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摩訶止觀貫義科

 明 天溪說 清 靈耀補定

摩訶止觀貫義科序

荊溪註解三部。均提大義。而於輔行事實尤為詳晰。但湛師著述之時多。講說之日少。故於科章殊遜劼毖聯貫之妙。後人謬稱荊溪三部必要謹遵。以念註解為講經。讀科頭為家法。甚至猜科為註。扯註為科。牽合訛蔓。祖意翻晦。昔天溪老人唯提大師義意。立科講授。文旨昭明。如日出地。彼時予有私記。未敢成書。所以冀天溪定科出耳。不圖老人即世。片言隻字俱付丙丁。哲人既逝。斯文恐湮。因於講次。綴輯前聞。參以管見。移易增損。成止觀科上下卷。詒贈後賢。尚亦小補。名貫義者。惟使止觀義理聯貫昭明。不致埋沒於註解家葛藤脚下去耳。或曰。然則是科特為智者功臣歟。答。予若講貫佛經時。亦單提契經義理示人。不能步趨智者註解。累累敘科於前。屑屑念註於後。為弘經也。敢謂佛祖功臣。庶非埋沒佛祖宗旨於後人脚跟下之罪人云耳。

  壬戌秋日嗣興天台教觀第五世比丘靈耀序於楞嚴講寺之大樹方丈

摩訶止觀貫義科上

清 天溪和尚說

    門人靈耀補定

  一總題(摩)二別文(二)

一緣起(二)

一說(二)

一標舉所聞(三)

  一未聞(止)  二正聞(智)  三不盡(雖)

二述明宗本(二)

  一徵討宗元(然)二正述宗本(二)

  一標(行)二釋(二)

一付藏宗傳(二)

一敘付法緣(二)

  一佛傳迦葉(大)二諸祖遞承(二)

  一正敘(迦)  二結數(付)

二出付法益(三)

  一標益多(諸)  二引事明(昔)  三結付意(佛)

二今家宗傳(二)

一檢宗承(四)

一章安所承(三)

  一所說法門(此)  二現世化道(智)  三證入品位(位)

二智者所承(智)  三南岳所承(南)四北齊所承(二)

  一正敘(文)  二簡明(疑)

二述傳觀(三)

一正述傳觀(三)

  一舉示(天)  二列名(一)三釋相(二)

一略說(三)

  一出旨(皆)  二明相(漸)  三結意(為)

二廣說(三)

一漸次觀相(三)

  一結上標起(略)  二釋明觀相(先)  三結成止觀(是)

二不定觀相(二)

一觀相(三)

  一不定法(不)  二不定觀(或事)  三不定名(或息)

二辨差(二)

  一不定與漸次辨(二)二二觀與圓頓辨(二)

  一問(疑此)  二答(然然)

三圓頓觀相(三)

  一正示(圖)二詳明(三)

  一詳初緣句(繫)  二詳造境句(一色)  三詳無不句(無苦)

三結顯(法)

  二引證勸信○  三示知文意○

  二結(已)

二正說○

○二引證勸信(二)

一引證(二)

一正證圓觀(三)

  一揀示(漸)二正明(二)

一如來分別為說(三)

  一引經(如)二釋明(二)

  一開章(此)二隨釋(六)

一聞圓法(三)

  一標(云)二釋(二)

  一聞一念圓常(聞)  二例諸法皆具(聞)

三結(是)

二起圓信(云)  三立圓行(云)  四佳圓位(云)五圓自在莊嚴(二)

  一徵起(云)二釋相(三)

一法明(三)

  一標(彼)  二釋(或)  三結(是)

二譬解  三合顯(菩)

六圓建立眾生(三)

  一標(云)二釋(三)

  一法(或)  二譬(故)  三合(菩)

三結(是)

三結況(初)

二聞者恩大難酬(如)

三例餘(一經)

二重證三種(二)

  一請(疑)二證(二)

  一示引略(然)二正引文(二)

一一經具證三觀(四)

  一淨明三義  二大品三義  三法華三義  四涅槃三義

二一經單證一觀(三)

  一無量義證漸(無)  二六種經證圓(華)  三華嚴證不定(華)

二勸信○

○二勸信(三)

  一舉示能證(上)  二出指所證(過)  三結明定信(如)

○三示知文意(三)

  一標指(既)二示明(二)

  一正出三文(次)二示三文意(二)

  一示說文意(雖)二問答說意

  一以默難說(疑)二責徧示正(二)

  一責偏(然)二示正(二)

一對默示說(四)

  一教法通別皆可說(大)  二諦理真俗皆可說(大)  三行事說默皆是道(淨)  四示人人法皆能示(法)

二明說示人(三)

  一原說教意(若)  二明示文意(大)  三出三文旨(若)

  三結成(為)

○二正說(五)

一開章(二)

  一標列(合)  二出意(十)

二生起(三)

  一示意(生)二釋義(二)

  一通論(至)二別論(二)

  一釋名(別)  二明相(所)

  三結成(秪)

三分別(二)

  一示意(分)二正分(二)

  一徵列(今)  二答釋(初)

四料簡(四)

  一簡今是一頓(問)二簡皆是顯觀(二)

  一正簡觀顯不觀秘(問)二任論有得有不得(二)

  一問二答(二)

  一立(答)二釋(二)

  一明教得不得(教)  二明觀得不得(若)

三簡皆是大乘(二)

  一簡初後二深(問)二簡初後俱淺(二)

  一簡小非三觀(問)  二簡小非是漸(問)

四簡文門並實(二)

  一問二答(二)

  一直示(答)二轉明(二)

  一文是其門(眾)  二文門並實(文)

  五解釋○

○五解釋(二)

  一牒示(解)二正釋(十)

一大意(二)

  一牒章(初)二釋明(三)

  一示意標門(蠧)二生起因緣(二)

  一正明(云)  二對廣(生)

三隨章解釋(五)

一發大心(三)

  一標章(就)二釋明(三)

  一方言(菩)二簡非(二)

一簡非心(二)

  一標示(今)二釋明(三)

一列心道非相(三)

  一舉數(略)  二列相(若其)三結示(三)

  一結略數(若心)  二明開合(或)  三示舉端(舉)

二出濁心起相(三)

  一法(或先)  二譬  三合(集)

三簡起心濁相(二)

一約苦諦升沉世間簡(二)

  二約苦諦二雙法簡(又)  二舉集等六雙法例(有)

二約諦智曲拙灰近簡(又)

二發是心(二)

一止非觀是(二)

  一正明(若)  二結位(初)

二感應發心(二)

  一問二答(二)

一正出感應道交發心(三)

  一正示(答)  二釋明(如)  三結顯(動)

二示明經論此觀感應(二)

一示感應意(二)

一正示隨悉五復(二)

  一禪經四隨(禪)二智論悉復(二)

  一四悉(智)  二五復(更)

二隨出五緣與同(二)

  一舉示(此)二釋明(三)

  一示意(若)  二引釋(論)  三結成(故)

二會意義同(二)

  一標示(然)二會同(二)

一會五緣同經論(二)

一正會同(二)

一五緣與隨悉意義同(二)

一意同(二)

  一會通(四)  二結示(當)

二義同(二)

  一出經論(隨)  二正會通(又)

二五緣與五復意義同(二)

  一會通(又)  二結示(所)

二明成顯(二)

  一出感應(又)二明相成(二)

  一略出(或)  二結廣(如)

  三結觀名(還)

二會十廣同五略(又)

三顯是○

三結示○

二修大行○  三感大果○  四裂大網○  五歸大處○

二釋名○  三體相○  四攝法○  五偏圓○  六方便○  七正觀○  八果報(如上)  九起教(如上)  十旨歸(如上)

○三顯是(二)

  一標列(顯)二釋明(三)

一約四諦顯是(二)

一分四種四諦(二)

  一標列(四)二釋明(二)

一大經總別說(二)

一總說名四四諦(二)

一明四四諦(四)

  一生滅四諦  二無生四諦三無量四諦(四)

  一苦無量相(無)  二集無量相(又集)  三道無量相(又道)  四滅無量相(又滅)

四無作四諦

二以諦對土(若以)

二別說名四因緣

  一舉總標別(又總)  二別說因緣(苦)  三引明四種(故)

二中論總別說(二)

一正明(二)

一總說四四諦(二)

  一正示(又偈)  二重解(又解)

二別說四因緣(二)

  一會前後法(又偈)  二指前後文(故)

  二結示

二明依諦發心○

二約四弘顯是○  三約六即顯是○

○二明依諦發心(二)

  一指上四四諦竟(已)二正明依諦發心(二)

一列章(二)

  一正列(諸)  二指廣(略)

二解釋(二)

一正釋發相(二)

一詳釋四章(四)

一推理發心(三)

  一總標(推)二別釋(四)

  一推生滅理發心(法)  二推無生理發心(推)  三推無量理發心  四推無作理發心

三示意(二)

  一正示(若)  二例下(下)

二觀相發心(二)

  一標牒(觀云)二釋明(四)

  一觀劣應相好發心(若見)  二觀勝應相好發心  三觀報佛相好發心  四觀法佛相好發心

三見通發心(二)

  一標牒(觀云)二釋明(四)

  一見劣應神變發心(若見)  二見勝應神變發心  三見報佛神變發心  四見法佛神變發心

四聞法發心(二)

  一標(云)二釋(三)

  一明聞法所從(或從)二出聞法起解(二)

一聞一眾解(二)

一從教四聞(四)

  一聞生滅四解(聞)  二聞無生四解(若聞)  三聞無量四解  四聞無作四解

二得意一聞(若得)

二約偈重說(二)

  一標示(夫)二正說(四)

  一生滅四解是緣生意(若言)  二無生四解是即空意(若因)  三無量四解是即假意(若謂)  四無作四解是即中意(若謂)

三結聞法發心(當)

二略指餘六(此)

二以觀結成○

○二以觀結成(二)

  一標示(上)二正明(二)

一結成推理(二)

一結觀(二)

一推分四理(二)

  一問起(然)二答明(二)

一分一二三四(二)

一四種苦集(二)

  一迷有輕重即離(說)二理有一二三四(二)

  一示明(約界)  二正分(若)

二四種道滅(二)

  一解有巧拙即離(法)二理有一二三四(二)

  一示明(約界此略)  二正分(界)

二釋輕重諸相(二)

  一總徵(所)二別釋(二)

一淺深輕重相(二)

一正釋輕重(二)

  一正滅無量意(事)  二無生無作意(若體)

二例明五法(麁)

二更互輕重相(或云)

二用結三觀(二)

一結觀法(三)

  一示意(如)  二正結(若)  三重誡(皆)

二結發心(若見)

二料簡(三)

  一簡苦集(問)  二簡道滅(問)  三簡法性(問)

  二例明餘九(若見)

○二四弘顯是(四)

  一標示(中)二分別(二)

  一正分(又是上)  二示意(如)

三釋明(三)

一正釋(四)

一生滅四弘(二)

一明四弘相(三)

  一標緣生諦境(夫)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諦境(此)  二起誓所由(經)  三正發弘誓(是)

三結雙非發心(以)

二點權是意(顯顯)

二無生四弘(二)

一明四弘相(三)

一標即空諦境(三)

  一標示(次)  二釋明(妄)  三斷定(凡)

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諦境(二)

  一正示(思)  二釋明(集)

二起誓所由(經)  三正發弘誓(但)

三結雙非發心(以)

二點權是意(顯顯)

三無量四弘(二)

一明四弘相(三)

  一標即假諦境(秪)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諦境(三)

  一示心為迷解本(假)二釋四諦無量相(二)

  一總明(謂)二別釋(二)

一迷十界苦集(二)

  一總示(三)二別明(二)

  一十界集相(謂)  二十界苦相(如)

二解四種道滅(三)

  一標(還)二釋(二)

  一四種道相(所)  二四種滅相(是)

三結(分)

三結諸法從心生(分)

二起誓所由(二)

  一示心無量(觀)  二正出所由(九)

三正發弘誓(雖)

三結雙非發心(是)

二點權是意(顯)

四無作四弘○

二簡顯○  三結觀○

四結勸○

○四無作四弘(二)

一正明無作(三)

一示即中諦境(三)

  一標一心三觀(次)  二釋三觀所以(云)三出三觀圓妙(二)

一正釋三法圓妙(二)

一己一念心三法圓妙(三)

  一法當  二譬  三合(此)

二生心佛心三法圓妙(二)

一諸生心(二)

  一舉類(非但)  二正明(當)

二一切法(二)

  一舉類(一心)  二正明(當)

二釋明語偏意圓(二)

  一正明(若爾)  二誡示(勿)

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諦境(若得)  二起誓所由(眾)  三正發弘誓(是)

三結雙非發心(故)

二會顯實是(前)

○二簡顯(二)

  一問二答(二)

一明簡顯(二)

一權實顯是(二)

  一體權(答)二識實(二)

  一正明(若)  二結示(權)

二唯明一是(二)

一正顯一是(四)

  一一大事因緣是(又)  二不思議是(又)  三無作是(又)四破隨發心是(二)

  一引經(又)二明是(二)

  一出本經意(如)  二例合前三(若)

二廣簡一是(前三)

二出發心(三)

  一正示(若)二喻明(二)

  一五喻初心體勝(譬)  二五喻初心力大(此)

三結功(雖)

○三結觀(二)

  一正結(若)  二會通(止)

○四結勸(三)

一結益(二)

一寶梁生善德(二)

一引經(二)

  一明不能受供(寶)二明能受供者(二)

  一小乘極果(一)  二大乘初心(比)

  二況明(當)

二密藏滅惡功(三)

一引經(三)

  一明犯處(又)  二出解法(若能)  三結滅相(如是)

二釋明(此)  三況勝(初)

  二正勸(行)  三簡明(問)

○三六即顯是(三)

一示意(二)

  一問(約)二答(二)

  一六即圓成(答)二須知六即(三)

  一正示(若能)  二列名(謂)  三顯功(此)

二釋相(三)

一示明(六)

一理即是(二)

一正明(理)

  一出理即未聞(名)  二明今聞名字(或)

二結觀(亦)

二名字是(二)

一正明(二)

  一出理即未聞(名)  二明今聞名字(或)

二結觀(亦)

三觀行是(二)

一正明(二)

  一出徒說不行(觀)二明說行相應(二)

  一示(必)二釋(二)

  一華首但行不說(華)  二今觀說行相應(此)

二結觀(亦)

四相似是(二)

  一正明(相)  二結觀(圓)

五分真是(二)

  一正明(究)  二結觀(亦)

六究竟是(二)

  一正明(分)  二結觀(亦)

  二喻顯(總)  三合結

三簡顯○

○三簡顯(二)

一簡五心六即(二)

  一問二答(二)

  一示明(答)二會通(二)

  一以彼名會六即(會)二以彼名名圓位(二)

  一竪明(又用)  二橫具(又從)

二簡圓說六即(二)

  一問二答(二)

  一正明(答)  二釋疑(當)

○三結示(三)

  一緒文(然)  二出意(故)  三結責(末)

○二修大行(二)

  一牒因緣(二)二釋行相(二)

  一總示(夫)二別明(三)

  一標列(行)二釋明(三)

  一釋通名(通)二示別相(四)

一常坐三昧(二)

  一出名(二)二釋相(二)

  一開章(今)二正釋(二)

一方法(二)

  一列(方)二釋(三)

一身開遮(三)

  一示(身)  二釋(或可)  三結(所)

二口說默(二)

一明說(三)

  一示說意(口)二重釋明(二)

一稱佛成机(二)

  一舉喻(所)  二合明(行)

二稱佛排障(二)

  一舉喻(如)  二合明(行)

  三誡親師(若)

二明嘿(誦)

三意止觀(二)

  一略示意(意)二引經明(二)

一正明(二)

一正觀法界(二)

一聞真法(二)

  一正聞法界(信)  二例聞異名(此)

二修妙觀(二)

一觀佛法界(二)

  一觀十號(能)二觀真身(三)

  一正觀法身(觀)  二見佛身相(增)  三聞說實義(聞)

二觀三道法界(二)

一直觀三道(三)

  一眾生法界(觀)  二煩惱法界(觀)  三惡業法界(觀)

二以法印結(法)

二歷觀一切(以)

二指文(上)

  二勸修○

二常行三昧○  三半行半坐三昧○  四非行非坐三昧○

三出異同○

三料簡○

○三勸修(三)

  一釋名(勸)二正勸(三)

一引聞者德本勸(二)

  一出聞者德本(法)  二證德本深厚(當)

二引修者功德勸(若)  三引三輩所獲勸(善)

三指經(此)

○二常行三昧(二)

  一標章(二)二釋相(二)

一方法(三)

  一列方法(方)二出名處(二)

  一三昧名義(此)二三昧住處(二)

  一引偈(十)  二釋明(住)

三釋觀相(三)

一身開遮(二)

  一標(身)二釋(二)

一修三昧緣(二)

  一遮外緣(行)二開內緣(四)

  一嚴道場(嚴)  二立期限(唯)  三親知識(須)  四要期願(須)

二生三昧法(二)

一正示(二)

  一開四法(起)  二遮四法(終)

二偈明(婆)

二口說默(口)三意止觀(二)

一本經(三)

  一標示念佛(意)二正修三昧(三)

  一示所觀相(云)二出能觀觀(三)

