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華嚴經吞海集

 宋 道通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序

左朝散大夫直龍圖閣知荊南軍府事主

    管荊湖北路安撫司公事馬步軍都總

    管兼營田使陶愷撰

  大方廣佛華嚴經。具因果行位緣起理事。以不思議為宗。無上乘也。以為同也而橫開百千法門其總非同。以為異也而會歸實際理地其別非異。即同即異。義極於融。故同中有異。鳥翔空而前後齊彰。異中有同。波生水而泯絕一致。萬法各住自位。有如水火陵滅而不相容。至理不隔纖毫。或若塵芥含容而無所礙。此非器界之所能通而思議之所可及也。然而非文字無以明義。非名句無以成文。則錯綜而華貫。行布而星分。此經之所以為經也。由文字名句以求之。則法法相似。地地有差。其多也百千萬億以為數。乃至不可為數。而未脫於有數也。其大也十方三際以為量。乃至不可為量。而未離於有量也。經之為經。既託於文句。其妙不過如是而已。舉世間極大不可窮盡者。則喻以海焉。所謂十海。若世界眾生諸佛業報法界根欲法輪願力神變佛化。皆生佛之極業。同名之海。而七處九會三十九品。悉波瀾其間。無有能出者。其源無首。其流無尾。其邊無旁。其下無底。則取海以為喻。是亦天下之極稱歟。至求之天地之間。若形若器。能體融之義而曲當者。蓋亦莫若海也。是經也。行於支那自晉義熙始。其文浩博。其義淵微。其道宏大。志劣者怠於編秩之多。智淺者瞢於旨意之妙。器狹者駭於果德之極。誦其文已難其人。而況通其義且踐修是道歟。譬猶海中之一物方為海所涵。詎能置海於度內耶。義熙距今幾千歲。訓釋行於今者。獨有棗柏長者論清涼法師疏。其說益侈矣。偃臺通老法師。得華嚴三昧。雖受學於師。而取成其心。以廣說之一句。而演之萬言。以約說之一品。而攝以數句。萬言而詳味之。無一增語。數句而旁求之。無一缺義。計不待數而人見其多。度不必量而人識其大。法次地差。不相混濫。蓋發揮在文句之表。而遊戲於文句之間。卒不繫於文字名句者也。取其約說。傳於世。凡萬數千言。名之曰吞海。海可吞耶。眾必以為誕矣。然有可吞之理者。能造海者也。通公約說亦文句耳。奚造海之有。余所謂卒不繫於文句者。學者繹其書。而加思焉。當得之矣。噫大千經卷一塵所覆。唯智者能出之。華嚴法海一嚃而不遺餘滴。唯知道者能信之。或出或納。豈外至哉。在我[唬-儿+丘]吸之間耳。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序

講華嚴楞嚴經唯識起信論

    嗣祖比丘 道通述

  伏以。華嚴之為教也。朝宗眾經。清涼之為疏也。貫暎前古。不有穎達。孰能發明。道通。夙附真乘。窮居講肆。論聽宣益。經傳妙空。退慚先哲。無裨後學。請問十年。開演三徧。屢經患難倍覺衰遲。築室廬山苟延歲月。而二三學者猶不我棄。日以是經相叩。華嚴為事。因閱舊篋。得所編法義。名曰吞海。用貽晚儁。使品品之中見無盡經塵塵之內明華藏海於一毛端忽然廣博。豈曰小補之哉。不學而知。但聞其言。未見其人也。同心之士。母我誚焉。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卷上

河朔平原 道通述

一菩提場會

一世主妙嚴品。部類區分

經中有三世間。一智正覺世間。主能化佛。二有情世間。主人王天王。三器世間。主諸類神。若能依正互融。則難思之境俱是妙嚴。

  意曰。世主差別相。妙嚴平等體。若世主之妙嚴。眾生有佛德。若妙嚴之世主。佛德依眾生。若世主即妙嚴。是法平等。若妙嚴即世主。則世間相常住。若具四句則成佛德。若泯四句為日用。若存泯無礙生佛平等。法本如此。不勞修證。

  如是。一小乘。揀異外道經阿優。二始教。信順之辭。三終教。不變曰如隨緣曰是。四頓教。唯如為是。五圓教。如包是徧。

  我聞。一小乘。識外有聲。二始教。識變聲相假我。三終教。淨我聲塵即心。四頓教。無我根塵俱盡。五圓教。一聞一切聞。

  一時。一小乘。晝夜六時。二始教。時依識現。三終教。則不變隨緣。四頓教。則般若現前。五圓教。則一時具一切時。

  佛在。一小乘。丈六真身。二始教。千百億化身。三終教。丈六即是常身。四頓教。丈六即是法身。五圓教。具足十身。

  菩提樹。一小乘。土石諸山。二始教。隨機化迹。三終教。其地堅固。四頓教。一塵不立。五圓教。七處九會同一道場。

  菩薩眾。一小乘。不見聞。二始教。有四十二位。三終教。盡成佛。四頓教。無凡聖。五圓教。佛剎微塵數俱來集會。

  經中。釋迦如來初成佛時。具足本有十身。於一切法成正覺。

  意曰。始成正覺者。舊佛新成也。處於此座者。開悟之處。量等法界如虗空。具普徧廣容二義。量云。如來三業有法正容常徧宗。平等無分別故因。譬如虗空於諸國土平等隨入。一塵為座。則成等正覺。若一毛為座。則轉大法輪。塵數菩薩圍遶者。主伴互嚴。

  經中。列眾。從內至外。偈讚佛德。從大自在天至普賢海眾雲集。一同生眾。有二十種。普賢至普光菩薩。海月光至智生菩薩。二異生眾。十種。執金剛神。身眾神。足行神。道場神。主城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主藥神。主稼神。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主火神。主風神。主空神。主方神。主夜神。主晝神。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王。夜叉王。龍王。鳩槃茶王。乾闥婆王。月天子。日天子。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大梵天。光音天。徧淨天。廣果天。大自在天。

  經中。列眾。從內至外。偈讚佛德。從外至內。有十佛剎微塵數毗盧遮那佛。一一皆有六十眾圍遶。形色部類各有區分。得佛解脫平等無二。

二如來現相品。說法儀式

經中。佛放眉間光。右繞於佛從足而入。有大蓮華忽然出現。有勝音菩薩。坐蓮華上。偈讚如來。有十菩薩為伴。

  意曰。實際理地主伴不立。生滅門中豈無問答。菩薩諸王作是思惟。從因至果有四十問。一部經文。前後答為斷彼疑故。即於面門眾齒之間。放十種光明。一切菩薩蒙佛光明。詣如來所親近供養。

三普賢三昧品。非證不說

經中。普賢見佛現相。承佛神力。入於如來藏身三昧。同於虗空。一一塵中有世界海諸佛。一一佛前有普賢。皆入此定。是時十方諸佛而現其前。與普賢十種說法智。各舒右手摩普賢頂。一一塵中悉亦如是。從一三昧起時。即從一切三昧門起。得一切海雲法。十方世界悉皆震動。

