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

  經名: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質集。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無求備齋影印清蔣元庭刊道藏輯要本(簡稱清刊本)。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序

  僕草澤無名之野人也,素不以進取介意。及冠之後,酷嗜恬淡之樂,究丹經卜筮之術。至於晚年,讀古人書,披閱諸子,探賾聃經之奧,章章有旨,可謂深矣遠矣。因觀諸家解註,言多放誕,互起異端,朱紫殽亂,殆越百家,失其古道本真,良可歎也。獨莊、列、文、庚四子之書,迺老氏門人親授五千言教,各著撰義與相同。其餘諸解,紛紜肆辯,徒以筆舌為功,虛無為用,了無所執,又豈可與四子同日而語哉。僕昔隨仕嘗遊京都,得叅高道。講師略扣玄關,盡為空性之說,不能述道之一二。內省不疚,深其造道而自得,欲以拯世欲之多蔽,悼聖道之不行,又恐膠疑泥惑之流,翻起蜂喧之議,故摭其四子,引其真經,集為一編,計一十卷,以破雷同之說,因目之曰四子古道義。又述經史疏十卷,以相為之表裏。今幸苟完是論,非當恃其臆說,不惟新當時聞見,抑為千古之龜鑑也。請好事君子幸無哂焉,偃息之暇,因援筆而直書之。

  時大定十九年己亥歲元日古襄寇才質謹序。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

  古襄寇才質集

  道可道章第一

  此章《南華經》言:天地無為不言之教者,古之所大也,而三皇之所以共美也。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無為而已矣。古者大道不稱,大辯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後世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大道無為,天地不言之大教矣。天常無欲,無為自化,無教言也。

  道可道,

  《通玄經□道原篇》曰:夫仁義事生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無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非常道。

  《洞靈經》曰:後世仁義禮樂人事小成之道,曰可之教,飾辭政敗,非常道也。

  名可名,

  《通玄經》曰:書學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詐偽,不知於道。

  夫著於竹帛之書,鏤於金石之言,可傳於人者,非藏書也,故名可名,非常名也。

  非常名。

  《洞靈真經》曰:後世多誦方書,或學技藝,通說之言曰可言之言,翦巧綺濫,非常言也。

  無名,天地之始;

  《通玄經》曰:無名則無形,大道無形即靜而無為。大常之道,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此之謂天府大道無教也。

  有名,萬物之母。

  《通玄經》曰:有名則有形,天地有形即靜而不言。大常之言,不言之言,芒乎大哉,此之謂天府天地無言也。

  常無欲,以觀其妙,

  《南華經》曰:有天道焉,無為而尊天道也。天地大智,無為閑閑,大道無為,自然之妙也。

  常有欲,以觀其徼。

  《南華經》曰:有人道焉,有為而卑人道也。人學小智,有為閒閒,人道有為而徼倖也。《通玄經》曰:有為也,則傷而徼末也。

  此兩者,

  《通玄經》曰:循天者與道遊也,隨人者為俗學也。《南華經》曰: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同出

  《南華經》曰:合異以為同。《通玄經》曰:聖人從事於教,同心而同歸。

  而異名,

  《南華經》曰:散同以為異。《通玄經》曰:後世五帝三王殊事而異路,五帝異道而覆天下,三王殊事因時而變而異言也。

  同謂之玄。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與天同心,與道同體,謂之無為玄妙大道矣。

  玄之又玄,

  《南華經》曰:夫道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眾妙之門。

  《通玄經》曰:道者一立而生萬物,故萬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門。《南華經》曰: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其來無跡,其往無涯,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此章《通玄經》言:聖人者,通於靈府,與造化者為人,執玄德於心,而化馳若神,無一言而大動天下,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是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謂之天府大道無為,天地不言之教。萬物自化,不用小成,美有為言,民惡不善也。

  天下

  《通玄經》曰:後世無道治天下,天下之賊也。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有為也,下亦有為也。

  皆知美之為美,

  《通玄經□微明篇》曰:後世知學淺於道矣,古不知學淺於道矣。今之知學外於欲矣,古不知學內於性矣。後世孰知知學為不知道,古不知學為知道乎?故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斯惡矣;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聰聞,聰聞非道,乃學也。道不可以明見,明見非道,乃學也。道不可以辯言,辯言非道,乃學也。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

  《南華經□無始》曰:古不知學,深於道矣。今知之學,淺於道矣。弗知內性,知學外欲,於是泰清中而歎曰:古弗知學,乃知乎道,後世孰知不知之知乃知道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斯不善矣。

  《南華經》曰:夫道不可以聰聞,聰聞非道,乃學也。道不可以明見,明見非道,乃學也。道不可以辯言,辯言非道,乃學也。斯不善矣。

  故有無之相生,

  《通玄經》曰:人君之道,有無相生也。

  難易之相成,

  《通玄經》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後世以邪教化,難而必敗。捨其易必成,從事於難必敗,故難易相成也。

  長短之相形,

  《通玄經》曰:古者民童蒙,長短不相形。後世有為,長短之相形。

  高下之相傾,

  《通玄經》曰:古者民童蒙,高下不相傾,輕重均則衡,不傾無偏覆也。後世高下之相傾。

  音聲之相和,

  《南華經》曰:大人之教,若聲之於響。《通玄經》曰:如響之應聲,上唱下和也。

  前後之相隨。

  《南華經》曰: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通玄經》曰:如影之像形,前後相隨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大道之本在於法天,上聖法天。法天者,法天地之道也。虛靜無為,是謂天地。

  處無為之事,

  《通玄經》曰:古王道者,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通玄經》曰:古王道者,行不言之教。

  萬物

  《南華經》曰:今計物之為數不止於萬而期日萬物者,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故曰萬物。

  作而不辭,

  《南華經》曰:天不產而萬物育,地不產而萬物化。

  生而不有,

  《通玄經》曰:道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

  為而不恃,

  《通玄經》曰:道成物也,莫見其所為而萬物成,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

  功成不居。

  《通玄經》曰:不居者,無為也。無為則不居,無名無言也。大道無為,不知所為者而功自成。

  夫唯不居,

  《通玄經》曰:不居者,即處無為不動無言也。

  是以不去。

  《南華經》曰:道之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

  不尚賢章第三

  此章《南華經□天道篇》言:古者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是以太古聖人之治天下,虛心實腹,乃無為也。常使民無知無欲不敢有為,不尚賢貴貨。無為則治也。

  不尚賢,

  《南華經》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摽枝,民如野鹿。

  使民不爭,

  《通玄經□下德篇》曰:後世人之情性皆願賢己而疾不及人,願賢即爭心生,疾不及人則怨爭生,怨爭生則心亂而氣逆。古者聖王退爭怨,爭怨不生即心治而氣順?故曰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通玄經□上義》曰:古者為國之道,其導民也,不貴難得之貨,不重無用之物。

  使民不為盜:

  《南華經》曰:古者藏金於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也。

  不見可欲,

  《通玄經》曰:古聖不見可欲,心與神靜,乃無欲也。

  使心不亂。

  《通玄經》曰:後世人君好色,弗使風儀而國家昏亂,其積至於淫泱之難矣,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之。《沖虛經》曰:後世君淫民淫,古聖淡然無欲而民自樸。

  是以聖人之治,

  《通玄經》曰:為治之本務在無為,是以聖人之治,虛無寂漠,脩自然之道,淡然無為而天下治。

  虛其心,

  《通玄經》曰:其聽治也,虛心得道。聖人虛心無有者,見不足也。見不足,故能成其賢,奢者不長。

  實其腹,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守內而不失外,則胸腹充實而嗜欲寡也。

  弱其志,

  《通玄經》曰:其聽治也,弱志得道。志弱事強,安靜不能不慮而得。

  強其骨。

  《通玄經》曰:古者至人之治也,棄其聰明,滅其文章,即合於神明無為之道。神明得其內者,五藏寧,思慮平,筋骨勁強,耳目聰明,堅強而不匱,無所不逮。

  常使民

  《南華經》曰:古者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治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無知無欲,

  《南華經》曰:古者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則民素樸。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南華經》曰: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為無為,

  《通玄經》曰: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南華經》曰:帝王之務,在於無為。

  則無不治矣。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淡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淡然無治而無不治也。

  道沖章第四

  此章《南華經》言:夫道沖和之氣,和養萬物也。無所不在,是處有之。在螻蟻蠢物,無不養育,何其道下挫其銳邪?在瓦甓土石,無不成就,何其道愈甚散其紛邪?在稊稗草木,無不生成,其道愈下和其光耶?在屎溺糞壤,不揀穢汙,同其塵也。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大象乃誰氏之子,象帝之先天,象道氣也。

  道沖

  《通玄經》曰:大道陰陽和氣澄清。

  而用之,

  《通玄經□微明篇》曰:道沖而用之,又不滿也。

  或不盈。

  《通玄經》曰:道者,和氣沖而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南華經》曰:天道沖和之氣生成萬物也,無所不在,是處有之。

  挫其銳,

  《通玄經》曰:夫道挫其銳者,無暴惡也。

  解其紛,

  《通玄經》曰:夫道解其紛,無爭亂也。

  和其光,

  《通玄經》曰:夫道和其光者,無怨逆也。

  同其塵,

  《通玄經》曰:夫道和其塵,同塵穢也。

  湛兮似或存。

  《通玄經》曰:天以之清,湛然澄靜。

  吾不知誰之子,

  《南華經》曰:吾不知其誰氏之子。

  象帝之先。

  《南華經》曰: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形道之子孫而以有形天地子孫,可乎?仲尼曰:可有形先天地生者,皆物邪?物於物者,道非物物。

  天地章第五

  此章《南華經知北遊篇》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古聖人者,原天地無為之美,達萬物自然之理,是故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無為之謂也。不教仁義小成、有為多言之事,以百姓為草狗,隨聖人之風聲自然偃化,天下治也。

  天地不仁,

  《通玄經□自然篇》曰: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其內,不以事貴,不須禮而莊,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奪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於德害於物,故陰陽四時五行同道而異理,萬物同情而異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以萬物為芻狗;

  《通玄經》曰:天地非有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萬物生矣。

  聖人不仁,

  《通玄經》曰: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夫慈愛仁義者,近狹之道也。狹者入大而迷,近者行遠而惑。聖人入大不迷,行遠不惑,常虛自守,可以為極,是謂天德。故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以百姓為芻狗。

  《通玄經》曰:百姓聽上如草從風,其於化也若風之靡草。

  天地之間,

  《南華經》曰:地籟則眾竅是也。夫籟者,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吹萬不同,而使其自然也。咸其自取,萬物怒號者,其誰使耶?

  其猶棄籥乎?

  《南華經》曰:人籟則比竹是已。風唯無作,作則萬物鳴號,動而為聲也。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猶吹人籟比竹管籥之聲乎。

  虛而不屈,

  《通玄經》曰:上聖法天虛靜無為,治天地之道也。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是謂天地也。

  動而愈出。

  《沖虛經》曰:唐之治天下,遊於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唐喜問曰:誰教爾為此謠言乎?童兒曰:古詩也。

  多言數窮,

  《通玄經》曰:後世民知書而道衰,知數而德衰,任數者勞而無功,書數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詐偽,不知於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沖虛經》曰:齊魯多機巧,有善書數者。

  不如守中。

  《通玄經》曰:為教之本在去小成。體道者,佚而不窮,神化無為,天下相應微矣,此所謂天地不言之教,芒乎大哉。後世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大道無為,天地不言之教矣。

  谷神章第六

  此章《南華經》言:大道無形,有情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得一氣,清虛主其運也,地得一氣,安寧處其甩也。故天地谷神不死,是謂陰陽玄牝造化之神。玄牝,陰陽之門戶,是運天地根。天則綿綿若存,地則用之不勤。道,天地之根也。

  谷神不死,

  《沖虛經》曰:天地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四時爾,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沖虛經》曰:大道常生常化,無物不生,無物不化,陰陽爾,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沖虛經》曰:大道陰陽,疑獨其道不可窮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沖虛經》曰:天地四時,往復其際不可終,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沖虛經》曰:綿綿若存。《通玄經》曰:大道至神,綿綿若存,故能天運。《南華經》曰:天其運也。

  用之不勤。

  《沖虛經》曰:用之不勤。《南華經》曰:地處用也。《通玄經》曰:用之不勤,故能地滯。

  天長地久章第七

  此章《南華經□則陽篇》言:大道者,氣之大者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天地無私也,故能長久。是以古之聖人將欲禪位,為帝者奉天至公無私,覆載也。天下長久,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耶?故成其私。

  天長地久。

  《南華經》曰:天無私覆,無不覆也。地無私載,無不載也。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通玄經》曰:大道者,氣之大者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天地無私也,故能長久。

  以其不自生,

  《南華經》曰: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長焉。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故能長生。

  《通玄經》曰:天地無私去也,無私就也,故能長久。

  是以聖人

  《沖虛經》曰:唐召於舜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南華經》曰: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後其時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先以後為主,聖人法道之退者,所以自後也,後以自安。

  而身先,

  《通玄經》曰:退則故能先,此天地之所成也,以退取先矣。

  外其身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聖人法道之小者,所以自卑也,卑以自衛。

  而身存。

  《通玄經》曰:小則故能大,此天道之所成也,以亡取存。

  非以其無私耶?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與天地相保,公正無私。

  故能成其私。

  《南華經》曰:上古聖人無私德也,其無私德,其無私福。

  上善若水章第八

  此章《通玄經□道原篇》言:夫水之為道也,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任天下取與,稟受萬物,與天地共同,是謂至德。水柔近於道,夫上古聖人法天善道,若水之上善。

  上善若水,

  《通玄經》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水善利萬物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上天為雨露,萬物不得不生。

  又不爭,

  《通玄經》曰:水流不爭,疾去而不遲。

  處眾人之所惡,

  《通玄經》曰:澤及蚊蟯而不求報。

  故幾於道。

  《通玄經》曰:水與天地洪同,是謂至德。水柔近於道。

  居善地,

  《通玄經》曰:水之為道也,下地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

  心善淵,

  《通玄經》曰:水廣不可極,深不可測。

  與善仁,

  《通玄經》曰:水則富贍天下而不既德。

  言善信,

  《通玄經》曰:夫水有餘補不足,任天下取與。

  政善治,

  《通玄經》曰:夫水息耗滅益,過於不訿。

  事善能,

  《通玄經》曰:夫水利貫金石,強勝天下。

  動善時。

  《通玄經》曰:夫水稟受萬物而無先後。

  夫唯不爭,

  《通玄經》曰:夫水所以能成天地至德者,以其綽約潤達也。

  故無尤矣。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百事不得不成,長極無窮,遠淪無涯,大苞羣生,施百姓而無費。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竟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

  古襄寇才質集

  持而盈之章第九

  此章《通玄經》言:末世天子公侯而志驕,用心奢廣,不可長久,驕奢亡國也。《南華經》曰:古聖毀志之勃。富貴驕奢二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  正則虛靜無為而無不為也。

  持而盈之,

  《南華經》曰:盈則溢矣,不可自滿也。

  不如其已。

  《通玄經□微明篇》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

  《南華經》曰:銳則挫矣,不可自驕也。

  不可長保。

  《通玄經》曰: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沖虛經》曰:揣利害,不如其已。

  金玉滿堂,

  《通玄經》曰:古者聖王處大滿而不溢,故能長久。末世滿溢者亡。

  莫之能守。

  《通玄經》曰:處大不溢,盈而不虧,所以長守富也。末世不能守之,失天下也。

  富貴而驕,

  《通玄經》曰: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末世富貴驕奢者亡。

  自遺其咎。

  《通玄經》曰:富貴不以明自鎰而能無為,非而不亡者寡矣。

  功成名遂,

  《通玄經》曰:天地極則反,盈則損。日月是也,日中則移,月滿則虧,而況於人乎。

  身退,天之道。

  《通玄經》曰:主驕則恣,恣則極物,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載營魄章第十

  此章《南華經□天道篇》言:夫虛靜柔弱平易無為純粹素朴此六者,道之形體也。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慮息心焉。休則虛靜無為而天下治,無不為也。是故太古神人真人至人聖人道人德人,體之以虛靜柔弱平易無為純粹素樸,不與物雜,至德天地之道,故謂之神聖。至真之人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

  載營魄抱一,

  《通玄經》曰:太古神人體道虛靜,曰虛無者,道之舍也。虛者,中無載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機械智巧不載於心君,通於一而萬事畢。《南華經》曰:神人者,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此之謂神人。

  能無離乎?