一空觀(二)

  一推心色都晝(又)  二明得見亦絕(不用)

二假觀(二)

  一喻明念佛(如)  二在定見佛(欲)

三中觀(自)

三引偈發明(偈)

三結成佛印(四)

二娑沙(二)

  一正說(婆)  二偈明(偈)

  二勸修○

○二勸修(三)

一舉功德以勸(二)

  一第一三昧(勸)  二能生如來(此)

二校功德殊勝(二)

  一出能校(碎)二出正校量(二)

一顯修持勝德(二)

  一明四番功德(不如)  二出眾多益事(婆)

二出隨喜復勝(若聞)

  三責不修之失(若不)

○半行半坐三昧(三)

  一總示(三)二別明(二)

一方等三昧(二)

一方法(三)

一身開遮(三)

  一夢王求許(方)二施為方法(三)

  一羅列壇儀(於)  二一食具足(須)  三請明律師(別)

三要期人數(要)

二口說默(口)三意止觀(二)

  一出經意(意)二釋觀法(二)

一正觀中道正空(二)

一正明(二)

  一諸法空觀(經)  二空平等觀(無)

二引同(此)

二歷觀尊容道具(二)

  一標示(以)  二歷觀(方)

二勸修(三)

  一出三昧勝(勸)  二以得寶勸(世)  三校量顯勝(若)

  二法華三昧○

三結責(誰)

○二法華三昧(二)

  一標章(約)二釋相(二)

一方法(三)

  一身開遮(身)  二口說默(身)三意止觀(三)

  一出二經觀法(意)二辨二經行意(三)

  一正示(二)二辨明(三)

  一明經互出(安)  二得名所由(南)三出觀正意(二)

  一修時二法(特)  二證時兩捨(妙)

  三結顯(若)

三明歷文修觀(今)

二勸修(三)

一得諸功德(二)

  一舉德(勸)  二正勸(應)

二能辨大事(念)  三即為見佛(能)

○四非行非坐三昧(二)

一釋名(二)

一示三種名(三)

  一今立(四)  二引同(而)  三結示(雖)

二釋三種名(二)

一正釋覺意(二)

  一略釋(今)二廣釋(三)

  一標意為法源(諸)二釋觀意所由(二)

  一斥隨倒非覺(對)二出覺意正法(二)

  一照知三名一性(覺)  二照知非名非性(若知)

  三結立名正意(若觀)

  二二名準知(隨)

二明相(三)

  一開章(就)二正釋(四)

一約諸經修三昧(二)

  一明攝多法(諸)二依經示相(二)

一正出請觀音法(二)

  一標(且)二釋(三)

一列方法(三)

  一示方法(於)  二明用與(午)  三教增益(若)

二釋觀用(二)

一釋數息觀慧(三)

  一牒問(經)二釋觀(二)

  一引經指巳(大)二隨文觀法(二)

一五陰性空(二)

  一正觀色陰(地)  二例明四陰(觀)

二因緣如幻(觀)

  三觀修(一)

二釋三呪功用(二)

  一三呪別破三障(消)二六字通對三障(二)

  一略對六道(六)  二廣破二十五有(廣)

三結行位(此)

  二類明諸大乘經(諸)

  二約諸善修三昧○  三約諸惡修三昧○  四約諸無記修三昧○

三結觀(復次)

○二約諸善修三昧(二)

  一標列(二)二解釋(二)

一分別四運(三)

  一正示(初)二簡明(二)

一簡已未叵觀(二)

  一問二答(二)

一未念可觀(三)

  一標示(答)二釋明(二)

  一舉喻(如)  二合明(心)

三結示(是)

二念已可觀(三)

  一標示(念)二釋明(二)

  一舉喻(如)  二合明(念)

三結示(是)

二簡三世無心(二)

  一問二答(二)

  一總斥(答)二釋明(三)

  一辨明(若遇)  二正示(當)  三結責(若)

  三勸觀(行)

二歷善修觀(三)

  一標示(次)二釋明(二)

一正歷六度(六)

一歷檀修善(三)

一約十二事共論檀(三)

  一標示(若有)二釋明(二)

一觀捨六受行檀(二)

一觀色受想行檀(三)

一即空行檀(二)

一釋明(二)

一正觀色受(二)

一釋(二)

  一所觀色受空(初)  二能觀色者空(又)

二證(所)

二例明五受(乃)

二結示(是)

二即假行檀(二)

初正觀(二)

  一因緣生識(眼根)二所生十界(四)

  一六趣(眼識)  二二乘(觀四)三菩薩(二)

  一標明(觀已)二徵釋(三)

  一正釋(所)  二引證(金)  三結示(直)

  四佛(又)

  二結示(如)

三即中行檀(若)

二例五受行檀(觀)

二觀運六作行檀(二)

  一標(次)二釋(二)

一正觀行作檀(三)

  一觀空行作(觀)  二觀假行作(而)  三觀中行作(又)

二例觀五作檀(住)

三證成(故)

二約一一事各論六○

二歷尸修善○  三歷忍修善○  四歷進修善○  五歷禪修善○  六歷智修善○

二例歷諸善(約)

三料簡○

○二約一一事各論六(二)

  一標示(前)二釋明(二)

一正從行時觀六度(二)

一明行時三觀(三)

  一行度定相(行)  二觀於定心(又)三復觀觀心(二)

  一正觀(行)  二證明(大)

二出三觀成相(二)

  一具三三昧(如)  二成波羅密(又)

  二例歷十一事觀六度(若)

○二歷尸善修(二)

  一斥十二事戒(次)二修十二理尸(三)

  一標示(若)二釋明(二)

一正約色觀(二)

一正觀六度(二)

一戒度(三)

  一即空觀(謂)  二即假觀(能)  三即中觀(心)

二五度(色)

二三觀成相(二)

  一具三三昧  二成波羅密(何)

  二例觀十一(觀)

三引證(法)

○三歷忍善修(二)

  一示明(次)  二正觀(無)

○四歷進善修(二)

  一示有別體(次)二今觀別體(二)

  一立法(今)二示明(二)

  一斥事善(晝)  三正觀察(今觀)

○五歷禪善修(三)

  一斥事(次)  二正觀(觀)  三出意(論)

○六歷智善修(二)

  一標示(次)  二正觀(今)

○三料簡(二)

  一問二答(三)

  一相成(答)  二相攝(又)  三相即(又)

○三歷諸惡修三昧(二)

一論明善惡(三)

  一標示(三)二釋明(二)

  一六道善惡(人)二四教善惡(四)

  一藏(二)  二通(三)  三別(別)  四圓(唯)

  三結示(如)

二就惡修觀(二)

  一標示(今)二正明(三)

一明人都蔽惡(二)

一正明(二)

  一明純惡(前)  二明偏蔽(縱)

一結示(出)

二示惡可修觀(二)

一凡夫於惡修道(三)

  一標示(凡)  二正明(如)  三結顯(若)

二聖人於惡顯道(二)

  一正示(又)  二證明(譬)

三正於惡修觀(二)

一正明六蔽(二)

一觀貪瞋二蔽(二)

一貪蔽(三)

一明觀境(三)

  一法(若)  二喻(譬)  三合(於)

二正修觀(二)

  一標(云)二釋(三)

一觀空(二)

  一出心四相(若)二用觀推察(二)

一觀盛起(二)

一正觀相(二)

一未貪四句觀欲貪欲生(三)

  一正觀(為)二推檢(四)

  一未貪欲滅欲貪生(若)  二未貪欲不滅欲貪生(未)  三未貪欲雙亦欲貪生(若)  四未貪欲雙非欲貪生(若)

三結示(如)

二欲貪四句觀未貪欲滅(二)

  一標示(還)二觀檢(二)

  一四句正觀(欲)  二推檢例明(亦)

二結觀成(觀)

二觀恒起(若)

  二觀假(又)  三觀中(如)

三結位次(二)

  一正結貪觀(常)  二例明一切(於)

  二瞋蔽○

二例明餘四蔽(觀)

二例歷一切(及)

○二瞋蔽(三)

  一示境(次)二正觀(二)

  一正觀空相(觀四)  二假中例明(觀瞋)

三結成(是)

○四約無記修三昧(三)

  一釋觀名(四)二釋觀法(三)

  一示明(所)二正觀(二)

一正觀空相(二)

  一約與善惡異推空(觀)  二歷十二事推空(又歷)

二點示假中(又無)

三結名(又無)

三結成相(於)

○三結異同(三)

  一標示(復)二釋明(三)

  一助道發不發(但)  二事法必理觀(若但)  三用心間不間(若事)

三結顯(方)

○三料簡(三)

一簡勸修有無(二)

  一問二答(三)

  一直示不勸修蔽(答)二引明修蔽甚失(三)

  一標示(淮)二釋明(二)

一自行教他之失(二)

  一自行失(其)  二教他失(不)

二師弟說行之過(二)

二弟子浪行之過(二)

一舉示二種妖怪(二)

  一法滅妖怪(盲)  二時代妖怪(史)

二正出浪行過患(三)

  一牒示(此)二釋明(三)

  一法(何)  二喻(譬)  二合(彼)

三結示(既)

二其師謬教之過(二)

  一總示(其)二別明(二)

一不達佛意之過(二)

一責其偏行(二)

  二正明(其)二結示(二)

一佛具二說云何呵善就惡(二)

一正明(二)

一說惡是道(三)

  一法(佛)  二喻(譬)  三合(佛)

二說善是道(若)

二結責(佛)

二汝無難拘云何純行惡道(三)

  一正責(復)  二引明(故)  三結責(汝)

二難其偏行(復)

二不知人根之過(二)

一責其偏行(二)

一示責(三)

  一正責(又)  二引明(淨)  三結責(自)

二示擯(若)

二檢其偏行(二)

  一正檢偏行汙損(復)  二騐知違心愧語(難)

  三結非(亦)

三結示修蔽當誡(所)

  二簡行法多種○  三簡惡法乖理○

○二簡行法多種(二)

  一問二答(二)

一責問(二)

  一舉喻(答)  二正責(若)

二正明(二)

  一標示(煩)二釋明(二)

一為一人四悉說(二)

  一標(云)二釋(二)

  一正明(若)  二結責(祗)

二為多人四悉說(二)

  一標(若)二釋(二)

一四悉具四三昧(二)

  一初悉四三昧(一)  二餘三悉例明(餘)

二四三昧具四悉(二)

  一標(又)二釋(二)

  一一行四悉(若)  二三行例明(餘)

○三簡惡法乖理(二)

  一問二答(三)

一正示(二)

一示義(三)

  一標列(答)二釋明(四)

  一根利無遮(初)  二根利有遮(次)  三根鈍無遮(次)  四根鈍有遮(後)

三結顯(以)

二合經(大)

二引證(又)  三結示(應)

○三感大果(三)

  一牒因緣(第)二釋觀相(二)

  一正明(若)  二指廣(此)

三簡報法(問)

○四裂大網(二)

  一牒因緣(第)二釋觀相(二)

一正釋(二)

  一自行裂網(若人)  二化他裂網(若欲)

二指廣(此)

○五歸大處(二)

  一牒因緣(第)二釋觀相(三)

  一示意(夫)二正釋(三)

  一示旨歸得意(旨)二正論明旨歸(二)

  一略示(旨)二廣明(二)

  一標(今)二釋(二)

一旨歸入三德(二)

一總相(二)

一正明(三)

  一自他同歸法身(諸)  二自他同歸般若(又)  三自他同歸解脫(又)

二引示(大)

二別相(三)

  一標別二釋(三)

  一三身三德(身)  二三智三德(般)  三三脫三德(解)

三結(以)

二三德不思議(二)

一正示三德(二)

一略出二法(二)

一三德非一異相(二)

  一標徵(復)二釋相(三)

一三身非一異相(三)

  一總出(若)  二別明(住)  三結示(達)

二三智非一異相(三)

  一總出(若)  二別明(方)  三結示(若)

三三脫非一異相(三)

  一總出(若)  二別明(道)  三結示(達)

二三德非新故相(三)

  一標徵(後)二釋明(二)

一總相(二)

  一釋明新故(三)  二出新故相(非)  三自他同歸(若)

二別相(三)

  一無明非新非故(又)  二取相何新何故(取)  三無知非斷非故(無)

  三結示(若達)

  二例明餘法(縱)

二重明旨歸(復)

  三結旨歸離明○

三指廣(至)

○三結旨歸離名(三)

  一舉示(旨)  二正離(不)  三結顯(當)

○大章二釋名(二)

  一徵起(第)二答釋(二)

  一列章(略)二釋明(四)

一相待(三)

  一標(一)二釋(二)

一止三義(二)

  一列(息)二釋(三)

  一止息止  二停止止三對不止止(二)

  一標示(對)二釋明(二)

  一出上通約智斷論(何)  二今明別約諦理論(今)

二觀三義(二)

  一列(觀)二釋(三)

  一貫穿觀  二觀達觀三對不觀觀(二)

  一標示(對)二釋明(二)

  一出上通約智斷論(上)  二明今別約諦理論(今)

三結(是)

二絕待(二)

  一標示(二)二釋明(二)

一破前相待止觀(二)

  一列(先)二釋(二)

一橫破(二)

  一出墮四句(若)  二示明可破(故)

二竪破(二)

  一出待對生(又)  二示明可破(皆)

二明今絕待止觀(三)

一示止觀絕相(二)

  一示明絕法(今)  二顯出絕相(待)

二出絕待觀名(二)

  一示絕待觀名(滅)二出絕待觀名(三)

  一出止觀名字(絕)  二顯名字性離(此)  三結絕待觀名(是字)

三明絕待證入(三)

  一責世不絕(世)二明今證絕(二)

  一正示(若)  二證成(故)

三結無濫失(若)

  三會異○  四通三德○

○三會異(二)

一止觀會異名(二)

  一出三名(三)二會異名(三)

一正會(二)

  一會止(諸)  二會觀(餘)

二釋明(所)  三結示(若)

  二止觀自相會(又)

○四通三德(三)

一對明(二)

一直明義對(二)

  一徵(四)  二釋(為)

二重出意對(二)

  一徵(諸)  二釋(大論)

二正通(二)

一止觀通三德(二)

一共各會通三德(二)

一二字通三德(三)

一二字共通三德(二)

一正通(二)

  一智斷捨三德(若)  二他那等三德(又)

二簡明(二)

  一問二答(三)

  一正示(答)  二引明(又)  三結顯(是)

二二字各通三德(二)

  一標示(復)二正通(二)

  一以三止通(如)  二以三觀通(貫)

  三二字合通三德(復)

二三德通二字(二)

  一標示(復)二正通(二)

  一共通(三)  二各通(三)

二直下信入秘藏(二)

  一直信秘藏(若)二舉偏況圓(二)

一正舉(二)

  一偏舉(而)  二圓舉(涅)

二結況(偏)

二止觀通諸名(二)

  一通諸異名(止)  二通諸三名(又)

  三料簡○

○三料簡(三)

一簡縱橫不縱橫義(二)

  一問二答(二)

一眾釋縱橫義(二)

一釋(二)

一小乘師縱橫(三)

  一橫義(答)  二縱義(又)  三別異義(若)

二大乘師縱橫(三)

  一縱義(諸)  二橫義(又)  三別異義(又)

  二結(眾)

二今不縱橫義(二)

一釋(二)

  一理藏不縱橫(今)  二因行不縱橫(身)  三字用不縱橫(即)

二結(真)

二簡三德四德意(二)

  一問二答(二)

一示通別解(二)

  一通二解(答)  二別二解(若)

二出頓漸義(是)

三簡三道四倒至極(二)

  一問二答(二)

  一總例(答)  二別明(何)

○大章三體相(三)

  一來意(第)  二開章(一)三正釋(二)

  一用釋意(夫)二釋體相(四)

一用教相顯(二)

一用相簡(二)

  一示意(教)二正簡(三)

  一簡凡夫止觀(若凡)  二簡二乘止觀(若二)三簡次第止觀(三)

一出次第相(二)

一三止相(二)

一出三止名(三)

  一標列(巧)二釋明(三)

  一體真止(一)  二方便隨緣止(二)  三息二邊分別止(三)

三出意(此)

二參詳同異(三)

  一標示(詳)二參詳(二)

  一詳名似同(同)二詳相永異(二)

  一出諦相(其)二論成具(三)

  一標(前)二釋(三)

  一前三成體真體真具前三(何)  二前三成隨緣隨緣具前三(若)  三前三成息二息二具前三(息)

三結(故)

三簡非(亦)

  二三觀相○

二明次第意(此依)  三簡非今用(此則)

二正顯體○

二用眼智顯○  三用境界顯○  四用得失顯○

○二三觀相(二)

一列三觀名(三)

  一列名(次)二釋相(三)

一從假入空二諦觀(三)

一釋明(二)

一由假會真二諦(二)

  一正示(所)  二復明(又)

二破用合論二諦(又俗)

二分判(又分)三料簡(四)

一簡下二受名(二)

  一第二從勝(問)  二第三從用(問)

二簡前二入諦(問)三簡俗法稱諦(二)

  一正明俗諦(問)二隨簡餘義(三)

  一俱涅槃義(問)  二俱無漏義(問)  三俱無生義(問)

  四簡破假入空(問)

二從空入假平等觀(二)