四世界成就品。通明凡聖

經中。且說世界海有十事其眾生海具十事。准知諸佛海等各有起具因緣所依所住等十事。各先長行。後偈頌。一海有十事。十海有百事。

  意曰。先觀無盡境。便說無盡法。一切眾生本來具足。

五華藏世界品。別顯本師

經中。別明本師之所嚴淨。狀如仰安鴈口中齒。又似倒卓浮圖。其中世界。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各各莊嚴。各各行列。有二十重。從此中央大蓮華世界外。其次右旋說百箇二十重世界十不可說世界種。准知盡在一塵毛中矣。

六毗盧遮那品。往昔修因

經中。修因廣大。獲果無窮。普賢說者該因徹果故。乃往古世有勝音劫。摩尼華枝輪大林之東。焰光大城。人王所都。有百億城周帀圍遶。有百萬億門。一一門前。四十九寶尸羅幢。城中居人乘空往來。心有所欲應念而至。天城龍城右旋而列。華枝林中。有徧照道場。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音佛忽然出現。其身周普。等真法界。大威光太子。見佛光明。獲十種法。頌讚佛德。從焰光城。百萬億眾乘空而往。俱來見佛。其佛為說普集三世佛自在法經。大威光菩薩。得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其佛受命五十億歲。彼佛滅後。有波羅蜜善眼佛。於大林中成等正覺。大威光菩薩。即得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雲。其佛為說法界體性清淨經。聞已獲得清淨智。其佛入滅。喜見王尋亦去世。大威光菩薩。受轉輪王位。彼大林中。第三佛出。名最勝功德海。大威光。從佛聞說普眼光明行經。得大福德三昧。彼大林中復有佛出。名普聞蓮華眼。大威光。於此命終。生須彌山頂為大天王。名離垢福德幢。如來為說廣大方便經。獲得普門歡喜藏三昧。

  意曰。勝音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如來。出興於世。大威光菩薩。一一供養。聞經得法。是因無盡。今有十不可說世界種。是果無窮。

二普光明殿會

七如來名號品。身業周徧

經中。妙悟皆滿。二行永絕。歎佛二十一種功德。若世尊見愍我等。開示因中十問果中三十問。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為現神通。十首菩薩來集普光明殿。

  意曰。佛法大海信為初首。一小乘。但信佛一人成道。二大乘初教。信一分半眾生不成佛。三終教。自信己性決定成佛。四頓教。信生佛本無。五圓教。無成無不成一成一切成。

  經中。文殊言。諸佛身名不可思議。不應住於一法見佛身名。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有種種名種種身。色相壽命處所眾會種種不同。於此四天下。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於東方善護世界。亦有十名。餘九世界各有十名。則其數十千名。能令眾生各別知見。

  意曰。佛有無盡名。森羅萬像舉世立名。俱是佛名。於此住處。或名燈籠。或名卓子。或名香罏。或名翠竹。或名黃華。若能如此用心見佛。則步步釋迦出世。念念彌勒下生。便見佛身名周於法界。

八四聖諦品。語業該周

經中。苦者三界報。集者三界因。滅者超出三界。道者戒定慧因。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佛之語業。隨眾生心各別調伏。娑婆世界每諦下有十名。餘九世界四諦下各有十名。於苦諦下。或名可厭。或名逼迫。或曰不淨。

  意曰。一切名因逐業用變。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但能假名生善。便是化佛語業無量。若說如來國土身語業。則風鈴聲啼鳥聲皆是如來說法聲。無義語說不二法。頓見本心。俱離有無。便見佛之語業周於法界。

九光明覺品。意業該周

經中。世尊從兩足輪下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有百億閻浮提百億四王天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見。十方菩薩圍繞。百億文殊同時發聲歎佛光明。若見放光照十方十世界。則有十百億文殊。歎佛光明。若見放光過十世界。則照十方百世界。有千百億文殊。歎佛光明。若見放光過百世界。則照十方千世界。有百萬億文殊。歎佛光明。若放光過百千世界。則照百萬。若放光明過百萬。則照一億。若放光明過一億。則照十億。若放光明過十億。則照百億。

  意曰。光明是智用。用能隨緣。大小不定。廣狹臨時。悉皆明見。覺悟自他。若穿鍼時。於鍼孔內悉皆明見。若寫字時。於筆端上悉皆明見。若在一室。悉皆明見。若登高望。百里千里悉皆明見。覺悟本心。令他知見。

十菩薩問明品。智明生信

經中。文殊菩薩。長行問於九首。九首。以偈答於文殊。

  意曰。因問生明。或問中有明。智明生信。見諸法空。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觸目遇緣。自信己性。具有佛德無障礙法。即得現前。

  一心一種種差別問  覺首萬法體虗顯性答  二無實眾生佛化問  財首離相寂滅歸性答  三果報無我誰受問  寶首鏡中現像一異答  四悟一說多相違問  德首一多相成無礙答  五田一果多不同問  目首心有高下報別答  六佛教有無利益問  勤首精進懈怠不同答  七受法新起煩惱問  法首不行非斥多聞答  八智正行助贊美問  智首萬行皆智隨心答  九道一果多不同問  賢首同中有異離見答  十九首復以佛境問  文殊生界法界無別答

  文殊。智明生信。深入理觀。自信己性。決定成佛。後起淨行。事近旨遠。念即無念。一念頓圓。

十一淨行品。觸事淨願

意曰。有圓信者具淨行相。蓋善用其心。於善不善無記境。皆具淨行。則八萬四千塵勞皆淨行也。世間萬物皆淨行也。且如見手時。當願眾生。具正信手合掌向佛。若見足時。當願眾生。行真正道無有休息。若聞鳥聲。當願眾生。悟自聞性不生不滅。若了味時。當願眾生。嘗正法味。長養法身。若善用心。淨行無間。獲於勝妙功德。於一切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當如普賢色像第一。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經中。一百四十種。隨緣行願所為。在家孝事父母。出家堅持禁戒。妻子常樂遠離。見施捨於慳心。入寺諸師求請。剃髮授戒。正身修定。舉足下足見聞覺知。無非廣大行願。

十二賢首品。信心成德

意曰。若善用心有勝妙功德。則事近旨遠。信為三賢之首萬行之本。正明發起四弘誓願皆通空假中三觀。雖見眾生空。而化即佛之眾生。雖見煩惱即菩提。而斷即菩提之煩惱。雖見菩提不可求。無求中求矣。雖見萬法離言。而學離言諸法。此四開發本有淨心。自信己性。決定成佛。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塵中從定起者。是信心五對無礙之境。一根境不礙一心。二正定事定不礙理定。三分別不礙無分別。四入定不離出定。五定體不礙定用。應云根入根起。境入境起。根入意起。境入根起。方網三昧從信而入。信能必到如來地。經中喻云。世間福業尚如此。何況圓修真實法。

