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伯亭大師傳記總帙
伯亭大師傳記總帙
慈雲伯亭大師古希紀(自識實行)
庚辰夏。取靜於龍岡北。泉石間焉。山川蒼鬱。松竹陰翳。輕雲遠去。數鳥徐來。忽如忘生。不知有人世也。崇壽三如。避席叩曰。文侍來歷年多矣。師之出家學道因緣。願示始終。後進聞之。不亦益乎。時遂以六十花甲年譜諭之。今又七旬矣。復以十年中事補贅。不使覽者。有遺憾焉。
予姓沈。仁和亭溪人。父諱相。母張氏。生於崇禎十四年。歲次辛巳。十月十一日戌時。
順治三年丙戌。六歲時。水漂不溺。賊斫不傷。火炙不爛。
丁亥七歲。見一僧摩頂異之。即發心出家。母不許。
己丑九歲辭親。投禮杭城慈雲祖源尊宿為師也。諱續法。字百亭。
十一二歲。習朝暮課誦。大小經懺。旁及四書詩易。
十四五時。因師裝修佛殿。日間收飯供眾。夜晚禮佛持呪。
丙申十六剃髮。十七八九。當家理事。常住佛像經懺。悉皆修葺一新。三載將畢。己亥冬即辭師。於南屏豁堂嵒和尚座下求戒。十一月望旦。腹生一癰。跽大士前。諷楞嚴呪求之。未逾三晝夜。變毒為瘡而愈。三壇戒法。得以圓就。庚子二十。參先師德水源和尚。於城山聽楞嚴。
二十一。天竺聽戒疏。
二十二三。研究賢家諸祖教部。內衡法師聽楞伽。
二十四五。蓮居學性相宗。聖先法師聽唯識。靈滄法師聽起信。
二十六春夏。上竺聽老師楞嚴。石公和尚。聽華嚴懸談。景淳和尚。聽施食儀軌。重治五教儀成六卷。請正先師。肯之曰。賢宗教觀。今方備矣。復立願。每月施食六壇。夜夜變食出生。本年康熈丙午。臘月八日。受老師衣法。於雲栖屬五世孫也。誡勸熟習經論本文。毋支離於諸家註解。
二十七。二月望。夢金甲神曰。十九歲。難已過。今年難過生日矣。因加如意陀羅尼百八徧於楞嚴呪後。晨夕病冗無間。迨誕辰。忽夢僧曰。宜持釋迦藥師彌陀三佛名於楞嚴前。加藥師往生二神呪於如意後。可免三十三歲之災。此後早晚課之不缺。更自號為灌頂。憶昔先師熟誦本文之囑。又將楞嚴法華。圓覺梵網。金剛藥師。華嚴名號問明。淨行梵行。僧祇隨好行願等品。四分律。起信論。唯識頌。法界觀。一日五葉。細細記背。三晝一轉。練為常行。
二十八九。復究三宗諸大部典。重作標本以備遺忘。更刪出五教儀開蒙一卷。
康熈九年庚戌春。三十歲。排五教繼證圖。眾善信施衣禮請。就本寺開講般若。中元節。湖上王醫家施食。召請時。陰風忽發。燈燭盡滅。眷屬遠避。一心觀念。頃刻間燈燭復明。濟後不復有嚎哭之聲。
三十一二三。集諸學徒。講楞嚴三轉。時景淳和尚。來寺聞之。并見教儀及圖。合十稱曰。毗盧佛之遣使。賢首祖之功臣也。四明深符述公賀云。惟君文行獨超群。論議風生擅竺墳。高續蓮燈分慧燄。五雲播彩接慈雲。一乳泉一滴傳無盡。分出雲根流愈清。好向寰中施法雨。三根含潤總敷榮。(二)昭慶止千嶽公贈云。一鳴思昔日。河辯已驚群。慧業彌高峻。芳聲更遠聞。流泓傳乳竇。雨密蘊慈雲。行見談經處。天花向座紛。外又撰楞伽記三十八卷。