  一由真出假平等(從)二破用合論平等(二)

  一正示(前)二譬明(二)

  一明前觀不能用假(今)  二明後觀能用於假(若)

三中道第一義諦觀(二)

  一雙遮二諦入中(中)  二雙照二諦入中(又)

  三料簡○

二參詳同異○

○一料簡(二)

  一問二答(二)

  一正明定慧偏多不能見性(答)二重簡偏空慧眼不得見性(二)

  一問二答(三)

  一示次第眼不見(答)  二出圓慧眼能見(所)三明前二眼不見(三)

  一經譬(故)二釋明(二)

  一觀釋(乾)  二教釋(又)

三結責(二)

○二參詳同異(二)

  一標示(此)二參詳(二)

  一詳名示同(同)二詳相永異(二)

  一出諦相(其)二論成具(二)

  一總示(又)二別明(三)

  一前三成空空具前三(所)  二前三成假假具前三(從)  三前三成中中具前三(中)

○二顯體相(二)

一正約三一一心顯體(二)

一明相(二)

  一止三一一三(圓)  二觀三一一三(以)

二顯體(三)

  一正示(不)二引明(二)

  一中論(故)二金剛(三)

  一引(又)  二釋(若眼)  三結(眼)

  三結成(若見)

二總前諸義一心顯體(三)

  一標明(何)二體顯(二)

一體次第止觀(二)

  一三止一心相(其)  二三觀一心相(體)

二體相待止觀(二)

  一三止一心相(體)  二三觀一心相(又)

三結示(三)

  一結在一心(如)  二釋出所以(不)  三顯示圓相(相)

○二用眼智顯(二)

  一示意(二)二釋明(二)

一出次第眼智(二)

一正釋(三)

  一標示(今)二釋明(二)

一三止成三眼顯體(三)

  一止眼得真體(眼)  二止眼得俗體(若)  三止眼得中體(若)

二三觀成三智顯體(三)

  一觀智得真體(三)  二觀智得俗體(若)  三觀智得中體(若)

  三結成(是)

二分別(二)

  一問二答(二)

一分慧眼真智(三)

  一標(答)二釋(二)

  一約教分(凡)  二約行分(復)

三結(然)

二例二眼二智(此)

二顯一心眼智(三)

  一示不分知見(若一)二正眼智顯體(三)

  一示眼智一意(若閱)二釋一法眼智(三)

  一標舉具攝(佛)二引經證觀(二)

一正引(二)

一佛智具三智(二)

  一引示(大)  二點明(問)

二佛眼具五眼(二)

  一引示(金)  二點明(雖)

二釋明(三)

一釋五眼一用(二)

  一正釋(所)  二結示(當)

二釋三智一心(二)

  一正釋(佛)  二結示(故言)

三會顯一心(故知)

三結眼智顯體(今)

三結說本觀心(如)

○三用境界顯(三)

  一示意(三)  二標章(就)三釋明(二)

一明說境意(二)

  一示諦理不可說(經)二明為緣可說(二)

  一立意標章(若)二隨章解說(二)

一本說(二)

一正明(二)

一赴緣三說(二)

一正說三諦(三)

一隨情說三諦(三)

  一標示(云)二釋明(二)

一喻明(二)

  一說者順情如乳(如)  二諸盲不了而諍(雖)

二法合(二)

  一說者隨情示諦(凡)二聞者不了而諍(三)

  一明凡情不了(雖聞)二出諸家各執(二)

  一正出執異(所)  二引古責今(經)

三結皆未識諦(如)

三結示(若)

二隨情智說三諦(三)

  一分示(隨)二釋明(二)

  一徵(若)二釋(二)

  一正釋(此)  二類明(如)

  三結成(情)

三隨智說三諦(三)

  一標(隨)二釋(二)

一正示(二)

  一明唯智所照(三)  二出言思路絕(言)

二提喻(如)

三結(如)

二引經顯成(二)

  一標示(今)二正明(二)

一引二諦文(三)

  一隨情二諦(若)  二隨情智二諦(若)  三隨智二諦(若)

二顯成三諦(二)

  一正例(二)  二釋疑(疑)

  二每說四悉○

二結示(若知)

二私錄

二境智離合○

○二每說四悉(三)

  一標示(又)二釋明(二)

一隨情具四(二)

一正釋(四)

  一出世界(隨)  二為人(夫)  三對治(夫)  四第一義(夫)

二證明(二)

  一經證(故)二釋明(二)

  一直釋(何)二重釋(二)

  一徵(何)二釋(二)

一性善行惡(二)

  一示(若)  二釋(如)

二憶想第一義(種)

二例明二法(隨)

三結成(是)

○二境智離合(二)

一境智離合(三)

  一牒列(二)二釋明(四)

一諦離合(二)

  一標示(眾)二辨明(二)

一三二一諦離合相(四)

一藏二諦三諦離合相(二)

一出諦相(二)

一二諦(三)

  一標(三)二釋(二)

  一俗(菩)  二真(後)

三結(前)

二三諦(菩)

二判離合(三)

二通二諦三諦離合相(二)

一出諦相(二)

  一標俗同真異(次)二釋真諦異相(二)

  一示空異智別相(大)二今合一真諦釋(二)

  一標(既)二釋(二)

一正明真諦(二)

  一二乘入空(二)二菩薩入空(二)

  一鈍者入但空(菩)  二利者入不空(上)

二成昔二家(二)

  一正成(昔)  二出意(古)

二判離合(但)

三別二諦三諦離合相(二)

  一明諦相(次)  二判離合(若)

四圓二三一諦離合相(次)

○二四諦離合相(二)

  一明諦相(次)二判離合(二)

  一離相(主)  二合相(今)

○二智離合(二)

  一出經智(二)二明離合(三)

  一徵(若)二釋(五)

一一智觀三諦(二)

  一出經一智(一)  二以智觀三(此)

二二智觀三諦(若)三三智觀三諦(三)

四四智觀三諦(二)

一正明四智觀諦(二)

一出經四智(二)

  一經智(四)  二論釋(釋)

二以智觀三(如)

二例明五智等觀(若)

五十一智觀三諦(十)

  三結(是)

○二諦智合辨(二)

一正辨(四)

  一藏諦智合(次)二通諦智合(二)

  一當教(通)  二別接(若)

三別諦智合(別)  四圓諦智合(圓)

二簡明(二)

  一問二答(二)

  一正明(答)  二出義(不)

○四用得失經(三)

  一標(四)二釋(二)

一取四性為失(二)

  一示四性見着(若)  二出四性過患(此)

二破四性為得(二)

一正破性計(三)

  一標示(當)  二正破(諸)  三結責(若)

二性破明得(三)

  一正示(今)二釋明(二)

  一破四境智以得實(以)二說四境智以得權(二)

  一正明四說(雖不)  二顯不思議(雖作)

  三證成(故)

三判(二)

  一標舉(若)二正判(四)

  一藏教得失(如)  二通教得失(又)  三別教得失(若)  四圓教俱得(若)

○大章四攝法(二)

  一敘疑(第)二正示(二)

  一示(今)二釋(二)

一略明攝(二)

  一約喻明(何)  二引論明(大)

二廣論攝(三)

  一開章(今)  二次第(此)三正釋(二)

一六意次第攝(六)

  一攝一切理(一)二攝一切惑(二)

  一總標迷諦無明(二)二別釋止觀攝惑(二)

一入空止觀所惑

一明迷權理惑(三)

  一示能迷(若)二出迷事(三)

  一正明因緣(是事)  二束為三道(是十)  三出諸異名(經)

三結過患(覆)

二出止觀攝治(此)

二假中止觀所惑(二)

二明迷實理惑(三)

  一示能迷(若)二出迷事(三)

  一正明因緣(故)  二束為三道(束)  三結示所以(故)

三結過患(此十)

二出止觀攝治(二)

  一標徵(此惑)二簡明(二)

  一假觀攝治(三)  二中觀攝治(若別)

三攝一切智(三)四攝一切行(二)

一示意(三)

  一示智必行至(四)  二出正助二行(行)  三結行隨智轉(正)

二正明(二)

二橫豎明攝(二)

一約四教竪攝(四)

  一析智入空行(若)  二體智入空行(若)  三道智入假行(若)  四中智入實行(若)

二約諸法橫攝(三)

  一攝世間禪(復)二攝出世間禪(二)

  一事禪(九想)  二理禪(四念)

三攝出世間上上禪(四弘)

  二結示攝盡(如)

  五攝一切位○  六攝一切教○

二六意更互攝(上)

○五攝一切位(二)

  一示意(五)二釋明(二)

一正攝諸位(四)

  一藏位(若)  二通位(若)  三別位(若)  四圓位(若)

二辨有位意(二)

  一問二答(二)

  一示說位無礙(答)二引論意發明(二)

一點一語明有位(三)

  一引論(中)二釋明(二)

  一斥外無位(無)二點明有位(三)

  一標示(如)  二點明(何)  三結顯(點)

  三結示(但)

二約四句明有位(三)

  一標(又)二釋(三)

  一即空位(借)  二即假位(偈)  三即中位(偈)

三結(秪)

○六攝一切教(二)

  一示心能起教(六)二釋止觀攝教(二)

  一攝世間教(若)二攝出世間教(二)

一出經二喻(二)

一附有為喻(二)

  一喻(云)  二合(如)

二約空為喻(又)

二明心攝法(二)

一正攝(二)

一略攝(二)

  一標(云)二釋(三)

  一四教(修)  二五時(又)  三不定教(又)

  二指廣(略)

二出意(三)

  一標(復)二釋(二)

  一眾生本具教法(一)  二如來為說教法(二)

三結(悉)

○大章五偏圓(三)

  一來意(第)  二列章(就)三釋相(二)

  一出意(夫)二正釋(五)

一明大小(二)

一示明二觀(二)

一析法止觀(三)

  二標示(小)二釋明(二)

  一邪析(如)二正析(二)

一明析觀(三)

  一正示(論)二辨明(三)

  一標示(析)  二正明(何)  三引證(故)

三出用(若)

二出觀門(凡)

  三結示(故)

二體法止觀(三)

  一標示(次)二釋明(三)

一辨明大乘(三)

  一法(大)  二譬  三合(今)

二釋明體觀(二)

一正釋觀法(二)

  一三藏析實觀(所)二大乘體虛觀(二)

  二正喻鏡柱(今)二復引二喻(二)

  一變土喻(又)  二觀疊喻(又)

二復出觀名(二)

  一三藏隨情觀(復)  二大乘隨理觀(大)

  三出觀法門(體)

三結示(此)

  二結成得用(若)

二明半滿(二)

  一訓名(二)二釋義(二)

  二引二釋(世)  二今正明(今)

三明偏圓(二)

  一訓名(三)二釋義(二)

  一明求別義(通)二正從別釋(三)

  一正釋(半)  二引喻(譬)  三合明(小)

四明頓漸○  五明權實○

○四明漸頓(二)

  一釋名(四)二釋相(二)

  一示意(此)二正釋(二)

一正簡頓漸(二)

一簡漸圓法相(二)

一次第漸圓(二)

一簡三漸一圓(二)

  一直簡(若)二委簡(二)

一正簡(二)

  一三漸(復)  二一圓(圓)

二釋明(二)

  一三教果頭有教無人(前)  二圓教因果俱是真實(圓)

二明以漸入圓(二)

  一從漸入圓(復)二不定入圓(二)

  一正示(復)二釋明(二)

  一釋義(所)二出相(二)

一四教殺入(二)

  一圓教入不定(如)  二三教入不定(若)

二有不殺入(復)

二當分漸圓(二)

  二示漸圓義(復)二簡漸圓相(二)

  一正簡漸圓(然)  二例明上下(例)

二引經譬證成(二)

  一譬證次第八圓(第六)  二譬證不定入圓(第八)

  二例明上下(今)

○五明權實(二)

  一訓名(五)二釋義(三)

  一示意(立)二觀相(二)

  一問二答(二)

  一總示(答)二別明(三)

一為實施權意(二)

一正明(四)

  一世界四意興(若)  二為人四意興(為)  三對治四意興(為)  四第一義四意興(為)

二結示(是)

二廢權立實意(三)

  一結上生下(權)二正明(二)

一約教(二)

  一明初悉四意廢(何)  二例三悉四意廢(餘)

二約味(若)

三結成(是)

三開權顯實意(三)

  一結上生下(對)二正明(二)

二示法(三)

  一四種皆實(四)  二四種皆權(又)  三權實即非(又)

二結名(非)

三結成(此)

  三料簡○

○三料簡(二)

一簡但別接通(二)

  一問二答(二)

一約教明接(五)

  一接入權實(答)  二不預四數(四)  三但別接通(諸)  四何位被接(若)  五接入何位(九)

二就諦論接(若就)

二簡三權知實(二)

  一問二答(二)

  一正答二重簡(二)

  一問二答(二)

  一答若知何名權(答)二答不知不違經(二)

  一牒(若言)  二釋(二)

一不知不違大經(三)

  一牒經(大)二釋通(二)

一正釋(二)

一釋(二)

一明不知大乘常住(二)

  一正明(此)  二引證(故法)

二明但知小乘常住(二)

  一正明(經)  二引證(故華)

  二結(故知)

二例明(二)

一釋例(二)

  一舉例(又)  二釋明(欲名)

二結示(知)

  三結釋(故)

二不知不違勝鬘(二)

  一牒徵(勝)二釋通(三)

  一舉經(遠)二釋意(二)

  一小乘初業(若取)  二大乘初業(若古)

三結示(若不)

○大章六方便(二)

一釋名(二)

一正釋(二)

  一方便善巧(第)  二方便和合(又)

二結顯(顯)

二釋法(三)

  一標示(若)二釋明(二)

  一三教遠近方便(如)二圓教遠近方便(二)

  一向證前論方便(圓)二今行前明方便(二)

  一舉示(今就)二釋明(二)

  一略出近方便(橫)二廣釋遠方便(二)

  一標列(今釋)二釋(三)

一總示意(二)

一正示(三)

  一法(夫)  二喻(譬)  三合(止)

二結明(世)

二指出處(此)三正釋明(五)

一具五緣(三)

  一列(一)  二示(禪)三釋(五)

一持我清淨(三)

  一標列(此)二釋明(四)

一列戒名(三)

  一列名(列)  二出本(此)三釋明(二)

一舊新戒定道名(二)

  一佛未出舊醫(佛)二佛出世新醫(三)

  一略辨(常)二正明(三)

一客戒(二)

  一示客戒法(今)  二出客戒人(根)

二客定(根)  三客慧(四)

三結示(佛)

二性受戒定道名(二)

一明性戒(三)

  一正明性戒(性)  二性受辨異(若)  三證出性戒(故)

二明受戒(三)

  一標(若)二釋(三)

  一律儀無作(小)  二定共無作  三道共無作

三結(戒)

  二明持戒○  三明犯戒○  四明懺淨○

三總結(故)

二衣食具足○  三閒居靜處○  四息諸緣務○  五得善知識○

  二呵五欲○  三棄五葢○  四調五事○  五行五法○

三結示○

○二明持戒(三)

一出十種持相(三)

  一標戒能攝(二)二正列十持(三)

  一律儀持(不缺)  二定共持(不雜)  三道共持(隨)

三結攝諸戒(涅)

二明事理二持(二)

一事相持(五)

  一散心凡夫持(束)  二定心凡夫持(次)  三初果三果持(隨)  四藏通菩薩持(智)  五別教菩薩持(隨)

二理觀持(二)

  一結前起後(向)二正明觀持(二)

一觀心十戒(二)

  一束成四意(先)二正明四觀(四)

  一觀境持(所)  二即空持(次)  三即假持(次)四即中持(二)

  一正持(次)  二引證(故)

二觀心五名(三)

  一標(復)二釋(五)

  一觀心戒名(所)  二觀心毗尼名(又)  三觀心木叉名(又)  四觀心誦名(又)五觀心律名(三)

  一正觀律詮(又)二廣詮事理(二)

一事持戒品(二)

  一正判三品(又知)  二又各三品(惑)

二理持戒品(二)

  一標示(又)二詮判(三)

  一空觀三品(即)  二假觀三品(即)三中觀三品(二)

一本詮(二)

  一正詮(即)  二結示(此)

二私諮

  三結示詮徧

  三結(觀)

三結理觀持勝(三)

  一出事持不堅(若)  二明理持為勝(若)  三結事理並成(理)

○三明犯戒(二)

一正明犯相(二)

  一標示(三)二釋明(二)

  一引喻(大)二合明(二)

  一略合(行)二廣合(二)

一愛心破戒(二)

一破律儀事戒(二)

一釋(五)

  一破四重(愛)  二破僧殘(愛)  三破重蘭(愛)  四破捨墮(又)  五破吉羅(又)

二結(是)

二破定道理戒(二)

  一正明(貪)  二指例(此)

二見心破戒(二)

  一出上意(次)二明今意(三)

  一標示(若見)二釋明(二)

一惡見破事戒(二)

一明惡見堅強(三)

  一標過(此)  二舉況(佛)  三正明(云)

二出惡見破戒(由)

二僻空破理戒(三)

  一標舉(當)二釋明(二)

  一明僻空堅強(何)  二出僻空破戒(既)

三結示(二)

  一正結僻見淪沒(當)  二復責佛所不化(故)