三忉利天宮會

十三昇須彌山頂品。不起而昇

經中。妙勝殿上。敷置普光明師子座已。帝釋遙見佛來。曲躬合掌。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受請入殿。忽然廣博量等虗空。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不起而昇也。一即一切也。

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說諸法空

經中。如來從兩足指放光。法慧等十菩薩。各說偈讚佛。談諸法空。見般若體。一句一偈超情離見。開悟在人。

十五十住品。直心正念真如法

經中。法慧菩薩。入於無量三昧。諸佛與智摩頂已。從定而起。告諸菩薩言。有十種住。則是信滿住初。便成正覺。

  一發心住。見佛聞法或見劇苦。而自開悟如來十種智力。一是處非處智。二善惡業報智。三諸禪三昧智。四諸根勝劣智。五種種解智。六種種界智。七種種道智。八宿命智。九天眼智。十漏盡智。勝進心中。應學勤供養佛。樂住生死。心轉增勝。

  二治地住。發利益十種心。應誦習多聞虗閑寂靜。

  三修行住。觀一切無常。應觀察眾生界世界明了法。

  四生貴住。從聖教生。應學十法了知三世佛平等法。

  五具足方便住。護救眾生。應學知眾生無邊無著。

  六正心住。聞讚毀三寶。心定不動。應學無相如幻。

  七不退住。三寶有無。心不退轉。說一即多多即一。

  八童真住。三業無失。隨業受生。知剎動剎供養諸佛。

  九王子住。知眾生受生煩惱。真諦法王善巧力持無畏。

  十灌頂住。震動世界智。三世佛法智。增長一切智。

  意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念念契如為住。住有無量。開發本有菩提心時。有三種相。以三賢表之。今是下賢。直心有所聞法。即自開悟。不由他教。

  爾時佛神力故。六種十八相震動。雨天妙華。極妙音聲。

  意曰。震即是聲。動乃是色。從小至大有六種相。所以震兼吼擊動兼起涌。六種相者。搖颺不安動也。自下昇高起也。忽然騰躍涌也。隱隱出聲震也。雄聲鬱遏吼也。輷碣作聲擊也。一切眾生。見不超色。聽不越聲。迷昧本心。流轉生死。華嚴經三天偈讚。句句之中透過色聲。即今見聞一句一偈。為金剛種。能破於十法界聖凡色聲。豈止鐵城也。諸經震動。於此明矣。人皆罔測。更冀詳之。

十六梵行品。無相修因

意曰。淨行至此成熟。正念天子問。菩薩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法慧菩薩答。應以十法為緣。謂身語意業佛法僧戒。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更。梵行不可得。住無相法方便自在。應修十種智力。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於諸佛法不生二解。一切諸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成佛。蓋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十七初發心功德品。校量顯勝

經中。天帝釋白法慧言。開發菩提心。有幾何功德。答此義甚深。不可以世間樂具及四禪樂四空樂四果樂可比。何以故。開發本有成佛心時。令如來種不斷故。充滿一切世界故。於一切法悉無餘故。

十八明法品。照了真俗

意曰。開發心時。具有無量功德。精進菩薩問法慧言。云何修習佛法。答應明了十種不放逸法十種佛歡喜法十種速入諸地法十種所行清淨法十無盡藏法。

四夜摩天宮會

十九昇夜摩天宮品。不動而徧

經中。於寶勝殿內。化作蓮華師子座。有百萬億華奩香篋鬘蓋幢幡。周徧十方。供養於佛。

二十夜摩天宮偈讚品。唯心所現

意曰。菩提心中。第二深心相。樂修諸善行。十林菩薩說。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

二十一十行品。深心樂修行

經中。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善思惟三昧。十方佛加與智摩頂已。從定而起。告諸菩薩言。行不可思議與法界等。有十種。

  一歡喜行。內外慧施。見來乞者。心生歡喜。我得善利。

  一饒益行。寧捨身命。護持禁戒。未曾一念心生欲想。

  三無違逆行。謙下恭敬。以阿僧祇器仗逼害。但生慈心。

  四無屈撓行。受苦無悔。心自慶幸。令一切眾生安樂。

  五離癡亂行。堅固不動。入胎住胎。遇魔境界。心不動。

  六善現行。三業清淨。方便出生。暫同止住。悉不虗棄。

  七無著行。佛會聞法心生喜。具大方便而無所著。

  八難得行。了眾生空。不住此岸彼岸中流。無休息。

  九善法行。為世間作清涼地。以無礙辯才。斷一切疑。

  十真實行。如說能行。作不請友。親近者悉令開悟。

二十二十藏品。稱性修行

意曰。蘊集十行。成此十藏。堅固生長不可破壞。其有十種。一信藏。則契理。二慚藏。則崇重賢善。三愧藏。則輕拒暴惡。四戒藏。則防惡發善。五念藏。則明記不忘。六聞藏。則無所不知。七施藏。則捨而不恡。八慧藏。則揀擇邪正。九持藏。則住持不忘。十辯藏。則說法利他。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卷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卷中

河朔平原 道通述

五兜率天宮會

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一徧一切

經中。有百萬億莊嚴。皆是迴向心廣大所致也。建百萬億幢。懸百萬億幡。垂百萬億帶。然百萬億香。布百萬億鬘。持百萬億扇。執百萬億拂。有百萬億三賢菩薩二十八天八部眾等。皆從迴向起。俱來圍遶。佛放膝輪光。徧照十方界。十幢菩薩。俱來雲集一切寶莊嚴殿。