  《南華經》曰:古之人內直善道無為,其一者與天為徒。今之人外曲禮敬有為,不一者與人為徒。

  專氣致柔,

  《通玄經》曰:太古聖人體道守柔弱曰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柔弱者,道之用也。積柔成剛,積弱成強,不積而成,未之有也。《南華經》曰:聖治者,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

  能如嬰兒乎?

  《南華經》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無為守其內而不為其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有為為其外而不守其內。

  滌除玄覽,

  《通玄經》曰:太古至人體道守平易,曰平者,心無累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平易者,道之素也。平易恬淡,此天地之平也。《南華經》曰:至人者用心若鐘,不將不迎,應物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此之謂至人。

  能無疵乎?

  《南華經》曰:古之人無為治其內,而不有為治其外。今之人有為治其外,而不無為治其內。

  愛民治國,

  《通玄經》曰:太古道人體道守無為#1,曰無為者,守靜也。守靜能為天下王。清靜者,道之鑒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捲握而不散,謂其私好不害於公道邪?欲不傷於正德,故常虛而無為,見素抱樸,不與物維,謂之曰無為。

  能無為乎?

  《通玄經》曰:古之人味道不舍也,今之人舍道不味也。釋道而任學者危,棄德而用才者困。

  天門開闔,

  《通玄經》曰:太古真人體道守純粹,曰純粹者,道之幹也。不與物雜,粹之至也。靜而與陰同閉,動而與陽同開,能至於無淫樂,即無不樂也。無不樂即至樂極矣,此真人遊純粹之道也。《南華經》曰:古者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純粹而不雜,此養神之道也。純粹之道,唯神是守,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能無雌乎?

  《通玄經》曰:今上觀真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恥,澆薄不淳。

  明白四達,

  《通玄經》曰:太古德人體道守素樸,曰不憂不樂,德之至也。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智,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南華經》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為悅,共給之之為安,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

  能無知乎?

  《通玄經》曰:上古之人明白入素,無為復樸,大正不險,故民易道,至忠復樸,民無偽匿。今後世之人以聰明為治者,勞心而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

  生之畜之,

  《通玄經》曰:此六守者,先王所以無為守天下,故能為。大道生畜無為之君,是謂玄德。

  生而不有,

  《南華經》曰: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南華經》曰: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南華經》曰: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通玄經》曰:太古聖人執玄德於心而化馳若神,不發號令,移風易俗,其惟心行神化無為也。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芒乎大哉?後世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無為之道也。

  三十輻章第十一

  此章《南華經□馬蹄篇》言:吾意古之善治天下者,規矩不然。古者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人民淳樸無工巧焉。後世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鈎,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鈎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而陶匠善治埴木#2,生其巧偽,此亦後世治天下者,教土木之工,巧偽之過也。古者白玉不毀,孰為珪璋。純樸不殘,孰為犧樽。故殘樸以為器,後世工匠巧作之過也。《洞靈經》曰:古者至治之代,輿服純素則人不勝羨,嗜欲希微而服役樂業矣,治國之宗也。後世衰末之代,輿服文巧則流俗炎慕,人不忠潔而恥樸貴華矣。夫恥樸貴華之謂浮浮者,亂國之梯也。故後世五帝創作車室三器,恥樸貴華矣。

  三十輻共一轂,

  《通玄經》曰:上古為國之道工無淫巧,其車素而不雕,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通玄經》曰:後世工為奇巧,車輿極於雕琢,歷歲不成,無益於用,有益於費。

  埏埴以為器,

  《通玄經》曰:古者為國之道工無淫巧,其器素而不飾。

  當其無,有器之用;

  《通玄經》曰:後世工為奇巧,器用遂於刻鏤,歷歲不成,無益於費。

  鑿戶牖以為室,

  《南華經》曰:古者巢居穴處,謂之有巢氏,晝食橡栗,暮栖木上。

  當其無,有室之用。

  《通玄經》曰:後世處一主之勢,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專於宮室臺榭溝池苑囿。《洞靈經》曰:時事不襲奪之以土功,是謂大凶。《沖虛經》曰:齊魯多機巧,有善土木者。

  故有之以為利,

  《通玄經》曰:今器有形者,逐事也。逐事者,成器也。故有功以為利,利器喪道也。

  無之以為用。

  《通玄經》曰:古道無形者,作始也。作始者,樸也。故無名以為用,用樸不器也。

  五色章第十二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末世人也孰能得無為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夫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於形也,傷身損性,亦愚癡哉。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取捨亂心,使性飛揚。羽旄之容,色之末也;鐘皷之音,樂之末也;口徹為甘,味之末也。此五末者,皆生民損命之大害也。此戒末世王者好聲色禽荒失天下也。

  五色令人目盲,

  《通玄經□九守篇》曰: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南華經》曰:目觀錦繡彩艷之色,以惑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

  五音令人耳聾,

  《通玄經》曰: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南華經》曰:耳營鐘鼓管籥之聲,以惑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

  五味令人口爽,

  《通玄經》曰:三曰五味亂口,使口生瘡。《南華經》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五味濁口,使口厲爽。口兼於芻豢醪醴之味,以惑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通玄經》曰:四曰取捨亂心,使性飛揚。馳騁田獵,以奪民時,以罷民力。衰世之主刳胎焚郊,覆巢毀卵,焚林而畎,竭澤而魚,鳳凰不翔,麒麟不遊。《沖虛經》曰: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欲放生,故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如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通玄經》曰:末世求貨者争難而為,寶珠玉貴而天下争。衰世之主鑿山石,挈金玉,剔蚘蜄,消銅鐵,萬物不滋。

  是以聖人

  《沖虛經》曰:今天下之人皆迷於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通玄經》曰:為正之本,在去聲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繫於物者,正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不顧後患者,邪氣也。

  為腹

  《通玄經》曰:目好色,耳好聲,鼻好香,口好味,合而悅之,不離利害嗜欲也。耳目口鼻不知所欲,皆心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觀之,欲不可勝亦明矣。

  不為目,

  《通玄經》曰:目悅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聲,鼻香五臭,七竅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故去彼取此。

  《通玄經》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則咎去福來。

  寵辱章第十三

  此章《南華經》言:古聖去志之勃。名利榮顯二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也。唐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寄託天下也。舜以天下讓,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況乎戰國亂世之君,争名競利,亡身滅國者,榮貴患身也。可以讓王寄託天下,尊生貴身,故能長久。

  寵辱若驚,

  《沖虛經》曰:名者,賓也。身者,實也。名者實之賓,而悠悠者趨名而已。有名則尊榮,名亡則卑辱。尊榮則逸樂,順性者也,卑辱則憂苦,犯性者也。

  貴大患若身。

  《沖虛經》曰:夫守名而累身,將恤危亡之不殺,豈徒逸樂憂苦之問哉。

  何謂寵辱若驚?

  《南華經》曰:榮辱立,然後睹所病,敢不慎乎。

  寵為上,

  《通玄經□道原篇》曰:富貴有名。有名者,尊寵也,高賢為上矣。

  辱為下,

  《通玄經》曰:貧賤無名。無名者,卑辱也,卑賤任下矣。

  得之若驚,

  《通玄經》曰:利為福始,利與害同門。

  失之若驚,

  《通玄經》曰:福為禍先,禍與福同鄰。

  是謂寵辱若驚。

  《南華經》曰: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何謂貴大患若身?

  《通玄經》曰:今之春秋以為大患者,利害禍福不可不察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

  《通玄經》曰:志有所欲,忘其所患。

  為吾有身,

  《通玄經》曰: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其大患。

  及吾無身,

  《通玄經》曰:不求名則無息,不求利則無害。

  吾有何患。

  《通玄經》曰:身以全為本,富貴其寄也。

  故貴以身為天下,

  《通玄經□上仁篇》曰:古之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名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遣爵,必重生之所由來遠矣,而輕失之,豈不惑於名利哉?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託天下矣。

  若可寄天下;

  《南華經》曰: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犬馬珠玉,皆不受,狄人之所求土地也。大王亶父曰: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人臣奚為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害所養。因杖策而去之,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於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

  愛以身為天下,

  《南華經》曰:古之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若可託天下。

  《南華經》曰:越人三世殺其君,王子搜患之,逃於丹穴。而越國無君,求王子搜不得,從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玉輿。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捨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惡為君之息也。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生矣,此固越人所欲得為君也。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此章《沖虛經□天瑞篇》言:昔者聖人因陰陽虛無之道,以統天地之有形。夫有形天地者,生於陰陽無形之道,則天地有形從道陰陽無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故太易者神之始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天地氣形質具而相離,故曰混沌。混沌者,言天地相混沌而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大道。道無形坍,謂之自然。若能太古造化,天地之始,陰陽混沌,是謂太極。大道之綱紀為八十一章之首焉。

  視之不見名曰夷,

  《沖虛經》曰:太初者,氣之始也,視之不見。《通玄經》曰:太初有名,視之不見其色,是謂虛無之氣。實出於虛,無色而使天地色焉。

  聽之不聞名曰希,

  《沖虛經》曰:太易者,神之始也,又曰太極,聽之不聞。《通玄經》曰:太極有名,聽之不聞其聲,是謂陰陽至神。有生於無,無聲而使天地聲焉。

  搏之不得名曰微。

  《沖虛經》曰:太始者,精之始也,搏之不得。《通玄經》曰:太始有名,搏之不得其形,是謂微妙之狀。形生於微,無形而使天地形焉。

  此三者,不可致詰,

  《通玄經》曰:大道陰陽,靜而無體無色無聲,所以論道不可言也。道無問,問無應。《南華經》曰:道無問,問無應,不可言也。心困焉不能知,口闢焉不能議。

  故混而為一。

  《沖虛經》曰:太素者,質之始也。言天地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混沌。《通玄經》曰:天地未形,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南華經》曰:夫道無形,在太極之先而道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道不為深。

  繩繩不可名,

  《通玄經》曰:道至大者無形狀,樸至大者無度量。

  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通玄經》曰:道者,陰陽和氣,所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是謂恍惚。

  《南華經》曰:無有之道,視無狀貌,杳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色,聽之而不聞聲,搏之而不得形,是謂恍惚虛無之道。《通玄經》曰:天道恍惚無際,遠不可止,近無所終,是謂大道之經。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南華經》曰:太清之道,其始無首,其終無尾,無始終也。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南華經》曰:冉求問於孔子曰:未有天地,可知古始之道邪?仲尼曰可,古道猶今天地也,無古無今,無始無終。

  能知古始,

  《沖虛經》曰:昔者聖人因陰陽虛無之道,以統天地之有形。天地者,生於陰陽虛無之道。

  是謂道紀。

  《沖虛經》曰:則天地有形從道陰陽無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極,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此章《通玄經□守弱篇》言:古者三皇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虛則正,其盈則覆。夫物盛則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則悲,是故聰明廣智守之以愚,多聞博辯守之以狹,德施天下守之以讓,武力勇毅守之以畏,富貴廣大守之以儉。此七者,先王所以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故弊不新成。上古聖人善治天下者,無為之道七守謙也。

  古之善為士者,

  《通玄經□上仁篇》曰:古之善為天下者。

  微妙玄通,

  《通玄經》曰: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而無為也,玄通大治而無不為也。

  深不可識。

  《通玄經》曰:無為而無不為也,故為天下有容。

  夫唯不可識,

  《通玄經》曰:能得其容,無為而有功;不得其容,動作必凶。

  故強為容:

  《通玄經》曰:故為天下容。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樸,混兮其若濁,廣兮其若谷,此為天下容。

  豫若冬涉川,

  《通玄經》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不敢行者,退不敢先,守退讓也。

  猶若畏四鄰,

  《通玄經》曰:猶兮其若畏四鄰者,恐四傷者,守柔弱不敢矜。

  儼若客,

  《通玄經》曰:儼兮其若客者,謙欽敬也。謙欽敬者,自卑下尊敬人也。

  渙若冰將釋,

  《通玄經》曰:渙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積藏也。不敢積藏者,自損弊不敢堅也。

  敦兮其若樸,

  《通玄經》曰;敦兮其若樸者,不敢康成,自虧缺不敢全也。

  曠兮其若谷,

  《通玄經》曰:曠兮其若谷者,不敢勝盈也。不敢勝盈者,見不足不敢自賢也。

  混兮其若濁。

  《通玄經》曰:混兮其若濁者,不敢明清也。不敢明清者,處濁辱而不敢新鮮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通玄經》曰: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通玄經》曰:沖以虛之徐盈。

  保此道者

  《通玄經》曰: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自損弊故實堅,自虧缺故成全,見不足故能贊,處濁辱故新鮮,服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盈。

  《通玄經》曰:古者三皇有誡之器名曰侑卮,其虛則正,其盈則覆。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通玄經》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道無為而無不為也。

  致虛極章第十六

  此章《南華經》言:古士不導引而壽,無不忘心養神也,無不有道守靜也,此天地之道,聖人無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寞,虛靜無為,比天地之平道德之質也。聖人休慮息心,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年壽長矣。故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此養神之道也。夫道無為,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彭祖得之於道,上自有虞,下至五霸,凡八百歲矣。太上老君得之於道,五百餘歲,莫知其所終。古聖守靜,延命千歲也。

  致虛極,

  《通玄經□道原篇》曰:古聖賢治身而賤治人,幾於道矣,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篤也。

  守靜篤。

  《通玄經》曰:守靜篤無為者,守靜也。《沖虛經》曰:莫若虛,莫若靜。虛靜者,得其居也。

  萬物並作,

  《通玄經》曰:萬物並作,春生夏長也。

  吾以觀其復。

  《通玄經》曰:吾以觀其復,秋收冬藏也。

  夫物芸芸,

  《南華經》曰:春氣發而百草生,萬物芸芸動也。

  各復歸其根。

  《南華經》曰:正得秋而萬寶成名,復歸其根靜也。

  歸根曰靜,

  《通玄經》曰:草木之有根,故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南華經》曰:草木之倒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病,然靜可以補病,眥搣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

  靜曰復命。

  《南華經》曰:今己為物也,欲復歸其根,不以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通玄經》曰:太古真人呼吸陰陽,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

  復命曰常,

  《通玄經》曰:至伏犧神農軒轅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其德順而不一。

  知常曰明。

  《通玄經》曰:五帝唐虞之世,竅領天地,綱紀四時,調和陰場,于是萬民莫不悚身而思,戴聽而視,故治而不亂。三王夏殷之世,嗜欲連於物,聰明誘於外,性命失其真。

  不知常,

  《通玄經》曰:施及周室,淳散樸離,道以為文學之偽險,德以為禮樂之行,智巧萌生,祖學以疑聖,華誣以脅眾,天下澆漓。

  妄作,凶。

  《通玄經》曰:五霸戰國,諸侯背叛,民人以攻擊為業,灾害生,禍亂作。舉兵為難,攻城濫殺,使陣死伏尸數十萬,老弱飢寒而死者不可勝計。自此之後,天下未嘗得安其性命也。

  知常容,

  《通玄經》曰: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

  容乃公,

  《通玄經》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則捨公就私,背道而任欲,是故公道行而私欲塞也。