三結成(是)

  二持犯不定○

○三持犯不定(三)

  一標示(復)二釋明(二)

  一通論乘戒(若)二別明乘戒(二)

一正出事理緩急(三)

  一示意(若)  二標列(約)三釋明(四)

一乘戒俱急(三)

  一示意(一)二釋明(二)

  一戒急(若)  二乘急(三)

三結示(得)

二乘急戒緩(三)

  一示意(二)二釋明(二)

  一戒緩(以)  二乘急(於)

三結示(是)

三戒急乘緩(三)

  一示意(三)二釋明(二)

  一戒急(以)  二乘緩(世)

三結示(若)

四乘戒俱緩

二示須觀心尋察(二)

一正觀(二)

  一觀知自他乘報(行)  二觀知列眾逗緣(將)

二結顯(若)

三結顯(凡)

○四懺淨(三)

  一徵意(四)二釋明(三)

一簡輕明重(二)

一事犯輕重(二)

  一簡輕(若)  二明重(若)

二理犯輕重(二)

  一簡輕(次)  二明重(見)

  二明經懺重(若)三正明懺重(二)

  一示意(罪)二正懺(二)

  一出二世難易(若)二懺二世重罪(二)

  一標(若)二釋(二)

一愛見順流十心(二)

  一正明(順)  二結過(是)

二愛見逆流十心(二)

一逆愛流十心(三)

  一標示(今)  二正運(先)  三結成(是)

二逆見流十心(二)

  一指前順心(次)二正運逆心(三)

  一標示(向)  二正運(一)  三結成(運)

三結成(二)

  一正結戒成(是)  二結成止觀(又)

○二衣食具足(二)

  一示意(第)二正明(二)

一衣具足(二)

一事行(二)

  一標(衣)二釋(三)

  一上士衣(衣)  二中士衣(十)  三下士衣(多)

二理行(三)

  一總示(觀)二別明(三)

  一上衣觀(四)  二中衣觀(三)  三下衣觀(百)

三結示(此)

二食具足(二)

一事行(二)

  一標(食)二釋(三)

  一上士食(一)  二中士食(二)  三下士食(三)

二理行(三)

  一總示(若)二別明(三)

  一上食觀(法)  二中食觀(頭)  三下食觀(檀)

三結示(是)

○三閒居靜處(三)

  一示意(第)  二列章(好)三釋明(二)

一事行(二)

一正明(三)

  一深山(若)  二頭陀(二)  三蘭若(三)

二戒示(若)

二理觀(三)

  一總示(觀)二別明(三)

  一上品處(中)  二中品處(頭)  三下品處(閒)

三結示(安)

○四息諸緣務(三)

  一示意(第)  二列章(緣)三解釋(二)

一事行(四)

  一生活(一)  二人事(二)  三技能(三)  四學問(四)

二理觀(四)

  一生活(觀)  二人事(人)  三技能(技)  四學問(習)

○五善知識緣(三)

  一示意(第)  二列章(知)三解釋(二)

一事行(三)

  一外護(若)  二同行(二)  三教授(三)

二理觀(三)

一釋善知識相(二)

  一引經(觀)二釋相(二)

  一釋義(若)二出相(三)

  一威神三知識(今)  二度品三知識(六)  三法性三知識(法)

二出知識法門(三)

  一分屬(此)  二正明(若將)  三結指(若能)

三簡非真知識(二)

  一引示(此)二正簡(二)

一正簡善知識魔(二)

一簡非真知識(二)

  一示魔道(魔)二出魔名(二)

一二乘知識魔(三)

  一直明(若然)  二與[毤-毛+ㄆ](若取)  三結明(但)

二出是真知識(圓)

二例明三昧菩提魔(三)

○二呵五欲(二)

  一標(第)二釋(二)

一論縶六塵(二)

  一論文(十)  二私釋(總)

二今呵五欲(二)

  一總示(今)二別釋(二)

一事呵(二)

一出相(五)

  一色  二聲  三香  四味  五觸

二明呵(三)

  一過患(此)  二正呵(此)  三引示(上)

二理呵(二)

  一示色欲無量(觀)二出四教呵法(二)

  一引示(故)二正呵(四)

一析觀呵(二)

  二出邪呵(若)  二明正呵(今)

二體觀呵  三別觀(呵)  四圓觀(呵)

○三棄五葢(三)

  一釋名(第)  二出意(前)三正釋(二)

一釋葢相(二)

  一標(此)二釋(二)

  一貪欲相  二瞋恚相  三睡眠相  四掉悔相  五疑相

二明棄法(二)

一事棄(三)

  一示法(五)二明棄(二)

一正棄(五)

  一棄貪(若貪)  二棄瞋(若)  三棄睡(若)  四棄掉(若)  五棄疑(若)

二簡明(二)

  一問二答(二)

  一解者不同(答)  二今釋道障(今)

三引結(十)

二理棄(二)

一開通葢相(二)

  一問二答(三)

  一標示(答)二分別(二)

一正出(二)

  一離三毒為四分(何)  二離四分為五葢(離)

二開廣(若)

三結責(呵)

  二正理觀棄○

○二正理觀棄(二)

一次三觀棄(三)

  一出前(上)二正明(三)

  一空觀棄五葢(利)  二假觀棄五葢(復)  三中觀棄五葢(復)

三結成(此)

二圓三觀棄(二)

  一序前次第(復)二正明圓棄(二)

  一標(圓)二釋(二)

一正棄欲(三)

  一引經(故)二釋明(二)

  一略釋(釋)二廣釋(二)

  一標(今)二釋(四)

  一緣生棄葢(云)  二空觀棄葢(云)  三假觀棄葢(既)  四中觀棄葢(雖)

三判位(如)

二餘四例(圓)

○四調五事(二)

  一標示(第)二釋明(二)

一事調(二)

  一標(眠)二釋(二)

一二事各明(二)

  一調食  二調眠

二三事合調(三)

  一示須合調意(三)  二正三法合調(初)  三出三法不離(若)

二理調(二)

一二事各調(二)

  一調食(觀)  二調眠(調)

二三事合調(三)

  一標示(合)二正明(三)

  一舉經明調相(大)  二約觀調三事(次)  三三觀各各調(復)

三結責(行)

○五行五法(三)

  一標名(第)二示意(三)

  一述前(前)二明今(二)

  一反顯(今)  二順明(若)

三結示(無)

三正釋(二)

一事行(二)

一簡成論瓔珞(二)

  一成論  二瓔珞(若)

二出毗曇釋論(二)

  一毗曇(若)  二釋論

二理行(二)

一次第明(三)

  一五法入真(復)  二五法入假(復)  三五法入中(復)

二不次明(復)

○三結示(二)

  一結通方便意(此)二結遠方便意(三)

  一正結(今)  二釋明(因)  三出意(然)

摩訶止觀貫義科上

  摩訶止觀貫義科下

清 天溪和尚說

    門人靈耀補定

○大章七正修(二)

  一標示(第)二釋明(三)

一解行相資意(二)

  一舉相資法喻(膏)  二出相資修法(行)

二依解立行相(二)

  一自行成相(此)二為人說相(二)

一正明(二)

一明得機說益(二)

  一說相(而)  二益相(香)

二誡非機莫說(二)

一出非機(三)

  一癡鈍凡惡(其)  二厭世劣乘(設)  三一種禪人(又)

二誡莫說(不)

  二結示(夫)

三正說止觀法(二)

一定止觀十境(四)

  一開章門(開)  二敘次第(陰十章)三明觀發(四)

  一示十皆能障(此)  二明陰境恒觀(陰)  三明八二速近(又八)四明諸境互發(三)

  一總示(又若)二別明(三)

  一列章(互)  二釋明(次十章)  三料簡(問)

三結誡(此)

四私料簡(四)

  一簡數方(私)二簡通別(三)

一十境通別四句(四)

一通(二)

  一境法俱通(問)二行人俱通(二)

  一正簡(問)二重簡(三)

  一通是無常(問)  二通是有漏(問)  三通是偏真(問)

二別(問)  三亦通亦別(復)  四非通非別(非)

二陰解非條然別(問)  三十境自條然別(問)

三簡境觀(三)

  一陰即是觀(問)  二轉陰為觀(問)  三五分判境(問)

四簡具界(三)

  一念具十界(問)  二具界因果(問)  三具界法爾(問)

二正十乘觀境○

○二正十乘觀境(十)

一觀陰入境(三)

一釋所觀境(三)

  一標列(第)二釋明(二)

一通釋三科(二)

  一釋名(陰)  二開合(毗)

二正釋五陰(三)

一明心王前後(二)

  二兩論義(數)  二今判明(若)

二出陰從心造(二)

  一出五陰多種(又)二明源從心出(二)

  一標(如)二釋(二)

  一心造六界(正)  二心造十界(若)

三斥凡小不知(三)

  一況斥凡小(世)  二引經示邪(故)  三以論結斥(故)

三揀示(二)

  一結心為惑本(然)  二示的觀陰心(若)

二明能觀觀(三)

  一開章(觀)二示意(二)

一示觀法精妙(三)

  一法示(既)  二譬明(譬)  三合顯(此)

二出正由法華(葢)

三正釋(二)

一於坐儀觀陰入(二)

一法明十乘(十)

一觀不思議境(三)

  一標起(一)二釋明(二)

一思議境(二)

  一小乘生法(思)二大乘生法(三)

  一標心生十界(大)  二釋十法界法(若)  三結非今所觀(此)

二不思議境(二)

一正明初乘觀境(三)

一法示(二)

一一念百界千如(三)

一明十界十如(三)

一一念十法界(二)

  一引示(不)  二釋明(種)

二十界三世間(二)

一釋(三)

  一五陰世間(十)  二眾生世間(攬)  三國土世間(十)

二結(此)

三三世間十如(三)

一五陰十如(二)

  一標示(又)二釋明(二)

  一列(先)二釋(二)

  一總釋(十章)二類釋(三)

  一標(二)二釋(四)

  一三惡  二三善  三二乘  四菩佛

三簡(二)

  一因緣逆順(因)  二報法有無(若)

二眾生十如  三國土十如

二出三千具念(三)

  一正出(夫)  二例明(例)  三結合(今)

三結妙境在此(故)

二觀心即空假中○

二譬顯○  三合明(若信)

二結示九乘依境(此)

  三結示(說)

二發菩提心○  三巧安止觀○  四破法徧○  五識通塞○  六修道品○  七對治助開○  八知位次○  九能安忍○  十離法愛○

二譬以大車○

二於餘儀觀陰入○

  三結示觀用○

二觀煩惱境○  三觀病患境○  四觀業境○  五觀魔境○  六觀禪境○  七觀見境○  八觀慢境  九觀二乘境(餘)  十觀菩薩境

○二觀心即空假中(二)

  一徵起(問)二釋明(三)

一觀心三千即空妙境(三)

一出二論權計(二)

  一正出(答)  二斷明(若從)

二檢心法即空(四)

一約橫四句生求不可得(二)

一四句求心生不可得(三)

一法檢(二)

  一據計覈破(若法)  二責違經論(又)

二譬推(三)

  一定計(更)  二推破(若依)  三結明(四)

三合明(心)

二四句求三千不可得(當)

二約縱於滅等求不可得(既)  三約雙亦求不可得(亦)  四納雙非求不可得(非)

三結觀心妙境(言)

二觀心三千即假妙境(二)

一正示不可說可說以開假門(二)

一正說假門(二)

  一明四不可說(大)二明四俱可說(二)

一示假說意(三)

  一止示(當)  二引明(如)  三結示(雖)

二出假說法(四)

  一世界四句說(或)  二為人四句說(云)  三對治四句說(云)  四第一義四句說(云)

二結示說意(三)

  一示說意(佛)  二責人師(經)  三結得意(若得)

  二復出隨便宜法說以結妙境(若隨)

三觀心三千即中妙境○

○三觀心即中三千妙境(三)

一別顯圓中法門(六)

  一三法妙境(若解)  二三諦妙境(若法)  三三觀妙境(若一)  四三智妙境(若因)  五三語妙境(若隨)  六三趣妙境(若解)

二總出名異義同(此)  三結示一切圓成(得)

○二譬顯(三)

  一意珠喻(如)  二惑心喻(又三)  三眠夢喻(又如)

○二發菩提心(三)

  一牒章(二)二釋相(三)

一明慈悲願境(二)

一依境起悲願(三)

  一立誓境(既)二明誓由(二)

  一於五道思惟彼我(自)  二於二乘思惟彼我(假)

三正發誓(三)

  一正發(即)  二釋明(眾)  三結正(今)

二依境起慈願(三)

  一立誓境(又)  二明誓由(我)三正發誓(三)

  一正發(今)  二釋明(雖)  三結正(是)

二出願境同時(如)  三結真正發心(不)

三指說(自)

○三巧安止觀(三)

  一示意(三)二釋明(二)

  一出所安法性(無)二明能安止觀(二)

一總安心(二)

一止觀各安(二)

  一以止安(今)  二以觀安(觀)

二止觀俱安(止)

二別安心(二)

  一徵起(若)二答釋(二)

  一示意(夫)二正安(二)

  一初列(安)二釋(二)

一論師教根性(二)

一能教道師(三)

  一標列(教)二釋明(二)

  一聖師(聖)  二凡師(二)

三結示(身)

二所教根性(二)

  一列(他)二釋(二)

一二論明(二)

  一正明(薩)  二分解(若)

二今師明(二)

  一正明根性(今)  二根性利鈍(若)

二隨根性以安(二)

  一徵(巳)二釋(二)

  一示審定根性(師)二正止觀安心(二)

  一總標(既)二別釋(二)

一一向根性(二)

一示法(二)

一教他(二)

一正明(二)

一定根(二)

一信行八番安心(二)

一正明(二)

一以止安心(四)

  一隨樂止安(咄)  二為人止安(又)  三對治止安(又)  四第一義止安(又)

二以觀安心(二)

  一結前起後二正明(四)

  一隨樂觀安(即)  二為人觀安(又)  三對治觀安(又)  四第一義觀安(又)

二結示(如)

二法行八番安心(二)

一正明(二)

一止悉安心(四)

  一歡喜(其)  二生善(其)  三破惡(若)  四悟理(其)

二觀悉安心(四)

  一歡喜(彼)  二生善(若)  三破惡(觀)  四悟理(觀)

  二結示(是)

二轉根(二)

  一斥始終利鈍(復)二明一時利鈍(三)

  一示意(今)  二正明(若)  三結示(得)

二結數(自)

二相資根性○

  三結示○

○二自行(二)

  一總示(自)二別明(二)

一定根安心(二)

一法行八番(二)

一正明(四)

  一止觀隨樂(樂)  二止觀便宜(其)  三止觀破惡(若)  四止觀悟理(修)

二結示(是)

二信行八番(二)

一正明(四)

  一止觀隨樂(信)  二止觀便宜(聽)  三止觀破惡(或)  四止觀悟理(或)

二結示(是)

  二轉根安心(若)

○二相資根性(三)

  一標(復)二釋(二)

一資聞法行八番(二)

一正示(二)

  一明止  二四觀

二結明(此)

二資思信行八番(二)

  一正示(結)  二結明(是)

三結(二)

  一結法(前)  二結數(就)

○三結示(二)

一結止觀安心(三)

  一正示(夫)二斥失(三)

  一引人(一)  二出失(問)  三責成(若)

三結明(二)

  一正結數(今)  二明成顯(三)

二結善巧安心(二)

  一結依境安心(若)二結巧安止觀(三)

  一法(若)  二喻  三合(眾)

○四破法徧(二)

  一示意(第)二釋相(二)

  一標(然)二釋(二)

一從諸門簡無生門(三)

一經說四門今依教門(二)

一出經四門(二)

  一出四門(經)  二明通義(依)

二置三立教(三)

二教有四教今依圓教(二)

一四教破義(二)

  一三教不徧(三)  二圓教破徧(今)

二置三立圓(餘)

三圓有四門今依空門(二)

  一別圓四門(所)  二置三立空(今)

二依無生門明破法(二)

  一標(無)二釋(二)

一明無生備攝略示通顯(三)

  一徵(何)二釋(二)

一無生教門竪攝(二)

一到因(二)

  一無生門通止觀(止)  二止觀顯無生門(止)

二到果(二)

  一無生門通止觀(門)  二止觀顯無生門(止)

二無生教門橫攝(二)

  一結前生後(無)  二正明(大)

  三結(橫)

二更引經示釋然後破法(二)

  一標示(此)二釋明(二)

一引經示相釋義(二)

一佛藏示無生門立破徧相(二)

  一引經(佛)二釋義(二)

  一依經釋(彼)  二觀心釋(須)

二涅槃釋無生門立破徧義(三)

  一標示(大)二釋明(二)

一四句法明破立徧(二)

  一引經(初)二釋明(二)

一正釋四句(三)

  一總標(按)二別釋(四)

一不生生句(二)

一正釋(三)

  一經釋(不)  二今解(今)  三結示(此)

二合上(因)

二不生不生句(二)

一正釋(三)

  一經釋(經)  二今解(今)  三結示(此)

二合上(因)

三生不生句(二)

一正釋(三)

  一經釋二今解(三)

  一正解(今)  二斷明(此釋)  三示識(莫)

三合上(初)

二重釋(三)

  一經釋二今解(二)

