昌化因以李卫公、苏东坡尝谪贬其地,物产因其诗文以闻于世。花有茉莉、石榴、佛桑、刺相、板枝,果有荔枝、龙眼、椰子、芭蕉,木材有花莉、沈香、翠毛、鱼油。动物有能言之鹩哥,吞兽之蚺蛇。喜鹊昔无,自景泰中指挥某自化州取其雌雄十余头纵之,始蕃育其地。原黎纪黎族自古昔即居其地,县境内有黎婆山,一名五指山,诸黎环居其下,畜牛豕为食。其俗男纹臂腿,女纹身面,椎发额前为美饰。丧则不哭,不粥饭,惟食生牛肉,以为志哀。婚则于每岁之鞦韆会自为婚姻,合者父母卒从无禁。县有黎岐二峝,一曰大村峝,一曰大员峝。平乱篇纪顺治四年因知县张道元苛酷激民变。明时临高县赵幼文聚三百余人破城,清顺治五年正月幼文统党千余人,内联吴三桂,至十一年为总兵黄龙所破。游宦传载,隋有杨纶,为宗室滕王钻之子,以罪炀帝徙其于珠崖。唐有李逸,为右卫将军,嗣圣中徙以儋州。宋有苏轼贬琼州,其子苏过亦随至。艺文以选苏轼、苏过、李光、王诲诗文最多,如轼之《飓风赋》《伏波广庙碑》,以纪海疆风光,别有深致也。
万州志四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琰纂修。琰号错庵,直隶高阳县人,举人,历知石城知县,康熙十七年升任万州知州。万州为今万宁县,属广东省黎族苗族自治州。据本志沿革,万州建置于唐贞观五年立万安县,隶于琼州;龙朔二年升县为州,领县四,曰万安、陵水、富云、博辽,治于万安,开元九年移州治于陵水。至德初改曰万全郡;五代地属南汉,复为万安州,省富云、博辽二县。宋熙宁七年改隶琼州,绍兴七年废州为万宁县,十三年置万安军,以属县还隶。元为万安军隶于琼州路,路属南海宣慰司。明洪武三年升琼州为府,改万安军为万州,领县二,万宁、陵水;正统五年省万宁县。清顺治初始得其地,仍为万州,而不领县,与陵水县并隶琼州府。又据海防篇谓:“万州东南环海,港口险要而多岩,如那乐港、东粤港、新潭港,乌场潡等港,皆为海防要塞。”万州志乘,据李琰序渭:“向无刻本,仅有手录一册,未知纂成于何年。”又据本志所载万历三年州人郑敦复《古宁野纪》序谓:“辛亥岁州守俞公欲修州志未果,自是岁以来二十余年无日不在此书。”按此琰所谓之手录一册,即俞公修之州志稿也。《古宁野纪》是记万州佚事,其书今佚。此志纂成于康熙已未,据修志姓氏表,列李琰纂修,吏目陈茂先、学正朱仲连参订,贡生郑华臣、万应星、苏作宾,监生杨芳等同修。阅其书执笔者出于众手,总集者亦未详加厘订,编次颠倒者有之,讹谬百出,体例更不足论矣。
始兴县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汪庆舟纂修。庆舟罗田县人,初任职于广西都事,升苍梧知县,嘉靖十三年调任始兴知县。始兴旧无县志,有之自此编始,是为邑生唐春、黄炳辑录,方登为之小序,庆舟总集成帙,时嘉靖十六年,其后七年袁宗与为之校订刻行。其书共二十七门,附目四,以风俗、山川、贡赋、制度、人物纪载为详。据本志沿革,三国孙权分桂阳为始兴郡,南朝宋改为广兴,齐复为始兴郡,梁、陈因之。隋时为县属广州,唐属诏州,南汉乾和四年割始兴属雄州;元改为南雄路总管府,元衰为蔡兴所踞。明初常遇春统兵驻赣州,蔡兴归附,洪武元年复置始兴县。
阳山县志二十二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卷四、卷五、卷十一、卷十四)
清万光谦纂修。光谦字敬怀,嘉兴人,乾隆六年进士,七年授任阳山知县。按本志《旧志考》,阳山自宋咸淳间始有县志,附《连州志》后,明永乐十五年知县李黾始修县志,万历十二年知县郑梓重修,二十一年知县吴楚材重修,崇祯五年知县王明选续修。清顺治十二年知县郭升修之,康熙十五年知县熊兆师重修,二十年知县裴振李又成志稿,雍正八年知县萧柄重修未成。此志继萧柄未成稿,纂成于乾隆十二年,其书体例,分旧志考、舆地志、食货志、营建志、职官志、选举志、河渠志、名胜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十一门,纪载言约事详,词藻无空谈妄抒,精严典雅。唐贞元间韩愈尝令阳山,此志颇采韩文中有关阳山事迹。阳山本秦未阳山辟地,汉置阳山、阴山二县,后汉省阳山入阴山,三国吴复置阳山县。至清属连州,县西北四十里茂溪口有阳山关,当骑田岭路,《史记·南越尉佗传》中,述及阳山关,其名甚古。
嘉应州志十二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之正纂修。之正通州人,举人,乾隆十三年任嘉应知州。嘉应为南齐之程乡县,宋改置梅州;明复降为程乡县,清升为嘉应州,领长乐、兴宁、平远、镇平四县,民国废州置梅县。此志是为州志首创,全书分前后二篇,前篇八卷,凡八门,子目四十有一,为本州之志;后篇四卷,为四属县之志,以县为次。前篇纪州事则较详,后篇纪县事则为略。州志用此体例甚宜。
嘉应州志增补考略四十卷首一卷清咸丰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文晟纂修。晟字叔来,江西萍乡县人,举人,道光二十八年任嘉应知州,咸丰五年卸任。八年复回任,九年春,太平军破嘉应,晟抗拒死之。此志为续王之正州志,并增补《王志》缺略,卷首有晟自订发凡二十四条,议例颇具体裁。全编凡八门,曰舆地略、曰建置略、曰田赋略、曰职官略,曰选举略、曰人物略、曰艺文略、曰杂纪略,子目四十,体例简核括要。舆地略风俗篇,载晟自撰《耶稣论》《节参海国志天主教考》二文。《耶稣论》驳斥天主造天之说,责天堂地狱为谬论,贬复活为荒谈。《天主教考》,谓即婆罗门事之教,天方、天主皆衍其宗支。按回教、天主同出一源之说,始见刘智《天方性理论》,称大宗为景教。如蒋湘南《游艺录》等,均有此说,皆本于《海国图记》,此说系误。自明际利玛窦传教以来,耶稣之道遍于中国,国人相与辩论者,明人为《破邪集》,不过排除异说而已。致以著文驳辩者,盖自晟始焉。
祝枝山手写正德兴宁志稿四卷稿本,盖王世懋等印(苏州文管会藏)
明祝允明纂修。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又号枝指生,苏州长洲县人,弘治举人,仕应天府通判,正德十年任兴宁县知县。允明为文多奇气,尤工书法,所著有《怀星堂集》《九朝野纪》等书。此志为允明仕兴宁时,延邑人刘天锡、王希贤、李庠、张天赋,据殷舆所修县志增补,纂成于正德丙子。全书为二十二门,体例严密,稿成后允明手录其副稿携之以归,录时又自为芟除芜蔓,编为四卷,与刻本有稍异。此稿为明王世懋收藏,盖有琅玡王敬美氏家藏图书之印,后归顾氏过云楼,有顾麟士藏章,顾氏称其序次谨严,考核翔悉。今由顾公硕捐赠苏州文管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载,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正德刻本,缺卷二至卷四;中山大学藏咸丰重刻本,上海图书馆藏重抄崇祯过录稿本,此志流传版本甚多。兴宁明时为嘉应州属县,正德以前县志未见传本,据此书允明自序谓:“兴宁之志,明以前有无,不可知。成化末邑人殷舆始为之,有王琏序言,永乐间有诏旨所修,久而残缺,且燹于寇,已无刻本。”按其序语,可以知明时兴宁志书之源流焉。
东安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庄大中纂修。大中字钟堂,苏州元和县人,乾隆二年进士,三年任东安知县。东安即今广东云浮县,秦时名开阳,属南海郡,至明万历间,始更名东安。县志可稽考者,有康熙十一年知县张其善修县志十卷,二十六年知县袁承泰修县志十一卷。此志纂成于乾隆五年;书后有邑人徐逢举跋、全书分二十四门;兵防志纪明万历四年总督都御史凌云翼与瑶族构兵事。又外事志,叙述瑶、僮诸族之风俗民情颇详。
西宁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道光十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诸豫宗修,周中孚纂。豫宗号笠颿,浙江余姚县人,道光二年进士,五年任西宁知县。中孚字郑堂,余姚县人,副贡生。西宁置县始于明万历五年,越十四年邑令林致礼修有县志,清康熙间凡三修。此志为豫宗蒞西宁时,延其乡人中孚所编;中孚尝纂《端州志》,长于志乘之学。此志体例详约有度,凡十二门,曰舆地、曰建置、曰经政,曰职官、曰选举、曰古迹、曰金石、曰艺文、曰宦绩、曰人物、曰事纪、曰杂志,卷首列图经十四,卷末附便民余政、苏祠田图、王公祠田图。
连山厅志不分卷清道光间修,抄本,缺名批校,盖有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之章(上海图书馆藏)
清姚柬之纂修。柬之字柏山,桐城县人,道光二年进士,授临潼知县,改官广东揭阳知县,旋擢连山绥瑶同知。此志为柬之官连山时所纂,凡二万余言,时邓嶰筠、祁竹轩、阿镜泉,与柬之同官广东,序其所作,以为文简事核,训词尔雅。按《连志》创修于康熙三十二年,刘允元修《连山县志》十卷,是时连山尚为县,未归同知专辖,厅志实为柬之始创。其书编次,分总志、食货、风俗、名宦、选举、人物、杂记七门,附图十二。其体例一遵《朝邑志》,而严于断限,凡前事不属连山者不载,凡近事不足表言行昭法式者亦不载。而论述瑶族之历史沿革及习俗甚详。此本书眉有批注各排户口数字,及道路里程,未审出何人手笔。按此志纂成未即付刻,道光间《且看山人文集》,及光绪间《岭海异闻录》均收。
连阳八排风土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来章纂修。来章名灼然,以字行,号礼山,襄城人,康熙举人,知连山县事,有循迹。其为学以慎独为主,所著有《礼山园诗文集》《洛学编》等书。此志凡八卷,卷一图绘,卷二形势,卷三风俗,卷四言语,卷五剿抚,卷六建置,卷七约束,卷八回化。卷前有来章自序,序谓:“八排之瑶,连州居其三,连山居其五,其余小排更有十七。”此志语气,对瑶族颇多欺辱之辞,惟记瑶族之风土人情甚详。如述瑶族之分布,连山大排分居于马箭、军蜜、里八岗、火烧坪、大掌岭,小排分居于天塘、大坪、小猪豹、八百粟、茅田、平安冲、鱼赛、六对、盘血冲、鸡公背、牛路水;连州大排,分居于三汕岭、横坑、行祥。卷前列瑶排总图一,自水瓮毛,经龙会、龙浮、平安冲、苦竹塞、连山县城,至连州城止。图凡十二页,所经之里程、排塞、田山、庙井皆备。风俗载瑶族婚姻任自选择,俗习敬高年,尊祖宗。记瑶之种族姓氏,瑶姓有盘、房、唐、沈、李、莫、冯、黄、邓、何十姓。言语篇,叙瑶语用瑶汉语对照,分天地、岁时、山川、人伦、身体、宫室、婚姻、生死、饮食、衣服、五谷、畜物、果品、器用、杂物、农具、器械、乐器、教化、杂言、讼狱、瑶歌等类,注音译言,若熟读此篇者,可以通瑶语也。
○广 西
广西通志六十卷明嘉靖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林富修,黄佐纂。富莆田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历官至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理广西事务。佐纂《广东通志》已著录。按广西有通志,此志为创修,其书体例,首列凡例、图经二卷,次表八卷,志三十卷,列传九卷,外纪十一卷。纪载详明,体裁简核,如沿革、分野、职官选举皆用表,以省简牍,体例亦善。然其书之别类分门,殊有失慎严之意,《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议其书所失者有云;“唯土官已隶职方,命以爵秩,而列之外纪,非大一统之义。寺观亦列外纪,云辟异端,然仙释则载之列传中,不外其人,而外其人之所居慎矣。艺文苟无关于风土,则可不录,既以其有关录之,而列之于外纪中,尤不允也。”观其评议甚当。按广西沿革,春秋时为百越地,秦置桂林、象郡;汉初属南越,后改置苍梧、郁林二郡,属交州,兼为荆州零陵郡南境,后汉因之;三国属吴,晋为广州地;刘宋为湘、广二州地,南齐因之;梁置桂、静二州,陈因之。隋为始安、苍梧、永安、郁林四郡,唐属岭南道,置桂、容、邕三管经略使,后又分置岭南西道;宋分置广西南路,元置广西行中书省,明置广西布政使司,属县凡七十七。秦之桂林、象郡,其名始著之于《史记》,厥后南荒舆志,渐而成编。最著者,如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学海类编》收),段公路《北户录》,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学海类编》收),明魏浚《嶠南琐记》,张凤鸣《桂故桂胜》,皆叙述典雅,掌故可稽矣。惟其间郡邑沿革,诸书皆不载。但见《通志·艺文略》有《广西路图经》,《宋史·艺文志》有《广西会要》,是乃统志广西一省之书耳。然其与今之通志,体例不侔,故通志之作,实自此志始也。
西事珥八卷附峤南琐记二卷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魏浚纂修。浚字苍水,别号湛卢山中人,福建松溪人,万历甲辰科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是编浚官粤西时所作也。按其自序略言:“余轺车所至,好咨问土风地志,与今古先贤遗事,录置箧中;今来岭右稍又录注,得二百余则。”审其所录诸篇名,首《五岭考》《汉兵入越考》,次所录者,多为山川文献,征风考俗之言,旁及鸟兽草木,仙源释派。其书名“珥”者,据其自序谓:“西事因大荒,诸所载神人多珥蛇者,珥耳饰也;一曰瑱,又蚕弄丝于口亦珥;因以珥名录。”其文艰涩,观其书皆记粤西之事也。此书上海图书馆藏有二部,一部存卷一至四为残本,一部共八卷及附二卷俱全;二部版刻文字略异,而篇目行款尽同。按其书卷一多言山川地理,卷二多言风土,卷三多言时政,卷四至五多言故事及人物,卷六多言物产,卷七多言仙释神怪,卷八多言苗裔,凡一百十三篇。尚余碎事及续闻者百余则,别编为二卷,名曰《峤南琐记》。《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书为八卷,谓其书“虽不立地志之名,然核其编次,固地志之类,但不列门目耳;其考订颇不苟;叙述亦为雅洁,无说部沓杂之习”。然其书中,载《龙光貌类文成》《舒宏志转生》诸篇,不免偏信禅说,稍涉荒唐矣。
桂林风土记一卷槜李曹氏抄本,清张载华题记,杨守敬等签校(上海图书馆藏)
唐莫休符纂。休符曾任融州刺史、御史大夫。此记休符在官时所作焉。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三卷,此本只存卷一古今事迹、山川、古迹、冢墓、庙观、人物,共四十八条,而非全帙矣。此志首叙桂林沿革谓:“秦置桂林、南海、象郡,汉武改为郁林郡,以桂林为县。孙皓凤凰三年分郁林、象郡为桂林郡。”今之桂林,为孙吴时所建郡地也。按张载华题记略云:“《桂林风土记》唐光化二年融州刺史莫休符撰,《新唐书·艺文志》作三卷,今只存一卷。闽谢在杭《小草斋》所录旧藏,得惟起首卷尾,称获诸钱塘沈氏,是洪武十五年抄传。虽非足本,中载张因、卢顺之、张发、元晦路、单韦瓘、欧阳膑、李渤诸人,诗采《唐音》者均未著于录,洽闻之君子当发见幽光者也。”今此本载华所言诸人均未见载,则此本又有缺散,非洪武时抄传之原本也。
阳朔县志四卷传抄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陈洪畴纂修。洪畴字石庵,浙江嘉兴人,监生,康熙五十年任阳朔知县。按本志沿革谓:“隋初置阳朔州,属桂州总管府,境有阳朔山故名。”此志之修,据凡例谓;“此志乃陈石庵延廖学古编图志,邑司训权汝骏及邑人徐元远编订成帙。”其书体例,自建置沿革至艺文,凡五十门,篇首序论,及书中修辞润饰,据序言皆出洪畴手笔。又据凡例称:“舆地、祀典、赋役、秩官、兵防、人物、古迹、艺文诸篇,悉如旧《阳朔图志》,而详加增补。”观其书中各门,间有挂缺者仍多,编者虽密意搜求,然终不免犹有疏略之感焉。
融县志十二卷清道光十一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斯誉修,路顺德纂。斯誉江西南丰县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道光十年任融县知县。顺德字应侯,融县人,举人。融县自唐置融州,迄明降为县,清因之。清乾隆二十三年知县皇甫枢始修县志十四卷,此志斯誉官融县时继皇甫枢县志重修;其书凡二十六门,所纪以瑶、僮二族之风习往事甚详。物产门,以载花鸟虫鱼为备,而反疏言五谷、竹木、蔬果诸农物。查此志未见刻本,民国间融县县长黄志勋曾据抄本油印,今油印本亦极稀见矣。
象州志四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蒋曰莱纂修。日莱吴县人,贡生,乾隆十九年任象州知州。象州即今象县,据本志沿革谓:“象在汉时属郁林郡,在吴时属桂林郡,本潭中、中溜二县之地,而非秦时之象郡焉。”《象州志》肇修于明万历知州李维岳,志凡四卷三十八门,清雍正十二年知州祖承祜重修,书皆不传。此志为日莱纂成于乾隆十九年,其后十年知州李宏济始刊成书。其书体例,全编凡四卷,二十类。第一卷五类,曰天文、曰舆图、曰沿革、曰疆域、曰山川,目十有五。第二卷五类,曰民赋、曰盐法、曰学校、曰建置,曰坛庙,目十有一。第三卷四类,曰秩官、曰选举、曰军政、曰名宦,不分子目。第四卷六类,曰迁谪、曰人物、曰部族,曰纪序、曰诗钞、曰杂录,子目六。天文有星野图,舆图有疆域总图,山川志叙州境山川名目具备,而脉络不分,原委不详。职官选举,均不用表,仅记名氏,且尊卑顺序、时代前后有倒置。名宦传载唐一人,宋九人,元一人,明十八人,清一人,则取录甚严,必实有见益于此地者录之。其他各类皆纪载疏略。总按此志定例修辞能务实在,中无夸耀附会之言,可为志乘之核实者也。
庆远府志二十卷清道光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英秀修,唐仁纂。英秀字铁山,满洲镶红旗人,道光三年任庆远府知府。仁字尧心,临桂县人,嘉庆二十年任庆远府教授。按本志序谓:“庆远府志可考者,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郡守白启明采辑,见编志十二卷,其已佚。乾隆十九年郡守李文琰又纂府志十卷,今犹传有抄本。”此志乃继乾隆《李志》重修,始事于李彦章、钟禄、恒梧三守,及英秀任乃克告成。其书体例,为类十二,曰地理、曰沿革、曰建置、曰食货、曰经政、曰学校、曰营伍、曰职官、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时事,为目六十有四,纪载郡事则核,邑事则简。按沿革,庆远之地,于汉初为南海尉赵佗所据,自汉武元鼎六年平南越置定州,属郁林郡。唐更名宜州,宋初置庆远军,咸淳元年升为府,领县五。元改府为路,明复为府,领县一、州一、土州二、长官司三,隶广西布政使司。清仍为府,领县三、州二、土州一、土县一、长官司五,属右江道,道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庆远多矿产,据本志食货矿厂篇,有丹砂、银、铜、锡、铁、铅等矿。
天河县志二卷清道光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林光棣纂修。光棣字桐轩,蓬溪县人,举人,道光五年任天河知县。此志为光棣官天河时所纂,其书编次分沿革、秩官、选举、舆地、山川、建置、经政、艺文、胜迹、宦绩、列传、前事十二门,因事定例,殊欠排比,纪载亦简略。据其凡例云:“其言简,其事该,而其所志则无不尽,天河文献自此可征矣。”此志实记载寥寥,殊不免自夸。天河沿革,置县始于唐,先属粤州,后属宜州。宋置庆远军,后改为府,天河隶也,元属庆元路,明清属庆远府。
白山司志十八卷传抄清道光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言纪修,朱锦纂。言纪字笏仙,原籍上元县人;世袭白山司巡检,以军功加州同衔。锦字心池,芷江人,官太平府凭祥州州判。广西为南荒辽远之域,民族错处,自古以来设有土官以管其事。唐宋有羁縻之州,尚未通于典属,元设有宣抚、按抚、招讨等司,明因之是为土司。《明史》立《土司传》,土司之名,实自此始。白山司在广西思恩县,明嘉靖中有王受者,以功授白山巡检世袭。受之先祖王青,建康上元县人;宋皇祐间随狄青征邕,有功授以丹良堡荫世袭土舍,二十四传至受。白山司境,周二百三四十里,领管十六城头。(据本志疆域篇谓,城头乃土人村落所聚之名,即州县之乡都也。)至言纪领管其地,已三十六世矣,而世无协代争夺之事。其司志,据本志凡例谓:“旧有司官王之纯所辑志未付梓,存残稿一帙。”又据言纪自序谓:“三十三世祖莲峰纂有志稿。”按本志世系,莲峰即之纯之别号。按是编文词,实出于言纪手笔,锦仅协商酌而已,而著锦为纂辑者。凡例有云:“土司子孙相传,虽秉笔者纵无私曲,亦难取信于人。又矧为亲者讳,情理所必然者,今列司官为监修。”兹著录纂修人,仍因纂修姓氏表不更。此志分十八门,首纪、世系二篇,次为志十七,曰建置、曰疆域、曰山川、曰关梁、曰水利、曰田赋、曰祠庙、曰风俗、曰物产、曰人物、曰列女、曰塚墓、曰土兵、曰■〈礻幾〉祥、曰前事、曰诏令、曰杂记,卷前有图六。其书体例,不同于州县志者,有世系二篇,余则大致与州县志相同。所分门类,则据事而志,不蔓不支,有条有贯,事无巨细,皆能毕陈,自成方志中之一派。土司修司所之志不多,而传者尤少;考土司志书,大概始于明时,据《古今图书集成》,引明代所修之《大渡河土千户所志》《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志》,今皆不传。
上林志稿十二卷清道光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黄金声纂。金声字和东,上林县人,嘉庆十五年举人,主讲澄江书院,二十五年成进士,授浙江金华县知县,道光壬午充浙江乡试同考官。上林为汉领方县地,唐析置上林县,清时属广西思恩府。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知县王一岳,再修于清康熙间知县张邵振。此志为金声主讲澄江书院时所纂,全书凡十篇,曰方舆、曰建置、曰政纪、曰物产、曰职官、曰选举、曰宦绩、曰列传、曰艺文、曰杂缀,邑事巨细俱备,体裁简略。
