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佛法金湯編

 明 心泰編

重刻佛法金湯編敘

苾芻眾有白於非空子曰。真如本空乎。曰如是。虗空可壞乎。曰不也。虗空之體大於天地。真如之體大於虗空。盖[卄/曳]墜有盡虗空無盡。虗空可空真如寔無所空。唯無所空。是以不住於空。無相無名無成無壞。芥子須彌非戲論。石子渡海非希有事。鴻濛剖而乾坤毀。非生滅相。奚以衛而金湯為。夫自性本空。因緣生有。塵根互影。薰習代幻。流浪沈淪。轉入煩惱。於是西方有大聖人者出。哀愍而普度之。以般若為航。以菩提為果。以金剛為究竟。以經律論為調御。以最上凡夫小乘為階級。自漢迄今瀰漫震旦。無量善知識唱衍開悟。靡有遺矣。大藏充棟而莊嚴。像教充斥四天下矣。盡有情無情有漏無漏。悉演法音而歸依。且遍恒沙界矣。奚以衛而金湯為。吁。嗟乎。此佛氏為人切而憂[彳*(巢-果+(一/自))*亍]深也。昔如來付法迦葉。密囑受記。以斷滅為戒。祖祖相傳猶有熱銕輪追之者。不得已而傳衣。又不得止而付之國王大臣。吾儒所稱說。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者。慮在茲乎。夫佛自竺乾。歷流沙萬餘里以入震旦。團虗空教人。人驟聞之非駭且惑。而欲其流通周洽。于是思以金湯之矣。古之防在外[彳*(巢-果+(一/自))*亍]。今之防在邪見。外衢逸而與佛角則法離。邪見竄而與佛溷則法亦離。弊且迷妄相導。登枝忘本。上者墮尊貴愽名高。下者藉檀那隴什一。緇衣塞路而優鉢曇華世不一見。毋怪乎疑謗紛起。法愈離而防愈密。金湯所由作也。其書爰稽上古。下逮胡元。蒐栝數千年間帝王宰官名儒碩彥凡一事一言有裨慈氏教者。彙次成帙。是布金為城。不湯而池。是覺海醍醐所灌而輸也。是舍利城耆闍崛清凉淨土。龍象之所都而三乘之軌也。是示長者子之便門也。於人心世教寧無小補乎哉。天台惺上人重訂刻之。以廣其傳。余嘉其志。首揭虗空真如之體以廣其量。俾人知一切現成無餘無欠。不金湯而究竟堅固者。旹

  萬曆庚子初夏佛日非空居士華亭俞汝為撰

佛法金湯編敘

前越之東山住持岱宗泰公作佛法金湯編十卷。韞中瑄禪師為持過伯衡求敘。敘曰。佛法之行乎中國也。邇來一千三百二十有六年矣。雖毀之排之而昌熾猶一日。初伯衡莫知其所以然。竊意亦惟其說足以動人而已。今觀此編。乃知固由歷代明哲之君與夫公侯卿大夫士之賢者。罔不崇向之擁樹之而為之外護也。崇向有若。而人故毀焉者莫能勝其口也。擁樹有若。而人故排焉者莫能勝其力也。豈獨莫能勝哉。因其崇向也而益知其不可毀。因其擁樹也而益知其不可排。幡然悟曰。以此之勢。衛彼之法。如之何與之角也。不折而歸之者幾希。是則佛法之所以彌久而彌昌者。豈非外護為之乎。然使身受付囑而於其道不能深知而篤信人也。毀其以去倫理。率天下也能無駭乎。排其以禍福語。傾天下也能無惑乎。矧能出身拂天下而為之別白曰。爾之毀之排之也以迹。而吾之向之樹之也以道。道其精而迹其粗也。其粗者有隙之可抵。其精者亦有間之可乘乎。則佛之法雖高大微玅。烏能保其不摧折陵替哉。其徒又烏能施施衎衎如此哉。是故不忘付囑之意而銳於外護。甚於國家之有金城湯池也已。於戲。先王之設城池。非恃以為存也。且猶不可一日無。而況外護佛法之所恃以為存者也。而一日可無之乎。岱宗此編之作。可謂見之明矣。抑何用心之勤耶。雖然。城池者立國之具。若夫國勢之尊安寔存乎人焉耳。精神折衝有其人。雖無金城湯池孰敢侮之。精神折衝無其人。雖有金城湯池亦將侮之。何獨佛法而不然乎。然則為其徒者。勇猛精進以至於道明其旨趣於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無能毀。亦無能排。尚安得不力乎。不然。外護雖固於金湯。其如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者何。伯衡不自揆。敢以是為敘。効綿力焉。洪武二十六年歲次癸丑春正月戊辰無聞居士眉山蘇伯衡敘。

是編何為而作也。東山岱宗禪師慮大法之城失其防而作也。其書十卷。始於周昭。迄於元順。凡若干人。取其言之足以護教者。繫於其人之下。表而出之。仍題其編曰佛法金湯。誠可謂像世釋徒之干城。千載法門之保障者矣。昔者韓歐二公甞為文以詆佛。其說累千萬言。然其言愈繁而佛法愈盛者何哉。盖由吾佛之道。大而無外。尊而無對。仰之而不可及。讚之而無能名。帝王崇之。大人宗之。傳之萬世而無能易。詎可以一人之私。愛之而苟存。惡之而苟去者哉。柳子曰。退之好儒未能過揚子。況歐子好儒又未能過韓子。柰何二子以悻悻之憤。屑屑之詞。而圖攻聖人之教者。何乃自苦如此哉。予甞論李純甫謂。佛者未甞為儒者害。儒者甞為佛者害。此其言之太過。佛固未甞為儒者害。則儒亦豈甞害於佛者哉。特以劉張朱呂輩獵取佛意箋註其書以欺時流。故有是說。殊不知吾佛之教。譬之巨家庫藏珍貝充溢。雖有鑽穴穿窬之失。亦何害於吾富哉。宋明教大師亦甞著書三編。名曰輔教。會儒老之小異。歸釋氏之大同。後學士子賴以為規。予以東山此編。文雖不出其己。其所以命編者亦輔教之遺意也。且予觀編中諸君子憤世疾邪之辯。其論可謂公矣。然如法華所謂提婆達多是我善知識者。則毀亦金湯。譽亦金湯。其何損益於吾教哉。然則讀是編者當於文字之外求之可也。洪武二十四年歲在辛未秋七月初吉僧錄司左講經天禧講寺住持釋守仁。

越有沙門岱宗泰公。幼習洙泗之業於鄉校。稍長為釋氏學。甞師事夢堂噩禪師於台之國清寺。而為其掌箋翰焉。其學贍而識達。氣充而守約。其發為文章雄渾淵雅。惟務以弘宗樹教為本。不以誇多闘靡為奇。甞出世說法郡之東山禪寺。而從之學者益眾。洪武十有九年來 京師。間出所治佛法金湯編示予。俾為之序。予因言於岱宗曰。子之為書。盖將以明夫道也。夫道先天地而不為始。後天地而不為終。窮其微雖聖賢有不能造。極其幽雖鬼神有不能測。非聲臭之可形。非言議之可辨。然則子之為是也。將奚以乎。岱宗曰。語道之極致。固有如子之言者。然道無異同而不能不有異同。道無愛惡而不能不有愛惡。有異同焉。不能不有抑揚之論。有愛惡焉。不能不有是非之辨。異同也。愛惡也。抑揚之論。是非之辨。固皆末也。本之曾奚悖於道乎。因其用而明其體。沿其流而得其源。則此書之作也。又惡可已乎。子亦甞知有迷而失道者乎。不有以為之先而導之。而欲至其所未至也。不亦難乎。予之為是也。盖將以考見夫古今之得失而從違之。其亦庶幾乎至其所未至者之先導乎。予曰。岱宗盖得吾佛聖人所以設教之心也。予之言曾未至乎此。甞徧閱是編。其所載西乾竺而東震旦。上周秦而下宋元。其間聖君賢臣名儒鉅公。有能抑揚佛化以為善治。有能推驗神功以攘外侮。或開之於先。或承之於後。所謂抑揚之論。是非之辨。不能無之者。悉於是編彙而綜之。使覽之者有得乎此。反其所趨之邪小而一軌於正塗。息其他議之紛紜而終與夫至理。有不待辨而明。不待告而諭者。其名之金湯。豈無其所謂乎。噫。岱宗之用心其亦勤矣。其亦可謂能立功於吾佛之教者矣。時洪武二十四年歲在辛未五月望日僧錄司左覺義靈谷禪寺住持沙門清濬序。

題佛法金湯編

自正法付王臣以來。至今二千餘年。帝王公卿為法外護者代有其人。觀此佛法金湯之編。概可見矣。護法之人既如金城湯池之固。使外侮不得而入。弘法之人又當力行而振起。以副護法之心。如是則教法烏有不興者哉。雖然。金湯之設以偹他寇。他寇外作猶可禦之。至有竊比丘形服內壞教法者。是家宼也。家寇內作。雖有金湯外固。亦將無如之何矣。況末法之流。率多放逸。恬不知媿。由是教法漸至衰微。是知泰公是書不為夸耀於世。殆將有警於吾徒也。嗚呼。為吾徒者。得不愳且省乎。洪武辛未夏僧錄司右善世善世禪寺住山全室比丘宗泐識。

佛法金湯編目錄

卷第一   周 昭王  穆王  孔子  列子   秦 始皇   西漢 武帝  哀帝  霍去病  劉向   東漢 明帝  桓帝  楚王  牟子   魏 曹植  朱士行   蜀 太祖  烏程侯  支謙  闞澤卷第二   西晉 武帝  惠帝  荀勗  羊祜 劉薩訶  朱膺   東晉 元帝  明帝  成帝  簡文帝 孝武帝  王導  謝安  王羲之 周玘  陶侃  高悝  郗超 王喬之(或云齊之)  習鑿齒  許詢  何充 準 王珣 珉  王坦之  孫綽  戴逵 顒 袁宏  劉程之  周續之  雷次宗 張野 詮  宗炳  孟顗  陶潛 羅含  顧凱之  范甯  謝尚 何無忌  桓伊   後趙 石勒  石虎   後燕 慕容垂   南燕 慕容德   前秦 苻堅   後秦 姚興   北凉 沮渠蒙遜卷第三   宋 武帝  文帝  孝武帝  明帝 何尚之  王玄謨  范泰 曄  周顒 謝靈運  顏延之  袁粲 何鎮之   齊 高帝  武帝  明帝  蕭子良 劉霽  劉歊 訐  劉虬  明僧紹 王巾  孔稚珪卷第四   梁 武帝  簡文帝  元帝  蕭統 邵陵王  建安王  陸倕  傅翕 劉勰  何點 胤  沈約  陶弘景 阮孝緒  庾詵  到溉  江淹 何敬叔   後梁 宣帝  明帝卷第五   陳 武帝  文帝  宣帝  後主 除陵  陳伯智 淵  江總   北魏 太祖  明元  太武  文成 獻文  孝文  宣武  孝明 孝武  高允  楊衒之卷第六   西魏 文帝   北齊 文宣  武成  後主  顏之推 杜弼  陸法和  魏收   後周 閡帝  明帝  武帝  宣帝 靖帝   隋 高祖  煬帝  薛道衡  李士謙 費長房  王通  辛彥之  楊素卷第七   唐 高祖  太宗  高宗  武后 中宗  睿宗  玄宗  肅宗 代宗  德宗  順宗  憲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卷第八 蕭璃  裴寂  李師政  房玄齡 杜如晦  長孫無忌  褚亮  虞世南 褚遂良  李百藥  顏師古  許敬宗 朱子奢  岑文本  閭丘胤  孫思邈 杜行顗  房融 琯  張說  宋璟 李華 觀  李通玄  顏真卿  齊澣 王維 縉  元德秀  杜鴻漸  元載 令狐德芬  王勃  李白  杜甫 韋臯卷第九 韓愈  權德輿  李渤  李泌 孟簡  梁肅  于頔  李吉甫 武元衡  高崇文  薛華  鄭餘慶 陸長源  張仲素  白居易  龐蘊 柳宗元  李翱  裴度  庾承宣 劉禹錫  李德裕  萬敬儒  吳道子 杜荀鶴  李舟  陸亘  李節 裴肅  裴休  李商隱  呂巖卷第十   梁 太祖  均王   唐 莊宗   晉 高祖  出帝   周 太祖  世宗   南唐 李昪  李璟  李煜   楚 馬殷   吳越 鐵鏐  錢弘佐  錢弘俶   閩 王審知  王延鈞  王延羲   蜀 王建   南漢 劉隱 龑  趙王鎔  宋齊丘  邊鎬 劉煦卷第十一   宋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李昉  范質  王禹儞  呂蒙正 王旦  楊億  呂夷簡  范仲淹 曾會  李沆  丁謂  王隨 呂公著  王安石  司馬光卷第十二 歐陽修  趙抃  夏竦  張方平 曾公亮  文彥愽  蘇洵  周惇頤 程顥 頤  蘇軾  蘇轍  楊傑 文同  朱壽昌  張伯端  胡宿 邵雍  富弼卷第十三 杜衍  王古  李遵勗  呂惠卿 陳師道  李覯  陳瓘  劉安世 查道  黃庭堅  晁說之  胡安國 張商英  徐俯  蔣之奇  郭祥正 秦觀  林逋  尹洙  包拯 江公望  楊時  游酢  韓駒 呂正己卷第十四   南宋 高宗  孝宗  光宗  寧宗 理宗  張浚  胡寅  張九成 呂本中  尤袤  張栻  李浩 王十明  會開  李光  李邴 馮楫  米友仁  周必大  錢端禮 史浩  錢象祖  王日休卷第十五 朱熹  陸游  葉適  真德秀 劉克莊  陳貴謙  張鎡  林希逸 鄭清之  吳潛  劉謐   金 太宗  熈宗  世宗  章宗 東海侯  李之純  移剌真卿卷第十六   元 世祖  成宗  武宗  仁宗 英宗  晉王  文宗  順帝 瀋王  劉秉忠  王磐  程文海 趙孟頫  袁桷  虞集  揭奚斯 馮子振  柳貫  黃溍  胡長孺 韓性  歐陽玄  鄧文原  張翥 楊維禎  蘇大年

  佛法金湯編目錄(終)

佛法金湯編卷第一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切謂自昔弘教諸碩德。其嘉言善行。已有成書具載之矣。若高僧傳.僧史傳.燈錄等書是也。獨歷代護教諸王臣之言行。雖雜著於他書而無全編可通考之。未甞不為之浩歎也。矧吾大覺聖人臨終之時。有佛法付與國王大臣之言乎。自是受囑外護者代有之矣。此佛法金湯編所由述也。抑又聞聖人降誕之日。當周之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故此編之紀始於昭王而訖於元順。凡若干人。皆名著青史。從事宗教。足為法門之重者。則於是編書之。豈惟金湯而已。於乎。予豈好為是哉。第欲使後之覽是編者知先聖賢所以崇奉。且以啟後人敬信之心。不致詆斥之咎。亦化人為善之一助云爾。

武王。姬姓。諱發。文王之子。都鎬。平王東遷都洛。起武王己卯。盡赧王乙巳。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昭王

王諱瑕。康王之子。【標】二十六年甲寅(有云九年甲寅。又廿四年甲寅。皆非)四月八日。大地宮殿震動。池井汎溢。日有重輪。五色祥光入貫太微。徧照西方。王問群臣。莫測其祥。太史蘇由筮之。得乾之九五。由曰。此西方聖人降誕之相。却後千年教法來此。王命鐫石記之。置之南郊天祠前(周書異記及白馬寺記)。

穆王

王諱滿。昭王子。【標】二十三年。數有光明來照王都。疑戎宼至。遣相國呂侯出師防之。乃西方聖人說法度人流光遠及也。【標】五十三年壬申(有云五十二年壬申者非)二月十五日。大地震動。狂風折木。江河鼓濤。池井沸湧。鳥獸悲鳴。日午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王憂及社稷。召太史扈多筮之。曰。吉。願王無憂。此西方聖人示滅異感也(周書異記.白馬寺記)。

孔子

【標】孔子諱丘。字仲尼。孔父嘉四世孫為叔梁紇。紇生夫子。以周靈王二十一年庚戌歲生。【標】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太宰曰。三王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弗知。太宰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太宰曰。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聖則丘弗知。太宰大駭曰。然別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間曰。丘聞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列子仲尼篇)。

列子

列子。諱禦宼。鄭人也。貞定王時隱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視之猶眾庶也。甞著書八篇。【標】有曰。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統紀云。化人即文殊.目連)。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虗不墜。觸實不礙。千變萬化不可窮極。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寢以居之。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穆王乃為之改築五府為虗而臺始成。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號曰中天之臺(列子穆王篇)。

始皇。嬴姓。諱政。七國爭雄。正統不續凡三十四年。始皇滅六國。二十六年庚辰始稱皇帝。都咸陽。起始皇庚辰。盡二世甲午。二主。一十五年。

始皇

帝。莊襄王子。【標】三十年甲申。西域沙門室利防等十八人賷梵本經至咸陽。有司以聞。帝以其異俗囚之。利防等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光明照耀瑞氣盤旋滿於囹圄。須臾有金神長丈六。持杵揚威擊碎其獄出之。帝驚悔。即厚禮之而去(白馬寺記)。

西漢

高祖。劉姓。諱邦。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人。都長安。起高祖乙未。盡孺子嬰丁卯。十四主。二百十四年。

武帝

帝諱徹。景帝中子。始立年號曰建元。【標】元狩三年開昆明池。得黑灰。帝以問東方朔。朔曰可問西域胡道人。明帝時梵僧摩騰至。有以問之。騰曰。此劫灰也(漢書并北山錄)。

哀帝

帝諱欣。定陶共王之子。宣帝之孫。【標】元壽元年。景憲使大月氏國。得其王口授浮圖經以還。是時稍有齋戒者(魏書佛老志)。

霍去病

去病。封冠軍侯。加驃騎將軍。【標】元狩二年將萬騎出隴西擊匃奴。過居延山。收休屠王祭天金人(本傳)。去病獲金人長丈餘。武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焚香禮敬(魏書佛老志)。

劉向

向。字子政。又名更生。成帝時為光祿大夫。【標】鴻嘉二年校書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向著列仙傳云。吾披檢藏書。緬尋太史。撰列仙圖。自黃帝已下迄至於今。得仙道者一百四十九人。其七十四人乃見佛經(費長房三寶記并義楚六帖)。

東漢

光武。諱秀。字文叔。都洛陽。起光武乙酉。盡獻帝己亥。十二主。一百九十五年。

明帝

帝諱莊。光武第四子。【標】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帝寢南宮。夢金人長丈六。項佩日光。胸題卍字。飛行殿庭去來無礙。旦問群臣。時太史傅毅進曰。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國子博士王遵對曰。臣按周書異記云。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有聖人生於西方。今陛下所夢是也。帝以為然。即遣定遠將軍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訪求佛道。【標】六年癸亥。蔡愔於天竺隣境月支國遇摩騰.竺法蘭。得佛倚像并梵本經六十萬言。載以白馬相與東還。【標】八年乙丑。蔡愔等達洛陽。摩騰入闕獻經像。帝大悅。舘於鴻臚寺。法蘭亦間行而後至。【標】十年丁卯。勅於洛陽城西立白馬寺以居之。以白馬馱經。遂名白馬寺(佛寺始此)。是年騰蘭譯四十二章經。十一年戊辰帝幸白馬寺。騰蘭進曰。寺東何舘。帝曰。昔有阜。夷之復起。【標】夜有異光。民呼聖塚。騰曰。昔阿育王藏佛舍利於天下。凡八萬四千所。震旦之境有十九處。此其一也。帝與俱往禮拜。忽有圓光現塚上。光中有三佛。帝大悅曰。不遇二大士。安知大聖遺祐哉。詔塔其上。高二百尺。明年光又現。有金色手出塔頂。帝幸瞻拜。光隨步武。十二年。詔以釋迦佛像奉安顯節陵.清涼臺二處供養。【標】十四年正月一日朝正之次。五嶽并諸山道士褚善信等七百餘人。表言佛法虗偽。騰.蘭乃言佛法水火不能壞。請驗之。帝乃勅尚書令宋庠以正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築壇焚經。道士盡出奇經祕訣。與沙門所持來經像就焚之。道經俱燼。惟佛經像儼然。善信等皆自愧欽服。帝至是彌加崇敬。佛法自此興焉(漢法本內傳)。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虗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煉精神以至為佛。精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先好之(漢書)。騰卒。蘭自譯十地斷結等經。

桓帝

帝諱志。章帝曾孫。【標】永興二年。帝於宮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覆以百寶華盖。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彌盛(漢書并三寶記。世鑄金銀像始此)。

楚王

王諱英。光武子。明帝弟。【標】最先奉佛。喜為浮圖齋戒。永平九年甞奉黃縑白紈詣相國曰。託在藩輔。過惡累積。奉送縑帛以贖罪愆。相國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何嫌何疑。其還之。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王公貴人遂爭效之(漢書)。

牟子

牟子。融之後。蒼梧儒生。【標】獻帝興平二年。因世亂無仕宦意。銳志佛道。乃製理惑論三十七篇。其文有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為何謂乎。牟子曰。佛者覺也。猶三皇神。五帝聖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者。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染。在禍不殃。不行而到。無作而光。故號為佛。問曰。夫至實不華。至詞不飾。珠玉少而貴。瓦礫多而賤。聖人製七經之本。不過三萬言。眾事偹焉。今佛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非一人力所能堪也。僕以為煩而不要。牟子曰。江海所以異於行潦者。以其深廣也。五嶽所以別於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絕山阜。跛羊凌其顛。深不絕涓流。孺子浴其淵。麒麟不處苑囿之中。吞舟之魚不游數仞之溪。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經前說億載之事。却道萬世之要。大素未起。太始未生。其微不可握。其纖不可入。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內。靡不紀之。故其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多多益具。眾眾益富。何不要之有。問曰。佛道至尊至大。堯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經之中不見其辭。子既躭詩書悅禮樂。奚為復好佛道。竊為吾子不取。牟子曰。書不必孔子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君子博取眾善以輔其身。子貢云。夫子何常師之有。堯事尹壽。舜事務成。旦學呂望。丘學老聃。亦不俱見於七經也。況佛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焉能捨而不學乎。五經事義或有所缺。佛不見記。何足恠哉。問曰。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其異於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語非實之云。牟子曰。少所見。多所恠。覩馲駝言馬腫背。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皐陶鳥喙。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僂。伏羲龍鼻。仲尼反宇。老子日角目玄。鼻有雙柱。手把十文。足踏二五。此非異於人乎。佛之相好奚疑哉。問曰。子以經傳之辭華麗之說。褒贊佛行。稱譽其德。高者凌青雲。廣者踰地圻。得無踰其本過其實乎。牟子曰。吁。吾之所褒。猶以塵埃附嵩岱。收朝露投滄海。子之所謗。猶握瓢觚欲減江海。操耕耒欲損崑崙。側一拳以翳日光。舉土塊以塞河衝。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毀不能令其下也(備弘明集)。

三國

  魏

都鄴。徙洛陽。曹姓。諱丕。操之子。沛國譙人。起文帝庚子。盡元帝甲申。五主。四十五年。

曹植

植。字子建。文帝弟。武帝第四子。封陳思王。精通書藝。邯鄲淳稱為天人。【標】每讀佛經輙留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甞遊漁山。聞空中梵天之響清揚哀婉。因倣其聲寫為梵唄。今法事有漁山梵。即其餘奏也。甞著辨道論。言仙道虗妄(弘明集)。

朱士行

士行。頴川人。【標】甘露二年棄俗出家。甞於洛陽講道行經。義有不通。乃往于闐國得梵本。將遣弟子法饒送歸洛陽。而于闐小乘眾白王云。漢僧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王若不禁。將以聾盲漢人也。王聽之。【標】士行憤慨曰。此佛經也。乃求燒經為證。士行誓曰。若大法當流漢地。經應不燼。言已投經火中。火滅經存。光明錯發。王眾駭服。遂與梵本。晉太康八年始達洛陽(道行經即放光般若)。

都益州。劉姓。諱偹。中山靖王勝之後。起先主辛丑。盡後主癸未。二主。四十三年。

都武昌。徙建康。起太祖壬寅。盡烏程侯庚子。四主。五十九年。

太祖

太祖。孫姓。諱權。字仲謀。孫武之後。堅次子。策之弟。吳郡富春人。魏文帝拜權為吳王。加九錫。黃武元年即【標】位。赤烏四年。康居國三藏康僧會至金陵。立茆茨。設像行道。國人初見。咸驚異之。【標】有司以聞。權召問之。會進曰。如來大師化已千年。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為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為誇誕曰。舍利可得。當為塔之。苟其無驗。國有常刑。會乃以銅瓶置几上。請期七日。無驗。乃展二七日。無驗。權曰趣烹之。會默念佛名真慈豈違我哉。更請展期七日。五鼓矣。聞瓶中鏘然有聲。視之。乃舍利也。黎明進之。權與公卿聚觀。嘆曰希世之瑞也。會言。舍利威神無能壞者。權使力士槌之。無損而光自若。權為建塔於佛陀里。又造寺。奉會居。賜額曰建初(今天禧寺。江南寺塔始此。弘明集)。

烏程侯

侯。諱皓。字元宗。權之孫。和之子。即位改元元興。【標】皓不敬佛法。毀廢寺宇。群臣諫曰。佛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靈大皇創寺。今若輕毀恐貽後殃。皓意未然。乃遣張昱詣寺詰會。機應鋒出。昱還嘆。會才辯非臣所測。伏願天鑒親檢察之。【標】皓以馬車迎會至。問曰。佛言善惡報應。可得聞乎。會曰。明主以孝治天下。則赤烏翔。老人見。以仁慈育萬物。則醴泉涌。嘉禾生。善既有徵。惡亦如之。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美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皓曰。然則周孔既明安用佛教。會曰。周孔略示其迹。佛教詳言其要。皓無以酬。(弘明集)

  【標】他日宿衛。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穢處以為咲樂。俄得腫疾。卜曰坐犯大神。皓禱諸廟不効。宮人曰何不請福於佛。皓悟吾以慢像致此耳。乃迎像薰沐供事之。仍請會說法悔罪。會為開示玄要。又授五戒。既而疾愈。奉會為師。崇飾寺塔(法苑珠林)。

支謙

謙。字恭明。月氏國人。為優婆塞。獻帝末避地歸吳。權召見。高其才。拜為博士。固辭不受。謙博覽經籍。通六國語。為人頎瘠而黑。眼白瞳黃。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謙受業於支亮字紀明。亮受業於支讖。世稱之曰。天下博知。無出三支。謙譯經八十八部(弘明集.釋教錄)。

闞澤

澤。字德潤。會稽山陰人。【標】好學居貧。為人傭書自給。所寫既畢則能誦記。由是博覽群籍。虞飜見而稱之曰。闞生矯傑仲舒.子雲流也。孫權辟之。補西曹掾。復拜太子太傅。為尚書令。封都鄉侯。(吳志)甞捨宅為德潤寺(今慈溪普濟寺)。【標】權甞問曰。孔子制述典訓教化來葉。老莊修身自玩放浪山林歸心澹泊。何事佛為。澤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佛之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弘明集并宗炳明佛論)。

佛法金湯編卷第一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二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西晉

都洛陽。起武帝乙酉。盡愍帝丙子。四主。五十二年。

武帝

帝諱炎。司馬姓。字安世。文帝昭之長子。河內溫人也。【標】帝大崇佛事廣造伽藍。(方志)

惠帝

帝諱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標】元康元年。帝於洛下造興聖寺。常供百僧(方志)。

荀勗

勗。字公曾。武帝朝領秘書監。得汲郡塚中竹書。撰次以為中經。列在秘書。【標】泰始二年。於洛下造金像佛菩薩十二身。放大光明。都人競集瞻禮(本傳并統紀)。

羊祜

祜。字叔子。續之孫。累遷尚書僕射。【標】方五歲。令乳母於隣家李氏園桑樹下探取金環。李氏驚曰。此吾亡兒所失。乃知李氏子祜之前身也。武帝時祜為荊州都督。日供武當山寺。有問其故。祜曰。前身多過賴造此寺故獲中濟。所以供養之情偏重於此(本傳并統紀)。

劉薩訶

薩訶。并州離石人也。家業弋獵。太康三年病死入冥。見梵僧指往會稽阿育王塔所懺悔。既蘇。出家名慧達。至會稽遍求不見。偶一夜聞地下鐘聲。即懇求三日。忽從地涌出寶塔。高一尺四寸。廣七寸。佛像悉具。達既見塔。精勤禮懺。瑞應頗多(阿育塔始此。 塔記)。

朱膺

膺。吳人。素奉正法。【標】於吳淞江滬凟口見二石像浮江而至。背有銘曰。古維衛迦葉二佛。遂迎至通玄寺。後八年漁者得二青石鉢於江上歸。以盛葷物。俄見佛像在鉢際。識者謂前二像鉢也。遂送通玄寺。今蘇州開元寺(法苑)。

東晉

都建康。起元帝丁丑。盡恭帝庚申。十一主。一百四年。

元帝

帝諱睿。字景文。宣帝曾孫。琅玡恭王覲之子。【標】太興元年詔沙門竺潛入內講經。帝敬其德。令著屐登殿。二年帝造瓦棺.龍興二寺。以集丹陽建業千僧(六帖并統紀)。

明帝

帝諱紹。字道畿。元帝長子。【標】太寧元年手御丹青圖釋迦佛像。于大內樂賢堂造皇興.道場二寺。集義學沙門百員講論佛道(統紀)。

成帝

帝諱衍。字世根。明帝長子。【標】咸和五年詔會稽寶山法義法師入禁中傳授五戒。建中興.鹿野二寺以居繙經義學千僧(六帖)。初吉友於石子岡行頭陀行。既卒因葬於此。帝為樹剎於塚所。後關右沙門即塚所起寺。謝混贊成曰高座寺。

簡文帝

帝諱昱。字道方。元帝少子。【標】咸安元年帝幸瓦官寺聽竺法汰講放光般若。二年勑長干寺造塔。壯麗殊偉。畢工之日光照簷宇。帝每讀佛經。以為陶鍊精神則聖人可至(釋監)。

孝武帝

帝諱曜。字昌明。簡文帝第三子。寧康元年帝聞道安法師名。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人天。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二年。竺潛法師亡。詔曰。法師理悟虗遠。風鑑清高。捐宰相之榮。襲緇衣之行。賴宣道以濟蒼生。奄從遷謝用痛於懷。可賜錢十萬助建塋塔。太元六年帝於內殿立精舍奉佛。召沙門名德者居中講道。造皇泰寺。仍捨舊第為本起寺(辨正論)。與泰山朗和尚書曰。承叡德光時。飛聲東嶽。有生蒙潤。善翼匡時。舊京淪沒。神州傾蕩。蒼生荼蓼。嗟悼朕心。思與和尚同養群生。至人通微。想明朕意。今遣使送五色珠像一軀。明光錦五十疋。象牙簟五領。金鉢五枚。到願納受(弘明集)。

王導

導。字茂弘。琅玡人。拜司空錄尚書事。位太保。封郡公。【標】天竺尸利蜜多羅(此云吉友)遊建康。止建初寺。善說法呪術梵唄。導見之曰。我輩人也。庾亮.周顗.謝鯤.桓[(雪-雨)/粉/大]皆造門結友。時呼為高座法師(今高座寺是)。吉友甞對導解帶盤薄。卞壺適至。吉友正容肅然。人問其故。對曰。王公風鑑期人。卞令範度格物。吾政當以是應之耳(晉史并僧傳)。

謝安

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隱居越之東山。年四十出為征西司馬。太元中錄尚書事加太保。諡文靖。居東山時與支遁.許詢為山水之遊。甞詔遁入禁中講經。多會宗遺文。為守文者所陋。安聞而嘆曰。此九方歅之相馬。略玄黃而取神駿也。【標】太和二年遁辭闕還山。詔建沃洲寺以居之。時安守吳興。以書抵遁。略曰。思君日積計辰。傾遲尤甚。知欲還剡自治。為之愴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戚戚惟遲。君一來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載也(本傳并高僧傳)。

王羲之

羲之。字逸少。導從子也。起家秘書郎。後為右軍將軍。【標】會稽內史。咸康六年於廬山建歸宗寺。請西天達磨多羅居之。羲之在會稽聞支遁名。未之信。後遁還剡。羲之詣遁。觀其風力。謂曰。逍遙可得聞乎。遁作數千言。羲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乃請住靈嘉寺。意存相近。俄又投迹剡山(晉史并僧傳)。

周玘

玘。字宣佩。義興陽羨人。西晉平西將軍處之子。【標】家世奉佛。玘為吳興太守日。家僮捕魚。忽見金光溢川映流而上。網之得一金像高三尺許。舉移不動。僮以白玘。玘之女事佛尤懇。玘以人船送女。往迎歸家供事。女夢像左膝痛。旦視像膝果有穿缺。遂以金釵補之(大藏感通錄)。

陶侃

侃。字士行。咸和中都督交廣荊江等八州軍事。封長沙公。贈左司馬。諡桓公。【標】侃鎮南海日。有漁人每夕見海濱有光。因以白侃。遣人尋之。見金像凌波而至船側。視其銘。乃阿育王所造文殊菩薩像也。侃初未深信因果。及得此像彌加尊敬。以像送寒溪寺。寺嘗經火而像無恙。後侃鎮武昌。使人迎像至鎮。而舟沒失其像焉。及惠遠法師剏寺廬山。遠心祈之。於是像泠然自至(高僧傳)。

高悝

悝。咸和中為丹陽尹。【標】每見張侯橋浦內現光。乃遣吏覔之。獲金像一軀。西域古制。光趺並缺。悝載像至長干寺。光發中宵。觀拜者眾。歲餘臨海人張係於海獲金銅蓮花趺。以置像足。儼然符合。是夕有光屬天。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錫而至。詣悝云。昔得阿育王所造像。甞至鄴。遭亂藏像河濱。尋覔失所。近感夢云。為高悝所得。欲瞻禮之。悝引至長干寺。五僧見像瞻拜歔欷涕泣。像為放光。後合浦採珠人董宗之得圓光於海。事聞簡文。勑施安像上。於是光趺始具(感通錄)。

郗超

超。字景興。一字嘉賓。山陽人。為桓溫府掾。超問謝安曰。支遁所談何如嵆中散。安曰。嵆盡力道。纔得半耳。【標】超著五戒文。略曰。不殺則長壽。不盜則常泰。不淫則清淨。不欺則人常敬信。不醉則神理明治也。【標】已行五戒。更修歲月齋戒。歲三齋者。正月五月九月。月六齋者。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凡齋不得甞魚肉。不御妻妾。迎中而食。既中之後。美味甘香一不得甞。洗心念道。歸依三寶(弘明集)。

王喬之(或云齊之)

喬之。瑯玡人。【標】有念佛三昧詩曰。玅用有茲。涉有覽無。神由昧微。識以照麁。積微自引。因功本虗。泯彼三觀。忘此豪餘。又曰。嘅自一生。夙乏慧識。託崇淵人。庶藉冥力。思轉毫功。在深不測。至哉之念。注心西極(廬山集)。

習鑿齒

鑿齒。字彥威。襄陽人。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章著稱。累遷別駕。時有沙門釋道安。俊辯有高才。北至荊州與習相見。道安曰。彌天釋道安。習曰。四海習鑿齒。時人以為佳對。後以脚疾廢於里巷。及襄陽陷於苻堅。堅素聞其名。與道安俱輿而致焉。堅以其蹇疾。與諸鎮書曰。昔晉氏平吳利在二陸。今破漢南獲士纔一人半耳(晉史)。習與道安書。略曰。承應真履正。明白內融。慈訓兼照。道俗齊蔭。宗虗者悟無常之旨。存有者達外身之權。弟子聞。不終朝而雨六合者。彌天之雲也。弘淵源以潤八極者。四大之流也。萬物賴其澤。高下蒙其潤。自大教東流四百餘年。賢哲君子靡不歸宗。道業之隆莫盛於今。老幼等願道俗同懷。若慶雲東徂摩尼回耀。一躡七寶之座。暫視明哲之燈。雨甘露於豐草。植旃檀於江湄。則如來之教復崇於今日。玄波逸響重蕩濯於一代矣(弘明集)。

許詢

詢。字玄度。高陽人。晉高士也。【標】澡心學佛。江左公卿甚仰慕之。簡文高其風。每月夜必造焉。清言玅理亹亹不已。帝為前席。與支遁講維摩經。詢為都講。詢發一問。眾謂遁不能通。遁通一義。眾謂詢無以難。詢甞以會稽永興新居為崇化寺。建塔四層(本傳互見蕭[癸-天+言]傳)。

何充 準

充。字次道。廬江潛人。成帝朝為尚書令。贈司空。【標】成帝幼冲。庾氷以元舅輔政。議沙門盡敬王者。充等議曰。武皇以盛明革命。明帝以聰聖玄覽。豈此時沙門不易屈膝。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耳。疏三上。氷議遂寢。充性好釋典。崇脩佛寺。供給沙門。費鉅而不吝(本傳統紀)。何準。字幼道。高尚寡欲。州府交辟不就。兄充居宰輔之重。權傾一時。而準散帶衡門。不及人事。唯誦佛經而已(晉書)。

王珣 珉

珣。字元琳。導之孫。洽長子。為桓溫主簿。太元中為散騎常侍。弟珉。字季琰。少有才藝。名出【標】珣右。時有外國沙門提婆。玅解法理。為珣兄弟講阿毗曇經。珉尚幼。講未半便云已解。即與沙門法綱等自講。綱嘆曰。大義皆是。但小未精耳。珣與珉捨別業為虎丘寺(晉史并寺記)。

王坦之

坦之。字文度。述子也。太原人。仕至中書令。【標】與沙門竺法度甚厚。每共論幽明報應。若先死者當報其事。後經年。師忽來云。貧道已死。罪福皆不虗。惟當勤修道德以昇濟神明耳。言訖不見。坦之尋亦卒。坦之甞捨園為安樂寺(本傳并搜神記)。

孫綽

綽。字興公。纂之子。與許詢.支遁遊放會稽山水。【標】哀帝朝為著作郎。撰喻道論。略曰。或有疑至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類殷充。千變萬化混然無端。是以有萬之識各期所見。鱗介之物不達臯壤之事。毛羽之族不識流浪之勢。自得於窞井者則恠遊溟之量。翻翥於數仞者則疑冲天之力。纏束世教之內。肆觀周孔之跡。謂至德窮於堯舜。微言盡於老易。奚復覩夫方外之玅趣。寰中之玄照乎。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也者。導物者也。應感順通。無為而無不為者也。無為故虗寂自然。無不為故神化萬物。或難曰。周孔適時而教。佛欲頓去殺。將何以懲暴止奸哉。答曰。不然。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故在皇為皇。在王為王。佛者覺也。猶孟軻以聖人為先覺。其旨一也。周孔救弊。佛教明本。共為首尾。其致不殊。難曰。周孔以孝為首。而沙門之道棄親即踈。利剔鬚髮。生廢色養。終絕血食。而云弘道敦仁廣濟群生。答曰。故孝之為貴。貴能立身行道永光厥親。若匍匐懷橘日御三牲。而不能令萬物尊己。非養親之道。昔佛為太子棄國學道。乘條為宇藉草為茵。內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游志三四。出入十二門。神若寒灰形如槁木。端坐六年道成號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游步三界之表。恣化無窮之境。天清地潤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枯槁之賴改悴為榮。還照本國廣敷法音。父王咸悟亦升道場。以此榮親何孝如之。佛有十二部經。其四部專以勸孝為事。殷勤之旨可謂至矣。而俗人不詳其源。便瞽言妄說輙生攻難。以螢燭之見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淵海之量。以誣罔為辯。以果敢為明。可謂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弘明集)。

戴逵 顒

逵。字安道。譙郡人。【標】欲造丈六無量壽佛像。以古制朴拙。乃密採眾說。積思三年刻雕方就。迎置山陰靈寶寺。郗超見而作禮。撮香在手。忽勃然煙上極目雲表。眾皆嘆其神感。逵子顒。字仲若。才巧如其父。江夷甞託顒造觀音像。積年未成。夜夢神曰。江夷於觀音無緣。可改為彌勒。顒即馳報。而夷書已至。俱於此夕感夢。及改彌勒。觸手成玅。像在會稽龍華寺(統記)。

袁宏

宏。字彥伯。有逸才。甞著漢紀云。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覺也。將覺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悲為主。專務清淨。其精者號沙門。漢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歸於無為也。又以為人死精靈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行善修道以鍊精神。以至為佛也。佛身長丈六。黃金色相。項佩日光。變化無所不入。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漢明感夢乃遣使天竺問道。圖其像而還。有經數千卷。以虗無為宗。包羅精粗無所不統。善為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外。世俗之人或以為虗誕。然歸於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臣視死生報應之際。莫不矍然而自失焉(漢郊祀志)。

劉程之

程之。字仲思。彭城人。為宜昌柴桑二縣令。【標】後入廬山依惠遠法師修念佛三昧。師曰。官祿巍巍。何以不為。程之曰。君臣相疑。吾何以為。居十五年。專志念佛。義熈六年八月見彌陀放光摩頂。即對像焚香祝曰。我以釋迦遺教知有西方淨土。願以此香先當上奉釋迦世尊。次用供養彌陀導師。願賜攝取。第三奉供玅法華經。所以得生。由持此經。言已臥床西向而逝。【標】程之有隱德。謝安.劉裕相推薦甚。力辤不屈。乃旌之曰遺民(本傳)。

周續之

續之。字道祖。鴈門人。年十二受業於范寗。通五經五緯。號十經。稱為顏子。【標】既而入廬山事沙門惠遠。布衣蔬食終身不娶。與劉遺民.陶潛號為潯陽三隱(南史)。

雷次宗

次宗。字仲倫。豫章人。【標】入廬山蓮社。立館東林之側。及遠公亡。與子姪書曰。吾託業於廬山。事釋和尚卅年。淵匠既傾。良朋亦喪。及今未耄。尚可勵志成西歸之津梁。自今已往。勿以家務相聞(南史)。

張野 詮

野。字萊民。居潯陽柴桑。與淵明有婚姻之契。野學兼華梵。累徵不就。入廬山依遠公。與劉雷同修淨業(本傳)。

  詮。字秀碩。野之族子。尚情高逸。酷嗜墳典。【標】徵為散騎常侍不起。庾悅以其貧。起為潯陽令。笑曰。古人以容膝為安。若屈志就祿何足為榮。乃入廬山。依遠公研窮釋典。深有悟入(本傳)。