  一正解明(今)  二示顯勝(以)

三合上(惑)

四生生句(二)

  一經釋  二今解

  三總結(是)

二重釋四住(二)

  一引經六住(四)二釋經四住(二)

  一正釋(經)  二會圓(將)

  二六句十緣明破立徧○

三料簡○

  二正說無生破徧○

○二六句十緣明破立徧(二)

一六不可說明徧破義(三)

  一出經(經)二釋義(三)

  一總標(按)二別釋(二)

一將經意釋破法徧(三)

  一標示(若)二釋明(二)

一前四句破思議惑解(二)

  一二句破思議惑(何)  二二句破思議解(若)

二後二句破不思議解(二)

  一一句破不思議惑(若)  二一句破不思議解(若)

  三結成(將)

二佛自釋彌顯破徧(三)

  一標示(佛)二釋明(六)

  一不生生不可說(云)  二生生不可說(云)  三生不生不可說(云)  四不生不生不可說(云)  五生不可說(經)  六不生不可說(經)

三結成(佛)

  三總結(依)

三會同(三)

一引經(二)

  一舉示(又)二釋明(二)

一釋自法本法(二)

  一自法  二本住法

二釋不說一字(經)

  二出意(當)  三會合(此)

  二十緣可說明徧立義○

○二十緣可說明徧立義(三)

  一牒經(大)二釋義(三)

  一標示(今)二釋明(三)

  一標列(十)二正釋(三)

  一立眾生  二立機緣  三立聲教

三結成(眾)

三指結(故)

三證成(二)

  一引(如)  二釋(佛)

○三料簡(三)

  一簡無生門具足四句(問)二簡無生門互攝諸門(問答三)

  一正示(答)二釋明(三)

  一出智斷四門(欲)  二引大經月喻(大)  三合論智斷意(實)

三結顯(若)

三簡生生等顯無生門(問)

○二正說無生破徧(二)

  一結前(約)二正釋(三)

一開章(二)

  一正開(次)  二示意(竪)

二釋明(二)

一釋(二)

一正於識陰破法徧(三)

一無生門始終竪破法徧(三)

  一標章(一)  二示意(如)三正釋(三)

一後假入空破法徧(二)

  一標章(從)二釋明(三)

一從見假入空(三)

  一列章(從)二釋明(二)

一釋見假(二)

一見(二)

  一名見所由(見)二正釋惑相(二)

一外道見相(三)

  一標(見)二釋(四)

一單句四見(三)

  一標章(單)二釋相(二)

一八十八使(三)

一見相(二)

一出有相(二)

  一釋明十使(於)  二歷界成數(如)

二例餘三(餘)

二歷數(若)  三結示(倒)

二一百八見(三)

  一見相(五)  二歷數(歷)  三結示(當)

三結斥(三)

  一敘(世)二斥

  一引經論定見(此)  二引外見對斥(諸)

三結(今)

二複四句見(三)

  一標章(復)  二出相(此)  三歷數(若)

三具足四句見(三)

  一標章(具)  二出相(此)  三歷數(如)

四無言見(二)

  一出相(絕)  二歷數(一)

  三結(如)

二佛法見相(二)

  一正出(又約)  二歷數(如是)

二假○

二明空觀○

三結意

二從思假入空○  三四門料簡○

  二從空入假破法徧○  三兩觀入中破法徧○

  二諸法門始終橫破法徧○  三非橫非竪始終破法徧○

二歷餘陰入破法徧(前)

二結(是)

三料簡○

○二假(二)

  一名假所由(復)二正釋惑相(二)

一出假惑相(二)

  一外道十六假(例)  二佛法十六假(依)

二釋三假義(二)

  一標列(又)二釋明(二)

一釋大小三假(二)

一小乘隨事三假(二)

一正明(三)

一約心三假(二)

  一敘(法)  二釋(上)

二約色三假(又)  三約報三假(又)

二結示(此)

二大乘隨理三假(二)

一正明(三)

  一標(附)  二釋(附)  三結(是)

二引同(三)

一大論三假義(二)

  一出三種有假(又)  二會三假施設(論又)

二瓔珞三假文(嬰)  三三經三假意(大品)

二出起見假意(三)

  一標示(當)  二指明(所)  三結(如)

○二入空觀(三)

  一標列(二)二釋明(三)

一破見假觀(二)

一一正明(三)

  一標章(觀)二釋明(二)

  一標(破)二釋(二)

一利根略觀(三)

  一出見假(略)二明觀相(二)

  一止破(應)  二觀破(又觀)

三結觀成(如)

二鈍者廣觀(二)

  一結上利觀(信)二正明鈍觀(二)

  一龍樹為鈍廣作觀法(其)二今論為鈍廣破諸見(三)

  一舉示(今)  二用意(通)三正明(二)

  一標見(若)二觀破(二)

一約橫破(二)

一詳破單見(二)

一破四句三假(四)

一破有見三假(二)

一正觀破(二)

一觀性相空(三)

一觀破因成(二)

一總相觀空與中論同(三)

一觀法(二)

一觀性空(三)

  一正觀(當)二推檢(四)

  一推自生(若心)  二推他生(若言)  三推合生(若根)  四推離生(若根)

三證成(中)

二觀相空(若推)

二出名(若四)  三結同(性)

二別相觀空與大品同(二)

  一正觀(若根)  二結同(如)

二觀破相續(二)

  一不悟過相(若)二總別觀破(二)

一用觀(二)

一性空觀(二)

  一正觀(此)二推檢(四)

  一前念不滅後念生(若)  二前念滅後念生(若)  三前念亦滅亦不滅後念生(若)  四前念非滅非不滅後念生(若)

  二相空觀(如)

二出名(相)

三觀破相待(二)

一不悟過相(二)

  一標示(若)二出相(二)

  一正依義釋明(此)  二重借語示相(上)

二總別觀破(二)

一用觀(二)

一性空觀(二)

  一正觀(今)二推檢(四)

  一待無生而生心(若)  二待有生而生心(若)  三待亦生亦無生而生心(若)  四待非生非無生而生心(若)

  二相空觀(如)

二出名(求)

二觀生法空(復)

二結益相(三)

  一上根有破得悟(是)  二中根執輕伏有(若)  三下根又著無見(以)

  二破無見三假○  三破雙亦三假○  四破雙非三假○

二破句外絕言○

二略破複具○

二約竪破○

三結示○

二料簡○

二料簡得失○  三明破見位○

三結成○

○二破無見三假(二)

  一敘起見由(失)二觀破計無(二)

  一標(又)二釋(二)

  一總破(總)二別破(三)

一出空見過(三)

  一牒上觀相(別)二正起空相(二)

  一正明(或)二簡異(二)

  一標徵(釋)二正簡(二)

  一外道觀空(外)  二佛子觀空(佛)

三出所觀假(云)

二正破見計(二)

一總相觀(二)

一性空觀(三)

  一正觀(當)二推檢(四)

  一意根自生(若意)  二法塵他生(若意)  三根塵合生(若根)  四根塵離生(又)

三總結(當)

二相空觀(性)

二別相觀(乃)

三結成益相(三)

  一上根無破得悟(是)  二中根執輕伏無(若)  三下根仍著雙亦(勤)

○二破雙亦三假(三)

一敘見起過(二)

  一牒上觀相(次)二出雙亦過(三)

  一正出(或)  二引明(如)三指示(二)

一見心苦集(二)

  一陰苦(云)  二使苦(又我)

二見心三假(又此)

二正用觀破(今)三結成益相(三)

  一上根執破得悟(即)  二中根執輕伏見(若)  三下根仍計雙非(亦)

○四破雙非三假(三)

一示起過相(二)

一見心諸過(二)

  一雙無計實(次)二計實過患(三)

  一正責(是)  二出過(若)  三結示(略)

  二見心三假(又)

二正用觀破(若破)三總別結示(三)

一總示破計之意(二)

  一點四諦法(復)  二皆用是破(夫)

二別結今觀之益(三)

  一上根見亡慧發(若)  二中根成方便道(若不)  三下根度入無言(此)

三總結說過之意(所)

○二破句外絕言(二)

  一明悟者定慧明靜(次)  二出不悟不出見網(復)

○二略破複具(二)

  一出惑相(復)  二明觀破(破)

○二約竪破(三)

  一總敘上觀益相(若人)二總出上破不絕(二)

  一橫破不絕(或)  二竪破不絕(又)

三正用觀法竪破(二)

  一敘前是橫破(上)二今直下是竪破(四)

一破生句(三)

  一定計(汝執)  二舉勘(汝是)  三結責(用)

二破不生句(三)

  一定執心(若)  二正舉勘(汝)三釋異解(二)

一釋通世解不生(三)

  一舉執(世)二釋通(二)

  一正解(今)  二結明(三)

三結責(利)

二釋通論師解不生(三)

  一或人難(有)  二論師救(中)三今解明(二)

一判釋論救(二)

  一判(此)二釋(二)

一明此解扶中(二)

  一正明(何)  二出意(按)

二責傷文失義(若)

二略解不生(三)

  一標示(今)二正出(二)

  一十意(一)  二結攝(若作)

三結責(汝作)

三破雙亦雙非二句(二)

  一總示(竪)二別明(二)

一破雙亦(二)

  一勘過(若謂)  二結破(若非)

二破雙非(二)

  一勘過(若謂)  二結破(既非)

四破句外絕言○

○四破句外絕言(二)

一破四句言外(二)

一正破(二)

一橫破四句言外(三)

  一標示(若)  二正勘(是)  三結責(不)

二竪破四句言外(三)

  一標示(更)  二正勘(十)  三結責(若不)

  二結示(前)

二破邪絕干正(二)

一正破(三)

  一出妄齊正(今)二勘責不齊(三)

  一指妄總責(何)二隨勘不齊(二)

  一約義勘(諸)  二舉事勘(復)

三責結可怪(盲)

三結過明破(走)

二簡辨(三)

  一出計(復)  二辨明(一往)  三簡判(又)

○三結示(三)

  一結見過無量(一)  二結觀治功用(當)  三結破徧得名(能)

○二料簡(二)

  一簡初觀破有意(問)  二簡二觀破空意(問)

○二料簡得失(二)

  一牒問(二)二正簡(三)

  一開章(答)  二立譬(一)三釋明(二)

  一判(前)二釋(二)

一前二章(二)

  一釋(所)  二結(此)

二後二章(三)

○三明破見位(二)

一正明(二)

  一正四位(三)  二判同異(斷)

二料簡(二)

  一簡修時發境(問)  二簡通明諸位(問)

○三結成(二)

  一結觀名(體)  二結觀門(見)

○二破思假入空(二)

  一標示(第)二釋明(三)

一明思假相(三)

一略釋名相(三)

  一出名(思)  二品數(歷)三釋明(二)

  一正三毒(皆)  二思惟惑(稱)

二息諍貪愛(二)

  一論諍(數)  二解息(但佛)

三結示觀要(入)

二明體假入空觀(三)

  一出析體門(二)二明破假觀(二)

一釋明觀法(三)

一觀破欲界九品(二)

一正觀假空(二)

二無生門通止觀(二)

一正觀貪(二)

  一標示(今)二釋明(二)

一初品三假(二)

一出假相(二)

  一貪欲染相(如)  二取成三假(若)

二用觀破(三)

一因成(二)

一正破(二)

一性空(二)

  一正觀(觀)  二推檢(若)

二相空(四)

二觀成(二)

  一利根直悟(利)  二鈍根轉觀(設)

  二相續(若鈍)  三相待(修)

  二八品例明(初)

  二餘三例(破)

二止觀成無生門(九)

二料簡品帙(問)

二觀破色界九品(三)

  一明所依智(次)二正觀假空(四)

一初禪觀相(三)

  一出修發體相  二明惑品假法(其)三觀從假入空(二)

一觀貪九品(二)

一初品(二)

一觀因成(二)

一無生門通止觀(三)

  一出不觀過(若)  二止觀正觀(今)  三斷斷成相(善)

二止觀顯無生門(一分)

二例續待(相)

二餘八破

二例觀癡慢(破)

  二二禪觀相(若)三三禪觀相(二)

  一捨俱天(三)  二外道天(若)  三那含天(若)

四四禪觀相(三)

三結正無生(色)

三觀破無色界九品○

二判用二智(若)

三結破法徧(是)

三明破思假位○

○三觀破無色九品(四)

  一空無邊觀相(次)  二識無邊觀相(先)  三無所有觀相(先)四非非想觀相(三)

  一辨出定名(先)二判漏無漏(二)

  一相對以辨(大)  二今觀無漏(教)

三正觀破假(此)

○三破思假位(三)

  一標列(三)二釋明(四)

一三藏破思位(三)

  一標示(三)二釋明(二)

  一明觀位(斷)  二結觀成(三)

三結成(此)

二通家破思位(三)

  一出經(二)二釋明(二)

  一總釋(所)  二別明(乾十位)

三結成(此)

三別名名通共位(二)

一覈舊(二)

一覈舊師不解通義(二)

  一牒說(三)  二今覈(今)

二覈人師不解經義(二)

  一牒說(人)  二今覈(此)

二正明(二)

  一借別一教名通位(言)  二借別十地名通位(若)

四別名名通菩薩位(三)

  一正示(四)二辨齊(三)

  一出舊(舊)二正釋(二)

  一辨舊(但)  二明今(今)

三結示(此)

二簡明(三)

  一問起二答釋(三)

  一約三處焦炷發明(答)  二約十地如佛發明(又大)  三約別立忍名發明(又大論)

三結示(如)

三料簡○

○三料簡(二)

一簡四教破假(二)

一破假名同(四)

  一三藏(問)  二通(問)  三別(若)  四圓(若)

二用智則異(三)

  一標示(復)  二正明(三)  三比望(若)

二簡歷品超果(二)

  一問二答(二)

  一標示二釋明(三)

  一四教超不超義(若)二隨出超果四種(二)

  一標(超)  二釋(本)

三發明圓超之義(二)

  一正明(間)  二結示(隨)

○四門料簡(二)

  一標示(三)二釋明(四)

一三藏四門(三)

一四門別入(二)

一明破明入道(四)

一有門(三)

  一破假意(阿)  二入道門(鹿)  三引文結(大)

二空門(三)

  一破假意(若)  二入道門(故)  三引文結(大)

三雙亦門(若)  四雙非門(非)

二結四俱溝港(如)

二融會四門(三)

  一同見真諦(四)二解息論諍(三)

  一跋摩致譏(跋)  二以理總責(然)  三從容解息(若生)

三示明徧學(二)

  一出二乘一道不融(何)二明菩薩四門徧學(三)

  一標示(三)二引釋(二)

  一引明(故)  二釋出(龍)

三結示(雖)

三結示非用(涅)

二通教四門(三)

一四門別入(四)

  一有門(次)  二空門(若)  三雙亦門(若)  四雙非門(既)

二四門通入(二)

  一明體門無着(若亡)二明無諍觀門(三)

  一總示(又)  二簡明(問)  三結示(通)

  三結示非用(中)

三別教四門○  四圓教四門○

○三別教四門(二)

  一明別意(次)二出門觀(三)

一四門別觀(四)

  一有門(言)  二空門(空)  三雙亦門(亦)  四雙非門(非)

二四門通入(如)  三結示非用(涅)

○四圓教四門(二)

  一出圓意(圓)二明門觀(三)

一四門別入(四)

  一有門(云)  二空門(空)  三雙亦門(云)  四雙非門(云)

二四門通入(云)三結示今用(二)

一結上無生門(二)

  一正結(如)  二重簡(若)

二結今圓四門(二)

  一正結(涅)  二顯前(上)

○二從空入假破法徧(二)

  一列章(第)二解釋(四)

一入假意(二)

  一標根(入)二出意(三)

  一簡小(夫)  二正明(菩)  三結示(若)

二入假因緣(三)

一正明(三)

  一標(入)二釋(五)

  一大悲  二本誓  三利根  四善巧  五精進

三結(是)

二引同(三)

  一標(如)  二釋(彼)  三結(此)

三簡明(三)

一分別有入不入(三)

  二標示(從)  二釋明(當)  三結示(今)

二正明具緣能入(具)  三結示聲聞不入(聲)

  三入假觀(二)四入假位(二)

  一列(三)二釋(三)

一知病(三)

  一總標(知病)二別釋(二)

一知見病(二)

  一列(知見根)二釋(三)

一知病相(四)

  一知見根本(云)  二知起見因緣(云)  三知起見久近(云)  四知見惑重數(云)

二明觀法(三)

  一牒上見病(病)二出假觀法(二)

  一出假易觀(又)  二菩薩能入(二)

三兩種觀悟(或寂)

三結觀法成(於)

二知思病(三)

  一知病相(次)二明觀法(二)

  一出假觀法(二)  二兩種觀悟(通)

三結觀成(分)

  三結示(上)

二識藥○  三授藥○

○二識藥(三)

  一標列(二)  二引經(大)三釋明(三)

一世間法藥(三)

  一引論標意(釋)  二二經證成(大)三惠用法施(三)

一分別法藥(三)

  一標示(若)二釋明(三)

  一五常似五戒(仁)  二五行似五戒(又)  三五經似五戒(又)

三結示(如)

二菩薩修悟(出)  三示非究竟(然)

二出世法藥(二)

一分別法藥(二)