西隆州志一卷传抄清康熙十二年修,嘉庆三年增补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誉命纂。誉命事迹未详。此志为誉命纂成于康熙十二年,书凡一卷十六篇,为《西隆州志》草创,向以抄本流传,随抄随增,此书乃增至嘉庆三年止。其书记西隆沿革,宋始置安隆峝,元隶云南宣尉司。明永乐间普安酋长,祸乱邻疆;岑子得声援立功,封安隆长官司世袭,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清初仍之,后因绝嗣争秩,操戈不休。康熙五年抚定之,改设流官,置西隆州,属广西思恩府,雍正八年改隶泗城府。
富川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叶承立纂修。承立广东嘉应州人,乾隆十一年进士,十九年任富川知县。《富川县志》,明嘉靖三十八年知县符大宾创修,万历十一年知县周笃棐重修,三十九年知县张文燿三修。此志继《张志》重修,全编分为十二门,曰舆地、曰风土、曰营建、曰职官、曰赋役、曰学校、曰兵防、曰选举、曰名宦、曰人物、曰艺文、曰杂记。据舆地所述沿革,富川县汉置,唐改曰富水,寻复故名,明清属平乐府。按富川县今与钟山县合,改曰富钟县。富川之名甚古,宋时已有志书矣,见《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著录,宋绍熙间潘廷立撰《富川志》,其书久佚。
荔浦县志四卷清康熙四十八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许之豫纂修。之豫字嵩瞻,汉阳人,康熙二十年举人,四十六年任荔浦知县。荔浦置县,肇于汉元鼎六年,因荔水得名;唐于县又置荔州,寻废。明清为荔浦县,属平乐府。明万历甲申知县吕文峰始修县志,久佚。此志为之豫仕荔浦时所修,征诸耆宿见闻,参诸省郡志书,摭采颇难。其书体裁凡三十二门,而无大纲,纪述则极简略,为未竟之稿也。
昭平县志八卷清同治八年重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陆焞纂修。焞字芸谷,仁和县人,举人,乾隆二十四年任昭平知县。按《昭平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知县柯寿恺,清康熙三十年知县杨燮重修。此志焞官昭平时承《柯志》重修,成于乾隆二十四年。书分为二十四门,体例精严,取材宏富。查此志乾隆原本未见,同治重刻本外,又有光绪十七年重刻本。昭平为汉临贺县地,南朝梁分置龙平县,宋改曰昭平,明省入平乐县,寻复置,属平乐府,清因之。
苍梧总督军门志三十四卷明万历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应槚原纂,刘尧诲重纂。槚括苍人,任苍梧总督军门府少司马。尧诲临武人,以大司马总督两广军务。此志为尧诲取檟《苍梧志稿》重纂刻成。其体例,卷一开府,附军器历官,卷二制勑,附礼仪;卷三至卷五舆图;卷六至卷十三兵防,分十目,一武官兵,二文官兵,三司卫所官军,四州县民兵,五巡检司官兵,六营堡,七营堡土兵,八军门防守兵,附厅用人役,九军饷支用额数,十两省岁入军饷,卷十四经费;卷十五操法,卷十六赏格、罚格;卷十七至二十一讨罚,分五篇;卷二十二至二十七奏议,分五篇;卷二十八碑文,卷二十九集议;卷三十至三十四纪略安南,分五篇。按此志为关镇军志体裁最备者,书首开府一门谓:“明兴既平两广,各设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领之。永乐始于广西置镇守,迨成化元年,诸夷煽乱,命征夷将军都督赵辅,游击将军都督和勇,充总兵讨之;而以浙江左参政韩雍有文武才,升都察院右佥都督赞理军务,太监陈瑄监督之。贼平,留宣镇守,以雍提督军务,兼理巡抚西省。而梧州界两广之中,宜开府焉,以雍为右都御总督两广军。”此段记苍梧设军府之始焉。《纪略安南》一篇,著文五卷,记越事颇详也。
浔州府志七十六卷首一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孙世昌修,光昭纂。世昌字少兰,桐城县人,嘉庆七年进士,道光元年任浔州府知府。光昭爵里未详,与世昌为中表,世昌仕浔州时,光昭为浔阳书院主讲,世昌遂延修郡志,纂成此书。浔州府志,据本志所录胡南藩旧志序谓:“郡志始创于明太守戴金镂。”又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引有张尔翮《浔州府志》,纂成于康熙时。又查浔志此志以前,有乾隆乙亥知府胡南藩修府志五十卷,其后府守陆燝、陈玉麟先后修成志稿,未付剞劂,遂遭销毁。此志始于道光五年开纂,翌年书成,全编凡十五门,体裁繁简得中。自咸丰中兵燹之后,志版尽毁,今传本几无,存者为稀世之物焉。浔州为汉郁林郡地,南朝梁分置桂平郡,隋郡废,并入郁林。唐又置浔州,治大宾县,寻废,后于桂平县置浔州,取浔江为名。宋初废,寻复置,曰浔州浔江郡;元改为浔州路。明置浔州府,领县三、州一,日平南、贵州、武宣、武靖州。清为浔州府,领桂平、平南、贵县、武修四县。
浔州府志五十七卷清光绪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夏敬颐纂修。敬颐江西新建县人,监生,光绪十七年任浔州知府。按此志分四纲,曰纪地、曰纪官、曰纪人、曰纪事,以艺文散入各门。纪地分沿革表一、山川、气候、物产、城池、坛庙、学校、廨署、遗迹八目。纪官分秩官表一、禄饷、贡赋、食储、祀典、学制、兵防、邮传、刑狱八目。纪人分选举表一,列传、民俗二目。纪事分前篇、后篇二目,前篇所纪自汉至清,以见诸史传者已有载也;后篇则记民乱之变、人事之变、瑶事之变,及天地草木禽鱼之变化灾祥。按此志采摭甚繁,征引他书均注出处,颇慎编法。惟职官、选举表,自嘉庆后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缺挂过半,殊若未竟稿。查此志于光绪二十二年付刻,但刻本今流传极少。
上思州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戴梦熊修,唐炅绪纂。梦熊字汝兆,浙江浦江县人,康熙间上思知州。炅绪字汴云,全州人,康熙十一年举人。《上思州志》,创修于明嘉靖间知州陈世瞻,迄梦熊仕上思时,始议重修,乃属炅绪及州人江汉秋、林中铉,韦编易等编成。其书凡四卷,自图考分野,至选举、义烈,四十四门,体例颇备。记上思州沿革谓:“上思古粤地,秦部落南交,汉元鼎时羁縻于合浦郡。唐天宝初始置上思州,以土酋延袭;元大德间土酋黄圣许叛,命大将程飞鹏往剿,土酋竄入交趾。明洪武初土酋黄忽都纳款来归,其后叛附不常;至弘治间始列职方,隶南宁府。物产载,上思产果为盛,有龙眼、橄榄、杨桃、波罗蜜、徧桃、甘蔗、芭蕉、柚子、桃李、石榴等。风俗谓,民情强悍,男耕、女纺织,不务他职。婚礼以槟榔、蒌糖、豕羊牛、镪为纳采征聘,绅庶皆然。
太平府志五十卷首一卷末一卷传抄清雍正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甘汝来纂修。汝来字耕道,号逊斋,江西奉新县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授直隶来水知县,调任新安,雍正元年升广西太平府知府,任满擢左江分巡道,广西按察使,调苏松太粮道,升广东布政使、实录馆纂修、《三礼》馆总裁等职。据志序谓:“太平府志创修于明弘治间,其后虽有纂辑,皆散佚无考。”按此志之纂,距弘治郡志逾二百余年,其间采摭不易。其书体例,分天文,地舆、营建、食货、选举、武备、■〈礻幾〉祥、艺文八类,卷首为序目舆图,卷末安南附记。原本今仅见故宫博物院有藏,民国时有据抄本油印者。太平府沿革,汉临麈、雍鸡等县地,唐置羁縻州,宋析置太平砦,元置太平路。明洪武元年置太平府,清仍为府,领厅二:龙州、明江,州四、养利、左州、永康、宁明;县一、崇善。
太平府志稿六卷清宝墨轩抄本,清简玉民手跋(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李圣年纂。圣年崇善县人,事迹未详。按此志稿成于乾隆十六年,圣年见雍正四年甘汝来所修府志之不足,以平时所见所闻,有关太平府事迹者记之,久之成帙,以补《甘志》之所未备。其稿凡六卷,分为九类,曰天文志、曰地舆志、曰营建志、曰食货志、曰武备志、曰土司志、曰选举志、曰■〈礻幾〉祥志、曰杂记,每类各有小序。此书每页折口注宝墨轩抄本,宝墨轩未详何人之书斋也,视其纸色笔墨为清抄无疑。书后附有咸丰壬子简玉民手跋称:“此志素无刻本,故流传稀少。原稿向藏李氏后裔,视若珍璧。此本为玉民大父出宦崇善时,央为传抄者也。其书内容丰富,搜罗颇勤。”此书外,镇江尹石公先生有据陈济川藏抄本过录一部,书后亦有简玉民跋,尹石公过录,亦藏于上海图书馆,书首有民国三十年石公题记云:“广西太平府,明正德十四年有知府邓炳志四卷,见嘉庆《广西通志》;又万历己亥二十四年训导甘东阳志三册,见《内阁藏书目录》七、《千顷堂书目》七,又嘉庆《广西通志》二百十四,今俱佚。清雍正四年知府甘汝来志,今存故宫图书馆。此志稿六卷,乾隆十六年里人李圣年续《甘志》而作,未见刻本。兹从陈济川处得此稿,系传抄而来者。其编辑义例,不甚完善,字句讹误,行欵错乱,尤不一而足,未知原书果如此,抑抄写者之脱误也。西南志书不多有,索价至百金,无力购存,因撮其要收《方志考》,仍归济川。此书既见不愿舍去,拟留一副本,因属瑞儿之妇文蕴,三女罗义、罗士、罗罗,分抄接写,余亦接写二页。”此题记考《太平府志》原委甚详,故录之以备考鉴。
左州志二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诠纂修。诠奉天铁岭人,康熙四十七年自崇州调任左州知州。按此志编例,分上下二卷,上卷分舆图、疆域、建置、星野、山川、公署、祠祀、田赋、户口、学田、村坊、官师、举贡十三门;下卷艺文,分序、歌、行、碑记、记、辨、解、说、诗十门。卷前录崇祯庚辰知州李之清旧志序,序谓:“郡孝廉邓元亮始创志草。”按此《左州志》创于明崇祯时也。左州一名左阳,民国元年更名左县,今与崇善县并,名曰崇左县。据本志建置志云:“按左阳旧为西原、黄峝地,唐始置土州于演,隶邕州郡都督府,宋为古万寨,元属太平路。明洪武间仍以土州隶太平府,天顺间土官黄倚、黄昂兄弟争袭构兵,迄成化十三年始改土,建州于思崖村,正德间知州李钦承迁州治古揽村,即今之州治也。”
龙州纪略二卷清嘉庆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大海修,黄誉纂。大海汉阳人,嘉庆四年任龙州知州。誉字耐庵,顺天府大兴县人,廪贡,嘉庆二年任龙州吏目。按此志编例,分舆地、建置、贡赋、官职、选举、人物、艺文、灾祥、杂记九类,凡五十有九目。志纂成于嘉庆丁巳,壬戌付刻,成于癸亥,纪载颇简约。建置谓:“龙州汉属交趾,征则、征贰反,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始入版图。嗣后叛附不常,宋皇祐间狄青征平之,以奖有功随征官赵鼎世袭兹土。元至正间封赵氏为万户府,明洪武初改为龙州土州,隶太平府。清雍正三年土知州赵殿灴褫职,裂其地为上下正二龙州,雍正五年下二龙州土巡检赵墉暴敛横征,激民变,遂削其官,以府判分驻带管其地,乾隆五十七年特用同知总理州事。”贡赋纪龙州特产有硝场,在上龙司之山巴场,又名陇永场,向由太平府开采,每年产硝五六万觔。杂记纪边垂有蛊害,引《永福县志》云:“入僮村占其屋下无灰煤,妇人面黄眼弦赤烂者,即有蛊之家,食时用铜筋搞其碗,蛊即避去,不能为害,或用铜筋插入饮食中,而辄黑者勿食。”按此说蛊乃病菌。杂记附纪安南之变,事起于壬戌八月安王阮文缵承袭后,横征暴敛,民心背离,生变之事乃生。以上诸节为本志较可供参考之资料。
明江县志不分卷传抄民国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按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例。编次分疆域纪、建设纪、政务纪、交通纪、人物纪五类,子目凡三十三。疆域纪首叙县名谓明江境内有江横贯,此江古名明江,县因以江名。次叙位置境界,县城在广西左江之东南,距南宁陆路四百五十里,水路一千二百里。东南北与思乐县接壤,西与宁明、交趾河接壤。统计自南至北,长约七十里,自东至西,广约五十五里。次叙地势,西北石山错杂,东北东南土山横列,中间平坦,为田畴河流。次叙区划,明江分中东西三区,中区为城厢内外及板王村,东区分五乡,西区分五乡。次叙沿革,明江唐时为羁縻思明府地,宋为永平寨,元为思明路,明为思明府,清为明江厅;宣统三年改为抚明府,民国元年改为明江县。次叙古迹,有怀玉泉,在县西,为邑之名胜。有太子井,元世祖时安南叛,命太子讨之,军行至此掘井得甘泉;自元明以来,名人题泳此井者甚多。建设、政务、交通三纪,皆用图表新体,而无核要可提。人物纪仍沿旧例,分名宦、耆旧、节孝三目,又以风俗土产附之。全书纪载止于民国十四年,按其书是为乡土志体例,纪事简短,仅陈一邑之梗概,以备观风问俗者所易览焉。
镇边县志四卷传抄清光绪三十四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许克襄修,杨象震、赵学海纂。克襄字蓂阶,云南宜良县人,附生,光绪三十四年任镇边县知县。象震湖北广济县人,生员。学海桂林人,为镇边县幕僚。按本志所述镇边建置,始于宋皇祐间,置镇安洞,为岑氏土司地。岑氏原为浙江余姚县人,传为岑彭(仲叔)后裔,彭于宋皇祐间,从狄青征邕到粤西,以功遂世袭镇安土知府之职。迄明洪武间岑氏传至七世,岑天保袭职,天保后以长子志刚袭己职,次子志英分管镇安地,请授为土知州。清乾隆八年改为土巡检,光绪十六年改置镇边县,属归顺直隶州,是为建县之始。是时知县程少秋以县无专志,命邑人士分部采访,延象震主笔成志稿五卷,颇病繁芜,因未镌版。及克襄仕知县时,又延学海察山川,临边境之扼要,观民情访风俗之侈朴,因象震志稿重为增益而成,约之为四卷。卷一纪地,列沿革志、沿革考、县图一、厢坊图一、乡里图四,次列疆域、墟洞、山川、物产、建置、关隘、津梁七门。卷二纪官,首列职官表、武职表,次列官政、祭祀、士勇、学制、经费、武备、宦绩七门。卷三纪人,首列科举表,次列人事、列传二门。卷四纪政,以记山川名胜、今古轶事、地方灾祥,而不分门类。所记自明天启迄清同治三年止,以编年排次。镇边地近热带,森林茂密,按本志物产载,木棉树、榕树、桄榔,木棉大可合抱,高数丈,花大而瓣厚,色鲜艳,老裂有丝如芦花,可制被褥,又性能解毒为药材。按此志只见抄本流传,刻本未见,此本职官增至民国二十年,是为誊抄者随增。
镇安府志八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傅■〈聚上土下〉纂修。■〈聚上土下〉字李厚,号成山,灵寿县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十七年任镇安知府,镇安建置,宋于镇安洞置右江镇安军民宣抚司,元改镇安路;明洪武间改为镇安府,清置流官以通判管府事;寻又省通判,设知府总掌府事,治所今天保县。乾隆戊辰知府沈嘉征始修府志稿,丙子圣继而重为续纂成书。其编例分八门,曰天文、曰舆地,曰营建、曰赋役、曰秩官、曰人物、曰兵防、曰艺文,体裁简核,有似康海《武功志》例。赋役有矿厂一条,记镇安盛产硫磺,厂在天保县番里甲,雍正十年广西巡抚金鉷奏请,饬知镇安府监督,会同武员开挖煎炼,以备军需。
钦州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林希元纂修。希元纂《永春县志》,已著录。此志为其谪官钦州知州时所纂也。钦州为汉合浦县地,萧梁置安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钦州,大业五年改曰宁越郡,唐复为钦州,历五代、宋、元其名未更。明初为钦州府,洪武八年改为州,九年又降为县,十四年复为州,领灵山一县。州志此志是为始创,全编凡九卷,卷之一沿革、星野、疆域、坊都、山川、形胜、气候、风俗,卷之二之三食货,卷之四职官、官署,卷之五学校、科贡,卷之六祠庙、兵防,卷之七墟埠、铺舍、津梁、亭榭、坊表、卹政、寺观、陵墓、古迹,卷之八名宦,人物,卷之九历年、拾遗。食货志田赋门载新设屯田六十四顷八十亩,科米一千二百五石一斗。按明时因以军饷不足,故拨卫军出野垦种,明修志书记屯田事甚多,惟载屯田亩数,及科米多少而已,叙屯田原委及制度者不多。此志田赋门之后,附知州林希元奏,奏言屯田之制甚详,谓:“屯田之法,古今不同,大要有三,因兵族久驻,欲省转输之劳而屯种者,汉武帝立屯田于敦煌,赵克国屯田于湟中是也。有因乱后田荒而屯种者,东晋之间流民屯田于江西,后魏籍州郡人户十之一以为屯田是也。有因军饷不足而屯种者,本朝拨各卫所之军出野屯种是也。本朝屯田之法,今已废坏,依钦州下则官田则例,亩科米一斗七升六合,该米五石一斗仍拨田十亩,与为宅舍,不科其税。十人为甲,甲有甲头,五甲为一屯,屯有总,一屯稻田一十五顷,共田二十顷,该米二百五十五石。屯设老人一名,专理其事,给田四十亩用酬其劳,督责耕种。征收税粮,屯老责之屯总,屯总责之甲头,甲头责之屯丁,以本州判官掌之,而总督于知州。”林此奏文又谓:“屯田之法,虽且耕且战之遗意,则利军而不利民,今军余客户欲种而不得田。钦州屯田实为军民合耕之制。”食货志物产载稻有毛禾、有光毛二种,能耐寒,正月种,五月熟。果有人面果,肉仁食味美,均为钦州所特产。
廉州府志十四卷清康熙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徐化民纂修。化民字皥如,奉天人,贡生,康熙六年补任廉州府知府,后因吴三桂抗清,兵至廉州被执去。廉州汉合浦郡地,南朝宋置越州,隋改曰禄州,唐始为廉州,治合浦县。元置廉州路,明改为府,清因之,即今合浦县也。郡志创修于明嘉靖乙卯岁,崇祯九年知府郑抱素重校始为刻行。此志成于康熙癸丑,查今仅存此原本。全编凡十二门,曰舆图、曰地理、曰营缮、曰食货、曰礼教、曰经武、曰秩官、曰选举、曰名宦、曰乡贤、曰奏议、曰艺文;其体例,据凡例谓大抵依据前志。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四
长兴 陈光贻学
○四川
四川总志三十四卷明万历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虞怀忠修,郭棐纂。怀忠字汝良,义乌县人,嘉靖五年进士,万历六年任四川巡抚。棐纂有《酉阳正俎》已著录。四川地居长江上游,旧说蜀中有岷、泸、雒、巴四大川,四川之名昉此。又谓唐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道,寻又各分东西,以二州,为四道。宋分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谓之川、峡四路,后遂省文为四川。秦以前为巴蜀诸国地,故亦简称巴蜀。蜀中古志,三国时谯周撰《三巴志》始,晋有常璩《华阳国志》,常宽《蜀志》,唐郑暐《蜀记》,宋张守约又重修《蜀记》一卷,诸书仅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之属而已。通志乃创于明成化时,继修于正德戊寅,嘉靖辛丑,万历己卯,万历己未,于明凡五修,清康熙十二年又一修,皆通记四川郡邑,而均称曰总志。至雍正时修志,始用名曰通志。此志承《嘉靖总志》重修,嘉靖时修志,聘王玉垒、杨升菴、杨芳洲诸名手为之,体制精严。此志编例,大抵沿承其旧,惟经略、艺文二志,则较旧志颇有增详。纂手以棐为总辑外,又有叙州府同知魏朴如、成都府推官游朴等,稿成后,至薛梦雷巡抚时始为梓成。其书体例,省志为目十,郡县志为目二十二,经略志为目二十一,杂记为目五,文为目二十五,诗为目十四。
四川总志三十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罗森纂修。森字约斋,顺天大兴县人,顺治四年进士,历官陕西督粮道,康熙初升任四川巡抚。此志为清代纂修省志首创,比明修诸志为详。书前有四川总督蔡毓荣序,序谓:“前抚张公(德地)修饰之,今抚罗公(森)润色之,而藩臬诸君皆有讨论之助。”按此志为巡抚张德地创修,延钱受祺等辑集成稿;及森巡抚时,又重加增纂,书成于康熙辛亥。此志成于适当兵燹之后,文献无征,采摭亦不免疏略。记载蜀省郡邑事,而终未详备。其书定例,自舆图星野,迄杂志艺文,为三十六门。惟考四川建置沿革,大概无误;郡邑沿革,则为疏略未详。四川秦以前为巴蜀诸国地,自秦灭巴蜀置二郡;汉初分置广汉郡,武帝间以西南夷地置犍为、沈黎、汶山、牂牁、越巂五郡,为益州部,后省沈黎、汶山。王芥末为公孙述所据,后汉复为益州;三国属蜀,魏分置梁州,晋亦为梁、益二州,宋、齐因之。梁天监后分置州郡益多,隋废益州,置西南道行台,寻改诸郡为州。唐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道,寻分山南道为东西,而梁州为山南道;又分黔州为黔中道,剑南道为东西川节度。昭宗初为王建所据,后唐为孟知祥所据。宋置四川路,寻分置峡西路,又并为川峡路,咸平四年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曰四川路。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中统间本与陕西行省合,曰陕西四川行省,治京兆,后始分四川、陕西为二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置四川省,设官有总督及巡抚布政使,领郡邑凡一百四十六。四川形势,南据云岭,北有岷山,岷山之脉迤而东南为巴山之脉,中部包有剑阁、峨眉诸秀峰。长江横贯其南部,鸦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先后挟众水入长江,水运之利颇饶。物产以成都一带地尤肥沃,农产稻谷最富,又饶烟叶、药材。自流井之盐,为省境唯一富源,缎康熙时所产颇饶,光泽仅次浙湖,而坚韧过之。