宗炳

炳。字少文。南陽人。【標】劉裕領荊州牧。辟為主簿。答曰。吾棲丘飲谷三十年矣。豈可於王門折腰為吏耶。乃入廬山築室。專修淨業。甞著明佛論(本傳)。

孟顗

【標】顗。平昌人。事佛精懇。謝靈運謂顗曰。生天須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義熈中顗為會稽太守。初曇翼法師東遊會稽。入秦望山。誦法華經越二十年。有女子身披彩服携筠籠。盛一白豕兩根大蒜至師前曰。妾入山採薇。日已夕矣。豺狼當道。歸無生理。敢託一宿。師却之甚堅。女哀鳴不已。遂以草床居之。夜半號呼腹疼。告師按摩。以布裹錫杖遙為按之。翌日。女以彩服化祥雲。豕化白象。蒜化雙蓮。凌雲而上謂師曰。我普賢菩薩也。以汝不久當歸我眾。特來相試。觀汝心中如水中月不可染污。既而天雨寶華地皆震動。鄉人聞見莫不稱嘆。是日顗方晨起視事。忽見南方祥雲光射庭際。隱然絲竹金石之音。訪知普賢示化。遂以師道行聞於朝。勑建法華寺(今天衣寺)。師亡。漆真身留山中(統紀)。

陶潛

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大司馬侃之曾孫。為彭澤令之官八十餘日。乃解印去縣。賦歸去來辭。及宋受禪。居柴桑。常往來廬山。使一門生二兒舁以行。時遠法師與諸賢結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飲則往。許之遂造焉。忽攢眉而去。【標】甞著搜神錄。多載佛之靈驗(本傳)。

羅含

含。字均彰。湘中人。甞晝夢彩鳥入口。自是藻思日新。為桓溫別駕。徵為尚書郎。【標】致仕。著更生論。略曰。萬物有數。天地無窮。萬物不更生則天地有終。天地無終則更生可知矣。又神質冥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離。而莫慰離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識散之必聚。今談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即昔我耳。達觀者所以齊死生。亦云死生為寤寐。誠哉是言(弘明集)。

顧凱之

凱之。字長康。小字虎頭。工畵。桓溫引為大司馬參軍。時沙門慧力建瓦官寺。朝賢施者不過十萬。長康素貧。諾錢百萬。人皆咲之。一日於殿壁畵維摩像。將點眸子曰。第一日見者責施十萬。第二日見者五萬。第三日任例責施。及開戶。光明照寺。施者填塞。果得錢百萬(金陵志)。

范寗

寗。字武子。累遷中書侍郎。出補豫章大守。甞請慧持法師講法華經及毗曇論。四方雲集。王珣與寗書云。遠公.持公孰愈。寗答書曰。誠為賢兄賢弟也。珣重答書曰。但令如兄誠未易有。況弟復賢耶(慧持傳)。

謝尚

尚。字仁祖。鯤之子。仕晉為鎮西將軍。尚甞夢其父告之曰。西南有氣至。人當之必死。汝宜修福建塔造寺可禳之。若未暇建塔寺。可於杖頭刻作塔形。見有氣來可擬之。尚寤。遂刻小塔施之杖頭。恒置左右。後果有異氣從天而下。始如車輪而漸彌大直衝尚家。尚以杖頭指之。氣即回散。闔門獲全。氣所經處。數里無復孑遺。尚遂於永和四年捨宅造寺。名莊嚴寺(建康錄)。

何無忌

無忌。東海人。義熈中遷江州刺史。與盧循戰。握節而死。崇信佛法。造枳園寺。以安帝西還皇運凱泰。勸帝興起釋門修營功德(辨正論)。

桓伊

伊。字叔夏。小字野王。太元中以淮淝之功封永修縣侯。惠遠法師自襄陽至廬山。寓慧永之西林寺。欲於山東建寺。經營之際。山神降靈願加資助。信宿風雷夜作雲雨晦冥。明發就觀。則有良木殊材駢羅委積。時伊為九江刺史。驚其神異奏立寺焉曰東林。殿曰神運(東林寺記)。

六朝僭偽十六國

  漢

劉淵據平陽。至劉曜。國號趙。三主。二十六年。

後蜀

李特據成都。五主。四十五年。

前凉

張軌據凉州。八主。七十四年。

後趙

據襄國。六主。三十四年。

石勒

勒。字世龍。其先匈奴。劉淵以勒為輔漢將軍。劉曜署為大司馬加九錫進爵趙公。國號後趙。【標】永嘉四年。天竺佛圖澄來洛陽。玅通玄術。常服氣自養積日不食。善誦神呪能役鬼神。會洛陽宼亂。時石勒屯兵葛陂專事殺戮。欲往化之。勒將郭黑略素奉佛法。澄即見之。略受五戒。崇弟子禮。略隨勒戰。澄皆預記勝負。勒以略有異。見問之。曰有澄也。勒召見之。問曰佛法何靈。澄以鉢盛水呪之。須臾青蓮現鉢中。光色耀目。勒由此神敬之。及與劉曜戰以訪澄。澄曰。塔鈴音云。秀支替戾岡。僕谷劬禿當。言軍出捉得劉曜也。勒出戰果生擒曜。奉澄彌敬。勒愛子斌暴卒。嘆曰。吾聞虢太子死。扁鵲能生之。今可得效乎。澄取楊枝沾水洒之。執斌手曰可起矣。斌遂甦(晉書)。

石虎

虎。字季龍。勒之從子。【標】遷都于鄴。奉澄尤謹。衣以綾錦乘以雕輦。朝會引見太子。公卿扶翼升殿。使司空李農旦夕問起居。五日一朝。澄之所在。無敢向其處涕唾便旋者。國人化之。爭造寺宇。削髮出家率多事佛。澄知石氏將滅。先從化矣。虎為鑿壙營墳。澄將卒。謂虎曰。國家存心佛法。當蒙福祉。布政猛虐。終無福祐。乃安坐而逝(晉史)。

前燕

慕容廆據遼東大棘城。五主。三十九年。

後燕

據中山。四主。二十六年。

慕容垂

垂。皝第五子。【標】與泰山朗和尚書。略曰。澄神靈緒。慈蔭百國。凡在含生。孰不蒙潤。朕承籍纂統。元戎克興。征掃暴亂。至人通靈。隨權指化。願不血刃。四海混伏。今遣使送官絹百疋。袈裟三領。綿五十斤。幸為呪願(弘明集)。

南燕

據廣固。二主。十三年。

慕容德

德。皝之少子。【標】與泰山朗和尚書。略曰。遭家多難。災禍屢臻。朕以無德。生在亂兵。和尚大恩。神祗盖護。今遣使送絹百疋。并假東齊王俸高山荏二縣封給。書不盡意。稱朕心焉(弘明集)。

北燕

慕容盛馮跋據龍城。二主。二十八年。

前秦

據平陽。七主。四十五年。

苻堅

堅。字永固。雄之子。洪之孫。攻拔襄陽。獲道安.習鑿齒。迎至長安。堅出東苑命安同載。僕射權翼諫曰。道安毀形。不可參乘。堅曰。安公道德所尊。乃令翼扶安登輦。時藍田得古鼎。腹有篆文。朝無識之者。以問安。安曰。魯襄公所鑄也。堅勑三舘學士有所疑皆以問安。國人語曰。學不師安。義不禁難。安貌侻而姿黑。喜談論。故諺曰。漆道人。驚四隣。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世號印手菩薩。【標】堅與泰山朗和尚書。略曰。大聖應期。靈權超軼。蔭盖十方。化融無外。若山海之養群生。等天地之育萬物。今遣使安車相。請并送紫金數斤。奴子三人。可備洒掃。幸望納受。【標】堅聞鳩摩羅什居龜茲國。遣呂光等率兵西伐龜茲。謂光曰。若獲羅什。即馳驛送之。光破龜茲。乃獲羅什。還至凉州。聞堅為姚萇所害。光留什於涼(晉史并弘明集)。

後秦

姚萇據長安。凡三主。三十四年。萇。弋仲第二十四子也。

姚興

興。字子略。萇之長子。少崇三寶。銳志講習。【標】及呂光父子敗。興伐呂隆。隆降。乃迎羅什歸秦。什雅好大乘。志在敷演。嘆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毗曇。非迦旃子比也。今深識者寡。將何所論。惟為姚興著實相論二卷。興奉之若神。甞講經於草堂寺。興及朝臣大德沙門千餘人肅容觀聽。興如逍遙園。引諸沙門聽什演說佛經。由是公卿以下皆奉佛法。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北史)。什弟子道[(丰*力)/石]。奉律精苦。興重之。自什入關僧尼以萬數。以[契-大+石]為僧正。詔曰。大法東流。於今為盛。僧尼寢多。宜設綱領。[契-大+石]法師早有學義。晚以德稱。可為僧正。給輿吏力。秩比侍中。又以僧遷.禪慧為悅眾。以法欽.慧斌為僧錄。班秩有差。什尋覽舊經多所舛謬。皆釐正之。乃譯出金剛.仁王.大品般若.法華等經。興著通三世論以示因果。王公欽讚(僧史.高僧傳)。

西秦

乞伏國仁據隴右。四主。二十七年。

南凉

禿髮烏孤據廣武。三主。十八年。

後凉

呂光據姑臧。四主。十八年。

北凉

叚業據張掖。三主。四十三年。

沮渠蒙遜

蒙遜。匃奴之種。殺叚業。自立後徙姑臧。龜茲沙門曇無讖至。蒙遜留之。譯大涅槃及悲華.光明等經。遜初於凉州之南百里許設五佛像。或以石刻或以土塑。千變萬化。又為母造一石像。甚靈。遜因子亡。而有毀寺逐僧之心。像則淚下如泉。遜稽首禮謝。倍復精虔(感通錄)。時拓跋珪王中山。聞讖。思一瞻禮。遣使來迎。遜不許。珪再遣高平公李順策拜遜凉王。加九錫。諭之曰。曇無讖道德廣大。朕思一見。可馳驛送至。遜曰。臣奉事朝廷無所負也。前表乞留。今復來追。此臣師也。有死則已。欲往則不可。順曰。朝廷欽王忠義。故顯加殊禮。今以一道人虧損大功。不忍一朝之忿。吐所不當言。失朝廷待遇之意。切為大王不取。遜竟不遣。讖西歸而逝(統紀)。

西凉

李暠據敦煌。三主。二十二年。

赫連勃勃據朔方。三主。二十五年。

佛法金湯編卷第二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三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宋(南朝)

都建業。起武帝庚申。盡順帝戊午。凡八主。五十九年。

武帝

帝諱裕。姓劉。字德輿。彭城縣綏里人。帝微時遊京口竹林寺。獨臥講堂前。有五色龍章。眾僧見之以白帝。帝喜曰。上人無妄言。帝為宋公時。以京口故宅為普照寺。永初元年設齋內殿。沙門道照陳詞。至百年迅速苦樂俄頃。帝善之。別施嚫資三萬。【標】帝甞手寫戒經口誦梵本。造靈根.法王等四寺。又建東山寺(帝紀.統紀.稽古略)。

文帝

帝諱義隆。高祖第三子。元嘉五年帝造禪靈寺。常供【標】千僧。八年。帝問求那跋摩曰。朕欲齋戒不殺。迫於狥物。不獲于志。跋摩對曰。帝王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將何以濟。帝王以四海為家。兆民為子。出一嘉言士民咸悅。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則風雨應時百穀滋茂。如此持齋。德亦大矣。寧在輟半日之飡。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帝嘆曰。俗迷遠理。僧滯近教。如師之言。可論天人之際矣(弘明集)。九年。竺道生還都。止清園寺。帝深嘉嘆之。因幸大莊嚴寺設大會。帝親同四眾地坐。及齋。眾以過午不食。帝曰日才午矣。生曰。白日麗天。何得非中。舉鉢便食。帝悅(宋史)。天竺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至金陵。帝遣使郊迎。命居祇洹寺。累延入內供養。何尚之及諸王公並師事之(本傳)。

孝武帝

帝諱駿。字休龍。文帝子。【標】孝建元年文帝諱日。帝於中興寺建八關齋戒。中食竟。從臣遠敏孫等更進魚肉。帝怒並與免官。二年。詔沙門道猷為新安鎮寺法主。甚允時望。大明二年。帝詔法師曇宗懺罪。帝因曰。朕何罪而勞卿為懺。宗曰。舜稱予違爾弼。禹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履道思沖。寧得獨異。帝大悅。【標】七年。沙門慧益欲焚身鐘山。至雲龍門辭帝。帝出門迎。益以佛法憑囑。焚身之日道俗滿山。帝亦臨幸。益手自執燭以焚。口誦藥王品。火及眼。聲乃絕。帝夜夢益振錫而至。復囑以佛法。帝明日為設會度僧。焚身之處建藥王寺(僧傳)。

明帝

帝諱彧。字休。景文帝第十一子。泰始三年詔於建陽門置興皇寺。勑沙門道猛為綱領。帝曰。人能弘道。道藉人弘。今得法師。非直道益蒼生。亦乃有光世望。【標】遂勑猛講成實論。公卿畢集。帝親臨聽。詔曰。猛法師風道多濟。朕所賓友。可給錢三萬及吏與車。又詔僧瑾為天下僧正。賜法伎一部。月給錢三萬及車與吏力(釋監)。四年。帝造湘宮寺成。大開講席。勑法瑗為法主。帝臨講筵。公卿會坐。觀者榮之(僧傳)。帝甞問誌公云。牛首山有何神聖。誌曰。文殊領一萬菩薩。夏居五臺。冬居牛首。又辟支佛入定於此。由是稱其寺曰佛窟(辟支佛塔記)。帝造丈八金像。旦常蔬食。日誦般若。感得舍利。造弘普寺(六帖)。

何尚之

元嘉十二年。文帝謂侍中尚之曰。范泰.謝靈運常言。六經本在濟俗。若求性靈真要。則必以佛理為指南。近見顏延之折達性論。宗炳難黑白論。並明達至理開獎人意。若率土皆淳此化。則朕坐致太平矣。尚之曰。度江已來。王導.周顗.庾亮.謝安.戴逵.許詢.王蒙.郗超.謝尚.王坦之。臣高祖兄弟(何充兄弟)。莫不稟志歸依。夫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此明旨所謂坐致太平者也。【標】故圖澄適趙。二石減暴。靈塔放光。苻犍損虐。神道助化。昭然可觀。至於土木之功。雖若鉅費。然值福報恩不可頓絕。羊玄保進曰。此談盖天人之際。豈臣所宜預。竊謂秦楚強兵。孫吳吞併。將無取於此也。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息。貴仁德則兵氣銷。以孫吳為志。動期吞併。則將無取乎堯舜之道。豈特釋教而已哉。帝說曰。釋門之有卿。猶孔門之有季路。惡言不入於耳也(宋史)。

王玄謨

玄謨。字彥德。太原祁人也。舉兵伐魏。以玄謨為寧朔將軍。受輔國將軍。蕭斌節度。玄謨失律。斌將斬之。沈慶之固諫曰。佛貍(魏太武)威震天下。豈玄謨所能當。且殺戰將徒自弱耳。乃止。【標】初玄謨將見殺。夢人告曰。誦觀音經千徧可免。仍口授其經曰。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既覺。誦之不輟。忽唱停刑。後官至開府。年八十二卒(南史并統紀)。

范泰 曄

泰。字伯倫。順陽人。愽覽篇籍。好為文章。暮年事佛甚精。於宅西建祇洹精舍。子曄。字蔚宗。撰東漢書。【標】其西域論。略曰。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西漢方志莫有稱焉。張騫但著地多暑濕。乘象而戰。班超惟列其奉浮屠。不殺伐。而精文善法導達之功靡所傳述。予聞之後說也。其國則殷乎中土。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神跡詭異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騫超無聞者。豈其道閉往運數開叔葉乎(漢書)。

周顒

顒。字彥倫。汝南人。晉光祿顗十世孫。明帝頗好玄理。以顒有辭義。引入內殿親近宿。直帝所為慘毒之事。顒不敢顯諫。輙誦經中因緣罪福之事。帝亦為之小止。顒音辭辯麗。長於佛理。著三宗論。音空假義。太子問顒卿精進何如胤。顒曰。三途八難共所未免。然各有累。太子曰。累伊何。顒曰。周妻何[向-口+夕]。顒甞建山茨寺於鐘山。命慧約居之。今草堂寺是也(南史)。顒甞遺書於胤。略曰。變之大者莫過死生。生之重者無踰性命。性命於彼甚切。滋味在我可輕。丈人於血味之類雖不身踐。至於鴈鯉寧不取偹於屠門。而騶虞雖饑非自死之草不食。胤由此絕去血味(弘明集)。

謝靈運

靈運。安西將軍瑍之子。奕之曾孫。靈運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與顏延之為江左第一。襲封康樂公。出為永嘉太守。靈運祖父並葬始寧(今上虞東山寺)。自永嘉還始寧。有始寧別墅諸詩。【標】靈運負材傲物。至廬山見遠公。肅然心服。乃即寺築臺譯涅槃經三十六卷。鑿池種蓮。遠公與諸賢同修淨業。靈運求入社。遠公以其心襍。止之。【標】甞撰佛讚曰。惟此大覺。因心則靈。垢盡智照。教極慧明。三達非我。一援群生。理阻心行。道絕形聲。菩薩讚曰。若人仰宗。發性遺慮。以定養慧。和理斯附。爰初四等。終然十住。涉求至矣。在外皆去。緣覺聲聞合讚曰。厭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權可得寶。誘以涅槃。救爾生老。肇元三車。翻成一道。【標】無量壽佛頌和從弟惠連曰。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淨土一何玅。來者皆清英。頹年欲安寄。乘化必晨征。又有維摩詰經中譬讚八首。曰沫泡曰炎曰芭蕉曰幻曰夢曰影響曰浮雲曰電(語備弘明集)。

顏延之

延之。字延年。文章冠絕當世。與靈運齊名。文帝甞召之不見。孝武加金紫光祿大夫。時有沙門慧琳。假服僧次而毀其法。著白黑論。衡陽太守何承天與琳比狎。雅相激揚。著達性論。拘滯一方。呵詆釋教。【標】延之折達性論。宗炳難白黑論明佛汪洋。尤為名理。並是開獎人意(弘明集)。

袁粲 何鎮之

粲。字景倩。為尚書僕射。位司徒。【標】逸士顧歡。雖同二教而意黨道教。粲為論以駁之。謂孔老教俗為本。釋氏出世為宗。發軫既殊。其歸亦異。又僊道以變形為尚。泥洹以陶神為先。變形者白首窮玄而未能無死。陶神者塵惑日損而湛然常住。泥洹之道無死之地。陶神若此。何謂其同。【標】時常侍何鎮之覩勸夷夏論。大不平之。以書抵歡。略曰。故知天竺既中土於大千。斯感通於至聖。聖應既彼。聲被則此。雲行法教。雨施華夏。道者一也。形者二也。道者真也。形者俗也。滅俗歸真必違其俗。是以孔子以全形守祀恩接六親。老氏以攝生養性自我外物。乃為盡善。不為盡美。何得擬道菩提比聖牟尼哉(釋監)。

都建康。起高帝己未。盡和帝壬午。七主。廿三年。

高帝

帝諱道成。字紹伯。蕭姓。蘭陵人。漢相何二十四世孫。【標】建元四年正月。帝幸莊嚴寺。聽法師行遠講維摩經。公卿畢集。御座稍遠不聞法音。中書令張緒請遷講席以隣帝座。遠不從。帝遷座近之聽法。帝甞書法華。誦般若。四月八日常鑄金像。七月十五日設盆普寺飯僧。造陟屺.正觀二寺(方志并弘明集)。

武帝

帝諱頤。字宣遠。高帝長子。【標】永明二年正月。定林行遠卒。帝致書於弟子法獻曰。承遠無常。弟子夜中已自冥知。遠此去甚佳。遲見法師。可敘瑞夢也。七年。帝以大士寶誌惑眾收付建康。獄人見大士游行市井。及檢點。仍在獄中。又語吏曰。門外兩輿食金盋盛飯。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呂文顯以聞。帝悔謝。迎至禁中。館於華林園。是年僧鐘卒。鐘甞見帝於乾知殿。但稱貧道。帝問僕射。王儉曰古之沙門何所稱。對曰。晉宋以來多稱貧道。而使預座。帝曰揖拜則太甚。稱名亦無嫌。帝大崇教法。造招賢.遊玄二寺(釋監方志)。

明帝

帝諱鸞。字景捿。始安貞王道生之子。改元建武。【標】帝甞持六齋修十善。誦法華.般若等經。建歸依寺。造千佛金像(方志)。

蕭子良

子良。封竟陵王。與文慧大子並精佛理。而子良每招致名僧講論佛乘。尊法之盛江左未有。或親為眾僧賦食行水。子良甞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說淨住淨行法門。因著淨住子二十卷。淨住者。即梵語布薩。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淨行者。以諸業淨則化行於世(文備弘明集)。

劉霽

霽。母明氏寢疾。【標】霽誦觀音菩薩聖號數萬徧。夜夢僧曰夫人筭盡矣。君精誠篤志。當為申延。後六十日乃亡。霽廬墓哀慟。常有白鶴雙翔廬側(南史)。

劉歊 訏

歊。字士光。平原人。隱居求志。事母兄以孝悌。母每病夢歊進藥。翌日有間。弟劉訏。字彥度。常著穀皮巾。被衲衣。每游山澤留連忘返。【標】訏善玄言。尤精釋典。與兄歊聽講鐘山諸寺。因共卜築宋頤寺東澗。有終焉之志(南史)。

劉虬

虬。字靈預。南陽人。【標】宋太始中為當陽令。後徙居江陵不仕。遂斷糓。餌朮麻衣草屨。長齋禮誦六時不缺。屏絕書藝唯研精佛理。註法華.華嚴二經。建元建武之初。徵辟皆不就。建武二年冬移居江州。俄有白雲徘徊櫩宇。異香入戶。聞磬聲而卒(南史)。

明僧紹

僧紹。字休烈。平原人。自號平原居士。其先吳太伯之裔。百里奚子。孟明以名為姓。僧紹其後也。【標】僧紹聞沙門僧遠夙德。往候之。時僧遠居定林寺。齊高帝欲就寺見之。僧遠問僧紹曰。天子若來。居士若為相對。僧紹曰。山藪之人。正當鑿坯以遁。若辭不獲。便當依戴公故事。宋泰始中甞遊攝山。有終焉之志。野老諫曰。山多猛虎毒蛇。所以久絕行踐。僧紹曰。毒中之毒無過三毒。忠信可蹈水火。猛獸亦何能為。乃結茅茨。廿許年不事人世。甞與法度禪師講無量壽經。中夜忽見金光照室。光中有臺館形像。永明七年遂捨宅建寺。又夢巖有如來光彩。有懷創像。俄而物故。僧紹第二子仲璋為臨沂令。遂與度師鐫造無量壽佛像三丈一尺五寸并二菩薩(栖霞寺記.南史)。

王巾

巾。字簡捿。瑯琊人。有學業。為齊錄事參軍。作頭陀寺碑。其文略曰。盖聞挹朝夕之池者無以測其淺深。仰蒼蒼之色者不足知其遠近。況視聽之外若存若亡。心行之表不生不滅者哉。是以掩室摩竭用啟息言之津。杜口毗耶以通得意之路。然爻繫所筌窮於此域。則稱謂所絕形乎彼岸者矣。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不可以學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槃之蘊也。況法身圓對規矩冥立。一音稱物宮商潛運。是以如來利見迦維託生王室。憑五衍之軾拯濟逝川。開八正之門大庇交喪。行不捨之檀。唱無緣之慈。演勿照之明。道忘機之權。於時義遠矣。能事畢矣。然拂衣雙樹。脫屣金沙。莫繫於去來。復歸於無物無為之寂。不撓不盡之靈。無歇大矣哉。正法既沒。象教陵夷。於是馬鳴幽贊。龍樹虗求。並振頹綱。俱維絕紐。蔭法雲於真際則火宅晨凉。曜慧日於康衢則重昏夜曉。故能使三十七品有樽爼之師。九十六種無藩籬之固。既而方廣東被。教肄南移。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漢晉兩明並勒丹青之飾。然後遺文間出列剎相望。澄什結轍於山西。林遠肩隨於江左矣。頭陀寺者。沙門慧宗之所立也(文選。巾甞著僧史十卷)。

孔稚珪

珪。字德彰。會稽人。少有美譽。太守王僧虔見而重之。引為主簿。與江淹對掌辭筆為尚書左丞。【標】甞答蕭子良疏。略曰。民早奉提拂之仁。深蒙大慈弘引之訓。至於大覺明教般若正源。民生平所崇。初不違背。仰稟明公之訓。憑接明公之風。導之以正乘。引之以通戒。使民六滯頓祛。五情方勗。回心頂禮奉持。不期一朝霍然大悟。悟之所導。舉自明公。不勝踊躍之至(本傳.弘明集)。

佛法金湯編卷第三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四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都建康。起武帝壬午。盡敬帝丁丑。凡四主。五十六年。

武帝

帝諱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里人。蕭姓。帝登極。思與蒼生同契等覺。共會徧知。垂拱臨朝。盛敷經教(三寶記)。【標】天監元年。寶誌至闕。甚尊寵之。詔曰。迹居塵俗。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焚浸。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已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法常情空相拘制。自今隨意行化。勿得禁止(本傳)。二年。法雲寺雲光法師講經。天雨寶花。帝意其證聖。夜於含光殿焚疏請寶誌偕雲光齋。翌日誌獨赴。帝異之(僧史)。【標】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萬餘人升重雲殿。捨道奉佛。親製願文。帝於本第立光宅寺。鑄金銅大佛。九年。於鐘山建大愛敬寺。供給千僧。四時講論。十年。郝騫等往天竺迎旃檀像。其王模刻一像付騫。是年還。帝迎至太極殿。建齋度僧。大赦斷殺。帝自是蔬飯屏欲(通鑑)。十三年。寶誌將示寂。詣內殿別帝。帝大驚。因謂曰。朕壽幾何。誌不答。指頭及頸而出。及入滅。帝為建塔鍾山寺。曰開善。十八年四月八日。帝請慧約法師於等覺殿。屏袞服。衣田衣。受菩薩戒。普通庚子七月。菩提達磨至廣州。刺史表聞。帝遣使迎。十一月至金陵。對旨不契。遂渡江入魏。大通元年造同泰寺成。帝幸寺捨身三日。中大通元年。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行清淨大捨。為四眾開涅槃經題(通鑑僧史)。大同四年。改造長干寺。設無碍法喜食。七年。帝幸華林園。講金字般若三慧經(稽古略)。帝在位四十九年。奉佛遵法。斷酒禁肉。雖居暗室。常理衣冠。暑月未甞褰袒。造光宅.同泰等五寺。常供千僧。製諸疏論。妙理可觀。有淨業。賦年八十六卒(釋監)。

簡文帝

帝諱綱。字世纘。或云字六通。武帝第三子。大寶元年四月八日詔度人出家。親製願文。略云。弟子蕭綱以此建齋度人功德。普度六道四生出離愛欲。永拔無明。修習般若。為真佛子(弘明集)。【標】帝委心玅法。徧覽玄章。撰法集記二百卷。法寶聯璧四百餘篇。造資敬.報恩二寺(辨正錄)。

元帝

帝諱繹。字世誠。武帝第七子。【標】為湘東王時。捨宮造天宮寺。請法聰居之。修崇佛事。即位於江陵。改元承聖。甞著書曰金樓子。

蕭統

統。字德施。小字維摩。武帝長子。卒諡昭明。【標】五歲徧誦五經。天性好佛。於東宮立慧義殿。招延天下名僧居之。謂之法集之所。凡釋部經論披覽略徧。撰次法事儀注及立三諦等義。自出宮二十年。不畜聲樂。唯以法為樂。感疾而終。天下哭之如喪其親(梁史)。

邵陵王

王。諱綸。武帝子。上啟云。綸聞如來嚴相巍巍架于有頂。微妙色身蕩蕩顯乎無際。假金輪而啟物。託銀粟以應凡。砥般若之利刀。收涅槃之妙果。泛生死之苦海。濟常樂於彼岸。故能降慈悲雲垂甘露雨。七處八會教化之義不窮。四諦四時利益之方無盡。使稠林邪見之人景法門而無倦。渴愛聾盲之士慕探頤而知迴。道樹始於迦維。德音盛於京洛。資此三明照迷途之失。憑茲七覺拔長夜之苦。屬值皇帝菩薩應天御物負扆臨民。垂無礙辨以接黎庶。以本願力攝受眾生。故能隨方逗藥示權顯因。崇一乘之旨。廣十地之基。是以萬邦回向俱稟正識。幽顯靈祗皆蒙誘濟。人興等覺之願。物起菩提之心。臣昔未達理源。稟承外道。如欲須甘果翻種苦栽。今啟迷方粗知歸向。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捨老子之邪風。入法流之真教。伏願天慈曲垂矜許(弘明集)。【標】甞捨宮建寺(今武昌鐵佛寺)。

建安王

王諱緯。武帝第八子。齊建武中有沙門僧護。於剡縣石城山見崖間有光。於是鐫為彌勒佛像。纔成佛面。護亡。齊末沙門僧淑繼其功亦未就。梁武帝舉兵東下。以費用不給。建安王取襄陽銅佛毀以為錢。王刺江州。忽感惡疾。天監六年始豐令吳郡陸咸夢僧三人謂咸曰。建安王感疾未瘳。能治剡縣石像必愈。咸經年稍忘。俄又遇僧謂曰。建安王事猶能憶否。僧忽然不見。咸大感悟。遂以白王。王即召定林寺僧祐律師。以金與之令任像事。【標】天監十五年畢功。座高五丈。佛身十丈。像成之後王疾即瘳。初晉沙門曇光至剡山石室宴坐。有虎蠎造前。光為授戒而去。又有山神盛飾而來。光為說法。於是光建伽藍曰隱岳。同學于蘭復創寺其旁曰玄化。護又建剎曰石城。三寺鼎立(劉勰石像碑.高僧傳)。

陸倕

倕仕至尚書吏部郎中。與兄僚佐並有美名。號三陸。【標】天監初。與劉孝綽等為龍門之遊。甞撰誌法師塔銘。略曰。法師自說姓朱名寶誌。混跡亂詞。居無常所。衣服飲食舛駁不恒。宋泰始中出入鍾山。往來都邑。未知其殊異。宋齊之交稍顯靈跡。被髮徒跣負杖挾鏡。或徵索酒肴。或數日不食。修短安危多所發擿。於是聲馳遠近。競設祀供。其所居地士民成群。齊武帝謂其誑耀。收付建康獄。防守幽固。而旦日仍見游行市道。居肆咸驚傳以相告。縣即搜求而猶在員戶。其夜又語獄吏。門外有兩輿食來。汝可取之。既而文慧太子文宣王修供食。事聞武帝。深用悔服。迎入內苑。厚加尊遇。中大同丙寅十二月六日中夜化於華林園之佛堂。銘曰。欲化毗城。金粟降靈。將賓踰國。玉女託生。屈體申教。顯用藏名。猗與大士。權跡帝京。緒胄莫詳。邑居罕見。譬彼湧出。猶如空現。哀茲景象。愍此風電。將導舟梁。假我方便。言無成則。服匪恒倫。或標異眾。乍顯同人。坐亡立在。析體分神。有敦有化。無跡無津。形煩心寂。外荒內辨。觀往測來。覩微知顯。動足墻立。發言風偃。徒識靈奇。莫究深淺。業窮難紹。因謝弗援。慧雲晝歇。慈燈夜昏。金棺未毀。合窟方存。吁嗟冥默。歸此玄門。

傅翕

翕。字玄風。義烏人。以齊明帝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傅宣慈家。娶劉氏。生子曰普建.普成。西域沙門嵩頭陀命翕臨水觀影。乃見圓光寶盖。翕咲而悟。乃至義烏松山結庵雙檮樹間。自號雙林當來下生善慧大士。令弟子奉書詣闕。稱武帝為國主救世菩薩。詔報曰。大士為度眾生。欲來隨意。帝預勑鎻門以觀其意。大士袖出木槌。一扣諸門盡開。乃見帝於善言殿。謁者贊不拜。直上御榻對語。設齋食竟。出鐘山。坐定林松下。大士東歸建寺寫經。三至京師。以度道俗不可數計。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見上。上問曰是僧耶。大士以手指冠。是道耶。以手指履。是俗耶。以手指衲衣。大士於山中行道。常見七佛在前。維摩在後。唯釋迦常與大士語。大士示寂七日。縣令陳鐘耆來禮敬。傳香之次猶反掌眾香。舉眾驚異。勑徐陵撰碑山中。【標】大士甞著心王銘行世(本傳)。

劉勰

勰。字彥和。東菀人。為通事舍人。昭明重之。凡寺塔碑碣皆其所述。是年表求出家。賜名慧地。有文心雕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南史)。

何點 胤

點。字子皙。偃之子。尚之之孫。點明目秀眉容貌方雅。不以門戶自矜。菜食不飲酒。宋泰始末徵為太子洗馬。齊初累徵中書侍郎。並不就。梁武帝與點有舊。徵為侍中。亦不起。與陳郡謝淪.吳國張融.會稽孔德璋為莫逆友。點門世信佛。弟胤。字子季。仕齊為建安太中。遷尚書令。入鐘山定林寺聽講內典。其業皆通。【標】胤以會稽山多靈異。往遊焉。居若耶山雲門寺。二兄求點並從栖遁。世號點為大山。胤為小山。求為東山。曰何氏三高。胤乃移還吳。至虎丘西寺講經論學。常禁殺。有虞人逐鹿。鹿徑趨胤所伏而不動。又有異鳥如鶴集講堂馴狎。點胤並建大義。申明佛法(南史)。

沈約

約。字休文。吳郡武康人。不飲酒。少嗜欲。居處儉素。立宅郊阜。甞為郊居賦以序其事。仕至尚書僕射。諡曰隱。【標】甞著懺悔文。略曰。弟子沈約。稽首上白諸佛眾聖。約自今生以前。至於無始。罪業參差。固非詞像所筭。識昧往緣。莫由證舉。爰始成童。有心嗜欲。不識慈悲。莫辨罪報。又追尋少年。血氣方壯。習累所纏。遷怒過直。厲色嚴聲。終朝紛擾。薄暮不休。前念甫謝。後念復興。尺波不息。寸陰驟往。愧悔攢心。罔知云厝。今於十方三世諸佛前。現在眾僧大眾前。誓心尅己。追自悔責。又著中食論一卷。謂一則勢利滎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濃。皆使心神昏惑不能得道。故聖人禁此三事。有千僧會願文.慈悲論.禮佛願疏.捨身等文(弘明集)。

陶弘景

弘景。字通明。秣陵人。母霍氏。夢兩天人手執香爐來至其家。已而有娠。生弘景。宋末為諸王侍讀。齊永明中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止句容句曲山華陽洞天。號華陽真人。與梁武有舊。國家每有大事無不咨詢。時謂山中宰相。年八十五無病而逝。諡貞白先生。甞建菩提白塔于三茅山。【標】又夢佛授記名勝力菩薩。乃詣酇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臨終不用沐浴。以大袈裟覆衾上蒙手足。弟子遵之。弘景撰書曰。真誥有云。清虗裴真人有弟子三十四人。其十八人學佛道。紫陽周真人弟子十五人四人解佛法。桐栢山王子喬弟子廿五人。八人學習佛法(梁書并三武論)。

阮孝緒

孝緒。陳留人。年十三通五經。十六丁家難。終喪入鐘山聽講。甞以鹿林為精舍。環以林池杜絕交遊。世罕得見。唯與裴子野交好。既卒。門人諡曰文貞處士。嘗擬劉歆七略。遂著七錄。載內外圖書。其六曰佛法錄(南史)。

庾詵

詵。字彥寶。新野人。幼聰警。通經史。性嗜林泉。蔬食布衣不治生業。武帝起兵詔為平西府記室。普通間詔為黃門侍郎。皆不就。晚年遵釋教。宅內建道場。六時禮誦。【標】忽於夜後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呼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後四年。願公復來云。不可久住。言終而亡。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阿彌陀佛國矣。武帝敬之。稱貞節先生(南史)。

到溉

溉。字茂灌。到彥之曾孫。為吏部尚書。家居蔬食。虗室草床。旁無姬侍。朝夕從僧禮誦。武帝為月致三淨饌。所得俸祿皆充蔣山二寺。及卒。顏色如生。屈二指而逝(梁史)。

江淹

淹。字文通。齊武帝朝除侍郎。天監中遷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侯。【標】著無為論。略曰。有奕葉公子造無為先生之門問曰。先生智德光融。道義清遠。無學不窺。無事不達。至如釋迦三藏之典。李君道德之書。宣尼六藝之文。百氏兼該之術。實萬古之師範。一時之高士。先生乃嘉遁卷迹養德不仕。實縉紳之所鄙。先生笑而應之曰。吾聞大人降迹廣樹慈悲。破生死之樊籠。登涅槃之彼岸。闡三乘以誘物。去諸相以歸真。有智者不見其去來。有心者莫知其終始。使得湛然常住。永絕殊途。無變無遷。長祛百慮。恬然養神。以安志為業。欲使自天祐之言無不利。舒卷隨取。進退自然。遁逸無悶。幽居永貞。亦何榮乎。亦何鄙乎。子其得之吾何失之。公子恧然逡巡而退(弘明集)。

何敬叔

敬叔。東海人。仕梁為長城令。清廉不受禮遺。夏節至。忽榜門受餉。數日中得米一千斛。悉以代貧人輸徂。嘗得栴檀製為佛像。而無圓光。因夢沙門杖錫來曰。何家有桐盾可求。翌日買之。何曰。君胡得知。敬叔以夢告。何氏驚喜。遂與之(南史并感通錄)。

後梁

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

宣帝

帝諱詧。昭明太子第三子。即位改元大定。召僧遷為荊州大僧正。帝初封岳陽王。嘗鎮越州。重修甎木二塔。先是沙門曇彥與許詢同造此塔。未就而詢亡。至是彥年百二十歲。預告門人曰。許玄度來也。詧至鎮。便詣寺訪塔。彥出召之曰。許玄度來何暮。昔日浮圖【標】今如故。彥遂以三昧力加之。詧即悟前身為許玄度也。乃增廣其故宇。為母寶林夫人祈福。故號寶林寺(寺記并釋監)。

明帝

帝諱巋。即位改元天保。於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寶光.四望等寺(辨正錄)。

佛法金湯編卷第四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五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都建康。起武帝丁丑。盡後主己酉。凡五主。三十三年。

武帝

帝諱霸先。字興國。姓陳。吳興長興人。其本甚微。自云漢太丘長寔之後。永定元年。詔迎佛牙於杜姥宅。設四部無遮大會。二年。於楊州造東安.興皇.天宮等寺。五月。帝幸大莊嚴寺捨身。翌日表請還宮。設會供僧布施放生。金陵七百餘寺侯景焚蕩幾盡。帝悉令脩復。翻經講道。詔寫藏經。造金銅佛像。度僧尼各若干(辨正錄)。

文帝

帝諱蒨。字子華。武帝兄。昭烈王長子。天嘉元年勑沙門寶璚為京邑大僧統。四年於大極殿設無礙大會行捨身法。修治故寺。寫經度僧。倍於前朝(六帖)。【標】嘗製法華懺文。略曰。竊以前佛後佛種種因緣。已說當說各各方便。莫非真語。悉為玅法。理無二極。趣必同歸。但品位分淺深。覺悟有遲速。法雨一味。得之者參差。法雷一音。聞之者差別。是以小乘頓教由此各名。聲聞菩薩因斯分路。至如鹿苑初說羊車小乘。灰斷涅槃。分段解脫。以諸佛之善巧。會眾庶之根機。是曰半字。未稱三點。及夫會三歸一返本還源。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滅化城於中路。駕寶車於四衢。衣裡明珠隱而還現。髻中珍寶於焉始得。出寶塔於虗空。涌菩薩於大地。現希有事。證微妙法。最勝最尊。難逢難值。弟子以因地凡夫屬符負荷。欲憲章古昔用拯黎元。所以憑心七覺。繫念四勤。住菩薩乘。顯無三之教。學如來行。開不二之門。汲引群迷。導示眾惑。今謹於某處建如干僧藏法華懺。願多寶如來從地湧出。普賢菩薩乘象空來。並入道場證明功德。總持性相同到無生(弘明集)。

宣帝

帝諱頊。字紹世。昭烈次子。大建元年於揚州建太皇寺。復造七級浮圖。是年南岳九仙觀道士歐陽正則等誣奏南岳思禪師。言其受齊賂。鑿斷岳心釘后興妖。帝遣使追師。後七日師至京。四門關吏皆見師入。感驚悟其神。帝乃迎師入殿供養。一無所問。以道士欺罔當棄市。師為懇告乃免。三年詔國內僧受戒未滿五夏者皆參律部。都邑大寺廣置聽律之場。勑瑗律師總監。有司給衣食。七年又造七級大塔。帝在位造金銅佛像寫藏經度僧尼盛擬先朝(釋監)。

後主

後主。諱叔寶。字元秀。宣帝長子。至德元年勑沙門慧暅為京邑大僧正。二年詔虎丘智聚法師赴太極殿講金光明經。三年詔顗禪師入京居靈曜寺。四月赴太極殿講大智論般若經題。久之遷居光宅寺。帝幸聽講仁王經。時朝議以僧尼類多無業欲令策經。不通者皆罷之。顗禪師諫曰。調達日誦萬言未免淪墜。般特惟憶一偈乃證四果。篤論為道。豈關多誦。帝大悅。即停搜簡。四年正月詔顗禪師赴崇正殿為皇太子授菩薩戒。設千僧齋(智者本傳并統紀)。

徐陵

陵。字孝穆。為吏部尚書。年數歲。沙門寶誌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標】嘗聽智者講經。因立五願。一臨終正念。二不墜三塗。三人中託生。四童真出家。五不墮流俗之僧。後至唐貞觀間生縉雲朱家。年十八將納婦。路逢梵僧謂曰。少年何意欲違昔誓。因示其五願。少年聞已不復還家。即往天台國清寺投章安法師為師。咨受心要。證法華三昧。號智威禪師(僧傳并統紀)。

陳伯智 淵

伯智。字策之。封永陽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出為東陽刺史。請智者開講。稟菩薩戒執弟子禮。晝聆講說夜習坐禪。淵。後主子也。至德四年正月十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齋。請智者授菩薩戒。其請戒文云。重道尊師由來尚矣。請世世結緣。遂其本願(統紀)。

江總

總。字總持。蒨之孫。少孤。依外氏。故杜詩云。江總外家養。仕陳為尚書。【標】嘗撰陳群臣請武帝懺文。略曰。皇帝菩薩。睿哲聰明。廣淵齊聖。心若虗空。照窮般若。發弘大誓。荷負眾生。神道會昌。膺茲景業。百王既季。運屬艱難。五岳維塵。六軍日動。劬勞在念。有切皇心。既而深悟苦空。極信無我。遂坐道場。靜居禪室。堅固善本。具足檀那。石壁山河珍車象馬頭目髓腦妻子國城莫不肅然大捨。供養三尊。便欲拂衣崆峒。高步六合。到林間而宴坐。與釋種以同遊。紫微虗宮。黃屋曠位。上靈聳動。厚土怔惶。弟子等身纏愛惑。業搆煩惱。天生蒸民樹以司牧。惵惵黔首非后罔戴。豈容至尊居萬乘而伸獨往之情。應在帝王而為布衣之事。且蠻夷猾夏。寇賊姦軌。燧人警識日照甘泉之火。四郊多壘未肆樓船之威。若使七聖遂迷窅然汾水之上。八駿沃若方在瑤池之濱。則天下何依。群臣莫奉。謹捨如干錢如干物。仰嚫三寶大眾奉贖皇帝及諸王。所捨悉還本位。伏願十方三寶見前大德僧以慈悲力用無礙心。玉鸞回鑣。金門洞啟。百辟翹首。縉紳並列。慊慊丹愚。敢以死請(弘明集)。