  一大經諸法法藥(次)  二諸經增數法藥(又)

二菩薩修悟(是)

三出世上上法藥(三)

一約止觀明法藥(二)

  一隨機十法(又)  二隨機無量(當)

二以譬喻識法藥(二)

一依本作方(四)

一喻為病立法(二)

  一舉喻  二合明

二喻識業所宜(二)

  一舉喻  二合明

三喻開廣法藥(二)

  一舉喻  二合明

四喻法藥徧知(二)

  一舉喻  二合明

二隨機作法(二)

  一舉喻(復)  二合明(佛)

  三出菩薩修止觀(菩)

○三授藥(二)

  一領前(三)二正明(二)

  一授世間藥(若)二授出世藥(二)

  一標示(又)二釋明(二)

一授藥治病(四)

一下根緣生藥(二)

  一授藥治病(下)  二作論申門(雖)

二中根即空藥(二)

  一授藥治病(次)  二作論申門(就)

三上根即假藥(二)

  一授藥治病(次)  二作論申門(此)

四上上根即中藥(二)

  一授藥治病(次)  二作論申門(亦)

  二服行獲益(若)

○四入假位(二)

  一標章(四)二釋明(三)

一歷教判位(三)

  一示意(人)二判位(二)

一正三根出假(二)

一正明(四)

一藏三根出假(二)

  一簡二乘入空(夫)  二明菩薩出假(若)

二通三根出假(三)

  一簡七地斷結(通)  二正三根出假(但)  三詳不能出假(若七)

三別三根出假  四圓三根出假(圓)

五結判(上)

二例三根入空(二)

  一標示(既)  二釋明(情)

  三簡明(問)

二明利益(二)

  一總示(二)二判明(三)

  一藏益(三)  二通益(若)  三別圓益(三)

三結破法徧(三)

一正結兩觀(二)

一結前從假入空(二)

一就文論破徧(三)

  一別圓益相(別)  二料簡變易(若)  三結真利益(故)

二約意論破徧(就)

二結今從空入假(二)

  一次第破(從)  二不次破(六)

  二舉要明破(舉)  三總出結意(前)

○三兩觀入中破法徧(三)

一示章門(二)

一分別(二)

  一一往(第)  二再往(生)

二結示(種)

二明觀法(二)

  一列(就)二釋(四)

一修中觀意(四)

  一藏不須二觀(其)  二通不須三觀(通)  三別必須三觀(別)  四圓正須三觀(圓)

二修中觀緣(三)

  一列(二)二釋(五)

  一無緣慈悲(一)  二滿弘誓願(二)  三求佛智慧(三)  四學大方便(四)  五牢強精進(五)

三結(修)

三正修中觀(二)

  一標(三)二釋(二)

一釋所觀無明(二)

  一舉二智為例(無)二出今觀無明(二)

一明二智是無明惑(二)

  一二智還成惑(今觀)二此惑是智障(三)

  一正示(此)  二舉例(例)  三合明(此)

  二出二智即無明相(云)

二出能觀中觀(三)

  一列(觀)二釋(三)

一觀無明(三)

  一標定惑境(一)二正修止觀(二)

一利根直觀(二)

一觀門(三)

  一四句觀破(觀)二觀解現前(三)

  一法(作)  二譬  三合(起)

三結三觀名(前)

二止門(三)

  一四句止破(復)  二止解現前(如)  三結三止名(前)

  二鈍跟轉觀(復)

三結示觀門(如)

二觀法性(三)

  一標定惑境(二)二正修止觀(二)

  一直觀(為)  二轉觀(如)

三結示觀門(雖)

三觀真緣(三)

  一標定智明(三)二四句止觀(二)

  一正觀(如)  二得悟(四)

三四門得道(三)

  一標示(若執)二釋明(三)

  一示四門緣說得道(若得)二出經論隨緣異說(二)

  一經說(所)  二論申(諸)

三結用門修觀得道(若用)

三結責(經)

三簡(二)

  一法性無明互顯(問)  二法性無明相即(問)

  四明位利益○

  三結破徧(前)

○四明位利益(二)

  一標示中觀(四)二釋明觀位(二)

  一標(修)二釋(三)

一明前修證高遠(二)

  一出二處修中(若)  二判於凡無益(如)

二明今雙流修證(三)

一明修中發似(二)

  一正明(今)  二例顯(例)

二明修證一生(今)三明權高實下(二)

  一正發明(前)  二重簡示(復)

三廣出一分雙流(三)

  一標示(雖)  二譬廣  三合明(初)

○二諸法門橫破法徧(三)

  一標示(第)二正明(二)

一諸教門俱能通能破(二)

  一諸門俱通(橫門)  二度入破遍(若)

二以意通轉釋餘經論(若)

三簡顯(問)

○三非橫非豎破法遍(三)

  一示意(第)  二列章(又)三釋明(二)

一總明一心(三)

  一示一心智境(總)二明懸解諸法(二)

  一標(若)二釋(三)

一出所解諦觀(四)

  一  二  三  四

二明一心中解(二)

  一標(如)二釋(二)

  一約義分別(如)二論理融即(三)

  一法(若)  二例(如)  三合(一)

三例觀等三法(如生)

三結觀成行位(二)

  一觀行(如)二品位(二)

  一正明五住(此)  二重出初住(又)

二歷餘一心(歷)

  正破遍竟。

○三料簡(四)

一簡空假章二法有無(二)

  一問二答(二)

  一空觀有因緣(答)  二假中不料簡(夫空)

二釋中觀章無明智障(二)

  一標異解(智)二明正釋(二)

一出二解(二)

  一法尚(今)  二經論(又)

二今釋明(二)

  一出無明為智障體(若)二釋無明為智障(二)

  一標(二)二釋(二)

一釋智障即惑(二)

一心智即障(二)

一是智惑名智障(二)

  一無明為智障(無)  二愛是煩惱障(愛)

二從所障名智障(二)

  一煩惱(復)  二智障(無)

二事理智障(二)

  一標徵(無)二釋明(二)

一分別二說(二)

  一二俱理障(地)  二但是事障(又)

二會通無二(若)

二釋智障不斷(三)

  一正明(又)  二證成(是)  三結責(人)

  三簡中觀章三觀初地(問)四簡空觀章不判修位(二)

  一問二答(二)

  一明無位可判(答)  二出經文略示(又)

○五知通塞(三)

  一示意(第)二正釋(二)

一釋通由旬名義(二)

一出諸異解(二)

一責人師(二)

一正出諸說(六)

  一基師就四百立化(舊)  二攝師遺二種生死(攝)  三地家在界內立化(地)  四一師不開權輒實(復)  五有師四百外立化(有)  六有師數思不數見(有)

二示意結責(二)

  一據經意應作三釋(此)  二責諸師不與文會(諸)

  二通釋論(人)

二依經正釋(二)

  一正明(今)  二結示(此)

二明識由旬通塞(二)

  一略責諸師初心無位(又)二正檢通塞初心入門(二)

一立橫竪通塞(二)

  一標(今)二釋(二)

  一橫通塞  二竪通塞

  二今檢挍通塞○

三料簡(二)

  一簡三名一異(問)  二簡橫竪通塞(問)

○二今檢校通塞(二)

一次第檢校(二)

一竪論三觀校通塞(三)

  一樞示(今)二釋明(三)

一檢從假入空(二)

一析空(二)

一標明通塞(二)

  一三塞(如)  二三通(若)

二以法檢歷(當)

二體空(二)

  一標明通塞(復)  二以法檢歷(用)

  二檢從空入假(次)  三檢空假入中(次)

三結判(若)

二橫論三觀校通塞(三)

一依經示別(二)

一正明(三)

  一修空破塞存通(復)  二修假破塞存通(又)  三修中破塞存通(又)

二結示(如)

二引論喻明(大)  三結示非用(三)

二一心檢校(三)

  一結前次第二正明一心(二)

一無生門識通塞(三)

  一標示破法(若)二正檢通塞(二)

  一檢校(空)二出意(二)

  一即塞是通(良)  二雙照通塞(通)

三結明得失(二)

  一反明失字(若)  二正明失字(若)

  二例餘門識通塞(於)

三結名判位(是)

○六道品調適(三)

一釋相(二)

  一標章(第)二正釋(四)

  一當分(一)  二相攝  三約位  四相生

二示意

一正示(三)

  一標(所)  二釋(真)  三結(為)

二簡明(二)

  一問二答(四)

一明是菩薩道(二)

  一出大論呵(答)  二引三經證(淨)

二明是涅槃因(三)

  一牒(若)二釋(二)

  一正釋是因(道)  二轉釋無量(云)

三結(大)

三明通正通助(或)四明有漏無漏(二)

  一難(又若)二釋(二)

  一標列(此)二釋明(三)

一皆有漏(二)

一釋明(二)

  一有漏(如)  二無漏(皆)

二引證(從)

二皆無漏(二)

一釋明(二)

  一有漏(如)  二無漏(皆)

二引證(從)

三亦有亦無

  三明觀○

○三明觀(二)

  一揀餘標圓(諸)二明無作觀(二)

一行三十七道品(三)

一法觀(二)

一別釋(七)

一念處(二)

  二引示(大)二釋明(二)

一明一心觀處(二)

  一標(今)二釋(四)

  一法性身處(若)  二法性受處(若)  三法性心處(若)  四法性法處(若)

二出兼廣之相(三)

  一總標(如)二別明(三)

  一徵(兼)二釋(四)

  一深觀色處(法)  二深觀受處(法)  三深觀識處(法)  四深觀想處(法)

三結(治)

三總示(秪)

二正勤(若)  三如意(若)  四五根(若)  五五力(若)  六七覺(若)  七八正(若)

二總結(二)

  一結示初心行道(如)  二結明涅槃近因(如)

  二譬明(今)  三合顯○

二入三解脫門○

○三合顯(二)

  一合明道樹(法)二通釋道樹(二)

  一別三觀益(若)  二總三觀益(若)

○二入三解脫門(二)

一由三脫門(二)

  一標列(復)二正釋(二)

一解脫三昧得名(三)

一定慧相由(二)

  一由智入定(若從)  二由定入智(若由)

二伏斷二道(或)  三定慧相即(或)

二三門王臣之相(二)

一出三教(三)

  一藏(若)  二通(若)三別(二)

  一別三觀智(若)  二別出假智(復)

二別明圓(三)

  一示名同意異(別)二出三門王臣(二)

一正明空門(二)

一緣空意義異(二)

  一名同(大)  二意義異(智)

二觀夢意義異(二)

  一名同(又)  二意義異(今)

  二以空例餘(如是)

三結門相無礙(當)

三結示(如)

二入涅槃城(二)

一正明入(二)

  一鈍根雙樹入(又)二利根處處入(二)

  一標(利)二釋(二)

  一聲聞能入(如身)  二菩薩義知(聲)

二出經意(若)

○七對治助開(二)

一示意(三)

  一牒前(第)二出意(二)

  一不須助治意(根利)  二正須助治意(根鈍)

三引示(夫)

二釋明(二)

一用六度為治以明助道(二)

  一標示(助)二釋明(二)

一正明對治(二)

一別治六蔽(六)

  一施治貪蔽(若)  二尸治犯蔽(修)  三忍治瞋蔽(修)  四進治懈蔽(修)  五禪治亂蔽(修)  六智治愚蔽(修)

二總出厚薄(諸)

二轉觀四隨(二)

  一標示(若)二正觀(二)

  一正觀慳蔽(如)  二餘五例明(修)

二觀六度助道攝諸法門(三)

  一責前標後(於)二度相開合(三)

  一出人言(有)二明今釋(二)

  一引申今意(此)  二示明開合(若)

三出意結(離)

三六度攝法(三)

  一總標(今)二別釋(十二)

一攝諸道品(三)

  一標徵(云)二正釋(二)

一別明道品修事助(六)

一檀攝道品事助(三)

一出理觀道品(二)

  一標(諸)二釋(二)

  一三教攝捨(若三)一圓教攝捨(三)

  一標(若圓)二釋(三)

  一正明(如是)  二重釋(有)  三引證(故)

三結(當)

二明事檀進理(三)

  一出事理偏失(如此)  二明修事所由(今明)  三正事助破蔽(今於)

三示事理相應(以)

二尸攝道品事助(三)

  一標示(若)二釋明(三)

  一出理觀道品(理)二明事(戒)進理(三)

  一出兩偏失(理)  二起行緣由(米)  三正修事助(如)

三示事理相應(即)

三結成(事)

三忍攝道品事助(三)

  一標示(如)二釋(三)

  一出理觀道品(是)二明事(忍)進理(三)

  一出兩偏失(若人)  二起行緣由(瞋)  三正修事助(如)

三示事理相應(得)

三結成(於)

四進攝道品事助  五禪攝道品事助  六智攝道品事助○

二總出須事助道意○

三料簡○

二攝調伏六根○  三攝十力○  四攝四無所畏○  五攝十八不共法(攝)  六攝四無礙智(攝)  七攝六通(攝)  八攝三明(攝)  九攝四攝(攝)  十攝陀羅尼(攝)  十一攝三十二相○  十二攝八十種好○

三總結(當)

○四進攝道品事助(二)

一正明(三)

  一標示(若)二釋明(三)

  一出理觀道品(四)二明事進助理(三)

  一出兩偏失(而)  二起行緣由(當)  三正修事助(今)

三示事理相應(得)

一結成(開)

二出體(精)

○五禪攝道品事助(二)

  一標示(若)二釋明(二)

一明事禪進理(三)

  一出理觀道品(理)二明事禪進理(三)

  一出偏失(但)  二明所由(若)  三正事助(為)

三示事理相應(事)

二出五門助道(二)

  一標示(大)二釋明(五)

  一數息為治(若禪)  二不淨為治(若緣)  三慈悲觀治(若攀)  四因緣觀治(若攀)  五念佛觀治(若瞋)

○六智攝道品事助(三)

  一出理觀道品(若)二明事觀進理(二)

  一明失由(此解)二修事助(三)

  一悔願二行(應)二事觀破倒(三)

  一標(今)二釋(二)

一明破四種倒(四)

一破淨倒(三)

  一總標(諦)二別明(五)

  一種子不淨(所)  二住處不淨(居)  三自相不淨(既)  四自性不淨(其)  五究竟不淨(一)

三總結(如)

二破樂倒(又)  三破常倒(又)  四破我倒(又)

二出修三種人(三)

  一聲聞(若修)  二緣覺(若鹿)三菩薩(二)

  一正示(若大)二申明(二)

  一久心菩薩(無)二初心菩薩(三)

  一舉示(若小)  二正意(雖)  三結示(多)

三結(是)

三事智行成(自)

  三示事理相應(即)

○二總出須助道意(二)

  一標示(若)二正明(二)

一舉例(二)

  一借小助大(所)  二逗機對治(又)

二合明(助)

○二料簡(二)

  一問二答(二)

一六度道品三番(二)

  一總示(答)  二別釋(如)

二通論諸法三番(三)

  一通論(通)  二出法(若)  三示明(若)

○二攝調伏六根(二)

  一標(三)二釋(二)

一正明六度調伏法(四)

  一三藏調伏(若)  二通教調伏(復)  三別教調伏(若)四圓教調伏(三)

  一牒經釋明(復)二示調伏法(二)

一明根法(二)

  一六度調根(又)  二結明修證(於)

二例塵等(根)

三結示究竟(是)

  二結示具足波羅蜜(當)

○三攝十力(二)

  一通示攝佛威儀(云)二別約道品明攝(三)

一明十力攝(二)

一釋四種十方(二)

  一正出十力(攝)  二釋有四意(是)

二明初心修證(二)

  一問二答(三)

一據大論(二)

  一引(答)  二釋

二據華嚴(二)

  一牒徵(若爾)  二引釋(若)

三據地持(三)

  一引(又)  二釋(十)  三結(豈)

  二出相攝法(道)三釋十力名(三)

  一引二論釋(十)  二出無量力(然)  三結顯四種(此)

○四攝四無畏(三)

  一正明(云)  二示攝(道)  三釋名(大)

○十一攝三十二相(二)

一前二道品攝相好(二)

  一三藏(攝)  二通教(若)

二後二道品攝相好(三)

  一簡前(復)二明令(二)

  一標(若)二釋(二)

一明相法皆以中道(二)

  一二乘證中具相  二大乘得中現相(大)

二出相好多少任緣(無量)

  三結示(此)

○十二攝八十種好(二)

一前二道品攝相好(二)

  一三藏(攝)  二通教(若)

二後二道品攝相好(三)

  一簡前(復)二明令(二)

  一標(若)二釋(二)

一明相法皆以中道(二)

  一二乘證中具相  二大乘得中現相(大)

二出相好多少任緣(無量)

  三結示(此)

○八知位次(三)

  一標(第)二釋(四)

  一藏(夫)  二通(通)三別(二)

  一簡非境示別(別)二明別教位義(二)

  一指經論(一)二推別義(二)

  一位義多途毋失方便(但)二四門推說得意無諍(二)

  一四門推說以得意(今)二今有十意以融通(三)

  一列十意(又)  二隨判明(唯)  三點位次(次)

四圓(二)

  一標示(若)二釋明(二)

  一出五悔作方便(若)二今悔明位相(二)

一五悔位相(二)

  一標(今)二釋(三)

一總意(二)