三十四。楞伽圓談十卷。講金剛法華。俞文學緯贈云。心依佛火性離塵。獨向祇林結靜因。講席幸承甘露潤。香臺深喜惠風親。九天梵落曇花發。二月春和柳色新。衰力憾予聞道晚。大師覺世不辭頻。潘文學輿贈云。陋室傍慈雲。朝昏慰所聞。提撕開鹿苑。領略謝鷗群。其奈冤親聚。難將恩怨分。懷哉新著述。應拯出塵棼。孫文學治贈云。我聞無上義。圓解比醍醐。達者領其要。亡筌與世殊。間造青蓮舘。把玩囊中珠。光曜照四野。豈復類[王*車]璖。仁鳥簷下鳴。紅藥堦前敷。白雲停翠樹。青烟生紫蒲。如晤象王因。倘恍雨花初。鄙懷足怡悅。自笑為世儒。趙孝廉驪淵贈云。內典橫千帙。幽躭坐小樓。看君無執著。隨意白雲遊。冬初。翻胃疾發。還夢金甲神曰。爾欲延壽愈病。可飲此漿。吞之若藕汁。口內發香。寤已。遍體瘡生。不旬日。二症並愈。
三十五。講楞伽引。并五教儀。褚堂周文學。延作繫念。夢母歡謝。東清里孫文學孝楨家放燄。誦破獄真言時。幼小兒孫。見諸宗祖。及眾親隣。俱來赴會。驚異之。湯文學駿發。室周氏病癎。若有鬼魅附之者。一薦度時。狂囈即止。
三十六。出五教儀科註四十八卷。及蓮花鏡燈二章。
三十七講華嚴懸談。
戊午三十八歲。春赴聚光法華講期。子母為爾。請予披剃。說三歸戒。冬赴戴府丞復齋先生。華嚴經會。述勢至疏鈔一卷。
己未三十九歲。就於本寺慈雲。開為叢林。厨庫浴圊。充拓廣大。禪堂安眾。濬池放生。春講法華。夏論起信。中元啟蘭盆期。設無遮會。秋演楞嚴。子於輪下。親聞復講。彼時眾中。推為上首。次出起信摘要二卷。蘭盆會纂八卷。
庚申四十。戴府丞因起信疏記。各自為帙。命作會本。易於披對。遂合二十四卷。編成十卷。科文一卷。五祖略記一卷。法相圖錄一卷。更出四十二章經疏鈔五卷。募刻五教儀。戴府丞贈曰。身在雲堂二十秋。靜依禪觀度群流。軒眉祇為談經合。行藥翻因問義留。梅塢淵源原不濫。慈雲章草孰偕修。臘高德厚從來說。四十登壇君最優。戴長公仁長。祈疾痊愈。刻勢至疏鈔。又請住紫雲。辭而不去。任文學谷葊。慕繫念法門妙。刻之施行。四十一陳文學調元。夢妻求薦。三七瑜伽。化錠五千。五七繫念。復化五千。夜睡眠間。見其室人。幡樂引去。著觀音疏鈔五卷。又為王居士心賢。述西資歸戒一卷。刻蓮花章。鏡燈章。斷證圖。三本同帙。四十二科楞嚴。并疏鈔初二卷。刻四十二章經疏鈔。及五教儀開蒙。
四十三。春講楞嚴。夏疏觀經二卷。冬解金剛四卷。
甲子四十四春。汝住崇壽院。為啟金剛講期。著藥師疏鈔六卷。刻金剛直解。冬赴德清潮音院。般若講期。解制日。檀信請住。再三辭止。
乙丑四十五。春應楊梅塢楞伽講期。疏如意呪經一卷。付五比丘衣法。長明月標指。姚園悅峰賢。報國與安慈。興福玉山朗。崇恩劍眉開。期畢。合院耆宿。命常住持。亦三辭止。夏初。周學士石公。任兵科千祉。二先生請住上竺。中元戴府丞。起信疏記會本之刊。移在慈雲觀堂較刻。八月開講施食儀軌。觀經疏。歸戒文。並付剞劂。
丙寅四十六。講金剛觀音二經。囑累二嗣一。本寺啟南詢。二。真寂德林蕃。秋杪。邵司天鶴亭先生迎往上竺丈室。隨輯華嚴觀自在知識章記一卷。開示四眾。