二十四兜率天宮偈讚品

意曰。諸法無自性。即見般若體。

二十五十迴向品。悲心救護苦眾生

意曰。妄亡已滅。則與萬類而同迴向三處。一真如實際是所證。二無上菩提是所求。三法界含識是所度。能迴之心所迴善行。

  經中。金剛幢入智光三昧。受加與智。起定說法。一救護眾生相。十波羅蜜慈悲。雖救眾生。離眾生相。

  二不壞迴向。一切處得不壞信。積善根迴向眾生。

  三等一切佛迴向。以世出世樂。迴向眾生。令入佛慧。

  四至一切處迴向。所修一毫之善。同於實際供養五無盡功德迴向。眼不見不淨世界。不見異相眾生。

  六堅固一切善根。為大國王。以內外財六十門施七順眾生迴向。小善廣善。盡未來際。迴向一切眾生。

  八真如相迴向。真如有一百門。正念明了生勝善根。

  九無著無縛迴向。於一切善根。心生尊重。修普賢行。

  十等法界迴向。廣行法施。圓滿梵行。見聞等於法界。說此迴向已。各百萬億佛剎微塵世界六種震動。

六他化自在天宮會

二十六十地品。寄相顯實

意曰。地體亡言。將旨就詮。寄十地修行相。顯不可思議地體。一念事行三心齊具。可為玄矣。十地菩薩。雲集摩尼寶藏殿。將三賢作加行。無昇天偈贊。用等覺為勝進。

  經中。金剛藏菩薩。入大智慧光明三昧者。欲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即十地法相。天親菩薩。造十地論解十地經云。若金剛即藏名堅。量云。十地信悲慈捨有法。不可破壞宗。堅實生長故因。由如樹心。若金剛之藏名堅。量云。十地善行有法。不可破壞宗。堅實生長故因。由如胎孕在藏。意曰。經中說。字是名句文。因十地名句而起正解。因解而起正行。因行而入地智。天親論主。剏造六相義。令入智地為總相。餘九為別相。乃云攬別為總。分總為別。同帶總名。功用各異。共成一緣。各住自位。諸法常寂滅壞也。世界常安立成也。正同常異。正總常別。無礙之義則可見矣。經中。十方諸佛與智增辯摩頂增威。從三昧起告諸菩薩言。大願決定。大善決定。無雜決定。不可見决定。廣大決定。究竟決定。十地相也。若智光明。是最上道隨證智也。

  意曰。十地帶數釋也。若地之極喜喜。是加行智。若地即極喜。是根本智。若極喜之地。後得智。若極喜即地。泯同真界。餘九地各有四釋。准知。良由一切眾生本有智光明地法。則金剛藏分別說也。於智光明中。說十地名已。不復分別。

  一解脫怪默騰疑請法深難受止。二解脫月歎眾生聞請不堪有損止。三解脫月如來護念請字母智根本。四大眾同聲請。五佛光說偈請。金剛藏云。此處難宣示。我今說少分。論中科為九分。一三昧分。入定。二加分。與智。三起分。事訖。四本分。略名。五請分。勤重。六說分。示相。七地影像分。四河十山大海寶珠。八利益分。見聞為種。九重頌分。

  意曰。十地中名句文有法。字字契如宗。難說難示故因。如空中鳥跡。謂空處之迹。迹處之空。互相屬著不相離性。以為地體。取空太寬。取迹太狹。言言見諦。是智行非慮境也。

  十地通行十行。一信。二悲。三慈。四捨。五知諸經論。六善解世法。七慚愧。八莊嚴。九供養諸佛。十如說修行。

  一極喜地。斷異生性障。證徧行真如。於住地心中。發起供養諸佛等十種大願。見諸眾生心墮邪見。慈心修捨。於內外財無所恡惜。推求後地相及得果。如鍊真金數數入火。多作閻浮提王。能動百佛世界。

  二離垢地。十種方便。心入心中。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於住心中。修起十種善業。一性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六不惡口。七不綺語。八不慳恡。九不瞋恚。十不謗三寶。十善無二。用心不同。一下三品修。四大洲受生。有總別報勝劣苦樂間起。二中三品修。從四王至他化。欲心微薄苦少樂多。三上三品修。色界至有頂。捨念清淨無有欲想。四上上品修。斷分別是預流果。斷俱生後三果。五上勝品修。緣覺果。百劫鍊根。入見不出。證無學果。六上極品修。菩薩道前伏二障俱生。修道漸斷。七不善業道。故意殺生等。永斷其因。因有三品。上品地獄因。中品畜生因。下品餓鬼因。後得為人。有二種報等流。一者為短命。二者多病。故意偷盜。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用。故意邪婬。一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故意妄語。一者為他所誑。二者被人誹謗。故意兩舌。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故意綺語。一者語不明了。二者言無人受。故意惡口。一者言多爭訟。二者常聞惡聲。故意慳恡。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故意嗔怒。一者為他所害。二者求其長短。故意誹謗。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心懷諂曲。永斷其因。不受其果。

  三發光地。起十種深心為加行。於入心中。斷闇鈍障。證勝流真如。於住心中。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雖修世行。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樂著。修起四禪八地定。厭下地為苦麤障。忻上地為淨妙利。用七種作意四無間道。伏下欲界九品俱生惑迷事。用初禪未至定為加行。入初禪根本定。四禪共有十八禪支。初禪三禪有五支。二禪四禪有四支。其定光明如鍊金法出火秤兩不減。此地多作忉利天王。

  三界九地者。

  △一五趣雜居地。有四洲六欲天。五受間起。憂苦極多。喜樂捨少。嗔欲心俱。意有憂受。俱無輕安樂報。若修則有。故名散地。

  △二離生喜樂地三天。一大梵。二梵輔。三梵眾。用尋伺。治欲界憂受。有五。尋伺喜樂一心。

  △三喜勇浮動地三。一光。二少光。三無量光。用內淨一心。治去尋伺。有四。內淨喜樂一心。

  △四離喜妙樂地三。一淨。二少淨。三徧淨。治前喜受。開內淨為捨念。正知識身受樂一心。

  △五捨念清淨地三。一無雲。二福生。三廣果。凡聖雜居。上有五天。唯不還果人居。一無煩。二無熱。三善現。四善見。五色究竟。捨念行捨一心。

  △六空無邊地。二乘及邪見人居。空想治色想。唯有捨受一心。

  △七識無邊地。作無邊想。治於空。唯有捨受及一心。

  △八無所有地。四蘊與識。皆盡治之。捨受一心。

  △九非非想地。無麤有細。八萬劫報盡還來。捨受一心。

  四焰慧地。觀察眾生界法界為加行心。於入心中。斷煩惱障。證無攝受真如。住心中。以大智慧。觀三十七品助道法。

佛於雙林樹間。入般涅槃者。四枯四榮。皆除世間貪憂。八倒俱無。若能觀身。淨與不淨俱不可得。即見佛不曾入般涅槃常住世間。深觀念處。即座道場。眾生根異。更說餘法。於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八聖。一一開解眾生。於第六識中俱生二見。到此地中永不現行。更以大慈心。知恩報恩。如真金作莊嚴具。多作須夜摩天王。

  五難勝地。起十種平等心為加行。於入心中。斷下乘般涅槃障。證類無別真如。知真諦俗諦無差別智。愍諸眾生不能厭離。曲以五明工巧。利益世間。一內明。知因識果。二因明。破邪立正。三醫方。療病。四工巧。書數。五聲明。字錯謬。如上妙真金用硨磲磨瑩。作知足天王。

  六現前地。觀十種平等法。而為加行心。於入心中。斷麤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於住心中。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三界十二因緣無有自性。從無明支至老死支。皆是智光明。則身語意善不善行動用之中。皆是般若現前也。

  經中。金剛藏如星羅十門說十二支。天親論主以月滿三觀釋之。

若依地論。相諦差別觀中。有支相續門。解經成答相。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者。成也。不正思惟起於妄行。答也。於第一義諦不了名無明。相也。二一心所攝門。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歸本也。如來於此一心。分別十二有支。流末也。若依一切智相觀。科經不同。一切種智觀。科經不同。文勢多端。不可具述。