北魏

都平城。起太祖丙戌。盡孝武甲寅。至孝文遷都洛陽。十三主。一百四十九年。

太祖

太祖諱珪。姓拓拔氏。昭成皇帝嫡孫。獻明之子。皇始二年詔趙郡沙門法果為沙門統。初平中山所經郡國見沙門皆致敬。禁軍旅無得有犯。【標】天興元年詔曰。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亡。神蹤遺法。信可依憑。其勑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寺舍。令信向之人有所依止。於是京城建五級浮圖須彌殿。耆闍山禪房講堂悉務壯麗(魏史)。與泰山朗和尚書曰。上人德同海岳神筭遐長。冀助威謀克寧荒服。今遣使送帛二十端。白[疊*毛]五十領。鉢二枚。到願納受。帝生知信佛。於虞地造十五級浮圖。又造開泰.定國二寺。寫經造金像(弘明集并方志)。

明元

明元諱嗣。太祖道武長子。永興元年詔封法果為輔國宜城子。神瑞元年加封法果為忠信侯(僧受俗官之始)。常泰元年加封法果安城公。年八十卒。帝三臨其喪。追諡老壽將軍。趙胡靈公勑於京邑建立佛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北史)。

太武

太武。諱燾明。元之子。始光元年勑天下寺改名招提。四月八日輿諸寺像行於廣衢。帝御門樓臨觀。散花致禮。二年帝誕節於佛寺建祝壽道場。延和元年初。涼土沙門玄高玅善禪觀。帝遣使迎入平城。甚加敬重。命太子晃師事之。帝惑崔浩寇謙之言。遂有毀教之舉(北史)。正平元年初沙門曇始會帝滅法乃隱。至是知法將亨。振錫詣闕。吏白帝。帝趣斬之無傷。帝怒。抽佩刀自斬之亦不傷。投之虎檻。虎皆怖伏。帝驚乃延曇始上殿。再拜悔謝。許以復教(北山錄)。

文成

文成。諱濬。景穆晃長子。太武孫。興安元年群臣勸請興復釋教。乃下詔曰。夫為帝王者必祗奉明靈。顯彰神道。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群品。雖在往古猶序風烈。況釋迦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尋生死者歎其達觀。覽文義者貴其妙門。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撥群邪。開演正法。故前代以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世祖太武德澤遐被。沙門道士往往成林。而寺舍之中致有凶黨。先朝按治錄其有罪。所司失旨一切禁斷。景穆皇帝每為慨然。朕承洪緒志隆聖道。其令天下郡縣各建浮圖一區。欲為沙門者聽。於寺塔經像悉令脩復。初罽賓沙門師賢五人來京。值罷佛法假醫守道。復教之日。帝親為五人下髮。以師賢為沙門。統和平元年詔沙門統曇曜為昭玄沙門都統。待以師禮。帝興復佛。教廣度僧尼(魏書并僧史)。

獻文

獻文。諱弘文。成長子。天安元年勑僧瑾為天下僧正。皇興元年於長安北臺起永寧寺七級浮圖。高三十丈。又於天宮寺作大佛像。高四十三尺。用銅十萬斤。黃金六百斤(通鑑)。帝雅好佛學。每引朝士沙門共談玄理。有遺世之心。延興元年六月詔傳位太子。徙居崇光宮。稱上皇。建鹿野寺於北苑。與禪僧居之。講習玄要高允。作鹿苑賦(北史并釋監)。

孝文

孝文。諱宏。獻文長子。改姓元氏。【標】延興二年詔西天三藏吉迦夜(此云信何事)譯襍寶經五部。劉孝標筆授。上皇勑自今祭天地宗社勿用牲。唯薦以酒脯。承明元年帝造建明寺。太和四年詔以僧顯為沙門都統。十六年詔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聽大州一百人為僧。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著令以為常(釋監)。十七年詔懿德法師。聽一月三入殿。俾朕飡稟道味。光飾朝延。又數幸王園寺與沙門談論佛道。十九年幸徐州白塔寺。令道登法師講成實論。謂左右曰。朕覽此論可以釋人深情登入寂。下詔傷悼施絹齋僧(北史)。二十一年詔四月八日迎洛京諸寺佛像入閶闔宮。散花禮敬。歲以為常。帝在位凡二十九年。手不釋卷。暇則自講。六宮侍女皆持六齋。度僧造寺甚眾(釋監)。

宣武

宣武。諱恪。孝文次子。永平元年詔中天竺勒那摩提(此云寶意)於太極殿譯寶積論。菩提流支(此云覺希)於紫極殿譯楞伽經。帝親筆受。二年帝於式乾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經。時魏朝專尚釋氏不事經籍。中書侍郎裴延雋上疏。以為漢光武.魏武帝雖戎馬間未甞廢書。先帝行師還都手不釋卷。良以學問多益不輟故也。【標】陛下陞法座親講大覺。凡在瞻聽塵蔽俱開。伏願經書互覽孔釋兼存。則內外俱周真俗斯暢矣(通鑑)。時洛陽中國之外自西域來者三千餘人。帝別立永明寺千餘間以處之。遠近承風無不事佛(北史)。

孝明

孝明。諱詡。宣武第二子。神龜元年詔諸郡立五級浮圖。是年胡太后勑宋雲與沙門慧生等往西天求經。四年宋雲等使西域還。得佛經一百七十部。正光元年帝加元服。命沙門道士講道禁中。帝曰。佛與老子同時否。道士姜斌曰。開天經云。老子定王三年生。年八十五。西入化胡。以佛為侍者。沙門曇謨最曰。吾佛以昭王二十六年生。穆王五十三年滅。自滅後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老子方生。而言化胡以佛為侍者。無乃謬甚。斌曰。佛生周昭有何文記。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並有明文。帝令群臣詳定真偽。太尉蕭綜等劾奏。開天偽經罪當惑眾。詔流斌於馬邑(北史)。正光庚子達磨自梁入魏。至嵩山少林寺居焉。面壁而坐。帝聞師異跡。三詔不至。就賜摩衲袈裟金鉢銀水缾繒帛。師不受。三返而後受之(正宗記)。

孝武

孝武。諱修。字孝則。廣平武穆王懷第三子。永熈元年造陟屺寺。齋僧講法(釋監)。

高允

允。字伯恭。孝文即位拜中書令。帝甞幸其第。惟草屋數間。布被縕袍。厨中鹽菜而已。帝曰。古之清貧有如此乎。賜帛五百匹粟千斛。年九十八。【標】甞撰鹿苑賦。略曰。暨我皇之繼統。誕天縱之明睿。追鹿苑之在昔。興三轉之高義。振幽宗於已永。曠千載而有寄。於是命匠選工刊茲西嶺。注誠端思仰模神影。庶真容之彷彿。耀金輝而煥炳。即靈崖以構宇。竦百尋而直正。絙飛梁於浮柱。列荷花於綺井。若祇洹之瞪對。孰道場之途迥。嗟神功之所建。超終古而秀出。寔靈祗之恊贊。故存貞而保吉。鑿仙窟以居禪。闢重階以通術。若乃研道之倫。行業貞簡。慕德懷風。杖策來踐。守應真之重禁。味三藏之淵典。或步林以經行。或寂坐而端晏。會眾善以並臻。排五難而俱遣。道欲隱而彌彰。名欲毀而逾顯。希縉雲之上升。羨頂生之高蹈。思離塵而邁俗。涉玄門之幽奧。禪儲宮以正位。受太上之尊號。既存亡而御有。亦執靜以鎮躁。一萬國以從風。總群生而為導。正南面以無為。永措心于冲玅。又甞為曇始法師作傳(弘明集)。

楊衒之

衒之。甞為期城太守。達磨至魏住禹門千聖寺。衒之問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願師慈悲開示宗旨。【標】師說偈曰。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悲喜交并曰。願久住世間。化導群有(傳燈)。甞撰洛陽伽藍記五卷。其序略曰。三墳五典之說。九流百氏之言。並理在人區而義兼天外。至于一乘二諦之源。六通三達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自頂日感夢。滿月流光。陽門飾毫眉之像。夜臺圖紺髮之形。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踰盛。王侯貴臣去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捨資財若遺跡。於是招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剎與雲臺比高。講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綈綉土被朱紫而已哉。【標】暨永熈多難。荊棘成林。京城內外一千餘寺寥廓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然寺數眾多不可徧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亦錄之。凡為五篇(三寶記)。

佛法金湯編卷第五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六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東魏

都洛陽。徙鄴。帝諱善見。諡孝靜。一主。十六年。

西魏

都長安。起文帝乙卯。盡恭帝丙子。凡三主。二十一年。

文帝

帝諱寶炬。孝文之孫。京兆王愉之子。大統元年勑沙門道臻為沙門大統。是年造般若寺。帝每運慈悲。常行信捨。口誦法華。身持淨戒。起七覺殿為四禪室(辨正論)。

北齊

都鄴。起文宣帝庚午。盡幼主丁酉。凡六主。二十八年。

文宣

帝諱洋。字子進。高姓。歡第二子。文襄母弟。天保元年詔高僧法常入內講涅槃經。拜為國師(國師始此)。二年詔僧稠入內敬受禪道。因從受菩薩戒法。稠留禁中四十餘日。勑於鄴城建雲門寺以居之。又詔置昭玄十統。以沙門法上為大統。置令史員五十餘人。所部僧尼四百餘萬。咸稟風教。【標】帝築壇具禮。尊為國師。布髮於地。令上統踐之升座。后妃重臣皆受菩薩戒。【標】六年初梁武下勑捨道。道士陸修靜不勝其憤遂奔魏。及文宣受東魏禪。尤崇佛教。靜忌之。請與釋子角法。靜呪諸沙門衣鉢皆飛。宮殿梁柱皆震。靜乃誇曰。沙門現一我當現二。今薄示微術。沙門退屈。帝顧謂大統法上曰佛門豈無人哉。法上令末座曇顯挫之。顯以稠禪師衣鉢置地。使呪不動。又以衣盋置梁上。亦不動。靜等相顧失色。顯又翹一足而立曰。吾已現一。卿可現二。靜亦無對。群臣皆抃躍。詔曰。法門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為本。祭酒道者。麯蘖是味。清虗焉在。胊脯斯甘。慈悲永隔。上異仁祠。下乖祭典。宜皆禁絕。不復尊事(高僧傳)。七年帝以內藏梵經未譯。命三藏那連耶舍於天平寺翻譯。帝躬禮梵文。謂群臣曰。此三寶鴻基。禮宜偏敬。十年帝幸遼陽甘露寺。禪居深觀。勑非軍國大事不得聞(統記)。

武成

帝諱湛。歡第九子。改元太寧。以三臺宮為大興聖寺。詔略曰。朕嗣膺寶祚。永為家祉。仰祗先志。尚竦玄門。可以三臺宮為大興聖寺。河清二年詔慧藏法師於太極殿講華嚴經。是年帝築壇於內。禮請上法師授戒。布髮於地令上師踐而升座。復剏報德寺。勑師主之。【標】帝篤敬佛乘。創營寶塔。脫珍御服並入檀財。轉大品經月盈數會。層臺別觀皆建伽藍。璧玉珠璣咸充供具(釋監.弘明集)。

後主

帝諱緯。字仁綱。武成長子。改元天統。隆化元年詔修鄴都白馬寺佛圖澄所造塔。得舍利三顆。盛以寶瓶。廣武王邕置水晶鉢行道祈請。舍利忽浮水面(統記)。

顏之推

之推。武平中為黃門郎。仕至光祿大夫。舉家蔬食深信佛教。有顏氏家訓行于世。其歸心篇曰。神仙之事有金玉之費。頗為虗放。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世。不勸汝曹學之。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素歸心。勿輕慢也。其間妙旨具於經論。不復於此贊述。但懼汝曹猶未牢固。略重勸誘耳。其戒殺訓曰。儒家君子。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高柴曾晳未知內教皆能不殺。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含生之類莫不愛命。去殺之事必勉行之。原夫四塵五陰剖析形有。六舟三駕運載群生。萬行俱空千門入善。辨才智慧豈徒七經百氏之愽哉。明非堯舜周孔老莊之所及也。內外兩教本為一體。漸極為異深淺不【標】同。內典初門設五種之禁。與外書五常符同。仁者不殺之禁。義者不盜之禁。禮者不邪之禁。智者不酒之禁。信者不妄之禁。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顏氏家訓)。

杜弼

弼。字輔玄。中山曲陽人。幼聰敏。家貧無書。寄郡學受業。長於筆札。為時輩所推。魏孝明帝孝昌初除大學博士。遷光州曲城令。為政清靜。入北齊。為神武高歡奉使西魏。魏帝見之九龍殿曰。卿精學。聊有所問。【標】經中佛性法性為同為異。弼曰止是一理。又問曰。說者妄皆言法性寬佛性狹如何。弼曰。在寬成寬。在狹成狹。若論性體非狹非寬。帝曰。既言成寬成狹。何得非狹非寬。弼曰。若言是寬則不能為狹。若定是狹亦不能為寬。以非寬非狹故能寬能狹。所成雖異能成恒一。帝稱善(北史.本傳)。

陸法和

法和。隱居江陵百里洲。衣食居處一與戒行沙門同。及侯景遣將任約擊湘東王於江陵。法和乃詣湘東乞征。約召諸蠻弟子八百人在江津。湘東王遣胡僧祐領千餘人同行。法和役神祠陰兵擊敗之。【標】又甞至襄陽城北大樹下。畫地方二尺。令弟子掘之。得一龜長尺半。以杖扣之曰。汝欲出不能。已數百歲。不逢我者豈見天日乎。為授三歸戒。龜乃入草。梁元帝(即湘東王)以法和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縣公。甞大聚兵艦欲襲襄陽入武關。元帝慮其為亂。使止之。法和曰。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耶。但於空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見王應有報至。故救援耳。法和初於百里洲造壽王寺。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後四十許年佛法當遭雷雹。此寺幽僻可以免難。及魏平荊州。宮室焚盡。總管欲拆壽王佛殿。嫌其材短乃停。後周武滅佛法。此寺隔在陳境。故不及難。天保六年春。清江王嶽進軍臨江。法和舉州入北齊。【標】文宣帝以法和為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太尉公。詣闕通名不稱官爵。但云荊山居士。文宣賜法和錢百萬。物萬段。甲第一區。田一百頃。奴婢二百人。法和所得奴婢盡免之曰。各隨緣。去錢帛散施。一時便盡。所賜宅營佛寺。自居一傍。與凡人無異。一旦無疾而告弟子死期至。時燒香禮拜坐繩床而終。文宣開棺視之。空棺而已(北史)。

魏收

收。字伯起。鉅鹿人。河清中拜右僕射。【標】撰魏書佛老志。略曰。生生之類。三世神識常不滅也。凡為善惡必有報應。漸積勝業陶冶粗鄙。經無數形澡鍊神明。乃至無生而得佛道。其始脩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殺盜婬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又說六道受生。六度進行。及佛身真應不生不滅。舍利塔廟教法流廣之義。最為深密(佛老志)。

後周

都長安。起閔帝丁丑。盡靜帝庚子。凡五主。二十四年。  宇文泰。字黑獺。代郡武川人。相西魏為大師。甞供百法師尋討經論講摩訶衍。命沙門曇顯依大乘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內典錄)。泰造追遠.陟屺.大乘.魏國.安定.中興.天寶.壽山.梵雲.大福田等寺。度僧一千(辨正錄)。泰追諡文帝。

閔帝

帝諱覺。字陀羅尼。文帝第三子。受西魏禪。【標】元年勑僧實禪師為周國三藏。詔以舍利藏蒲州常念寺。舍利光明自瓶而出。乃建浮圖以表祥異。帝獵於檀山。遙指山上問群臣有所見乎。掌書記盧光獨曰見一沙門。帝曰是矣。即解圍而還。乃令光於見處造浮圖。掘基一丈。得錫杖瓦鉢(統紀)。

明帝

帝。諱毓。小名統萬突。文帝長子。改元武成。帝建寺詔略曰。孝感通神。瞻天罔極。莫不布金而構祗桓。流銀而成寶殿。方知鹿苑可期。鶴林無遠。可令太師晉國公總監大陟岵.陟屺二寺(弘明集)。帝為先皇織盧舍那像并二菩薩。各高二丈六尺。檀像十二軀。及金剛獅子等(辨正錄)。

武帝

帝諱邕。字禰羅突。文帝弟四子。保定三年詔曰。歲在昭陽(三陽春孟)。龍集天井(龍集者。東方蒼龍為歲首也。天井。歲在申)。當令所司奉造一切經藏。始乎生滅之教。訖於泥洹之說(統記)。建德元年詔禪師僧瑋至京。親稟戒誨。勑后妃公卿咸受十善。勑住京城天保寺。帝奉佛。造寺建塔度僧。寫經千餘部。後為道士張賓之惑。遂有毀教之詔(方志)。

宣帝

帝諱斌。字乾伯。武帝長子。大成元年先是沙門道林以學業進見。與武帝議論二十日。酬酢七十番。武帝不能屈。遂許以復教。會武帝殂。至是道林中請尤力。【標】帝許之。遂下詔曰。先帝惑於異論。以釋道為無益。故廢而不行。然大教所繫。詎宜罷黜。於是興復二教(統紀)。

靖帝

帝諱衍。後改名闡。宣帝長子。大象元年詔天下復釋道二教。復立佛像。丞相楊堅與陟[阿-可+古]寺僧智藏.靈幹等再落髮。度僧二百二十人(統紀)。

都長安。起高祖辛丑。盡恭帝丁丑。凡三主。三十七年。

高祖

帝諱堅。姓楊。弘農華陰人。漢太尉震十四代孫。初有神尼曰智仙。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躬自撫養。及長謂帝曰。像教將滅。一切鬼神皆西向。汝後當大貴。佛法暫廢。賴汝而興。及周武廢教。尼隱帝家。未幾而逝。至是為天子。大興佛法(隋紀)。開皇元年三月詔於五岳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三寶記)。【標】二年沙門曇延謁見。勸帝興復佛法。乃下詔曰。周朝廢寺咸與修營。境內之人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建立經像。由是民間佛經多於六藝之籍(通鑑)。三年詔以京城形勝之地安置伽藍。有僧行處皆許立寺(辨正錄)。四年帝勑律師靈藏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有欲離俗者任師度之。由是度僧至數萬。帝大悅曰。律師化人為善。弟子禁人為惡。意則一也(本傳)。五年勑曰。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朕是人尊。受佛付囑。自今以後每月常請二七僧於大興善寺讀一切經文(釋監)。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大隋皇帝佛弟子楊堅敬白十方三寶。周代亂常。侮滅聖跡。塔寺毀廢。經像淪亡。致愚者無以導昏迷。智者無以尋聖靈。朕往籍三寶因緣。今膺昌運。作民父母思拯黎元。其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周室毀像殘經慢僧破寺。如此重罪悉為懺悔(開皇紀)。仁壽元年六月初帝微時遇梵僧。以舍利一裹授之曰。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此大覺遺靈與汝供養。及帝即位甞與法師曇遷置舍利掌中數之。或少或多不定。遷曰。諸佛法身過於數量。非世所測。帝始作七寶箱貯之。至是忽憶其事。於是以岐.雍.泰.華.嵩.衡等三十州各建舍利塔。詔曰。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眾生。津梁庶品。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共修福業。永作善因同登妙果。【標】其以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堪宣道者。各將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薰陸香百二十斤。分送舍利往三十州建塔。期以十月十五日午時同入塔。後三十州表奏皆有瑞應。二年正月復勑秦.陝.恒.杭等五十三州建塔。期以四月八日午時同入塔。並如前式。各有感驗(弘明集王邵記)。帝在位二十四年。造寺建塔寫藏經。造金銀檀佛像。度僧設會。不可稱計(釋教錄)。

煬帝

帝諱廣。高祖第二子。開皇元年為晉王總鎮揚州。時天台顗禪師憩錫廬山。十一年。王迎師至鎮。為設千僧會。師授王以菩薩戒品。因謂王曰。大王紆遵聖禁。宜名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宜稱智者。久之復還【標】廬山。十五年。師於天台石城而寂焉。王於乙丑即位。改元大業。建寺造像設會度僧各若干(智者傳)。

薛道衡

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人。高祖受禪。除內史舍人。煬帝嗣位。轉潘州刺史。【標】開皇十一年曇延亡。文帝輟朝。勑王公已下往臨道衡。為祭文。略曰。聖皇啟運。像教再興。卓爾緇衣鬱為稱首。屈宸極之重。申師資之儀。三寶由之弘護。二諦藉以宣揚。以誘人為善之德。為助國行仁之方。足以追踪澄什超邁安遠。豈謂法柱忽傾。慈舟遽覆。匪直悲躔四眾。固亦酸感一人(辨正錄)。

李士謙

士謙。字士約。趙郡人。髫齓失父。事母以孝聞。伯父瑒每稱之曰。此兒吾家之顏子也。年十二。魏廣平王贊辟開府參軍。事隋有天下。畢志不仕。未甞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善談玄理。【標】甞有一客在座。不信佛家報應之說。士謙諭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豈非休咎之應耶。佛經曰。轉輪五道。無復窮已。此則賈誼所言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之謂也。佛道未東而賢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鯀為能(奴來切。三足鱉)。杜宇為鶗鴂。褒君為龍。牛哀為虎。君子為鵠。小人為猿。彭生為豕。如意為犬。黃母為[元/?]。宣武為鱉。鄧艾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烏。書生為蛇。羊祐前身李氏之子。此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耶。客曰。邢子才云。豈有松栢後身化為樗櫟。僕以為然。士謙曰。此不類之談也。變化皆由心造。木豈有心乎。客又問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亦不能難而止(隋書)。

費長房

長房。成都人。先為沙門。周武沙汰反俗。隋興。入預譯經。開皇十七年為翻經學士。進開皇三寶錄十五卷(弘明集)。

王通

通。字仲淹。洛陽龍門人。大業十三年有疾。聞煬帝被害。泫然而興曰。生民厭亂久矣。其或者將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命也。通卒於家。門人諡曰文中子。弟子薛收等編集其言。名中說。其周公篇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仲尼之罪也。虗玄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或問佛。文中子曰。聖人也。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文中子讀讜議曰。二教於是乎一矣。或問長生神仙之道。文中子曰。仁義不修。孝弟不立。奚為長生(文中子)。文中子之弟名績。著書。號東臯子。

辛彥之

彥之。狄道人。博涉經史。與牛弘同志好學。後入關。遂家京兆。周文帝見而器之。拜中書侍郎。隋高祖受禪。除太常少卿。為潞州刺史。建浮屠十五層。州人張元暴卒復甦云。神遊天上。見一堂極崇麗。天人曰。辛刺史有大功德。作此堂以待之(隋書)。

揚素

素。字處道。奇策高文。為一時之傑。累官上柱國。封越國公。尊重佛法。造光明寺。又於華嶽造思覺寺。素甞行道觀。見壁間畵像。問道士曰此何圖也。道士曰老子化胡成佛圖。素曰。承聞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子變身作佛。胡人方受。是則佛能化胡。道不能化。何言老子化胡乎。老子安用化胡為佛。何不化胡為道。道流不能對(統紀)。

佛法金湯編卷第六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七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都長安。起高祖戊寅。盡哀帝丙寅。二十一主。二百八十九年。

高祖

帝諱淵。字叔德。李姓。隴西成紀人。祖虎。追諡景皇帝。父昞。諡仁公。生高祖於長安。武德元年帝於朱雀門南衢建道場設無遮大會。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於太極殿七日行道設千僧齋。三年造靈仙.會昌.勝業.慈悲.證果五寺。【標】甞捨晉陽舊第為興聖寺。於并州造義興寺。為太祖元皇帝造旃檀像三軀以薦冥福。四年太史令傅奕上疏毀教。法琳法師對詔論之。奕議遂寢(辨正論并舊唐史)。

太宗

帝諱世民。高祖次子。貞觀元年正月詔在京德行沙門並各於當寺行道七日。齋供所須有司准給。二年詔。略曰。神道設教慈悲為先。玄化潛通亭育資始。朕恭膺大寶。撫愛黎元。矜愍之心觸類而長。是用旁求冥貺幽贊明靈。所冀九功惟敘五福。斯應宜為普天億兆仰祈加祐。可於京城及天下諸州寺觀僧道等七日七夜轉經行道(辨正錄)。是年三月詔曰。自隋創義志存拯溺。壯征東伐所向平殄。凡所傷殪難可勝紀。手所誅剪將近一千。切以如來聖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殺害為重。爰命有司。京城諸寺皆為建齋行道七日七夜。竭誠禮懺。冀三途之難因期解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滅冤障之心。趣菩提之路(舊唐史)。三年閏十二月詔曰。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致茲明罰。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鑊。八難之間永纏氷炭。所以樹立福田濟其營魄。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囚徒殞身戎陣者各建寺剎。招延勝侶。望法皷所震變炎火於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於甘露。所司量定處所並立寺宇。具為事條以聞。稱朕矜哀之意(舊唐史)。是年玄奘法師詣闕陳表往西域取未至經。帝不許。私遁而去。五年帝以慶善宮為慈德寺。於昭陵立瑤臺寺。七年勑禁堰寨取魚者。并斷屠殺。度僧尼三千人(辨正錄)。九年十一月詔曰。三乘結轍濟度為先。八正歸依慈悲為主。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任真體道。理叶至仁。妙果勝因。事符積善。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至德之訓無遠不思。大聖之規無幽不察。欲使人免盖纏家臻仁壽。比緣喪亂僧徒減少。華臺寶塔窺戶無人。紺髮青蓮櫛風沐雨。眷言凋毀。良用憮然。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度僧尼。數以三千為限。【標】十四年五月杜順法師卒。初為隋文帝所重。給月俸供之。至是帝愈敬之。常引入宮事之如佛。十五年五月帝幸弘福寺。召沙門道懿五人賜坐言剏寺。專為追崇穆太后。言發涕零。自製疏文。令回向罷。謂懿曰。頃以老子是朕先宗。故令道在前。卿等應有所恨。懿曰。陛下尊祖宗。降成式。懿等荷恩。詎敢有恨。帝曰。佛道大小。釋老尊卑。朕已久知。豈以一時在上為勝耶。故先老子者。以別親踈之序。非不留心於佛也。自有國以來。未甞剏立道觀。所在戰場皆建佛寺。至於太原舊第亦以奉佛。朕存心如此。卿等想未諭也。朕意不述則人不知。【標】十七年詔四祖信大師赴闕。使者四返。信堅臥不起。就賜珍繒以遂其志(釋監)。十八年勑曰。如來滅度以末代澆浮付囑國王大臣護持佛法。遺教經者是佛涅槃所說。戒勑弟子甚為詳要。末俗緇素不知崇奉。永懷聖教用思弘闡。宜令有司多寫經本。付京官刺史各一卷。若見僧尼業行與經不同者。公私勸勉必使遵行(舊唐史)。十九年正月玄奘還長安。留守房玄齡表聞。二月奘見帝於儀鸞殿。帝曰師去何不相報。奘曰去時表三上不蒙許可。乃輙私行。帝曰。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標】奘因奏西域所獲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乞就嵩山少林寺宣譯。帝曰。朕頃為穆太后剏弘福寺。可就彼翻譯。勑房玄齡監護。資備所須一出天府(玄奘傳)。二十二年六月帝幸坊州玉華宮。召奘至。帝曰。比日所譯何經。奘曰近譯瑜珈師地論。帝覽之謂侍臣曰。佛教廣大。猶瞻天瞰海莫極高深。九流典籍如汀瀠方溟渤耳。世言三教齊致者。此妄談也。因勑有司寫新譯經論。頒賜十道總管。御製三藏聖教序以冠其首。賜奘百金磨衲寶刀。甞問奘曰。法門之益何所宜先。對曰。弘法須人。度僧為最。帝悅(舊唐史稽古略)。【標】聖教序略曰。盖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喆罕窮其數。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覩。在智猶述。況乎佛道崇虗。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玅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於是徵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有玄奘法師者。幼懷貞敏。早悟三空。長契神情。先包四忍。翹心淨土。往遊西域十有七年。詢求正教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以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高宗

帝諱治。字為善。太宗第九子。永徽元年詔天宮慧威禪師補四大師朝散大夫。五年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基。尉遲敬德猶子。慈恩是也)。顯慶元年五月勑天下僧尼有犯國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與民同科。三年六月帝剏西明寺成。出繡像長旛安奉西明。帝曰。佛道二教同歸一善。釋宗為於無為。道門德於不德。師等學道古今。業宗空有。可共談名理以相啟沃。沙門慧立.道士張惠元七人於百福殿共論名理。帝悅。補立為西明寺都維那(釋監)。四年十月制以玉華宮為寺。追崇先帝。詔奘法師居之。麟德元年二月奘法師卒。帝哭之慟。罷朝五日。顧左右曰。國寶永失。可謂痛心。勑准如來故事。斂以金棺銀槨。塔於滻水之東原。乾封二年十月道宣律師卒。有詔傷悼。勑天下寺圖形塑像以為軌範(舊唐史并二師塔銘)。【標】帝在東宮日。製述聖記。略曰。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盖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躅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無善不臻無惡不剪。開法網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啟三藏之秘扃。伏惟皇帝陛下垂拱而治。八荒斂衽而朝萬國。石室歸貝葉之文。金匱流萬說之偈。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矩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總成乎實。玄奘法師者。遠涉恒河。頻登雪嶺。問道往還十有七載。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勑於弘福寺。譯六百五十七部。御製眾經序。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輙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武后

后諱瞾。并州文水人。高宗后。垂拱三年。天竺沙門地婆訶羅(此云日照)在長安譯密嚴等經。后製序。載初元年勑沙門法朗等九人重譯大雲經。並封縣公。賜紫袈裟銀龜袋(賜紫始此)。【標】證聖元年初。后以晉譯華嚴經與會未備。遣使往于闐國迎實叉難陀。至是至東都大徧空寺。與菩提流志重譯成八十卷。后製序。萬歲通天元年遣使賜六祖能禪師水晶鉢磨衲衣白[疊*毛]香茶。勑韶州守臣安撫山門。聖曆二年(稽古略云長安元年)勑法藏法師於佛授記寺講新譯華嚴。至華藏世界品。講堂及地皆為震動。即日引對長生殿宣敷玄義。后茫然未決。藏指殿隅金獅子為譬。后豁然領解。封師為賢首菩薩戒師。集其說曰金獅子章。學者尊稱為賢首教云(高僧傳并舊唐史)。

中宗

帝諱顯。高宗第七子。母曰則天。神龍元年降御札召六祖入京。其辭曰。朕延安.秀二師宮中供養。二師云。南方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召至問法。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表辭以疾。簡還闕以奏。又遣使賜袈裟瓶鉢以諭主上向慕之意(傳灯)。詔義淨三藏於內道場譯孔雀等經。御製聖教序以冠經首。二年勑造聖善寺成。命上庸公。慧範加銀青光祿大夫。充寺主。沙門萬歲加朝散大夫。封縣公。充都維那。沙門廣清檢校殿中監。充功德使。【標】八月詔天下試童行經義。挑通無滯者度之(試經度僧始此。唐史)。

  景龍二年勑高安令崔思亮往泗洲迎僧伽大師至京居薦福寺。帝及百僚皆稱弟子。睿宗問萬回禪師曰僧伽何人。曰觀音化身也(統紀)。

睿宗

帝諱旦。高宗第八子。景雲元年大赦天下。賜百官封爵。普度僧道萬數(唐史)。二年三月三日僧伽示寂。勅就薦福寺塑像建塔。俄臭穢滿城。詔許歸泗即異香郁然。遂奉全身還普光王寺建塔(本傳)。十月詔萬回禪師入宮。舘於集賢院。【標】十二月忽求閿鄉河水左右不可得。回曰穴堂前地可得也。回飲水畢湛然而逝。贈司徒虢國公。勑圖形集賢院(本傳)。帝復於北苑甘露亭勑菩提流志同法藏.塵外等譯大寶積經。宰相張說.右丞盧藏用.愽士賀知章.中書侍郎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侍中魏知古潤文監護。先天元年菩提流志等進新譯寶積經百二十卷。御製聖教序(統紀)。

玄宗

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開元元年勑以寢殿材建安國寺彌勒佛殿。二年帝問左街僧錄神光法師曰。佛於眾生有何恩德。致捨君親棄妻子而師事之。神光曰。佛於眾生。恩過天地。明逾日月。德重父母。義過君臣。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並過此乎。神光曰。天只能盖不能載。地只能載不能盖。日則照晝不照夜。月則夜朗而晝昏。父只能生不能養。母只能養不能生。君有道則臣忠。君無道則臣侫。以此而推。德則不全。且佛於眾生德則不爾。論盖則四生普覆。論載則六道俱承。論明則照耀十方。論朗則光輝三有。論慈則提拔苦海。論悲則度脫幽明。論聖則眾聖中王。論神則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携。惟願陛下留心敬仰。帝悅曰。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當生生敬仰(唐史)。三年詔一行禪師入見。訪以安國撫民之道及出世法要。又甞問國祚何如。行曰鑾輿有萬里之行。社稷終吉。尋以金合進之。帝一日發視之。乃當歸少許。祿山之亂。帝幸蜀至萬里橋。未幾果歸。乃悟其讖。昭宗初封吉王。唐之社稷至昭宗遂滅。故云終吉(一行傳)。四年無畏三藏至京。舘於西明。後因旱。帝遣高力士召畏祈雨。畏曰今旱數當然也。若苦召龍。致雨必暴。帝強之曰。人苦暑病。雖風雷亦足快意。畏乃盛水一鉢。以小刀攪之。呪以梵言。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指。矯首水面。復潛鉢底。頃之有白氣自盋而升直上數尺。畏謂力士曰亟去。雨至矣。既而大風震電驟雨如傾。樹為之拔。第八年帝御花蕚樓。召法師道氤.道士尹謙對辨四十餘反。尹謙義負。有旨編其所論入藏。號曰開元佛道論衡(高僧傳并唐史)。十九年。御註金剛經。頒行天下(經目)。廿六年。詔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紀年為額。皆號開元(唐史)。天寶五年詔不空三藏入內立壇。為帝灌頂。夏旱復令禱雨。大霔。賜紫袈裟。絹二百疋。是年制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給牒。十二年西蕃入宼安西。召不空入內誦仁皇護國密語。帝親秉爐。有神介冑而至。帝問曰此何神也。空曰北方毗沙門天王長子也。空誦密語遣之。四月二十日西凉奏報。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里許雲霧間神兵長偉。城北門樓有光明。空中鼓角聲震天地。西蕃畏懼卷甲遁去。帝覽奏因勑諸道城樓置天王像(不空傳)。

肅宗

帝諱亨。玄宗第三子。即位於靈武。改元至德。時宼難方盛。或勸帝宜憑佛祐。乃詔沙門百人入宮行道。朝夕諷唄。至德二載詔令元皎於鳳翔開元寺建藥師道場。忽法會中生李樹四十九莖。皎等表賀。勑答曰。瑞李滋繁。國興之兆。生處伽藍之內。亦知覺樹之榮。感此殊祥。與師同慶。乾元元年帝於禁中立內道場。講誦讚唄。尋勑五岳各建一寺。選高行沙門主之。二年詔天下諸州各置放生池。勑昇州刺史顏真卿撰碑。上元元年勑中使往韶州曹溪迎六祖衣鉢入內瞻禮。二年詔南陽慧忠禪師赴京。詔曰。朕聞調御上乘久安中土。大雄付囑實在朕躬。良緣斯在勿以為勞。仗錫而來京師非遠。齋心已久速副朕懷。師赴京。安置千福寺。待以師禮。帝問師在曹溪得何法。忠曰陛下還見空中一片雲否。帝曰見。忠曰。釘釘著。懸掛著。帝一日齋沐致十問於師。師答之稱旨。帝由是凝心玄理(舊唐史.傳灯)。

代宗

帝諱豫。肅宗長子。廣德元年十一月吐蕃陷京師。帝在幸陰五臺。文殊出現以秘語授帝。及郭子儀克復京師駕還長安。詔修五臺文殊殿。鑄銅為瓦。塗以黃金(釋監)。二年詔內道場三百僧講誦仁王般若。永泰元年詔天下有司毋得捶辱僧尼。五月送六祖衣鉢歸曹溪。九月鑄金銅佛像成。帝率百僚致拜。【標】大曆元年七月作盂蘭盆會於禁中。設高祖太宗以下七聖位祗薦冥福。歲以為常。三年詔不空就於大興善寺立壇。命近臣諸將令師灌頂。署大廣智三藏。又詔徑山法欽禪師入見。待以師禮。及乞歸山。賜號國一。四年於大明宮建道場。感佛光現。宰相裴冕表賀。五年加不空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九年帝夢建康牛首山辟支佛來見。勑太子詹事古侁即山中建七級浮圖。【標】是年道士史華者以術得幸。因請立刃梯與沙門角法。勑兩街選僧應之。沙門崇慧表請挫之。帝帥百僚臨觀。華履刃而上。招慧登之。慧躡而昇。往復無傷。乃命薪烈火聚於庭。慧入以呼華。華慚汗。不敢正視。帝大悅。賜慧號護國三藏(舊史.稽古略.論衡)。

德宗

帝諱适。代宗長子。建中元年沙門圓照進新定四分律疏。勑賜紫衣。充內供奉檢校鴻臚卿。食邑三百戶(統紀)。貞元二年詔律師道澄入宮為妃嬪內侍授三歸戒。賜號大圓律師。四年詔迎鳳翔法門寺佛指骨入禁中供養。傳至諸寺瞻禮。十五年四月帝誕節。勑有司備儀輦迎教授和尚澄觀入內殿。闡揚華嚴宗旨。觀升座曰。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象而無迹。妙有不有。真空不空。我佛得之。妙踐真覺。廓淨塵習。寂寥於萬化之域。動用於一虗之中。融身剎以相含。流聲光而遐燭。我皇得之(云云)。帝顧謂群臣曰。朕之師。言雅而簡。詞典而富。能以聖法清凉朕心。乃以清凉賜為國師之號(清涼本傳)。

順宗

帝諱誦。德宗長子。在東宮時問佛光如滿禪師曰。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滿曰。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虗空。常在無心處。又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滿曰。佛躰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虗空。未曾有生滅(云云)。帝大悅。永貞元年甞問清涼國師至道心法。師答曰。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心躰靈知不昧。性相寂然(云云)。又甞問尸利禪師。大地眾生如何得見性成佛去。尸利曰。佛性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帝悟其意(傳灯)。

憲宗

帝諱純。順宗長子。元和元年十月詔天下有道行僧赴京闡化。二年二月勑沙門端甫錄左街僧事。靈邃錄右街僧事。詔信州鵞湖大義禪師入麟德殿。設齋召諸大德論道。帝臨聽論議。有法師問何謂四諦。義曰聖上一帝。三諦何在。又問如何是禪。義以指點空。法師無對。帝曰。法師講無窮經論。只這一點尚不奈何。帝問義曰。何者是佛性。義曰不離陛下所問。帝默契。由是益重禪宗。四年五月勑有司別鑄金印加清涼國師。號僧統國師。主教門事(釋監)。八年賜諡江西馬祖曰大寂。塔曰大莊巖。九年勑諡百丈懷海曰大智。塔曰大寶勝輪。【標】十年嶺南節度使馬總以曹溪六祖未有稱號疏聞於上。詔諡大鑑禪師。塔曰靈照。十四年遣中使杜英奇迎鳳翔法雲寺護國真身塔內釋迦文佛指骨入內。帝御安福門迎拜。留禁中供奉三日。五色光現。百僚稱賀。歷送諸寺而威儀音樂旌旛偉盛殊特。刑部侍郎韓愈上表極諫。帝大怒。貶潮州刺史(舊史并傳灯)。

穆宗

帝諱恒。憲宗第三子。長慶元年三月盧龍節度使劉總舉幽燕二十餘郡歸朝乞度為僧。詔賜僧衣。號大覺大師。署所居第為報恩寺(舊史)。【標】二年遣左街僧錄靈[阜-十+廾]賷詔起汾州無業禪師赴闕。[阜-十+廾]至宣詔畢稽首曰願師起赴。師笑曰貧道何德。累煩人主。汝可先行。吾即往矣。遂沐浴端坐而逝。[阜-十+廾]迴奏其事。帝嘉嘆。賜諡大達國師(傳灯)。甞製南山宣律師讚曰。代有覺人。為如來使。龍鬼歸降。天人奉事。聲飛五天。辭驚萬里。金烏西沉。佛日東舉。稽首皈依。肇律宗主。

敬宗

帝諱湛。穆宗長子。寶曆元年勑兩街建方等戒壇。左街安國寺。右街興福寺。以中護軍劉規充左右街功德使。擇戒行者為大德。令試童子經得度(統紀)。

文宗

帝諱昂。穆宗次子。太和元年十月誕節。詔秘書監白居易.安國寺引駕大師義林.上清宮道士楊弘元於麟德殿談論三教(樂天文集)。【標】五年。帝好食蛤蜊。一日有菩薩現像于蛤中。詔太乙山惟政禪師問之。政曰。物無虗應。此盖廣陛下信心耳。經云。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帝曰。大士已現。未聞說法。政曰。陛下覩此為常耶非常耶。信耶非信耶。帝曰。希有之事焉得不信。政曰。已說法竟。帝大悅。即詔天下寺院皆立觀音聖像(釋監)。開成三年三月。澄觀卒。帝以祖聖宗仰。特輟朝三日。重臣縞素。奉全身塔於終南山。

宣宗

【標】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封光王。武宗忌之。拘於後苑。宦者仇士良潛令髠髮為僧。乃周游天下。見鹽官安禪師。安與帝曰。時至矣。無滯泥蟠。囑以佛法。武宗崩。左神策軍中尉楊公諷宰臣百官迎立之。即位改元。大中閏三月詔曰。會昌季年。併省寺宇。雖云異方之教。有資為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釐革過當。事體乖謬。其靈山聖境。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諸宿舊僧可仍舊修復住持(唐史)。二年。勑上都.東都.荊.揚.汴.益等州建寺立方等戒壇。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五臺山建五寺。各度僧五十人。三年。勑沙門靈晏為左右街僧錄。四年。勑杭州鹽官安禪師所居院賜名齊豐寺。【標】五年正月。詔弘辯禪師入內。帝問禪宗何有南北之名。師曰。禪門本無南北。至弘忍大師有二弟子。一慧能居嶺南。一神秀在北揚化。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帝曰何名戒定慧。師曰。防非止惡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何名方便。師曰。隱實覆相。權巧之門也。何為佛心。師曰。佛者言覺。心者佛之別名。有人念佛如何。師曰。中下之根。不能頓曉。佛開觀門。令念佛生於極樂。是日弘辯奏對。漏下七刻。帝悅。賜號圓智禪師(舊史.五灯)。