四川成都府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五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佟世雍修,何如伟纂。世雍辽东人,康熙十九年成都知府。如伟成都人,康熙二年举人。按此志为如伟与郡举人徐仰廉,及秦州州判罗镳等纂成。其书子目为三十五卷,体例分星野、形胜、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宫室、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帝王、秩官、名宦、科第、人物、孝义、节烈、隐逸、流寓、仙释、风俗、土产、古迹、陵墓、寺观、祥异、僭据、屯田、水利、茶法、盐法、兵制、驿传、筹边、艺文三十六门。卷前有府舆图,府城方形,四门,府治居于中,东为成都县,西为华阳县。按此志修时,成都府领县二十四,而华阳已并入成都矣,而府舆图仍列华阳、成都二附郭县;疑此图系描绘于旧志。沿革谓:“成都古为蜀国,周武王伐纣,蜀舆焉,秦惠王置蜀郡。迄汉又分置广汉郡,武帝时改置益州,晋武帝始改名成都,宋、齐因之。隋复为益州,唐天宝初又改为成都;明皇迁蜀,曾称南京。五代时为王氏孟氏割据,宋复其地,置成都府,元、明、清因之。”僭据门列蚕丛氏、杜氏、王氏、盂氏、巴国诸篇;但考成都割据者,不仅止此焉。
双流县志七卷清乾隆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锷纂修。锷字紫垣,福建将乐县人,康熙甲午科举人,乾隆元年任双流县知县,在任十二年升华州知州去。双流志书,据本志黄锷序谓:“明志已不可得。”但按县志乾隆以前可考者,惟邑人田一省私纂《双流全书》。此志为锷官双流时得田一省之《全书》,识双流往昔之梗概;遂据以为底本,而成县志七篇。双流为汉广都县地,隋仁寿元年改置双流县。广都为周商瞿之乡,本志所述县之瞿上乡有商子祠,及商子墓在。此志以县为先贤梓里,持以为邑之光宠。商瞿字子木,孔子传《易》于瞿。按《杨升庵集》有云:“孔子弟子商瞿,世本作商瞿上,宋景文《先贤赞》以为蜀人;《家语》以为鲁人,《史记》亦作鲁人。”按商子是否果为双流县人,犹未可以为定论也。
郫县乡土志二卷清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姜士谔纂。士谔字药言,郫县人。此书分历史、地理二门,历史记郫县在川省城西四十五里,属成都府,秦始置县,属蜀郡。清康熙七年并崇宁入郫,雍正六年又分置崇宁。物产入地理,分动物、植物、矿物三门,各门又分天然产、制造二目。动物分野兽、家畜,植物分森林、粮食、酿制、茶点,矿物分轻工、重工,叙述分明,修辞简核。
简州志八卷清乾隆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刘如基修,杨沺、于逵纂。如基字履■〈共上电下〉,贵州人,举人,官简州知州。沺字荷溪,射江人,举人,简州儒学教谕。逵简州人,乾隆己亥科举人。此志为如基官简州时所修,今存州志最推古本。其书体例,分天文、地舆、职官、赋役、兵防、食货、学校、典礼、选举、士女、艺文、寺观、古迹、茔城、杂志十五门,凡八卷;叙次综贯,纪事确实。书后附姓氏表、《蜀都人物记》、《省身要则》各一卷。简州建置始于隋,寻废,唐复置阳安郡,寻改曰简州,治安阳县;宋曰简州安阳郡,元为简州,省县入州;明徙州治于简阳县,属重庆府,清因之。简阳在州境有盐井。
崇庆州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雍正七年增补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吴昌荫纂修。昌荫正蓝旗人,荫生,康熙十九年任崇庆知州。《崇庆州志》明以前无考,此志为昌荫纂成于兵事之后,摭采艰难,所记无几;如其序谓:“所记山川胜迹人物风俗,必实践其地,俯察河山,登眺古迹。又访故老传闻,以询人物风俗,必得乎实。”按此志实为采访册,不具门类,文辞则典核不溢,为县志雏型。书后有蓝彰跋云:“其志曰民业于耕,女勤于织,士安于絃诵,盖实录焉。”按崇庆沿革,汉为江原县地,北周改曰晋原,唐为唐安县;宋始置崇庆军,元为崇庆州,明因之,领晋原、新津二县;清仍为州,而不领县,属成都府。
新津县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伦可大修,熊占祥纂。可大直隶滦州人,监生,康熙二十二年任新津知县。占祥富顺县人,贡生,官邛州学正。新津旧志,据可大本志序谓:“自甲申罹劫而无考也。”按此志为占祥与邑廪生蓝正色等,各缕见闻,粗成一编,如同首创焉。其书体例,自形胜疆域迄艺文,为十九类,凡四十有一篇;而赋役一类,凡二十三篇,叙述最详,余篇则记载无几,且多漏缺讹误。按新津沿革,汉、晋为武阳县地,北周始置新津县。唐属益州,后改属蜀州,元明属崇庆州,清直隶成都府。其县境形胜,地联雅山,■〈耒昔斤〉水瀠前,岷江环左,有襟山带河之奇观也。
汉乘备录三十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十九、卷三十)
明宋守恕纂。守恕汉州人,万历举人,国子监监生。按此志书口题曰《广志》,各家书目均未见载。查后修《汉州志》,仅载宋守恕于选举志,而未言其纂志也。按此志仅存艺文二残卷,且所记似为未定之稿。考汉州为广汉郡,故此志书口题名《广志》。唐始改广汉为汉州,五代、宋、元因之,明时州属成都府,领县三。
汉州志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土廷〉纂修。埏字孟芳,号约斋,直隶磁州人,贡生,乾隆五年任汉州知州。考汉州志源,”有州人张一廉于明嘉靖中私纂州志八卷,万历三年知州黄大才延邑人黄鸣阳纂《广汉志》八卷,万历时有州人宋守恕私纂《汉乘备录》。埏官汉州之五载,以州志久旷失修,延侯国栋等重修此志。书体例为十二类,首图考,次封域、建置、田赋、学校、礼仪、职官、名宦、选举、人物、风土、杂记、艺文,编次颇具条贯。汉州今改名曰广汉县,盖取汉广汉郡名。按本志所纪州境形势,九水夹流,群山蟠郁屈崛;奇山异水,复萦纡絗。九水者,其东北则金雁河、平桥河、白鱼河、石亭江,而緜水自德阳来会。其西南则马牧河、漾阳河,而清白江自新繁河来会。本志首列图考,尤详于水道。而历来《汉志》不言水道灌溉之利,此志始言及之。
什邡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史进爵修,朱音恬纂。进爵字笠庵,号三坡,陕西兴安州人,举人,乾隆六年任什邡知县,十九年升任云南路南知州。音恬什邡县人,雍正元年恩科举人,官蓬州学正。据本志沿革谓:“什邡古蜀地,汉高六年置广汉郡,统县十二,有什邡县。北周孝闵帝改县曰方亭,唐武德间复置什邡县。”县志明以前不可考,按本志序例,谓康熙二十二年邑令胡之鸿草创志稿,仅二十余页,五十九年邑令丁士一广为采集,体例略备;乾隆六年邑令刘绍攽又复加增补,均未付梓。《什邡志》刻本盖自此志始焉。按此志凡十八篇,修辞朴该,纪水利则示以灌溉修筑之法,纪农田则示以耕作种植牧养之方;风俗以言古礼,学校述以德行;艺文所选,则以宋、明理学之文居多,实与文献无关。故有谓其书编辑旨义,有《武功》,《朝邑》二志之遗意存也。
长寿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薛禄天修,刘康成纂。禄天字二宜,无锡县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五十年任长寿知县。康成渝州人,事迹未详。按本志沿革,长寿为秦、汉时枳县,唐、宋名乐温,宋熙宁中省入涪州。元末时明玉珍据重庆,复置长寿县,属涪州;明清属重庆府。长寿往事,久载涪陵古志;县志宋、元以前无可考。据本志禄天序谓:“得明孝廉王鹿田、李传一所纂县志于邑生李世奇家,其书门类未分,粗成梗概。”据此则长寿明时已有志书矣。此志为禄天延其年友康成纂就,而所定凡例六则,为禄天自订。其书凡三十门。不分纲目,每门统称曰志。书中纪载,于人物及艺文犹有可取之处,如宋谯定、曩渊、贾长卿辈,为长寿人,尝讲学于邑之曩子山。明际李长庚、车十乘、陈新第于长寿忠勇不屈,自殉之事。艺文志录有明孝廉王长德撰《西宁风土记》一文,虽非属长寿之文献,然其文所述西宁形势、城郭、风俗、人情、物产,以及僧侣、回城文武官员之分秩甚详。文后有王鹿田跋,称其察风俗人情不厌。明代纪载西北事物之文极少,此文可为参考之资料也。
荣昌县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许元基纂修。元基武进人,监生,雍正七年以拣选入蜀,历任蒲江、大邑、大竹、大足、南川知县,乾隆五年调任荣昌知县。荣昌本资中、江阳、垫江三县地,明划三县之地置荣昌县,属重庆府。此志为元基官荣昌时,继康熙时知县史彰修县志重修。其书重在纪疆域形势,赋役风俗,据元基序谓:“广询博访,跋履山川,事必稽其真,数必核其确。”按其书文省事该,体例简括,咨询采访则详,征引考据则不足。
大足县志八卷清道光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澍纂修。澍字介侯,甘肃武威县人,嘉庆四年进士,由庶常出任屏山知县,嘉庆二十三年调大足知县,任满又历任铜梁南溪等县知县,著有《养素堂文集》三十五卷。大足建县,始于唐乾元元年,属昌州,明改隶重庆府,清因之。康熙二十五年荣昌知县兼摄大足县事史彰,修荣昌、大足两县志,乾隆十五年知县李德又重纂《大足县志》十一卷。此志为澍纂成于嘉庆二十三年,未付刻。按澍《养素堂文集》有《代赵及庵重修大足县志序》,按此志初稿实成于赵及庵任知县时,道光初,知县王松又增职官、学校至道光九年,后知县李型廉增补至道光十五年,始刻成书。其书体裁,分舆地,建置、祠祀、典礼、食货、官师、选举、人物、杂志九类,记载极为简略。
璧山县志二卷清乾隆元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黄在中纂修。在中字公瓒,江西宜春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十三年任璧山知县。按本志沿革,璧山建县肇自唐至德二年,析巴县、江津、万寿三县地,置璧山县,属渝州;宋、元时并入巴县,明复置璧山县,属重庆府;清初因之,康熙时曾并入永川县,雍正七年复置。县之旧志,此志修时已不可求,故此志如同首创,为在中与邑士夏燧、蓝翠芳等参考互订而成。书分上下二卷,凡三十篇,卷前有八景图,各图有七律诗一首,对仗极工,为在中所作。八景者,日觉院夜雨,日东林晓钟,曰圣灯普照,曰茅莱仙境,曰凉繖云遮,曰金剑晴雪,曰虎峰马迹,曰石泉凝脂。璧山为蜀中山水之区,观此八景图,可知其仿佛焉。
昭化县志六卷清乾隆五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李元纂修。元字太初,号浑斋,湖北京山县人,举人,乾隆五十年任昭化知县。昭化志书可考者,清康熙癸巳知县吴珍奇创修,其书久佚。乾隆四十八年知县孙文起又议修志,未成而去;元官昭化,继辑而成此书,有邑生杨祖德为之编次校讎。其书体例,分沿革表、土地志、人物志、政事志四类,析目若干,颇见凌乱。按沿革表,昭化汉葮萌县地,三国蜀置汉寿县,晋改曰晋寿。南朝宋分置益昌县,后魏改益昌为京兆,北周省晋寿,复改京兆曰益昌。五代后唐改曰益光,宋初复曰益昌,又改曰昭化,元、明、清因之,属保宁府。
通江县志不分卷清康熙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按此志未著纂修人姓氏,考为李钟峩所纂。钟峩字芝麓,号雪原,通江县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历官翰林院讲读詹事,福建学政,康熙壬辰科会试同考官,广西乡试主考,国史馆纂修,著有《垂云亭集》。通江建置,始于唐贞观间析巴州之始宁县置通江,五代属璧州,宋废璧州,改属巴州。元初为新得州,至正四年废新得州,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明仍之,清改属保宁州。通江旧志无可考,按道光《通江县志》凡例谓:“今日之志仅据李芝麓志稿。”考《李志》无刻本,今抄本流传者,以此本最旧,其书体例,分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诸类,为未竟之稿也,阅其书,则行文高雅有度,系出钟峩之手。
西充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六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棠修,李昭治纂。棠字曾鳞,直隶清苑县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五十三年任西充知县,昭治西充人,举人,官扬州府仪真县知县。西充古充国之地,唐始置西充县,县志明以前未可考。此志为前知县戴凯方创修,及棠仕西充继成之。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学校,秩官、选举、列传、物产、艺文九类,凡六十九目。物产搜罗极繁,而无分类属,如同簿计。舆地志山川目有凤凰山条,谓:“顺治丙戌,张献忠盘踞其地,肃藩惩勦,张遂授首于此。”按张献忠之死,自盐亭寻走西充之凤凰山,为进忠一矢所殪。据毛西河《后鉴录》云:“就戮于盐亭之凤凰坡。”按凤凰坡即凤凰山,实属西充县。
蓬州志略十卷清道光十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洪运开纂修。运开合肥县人,嘉庆七年进士,道光初任蓬州知州。是书为运开官蓬州时所修,有州人王矶、张汝霖相协采辑。其书草创急遽,未遑考订润色,刻成后运开即携版去,印本不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载,此本外,仅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考《蓬州志》,创于明正德间知州吴德器修州志十卷,嗣后数百年间未见刻本,至运开官蓬州时又成此书,而运开纂此书时,欲求吴德器之州志,已不可得矣。沿革篇谓:“蓬州北周置,治固安,隋废,唐复置,宋末移治营山县,界云山。元时又徙治相如县,明省相如县入州,属顺庆府,领营山、仪陇二县。”按是书所考沿革及职官表等篇,颇多谬误。道光末桐城姚莹以鸦片战杀俘得罪,尝谪官于此,多所兴作。观其《寸阴丛录》,考蓬州疆域沿革及历代名人之官斯土者甚详,盖有修志之意而未果。《丛录》云:“《通鉴》北周天和二年,以赵文表为蓬州长吏。胡注蓬州本汉宕渠县地,李势时为獠据,萧齐立归化郡,梁置固安县,后周置蓬州,因山以为名也。迄光绪二十三年桐城方旭官蓬州修州志,据姚说考沿革,始克无误。
重修营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廷稷修,李彭年纂。廷稷福建晋江县人,举人,隆庆六年任营山知县。彭年号小菴,营山县人,万历元年举人。营山县建置于后周太和间,明时属蓬州。县志据本志序称:“宋时已有之矣,于明始创于成化中,正德中邑令严杰又修之。”均岁久散佚,今存以此志最推古本。其书凡七类,曰舆地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官守志、曰人物志、曰艺文志,曰杂志,目凡五十有一,其记舆地,颇见散逸失次,艺文志所收滥而无择,几占全书之半数;余类记载,不免缺略,分目多而事实则寥寥矣。
庆符县志五十四卷清嘉庆十九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何应騊纂修。应騊广东番禺县人,嘉庆八年以举人授任庆符县知县。庆符为汉汉阳县地,唐为开边县地。宋初为叙州檄外地,置庆符、来附二县,后省来附入庆符,明清时属叙州府。县志明以前无考,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县王林声修县志二卷,颇简略。此志为应騊官庆符时所纂,稿成于嘉庆十年,十九年知县昔光祖为之刻成。全书编次为五十四门,体裁琐碎。图考志列舆地图后,有铜鼓图一幅,殊非体例也。铜鼓图附有图说云:“乾隆四十年,野人耕田获铜鼓一面,叩之有声,送至南风寺以供佛侧。不知铸于何代,用于何人,或曰即武侯南征战鼓也。”又云:“诸葛鼓相传武侯制之,以镇蛮者所铸,皆奇文异状,互相错蟠,雕镂精工。明万历元年四川巡抚曾省吾荡平九丝都蛮,俘获诸葛鼓九十三面,择其有声者六十四面,分天地人三号以献。蛮中以为异宝,有剥蚀声响者为上,易牛千头;次者七八百头,递有差等;藏得二三面者,即得雄视一方。”按此志所例五十四门,虽体裁庞浩,而纪载则简略,如方技志、古帝王志、故宫志诸门,皆有目而无文,其书实为未竟之作。
长宁县志二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宗让修,宋肄樟纂。让字岱峰,山东济宁人,贡生,康熙二十三年任长宁知县。肄樟山西人,举人。唐始置长宁州,宋熙宁中改置济井监;元明以后为长宁县。此志为让官长宁时延肄樟等纂成,草创之志,仅存大概而已。其全书凡二卷,卷一共三十三篇,有篇目而无文者八,卷二为艺文志。卷后附补遗一卷,为邑人刘春生所纂。艺文志末附外纪一篇,叙宋绍兴间及明正统、成化间杂事甚多。补遗一篇,为后所增辑,版刻与前书显异。
筠连县志四卷清乾隆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沈世基纂修。世基字云士,浙江仁和县人,康熙丁酉科举人,乾隆九年任筠连知县。据本志沿革篇云:“筠连自汉始设州邑,为南广县地,唐置羁縻筠州、连州;元并为筠连州,明降为县。”按县志明以前无考,清康熙丙寅知县丁林声始修《筠连县志》四卷,此志继而重辑,仍依《丁志》体例,全编为四卷,凡四十六篇,纪载不免缺略。如钱法、榷政、屯田诸篇,仅立篇目而无文,秩官止于乾隆三十二年,世基以后有知县五人,书后附世基请修县志通禀五则。按此志似未竟稿本,未见于藏书家书目著录,有无刻本无可稽考也。
兴文县志六卷清嘉庆十八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余炳虎纂修。炳虎字风樵,浙江遂安县人,贡生,嘉庆六年任兴文知县,官至翰林院侍诏。兴文沿革明初为九丝都地,万历四年于其地设建武守衔所,后又析置兴文县,属叙州府。清乾隆元年截建武,合并兴文县。康熙间知县宗让创修县志二卷,乾隆六十年知县陈潘郕集建武、兴文事纂成志稿,未付梓。此志创修于嘉庆辛未,至癸酉成稿,为邑人李联淇等采辑,炳虎总集其成,继任知县张淳刻成。其书体例,以纲为志者六,曰舆地志、日经制志、日典礼志、日人物志、曰外纪志、曰艺文志,各系子目凡六十有七。卷前列县境全图,图中有城池二,兴文县城圆形,东南北三门,三面环水,西北有山。建武所城四方,有四门,四面皆山。按外记所述,自明初迄万历四年,与九丝都族抅兵,其间百数十年之事甚详,可资史家为稽考也。
马湖府志七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李行简修,余承勋纂。行简乾州人,举人,嘉靖三十二年任马湖府知府。承勋字方池,青神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国史修撰。按此志为知府赵时吉奉台史鄢懋卿以檄征府志,乃延承勋编纂,志未成而时吉去,行简继事书成。其书体例,卷一府纪、府表,卷二秩官表、人物表,卷三提封,卷四创设、食货,卷五秩祀、儒学,卷六秩官列传、良牧列传,卷七人物列传、孝义列传、杂志,凡十四门。府纪谓:马湖古牂祠地,建置断自汉武元鼎二年,置牂柯诸郡。唐贞观中置牂柯羁縻州。宋末复乱,元世祖发察罕脑儿军千人征之,置马湖路。明洪武四年改为马湖府,弘治九年改设流官知府,领仍四长官司。府境有马湖、龙湖,去府城三百里许,湖之四围皆峻崖长二十里,广七里,湖中有堆如螺髻,景色秀丽,有龙湖十二景。
屏山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曾敏纂修。曾敏字逊求,号凫门,安徽桐城县人,贡生,乾隆三十九年任屏山知县。据本志沿革谓:“屏山为古僰国地,自西汉武帝时始置僰道、朱提二县,蜀汉时改置马湖县,唐升为郡,因其地有马湖故名。明改为马湖府,兼置屏山为附郭县,清雍正五年废府留县,属叙州府。”《屏山县志》据其凡例谓:“屏山向未有志书,惟康熙丙寅知马湖府事何公所辑钞本六十余页,所纪仅山川、道里、事迹,是为未竟之书。”此志为曾敏官屏山时所纂,所定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学校、秩官、选举、人物、艺文、边防、木政、杂志十一类,凡五十二目。木政类纪马湖地处深山多楠木,明清时因修筑宫殿,尝饬尚书御史等官亲临督采,终以山岭险阻,徙运艰难而止。艺文志载何源浚撰《马湖府勘验楠木纪》,纪中言明成祖累派大臣至马湖采大木,以尽人力,木终不得。此事《明史》未见有纪载。按此志乾隆原本,久已稀有,嘉庆五年屏山知县敬大科、教谕刘躬逢为之重刻;又增纂续编,续编仅增秩官、选举、人物、艺文,凡十七页。民国二十年又有重印本。
夔州府志十二卷明正德八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吴潜纂修。潜字显之,江西临川县人,弘治三年进士,正德四年任夔州知府。按夔州古为蜀之大郡,与荆、襄、汉、沔相接壤;江山联属,为蜀险要之地。据本志沿革所述:“周为鱼复国,春秋为庸国地;庸于其地置鱼邑,厥后楚人秦人巴人三分庸地,夔地属于巴。王莽时公孙述据其地,更名日白帝,东汉建安初改为巴东郡,宋置三巴校尉治于此;齐改为巴州,梁、陈为信州,隋复为巴东郡。唐初为信州,贞观三年避皇外祖守信讳,改曰夔州。其后名未更改,迄明洪武十四年升为府。”夔州旧志,见诸于《宋史·艺文志》者,有刘得礼《夔州图经》,马导《夔州志》。《通志·艺文略》有《夔州路图经》。于元无可考,于明代志书,据吴潜本志序称:“得郡志写本,乃遂延文学生四人分理纂辑。”按此则此志以前已成志稿。此志编例,自沿革迄文制凡三十三门,又附目七,卷前有府地理总图一,县地理图十二。考《夔志》今传者此志最古,且为仅存之书。其书中采摭核实,考稽精详。如所纪刘备卒于白帝城事甚详,白帝城即在今夔地。按本志宫室门载有永安宫,在卧龙山下,刘备征吴,为陆逊所败,还至白帝卒于永安宫。陵墓门,有甘夫人墓,在府治内镇北堂。古迹门载先主庙,在府城东。文制录载杜甫《先主祠诗》,及《诸葛武侯柯堂记》《谒昭烈庙文》等篇。