  意曰。能引無明行。所引識等五。能生愛取有。所生生老死。識名色六處觸受種子。是前前世中。多念薰下。忽然為無明行。一念招聚。隨業強者。先潤愛取有。潤時則次第。於一生總報中生起。此十支因二支果也。若三世說者。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造愛取有因。本來世有生老死果。雖然因果無差。於此般若現前。

  名色支義也。貫起十二支。收一百法。知五蘊之多少。明緣性之寬狹。

  △一支性俱雜。收九十三法。色蘊為色支。四蘊為名。除六無為滅盡定。

  △二支雜性不雜。收二十八法。支雜性處觸受。然是無記。不雜善惡性。想全三少分者。想是任運報生無記。色少分者五根五塵。行少分者別境五作意睡眠。識少分者前七識并意處觸受。

  △三支性俱不雜。收二十法。想蘊全。色少分五塵。行少分收別境五作意睡眠。識少分前七識。餘十一支義理。恐繁不述。此地善根。如真金用毗琉璃寶磨瑩。多作善化天王。

  七遠行地。起十種加行心。空中有方便慧。有中起殊勝行。雖善修空無相無願。而慈悲不捨度生。於入心中。斷微細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於住心中。以大悲智。修起一切菩提分法。雖念念住無相中。少有功用。如轉輪王遊四天下。若是八地報得行。任運成就。如大梵天王遊千世界。不假功用。從初地已來。但以願力超過小乘。今七地中。以自力超過小乘。如王太子藝業成就。能念念入滅定。亦念念起。如以真金用妙寶間錯。多作自在天王。

  八不動地。善修清淨道。離心意識。得無生法忍。為加行心。於住心中。斷無相中作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相用煩惱不能動為。深行菩薩。世出世間心念不生。諸佛世尊勸請七事。汝未曾得。勿復放捨於此心門。是時菩薩一念所生智業。從初地至七地。用阿僧祇功德。不及一分。何以故。先以一身起行修行。今此以無量身修行。以善巧智觀一切境。於諸趣中示同其形。普現色身三昧而為說法。遠離身想分別。以三世間而為十身。一切眾生本來共有。一身若具九。則十身有百也。且如一牛具有十身。一還債。是業報身。二水艸不闕。是眾生身。三皮毛筋角。是國土身。四從高而下。是虗空身。五步步踏實。是智身。六力困而臥。是聲聞身。七見黃葉。是緣覺身。八舉意利他。是菩薩身。九忽然亡已。是法身。十一具前九。是如來身。若說修成。如來身上自具十身。謂菩提願化力莊嚴威勢意生福法智。此地菩薩成就佛身業自在。有金剛力士常隨侍衛。如真金作大寶冠置在閻浮提聖王頂上。多作大梵天王。

  九善慧地。以無量智觀察境界為加行心。於入心中。斷利他門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真如。於住心中。觀眾生稠林行。皆如實知。以四十種辯才。說三乘法。教化眾生。

  意曰。在心為智。發言為辯。於一毛塵具四十種辯才。則前為所是法。後是能為義。詞則訓釋不謬。樂說則聽者開解。

  △一自相有二。總法別義。

  △二同相有二。性法相義。

  △三行相有二。現在法過去義。

  △四說相有二。略說法解義。

  △五智相有二。現量法比知義。

  △六真諦法俗諦義。

  △七權三法一乘義。

  △八教道法證道義。

  △九真身法應身義。

  △十住持智法行門義。

  △佛說一百法皆具。萬像皆具。不學而知。但聞其言未見人哉。此地菩薩。得十種總持。作大法師。處於法座。於一音中現種種音。令諸眾會皆得解了。情無情物皆演妙音。成就如來語業自在。如真金為大寶冠在轉輪聖王頂上。為二千世界主。

  十法雲地。以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入受職位。為加行心。於入心中。得離垢三昧。斷於法中未得自在障。證業自在真如。於住地心。受勝職位。三昧現在前時。大蓮華忽然出現。量等百億世界。菩薩座此華時。大小相稱。身諸毛孔普放光明。照法界已。從足下入。十方菩薩即知成佛。十方諸佛。放眉間光。入此菩薩頂。名曰受職。成就佛意業自在。具上上微細智。能安受攝持十方諸佛大法明大法照。於一念頃。周徧十方示成正覺。解脫言。若菩薩神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是時金剛藏菩薩。入佛國土體性三昧。其身量等虗空。時諸大眾。見菩提樹及一會菩薩俱在金剛藏身中。得未曾有。金剛藏言。菩薩神通如一塊土。如來神通似大地土。不可云喻。如上妙真金以大寶莊嚴置在大自在天王頂上。多作摩醯首羅天王。

  △八地影像分。地中行成智性。是所喻法。池山海珠。是能喻依。依上之義是影像也。是地之影像。以見邊之喻似地中教證也。池喻所修行願。山喻修成功德。海喻無漏智德。珠喻轉盡性德。池喻始則非一終則非異。山喻能依非一所依非異。上皆無差之差。海喻十德不同德無別物。差即無差。珠喻唯一智性前後增明。無差不礙差。池是圓家漸。山是圓中漸。珠喻漸圓。海喻圓圓。天台。以華嚴為漸圓。位位成佛。以法華經為圓圓。上是法圓。不說地位。下機圓。普被聲聞。華嚴。以法華經為漸圓。會三乘歸一乘大海。華嚴本法因該果海為上圓。果徹因源為下圓。

  一願行定悲有法。不可破壞宗。無滯礙故因。如池流四河入海。

  二十行隨地增有法。本無勝劣宗。差別得名故因。如大海十山。

  三十地無漏智有法。廣大無邊宗。稱性修故因。如大海十德。

  四十地智性有法。不生不滅宗。全真性故因。如寶珠十德。

七重會普光明殿

佛自入剎那際三昧者。無際之際。信心最初之際。不見剎那為短多劫為長。諸法空故。二行永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則無障處。普眼問者。欲見普法故。初則聞名不見推求不見觀察不見靜座不見。後如來教起見方者。若捨境別求。則未識普法真體。若見一法入於一切名曰普。一切入一名曰賢。乃真見也。

二十七十定品。大用深廣

普眼見普賢在如來前。告普眼言。有十大三昧。

  一普光明智三昧。用依於體。

  二妙光明智三昧。徧照身心。

  三往佛國土三昧。神通如意。

  四清淨深心三昧。供佛之行。

  五過去莊嚴藏三昧。智之境。

  六未來藏三昧。如實了知。

  七現在莊嚴三昧。諸佛世界。

  八三世眾生三昧。入出自在。

  九法界三昧。十八界。

  十無礙輪三昧。佛二十一功德。

二十八十通品。大用難思

一他心之智通。因中則知自心。知他人心。皆變影像。不如實見。唯佛果位能徧知也。正見他心。常了自心。若佛智外別有眾生心。則失具分唯識。只名半頭唯識。他心本質即是自心。