  一內修三觀(先)  二外加五悔(但)

二別明(五)

  一懺悔(懺)  二勸請  三隨喜  四迴向  五發願

三結示(今)

二正明位次(三)

  一別出五品(二)一出品相(五)

  一隨喜(若)  二讀誦(又)  三說法(又)  四兼行六度(又)  五正行六度(又)

二定位置(若)

二通判次次(復)三示明後次(三)

  一似位(又)  二真位(次)  三究竟(如)

三結(無)

○九能安忍(三)

  一釋名(第)二示相(三)

一出忍成勝術(二)

  一用有三長(始)  二志專勝術(若)

二明不忍教損(三)

  一明致損由(但)  二出所損事(初)三引古人證(二)

  一洛師後悔(昔)  二武津預擇(武)

三明修忍辦事(三)

一審擇當宜(二)

  一標(修)二釋(二)

  一審宜當安忍(智)  二擇忍在此時(若至)

二能修安忍(二)

  一示忍術法(若彼)二正修忍術(二)

  一修外術確乎不拔(若名)  二修內術端心正觀(若煩)

  三結責示意(那)

  三結成(若)

○十無法愛(三)

  一標示(第)二釋明(二)

一明法愛(三)

  一三藏愛墮文(毗)  二通別頂墮義(通)三圓法愛墮義(三)

  一法(今)  二譬  三合(不)

  二離法愛(若)

三總結(今)

○二譬以大車(二)

  一標徵(是)二引釋(三)

  一引經(如)二合觀(二)

  一合明乘是寶乘(止)  二合明直至道場(復)

三結責(今)

○二於餘儀修陰入(二)

  一結上(端)二明今(二)

  一總示(歷)二別明(二)

一歷緣習觀(二)

一正明行緣(三)

  一示意(若)二正觀(二)

一法觀十乘(三)

  一標(略)  二釋(初)  三結(十)

二譬以大車(傳)

三結示(是)

二例餘五根(行)

二對境習觀(二)

一六根各觀(二)

一觀眼根受(二)

一眼色一受(二)

  一簡非大乘(對)二正明今觀(二)

一眼受乘法(二)

一法(二)

一初乘(三)

  一標(若觀)二釋(二)

  一三觀觀色(眼色)二五眼照色(二)

  一正明(雖)  二料簡(問)

  三結(是)

二九乘(我)

二譬(其)

二眼用佛事(若眼)

  二例餘二受(眼)

二例餘五根(餘)

二六根互用(將)

○三結示觀用(二)

  一示意(若)二正明(三)

  一標示(今)二釋明(三)

一以破魔喻觀用(二)

  一舉喻(四)  二合明(學)

二以除病喻觀用(二)

  一舉喻(又)  二合明(觀)

三以顯義喻觀用(二)

  一舉喻(又)  二合明(學)

  三結顯(若)

○二觀煩惱境(二)

一示意(三)

  一示應觀(第)二出觀法(三)

  一明上非發(前)二出所發相(二)

  一所發難制(今)  二所發盛相(此)

三示不識過(若)

三結觀意(為)

二正明(二)

  一列(觀)二釋(四)

一略明相(二)

  一釋名(初)二明相(二)

  一示相(即)二釋明(二)

一合各釋相(二)

一明利鈍合各惑相(二)

一一往合明(三)

  一標(此)  二釋(五)  三結(當)

二約位各明(二)

  一標(今)二釋(二)

一正分(二)

  一分利鈍(若未)  二定所觀(若發)

二釋疑(二)

  一舉疑(若利)  二釋明(毗)

二明利鈍四分障定(三)

  一標示(若開)  二正束(三)三釋明(二)

一明四分障定(二)

  一正明(三)二轉釋(三)

  一引散不障定(元)  二釋散亦障定(成)  三出今別有意(今)

二示具分妨觀(三)

  一正示(但煩)  二簡明(若爾)  三結指(但)

二示明通別(三)

  一四分通別(復)  二通別相關(若)  三通別不思議(若)

  二明因緣○  三明治異○  四修止觀○

○二明因緣(三)

  一標因緣數(二)二出四起相(二)

  一標(起)二釋(二)

  一第四句非發相(第)  二三句當發相(三)

三正明因緣(三)

  一標(因)二釋(二)

一約水譬釋(三)

  一習因種子  二業力擊作  三魔所扇動

二約火譬釋(若)

三結(魔)

○三明治異(二)

一正明(二)

一小乘五治(二)

  一標(三)二釋(三)

  一明治四分(此)二別釋五治(五)

  一對治  二轉治  三不轉治  四兼治  五具治

三結用三後(是)

  二大乘一治(大)

二結示(此)

○四修止觀(三)

  一標章(四)二釋意(二)

一法明(十)

一觀境(二)

一思議境(三)

  一標(初)二釋(二)

一正觀貪欲(三)

一藏(二)

  一六道(一)  二三乘(又觀)

二通(若觀)  三別(又觀)

二例觀三分(其)

三結(次)

二不思議境(二)

一體達煩惱無礙道(三)

一引經釋意(二)

一引釋(二)

一無行煩惱即是道(二)

  一引經(不思)  二釋明(如)

二淨名煩惱調不調(二)

  一引經(不住)二釋明(二)

  一住調不調(所)  二不住調不調(菩)

二會意(不斷)

二斥失礙道(二)

  一喻失(今)二正斥(三)

  一標無慧(無)二出三失(三)

  一斥住不調(聞)  二斥住調伏(復)  三斥住調不調(又)

三依經判(如)

三正體無礙(三)

  一體達(今)二釋明(二)

一就現句觀(二)

  一隨義出觀(何)  二稱法圓觀(雖)

二歷餘句觀(用)

二結益(三)

  一結上無礙(如)二隨出益相(二)

一善巧觀益(二)

  一正明(云)  二結示(如是)

二引人證明(如)

三結示無失(二)

  一正結(巧)  二反顯(若不)

  二正觀煩惱不思議○

  二發心(如)  三巧安(為)  四破徧(若)  五識通(於)  六調品(又)  七助開(若)  八知位(於)  九安忍(若)  十離愛(得)

二喻顯(得)

三結廣○

○二正觀煩惱不思議(二)

一略明觀(三)

  一明煩心千法(若)二喻明闇無礙(二)

  一引經無礙(經)  二點出妙慧(不)

三結智明常住(以)

二示準上(準)

○三結廣(二)

  一正結四名(是)二重廣三意(三)

一涅槃三十六句廣不斷而入(三)

  一總標(廣)二別釋(二)

一藏通三十六句(二)

一正明(二)

一入涅槃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句(須)二句各開四(四)

  一初句四句(句)  二次句四句(次)  三三句四句(第)  四四句四句(第)

二結數(此)

二出涅槃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句(又)二句各開四(四)

  一初句四句(一)  二次句四句(第)  三三句四句(第)  四四句四句(第)

二結數(若)

二別圓三十六句(二)

  一問二答(二)

  一示該(答)二更明(三)

  一標示(若)二別明(二)

一入涅槃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門(二)

  一正開四門(根)  二門門四悉(於)

二門各開四(二)

  一一門開四(又)  二例餘三門(此)

二出涅槃十六句(二)

  一徵(依)二釋(二)

  一一門四句(謂)  二例餘三門(一)

三結數(三)

  三結示(此)

二般若三十六句廣煩惱菩提(二)

  一問二答(二)

  一明即是(答)二出重說(三)

  一標示(今)二別說(二)

  一根本四句(諸)二句各開四(二)

一境發智十六句(四)

  一俗境發諸智四句(初)  二真境發諸智四句(第)  三兩境發諸智四句(第)  四中境發諸智四句(第)

二智照境十六句(四)

  一道智照諸境四句(次)  二真智照諸境四句(次)  三兩智照諸境四句(次)  四中智照諸境四句(次)

三結數(是)

三法身三十六句廣非道佛道○

○三法身三十六句廣非道佛道(二)

  一問二答(三)

  一明可意知(答)二為重略示(二)

一示明(二)

  一根本四身(又)二一一四身(二)

  一一身起四身十六句(於)  二四身入一身十六句(又)

  二結數(合)

三結起入意(身)

○三觀病境(二)

一示意(三)

  一出權實二病(第)二明今觀實病(二)

  一標(病)二釋(二)

  一權病非觀(若)  二實病正觀(今)

三結應觀意(二)

  一示重說意(上)二出應觀意(二)

  一正出應觀(夫)  二示四悉意(即)

二正明(二)

  一標(觀)二釋(五)

一明病相(二)

  一標示(一)二釋明(四)

  一五脉病相(夫)  二四大病相(若身)三五藏病相(二)

  一正出五臟病相(又)二推知由剋病生(五)

  一肺害肝病(若肝)  二腎害心病(若心)  三腎害肺病(若肺)  四脾害腎病(若百)  五肝害脾病(若體)

  四六神病相(又若)

二起病因緣(二)

  一標(二)二釋(六)

  一四大不順(四)二飲食不節(二)

  一明噉不安食(二)  二明五味增損(次)

三坐禪不調(三)

  一身不調病(三)  二息不調病(次)三止觀不調病(二)

  一用無方成病(又但)二用觀偏僻成病(二)

一五藏病(三)

  一示明禪人思起(次用)二釋出五藏致病(二)

  一相囗致病(若緣)  二相囗致病(若就)

三示於禪夢驗明(若五)

二四大病(又觀)

四鬼神得便(四)  五魔所為(五)  六業起(六)

  三明治法○  四明損益○  五明止觀○

○三明治法(二)

  一示眾治之法(三)二釋坐禪一章(二)

  一標(今)二釋(六)

一止治(五)

一止心臍中(三)

  一正明(用)  二出意(所)  三結成(若四)

二止心丹田(又)三止心脚間(三)

  一委明(頭)  二出意(又常)  三明驗(今)

四止心隨病(二)

  一止心病處(隨)  二未必止心病處(又未)

五止隨四大(又)

二氣治(二)

  一示意(二)二釋明(二)

一正治病(二)

  一治四大(若)  二治五藏(六)

二用治法(又口)

三息治(二)

  一示意(六)二釋明(三)

  一明息相(先)  二出坐法(當)三正明治(二)

  一通明常數法(用)  二別運十二息(次)

四假想治  五觀心治六方術治(二)

  一示意(三)二釋明(二)

一呪術治(二)

  一治三十六獸(三)  二治六神遊身

二打捻治(二)

  一手捻丹田治(若)  二杖打痛處治(又)

○四明損益(二)

  一標(四)二釋(二)

  一外治漸頓損益(若)二內治漸頓損益(二)

  一明漸頓意(內)二示損益相(三)

  一責世損相(夫)二正明益相(三)

  一標列(能)  二釋明(信十章)  三結示(若)

三結示進修(三)

  一正示(若)  二引喻(如)  三結成(但)

○五明修止觀(二)

一十乘觀(三)

  一標(五)二釋(十)

一觀境(二)

一簡思議境(三)

  一標示(先)二釋明(三)

一藏(二)

一六道(二)

  一三惡(如)  二三善(若)

二三乘(三)

  一聲聞(若)二緣覺(二)

一明因緣病起(二)

一明正推因緣(二)

一從病死推至名色(二)

  一略推病等(又)二廣明名色(二)

  一標(色)二釋(二)

一諸色(二)

  一根大(觀)  二五藏(觀)

二四心

二從識推至無明(識)

二明推求不得(三)

  一喻(如)  二合(南)  三結(如)

  二觀因緣滅(既覺)

三菩薩(又)

  二通(又)  三別(大)

三結簡(如)

二明不思議境(二)

  一正明(不)  二結示(達)

二發心(三)

  一引經總示十乘之意(金)二明經正出慈悲愈病(二)

一分別三種調慰(三)

一入空調依慰喻(二)

  一調伏(一)  二慰喻(心)

二入假調伏慰喻(二)

  一調伏(又)  二慰喻(心)

三入中調伏慰喻(二)

  一調伏(又)  二慰喻(心)

二實論一心慈悲(二)

一淨名具法(二)

  一結上圓法(如)  二出名能具(唯)

二文殊問人(二)

  一文殊能問(彼)二問答發明(二)

一明慈悲愈疾(二)

  一問答(問)  二出意(夫)

二結悲願難思(誓)

  三結明發心疾即除愈(慈)

三安心(安)  四破徧(破)  五通塞(識)  六調適(道)  七助開(助)  八知位(作)  九能忍(安)  十離愛(設)

三結(十)

二大車喻(得)

○四觀業境(三)

一示意(二)

  一正示(第)  二簡明(疑)

二標章(明)三釋明(四)

一相發因緣(三)

  一標章(因)二釋明(二)

  一內  二外

三結示(是)

二正發相(三)

一標示六意(三)

  一揀示(二)  二列章(其)  三示意(諸)

二釋明習報(二)

一通釋習報因果(二)

一約三法釋(二)

  一習因習果(云)  二報因報果(報)

二約四法釋(又)

二別判禪中習報(二)

  一但判報果(若)  二但判習因

三正明發相(二)

一善相(二)

  一標(善)二釋(二)

一釋諸相六意(二)

一正出(二)

一六度相(六)

  一檀相六意  二戒相六意  三忍相六意  四進相六意  五禪相六意  六智相六意

二例餘善(六)

二結示(若)

二出相現償法(二)

  一方等師意(諸)二南岳師意(二)

  一出師償意(南)  二引經證同(此釋)

二惡相(二)

  一標(次)二釋(二)

一諸相六意(二)

一正明二蔽(二)

  一慳蔽相(慳)  二破戒相(破)

二例明四蔽(餘)

二復明四習(復)

  三料簡○  四止觀○

○三料簡(三)

  一標示(三)二略釋(三)

  一初句(非)  二二句(障)  三三四句(俱)

三正簡(三)

一簡善惡業相(二)

一約有漏三諦簡(二)

  一判(若)  二簡(此)

二約性無作簡(二)

  一正簡善惡(復)二細意往騐(二)

  一以十法騐(復)  二以三法騐(又)

二明善識業門(二)

  一明惡業滅相(復)二示分別業門(二)

  一有解者自他無障(若)二無解者自他勿說(二)

  一正明(若)  二簡示(問)

三出業觀整足(復)

○四止觀(三)

  一標(四)二釋(十)

一觀境(二)

  一思議境(云)二不思議境(二)

  一識明經意(不)二正觀業境(三)

  一正觀(觀)  二引釋(舉)  三結示(業)

二發心(三)

  一標示(既)  二釋明(善)  三結成(若)

三安心(安)  四破徧(破)  五通塞  六道品(道)  七助開(助)  八位次(如)  九能忍(又)  十離愛(若)

三結(二)

  一結法(是)  二明喻(如)

○五觀魔境(二)

一示意(三)

  一動魔鬼意(第)  二說魔罪意(經)  三善魔來意(若)

二列章(今)三釋明(五)

一分別同異(二)

  一簡示(同)二正分(二)

一內外四魔(二)

  一界內四魔(然)  二界外四魔(若)

二華嚴十魔(若)

二明發相(三)

一標示(二)

  一標異二出相(三)

  三[怡-台+追]惕鬼([怡-台+追])  二時媚相(二)三魔羅相(三)

  一示明(次)二出相(二)

一內外中箭(二)

一正明(二)

  一內十八箭(大)  二外十八箭(復)

二示意(昔)

二善巧令墮(又)

三結示(呵)

二釋明(二)  三結示(若)

三明妨亂(三)

一標示(三)

  一令人病(病)  二失觀心(失)三得邪法(二)

一約正簡邪(三)

  一標(邪)  二釋(有十章)  三結(以)

二結根相應(一)

  二釋明(三)  三結示(夫)

四明治法○  五修止觀○

○四明治法(二)

一正治(三)

  一治[怡-台+追]惕(四)  二治時媚(治)  三治魔羅(治)

二轉治(善)

○五修止觀(三)

  一標列(五)二釋明(二)

一正十法觀(十)

一觀境(二)

  一思議境(思)  二不思議境

二發心(魔)  三安心(欲)  四破徧(隨)  五通塞(於)  六道品(道)  七助開(門)  八知位(若小)  九安忍(若欲)十離愛(二)

  一正明離愛(若人)  二復出三退(復)

  二出通別觀(復)

三料簡(問)

○六觀禪境(三)

一示意(三)

  一出禪定多障(第)  二示須觀禪境(上)  三明示禪支(但)

二列章(粗)三釋明(四)

一明開合(二)

  一列十門(初)二出不同(五)

一開合不同(三)

  一總標(此)二正明(二)

  一開五為十(開)  二合十五為十(合)

三結示(若)

二明漏無漏(二)

  一出二論意(次)二今明小異(二)

  一出意(今)二分別(四)

  一根本四禪是有漏(四)  二特勝通明是亦漏亦無漏(十)三九想等三是無漏(二)

一明事禪是無漏(二)

  一正示(九)二重辨(三)

  一法相應是無漏(若)  二事禪自有漏無漏(若)  三無漏緣稱無漏(若)

四慈心等四漏無漏兩屬(慈)

三來亦不同(次)  四淺深不同(次)  五互發不同(次)

二明發因緣(二)

  一內因發(二)  二外緣發(又)

三明發相(十)

一根本(三)

  一示約坐修(三)二釋發禪相(三)

一明欲界定(二)

  一明粗細位(若)二出欲界定(三)