云阳县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鸾修,秦觉纂。鸾字雪峰,贵州威清卫人,嘉靖十七年任云阳知县。觉字惟学,云阳县西市里人,嘉靖七年进士。按此志为鸾官云阳之四年,延觉总纂;又属幕宾王景原、施继宗、唐相集、翁镗、屈表、黎拱相与编摩,成于嘉靖辛丑。其书体例,卷上:县谱一、星野二、提封三、古迹四、创设五、学校六、风俗七、祀典八、食货九、武备十、卷下;惠政一、官守二、名宦三、选举四、人物五、烈女六、侨寓七、外志八,凡十八门。此志县谱云:“按古无考,夏、商、周为梁州,春秋属巴,战国属秦。汉朐■〈月忍〉县,属巴郡;后改云安县,属巴东郡,蜀因之。唐隶夔州路,置云安盐监,宋开宝六年升云安军,县属焉;熙宁析置安义县,寻废,建炎间属夔,仍置军。元置云安军,后改云安县。洪武四年归附,为云安州,七年改云阳县;其地两山夹江,四时多云故名。邑分二乡九里,居仁乡五里,东市、西市、从善、仁慈、仁爱;安义乡四里,路阳、高阳、云兴、上温。”人物志首载汉扶嘉,朐■〈月忍〉人。引旧志载:“嘉母于汤溪水侧遇龙后生嘉,及长占吉巧发奇中。”按嘉实避秦乱隐居汉成山,高祖为汉王时嘉劝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翼,赐姓扶氏,为廷尉,食邑朐■〈月忍〉。
云阳县志四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曹源邦修,陈嘉瑯纂。源邦字风万,浙江嘉善县人,康熙五十三年举人,雍正十年任云阳知县,任满去,乾隆六年回任。嘉瑯,云阳县人,庠生。按本志所述沿革,与前志间有不同,谓云阳为秦朐■〈月忍〉县地,六朝时为云安。宋开宝六年置云安军,属夔州路;元改为云阳州,明降为县,属夔州府。沿革篇后附考订,谓朐■〈月忍〉故城在今县城西,即万户故城是也;并引《旧唐书·地理志》载,“万户城在云安县西三十里”以为证,又引《水经注》谓:“朐■〈月忍〉县在巴东郡,故城犹在,跨山坡,南临大江。”其沿革考订所征引诸书皆注明出处,颇具编例,较前志所述沿革为该。云阳旧志明以前无考,自明嘉靖杨鸾志后,有无修纂亦不可考矣。此志创修于乾隆乙丑,嘉瑯据其父所辑之邑轶事数册增纂而成,而未参鉴杨鸾旧志焉,是时《杨志》已不易求得矣。按其书列分野、沿革、山川、形胜、户口、赋役、学校、秩官、祀典、风俗、人物诸篇,纪载庞浩,颇费搜集考订之劳。云阳位在川江中流,巫山北尾,形势扼要。山有飞凤、马岭之奇,水有岷江,彭水之利。人物著于史册者,有扶嘉、黄中薛、颜寿孙,文章有李远师、奭少陵、康节。物产有盐井,在飞凤、马岭二山间,富饶为蜀省称著。
江油县志二卷清雍正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彭阯纂修。阯字基土,江南溧阳县人,举人,康熙六十一年任江油知县。按江油志书明以前无可考,此志为彭阯官江油时所修,是时文献凋残,勒成不易。其志体例凡三十九门,上无大纲,下无子目,书中所纪盐茶、矿产、乡里、市场、坝场、兵营、胜景诸门为详。志成后三十余年,乾隆辛巳,知县瞿纬曾依阯原本,增补雍正八年平武县拨归之让里,以及三十二年之事续修,是为增续雍正五年本。江油沿革,自后魏武帝置江油郡,西魏又置江油县为附郭邑。隋废改为平武,唐天宝复置江油郡;宋、元为龙州,省江油县入州。明复江油县,属剑州;嘉靖四十年改属龙安府。清顺治初并江油于平武,康熙元年复置江油县,属龙安府。
峨眉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五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文曙修,张弘■〈日夫〉纂。曙字东寅,号瀛海,湖南桃源县人,康熙癸巳科举人,雍正八年任峨眉知县。弘■〈日夫〉峨眉县人,康熙丁酉科举人。《峨眉县志》创修于明嘉靖辛丑,再修于天启乙丑,三修于清康熙乙丑,至此志凡四修。曙官峨眉凡十一载,初延弘■〈日夫〉及李堂悟同纂县志,久不成编,后得邑人杨笥存所为县志稿,所纪康熙五十六年以前之事皆备,弘■〈日夫〉再为增补,缀成是书,时在乾隆庚申岁。其书体例,率多冗杂,纪载亦多缺误,尚未全臻详实也,峨眉以山得名,汉为南安县地,隋置峨眉县,以县在峨眉山东麓故名。峨眉山脉,自岷山绵延而来,为大小金川与岷江之分水岭。县境山脉中又有邛崃山脉,至峨眉县突起,而为大峨、中峨、小峨三秀峰,三山相连,名曰三峨。以大峨尤秀丽,岩洞重复,登山者自麓而上,及山之半,更历八十四盘,山径如线者六十里,始达其巅。宋范成大谓,天下登山险峻,无踰于此者。洞以伏羲、女娲、鬼谷诸洞最著,又有雷洞,时出云雨。中峨山在县南,小峨山更在中峨之南。按峨眉之名,见《华阳国志》谓南安县有峨眉山。又据《■〈木咢〉严经》名光明山,《山海经》名西皇人山,《三皇经》名胜峰,又曰第七洞天。《水经注》谓。蛾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然。
洪雅县志五卷明嘉靖四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束载修,张可述纂。载云南曲靖县人,嘉靖三十五年任洪雅知县。可述字惟孝,别号云山野樵,洪雅县人,嘉靖丙午举人,历官咸宁知县、兵部武选司主事、职方员外郎、浙江按察司佥事、贵州布政司右参议。按此志为县教谕王崇阜采摭典故,考订笔削,定例编次,断自可述。其书体例,分疆域、县纪、县表、星分、山川、地名、古迹、丘墓、寺观、风俗、政教、秩官表、名宦、列传、建设、祠祀、食货、户口、田赋、岁办课程、庸调、兵防、驿传、人物、乡贤、仕籍、列女、仙释、艺文、杂著诸门。县纪载:“后周置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置洪雅县,属眉山郡。唐武德元年改置乾州,开元八年州废,为洪雅县,属眉州。宋属嘉州,庆元六年升为嘉定府;元中统元年置嘉定路,省洪雅入夹江县。明成化十八年分夹江置洪雅县,属嘉定州,领乡六,洪川、中保、安宁、保安、义和、安贤。”按志所述六乡之习俗,各不相同,洪川则多货木器,安宁则多造舟赁载,能操之以历三峡之险;义和则多卖蔬,虽业儒者多,而健讼者亦恒什九;保安则多鬻薪炭,输赋税;中保则多入林箐取木,货于营室者,中保之花溪,富庶甲于四境。而洪川、保安间多推剽为奸,其服饰则旧时多朴素,近则妇女为艳妆,髻尚挺,袖广长,男子则士冠方巾。按县纪一篇,叙及沿革及县属六乡之物产风俗民情,而疏言邑之大事,又不用编年体例,以分乡里记述,为别出之一体也。
三台县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郑璇纂修。璇字蒪村,江苏太湖厅人,举人,乾隆四十七年任三台知县。三台设县,自清雍正十二年升潼川为府,即于府治所增设附郭县,因于郡治之西有三台山,故曰三台县。建县后五十年,郡守张松水属璇创修县志,璇以新修《潼川志》辑录三台县境事,以天地、人民、政事为三纲,以疆域、山川、人物、选举、食货、赋役等为条目,粗定体例,草率成书,纪载简略。乾隆原本,仅存此本,而嘉庆重刻本、民国石印本,传者犹为多。
天全六番稿不分卷清康熙四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韬纂。韬字权六,浙江海宁县人。天全、六番为高、扬二土司之地,古分为二,后为合衔世爵招讨使。境内有天全寺,六番者,马村、苏村、金村、杨村、随龙东村、西碉村是也。由雅州入,过飞仙关,两崖峭壁,高五千仞,下临深溪。以多河为界,渡河即天全土司境。此书韬仅叙天全沿革,土司辖境,山川要塞,商贾汇聚之所合一篇。而以地势难以文章形容者,托之以诗。有《入峡诗》《渡泸诗》《出栈诗》《蓉城诗》四集,皆詠天全六番之地之事也。按此书为诗体地志,诗体地志由来远矣,《尚书》之《五子歌》,盖其源也。《汉书·艺文志》载各地歌诗,如《洛阳歌诗》《河南歌诗》,犹如今方志之一部也。至唐以后有“竹枝词”,专詠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皆为诗体地志体裁也。
打箭炉志二卷清乾隆五十八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不著纂人。按此志分建置、疆域、职官、山川、津渡、城垣、廨宇、营汛、坛庙、关榷、土司、驿递、夷赋、赏赍、土俗十五门。职官列“昭磨”一员,雍正十一年始设雅州府昭磨驻打箭炉,昭磨官名也。山川附形胜、古迹,津渡附关隘,土司有冷边土司、沈边土司诸目。此本无序例,纪载至乾隆五十八年止。
打箭厅志二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刘廷恕纂。廷恕事迹未详,按此志分星野、舆图、建置、沿革、疆域、山川、形势、关隘、城池、衙署、寺观、祠坛、津梁、古迹、赋役、盐政、茶政、邮政、乡里、物产、水利、风俗、岁支、仓储、库储、课税、夷赋诸门。据沿革所叙,谓:打箭炉相传汉武侯南征,遣将郭达安炉造箭之地。为南诏地,隶青海部落,明永乐五年土目阿旺坚恭以随征明玉珍功,授为明正土司军民宣慰使司世职。清康熙三十九年被藏人昌侧所据,四川提督唐希顺进兵诛昌侧,以故土司裔承袭,甲勒恭德继明正土司辖管十三锅庄。雍正八年设分驻打箭炉雅州府同知,汰驿丞并同管理厅,统辖各土司部落,隶建昌道,是为设厅之始也。
重修射洪县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沈诗杜纂修。诗杜字佳亭,浙江山阴县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四十四年任射洪知县。射洪为潼川府属县,按本志沿革谓:“县为汉之郪县地,西魏时始置射洪县。”考县志于明成化时知县李森、郭镗始修,万历时又续修,志版皆毁于甲申变后。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复成县志,其书亦不传。此志于乾隆癸卯知府张松孙以《唐志》简而不赡,因命诗杜重修,成于丙午岁。搜罗颇繁,然终不免参错不精。射洪为四川产盐最盛之区,有赤车、大润、石滩、福来、永胜、大峝、云井诸井,明清设有盐务大使驻之。本志职官有盐官一目,备述历朝盐官。射洪人物文学有唐陈子昂,为射洪人,为诗雅音振起六代,典型海内。子昂长子陈光,字孔明,光子易辅、简辅,亦皆善诗文,名闻蜀中。
盐亭县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董梦曾纂修。梦曾山东定陶县人,拔贡,乾隆二十五年任盐亭知县。盐亭为汉广汉郡地,西魏恭帝时改名盐亭,隋废,唐复置,属梓州,宋元以后属潼川。县志明以前无闻,自清康熙丙辰邑人张泰阶就所见闻为《古盐亭志略》,丁丑邑令吴宏有因之为县志,乾隆十七年胡华训重修,而未付刻。后十年梦曾官盐亭时,继《吴志》稿而成是书。其书体例,分舆地、人物、艺文三类,子目四十有六。舆地志所纪,于山川、名胜、物产较详,艺文志录杜甫诗颇多,如《行次盐亭诗》,杜甫尝历其境也。其书编次颇有条贯,体例简括,征引诸书皆注明出处,为蜀中方志之雅确者。
中江县志五卷清康熙五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维翰、李来仪修,王一贞纂。维翰号西屏,镶黄旗襄平人,岁贡,康熙四十五年任中江知县。来仪号丹崖,浙江长兴县人,贡生,康熙五十一年任中江知县。一贞字位中,绵竹县人,康熙四十五年任中江县教谕。中江为晋五城县地,北周置玄武郡,隋废,宋真宗朝复置中江县,迄元、明、清未更。县志明以前无可考,据本志来仪序谓:“在明一修于嘉靖,再修于国朝之己酉丙寅。”而未详言修志原委。此志为维翰创志稿于康熙五十一年,以调知昌平去,书未及付梓,委以邑孝廉李藻继理其事。及来仪来任,复嘱教谕王一贞增订其稿,编次为五卷,为纲者九,为目八十有一,历四年始刻成书。但按其凡例所述,志实康熙二十四年邑令祝兆麟始议为之,风俗志为兆麟撰稿焉。自创修迄书成,凡三十年。迭经补订,故讹谬绝少。自宋至明清,其间中江往事纪载极详。如人物志所载苏易简、苏舜钦祖孙,吴叔永、吴忠肃伯仲,以及徐士杰、宋方麓诸传,摭采颇繁,修辞亦有义法,可推蜀省方志之佳作也。
蓬溪县志二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潘之彪纂修。之彪丹阳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七年任蓬溪知县。此志为之彪官蓬溪时纂成,康熙十一年付刻。书成即遭兵燹版毁,印本流行不多。康熙十九年知县周甲征即欲重刻不果,五十二年知县徐缵功依原本加增而重刻之。查蓬溪志书此本以前无可考,此志今原本不多见矣。其书编辑简略,体例以事定篇,不具史法,纪载亦不过概述大略而已。蓬溪为汉广汉郡地,唐始置蓬溪县。邑四境皆山,中有溪曰蓬溪,流广二百余里,其间冈峦纠纷,溪发源于蓬莱山故曰蓬溪。山有莲莱诸峰,以龙多山最秀拔,在邑治东,为蓬邑八景之一。相传晋永嘉中广汉人冯盖罗炼丹于此而道成,犹有遗迹存焉。唐孙樵有《龙多山录》,语此山奇崛古隽,刊画甚工。宋何麟有《龙多山诗》,均见载于本志艺文志。
安岳县志三卷清康熙六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郑吉士修,周于仁纂。吉士字西铭,仁和县人,举人,康熙五十年由衢州府教授升任安岳知县。于仁字文居,号仙山,安岳县人,康熙举人,雍正间仕福建永春知县,以所见闻著有《澎湖志略》《渡海舆记》《暮游集》等书。安岳建置,自后周建德四年置普州安岳县,隋废州,以安岳县隶资阳郡。唐复置普州,宋州县废,元复安岳县,属潼川府,明清因之。《宋史·艺文志》有杨泰《普州志》三十卷,是为纪载安岳县事之始,明万历间知县李英奇始创修县志。此志为吉士仕安岳时,延于仁因李英奇县志增修而成,康熙己亥知县姚孔镛始为之梓成。按此志体裁简约,纪载详核,采摭笔述,皆出于仁一人。
重修丹棱县志七卷清道光二十八年修,稿本,清丁晏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高士魁纂修。士魁字紫峰,山阳人,道光十三年知丹稜县,二十八年纂成此志稿,未见有刊本。其书分地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七篇。丁晏跋称其书:“仿康对山《武功志》简雅有法。”今观此志不过仿《武功志》形貌耳,修辞艰涩,述事不昭。对山之书,行文首尾相贯,文简事该;且具褒贬善恶,劝鉴尤严,士魁之书远不及此。例如此志人物志《李塾传》叙塾复举贤良方正下一句曰:“是科六论,四曰问郎十二备如何一题。”行文艰涩,使览者不详何义焉。而丁晏跋为之说明:“余考之《玉海》官制,十二备,宋元丰之制也。元丰六年八月,吏部尚书李清臣赐承务郎以上卿一贯出身,历任功过如备。”是为此志文简不详,事不考据之一例也。按此志建置志:“丹稜在秦为蜀郡地,汉置南安县属犍为郡,南齐设南乐郡,后周明帝分置齐乐县,武帝改曰洪雅。隋开皇十二年因邑南有洪雅镇立为县。今改治曰丹稜。”按丹稜县志有乾隆二十六年李光泗修县志十二卷,光绪三十一年顾汝萼修县志十卷,此志为未刻之孤本。
彭山县志七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张凤翥纂修。凤翥字梧冈,浙江上虞县人,乾隆十三年进士,十六年任彭山知县,二十三年去任。按此志为今存《彭山县志》最古之书,其书体裁则仿之康对山《武功县志》,分建置、沟洫、风俗、官师、人物、艺文、平番七篇。为凤翥官彭山时所纂,是时文献难征,摭采不易,以知其始创之难也。卷前有张之浚序,称:“其提纲絜领,条分缕析,不缛不遗,眉目清楚,义旨蕴含。”之浚字玿美,尝参纂《五凉志》,颇知志乘之学也。彭山为汉犍为郡武阳县地,南朝梁改为犍为,西魏改曰隆山。唐贞观二年始称彭山县,明清时废而复置者累,清属眉州。
泸州乡土地理教科书一卷清光绪三十四年泸州正本女学堂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正华、彭植昌纂,二人事迹均未详。此书编成后,呈四川提学使审定刊行。书序略云:“因思儿童入学之初不明乡土大势,而遽授以全国地理,不特无践学部颁定之教程,抑且无以收儿童领悟之实。吾泸建设学校历有年,益以本乡之调查,编为乡土地理一书。书专为泸州初等小学编纂,为首二学年之用,全书共一卷,分三十一章,订一百课。”按此书编例,首列泸州属简明地图,次凡例,次泸州全图,泸州直隶州,泸州大势、疆界、区域、地势。属地地势分江安、合江、纳溪、九姓乡,山脉、河流、户口、人口、天气、物产、农业、工业、商业、畜牧、水产、宗教、教育、交通、民风、关塞、滩险、厘卡、赋税、盐、官制、积贮、风景、本州十乡,属地江安、合江。以上诸门按“循序”编次。
纳谿县志十卷清嘉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赵炳熊纂修。炳熊江西安福县人,监生,嘉庆十七年任纳谿知县。纳溪旧志,据炳熊本志序云:“多出抄本,缺略不全。”考《纳豁志》,有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帝臣所修县志,五十四年知县蔡琏重修县志,皆为稿本不传。此志为炳熊与县教谕徐行德、训导张学■〈經,音代糹〉等辑成,其体例分星野、建置、疆域、田赋、学校、风俗、秩官、人物、艺文九门,凡七十二目,卷前有星图、县境图。同治五年有增刻本,民国九年有石印本,原刻本今极稀少。按建置沿革谓:纳谿于隋、唐为泸州之云溪里,宋于溪口置军寨设递运,皇祐二年置纳溪岩,绍兴五年升为县。”然据《宋史·地理志》载纳谿于绍定五年升县。按绍兴、绍定相越八九十年,疑有一误。抑其间更有归并,须待考证焉。
内江县志五十四卷旧抄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顾文曜纂。文曜事迹未详。按此志凡例云:“系据嘉庆四年邑令张搢所修邑志,及嘉庆十二年徐丰续增之本,按现存案卷核对,加以增补笺正。”其书体例,自星野迄外纪共五十四门,职官至嘉庆十六年止,分门虽多,但每门仅寥寥数页。然所备述者,皆前志之所未载,颇有资考之用。按内江为汉资中县地,北周于中江水滨置汉定戍,后改曰中江县,县治在今县治西,隋避讳改中为内,徙治于汉安戍城。元省县入资州,明复置,清因之,属资州。
井研县志二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光灿修,刘琨纂。光灿字辉五,云南易门县人,举人,雍正七年选任井研知县。琨井研县人,乾隆三年举人,十岁而孤,家贫,中举后未仕,教徒乡里,与弟玮、瑜以文名乡邦。据本志建置谓:“隋开皇十一年置隆山郡,废蒲亭县,置井研县。”按井研建县自隋始,县志则创修于明景泰间知县冯让,成化间知县丁锐、万历间知县杜如桂又先后重修,明志则岁久散佚。此志为清修县志之始,凡八门,曰疆域、曰建置、曰祀典、曰食货、曰职官,曰科第、曰人物、曰艺文,书前有星野、疆域、县治三图。按其书体例,乃据万历《杜志》,只增疆域、建置、食货,科第四门,四门资料则摭采通志,而未自行搜罗考核,终不免草率成书。
直隶绵州志十九卷清乾隆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屠用谦纂修。用谦字益受,号畏庵,湖北孝感县人,康熙六十年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出知河南禹州,雍正十一年调绵州知州。按本志沿革,绵州为汉涪县地,隋开皇五年改曰绵州,其后废置靡常。清初因明制为绵州,属成都府,雍正元年改为直隶州,属松茂道,领德阳、安县、绵竹、梓潼、罗江五县。州地踞成都平原,四塞山形如斗,涪水、安水合流于境,故物产饶富。绵州旧志,此志以前未可考焉,此志先为郡生何雄裔等草辑志稿,用谦为之考证校录,拟定体例,订纲为四,一曰考详本末、二曰表纪姓氏、三曰传征献、四曰编昭文,析门凡十九,各门冠以小序,分目凡百有九。卷首有幅帧图、绵州舆图、绵州暨五属县舆地图,所绘州境四至山川村镇甚详。按《绵州志》自此志后,有嘉庆间知州李在文修州志,同治间知州文棨修州志,皆用此志体例。
安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写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张仲芳纂修。仲芳字望林,号芗圃,江苏宝山县人,乾隆三十三年举人,四十七年由四库全书馆议叙,选授安县知县。按此志创修于知县施廷钧,纂成山水、乡村、物产三篇,仲芳官安县复继纂辑,告成于乾隆癸卯。此志全编分为四纲,曰建置、曰庶征、曰富征、曰教征,统目十六。为《安县志》首创,体裁篇目立名不雅,如富征之富字以代赋,不知何义焉,纪载亦颇见缺误。按安县建置,为汉洛县地,晋侨置晋兴、益昌、西充三县,隋为金山、神泉二县,唐为龙安、西昌、神泉三县。宋省西昌入龙安,以龙安、神泉二县属石泉军,军治龙安;元改军为安州,以龙安、神泉二县省入州,明降州为县,清因之,属绵州。阅此志建置沿革,则颇多缺误也。
茂州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丁映奎纂修。映奎贵州开泰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以知县升茂州知州。据本志沿革:“茂州本古冉■〈馬〈户外匕内〉〉国地,汉始置汶山郡,唐贞观七年改为茂州。宋、元时为吐蕃、氐、羌所踞,明宣德间置有土司治之。”按茂州在蜀境特边之一隅,疆域辽阔,岷山西镇,汶水南流,浸浸乎为成都之屏障。清时为直隶州,民国改州为县,今为阿坝藏族自治州治。州志据映奎此志序谓:“宋、元以前无可考,明宋秋崖延王玉垒创修《威茂通志》,及薛南岐而书始成。康熙二十五年,知州李斯佺重修之,未经授梓。”此志为映奎访得《李志》写本,依次增纂而成,全书共十门,每门各有小序。但体例未臻,纪载疏略,似为未成稿也。