四十七。春啟法華講。得傳者三人。崇慶西民航。拈花大振音。萬嵩爾乘吉。七月。起信疏記會本告圓。
四十八。春應戒壇院法華講期。別著像想章疏一卷。放生剃度歸戒儀各一卷。纂課誦諸經全集二卷。刻五教儀科註十卷。
己巳四十九。春初。邵學士戒三公因 聖駕南巡。進山命大眾。迎請主持。隨講金剛觀音彌陀燄口心經。光明空品。鈔心經疏三卷。法界觀鏡註纂二卷。
庚午五十。春三月。毗盧後殿。上前後軒樑。竪四簷石柱。另造耳房八間。塑老師像。供於丈室。鐫中興碑。立於大士殿前。講四十二章經。十六觀經。溈山警策。疏八大人覺經一卷。鈔遺教經疏四卷。註溈山警策一卷。
五十一。回慈雲。裝大殿湧壁三大士。并羅漢諸天聖像。起山門。
五十二。司天邵鶴亭先生。命出燄口施食廣略二解。共十二卷。萬安橋說瑜伽歸戒。五月屠世相。薦室江氏放燄。時諸鬼神。附男壠。現種種異相而去。七月望旦。仁社命江干說瑜伽戒。
五十三。毛太史施金寫燄解。眾信助刻燄儀。甲戌五十四刻大悲準提呪解。瑜伽歸戒。出顯密翻譯名義。春赴聖果。講金剛般若。囑偉賓。七月講蘭盆。
五十五。刻燄口略釋。放生儀。又春初。工部侍郎徐公浩軒。郵命住聖果。講法華。開三壇大戒。囑紫雲。月因。可久。朗然。吼山。裕毓六子。出萬佛懺。及問答決疑。
五十六。春曹庵。講法華。囑大樹。弘苑二子。徐工部刻萬佛懺。觀像章疏。持驗因果記。夏回寺。裝四天王像。秋聖果。啟講報恩經。
丁丑春。五十七歲。昭慶宜潔律師。命較毗尼香乳記。夏發瓦植。修彌陀後殿。五十八春。崇壽院。講金剛心經。付明藏。默聞及汝三子衣。較昭慶羯磨儀。并述序。
五十九。募王居士國瑞。施鑄佛殿大鐘。三月初七。夢天官請升殿堂。講華嚴大經。見一聖僧。來為證記。代為昭慶。註出梵網會詮二卷。
庚辰六十歲。春於崇壽院。講行願品。彌陀觀音二經。出彌陀解。音釋尊勝呪經。
六十一。延李司衡居士。寫藥師疏鈔。并懺三卷。勸明藏師。募刻彌陀經解。張佐平居士。施刻尊勝呪經。春暮徐監生汶。請詣許村四廟。施食三壇。超度溺水三十餘人。息免地方鬼患。冬刻慈雲寺志八卷。
六十二。春應平湖南寺。開講彌陀疏鈔。學士高江村。施刻金剛經。并手書心經一卷以贈。回寺端陽節後。修觀音殿。募王施主國士。刻藥師疏鈔六卷。河南巡撫徐潮。寄捐俸銀。刻燄口疏。了昔許愿。
六十三。春化周子鉉先生。書刻華嚴別行品經六卷印傳。三月昭慶圓印師。請出毗尼切要蒙解。八月請出沙彌廣解二卷。冬月司天邵泰衢。命出心經二解。佛祖綱宗四卷。六十四。述傳心四集。秋八月。科提玉林國師。工夫客問二說。
乙酉六十五。春勸善信楊軼千先生。刻報恩懺三卷。秋為織造部堂敖公福。保安施食。府署設筵。四方知識。來壇坐證。病痊身泰。禮謝贈衣。冬刻佛祖綱宗。及吟淨土百詠。
六十六。春為默聞上座。集刻彌陀懺三卷。十月因廣修法座。集刻賢宗十要。并賢首傳。昔所刻書五教儀註。盡皆囑付與他。勸在神京流通六十七。刻七佛藥師懺三卷。撰華嚴別行記。
六十八。較正昭慶沙彌律解。冬刻醒世善言。
六十九。勸司織楊公耀祖。刻大悲像手呪釋。又刻心經二解。付昭慶律師。較釋大懺悔文。華嚴別行記八卷。并圓談二卷稿成。