  公乃王,

  《南華經》曰: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

  王乃天,

  《通玄經》曰:清虛者,天之明也。

  天乃道,

  《通玄經》曰:清靜者,道之鑒也。《洞靈經》曰:虛者,道之體。靜者,道之地。

  道乃久,

  《通玄經》曰:虛靜之道,天長地久。

  歿身不殆。

  《通玄經》曰:養命之本在於虛靜。《南華經》曰:大無為治於天下,小無為養於身命。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竟

  #1 體道守無為:『道』字原脫,據清刊本加。

  #2 世世稱之曰:『曰』後疑脫『伯樂善治馬』五字。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

  古襄寇才質集

  太上章第十七

  此章《通玄經》言:古者聖人治弊而改制,事終而更為,其美在和,其失在權。後世之道曰無法不可以為治,不知禮義不可以為法。法能殺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盜者,不能使人廉。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人,經非譽以導之,親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夫三王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竊,豈若古道淳樸而無盜心哉。教不可苛,去苛自治。不知一人無為之本,而救之以刑政之未,無以異於鑿渠以止水,抱薪以救火,名之曰益多,故以揚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太上,下知有之,

  《通玄經□自然篇》曰:太上神化,昔者三皇養化,無制令而民從。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人,刑措而不用,治之本也。朝廷蕪而無爭訟之迹,田野辟而無兵革之偽,故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通玄經》曰:其次五帝有制令也,使不得為非而無賞罰。

  其次,畏之侮之。

  《通玄經》曰:其次三王主刑賞,平刑而罰暴,利賞而勸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法令正於上,百姓服於下,治之末也。

  信不足,

  《通玄經》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夏后氏不負言,殷人誓,周人盟。

  有不信。

  《洞靈經》曰:是知天下不相信者,由主不勤明也。

  由其貴言。

  《通玄經》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用也,下言者權用也。古聖人為能知權,言之必信,期於必當。

  功成事遂,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內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與天為鄰,無為而無不為。

  百姓謂我自然。

  《通玄經》曰:信,君子之言也。忠,君子之意也。忠信形於內,感動應於外,賢聖之化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大道至德之世,赫胥氏之時,民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淳樸有忠孝也。及至三王懸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大道廢而有仁義,六親不和也,然後五霸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刑,智慧出而大偽,國家昏亂也,而民乃始踶跂好智,爭歸巧利,不可禁止也。此亦三王仁義小成,巧智教民生賊詐之過也。三王刑政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仁義,三王之蓬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非久常之道也。

  大道廢,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端正而不知以為仁,相愛而不知以為義。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故五帝道散而為人德。

  有仁義;

  《通玄經》曰:三王德溢而為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矣。《南華經》曰:三王之治天下,,名曰仁義有為,治之而亂莫甚焉。仁義舉賢則民相賊,不足以厚民,子有殺父也。

  智慧出,

  《通玄經》曰:五霸道狹,後任禮智。任智者中心亂為,智慧者則生姦,姦俗,亡國之風也。

  有大偽;

  《南華經》曰:五霸禮樂徧行,則七國戰兵,天下亂矣。禮樂任智則民相盜,不足以厚民,臣有殺君也。

  六親不和,

  《南華經》曰:六親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

  有孝慈;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孝子不諛其親,子之盛德也,事親則慈孝。

  國家昏亂,

  《南華經》曰:廷無忠臣,國家昏亂諸侯之憂也。

  有忠臣。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忠臣不諂其君,臣之盛德也,事君則忠貞。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此章《通玄經》言:古者聖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後世之民知書而道衰,知數而德衰,知契券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小巧害正,小能害道,小辯壞治,苛慘傷德。古者大正不險,故民易導。至治優游,故下不賊。至忠復樸,民無偽匿。其作文書也,以領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為姦偽以解有罪而殺不辜。夫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無為治亂之本,智詐萌生,盜賊多有,上多欲則下多詐。以書智生患,以書知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清也,難矣。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無事而民自治。

  絕聖棄智,

  《南華經》曰:而且悅聖邪?是相助於民藝也。悅智邪?是相於民疵也。故曰絕聖棄智,天下大治。

  民利百倍;

  《通玄經》曰:書學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巧偽不知於道,民偽亂矣。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

  《南華經》曰:而且悅仁邪?是亂於民德也。悅義邪?是悖於民理也。

  民復孝慈;

  《南華經》曰:攘棄仁義,民反孝慈,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人含其德,則天下僻矣。

  絕巧棄利,

  《南華經》曰:而且悅禮邪?是相助於民技也。悅樂邪?是相助於民淫也。悅聰邪?是民淫於聲也。悅明邪?是民淫於色也。

  盜賊無有。

  《南華經》曰:仁義禮樂,舉賢任智,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正晝為盜,日中穴壁,故曰絕巧棄利,大盜乃止。

  此三者

  《南華經》曰:民智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智不足則詐,詐偽之行,於誰責而可乎?責上好巧智也。

  以為文不足,

  《南華經》曰:尚文華,滅質博,學溺於心智,民始惑亂於華誕。無以反其質性,不足以厚民。

  故今有所屬。

  《通玄經》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人生學,還自賊。各以所好,還自為傷。上煩擾則下不定,上多求則下交爭。以學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焚也,難矣。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捨聖智,廢仁義,外賢能,滅事故,禁姦偽,則賢不肖齊於道矣。

  見素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清靜之治者,質真而素樸,虛靜而無為,見素抱樸,不與物雜。

  抱樸,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明白入素,無為復樸,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少私

  《南華經》曰: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寡欲。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漠然無為而民自化,淡然無欲而民自樸。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此章《通玄經》言:末世立太學而教之,此其治之技能也。得道則學,失道而廢。夫物未嘗有張而不弛,盛而不敗者也。至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不顧正法,流及後世,至於亡國,此其學也。失道而任學者危,棄德而用才者困,以聰明為治者勞心而不明,以巧智為治者苦心而無巧。上多學則下多事,上煩擾則下多亂,以學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焚者也,難矣。

  絕學無憂。

  《通玄經□道原篇》曰:書學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詐偽,不知於道,故絕學無憂。《南華經》曰:絕學捐書,無憂患矣。

  唯之與阿,

  《南華經》老子問南榮趎曰:子自楚來乎?《南華經》曰:唯智以之言問乎狂屈,狂屈曰唉。

  相去幾何?

  《通玄經》曰:末世九流為學者,握篇籍,守文法,欲以為治,猶持方柄而內圓鑿,欲得宜適,難矣。

  善之與惡,

  《通玄經》曰:古之為道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

  相去何若?

  《南華經》曰:古者必先道德,智謀不用,必歸其天,無為而治,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

  人之所畏?

  《通玄經□上仁篇》文子問曰:何行而民親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時而敬慎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天地之間,善則吾畜也,不善則吾讎也,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不可不畏。

  《通玄經》曰:昔者夏商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宿洪之民自攻其後而歸神農氏,故曰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通玄經》曰:末世無道治天下,天下之賊也。以一人與天下為讎,不可得也,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

  《洞靈經》曰:末世人主之用人也,貴耳聞之聰,目見之明,口可道之言,使天下之人市譽爭進飾辭見達者,政敗矣。

  如享太牢,

  《通玄經□積誠篇》曰:脩達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學而不厭,所以持身也。

  如登春臺。

  《洞靈經》曰:末世人君之用人也,貴耳聞之聰,則天下之人運貨逐利而市譽矣;貴目見之明,則天下之人恢形異藝而爭進矣;貴口可道之言,則天下之人習舌調吻而飾辭矣。

  我獨怕兮

  《洞靈經》曰:古者聖王之用人也,貴耳不聞之聰,目不見之明,口不可道之辯,而百姓無為暢然自理矣。

  其未兆,

  《南華經》曰:學者學其所不學也,至於道矣。

  如嬰兒之未孩。

  《通玄經》曰:三月嬰兒未知利害不言之用者,變乎大哉。

  乘乘兮若無所歸。

  《通玄經》曰: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事不知所乘,動不知所止,謂之道。

  眾人皆有餘,

  《通玄經》曰:眾人之學役役,聽而不聰,視而不明,官而不信,行而不治,為而不成。

  而我獨若遺。

  《通玄經》曰:聖人之道愚芚,不聽而聰,不視而明,不言而信,不行而治,不為而成。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通玄經》曰:下士眾人之學古者,聖人所不為也。

  俗人昭昭,

  《洞靈經》曰:末世以耳目聰明取人者,官多而政亂,人皆攘奮以賣譽。

  我獨若昏;

  《洞靈經》曰:古之以心慮無為取人者,官少而政清,人皆靜正而動德。

  俗人察察,

  《洞靈經》曰:末世澆危之代,務取可聞可見可言之材,吏攘奮以賣譽,則刑之而不畏。嗚呼,人主豈知之哉。

  我獨悶悶。

  《洞靈經》曰:古者循理之代,務求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言之材,吏靜正而勤德,則不言而自化。嗚呼,人主豈知之哉。

  忽若晦,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心若死灰,晦晦昧昧,無心所謀,乃無為也。

  寂兮似無所止。

  《通玄經》曰: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惟隨天地之自然,而能勝理。

  眾人皆有以,

  《南華經》老聃曰:人皆取先,堅則毀矣;人皆求福,銳則挫矣。

  我獨頑似鄙。

  《南華經》老聃曰:我獨取後,受天下之垢;我獨曲全,苟免於咎。

  我獨異於人,

  《南華經》老聃曰:人皆取實,己獨取虛,以深為根,以約為紀,無為而笑巧。

  而貴求食於母。

  《南華經》曰: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此章《南華經□至樂篇》言:夫道無形而生天地之有形也,芒乎芴乎而無出有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察其道始生而本無生,而本無氣,而本無形。雜乎芒芴虛無之間,虛變而有神,神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故曰窈冥無形,中有精焉,其精甚真,中有四時之信,乃道真精之信也。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遂兮通兮,不虛動兮,與剛柔舒卷兮,與陰陽俯仰兮。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通玄經》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恍恍惚惚。

  惚兮恍,其中有象;

  《通玄經》曰:惚兮恍兮,不可為象兮。

  恍兮惚,其中有物。

  《通玄經》曰:恍兮惚兮,其用不詘兮。

  窈兮冥,其中有精,

  《通玄經》曰: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

  其精甚真,

  《通玄經》曰:又得陰陽和氣之精,天地萬物方能生成。

  其中有信。

  《通玄經》曰:夫道無形,其中有信。《南華經》曰:夫道有情有信,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通玄經》曰:四時為紀,自古及今,未嘗變易,謂之天理。

  以閱眾甫。

  《通玄經》曰:道者立而生萬物,故萬物之總,皆閱道之一孔;萬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門。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通玄經》曰:陰陽四時,生成萬物也。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此章《南華經□天地篇》言:古之畜天下者,一人無欲而天下足,一君無為而天下化,一主淵靜而百姓定,通於一,萬事畢。是以古之聖人枉曲弊己之能,抱守一君之無為治天下之法式,萬物自化,少則得治,不自矜伐於多能也。

  曲則全,

  《通玄經》曰:屈者所以求伸也,屈寸以伸尺,君子為之。

  枉則直,

  《通玄經》曰:枉者所以求直也,小枉而大直,君子為之。

  窪則盈,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江海窪下,以成其廣。服此道者,不欲盈也。

  弊則新,

  《通玄經》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少則得,

  《通玄經》曰:凡古之人事欲少也。所謂事少者,秉要以偶眾,執約以治廣。事少者約所守也,故有道以理之法,雖少足以治。

  多則惑。

  《通玄經》曰:凡今之人能欲多也。所謂能多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措廢置,曲得其宜。能多者,無不治也,所求多者,所得少而不知失,故無道以理之法,雖多足以亂。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古者君通於一則萬事畢,古能知一則天下無一不知,後世不能知一則天下無一則知。

  抱一為天下式。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執一無為,君執一則治,無一則亂。一也者,無適之道也,萬物之本也,故君失一,其亂甚於無君也。君必執一而後能群治,然而戰戰慄慄,日慎一日,是以無為而一之成道也。所守甚約,所治甚廣。

  不自見,故明;

  《通玄經□自然篇》曰: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通玄經》曰: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通玄經》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通玄經》曰: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無為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南華經》曰: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通玄經》曰:古君道者,非所以有為也,所以無為也。智者不以得為事,仁者不以位為惠,可謂無為一矣。

  誠全而歸之。

  《南華經》曰: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此章《通玄經》言:末世天子諸侯以天下一國為家,以萬物為畜,懷天下之大,有萬物之多,即氣實而志驕,譬猶飄風驟雨不可長久。是以古之聖人執柔弱,不敢飄風暴雨,故能長久。象天無怒,從道為善,天下長久也。

  希言自然。

  《通玄經》曰:善怒者必多怨,惟隨天地之自然而能聖理。

  飄風不終朝,

  《通玄經》曰:江海之大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出須臾止。

  驟雨不終日。

  《沖虛經》曰:夫江海大溢也,不過三日。飄風驟雨不終朝日,中不須突。

  孰謂此者?天地。

  《通玄經》曰:飄風驟雨,行強梁之氣。

  天地尚不能久,

  《通玄經》曰:飄風暴雨不終日,尚不能久而滅,而況於人乎?

  而況於人乎?