汶志纪略四卷清嘉庆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锡书纂修。锡书字见庵,山西静乐县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嘉庆四年任汶川知县。六年调署蒲江,八年调署蓬州,十六年回任汶川,是年秋领咨到京引见,十八年再回任汶州,二十年去任。尝三仕汶川,参差者十有六年,故知邑事甚详。锡书嗜学好著书,尤长于《易》《礼》,著有《河洛图说》《周官图说》《署山又见》等书。是编为锡书亲为执笔,邑士高从孔、孟其敏辈相协编辑,成于嘉庆十年,即在是岁付梓。其后道光、同治曾二次增补职官、选举、孝义诸门,光绪二十二年又增《续志》四卷,按是编迭经增续翻刻,传本较多,而原本则极稀有。按汶川居四川西部,在岷江上游,东界东岷山,西界西岷山,其县在东、西岷山之间。据沿革,汉为汉阳郡地,后周始置汶川县,唐时属茂州,明改属成都,清雍正五年复属茂州。其县川流,岷江为县之大水,源出岷山主峰羊膊岭南,县名盖取岷江之意。而不曰岷,而曰汶者,《禹贡》曰:“岷山道江。”《史记》作“汶山道江”。《司马温公类篇》注汶音岷,汶与岷,盖二字而一义,古人名江则汶,名山则岷,以示区别耳,县之古迹,有石纽村,即刳儿坪,相传为圣母生禹处,其地有禹王庙,圣母祠。按禹生石纽之说,始见于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寰宇纪》云:“石纽村在今茂州之汶川县北四十里。”《括地志》云:“石纽在汶川县西七十三里。”《元和志》云:“禹生处名刳儿坪。”诸书皆言禹生石纽,石纽在汶川县境。风土志载县物产,有锡书小序曰:“余为邑志,而鸟兽草木之类不可得而知也。邑人董敏德成有《物产》一卷,为采其尤雅者,载其重者,聊备一格。”按是编所载物产之尤著者,有草坡所产之白熊,板桥所产之金钗石斛。白熊即熊猫,俗呼太吉图,产于汶川之草坡乡,胸部有金黄色者为尤贵(参民国修《汶川县志》)。石斛为药材,以川省为佳,川产以汶川尤上。
忠州志十二卷清同治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侯若源修,柳福培纂。若源字菊坡,天津南皮县人,举人,同治十年任忠州知州。福培字存愚,忠州人,贡生。忠州为今忠县,据《华阳国志》为春秋战国时巴子国地,秦为巴郡地。本志沿革谓:“忠州汉临江县地,至唐始名忠州,州旧属重庆府,雍正时升为直隶州,领丰都、垫江、梁山三县。”考州志创修于清乾隆间,传有写本,道光六年知州吴友箎延州人熊履青纂《忠州直隶志》八卷,始有刻本。此志继道光《熊志》重修,若源官忠州时延福培编纂成稿,若源以调龙安州去,知州庆征付刻成书。其书体例,分方舆志、建置志、职官志、政令志、武备志、祀典志、赋役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外志、艺文志十二门。事倍熊履青所修州志,履青之志乃依其祖熊文稷笔记所录为之。按本志艺文有文稷撰《桃花鱼记》一文,嘉庆时修《四川通志》,亦以此文收入艺文志,因其文中有“其地于淳熙十年石出双鱼”之句,误为宋人之作。按桃花鱼即水姆,为忠州特产。本志方舆志物产,引旧志纪桃花鱼,于桃花开时产于州属之云根驿外积水潭中。其形如白桃花,须影毕肖,过时则化为乌有矣。本志艺文志有魏凤仪《詠桃花鱼诗》。及文稷《桃花鱼记》,记云:“是鱼形出五色,近淡墨蕊,其足也,生于社日前后,桃花开时始逐队而出,入夏日即化去,士人以形似桃花故名。”
酆都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廷献修,林樨纂。廷献字文在,浙江海宁县人,康熙三十年进士,三十六年任丰都知县。樨丰都县人,举人。按此志仍用杨温甫修《丰都县志》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秩官、选举、名胜、艺文七类。志稿未竟而廷献他调,继任知县朱象鼎为之订补刻行,并增《补遗》一卷。丰都建县始于隋,析临州置丰都,明初改为丰都。邑东二里有平都山,其地多木,荫森萧瑟,山后有阎王殿五云洞,世所传为司冥之都也。
里塘志略二卷清嘉庆十五年爱日堂抄本(旅大图书馆藏)
清陈登龙纂。登龙字秋坪,闽县人,事迹未详。按是书卷前有登龙之乡友高城序,序云:“秋坪于丁未岁预选大挑,分发蜀中补青神令,调办里塘粮务,而成《西藏里塘志略》两卷,丁卯丁忧归里,遂不复仕。”高序未署年月,成稿时期无考。且书中又无凡例目录,其书编次,有建置、形势、疆域、山川、津梁、塘晡、职官、夷职、兵制、土兵、贡赋、土官、寺庙、喇嘛、天时、土则、城市、物产、风俗、杂记二十篇。目次颇嫌杂混,且塘晡之晡字,未详何意,又置天时于后,亦欠编次。夷职所叙为土司,兵制为驻防军,土兵为土守备、土把总、土练、土马兵,设于乾隆十四年,贡赋为土司夷赋,每岁征纳青稞五百石,每夫折银九钱,计折征银四百五十两。三年一贡,当赋之年土官亲入觐见,或遣头人进京贡以方物。土官正土司江摆,康熙五十七年投诚,题放里塘正土司世袭。雍正七年题放里塘宣抚司,颁发雍字一千三百五号铜方印。乾隆三十年袭子安本病殁,嫡子丹晋袭职,三十三年颁换乾字一万一千十八号印信一颗,进京引见,赏二品顶戴花翎。寺庙大住持四十五座,喇嘛二千八百四十五人。天时仅云:“天气特异,冬多异风,暑亦衣裘”数字。土则一篇,与风俗相混。城市所纪,土司所住,碉楼围绕,贫民则地无立锥,贫富悬殊。风俗叙喇嘛之享受肉酒衣履等等,女子习贸易,不责女红。上卷凡十九篇,下卷杂记洋洋一巨册,首叙粮务官,月支台费六十两,日支粮十四分,守备日支盐茶银八分,官役口粮七分。里塘正土司每年领养廉银五十两,口粮青稞三十石。六月初三日,土司举跑马会,七月三十日,喇嘛祭鬼于郊;八月初一日,堪布散茶于穷民,土司散面食于众;十月二十五日,为宗哈巴城望日,灯火甚盛。里塘有温泉三处,■〈忄壽〉、浪二山生异草,曰冬虫夏草。磁器甚贵,土人用木碗,以葡萄根为之。最后引王渔洋《陇蜀余闻》、陈鼎《滇黔记游》为结,书尾无跋。上海图书馆近入藏此志清刊本二册,为雍正时所修,与此本无异。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五
长兴陈光贻学
○贵 州
贵州图经新志十七卷明弘治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沈庠纂修。庠上元县人,成化四年顺天乡试举人,十七年成进士,弘治间任贵州提学副使。按此志为庠与贵州宣慰使司、儒学教授叶榆、赵瓒等,参宋祝穆《方舆胜览>及《一统志》诸书,裁定体例,以省、府、州、县、卫、所、司为次,山川、土产、人物、科甲,则各总汇一门。其书考究于《史记》《两汉书》者颇精,故尤详于古,而采掇唐、宋以来事物则略。据其凡例所言:“贵州地理,自《迁史》而下皆载之,然自唐、宋及元为详。元志凡四,建置互有不同,盖各据一时书之也,国朝亦两有作。”按凡例言,唐迄元之时,诸史志纪载已详,故采摭则略欤。又言元志凡四,而今皆无考,明志亦有两作,当修于此志以前,今亦不传。按贵州建置沿革,战国时楚黔中地,兼为夜郎,且兰诸国,秦属黔中郡。汉初为南夷地,元鼎六年开置牂牁郡,兼为武陵郡地,属荆、益、宁三州,后属荆、宁二州。宋属宁、郢二州,齐、梁因之,陈属武州。周置费州,隋初属庸州、牂州、费州,后改州为郡,属梁州郡。唐属黔州,改置庄州,又改置播州;寻复属黔州,又改属黔中道。宋初为羁縻地,熙宁后属夔州路,元置思州、播州、八番、贵州、乌撒诸宣慰司,顺元、新添、葛佬、都定、定云诸安抚司,普安、普定等路,分属四川、湖广、云南各省。明初仍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始自立为一省。
贵州通志十二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谢东山纂修。东山字少安,自号高泉子,射洪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历贵州提学副使,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按此志卷前有嘉靖三十四年成都杨慎序,序云:“此志东山主简书笔削。博引经史,旁采子集。又参访故老,咨询儒生,浃洽而罔遗,精炼而无秕。”慎序极称是书。按东山纂是书,与张道等据弘治间沈庠《图经新志》递事增修,渐具通志轮廓。其书体例,自建置迄艺文,为类四十有一,卷首列贵州布政司总图一,省城图一,府州卫所图共二十八。
黔记六十卷明万历刊本,盖有顾印嗣立、侠君等藏印(上海图书馆藏,卷二十五卷二十六缺)
明郭子章纂修。子章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虫賓〉衣生,泰和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著《■〈虫賓〉衣生易解》《平播始末》《圣门人物志》《郡县释名》《■〈虫賓〉衣生剑记》《马记》《粤草》《蜀草》《黔草》《豫章诗话》等书。是书为子章官贵州巡抚时所纂,汉州宋兴祖(汝杰)正,贵溪毕三才(成叔)校。其书体例,分大事记、星野志、舆图志、山水志、灾祥志、群祀志,止榷志、艺文志、学校志、职官志、贡赋志、兵戎志、邮传志、公署志、公侯伯总兵参将都司守备表、总督抚按藩臬表、守令表、文武科第表、驰恩表、帝王事记、贤宦列传,迁客列传、寓贤列传、孝子列传、栖逸列传、淑媛列传、方外列传、宣慰列传、土司土官世传、诸族传、古今西南彝总论诸类。大事记分上下二卷,上卷记周、汉、蜀汉、隋、梁、晋、元七朝;下卷纪明建国以来之事,所述黔省隶属中域之大事沿革甚详。文笔简洁。谓黔故西南彝,周、汉遂通中域,元始置顺元路,明洪武、永乐间郡县其地与楚、蜀、滇雁行并立。上置两台三司,下设郡州、卫、县舆图志,首列贵州总图、省城图,以下所领府、州、卫、县、所各有城图、地理图,又各为图说。概述建置沿革,道里路程,山川形势。只此两类,贵州一省之沿革大事、地理形势,概括俱见。以下诸类,记贵州之典章制度,职官、人物、艺文,亦皆详核。最后土司土官传、诸族传、古今西南彝总论三类,记贵州各种族及其分布,风俗习性,可推为贵州省志记载最备之书也。按此书遗佚已久,并未见重刻及传抄本,此书近始发现,惜版刻磨灭,不能卒读耳。《四库全书》收郭子章《黔类》等书凡十三种,独不收此书,而《黔类》提要中有云:“所辑实事之书,非《黔志》也。”查《黔类》为十八卷,辑录贵州掌故之书,与此书体例殊异,疑辑《四库全书》时,此书已遗佚不可得,故未收入也。
贵州通志三十三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卷四至卷十抄配)
清曹申吉纂修。申吉安丘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十年任贵州巡抚。贵州自明初建都指挥司,后改为布政司,分立府州县,始与各行省并称。通志明弘治、嘉靖二志犹存外,又有郭子章之《黔记》,沈思克、龙文光所修通志,诸书皆传。此志为申吉与布政使潘超先(驯)主修,成于康熙十二年,为清修通志之始。其书全编凡三十八门,卷帙较明志扩增倍余,而终于文献难征,仍不免疏简。
贵定县志稿不分卷抄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按是稿为贵州省通志馆贵定县采访处所编之呈稿。全编分为四期。第一期呈稿,分贵定县地图、舆图说明附建置沿革考、贵定各山、小道、群水附城池、关梁、坛庙、祠宇、寺观。第二期呈稿,分贵定市集、村集、仓储、职官、学校、书院、学堂、咸同兵事、南乡苗乱纪事、胡公平苗纪略。第三期呈稿,分贵定营汛、驿站、田赋、历代选举、团防、保甲、警察、物产、气候。第四期呈稿,分贵定名宦、土司、将校、仕籍、乡贤、善行、隐逸、流寓、诗钞、贤孝、节烈。贵定建县,据本志建置沿革考谓:万历三十六年,析新贵县之故平伐司,及定番州地置贵定县,属贵阳府。清康熙二十六年罢新添卫,并其地于贵定,领新添、平伐、大平伐、小平伐四长官司。贵定各山,最高曰云雾山,在西乡大平伐司境,山上有九池。阳宝山在县北,为邑之镇山,笔岫插天,列如画障。其次若文笔、天马、松牌、金星、银盘、梅山、天梯、白马、连珠、龙山诸山,亦皆秀丽。胜迹有牟珠洞,在城西十八里,洞外有庙,庙内有石笋一株,高二丈余,玲珑奇巧,洞内有石佛石龙石狮象。光绪中上海姚文栋撰有《牟珠洞记》。水以瓮城河为干流,境水皆汇而下注于清水江入乌江。贵定土产以烟为大宗,自嘉、道间,闽、广人侨寓于此倡种烟叶,辗转偏于全县,而以华山,王大冲所产为最著,次则养马寨、磨子田、蔡苗、昆新堡较差,其烟色淡黄,质软而香。嘉、道间系合十觔为一大包,光绪初改以半觔一包曰白丝,又有四两一包曰倣条。烟业大兴时,烟店多至三百余家,民国以来有运至镇远、铜仁、洪江复制条丝者,运至安顺、遵义制丝烟者,亦有运至上海制卷烟者,烟以外产药材,以天麻、桔梗、当参为尚。
开州志四卷清乾隆四十五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炳文纂修。炳文湖北人,贡生,乾隆四十四年任开州知州。开州为元乖西军民府地,明初置卫,崇祯三年改卫设州,隶贵阳府;清仍之,民国改为开阳县。清雍正五年知州冯夔飏纂《开州志略》二卷,州志自此始也。此志为炳文纂成于乾隆庚子,补增《冯志》遗缺,又增修五十余年之事,其书凡十六门,体裁详核。
定番州志二十一卷清康熙五十七年修,抄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夏文炳纂。文炳字若里,又字麟园,定番州人,清康熙二十年举人,官江南旌德知县。此志文炳纂成于康熙五十七年,时定番知州年法尧欲为之锓版未果,藏稿于家。卷末其门人尹涟跋亦未言及何时剞劂,盖当时未付梓也。其书以抄本流传,其体例,卷一大事附灾祥、卷三舆图附城池、卷三星野、卷四建置沿革、卷五山川附桥梁、形胜、卷六风俗附气候、卷七田赋附物产、卷八学校附公署、卷九职官、卷十兵防、卷十一名宦、卷十二选举、卷十三人物、卷十四孝义附烈女、义举、卷十五殉难,卷十六土司附苗种、卷十七祠祀附寺观、卷十八古迹附邱墓、亭台,卷十九隐逸附流寓、卷二十仙释、卷二十一艺文。大事门,自周楚顷襄王命庄蹯从沅水灭夜郎,渡牂牁略滇。及汉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南彝为牂牁郡,而至清康熙十五年止,以编年体例,兼述兵革灾祥之事。建置沿革门谓:"汉武帝元鼎六年分牂牁地,置兴右郡,唐为郎州,五代为八番,宋为南宁州,元为金筑。明洪武四年彝长密定等内附,置金筑安抚司隶四川;正统六年割金筑安抚司直隶贵州,成化十年改设程番府,为贵州首郡。隆庆二年移程番府于省名贵阳,万历十四年设定番州于程番旧治,领长官司十六,副长官司三,里四十五。清因之。"山川门载,牂牁江在城北一里,古迹门谓牂牁即今之东关,多有疏谬。按牂牁郡汉属益州,其辖地甚广,岂可一邑一州一处实之,故此志纪述志域,殊不免广事搴摘,以滋纷纽焉。
安平县志十卷清道光七年写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刘祖宪修,何思贵纂。祖宪福建闽清县人,乾隆甲寅科举人,道光四年任安平知县。思贵字天爵,黔西州人,贡生。安平建置,始于明洪武间设平坝卫,清康熙二十六年改为安平县。清初卫守卢大济始修《卫志》一卷,康熙三十年知县黄亮又修县志稿凡四十篇,道光二年知县徐玉章增广为七十二篇,皆未付梓。祖宪仕安平时延思贵依据存稿重纂,订为志者凡十,曰天文,曰地理,曰营建,曰食货,曰风土,曰文治,曰武备,曰秩官,曰人物,曰艺文,为目者五十有三。其书体裁简核,纪载从实,安平事迹从此可稽矣。
天柱县志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复宗纂修。复宗字元一,贵州安顺府普安州人,康熙八年举人,九年进士,二十一年任天柱知县。天柱原为所,所设于明洪武二十四年,为苗民杂处。万历二十五年所吏目朱梓清请割会同县峝乡四里,汶溪一所,并本所与原管苗寨三里成一县。清康熙二十一年复宗始纂成此志,其书所载,只纪建县以来未及百年之事。全书为上下卷,上卷分舆图、疆域、星野、沿革、形胜、风俗、山川、古迹、城池、公署、学校、坛庙、关梁、邮舍、坊乡、田赋、户口、土产十八门,附目十一。下卷分职官、兵防、选举、名宦、人物、仙释、灾异、艺文八门,附目一。观其书分门虽多,而所记寥寥,不过汇集一县之大概而已。查此志原本,此书外,仅惟杨君元先生藏原本下卷一册,民国间来薰阁曾据此书影印也。
思南府志八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洪价修,钟添,田秋纂。价字月峰,直隶歙县人,荫生,由南京左军都督府经历升思南府知府。添湖广郧西县人,嘉靖举人,授礼科给事中,嘉靖十二年出任思南府教授。秋字汝力,号西麓,思南府水德司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福建延平府推官,调河间府推官,官至户科给事中。思南自明永乐间废宣慰使司置府后,而未成府志;及价任知府,始延钟添、田秋纂成此志。其书体例,分地理、建置、田赋、祠祀、官所、人物、拾遗、诰勅八类,卷前有兵备署图、府境图、府署图、儒学图、司署图、县图,体裁概括,纪载核实,一郡事物自此可稽矣。建置沿革载:“思南春秋时属楚,秦为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后汉分置黔阳郡,三国为蜀之南中郡,后周属清江郡,隋为黔中郡。唐初为黔州,贞观四年改置思州。宋初为羁縻州,绍兴间置思州军,元置思州军民安抚司,隶湖广行中书省。明洪武五年置思南宣慰使司,永乐十一年改置思南府,属贵州布政司,领长官司四,县一。”
增修仁怀厅志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崇俊修,王椿纂。崇俊正蓝旗人,同治十年进士,光绪十七年任仁怀直隶厅同知。椿仁怀人,举人,官四川通判,置理金堂县知县。仁怀志乘,据本志凡例云:“仁怀向无志乘,仅有贡生杨拱《仁怀志序稿》一篇,内云关西赵公(未详何人)饬各学采访文献,仅有序稿,而书未成。道光庚子同知陈熙晋奉抚部院通饬,始札三里绅耆采访修纂,但事属创始,限期三月,不无遗漏伪错。”此志继《陈志》重纂,所增自咸、同以来盐务之改易,章程兵制之裁减,以及兵燹干戈之事。其书凡八卷,自图考、星野迄艺文、土产,共五十四门。仁怀为今赤水县,其沿革,据本志所录杨拱旧志序谓:“考仁怀古夜郎且兰地,汉属牂牁郡,唐贞观初分牂牁北界置郎州,领县六,后改播州。僖宗乾符三年,南诏寇陷播,太原人杨端复之,遂世居播。宋大观中杨文贵纳土,置遵义军,元世祖授杨邦宪宣慰使,赐其子汉英播国公。明初杨鉴内附,改播州宣慰司使,属四司,怀德、安静、归化、威信,统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领黄平、草塘二安抚司,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容山六长官司,其地广袤数千里。隆庆六年杨应龙袭职,从征喇嘛番有功,爰是骄蹇玩法,擅用阉寺;贵州巡抚叶梦熊讨之,遂平播。杨氏世居其地八百余年,至应龙凡二十九世而灭。分其地为二,属贵州者曰平越,一州三县。属四川者曰遵义,一府一州三县,仁其一焉。”本志建置篇云:“自平播后,知县曹一科始建县城于留元坝,属遵义府,仍隶四川。清雍正五年改撤贵州,九年移县治于亨子坝,以遵义通判分驻为厅,乾隆四十一年改为直隶厅,以同知驻札。”按此志考沿革山川,所论甚详确,例如考赤水河,谓赤水河又名大涉河,出云南昭通府镇雄州,至安乐县。水之名始于晋分符县为安乐县,赤水河■〈氵丙〉滩至夹子口五十里产鳛鱼,宋宣和三年承流并入仁怀,故呼仁怀为鳕水,此处并不出鳛鱼,是其明证。高洞河至合江三十里,蜀人以为鳛部水非也。是说与吴培《赤水河考》,颇相确切可凭,但与洪亮吉《涉水考》,则不无牴牾之处。鳛鱼俗呼江团鱼,按《山海经》云:“鳛鱼状如鹊,而有十翼。”今仁怀所产鳛鱼,嘴尖似鹊,有黄白二种,有十翼,亦有七翼。艺文志选陈熙晋文为多,如《夜郎考》《开赤水河道说》《蜡树说》《百谷说》诸篇,皆为有关仁怀经济之文。土产则独立一门,多至一卷,而排列于书之最后,是其新创之例,其纪载亦较他志详备。纪及动植物之生长形态,与培养时间。稻、谷、黍、稷、麦、菽、豆、瓜、果、麻、蚕桑,均有所产,鸟、兽、鱼、鳞、虫、介之属,亦大率皆有,而虫之属述及臭虫,殊不免滥矣。
婺川县备志不分卷清光绪间修,传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是编仅存兵事、灾异二门,兵事纪载至光绪二十五年,纂修人及全书编例均无可考。《婺川县志》久佚无考,查今存志书,仅此残篇耳。婺川即今贵州务川县,按其建置沿革,隋置务川县,后废;唐置高富县,宋复曰务川,元改曰婺川,明清因之,属思南府。县境有洪渡河流贯,农产繁富,著者如木油桐油,及天麻、茨、黄莲、金银花等药材。
平溪卫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修,传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士梓修,郑逢元纂。士梓平溪卫指挥,事迹未详。逢元字天虞,平溪卫人。平溪自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挥许升领军来兹始建卫驻兵,以资防御,属湖南辰州府,清初仍之,雍正五年改置玉屏县,隶贵州思州府。《卫志》明万历前凡三修,天启五年重修,书皆不传。此志为士梓官平溪时奉文纂修,纂辑者为逢元及洪祚熙、田羲生、许开五等,旋遭变乱,迄未成编付梓,为零碎纪录之稿。
玉屏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赵沁修,田榕纂。沁浙江长兴县人,列监候补通判,乾隆二十四年任玉屏知县。榕字端云,玉屏县人,康熙五十年举人,雍正五年内考选中书,引见,特受知县,历任云南保山、安徽太平、湖北安陆三县知县。此志为平溪卫改玉屏县后始修,其体例仍本卫志,广搜博采,编为十卷,分星野、区域、建设、学校、赋役、职官、选举、人物、事纪、艺文十门,子目八十有八,书前列卷首一卷,依旧志递事增纂,体裁臻备,纪载亦较旧志为可据。
清浪卫志略一卷清康熙二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黼纂修。黼温州府乐清县人,康熙二十年由效用加都司佥事,升授清浪卫掌印守备,二十二年到任。清浪建置,自明洪武初滇、黔道辟,始置清浪卫,以理屯务,清雍正间改为青溪县。是编成于康熙二十三年,在未改县以前。其书体例,自建置沿革及山川、人物、民俗、土风等凡十九门,仅记卫之梗概,规模草创,始成邑志轮廓矣。