庚寅七十歲。勸文學徐汶。刻準提呪印集要。化善士王國瑞。裝慈雲公主像。并刻靈感籤經。及神異傳。
秋季因諸山眾師請。開講瑜伽施食經儀一期。兼出華嚴字母釋。及普菴呪。與悉談章解。冬十月。太史八十八叟西河毛奇齡。祝壽詩曰。神智光明照大千。生同剎利梵宮前。蹋來江草當飛錫。落盡天花似雨錢。六甲屢迴翻玉曆。雙趺何處結金蓮。須知迦葉傳經後。猶是昭王二十四年。
葢前本末因緣。略陳如是而已。過此已往。未可定也。然以予之視古德者。萬不及一。如天台之建立佛剎。慈恩之註疏經論。不空之呪印。賢首之講演。清凉之承嗣。密藏之刊刻。是可思議耶。不可思議耶。心有餘而力不足。是實為內疚耳。汝宜猛心發願。努力修行。要與往古佛祖齊肩。始滿出家比丘志焉。稍一不如。非釋子也。豈以獨善為安哉。思之勉之。
康熈三十九年歲次庚辰六月十七日自語。迨四十九年歲次庚寅臘月十七立春節旦。重識實行於崇壽紫竹林中。因稱名曰古希。紀。
浙杭龍崗門嗣 證文 記錄
浙江天竺山灌頂伯亭大師塔誌銘
泗水佛弟子徐自洙頓首拜誌
維雍正六年。歲在著雍涒灘。孟夏月朔。有灌頂大師示寂於上竺焉。師本無疾。猝于月朔前一日。明示遷化。即說偈曰。生死路上。逍遙自在。稱觀音佛。往生蓮界。蒙佛授記。圓通無礙。依佛願力。度生億載。翌日日正午。沐浴辭眾。趺坐合牚。西向而逝。越六日入龕。色如生。異香滿室。觀者萬人。咸羅拜垂涕。以活佛稱之。嗚呼。使非功行超卓。足動遠邇。胡為生慕死哀若是耶。爰諏日。將建塔于法華山之陽。時有嗣法門人等羣。請銘於余。余曰。大師慧命弘深。豈予塵俗。所能道其萬一。但余與師。遊于茲四十餘年矣。知之深久而彌篤。今之舍余而歸也。苟無片言以道。故沒其生平。是負師也。余何敢以不文謝。按師初名續法。更名成法。伯亭其字。灌頂其號也。仁邑亭溪人。俗姓沈。父諱相。母張氏。遡厥淵源出世。初祖帝心和尚。諱法順。時號燉煌菩薩。隋文帝給月俸。唐太宗賜號帝心。二祖華雲法師。三祖賢首國師。四祖曰澄觀。號清凉國師。五祖曰宗密。號圭峯大師。自華雲至圭峰。皆名震朝野。唐自太宗。以至文宗。咸賜封號。歷朝撰記。炳如日星。圭峯傳徹微。徹微傳海印。印傳法燈。燈傳長水。長水傳伯長。伯長傳中和。中和傳佛智。智傳玉峯。自玉峯而後有性空。竹坡。潔菴。珍林。聚英。春谷。一雲。古峯。止翁。達菴。魯山。徧融等。由是一十二傳。歷唐宋元明。各建法幢。備載新註華嚴佛祖傳。凡二十六傳。至蓮池大師。諱袾宏。大弘淨土之教。為末法慈航。即師之高高師祖也。二十七傳。則有土橋紹覺法師。名明理。二十八傳。則有蓮居新伊大師。名太真。二十九傳。而為乳峯焉。稱德水法師。諱明源。號寶輪。初生有白鶴之徵。參講有香水之夢。解脫時。有花幡天樂引導。三閱大藏。註釋萬言。洵為前輩指南。而師實受其囑法焉。師早失怙恃。即有出塵志。九歲禮慈雲祖源名宿為師。十六薙染。十九圓戒。二十參乳峯。聽楞嚴。遂爾宿慧駿發。洞澈微旨。復講四席。次于蓮居。聽聖宣師唯識。臨滄師起信。併資古月朗碧。諸人竝參焉。時學者千二百餘。