  《沖虛經》曰:不妄喜怒,賞罰不阿。《南華經》曰:古者聖人去德之累,喜怒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而無不為也。

  故從事於道,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法天為善,弗為凶怒而成其德,故能長久。

  道者同於道,

  《南華經》曰: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

  德者同於德,

  《南華經》曰: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

  失者同於失。

  《洞靈經》曰:當責眾人之惡者,視己善乎哉?《通玄經》曰:喜怒節則怨不犯也,怒出於不怒,怒無作色,是謂計得。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通玄經》曰: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遠之則近,近之則疏,稽之不得,察之不虛。是故聖人若鏡,不將不迎,應物而不藏,勝物而不傷。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通玄經》曰:德無所積而不憂者,亡其及也。故善者以弱為強,轉禍為福,積石成山,積水成河,積德成王。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沖虛經》曰:然喜怒豈妄發哉,喜之復也必怒,怒之復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無逆順也。

  信不足,

  《洞靈經》曰:信全則天下安,信失則天下危。

  有不信。

  《洞靈經》曰:夫人不相信,由政不平,主不勤明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此章《南華經》言:大道以多跂亡羊,學者以多方喪道,故此楊朱墨翟師曠離朱,工倕曾史,巧辯聲色,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師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綵,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鈎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且夫屬其仁義,雖通如曾史,屬其五聲,雖通如師曠,屬其五色,雖通如離朱;屬其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聰明於道善於德也。吾所謂善者,善道無為而已矣。且夫失性有五聲色真味,取捨此五事者,皆生民喪命之大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聲色,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於道也。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者,皆外立巧辯聲色之惑,而以燴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跂者不立,

  《南華經》曰:駢拇枝指旁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也,出乎性哉,而侈於德。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跨者不行。

  《南華經》曰:附贅懸疣,多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出乎形哉,而侈於性。多方駢之於五藏之情者,淫僻於仁義之行,而多方於聰明之用也。

  自見者不明,

  《南華經》曰:駢於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已。

  自是者不彰,

  《南華經》曰:多於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鍾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已。

  自伐者無功,

  《南華經》曰: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

  自矜者不長。

  《南華經》曰:駢於辯者,累瓦結繩竄句,遊心於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

  其於道也曰,

  《南華經》曰:故此楊朱墨翟曾史師曠離朱工倕,皆多駢小成聰明聲色巧辯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餘食

  《南華經》曰:彼古正道而正性者,不失其性命自然之情,故合於道者,不為多駢而枝,於德者不為旁跂,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合自然之正也。今小成聲色,斷續人之性者也。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聲色之憂悲也。

  贅行。

  《南華經》曰:以生為附贅懸先,以死為次疣潰癰。古者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藏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智則天下不惑矣,人藏其德則天下不僻矣。

  物或惡之,

  《南華經》曰: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者,皆外立小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故有道者不處。

  《南華經》老聃曰:余愧乎道德不行,故不取於小成楊墨之邪說也。是以莊子上不敢為仁義小成之操,而下不敢為楊墨淫僻之行也。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竟

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

  經名: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質集。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無求備齋影印清蔣元庭刊道藏輯要本(簡稱清刊本)。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四

  古襄寇才質集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此章《沖虛經□天瑞篇》言:道無形埒變而為一氣,一氣九變而成混沌,混沌者,天地形變之始也。故有物混成,陰陽開闢,先天地生,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道生天地也。

  有物混成,

  《通玄經□道原篇》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謂也。

  先天地生。

  《南華經》曰:夫道無形,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者也。

  寂兮寥兮,

  《通玄經》曰:惟道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聲。

  獨立而不改,

  《通玄經》曰:陰陽道者,獨自一立而生萬物,自古及今,未嘗變易。

  周行而不殆,

  《通玄經》曰:天運地滯,四時為紀綱。剛柔相成,萬物乃生。

  可以為天下母。

  《南華經》曰:道之所在,無乎不可。《通玄經》曰:以天為父,以地為母,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吾不知其名,

  《通玄經》曰: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

  字之曰道,

  《洞靈經》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夫道包運天地,發育萬物,曲成形類,布置性壽,其功至實而不為物府,不為事官,無為功尸,捫求視聽,莫得而有,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通玄經□精誠篇》曰:道本無聲,聖人強為之名,以一大為稱。

  大曰逝,

  《南華經》曰: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逝曰遠,遠曰返。

  《沖虛經》曰:夫道遠自太古,返至今日,年數故不可紀,天長地久,不可窮也。

  故道大,

  《通玄經》曰:大道陰陽者,氣之大者也。位居天外,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包裹天地而無表裏,空洞覆載,周無所硋。

  天大,

  《通玄經》曰;天之有象者,形之大者也。

  地大,

  《通玄經》曰:地之有形者,形之大者也。

  王亦大。

  《南華經》曰:莫大於帝王,帝王之德配天地。

  域中有四大,

  《南華經》曰:又何知天地之足以窮四大之域。

  而王居其一焉。

  《通玄經》曰:天明日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

  王法地,

  《南華經》曰:莫富於地,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

  地法天,

  《南華經》曰:莫神於天。《通玄經》曰:地承天,萬物形。

  天法道,

  《通玄經》曰:夫道至神,斡旋天運。《南華經》曰:夫道無形,覆載天地而不為巧。

  道法自然。

  《通玄經》曰:道者,自然之妙也。《南華經》曰:夫道無形,自本自根,自然之本也。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此章《通玄經》言:末世天子公侯而志驕,而以自要尊貴,即萬乘之勢不足以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為樂,為而自輕,躁而多欲,輕躁失本,亡天下也。

  重為輕根,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無為而化者,持重而不輕也。持重以制輕,天下皆寧。

  靜為躁君。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清靜之德者,閑靜而不躁也。處靜以持躁,天下皆安。君,根本也。

  是以君子終日行

  《南華經》曰: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君子所以治國,賢人未嘗過而問勞佚焉。

  不離輜重。

  《南華經》曰:君子為政,豈敢輕乎。

  雖有榮觀,

  《通玄經》曰:君子之道,靜以修身。

  燕處超然。

  《通玄經》曰:君子之道,靜則下不擾,下不擾則民不亂。

  奈何萬乘之主,

  《通玄經》曰:萬乘之勢以萬物為功名,權任至重,不可自輕。

  而以身輕天下。

  《通玄經》曰:萬乘之勢自輕則功名不成。

  輕則失臣,

  《通玄經》文子問治國之本,老子曰:本在於治身,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身亂而國治者也。若為而自輕,則失君本。

  躁則失君。

  《通玄經》曰:即萬乘之勢不足以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為樂,躁而多欲,縱欲失本。

  善行章第二十七

  此章《南華經》言:帝王之德配天地之無為,此乘天地之道,馳萬物之自治而用人群無為之道也。道德之本在於上立要,在於一人無為而天下治。常為五善無為之要,以救人物,天下皆善,是謂要妙。五善,救民也。

  善行無轍跡,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無為,教不下堂而化行四海,不行而自治,行而無跡也。

  善言無瑕謫,

  《通玄經》曰:後世待言而使命,其於為治難矣。古者不言之命,古聖人所以為師,無一言而大動天下,其惟心行無為也,不言而自往,事而無傳。

  善計不用籌筭,

  《通玄經》曰:王通於一而萬事畢,聖人無為無智慮也,不謀而自當,不慮而自得。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通玄經》曰:古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人,刑措而不用,不令而自禁。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不施法令,風俗移易,其唯心行道也,不行而自制。《南華經》曰:古者約束不以繩索。後世待繩約而固者,寖其德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無為,明照天下,執道之要,秉要以救眾。

  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通玄經》曰: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故人無棄人。《洞靈經》曰:救弊貴於省事。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通玄經》曰:萬物之變不可救也,秉其要而歸之,故物無棄物。《洞靈經》曰:救弊貴於一令。

  是謂襲明。

  《通玄經》曰:道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積微成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

  《通玄經》曰:人主者,民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善用道者,乘人所資以立功,以其所不能託其所能,所治甚眾,所居甚要,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不祥。

  不貴其師,

  《通玄經》曰: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賢師良友,捨而為非者寡矣。

  不愛其資。

  《南華經》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

  雖知大迷,

  《通玄經》曰:古人不小學,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末世雖知小學,大迷於道。

  是謂要妙。

  《通玄經》曰:治眾之本在於一要,天下安寧,要在一人。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道惡乎隱而有真偽,皆因後世五帝道隱於小成,以偽其道而不真矣。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仁義禮樂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則民素樸。素樸而民性淳質而自治矣。及至後世五帝蹩躠懸贅為仁,提跂駢拇為義,而天下始疑惑於書學小成之偽矣。澶漫淫聲為樂,摘僻邪偽為禮,而天下始分離為律曆聲色之器矣。是故後世五帝大道樸散,造書利器為書器也。

  知其雄,

  《南華經》曰:五帝知其雄,造五聲也。《通玄經□下德篇》曰:雷霆之聲可以鍾鼓象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聲可聞者,可得調也,調五音矣。

  守其雌,為天下谿。

  《南華經》曰:古者五聲不亂,孰為六律?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江海無為,為天下之谿,其德不離。是以至人不見可欲,心與神處,靜而體德,動而理通。

  知其白,

  《南華經》曰:五帝知其白,造五色也。明可見者,可得而蔽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別也,別五色矣。

  守其黑,為天下式。

  《南華經》曰:古者五色不亂,孰為文彩?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通玄經》曰:古者至人之治,虛無寂寞,修自然之道,漠然無為而天下和。

  知其榮,

  《南華經》曰:五帝知其榮,造律曆也。《通玄經》曰:夫至大天地不能函也,至微神明不能見也。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量曆數矣。

  守其辱,為天下谷。

  《南華經》曰:古者白玉不毀,孰為珪璋?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無為,為天下谷,其德乃足。不分争而財足,聖人淳樸而不散,淡然無欲而民自樸。

  樸散則為器,

  《通玄經》曰:及至五帝建律曆,別五色,異清濁,味甘苦,則樸散而為器矣。立仁義,修禮樂,則德遷而為偽矣。民飾智以驚愚,設詐以攻上,天下有能持之而未能有治者也,夫智能彌多而德滋衰。《南華經》曰:古者純樸不殘,孰為犧樽?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情性不離,安用禮樂?後世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五帝之過也。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南華經》曰:狶韋氏得之於道,以挈天地無為;伏犧氏得之於道,以襲氣母之道;神農氏得之於道,以火德王;黃帝得之於道,以登景雲之天下。

  故大制不割。

  《南華經》曰:是以一人之斷制天下,譬之猶一覕夫唐虞,知賢人之利天下而不知其賊天下。夫唯割也,外乎賢者知之矣。

  將欲章第二十九

  此章《通玄經》言:末世天子諸侯以天下一國為家,以萬物為畜,懷天下之大,有萬物之多,即氣實而志驕,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無長久得在時,不在争,不在道,不在聖。土凝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遲。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神化廟戰之權。夫好兵者未嘗不敗,争戰者未嘗不失,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所好,反自為傷,故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七國兵争亡天下也。

  將欲取天下,

  《通玄經》曰:國不欲貪竟得得,在天下與之,不在於自取仁義,則得。

  而為之兵争,

  《通玄經》曰:夫欲名是有而為之争之,吾見其不得已。

  吾見其不得已。

  《通玄經》曰:雖執而得之,不留也。夫名不可以求而得也,在天下與之。與之者歸之天下,所歸者,德也。若無德者,民不歸也。不歸用兵,即危道也,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洞靈經》曰:天下之神器也,帝王之重位也。

  不可為也。

  《通玄經》曰: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

  《通玄經》曰:夫好名者未嘗不中,善游者溺,各以所好,反自為傷,故曰為者敗之也。

  執者失之。

  《通玄經》曰:夫争利者未嘗不窮,善騎者墜,各以所好,反自為傷,故執者失之。

  故物

  《通玄經》曰:禍福同門,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或行或隨,

  《沖虛經》曰:或長或短。

  或煦或吹,

  《沖虛經》曰:或美或醜。

  或強或羸,

  《沖虛經》曰:或怡或厲。

  或載或隳。

  《沖虛經》曰:或是或非。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得在時不在争,治在道不在聖。土凝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遲。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去甚,

  《通玄經》曰:為強之本在於守弱,是以聖人守柔弗強,故能成其王,天下長久。

  去奢,

  《通玄經》曰:節用之本在於去奢,是以聖人去奢侈也,不敢驕奢,故能長久。

  去泰。

  《通玄經》曰:去.驕之本在於虛無,是以聖人去驕泰也,不敢驕溢,故能長久。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此章《通玄經》言:七國人臣舉不義之兵,至於伏尸流血,相交於前。兵革之所起,天下大亂,好勇危亡之道也。兵者,凶器。戰者,危事。鳴鐸以身自毀,膏燭以明自煎,武勇因強梁死,辯士因智能亡。人有橫死,非命而亡,以寡犯眾,以弱凌強,兵共殺之,好兵危亡之道也。今七國亂臣好兵鬬戰,天下大亂也。

  以道佐人主者,

  《通玄經》曰:古者人臣理國家,治境內,行道德,布德施惠,此為上也。

  不以兵強天下,

  《通玄經》曰:古者姦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榮,勇者無所措其威,不用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通玄經》曰:戰國用兵而自容,邪人諂而陰謀,遽而驕主而用其#1,亂人以成其事。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通玄經》曰:七國舉兵為難,路無緩步,田無立苗,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通玄經□微明篇》曰:起師十萬,日費千金,師旅之後,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

  《通玄經》曰:甲兵之利,不足以恃強。

  不敢以取強。

  《通玄經》曰:古者勇於不敢則活。

  果而勿矜,

  《通玄經》曰:古者守柔弱不敢以自強,故能矜。

  果而勿伐,

  《通玄經》曰:勇於一能,未可廣應於治也。

  果而勿驕,

  《通玄經》曰日:古之勇者不以力為暴,可謂一於道矣。

  果而不得已,

  《通玄經》曰:敵來加己,不得已而用。

  是果而勿強。

  《通玄經》曰:古兵守柔弱者,生之徒也,天下活矣。

  物壯則老,

  《沖虛經》孔子謂子路曰:由能勇而不能怯。《通玄經》曰:武勇以強梁死,辯士因智能亡。

  是謂不道,

  《通玄經》曰:人有橫死,非命而亡,以寡犯眾,以弱凌強,兵共殺之,兵強不道,不道早已。

  不道早已。

  《南華經》曰:不恬不愉非道也,非德也,不道早已。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此章《南華經》言: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太子悝患之,請莊子說止王之好。莊子見王曰:臣有三劍,唯王所用。王曰:願聞三劍。莊子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也。天子之劍匡諸侯,天下服矣;諸侯之劍四封之內無不賓服矣;庶人之劍一旦命絕,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謂大王薄之。王乃芒然自失,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所處也。論兵有六凶,終非吉事,不可常用也。

  夫佳兵者,

  《通玄經》曰:兵者凶器,戰者危事。

  不祥之器。

  《通玄經》曰:好用兵器,逆之至也。

  物或惡之,

  《通玄經》曰:兵殘天下,萬民騷動,殺戮無罪,民之所讎,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通玄經》曰:君子務道德,不重用兵也。

  君子居則貴左,

  《洞靈經》曰:陽德居左。

  用兵則貴右。

  《洞靈經》曰:陰刑居右。

  兵者不祥之器,

  《通玄經》曰:故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通玄經》曰:兵者,非君子之器,非君子之寶也。

  不得已而用之,

  《通玄經》曰:用兵有五,二曰應兵,不得已而用之,謂之應兵。應兵勝,此天道之所成也。

  恬淡為上。

  《通玄經》曰:恬然無思,淡然無慮,以恬養智,恬愉無矜而得乎和。

  勝而不美,

  《通玄經□上仁篇》曰:兵殺傷人,勝而不美。兵莫毒於憯乎心,鏌鋣為下。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

  《通玄經》曰:戰國不義之兵,至於伏尸流血相交,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者,

  《通玄經》曰:春秋舉兵以自為者,眾去之。眾之所去,雖大必亡。

  不可得志於天下。

  《通玄經》曰:故為他戰者不能成其王,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

  吉事尚左,

  《南華經》曰:夫道有左。左,陽也。

  凶事尚右。

  《南華經》曰:夫道有右。右,陰也。

  偏將軍處左,

  《南華經》疏云:左陽主生。

  上將軍處右。

  《南華經》疏云:右陰主殺。

  言以喪禮處之

  《通玄經□上仁篇》曰:以喪禮處之。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通玄經》曰:戰敗以悲哀泣之。

  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此章《通玄經》言:上古行道德者,天祐之,地助之,鬼神輔之,四夷歸之,景星見,祥雲布,黃龍下,甘露降,醴泉出,嘉穀秀,芝草生,連理枝,鳳凰集其庭,麒麟遊其郊,蛟龍宿其沼,海不波湧,河不滿縊,日月星辰不失其度,風雨時順,五穀豐登。此古行道神明感應嘉祥十瑞也。

  道常無名,

  《通玄經□道原篇》曰:古道無名者,無言也。無言者,作始也。作始者,始作結繩之樸也。

  樸雖小,

  《通玄經》曰:古人之道,心欲小也,志欲天也。心欲小者,禁微欲也;志大者,無不治也。所持甚小,所任甚大,故有道以理之法雖小足以治。

  天下不敢臣。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素樸而民性得自治矣。

  侯王若能守,

  《南華經》曰:古者帝王以無為為常。

  萬物將自賓。

  《南華經》曰:無為而無不為,萬物自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通玄經》曰:陰陽和合,甘雨時降。

  民莫之令而自均。

  《通玄經》曰:不言之令,古聖人所以為師。雖無一言,天下萬民化。

  始制有名,

  《通玄經》曰:後世小成有名者,有言也。有言者,遂事也。遂事者,成書學之器也。

  名亦既有。

  《通玄經》曰:今人之道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少者約所持也。所見大者,所知小而不知失,故無道以理之法,雖大足以亂。