懿宗

帝諱漼。宣宗長子。咸通三年四月。勑兩街四寺各建戒壇度僧。杭州大慈山寰中卒。僖宗賜諡性空大師。塔曰定慧。仍為贊曰。履踐真實。心悟無際。南泉趙州。激揚酬對。居乏寒泉。虎跑以濟。惟德斯馨。風清日麗。六年十二月三日。德山宣鑒坐化。勑諡見性禪師。八年四月十日。臨際義玄端坐說偈而逝。勑諡慧照禪師。塔曰澄靈。十年三月洞山良价入寂。勑諡悟本禪師。塔曰慧覺。十一年。賜終南山道宣律師澄照之號。十二年五月。帝幸安國寺。賜知玄沉檀寶座。高二丈餘。十四年三月。造浮圖寶帳綵旛花盖。勑兩街往鳳翔迎佛骨。四月八日至京。帝御安福門。迎拜入內瞻禮。群臣有諫者至。言憲宗迎佛骨尋即晏駕。帝曰。朕生得之。死無所恨。帝每於禁中設講席。自唱經旨。手錄梵文而為贊唄(舊史.稽古略.虎跑寺記)。

僖宗

帝諱儇。懿宗第五子。廣明元年。以黃巢入宼幸成都。詔知玄法師赴行在談論。賜號悟達國師。留宮久之。辭歸九隴(高僧傳)。又賜諡永嘉玄覺曰無相大師。塔號淨光。

昭宗

帝諱曄。懿宗第七子。龍紀元年誕節。勑兩街僧道入內殿講論。乾寧三年。勑於羅什法師譯經處重建草堂寺。四年。勅諡趙州從諗曰真際大師(統紀)。

佛法金湯編卷第七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八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蕭瑀

瑀。字時文。後梁明帝子。相高祖。太史令傅奕七上書請除佛法。高祖以其書付群臣議。大臣皆曰。佛法興自屢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瑀曰。佛聖人也。而奕非之。非聖人者無法當治其罪。太宗謂曰。佛道微妙。聖迹可。師且報應顯然。卿獨不悟其理。何也。奕對忤旨。太宗惡之。自是終身不齒。瑀於藍田造津梁寺。請法喜禪師居之(舊史并高僧傳)。

裴寂

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人。隋大業中為晉陽宮副監。高祖即位謂寂曰。使我至此者公也。拜尚書右僕射。高祖一日問群臣曰。傅奕每言佛教無用。卿等何如。寂對曰。陛下昔創義師。志馮三寶。言登九五。誓啟玄門。今六合歸仁。富有四海。而欲納奕之言。豈不虧往德而彰今過乎(舊唐史)。

李師政

師政為秦王府典儀。高祖武德九年。述內德論以非傳奕。其序略曰。若夫十力調御。運法舟於苦海。三乘汲引。坦夷途於火宅。勸善進德之廣。六經所未逮。戒惡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且佛惟弘善。不長惡於臣民。戒本防非。何損治於家國。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刑罰何得而廣。禍亂無由而作矣(云云)。【標】謹著論三篇。其辨惑篇明邪正之通蔽。其通命篇辨殃慶之倚伏。其空有篇破斷常之執見。辨惑篇略曰。有辨聰書生謂忠正君子曰。釋迦生於天竺。修多出有西胡。名位無儔於周孔。功德靡稱於典謨。實遠夷之尊敬。非中夏之師儒。忠正君子曰。夫由余出自西戎。輔秦穆公以開霸業。日磾生於北戎。侍漢武而除危害。何必取其同俗而捨於異方乎。若夫恕己及物。孰與佛之弘乎。覩末知本。孰與佛之遠乎。勸善懲惡。孰與佛之廣乎。明空析有。孰與佛之深乎。由此觀之。其道玅矣。聖人之德無以加焉。豈得生於異域而賤其道乎(云云)。其通命.空有二篇茲不錄(弘明集)。

房玄齡 杜如晦

玄齡。字喬年。太宗即位。以玄齡有決勝負定社稷之功。進左僕射。居相位十五年。封魏國公。諡文昭。沙門玄謨.玄奘翻譯經論。勑玄齡監護給事。如晦。字克明。太宗即位進右僕射。與玄齡共筦朝政。封萊國公。尊元琬法師之道。常訽法要。臨終召琬。願為世世之師(僧史)。

長孫無忌

無忌。字輔機。佐太宗定天下。功居第一。封齊國公。【標】貞觀二十三年。太宗以玄奘新譯經頒賜十道總管。展轉流布。無忌與中書令褚遂良奏曰。佛教冲玄。天人莫測。陛下至道昭明。建立三寶。致法師陟險求經歸國翻譯。若庵摩之始說。猶金口之新開。皆陛下聖德所感。臣等愚瞽。預此見聞。苦海波瀾舟航有寄。況天慈廣遠使布之九州。蠢蠢黔黎俱飡玅法。臣等億劫欣逢。不勝感幸(舊唐史)。

褚亮

亮。字希明。杭州人。十八學士之一也。與暹律師書。略曰。弟子植生多幸。早預法緣。近於華岳。創立僧宇。此山蘊蓄奇秘。控接烟霞。賢哲之所同歸。結搆雖淹。禪誦猶寡。且棟梁三寶必資龍象之力。羽儀四眾尤待鴛鷺之群。法師等學洞經典。譽宣真俗。仰願俯從微請。降迹來儀。則釋遠禪居遙踪可擬。王珣精舍清塵不昧。是所願也(弘明集)。

虞世南

世南。字伯施。越州餘姚人。大業中累官至秘書郎。太宗時為弘文舘學士。後以銀青光祿大夫致仕。圖形凌烟閣。諡文懿。貞觀八年。世南立疏曰。弟子早年忽遇重患。當時運心差愈之日。奉設千人齋。今謹於道場供千僧蔬食。以其願力。希生生世世常無病惱。七世久遠六道冤親並同今願(法帖)。【標】帝王略論云。公子曰。梁武夷凶剪暴。克成帝業。南面君臨。五十餘載。盖有文武之道焉。至於留心釋典。桑門比行。以萬乘之君為匹夫之小善。熏修無染。危亡已及。豈其道非也。何福謙之無効乎。先生曰(世南也)。釋教者出世之津梁。絕塵之軌躅。運於方寸之內。超於有無之表。塵累既盡。攀緣已息。然後入於解脫之門。至若化俗之法。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與夫仁義禮智信亦何異焉。盖以所修為因。其報為果。人有修此六行。皆多不全。有一缺焉。果亦隨滅。是以鬷明醜於貌而慧於心。趙壹高於才而下於位。羅褒富而不義。原憲貧而有道。其不同也如斯懸絕。興喪得失咸必由之。下士庸夫見比干之剖心。以謂忠貞不可為也。聞偃王之亡國。以謂仁義不足法也。若然者。盜跖高枕於東陵。莊蹻懸車於西蜀。考終厥命良足貴乎。公子曰。人君修道與匹庶殊乎。先生曰。人君者居尊高之地。執生死之榷。勢疾風雲。力摧山岳。其威德大矣。其運行速矣。夫修道宜以弘濟為懷。仁恕為體。有一物失所。若己之納於隍。推此一言以及萬物。則得道之真也。若乃澤不及於行葦。化不沾於海外。區區一介之善亦無取焉(帝王略論。世南撰)。後世南卒。太宗夢見之。因詔曰。世南德行純備。志存忠益。奄從物化。良用悲傷。昨因夜夢倏覩斯人。兼進讜言。有若平生之舊。可即其家造五百僧齋。佛像一軀。以資冥福。以申朕思舊之意(舊唐史)。太宗破薛舉於幽州。立昭仁寺。世南撰碑。

褚遂良 李百藥 顏師古 許敬宗 朱子奢 岑文本

遂良。字登善。亮之子。貞觀中累遷起居郎。又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破宋金剛於晉州。立慈雲寺。命遂良撰碑。李百藥。字重規。定州人。正觀元年為中書舍人。上封建論。大宗納其言。授太子右庶子。太宗破劉武周於汾州。立弘濟寺。命百藥撰碑。又嘗撰大乘莊嚴論序。略曰。大小乘學悉以此論為本。於此不通。未可弘法(本傳并大典錄)。顏師古。字籀先。瑯琊人。太宗嘗歎五經寢訛。師古考定釐正。帝因班所定書於天下。俄拜秘書少監。大宗破竇建德於鄭州。立等慈寺。命師古撰碑。許敬宗。不知何處人。太宗破霍老生於呂州。立普濟寺。命敬宗撰碑。朱子奢。蘇州人。貞觀間累遷弘文舘學士。太宗破王世充於洛州。立昭覺寺。命子奢撰碑。岑文本。字景仁。鄧州人。貞觀元年除秘書郎遷中書令。太宗破劉黑闥於洺州(今廣平府)。立昭福寺。命文本撰碑。文本少時常念法華普門品。曾乘舟吳江。舟覆人盡死。文本沒水中。若有人曰。但念佛。必不死。既隨波湧出。至岸獲免。後於家設齋。一僧後去。謂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灾。終逢太平致富貴。言訖不見。及文本就齋。復於椀得舍利二(舊唐史并統紀)。

閭丘胤

胤。貞觀間為台州刺史。將之任。俄病頭風。醫治不瘥。豐干因遊方偶至其家。自謂善療此疾。胤令治之。師噀以水即愈。胤問師何來。曰天台國清來。又問天台有何賢士。曰見之不識。識之不見。若欲見之。不得取相。寒山文殊遁跡國清。拾得普賢狀如貧子。胤至郡即詣國清。問豐干所居院。僧道翹引至空房。多見虎跡。云禪師在。日惟舂米供眾。夜則唱歌自樂。【標】又問寒山拾得。翹引至竈前。見二人向火大笑。胤前禮拜。二人喝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二人即把手而笑。走向寒岩。更不反寺。胤乃令道翹於村墅人家屋壁竹石之上錄歌詩三百首。輯之成編。胤為作序并贊行世(寒拾詩序)。

孫思邈

思邈。京兆人。上元元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帝問佛經以何為大。邈曰無若華嚴。上曰近奘法師譯般若經六百卷。何不為大。邈曰。華嚴法界是一切門。於一門中可演出大千經卷。般若乃華嚴中一門耳。於是帝始持華嚴。【標】是歲。思邈求還山。乃入終南隱居。篤志佛典。手寫華嚴。盧照隣稱思邈云。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華嚴經感應傳及本傳)。思邈居終南山。與宣律師善。時大旱。西域僧於昆明池結壇祈雨。七日水縮數尺。有老人夜詣師求救。自稱池中龍神。師曰可往求孫先生。老人至其室。思邈曰。吾聞昆明龍宮有仙方三十首。汝能傳之。吾當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事急矣。俄捧方至。思邈曰。汝還無慮。自是池漲溢。思邈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置一方。世不得而別(酉陽雜爼)。

杜行顗

行顗。京兆人。為鴻臚寺典客署令。【標】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此云覺護)至五臺禮文殊。逢一老叟問波利曰。爾何為來。曰欲禮文。殊叟曰曾持佛頂尊勝呪來否。曰未也。叟曰此土眾生犯罪者多。能回取呪以流此土作大利益。弟子當示師文殊所在。言已忽不見。波利乃還本國取呪。調露元年至長安。高宗命行顗及日照三藏同譯尊勝經。遇國諱皆避之。以世尊為聖尊。救治為救除。高宗曰。佛經之言豈當避諱。乃勑令改正。弘道元年波利又將梵本與西明寺僧順貞共譯。與行顗譯者大同小異(高僧傳.釋監)。

房融 琯

融。清河人。仕至中書門下平章事。神龍元年貶高州。【標】至廣州遇中印度沙門般剌密帝譯楞嚴經於制止寺。融為筆受。琯。字次律。融之子。宰桐廬縣。道士邢和璞與之遊。過夏口村入廢寺坐古松下。使人掘地得甕中所藏婁師德與永師書。謂琯曰。頗憶此耶。琯恍然悟前身為永禪師也(唐史)。神會禪師令畫工圖達磨至六祖。琯作六葉圖序(通論)。

張說

說。字道濟。或字說之。洛陽人。武后策賢良方正。說對策第一。遷左補闕。開元中為中書令。封燕國公。諡文貞。說為文精壯。尤善釋典。著般若心經序。略曰。萬行起於心。心者人之主。三乘歸於一。一者法之宗。知心無所得。是真得。見一無不通。是圓通。又製法地院法堂讚曰。是佛虗空相。是法微玅光。定慧不相離。是僧和合眾。人空法亦空。二空亦復空。住心三空寶。是名三歸處。見若不染色。知若不取識。是名真實見。亦名解脫知。佛觀離生滅。諸法等如是。說嘗寄香十觔附武平一至曹溪禮六祖。有詩曰。大師捐世去。空留法身在。願寄無礙香。隨心到南海(本傳并高僧傳)。

宋璟

璟。邢州南和人。耿介有大節。好學工文辭。舉進士第。開元中與張說同日拜相。封廣平公。諡文正。為廣州節度日。【標】入曹溪禮六祖塔。誓曰。弟子願畢世外護大法。祈一祥瑞表信。言訖微香襲人。甘雨傾注。璟訢躍賦詩而去(本傳并通論)。

李華 觀

華。字遐叔。趙州人。天寶中遷監察御史。嘗從荊溪然禪師學止觀。荊溪為述止觀大意一篇。包括大部。時同學者散騎常侍崔恭.諫議大夫田敦也。潤州鶴林寺徑山之師元素示寂。華撰碑文。略曰。師菩提位中六十一夏。父母之生八十五年。赴哀位者可思量否。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哭。十里花雨。四天香雲。幡幢盖網。光蔽日月。奉全身建塔於黃鶴山西。原州伯邑宰執喪師之禮。故齊澣.張均.梁升.徐嶠等皆菩薩戒弟子。道流人望莫盛於此。弟子嘗聞道於徑山。猶樂正子春之於夫子也(唐書并碑文)。觀。字元賓。華從子。舉宏辭連中授校書郎。卒。韓退之為作墓銘。觀屬文不旁沿前人。時謂與退之相上下。【標】居父憂。刺血寫金剛經。布諸其人。以資父冥。有奇香發其舍。郁然連日。香及其隣(本傳并珠林)。

李通玄

通玄。太原人。宗室子也。當武后時隱居不仕。開元七年以華嚴疏義繁衍。乃持新譯經至太原孟縣高仙奴家。造論逾三年。日食十棗。栢葉餅一枚。世號棗栢大士。又遷馬氏古佛堂。閱十年負經書而去。【標】行二十里。偶一虎當途。長者撫之曰。吾將著華嚴論。能為擇栖止處否。即以經囊負其背。隨至神福山原下土龕之前蹲駐。長者乃於龕著論。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燈燭。【標】有二女子日為長者汲泉炷香奉紙墨。每食時輙具淨饌置長者前。齋畢撤器而去。如是五載。長者著論畢。遂滅迹不見。二十八年長者坐化於神福山。著華嚴論四十卷及決疑論。會釋十門玄義緣生解迷十明等。十玄.六相.百門義海偈贊等。並傳於世(本傳)。

顏真卿

真卿。字清臣。師古五世從孫。博學工辭章。開元中舉進士。累官尚書右丞。封魯郡公。真卿嘗受戒問道於湖州慧明。又問道於江西嚴峻。【標】嘗撰天下放生池碑。其略曰。乾元二年三月命史元琮.張廷玉奉命詔布德音。始于洋州之興道。訖於昇州之江寧。臨江帶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八十一所。以宣皇明而廣慈愛也。易曰。信及豚魚。書曰。暨鳥獸魚鼈咸。若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非陛下而誰。昔殷湯克仁。猶存一面之網。漢武垂惠。纔致含珠之報。雖流水救凅寶勝稱名。盖事止於當時。尚介祉於中古。豈我今日動者植者水居涸居。舉天下以為池。罄域中而蒙福。乘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彷彿(唐書)。

齊澣

澣。字洗心。定州義豐人。武后聖曆初及第。調蒲州司法。開元末為河南採訪使。嘗問道於鶴林素公。執弟子禮。又奏言。至道可尊。當從宗仰。未免鞭撻。有辱形儀。其僧道有過。欲望一準僧道格律處分。所由州縣不得擅行決罰。奏可(舊唐史)。

王維 縉

維。字摩詰。太原人。開元中擢進士。累遷尚書右丞。與弟縉皆篤志奉佛。素衣蔬食。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標】有別墅在輞川。常遊吟其間。母喪。并請以輞川第為佛寺。縉。字夏卿。少好學。與兄維俱以名聞登上第。祿山亂。擢太原少尹佐。李光弼後拜黃門侍郎。縉好佛尤甚。不食葷血。代宗嘗問以佛言報應果為有無。縉奏曰。國家運祚靈長。非宿植福業何以致之。福報已定。雖時有小灾。終不為害。所以祿山.思明毒流方煽。而皆有子禍。僕固懷恩稱兵內侮出門病死。回紇.吐蕃大舉深入。不戰而退。此皆非人力所及。豈得言無報應耶。帝由是深信之(唐史并本傳)。

元德秀

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舉進士。負母入京。既擢第。為魯山令。母亡廬墓側。刺血寫佛經。絕筆感香芬馥彌日而息。卒諡文行先生。天下高其行。不名。謂之元魯山。元結哭之曰。公生六十年。未嘗識女色。未嘗有十畝之地。未嘗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食。吾哀之者。以誡荒淫貪佞綺紈梁肉之徒耳(舊唐史)。

杜鴻漸

鴻漸與張鎰.喬琳.陳少游.杜黃裳.高郢皆郭子儀幕中客。後俱拜相。鴻漸初撫巴蜀。至益州。遣使詣白崖請無住禪師入城問法。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未審是一是三。無住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時聞鵶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與不聞。非關聞性。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即免聲塵流轉。乃至色香味觸亦復如之。公與僚屬喜躍稱善。公又問何謂識心見性。師曰。一切人隨念流浪。盖謂不識真心。不見本性。真心者。念生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定不亂。平常自在。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鴻漸由是棲心禪悅。晚年入相。以疾辭退。臨終沐浴。命朝服加僧伽棃。剃鬚髮。別眾而逝。依沙門法焚其軀(傳燈)。

  嘗為金剛智撰紀德碑。

元載

載。字公輔。鳳翔人。嗜學工屬文。天寶初下詔舉明莊老列文四子學者。載策入高第。累官同平章事。進中書侍郎。代宗喜祠祀而未重浮圖法。每從容問所以然。載與王縉盛陳福業報應。帝意向之。由是禁中禮佛。夷狄入寇。必合眾沙門誦護國仁王經為禳(舊唐史)。

令狐德芬

德芬。武德初為秘書丞。【標】高宗龍朔二年詔釋老致拜君親。勑群臣議之。德芬時為司成舘大司成。議曰。竊以釋老二教慈敬弘深。有國因循。遂開崇尚。既久其法。須從其道。切謂拜伏。理恐未通。何者。削髮。異冠帶之儀。持盋。豈罇爼之禮。申恩方祈定慧。無勞拜跪嚴親。報德有冀真如。何必屈膝慈后。山林既往。非無廊廟之賓。朝野裁殊。理宜高尚其事。今使責以名教。有虧其旨。臣等愚昧。請從不拜為宜。時眾議請拜者三百餘人。請不拜者五百餘人。六月八日詔曰。朕商搉群議。沉研幽頤。然箕頴之風高尚其事。遐想前代固亦有之。今後不宜拜跪(弘明)。

王勃

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六歲善文辭。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內。勃上書自陳。祥道表於朝。對策高第。年未冠授朝散郎。數獻頌闕下。沛王聞其名。召署府修撰。父福畤左遷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而卒。兄勔勮并勃林易簡稱為三珠樹(本傳)。【標】嘗撰釋迦畫像記。維摩畫像碑。釋迦如來成道記。其成道記曰。觀夫釋迦如來之垂迹也。淨法界身本無出沒。大悲願力示現受生。洎兜率陀天為護明菩薩。降迦毗羅國號一切義成。金團天子選其家。白淨飯王為其父。玉象乘日。示現于大術胎中。金輪作王。創誕於無憂樹下。八十種隨形之玅好。粲若芬花。三十二大士之相儀。皎如滿月。四方而各行七步。九水而共沐一身。現優曇花作獅子吼。言胎分之已盡。早證常身。為度生以還來。今垂化迹於是。還羈襁褓示類嬰兒。為占相也。悲悵於阿私陀仙。往郊祠也。驚起於大自在廟。或為童子或學聲明。為講武也。箭塔箭井猶存。為角力也。象跡象坑仍在。受欲樂於十歲。現遊觀於四門。樂沙門身。厭老病死。於是澡缾天子以警覺。彰妓女之醜容。淨居夫人以捧持。躍車匿而嚴駕。逾春城於八夜。棲雪嶺於六年。人辭愴戀主之心。馬舐落連珠之淚。揮寶刀而落紺髮。塔起天宮。將袞服以貿皮衣。形參山鹿。扣林仙之所得。了世定之非真。食麥食麻降苦降樂。且瑤琴奏曲必自中而曲成。佛果圓因示假中而向果。由是擇其處也過龍窟。浴其身也入連河。示其食也受難陀之乳麋。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茆草。以最後之勝體。詣菩提之道場。圓解脫之深因。登金剛之寶座。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八萬四千法門高超十地。由是魔軍威懾於慈力。愁怖旋歸媚女。敗毒於定心。[娟-月+虫]嬴變質。於是堅牢地神踊躍而作證。虗空天子展轉而報知。類蓮花而出水。赫煥無方。若桂月以懸空。光明洞徹。經七日受提謂之麨蜜。警以少小之言。垂一音授賈客之戒歸。賜與人天之福。既成佛已。觀所化緣。悲二仙而不遇雷音。喜五人而堪從法化。然以塵根昧劣。聖智淵深。順其法則法不應根。順其根則根不達法。莫不為愛河之長溺。緣痴樂之所盲。苟不利於當聞。仍假言於入滅。於是忉利帝釋雲驅於三十三天。堪忍界主霧擁於一十八梵。頭面作禮致敬專精。請轉法輪勸隨宜說。如來尋念善逝通規。順古佛之嘉謨。應群機之鄙欲。于時十方佛現。同興讚美之詞。一法乘分。共創塵勞之域。由是起道樹詣鹿林。三月調根。五人得度。憍陳如悟慈尊之首唱。剏解標名。舍利弗逢馬勝以傳言。於途見。諦採菽氏繼踵以師事。率門屬以同歸。迦葉氏彙跡以降心。領大徒而迴席。莫不甘露洪澍。未尼普應。天界人界鸚林尸林。或鷺池或鷲嶺。或海殿或庵園。或獼猴江或火龍窟。或住波羅柰或居摩竭提。或依堅固林或止音樂樹。或海濱楞伽頂或山際補陀岩。或迦蘭陁竹園或舍衛國金地。或應念而空現。或沒山而出宮。或說法假於六方。或化身變為三尺。或掌覆而指變。或光流而佛來。或一身普集於多身。或此界便明於他界。或變淨而以淨覆穢。或隨俗而即俗明真。若空谷之答響。洪鐘之待扣矣。其間所說阿含四有。般若八空。蜜嚴華嚴佛藏地藏。思益天之請問。楞伽山之語心。萬行首楞嚴。一乘無量義。大悲芬陀利。法炬陀羅尼。無垢稱之說經。須達挐之瑞應。本事本生之別。諷頌重頌之殊。象馬兔之三獸渡河。羊鹿牛之三車出宅。或謂之有空守中也。或謂之無轉照持也。或謂之頓也漸也。或謂之半也滿也。或無說而常說。或不聞而常聞。或保任而可憑。或加被而不忘。無小而不大。無邊而不中。三乘同入一佛乘。三性同歸一法性。真可謂父母孩孺導師險夷。懸日月於幽宵。布舟航於幻海。為雲為雨。使枯槁心還滋。為救為歸。指窮途於壽域。暨乎所作已辦。功成不居。將返本以還源。類薪盡而火滅。由是指力地詣金河。光流面門。相驚塵剎。山搖地動。俱興苦痛之聲。異類變容。同現奢花之血。受純陀之後供。納毗耶之密言。唱四德以顯三伊。指萬有而歸一性。酬多羅迦葉四十二請問已周。度須跋陀羅八十一化緣將畢。破十仙之橫計。使獲朝聞。建四塔之崇規。遐滋末葉。將欲明有為之有滅。表無相以無生。上昇金剛身。往復虗空界。日月其猶墜落。螢光如何久留。誡有常身使無放逸。於是還登玉座。首臥鶴林。遍遊三昧之門。將復一真之性。逆入半入。全超半超。依四禪之等持。湛三點之圓寂。是時也。人天呌躃。鳥獸哀號。飄風驟雲。山吼波逆。案輪王之古式。方俟葬儀。命力士以捧持。竟無能動。由是金棺自舉。遶拘尸之大城。寶炬不然。駐闍維之盛禮。莫不未生怨在於王舍。創結夢於十號慈尊。大迦葉遠下鷄峰。獲瞻禮於千輻輪足。畢以兜羅緻[疊*毛]。聖火自焚。爇王眾栴檀之新注。帝釋金瓶之水。彼願力猶在悲心尚熏。碎金剛之勝身。為舍利之遺骨。於是八國嚴衛。四兵肅容。各自捧於金壜。競歸興于寶塔。於是若牙若髮。迦葉波禮於忉利天宮。或炭或灰。無憂王建於贍部洲界。若乃金言道在塵劫法存。象王去而象子隨。一燈滅而一燈續。莫不大迦葉雲迎千眾。阿難陀雷吼三輪。商那表定於未來。毱多化籌而盈室。始自瓌梁之感。終乎流乳之徵。缾器異而水必同。燈點殊而光終一。是以大乘之真空玅有。文殊彌勒異其宗。小乘而分[疊*毛]析金。上座大眾元其部。或十支宏闡。或千部鬱興。馬鳴龍樹繼其芳。無著天親播其美。或提婆鑿眸而作器。陳那吼石以飛聲。或百偈齊祛於外宗。或十師翊贊於遺頌。或聞經而夜升兜率。或待佛而窟寄修羅。或劍誓首以要期。或象馱金而請釋。或賞能而食邑。或得勝以建幢。或論般若之理也名燈。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莫不殊途異轍。終會一源。自有及空咸歸萬德。自商周見虹貫。炎漢夢金人。教及神州。聲流華夏。勃叨生季世。獲奉真譚。雖錄續而敘金言。在飄零而不逢玉相。見聞盡爾。宗致昭然。盖委遺文不復備而言也。乃為銘曰。化起從本源。功成應賢劫。萬行顯真宗。三祇積鴻業。為法出於世。降靈示分脇。眉橫天帝弓。目帶青蓮葉。仙師相垂淚。天神爭捧接。灌頂當在宮。飛輪化彌帖。宗承天日貴。象貫獅子頰。善教誰與傳。抨彈獨豪俠。遊觀驚老死。逾城棄臣妾。落髮親寶刀。貿衣遇群獵。寄跡狎麋鹿。苦身示羸怯。食麋人盡知。坐草魔方懾。潔若蓮出水。明逾鏡開匣。山海類高深。雲雷等辭捷。三時教彌闡。萬類根自愜。四問聊欲詶。千仙度相躡。補處記慈氏。遺文囑迦葉。臥樹徒載春。香薪已焚[疊*毛]。悲心及綿遠。舍利光煒燁。獨我生後時。餘波幸霑涉。

李白

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賜食。上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標】白著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贊并序曰。我聞金天之西。日沒之所。去中華十萬億剎。有極樂世界焉。彼國之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眉間白毫向右宛轉。如五須彌山。目光清白若四海水。端坐說法湛然常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樹。欄楯彌覆。羅網周張。車渠琉璃為樓殿之飾。頗黎瑪瑙耀堦砌之榮。皆諸佛所證無虗言者(云云)。贊曰。向西日沒處。遙瞻大悲顏。目淨四海水。身光紫金山。勤念必往生。是故稱極樂。珠網珍寶樹。天花散香閣。圖畵了在眼。願託彼道場。以此功德海。冥祐為舟梁。八十億劫罪。如風掃輕霜。庶觀無量壽。長願玉毫光。又為地藏菩薩贊曰。本心若虗空。清淨無一物。焚蕩淫怒癡。圓照了見佛。五綵圖聖像。悟真非妄傳。掃雪萬病盡。爽然清凉天。讚此功德海。永為曠代宣。又製誌公贊曰。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虗空其口。寥廓無主。錦幪烏爪。獨行絕侶。刀齊尺梁。扇迷陳語。丹青聖容。何住何所(本集)。

杜甫

甫。字子美。杜陵人。肅宗至德二載拜拾遺。後為工部侍郎。甫好為方外遊。其詩有曰。漠漠世界黑。區區爭奪繁。唯有摩尼珠。照耀濁水源。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願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問法看詩妄。觀身向酒慵。地靈步步雪山草。僧寶人人滄海珠。蓮花交響共命鳥。金榜雙回三足烏。重聞西方止觀經。他日杖藜來細聽等句(本集)。

韋臯

臯。字城武。京兆人。【標】初生時。父飯僧。有應真至。齋畢。乳媼抱兒求呪願。尊者謂眾曰。此兒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於蜀。宜以武字之。言訖不見。其後臯游宦。出處名節大槩與武侯相類。治蜀二十一年。官至太尉中書令。封南康郡。王甞為嘉州彌勒如來石像記。略曰。身長三百六十尺。目廣二丈。其餘相好一一具足。覆閣九層。又撰鸚鵡記。略曰。元精以五氣授萬類。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或炳耀離火。或稟奇蒼精。皆應乎人文。以奉若時政。則有革彼禽類。習乎能言。了空相於不念。留真骨於已斃。人有獻鸚鵡者。何東裴氏謂此鳥名載梵經。智殊甞類。常狎而敬之。始告之六齋之禁。及午非時終夕不食。或教以持佛名號。則仰首奮翼若善承聽。每清晨永夜發和雅音。阿彌陀佛聲聲相續。一日有憔悴容。訓育者鳴磬而告曰。將去此而西歸乎。每一擊磬一稱佛。十擊磬而十念成。斂翼委足奄然而絕。按釋典。十念成。往生西方。又云。得佛慧者。歿有舍利。遂命火焚之。得舍利十餘粒。貞元十九年九月日記(本傳)。

佛法金湯編卷第八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九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韓愈

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父仲卿。愈三歲而孤。鞠於嫂鄭氏。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元和十四年詔迎鳳翔法門寺塔佛指骨至京師。留禁中三日。五色光現。百僚稱賀。歷送諸寺。王公士民瞻奉捨施惟恐不及。時愈為刑部侍郎。上表極諫。帝大怒。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捂。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乃貶潮州刺史。既至潮。聞大顛禪師之名。致書請入郡問道。書曰。愈啟。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愈弊劣。無謂坐事。貶官到此。久聞道德。竊思見顏。緣昨到來。未獲參謁。已帖縣令。具人船奉迎。日久竚瞻。愈白。又書曰。愈啟。海上窮處。無與話言。側承道高。思獲披接。專輙有此咨屈。此旬晴明不甚熱。倘能乘閑一訪。實謂幸也。不宣。又書曰。愈啟。慧勻至。辱答問。珍悚無已。所示廣大深迥。非造次可量。傳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終不可得而見耶。如此而論。讀來一百遍。不如親面對之。愈曰。道無凝滯。行無繫縛。苟非所戀著。則山林閒寂與城隍無異。大顛師論甚宏愽。而必守山林不至州郭。自激修行。立空曠無累之地者。非通道也。勞于一來。安於所識。道故如是。不宣。【標】於是大顛至郡。愈甚敬焉。留師旬日。愈因祀神海上。登靈山。造其居問道曰。如何是道。師良久。愈罔措(云云)。顛問愈曰。子之貌鬱然。似有不懌。何耶。愈曰。愈用於朝。享祿厚矣。一旦以忠言不用。竄逐播越嶺海。毒霧瘴氣日少發作。其生詎可保。安能有懌乎。顛曰。子直言於朝也。忠於君而不顧其身耶。抑尚顧其身強言之以狥名耶。且子之遭黜所言何事。愈曰主上迎佛骨入大內。愈以佛者夷狄之法耳。三代無佛而年祚永久。晉宋梁魏事佛。不夭則亂。恐主上惑於此。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顛曰。若是則子言謬矣。佛也者蔭天人之大器。其道則妙萬物而為言。其言盡性命之理。其教則捨惡而趨善去偽而歸真。其視天下猶父之於子也。而子毀之。是猶子而刃父也。吾聞善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而不較其所居之地。桀紂之居跖蹻之徒皆中國人也。然不可法者。以其無道也。舜生東夷。文王生西夷。由余生于戎。季札出於蠻。彼二聖二賢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以五帝三王之代未有佛而長壽。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何其夭耶。以事佛之人主夭且亂。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梁武壽至八十六。豈必皆夭且亂耶。且子誦佛書。其疑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愈曰何暇讀彼之書。顛曰子以佛不道先王之法言。未甞讀彼之書。安知不談先王之法言耶。佛與人臣言必依於忠。與人子言必依於孝。及其言之至無方者也。無體者也。玅之又玅者也。愈曰師之言盡於此乎。顛曰。吾之所以告子者。盖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非至乎至者也。愈曰幸聞其至者可乎。顛曰。誠爾心。盡爾性。窮物之理。極天之命。然後可聞也。【標】愈量移袁州。復造顛廬施衣二襲。請別曰。愈也將去師矣。幸聞一言。顛曰。吾聞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易譽人者必其謗易發。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庸知復聞他說不復以我為非哉(備稽古略)。

權德輿

德輿。字載之。秦州略陽人。元和初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標】甞著草衣禪師宴坐記。略曰。信州南嶽有宴坐之地。而禪師在焉。師居三十年。州人以草衣號焉。足不蹈地。口不甞味。時無寒暑。一繩床而已。身及智慧二俱清淨。微言軟語有時而聞。涉其境之遠近。隨其根之上下。如雨潤萬物風行空中。履其門閾皆獲趣入。若非斡玄機於無際。窮實相之源底。則四時攻於外。百疾生於內矣。古所謂遺物離人而立於獨者。禪師得之。嗚呼。世人感物以游心。心遷於物則利害生焉。吉凶形焉。牽縻羈鎻蕩而不復。而至人則返靜於動。復性於情。夭壽仁鄙之殊由此作也。斯盖世諦之一說耳。於禪師之道其猶稊稗耶(統紀)。

李渤

渤。字濬之。初隱廬山。久之更徙少室。元和初。李巽.韋況交章薦之。以右拾遺召。不拜。穆宗召為考功員外郎。進諫議大夫。為江州刺史日甞問歸宗常禪師曰。須彌納芥子即不問。如何是芥子納須彌。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渤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何處著。渤有省(唐史并傳燈)。

李泌

泌。字長源。初無妻。不食肉。代宗強詔食肉娶妻。德宗朝進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封鄴侯。聞瓚禪師居南嶽。人號嬾殘。泌往謁之。聞譯經聲先悲愴而後悅豫。知為隱者。候之良久。瓚撥火出芋食之曰。領取十年宰相。至是泌用事。為帝言其高行。詔徵之。【標】使者至石窟宣麻。瓚寒涕垂頤凝然而坐不以介意。使回以聞。德宗益嗟敬之(唐史并傳燈)。

孟簡

簡。字幾道。元和中為尚書。素好佛。韓愈與書有云。積善積惡殃慶自以類至。何有去聖人之道從夷狄之教(云云)。【標】簡答書云。來示云。積善積惡殃慶自以類至。若是則釋氏辨之精詳。盡欲人積善耳。故迦文為大士言六度。為中根言十二因緣。為小根言四聖諦。又云。依法不依人。假如飛廉惡來之所為者皆亡國滅身之道。故雖華夏其可從乎。夏禹文王之所作皆萬世受賜。故雖戎狄其可斥乎。閤下徒以夷狄之說辱聖賢之身。聖賢之身必能忍辱。聖賢之法其可辱乎。深所不取也。但閤下不奉即已。區區毀黷。豈積善之云乎。彼楊墨老氏之書。其所述。作於理偏虗。非中道要切。釋氏之教則不然。大明積惡之根源。覈天下神道報應之微細。皎然言善惡之異路。為廣其道。奈何韓君以愚人下俚翁嫗之情見待之耶。然其法行於世。使人人自畏惡修善。豈不大助教化之防與(附見韓文公集)。

梁肅

肅。字敬之。安定人。以補闕修史侍皇太子。卒贈禮部郎中。【標】學天台教於荊谿禪師。深得心要。以止觀文義弘愽。覽者費日。乃刪定為六卷。行於世。有天台禪林寺碑.天台止觀統例.智者大師傳論(統紀)。

于頔

頔。字允元。貞元十四年拜山南東道節度使。【標】初為湖州刺史日。進沙門皎然杼山詩集藏於御書殿。頔甞問紫玉禪師。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曰。于頔這客作漢。問恁麼事作麼。頔當時失色。師指云。祇這箇便是漂墮羅剎鬼國也。頔聞已信受(傳灯)。

李吉甫 武元衡 高崇文 薛華 鄭餘慶 陸長源

吉甫。字弘憲。元和二年擢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甞請清涼觀師為述華嚴正要一卷。武元衡。字伯蒼。元和中拜相。甞請清涼著法界觀玄鏡一卷。高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異居。開元中再表其閭。累官金吾將軍。擒劉闢有功。封南平郡王。請清涼著鏡燈說文一卷。薛華。為滑州節度使。與孟簡.錢徽.白居易.杜羔等請清涼製七處九會華藏界圖心鏡說文十卷。鄭餘慶。字居業。鄭州滎陽人。擢進士第。貞元中拜同平章事。請清凉造華嚴綱要三卷。陸長源。吳中人。為汝州刺史。甞撰華嚴經清凉疏序。略曰。大方廣佛華嚴經者。西方謂之圓滿修多羅也。大者如宇之覆。方者如地之載。廣者籠萬有而為義。佛者總十號而稱首。華者行業之繁繪。嚴者莊敬之成飾。其功大。其德圓。法教之宗系。經論之泉藪。江河之歸東海。星象之拱北辰。微妙甚深不可得而稱也。又甞請清凉撰三聖圓融觀一卷(清涼國師碑刻)。

張仲素

仲素。為翰林學士。【標】元和十四年二月憲宗勑仲素撰佛骨碑。略曰。岐陽法雲寺鳴鸑阜有阿育王所造之塔。藏佛指節。太宗特建寺宇加之重塔。高宗遷之洛邑。天后薦以寶函。中宗記之國史。肅宗奉之內殿。德宗禮之法宮。據本傳必三十年一開。則玉燭調。金鏡朗。氛祲滅。稼穡豐(唐史)。

白居易

居易。字樂天。其先太原人。後徙居下邽。居易敏悟絕人。工文章。年十七登進士第。元和中對策乙等。仕至刑部尚書。居易於東都所居。疏沼種樹。搆石樓於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又曰醉吟先生。甞問心要於凝禪師。得八言廣為八偈。八言謂覺觀定慧明通濟捨。其觀偈曰。以心中眼。觀心外相。從何而有。從何而喪。觀之又觀。則辨真妄(八偈見長慶集)。元和四年詔惟寬禪師入見問禪要。勑居易問師曰。既云禪師。何以說法。師曰。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律即是法。法不離禪。長慶二年居易知杭州。往問道於鳥窠禪師。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居易曰三歲孩兒也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服其言。作禮而去。後至廬山謁歸宗常禪師。值師泥壁。師問曰。君子儒。小人儒。居易曰君子儒。師打泥杇一下。居易遂過泥。師接得便用。良久云。莫便是快俊底白侍郎麼。居易云不敢。師云祇有過泥分。【標】甞勸一百四十八人結上生會。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願當來世必生兜率。晚歲風痺。遂專志西方祈生安養。畵西方變相一軸。為之願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病苦者。同生無量壽佛所。一夕念佛坐榻上。倐然而逝。居易甞於鉢塔寺依如大師受八關齋戒者九度(舊唐史并傳灯)。太和三年蘇州重玄寺刊石壁經成。居易撰碑。略曰。夫開示悟入諸佛知見。以了義度無邊。以圓教垂無窮。莫尊於法華經。證無生忍。造不二門。住不思議解脫。莫極於維摩經。攝四生九類入無餘涅槃。實無得度者。莫先於金剛經。壞罪集福。淨一切惡。莫急於尊勝陀羅尼經。應念隨願往生。莫切於彌陀經。用正見觀真相。莫出於普賢行法經。詮自性。認本覺。莫深於實相法密經。空法塵。依佛智。莫過於般若心經。是八種經。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萬佛之秘藏盡矣(長慶集)。

龐蘊

蘊。字道玄。衡陽人。世本業儒。志求真諦。初謁石頭遷禪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遷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一日遷問曰。日用作麼生。蘊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以偈呈遷。遷然之。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蘊頓領玄要。【標】元和中北遊襄漢。居郭西小舍。一女靈照常製竹漉籬賣以供朝夕。將逝令靈照出視早晚。及午以報。女遽曰。日已中矣。而有蝕也。蘊出戶視之。女即登父座合掌坐亡。蘊笑曰。吾女鋒捷。於是更留七日。州牧于頔問疾。蘊謂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言訖枕頔膝而化(傳灯)。

柳宗元

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少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緻。第進士博學宏辭科。貞元中拜監察御史。元和中為柳州刺史。後貶永州司馬。因自放山澤間。其湮厄感鬱一寓諸文。送濬上人歸省序略曰。金仙氏之道本於孝敬。而後積以眾德歸於空無。其教曰禪曰法曰律。上人專於律行。恒久彌固。其儀刑後學者歟。誨於生靈。觸類蒙福。其積眾德者歟。覲於高堂。視遠如邇。其本孝敬者歟。【標】撰南岳般舟和尚碑。略曰。和尚心大行密。體卑道尊。以為由定發慧必用毗尼。師即崇嶺作精室曰般舟臺焉。嗚呼。無得而修。故念為實相。不取於法。故律為大乘。萬行方厲。一性恒如。寂用之涯不可得也。送浩初上人序略曰。儒者韓退之病予嗜浮圖言。訾予與浮圖遊。且曰見送元生序不斥浮圖。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其與性情[奭-人+大]然。不與孔子異道。退之好儒。未能過揚子。揚子之書於莊墨申韓皆有取焉。浮圖者反不及莊墨申韓之怪僻險賊耶。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則將友惡來盜跖而賤季札由余乎。非所謂去名求實者矣。吾之所取者。與易.論語合。雖聖人復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標】撰淨土院記。略曰。中州之西數萬里。有國曰身毒。釋迦如來示現之地。彼佛言曰。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如來。其國無三惡八難。眾寶以為飾。其人無十纏九惱。群聖以為友。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則生彼國。永出三界得不退轉。其言無所欺也。晉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大勸於時。其後天台顗大師著釋淨土十疑論。宏宣其教。迷者賴焉。盖其留異迹而去者甚眾。撰南岳大明律師碑。略曰。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則喪。是故離禮於仁義者。不可與言儒。異律於定慧者。不可與言佛。撰六祖能大師碑。略曰。自有生物則好闘奪喪其本實。誖乖淫流莫返於初。而浮圖說後出推離還源合所。謂生而靜者梁氏。好作有為。達磨譏之。空術益顯。六傳大鑒。其道以無為為有。以空洞為實。以廣大不蕩為歸。其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不假耘鋤。本其靜矣(全文並見本集)。