铜仁府志十二卷清道光四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敬文修,徐如澍纂。敬文满洲镶白旗人,道光三年任铜仁府知府。如澍字春帆,一字雨芃,铜仁府人,道光十一年举人,十三年进士,官至通政副使。铜仁为贵州东北一寓,毗连五寨十八溪,形势险隘。按本志沿革,谓自秦以来,或为郡,或为砦,或为司,历代建置不一。自明永乐间置铜仁府,又置铜仁县为附郭,郡志明以前无考,于清一修于顺治末,一修于康熙中,均卷帙寥寥,事多未备。此志为敬文官铜仁时延如澍编纂;书凡十二卷,为八志,共六十门。八志者,天文志、地理志、营建志、食货志、秩官志、武备志、人物志、艺文志,志例齐备。稿成后而敬文调去,继任知府刘锡荣为之付梓,其幕客王味莲工楷书写,刊刻亦精。此志考辨建置沿革、物土、风俗、苗彝,事核辞详。发潜阐幽,拾遗补缺,较前志之纪载寥寥者,递有增述,可推贵省志书之佳作。
普安州志十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高廷愉纂修。廷愉浙江乐清县人,官生,嘉靖三十年任普安知州,任满升济南府同知。《普安州志》创修于明永乐十六年沈勗。此志继《永乐志》重修,分舆地志、食货志、学校志、兵卫志、祠祀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十类,凡四十一目。卷前有州总图、州治图、学治图、景致图各一。普安即今盘县,原为彝族部落,据本志舆地志沿革谓:“元延祐四年罗罗益智归附为万户,子孙世袭,至元十二年更置普安路总管府,十六年立宣抚司,属云南省曲靖宣慰司所辖。明洪武十六年置普安军民府。……永乐十三年改设普安州,直隶贵州布政使司,州领十四营。”
○云南
云南图经志书十卷明景泰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郑颙修,陈文纂。颙浙江钱塘县人,正统元年任云南按察副使,景泰初升巡抚。文字安简,庐陵人,正统进士,授编修,景泰初任云南布政使,历官礼部尚书,文渊大学士,卒諡庄靖。云南虽地处边疆遥远之域,而诸书纪其事物颇多。《汉书》始言西南部族事。《唐书·艺文志》有袁滋《云南记》。《宋史·艺文志》有樊绰《云南志》,辛怡显《云南录》,窦滂《云南别录》,韦齐沐《云南行记》。元有李京《云南志略》,张道宗《纪古滇说原集》(二书见《图书集成·经籍典》),张立道《云南风土记》(见《元史·张立道传》)。诸书皆岁久散佚,传有辑本,亦非其原书矣。今传者则以是编为古本,为文官布政使时考稽经史,近采见闻,所纪边疆里俗、食货、艺文之事,古今因革损益之宜,甚是明白详切。其书体例,以府州县为次,直隶府州司,及外夷府州司,共四十六处。卷七以下为诗文,分元诗、元文、今诗、今文四门,体裁简括,分门析目,颇有法度。按云南省在云岭之南故名,又因有滇池亦简称滇省。金沙江环流其北,怒江、澜苍江横贯其西;水流湍急,舟楫之利不广。然滇池、洱海,农田足资灌溉,又气候温和。云南建置,据本志所叙沿革:“《禹贡》为梁州南境,秦为西夷滇国。汉置益州郡兼为牂牁郡西境,越巂郡西南境;后汉分益州郡西境置永吕郡,三国蜀改益州郡置建宁郡,又分置云南郡,兴古郡。晋分益州置宁州,刘宋因之,齐时为宁州镇,梁置南宁州,隋置恭州,协州、昆州,寻废。唐置南宁州,又置姚州,寻改南宁为郎州,又罢郎州置戎州;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为大礼国,石晋时段氏改国号曰大理。宋初仍为大理国,元灭之,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明置云南布政使司。”此志略录记云南之沿革如此也。
滇略十卷明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谢肇淛辑。肇淛字在杭,福州长乐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著《史觽》十七卷。是书为肇淛在滇时所编,裁定为十略,裒为十卷。十略者,一曰版略,志疆域也;二曰胜略,志山川也,三曰户略,志物产也;四曰俗略,志民风也,五曰绩略,志名宦也,六曰献略,志乡贤也;七曰事略,志故实也;八曰文略,志艺文也,九曰夷略,志苗族也,十日杂略,志琐闻也。卷前有薛承教序。此书序例,皆未注年月,纂成时间未详,书中叙述皆系辑录他书,汇编成帙,更难断定成时矣。然视其刻版纸色,则为明刊本无疑焉,且肇淛系明万历时人,书当辑成于万历时。此书原本极稀见,而传有抄本凡二,一为传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一为传抄清南海《孔氏岳雪楼抄本》。《四库全书提要》称是书“引据有征,叙述有法,较诸家地志体例,特为雅洁”。而未言是编为辑录体方志。
滇史十四卷明万历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诸葛元声纂。元声别号味水外史,会稽县人,著述甚多,有《两朝平攘录》,见载《四库全书提要·存目》。云南自元置行中书省,明因之改置云南布政使司。建省以来,舆地杂著之作尤富,著者如杨慎《滇志》《云南山川志》,郑颙《云南图经志书》,周季凤《云南志》,谢肇淛《滇略》,皆成于明时,叙述滇事,皆极简略。是编记滇往事,为最备之书,一名曰《滇事记略》,为元声与弟元伯游滇,爱其地风土而作也。卷前有万历戊午陈禹谟序,谓其书记滇中山川风土甚详。
道光云南志钞八卷清道光九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王崧纂,杜允中注。崧一名藩,字伯高,浪穹人。允中浪穹人,崧之弟子。是编为《乐山集》本,为崧笔录诸书有关云南事物者,久而汇集成帙。其书分地理志、建置志、盐法志、矿厂志、封建志、边裔志、土司志七类,每志各有小序。地理志,分图说、建分、沿革三曰,建置志不分目;盐法志,分井灶、官司、章程、课款、账恤五目,矿厂志,分采■〈釒東〉,钱法二目;封建志,分滇、昫町、夜郎、九隆、爨氏、群蛮、南诏、大理、元宗室、黔宁十目,边裔志,分五目;土司志,分世官、废官二目。按是书纪载云南掌故佚闻甚多,《云南通志》亦间有未述者。付刻时崧已卒,其弟子允中又为引证史传志乘为之注释,颇有考订笺正之功。
滇南志略不分卷清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按是编不著纂人姓氏,书前有光绪七年升泰序,序云:“中丞杜公补刊之《云南通志》告成,其书繁重至百八十卷,不能遍读。检得爱必达及李廷辉所为《黔南志略》,其简而举要,因以授刘慰三太守俾仿其体,为是书以便观览。”按其序言,是编为刘慰三所纂,慰三事迹未详。此书编例,首列总叙一篇,述云南全省事迹,简而核要。次叙所领府十九,州四十三,县三十,宣慰等司五十三,以府州县司循次,不分卷帙篇章,按地名检索甚便。云南自咸、同间兵事以后,省之营制练军经费,及田野筹垦,夫马筹供诸政,大抵异于往时,而通志以道光年间为断限,道光以后之政事时事,幸于是编犹有保存焉。此书为写本,间有硃笔改削者甚多,似为修改之稿;或为据稿本誊抄后,再经校改者也。但今存者,仅见此本,别无发见,且参藏家书目,亦未见著录。
云南府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毓碧修,谢俨纂。毓碧荆州府江陵县人,贡生,康熙二十九年任云南府知府。俨事迹未详。云南府为云南省治所在,其郭县曰昆明。建置自元始置鄯阐万户府,后改为路,又改为鄯阐曰中庆,明改曰云南府。郡志修于明万历癸酉,久已散佚,是书之纂前志已佚,故其书取材,大抵采之通志及属邑诸志书。其体例共为十四类,曰地理志、曰建设志、曰沿革志、曰赋役志、曰学校志,曰选举志、曰官师志、曰人物志、曰封建志、曰兵防志、曰祀典志、曰方外志、曰艺文志、曰杂志,子目八十有三。沿革志纪郡城及十一属邑之事甚详,如同大事考,所纪自唐虞三代迄修志之年止,凡五卷。尤以纪明永历入滇,及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吴三桂踞云南之事甚详。此篇颇费摭采考证,余十三篇,则录省志及属邑志书,惟增补而已。
重修富民县志二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杨体乾修,陈宏谟纂。体乾邢台县人,康熙四十一年举人,雍正八年任富民知县。宏谟建水县人,康熙五十六年举人,雍正九年任富民县教谕。此志创修于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彭兆逵,成志稿一卷;体乾任知县时,复嘱教谕宏漠,采辑增新,而成此志。其体裁为二十八门,篇目甚繁,而纪载简略。富民为汉秦臧县地,唐复置秦臧,天宝后号黎瀛甸。元始立黎瀛千户所,后改置富民县,明清仍之,属云南府。
宜良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李淳纂修。淳字雪堂,衡阳人,乾隆间宜良知县。按本志沿革,宜良为汉滇池县地,其后曾罗氏筑城于此,号曰罗裒龙。元始建太池千户所,后升为宜良州,治太池县,寻废州为县,省太池县入州,明清为宜良县,属云南府。县志肇修于明万历间知县罗任,清康熙间知县黄澍重修县志十卷。乾隆三十二年知县王诵芬又修县志四卷,当时曾商榷于名士蔡静谷,体裁颇雅。此志定例大抵皆据之,《王志》分为九类凡四十二门,此志亦立为四十二门,而不以类领目,体裁亦纯,而增补《王志》缺略讹误者多焉,于滇省号为佳志。此书原为武进盛宣怀收藏。
选录宜良县志稿二卷稿本(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编选人姓氏,无序跋,编成年代无考。全编分气候、山川、建置、疆域、古迹、土产、杂纪七门,纪载止于乾隆五十一年。其书系选录宜良旧志核要,于李淳所修县志取材为多,如土产一门,叙载甚备,较《李志》尤备。其书虽冠曰选录,而实有增补旧志所未载也。
罗次县志四卷景抄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秉煌纂修。秉煌号松圃,海阳县人,康熙五十五年任罗次县知县。罗次建置,始于南诏蒙氏置扶邪县,元置罗次州,后降为县,明清为罗次县,属云南府。此志以前无志,秉煌官罗次时,因奉文征县志,得邑人杨父师辑《三城纪略》一卷,复为征文增葺,别类分门,而成是书,但终不免简缺,不过汇集一邑之大概耳。
昆阳州志十六卷清道光十九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朱庆椿纂修。庆椿字肯堂,广西博白县人,道光间任昆阳知州。昆阳在滇池西南,其名甚古,《史记·苏秦传》曰:“苏秦说魏襄王曰:南有昆阳。”汉为昆泽县,宋时为巨桥城,元初为巨桥万户府,至元十二年改为昆阳州,明清为昆阳州,属云南府。明万历间知州萧茽始修州志,清康熙初知州何大宠重修未成,康熙丙申知州王克刚始成稿本。此志为庆椿纂成,继任知州查彦为之刻成。其书体例,分天文志、图经志、地理志、沿革衷、建设志、赋役志、学校志、祠祀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十二类,子目共三十有六;分纲领目,严密有度。纪载遗闻逸事,搜摭甚富。
易门县志不分卷清康熙五十九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目。参考道光《易门县志》凡例云:“县志创修于前明万历年间,邑人欧君常时,仅具稿未刻。至康熙五十九年重修,亦只钞本。”按此志纪载止于康熙时,纂修人无考,其书体裁繁冗,纪载简略,草率成书耳。按易门汉、唐为鸟族所居,宋时大理高智升使高福守其地。元立洟门千户所,后改曰易门县,明清属云南府。
续修易门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严廷珏纂修。廷珏浙江桐乡县人,贡生,道光二十四年任易门知县。《易门县志》自康熙五十九年修成志稿以后,乾隆四十二年邑进士董良材又纂县志,知县素尔为之刻行,县志始有刻本。此志继乾隆董良材县志续修,分十二类八十目,前志之遗漏舛讹,经逐一订正增补,卷帙大增。引征考证,皆具有史法。此书徐家汇藏有二部,此外惟日本东洋文库有藏。
大理府志十卷传抄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江应昂修,李元阳纂。应昂长沙府攸县人,举人,嘉靖四十一年任大理府同知署府事。元阳字仁甫,大理府太和县人,嘉靖五年进士,历官御史,知府。《大理府志》创修于明洪武时赵良彦,嘉靖壬寅知府蔡绍科与杨慎重修,至知府毕鸾任始梓行之。其后二十年嘉靖癸亥,应昂延元阳又重修,而成此志。其书体例,为地理志、建设志、赋役志、兵食志、祠祀志、官师志、选举志、艺文志、杂志九类,及周震身任知府时始刻成,原刻本仅北京图书馆犹藏一至二卷。大理古称叶榆,为滇西繁雄郡也。洱水出罢谷为西南巨浸,有苍山、灵鹫为西南屏障。又郡东有若水、九岩,南有昆弥、铁柱,云龙、黑水扼其西,铁桥,石门镇其北,素称滇西山水之胜者,莫过于大理也。按其地沿革,战国时楚始经略其地,汉置益州;其后为李特据之,于晋蒙氏据之,于唐段氏据之。自元始立上下二万户府。设防立十二关;明置大理府,行于州县法制,领太和郭县及赵州、云南县、邓川州、浪穹县、宾川州、云龙县十二关长官司。大理以产石著,于太和县苍山点苍石最佳,广大者可十方尺,在悬崖险壁,颇难采取。嘉靖初为修建宫殿,采取大理石,方五尺至十尺者,以高石在万丈悬崖,难以措手,巡抚蒋宗鲁奏请罢之。
赵州志四卷旧抄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庄诚修,王利宾纂。诚成都府人,举人,万历间赵州知州。利宾河南人,万历间赵州儒学学正。赵州原无州志,庄诚官赵州时始属利宾纂辑,又委吏目李待升监刻事。其书体例,分地理志、建设志、赋役志、兵食志、学校志、官师志、人物志、杂志八类,各系子目。赵州即今凤仪县,据本志沿革,唐时蒙氏据大理,始号曰赵■〈貝僉〉;后改为天水郡,州之名赵自此始。元时置赵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年改路为府,州仍为赵州,领县一,曰云南。又本志杂志,有《赵睑始末》《品甸始末》二篇,纪赵州始为白子族之国,始自阿育国王封其仲子于苍河之间,人称为白饭王,是为白国,白国绝而南绍继。当唐玄宗时,杨国忠使于仲通、李宓前后与诏王阁罗凤战于西洱河,唐师败绩,死六万人。自是南绍改曰大蒙。阁罗凤死,子异年寻立,改名大理,改赵■〈貝僉〉曰赵州。异年寻传七世而舜化立,在位四年,其臣郑买嗣夺之,而郑氏兴。记赵■〈貝僉〉始末至此。《晶甸始末》纪载简略,品甸即赵州属邑云南县地。
赵州志四卷清乾隆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程近仁修,赵淳纂。近仁浙江钱塘县人,贡生,雍正十年任赵州知州。淳赵州人,雍正三年进士,任鹤庆府儒学教授。《赵州志》创修于明万历时知州庄诚,此志续修庄诚州志后一百四十余年之事,始为州人赵淳及杜唐编纂,将脱稿,而淳补鹤庆教授去;州人赵联暎、杨敬德继纂,稿成于雍正十三年。其书体例,共为二十九门,纪风土人物特详。《庄志》详于古之偏方割据、分土纠纷之事,而此志则详于明清时州之典章制度,及人物之兴替,风土之迁变。
重修邓川州志十五卷明隆武二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敖宏贞修,艾自修纂。宏贞邓川知州,事迹未详。自修字雪苍,邓川州人,纂成州志时,年已八十矣。此志凡十五卷,卷一地理志、卷二山川志、卷三风景志、卷四建设志、卷五官师志、卷六宪法志、卷七德政志、卷八赋役志、卷九军粮志、卷十学校志、卷十一人物志、卷十二祠祀志、卷十三纶恩志、卷十四艺文志、卷十五诗文志,凡一百二十目。按此志篇目重见沓出,绪次散漫。其书纂辑者,风俗篇为庠生杨以言辑;职官、士官、知州诸篇,为廪生李光晋辑;纶恩志为州人刘一经辑;艺文志为乡官杨为桢辑,余篇均出诸自修手笔。据其后序有云:“是编自崇祯十四年至隆武二年方纂造刻。”而书中纪载,只止于崇祯十七年。地理志沿革云:“古传禹时建五长,则三代时已通中华,汉、唐俱设郡县。唐蒙氏灭五诏,据南诏称雄,唐兵屡征俱挫,宋厌之,置于局外不取,终三百年尽为蒙氏有。暨元代灭之,我明朝命将南征,……始有今日。府志载邓赕汉为叶榆地,唐为邆备州,后为遣赕。及南诏并吞之,置邓川■〈貝僉〉,改为德源城。蒙氏灭,传及郑氏、赵氏、杨氏,俱相传纂,至段氏势强,俱仍德源城。元宪宗改为千户所,又改为邓川州,今仍之。”又附注云:“夷语称州为赕与■〈貝僉〉,称王为诏,有邓诏、浪诏、剑诏、蒙诏、嶲诏,大理为南诏,故曰六诏。”族类篇谓:“土人即白儿子,汉阿育王在大理,以白米饭斋僧,号白饭王,所生子孙,称为白儿子。汉人,为诸葛武侯南遣下官军,及明平南,遣官军留居者。客人,各族或游学经商来此者。舍人,即指挥千百户总旗之族人。军人,为四军之住州境者。爨人,名罗罗,住山箐间。■〈僰,火代人〉人,名摆夷,住罗川,性柔怕事。”按族类一篇,甚是混淆。物产有谷粟麦为主,种类甚多,而属县罗川产金桔、狮头柑、红甘桃、花士花、茉蓝花,甚是有名。宪法志,记土司之革废复置事及禁罚条详。其余诸门,则均无核要可提。
云南县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世保修,张圣功纂。世保字柳亭,山东德州人,举人,乾隆二十八年任云南知县。圣功云南县人,乾隆元年进士,仕广南府教授。云南县即今祥云县,云南一省,省曰云南,府曰云南,县曰云南,以县为最小,故昔有小云南之称。按本志沿革,汉元狩元年,彩云现于白崖,因置云南县,蒙氏置品甸县,元为品甸千户所,明复为云南县,清时县属大理府赵州。县志可考者,始有康熙五十五年伍青莲修县志,是为抄本。此志继伍青莲县志重修,体例分为十四类,凡六十目,至知县屠可堂任内,始为之付梓。卷前有云南督学使于雯峻序,称此志云;、纪土俗之宜,赋役之制,以及学校选举之法皆详。”但其记学校,仅载庙学祭器,而乐器诗章均未收入,终有不足者也。县东北十里,有品甸陂,以县后所分团山坝之水贮于陂中,以溉城北之田,为记县水利之兴建,由来已久矣。
临安府志二十四卷清雍正九年刊本(云南省图书馆藏存卷二至八、卷十一至十四,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清张无咎修,夏冕纂。无咎字惕庵,山东掖县人,贡生,雍正七年任临安府知府。冕昆明县人,康熙五年进士,雍正时临安府教授。考《临安府志》,初创于明时包见捷,及郡人杨馔为之,原本久佚。其后清康熙壬子,知府程应熊又纂有抄本,雍正己酉,无咎踵而修之。委建水知州夏治源,及郡教授夏冕编纂,而成是书,甫脱稿,而无咎迁官去,新郡守袁公为之刻成。其书体例,考后志知为二十四类,卷亦二十有四。卷前有府境图,绘府境山川里至甚详,而州县图阙如。纪山,先主山,以次顺布来脉,分支甚详;而纪河川,乃有错杂。观其书最自乱体例者,临安领九土司司,而不独立土司一类,以土司事分入各条中,颇见参互间杂焉。志叙临安建置,自宋宝祐三年建通海都督府始,元为南路,寻又改为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置临安府治建水,清因之,领建水、石屏、阿迷、宁州四州,通海、河西、嶍峨、蒙自四县,兼隶九土司,为滇省迆南一大郡。府境东西广五百七十里,南北袤四百八十里,山川秀丽。山自新兴州之蒙习,迤延而分布于建水者,以晴山为主;北有云龙山,清幽绝俗,称郡之胜景,狮山、石门、翠屏亦蔚然深秀。而南有宝山,产宝石如宝,西北有火焰山,产硫黄。石屏有西山、莲华诸山,阿迷有东山、伏仙诸山,宁州有华盖、碧玉诸山;通海有秀山、诸葛,诸葛为武侯南征驻兵于此因名。河西有普应、螺髻诸山,嶍峨有莘秀、三台诸山,蒙自以麒麟山最秀。川以建水之泸江最著,亦称大河,源自石屏异龙湖,东流达阿迷为乐荣河,流入盘江。又有曲江,自新兴州至嶍峨,北经建水至阿迷,亦入于盘江。盘江自曲靖、霑益花山洞,南经南宁为潇湘江,折而西流,至宜良为大赤江,又南经路南河,阳为铁池江,南至宁州会婆兮江入阿迷,再流入粤西西林县,入于右江,为云南一大川也。异龙湖在石屏境,广袤五十余里,中浮三岛,为府境大湖。物产有犀牛、乳香、西木香、诃子最著。矿产有箇旧大树银厂,在蒙自,筒旧锡厂亦在蒙自。普马铅厂在建水,慢梭金厂在建水之猛梭掌寨,摸黑银厂在建水之龙朋里,上下铁厂在石屏,路南小水井铁厂在石屏,狮子山铜厂在宁州,万象铜厂在建水,他腊铜厂在建水,鹅膊子铁厂在嶍峨,金钗坡铜厂在蒙自。临安矿产以箇旧最著名,箇旧亦作个旧,临安府治地,今称箇旧市。
阿迷州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民皥纂修。民嗥皥字宇孟迁,江西临川县人,拔贡,康熙七年任阿迷州知州。阿迷为云南极边之一寓,地近交趾,元置阿宁万户府,明洪武时改为阿迷州,设土司,以普柱为土知州。正统时始设流官,属临安府,以暜柱后裔暜觉为土巡检。天顺间又裁土巡检,暜氏不服,清初始定。此志为民皥官阿迷时创修,不分卷帙,因事立目,为建置沿革、星野、山川、形势,地亩、钱粒、户口、丁徭、风俗、人物、疆圉、险要、学宫、州署、坛壝、桥梁、水利、邮递、古迹、艺文诸门。规模草创,不免记载简略;惟述■〈僰,火代人〉彝、沙人、蒲人、火头等族之习俗甚详。阿迷旧为土司领管之区,而汉人颇稀,故文献无多,且又数毁于兵火。此志以前有无州志,未可稽考,然据序言:“稽州旧志数毁于兵夷中,如爨桐函剑,难于购求。”则此志以前已有志矣。考此志以后,有雍正十三年陈权修州志,体例始臻详备;嘉庆元年张大鼎又继之重修,阿迷志乘原委,可考鉴者如是。
宁州志不分卷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目,有凡例十七则,其第一则云:“《宁州志》不知始自何年,并作者姓氏,亦无由表见。”但考《宁志》有康熙三十四年严敬之州志,此书系据张声永三影斋抄稿本誊抄,记载止于嘉庆四年,书中引录严敬旧志原文甚多。其定体例,为地域、山川、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古迹、灾祥十类,考《严志》则分十八类,与此志体例异,此本则系重纂,非依旧志续增。观其书中挂漏待补之处仍多,疑为未竟之稿,未见藏家著录。宁州之名甚古,暜析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及交州之永田郡置宁州,实兼今云南全省地也。此宁州为元黎县地,明于黎县置宁州,仍县为州治,属临安府。