  夫亦將知止,

  《南華經》曰:知止乎?其所不知至,知止矣。

  知止所以不殆。

  《南華經》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鎰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譬道之在天下,

  《通玄經》曰:故道之在天下,譬猶江海不為也。

  猶川谷之與江海。

  《通玄經》曰:江海不為,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四竟

  #1 此處疑有脫誤。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之五

  古襄寇才質集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聖人,毀志之勃。貴富顯嚴名利此六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而無不為也。是以古之聖人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有勝人之力自勝之強,有知足之富強行之志。有斯六德也,生有德業不失其所之久,死有而名不亡永傳之壽。故名六德,久壽也,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通玄經》曰:知賢之謂智,智莫大於知人,知人則無亂政。

  自知者明。

  《通玄經》曰:愛賢之謂仁,敬賢之謂禮。

  勝人者有力,

  《通玄經□下德篇》曰:勝人者有力,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叉自得者也。

  自勝者強。

  《通玄經》曰:自勝者強,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

  知足者富。

  《通玄經》曰:足用之本在於省儉,不須財而富。

  強行者有志。

  《通玄經》曰:古者不以賤為危,不醜窮,無人非。

  不失其所者久。

  《通玄經》曰:故知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

  死而不亡者壽。

  《通玄經》曰:,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名聲傳於後世,何往而不壽。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此章《南華經》言: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帝王之德,配天地之富貴,此古聖人乘天地之富貴,馳養萬物而用人羣愛養之道也。經不為大#1,萬物歸之,故能成其天下之大,遵道養民也。

  大道汎兮,

  《南華經》曰: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汎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其可左右。

  《通玄經》曰:大道無所不可。可在其理,見可不趍,見不可不去。可與不可,相為左右,相為表裏。

  萬物恃之

  《南華經》曰:夫道韰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

  以生而不辭,

  《通玄經》曰:夫道者,萬物恃之以生,莫知其德。

  功成不名有。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莫知其德。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南華經》曰:刻彫萬物眾形而道不為巧作,不為而自成。萬物歸之不為主,可名於大。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洞靈經》曰:道者不為謀府,不為事官,其功至妙,不為功主。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以道汎愛,愛下故能成其大。

  終不為大,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愛下,終不為大,百川歸之,故能成其大。

  故能成其大。

  《南華經》曰:夫道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此章《南華經》言:上古神農之世,卧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争競之心,此大道之世,至德之隆也。執道安泰,天下太平也。

  執大象,

  《通玄經》曰:執道者,德全。德全者,聖人之道也。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無為為之而合乎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

  天下往。往而不害,

  《通玄經》曰:古者灾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下和平,治之本也。

  安平泰。

  《南華經》曰:古者智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本也。

  樂與餌,

  《南華經》曰:甘其食,樂其俗。

  過客止。

  《南華經》曰:安其居。《通玄經》曰:古聖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無由相過。

  道之出口,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辯言,言而非道也。古道不言而治。

  淡乎其無味。

  《通玄經》曰:夫道者淡然無欲,漠然無為,淡兮無味,不慮而得。

  視之不足見,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明見,見而非也。任目而明視者,勞心而不明。待目而照見,其於為治,難矣。視知其明謂之失道,古者不視而見。

  聽之不足聞,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隊聰聞,聞而非也。以耳聽治,苦心而無功。待耳而聰聽,其於為治,難矣。聽知所聞謂之失道,古者不聽而聰。

  用之不可既。

  《通玄經》文子問曰:王者得其百姓歡心,為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乎無味,用之不既,先小而後大。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此章《南華真經□胠筐篇》 言: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盜賊不得聖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知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故掊擊緘縢扃鐍之聖智,縱捨斗斛權衡之盜賊,而天下始治矣。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斗斛權衡之器生盜竊也。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南華經》曰:後世雖重聖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竊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而竊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生智而大盜起,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而智已#2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事。後世為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以竊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若智不死,大盜不止,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

  是謂微明。

  《通玄經□微明篇》曰:道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含陰吐陽,而章三光,先敬小微,然後大明。

  柔弱勝剛強。

  《通玄經》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柔而能剛,弱而能強,始於柔弱,成於剛強,積柔成剛,積弱成強。

  魚不可脫於淵,

  《南華經》曰: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網罟之患,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螻蟻苦之,故禽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若泉乾涸,魚相處於陸地,相呴以濕,相濡以沬,不能救涸,不如相忘於江湖。魚相造乎水,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故曰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之聖智生盜竊也。若竊仁義并斗斛權衡符璽珠玉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賊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後世聖人利器教民之過也。聖人不厭樸,不如相忘於道術。人相造乎道,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可以示人。

  《南華經》曰:絕聖棄智,大盜乃止#3;擿玉毀珠,小盜不起#4,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不可以示人。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此章《南華經》言:夫一道無為,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剖心無為於道焉。無為為之之謂大,無為言之之謂德,大德而已矣。古者無為自化,天下大治也。

  道常無為,

  《通玄經》曰:無為者,道之常也。

  而無不為。

  《通玄經》曰:大道無為,萬物自生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

  《南華經》曰:君子臨蒞天下,莫若無為也。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萬物將自化。

  《南華經》鴻蒙謂雲將曰: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化而欲作,

  《通玄經》曰:民欲作動者,信令殊也。不誠心於道,令勤於上,不應於下。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通玄經》曰:古之聖人以道鎮之,在上無為,民化如神。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南華經》曰: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無名,故無為。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不欲以靜,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無為也。無為者,守靜也,守靜能為天下王。

  天下將自正。

  《通玄經》曰:上反清靜,物將自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此章《南華經□智北遊篇》言:上古聖人行不言之教,無為而天下治,故三皇道不可致,五帝德不可至,三王仁可為也,商周義可虧也,五霸禮相偽也,七國兵相亂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兵。夫禮者,五常之末,道之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玄經□上德篇》曰:高莫高於天也,天道無為尊高,聖人法之,天下定矣。天道,上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通玄經》曰:下莫下於地也,人道有為卑下,君子體之,天下亂矣。人道,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通玄經□上仁篇》曰:上古三皇上德無為者,天下歸之。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通玄經》曰:後世五帝下德有為者,四海歸之。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通玄經》曰:三皇上仁者,海內歸之。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通玄經》曰:商周上義者,一國歸之。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通玄經》曰:五霸上禮者,一鄉歸之。

  則攘臂而仍之。

  《通玄經》曰:七國無此道德仁義禮五者,民不歸也。不歸用兵,則攘臂而仍之,天下大亂。

  故失道而後德,

  《南華經》曰:五帝失道而後用德,德不可至也。

  失德而後仁,

  《南華經》曰:三王失德而後用仁,仁可為者也。

  失仁而後義,

  《南華經》曰:商周失仁而後用義,義可虧也。

  失義而後禮。

  《南華經》曰:五霸失義而後用禮,禮相偽也。

  夫禮者,

  《通玄經》曰:末世為禮者,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淺行之則薄得福。夫禮者,實之文也。《南華經》曰: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夫禮者,道之華也。

  忠信之薄,

  《通玄經》曰:末世修仁義則正一國,修禮樂則正一鄉,德薄者小。

  而亂之首。

  《通玄經》曰:五霸用禮為兵,主為亂首。《南華經》曰:夫禮者,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

  《通玄經》曰:古之為道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則厚得福,盡行之天下服。

  道之華,

  《通玄經》曰:古者修道德則正天下,德厚者大也。

  而愚之始。

  《通玄經》曰:五帝用德道先稱,古雖愚而德有餘。《南華經》曰:古者至德之世,其行徐徐,其覺于于。

  是以大丈夫,

  《通玄經》曰:是以大丈夫恬然無思,淡然無慮,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乎無門,入乎無房,屬其精神,偃其知見,則內修其本,不外飾其末,道德無為也。

  處其厚不處其薄,

  《通玄經□上仁篇》文子問:仁義禮何以生亂,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為仁者必以人道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人事取與論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徧,竭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驕奢。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人情而附,故薄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

  《通玄經》文子問師曰:後世仁義禮何以用兵刑,為薄於道德?老子曰:古者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道德淳厚,不用兵刑也。後世德性失,然後用仁義,仁義澆薄,用兵刑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通玄經》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則咎去福來。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此章《通玄經》言:太古聖人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所以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稱尊號也,言善運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力也。後世有南面之名,無一人之譽,而失天下也。桀紂不為王,湯武不為放。古者聖人天下數譽而不益善,至譽無譽,得至道之要也。體天無譽,天下長久也。

  昔之得一者:

  《沖虛經》曰:道無形埒,一氣九變,復變而為一。一者,天地人物形變之始也。

  天得一以清,

  《南華經》曰:天無為以之清。

  地得一以寧,

  《南華經》曰:地無為以之寧。

  神得一以靈,

  《南華經》曰:夫恬淡寂寞、虛靜無為者,此養神之道也,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年壽長矣。昔廣成子得之於道,千二百歲而形容未嘗衰。

  谷得一以盈,

  《通玄經》曰:百川並流,不注海者不為谷。河海之源淵,流而不歇。

  萬物得一以生,

  《南華經》曰: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洞靈經》曰:古者侯王不貴其儀,不采其譽,可謂有識者也。

  其致之,

  《南華經》曰:政一則不二。

  天無以清將恐裂,

  《通玄經》曰:天二氣則成虹,陽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

  地無以寧將恐發,

  《通玄經》曰:地二氣則洩藏,陰不能常。

  神無以靈將恐歇,

  《通玄經》曰:人二氣則生病,形勞而不休則歇,神用而不已則滅,神傷於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斃矣。《南華經》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神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竭則滅矣。

  谷無以盈將恐竭,

  《通玄經》曰:溝池澇則溢,旱則枯,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通玄經》曰:物之生也,草木英華;物之死也,草木枯槁。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蹙。

  《通玄經》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貴。若高危滿溢,不能長久。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通玄經□符言篇》曰:人有三怨,不知之乎?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通玄經□道原篇》曰:聖人自謂孤寡不穀,歸其本根。

  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通玄經》曰:志弱而事強,託小以包大,聖人法道之損者,所以自賤也。損則大,天下長久,此天道之所成也。

  故致數譽無譽,

  《南華經》曰:上古聖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謚,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天下數譽而不加善惡,識所以貴哉,至譽無譽矣。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通玄經□符言篇》曰:古者無為尸名,不為謀府,不為事任,不為智主,藏於無形,行於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始於無名,動於不得。己欲福先無視,欲利先遠害,故無為而寧者,失其所寧即危,無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亂。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此章《南華經》言: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陰陽交通成和,而萬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盈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夫天地寒暑,乃道陰陽之動用,生化萬物之有無也。

  反者道之動,

  《通玄經》曰:陰氣勝變為陽,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通玄經》曰:陽氣勝變為陰,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有無相生,萬物化也。《沖虛經》曰:萬物生化,出入化機,常生常化。

  生於有,

  《通玄經》曰:萬物動而與陽同波,萬物生也。《沖虛經》曰:萬物有生,皆出於機而常生也。萬物生者,不得不生。終者,生之必生者也。

  有生於無。

  《通玄經》曰:萬物靜而與陰同德,萬物化也。《沖虛經》曰:萬物有化,皆入機而常化也。萬物化者,不得不化。生者,化之必終者也。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五竟

  #1 經不為大:『經』疑為『終』。

  #2 聖人而智已死:『而智』二字疑衍。

  #3 大盜乃止:原本作『大盜乃至』,據清刊本改。

  #4 小盜不起:『盜』原作『道』,據清刊本改。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

  古襄寇才質集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言惡乎隱而有是非,皆因周學,言隱於文華,故有儒墨之是非,儒墨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周世天下儒墨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術學亂於天下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乎隱於儒學諸子。有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夷齊、屈原之所好也。有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孔子、孟軻之所好也。有語大功,立大名,理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兼功并者,伊尹、周公之所好也。有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巢父、許由之所好也。若夫古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脩,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無不忘,心清靜也,無不有,道無為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無為之道,聖人清靜之德,天下大治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通玄經》曰:上古法天無為,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清靜無為是謂天道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通玄經》曰:中世尚賢形教,尚賢者,疑惑之原也。中世守德而不懷道,道滅而德興。

  下士聞道,大笑之,

  《通玄經》曰:下世任臣才學,任臣者,危亡之道也。下世繩繩,唯恐失學。《南華經□秋水篇》言:北海若謂河伯曰: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於學,以笑道無為之少,不似爾河伯自多於水,以笑北海之少乎?夫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井之墟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夏之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學之教也。今爾出於涇河涯淚,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何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海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見少,又奚敢以自多。計四海之大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疊空之在大澤,豈足為大乎?計中國之多在海內也,不似稊米之在太倉,豈為多乎?計人物之多在九州也,不似毫毛之在馬體,豈足多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大小各有限矣。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豈不自失乎。

  不笑不足以為道。

  《南華經》辯士公孫龍問於魏公子牟曰:龍少學先生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窮眾口之辯,以笑莊子之言,茫然異之。公子牟隱几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鼈曰:吾樂大與,夫子奚不來入觀之?東海之鼈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却,告蛙吾之海曰#1: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於是坎蛙聞之適適然自驚,規規然自失。觀於莊子極妙之言,爾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與?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真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不亦小乎?#2往矣。公孫龍口呿而不能合,舌舉而不能下,乃逸而走。

  建言有之:

  《南華經》盜跖謂孔子曰:且吾聞之古者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兵殺之心,此至德之隆,天下太平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唐虞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後,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湯武已來,皆亂人之徒也,豈足貴尚哉?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後世,縫衣淺帶,澆薄不淳,失其古樸,天下為亂矣。

  明道若昧,

  《南華經》曰:古之士內直道善無為者,與天為徒。今之士外曲禮敬有為者,與人為徒。

  進道若退,

  《南華經》曰:古之士無為治其內,而不有為治其外。今之士有為治其外,而不無為治其內。

  夷道若纇,

  《南華經》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無為守其內而不為其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有為守其外而不守其內。

  上德若谷,

  《通玄經》曰:古之士味道不捨也,今之士捨道不味也。釋道而任學者危,棄德而用才者困。

  大白若辱,

  《通玄經》曰:上古之士大白若辱,明白太素,無為復樸。今下世之士,以聰明為治者,勞心而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

  廣德若不足,

  《南華經》曰:上古之士盛德若不足。《通玄經》曰:上士廣德若不足也。今士不達真道者,雖智統天地,明辯日月,辯解連環,辭潤金石,猶無益於天下。夫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無為治亂之本。

  建德若偷,

  《通玄經》曰:上古無為者,即無事累。無累之人,即天下為形影相隨無為矣。下世之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金石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形。故小學有所志,則大道有所忘。

  質直若渝,

  《通玄經》曰:今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羞恥不治也。

  大方無隅,

  《通玄經》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無規矩。後世以仁義禮樂為規矩,而知規矩之所用者能治人。上用規矩者,下亦有規矩之心巧之具也,而.非所以治矣。

  大器晚成,

  《通玄經》曰:上古之士,德至大者無器用,大正不險,故民易導。後世小辯害道,小能喪德。夫通於一學,察於一能,可以曲說,未可廣應於教治也。

  大音希聲,

  《通玄經》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無音聲,至終復樸,民無為匿。後世小善破治,小技喪樸。夫辯於一辭,審於一技,可以曲說,未可廣應於治教也。

  大象無形,

  《通玄經》曰:上古之士,樸至大者無形狀,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無好憎,是謂大通。

  道隱無名。

  《南華經》曰: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其孰能不僻學?唯古至智厚德至人,乃能游道於世而不僻學,順人無為而不失己性,彼教不學於智,承意於道,不彼於學。《通玄經》曰:幽隱玄默,無為而治,不知所為而功自成者,聖人之道也。