李翱

翱。字習之。後魏尚普左僕射冲十世孫。中進士第。元和初為國子愽士史舘修撰。甞為朗州刺史。仰慕藥山惟儼禪師道風。屢請不赴。乃特入山致敬。藥山端然看經殊不顧視。翱乃云見面不如聞名。拂袖便行。藥山却召翱。翱回首。何得貴耳賤目。遂頂拜。起問如何是道。藥山以手指天。復指淨瓶。翱曰不會。藥山云。雲在青天水在瓶。翱拜謝。乃呈偈云。鍊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事。雲在青天水在瓶。【標】一夕師登山。忽雲開見月。大嘯一聲。聲落澧陽八九十里。翱聞之。復寄偈曰。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翱甞著復性三篇。其一謂情昏則性匿忘情則復性。其二謂無思則寂照。其三謂昏而不思終不明道(傳燈并本集)。

裴度

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歷四朝。文宗詔節度河東。二年拜中書令封晉國公。諡文忠。甞與三十餘人問道於國一欽禪師。行門人禮。在河東時奏五臺佛光寺慶雲現。見文殊乘獅子於空中。從者萬眾。帝遣使供萬菩薩。是日復有慶雲見(鐔津集)。

庾承宣

承宣。登貞元八年第。與韓愈.歐陽詹等同榜。號龍虎榜。甞撰福州淨光塔銘。其序略曰。觀察使柳公.監軍使魚公相與言曰。報君莫大於崇福。崇福莫大於樹善。樹善莫大於佛教。教之本其在浮圖歟。夫浮圖者。上參諸天。下鎮三界。影之所蔭如日月之照。破昏為明。鈴之所響如金石之奏。聞聲生善。如是之福盡歸人主。謀之既臧。相顧踊躍。食王祿者樂於檀施。荷帝力者悅而獻工。役無告勞。功用斯畢。皇帝嘉焉。賜額曰貞元無垢淨光之塔(舊唐史)。

劉禹錫

禹錫字夢得。系出中山。擢進士第。登愽學宏詞科。終檢校禮部郎中。【標】甞撰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曰。元和十年某月日。詔書追褒曹溪第六祖能公。諡曰大鑒。實廣州牧馬總以疏聞。由是可其奏。後三年有僧道琳。率其徒由曹溪來。且曰願立第二碑。學者志也。維如來滅後中五百歲。而摩騰.竺法蘭以經來華。人始聞其言。猶夫重昏之見曶爽。後五百歲而達磨以法來華。人始傳其心。猶夫昧旦之覩白日。自達磨六傳至大鑒。如貫意珠。有先後而無同異。世之言真宗者所謂頓門。初達磨與佛衣俱來。得道傳付以為真印。至大鑒置而不傳。豈以是為筌蹄耶。芻狗耶。將人人之莫己若。而不若置之耶。吾不得而知也。按大鑒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歿。百有六年而諡。始自蘄之東山。從第五師得授記以歸。高宗使中貴人再徵。不奉詔。第以言為貴。上敬行之。銘曰。至人之生無有種類。同人者形。出人者智。蠢蠢南裔降生傑異。父乾母坤獨肖元氣。一言頓悟不踐初地。五葉相承授以寶器。宴坐曹溪世號南宗。學徒畟來如水之東。飲以妙藥差其瘖聾。詔不能致許為法雄。去佛日遠群言積億。著空執有各走其域。我立真筌揚起南國。無修而修無得而得。能使學者還其天職。如黑而迷仰見斗極。得之自然竟不可傳。口傳手付則礙於有。留衣中堂得者天授。【標】又撰佛衣銘曰。佛言不行。佛衣乃爭。忽近貴遠。古今常情。尼父之生。土無一里。夢奠之後。履存千祀。惟昔有梁。如象之狂。達磨救世。來為醫王。以言不痊。因物乃遷。如執符節。行乎復關。民不知官。望車而畏。俗不知佛。得衣為貴。壞色之衣。道不在茲。由之信道。所以為寶。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還狼荒。憬俗蚩蚩。不有信器。眾生曷歸。是開便門。非止傳衣。初必有終。傳豈無已。物必歸盡。衣胡久恃。先終知終。用乃不窮。我道無朽。衣於何有。其用已陳。孰非芻狗。

李德裕

德裕。字文饒。吉甫子也。其先贊皇人。穆宗即位擢翰林學士。官至司徒同平章事。終崖州司戶參軍。懿宗追贈衛國公。寶曆中。公以淮海書院及所居宅建甘露寺。以資穆宗冥福。時甘露降故名(本傳并潤州圖經)。

萬敬儒

敬儒。廬州人。三世同居。喪親廬墓刺血寫佛經。斷手二指輙復生。宣宗表其家(唐書本傳)。

吳道子

道子。陽翟人。初名道子。玄宗改名道玄。工畫。下筆有神。玄宗召入供奉。於景公寺畵地獄變相。都人咸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不售(名畫記并統紀)。

杜荀鶴

荀鶴。字彥之。早有詩名。大中中登科。後遷主客員外郎。天祐初卒。自號九華山人。有詩集行世。其送僧詩曰。利門名路兩無憑。百歲風前短焰燈。只恐為僧心不了。為僧心了總輸僧。

李舟

舟。字公度。隴西人。岑之子也。有文章。高志氣。杜甫有詩二十六韻送之。首云。代北有豪鷹。生子毛盡赤(云云)。舟甞云。釋迦生中國。設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設教如釋迦。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李肇國史補)。

陸亘

亘觀察池州時。普願禪師居南泉三十年。亘請入郡伸弟子禮。亘曰。弟子亦薄會佛法。師曰大夫十二時中作麼生。亘曰寸絲不掛。師曰堦下漢。亘見人雙陸。拈起骰子。云恁麼不恁麼。祇恁麼信彩去時如何。師拈起云。臭骨頭。花十八(傳灯)。

李節

節為河東節度巡官。【標】大中八年潭州岳麓寺沙門疏言往太原求大藏經。河東節度使司空盧鈞.副使韋宙以經施之。節餞之以序曰。業儒之人喜排釋氏。其論必曰禹湯文武之代皆無有釋。釋氏之興。源於漢。流於晉。瀰漫於宋魏齊梁陳隋。此衰世之所奉也。宜一掃絕剗草之。使不得滋。論者之言粗矣。抑能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也。吾請精而言之。昔有一夫膚腯而色凝。氣烈而神清。怡然保順。醫與禱無用也。復一夫而有風濕之疴。背癃而足躄。耳聵而目瞑。於是用攻熨焉。事禳禬焉。是二夫者胡相反耶。病與不病異耳。嗚呼。三代之前世康人良。禹湯文武德義播之。周公孔子典教持之。道風雖微。漸漬猶存。詐不勝信。惡知避善。暨三代之季。世病矣。風俗大敗。詐力相乘。善以柔退。惡以強用。上下相仇激為怨俗也。釋氏之教以清淨恬虗為禪定。以柔謙退讓為忍辱。故怨爭可得而息也。以菲薄勤苦為修行。以窮達壽夭為因果。故貴賤可得而安也。怨爭息則干戈盜賊之不興。貴賤安則君臣民庶之有別。此佛聖人所以救衰世之道也。不有釋氏尚安救之哉。今論者不責衰世之俗為難移。而尤釋氏之徒為無用。是不憐抱病之夫而詬醫禱之為何人也。不思釋氏救世行化之為大益。而且病其宮墻之麗。徒眾之蕃。雕鎪彩繪之費。吾故曰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會昌季年。武宗大剪釋氏。巾其徒。撤其居。容貌於土木者沉諸水。言論於紙素者投諸火。分命御史乘駟走天下察。敢隱匿者罪之。於是天下名藍真宇毀去若掃。天子建號之初。雪釋氏。不當廢也。亟下詔復之。而自湖以南。遠人畏法。體朝廷之嚴旨。焚撤經象殆無遺餘故。今明命雖頒。莫能得其經籍。道林寺湘西之勝遊也。有釋疏言。獨曰。太原府國家舊都佛祠最多。大帥司空盧公天下仁人。我第往求遺書。或可得。既上謁軍門。公果諾之。四馳以求逸文。月未幾得經律論五千四十八卷輦而歸。嘻釋氏救世之道既言之矣。向非我明君洞鑒理源。何能復行其道。非司空公克崇大法。何能復全其書。非沙門疏言深識法運。何能不憚遠求以遂茲盛典。奉聖上之命興釋氏之宗。惠及後人。其功用有不可勝言者(通論)。

裴肅

肅。字中明。孟州濟源人。【標】甞任越州觀察使。捐俸重修龍興寺大佛殿(今寶林寺)。初殿隳壞。眾請曇彥法師修之。彥曰非貧道緣力也。後三百年有緋衣功德主來興此殿。寺眾刻石記之。及肅赴任。施俸修殿。果應彥記(釋鑑)。

裴休

休。字公美。肅子也。操守嚴正。晝講經。夜著書。終年不出戶。有饋鹿者。休不食。曰。蔬食猶不足。今一啖肉。後何以繼。擢進士為監察御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宣宗甞曰。休真儒者。然嗜浮圖法。講求其說。當世嘲之而所好不衰。休刺洪州。入龍興寺。觀畵壁曰。容儀可觀。高僧何在。眾無對。休曰此間有禪僧否。或曰。有運禪師混迹洒掃。可問之。休延至。以前語問之。運朗聲曰裴休。休曰諾。運曰在甚麼處。休豁然契會。遂延入府朝夕問道。因師黃蘗。休又甞與圭峰密禪師遊。入其閫域。受其顯訣。議者以圭峰為禪耶律耶經論耶。休論之曰。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未甞非一心。一心未甞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諸祖或廣行法教。或專心禪寂。或蟬蛻而去。或火化而滅。而法必同。行不必同也。故密師之道以知見為玅門。以寂靜為正味。慈忍為甲盾。慧斷為劍矛。破內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二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耻之。忠孝不並化。荷擔不勝往。吾師耻之。故皇皇於濟拔。汲汲於開誘。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高僧傳)。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賜紫大達法師端甫卒。休製碑。略曰。為丈夫者。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家則運慈悲定慧。佐如來以闡教利生。捨此無以為丈夫。師年十七為比丘。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德宗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順宗仰其風。親之若昆弟。憲宗幸其寺。待之若賓友。由是天子益知佛為大聖人也。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天子端拱無事。詔和尚。率緇屬。迎真骨於靈山。開法場於秘殿。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江海無驚浪。盖參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効也。休平居不御酒肉。作勸發菩提心文。撰圓覺經序.法界觀序.禪源詮序。世服其精要(舊唐史并傳灯)。

李商隱

商隱。字義山。懷州人。詩文瓌邁奇古。號西崑體。其讚佛偈曰。吾儒之師。曰魯仲尼。仲尼師聃。龍吾不知。聃師竺乾。善入無為。稽首大覺。吾師師師。商隱慕悟達國師知玄之道。以弟子禮事之。甞苦眼疾。乞玄冥禱。玄寄天眼偈三章。讀訖疾愈(僧傳統紀)。

呂巖

呂巖真人。字洞賓。京兆人也。唐末三舉不第。偶於長安酒肆遇鍾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爾人莫之究。甞遊廬山歸宗書鍾樓壁曰。一日清閒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未幾道經黃龍山。覩紫雲成盖。疑有異人。乃入謁。值龍擊皷陞堂。龍見意必呂公也。欲誘而進。厲聲曰。座傍有竊法者。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煑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龍指曰這守屍鬼。呂曰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龍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呂薄訝飛劍脅之。劍不能入。遂再拜求指歸。龍詰曰。半升鐺內煑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呂於言下有契。作偈曰。棄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龍囑令加護。後謁潭州智度覺禪師有曰。余遊韶郴。東下湘江。今見覺公。觀其禪學精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內照。一衲之外無餘衣。一鉢之外無餘食。遠生死岸。破煩惱殼。方今佛衣寂寂兮無傳。禪理懸懸兮幾絕。扶而興者其在吾師乎。聊作一絕奉記。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五燈會元)。

佛法金湯編卷第九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都汴徙洛二主一十六年。

太祖

帝姓朱。諱溫。宋州碭山午溝里人。父誠。以五經教授鄉里。曰朱五經。黃巢起。溫為先鋒。後背巢歸唐。僖宗賜名全忠。即位改元開平。誕節勑百官詣寺行香祝壽。【標】吳越王錢鏐幼子令因為僧。賜紫衣。號無相大師。加同三十臘(五代史并統紀)。

均王

王諱瑱。字友貞。太祖第三子。即位於大梁貞明元年。東塔院沙門歸序進經論會要。編入大藏。賜號演教大師(五代史并統紀)。

起太原入汴徙洛。四主。一十三年。

莊宗

帝諱存勗。姓李。其先沙陀人。自號朱耶。至其後世遂以朱耶為姓。唐懿宗以其祖赤心討龐勛有功。賜姓名曰李國昌。國昌生克用。克用生存勗。存勗即位。改元同光。誕節勑僧錄慧江.道士程紫霄入內殿談論。設千僧齋。【標】二年勑興化獎禪師入內咨問禪法。帝曰。朕下大梁。収得一顆無價寶珠。未有人酬價。獎曰請陛下寶看。帝以手舒樸頭角。獎曰帝王之寶誰敢酬價。帝悅。獎亡諡廣濟大師。通寂之塔(五代史并傳燈)。

起太原。都汴。二主。一十一年。

高祖

帝諱敬塘。姓石。明宗之壻。父梟捩鷄出於西夷。契丹主立敬塘為帝。改元天福。國忌勑宰臣百僚詣寺行香飯僧。永以為式。【標】漢中沙門可洪進大藏經音義四百八十卷。勑入藏(五代史并統紀)。

出帝

帝諱重貴。高祖兄。敬儒之子。開運元年勑為高祖寫大藏經。奉安明聖寺以資冥福(統紀)。

起太原。都汴。二主。四年。高祖諱知遠。姓劉。其先沙陀部人。

都汴。三主。九年。

太祖

帝諱威。姓郭。刑州堯山人。即位改元廣順。誕節勑宰臣百僚詣寺觀建祝聖道場(五代史)。

世宗

帝諱熒。姓柴。邢州人。幼從姑長太祖家。以謹厚見稱。太祖以為子。封晉王。尋即位。【標】顯德元年齊州開元寺義楚法師進所撰釋氏六帖。勑付史館頒行。賜紫方袍仍加明教大師之號(高僧傳)。

五代十國

  吳

據廬州。統二十八州。四世。四十六年。王楊行密。字化源。廬州人。昭宗天復二年封吳王。

南唐

據金陵。統三十五州。三世。四十九年。

李昪

昪。字正倫。自稱唐建安王恪之後。吳楊行密養為子。諸子不能容。乃乞徐溫冐姓徐。名知誥。後受吳禪。國號南唐。復姓李。更名昪。即李先主。升元初改徐溫所建興教寺為清凉大道場。請撫州崇壽寺休復悟空禪師居之。升元二年改瓦官寺為升元寺。又改報先院為興慈寺(劉宋元嘉二年。文帝為高祖建寺曰報恩。唐會昌末廢之。楊吳太和六年毗陵郡公徐景運為親重建曰報先院。宋政和中改能仁寺)。昪居建康作無遮大齋七會。天竺中印度沙門進貝葉書及舍利為贄。【標】昪召僧智玄譯其書并圖李長者像。班之境內(五代史并金陵志)。

李璟

璟。昪長子。諡元宗。即李中主。保大中為先主造寺曰奉先(即保寧寺)。璟遷都南昌。以子從嘉守建康。璟造廬山開先寺。璟殂。從嘉嗣位(金陵志并紀載)。

李煜

煜。字重光。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及嗣位更名煜。即李後主。甞請文益禪師住報恩禪院。署號淨慧禪師。遷住清凉寺。文益示寂。煜為建塔。奉全身葬於江寧縣之丹陽。勑諡大法眼。塔曰無相(紀載并傳燈)。【標】上元縣民暴卒復甦云。至冥司。見先主曰。吾為宋齊丘所誤殺。和州降者千餘人。冤訴受苦。汝歸可語嗣君。凡寺觀鳴鐘。吾苦暫休。可造一鐘尤善。吾在位日曾以于闐國所進玉天王像藏于瓦官寺佛左膝。人無知者。汝以為驗。煜遂詣寺取玉像。感泣無已。乃造鍾於清凉寺。鐫其上曰薦烈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以玉像建塔。葬蔣山(曾慥類說并珠林)。

據潭州。統三十三州。六世。五十七年。

馬殷

殷。字霸圖。許州人。昭宗拜為潭州刺史。梁太祖封為楚王。石門蘊禪師遷住夾山。道由潭州。王出城延接。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大道。師曰。御駕六龍千古秀。玉階排仗出金門。王大喜。延入天冊府供養(釋監)。

吳越

據杭州。統十三州。四世。八十四年。

錢鏐

鏐。字具美。錢唐人。唐僖宗時鏐率鄉兵破走黃巢。昭宗拜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天復二年封越王。梁太祖封吳越王。唐莊宗賜玉冊金印。年八十一。諡武肅王(紀載)。甞遣沙門清外同王弟鏵往四明阿育王山迎釋迦舍利塔。舟還西陵。塔夜放光。浙江如晝。王躬迎至羅漢寺。廣陳供養。【標】王鎮越時患目眚。夢素衣仙人言來自永嘉。明日果有永嘉僧以大士像獻。言得之海潮。示夢欲歸。越王見像而目即明。乃創庵曰興福。以奉之(興福。今圓通寺。像猶存。出統紀)。王請鏡清道怤禪師住杭之天龍寺。又建龍冊寺以居之。命沙門可周於天寶堂夜為冥司講經。鬼神現形聽法。賜可周金鉢紫衣加精志通明之號(高僧傳)。

錢弘佐

弘佐。文穆王元瓘子也。襲封吳越國王。諡忠獻。【標】甞遣僧慧龜往雙林啟善慧大士傅公塔得靈骨十六片。如紫金色。舍利無數。乃迎靈骨并淨瓶香爐扣門槌諸物至錢塘安光冊殿供養。建龍華寺。以靈骨塑大士像於寺(統紀)。

錢弘俶

弘俶。文穆第九子。襲封吳越國王。諡忠懿。甞慕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中藏寶篋。篋中置印心呪。經十年訖功。布散部內(統紀)。王延衢州道潛禪師入府受菩薩戒。署號慈化。定慧禪師建大伽藍於南山曰慧日。永明請潛居之。潛甞從王求塔下十六金銅羅漢像。王適夢十六人從潛而行。乃異而與之。此淨慈所以有羅漢殿也。甞請雪竇延壽禪師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住永明(淨慈寺記)。【標】福州支提山有天冠菩薩一千眷屬。王施七寶鑄天冠像一千尊。仍造寺宇(支提寺記)。王因覽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之語。以問韶國師。師曰。此是教義。可問天台寂師。遂召以問。寂曰。此出智者玅玄。自唐末喪亂。教籍多出海外。於是遣使十人往日本取教典以回。為建寺螺溪。曰定慧(統紀)。王甞飯僧。問延壽曰。今日還有真僧降否。答曰長耳和尚乃定光佛化身也。此機一泄。即跏趺而逝。肉身猶存(法相寺記)。

據福州。統五州。六世。五十五年。

王審知

審知。字信通。光州人。梁封閩王。王甞延雪峰存.玄沙備二禪師入府求示心法。乃云。大王志心聽取。幻化空身是大王法身。知見覺了是大王自性。觀心無心從妄想起。我心自空即悟實相。已知本性則一時放下。不得別生絲毫許也。【標】王禮二師曰。吉生慶幸得逢指示。捨金二十錠。二師不受。王問玄沙曰。此一真心本無生滅。今此一身從何而有。師曰。此本源真性徧周法界。為妄想故而一點識性從父母妄緣而生。受千般苦。身有輪回。大王既知覺了。不落惡趣。但請大王頻省妄念。歸真合道。王作禮喜受(雪峰錄)。甞建鼓山寺。請晏國師開山。玄沙示寂。為建塔。賜號宗一禪師。又請稜禪師居長樂府西院。奏額曰長慶。雪峰示疾。王命醫診視。師曰。吾非疾也。竟不服藥。經月餘遊藍田歸。澡身。中夜入滅。初王雅隆師道。其住雪峰。為之增宇設像鑄鐘以嚴其山。優施以充其眾(釋監)。

王延鈞

延鈞。審知次子。素奉佛法。度僧一萬人。由是閩中多僧。甞請羅山和尚開堂說法。升座斂衣左右顧視便下座。王近前執羅山手曰。靈山一會何異今日。師曰將謂你是個俗漢(傳灯)。王請建州夢筆和尚齋。問云和尚還將得筆來也無。師曰。不是稽山繡管。亦非月裡兔毫。

王延羲

延羲。審知少子。王度僧萬一千人。【標】甞於城南西阜建石塔七層。功未半。光發如盖者三夕。既成。光耀際天又三夕。王生慰幸。遂額其塔曰淨光。又建寺其下(稽古略)。

南平

據剏州。統三州。五世。五十七年。王高季興。

東漢

據大原。統十一州。三世。□十□年。王劉旻。

據成都。統四十八州。二世。三十五年。

王建

王諱建。貫休入蜀。以詩謁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建待以殊禮。賜禪月大師之號(手鑑)。

後蜀

據成都。統四十六州。二世。四十一年。王孟知祥。

南漢

據廣州。統四十七州。

劉隱 龑

隱。上蔡人。梁封南平王。立功嶺南。遂有南海之地。既卒。弟巖襲位。更名龔。又改名曰龑。即帝位。乃改國號曰漢(紀載)。【標】初龑將興兵。命駕就靈樹敏公決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匳子語侍者曰。王來出以似之。敏怡然坐化。王果至。聞敏已化大驚。侍者乃出匳子。王發匳得簡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王乃請文偃繼其法席。又迎至府開法(僧寶傳)。

趙王鎔

王諱鎔。帥真定。自稱趙王。甞入東院訪從諗禪師。值師坐禪。鎔禮拜訖。左右問師曰。列土主來。為甚麼不起接。師云。你不會老僧意。這裡下等人來出山門接。中等人來下禪堂接。上等人來禪床上接。不可喚大王作中下等人也。恐屈大王。王歡喜。請入內供養。師既屇城門。闔城威儀迎之。入內。師纔下寶輦。王乃設拜請師上殿正位而坐。師良久以手斫額云。階下立者是何官長。左右云乃是諸院尊宿并大師德。師云他各是一方化主。若在階下老僧亦起。王乃咸命上殿。是日齋筵將罷。各問佛法。師運慈悲一一開悟。一日王又入東院訪師。師不起。以手拍膝云會麼。王云不會。師云。自小持齋今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王問師云。和尚尊年有幾个齒在。師云只有一个。王云爭喫得物。師云。雖然一个。下下咬著。【標】王讚師像曰。碧溪之月。青鏡中頭。我師我化。天下趙州(禪林類聚)。

宋齊丘

齊丘。不知何許人。徐知誥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以齊丘為謀主。後相南唐。初隱士譚景升居終南山。與陳搏為友。著化書百十萹。甞游三茅山。見齊丘有仙風道骨。出書示之。屬為序。齊丘乃竊以己名行世。其六十六萹有曰。梓潼帝君甞言于受業報為卭池龍。羈於積水之下。連年旱虐。水復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諸鱗甲中各生小虫。咂齧困苦。一日晨凉天光忽開。五色雲氣浮空而過。中有瑞相。紺髮螺旋金容月瑩。山靈河伯萬眾稽首。讚歎懽喜聲動天地。天香繚繞隨處生春。予乃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萬靈。諸聖咸謂予曰。此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也。今以教法流行東土。隨教化身將往中國。爾既遭逢宿業可脫。予乃身自踴躍。入天光中具陳往昔報應之理。世尊答言。善哉。帝子。汝於向來孝忠家國。又復憫世生護持心。因果未周仇敵相爭。以人我相肆興殘忍。遷怒於物。業債當償。今復自悔欲求解脫。汝於此時復有冤親之想。與夫嗔恚愚癡之念否。予聞至理。心地開朗。內外罄然。如虗空住。自顧其身隨念消滅。復為男子得灌頂智。予歸依焉(蜀有梓潼帝君廟)。

邊鎬

鎬初生。父母夢謝靈運入室。故小名康樂。【標】仕南唐以都虞侯。從查文徽克建州。凡所俘獲皆全之。建人謂之邊佛子。及克潭州。市不易肆。謂之邊菩薩。既而為節度使。惟日設齋供盛修佛事。潭人謂之邊和尚(五代史)。

劉煦

煦。字耀遠。涿州歸義人。唐昭宗天祐中為軍事衙推。五代晉開運初授司空平章事。又監修國史。撰唐書。佛祖靈跡咸載之。甞撰神秀傳。略曰。昔後魏末有僧達磨者。本天竺國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自釋迦相傳有衣鉢為記。世相付授。初來至梁。詣武帝。帝問以有為之事。不契。乃之魏。隱於嵩山少室寺而卒。其年魏使宋雲於[葸-十+夕]嶺見之。後門徒發其墓。但見衣履而已。達磨傳慧可。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云云(本傳并正宗記)。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都汴。起太祖庚申。盡欽宗丙午。九主。一百六十七年。

太祖

太祖諱匡胤。趙姓。其先涿人也。太祖生於洛陽。故為洛陽人。父弘殷。追諡宣祖。太祖仕周為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受詔北征。宿陳橋驛。將士推戴以黃袍加身。建隆元年正月受周恭帝禪。詔以是年二月十六日聖誕為長春節。普度童行八千人(國朝會要)。十二月詔於廣陵戰地造寺曰建隆。賜田四頃。命沙門道暉主之(年錄)。【標】初太祖目擊周世宗鎔範鎮州大悲菩薩銅像鑄為錢。太祖密訪麻衣和尚問曰。自古有毀佛天子乎。麻衣曰。何必問古事。請以柴官家目擊可驗。太祖曰。主上(世宗)神武聰明。善任人。日夜圖治。以混一為心。有唐太宗之風不知天下何日定矣。麻衣曰甲子至將大定。太祖因問。古天子毀佛法。與大周何如。麻衣曰。魏太武毀寺焚經像坑沙門。故父子不得其死。周武帝毀佛寺籍僧歸民。未五年遽縈風疹。北伐年三十六崩於乘輿。國亦尋滅。唐武宗毀天下佛寺。在位六年。年三十二神器再傳。而黃巢群盜並起。太祖曰。天下久厭兵。毀佛法非社稷福。奈何。麻衣曰。白氣已兆。不逾數月至申辰當有聖帝大興。興則佛法賴之亦興。傳世無窮。請太尉默記之。及即位。屢建佛寺。歲度僧人(歐陽外傳)。二年聖誕日。京師及諸郡縣咸令有德沙門陞座祝聖。永為常准。三年詔每歲試童行。通妙法華經者祠部給牒披剃。乾德四年詔遣僧百人往西域求經。開寶元年九月詔成都府造金銀字藏經各一藏。敕兵部劉熈古監視。五年敕刻佛經一藏。帝自用兵平列國。前後造金銀字經數藏(稽古略)。【標】八年上自洛陽回京。手書金剛經。常自讀誦。趙普因奏事見之。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但言常讀兵書可也(北山錄)。

太宗

太宗諱匡乂。更名炅。宣祖第三子。太祖同母弟。【標】太平興國元年詔普度天下童子十七萬人(國朝會要)。二年初。周世宗廢龍興寺以為官倉。國初寺僧擊鼓求復。至是不已。帝遣使持劍詰之曰。前朝為倉日久。何為煩凟天庭。且密戒使者懼即斬之。僧詞自若曰。前朝不道毀像廢寺。正賴今日聖朝興復之耳。貧道何畏一死。中使以聞。帝大感嘆。敕復之。賜額曰太平興國(宋朝事苑)。三年。沙門贊寧隨吳越王入朝。賜號通慧大師。敕住左街天壽寺。令修僧史。四年詔贊寧乘驛往明州阿育山王迎取真身舍利塔入禁中供養。復得舍利一顆。造塔十一級於開寶寺。帝手自安奉。五年正月敕張廷訓往五臺山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奉安真容院。勑張仁贊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高二丈。奉安娥眉山普賢寺之白水。建大閣以覆之。詔建開聖禪寺於誕生之地。奉優填王栴檀瑞像。敕衛欽往泗州修僧伽大師塔凡十三層。改普照王寺為太平興國。七年詔立譯經傳法院于東京。如唐故事。以宰輔為譯經潤文使。七月天息灾上新譯聖佛母經。法天上吉祥持世經。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卷。十月敕贊寧編修高僧傳。自唐貞觀二十年至宋端拱元年。成三十卷。敕賜入藏。是年帝遣使鐘山祭誌公。賜號道林真覺菩薩。八年帝以新譯經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達者自悟淵源。愚者妄生誣謗。朕於此道微識其宗。凡為君而正心無私。即自利行也。凡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也。如梁武捨身為奴。此小乘偏見。非後代所宜法也(統紀)。【標】御製聖教序略曰。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導群迷闡揚宗性。義理幽玄真空莫測。包括萬象譬喻無根。綜法網之化綱。演無際之正教。拔四生於苦海。譯三藏之秘言。大則說諸善惡。細則比於河沙。含識萬端弗可盡述(全文見藏經)。

真宗

真宗諱元侃。更名恒。太宗第三子。咸平元年詔贊寧為右街僧錄主管教門事。帝甞製崇釋論。略曰。奉乃十力。輔茲五常。上法之以愛民。下遵之而遷善。誠可以庇藜庶而登仁壽也。又曰。釋氏戒律之書。與周孔荀孟迹異而道同。大旨勸人為善。禁人為惡。不殺則仁矣。不盜則廉矣。不惑則信矣。不妄則正矣。不醉則莊矣。景德四年臣僚言。愚民無知。謂捨財可以邀福。修供可以滅罪。蠧害國政。宜加禁止。上謂宰臣曰。佛教使人遷善。誠有益。安可禁之。且佛法所至甚廣。雖荒服諸國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對曰。頃歲虜使登開寶塔。瞻禮甚虔。誓當戒殺。及至上清宮。不復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已。上曰然。大中祥符三年詔京師太平興國寺立奉先甘露戒壇。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三所。天禧元年詔天下立放生池。二年敕江寧府長干寺曰天禧。塔曰聖感。四年宰相寇準.翰林楊億以四明知禮法師行業及遺身事奏聞。帝曰。但傳朕意。請留住世。特賜法智大師之號。帝註四十二章經入藏頒行(統紀并稽古略)。帝製聖教序。略曰。高明肇分。三辰方乃序其次。厚載初定。萬彙於以發乎端。清濁之體既彰。善惡之源是顯。然後以文物立其教。以正典化其俗。於是乎像法來於中國。真諦流於中夏。洞貫今古。真實之理無以窮。囊括九圍。玄玅之門莫能究。言乎妄想則五蘊皆空。現乃真容則一毫圓滿。廣大之教豈能紀述者哉。

仁宗

仁宗。諱禎。真宗第六子。天聖元年帝常頂玉冠。冠上琢觀音像。左右以玉重。請易之。帝曰。三公百官揖於下者皆天下英賢。豈朕所敢當。特君臣之分不得不爾。朕冠此冠。將令回禮於大士也(鄭景重家集)。【標】九年四月勑韶州守臣詣寶林山南華寺。迎六祖衣鉢入禁中清淨堂供養。勑兵部侍郎晏殊撰六祖衣鉢記。景祐四年詔曰。朕荷祖宗之休。丕承洪業。未甞不虗懷逸士昃席幽人。雅聞天台之石橋。近接四明之雪窬。智覺之遺風具在。應真之靈跡儼存。慨想名山載形夢寐。今遣內侍張履信賷沉香山一座。龍茶二百斤。銀五百兩。御服一襲。表朕崇重之意。慶曆三年六月詔迎相國寺佛牙。禱于禁中。初太祖疑宣律師佛牙非真。遣使取自洛。以火煆之。色不變。太祖敬其神異。御製發願文。太宗復取騐以火。御造偈讚申敬。因奉安相國法華院。真宗又迎供開寶寺。瞻拜之。夕神光洞發。御製偈贊。至是以佛牙三朝敬事。祖宗御封。帝手啟之。灌以海上薔薇水。忽得舍利一顆。五色映人。帝因為贊。皇祐元年內侍李允寧奏施汴宅一區建寺。賜額曰十方淨因禪院。帝留意空宗。下三省定議。召有道者住持。歐陽脩.程師孟奏請廬山圓通寺居訥。訥稱疾不起。訥以懷璉應詔。召對化成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至和二年大覺乞歸老山中。帝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不許。【標】嘉祐三年契嵩進正宗記十二卷.輔教編三卷.定祖圖等書。帝覽其書。至謀道不謀名。為法不為身。嘆愛其誠。賜其書入藏(僧寶傳.統紀.雪竇寺記.宸奎閣記)。

英宗

英宗。諱宗寔。仁宗之兄。濮王第十三子。仁宗立為皇太子。賜名[目*署]。治平二年杭守沈文通奏天竺觀世音菩薩始自石晉。至今治平。福天下。澤生民。前後靈跡甚著。宰相曾公亮敷陳其事。遂賜額曰靈感觀世音院。【標】是年勑大相國寺造三朝御製佛牙讚碑。翰林學士王珪撰文。左僕射魏國公賈昌朝書。右僕射兼譯經潤文使魏國公韓琦立石。太宗讚曰。功成積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難。眼覩數重金色潤。手擎一片玉光寒。鍊時百火精神透。藏處千年瑩采完。定果薰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閒看。真宗讚曰。西方大聖號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願進修增妙果。庶期饒益富黎元。仁宗讚曰。三皇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夫子域中[夸-大+(((嘹-口)-小)-日)]是聖。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祇見遺空塚。何處將身示後人。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色長新。三年淨因璉禪師乞歸四明阿育王山。帝賜手詔曰。天下寺院任性住持。師遂建宸奎閣以奉先朝聖製(統紀)。

神宗

神宗。諱頊。英宗長子。熈寧二年詔衡州迎常寧資福寺玉塔入京。塔高一尋。累以玉石。阿育王所造第九塔也。十年夏旱。帝於禁中齋禱甚虔。夜夢神僧馳馬空中口吐雲霧。覺而雨大霔。敕求其像。得之相國寺第十三尊羅漢。詔迎入內供養。宰相王珪以詩稱賀曰。良弼為霖孤宿望。神僧作霧應精求。參政元絳續曰。仙驥乘雲穿仗下。佛花吹雨洒天流(東軒筆錄)。元豐三年正月。敕大內設千僧齋。施袈裟金剛經。為慈聖太后追福。五年詔相國寺闢六十四院為八禪二律。以東西序為惠林.智海二巨剎。詔淨慈宗本禪師住惠林。東林常總禪師住智海。總固辭。許之。本入對延和殿。山呼罷。即就榻跏趺。侍衛驚顧而師自若。賜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帝問受業。對曰承天永安。帝喜。語論久之。既退。帝目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侍者問主上何語。曰喫茶閒話耳(統紀稽古略)。

哲宗

哲宗。諱煦。神宗第六子。元祐元年四月詔法雲秀禪師就先帝神御前說法。賜號圓通。高麗王子祐世僧統義天來朝。敕禮部蘇軾舘伴。仍敕主客。楊傑送至錢唐受法。三年敕內侍賷黃金往東林裝飾神運五殿佛像(統紀)。

徽宗

徽宗。諱佶。神宗第十子。建中靖國元年。汴京法雲寺佛國禪師惟白撰續燈錄三十卷進上。御製序。略曰。釋迦如來之出世也。唱道雞園。騰芳鷲嶺。西被竺土。東流震旦。則正法眼藏獨付於飲光。自達磨西來寔為初祖。至於曹溪。南岳青原而下分為五宗。各擅門風。應機酬對。雖建立不同。而會歸則一。佛國禪師惟白探取上乘。了第一義。屢入中禁。三登高座。宣揚玅旨。良愜至懷。是錄也直指性宗單傳心印。可得於眉睫。可薦於言前。舉手而擎玅喜世界。彈指而成莊嚴樓閣。神通玅用不可思議者也(普灯)。崇寧三年敕迎相國寺三朝御製釋迦佛牙入內供養。隔水晶匣舍利出如雨點。因製讚曰。大聖釋迦文。虗空等一塵。有求皆赴感。無剎不分身。玉瑩千輪在。金剛百煉新。我今恭敬禮。普願濟群倫。政和三年詔沙門永道住左街崇先香積院。四月嘉州奏風折大樹。有僧在定。帝令送至京師。八月入內譯經院。金總持三藏鳴金磬出其定。僧曰。我東林遠法師弟慧持也。西遊峨眉。因入定於此。三藏徐曰。今欲何歸。曰陳留。即復入定。帝令繪像頒行天下。仍製讚三首。其一曰。七百年來老古錐。定中消息許誰知。爭如隻履西歸去。生死徒勞木作皮(普灯)。宣和元年帝惑於林靈素之說。詔改佛為大覺金仙。僧為德士。寺為宮觀。左街大師永道上書曰。自古佛法未甞不與國運同盛衰。魏太武崔浩滅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興之。周武衛元嵩滅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貶死。隋文帝大興之。唐武宗趙歸真.李德裕滅佛法不一年。歸真被誅。德裕竄死。宣宗大興之。我國家太祖太宗列聖相承。譯經試僧大興佛法。成憲具在。雖萬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姦人之言。為驚世之舉。陛下不思大武見弑於閹人之手乎。周武為鐵獄之囚乎。唐武奪壽去位之報乎。此皆前鑒可觀者。陛下何為蹈惡君之禍而違祖宗之法乎。書奏。帝怒。敕流道州(本傳)。二年九月詔大復天下僧尼。道州永道量移近處。七年六月得旨回敕住昭先禪院。賜名法道。以旌護法。

李昉

昉。字明遠。深州鐵陽人。仕周漢。歸宋三入翰林。兩入中書。諡文正。太平興國間與徐鉉等進太平廣記五百卷。其間錄佛法者三十卷。上自漢明。終於五代。古今悟心得道之眾。神僧經論定慧之學。君臣信毀休咎之徵。靡所不載。

范質

質。字文素。大名宋城人。建隆初拜相。封魯國公。太祖詔以二月十六日聖誕為長春節。賜百官宴於相國寺。質甞撰聖齋疏曰。素虹紀瑞。表覺帝之下生。紺馬效靈。應輪王之出世。非夫威震四天則不足感自然之寶。非夫位尊三界則孰能致希有之祥。壽命同百億須彌。德澤被三千世界。恒沙可筭。天祿難窮。墨海雖乾。皇圖益固(國朝會〔典〕)。

王禹偁

禹偁。字元之。濟州鉅野人。太宗聞其賢。召拜右拾遺。真宗除知制誥。咸平四年史舘修撰。左街僧錄贊寧亡。禹偁序其文。略曰。師年八十二。視聽不衰。歷京師十四朝。吳越四世。終能受洪範享用之福。處浮圖具瞻之地。所謂必得其壽。必得其位者乎。師所述內典錄百五中卷。外集四十九卷。覽其文知其道矣(本集)。初禹偁甞有僧辱之。故不喜僧。及守蘇州。時虎丘住山雪堂淨禪師自以詩僧通名謁之。禹偁曰。詩僧焉敢謁王侯。淨即應之曰。大海終須納細流。昨夜虎丘山上望。一輪明月照蘇州。禹偁大悅。遂相與交好(贊寧本傳虎丘板刻)。

呂蒙正

蒙正。字聖功。河南人。太宗淳化真宗咸平間兩入相。封許國公。諡文穆。微時窶甚。甞謁人。有詩云。十謁朱扉九不開。滿身風雪又歸來。入門懶覩妻兒面。撥盡寒罏一夜灰。有僧憐且奇之。給其食。彌月又盡。乃令說居房廊。隨僧粥飯。遂得安心讀書。獲薦。僧復偹裝遣之。竟魁多士。後執政十年。郊祀俸給皆不請。帝問其故。對以私恩未報。帝詰之。以實對。帝曰。僧中有若人耶。以恩俸與寄食之寺。以酬宿德。公甞晨興禮佛祝曰。不信三寶者願勿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公之姪夷簡。簡之子公著。並封申公。皆知敬佛法。公居政府。焚疏請言法華齋。翼日言至坐公堂上。公將出。心思當拜不當拜。言大呼曰。呂老子快出來。拜亦得不拜亦得。公大驚。遽出拜之。齋畢。問未來休咎。言索筆書毫州二字。及罷相。知亳州。始悟前讖(武庫)。

王旦

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相真宗。諡文正。【標】淳化二年杭州昭慶寺僧省常刺血書華嚴淨行品。結社修淨業。旦為之首。參政蘇易。簡一百三十二人。一時士大夫皆稱淨行社弟子。比丘預者千眾。人謂廬山蓮社莫如此日之盛也。天禧元年九月旦薨。先一日囑翰林楊億曰。吾深厭勞生。願來世為僧。宴坐林間觀心為樂。幸於死後為我請大德施戒。剃髮鬚。著三衣。火葬勿以金寶置棺內。億為諸孤議曰。公三公也。斂贈公[褒-保+公]豈可加於僧軆。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寶玉(湘山野錄)。

楊億

億。字大年。建州蒲城人。真宗朝拜正言。遷知制誥。諡文公。【標】景德初沙門道原進禪宗傳燈三十卷。詔億裁定頒行。億為序。甞自敘師承本末曰。自雙林影滅。隻履西歸。中心浩然。罔知所旨。首蒙安公大師每垂誘導。又得雲門諒公旨趣。正與安公同轍。並自廬山歸宗雲居而來。皆法眼之流裔。去年假守茲郡。適會廣慧璉公。寔嗣南院念公。齋中務簡退食多暇。或坐邀而至。或命駕從之。請叩無方。蒙滯俱釋。半歲之後曠然弗疑。如忘忽記。如睡忽覺。平昔礙膺之物嚗然自落。積劫未明之事廓爾現前。固亦決擇之洞分。應接之無蹇矣。今繼紹之緣實屬於廣慧。而提激之自良出於鰲峰也。億臨終偈曰。漚生與漚滅。二法本來齊。欲識真歸趣。趙州東院西(僧寶傳并釋監)。億序清規。略曰。百丈大智禪師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雖列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於是別立禪居。凡具道眼者。有可尊之德。號曰長老。處於方丈。同淨名之室。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者。表佛祖親囑受。當代為尊也。所裒學眾無多少高下。盡入僧堂。設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唇右脇吉祥睡者。以其坐禪既久偃息而已。具四威儀也。其闔院大眾朝參夕聚。長老上堂升座。主寺徒眾雁立側聆。賓主問酬激揚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齋粥二時均遍。表法食雙運也。行普請法。上下均力。或有假號竊形混於清眾。致喧擾之事。擯令出院者。貴安清眾也。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眾燒衣盋道具。遣逐從偏門而出者。示耻辱也。一不污清眾。二不毀僧形。三不擾公門。四不泄於外。四來同居聖凡孰辨。且如來應世尚有六群之黨。況今像末豈得全無。但見一僧有過便雷例譏誚。殊不知輕眾壞法其損甚大。且立法防姦不為賢士。然寧可有格而無犯。不可有犯而無教。大智禪師護法之益其大矣哉。