  二天眼之智通。見六趣果報。

  三宿住之智通。得九世眼如現在。

  四未來之智通。見因知果。

  五天耳之智通。遠細皆聞。

  六無作即智通。大用度生。

  七言音之智通。眾生之言音。

  八色身之智通。三說。一云佛無色。二云有色。三云若悲智雙運無色現色。有四。一實色凡夫。二幻色初教。三性色終教。四妙色圓教。一色即一切色。經中說有一百三種。據實無盡。

  九真俗之智通。相待故空。性則非異。相則非不異。

  十滅盡之智通。雖見五蘊寂滅。常化寂滅之眾生。

二十九十忍品。智慧深玄

意曰。前二品業用廣大。此品智慧深玄。忍體即智。前三忍法說。後七忍喻明。

  一音聲忍。智解於教。

  二順忍。止觀起行土二加行。

  三無生忍。是根本從初地立。

  四如幻忍中。喻有為無為法從因緣生。皆是所喻。喻有五重。一巾喻真性。二術喻業思。三幻相喻報。四生滅喻依他即圓成。五愚小為有法。土五各有二義。以成四句。一所依。性有相無。俱存俱奪。二業上。用有體無。俱存俱奪。三報上。相有實無。俱存俱泯。四幻報。生即是死。俱存俱泯。五愚小。上情有理無。俱存泯。今令知術是起因悟像果無實成相即是性。遣愚小為有。歸本來真性。量云一切有為無為法有法。非實有體宗。從因緣生因。同喻如幻事。

  五如焰忍。一空地喻如來藏。二陽氣如無明。三空與氣合心上現報。四水即是無。五凡小為有。一切世間有法。非實有體。言說顯示。如陽焰。

  六如夢忍。一悟心如本識。二眠如無明。三夢如緣起法。四夢非有似有。五令夢者為實。一切世間有法。非實有體。想所現故。如夢所見。

  七如響忍。一谷喻如來藏。二聲如機感。三響應佛說法。四有而非實。五取著為有。量云。如來音聲有法。定非實有宗。從緣感顯故因。如谷響。

  八如影忍。一鏡喻真心。二面如思業。三影似所起報果。四正有常無。五當情為有。量云。業所招果有法。定非實有宗。從緣似有故因。如鏡中現像。

  九如化忍。一空喻真性因。二悲心化者緣。三無而忽有。四用有實無。五著相為有。菩薩變化有法。非實能度宗。似有度用化迹故因。如空中變化事。

  十如空忍。此空義不開五法者。為與無為雙遣也。量云。世出世間有法。對待不實故宗。遠有近無故因。如太虗空。

三十阿僧祇品。盡一切數

意曰。等覺行德難思。經有一百二十四數。何故唯標僧祇之名。答僧祇是十大數之初首。壽量品。盡一切時豎窮三際。住處品。徧一切處橫徧十方。此品明盡一切數。校量等覺菩薩一念智德深玄不究邊際。何故心王問答數。不離心。佛自說者唯佛方知。此有三等數。如此方黃帝算法。是下等數。十十倍之。二中等數。則百百倍之。經云。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三上等數。則倍倍倍之。經云。俱胝箇俱胝為一阿庾多。以後用上等數之。不可說箇不可說。乃至一塵有十萬箇不可說。用此數。普賢一智德不盡。況一塵內有多普賢。

三十一如來壽量品。豎窮三際

意曰。如來法身豈有壽也。答應機而說有十種相。將前一劫為後一日一夜。至最後壽量等於剎海。其實如來在長常短。在短常長。存泯無礙。方為圓宗壽量窮於三際。

三十二諸菩薩住處品。橫徧十方

意曰。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據實不徧住一方。經說住處。使後人標心有歸。問應非圓教所明。答能住菩薩毛含剎海。住處塵容大千。何故心王說。答心隨智住。問智依何住。答前十依八方山海。後十二城邑雜居。無在不在。曲盡物機。

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一念普現

意曰。是修生三賢十聖因家果也。法界體大青蓮華菩薩說者。於一念中。示現一切佛事。體不可思議。問經中何故重請。答為說果滿。何不言請。答果海亡言不可思議。然教說不同。或云佛有四十種不共功德。通權小說。或說五法攝大覺性。通權實說。或云一味實德。約頓教說。或云佛有無盡德。是此所明佛德有二。一修生信等。二者本有智德。使八相該於法界。丈六徧盡十方。豈可思議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卷中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卷下

河朔平原 道通述

三十四如來十有相海品。深廣無涯

經中。普賢說。如來化身頂上有三十二大人相。兼餘身分。共有九十七相。每相有五事。一依處。為如來化身頂上有大人相。二名字。光明雲一化成家也。三體性。莊嚴不同。四業用。常放光明。五利益。生善滅惡。

  意曰。餘九身上大人相豈可窮也。故經有如海之言。乃相大也。且菩提身上。有大人相。名布施雲。用無貪三業為體。常放大慈光明。令諸眾生生善滅惡。則八萬四千波羅蜜。皆是大人相。若如來國土身。有大人相。名筆雲。用羊兔毛為體。常放黑摩尼光明。令諸眾生書寫善事。復有大人相。名寶鍼雲。用鋼鐵莊嚴。常放利焰光明。令諸眾生補破遮寒。如此則世間所有。皆是如來大人相也。

三十五隨好光明功德品。三重十地

經說三重頓圓十地者。是轉益用大也。佛親說者。難信故。如來為菩薩時。足下有四十種光明。於圓滿王好中放光。照下地獄。有遇斯光者。死生忉利天。聞天鼓音。懺悔已。即時位登十地。先薰一乘種子也。此是正益。化作一萬香雲。供養菩薩。若有眾生身蒙香者。亦得滅除一切煩惱。登於十地。一重轉益也。化作一萬蓋雲。供養菩薩。若有眾生見其蓋者。種一清淨金鋼轉輪王善根。亦登十地。是第二重轉益也。輪王頂上放大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亦位登十地。第三轉益也。難處不為難。聞薰種子熟。即得超十地。

三十六普賢行品。因該果海

意曰。瞋心障大慈。慈用無瞋為體。若起一念瞋心。則掃盡菩薩行。一障一切障。所以經云。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此菩薩向彼菩薩起一念瞋心。則有百萬障門。若一念瞋心息。則具一切菩薩行。一斷一切斷。為普賢行。

三十七如來出現品。果徹因源

意曰。出現本有法。一切眾生法身如理出現。報身障盡出現。化身隨機出現。何故不云眾生。言如來出現。答非唯佛也。如體不變。隨緣名來。來即三身十身出現之法。三業化用出現之法。眾生省悟。即新成舊佛。如鎔金成像。是不一義。新佛舊成。是不異義。如破模出像。使應即真而真即應。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乃至艸木皆平等也。