续修河西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董枢纂修。枢四川合州人,举人,乾隆五十二年任河西知县。河西土名休腊,唐始置西宗州;元改称河西州,明降州为县,清因之。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庚辰,清康熙三十二年邑人王芷重纂。二志体裁均佳,此志继王芷县志增纂,凡十五门,图考、天文、地理、职官、赋役、兵防、食货、学校、典礼、风俗、选举、士女、艺文、志外、志疑,各分子目。体例皆仍前志,序次井然,纪述亦简核,时称佳作焉。
蒙自县志六卷清乾隆五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焜纂修。煜字培园,醴陵人,贡生,乾隆五十四年任蒙自知县。《蒙自县志》明万历癸卯知县李任宁延邑人尹廷俊始修,未竟稿而廷俊卒,其子绍臯继纂,卒成于万历甲寅。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县韩三畏重修,此志继《韩志》重修,其书体裁笔法皆胜《韩志》。按此志原本久稀,民国时有石印本。按本志沿革,为汉益州郡地,白族居之,土名目则,以目则山而名;后为蒙自,乃南诏时以赵氏镇守而名焉。至段氏则为阿■〈僰,火代人〉所有,元置蒙自千户所,后改为蒙自县,明清属临安府。
续蒙自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宣统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不著纂修人。据此志例言谓:“县志创始前明,邑绅冯豫、尹廷俊续修之,其子绍臯增订之。康熙十二年知县王元弼、邑人江濬修之,壬辰年知县韩三畏继修之,乾隆五十六年知县李焜续加修纂,订为六卷,此修为七次。”按此志续《李志》止于宣统三年九月。其编例分方舆,物产,社会、政治、学校、选举、人物、兵戎、外交、艺文、杂志十一类。其编例略云:“首以方舆,有方舆即有物产,故次之以物产。有物产则有民族,族聚则成社会,故次之以社会。有社会不可无政治,有政治不可无学校,故社会之后,次以政治,政治之后次以学校。学校既兴则有选举,选举行则有人物,故以人物次选举。”而此志兵戎、外交、艺文、杂文诸门,其编例则无言断限。
楚雄府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嘉颖纂修。嘉颖长洲县人,康熙五十二年任楚雄府知府。楚雄郡志修于明隆庆丁卯,再修于清康熙戊辰,是编开纂于康熙甲午,至丙申告竣。定例为十门,凡六十六目,书首列图考一卷,编次条贯,颇具体裁。按楚雄为南诏蒙氏地,属银生郡;宋时段氏置威楚郡,元为威楚路,明改置楚雄府。本志沿革谓:“楚雄唐时属大理国,置威楚郡,又改曰白鹿郡。宋时划大渡河为界,威楚属大理;至绍圣元年高升泰据威楚,僭号大中国,后仍还大理国。元世祖克大理,改置威州,后降为威楚县;明置楚雄府,清因之,领楚雄、定远、广通、大姚四县,及南安、镇南、姚州三州。”按其沿革考订仍未详确,唐时之南诏,至石晋时段氏始改称大理。元置威州,而非楚雄府地也。
威远所志八卷清道光十八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谢体仁纂修。体仁字云樵,东海人,道光六年进士,十六年署威远所同知,兼摄拖香井大使。按本志沿革,“威远自明洪武初始置土州,属楚雄府,清雍正二年改置威远所。”自建置以来数百余年而无志乘,道光五年署所同知夏鼎,始创志稿,及体仁官威远,又延李业清、宋渔等依夏鼎志稿重纂,规模详备,纪载核实。威远因以盐井所在,为云、贵要邑,此志前有云贵总督伊里布序,云南巡抚颜伯焘序,云南布政使伍长华序,云南按察使王惟诚序,云南盐法道王赠芳序,迤南兵备道胡望荣序,楚雄府知府裴骢序,普洱府知府楚中位序,及前陕西巡抚杨名飏序,体仁自序,序凡十。自总督以下诸属官皆题序也,可推方志书中题序之多者也。
镇南州志六卷清咸丰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华国清修,刘阶纂。国清字鉴溪,四川泸州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咸丰元年任镇南州知州。阶字竹楼,楚雄府人,贡生。镇南旧名欠金,改置镇南州,明、清未更。据本志凡例,州志创于康熙四十三年,知州陈元所修,续修于乾隆中。此志纂成于咸丰二年,阅年刻成,时当兵戈扰攘之际,未几因兵燹频,志版皆焚尽(据光绪《镇南州志略序》)。海内未见传书,闻此书为天主教士采购于越南,今为孤本矣。其书体例,分天文志、地理志、建设志、赋役志、秩官志、艺文志六类,余以类附,计子目凡六十有三,类简目繁,殊欠体要,纪载亦简略草率。
南安州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伦至纂修。伦至字瀛斋,福建福清县人,由贡生擢知县用,康熙四十五年升南安知州。按此志据旧抄本州志稿参通志郡乘汇集而成,仅纪一州之大概而已。南安即今双柏县,元始置南安州,明清仍之,属楚雄府,民国改摩刍县。
云南黑盐井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沈懋价修,杨璇纂。懋价字尔蕃,浙江山阴县人,贡生,康熙三十八年任黑盐井盐课司提举,璇黑井人,贡生,吏部候选训导。云南有盐井九,黑井为其一,相传为后周时阿育王太子所开;自元始设官治其地,明清置盐课司,设官曰提举,督理盐务,兼摄民政,官与知州同。清康熙间因纂修一统志,征直省府厅州县志书,懋价以黑井与州县同等,不可无志,遂延璇编纂。盐井之有志,实自此书肇端。按其书体例,分天文、地舆、疆域、山川、古迹、胜景、物产、风俗、气候、祥异、建设、衙署、秩官、名宦、关哨、兵防、桥梁、水道、学校、祀典、盐法、人物、贡选、乡贤,文行、孝义、列女、流寓、艺文二十九门,草创成书,终不免简略。
琅盐井志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沈鼐纂修。鼐字枚臣,苏州府长洲人,由贡生官云南琅盐井课提举。此志成于康熙壬辰,因旧志重为增辑而成。首列图考,次分天文、地理、建设、赋役、官师、学校、选举、祠庙、人物、艺文十门。《四库全书提要·存目》以浙江巡抚采进本著录,按此志以抄本流传,未见刻本,而今北京图书馆藏有刻本。琅井在云南盐兴县东,在定远县之宝泉乡,明初置琅井盐课司,分属安宁黑井二提举,寻截移安宁提举于此,改为琅井提举司,属楚雄府。清康熙时改直隶提举,民国以黑井置盐兴县,以琅井属之。
姚州志四卷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管棆纂修。棆常州府武进县人,监生,康熙四十九年由江西新昌知县升任姚州知州。按此志编次,首列图考、州境图、州署图。卷一分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势、风俗、城池七门,又附气候于星野,附关哨、桥梁于山川。卷二分水利、户口、田赋、盐法、物产、兵防六门,又附课程经费于盐法。卷三分职官、公署、仓廒、学校、选举五门,又附土司于职官,书院义学于学校。卷四分祠祀、古迹、寺观、名宦、乡贤、孝义、列女、流寓、隐逸、医士、仙释、灾祥十二门,又附方技于仙释。凡三十门,又附目八。按其书体例,分门散乱,附目亦欠适当。姚州为盐井所在,经费所给,大抵皆仰给于白井,赋役所征则寥寥无几。此志成于白井直属行省之后,而记白井盐事特详,观其辞语,殊有惋惜分割之感也。姚州建置沿革,唐高祖武德元年置南宁等羁縻州九十二,隶戎、姚、泸、黔都督府。四年以古滇王国民多姚氏,因置姚州都督府,并置州十三,属姚州管隶。五代时为郑买嗣、赵善政、杨子贞所据,宋时为高隆政所据。迄元灭大理国复置姚州,明清因之。
白盐井志四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郭存庄修,赵淳纂。存庄山东汶上县人,举人,乾隆十九年由沾益州知州,调任白盐井盐课提举司提举。淳纂有《赵州志》已著录。按云南盐井,以黑、白、琅三井最著,而白井肇开于汉,盛于唐时,在黑、琅二井之先。井在姚安府大姚县,即今盐丰县地:元时始设官提举,专理盐务。明置提举司,属姚安军民府,提举兼理刑民政事,清康熙间始改直隶云南行省。井志据本志凡例,创于雍正庚戌,提举刘邦瑞与明经陈廷佐草创井志,为六志四卷。此志为存庄任提举时,延淳编纂,依旧志定例,扩为二十门。书前有盐井图、衙署图、文庙图。卷一,分星野、地舆、疆域、山川、建置、户口、风俗七门,卷二,分学校、盐赋、经费、祠祀四门;卷三,分官师、名宦、选举、乡贤、文行、列女、物产、祥异八门;卷四,艺文,凡二十篇,统标曰志。其书记载,乃倣州县志书例,而盐赋、物产两门皆记盐务,殊若重复。盐井法制,在明清时亦入职方官制,理盐务外,又领土行政,犹如今之工矿区也。
澂江府志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柳正芳修,李应绶纂。正芳字真隅,河南太康县人,贡生,康熙五十六年任澂江府知府。应绶字在公,河阳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改庶常,雍正元年选福建闽清知县,调知稿城、太和,及致仕归,著有《松鹤堂纪》。按澂江志书肇修于明弘治间,续修于嘉靖辛亥,再修于隆庆戊辰。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府张联重修府志六卷,此志又继《张志》重修,其书体例,分地图、星野、沿革、疆域、山川、城池,赋役、秩官、学校、风俗、选举、祠祀、名宦、人物、艺文、仙释十六门,系参通志及昆明、大理二志编例,颇臻完善。按沿革,澂江唐始置西宁州,南诏取其地置河阳县,元置澂江路,明为澂江府,清因之,治河阳县,领河阳、江川二县,新兴、路南二州。地濒抚仙湖东岸,为云南南面之屏障。
徵江府志十六卷清道光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熙龄纂修。熙龄字芸渠,江西南城县人,道光九年进士,历官吏科给事中,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五年任澂江知府。《澂江府志》自康熙五十八年柳正芳纂修后,百余年旷修。道光初知府萧炳椿尝集诸庠生采访事实,成《河阳志》二册,事多疏略,且仅纪郡治河阳境事。道光丙午熙龄依《柳志》体例十六门,逐条增纂,且增立前志子目,如沿革志增子目多至十数条;赋役志、兵防志,则删繁就约;职官志分土司目,另立人种一目。所列属邑序次,前志以河阳县、新兴州、路南州、江川县为次,此志则依一统志次,以河阳、江川、新兴、路南为次,体裁较柳正芳府志稍略,而大纲则同。
路南州志四卷传抄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至二)
清史进爵修,郭廷选纂。进爵修《什邡县志》已著录,乾隆十九年任路南州知州。廷选路南州儒学学正,事迹未详。路南沿革,唐为昆州,土名路甸;天宝末为黑爨族落蒙所据,号落蒙部。元初置落蒙万户府,后改为路南州,明属澂江府,清因之。州志创修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州金廷献成州志四卷,此志继《金志》重修,今传本甚少。此书据刻本传抄,仅存一二两卷,且讹字甚多,体裁文辞均简陋。但余仅见此残帙,故宫、天津二图书馆藏有刊本,未能一睹。
广南府志稿二卷清道光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熙龄纂修。熙龄修有《澂江府志》,已著录。此志为熙龄移官广南时所修,其书凡二卷,上卷分山川、建置、疆域、官署、仓库、气候、风俗七门,又附关梁、堰于山川,沿革于建置,形势、城池于疆域,部族于风俗,官署、仓库,则从略不录。下卷分书院、祀典、邮旅、铺递、人物、古迹、物产、艺文八门,又附考舍于书院,寺观于祀典,塘汛于邮旅,道里于铺递,胜景亭榭于古迹,人物则分流寓、乡贤、文学三目。按其书编次分门,殊若混淆,而实由于附目之按插不当,因而乱体例也。查此志未见有刻本,亦未见藏家著录,纂成年月无考,书中纪载,则止于道光十二年。广南府在云南之迤东,内接粤西,外控交阯。据本志沿革言,宋以前沿革漫无可考,宋初隶邕州,后为特磨道侬智高之裔居之。元置广南西路宣抚司,领富州、安宁州;后改来安路,领路城州、上林州、罗佐州。明改为广南府土同知,领土富州,安宁州、罗佐州,后废安、罗二州。清为广南府土同知,领宝宁县、土富州。广南山川,山以九龙山为主山,一名者鹞山,在郡城西一百六十里,山高时有冰雹飞击,人罕有蹑其巅者,每值久晴乍雨,有山市出现。九门山在底黑寨,产茶茗味绝美,有温泉在阿科。川以普梅河源流最长,西洋江为最大,赖以溉田。物产仅载物名,如都桶子、都威子、韶子、盐龙、竹砚等,他处所罕闻,但亦不知其为何物也。
顺宁府志十卷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刘埥纂修。埥字畅亭,号原圃,河南新郑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由福建县令升同知,调直隶遵化知州,乾隆二十四年升任顺宁知府。顺宁郡志原无刻本,康熙壬戌知府刘芳声因奉文修志,遂延陈鸣凤、杨健甲辑为《志略》,其后知府徐欐、董永芠皆修纂未就。雍正三年知府范溥纂府志十卷,体裁较备。埥因其志稿而成此志,全编分图考、天文、沿革、地理、建设、秩官、学校、赋役、人物、风俗、艺文十一门,子目五十七,又附目三十七。子目虽繁,附系甚当,体裁详密。按沿革,顺宁为汉益州檄外地,隋、唐以后为南诏地,元始置顺宁府,治庆甸县,明清因之,领顺宁、云州、缅宁厅。地濒澜沧江支流孟佑河,郡城介东西两凤山之侧,素称岩邑。
古越州志十卷传抄清同治六年李家珍重订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何暄纂,何杓朗增订,李家珍重订。暄字煦仓,南宁县人,乾隆四十四年举人,官江苏江宁县知县。杓朗字近仁,南宁县人。家珍事迹未详。此志暄纂成于乾隆时,道光间其侄杓朗为之增订,同治六年李家珍又为重订。全编分星野、地理、建置、祠祀、赋役、人物、选举、艺文八门,凡五十有七目。卷前越州城图,城长方四门,南曰阜■〈貝寸〉,北曰永安,东曰镇夷,西曰积金,又列山川全图、星野图各一。按越州即今云南曲靖地区曲靖县,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志,备注栏曰:“越州明洪武末并入南宁县。”但按本志沿革曰:“元置普靡千户,明置越州卫,康熙五年裁卫置越州。”则州为康熙时也,朱氏《综录》称洪武时并入南宁,或未在置卫前。《越志》实为暄始创,又经杓朗、家珍先后增订,然其书终不免简略,纪载叙元以后故实较详。
沾益州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王秉韬纂修。秉韬汉军镶红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沾益州知州。沾益为汉宛温县地,晋、唐以来,沿革无考。元始置沾益州,领交水、石梁、罗山三县,明仍之。清雍正五年裁土知州,又于其地分置宣威州。州志据秉韬志序谓:“始有州士孔裔之《志略》,传有抄本,纪载甚略。”此志为秉韬官知州时与州士嵩明、唐翰臣就《志略》参订,编成是书,凡四卷,分二十四门。稿甫成而秉韬调任去,继任知州曾湛为之刻行。其书所叙井疆、里俗、食货之事甚详,艺文所选,亦皆有关州之文献焉。
寻甸府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尚用纂修。尚用字湛江,江西安福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七年任寻甸府知府。此志为尚用官寻甸之二年所纂,委郡幕陈梓、郡贡士张腾博采编次;昆明庠生祝诚为之校订。其书编次,卷上,郡谱、星野、提封、古迹,风俗、创设、食货、官守,学校、武备、祀典,惠政、卷下、贡举、人物、烈妇、外志、艺文、附录,凡十八门。书前首列图绘,有府境图、府治图,按其义例云:“首图绘,《周礼》九州图义也;次郡谱,《春秋》世序表义也。图绘明,则众物之形备;谱系著,则沿革之道彰。由是星野以别仪象,提封以明疆域;古迹以审往事,风俗以示劝惩;创设以表位署,食货以厚民生;官守以重责任,学校以重文教;武备以谨防守,祀典以崇功德,惠政以昭仁爱,贡举以通贤路;人物以彰俊良,烈妇以尚贞节,外志以备他道,艺文以征述行。”按其编例,首图绘,次郡谱,次星野、提封,四者备而大纲举,一郡之地理沿革已备矣。再次以古迹、政事、人物、艺文,郡之往事典章亦有考也;犹恐有缺,故以附录补之,体核事备。而尤以郡谱一篇,著述极详,俨然如大事录也。郡谱谓:“寻甸古滇国地,暜■〈僰,火代人〉刺蛮居之,无郡邑;其部曰仲札、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或云蒙氏为寻甸,段氏改仁德部。元宪宗五年内附,明年立本部为仁地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仁德府,领高明、马龙二州,为美、归厚二县。自土酋安洋叛后,改高明为嵩明,属元南府,马龙属曲靖府。明洪武中改为寻甸军民府,寻省二县入焉,执领编户七里。前此俱土官掌府事,成化十二年弟兄争袭相仇杀,于是改流官。”郡谱叙寻甸沿革如是。而风俗一门较详核,首述族别,次习尚,次时节,均纪载详尽可据。余篇则大概简略,有一篇不过数十字者,以草率成之,终于文献无征故也。
寻甸州志三十卷首一卷清道光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孙世榕修,翟国泰纂。世榕顺天府宛平县人,贡生,道光六年任寻甸知州。国泰安徽泾县人,廪生。寻甸明时置府,清降为州;嘉靖二十九年知府王尚用创修府志二卷,康熙五十八年知州李月枝又重修州志八卷。此志继《李志》重纂,增入近百余年之事物,据其凡例云;“参合任邱舒瑞龙未刻钞志,细意增删校正。”《舒志》失传,未详纂成于何年也。此志体裁,自星野迄杂志,共三十门,绪次颇具条贯,修辞雅洁,而大抵沿用《舒志》原文,以为基础。查此志原本,此书外,仅云南省图书馆有藏。
丽江府志略二卷清乾隆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管学宣修,万咸燕纂。学宣修有《石屏州志》,已著录。咸燕字舒仲,石屏州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二年任丽江府教授,历十七年,乾隆四年升四川井研知县。《丽江府志》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引有《丽江府志》,当成于雍正以前,但据本志序谓前无郡志。疑此志初稿成于康熙时,《图书集成》所引或即此志稿也。此志为咸燕官丽江学官时,以其平曰所见所闻者笔录之,久而集散成帙,及学宣为郡守时延为修志,遂成《志略》二卷。其体例凡十门,子目七十,体裁精密,文简事详。叙丽江沿革:“为汉越巂郡地,南诏蒙氏始置丽水节度,宋时磨些据此。元初为丽水宣慰司,后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改路为府,清因之。”治丽江县,领鹤庆、剑川二州,中甸、维西二县,凡二州三县。郡以丽江得名,即今云南境之金沙江,古称丽水,有丽江井盐场,在丽江县境。
丽江府志稿十卷清光绪二十一年修,稿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冒沅纂修。沅江苏如臯人,光绪二十一年任丽江知府。丽江郡志,自管学宣修《志略》二卷,其后百四十四年光绪甲午,会稽陈宗海来权府事,延李福宝编纂府志,未讫成,而宗海调普洱,乙未沅任知府,续辑成书。其书全编分天文、地理、建置、食货、学校、祠祀、武备、秩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二门,子目五十有四。卷帙超管学宣《志略》数倍,丽江文献从此详备足征矣。未见刻本,此稿旧为武进盛宣怀收藏。
中甸县志稿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八年修,稿本(云南省图书馆藏)
近人段绶滋纂修。绶滋剑州人,民国二十六年任中甸县县长。按中甸有志,创修于清光绪七年张翼夔纂《新修中甸厅志书》三卷;绶滋依其志稿重修,开纂于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始成,亦未付印。当时助采辑者,有土守备刘恩、陈延平,区长孙珩,土千总松耀奎、杨汉钦等。此志体裁颇为简洽,创例维新,摭罗今古事物,尽入无邆。全编分为五卷,卷首总纲,卷上自然,卷中政治,卷下社会,卷末杂记。总纲所述:“中甸原名建塘,居于金沙江环抱之间,与西康之里塘、巴塘接壤。元以前本为吐番游牧之地,明季丽江木氏移民渡江屯殖;当时木氏之分布,北通巴塘,西北越阿墩子,西达藏边,伏居、江曲、建塘地面,皆曾归木氏。迄明末清初,藏番以势驱逐木氏,始渐南徙建塘,内附于清。雍正三年改名中甸,初移剑州州判分驻,属鹤庆府管辖,后升为厅,属楚雄府,后又改隶丽江府。民国元年改为县,属腾越道,撤道后,属云南省。”自然述气候、山川、物产诸门,政治述职官、选举、学校、社会诸门,新旧尽载无遗,但无特出之例。惟社会一门,叙宗教及少数民族之语言文字甚详。宗教中甸有喇嘛教,黄教、红教、佛道混合教、回教、巫教、夷教、卯东教等,以黄教为最盛。自清雍正已未西藏达赖五世奏请清廷准其消灭红教,遂建归化寺为黄教会聚之所,全盛时该寺有喇嘛一千二百二十六名。此门纪归化寺,列人事、经济、组织、建筑、佛像、经藏、武力、宗派等细目,全寺每年喇嘛需供给口粮青稞七千九百七十六斗七筒二撮,烧茶三百三十两及酥油等费,折银八十两等琐细事实。其次以夷教为盛,夷教即倮罗教;其教不立寺宇,不供神像,教主曰阿舒洛,译意即汉言老虎,谓其权威如虎。掌教者曰笔摩,译汉言为道士;另一派称曰若严,译汉言为和尚。若严一派,则无经卷,念经咒,师徒以口耳相传。笔摩一派,有《夷经》,首叙其教主九代世系,次言洪荒之初有六天曰、七月亮,无人,有大蛇大蛟,后生大神格阿洛,运神通灭五曰六月,灭大蛇大蛟,然后生人。其余诸教,则以卯东教犹盛,即摩些族之吉教,有摩些文象形字经典。中甸诸族之语言文字,有汉语、回语、藏语、摩些语、倮罗语、力些语、苗语七种。文字有回文、藏文、摩些文、倮罗文四种,摩些文亦称东跋字,为东跋萨拉所造,摩些人今多通用,以东跋经艰深难解,除教徒外莫可解也。此种文字,仅以单字连续成句,无拼音文法。倮罗文有一定母字,但无变音符号及母音子音之拼法,今倮罗人犹通用之。按此志记县境诸族之文化习俗甚详,且对少数民族极示尊意,而无俾视之辞。中甸虽为云南极边之一邑,而民族有六,此志于研究少数民族之学者,极有参考价值。原稿今藏云南图书馆,近来各省市图书馆有传抄本,兹从上海图书馆抄本著录摘要。