呂夷簡

夷簡。字坦夫。其先來州人。後徙壽州。仁宗朝大拜在中書。二十年封許公。諡文靖。【標】甞奉詔與宋綬續修法寶錄。自祥符四年至景祐三年。編成一百六十一卷。御製序。

范仲淹

仲淹。字希文。汝南人。慶曆中參大政。諡文正。慶曆初宣撫河東。寓宿寶德傳舍。獲故經一卷。名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藏經所未錄也。仲淹為之序。此頌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言也。余讀之。一頌一悟。方知塵世有無邊聖法。大藏遺落其文。因以傳江陵沙門慧喆。俾行於世(鄭氏家集)。公守吳日。瑯琊覺禪師謁之。留數日。公於言下知歸。與師偈曰。連朝共話釋疑團。豈為浮生半日閒。直欲與師閒到老。盡收識性入玄關(資監)。

曾會

修撰曾會居士。幼與明覺同舍。及冠異途。天禧間公守池州。一日會於景德寺。公遂引中庸.大學參以楞嚴符宗門語句質明覺。覺曰這個尚不與教乘合。況中庸.大學耶。學士要徑捷理會此事。乃彈指一下曰。但恁麼薦取。公於言下領旨。天聖初公守四明。以書幣迎師補雪竇。述語錄序云。夫指菩提之玅明。假言說之方便。立宗分祖多成勝負之爭。執相滯名罕契圓常之理(云云)(五燈會元)。

李沆

沆。字太初。咸平初拜相。諡文靖。深通釋典。尤厭榮利。甞言土木甲兵之事後皆有驗。王旦嘆曰。李文靖真聖人也。家人以所居第湫隘。勸治之。公曰。身食厚祿時有橫賜。計亦可治。但念內典以此世界為缺陷。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耶。臨終右脇而逝。時盛暑停屍七日。室無穢氣。人謂履踐之驗也(名臣言行錄)。

丁謂

謂。字公言。太宗朝登第。後相真宗。封晉國公。杭僧省常與公卿大夫結淨行社。公作詩云。已悟何須傍水雲。未休終是利名身。伊予冷笑陶彭澤。却作蓮花社外人(資監)。有齋僧疏。略曰。佛垂徧知。道育群生。凡欲救於傾危。必預形於景貺。謂白衣干祿。叨冢宰之重權。丹陛宣恩。忝先皇之優渥。補仲山之袞。曲盡巧心。和傳說之羹。難調眾口。方知富貴難保始終。直饒鼎食之榮。豈若盂羹之美。特形歸命。恭發精誠。虔施白金充修淨供。飯苾蒭之高德。答懶瓚之深慈。冀保此行。乞無他恙。伏願天回南眷。澤賜下臨。免置邊夷。白日並同於鬼趣。賜歸中夏。黃泉再感於天恩。虔罄丹誠。永依法力(雲臥紀談)。

王隨

隨。河陽人。相仁宗。封章惠公。慕裴休之為人。以御史中丞出鎮錢唐。往興教寺謁小壽禪師。機語契合。為方外之友。甞謁首山念禪師得言外之旨。自是履踐益深。竟明大法。與楊大年皆號參禪有得者。【標】先是大年編次傳燈錄三十卷。隨刪去其繁為十五卷。曰玉英集。胡致堂作序。隨臨終書偈曰。畫堂燈已滅。彈指向誰說。去住本尋常。春風掃殘雪(東都事略并普灯)。

呂公著

公著。字晦叔。夷簡之子。熈寧中起知河南尹。元祐中與溫公並相。歷事四朝。封申公。諡正獻。晚年多讀釋典。益究禪理。溫公不喜佛。公每勸之曰。佛學心術簡要。掇其至要而識之。大率以正心無念為宗。溫公然之(言行錄)。

王安石

安石。字介甫。臨川人。熈寧間拜相。封荊公。【標】後罷相歸建康。奏施舊第為禪寺。請沙門克文住持。勑賜額曰報寧。賜文號曰真淨。公甞參文。文謂公曰。日用是處力行之。非則固止之。不應以難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難掉頭弗顧。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寶訓)。公問張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後絕無人。或有之而非醇儒。方平曰。豈為無人。亦有過孔孟者。公曰何人。方平曰。馬祖一.汾湯無業.雪峰存.巖頭奯.丹霞然.雲門偃。王公意未解。方平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公欣然嘆服。後以語張商英。商英撫几賞之曰。至哉此論也(武庫)。熈寧間公行青苗法。其子雱為崇政殿說書。陰為父佐務新法必行。雱卒。公亦罷相。宴閒中一如夢寐。見一使領雱荷銕枷號泣公前。謂獲譴由行青苗法。公問使者乞解脫。使曰建寺齋僧可免。由是捨宅建寺為薦冥福(言行錄)。熈寧八年公復相。一日奏事退。上曰佛法於中國有補乎。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而從善。豈小補哉(編年)。

司馬光

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元祐初拜相。贈太師。封溫公。諡文正。號涑水先生。甞作解禪偈。其序曰。文中子以佛為西方聖人。信如文中子之言。則佛之心可知矣。今之言禪者。好為隱語以相迷。大言以相勝。使學者倀倀然益入於迷妄。故予廣文中子之言而解之。作禪偈六首。若其果然。則雖中國行矣。其一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銛鋒。終朝常戚戚。是名阿鼻獄。其二曰。顏回安陋巷。孟軻養浩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其三曰。孝道通神明。忠信行蠻陌。積善來百祥。是名作因果。其四曰。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壞身。其五曰。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光明藏。其六曰。道意修一身。功德被萬物。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公甞書心經以贈僧。復題其後。略曰。退之排佛而稱大顛外形骸以理自勝。要自胸中無滯礙。由是觀之。於佛不為無得。而所排者迹耳。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二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歐陽修

修。字永叔。吉州永豐人。嘉祐初參大政。以太子少師致仕。諡文忠。晚年卜居於頴。號六一居士。自諫院除河北都轉運使。左遷滁州。明年得歸廬陵。舟次九江。因游廬山。入東林圓通謁祖印禪師居訥。修初至。訥揖就坐。相與論辨。修慕韓子有攘斥佛老之言。訥因謂曰。退之以排佛為功。自比孟子之距楊墨。其好勝取名之甚。退之斥佛為夷鬼者。請略辨之。佛聖人也。降自兜率。託生中天聖王之家。何以夷稱。佛之不生不滅。曠劫常存。人天宗仰。何以鬼稱。此非大慢之語乎。退之七世祖諱耆當。後魏永興自赫連屈丐來降於拓拔氏。由西戎而歸北狄。退之獨不為祖諱。而敢訕佛聖人乎。退之畏修史褒貶之禍。而不知訕佛之過為尤可畏。退之唱排佛老。足下今又和之。將使後世好名之士援韓氏歐陽氏以為法。豈不為盛德之累。諺曰。善罵人者人亦善罵之。足下著本論。孳孳以毀佛為務。安得眾口不毀公於天聽之前乎。足下之言以蒐狩喪祭鄉社之禮為勝佛之本。是猶退之作原道論而寔未知道也。修驚赧謝曰。修胸中已釋然。師將何以見教。訥曰。佛道以悟心為本。足下屢生體道。特以失念生東華為名儒。偏執世教故忘其本。誠運聖凡平等之心。默默體會。頓祛我慢。悉悔昨非。觀榮辱之本空。了生死於一致。則淨念常明天真獨露。始可問津於此道耳。修自此有省發。及參大政。每譽訥於公卿之前。歲時書問未甞絕(歐外傳)。韓琦以明教嵩禪師輔教編示公。公覽其文謂韓公曰。不意僧中有此耶。即黎明當一識之。韓公同師往見。公與語終日大喜(護教編序)。公昔官洛中。游嵩山。却僕吏。放意而往至一寺。修竹滿軒風物鮮明。公休於殿陛傍。有老僧閱經自若。與語不甚顧答。公異之曰住山久乎。僧曰甚久。又問誦何經。曰法華。公曰。古之高僧臨死生之際類皆談咲脫去。何道致之。曰定慧力耳。又問今乃寂寥無有何哉。老僧咲曰。古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散亂。今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公大嘆服(資監)。

  嘉祐六年閏八月。公為參政兼譯經潤文使。既登二府。多病。甞夢至一所。十人冠冕環坐。一人曰。參政安得至此。宜速返舍。公出門數步。復往問之。君等豈非釋氏所謂十王者乎。曰然。因問世人飯僧誦經為亡人追福果有益乎。曰安得無益。既寤病已。自是深信佛法。丹陽葛勝仲得此說於簡齋陳與義。與義得於公之孫恕昭然也(歐公狀及韻語陽秋)。公居頴州。捐酒肉。徹聲色。灰心默坐。令老兵往近寺借華嚴經。誦至八卷乃薨(出王性之言。性之名銍。汝陰人。其父從學于公。故得其實)。

趙抃

抃。字閱道。衢州西安人。自號知非子。為侍御史。彈劾不避貴勢。京師號為鐵面御史。官至參政。諡清獻。初從蔣山法泉禪師游。有省。又從大名天鉢寺重元禪師問心要。師曰。公立朝論政。崇化明倫。奚暇刻意於此。公曰。聞別傳之旨人人本有之事。豈他能而抃不能耶。願究明之。師乃令看狗子無佛性話。及知青州隱几公堂。聞雷聲豁然大省。有偈曰。默坐公堂虗隱几。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公帥越。適亢旱大疫。久禱不應。時神智昇法師住興福。公請師迎觀音像入府治。懇禱一夕。雨如霔。疫亦息。公奏於朝。賜師所住興福曰圓通。錫號曰神智。元豐初告老退居衢州。常與山僧野老游。七年八月有大星隕於庭。公與子[山*几]語如平時。忽趺坐而化(神道碑并普灯)。

夏竦

竦。字子喬。皇祐中拜樞密副使。封鄭國公。諡英。公為翰林時。同三藏惟淨進新譯經音義七十卷。公於谷隱聰禪師因語契機。甞問上藍溥禪師曰。百骸潰散時。那個是長老自家底。溥曰前月二十離蘄陽。溥却問那個是相公自家底。公答偈曰。休認風前第一機。太虗何處著思惟。山僧若要通消息。萬里無雲月上時(普灯)。

張方平

方平。字安道。宋城人。熈寧初參大政。諡文定。甞為[跳-兆+余]州至一僧舍偶見楞伽經。入手恍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宿障氷釋。細視筆畫。手蹟宛然。從是悟入。甞以經首四偈發明心要。蘇軾為題經後(楞伽經序)。

曾公亮

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嘉祐中拜相。以太傅致仕。諡憲靖。封魯公。甞丁母憂告歸。有鄉僧元達附舟至錢唐。入天竺禮大士。入門見素衣女謂曰。曾舍人五十七入中書。上座是年亦受師號。已而不見。【標】公亮至五十七果拜相。元達以曾公恩補大師。初有僧曰。青草堂年九十餘。曾氏婦入寺設齋。以衣物施之。青感其意。及婦生子。青正坐化。是知公亮前身為青草堂也(統紀)。

文彥博

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歷事四朝。哲宗以為太師致仕。封潞國公。諡忠烈。守洛陽日甞致齋往龍安寺瞻禮聖像。忽見像壞墮地。略不加敬。但瞻視而出。傍有僧曰何不作禮。公曰像既壞矣。吾將何禮。僧曰譬如官路土人掘以為像。智者知是土。凡人謂像生。像本不生滅。路亦無新故。【標】公聞之有省。由是慕道甚力。專念阿彌陀佛期生淨土。晨香夜坐未甞少懈。每願曰。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每見一切人則勸以念佛。誓結十萬人緣同生淨土。陳如如居士讚曰。知公瞻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公以使相鎮魏府。時元禪師居天鉢寺。一日言別。公曰。師老矣。復何往。師曰入滅去。公語其子及甫曰。元公道韻深密。言笑有味。非常僧也。往候之。果已坐化(寶鑑)。

蘇洵

詢。字明允。號老泉。眉山人。初舉進士不中。至潯陽登廬山謁訥禪師問法。得其旨。嘉祐中。歐陽修上其所著權書論衡等二十二篇于朝。召試舍人院。除校書郎。【標】甞撰彭州圓覺院記。略曰。人之居乎此也。必有樂乎此也。居而不樂。不樂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馭其形。而況能以馭他人哉。自唐以來。士大夫爭以排釋老為言。故其徒之求知於吾士大夫之間者。往往自叛其師以求吾士大夫。而吾亦喜其來而接之以禮。靈徹文暢之徒。以自絕於其教也。嗚呼。歸爾父母。復爾室家。而後吾許爾以叛爾師。父子之不歸。室家之不復。而師之叛是皆不可以一日立於天下。予在京師。彭州僧保聰求識予甚勤。及至蜀。聞其自京師歸。布衣蔬食以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圓覺院大治。一日為予道其先師之事。與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請予為記。予嘉聰之不以叛其師。故為之記曰。彭州龍興寺僧平潤講圓覺經。因以名其院。院始弊不葺。潤之來。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於聰。合其隣之僧屋若干於其院以成之。是為記(本集)。

周惇頤

惇頤。字茂叔。號濂溪。舂陵人。熈寧中除提刑。諡元公。舂陵有水曰濂溪。故號濂溪。後居廬山。樂其幽勝。築室亦以濂名溪。不忘本也。【標】時佛印寓鸞溪。公謁見。相與講道。問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禪門何謂無心是道。師曰疑則別參。公曰。參則不無。畢竟以何為道。師曰。滿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見窓前草生。乃曰。與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師曰。昔本不迷今不悟。以融境會豁幽潛。草深窓外松當道。盡日令人看不厭。師和云。大道體寬無不在。何拘動植與蜚潛。行觀坐看了無礙。色見聲求心自厭。由是命師作青松社主。追媲白蓮故事(資鑑)。公傳太極圖於穆修。修傳於种放。放傳於陳搏。此其學之一師也。盖搏師麻衣。今正易心法是搏註。麻衣涯公之傳。東林總公廣之也。總公門人弘益有書曰紀聞。云性理之學寔起於東林.涯總二師。總以授周子。故劉後村詩云。濂溪學得自高僧。後虞伯生亦曰。宋儒惟濂溪.康節二公於佛書早有所得(公行狀并性學指要)。公題留衣亭曰。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釋氏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性理群書)。

程顥 頤

顥。字伯湻。河南人。諡明道。神宗朝為監察御史。裏行甞曰。佛說光明變現。初莫測其旨。近看華嚴論。恰說得分曉。盡是約喻應機破惑名之為光。心垢解脫名之為明。只是喻自心光明。便能教化得人光照無盡。世界只在聖人一心之明。所以諸經之先皆說放光一事(雲蓋寺石刻)。公每見釋子讀佛書端莊整肅。乃語學者曰。凡看經書必當如此。今之讀書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性學旨要)。明道先生一日過定林寺。偶見眾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伐鼓考鐘外內肅靜。一坐一起並準清規。公嘆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弘益紀聞)。弟頤。字正叔。號伊川。元豐末以通直郎授崇政殿說書。入侍經筵。甞致書於靈源清禪師叩問禪要。師答書略曰。妄承過聽以知道者見期。雖未一奉目擊之懽。聞公留心此道甚久。天下大宗匠歷叩殆遍。乃猶以鄙人未見為不足。頃年間有者師言公見處。今覽法要。後序深觀。信入真實不虗也(靈源語錄)。

蘇軾

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元祐初除翰林遷內翰。諡文忠。初參東林總禪師。與論無情話有省。遂獻投機偈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標】公謫黃州。佛印住廬山。歸宗為方外交。及佛印移住金山。公獲釋知杭州。過金山值印入室。公竟造之。師曰此無坐處。公曰暫借和尚四大作禪床。師曰。有一轉語。若答得。當如所請。若擬議。即留所繫玉帶。公即置帶几上。師曰。山僧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內翰欲於何處坐。【標】公果擬議。師呼侍者曰。收取玉帶。永鎮山門。乃以衲裙為報。公有偈曰。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錦袍錯落真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公之子迨四歲不能行。及來杭。請辨才法師為迨落髮摩頂。數日即能行。公賦詩為謝。有云。師來為摩頂。起步趂奔鹿。紹聖間謫惠州。韶陽南華寺重辨。師請公書柳宗元所撰六祖碑。復題其後云。釋迦以文設教。其譯於中國。必記於儒之能言者然後傳遠。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玅獨出。以房融筆授故也。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諸碑。玅絕古今。南華今無石刻。重辨師謂。自唐以來頌述祖師者多矣。未有通亮如子厚者。盖推本其言與孟子合。其可不使學者日見而常誦之。【標】公在惠州。被命遷儋耳。南行之日携阿彌陀佛一軸。人問其故。公曰此往生西方公據也。公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卒於毗陵。時錢濟明侍旁曰。公平日學佛。此日如何。公曰此語亦不受。又徑山惟琳長老問疾云。固先生履踐至此。更須著力。公應聲曰。著力即差。語絕而逝(本集.統紀)。公母程氏卒。以簪珥遺物命工畵阿彌陀佛像追薦冥福。以偈贊曰。佛以大圓覺。充滿十方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一念便有餘。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槖。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願我先父母。及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去亦無來。【標】公書楞伽經後云。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玅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達磨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醫之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樂全先生張公安道。以廣大心得清淨覺。慶曆中甞為滁州。至一僧舍偶見此經。恍如舊物。手蹟宛然。悲喜太息。從是悟入。軾游於公之門三十年矣。公以為可教者。乃授此經。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於江淮間。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則無盡。軾乃為書而刻之(經後)。

蘇轍

轍。字子由。號欒城先生。又號東軒長老。元祐初起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門下侍郎。甞謁上藍順禪師咨以心法。順示楞嚴經中畜鼻因緣有省。呈偈曰。中年聞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畜鼻竟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鎚。枯藤破衲師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慚愧東軒殘月上。一盃甘露滑如飴。佛印住金山。子由謁見。先以偈獻曰。粗沙施佛佛欣受。恠石供僧僧不嫌。空手遠來還要否。更無一物可增添。師答曰。空手持來放下難。三賢十聖聚頭看。此般供養能歆享。木馬泥牛亦喜歡。【標】子由撰廬山栖賢僧堂記。略曰。栖賢據山之上游。右倚石壁。左俯流泉。石壁之趾僧堂在焉。長老智遷以六十年瓦敗木朽。其徒慧遷力而新之。求道者來得飲食宴處之樂而無外擾。皆二遷之力而不懈也。夫士居塵垢之中。紛紜之變。日遘於前而中心未始忘道。而況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飽。是非寵辱不接於心耳。而忽焉不省也。何哉。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今夫驅騖乎世故而不聞大道。雖勞沒齒。吾知其無以死也。苟一日聞道。雖則死無餘事矣。【標】又撰三教論曰。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自五帝三王以形器治天下。道之以禮樂。齊之以刑政。道行於其間而民莫知也。老子體道而不嬰於物。孔子至以龍比之。東漢以來佛法始入中國。其道與老子相出入。皆易所謂形而上者。而漢之士大夫不能明也。魏晉以後略知之矣。好之[卄/馬]者則欲施之於世。疾之深者則欲絕之於世。二者皆非也。佛老之道與吾道同而欲絕之。佛老之教與吾教異而欲行之。皆失之矣。姚秦興區區一隅。招延緇素譯經談玅。至者數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江南佛事。前世所未甞見。至捨身為奴隷。父子皆陷於侯景。議者觀秦梁之敗。則以佛法不足賴矣。後魏太武深信崔浩。浩不信佛。勸帝斥去僧徒毀經壞寺。既滅佛法。而浩亦以非罪赤族。唐武宗求長生。狥道士之私。夷佛滅僧。不期年而以丹毒遽崩。議者觀魏唐之禍。則以佛法為不可忤矣。二者皆見其一偏耳。佛老之道非一人私說也。自有天地而有此道矣。古之君子以之治氣養心。其高不可嬰。其潔不可溷。天地神人皆將望而敬之。聖人所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用此道也。道之於物。無所不在。而尚可非乎。誠以形器治天下。道之以禮樂。齊之以刑政。道行於其間而民不知。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泯然不見其際而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遺意也哉(本集傳灯)。

楊傑

傑。字次公。無為人也。號無為子。官至尚書主客郎中提點兩淛刑獄事。【標】甞歷參諸名宿。晚從天衣懷禪師游。懷每引龐居士機語令妍究深造。後奉祠泰山。一日聞鷄鳴。覩日如盤涌。忽大悟。傑以淨土之道為自信。繪丈六阿彌陀佛隨身觀念。壽終之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甞為褒禪師慧空禪院輪藏記。略曰。法界本無眾生。眾生緣乎妄見。如來本無言教。言教為乎有情。妄見者眾生之病。言教者如來之藥。以藥治病則病無不治。以言覺妄則妄無不覺。此如來不得已而言。賢知不得已而述也。故阿難陀集而為經。優波羅結而為律。諸菩薩衍而為論。經律論雖分乎三藏。戒定慧盖本乎一心。藏以示其函容。心不可以凝滯。是以雙林大士接物隨機因權表實。聚言教而為藏。載寶藏而為輪。以教依輪則教流而無礙。以輪顯教則輪運而無窮。使披其教者理悟變通。見其輪者必不退轉。然後優游性海。解脫忘筌。無一物不轉法輪。無一塵不歸華藏。非有深智者其孰能與此哉。【標】天台十疑論略曰。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壽則無量。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樂無苦。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其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眾生乃冥然不知。可不哀哉。又曰。夫彌陀光明徧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本集)。

文同

同。字與可。東川梓潼人。少以文學知名。墨竹精玅。甞守洋湖二州。【標】元豐三年八月沐浴冠帶正坐而化。同舘崔公度聞之驚。謂人曰。昨別與可於州南。與可曰明日復來乎。予再往。與可徐曰。經言人不妄語者。舌覆面上。與可即吐舌引至眉上三疊之。公度大駭。今聞其亡。又異信得道人也(東都事略)。

朱壽昌

壽昌。字康叔。七歲不知母所在。及長棄官。刺血書金剛經。行四方求之。五十年入秦。得母於同州。年已七十。士大夫多歌詩美之。蘇軾為序。

張伯端

伯端。一名用成。字平叔。天台人。少傳混元之道。龍圖陸詵守成都。伯端往依之。遇異人授金丹火候之訣。道成。著悟真篇傳於世。甞徧參禪門大有省發。後讀雪窬祖英集。頓明心地。作歌偈以申其旨。且曰。獨修金丹而不悟佛理者。即同楞嚴十仙人諸趣之報。【標】未幾趺坐而化。煉其蛻。得舍利千百。紺碧色。既而歿後復有見之者(統紀)。

胡宿

宿。字武平。當州晉陵人。仁宗朝在翰林十年。位至樞副。諡文恭。治平三年由樞使出鎮杭州。頻謁淨覺岳法師咨詢妙道。執弟子禮。【標】甞撰武林山天竺寺記。略曰。粵若能仁出現圓教。流通觀音機緣。密契於中土。善財參禮遍歷於南方。曹溪傳於一心。天台宗於三觀。度門迭啟。叢林相望。異香栴檀居多於此岸。大乘氣象兼茂於他邦。豈非離之明。巽之聰。性為般若。尤鍾於東南者乎。天竺寺者。餘杭之勝剎也。飛來峰者。武林之奇巘也。晉有梵僧慧理。指此山乃靈鷲之小嶺耳。不知何年飛來至此。掛錫置院。初曰翻經。隋開皇中法師真觀增廣之。改為天竺寺。唐末盜起寺焚。吳越王鏐建五百羅漢院。宋賜名曰靈山祥符。中州人請大士遵式領其眾。演天台教觀。天禧初文穆王冀公臨州。為奏復舊額(云云)。佛以無生之心體。無邊之行願。應現三界拔濟眾生。殫土木之莊嚴未有以稱其德。盛金石之篆刻不足以究其功。居之者當念承法蔭紹續慧命。以三摩奢為淨體。以六波羅蜜為玅用。渡河沙之眾。圖報佛恩。宣海潮之音。答揚帝力。緒餘玅利。延彼有情(寺碑)。

邵雍

雍。字堯夫。居洛四十年。安貧樂道。冬不爐。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名。所寢息處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有皇極經世書十二卷.擊壤歌集行於世。程明道曰。聖道之傳。邵先生繼傳於李挺之。挺之傳於穆脩。修傳於种放。放傳於陳摶。摶傳於麻衣道者。推其源流遠有端緒矣。公有學佛吟曰。飽食豐衣不易過。日長時節奈愁何。求名少日投宣聖。怕死老年親釋迦。妄欲斷緣緣愈重。徼求去病病還多。長江一片常如練。幸自無風又起波。熈寧初以著作佐郎召。不至。既沒。諡康節先生。朱晦庵贊曰。天挺人豪。英邁盖世。駕風鞭。霆歷覽無際。手探月窟。足躡天根。閒中今古。靜裡乾坤(廣記)。

富弼

弼。字彥國。河南人。慶曆中除資政殿學士。相神宗。封鄭國公。又封韓公。洛陽耆英會中人。年八十卒。諡文忠公。初於宗門未有所趣。趙清獻公勉以書曰。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道德如是之盛。福壽康寧如是之備。退休閒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能專誠求所證悟。則他日為門下賀也。公以清獻警勉之。後不舍晝夜力進此道(統紀)。弼聞顒禪師主投子。法席冠淮甸。往質所疑。會顒為眾升座。見其顧視如象王回旋。公微有得。因執弟子禮。趍函丈。命侍僧請為入室。顒見即曰。相公已入來。富弼猶在外。弼聞汗流浹背。即大悟。尋以偈寄圓照本禪師曰。一見顒公悟入深。夤緣傳得老師心。東南謾說江山遠。日對靈光與玅音(普灯)。甞與圓照書曰。弼留心祖道為日已久。常恨不遇明眼人開發蒙陋。雖久聞盛德。無因瞻謁。昨幸出守亳州。與頴川境連。因里人張比部請顒師下訪。相聚幾一月。以慈悲方便之力令有悟處。不期臨老得聞極則事。天幸天幸。弼雖得法於顒師。然本源由老和尚而來。更望垂慈攝受。遠賜接引。令至所未至。即與南嶽下龐蘊。百丈下裴休。何以異哉(言行錄)。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二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三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杜衍

衍。字世昌。越州山陰人。慶曆中拜相。時號清白宰相。封祁國公。以張方平好佛。常咲恠之。有醫者朱生游二公間。一日公呼生診脉。生謂使者曰。往白公言。看楞嚴經未了。及至。揖坐謂曰。老夫以君踈通不意。近亦闒茸。聖人微言無出孔孟。所謂楞嚴何等語耶。生曰。公未讀此經。何知不及孔孟。因袖中出其卷。公觀之不覺終軸。大驚曰。方平知之不以告我。即命駕見之。方平曰。譬如失物忽已得之。但當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統紀)。

王古

古。字敏仲。東都人。三槐[袖-由+古]之曾孫也。古甞游黃龍翠巖。與晦堂楊岐輩同為禪侶。【標】又悟彌陀淨土法門。乃作直指淨土決疑集三卷。又撰法寶錄十卷。以藏經諸函隨其次第為之目錄。而釋其因緣。凡佛會之先後。華譯之異同。皆於是著之(通考)。

李遵勗

遵勗。字用和。探索宗要有年。聞慈照所舉因緣。頓明大法。述偈曰。參禪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照結而印之。仁宗天聖中遵勗廣傳燈錄三十卷。帝賜名天聖廣燈錄。御製序。遵勗讚佛詩云。仲尼推大聖。老氏稱古皇。天上及天下。應更無比量(傳灯)。

呂惠卿

惠卿。字吉甫。福建人。號鐵船居士。仕至參政。於法界觀研味已久。後看李長者華嚴合論。心地豁然。說偈曰。欲見文殊久。馳心向五臺。誰知黃卷上。指出玅光來(普灯)。惠卿因戍邊暇日遊五臺。至中臺。忽雲霧四合暴風雷雨聲振林壑。斯須有物狀如蒼虬半出雲霧間。惠卿駭甚。及稍霽。見一童子體黑被髮。以蒲自足纏至肩。袒右膊。手執梵。夾問惠卿曰。卿何見而駭如此。曰夙有障緣。遇茲惡境。童子曰。卿何求而至此。曰願見大士。童子曰欲見何為。曰甞覽華嚴。欲望大士發啟解心。庶幾箋釋流行。童子曰。諸佛玅意。簡易明白。先德註意可解。如十地品釋文不過數紙。今時註近百卷。破碎大道。惠卿曰。童子敢呵前輩乎。童子咲曰。卿謬矣。此間一草一木無非文殊。惠卿即頓首。拜起之間。童子現大士形。跨獅子。隱隱雲中不見。惠卿悔過。期再見童子。忽現童子於香几上呵曰。胡為住相貪著之甚耶。惠卿曰。正欲世人咸見大士示化之真容耳。乃命畵工圖之。頃刻不見(華嚴感應傳)。

陳師道

師道。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人。少刻苦好學。元祐中蘇軾孫覺傳堯俞薦於朝。授徐州教授。元符三年詔治泰陵。登封令婁异請因餘力修少林道場。成曰面壁蘭社。【標】師道為記。略曰。孔氏之門。顏閔冉皆無傳。仲弓之後有荀卿。曾參之後有孟軻。端木賜之後有莊休。而荀孟莊之後無聞焉。李氏之傳關尹。尹之傳復無聞焉。釋自能仁二十八世而為達磨。又六世而為曹谿。至於今又十有五世矣。而儒老子之徒欲校源委。誤矣(后山集)。

李覯

覯。字泰伯。盱江人。皇祐二年范文正公表薦之。就門除一官。復充太學說書。未幾而卒。甞著潛書。力於排佛。明教嵩公携輔教編謁之。覯方留意讀佛經。乃悵然曰。吾輩議論尚未及一卷心經。佛道豈易知耶。其門下士黃漢傑者。以書詰之。覯答之。略曰。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於世。必有以教道之。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骸皆有所主。其異端何暇及哉。後之儒者用於世。則無以教道之。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骸皆無所主。舍浮屠何適哉(瑩中文集)。

陳瓘

瓘。字瑩中。號了翁。又號華嚴居士。南劍州沙縣人。甞為司諫。諡忠肅公。立朝骨鯁。有古人風烈。甞謁靈源清禪師。執聞見以求解會。師曰。執解何宗。何日偶諧。離却心意識而參。絕却聖凡路而學。然後可也。公乃開悟。寄師偈曰。書堂兀坐萬機休。日暖風柔草木幽。誰識二千年遠事。如今只在眼睛頭。宣和初奏議曰。儒與釋跡異而道同。不善用者用其跡。如梁之用齋戒。漢之求神仙是也。善用者用其心。如我宋祖宗是也。用其迹則泥。泥則可得而攻。用其心則通。通則無得而議也。用老子之無為而斯民休息。用釋氏之饒益而天下莫與爭。老氏曰智者不言。釋氏曰止止勿說。孔氏曰默而識之。此祖宗之所躬行。而非有言之士所能議哉(資監)。公撰三千有門頌曰。不思議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但中。是故四門之初門。即是不可思議假。凡夫心具即佛具。取著不圓則不具。惟一具字顯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光教志)。【標】公甞曰。佛法之要不在文字。而亦不離於文字。不在多讀。只金剛經一卷足矣。此經要處只九箇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九字。華言只一覺字耳。中庸誠字即此字也。此經於一切有名有相有覺有見皆掃為虗妄。其所建立者獨此九字。其字一。其物一。是一以貫之之一。非一二三四之一也。是不誠無物之物。非萬物散殊之物也。年過五十宜當留意。勿復因循。此與日用事百不相妨。獨在心不忘耳。但日讀一遍。讀之千遍。其旨自明。早知則早得力也(文憲通考)。

劉安世

安世。字器之。大名人。號元城。元祐中為中書舍人。甞曰。孔子佛氏之言相為終始。孔子之言毋意毋必毋固無我。佛之言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其言第若出一人。但孔子以三綱五常為道。故色色空空之說微開其端。令人自得耳。孔子之心佛心也。假若天下無三綱五常則禍亂又作。人無噍類矣。豈佛之心乎。故儒釋道其心皆一。門庭施設不同耳。又曰。古今大儒著論毀佛法者。盖有說也。且彼尾重則此首輕。【標】今為儒佛弟子者。各主其教。猶鼎足也。令一足失。可乎。則鼎必覆矣。彼世之小儒不知此理。見前輩或毀佛教。亦從而詆之。以謂佛法皆無足取。非也。士大夫多以禪為戲。此事乃佛究竟之法。豈可戲而為一笑之資乎。此亦宜戒。所謂禪之一字。於六經中亦有此理。佛易其名。達磨西來。此話大行。佛法到今果弊矣。只認色相。若渠不來。佛法之滅久矣。又上根聰悟多喜其說。故其說流通。某之南遷。雖平日於吾儒及老先生得力。然亦不可謂於此事不得力。世事有大於生死者乎。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箇見處。則貴賤禍福輕矣。老先生極通曉。但不言耳。又曰。溫公著論詆釋氏云。其玅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某問如何是玅。曰無我。千經萬論只辨一箇我字。又問。如何是誕。曰其言天堂地獄不足信。曰佛之設此。俾人易惡向善耳。且鄒衍謂天地之外如神州赤縣者八九。莊子言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凡人耳目所不及。安知其無。公曰。吾欲扶教耳(鳴道集)。

查道

道。字湛然。徙居海陵。性至孝。鑿氷求鯉以養母。以文行稱於時。擢賢良。仕至待制。【標】守襄州日。聰禪師住石門請道為撰僧堂記。略曰。自佛法廣被。達磨西來。具信根者求證本源。衣不禦寒食不充腹。及正法漸漓。人法替怠。百丈禪師乃營棟宇以安老病。邇來禪剎競構宏壯。少年初學恣臥其間。殊不知化緣者勞形苦骨。施財者徼福懺罪。明因果者如臥銕床。若當冤敵。自非朝夕密密增長聖胎。其次親善知識者志求解脫。可以暫容其形。龍神攸護。其或心汩盖纏。身利溫暖。不察無明。不知命縮。惟記語言。自謂究竟。紀盡遷謝。墮彼惡趣。文夫猛利得不動心者哉。

黃庭堅

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謫涪州別駕。因號涪翁。後謫黔州。寓開元寺。寺有摩圍泉。又號摩圍老人。元祐中為太史。甞參黃龍心禪師求入道捷徑。師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太史尋常如何理論。公擬對。師云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已。【標】一日侍師山行。桂花盛開。師云聞桂花香麼。公曰聞。師曰吾無隱乎爾。公遂有省。因訪黃龍死心新禪師。新問云。死必死。學士死。彼此燒作灰堆。向什麼處相見。公無語。新云。晦堂處參得底用未著在。後謫黔南。忽有省。乃云。尋常被天下老和尚謾却多少。唯有死心道人不肯。可謂真實相為。公在黔。止酒絕慾。讀大藏經三年。常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之八風於四威儀中未甞相離。雖古之元聖大智。有立於八風之外者乎。非學道不知也。公有發願文。略曰。我從昔來。因癡有愛。飲酒食肉。增長愛渴。入邪見林。不得解脫。今者對佛。發大誓願。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淫欲。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飲酒。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食肉。願我以此。盡未來際。忍事誓願。根塵清淨。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隨順如來。於無盡眾生界中現作佛事。十方洞徹。萬德莊嚴。於剎剎塵塵為我求證。開我迷雲。稽首如空。等一痛切。公與胡少汲書曰。公道學頗得力。治病之方當深求禪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患淫怒無處安脚。疾既無根。枝葉不能為害。投子聰師.海會演師道行高重。不愧古人。皆可親近。若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綺語。只增無明種子也。【標】撰荊南承天院記。略曰。儒者論一佛寺之費。盖中民百家之產。實生民糓帛之蠧。雖予亦謂之然也。然天下之善人少而惡人多。王者之刑賞以治其外。佛者之禍福以治其內。則於世教豈小補哉。而儒者甞欲合而軋之。是何理也。吉州慈恩寺仁壽塔記。略曰。隋文皇帝方隱約時。有異人以舍利一掬遺之曰。以此福蒼生。因忽不見。後周失御。隋文受命。仁壽改元。詔分舍利三十。置浮圖於天下高爽之地。皆發光現瑞。二年又以所餘舍利五十有三。分置五十三州。皆選有德行僧調護。至其州卜吉地為浮圖。吉州發蒙寺其一也(傳灯并本集)。

晁說之

說之。字以道。濟北人。自號景遷。官至待制。甞撰仁王般若經序。明智法師碑論。監明州鹽場日。常往南湖訪明智。聞三千境觀之說。欣然願學。通其旨。晚年日誦法華。自號天台教僧(統紀)。又從事禪學。故山谷有念公坐癯禪。守心如縛虎之句。說之甞答趙子和書。略曰。我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憫此眾生。乃同一願力。於無量無邊法門之外建立此法門。釋迦賓之也。彌陀主之也。釋迦生之也。彌陀家之也。釋迦於病藥之也。彌陀使之終身不死也。釋迦之土猶逆旅也。彌陀之土猶鄉間也。自西竺以望安樂國。與震旦之望安樂國一也。

胡安國

安國。字康侯。諡文定。紹聖中對策。詞幾萬言。哲宗親擢為第三。除太學錄。建炎中除徽猷閣待制。後以寶文閣學士致仕。晚號草庵。久依上封才禪師。得言外之旨。禪人舉斬猫兒話問公。公以偈答曰。手握乾坤殺活機。縱橫施設在臨時。滿堂兔馬非龍象。大用堂堂總不知。又寄上封有曰。祝融峰似杜城天。萬古江山在目前。須信死心元不死。夜來秋月又同圓(普灯)。

張商英

商英。字天覺。號無盡居士。童兒日記萬言。趙抃薦之。召赴闕。袖草茆憂國書以進徽宗。大觀四年六月以公入相。時久旱。是夕大雨。御書商霖二字賜之。初因入僧寺見藏經嚴整。怫然曰。吾孔聖之教不如胡人之書耶。夜坐長思憑紙閣筆。妻向氏曰。何不睡去。公曰。吾正此著無佛論。向氏曰。既言無佛。何論之有。當著有佛論可耳。公默而止。後詣同列。見佛龕前維摩經。信手開視。有云。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倐然會心。因借歸細讀。向氏曰。讀此經始可著無佛論。公由是深信佛道。初謁東林總禪師。遂蒙印可。公漕江西見兜率悅禪師。相與夜談及宗門事。公曰。比看傳燈尊宿機緣。惟疑德山托盋話。悅曰。若疑此話。其餘則是心思意解。何曾至大安樂境界。公憤然。就榻屢起。【標】夜將五皷。不覺踢翻溺器。忽大有省發。即叩悅門謂悅曰。已捉得賊了也。悅曰贓在何處。公擬議。悅曰都運且寢。翼旦。公乃述偈曰。皷寂鐘沉托鉢回。岩頭一拶語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公著護法論。首云。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以仁義忠信為道耶。則孔子固有仁義忠信矣。以長生久視為道耶。則曰夕死可矣。是果求聞何道哉。豈非大覺慈尊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也。不然則列子何以謂孔子曰。丘聞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列子學孔子者也。而遽述此說。信不誣矣。孔子聖人也。尚尊其道。而今之學孔子者。未讀百千卷之書。先以排佛為急務者。何也。

徐俯

俯。字師川。懷奇負氣。七歲能詩。為其舅黃山谷所知。甞扣問靈源清禪師禪道。師答以書。略曰。古之達人所以鑒世間如影響。了聖道如蘧廬者。無他。自徹心源而已(云云)。俯靖康初為尚書員外郎。與朝士同志者掛鉢於天寧之擇木堂。力參圓悟。悟亦喜其見地超邁。一日至書記寮指悟頂相曰。這老漢脚根猶未點地在。悟[((白-日+田)/廾)*頁]面曰。罋裡何曾走却鱉。俯曰且喜老漢脚根點地。悟曰莫謗他好(普灯)。俯跋護法論曰。無盡居士護法之心可謂至矣。於三教中皆有勸戒。然苦口者是良藥。逆耳者是忠言。其實指敺陽修之過者。余知無他。亦罰一誡百之謂也。覽者宜悉焉。

蔣之奇

之奇。字頴叔。仁宗朝舉賢良方正科。試六論。官至翰林學士同知樞密院事。甞作楞伽經序。略曰。之奇甞苦楞伽經難讀。又難得善本。太子太保致政張公施此經。而眉山蘇子瞻為書而刻之板。以為金山常住。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持以見寄。之奇為之言曰。佛之所說經總十二部。而其多至於五千卷。方其正法流通之時。人有聞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為量數。至於像法末法之後。去聖既遠。人始溺於文字。有入海筭沙之困。於一真體乃慢不省解。於是有祖師出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為教外別傳。於動容發語之頃。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擊而得之矣。之奇過南都謁張公。親聞公說自三司使翰林學士出守滁州。一日入瑯玡僧舍見一經函。發而視之。廼楞伽經也。恍然覺其前生之所書。筆畫宛然。自以為宿習之緣矣。人之以是一真不滅之性。而生死去來於天地之間。其為世數。雖折天下之草木以為籌筯不能筭之矣。然以淪於死生。神識疲耗不能復記。惟圓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張公以高文大冊再中制舉。登侍從。秉鈞軸。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風烈事業。播人耳目。則其前身當為大善知識無足疑者。其能記憶前世之事。豈不謂信然哉。

郭祥正

祥正。字功甫。官至殿中丞。所居有醉吟庵。功甫自當塗絕江謁舒州白雲端禪師。師問曰牛淳乎。功甫曰淳矣。師叱之。功甫拱手而立。師曰淳乎淳乎。南泉.大溈無異此也。乃贈偈曰。牛來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東觸西觸。一日到黃梅東山請演禪師說法。乃於法座前拈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爐中。為光明雲遍滿法界。供養我堂頭師兄禪師。伏願於此雲中方廣座上。擘開面門放出先師頂相與諸人描貌。何以如此。白雲岩畔舊相逢。昨日今朝事不同。夜靜水寒魚不飡。一爐香散白蓮風(資監并統紀)。

秦觀

觀。字少游。號太虗公。高郵人。元祐初東坡以賢良方正薦於朝。除太學博士。官至國子編修。東坡又甞薦於安石王公。安石曰。君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文。手之而不釋。【標】觀門世事佛。聞端獅子道風。一日端至高郵。觀請就廣慧寺升座。端以手自指云。天上無雙月。人間只一僧。一堂風冷淡。千古意分明。觀肯之(僧傳)。有五百羅漢圖記。寶林.龍井等記(文具淮海集)。