唯師法契於心。如針投芥。獨得其奧。平居甞論天台賢首之異同。折衷于乳峯。乳峯以先師雲棲大師之說曰。汝研清凉。當審二派之所以異。而毋濫狃其所以同。能審其所由異。自辯其所由同。而并參其非同非異者。而證悟焉。則功圓。俄頃見佛于塵毛矣。何彼此分岐之異執也。是時師正容諦聽。豁然頓悟。以為真吾師也。而乳峯亦喜傳炷之得人矣。遂卜臘月八日。受衣拜囑詞曰。志超界外。慈徧塵剎。律是汝師。論是汝友。依佛弘化。大小隨緣。忍定願智。習久力生。如佛所行。盡未來際。遂更師名為成法。乳峯隨于廿四遷化。法嗣有三。而師為上座云。初乳峰待師。恩義兼至。而師亦執弟子禮唯謹。至是痛乳峯之長逝。乃泫然曰。佛經有大報恩七篇。孝以繼述。雖衲子。何獨不然。乃葺其墖院設位。以時祭之。遂杜門却埽研誦楞嚴。梵網。圓覺。般若。華嚴。法華。四分律。起信等。極晝夜無倦容。自二十至三十。十年中。精研諸部經典。不唯一家教觀朗然洞曉。即諸宗岐途。亦深入融會。因講金剛。楞嚴于慈雲大殿。聽者淪肌浹髓而去。非真實了悟。何能辦此也。自是戒律精嚴。應四方之請。無虗歲。所至不一地。而所演說者。亦非一經。即如仁壽時。會江潮猝至。傾瀉塘碪。二十餘里。民居漂溺者。不可勝數。而師之講席。獨安然無恐。豈非說法之明驗歟。年四十開堂。為慈雲兩修彌陀大殿。裝四王三聖像。又丁酉。重整後殿。新裝接引大佛。余聞慈雲創于唐大于南渡。歷今九百餘稔。可謂。歷年多而為時久。而師以一力新之。不忍湮沒。功何偉也。他如重建聖果仁壽。并葺諸梵宇。指不勝屈。先是康熈乙丑春。宮詹周公。兵科任公。延師于楊梅塢。講楞伽。未幾聖祖仁皇帝南巡。學士邵公。率眾以禮。請入方丈。恭迎聖駕。囑竣毗盧殿工。自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凡幸五次。賜賚優渥。御製碑文。一道永鎮靈山。前後疊賜匾額。心經。寶塔藥師經。讚金剛經。恩賚有加無已。又值總河王公。捐俸千五百金。未兩載。毗盧殿成。師為陞座。講彌陀。觀經。金剛。遺教。普門品。勢至。光明空品等。善姓感仰。樂助多。金師復塑十六王子像。重修梵剎。師之聿新。于上竺也。筆難殫述。閱六載。師欲退院。諸紳衿耆老。修扎欵留。師曰。濫膺丈室。豈佛子所宜。遂辭歸仁壽。仍幽居斗室。木食草衣。一衲十年。一履三載。手不停披者。五十春秋。註釋六百餘卷。人驟見之。不知其為敷坐說法人也。憶昔西湖斷橋有菴。曰德生。為師止靜處。創自向若錢。老夫子。太史毛。先生孝。子周雲。子父執。暨余兄東表。孟師等。主其事。凡祀聖拾字。掩骼放生。薦祖度孤。皆行於中。師撰二儀篇。以記其事。迄今師臘已高。方期行瓢帶笠。面壁天涯終其身。為無事人而已。詎意。康熙辛丑春。上竺致罹祝融。遂使靈山鐘鼓。寂然無聲。寶地樓臺。悉為瓦爍。嗟乎以師數年心血。一旦盡付丙丁。垂淚傷心。可勝言哉。不得不再邀慈雲之法雨。顒望于遠公也。是以悟慈等。二十八人。先稟當道。暨 諸縉紳先生時。則有少宰湯。學士陳。翰林徐。提學翁。御史柴。三十餘位。并三學同人六十餘友。啟請大師入山主持重建。師于是立規策。眾明佛法。廣福田施。樹祇園者。布金給苑。踵相接矣。辛丑夏至戊申春。