  一出現因緣。悲智為因。眾生為緣。有十喻明法。多因多緣如大千興造。說法應機如大雲降雨。隨機便見如雲雨無從。教行不則如大千雨滴。生善滅惡如成劫大雨。大悲一味如雨資百艸。先勝後劣如成立世界。無有分別如風輪建立。無礙慧身如山林依地。饒益眾生如水陸空行。二身相出現。應於一切色非色處見於如來。有十喻明法。身徧五無量界如空徧色非色處。身無分別如太虗空。光明照耀如破闇作明。普照一切如日出照山。無不利益如日出分晝夜。四種寄特如靜月輪。無有差別如大梵王。絕於思慮如醫王延壽。作大佛事如摩尼珠。見者生喜如如意寶。

  三口現語業。若以用從體。則不壞屈曲。等於法界。若以體從用。則一一音含於法界。若用即是體。妙音常寂。若體即是用。則如長風隨寂。如斯妙音非心識境。故以喻明。聲體無我如劫盡唱聲。隨緣現起如山谷聲。音無斷絕如天鼓開覺。聞者差別如天女音。應時不失如梵王聲。無有邪曲如一味水。普隨心樂如降雨資榮。無有變易如漸成熟。難以情思如龍王降雨。普徧一切如雷電風雨。

  四意業出現。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遮詮顯勝也。但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表詮顯勝也。故以喻明十智。無依成事如太虗空。不增不減如法界性。用廣體密如四寶性。增益眾生如大海潛流。滅惑成德如珠消海水。依持無礙如空含受。窮劫利樂如大藥王樹。知無不盡如劫壞火燒。留惑潤生如劫風持壞。佛性果智如大經潛塵。妄覆真。小含大。一具多。眾生本有果智即佛果智。何故作眾生。答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智眼未開。復何怪哉。

  五境界出現。正明分齊境。兼明所緣境。十法界境界具如來境界。乃至涅槃真如無境界皆是如來境界。所緣之境如降雨無從。分齊之境如大海無窮。

  六行出現。同如絕相無礙行。金翅取龍日月無私。

  七菩提出現。云何名成正覺。答正揀小乘。成揀菩薩。問以何法為體。答二智二斷為體。問有幾種菩提。答或二或三。萬像皆具十身。

  寂照為體如淨日輪。印現萬機如大海水。性相甚深離言論。平等三輪收萬像。因果交徹。一成一切成。有二。一生之本佛與佛之本佛無異故。說一成一切成也。二生佛是染淨相融同真界故。說一成一切成也。體離虧盈如太虗空。相無增減如化現無形。用該動寂。即一現多。同於法界。毛塵包徧。普徧諸心。眾生有佛果智。不斷則生佛非一。不離則生佛非異。則正不異時常不一。若生若佛。求不可得。

  八轉法輪出現有五。一八正道為輪自性。二聞思修為輪因。三五蘊為助伴。四四諦作境界。五菩提涅槃為輪果。今經有十。一能轉心證法不生。二所轉體即三輪寂。三得果離斷常。四教不可說。五本來清淨。六觸言皆轉。七即用而寂。八即一而多。九橫豎無礙。十深廣無涯。能令三界所有聲皆是如來說法音。

  九涅槃出現有三。一性入清淨涅槃。二真入圓寂涅槃。三示入方便涅槃。皆以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三法為體。不縱不橫不竝不別。如天之目。如世之伊。有十種相。一體性真常與萬法同。二德用圓備令應即真。三出沒常湛應迹無方。四虧盈不遷法身常然。五示滅妙存處有不有。六隨世生滅長短不定。七有無互現隨機起滅。八大用無涯分布舍利。九體離二邊非實非虗。十結歸無住悲智雙運。

  十見聞親近能生眾生三德善根。量云。

後明不信益者。如狂病人罵藥。藥入口中亦得病去。今語遠益。如不輕菩薩。謗尚遠益。況解行在身。此經信與不信俱得成佛。有何難哉。妄情未盡。不契本法。疑念消除。始知從來出現。今令外亡言象內絕思求。則庶幾於出現之旨。今能信者。宿因薰種。若更不信。當來豈聞。然此一品。文法玄奧。能頓能圓。究諸佛本。罄諸法源。根本法輪更處其心。玄中玄也。

八三會普光明殿

三十八離世間品。悲智無礙行

意曰。世即虗偽器及有情。或云分段變易。離有四種。一隨是大悲揀於小乘自利。二離是大智揀於凡夫染著。三菩薩悲無不智。世無不離。智無不悲。離無不世。四如來則境上世離兩亡。心上則悲智雙絕。能全隨而常離。事離則不即世間。性離則即是世間。今事性二利為宗。頓成圓行為趣。普慧併問二百問普賢併答二千答者。表位虗行實也。

九逝多園林會

三十九入法界品。流通無盡經

意曰。法有五。謂有為無為俱存俱泯無障礙。界為性義因義。入亦有五。信入有為法界。解入無為法界。修行入俱存。證入俱泯。圓入無障礙。

  本會頓入法界。末會漸入法界。頓中有漸。本中有末。

  經云。不離逝多林如來座前。化現種種身雲。徧往一切村營城邑。以種種言音。說四十二解脫法門。諸大聲聞。身廁祇園。何不見聞廣大佛德。不見潤益甚深德如鬼見膿河。不見高顯廣大德如夢遊天宮。不見幽道難見德如愚對雪山。不見祕藏難知德如隱伏藏。不見迥絕難測德如盲不見寶。不見智照難量德如淨眼明見。不見周徧難思德如比丘入定。不見光顯超世德如妙藥翳形。不見微妙難懷德如二天隨人。不見廣大境界德如滅定不行。

  意曰。聲聞劣而不見聞。菩薩勝而能頓證。力用交徹。勝劣互收。成大緣起。方是深玄無差之差。則有三乘五性。差即無差。平等成佛。

  末會有三。一文殊從善住樓出。一切部類俱隨智轉。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隨逐。文殊如象王迴觀。諸比丘歎文殊德。六千道成言下。心無疲厭。成就佛法。得無礙眼。入大法海。於文殊足下成道。