  夫唯道,

  《通玄經》曰:所謂古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治其內不治其外,以遊天地之根,芒然彷徉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機械智巧不載於心,不學而知,不視而見,不為而成,不治而辯,逍遙無為也。天下自化,此真人之遊純粹素道。

  善貸且成。

  《南華經》老聃謂陽子居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為也,化貸萬物而民弗恃,不有顯名使物自喜,立乎不側而遊於道,無有者也。古者至人立於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不貸者,無出也,不推於物矣。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此章《通玄經》言:夫道者,原產有始,始於柔弱,成於剛強。欲剛者必以弱守之,積弱成強。觀其所積,以知存亡。太古聖人以道鎮之而損沖氣,守柔弗強,以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南華經》曰:古聖毀志之勃,嚴惡二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而不為#3;故作是章戒王稟道謙和也。

  道生一,

  《通玄經□九守篇》曰:天地未形,窈窈冥渾而為一,寂然澄清者,道也。道生一,天也,清微為天。

  一生二,

  《通玄經》曰:一生二,地也,重濁為地。

  二生三,

  《通玄經》曰:二生三,人也,精氣為人。

  三生萬物。

  《通玄經》曰:三生萬物,粗氣為蟲,剛柔相成,萬物乃生。

  萬物負陰而抱陽,

  《通玄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是以木實生於心,草實生於英。

  沖氣以為和。

  《通玄經》曰:沖氣以為和,和居中央,是以胎卵生於中央。《南華經》曰:萬物以形相生,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沖虛經》曰:沖和氣者為人。

  人之所惡,

  《通玄經》曰:小人情性,皆好強而惡弱,好剛而惡柔,而不知失。

  唯孤寡不穀,

  《通玄經□道原篇》曰;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守謙損也。

  而王公以為稱。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日損冲氣,不敢自滿,日進以謙,功德不衰,天道然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

  《通玄經□符篇》曰:德少而寵多者譏,才下而位高者危,無大功而有厚祿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

  益之而損。

  《通玄經》曰:福莫大於無禍,利莫大於不喪,故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

  人之所教,

  《南華經》曰:儒曲禮:敬者所教,謙損也。

  我亦教之。

  《通玄經》曰:柔弱者生之徒也,柔弱為上。

  強梁者,不得其死,

  《通玄經》曰:末世而志強梁之氣,故不能久,強梁者死。

  吾將以為教父。

  《通玄經》曰:剛強者,死之徒也,剛強為下。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此章《南華經□天道篇》言: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純粹素樸者,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萬物之本也。明此無為以南面,陶唐為君也;明此無為以北面,虞舜為臣也。聖王以此無為處於君上,帝王天子之德也;老聃以此無為處於臣下,玄聖素王之道也。逸士以此虛靜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士人以此恬淡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天下一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故老聖言:吾是以得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無為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

  《通玄經》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馳騁天下之至堅。

  《南華經》曰:水流乎無形,發泄乎太清。夫水之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

  無有入於無間,

  《通玄經》曰:無有入於無間。《南華經》曰: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出,無本入無竅。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吾是以知

  《南華經》曰:老聃無為處於臣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無為之有益。

  《通玄經□自然篇》曰:天地之道,無為而備,不求而得,吾是以知其無為而有益也。

  不言之教,

  《南華經》曰:上古聖人行不言之教,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故有不言之教,無為而心成者也。大道不稱,大辯不言。

  無為之益,

  《南華經》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無為為之謂天,無為言之謂德。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天下希及之。

  《通玄經》曰:有益之本在之無益,故無益於治,有益於亂者,玄聖不為也。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此章《南華經》言:不仁之人而貪富貴名利之惠,反以害其身。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之,許為相,莊周謂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為乎?子亟去,無汙我。有國者羈,終身不仕,自快無為之道焉。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顏闔不受,真惡富貴也。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於名利,豈不悲哉。今且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隋珠之重哉,名利喪身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故作是章焉。

  名與身孰親?

  《南華經》曰:伯夷、叔齊、鮑焦、介子推,此四子者,重名輕死。

  身與貨孰多?

  《南華經》曰: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肔,子胥糜。此四子之賢是好名利者也,而身不免乎戮。

  得與亡孰病?

  《南華經》曰:此其伯夷、叔齊、比干、子胥之屬,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

  是故甚愛必大費,

  《通玄經》曰:虎豹之文來射,猨狄之捷來格,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煎。武勇因強梁死,辯士因能亡。

  多藏必厚亡。

  《南華經》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剝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桂漆有用割剝亡身,而不知櫟樹無用之用得終天年。

  知足不辱,

  《南華經》曾子曰: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養志者忘名,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知止不殆,

  《沖虛經》曰:不貪貨,何羨利?不貪貴,何羨名?此之謂順民。《南華經》曰:名利二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而無不為也。

  可以長久。

  《通玄經》曰:璧瑗之器,礛之功也;鏌鋣斷利,砥礪之力也。狡兔死而獵犬烹,高禽盡而良弓藏,敵國滅而謀臣亡。功遂身退,天道然也,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此章《南華經》言: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惟君。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是以太古聖人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體道清靜無為,為天下之正,教其用無窮,故能長久,故作是章焉。

  大成若缺,

  《通玄經》曰:天圓不中規,地方不中矩,道至大者無規矩。

  其用不弊。

  《通玄經》曰:清靜者,道之鑒也;清虛者,天之明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

  大盈若沖,

  《通玄經》曰:天正不中鈎,地直不中繩,德至大者無鈎繩。

  其用不窮。

  《通玄經》曰:無為者,道之常也。無為為之之謂天,天德而已矣。

  大直若屈,

  《南華經》曰:古者天下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鈎,直者不以繩,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南華經》曰:古者天下有常然之德,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南華經》曰: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辯若訥。

  躁勝寒,

  《通玄經》曰:陽氣勝變為陰,故巧不可盈。

  靜勝熱,

  《通玄經》曰:陰氣勝變為陽,故辯不可極。

  清靜天下正。

  《通玄經》曰:古聖無為者,守靜也,守靜能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此章《通玄經□上義篇》言: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貪寶賂也,時有危亡,平亂為民除害也,以危為寧矣。赤帝為大灾,故黃帝擒之。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今七國無道,貪叨多欲之人殘賊天下,萬民騷動,莫寧其所。有則制之以兵革,戎馬生於郊,天下大亂也。

  天下有道,

  《通玄經□精誠篇》曰:夫古之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暗行於道者,能有之也。

  却走馬以糞。

  《通玄經□精誠篇》曰:却走馬以糞,車軌不接於遠方之外,是謂坐馳陸沉。

  天下無道,

  《通玄經》曰:春秋天下無道,則亂為兵主。

  戎馬生於郊。

  《洞靈經》曰:今春秋人主有道者寡,無道者眾,不可捨本事末,以為戰也。

  罪莫大於可欲,

  《通玄經》曰:罪莫大於無道。争小故不勝其心謂之忿兵,故忿兵敗,此天之道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

  《通玄經》曰:禍莫大於無德。利人土地欲人財貨謂之貪兵,故貪兵死,此天之道也。

  咎莫大於欲得。

  《通玄經》曰:咎莫大於無德。恃其國家之大,矜其人民之眾,欲見賢於敵國者,謂之驕兵,故驕兵滅,此天之道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通玄經》曰:古者養生知足,即罪不累也。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此章《通玄經》言:古者人君教不出戶,以知天下之治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脩之身然後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後可移於官長,天下治也。後世令出彌遠,天下煩亂,知治彌少者,不脩本身也。是以古之聖人無為,脩本身正,不令而行,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天下自治也。

  不出戶,知天下,

  《通玄經□精誠篇》曰:古者教不出戶以知天下治者,此言精誠無為發於內也。《南華經》曰:古之人無為治其內,而不治其外。

  不窺牖,見天道。

  《通玄經》曰:不窺於牖以見天道,此言神氣清靜動於天也。

  其出彌遠,

  《通玄經□九守篇》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者,此言精神有為,不可使外淫也。《南華經》曰:今之人有為治其外,而不治其內。

  其知彌少。

  《通玄經》曰:精誠越於外,智慮蕩於內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遠,則所遺者近,其知彌少。《南華經》曰:今之人有為守其外,而不為其內。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不令之本,在於正身。

  不行而知,

  《通玄經》曰:古聖人脩本,身不令而禁,不施而仁,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通玄經》曰:古聖人脩本,身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

  《通玄經》曰:古聖人脩本,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為而成。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三皇,民結繩而無文,若此之時,天下太平則至治矣,此為道之治也。今遂至使民延頭舉踵而聽學,曰某處有賢者,羸糧而趨學,則內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故兵馬足跡接連乎諸侯之境,車軌轍結連乎千里之外,天下大亂。此為學之亂,則是上好學知之過也。夫好智之亂天下也,自三王以下者,尚文學是矣。捨夫種種淳樸之民,而悅夫役役勞學之佞,釋夫恬淡無為之道,而悅哼哼華誕之意,哼哼華誕之詞,末學縱橫已亂於天下矣。

  為學日益,

  《通玄經》曰:周世博學多文,不免於亂。今以小學為教,不得大道清明立聖,專守文法,其於為治難矣。

  為道日損。

  《南華經》曰:古之為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

  《南華經》曰:損之又損之。

  以至於無為。

  《南華經》曰: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南華經》曰:無為而無不為,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取天下而無事。省事之本,在道日損。

  及其有事,

  《通玄經》曰:木生蟲,還自蠹;人生事,還自賊。各以所好,反自為傷。以學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撓水而欲求清也,難矣,不足以取天下。

  不足以取天下。

  《通玄經》曰:位高者事不可煩,事煩難治,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竟

  #1 告蛙吾之海曰:『吾之海』應在下句『夫』字後。

  #2 往矣:疑作『子往矣』。

  #3 不為:疑作『無不為』。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七

  古襄寇才質集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此章《通玄經》言:後世懸法設賞而不能移風易俗者,有為政刑不守道也。古者聖人聽其音則知其風,觀其樂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其化,識通其道,雖無一言,天下萬民與之皆化者,求之一人,善信於道,太上神化也。故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保民如赤子,天下皆歸矣。

  聖人無常心,

  《通玄經》曰:古聖人之心,日夜不忘欲利人,其澤之所及,以遠四海矣。

  以百姓心為心。

  《通玄經》曰:聖人在上則治,在下則民慕其意。

  善者吾善之,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不祥,教不下堂而匡天下,民化遷善者,求之一人之己善也。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通玄經》曰: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退而自責。

  信者吾信之,

  《通玄經》曰: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於內,感動應於外,賢聖之化也。古者聖人教不下席而匡天下,民化如神者,求之一人之己信也。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通玄經》曰:古之君人者,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退而自責。

  聖人在天下,

  《通玄經》曰:治民之本務在安人。《南華經》曰:古之君人者,見一人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

  惵惵,為天下

  《通玄經》曰:古者至人精誠內形,德流四方,見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見天下有害也,憂若有喪。

  渾其心,

  《通玄經》曰:故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通玄經》曰:夫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聖人皆孩之。

  《通玄經》曰:上視下如子,下視上如父,上視下如弟,下視上如兄。視下如子叉王天下,視上如父又正天下,視下如弟即不以難為之死亡。

  出生人死章第五十

  此章《通玄經》言:今七國君臣出生入死,知土地之宜,習險隘之利,明苛政之變,察行陣之事,白刃合,流矢接,與死扶傷,流血千里,暴骨滿野,勝敗兩亡,兵為死地,非善攝生徒也。蓋聞古之善統攝其生徒者,無甲兵之死地,可謂善矣。今七國甲兵為之死地也。

  出生入死,

  《洞靈經》曰:有人於兵,能生死人。善用之則為福,不善用之則為禍。

  生之徒十有三,

  《通玄經》曰:人有橫死,非命而亡。以寡犯眾,以弱凌強,兵夫殺之。

  死之徒十有三,

  《通玄經》曰:善兵者殺,各以所好,反自為傷。殺人一萬,自損三千。

  人之生,

  《洞靈經》曰:人之情性,欲生而惡死。

  動之死地,

  《通玄經□上仁篇》曰:兵殺傷人,故曰死地。

  亦十有三。

  《沖虛經》曰:兵為死地,而戰死者太半。

  夫何故?

  《通玄經□九守》曰:夫七國之民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何故也?皆因兵殺之爾。

  以其生生之厚。

  《通玄經》曰:故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

  《沖虛經》曰:其齊欲攝生,亦不假禽獸,熊羆虎豹為其幟而智於人也。

  陸行不遇兕虎,

  《南華經》曰: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

  入軍不被甲兵。

  《南華經》曰: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兕無所投其角,

  《南華經》曰:古者至德之世,禽獸成群,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不傷人也。

  虎無所措其爪,

  《南華經》曰:古者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是故禽獸可攀援而窺,不害人也。

  兵無所容其刃。

  《通玄經》曰:古者姦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所措其威。

  夫何故?

  《通玄經》曰:夫古者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者,何故也?皆因太平無兵戰矣。

  以其無死地。

  《通玄經》曰:古者灾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下太平,以其無死地。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此章《南華經》言: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故道長乎性,德乎命。夫道德者,以天地為大爐,造化為大冶,以陰陽為炭,四時為候,陶鑄萬物者也。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金石不得不鳴,為藏道氣也。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刻彫萬物眾形而道不為巧作。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不見其形,是謂之天門。天不產,萬物育,地不長而萬物化,天地無為也,而萬物無不為也。道生萬物也。

  道生之,

  《通玄經》曰:夫道者,所以相生長也。不生不長,萬物不能遂長,生之長之,此之謂大道生萬物也。

  德畜之,

  《通玄經》曰:夫德者,所以相畜養也。不畜不養,萬物不能遂成,畜之養之,此之謂天德養萬物也。

  物形之,

  《通玄經》:天運四時,雨露時降,生萬物也。

  勢成之。

  《通玄經》曰:地厚載物,含藏應用,養萬物也。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通玄經》曰:物生者,道也。物長者,德也。道之存生,德之安形,道德者,萬物之父母也。

  道之尊,德之貴,

  《通玄經》曰:夫道者,民之所尊也。德者,民之所貴也。

  夫莫之爵,

  《通玄經》曰:天下之所尊爵者,道也。《南華經》曰:道之所在,聖人尊之,物敢不敬乎?