林逋

逋。字君復。梅聖俞為逋撰詩序。略曰。天聖中。聞寧海西湖之上有林君。嶄嶄有聲。若高峰瀑泉。望之可愛。即之逾清。挹之甘潔而不厭也。君咸平景德間會天子修封禪。未及詔聘。終老不及施用於時。及其歿矣。諡曰和靖先生。【標】甞作詩送慈雲懺主。謁金陵王安石曰。高牙熊軾隱鈴齋。棠樹陰濃長綠苔。丞相望尊賓謁少。清言應待道人來。天竺孱顏暫掩扉。講香浮穗上行衣。白猿聲裡生公石。莫遣移文怨晚歸。酬天竺慈雲大師詩曰。林表飛來色。猶慙久卜隣。沿回一水路。夢想五天人。謝絕空園草。沉冥滿几塵。暮雲如有得。寧謝寄聲頻(本集)。

尹洙

洙。字師魯。深於春秋。慶曆初遷起居舍人。貶均州監稅而卒。其孫尹和靖也。初師魯疾革。而范資政命朱炎夜往候之。師魯謂炎曰。吾死生如何。炎曰脈不可也。師魯曰。吾亦自知。因說素學佛於法昭禪師。吾今資此也。及其夕三鼓。屏人隱几而終。其神不亂(輔教編)。

包拯

拯。字希仁。慶曆中為御史中丞。後拜樞密。諡孝肅。天性嚴厲。未甞有笑容。人謂包公笑比黃河清。公為京兆尹。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公嘆異。即召其子語之。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二人相讓久之。公乃以金付在城寺院。修冥福以薦幽爽(本傳)。

江公望

公望。字民表。釣臺人。徽宗朝除左司諫。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標】有子早亡。託夢舅氏曰。為稟吾父。乞就天寧寺看寶積經。庶歸生善處。吾父修行功業已成。冥府有金字碑云。嚴州江公望身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無愛染。動靜不忘。於佛法言談罔失於宗風。名預脫於幽關。身必歸於淨土。宣和末知廣德軍。一旦無病面西而化。公望甞曰。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無所。六根杳寂。諸識消落。法法全真。門門絕待。瞥爾遂成真如實觀。初機後學唯除賓客寒溫時。大小便利時。可暫停念。如或未免葷茹。睡臥未至昏瞑。乃至營辦家事。種種作務。自不用舍。亦自不相妨礙。心口念念聲聲稱誦聖號。更有甚邪思惡慮敢萌於心。自然純一無雜。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過旬月便成三昧。所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觀方便。

楊時

時。字中立。號龜山先生。明道門人。學有本源。為一世儒宗。徽宗朝為國子祭酒。甞曰。微生高乞醯以與人。孔子不以為直。維摩經云。直心是大道場。儒佛至此實無二理。又曰。圓覺經云。作止任滅是四病。作即助長。止即不芸。任滅即無事(鳴道集)。【標】時與東林總禪師友善。謂師曰。禪學雖高。却於儒學未有所得。師曰。儒學緊要處也記得些子。且道君子無入而不自得。得個甚麼。時默然。師又與時言十識。第八庵摩羅識。此言白淨無垢。第九阿賴耶識。此言善惡種子。白淨無垢即孟子之言性善。性善則可謂探其本也。言善惡混。乃於善惡未萌處(資監)。時又問曰。孟子道性善是否。師曰是。時又問性何以善言。師曰。本然之性不與惡對。後朱子謂總老此語却是(西山讀書記)。

游酢

酢。字定夫。與楊時同學於伊川之門。徽宗朝除監察御史。甞謁開福寧禪師乞指心要。師曰。道不在說與示也。說示者方便耳。須用就己知歸。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也。酢默然。後致書於師曰。儒者執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各盡其分。罔有不合道者。釋氏謂世間虗幻。要人反常反道。旨殊用異。而聲可入心可通哉。師答曰。人溺情塵愛網。晝思夜度無一息之停。須力與之決。願收其心之放。死生乃可出。若只括其同異。盡分於父子數者之間。我習內熏。愛緣外染。於道何能造合。能反厥常則心自通。道自合。不然。難以口舌爭也(資監)。

韓駒

駒。字子蒼。政和初除正字終徽猷閣待制。江西詩派之一也。甞問道於草堂清禪師。致書云。近閱傳燈。言通意料。頗合於心。但世緣萬緒。情習千端。未易消釋。須有切要明心處。毋悋指教。清答云。欲究此事。善惡二途皆勿萌於心。能障人智眼。文字亦不必多看。塞自悟之門。子蒼得此指導。乃述意云。鐘鼎山林無二致。閒中意趣靜中身。都將聞見歸虗照。養性存心不問人。

呂正己

正己。顯謨閣學士。參長蘆且庵仁禪師。甞問師曰。衣裏藏珠是甚麼人。師起抖擻曰一物也無。正己唯唯。師贈偈曰。君今親切到長蘆。抖擻衣衫一物無。此去逢人如有問。但言風急浪花麤。正己投機偈云。針芥相投夙有緣。千年孤立雪庭寒。禪人若問前程事。萬里長安到不難。師可之(資監)。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三

天台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四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南宋

都杭。起高宗丁未。盡幼主丙子。七主。一百五十年。

高宗

帝諱構。徽宗第九子。母韋氏。徽宗夢武肅錢王入室已而生帝。初封康王。即位於宋州。丁未改建炎元年。【標】帝幸維揚。二年正月詔金山住持克勤入對行在。所遣八人。翊師升殿賜坐。朕素知師道高玅可得聞乎。師曰。陛下以仁孝治天下。率土生靈咸被光澤。雖草木昆虫各得其所。此佛祖所傳之心也。此心之外無別有心。若別有心非佛祖之心矣。帝大悅。賜圓悟之號。師奉旨就揚州雍熈禪寺說法。上問師居金山如何。曰金山在大江之中。臣老且病。願歸山林以盡天年。乃勑住江西雲居。三年金人將至楊州。上渡江至鎮江幸杭州。升杭為臨安府。十二月至明州。四年至台之章安鎮。正月三日入金鰲山寺。有僧禱於佛前。皆憂時保國之語。上問何典。僧曰護國金光明懺也。二月駐溫之江心寺。聞僧祈祝甚虔。上悅。賜額曰龍翔。辛亥改元紹興。二年駐蹕臨安。以法道法師隨駕南巡。詔道入見。上從容謂曰。上皇為妖人所惑。毀師形服。朕為師去此黥涅。道曰。上皇御墨不忍毀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強。勑道住東林太平禪寺。五年上幸上天竺。以萬歲香山奉供觀音大士。召住持應如對語稱旨。賜金帛以勉修造。七年詔宗杲住徑山能仁禪寺。八年詔賜天下僧尼勑綾度牒。九年大赦天下。詔諸路軍州建報恩光孝禪寺。為徽宗追薦之所。廿六年宗杲自梅陽回各。詔住明州育王廣利禪寺。廿八年詔杲再住徑山。三十年詔諡天竺慈雲尊者曰懺主禪慧法師。塔曰瑞光。紹興末年上因感夢迎請護國摩利支天像。奉安中天竺寺。以為雨暘祈禱。仍改寺額曰天寧萬壽永祚禪寺。初政和六年元照律師示寂。塔全身於西湖之靈芝。至是光發塔所。上親臨視。加諡圓鑒戒光大智律師。【標】上甞於禁中書金剛.圓覺.普門品.心經.七佛偈。暇日常自披覽(稽古略.統紀.中竺碑)。

孝宗

帝諱眘。初名伯琮。秀王子偁之子。太祖七世孫。生伯琮於秀州。有嘉禾之瑞。高宗喪太子。選得伯琮鞠於宮中。封普安郡王。立為皇子。賜名瑋。紹興末賜名眘。立為皇太子。年三十六受內禪。改元隆興(史略)。上在王邸。遣內都監黃彥節至徑山命杲禪師就山中舉揚般若。師說偈云。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擔大事不尋常。一毛頭上通消息。徧界明明不覆藏。上嘉嘆之。及封建王。又遣內知賓至徑山供五百羅漢。賜玅喜庵三字及真讚。又讚布袋和尚。和高宗韻曰。袋貯乾坤。杖挑日月。藞藞苴苴。聖中之絕。憨憨癡癡。僧中之傑。令行兮一棒一條痕。逗機兮殺人須見血。別別。分明一點爐中雪。隆興元年七月上御選德殿。制觀音菩薩贊曰。猗歟大士。本自圓通。示有言說。為世之宗。明照無二。等觀以慈。隨感即應。玅不可思。九月詔杲禪師問佛法大意。師臥疾不起。特賜大慧之號。乾道三年二月上幸上天竺。展敬觀音菩薩。問住持若訥。何故歲修金光明懺。訥曰。大梵尊天是娑婆世界主。釋提桓因御三十三天以臨下土。四鎮天王共誓護國護民。故佛為諸天說金光明三昧。此帝王盛世之典也。故宜歲歲修之。上悅。擢訥右街僧錄。四年四月八日宣訥領五十僧入內觀堂行護國金光明三昧。齋罷命訥說法。上悅。進左街僧錄。賜號慧光(稽古略)。六年十月詔杭州臯亭山崇先院住持瞎堂慧遠住靈隱禪寺。一日上遊下竺。見佛國山厨中漉水囊行道觀音像。召遠問曰。山既飛來。何不飛去。遠曰動不如靜。又問水中眾生以囊漉之。火裡眾生將甚麼漉。遠曰他家自有通霄路。又問觀音手拈數珠念個甚麼。遠曰求人不如求己。上大悅。賜號佛海(資監)。七年二月宣遠入對選德殿。賜坐。上曰如何免得生死。遠曰不悟大乘終不能免。上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上曰悟後如何。遠曰始知脫體現前。了無毫髮可見之相。上首肯之(稽古略)。淳熈二年三月上幸上竺。賜白雲堂印及靈隱直指堂印各一顆。主管教門事(上竺碑)。三年春詔台州報恩光孝寺住持德光入見。光以二月渡江。上問古有浮笠而渡者可謂神通。光曰。宗門下不貴神通。只貴眼明。上悅。勑住靈隱。繼遠之席。十一月召光入內觀堂。上問朕心與佛心是同是別。光曰直下無第二人。上曰恁麼則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光曰。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問釋迦老子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光曰將謂陛下忘却。皇情大悅。賜號佛照(資監)。七年秋召雪竇寺住持寶印入對選德殿。上曰三教聖人本同這個道理。印曰。譬如虗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上曰今時士大夫學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唯釋氏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於死生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唯後世學者不見夫子之心。當時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力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如有所立卓爾。上曰莊老何如人。印曰。即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人也。盖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襍毒。化火焚身。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也。上大悅。詔印住徑山。十年春上註圓覺經。命印刊行。印請老於退居庵。上賜其庵曰別峰(奏對錄)。【標】十六年上遜位。退居南華宮。制原道論。略曰。朕觀韓愈原道言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絀。但文煩而理迂耳。揆聖人之用心則未昭然。何則。釋氏專窮性命。棄外形骸。不著名相。又何與禮樂仁義哉。然猶立五戒。曰不殺仁也。不淫禮也。不盜義也。不酒智也。不妄信也。如此與仲尼何遠乎。老子之書其所寶者三。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門曰溫良恭儉讓。而與孔聖果相悖乎。盖三教末流昧者執之自為異耳。朕謂以佛修心。以老養生。以儒治世。斯可也(聖政錄)。

光宗

帝諱惇。孝宗第五子。年四十四自東宮受禪。尊孝宗為太上皇。紹熈初上居重華宮。詔許若訥法師肩輿出入。註金剛經進呈。上製讚文。四年正月詔佛照德光禪師住徑山。

寧宗

帝諱擴。光宗之子。初封嘉王。慶元元年詔許佛照還育王歸老東庵。三年詔崇岳禪師住靈隱。

理宗

帝初諱與莒。榮王希瓐之子。太祖十世孫。寧宗之姪。後改名的。年二十即位。改寶慶元年。四年天旱。詔保寧寺慧開禪師入文德殿升座祈雨。獲應。賜號佛眼。嘉熈元年太后王氏卒。詔徑山師範禪師入對修政殿。賜金襴僧衣。宣詣慈明殿升座說法。上垂簾而聽。賜號佛鑑。恭聖仁烈皇帝升遐。仍詔師範升座。既而乞歸山林。復賜圓照之號。淳祐元年上夢觀音坐於竹石間。及覺廼圖形刻石。御讚曰。神通至玅兮隱顯莫測。功德無邊兮應感奚速。時和歲豐兮祐我生民。兵寢刑措兮康此王國。仍書廣大靈感四大字加於觀音聖號之上。又書心經一卷。賜上竺刻石。又讚千佛偈云。一佛不二。千佛奚別。如處處水。現在在月。無去無來。不生不滅。梅花開後。前村深雪。又書應夢名山四大字賜四明雪窬禪寺(資監并寺碑)。

張浚

浚。字德遠。號紫巖。紹興中拜相。封和國公。孝宗朝封魏國公。諡忠獻。南軒之父也。【標】圓悟勤公歸蜀住昭覺寺。公問道於師。師曰。岩頭云。却物為上。逐物為下。若能於物上轉得疾。一切立在下風。師復示以偈曰。收光攝彩信天真。事事圓成物物新。內若有心還有物。何能移步出通津。公伏膺。投偈曰。教外單傳佛祖機。本來無悟亦無迷。浮雲散盡青天在。日出東方夜落西。師然之曰。公輔相之日毋忘護教。大慧禪師在泉州。雲門庵公在蜀。圓悟親以師囑。謂真得法髓。公回朝遂以臨安府徑山延之。恐師痛事韜晦必欲致之。乃移書泉守劉公彥修趣其行。師番然而起。公居長沙。其母秦國夫人問道於大慧。夫人疾亟曰。玅喜老師此生無復見也。我有私恩未報。公三走介。往宜春趣師之行。由是兼程而至。夫人捐舘矣。公謂師曰。先妣願供養和尚一年為德之報。今無復得浚。謹遵遺訓。師幸少留。以九夏之期盡其敬奉。一慰先妣之願。二伸人子之心。遂舘於光孝寺之東堂。以盡誠敬(資監并大慧年譜)。【標】紹興末。公判建康軍府。甞撰寶誌公行狀。略曰。師諱寶誌。金陵人。宋元嘉中示迹於東陽市古木鷹巢中。朱氏婦汲水聞嬰兒啼。遂致育之。因以朱為姓。後施宅為寺。即今寶林寺是也。師鏡容鷹爪。不類凡童。七齡入京師鐘山道林寺。師事僧儉。修習禪業。至宋太始初忽離是寺。居止無定。持一錫杖。掛刀尺拂子鏡帛之類。徒跣於闤闠間。髮長數寸。飲啖不擇。或數日不食而無飢容。或一日數食而無飽態。齊建元間異跡頗著。士庶恭事者不可勝數。梁武踐祚。益加優禮。師嘗求魚膾於帝。帝雖從請。意頗惡之。師索水吐盆中。魚活如故。有木浮江中泝流而上。帝與師及士庶觀之。師舉錫一招。木隨至岸。廼紫檀也。帝勑供奉俞僧紹刻師之像。既克肖矣。但少鬚髮。師拔髮插像兩髩。髮即隨長。帝勅張僧繇寫師真容。竟不能就。師遂以爪劃開面門。現十二面觀音相曰。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玅。徐陵三歲。其父携往見師。師撫其頂曰。此天上石麒麟也。中大同丙寅冬師移華林園金像於所住房。帝曰師將去我耶。未及旬日。是年十二月示疾。帝命奏樂晝夜不絕。至初六日而終於興皇寺。葬全身於鐘山。皇女永安公主為造塔五層。塔前建開善精舍。梁錫玅覺大師應世之塔。太平興國七年賜額太平興國禪寺。真宗朝詔天下避師諱。祇稱寶公。乃改賜道林真覺之號。高宗加慈應慧感大師。賜其塔為感順云。

胡寅

寅。字明仲。號致堂。建炎中拜起居郎。諸子嘗侍坐。數盃之後歌孔明出師表。誦陳了翁奏章曰。可謂豪傑之士也。王隨刪傳燈錄改名玉英集。寅作序。

張九成

九成。字子韶。號無垢居士。學于楊時之門。紹興中對策。上曰忠鯁可嘉。擢置第一。謫南安。又自號曰橫浦居士。官至秘閣修撰。嘗謁善權清禪師問曰。此事人人有分個個圓成是否。清云是。公曰為甚麼却無箇入處。清於袖中出數珠云此是誰底。公俛仰無對。清復袖珠云。是汝底則拈取去。纔涉思惟即不是也。【標】公悚然有省。遂看栢樹子話。忽聞蛙聲釋然證入。說偈云。春天月下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脚痛有玄沙。公與汪應辰登徑山。問道於大慧。公與師談格物之旨。師曰。公只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頓領深旨。投偈曰。子韶格物。曇晦物格。欲識一貫。兩個五百(傳灯)。子韶嘗曰。九成每聞徑山老人所舉因緣。豁然四達。如千門萬戶不消一踏而開。九成了末後大事。實在徑山老人處。此一瓣香不敢孤負他也(年譜)。

呂本中

本中。字居仁。紹興初賜進士第。除中書舍人。平生因詩以窮。耽禪而病。清癯如不勝衣。作江西傳衣詩派圖。推黃山谷為詩祖。列陳無已等凡二十五人為法嗣。本中嘗致書問大慧禪要。慧答書。略曰。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若一向問人。佛語又如何。祖語又如何。諸方老宿語又如何。永劫無有悟時也。本中自是有省。

尤袤

袤。字延之。自號遂初。紹興中擬延之為秘書丞。張南軒得報曰此真秘丞矣。終禮部尚書。諡文簡。聞釋氏有出世之法。心向慕之。見廬山歸宗禪師欲謀隱計。朱文公寄詩有逃禪公勿遽。且畢區中緣之句。【標】出守台州。孝宗臨軒親遣曰。南台有何勝槩。延之曰。太平洪福。國清萬年。上曰。聞石橋應真是五百強漢。時忽出現。卿以何法處之。延之竪起拳曰。臣有金剛王寶劒在。上喜。乃書遂初老人四字賜之。延之到台。一以慈愛蒞民(資監)。

張栻

【標】栻。字敬夫。號南軒。官至秘閣修撰。見萬庵顏禪師曰。道之所在。可以心寓。不可以力求。師謂如何。師曰會醫少病。公曰。見即便見。擬思即差。又作麼生。師曰知有還同不知有。公曰政當知有時如何。師曰聞聲見色只如常。公豁然有省。乃留偈曰。聞聲見色只如常。熟察精粗理自彰。脫似虗空藏碧落。曾無少剩一毫芒(資監)。

李浩

浩。字德遠。紹興末為光祿丞。常閱楞嚴經。謁應庵華禪師叩問禪道。不旬日而躋堂奧。以偈寄同僚康教授曰。門有孫賓鋪。家存甘贄妻。夜眠還早起。誰悟復誰迷(資監)。

王十朋

十朋。字龜齡。永嘉人。紹興中廷試第一。號梅溪先生。有梅溪集行於世。官至侍御史。公嘗謁處州南明雪堂行禪師問曰。先佛說法。觀根發言。依言立義。可以誦而習之。禪門乃撥去文字。謂至道不可以理求。真理不可以識解。要人見性成佛。既撥去文字。復刊藏經流通。何耶。師曰。經是佛語。以心為宗。心若不明。唯認佛語。欲以理求識解者。譬如說食終不能飽。要在立志堅確。行之精進。若不如此。要做聖賢事業。至聖賢地位。何可得哉(資監)。【標】嘗夢遊天台石橋。神僧數百出迎。指公與眾曰。彼前身嚴首座也。曾寫此碑。後親到石橋。與夢中所見之境無異。遂留詩云。石橋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夢時。僧喚我為嚴首座。前身曾寫石橋碑。梅溪集中有王荊公與佛慧泉禪師曰。世尊拈花出自何典。泉曰藏經所不載。公曰。頃在翰苑。偶見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三卷。有梵王在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迦葉破顏微咲。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玅心。分付摩訶迦葉。

會開

開。字天游。官至侍郎。紹興辛未佛海遠禪師住三衢光孝。開曰如何是善知識。遠曰。燈籠露柱。猫兒狗子。遂有省。呈偈曰。咄這瞎驢。叢林妖孽。震地一聲。天機漏洩。有人更問道如何。拈起拂子驀口截。遠曰也得一橛。又致書大慧曰。今幸私家塵緣都畢。閒居無事。正在痛自鞭策以償初志。第恨未得親炙教誨耳。一生敗闕已一一呈似。必能洞照此心。望委曲提警。日用當如何做工夫。庶幾不涉他途徑。與本地相契也。如此說話敗闕亦不少。但方投誠。自難隱逃。良可愍也。至叩。大慧答書曰。時時於靜勝中。切不得忘了。須彌山放下著。兩則語。但從脚下著實做將去。已過者不須怖畏。亦不必思量。思量怖畏即障道矣。但於諸佛前發大誓願。願此心堅固永不退失。仗諸佛加被。遇善知識。一言之下頓忘生死。悟證無上正等菩提。續佛慧命。以報諸佛莫大之恩。若如此則久久無有不悟之理(大慧書問)。

李光

光。字泰發。上虞人。紹興中參大政。諡莊簡。守宣城日。適彰教寺虗席。具疏請隆禪師為住持(即虎丘隆)。嘗致書大慧問禪要。慧答書曰。大參相公平昔所學已見於行事。臨禍福之際如精金入火愈見明耀。又決定知華嚴重重法界斷非虗語。則定不作他物想矣。其餘七顛八倒或逆或順或正或邪。亦非他物。願公常作是觀。妙喜亦在其中。異日相從於寂寞之濱。結當當來世香火因緣。成就重重法界以實其事。豈小補哉(書問)。

李邴

邴。字漢老。官至參政。【標】醉心祖道。及見大慧舉趙州庭栢話有省。後以書咨決曰。邴近叩籌室。伏蒙激發。蒙滯忽有省入。顧惟根識暗鈍。平生學解盡落情見。一取一捨如衣壞絮行草棘中。適自纏繞。今一笑頓釋所疑。欣幸可量。非大匠委曲垂慈。何以致此。自到城中著衣喫飯。抱子弄孫。色色仍舊。既無拘執之情。亦不作奇特之想。其餘宿習舊障亦稍輕微。臨行叮寧之語不敢忘也。重念始得入門。大法未明。應機接物觸事未能無礙。更望有以提誨。使卒有所至。庶無玷於法席矣(書問)。大慧住徑山。作千僧閣成。邴為記。略曰。師於臨濟為十二代孫。其道大故其攝者眾。其門峻故其登者難。其旨的故其悟者親。其論高故其聽者驚。且疑四方學者肩摩袂屬。師遇之未嘗假詞氣接殷懃。拒之而不去。踈之而益親。至於水洒挺逐而戶外之屨常滿。院去城百里。自唐國一禪師始斬蓬藋。驅龍蛇而居之。寺無常產。山之神龍實助其緣化。師至之始。眾纔三百。二年法席大興。眾將二千。院有僧堂二。不足以容。又於寺之東建層閣十楹。以盧舍那南向嶢然居中。列千僧案位於左右。設連床。齋粥於其下。予嘗問道於師。聞之而嘆曰。非成是閣之難。致其眾之難。非致其眾之難。道行而不能使其眾不至之難。一閣之成。在師何足道。而循襲齷齪之者。以為奇特。不亦陋甚矣哉(大慧年譜)。

馮楫

楫。字濟川。蜀遂寧人。號不動居士。自壯叩諸名宿。最後居龍門。從佛眼遠禪師。一日同遠經行法堂偶。童子趨庭吟曰。萬象之中獨露身。遠拊楫背曰好聻。楫於是契入。紹興丁巳除給事。中會大慧就明慶開堂。慧下座。楫挽之曰。和尚每言於士大夫曰。此生不作這虫豸。今日因甚却納敗闕。慧曰。盡大地是個杲上座。你向甚處見他。楫擬對。慧掌之。楫曰是我招得。因坐夏徑山。榜其室曰不動軒。後知瀘州。所至於道無倦。嘗自詠曰。公事之餘喜坐禪。少曾將脅到床眠。雖然現出宰官相。長老之名四海傳。紹興二十三年秋乞休。致報親知期以十月三日報終。至日令後廳置高座。見客如平日。辰巳間降階望闕肅拜。書偈曰。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盡。龜哥眼赤。書畢拈拄杖按膝而化。楫於建炎後。凡名山鉅剎藏經殘失。遂以己俸印施補之。足五千餘卷者凡四十八藏。用祝君壽。以康兆民。門人蒲大聘甞誌其事。有語錄頌古行于世(傳灯)。

米友仁

友仁。字元暉。芾之子。自號懶拙翁。文詞書畵深得家法。紹興間為工部侍郎。權兵部尚書。甞游虎丘。手書曰。釋云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吾觀苦海一切眾生。往往多造無重大業過日。尠能知有善惡之報。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而不知怖者。只因衣食不足。愛緣迷迫。見利忘義。遂致於此。豈更顧墮地獄中輪迴受苦也哉。我勸諸有情。莫作諸業。奉行眾善。前人詩云。只恐為僧心不了。為僧心了總輸僧。可謂名言。出家兒舍去愛緣。總未能超悟上乘。視塵世中造業深者。盖已雲泥也。

周必大

必大。字子充。吉安廬陵人。紹興中中博學弘詞科。淳熈中拜右相。封益公。【標】甞撰佛照光公塔銘曰。法不孤起。道不虗行。續佛慧命。必有其人。其人謂誰。佛照禪師是也。師諱德光。姓彭氏。臨江軍新喻縣人(云云)。予聞時節因緣。針芥啐啄。從上諸聖不能強為。喻筏刻舟徒增我慢。又況對御法語世已流布。得道源流接物機要。叢林門弟各存語錄。姑敘住世大略如此。銘曰。我聞萬生。各具佛性。人有未見。見或未盡。偉哉光公。宿習戒定。頓入悟門。遂傳心印。福慧兩足。行解兼進。巍巍孝宗。見聖由聖。與師晤言。謂發深省。晚歸東庵。不倦接引。八十三年。報緣已竟。勿云鏡明。昔現今隱。一物本無。何用照映。勿云谷虗。有叩隨應。十方皆空。何論銷殞。摘葉拈花。繫風捕影。持問塔中。解顏微哂。

錢端禮

端禮。字處和。號松窓。仕至參政。甞參護國元禪師。有悟入。淳熈間示微疾。請平田行機禪師入臥內趺坐談笑。忽謂機曰。浮世虗幻本無去來。四大五蘊必歸終盡。雖佛祖具大威德。亦不得免這一著子。盖為地水火風暫時湊泊。昧者認為自己。從上諸聖去住自在。今吾如是。豈不快哉。遂斂目而逝(傳灯)。

史浩

浩。字直翁。四明人。孝宗朝拜相。封衛國公。又封越王。淳熈乙巳掛冠歸四明。自號真隱居士。每從南湖智連法師問法要。乃於東湖創月波樓。倣補陀巖結洞室以安大士。浩過金山。覽梁武儀範之盛。謂報恩度世之道在是。乃於月波山創殿。設十界像。與名僧講究制儀。文四卷行於世。公之子彌遠。相寧宗。封衛王。衛王之子宇之。觀文殿大學士彌忠之子嵩之。相理宗。衛王建明州七山寺觀。沿途接待。浩甞撰南湖法智大師像讚曰。靈山一席。儼在天台。後十三葉。復生奇材。唱道四明。講肆宏開。溥海聲聞。谹谹雲雷。章聖在御。中使鼎來。得法大旨。皇皇恢恢。錫號法智。宸章昭回。祇今後學。咸仰崔嵬。蘭馨菊芳。本一根荄。嗚呼是為法宇之柱石。教鼎之鹽梅。宜茲幻影經千古而無塵埃(宋史并統紀)。

錢象祖

象祖。相寧宗。守金陵日甞問道於保寧無用全禪師。又問道於護國此菴元禪師。師曰。欲究此事。須得心法兩忘乃可。法執未忘。契理亦非悟也。公曰。纔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師曰本自無瘡勿傷之也。公渙然有得(資監)。公甞於鄉州建接待十所。皆以淨土極樂名之。創上菴高僧寮為談道之處。自左相辭歸。益修淨業。偶得微疾。僧有問起居者。則曰。不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生人。唯當往生淨土耳。言訖趺坐而化。時天皷震響。異香芬郁。未終之前郡人咸聞空中云。錢丞相當生西方淨土。為慈濟菩薩(淨土傳)。

王日休

日休。字虗中。龍舒人。為國學先生。作六經訓傳數十萬言。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之歸乎。自是一志念佛。日課千拜。一日厲聲念佛。忽云佛來接我也。屹然立化。有淨土文行於世。甞曰。參禪大悟超脫生死輪迴固為上矣。然至此者恐少。若修西方則直截輪迴萬不漏一。故今勸參禪之人每日留頃刻之暇修於西方。若果大悟得超輪迴。去佛地尚遠。更往見阿彌陀佛。展禮致敬有何不可(淨土文)。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四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五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朱熹

熹。字元晦。號晦庵。新安人。紹熈中除煥章閣待制。理宗朝贈太師。封徽國公。諡文公。公少年不樂讀時文。因聽一尊宿說禪直指本心。遂悟昭昭靈靈一著。十八歲請舉。時從劉屏山。屏山意其留心舉業。暨搜其篋。只大慧禪師語錄一帙耳。有久雨。齋居誦經。詩曰。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息塵累牽。超然與道俱(云云)。【標】公甞致書於開善道謙禪師云。向蒙妙喜開示。應是從前記持文字。心識計校。不得置絲毫許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願受一語。警所不逮。師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後忽知非勇猛直前。便自一刀兩斷。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頭。不要商量。不要穿鑿。不要去知見。不要強承當。公有省。師卒。公祭以文。略曰。我昔從學讀易.語.孟。究觀古人之所以聖。既不自揆。欲造其風。道絕徑塞。卒莫能通。下從長者問所當務。皆告之言要須契悟。開悟之說不出於禪。我於是時則願學焉。師出仙洲。我寓潭上。一嶺間之。但有瞻仰。丙寅之秋。師來拱辰。乃獲從容。笑語日親。一日焚香請問此事。師則有言。決定不是。始知平生浪自苦辛。去道日遠。無所問津。未及一年。師以謗去。我以行役不得安住。往還之間見師者三。見必欵留朝夕咨參。師亦喜我為說禪病。我亦感師恨不速證。別其三月。中秋一書已非手筆。知疾可虞。前日僧來為欲往見。我喜作書曰。此良。便書已遣矣。僕夫遄言。同舟之人告以訃傳。我驚使呼問以何故。於乎痛哉。何奪之遽。恭惟我師。具正徧知。惟我未悟。一莫能窺。揮金辦供。泣於靈位。稽首如空。超諸一切(資監)。或問朱子曰。今士大夫晚年都被禪家引去者何故。答曰是他高似你。你平生讀許多書。記誦文章。所藉以取功名利祿之計者。到這裡都靠不得。所以被他降下。他底且省力。人誰不悅而趨之乎。王介甫平生學許多道理。臨了捨宅為寺。又云。只緣他打併得心下清潔。所以本朝李文靖公.王文正公.楊文公.劉元城.呂由公。都是甚麼人。也都去學他。又云。佛書說六根六識。四大十二因緣生之類。皆極精玅。故前輩謂此孔孟所不及。又曰。四大即是魂魄。十二緣生出華嚴合論。佛說本言盡去世間萬事。後却說出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事門頭不捨一法。熹又曰。金剛經大意只在須菩提問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兩句上。故說不應住法生心。不應住色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答云何住。又說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此是答云何降伏其心。所謂降伏其心者。非謂欲遏伏此心。謂盡降伏世間一切眾生之心。入無餘涅槃只是一無字。自此以後只是這意。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謂離相即名為佛。又曰。釋氏之學與吾儒有甚相似處。如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又曰。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又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看他是甚麼見識。今區區小儒怎生出得他手。宜為他揮下也(朱子語錄并易解)。

陸游

游。字務觀。號放翁。佃之孫。越之山陰人。仕至祕監。甞問松源岳禪師云。心傳之學可得聞乎。師云。既是心傳。豈從聞得。公領解。獻偈曰。幾度驅車入帝城。逢僧一例眼雙青。今朝始覺禪家別。說有談空要眼聽。公居鏡湖時與塗毒策禪師往來寖厚。策住雙徑。受生祭七日。加趺而逝。公哭以詩曰。岌岌龍門萬仞傾。翩翩隻影又西行。塵侵白拂繩床冷。露滴青松卵塔成。遙想再來非四大。尚應相見話三生。放翁大欠修行在。未免人間愴別情(資監)。

葉適

適。號水心先生。有水心集行於世。適與石岩璉禪師帖云。嘗謂佛入中國始為異教。而與聖人之道相亂。近究其書合其說。誠有合乎性命之言。但所說條項甚多。而相反處不少。既曰不可以有心求。又曰不可以無心得。孰可孰否。孰違孰從。無悋警發。師答曰。蒙諭佛書條項甚多。相反處不少。敢攄管見。佛以戒定慧為宗。境攝六根。不動心鏡。諸緣不惑。日月明照雨露霑濡。水流花開鳶飛魚躍。皆吾性具。要在千差一照。理事混融。日久月深。真空玅智自印本心矣。若能收視返聽。心外元無別佛。不必問條項多言相反也。適由是知歸。與朱文公書曰。適在荊州。無事讀佛書。乃知世外環奇之說。本不與道相亂。良由讀者不深考也(資監)。【標】嘗撰法明寺教藏序曰。西湖法明寺。昔講師繼忠居之。有行業。願力強。果故雖焚蕩草莽。百年間冠盖常走一郡。至子真建兩序。師昶崇殿堂。院始落成。昶尤精苦。衣屨穿損食不累合。然諸生雲赴應答泉涌。人謂東掖上天竺之盛不能過也。天台既立止觀二義。承而為說者益以蔓衍。而忠與昶亦各有論述。故其徒玅真普濟欲集諸家之學為教藏。置院中。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蹟而嗣忠之業。於無窮志甚遠矣。夫浮圖以身為旅泊。而嚴其宮室不已。以言為贅疣而傳於文字愈久。固予所不解。甞以問昶。昶亦不能言也(本集)。

真德秀

德秀。字希元。本姓慎。避孝宗諱改姓真。端平間參大政。諡文忠。號西山先生。帥湖南潭人為立生祠。一夕有題于壁云。舉世知公不愛名。湘人苦欲置丹青。西方又出一活佛。南極今添兩壽星。幾百年万鐘間氣。八千春願祝脩齡。不須更作生祠記。四海蒼生口是銘。甞題楊文公所書遺教經曰。盖瞿曇氏最後教諸弟子語。今學佛者罕常誦而習之也。盖自禪教既分。學者往往以為不階言語文字而佛可得。於是脫略經教而求所謂禪者。高則高矣。至其身心顛倒。有不堪檢點者。則反不若誦經持律之徒。循循規矩中。猶不致大謬也。今觀此經。以端心正念為首。而深言持戒為禪定智慧之本。至謂制心之道如牧牛。如御馬。不使縱逸。去瞋止妄。息欲寡求。然後由遠離以至精進。由禪定以造智慧。具有造次梯級。非如今之談者以為一超可到如來地位也。宜學佛者患其迂而不若禪之捷歟。以吾儒觀之。聖門教人以下學為本。然後可以上達。亦此理也。學佛者不由持戒而欲至定慧。亦猶吾儒捨離經辨志而急於大成。去灑掃應對而語性與天道之玅。其可得哉。余謂佛氏之有此經。猶儒之有論語。而金剛.楞嚴.圓覺等經則易.中庸之比。未有不先論語而可遽及易.中庸者也。儒釋之教其趣固不同。而為學之序則有不可易者焉。跋蓮經普門品曰。予自少讀普門品。雖未能深解其義。然甞以意測之曰。此佛氏之寓言也。昔唐李文公問藥山儼禪師曰如何是惡風吹船飄落鬼國。師曰李翱小子問此何為。文公愓然怒形於色。師咲曰。發此嗔恚心。便是黑風吹船飄入鬼國也。吁藥山可謂善啟發人矣。以是推之。則知利欲熾燃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是苦海。一念清淨烈焰成池。一念警覺舡到彼岸。灾患纏縛隨處而安。我無怖畏如械自脫。惡人侵凌待他橫逆。我無忿疾如獸自奔。讀是經者作如是觀。則知補陀大士真實為人。非浪語也。讀楞嚴經曰。余讀楞嚴。知六根源出於一外緣。六塵流而為六隨物。淪逝不能自返。如來憐愍眾生。為說方便。使知出門即是歸路。故於此經指涅槃門初無隱蔽。若眾生能洗心行法。使塵不相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晝夜中流入。與如來法流水接。則自其內身便可成佛。如來猶恐眾生於六根中未知所從。乃使二十五弟子各說所證。而觀世音以聞思修為圓通第一。其言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若能如是。圓拔一根則諸根皆脫。於一彈指頃徧歷三空。即與諸佛無異矣。又讀金剛經至四果乃廢經而嘆曰。須陀洹所證則觀世音所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者耶。入流非有法也。唯不入六塵。安然常住。斯入流矣。至於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盖往則入塵。來則返本。斯陀含雖能來矣。而未能無往。阿那含非徒不往。而亦無來。至阿羅漢則往來意盡。無法可得。然則所謂四果者。其實一法也。但歷三空有淺深之異耳。予觀二經之言本若符契。而世或不喻。故明言(文献通考)。三交嵩禪師住淨慈。公入其室問曰。世人請僧誦經有據乎。師曰。佛書可以煆心煉性。定慧因之而生。金剛.楞嚴.圓覺.法華。先德誦之證道。聞見者俱獲饒益。公於是徧閱諸經(資監)。

劉克莊

克莊。字潛夫。號後村。詩文閎肆瑰奇超邁。淳祐中除秘書少監兼崇政殿說書。遷秘閣修撰。有文集五十卷行於世。有十釋詠。其瞿曇詠曰。世傳漢明帝始夢見金身。曷不觀列子西方有聖人。維摩詠曰。面色削瓜黃。眉毫覆雪長。安知四天下。只在一禪床。善財詠曰。放勛訪吾叔。魯叟問弘聃。所以此童子。諸方亦遍參。達磨詠曰。直以心為佛。西方說最高。始知周孔外。別自有英豪。六祖詠曰。明鏡偷神秀。菩提犯臥輪。更將舊衣鉢。占斷不傳人。圖澄詠曰。值亂行何適。隨緣住亦安。能將石虎輩。只作海鷗看。支遁詠曰。若以色見我。幾於貌失人。林公少鬚髮。澄觀欠冠巾。誌公詠曰。寺甲於江左。身迎入禁中。如何淨居殿。餓殺老蕭公。馬祖詠曰。若非大氣魄。只是小機鋒。老子一聲喝。學人三日聾。德山詠曰。此老手中棒。輕輕已有瘢。佛來與三十。某甲莫須飡(本集)。

陳貴謙

貴謙。官至樞密。真西山問禪門事。貴謙答書。略曰。承下問禪門事。即見虗懷樂善之意。顧淺漏何足以辱此。然敢不以管見陳白。所謂話頭合看與否。以某觀之。初無定說。若能一念無生。全體是佛。何處別有話頭。只緣多生習氣背覺合塵。剎那之間念念起滅。如猴猻拾栗相似。佛祖不得已權設方便。令咬嚼一箇無滋味話頭。意識有所不行。將蜜果換苦葫蘆。淘汝業識都無實義。今時學者却於話頭上強生穿鑿。或至逐個解說。以當事業遠之遠矣。然禪門一著須徹見自己本地風光方為究竟。此地人人本有。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若不痛加煅煉。終不明淨。

張鎡

鎡。號約齋。官至直秘閣學士。見密庵傑禪師之後。以書告其悟由曰。鎡曩造籌室。蒙垂示。歸來應接外常以此鞭策。一日靜坐。因舉狗子話胸臆豁然如太虗空了無障礙。祖師言句是入道之門。守著不放捨為大病也。自此塵緣世念不著排遣。自此凈盡。古人公案昔所茫然。今亦無疑矣(資監)。【標】鎡甞聞鐘聲悟道。有偈曰。鐘一撞。耳根塞。赤肉團邊去個賊。有人問我解何宗。舜若多神面門黑。後捨宅建寺曰慧雲。請破庵先禪師開山疏曰。捨林居為阿蘭若。夫豈小緣。請宗師據曲彔床。只因大事。況開山作第一代。要為眾說不二門。快便難逢。當仁不讓。破庵禪師聲傳江海道重岷峨。幾度遍參遭密庵打失鼻孔。一朝拈出。向冷泉捋下面皮。不謂馨香奚煩鄭重。老居士偶然相遇。舊冤家果是難逃。不必多言。何勞遠涉。辭青松於北澗。穿幾重出岫之雲。對綠水於南湖。祝萬歲如山之壽。

林希逸

希逸。號鬳齋。仕至中大夫直寶謨閣提舉成都府玉局觀。有莊老列三子口義行於世。【標】甞撰斷橋倫禪師塔銘。略曰。余謂富鄭公於顒華嚴。范文正於古薦福。張紫岩於杲大慧。皆以元勳大老敬向其人。故叢林至今以為法棟。今師之得魏公者又何遜哉。非公無以知師。而非師無以得公也。其大機大用具在語錄。乃為銘曰。斷橋之學不以言句傳。所可傳竹溪已序。師於叢林末法砥柱。我觀其初信有異趣。麻矢何疑。楞伽何悟。無準室中不契何故。所聞何聲。始得汗去。師今何故板鳴不住。是聲何如必有落處。我為此銘來者轉註。

鄭清之

清之。相理宗。封魏國公。嘗撰玅峰善公塔銘曰。西方心法難思惟。真淨玅明無一絲。廣長舌語包須彌。誰知認指為月非。九年面壁老古錐。傳付不在鉢與衣。非佛非法非事為。透地透天生光輝。餘塵明極兩若遺。悟者無有迷者誰。我識玅峰再見之。語真貌古無他奇。野隺同往雲與歸。昭琴雖鼓何成[(虎-儿+隹)*兮]。雪肥梅瘦扃泉扉。無邊春意一枯枝。作死生觀真遊嬉。在旁知狀惟穹碑。【標】又建東山寺於鄞之橫溪。倣謝安東山也。

吳潛

潛。號履齋。相理宗。因赴貶所宿楓亭接待寺。謂寺僧曰。昔文殊告世尊曰。我初入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他想。常與定俱。此繫心一緣乃成佛作祖之階梯也。所謂繫心一緣。如日觀月觀眉間毫相與鼻準白之類。事雖淺近。理實幽微。如趙州云。老僧十二時惟粥飯二時是襍用心。溈山問懶安云。汝十二時當作何務。安云牧牛。溈云作麼生牧。安曰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來。此皆繫心一緣也。是後尊宿又生巧玅方便。令學人看箇話頭。如狗子佛性。麻三斤。乾屎橛。青州布衫。鎮州蘿蔔。庭前栢樹子之類。都是理路不通處教人取次看一則。看來看去疑來疑去。十二時中常不放捨。忽然鼻孔噴地一下。即是當人安身立命處。此皆繫心一緣之證據也。此寺僧徒或行嚴潔誦經禮佛脇不附席。盖禪教律剎之所希有。亦謂精進矣。有此鎡基更能趲上一層。繫心一緣習定生慧。則人人是佛自家現成公案。不用借他珍寶開張鋪席。可惜只在有為法上過了一生。縱然以今世持戒福德來世不失人身。又重作家計。脫殼入殼何時休歇。萬一有少蹉跌。永劫扶頭不起。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語最為悲切。履齋老子未能自度先願度人。因書此以効法施云(資監)。