维西见闻纪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余庆远纂修。庆远字■〈王累〉度,■〈王累〉楚人(湖北随县有溳水)。此记庆远官丽江府通判时所作焉。维西在滇徼外,属丽江通判治理,明时内附,清康熙间为达赖喇嘛所管地,雍正七年设流官于此。按此记记沿革略而不详,又天时、土宇,风俗之类皆不载。定志类四纲,而细目四十有二。一气候,谓近城至阿墩子,地五里气候不同,二道路,分坪、山、石、江四目;三夷人,记种族有六,及黄教、红教;四物器,包括物产用器,分目琐细。又其例言谓:“地峻则视天低,而星辰大,此一异也。夏曰较楚为短,冬日较楚为长,证时宪书所列不谬。维西曰晷较之省会,夏日微长,冬短。地境惟浪沧、金沙江岸有可耕土。维西夷人六种,金沙,浪沧产金,其岸之山产银及铜。”例言非述编例,而所述之事,则为可参考之资料也。
维西县志四卷民国二十一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李炳臣修,李翰湘纂。炳臣字鸿翼,剑川人,以陆军上校署理维西县事。翰湘维西县人,陆军上校,曾任贵州永从知县。按此志为翰湘与翟鸿钧、秦佳士、刘思恕纂辑,分大事记、天文志、舆地志,职官志、民政志、司法志、财政志、教育志,交通志、农政志、工业志、商务志、物产志、氏族种族、方言志、礼俗志、宗教志、艺文志、金石志、艺术志、人物志、轶事、前志源流、本志纂修始末诸门。卷前列全县疆域图、沿革图、水系图、交通图、农矿物产图,除卷前有列图外,各门亦间有插图入之。按其书体例散乱,而纪载详尽。大事记自汉迄今,记明以前为略,明以后则详。谓维西唐、宋为吐番地,元置西临县,明为丽江木氏土司地;清雍正五年改设维西厅,民国改厅为县。述前志源流,谓县志始于邑贡生余庆远纂《维西闻见录》,成于乾隆已丑;其后通判叶如桐修有《厅志》,成于光绪壬午。此外又有各区土司习惯录、维西厅风土人情调查表,均成于光绪间,纪少数民族之风俗人情。诸书均以抄本流传,迄此志之成,而终无刻本。
普洱府志二十卷清咸丰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郑绍谦纂。绍谦字受山,桂林人。按此志已刊者,卷一列圣诏谕诗文,卷二志图,卷三建置,卷四疆域,卷五营汛、关哨,卷六山川,卷七丁赋,卷八物产,卷九风俗,卷十学校,卷十一祠庙,卷十二典礼,卷十三兵制,卷十四秩官,卷十五选举,卷十六人物,卷十七列女,卷十八土司。未刊者,卷十九艺文,卷二十杂记。卷前有“公白”略云:“《普志》一部总目二十,子目五十有五。受山纂辑全稿呈政于黄仙峤先生,秩满荣归,为所湮没。兹将留存副稿先行付梓,俟后访得全稿,再为续刊补足,以成全志,公白。”观历来方志之刊行,无此公白之例,按公白为绍谦所撰,又何称公曰,真不伦之至矣。
永昌府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四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文渊纂修。文渊字再复,号黄龙,辽东人,由监生历仕府县,康熙四十年升任永昌军民府同知。永昌为汉永昌郡,唐初为姚州郡地,南诏段氏始置永昌府。元、明、清仍为永昌府,清时属云南布政司,领宝山、永平二县及腾越、龙陵二厅。明嘉靖间始修郡志,久佚,此志为知府罗纶,命同知李文渊主纂修,书成于康熙四十一年。其书定例为二十六门,附目三十五。永昌矿产甚富,此志叙述亦详,黄金产于上江及永平银龙江,铜出于孟桀,铁出于永平花桥山,有铁厂,玛瑙出于宝山金鸡村,墨玉石出于宝山法宝山,宝沙出腾越,可用以治宝石玛瑙。药材所产亦富,按志所述凡百十七种。
开化府志十卷清道光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何怀道修,万重筼纂。怀道字涑园,陕西人,由监生历仕州县,道光五年升任开化府知府,重筼字古厓,贡生,开阳书院教习。《开化府志》创修于清乾隆戊寅,知府杨大宾延赵震纂府志十卷,此志乃增辑《杨志》后七十余年之事,成于道光丁亥。其书体例,分图象、建置、山川、田赋、官师、学校、人物、兵防、风俗、艺文十门,各门具有序跋,据怀道序谓:“此志辑成后,求正于省志总纂查守樗,及山阴史澹初。”按此志体裁,颇为精密,其大抵参依杨大宾旧志,而补漏匡误之处甚多,为《开化府志》之最完善者也。按建置志载,开化汉句町国地,唐初属越嵩郡;后没于南诏,为强现、牙车、教化三郡;元为强现三部,明为教化三部。清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有开化河在文山县,源出白龙潭,流经郡治东入马关,又东南流入越南,河一名清水河,又名盘龙河。
云南昭通镇风土武备总册不分卷清道光十九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文焕纂。文焕任昭通镇营标下中军游击,兼管营事。按此册为呈报昭通镇营情况细册,叙镇标肆营之疆域、形势、城池,方舆、民风、土俗,及额设武职、粮饷、军火、器械、塘汛、墩台、程站里数、同城文职、土司、少数民族之情况甚详。昭通设镇肇始,其地旧为乌蒙土府,禄氏所辖;古为窦甸,汉为牂牁郡。自禄氏始祖与孟获同时,栖于阿汪之后山,即今东川府所属阿汪村,或称唐时乌部仲牟因之裔,阿统其十一世焉。乌蒙始强,因号乌蒙部;宋时封阿杓为乌蒙王也。元至元置乌蒙路,明洪武改乌蒙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清雍正六年改土设流,归滇管辖,设乌蒙镇。屯兵标下中左右三营,每营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营兵九百名,三营共二千七百名。此册绘五色镇府舆图、各少数民族图、中营分布图等。
新修昭通府恩安县志稿六卷清宣统三年传抄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汪丙谦纂修。丙谦杭州府仁和县人,监生,乾隆四十年任昭通府知府。恩安为昭通府附郭县,昭通旧号乌蒙府,唐时为乌蒙部所居,元始置乌撒路,明改为昭通府,属四川布政使司,清改隶云南。是书为知府主修郭县之志,而所记兼及一郡之事,叙述则止于乾隆时,体裁散乱。
镇雄州志六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屠述濂纂修。述濂字南洲,孝感县人,乾隆四十五年任镇雄知州。镇雄为汉牂牁县地,唐宋时为乌蒙所据;元置芒部路,明升为镇雄军民府,属四川布政司,清改隶云南昭通府。镇雄旧无州志,惟知州李至纯所辑《存牍》,述濂据其《存牍》纂成此志。其书编次,自卷一至卷四分二十六门,附目十八;卷五为人物志,子目十二;卷六艺文志,子目十三。以景胜、物产、祥异入于人物,则门类乖乱,序次颠倒矣。
元江府志二卷清康熙五十一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章履成纂修。履成字人也,绍兴府会稽县人,康熙中任元江府知府。元江古名惠龙甸,又号因远,在滇之西南,其地最僻。按沿革,唐为银生节度属地,宋为和泥部所据,元为元江路,明为元江府,清初因之。境有元江,源出梁王山,因名。元江旧无郡志,《滇省全志》于元江郡亦仅寥寥数语,略而未备。此志为履成与儒学教授张凤鸣、训导陈冏伯、经历刘接武分辑纂成,共分二十七门,无大纲,纪载颇略。然其书为郡志肇端,采摭不易。此志虽系抄本,今为仅存罕有之书也。
元江州志四卷清道光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广裕纂修。广裕字石如,长白人,道光五年任元江州知州。元江自清雍正间降府为州,此志继章履成府志重修,分地理、建设、赋役、人物四纲,子目二十有八。较《章志》颇有增补,是时元江为直隶州,仅领新平一县。新平东北青龙、厂场、武垻产伏苓,为云南之最著。
永北府志二十八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陈奇典纂修。奇典福建同安县人,由贡生历官州县,乾隆二十八年升任永北知府。按沿革,永北晋时为施部所据;唐时南诏始置善巨郡,又号北方晱、威偈晱,段氏时改为成纪镇。元初置施州,寻改北胜州,后升为府,明降为州,清初为直隶州,后升为府。自升府后,未有府志,惟明万历辛丑修有《北胜州遗编》一卷。此志乃踵纂《遗编》后百余年之事,成于乾隆三十年,书凡二十七门,体裁尚为简核。
○西 藏
西藏志不分卷清乾隆间刊本,书眉有批注,未署名(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跋例目,亦不分卷帙;全书凡二十二篇,纪载止于清乾隆六年。第一篇曰事迹,西藏,古为三危,汉为羌,唐宋为吐番地,元明曰乌斯藏;后曰图伯特,又曰唐古忒。居于万山之中,为西方极胜之区;如布达拉有飞阁层楼,丽色夺目;别蚌、色拉、甘丹、桑鸢,为四大寺,拱朝于四方。藏地分为三部,曰康、曰卫、曰藏,康者为察木多一路,卫者即西藏拉萨召一带,藏者乃后藏孔什隆布一带。其地人民尊尚佛教,敬信喇嘛,所最崇信者,如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噶吗、巴沙吗纳等。其始为君者,乃额勒特莽固礼之后,马克己之子纳礼藏布,传数世至苏隆藏千布,唐以公主妻之。唐公主好善,修大小二召,并筑城于布达拉为宫室;立碑于大召前,表唐藏永好誓约。明万历时太监杨英尝至其地。清崇德七年(清未入关时年号,即明崇祯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达赖喇嘛遣使达盛京(今沈阳),约行善事,岁通贡表。第五辈达赖喇嘛入觐清世祖(顺治),勅赐金册印封为臣,领西天佛教普觉干济达赖喇嘛称号。其后蒙古古什罕自青海起兵灭藏,达赖喇嘛又化生于里塘地方,名曰噶尔藏嘉慕,康熙五十九年护归西藏。雍正元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入藏,年羹尧率兵平之。此篇记载,至乾隆六年止。第二篇曰疆圉,纪载西藏四境边界。西藏东至巴塘之南墩宁静山为界,巴塘之里塘属四川,岭西属西藏,其中叫察卡、中甸属云南。南至茹巴之怒江为界,西至阿里纳达克为界,北至准噶尔为界,东南至鲁巴,东北至娘错、潘松、泰宁界,西南至白布卡契界,西北至锅璧、准噶尔界,其所称锅璧即汉言沙漠地焉。第三篇曰山川,藏语称山曰拉。西藏东方之山,有禄马岭,山不甚高,绵长百里,四时积雪,在拉萨东亦称百巴,为山之最有名者。又有濯拉、鲁王拉、砂土拉、赛瓦合拉、瓦合一桂拉等,皆为大山。川有机楮河,即藏江,工布汪拉里河、金沙江、雅隆江等,皆在东部。南方之山,有锅噶拉,高大积雪,又有宗噶拉,亦高峻。川有春结即藏江一段,及洛巴河、怒江。西方之山,有阿里拉、甘不拉,即西昆仑山,锅噶拉、墨雨拉,皆为高耸无比。川有业党楮河,上有铁索桥,为守隘要地,又有藏布河、羊木隆海等。北方之山,有喇根拉、克里野拉等;川有彭多河最著,架铁索桥,又有皮船为渡。第四篇曰寺庙。按此篇所述寺庙,不下百数,亦未足以尽举藏地之寺庙。兹录其尤著者,有大召,在拉萨内,名曰老木即,建于唐时,坐东向西,楼高四层,上有金殿五座,栏杆殿宇,皆系铜底鎏金,宏敞壮丽,焕然夺目,宝珍奇玩,毕聚于内。小召在大召北半里许,名曰喇木契,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垂仲殿在大召东半里许,名曰噶吗霞,所居护法僧,乃喇嘛装束,仍娶妻生子。木鹿寺在大召北、小召东,楼高四层,颇壮丽广阔,为西番僧习经之所。别蚌寺为达赖喇嘛避暑之所,仍仲宁、翁结巴寺,在后藏札什隆布;撤家寺亦在札什隆布,内有撤家班禅,及红帽喇嘛之祖师。其教喇嘛年少时娶妻生子,俟有子后,不复再近室家,始登法座。多尔吉拔姆宫在羊卓白地海中,海中有山,上建寺极宏丽,似有瀛世蓬岛之像。达隆寺、热正寺、楚布寺、甘丹寺、江巴林寺,为西藏大寺,皆在昌都。第五篇曰天时,述西藏之气候,因藏地势高下不一,寒暄各异。平壤则热,高平则冷,有十里不同天之语,又晴雨靡常,风霾无定,就拉萨而论,其地冬虽寒而不凛冽,夏虽暑而不薰蒸。西藏在前藏一带气候较佳,后藏则寒热变化无常,随地势之高下所定也。第六篇曰物产,拉萨产谷属,又汉人带入菜种,有白菜、菠菜、苋菜等。工布达以牧畜牛羊为食,不艺五谷。说板多山后有金厂,产青金,昌都产黄连、麝香、熊胆。驼洛海一带,有海子盐水,产白盐。第七篇曰岁节,西藏年节,如腊月大,以元日为年小,以初二为年大,凡商民停市三天。年初九日大召内集名山寺喇嘛四万众,迎接达赖喇嘛诸佛登台,或有名呼图克图者讽诵《大藏》,以五色油面做人物龙蛇鸟兽,下设木架数层,安设灯火,周围约数万盏,自黄昏后点起,至次早始撤。以天之晴阴风雪,并灯焰之色,占一年吉凶。二月三十日布达拉悬挂大佛,六月三十日别蚌寺、色拉寺挂大佛。七月十五日,其俗遍历郊圻,观田禾,则饮一日,以庆丰年,然后刈获。七月十三日至八月初五日,遍延亲友,同浴于河。十月十五日为唐公主诞辰(文成公主生于贞观四年,卒于永隆元年,《新唐书·吐蕃列传》云:永隆元年文成公主薨,遣使者吊)。十月二十五日为宗卡巴成圣之日,十二月二十九日木鹿寺跳神逐鬼,以为驱邪。第八篇曰纪年,西藏不用天干,惟用地支、属相纪年,以十二月为一岁,以寅月为正月,仍有闰月,但其闰月不同时。纪日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配,与《时宪书》无异,推日月之蚀,亦纤毫不爽。第九篇曰风俗,所叙西藏民情习俗,以轻男重女,饮食以茶为最要,次青稞、炒面、酥油、牛羊肉等。装饰男子留发,妇女老少日以糖饴或儿茶涂面。第十篇曰衣冠,纪西藏人衣裳冠冕,多用毼氆鲁,富者亦穿绸缎布匹。第十一篇曰饮食,西藏自古不拘贵贱,饮食皆以茶为主,熬极浓,入酥油盐搅之,饮茶食糌粑或肉米,名曰土巴汤。日食不拘顿数,皆饮酒,乃青稞所酿,淡而微酸,名曰呛,亦有青稞烧酒。第十二篇曰婚嫁,记西藏婚姻,首取门户相对,男以识字者佳,女以善生理、识货价、理家务为善,婚嫁亦通媒妁之言。第十三篇曰夫妇。第十四篇曰生育。第十五篇曰丧葬。第十六篇曰医药,西藏医名厄木气,药不炮制,无饮片,皆系丸散,亦诊视而后用药。其视脉,以左手执病者右手,以右手执病者左手,一时齐脉,不分先后。病重必延喇嘛念经祈祷,巫医并用。第十七篇曰占卜,记西藏占卜之术不一,有喇嘛以纸画八卦书番字而占者,有以青稞排卦,抽五色毛线而占者,又或数素珠而占,或划地而占。第十八篇曰礼仪,记西藏礼节甚简,以卸帽于手,打半躬,垂手曲腰,以为礼也。第十九篇曰宴会,岁时令节,自郡王而庶民皆有宴客,或在于家,或于柳林中举之,而无仪式。第二十篇曰市肆,西藏贸易经营男女皆为之,通用货币,皆以银钱,每角重一钱五分,上铸藏文花纹,其名曰白丈。市肆不设铺面桌柜,均以就地摆设而货。第二十一篇曰房舍,述前后藏各处房屋,均平顶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层至六七层者。凡称大室者,中堂必雕刻彩画,装饰奢侈,不亚于庙寺堂皇者也。篇二十二曰刑法,是篇述西藏相沿有《藏律》三本,计四十一条。按此志凡二十二篇,大抵系实地测察所得,又参阅诸书有关西藏纪载汇集而成,叙述甚为翔实。但于考订取信,有欠雅正。如事迹篇所载,传闻唐三藏取经履其地,猪八戒招亲于高老庄,即为今之采里,乃吴承恩小说之言。然今求纪载西藏专志,此书最推古本矣。中央民族学院藏有抄本《西藏志》,修成于乾隆四十三年,后此志将三十年。乾隆刻本,查今存仅见此书。又此书书眉有眉批,注古今,译名之同异及笺正误讹,未详出于何人手笔。
卫藏通志十六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
按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及纂成年代。然据桐庐袁氏刻《渐西村舍丛刊》收此志,书后有朱印附记一方云:“按此书系清户部主事桂林龙松岑公继栋校刻,伊未署名,详见公文集附记,并云原本未著姓氏,疑为和琳所辑。按和琳于乾隆五十六年与将军福康尝入藏勘定边界,此志如为和琳入藏时纂成,当在乾隆末际焉。按本书首有编例一篇,称参及《史鉴类函》《西藏志》等书。其书当成于《西藏志》后,向以抄本流传。至光绪间桐庐袁氏始刊其书。其书编次为十六卷,卷一考证、卷二疆域、卷三山川、卷四程站、卷五喇嘛、卷六寺庙、卷七番目、卷八兵制、卷九镇抚、卷十钱法、卷十一贸易、卷十二条例、卷十三纪略、卷十四抚恤、卷十五部落、卷十六经典。按此志汇叙西藏事物最推详备,而所记部落事则简略,此书虽称曰通志,实非通志之编例也,其书述西藏疆域形胜,道里、山川,部落渊源,及达赖与班禅之化生世系,则采博详实。尤于西藏之山川、地点、人名、官名,详订藏语,真切译出,颇可备考。西藏之地,古分四部,曰康、曰卫、曰藏、曰阿里,而藏之名即基于藏部,故此志称曰《卫藏通志》。按西藏沿革,古为三危,汉为羌,唐、宋为吐番地。元宪宗时始于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又于四川徼外置碉门等处宣抚司。世祖时复置为乌思藏,郡邑其地,以吐蕃僧八思巴(红教之祖)为大宝法王帝师领之,后嗣世袭其号。明时复累加崇封,永乐时有红教僧宗喀巴者,别创黄教,遗嘱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二大弟子,世世以呼毕勒罕转生。呼毕勒罕者,汉言化身。达赖一世即吐蕃赞普之裔,故藏人推尊为乌斯藏王,由是乌斯藏王不传子孙,而传于转生之喇嘛。万历以后,不与明通,而归诚于清,贡献不绝,清置驻藏办事大臣镇守其地,一切政事皆由大臣会同达赖、班禅裁决。按西藏四部自光绪年间划分康地隶川滇边务大臣,民国改设西康行省。卫亦称前藏,有城三十,首府曰拉萨,达赖所驻,藏亦称后藏,有城十七,首府札什伦布,班禅所驻。阿里有城五,又有纳书克、贡巴等土司三十九族,为西羌之遗裔。
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德尼及大小呼图克图沙布咙源流一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不著撰人,此篇述西藏佛域宗派源流,兼及西藏历代大事,实为西藏之全史也。其书编次,一、达赖喇嘛源流,二、班禅额尔德尼源流,三、济咙呼图克图源流,四、第穆呼图克图源流,五、呼微阿齐图诺们罕源流,六、文结色呼图克图源流,七、俄喀济仲呼图克图源流,八、罗森巴呼图克图源流,九、布鲁克巴呼图克图源流,十、彭多所属达咙麻仓寺大呼图克图源流,十一、墨竹宫所属志工寺呼图克图源流,十二、楚尔卜寺噶尔玛巴呼图克图源流。以上佛域十二派为最著者也。下又叙大小呼图克图源流凡三十有一,其书虽名佛教源流,而书内记述喇嘛管辖寺庙之疆域人口之数,足以补中域志乘之未备也。
康藏宝鉴不分卷民国三十三年重纂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刘赞廷纂。赞廷字燮丞,东光县人。尝从军经略边疆三十余年,足迹遍于康藏之境。是书原本名《西康百家姓》,因关康藏史实,赞廷重为编纂,参考史籍,与见闻结合,并经考证,记载翔实。是书为介绍边情,沟通西南文化,其采用书籍,有历代有关康藏之奏议,及《蒙古源流》《佛教源流考》《西藏图考》《卫藏志》《西藏通览》等书,与史书之吐蕃、西蕃诸传。书前有民国三十二年仁寿戴安琴序,称此书名《康藏宝鉴》。安琴字慈霖,居康藏久,既为之序,又为之校正。是书篇目:卫藏原始、佛门纪元、禹贡黑水、厄鲁游戎、觉罗结缘、阿里、哲子雄、大吉岭、后藏、西藏名寺记略、和阗、布鲁特、克什米尔噶克、廓尔喀、爰剑、哀牢诸篇。为纂录与考察之笔记,无体例排比法度,似未竟稿,未定书名,兹名从戴安琴序。较之西藏旧志,此稿增加近代事物资料丰富。
●后 记
余初习志乘之学,始于三十五年前供职于武进文献社时。该社延宜兴沙彦楷先生主纂《武进县志》,嘱余助先生校录志稿及采摭志料,因得问业于先生习志乘学。尝问先生曰:“方志何以论优劣?”先生曰:“汝阅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所纂方志,与世之泛泛而为志乘者,相互比较,则其优劣焉可见也!”先生私淑阳湖洪亮吉方志学,论交于武进唐肯讨论志乘新例;尝总纂宜兴、江阴二志,皆未成稿而辍。主纂《武进县志》已在晚年,坚志欲纂成之。而建国初先生别有重务,修志又是告停。是后余亦调职于上海图书馆,而得整理徐家汇藏书楼方志,编成所藏方志目录一册。是时识同事常熟瞿君凤起,其家数世藏书,君精版本目录之学,尝语余曰,“目录只记书名、卷数、撰人、版本而已,若欲究厥一书一学之渊源,则惟提要。”因劝余暇时作方志提要。越二三年,余试作成方志提要二三百篇。是时,无锡朱士嘉先生为补订《中国地方志综录》,来沪阅徐家汇藏书楼方志。余素闻先生目录学贯通中西,专志于方志目录,撰成《地方志综录》,盛行于世,而有助于中外学术交流。因余景仰先生之学,同事黄岩王君育伊特为介绍余从先生问学,先生知余在撰方志提要,极为勉励,且告以编缀之法。先生曰:“吾已年近周甲,如欲撰成方志提要,非二三十年心力不可。愿汝辈勉之矣。”先生之言,似有委之以是任焉。是后余每逢假期暇日,往宁、常、锡、苏、甬、杭、嘉、湖一带,就近访书,粗衣粝饭,披星待旦,废寝忘食,艰苦阅书。历十余年阅览方志约五六千种,而选择作成《提要》者一千百数十种,亲历苦学之艰难,而悉志乘之学为深博无涯涘。
故此《提要》之作经历艰难,而所著录之书,皆为今存之志,参阅公私收藏者约有四十余家,历二十余年乃得撰成提要一千一百余种。自于中年发愤读书,至老不竭之志,而终犹有未备也。遂此数十年来,承蒙沙彦楷、张国淦、瞿宣颖、尹石公、王育伊、吴廉铭、吴静山、周予同、严育三、张寿甫、张宋■〈厂外頃內〉、之凤、朱偰,及朱士嘉、周子美、瞿凤起、胡道静、潘景郑诸师友之鼓励指教,或远道递供资料,始成初稿。而叹师友之大半寥落,曩所承蒙教导之恩者,铭感不能忘。今此稿齐鲁书社承受出版,书遇知音,问世有期。又蒙李伟国、虞信棠、陈先行三君为助校录,并相互质正,乃克订成定稿,致表感谢。
一九八三年三月
陈光贻记
稀见地方志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