  而常自然。

  《南華經》曰:天地之道,莫之為而常自然。

  故道

  《通玄經》曰:天道為文,地道為理,陰陽為紀,四時為使,命之曰道。甘雨以時,五穀蕃植,萬物生成。

  生之畜之,

  《通玄經》曰:春生萬物。萬物春分而生,生之畜之。

  長之育之,

  《通玄經》曰:夏長萬物。萬物正夏而長,長之育之。

  成之熟之,

  《通玄經》曰:秋收萬物。萬物秋分而成,成之熟之。

  養之覆之。

  《通玄經》曰:冬藏萬物。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養之覆之。《南華經》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韰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

  生而不有,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沖虛經》曰:故萬物有色者,有道色色者。萬物色之所色者,彰顏色矣。而道色於萬物之色者,未嘗顯其顏色,此道無為之職也。

  為而不恃,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萬物恃之以為其長物也,不見其所長而萬物成,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沖虛經》曰:故萬物有聲者,有道聲聲者。萬物聲之所聲者,聞音聲矣。而道聲於萬物之聲者,未嘗發其音聲,此道無為之職也。

  長而不宰,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莫知其德,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沖虛經》曰:故萬物有味者,有道味味者。萬物味之所味者,嘗滋味矣。而道味於萬物之味者,未嘗呈其滋味,此道無為之職也。

  是謂玄德。

  《沖虛經》曰:夫道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凍,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夫道無知也,無能也,道無為也,而萬物無不知而無不能而無不為也,是謂玄德,無為之職也。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此章《南華經》言:天有六極五行,無為而治,帝王無為順之則治,逆之則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照下士,天下載之,此謂上皇。古之王天下者,智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守道無為而天下治也。

  天下有始,

  《通玄經□自然篇》曰:天下有始,莫知其理,唯古聖人能知。所以天地以成,陰陽以形,萬物以生,道為之命,無事與言,乃無為也。

  以為天下母。

  《通玄經□精誠篇》曰:天子以天地為品,以萬物為資,功德至大,勢名至重,二德之美與天地配,故不可不軌大道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

  《南華經》曰:天地無為也。

  以知其子,

  《南華經》曰:而無不為也。

  既知其子,

  《南華經》:大道無為而無不為。

  復守其母,

  《南華經》曰:上守無為而物自化。

  歿身不殆。

  《通玄經》曰:無為之本務去聰明,閉四關,止五情,即與道淪,神明藏於無形,精神及於真道,段身不殆。

  塞其兌,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大道無為,口當而不以言,心條通而不以思慮,直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害也。故精留於口,即其言當,集於心,即其慮通。動天下無為,不言而公,不慮而得。

  閉其門,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大道無為,耳聰而不以聽,目明而不以視,忘而不為,智而不務,故精存於耳,即其聽聰,存於目,即其視明。動天下無為也,不聽而聰,不視而明。

  終身不勤。

  《通玄經》曰:故閉四關,即終身無患,四肢九竅不生欲病,是謂真人。

  開其兌,

  《通玄經》曰:後世小成有為,開其兌,以口言,以心慮,巧辯矯世俗也。

  濟其事,

  《通玄經》曰:後世小成書學,濟其事,以目視,以耳聽,聰明矯世俗也。

  終身不救。

  《通玄經□上禮篇》曰:末世為禮者,雕琢人性,矯拂其情,目雖欲之禁以度,心雖樂之節以禮,人何則不本其心之所以欲,而禁其目之所欲,不原其耳目之所以欲,而防其樂之所樂,是猶圈獸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决江河之流而塞之以手,故曰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通玄經》曰:古聖人以道蒞天下守微妙者,見小也。見小故能致其明,是故聰明廣智,守之以愚。先王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

  守柔曰強。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以道蒞天下守柔弱者,見小也。見小故能成其大,是故多聞博辯,守之以訥。先王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

  用其光,

  《通玄經□下德篇》曰:後世用其光,是謂重傷。

  復歸其明,

  《通玄經》曰:後世復歸其明,重傷之人無壽類也。

  無遺身殃,

  《通玄經》曰:道有智則亂,德有心則險,心有目則眩,故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以老,以喪其天年而已。夫飾其外傷其內,壯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

  是謂襲常。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無好憎,大通無為,何往而不成。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此章《洞靈經》言:近古已來,天下姦邪者眾,正直者寡,輕薄淫邪者多,敦方退靜者少。姦邪出言惑於忠正,遂使天下之人交相邪淫而不正矣。古者天自成,地自寧,萬物醇化,鬼神不能靈。末世天子奇異,大臣怪僻,則鬼神之術至。神怒者,非不事神也。淫祀勝,神愈怒。民好邪徑,事鬼神也。天下淫祀,風俗妖邪,破家失業也。

  使我

  《沖虛經》曰:仁義益衰,民性益薄,此道不行。

  介然有知,

  《通玄經》曰: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悅之;稱聖德高行,雖不肖知慕之。

  行於大道,

  《通玄經》曰:悅道者眾,用道者寡,慕道者多,行道者少。

  唯施是畏。

  《沖虛經》曰: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

  大道甚夷,

  《通玄經》曰: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近者,往而復反。

  民甚好徑。

  《通玄經》曰:民甚好於邪徑,事鬼神也。淫祀勝,神愈怒。

  朝甚除,

  《洞靈經》曰:為治之本務在安人,若時事不襲,奪之以土功,是謂大凶。《沖虛經》曰:齊魯多機巧,有善土木者。

  田甚蕪,

  《洞靈經》曰:人捨本事末。古者聖王之所以治人者,先務農人,農人則樸,樸則易用,則邊境安。人農則童,童則少私愛而公法玄。《通玄經》論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識,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帝親耕,后親識,以為天下先。是故耕者不強,無以養生;織者不力,無以衣形。衣食饒裕,姦邪不生。不奪時之本,在於省事。

  倉甚虛,

  《洞靈經》曰:農攻食,工攻器,商攻貨,穀者人之天,是以興王務農。王不務農,是棄人也,王而棄人,將何國哉。《通玄經》曰: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危國富其史,治國若不足,亡國困倉虛,故曰上無事而民自富。足用之本,在於不奪時。

  服文綵,

  《南華經》曰:末世所樂者,美服好色,以惑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以教民俗,縫衣淺帶,澆薄不淳。

  帶利劍,

  《南華經》莊子說趙文王好劍曰:臣有三劍,惟王所用。王曰:願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今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匹夫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莊劍事已畢奏已。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

  厭飲食,

  《南華經》曰:末世所樂者,滋味音聲,以惑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

  財貨有餘,

  《南華經》曰:貪財而取慰,貪權而取竭,貪貨而取利。

  是謂盜誇,

  《南華經》曰:凡此七經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遺忘而不知察,愛意絕體而貪,此不亦惑乎?《沖虛經》曰:教明於上,化行於下,民有恥心,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匿焉。

  非道也哉。

  《通玄經》曰:淳化之本在去華巧。《南華經》曰:智巧奢華,不足以定天下,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此章《通玄經》文子問曰:夫子之言,非道德無以治天下。上世之王,繼嗣因業,亦有無道各役其世而無禍敗者,何道以然?老子曰: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然活有厚薄,天下時有亡家敗國,無道德之故也。若夙夜不懈,戰戰競競,常恐危亡,慎守不失。若縱欲怠情,不能慎守,其亡無時。使桀紂循道行德,湯武雖賢,無所建其功也。古之善建者不拔,善守者不失,故子孫祭祀不輟,善守不絕,天下長久也。

  善建者不拔,

  《通玄經》曰:古之善建者不拔,言建之脩德,無為無好,守謙儉也。《洞靈經》曰:文王靜作進退,天必贊之,卜世三十。

  善抱者不脫,

  《通玄經》曰:古之王者處大滿而不溢,居高貴而無驕。處大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居高不驕,所以長守貴也。《洞靈經》曰:文王之德,紂不能害。夢啟之壽,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子孫祭祀不輟。

  《通玄經》曰:富貴不離其身,祿及子孫,古之王道其於此矣。

  脩之身,其德乃真;

  《通玄經□微明篇》曰:士庶有道則全其身,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南華經》曰:古者五官殊職,庶人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家,其德乃餘;

  《通玄經》曰:古者大夫有道,不失其家,故曰修之家,其德乃餘。《南華經》曰:大夫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鄉,其德乃長;

  《通玄經》曰:古者州郡有道,不失其鄉,故曰修之鄉,其德乃長。

  修之國,其德乃豐;

  《通玄經》曰:古者諸侯有道,不失其國,故曰修之國,其德乃豐。《南華經》曰:諸侯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通玄經》曰:古者天子有道,長有天下,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南華經》曰:天子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故以身觀身,

  《南華經》曰:末世五者不修,失莫大焉。庶人不修,失其身也。

  以家觀家,

  《南華經》曰:大夫不修,失其家也。

  以鄉觀鄉,

  《南華經》曰:州郡不修,失其鄉也。

  以國觀國,

  《南華經》曰:諸侯不修,失其國也。

  以天下觀天下。

  《南華經》曰:天子不修,失其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通玄經》曰:不失國本在乎善守,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任重莫若棟,任國莫若德。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此章《南華經□馬蹄篇》言:上古大道至德之世,其民童蒙若赤子也。其行填填,不知東西,其視顛顛,不知昏明。當是時也,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不害人也,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不傷人也。禽獸不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含德之所致矣。《沖虛經》曰:太古之時,禽獸與人同居,與人並行。五帝三王之時,禽獸始驚散亂矣。逮於末世,禽獸隱伏逃竄,以避其難。《通玄經》曰:及至末世,道衰德薄,人為賊也,禽獸蟲蛇皆為人害,故鑄鐵鍛刃以禦其難。上古含德之厚,性比赤子,無利害之心,古樸長壽也。

  含德之厚,

  《通玄經》曰:古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恬愉無矜而德乎和,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沖虛經》曰: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比於赤子。

  《通玄經》曰:古者至德之世,其民童蒙如三月嬰兄不知利害,盜賊不行,含德之所政矣。《南華經》曰:衛生之經能兒子乎?終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身槁木之枝。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人灾物害也。

  毒蟲不螫,

  《通玄經□精誠篇》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殺。當此之時,蟲蛇無不有其尾毒,藏其螫毒,不蜇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猛獸不據,

  《通玄經》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殺。當此之時,猛獸無不有其爪牙,走獸之群可係羈而從,不害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攫鳥不搏。

  《通玄經》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殺。當此之時,禽鳥無不有其爪距,飛鳥之巢可俯而探,不傷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骨弱筋柔而握固,

  《南華經》曰:兒子終日握而手不掜,同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喧偏,不在外也,是至人之德矣。

  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精之至。

  《南華經》曰:兒子動不知所為,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精之至也。《沖虛經》曰:嬰兄之全。

  終日號而嗌不嘎,和之至。

  《南華經》曰: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嘎,和之至。

  知和曰常,

  《通玄經□下德篇》曰:上古重生,重生輕利,無所害神,有壽歲矣,故曰知和曰常。《沖虛經》曰:上古赤子嬰孩之性也,炁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

  知常曰明,

  《通玄經》曰:後世輕生重利,是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故曰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沖虛經》曰:其在童幼也,矜巧能修,名譽誇張於世。《通玄經》曰: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沖虛經》曰:其在少壯也,則血氣飄溢,欲慮充焉,物所攻焉,德故衰焉。《通玄經》曰: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

  《沖虛經》曰:其在老耄也,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物莫先焉。《通玄經》曰:夫精神志氣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耗以老。

  是謂不道,

  《通玄經》曰:人有夭死,非命而亡,薄賤其身,病共殺之。非恬愉者無以明德,故人強非道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不道早死。

  不道早死。

  《沖虛經》曰:其在死亡也,則之於息焉,反其極焉。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此章《南華經》言:古之道德有蔽塞在於諸子是者,九流聞其異端之風而喜悅之,以繩墨自矯,以備世之急,毀古之道德,不與先王同。夫為天下以養民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焉,害民之士者矣。智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淩評之事則不樂,皆囿域於物,失其道者也。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宮,筋力之士矜難,勇敢之士奮患,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廣治,禮教之士敬容,仁義之士貴際。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誇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不為害也。九流塞道,書學繁亂也。

  知者不言,

  《南華經》曰:古士無為無思無慮,始知道,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南華經》曰:下士有為,因貴言傳書為形名聲色,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塞其兌,

  《通玄經□下德篇》曰:古士塞其兌,其言也訒,大辯若訥。

  閉其門,

  《通玄經》曰:古士閉其門,默聰明也,大巧若拙。

  挫其銳,

  《通玄經》曰:古士挫其銳,去健羨也,無兵器矣。

  解其紛,

  《通玄經》曰:古士解其紛,無爭亂也,天下安靜。

  和其光,

  《通玄經》曰:古士和其光,無怨逆也。

  同其塵,

  《通玄經》曰:古士同其塵,無争怨也。

  是謂玄同。

  《南華經》顏回曰: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通玄經》曰:萬物玄同,無是無非。

  故不可得而親,

  《南華經》曰:仁義之士貴際,察士無淩評之事則不樂。

  不可得而疏;

  《南華經》曰:禮教之士敬容,智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

  不可得而利,

  《南華經》曰: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通玄經》曰:夫怨者,逆德也。争者,人之所亂也。陰謀逆德治人之亂,逆之至也。非禍人不能成禍。

  不可得而害;

  《南華經》曰:勇敢之士樂殺,兵革之士樂戰。《通玄經》曰:兵者,凶器也。好用凶器治人之亂,逆之至也。非禍人不能成禍。

  不可得而貴,

  《南華經》曰:不以貴為安,不恃勢而尊。不榮通,無天怨。

  不可得而賤,

  《通玄經》曰:不須財而富,不以賤為危。不醜窮,無人非。

  故為天下貴。

  《南華經》曰:古者毀志之勃。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而無不為也。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七竟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

  古襄寇才質集

  以政治國章第五十七

  此章《通玄經》言:春秋五霸,智詐萌生,盜賊滋章,上下相怨,號令不行。夫水濁者魚嶮,政苛者民亂。上多禁則下多撓,上多求則下交争,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五霸兵刑生賊亂也。

  以政治國,

  《通玄經□上禮篇》曰:以政治國,先為不可勝之政,而後求勝於敵。以未治而攻人之亂,是謂以火應火,以水應水,同莫足以相治,名之曰益多。

  以奇用兵,

  《通玄經》曰:以奇用兵,故以異為奇,奇靜為躁,奇治為亂,奇飽為飢,奇逸為勞。奇正之相應,若水火金木之相伐,何往而不勝。

  以無事取天下。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取天下而無事也。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通玄經》曰:事繁難治,法苛難行。

  天下多忌諱,

  《洞靈經》曰:俗多忌諱,則情志不通而天下膠戾矣;俗無忌諱,則抑閉開舒而歡忻交通矣。

  而民彌貧;

  《通玄經》曰:食者,人之本也。民者,國之基也。故人主者,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是故群生遂長,萬物蕃植,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蓄蔬食,冬取薪蒸,以為民資。生無乏用,死無傳尸,先王之所以應時修備,富國利民之道也。今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人多利器,

  《通玄經》曰:堅甲利刃,不足以恃強。

  國家滋昏;

  《通玄經》:人君好勇,使民鬥争,國家多難,其下必有劫殺之亂矣。

  人多技巧,

  《通玄經》曰:人多智能,奇物滋起。

  奇物滋起;

  《南華經》曰:夫巧智神聖之人,吾自以為失焉。且以巧鬥力者太至,則多奇功;刻核太至,下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法令滋章,

  《通玄經》曰:治國有理,不在文辯。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盜賊多有。

  《通玄經》曰:智詐萌生,盜賊滋章。

  故聖人云:

  《通玄經》曰:法能殺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盜者,不能使人廉。末世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竊,豈若古道淳樸而無盜心哉。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

  我無為而民自化,

  《通玄經□道原篇》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故上無為而民自化。

  我無事而民自富,

  《通玄經》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故上無事而民自富。

  我好靜而民自正,

  《通玄經》曰:我好靜而民自正,故上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欲而民自樸。

  《通玄經》曰:我無欲而民自樸,故上無欲而民自樸。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此章《南華經□駢拇篇》 言:自三王已下者,天下何其仁義規矩鈎繩囂囂然,雕琢於人之正性也。且夫三王待鈎繩規矩而正者,是刻削其正性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淫其正德也。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古者天下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鈎,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繩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繩索之固,而遊乎道德之間為哉?是其政於辯察也,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勞而無功也。簡髮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奚足以濟世哉?三王政察民弊也。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通玄經□上禮篇》曰: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塵垢,金石在中形見於外,非不厚且清也,魚鼈蛟龍莫之歸焉。石上不生五穀,禿山不遊麋鹿,無所廕庇故也。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通玄經》曰:後世為政,以苛為察,以切為明,以刻下為忠,以計多為功。如此者,譬猶廣革者也,大則大裂之道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

  《通玄經》曰: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福兮禍所伏。

  《通玄經》曰:三王明淺,然後任察。任察者,下取善以事上則蔽。夫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無為,知亂之本。為察者則生亂,亂俗,亡國之風也。

  孰知其極?