大士龍庭樓臺。行宮香案。西禪堂。北客寮。東伽藍。祖師。地藏。天王各殿。門扉坦牖。經營布置。規模略成。師之功固大。而用心良苦矣。歲壬寅御賜龍眼菩提子四粒。植于大士殿左右。師恭咏賦一章。以頌無疆之盛典。今我皇上御極。以大士為民慈父。旱乾水溢。有禱輙應。于雍正元年。特命大臣進香。二年勅修慶山祖塔。皆師之精誠。有以默致。惜工將竣。而師已西歸。良可悼也。師生于崇正十四年十月十一日戌時。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九。其一生梗概。心不違如來之訓性。不染塵俗之累。體不損。沙門之表行。不違法律之經。目不視非儀。口不食重味。手不釋念珠。脇不觸塵。榻足不履邪徑。宿不離衣鉢。入污泥而不染。處混濁而不淆。以清淨弘法門。以智慧為福果。皇皇于超濟汲汲于普渡。不以一行自高。一功自許人。有歸依者。不俟請而往。有求益者。不待憤則啟矣。雖幼穉。不簡于應接。縱傲狠。不憚于開誘。洵乎佛祖之化身。眾生之模範也。師為德水嗣六十載。凡過忌辰。必親臨掃墖。以禮供。非唯罔缺直。事之如生。不忘師教。又如此。其付衣傳法者。有長明。月標。姚園。悅峯。仁壽。旭如。曹源。可久。筏喻。劍眉。東來。弘苑。報國。與安。興福。玉山。馬鞍。默聞。鳳山。明藏。拈花。大振。北京。體閑。慈雲。啟南。上竺。培豐慈裔。正中。天懷。通計廿有餘人。其僧臘者。不能悉記。所著經典。有華嚴別行經圓談疏鈔記十二本。楞嚴經序釋圓談疏廿五本。賢首五教儀六卷。科註四十八卷。起信論疏記會閱十本。藥師疏鈔六卷。觀音疏鈔八卷。金剛直解五卷。四十二章經疏鈔五卷。觀經直指疏十本。瑜伽施食經疏十本。觀音疏。彌陀略註。如意經疏。心經二解。尊勝經疏。勢至疏鈔。像想章疏。八大人覺經解。大悲呪釋。准提呪釋。各一卷。佛祖綱宗四卷。賢宗十要二卷。持念因果記。念佛異徵記。樂邦淨土咏。醒世善言。西資歸戒儀。瑜伽歸戒儀。繫念儀。放生儀。各一卷。燄口儀疏十本。燄口摘釋一卷。共一百六十八本。己亥秋。余兄東表。捐貲遣余。送入楞嚴寺藏。嘉禾郡尊吳公作序。以待後之取者。其未付梓者。統計一百二十六本。皆師歷年手輯。余所目擊。惜乎。辛丑雲房失火。化為灰燼。自回祿後。所註并代刻。未入藏者。如法華圓談科註十七本。命予手錄請解。則自聞一法師作序。則有理安迦陵。于康熈六十年。寄送入都南觀音寺。轉勸配天法主。募刻流通。又萬佛懺。報恩懺。彌陀懺。七佛藥師懺。改訂觀音懺。各三卷。并華嚴別行品經。便于四眾。一日禮誦。板存昭慶。又金剛。開蒙註。開道註。開悟註。心經開蒙註。共四集。便三乘人。一目了然。又上竺誌。慈雲誌。仁壽誌。楞嚴誌。板存各寺。又去冬撰仁皇懺三卷。以祝聖祖不可思議之弘恩。保蠶懺三卷。以佑兆民時和年豐之利賴。稿存丈室。獨雍正四年。所註華嚴宗佛祖傳十四卷。未鑴。葢自佛祖至今。源流始末。辯駁異同。悉從藏經考摘。