  一出定相(兩)二辨異名(二)

  三稱為閃爍(成)  二譬以電光(又)

三明定住(位)

二出未來禪(三)

一正出禪相(二)

  一正明(從)  二斥謬(無)

二辨明有無(二)

  一出二論偏申(若)  二今依論備出(尊)

三出邪正相(若)

三正根本禪(二)

  一明四分橫豎漸頓(初)二今且約進分豎論(二)

一四禪定(四)

一覺觀俱禪(二)

  一出未到定(今)二出正禪相(二)

一初發支觸(二)

一八觸發相(三)

一所發八觸(二)

  一正示(於)二釋明(二)

一辨內外發(二)

一出二家(二)

  一外發(有)  二內發(若言)

二明今意(若定)

二以體用明(又)

二發時功德(二)

一明發(二)

一豎發(二)

一動觸發功德(二)

一初起相(二)

  一發處(若)二功德(二)

  一標(動)  二釋(空)

  二久住相(又)

二餘七觸功德(餘)

二橫發(若)

一結示(二)

  一八觸不同(雖)  二功德差別(然)

三分別邪正(二)

  一揀欲界(若)二別初禪(三)

  一示須簡邪正(但)二正識明邪觸(二)

  一舉示(若)二釋明(二)

  一八觸過不及(如)  二十種過不及(又)

  三明有邪之由(原)

二五支發相(三)

  一出五支名(正)二正明發相(二)

一初禪五支強弱(三)

  一出經論(毗)  二斥他說(有)  三正明今(五)

二四禪一心通別(若)

三指釋名義(釋)

  二數發深利(復)

二喜俱禪(二)

  一未來禪(若欲)  二正禪相(若不)

三樂俱禪(此禪)  四捨俱禪(此樂)

二四空定○

三指廣修證(委)

二特勝○  三通明○  四九想○  五背捨○  六大不淨○  七慈心○  八因緣○  九念佛○  十神通○

四修正觀○

○二四空定(四)

  一空處(雖)  二識處(此)  三無用處(此)  四非非想處(此)

○二特勝(三)

  一總示(次)二別明(二)

一正明(十)

  一息入出長短對欲界粗細住(持)  二知息徧身對未來定(若)  三見三十六物對初禪(又)  四心作喜作攝對二禪(心)  五心作解脫對三禪(心)  六觀無常對四禪(從)  七觀出散對空處(從)  八觀離欲對識處(觀)  九觀滅對無用處(觀)  十觀棄捨對非非相處(觀)

二結示(此)

三指廣(委)

○三通明(三)

  一總示(次)二別明(二)

一正明(三)

一支名(三)

  一經釋(大)二今釋(三)

一覺支(四)

  一如心覺(初)  二覺大覺(覺)  三思惟大思惟  四觀於心性

二觀支(心行)  三定支(心住)

三指廣(具)

二發相(發)  三結判(有)

二結責(二)

  一結禪道具足(比)  二責論人不用(成)

  三指廣(委)

○四九想(二)

  一標(次)二釋(二)

一壞法九想(三)

  一列(若)二釋(二)

  一釋觀意(此)  二辨有退(此)

三結(若)

二不壞法九想(三)

  一示此具諸禪(若不)二明觀法治相(三)

一正示(三)

  一明發相內外(若修)二出所發八相(二)

  一先修死想(於)  二正出八想(是等)

三結定相轉妙(如)

二喻明(二)

  一喻見相(未)  二喻證相(若)

三總結(如)

三結觀法無漏(二)

  一正結(前)  二引明(釋)

○五背捨(三)

  一總示(次)二別明(二)

  一列(一)二釋(八)

一內有色背捨(二)

  一標示(所)二釋明(三)

  一欲定發相(行)  二未來發相(此)三正初禪相(三)

  一明所發色相(如)  二明八色無漏(若三)  三出位在初禪(若發)

二內無色背捨(二)  三淨背捨(三)  四空處背捨(四)  五識處背捨(若)  六無用處背捨(又)  七非非想背捨(識)  八滅受想背捨(此)

三結責(二)

  一責成論約外修禪(毗)  二示滅定不論宿習(若過)

○六大不淨(二)

  一示意(次)二釋明(二)

一修觀(三)

  一明觀所見相(若大)  二出禪中發相(於)三明定力轉變(二)

  一明業力感色(復)二出定力轉變(二)

  一正示(若執)二釋明(二)

  一示無漏緣通(若根)二出大不淨相(三)

  一示大不淨變處(若人)二出勝處一切處變相(二)

一勝處轉變(二)

  一標示(若論)二釋明(二)

一明前四勝處(二)

一正明(二)

  一內有色外觀多少二處(若多)  二內無色外觀多少二處(若內)

二結示(若)

二出後四勝處(後)

二一切處轉變(三)

  一示念慧廣普(十)二釋徧一切處(二)

  一一切處(以)  二一切入(若)

三辨不借外緣

  三別明菩薩除入具眾行(復)

二入位(行)

三總結(齊)

○七慈心(三)

  一標示(七)二定相(二)

一正明慈定(三)

一慈附根本四禪前後發(二)

一觀相(二)

一釋(二)

  一能緣慈(忽)  二所緣境(俱)

二判(此)

二發相(二)

一釋(二)

  一出四禪發相(若先)  二辨止齊三禪(但)

二判(然)

  二慈附特勝通明前後發(若)  三慈附大小不淨前後發(或)

二餘三準明(餘)

三示廣(二)

一正示(三)

  一法示(若)  二喻明(譬)  三合顯(色)

二結責(眾)

○八因緣(二)

一因緣發相(三)

  一引經標示(八)二正明所發(二)

一因緣發諸禪(二)

一因緣發根本(二)

一觀因緣(二)

一正觀(二)

一推現在(二)

  一現三因(於)  二現五果(愛)

二推過未(二)

  一過因(識)  二來果(從今)

  二結示(三)

二發根本(二)

  一總示(如)二別明(二)

一發五支(二)

一發根(二)

  一單發(覺因)  二合發(或)

二判明(此三)

二發十德(此)

二因緣發餘禪(乃)

二諸禪發因緣(二)

一明根本發因緣(二)

  一所因根本(若)  二發因緣相(如)

二例餘禪發因緣(乃)

  三結屬事觀(此)

二因緣觀門○

○二因緣觀門(二)

  一牒(此)二釋(二)

  一示三種不同(瓔)二出龍樹立觀(三)

  一標示(龍)二辨明(二)

  一辨斥論師立宗(論)  二辨明北師立宗(北)

三結成(佛)

三明今家觀法(二)

  一標列(今)二釋明(十)

一觀境(二)

一三智因緣思議境(三)

  一下智因緣聲聞菩提(思)  二中智因緣緣覺菩提(若翻)  三上智因緣菩薩菩提(若轉)

二上上智因緣不思議境(二)

一正明因緣得佛菩提(二)

  一明因緣菩提(若轉)二顯難思佛境(二)

  一簡前同異(若五)  二明後妙境(若最)

二重明因緣即十如境(二)

一對明如境(二)

  一對十如(復)  二對十境

二顯示一心(二)

  一正示(復)二釋明(二)

一正示一念(二)

  一示(華)  二簡(問)

二發明一意(復)

二發心(二)

  一簡示真正(真)二正明發心(二)

  一立慈悲境(拔)  二起弘誓心(約)

  三安心(善)  四破徧(彼)  五通塞(善)六道品(二)

一修三十七道品(二)

一正明念處(二)

一出念處因緣(二)

  一通論(善)二別論(二)

  一正明(若)  二科簡(問)

  二明破倒見性(若通)

二例明餘六(勤)

二入三空門(觀)

七對治(三)

  一示意(對)二正明(二)

一明事度助開(二)

  一正明(若起)  二結示(若有)

二出助成功德(二)

  一總示思作(助)二略出佛儀(二)

  一標(又)二釋(二)

一同居三相(三)

  一坐道場相(大)  二轉法輪相(又)  三入涅槃相(又)

二二土略指(方)

  三結成(是)

八知位○  九安忍○  十離愛○

○八知位(三)

一知位(三)

一正示(二)

  一四教行位(識)  二六即行位(十二)

二結明(故)

二釋疑(若寂)  三結責(若入)

○九安忍(三)

  一示境(安)  二明忍(業)  三結成(能)

○十離愛(二)

  一正示(無)二釋明(二)

一於三法生愛明似(二)

  一標示(若)二釋明(二)

  一不墮二乘(觀無)  二不入菩薩(愛)

二不着似三法明真(三)

  一正釋(若不)  二簡明(大)  三結成(如)

○九念佛(三)

  一標前後(第)二明發相(二)

一正明(二)

一念佛發諸禪(二)

  一念佛定(於)二發諸禪(二)

  一根本(定)  二餘禪(特)

  二諸禪發念佛(云)

二辨正(三)

  一標示(此)二明相(二)

  一正相(若先)  二邪相(若內)

三示意(若得)

  三出三昧(又)

○十神通(三)

  一列名(十)  二示意(唯)三釋相(二)

一明禪發通(二)

一禪發諸通(二)

  一正發五通(若通)  二舉譬況明(譬)

二禪通支相(一)

二出不隱沒(若就)

○四修觀(三)

  一標示(第)二正明(二)

一十乘正觀(十)

一觀境(二)

一思議境(三)

  一明發緣(若)二正明境(三)

  一藏教境(初)  二通教境(又)三別教境(三)

  一攝成王三昧(又觀)  二變成摩訶衍(變)  三要言五行十德(舉)

  三總結示(是)

二不思議境(不)

二發心(若觀)  三安心(若不)  四破徧(若二)  五通塞(如其)  六道品(若不)  七對治(道定)  八知位(若)  九安忍(若)  十離愛(若)

二乘至道場(十)

三指餘(餘)

○七見境(三)

  一釋名(第)二示愛(三)

  一斥二人互失(夫)二推今是見發(三)

  一明見發(若)二出發相(二)

  一出相因發相(此)  二舉人師騐明(南)

三示觀意(通)

三結迷者過患(若)

三明相(二)

  一標(今)二釋(四)

一明諸見人法(二)

  一標(第)二釋(二)

一邪人不同(三)

一佛法外外道(二)

一本源(二)

  一三計(一)  二四計(又)

二枝派(三)

  一明本派(從)  二列六師(所)  三辨同本(此)

二附佛法外道(二)

  一標(二)二釋(二)

  一犢子(起)  二方廣(又)

三學佛法成外道(三)

  一標執教夫理(三)二出小大二例(二)

  一小乘倒邪(大)  二大乘倒邪(若)

三斥論師濫破(三)

二邪人執法不同(三)

一佛法外人執法(三)

  一標示(二)  二釋明(切)  三結顯(師)

二附佛法人執法(犢)三學佛法執法(二)

一明三藏執法(二)

  一執法失意者(若)二不執得意者(二)

  一修三念處(若)  二證三解脫(後)

  二明衍門執法(執)

  二明見發因緣○  三明過失○  四修止觀○

○二見發因緣(二)

  一標(第)二釋(二)

一明諸見發(二)

一明發見因(二)

  一標(一)二釋(二)

  一發見兩因(眾)二所發見慧(二)

  一見慧無礙(一)  二見慧由禪(如)

二釋發見相(二)

一因禪發相(三)

一發佛法外見(二)

一三本見發(三)

  一迦毗羅(從)  二僧佉(又)  三勒沙婆(若)

二六枝見發(若)

二發附佛法見(二)

  一犢子(其)  二方廣(若)

三發佛法內見(二)

一明四門發見(二)

一三藏四門(二)

一正明(四)

  一有門見(若)  二空門見(若)  三雙亦門見(若)  四雙非門見(非)

二結示(當)

二衍門諸見(三)

  一示意(何)二別明(三)

  一通四門見(今)  二別四門見(若)  三圓四門見(若)

三結示(大)

二出四見枝本(二)

  一示自他為本(夫)二明自他計邪(三)

  一標示(今)二釋明(二)

  一界內自他(若)  二界外自他(界)

三結判(前)

二因聞發相(二)

  一通示二因發見多少(夫)二別明因聞發見之相(二)

  一結前起後(因)二正明見相(三)

  一佛法外見(行)  二附佛法見(若)  三佛法內見(或)

二見發不同○

○二見發不同(二)

一結會同異(二)

一總論異同(三)

一發外邪(二)

一三本(二)

一正出三種(三)

  一一切智(二)  二神通(若)  三韋陀(若)

二結數不同(一)

二六枝(若)

二發附邪(犢)三發內邪(二)

  一三藏(若內)  二衍門(若通)

二別論同異(二)

  一標(復)二釋(三)

  一發一切智不同(三)  二發神通不同(次)  三發韋陀不同(次)

二判明邪正(三)

  一標示(復)二判明(二)

一正判外邪(二)

  一正判迦羅(如)  二例明二種(僧)

二例明二邪(二)

  一附邪(犢)  二內邪(小)

  三結責(騐)

○三過失(二)

  一標(第)二釋(二)

一見發生過(三)

  一標示(一)二釋明(二)

一真丹(二)

  一標示宗三(周)二明其得失(二)

  一總出三計(今)二約一計明(二)

  一標(約)二釋(三)

一計有自然行善(二)

  一明得自然(如)二出得欲妙(二)

  一標(得)二釋(二)

  一約實奪無(忽)  二與權論得(若與)

二計有自然自無記(又)  三計有自然行惡(若)

二天竺(二)

  一標示(次)二釋明(三)

  一出空三種(夫)  二辨明外內(事)三正明得失(二)

一外邪得失(二)

一正明邪空起見(三)

一空見行惡(二)

  一標示空處(若)二空處行惡(二)

一自行(三)

  一明於空造惡(同)  二明得禪發見(是)  三明見發破善(破)

二化他(三)

  一標(化)  二釋(自)  三結(此)

二空見行善(又)  三空見行無記(次)

二例明亦有等見(亦)

二內邪得失(二)

一三藏(二)

  一標示(次)二釋明(二)

一一門(三)

  一明一見三行(其)  二證邪僻入鬼(九)  三出兩因二行(或)

二三門(一)

  二衍門(若)

三結示(如)

二並决真偽○

○二並決真偽(二)

  一標(二)二釋(二)

一就所起法並決(二)

  一示通(今)二正竝(二)

  一真偽作竝(外)  二決明幻偽(所)

二就所依法並決(二)

  一標示(二)二釋明(二)

一竝決所依法(二)

一竝所依着法(二)

一釋(二)

一外法所依(二)

  一出着心非真(三)  二明着心生邪(此)

二內法所依(二)

一三藏四門(二)

  一不着無着法故正見(若)  二着無着法而起邪見(復)

二通教四門(二)

  一以無着心不生邪(復)  二以着心着法生邪(復)

三別圓四門(二)

  一無着則正(別)  二着則生邪(若)

二結(以)

二決所依因緣(二)

  一標示(略)二釋明(二)

  一示明所以(良)  二正出因緣(因)'

二示養見助道(二)

  一養外見作助(復次)二養內見作助(二)

  一養藏通見(若發)  二養別圓見(若先)

○四修止觀(二)

一立境意(二)

  一出諸見不同(第)二明束見為境(二)

  一徵(若)二釋(二)

  一示作境意(夫)  二正束成境(約多)

二正觀境(二)

  一標(今)二釋(二)

一乘觀(十)

一觀境(二)

一思議境(二)

  一出能生因緣(思)二明所生十界(三)

一引示(二)

  一引論(成)  二示意(今)

二正明(二)

一出四教見法(四)

一空見生滅教法(二)

  一六道(由)二三乘(三)

一聲聞(三)

  一標示生因(又)二別明四諦(四)

  一苦諦(所)  二集諦(空)三道諦(二)

一念處品(二)

一別相(四)

  一身念處(集)  二受念處(若)  三心念處(空)  四法念處(取)

二總相(但)

二餘六品(勤)

四滅諦(四)

三結示得失(若於)

二支佛(二)

一正明(二)

  一總示緣觀(次)二別推緣觀(二)

  一正推(又)  二結示(若知)

  二結責(若於)

三菩薩○

二空見生通教法(二)

  一二乘(觀)  二菩薩(菩)

三空見生別教法(觀)  四空見生圓教法(空)

二明四教治見○

三總結(約)

  二不思議境○

二發心(此)  三安心(觀)  四破徧(見)  五識通(單)  六道品(觀)  七對治(若)  八位次(深)  九安忍(內)  十離愛(順)

二至極(乘)

○三菩薩(三)

  一明依諦起誓(空)二出四弘六度(二)

一空觀起願(二)

  一別明(如)  二結示(若眾)

二空觀起行(觀)

三結斷結成佛(若)

○二明四教治見(二)

  一示已治入流(復)二明未治再治(二)

  一示意(見)二正治(二)

一明四教治一見(二)

  一法(三)  二喻(云)  三合(四)

二會四治即念處(二)

  一標示(此)二釋明(二)

一遺教念處治見(三)

  一標(遺)二釋(二)

  一別明四治(所)  三通出三種(略)

三結(是)

二諸經示說不同(但)

○二不思議境(三)

  一標示(次)  二引明(淨)三出觀(三)

  一舉示(三)二正觀(三)

  一觀圓淨解脫(佛)  二觀方便法解脫(又)  三觀性淨解脫(又)

三結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