劉謐

【標】謐。號靜齋。著三教平心論。首云。甞觀中國之有三教也。自伏羲畫八卦而儒教始於此也。自老子著道德經而道教始於此。自漢明帝夢金人而佛教始於此。此中國有三教之序也。大抵儒以正設教。道以尊設教。佛以大設教。觀其好生惡殺則同一仁也。視人猶己則同一公也。懲忿窒慾禁過防非則同一操修也。雷霆眾聵日月群盲則同一風化也。由粗跡而論。則天下之理不過善惡二途。而三教之意無非欲人之歸於善耳。儒教在中國使綱常以正人倫。以明禮樂刑政四達不悖。天地萬物以位以育。其有功於天下也大矣。故秦皇欲去儒而儒終不可去。道教在中國使人清虗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一洗紛紜膠轕之習。而歸於靜默無為之境。其有裨於世教也至矣。梁武帝欲除道而道終不可除。佛教在中國使人棄華而就實。背偽而歸真。由力行而造於安行。由自利而至於利彼。其為生民之所依歸者無以加矣。三武之君欲滅佛而佛終不可滅。隋李士謙之論三教也。謂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豈非三光在天缺一不可。而三教在世亦缺一不可。雖其優劣不同。要不容於偏廢也(平心論)。

都上京。國號契丹。太祖姓耶律。諱阿保機。太宗遷都遼。起太祖丙子。盡天祚甲辰。九主。二百九年。

都上京。國號女真。太祖姓完顏。諱阿骨打。揚割太師長子。十六年稱帝。改國號金。至世宗都燕。起太祖戊戌。盡哀帝甲午。九主。一百十七年。

太宗

太安諱晟。楊割次子。改元天會。迎請旃檀瑞像到燕京。建水陸會七晝夜。安奉於閔忠寺供養。

熙宗

熙宗諱亶。太祖嫡孫。改元天眷。甞詔海慧大師於上京。宮側剏造大儲慶寺。普度僧尼百萬。大赦天下。又詔海慧.清慧二禪師住儲慶寺。迎旃檀像於本寺積慶閣供養。海慧遷化。帝親奉舍利五處立塔。特諡佛覺祐國大禪師。復賜清慧佛智護國大師號并金襴大衣。

世宗

世宗諱雍。太祖孫。改元大定。遷都燕。勑建大慶壽寺。詔冥玄顗禪師為開山第一代。勅皇太子降香賜錢二萬沃田二十頃。又詔顗禪師於東京創清安寺。度僧五百。作般瑟吒會。二十年勅建仰山栖隱禪寺於燕京之西山。仍詔顗禪師開山。賜田設會度僧。

章宗

章宗諱璟。顯宗允恭之子。允恭未立而卒。章宗以皇太孫即位。改元明昌。【標】四年詔萬松禪師於禁庭升座。帝親迎禮。聞未聞法。開悟感慨。親奉錦綺大僧伽衣。詣座授施。內宮貴戚羅拜拱跪。各施珍愛以奉供養。建普度會佛事。連日祥雲連綿天際。從此年豐謳歌滿路。每歲設齋。常感祥瑞。帝駕幸燕之仰山。有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蓮花裡梵王宮之句。承安四年帝以太后遺命詔下和龍府建大明寺。造九級浮圖。度僧三萬。施以度牒。以薦冥福。

東海侯

侯諱允濟。世宗第七子。章宗無嗣。群臣奉遺詔立之。改元大安。在位四年旃檀瑞像至金國。十三年此年迎置上京禁庭供養(已上金誌)。

  金國誌曰。浮屠之教雖貴戚望族多捨男女為僧尼。禪多律少。在京曰國師。帥府曰僧錄僧正。列郡曰都綱。縣曰維那。披剃威儀與南宋等。所賜之號曰大師曰大德並賜紫國師。服真紅袈裟。僧錄僧正限三年為任。並服紫袈裟。都綱亦以三年為任。有師號者賜紫。無者如常。僧維那僧尼有訟者。杖以下決遣之。杖以上者並申解僧錄都綱司。

李之純

之純。字純甫。自號屏山居士。弘州人。章宗承安間進士。官至尚書右司都事。資性英邁。天下書無所不讀。其於莊周.列禦寇.左氏.戰國策為尤長。文亦略能似之。三十歲後徧觀佛書。既而取道學諸家之書讀之。一旦有會於其心。乃合三家為一。取先儒之說箋其不相合者。著為成書。所謂鳴道集說是也(黃文献集)。【標】其鳴道集說序曰。天地未生之前。聖人在道。天地既生之後。道在聖人。故自生民以來。未有不得道而為聖人者。伏羲神農黃帝之心見於大易。堯舜禹湯文武之心見於詩書。皆得道之大聖人也。聖人不王。道術將裂。有老子者游方之外。恐後世之人塞而無所入。高談天地未生之前。而洗之以道德。有孔子者游方之內。恐後世之人眩而無所歸。切論天地既生之後。而封之以仁義。故其言無不有少相齟齬者。雖然。或吹或噓或輓或推。一首一尾一東一西。玄聖素王之志亦皆有歸矣。其門弟子恐其不合。而遂至於支離也。莊周氏沿流而下。自天人至於聖人。孟軻氏泝流而上。自善人至於神人。如左右劵。內聖外王之說偹矣。惜夫四聖人歿。列禦宼駁而失真。荀卿子雜而未醇。楊雄.王通氏僭而自聖。韓愈.歐陽氏蕩而為文。聖人之道如綫而不傳者一千五百年矣。而浮屠氏之書從西方來。盖距中國數千萬里。證之文字詰曲侏[仁-二+离]。重譯而釋之。至言妙理與吾古聖人之心魄然而合。顧其徒不能發明其旨趣耳。豈萬古之下四海之外聖人之迹竟不能泯滅耶。諸儒陰取其說以證吾書。自李翱始。至於近代王介甫父子倡之於前。蘇子瞻兄弟和之於後。大易詩書論孟老莊皆有所解。濂溪涑水橫渠伊川之學踵而興焉。上蔡龜山元城橫浦之徒又從而翼之。東萊南軒晦庵之書蔓衍四出。其言遂大小。生何幸。見諸先生之議論。心知古聖人之不死。大道之將合也。恐將合而又離。箋其未合於古聖人者曰鳴道集說云(集說共二百十七篇)。

移剌真卿

真卿。字楚材。本姓耶律。及金滅遼。真卿歸金。改姓移剌。自號湛然居士。嘗撰鳴道集說後序。略曰。李屏山臨終出鳴道集說付敬鼎臣曰。此吾末後絕交之作也。子其秘之。當有賞音者。鼎臣聞余購屏山書。以此稿因萬松秀公轉致於予。予覽而感泣者累日。昔予嘗見鳴道集而不平之。欲為書紏其蕪謬而未暇。豈意屏山先我著鞭。遂為序引。以鍼江左書生膏肓之病。為中原士大夫有斯疾者亦可發藥矣。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五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六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都燕。起世祖。至順帝。凡八主。□十□年。

世祖

世祖諱忽必烈。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睿宗第四子。庚申即位。改元中統元年。大赦。普度僧尼。十二月以梵僧八念思八為帝師。授以玉印。統釋教事。二年五月賜僧子聰(劉太保也)懷孟刑州田各五十頃。賜慶壽寺海雲大士陸地五百頃。三年十一月作大佛事於昊天寺七晝夜。賜銀一萬五千兩(元史)。至元元年甲子都燕。設會度僧。詔國師扮彌達癹思八登座授秘密戒。八月拜劉秉中太保參領中書省事(通載)。二年詔諭總統所僧人通五大部經者為中選。以有德業者為州郡僧錄。判正副都綱等官。仍於各路設三學。講三禪會。三年正月勑僧道祈福於中都寺觀。詔以僧機為總統。居慶壽寺。六年十一月作佛事於太廟七晝夜。七年詔請膽巴金剛上師住持仁王寺。十二月建大護國仁王寺於高良河。勑更定僧服色。八年五月修佛事於瓊花島。十一年建國號曰元。九年集都城僧誦大藏經九會。十四年建大聖萬安寺。【標】二月詔以僧亢吉祥.憐真加加瓦並為江南總攝掌釋教。除僧租稅。禁擾寺宇者(元史)。十五年正月旦設會齋僧。十八年詔除道德經外其餘化胡等經悉燒毀之。勅翰林院臣唐方.王構.李謙.閻復.李鑄.王盤等撰碑(文具通載)。二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江淮釋教都總統楊輦真迦集江南禪教至燕京問法。徑山住持雲峰玅高對揚稱旨(事備通載)。帝嘗問帝師曰。修寺建塔有何功德。師曰福蔭大千。由是建仁王寺。命帝師齋竟。天雨金華。帝曰何故有此祥瑞。師曰。陛下心華內發。天雨金華讚歎。帝問蜀僧元一曰。孔老徒眾何以至少。如來徒眾何以至多。元一曰。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帝設資戒大會隨處放光。帝問帝師曰。光從何處來。師曰。感應道交。佛光應現。帝詔十高僧於內殿供養。帝端坐不動。諸大德亦復默然。帝乃曰此是真實功德。帝萬機之暇自奉施食。持數珠課誦。帝召群臣曰。朕以本覺無二真心治天下。如觀海東青取天鵝。心無二故。帝目有天下寺院田產二稅盡復之。普令緇侶安心辦道。世祖實錄百餘篇。字字句句以弘教為己任(弘教集)。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國語曰薛禪皇帝。

成宗

成宗。諱鐵木耳。世祖之孫。裕宗真金第三子。即位改元元貞。是年詔悅堂誾公至闕。入對稱旨。賜號通慧禪師并金襴法衣。大德元年給鈔千錠建臨洮寺。世祖甞以五臺絕境欲為佛寺而未果也。帝繼志建寺。賜名萬壽祐國寺。命真覺國師文才為住持。三年命弘濟大禪師江淛釋教總統。補陀僧寧一山賷詔使日本九年。輦真監藏卒。賻金五百兩。銀一千兩。幣帛萬疋。鈔三千錠。仍為建塔寺。國語曰完者篤皇帝(元史并通載)。

武宗

武宗。諱海山。順宗答剌麻八剌長子。即位改至大。【標】元年發軍千五百人修五臺山佛寺。帝幸上都。建佛寺於大都。又以銀七百五十兩。鈔二千二百錠。幣帛三百疋。施昊天寺為水陸大會。至大間特旨賜元叟端公師號曰慧文正辯并金襴袈裟(元史并塔銘)。國語曰曲律皇帝。

仁宗

仁宗。諱愛育黎拔刀八達。順宗次子。武宗弟也。壬子即位改元皇慶。元年以西僧藏不班八為國師。賜玉印。賜大普慶寺金千兩。銀五千兩。鈔萬錠。修香山普安寺(元史)。延祐元年勅建旃檀瑞像殿。封普庵禪師加號。詔曰。朕聞佛氏以空寂為宗。凡學所遵者寧欲建名號殊稱謂以示天下後世哉。而國家非此無以昭尊德樂道之意也。朕自即位以來。聞袁州路南泉山慈化禪寺普庵寂感玅濟真覺昭貺大德慧慶禪師。紹臨濟之緒。超華嚴之境。德映當代。澤被方來。其道甚尊顯。心切慕之。可加定光之塔曰定光靈瑞之塔(通載)。三年設水陸大會於金山。命元叟端公升座說法。竣事入觀於便殿。從容奏對。深契上衷。加賜佛日普照之號并金襴袈裟(塔銘)。六年賜大興教寺僧齋。食鈔二萬錠。乾元寺鈔萬錠。俾營子錢。供繕修之費(元史)。【標】帝聞天目中峰明本之道。聘之不至。製金紋伽黎衣賜之。號之曰佛慈圓照廣慧禪師。賜獅子院額曰正宗禪寺。勑翰林學士承旨吳興趙公撰碑以賜(廣錄)。國語曰普顏篤皇帝。

英宗

英宗。諱碩德八剌。仁宗嫡子。即位改至治。【標】元年詔各路立帝師殿。勑建帝師殿碑(通載)。作大佛事於寶慈殿。以西僧牙八剌里為元永延教三藏法師。授金印。又命拜住造壽安山寺。又作佛事於光天殿。鑄銅為佛像。置玉德殿。又脩佛事於文德殿。以僧洪為釋源宗主。授榮祿大夫。帝幸上都。遣使賜撤思加地僧金二百五十兩。銀二千五百兩。袈裟二萬。幣帛旛茶各有差遣。呪師朵兒只往牙濟.班卜二國取佛經。作金塔於上都。藏佛舍利。勑天下諸司命僧誦經十萬部。勑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楊子江金山寺。五臺萬聖佑國寺。作水陸勝會七晝夜。【標】三年詔僧儒書金字藏經。是年召湛堂澄公至京入對明仁殿。被旨於青塔寺校正經律論三藏。特賜金襴袈裟。帝重天目中峰之道。封香製衣遣使即其居修敬。帝為格堅皇帝(元史.廣錄.塔銘)。

晉王(史稱泰定帝)

王諱也孫鐵木兒。顯宗甘麻剌之長子。裕宗嫡孫。即位改泰定元年。帝次中都修佛事於昆剛殿。命僧作佛事於大內。以壓雷塑馬哈吃剌佛像於延春閣之徽清亭。修西番佛事於安山寺。六月癸亥作禮拜寺於上都。修黑牙蠻塔哥佛事於水晶殿。【標】帝受佛戒於帝師。繪帝師八思巴像頒行各省俾塑祀之。二年命西僧作燒香壇佛事於延華閣。三年建殊祥寺於五臺山。賜田三百頃。以西僧公哥為帝師。賜玉印。命帝師作佛事於天源延壽寺。致和元年命帝師修佛事於禁中。帝御興聖殿受無量壽佛戒於帝師。命僧千人修勝會於鎮國寺。詔帝師命僧修佛事於鹽官州。仍造浮屠二百十六所以厭海溢(元史)。

文宗

文宗。諱脫脫帖睦耳。武宗次子。即位改天曆元年。革行宣政院。立十六處廣教總管府。命高昌作佛事於延春閣。二年命改集慶潛邸建龍翔集慶寺。建承天護聖寺(元史)。帝聞中峰高行。於是賜諡與碑。諡曰智覺。塔曰法雲。召奎章閣學士虞集至便殿。命撰中峰塔銘(廣錄)。龍翔集慶寺成。妙揀碩德開山。笑隱訢禪師首膺其選。特升三品文階。明年驛召赴闕入見奎章閣。賜坐。咨問法要。對揚稱旨(塔銘)。【標】詔以平江官田一百五十頃賜龍翔寺及崇禧寺。詔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及累朝賜予者悉除其租。其有當輸租者仍免其役。僧還俗者聽復為僧。武宗忌辰命高麗漢僧三百四十人誦經二藏于崇恩福元寺。至順元年帝及皇后燕王受佛戒。以西僧旭你迭八答剌班的為三藏國師。賜金印。帝幸上都。命西僧作佛事於乘輿。命西僧於五臺山及霧靈山作佛事各一月。為皇太子祈福。遣使召趙世延於集慶。以泥金畏兀寺書無量壽佛經千部。詔以泥金書佛經一藏。命西僧於萬歲山閔忠閣作佛事(元史)。

順帝

順帝。諱妥歡貼睦爾。明宗長子。即位改元統元年。二年正月罷廣教總管府。復立行宣政院。【標】是年大普慶寺住持善達密的理表奏。以先師明本廣錄入藏。帝可其奏。加普應國師(廣錄)。至元三年徵西域僧迦剌麻至京。號灌頂國師。賜玉印。至正元年十一月命永明寺寫金字藏經一藏。免天下稅粮。三年十二月詔寫金字藏經。六年十二月詔復立護國仁王寺。七年二月興聖宮作佛事。賜鈔二千錠。二十八年國除。

  大明皇帝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諡曰順帝(元史)。

瀋王

王姓王氏。諱章。號海印居士。高麗王子也。仁宗時為駙馬太尉。聞天目中峰之道。嘗使人從師問法要意。以為未足。請於仁宗親往見之。【標】於是萬里函香登山拜禮。起謂人曰。吾閱人多矣。未有如師福德最勝者。獲師開示。涕泪感發。王乃構亭岩前曰真際。表得法也(中峯塔銘)。王問法書曰。弟子太尉瀋王章頓首百拜和南。天目中峯和尚大禪師座下。章眇德。叨預天婣。爵祿雖榮。常遵佛化。仰靈山之付囑。懷覺樹之潛輝。每對真容。誠切瞻戀。至於修崇勝事。聽演教乘。頗嘗及矣。而禪宗向上一著罔知所趣。伏審吾師。道傳天目名簡帝心。良以江山迢遙尚阻執侍。渴仰醍醐。思沾花雨。極懸懸也。緬想天人叶贊法候勝常。今專遣洪鑰謹賷信香代伸禮敬。久向和尚養高泉石。他方多請住持。曾未垂諾。柰無相法身欲隱彌露。曷若出世度生廣開利益。然聞江南靈跡聖境久欲遊觀。秋冬間倘得旨南來。首當參扣。願興悲濟。先此布區區。幸祈法照(廣錄)。

劉秉忠

秉忠。字仲晦。因從釋氏。又名子聰。拜官後始更今名。其先瑞州人也。世仕遼。曾大父仕金為刑州節度使。因家焉。遂為刑州人。父潤為刑州錄事。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年十三為質子於帥府。【標】十七為刑臺節度使府令史。以養其親。居常鬱鬱不樂。一日投筆嘆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沒於刀筆吏乎。丈夫不遇於世。當隱居以求其志耳。即棄去。隱武安山中久之。天寧寺虗照禪師招致為僧。俾掌書記。復遊雲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潛邸。海雲禪師被召過雲中。聞愽學多藝。邀與俱行。既入見。應對稱旨。屢承顧問。秉忠於書無所不窺。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曆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世祖大愛之。奔父喪。賜金百兩為葬具。服除。復被召奉旨還和林。上書數千言。【標】秉忠雖居帝左右。猶不改僧服。時人稱為聰書記。世祖至元元年翰林承旨王鶚奏言。秉忠野服散號。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顯秩。帝覽奏即日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預中書省事。以翰林侍讀學士竇默之女妻之。十一年扈從至上都。其地有南屏山。嘗築精舍以居之。秋八月秉忠無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成宗贈太師。諡文正。仁宗又進封常山王。初世祖征雲南伐宋。秉忠贊之。以天地好生為德。佛氏以慈悲濟物為心。方便救護。所全活者不可勝計。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自號藏春散人。以吟咏自適。其詩蕭散閑澹。類其為人。有文集十卷。無子。以弟秉恕之子蘭章為後(元史)。

王磐

磐。字文炳。廣平永年人也。世業農。進資德大夫。致仕閒居不妄言笑。年九十卒。追封洺國公。諡文忠。世祖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焚毀道藏偽經。勑磐等撰碑文。略曰。昔在憲宗朝。道家者流出一書曰老君化胡成佛經。及八十一化圖。鏤板傳布。其言鄙陋誕妄。意在輕篾釋門而自重其教。罽賓大師蘭麻總統.少林長老福裕奏聞。時世祖居潛邸。憲宗有旨。令僧道二家同詣上所辨析。二家自約。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僧勝則道削髮而為僧。僧問道曰。汝書化胡成佛。且佛是何義。道對曰。佛者覺也。覺天覺地覺陰覺陽覺仁覺義之謂也。僧曰。是殆不然。所謂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明故號佛陀。豈特覺天地陰陽仁義而已耶。上謂近侍曰。吾亦先知仁義是孔子之語。謂佛為覺仁義。其說非也。道士又持史記諸書以進而欲取勝。帝師板的達癹合師八問曰。史記有化胡之說否。道曰無。又問老子所傳何經。曰道德經。曰道德經中有化胡事否。曰無。曰。史記中既無。道德經中又無。其為偽妄明矣。尚書姚樞曰。道者負矣。上命如約行罰。臣磐等聞老氏之為道也。以清淨為宗。無為為本。謙冲以處己。損抑以下人。非有貪欲好勝之事。厥後支分派列。徒屬寖盛。襲訛成偽。誇誕百出。清淨一變而為汙穢。無為一變而無所不為。且夫釋氏之教宏闊勝大。非他教所儗倫。歷千百世聖帝明王莫不尊崇。東冐扶桑。西極昧谷。氷天桂海山河大地昆虫草木胎卵濕化有情無情百千萬類皆依佛蔭。生息動止於天地之間。故天上天下惟佛為尊。超出乎有生之表。歸極乎無礙之真。智周三界。神玅諸方。澤及大千。功用不宰。其大有如此者。慈航所至無溺不援。法雨所霑有生皆潤。臣磐等敬為之書。俾學老氏者有所警焉(通載)。

程文海

文海。字鉅夫。避武宗諱。以字行。自號雪樓。特授光祿大夫。贈大司徒柱國。追封楚國公。諡文憲。【標】仁宗建旃檀像殿。鉅夫撰記。略曰。道非有像。作易者必擬諸形容。法本皆空。度世者暫資於色相。謂如指空為鏡。不若以鏡而喻空。即樹占風。將使識風而忘樹。是以雙林付囑舍利以凡聖而遍分。千輻經行足跡亘古今而常在。非眩神通於幻境。實開方便於迷津。所謂由自以會心。即心而即佛者也。栴檀瑞像者。佛之真像也。其猶萬影沉江如如不異。孤光透隙一一皆圓。夫豈擇地而容。盖以隨緣而應。望梅林而止渴。靡不同瞻。泛竹葉以言歸。誰堪共載。惟我聖天子道躋先聖。慈等覺皇。祝長樂之春秋恒遊佛地。企如來之歲月坐閱人天。爰命集賢大學士李衎及教禪耆德敘其本末。乃云。釋迦如來。淨飯王太子。生於甲寅四月八日。為成周昭王二十六年。既生七日。佛母摩耶夫人往生忉利。太子出家進道。穆王三年癸未道成。八年辛卯思報母恩。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優闐國王自以久失瞻仰。欲見無從。乃刻栴檀為像。目犍連慮有缺漏謬。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諦觀相好。三返乃得其真。既成。國王臣民奉之猶真佛焉。及佛自忉利天復至人間。王率臣庶同往迎佛。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佛為摩頂授記曰。我滅千年之後。汝從震旦廣利人天。由是瑞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龜茲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長安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十七年。復至江南二十一年。汴梁一百七十六年。北至燕京居今聖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儲寺二十年。南還燕宮內殿五十四年。大元丁丑歲三月燕宮火。尚書石抹公迎還聖安寺。居今五十九年。當世祖至元十二年。遣大臣孛羅等四眾備法駕仗衛音伎奏迎萬壽山仁智殿。建大聖萬安寺二十六年。自仁智殿奉迎於寺之後殿。世祖躬臨大作佛事。計自優闐王造像之歲至今延祐三年。凡二千三百有七年矣(云云)。古之聖人教民追遠報本之道。而於祭祀之禮。廟則木為之主。祭則孫為之尸。後也乃有像設焉。而不知其所由始。由斯觀之。其原於西域之俗也歟。夫佛為世出世間之尊。又何俟於贊述。然欲知佛之為佛。固不在於色相。而況於其似色相者乎。然苟不自其似而求之。又將無所措其歸向之心。是故法身無相必假相以表真。至道絕言亦因言而階玅。若於粗者猶拳拳而不忘。則其進也殆庶幾乎。夫以金石之捍堅猶未能必可久。今以一木之為而綿歷若此。然而佛之自衛固甚周。而人之保之也抑豈一手足之功哉。嗟夫遡延二千年有奇。至於陛下然後發德音。紀洪烈。非緩也。熈明之治至是而始隆。雖典祀之外猶必以斯文文之也。然則化之漸被者廣矣。不其盛歟(通載)。

趙孟頫

孟頫。字子昂。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後也。至元二十三年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見。孟頫才氣英邁。神彩煥發。如神仙中人。世祖顧之喜。使坐右丞葉李之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聽。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至治元年六月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國公。諡文敏(元史)。【標】孟頫四五歲時聞母丘夫人說臨月夢一僧入寢室。覺而生孟頫。故十一二歲便好寫金剛經。後但與僧語便若眷屬。至於今六十有五矣。日擾擾人事。不能有所悟入。恒以自嘆(公跋華嚴經合部)。孟頫重天目中峰之道。每受師書必焚香望拜。與師書必自稱弟子。公提舉江淛儒學。叩師心要。師為說防情復性之旨。公後入翰林。復遣問金剛般若大意。師答以略義一卷。公每見師所為文輙手書。又畫師像以遺同參(廣錄)。【標】中峰有勸修淨業偈一百八首。孟頫作贊曰。淨土偈者。中峰和尚之所作也。偈一百八首。按數珠之一周也。憫眾生之迷途。道佛境之極樂。或驅而納之。或誘而進之。及其至焉一也。弟子趙孟頫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恒河沙數之眾生。一一眾生一一佛。一一惟心一淨土。而諸眾生無始來。因癡有欲增愛濁。根塵纏染不自覺。流轉生死墮惡趣。我師中峯大和尚。慈悲憐憫諸眾生。殷勤為作百八偈。普告恒沙諸有情。如是受病等痛切。若人依師所教悔。一念念彼阿彌陀。一念念已復無念。自然往生安樂國。阿彌陀佛為接引。徑坐金色蓮華臺。池中蓮花如車輪。微風吹香遍法界。頻伽並命及鸚鵡。白鶴孔雀播玅音。黃金界道七寶樹。宴坐受茲勝玅樂。諸惡苦趣咸無有。悉皆吾師之所度。實無眾生師度者。惟眾生心淨土故。是故我今稽首禮。重讚我師之弘願(廣錄并本集)。

袁桷

桷。字伯長。四明人。大德初。閻復.程文海.王構薦為國史院檢閱。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諡文清。有清容集行於世。【標】撰禪林清規序。略曰。釋氏之教為三宗。見於動作日用。不敢一有犯越者為律宗。達磨之學則不然。調伏於準繩之外。放形骸。黜邊幅。守禮者莫能與之辯。而其從心不踰矩。卒有合於自然。是則繕性之効。略外以理內於斯。見之矣。淫欲嗔恚皆謂之道。大雄氏託言為喻。將以語夫上智。愚者不察。悉得以自恣。職教者憂之。於是為清規而曲為之防(云云)。華嚴寺碑有云。大雄氏曰。性本至善。遷以隨欲。欲由妄生。性日益昏。故為物為變。至於摩蕩轇轕生死靡分。於是有懺解之說焉。有追崇之說焉。使生得以斷。死得以離。則本性湛空無有垢累。道奚病矣。華嚴說辭以富貴為喻。終之以返真復初。俾世之所景慕。由境以入。因境而悟。入於無相。其於喻也深有旨矣。書噩上人撰慈照師行述。略曰。佛氏之言汪洋浩愽。譯潤有工拙。體製則一言。佛者三宗。而習禪學者必以悟入為證。將從其言耶。則質野不足以傳遠。引而刪之。又懼其不與道合。夢堂噩上人示所為慈照師行述。泊焉若玄酒之致其誠。韜兮若絅衣之蒙其飾。逞奇闡幽大小委折。各當其職。合儒者之辭。傳信永遠為無疑也(清容集)。

虞集

集。字伯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孫。其先蜀人。父汲。宋黃崗尉。宋亡僑居臨川之崇仁。大德初始至京師。以大臣薦授大都儒學教授。除國子助教。自將仕郎十二轉為通奉大夫。封仁壽郡公。諡文靖。甞闢右室。書邵堯夫詩題曰。邵菴故世稱邵庵先生接方外士。必扣擊其說。以為聖人之教不明。為學者無所底止。苟於吾道異端疑似之間不能深知。而欲竊究夫性命之原。死生之故。其不折而歸之者否矣(元史)。甞曰。佛以因果二法制服得天下人心。無智愚賢不肖。總出不得這兩個字。【標】撰北磵簡公塔銘。有曰。自昔奇偉之士。或曠世一遇。其不恒見於天下者何也。盖甞聞之。豈無其人哉。自夫世務之沉冥。俗學之纏糺。有不足以摯而留之者。於是脫然自拔於浮沉起滅之表。以求其本初之極至者。皆其人也。晦機熈公塔銘有曰。聞佛氏之宗。禪者其度人也。以悟為則。必使自致於思慮之所不及。時至機應則決而啟之。是以言發意解。解泯言忘。謂之不立文字。豈欺我哉。水陸緣起贊略曰。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如摩尼珠五色隨應。如何累劫業識相因。無明展轉生死根塵。我佛慈悲施方便力。如大醫王救彼痼疾。餓者與飽渴者與漿。幽暗與明熱惱與凉。況爾六道諸苦隨業。不藉佛恩何由自潔。杭州報國寺鐘銘曰。我以慈悲大願力。運大音聲作佛事。充滿虗空體無礙。有間即覺成解脫。人天龍海無盡際。過去未來見在者。一音所攝悉平等同我報國如報佛。永住堅固宣玅法(邵庵集)。

揭奚斯

奚斯。字曼顧。龍興富州人。大德初擢為授經郎。累官至翰林直學士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階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標】甞撰中峯廣錄序。略曰。叢林栽培滋植必以其道。苟不以其道而偷安利養貪欲嗔恚。是皆叢林斫伐之斧斤殞獲之霜霰耳。至於推明其法。必使之斷言語。絕依解。參則真參悟則實悟。乃始謂之傳佛心宗。其煅煉之穩密。勘辯之明確。無假借。無回互。凜凜然烈日嚴霜可畏也已。至若提撕放揚。則如四凟百川。千盤萬轉衝山激石。不歸於海不已也。其大機大用見於文字有如此也(廣錄并元史)。

馮子振

子振。攸州人。自號海粟居士。其豪俊與陳剛中略同。剛中敬畏之。子振於天下書無所不記。當其為文也。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潤筆。以俟子振疾書。隨紙多寡頃刻輙盡(元史)。甞撰梅花百詠呈中峰和尚。【標】又為中峰撰淨土偈贊并序曰。幻住道人淨土偈。一百八首數等念珠。若人念念阿彌。如晉唐向上諸賢劉遺民.白香山輩同參淨社。是人獲福無量。即得淨土現前。到他日持珠默坐時。一百八偈三千二十有四言。元不曾說一字爾。時發願學人馮子振稽首作禮而作讚曰。我觀幻住師。於幻無所住。雖不住於幻。能覺如幻人。幻人汝當知。垢與淨相對。雖垢即淨性。淨土應現前。是故幻住師。演說淨土偈。偈本不須說。說偈一已多。手提古佛機。數與念珠等。善知識觀察。是偈非世間。假使古佛生。所說亦如是。悟即一偈了。百八偈亦然。凡夫一偈迷。何況百八偈。一偈偈四句。句句義畢彰。字數逾三千。其實無一字。偈迷念珠轉。偈悟轉念珠。若人於此中。一一總無念。於無念念佛。無念亦復無。紅爪紺髮螺。種種日毫相。有目具瞻仰。月面照日輪。花敷四色蓮。出微玅香潔。所生皆淨土。云何更西方。是人見彌陀。悉得安隱住。

柳貫

貫。字道傳。東陽人。甞為太常博士。撰竺元道公語錄序。略曰。禪有機而兵有法。故談禪如用兵。必至於客主兼對迹用雙泯。而後忘法證法忘機契機。勝玅圓明有不足言矣。少林初祖佩道東來。以為三世諸佛實無有法而實未甞忘法。道不累言。言累道矣。其曰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者。將以蕩雜識之情塵。示明心之指要。非徒以矯夫造論稱師枝辭蔓語之失而已也。

黃溍

溍。字晉卿。婺州義烏人。延祐二年第進士。授台州寧海丞。自將仕郎七轉至中奉大夫。封江夏郡公。諡文獻。有日損齋稿三十三卷。溍與抑貫.虞集.揭奚斯遊。人號曰儒林四傑(元史)。【標】甞撰虎丘寺記。略曰。自佛學行於中土。法幢所建必天下之名山。莫不侈為寶構華居以宅夫形勝。盖以表靈山之未散。作大眾之依怙。俾來者睹相而生信也。丹青土木之事。雖若涉於有為。而事之於理不相留礙。推理而適於事。清淨覺地即大伽藍。混事而歸於理。積土聚沙皆已成佛。一切世間成住壞空之相。固未有出於心境之外者。苟非乘方便力。遊戲如幻。安能具大莊嚴為無上之勝因也哉。蔣山誌公塔院記。結語云。若夫聖師為如來使。密贊化機。乘方便而示現有生。假神通而攝誘群品。不思議事固非凡情所能度量也(本集)。茲上人扁其庵曰息。公為之銘曰。謂庵非人。孰累於名。謂人非庵。名孰與嬰。所息者境。能息者智。庵耶人耶。依正不二。剎那之頃。能所雙忘。十剎何短。一息何長。勿生疲勞而止中路。出此草庵非汝住處。

胡長孺

長孺。字汲仲。號石塘。永康人。主寧海簿。晚寓武林坐逝。甞搆齋曰顏樂。與趙孟頫.韓明善.段吉甫.郭斯道諸公論道齋中。汲仲甞著大同論。有曰。孟子沒一千四百年。道潛統絕。子周子出。然後潛者復光。絕者復續。河南程氏二子得周子之傳。周子之傳出於壯固竹林寺壽涯禪師。程子四傳而得朱氏文公。文公後得張欽夫講究此道。方覺脫然處。曰。前日所聞於竹林而未之契者。皆不我欺矣。元來此事與禪學十分相似。學不知禪。禪不知學。互相排擊。都不胷劄著病處。亦可笑也(大同論)。

韓性

性。字明善。山陰人。魏忠獻公韓琦八世孫。隱居不仕。諡莊節公。淹貫經史。精通內典。甞曰。佛居西土。風教有異。然極能勸化得人。我觀今人凡修佛事。未有不端心正念者。雖愚夫愚婦欲聞經禮像。必預齋戒持敬去欲。然後從事。雖吾聖人復生。勸人為善不過如此。正恐未能也。甞謂顏樂齋門人朱仲弘曰。佛去世已久。後人如此恭敬他。誦他的言語。你道佛要人如此耶。教人如此耶。若強人從己。誰人肯從。如今人一句言語要行於一鄉亦不可得。且佛之言語奚翅數百萬里。凡日月光照所及處無不信服。仲弘聞之默然(性學指要)。【標】撰金剛助顯序曰。世雄利見普拯群迷。隨機立教。破我法之二執。遮種現之二疑。開摩訶衍之要門。示修多羅之總要。其惟金剛經乎。言密旨微。論說莫既。洪惟大士入日光之正定。奉覩史之密言轉授天親。輔傳聖教。譯八十行之偈。斷二十七種之疑。內鑒泠然。若合一揆。若夫潤文釋疏而意明。因疏通經而理現。義必宗於二論。釋每貫乎群言。其惟金剛助顯乎。助顯者。山陰定法師之所著也。迨今二百年。別峰同公流通教觀。契悟此書。刻之寶林丈室。俾予誌其後。嗟夫。因指見月。見月而忘指。因經見性。見性而忘經。經尚可忘。何況於疏。然文字不離於實相。演論豈外於真如。依福勝以較量。示受持之方軌。二空圓極。永超住相之愆。四眾奉行。同受成佛之記。

歐陽玄

玄。字元功。冀郡人。累遷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諡文公。甞曰。程子平生愛看佛書。但不及朱子之博覽而究極其異同也。【標】撰曇芳忠公塔銘。略曰。至治辛酉。師住蔣山。泰定乙丑正月二十四日梁王至建康。是夕寺菑。明日王詣寺問師曰。興復若何。師曰賴有大檀越在。明年範銅作鐘。王以寶珠施入冶罏。既成而寶珠瑩然在鐘欵。萬歲上又問師曰。寺既毀矣。佛依何住。師曰。古佛過去。今佛再來。王大喜。王甞自舉鉏刺地開基施財。囑師建梵宇。名曰崇禧。一日問師曰。衲子所謂蔣薄粥者何也。師曰將謂殿下忘却。又問曰。衲子所云三隻襪者何也。師曰。國內山川俱踏遍。今朝親到梵王家。致和元年王入登大寶。改元天曆。遣使函香至蔣山謝寶公兼勞師。二年春遣使特授師大中大夫廣慈圜悟大禪師。住持大崇禧萬壽。兼領蔣山太平興國禪寺。至正二年行宣政院使納麟高公起師住徑山。五年特旨命師住大龍翔集慶寺。六年三月退居廣慈庵。七月寺灾。師惕然。念先皇厚恩而起。再主寺事。七年寺成。八年示寂。闍維舍利無筭(銘不錄)。

鄧文原

文源。字善之。巴西人。為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諡康莊。撰石林鞏公塔銘曰。佛氏之道。非有非空。非垢非淨。是正法宗。俗昧原本。囂昏蕩潏。不有津筏。曷拯於溺。言為理筌。理得言忘。有泥言說。大道榛荒。惟石林師。祇園之傑。一念昭容。萬法了徹。本無有法。為覺群迷。出方便慧。作誨導師。南山繚屏。慧日其頂。自師之亡。山空雲冷。師亦不亡。空無生滅。勒銘山阿。昭示來哲。

張翥

翥。字仲舉。號蛻庵。封潞國公。有衡山二十三題之詩。今止錄若干首。般若寺曰。般若南朝寺。思公第一傳。拓開方丈地。坐斷再生禪。貝葉收經夾。曇華散法筵。山靈應夜夜。來禮佛燈前。一坐岩曰。初地靈峰下。重來為講經。神應合掌受。石亦點頭聽。雲鶴隨飛盋。湖龍入淨瓶。至今華雨處。長照一燈青。二生塔曰。塔寺前朝舊。山林宿業空。法身無幻壞。藏骨自神通。寶供珊瑚碧。珠光舍利紅。無緣香一瓣。回向佛堂中。三生藏曰。神僧涅槃處。那有去來今。尚記三生石。難磨萬古心。地埋禪剎古。山掩岳祠深。長日閒鐘梵。蕭蕭楓桂林。定心石曰。燕坐百念息。湛然方寸間。相無分彼我。空已判真頑。魑魅來相試。芻尼去不還。從人咲癡衲。長日此看山。磚鏡亭曰。曹溪一祖後。衡岳世多賢。分得燈相續。提將密印傳。法音風萬籟。禪性月中天。珍重磨磚喻。微機要自詮。大慧塔曰。大慧談經地。林園即給孤。鑿雲藏舍利。鞭石起浮圖。風鐸時喧寂。天燈忽有無。沙門每來此。三遶作南謨。

楊維禎

維禎。字廉夫。越之諸暨人。泰定間以宏辭奧學登高科。出令天台。累遷至江西提舉學校通五經。晚年寓吳淞。築蓬臺玄閣於鶴城東門外。肆意文洒。傲兀於九峰三泖間。【標】甞著大悲菩薩像志曰。車溪廣福寺主僧竺隱道師。得靈木三尺有六寸。於古張騫祠下。質堅如石。色紺紫。文成金線。焚之馨如栢。師命刻工為大悲菩薩千手眼像。介其友訓。求志於余。昔成都法師敏行。以大栴檀作千手眼像。求文於東坡道人。道人曰。其所以然。以一髮一毛為言曰。舉一髮而頭為之動。拔一毛而身為之變。髮即毛爾。道人取喻過重。又以世人一手一足一目一耳不能兼運。而菩薩應之弗亂。則智人亦有五事俱用。伎人至有分面笑哭。使菩薩分手為執。於執伎中。又分器動靜。勢有必不可者。是伎人高佛法。則佛法豈為神也乎。今夫髮一拔則頭為之痛。焚一髮則髮未甞痛。甲一搖則指為之痛。剪一甲則甲未甞痛。何也。吾以質諸菩薩。菩薩亦不能喻於我。則道人能應之說窮矣。師慧於文。如古契嵩。必慧於道。吾敢申以問之。頌曰。禹不西流。稷不冬黍。有能不能。物有定所。蜾呪而螟。蜣抱而蟬。物轉如此。佛胡不然。犀以望月。角含月華。象以聞雷。牙生雷花。物感如此。我胡不爾。感物轉物。佛大弟子。

蘇大年

大年。字昌齡。號西磵居士。楊州人。甞撰仲芳倫公語錄序。略曰。昔鷲嶺拈花。迦葉微笑。少林面壁。二祖安心。莫非揭示頂[寧*頁]上一著。所謂教外別傳者也。自曹溪而下。枝分派別。或棒或喝。或擎叉或竪指。其機用雖各不同。然而指示學者密契直源則一而已。鳳臺仲芳禪師倫公。早歲徧參知識。履踐穩密。證悟切當。至於得坐披衣。為四海衲子之所崇仰。觀其提唱。識見明白。使夫學者死盡偷心。從上佛祖之道不墜。其於宗教豈曰小補哉。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六

天台釋如惺重校

重刻佛法金湯編後序

我師象先清和尚宴寂之餘。甞於是編重加仇閱。一日出示惺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摩訶迦葉。以佛法付國王大臣。意非弟子內紹。則慧命安寄。非王臣外護。則教法凌夷。故漢明以來聖君賢臣不負所囑。所以泰公有是編也。吾欲行之未逮。子盍圖之。萬曆戊戌冬。予遊雲間。會陸宗伯.袁比部.俞僉憲及鄉進士錢公.姜公議修昭代金湯。以偹通考。因念先志所存。遂謀梓原編為四方蒐遺嚆矢。或者疑曰。韓朱孳孳排斥。世耳熟焉。今亦具載編中。何也。予曰。不然。竊聞五味相濟為和。唐虞之道不廢。吁咈苟求其是則排斥訕詆乃發明之深也。佛法巍巍。滿乾坤亘今古。愈久愈光。固知護法者之力。烏知非呵法者之互為力耶。聖教序為金城。佛骨表亦金城。護法論為湯池。無佛論亦湯池。韓朱所以始非之。終必是之。陽左之。陰實右之。吾知其不能迯於佛性外也。嗚呼。非三武孰知僧之不可滅。非韓朱又孰知教之不可廢。至我明太祖高皇帝。聖神天縱。弘廣佛乘。二百年來猗歟盛矣。間有一二珍拾韓朱唾餘。漫相詆[言*厲]。何異日月出矣而猶晦瞑莫辯。寧不長見咲于大方者乎。噫。泰公心亦勤矣。進可擴明哲之幽襟。退可銷拘攣之口業。潛神貝葉。枯木龍吟。始知古皇宣聖無二舌頭。毀不加損。譽不加隆。昔靈山八萬開士誓願護持。世尊辭云。吾有六萬恒河沙菩薩。於我滅後護持我法。若編中聖君賢臣名儒碩彥。非沙眾之示現耶。非乘願力為如來使耶。庚子夏月佛降生日工竣。原十卷。今分十六卷。僭勒簡末用紀歲月云爾。

  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如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