  二經歷人間至福城東。說普照法界經。一萬諸龍。發菩提心。三乘人會權歸實。

  三善財會。文殊為說諸法空。善財開發本有菩提心。寂然常住。依此參善知識。令普賢行速得圓滿。有十種心。發足南行順智光明。

  一德雲比丘住勝樂國。解行發心。踏著妙峯山頂。證佛二身行也。諸佛隨念而現解也。

  二海雲比丘住海門國。淨治心地。觀於業海心海法海十二支。普眼法離見聞覺知。

  三善住比丘在楞伽道。修行住。於法性空中往來經行。諸天作禮恭敬圍遶。

  四彌伽居士住達里國。從聖教生。說輪字法。妙音無礙。明利鈍根。說二乘法。

  五解脫長者住聚落中。以方便力八相成道。現一切剎。自心如水。諸佛如影。一念具足。

  六海幢比丘住閻浮提。正心入定。離出入息。從身出生十四類。彼此如夢。在法性中現。

  七休捨優婆夷住海潮處。不退大心。眾寶莊嚴。離憂安隱。演不可說方便門。

  八毗目瞿沙仙人住那羅國。童真三業。執善財手。見十佛剎。放善財手。還住自位不動。

  九勝熱婆羅門住伊沙那。為法王子。逆行如火聚。刀山似萬行。善財投身下。得善住三昧。

  十慈行童女住師子城。法水灌頂。莊嚴宮殿。皆見法界。諸佛令我各異門入。

  一善見比丘往三眼國。具三種施。常生歡喜。圓光一尋。一念之中悉見諸佛。

  二自在童子在河渚中。廣行饒益。持三聚戒。修學算數。悟入神通。智慧光明。

  三具足優婆夷在海住城。心無違逆。身無纓絡。唯一小器。隨眾生欲飲食充滿。八萬眷屬。

  四明智居士住大興城。心無屈撓。仰視虗空。隨意出生。無量眾生悉皆如意。仰視真精進。

  五寶髻長者住師子城。心無癡亂。將善財入禪定宅。有十層八門。燒一元香。永離貧窮。

  六普眼長者住藤根國。善現正位方便出生。合和一切香。唯用智波羅蜜。普見一切佛。

  七無厭足王住多羅城。身行無著。見瞋害行逆行方便。一切眾生皆如幻化。不惱一蚊一蟻。

  八大光王住妙光城。以難得行建大慈幢。山川艸木。悉迴向曲躬於王。願力成就。

  九不動優婆夷在安住國。用善法行。供養脩臂佛。不生念欲之心。求法無厭。

  十徧行外道住都薩羅。行真實行。化諸異見。示同其形。說一切處菩薩行門。

  一鬻香長者住廣大國。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別知一切香出處功能。有其十種。

  二婆施羅船師。不壞善根。將諸商人入佛法海。行安隱道。珍寶充足。還閻浮提。

  三無上勝在可樂城。等一切佛。理斷事務。令捨非法順行善法忍辱柔和。

  四師子頻呻比丘尼在迦陵林。以大精進。至一一處。徧坐寶樹。眾會不同。所說各異。

  五婆須蜜女住險難國。無盡功德。在市鄽北。離貪欲際。眾生見我。隨樂皆現。

  六[鞥-合+(白-日+田)]瑟胝羅居士在善度城。善根堅固。開栴檀佛塔。見三世諸佛。不曾入般涅槃。

  七觀自在菩薩。隨順眾生大悲行門。常在一切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前。

  八正趣菩薩。從法性空中來。同如之行。有一百種。一念不移。普至十方。供佛聞法。

  九大天神在墮羅城。以無著無縛力。舒四無礙手。取四大海法水。自洗其心。能淨他心。

  十安住地神住摩竭國。用等法界善根足。按轉心地。諸寶涌出。不可破壞。自在如意。

  一婆珊婆演底夜神在迦毗城。生大歡喜。三心齊具。見佛說法。成熟眾生如大雲網。

  二普德淨光夜神。以淨戒力。供佛說法。普遊步解脫。

  三喜目觀察眾生夜神。發光明身。現相似身雲。於眾生前。聞思修慧說一切法。

  四普救眾生夜神。如焰慧破四大空息三惡。為妙德女。修補故壞佛像。生在王家。

  五去此不遠。有寂靜音海夜神。性相互乖。於此得勝觀佛毛孔。作用無邊。修十大法藏。

  六守護一切眾生夜神。般若現前。得大總持。說緣生法。為法輪光比丘尼。護持佛法。

  七開敷一切樹華夜神。遠行大行。佛昔因地盡皆明見。為寶光明女。信知他人功德。

  八大願精進力夜神。普現色身。為善伏太子。救獄罪人。遇燈王佛。說圓滿經。

  九妙德夜神。善慧說法。十種受生藏。我皆親近十釋女瞿波。能受雲雨法。曾為妙德女。探蘭修微行。願見威德主。今日已圓滿。諦觀無厭足。如意得自在。

  一摩耶夫人。住此世界中。一切眾生前。常現大願身。三世諸佛。以願智為母。我身不餘本量。等於虗空。曾為道場神。又為蓮池神及菩提樹神。皆號我為母。

  二天王光。有淨莊嚴。造立伽藍。得清淨念。

  三童子師徧友。都無言說。即得實無所得法。

  四善知眾藝童子。唱持四十二字母。皆得般若現前。

  意曰。從文殊至天王光。皆帶義理。唱但是聲。故為義母。表住四十二。其實無窮。且如唱喝字時。入般若門。名金剛王劒。唱咄字時。入般若門。名師子踞地。

  五賢勝優婆夷住無依處道場。出生一切智光明。

  六堅固長者住無著念清淨。於十方佛。求於正法。

  七妙月長者住淨光明。知佛德用無邊。教化有情。

  八無勝軍長者住出生城。見佛十身無盡相莊嚴。

  九最勝寂靜婆羅門。住城願語。一切所作皆得成就。

  十德生有德住妙意華門城。得一切如幻因緣所生。

  一慈氏菩薩。會緣入實相。住大莊嚴樓閣前。歎善財發菩提心。彈指出聲。樓閣門開。善財得入三世不忘念。

  二文殊菩薩。住普門城。智照無二相。昔受文殊教。歷於一百一十城。即伸右手。摩善財頂。若離信自心。則一切善法不得成就。信與智無二也。三普賢菩薩。在如來前。於一一毛孔中。現無邊光明雲。善財見已生大歡喜。彼一切微塵中普賢。即伸右手。摩善財頂言。我法海中一文一句。未有不是捨轉輪王身位而求得者。善財住自位。普賢摩頂已。證與諸佛等。

  意曰。善財冥心得見三千大千微塵數善知識者。五根五塵皆善知識。略示一二。以例諸法。

  一燈燭善知識。在如來座前。告善財言。我得解脫。名普照燈。於日沒夜暗時。作大佛事。若人見我。生歡喜心。若天見我。生快樂心。龍神見我。生敬仰心。聲聞見我。生寂靜心。菩薩見我。生慈悲心。如諸菩薩其心如地。我豈能知。

  二卓子善知識。在如來前。告善財言。我得解脫。名普皆平等。於三世諸佛一切眾生。其心平等無有高下。猶如大地不生分別。如諸菩薩普覆三界。我豈能知。

  三法堂善知識。在如來會上。告善財言。我得解脫。名普蔭一切。若諸眾生得見我者。生廣大想。生清涼想。生寄特想。生聽法想。一切凡聖常來此中。天龍圍遶。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