非曰為賢首伸說。即諸宗靡不受益。廼示後學入德之津梁也。詎意。騰錄較訂方畢。而師猝然。遷化于上竺。必付諸梓。俟後入藏。以垂不朽。又嘗序四書。序圖章解。綱鑑。隨筆。問道說。覺迷錄。皆深入性理。足以知其通儒也。惜乎。以浮屠氏終焉。嗚呼。師年已登耄耋。篝燈纂註。雖蠅頭細揩。罕有塗抹。嘗謂余曰。每當註釋浩繁。略閉目間。甘露灌頂。神思飈發。迅筆成文。不假思索。噫。此皆師之夙慧圓明。余與師心相莫逆。數十年來。交最久。知之又深。非師孰能鑒我。非我無由誌師。故不自知其言之津津。而筆之縷縷也。即註釋一事實。足以繼往開來。闢千古未有之暢典。謂之一代之祖師也可。即謂之千百世之祖師。也亦無不可。師之標靈顯異。誠難枚舉。茲撮其大端。而為之銘曰。
我聞萬生。各具物性。人苦未見。見而未盡。偉哉大師。福慧宿定。受囑乳峯。遂傳心印。蓮池嫡派。賢首宗乘。神光上燭。故號灌頂。三藏覺迷。五部深省。飛錫慈雲。梵宇是興。竪竿上竺。琳宮復整。施食兮鬼神潛伏。說法兮魚龍出聽。受聖朝之寵渥。為士庶之信敬。八十八年。功完果證。勿云明鏡。胡然而隱。一物本無。何用照映。勿云空谷。叩之不應。萬象皆空。覺然後醒。摘葉拈花。搏風捕影。雲散水流。天空月靜。
上竺灌頂大師囑法語
孔門四配。佛門四弟。羅什四賢。達摩四得。燈明有八王子。智勝十六王孫。咸以童真出家。沙彌成道。迨於釋尊法華會上。四眾八部。靡不計校。我 祖雲棲大師。北訪徧融教主。授以老實念佛。依佛行道。莫貪名利。毋逐世緣。祖衣法印。開淨土門。疏鈔彌陀。蓮宗徧振。 先師德祖。傳我佛印。遙承五代。進住上竺。丈室興廢。經始兩轍。講註經典。不一而足。天竺靈山。固多英俊。
大士臺前。四傑推首。或為人師。或以律範。名譽遠稱。紹隆香火。從予轉輪。妙堪遺囑。即佛即心。是心是佛。廬[山*阜]雲棲。佛種不絕。五峰長水。法炬熾然。
聖祖寶座。龍床登坐。度生祖印。長相傳付。
仁皇燈臺。香几行來。照世皇圖。鞏固遐昌。今以衣法。囑咐天保。定爾四人。如昔五百羅漢轉次授受無異。餘多才達。且待後緣云爾。
囑法第一子培豐 付(藏佛一尊紅衣一件)。
知見寶藏 非從外出 佛頂髻珠 皆從自得 福基慧命 陽春培植 智種靈苗 增秀成實 洪範五行 莫不赫奕
囑法第二子慈裔 付(藏佛一尊紫衣一件)。
從佛口生 依佛行止 得佛法兮 真大士子 嚴淨毗尼 成正徧知 傳聖觀心 佛法住持 儀範三界 慈隆百世
囑法第三子正中 付(塵一爐一)。
文學游夏 言語宰貢 政事季冉 德行伯仲 具聖一體 豁然大用 羿教人射 正在彀中 行大士道 事事圓通
囑法第四子天懷 付(杖一鞋一)。
天生於予 克懷明德 代佛行道 陰陽呂律 大智權辯 隨機調適 上和下睦 君欣民澤 教化域中 順帝心識
奉大師命沐手代書曉諭合山。時雍正六年三月二十九己卯日也。
皇宮賞賜物件
寶座臺張 杏黃緞墊子一箇 龍牀壹張 硃紅大立臺一對 香几壹張 燈臺壹對 書桌壹張 燈臺壹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