  《通玄經》曰:禍福利害,非古聖人莫之能分,故曰孰知其極。

  其無正邪?

  《通玄經》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後世以邪教化,難而必敗。

  正復為奇,

  《洞靈經》曰:近古是來,天下正直者寡。政省一則民淳樸,蒼生正,可化不可刑也。

  善復為妖。

  《洞靈經》曰:近古是來,天下姦邪者眾。政煩苛則民姦偽,當責眾人之邪者,視己正乎哉。

  民之迷,其日固久。

  《通玄經》曰:後世以小成仁義為規矩,而知鉤繩規矩之所用者能治人,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鉤繩不能正曲直。上用規矩者,下亦有規矩之心,巧之具也,而非所以治矣。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水濁者魚嗆,政苛者民亂。上多欲則下多詐,上煩擾則下不定。不知一人無為之本,而救之以刑政之末,無以異於鑿渠以止水,抱薪以救火,名之曰益多。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是以聖人事省而治,求寡易贍,所修者,本也。方而不割,康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四者誠修正道治矣。

  方而不割,

  《通玄經□道德篇》曰:古者御之以道,方而不割,則民附化。《南華經》曰:古者有常然之道,方者不以矩。

  廉而不劌,

  《通玄經》曰:古者養之以德,廉而不劌,則民服也。《南華經》曰:古者常然之道,圓者不以規。

  直而不肆,

  《通玄經》曰:無加以力,直而不肆,則民足儉。《南華經》曰:古者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

  光而不耀。

  《通玄經》曰:無示以賢,光而不耀,則民淳樸。《南華經》曰:古聖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貴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富貴而嗇儉,可謂有德者也。民儉,國久也。

  治人事天,

  《通玄經》曰:人主之有民,猶城之有基。基厚則城固,民富則國豐。

  莫若嗇。

  《通玄經》曰:古之聖人以道蒞天下,嗇儉損缺者,見少也,見少故能成其廣,可以長久。

  夫唯嗇,

  《通玄經》曰:人君之道,儉以養生。

  是謂早服。

  《通玄經》曰:儉則民不飢。

  早服謂之重積德,

  《通玄經》曰:積德成王,積石成山,積水成河。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

  《通玄經》曰:善為政者積其德,積德而民可用也。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去奢守儉,故能長久。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通玄經》曰:古之聖人不敢奢驕,守儉故能久。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通玄經》曰:民者,國之根也。儉者,人之本也。

  是謂深根固蒂,

  《通玄經》曰:人主之有民,猶木之有根。木大者,根深則蒂固。

  長生久視之道。

  《通玄經》曰:民,根本也。國,枝葉也。根本深壯。枝葉茂勝。

  治大國章第六十

  此章《南華經》言:吾師乎?吾師乎?韰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古者聖人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道不傷民,天下和樂,與民和樂也。

  治大國,

  《南華經》曰:上古聖人明白於天地無為之德者,此之謂大宗大本,宗本於道,與天和者也。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故知天樂者,無天怨也。

  若烹小鮮。

  《南華經》曰:聖人所以無為,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民樂。故知民樂者,無人非也。

  以道蒞天下,

  《南華經》曰:上古聖人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此之謂與天和者也。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故知天樂者,無物累也。

  其鬼不神。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此之謂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民樂。故知民樂者,無鬼責也。

  非其鬼不神,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與天和者也。

  其神不傷民,

  《通玄經□精誠篇》曰:太上神化,民無言。而神化有言也,

  非其神不傷民,

  《通玄經》曰:無言之神化者,化載無言,不傷有神人之神性者也。

  聖人亦不傷民。

  《通玄經》曰:民無為而治,有為也則傷。無為而治者,

  夫兩不相傷,

  《通玄經》曰:為者,不能無為也。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傷民也。

  故德交歸焉。

  《通玄經》曰:古知天樂者,聖人之心,無為以畜養天下,天下和樂也。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此章《通玄經》言:戰國天下公侯以天下一國為家,即氣實而志強,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浚上,執維堅強,作難結怨,久不為和,天下大亂。故交結國靜,罷兵不争,天下太平也。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通玄經》曰:故道不以堅強勝,不以貪競得。勝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與之。柔弱則勝,仁義則得。

  天下之牝。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為天下牝,故能長久。

  牝常以靜勝牡,

  《通玄經》曰:用兵取勝之道,以治待亂,以靜待動,以牝待牡,不可先動也。

  以靜為下。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執雌牝,故能立其雄。日進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守靜道,拘雌節,柔弱以靜安。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通玄經》曰:以大事小,謂之變人。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通玄經》曰:以小犯大,謂之逆天。

  故或下以取,

  《通玄經》曰:小弱有道,不争而得。

  或下而取。

  《通玄經》曰:強大有道,不戰而剋。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沖虛經》曰:小國吾撫之,若賴兵權,滅亡可待。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沖虛經》曰;大國吾事之,是求安之道。

  兩者各得其所欲,

  《南華經》曰;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昆弟,共祭先祖,此聖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願也。

  故大者宜為下。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卑謙清浄者,見下也。見下故能執其高,矜者不立。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聖人之治也,治外乎必先治內,無為清靜,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後世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之,是欺德也。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勞而無功,不如三皇坐行此無為之道,不勞而自治矣。進道不勞也。

  道者,

  《通玄經》曰:道生萬物,理於陰陽,化為四時,分為五行,各得其所,命之曰道。

  萬物之奧,

  《南華經》曰:道者,萬物之所由也。

  善人之寶,

  《南華經》曰:且道者,庶物得之者生,為事順之者成。《通玄經》曰:天下莫易於為善,所謂為善者,則靜而無為,適性辭餘,無所誘惑,循性保真,無變於已,故為善易也。

  不善人之所保。

  《南華經》曰:且道者,庶物失之者死,為事逆之者敗。《通玄經》曰:天下莫難於為不善,所謂為不善者,澆蔽矯詐,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故曰為不善難也。

  美言可以市,

  《通玄經》曰:先教以道,次導以德,可以誘善。

  尊行可以加人。

  《通玄經》曰:簡勸不聽,即加之以威刑。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通玄經》曰:如此嚴誡,不善何有。人無棄人,物無棄物。

  故立天子,

  《通玄經》曰:古之立天子者,以立天下之道,反本無為,虛靜自化。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聖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為天下民強掩弱眾暴寡,詐者欺愚,勇者侵怯,又為其懷智詐不以相教,積財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齊之。

  置三公,

  《通玄經》曰:古者一人之明不徧周海內,故置三公九卿以輔翼之。為絕國殊俗不得被澤,又立諸侯以教誨之。

  雖有拱璧,

  《通玄經》曰: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唐瘦癯,舜黎黑,禹胼胝,非欲貪祿慕位,將欲事起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思慮不困,於是求贍而不勞者,未之有也。

  以先駟馬,

  《通玄經》曰:大臣者,人主之駟馬也。伊尹負鼎而干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自賣,管仲縛束,墨子無黔突,孔子無煖席,四體不勤。於是求贍而不勞者,未之有也。

  不如坐進此道。

  《通玄經》曰:古者三皇,教不下堂而化行四海,無一言而大動天下,變易習俗,民化遷善,若生之已能以神化者也。刑罰不足以移風,殺戮不足以禁姦,唯神化為貴。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通玄經》曰:古者君臣上操約少之事,下效易為之功,君臣不相厭,行之久遠也。《洞靈經》曰:人主清心省事,人臣欽檢守職,太平立致矣。

  不日求以得,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無為,能取百川歸之。不求故能得,不行故能坐,天地之道,無為而備,不求而得。

  有罪以免耶?

  《南華經》曰:古者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則自治矣。

  故為天下貴。

  《南華經》曰: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此章《南華經》言:應帝王無為之治,有虞氏不及泰氏。泰氏無為,其卧徐徐,無寢夢也,其覺于于,無思慮也。其智清信而不詐也,其德甚真而不偽也,未始其道入於非人。有虞氏有為,其猶减善仁義以要求人心為善,亦得人心詐偽,而未始仁心出於非人。古者聖人能為無為之道,無事無味不為難也。

  為無為,

  《通玄經》曰:為無為,事無事也。《南華經》曰:逍遙無為也。

  事無事,

  《通玄經》曰:事無事,知不知也。《南華經》曰:逍遙乎無事之業。

  味無味。

  《通玄經》曰:古之人味道不捨也,今之人捨道不味也。

  大小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道大以小為成。古聖人法天無為,柔弱微妙者,見小也。見小,故能成其大。

  多少,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多以少為主,道多以少而成。古聖人法天無為,以道蒞天下,損缺其明者,見少也。見少,故能成其美。

  報怨以德。

  《通玄經》曰: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患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矣。

  圖難於其易,

  《通玄經》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後世以邪教化,難而必敗。

  為大於其細。

  《通玄經》曰:事或易為而難成者,或難成而易敗者。易為而難成者,事也。難成而易敗者,言也。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通玄經》曰:人皆知無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難成其道矣。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通玄經》曰:以博奕之日問道,聞見深矣。易而不難,小而不大。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行而治,不為而成,是以天心動化精誠為教者,三皇無為也。

  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無為,無不為大,百川歸之,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

  《通玄經》曰:言而不信,施而不仁,行而不治,為而不成,是以外貌有為者,五帝三王不精誠於道也。

  多易必多難。

  《通玄經》曰:後世無政教之原,而欲為萬人之上也,難矣。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事者難成易敗,言者難立易廢,是以聖人之所留心於道,明者之所獨見於無為也。

  猶難之,故終無難。

  《通玄經》曰:捨其易而必成,從事於難必敗,愚惑之所政。上無為也,下亦無為。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此章《通玄經》言:末世之人邪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國則亂,以治身則偽。不聞道者無以反正,不通德者不能清靜。原人之性無邪穢,久好於邪,則易易而忘其本,即好於邪。水之性欲清,沙土穢之,人之性欲正,邪言害之。知其己奸無所用,雖貪者皆辭之,不知其己欲無所用,雖廉者不能讓之。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以為天下笑者,未嘗非己所好也,故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無用於己,萬物變為塵垢,無所用矣。故曰: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其安易持,

  《通玄經》曰:智慮邪正者,禍福之門也。

  其未兆易謀,

  《通玄經》曰:動靜公私者,利害之樞機也。

  其脆易破,

  《通玄經》曰:夫禍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

  其微易散。

  《通玄經》曰:積正成福,積邪成禍。

  為之於未有,

  《通玄經》曰:凡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至於大患至,不可不慎也。後人皆知禍發救患,不知慎微使患不生。夫使患不生易,施於救患難。

  治之於未亂。

  《通玄經》曰:道者慎小微,大禍不滋。今人不務慎微使患不生,而務禍成施救於患,雖神人不能為。謀患禍之所由來,萬萬為法,無方可救。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通玄經》曰:十圍之木始於把,毫末漸長,積小成大。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通玄經》曰:百仞之臺始於下,累土成山,積微成廣。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通玄經》曰:跛鱉千里,跬步不休,積近成遠。

  為者敗之,

  《洞靈經》曰:好質白之物者,以黑為汙。夫好貨甚者,不見他物之可好;好邪甚者,不見正道之可好。末世人夭者,非不為術也,巧術甚,人愈短。《通玄經》曰:夫好事者未嘗不窮,好邪者未嘗不失。各以所好,反自為傷,故曰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

  《洞靈經》曰:好質黑之物者,以白為汙。夫好馬甚者,不見他物之可好;好鬼甚者,不見神明之可好。末世神怒者,非不祀神也,淫祀勝,神愈怒。《通玄經》曰: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怨,為天下笑,未嘗非好欲也,故曰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今天下之人邪於神鬼,孰能正之?治在道不在術,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無為,故無敗,

  《通玄經》曰:好於淫祀,不顧後禍者,邪氣也,故曰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通玄經》曰:末世執於鬼神,不顧後患者,邪氣也,故曰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通玄經》曰:禍福之起微而不可見,小人不知禍患之門,動而陷於罪,不慎微好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通玄經□符言篇》曰:官敗於失政,孝衰於無終,患生於執為,病在於不慎,故慎終如始,無敗事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聖人見其終始,不可不察也。紂為象著而箕子唏其華侈,魯以偶人葬而孔子歎其非禮。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

  欲不欲,

  《南華經》曰:古人欲者,欲其所不能欲也,至欲於道矣。

  不貴難得之貨;

  《通玄經》曰:古人不貴難得之貨,不重無用之物。

  學不學,

  《南華經》曰:古之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至學於道矣。

  復眾人之所過。

  《通玄經》曰:古人之於善也,無小而不行;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

  以輔萬物之自然,

  《通玄經》曰:古之聖人者,性合乎道也,不學而知,不視而見,不聽而聰,自然之道也。

  而不敢為。

  《南華經》曰:古者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竟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九

  古襄寇才質集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此章《南華經》言:上古大道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摽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迹,事而無傳,民樸易治也。

  古之善為道者,

  《南華經》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非以明民,

  《通玄經》曰:至忠復樸,民無偽匿。

  將以愚之。

  《南華經》曰: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則易治矣。

  民之難治,

  《南華經》曰:今周學智巧文華,不足以定天下,民難治矣。

  以其智多。

  《南華經》曰:上誠好智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故桀紂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智。今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通玄經》曰:是故以智為治者,任一人之才難以持國。為智惠者則生姦,姦俗,亡國之風也,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通玄經□道原篇》曰:古者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

  《南華經》曰:去小智而大智明矣。

  亦楷式。

  《通玄經》曰:以文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獨任其智,失則多矣。好智窮術也,以智生患。以智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清也,難矣。知其治之本者,去巧智而已,無為自化。

  常知楷式,

  《通玄經》曰:今欲學其道,不得清明玄聖,專守文籍,必不能為治矣。

  是謂玄德。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執玄德於心,而化馳若神。唯同乎大和持自然應者為能有治,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

  《通玄經□自然篇》曰:上古聖人與天地相保,公正修道,人道深即德深,德深即功名遂成,此謂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通玄經》曰:其與物反矣。注云:長處不智,故謂反矣。

  然後乃至大順。

  《南華經》曰:與天地相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此章《通玄經》言:上古聖人以道鎮之,退而勿有,法於江海,不為其大,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人之情性,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讓不在争,是以古之聖人,欲責於人者先貴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勝人者先自弱,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貴賤尊卑,道以制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即天下樂推而不厭,戴而不重,此德重有餘而氣順也。故知與之為取,後之為先,即幾於道矣。德施天下,守之以讓,先王所以守天下,故能長久,法海讓王也。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之王者,

  《通玄經□自然倉》曰:江海窪下,百川歸之,能成其廣。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通玄經》曰:江海因下為之,天池即淵德,魚鼈歸焉。故海不讓東流,大之至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江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歸之奉之。聖人卑謙辭讓者,見下也。見下,故能致其高,矜者不立。《南華經》曰:昔者堯舜讓而帝之,湯武争而王之,白公争而滅之。

  欲上人,以其言下之,

  《通玄經□道德篇》曰: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天下必效其歡愛,莫不推讓。

  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通玄經》曰: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後之。天下進其仁義,而無苛氣。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

  《通玄經□道原篇》曰:是以處上而人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歸之,姦邪畏之。

  處前而人不害。

  《通玄經》曰: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雖絕國殊俗,蛆飛蠕動,莫不親愛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通玄經》曰:即天下樂推而不厭,無之而不通,無往而不遂,故為天下貴。

  以其不争,

  《通玄經□自然篇》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江海為下也。江海窪下不争,百川歸之,故莫能與之争。故道不以雄武立,在天下推己,不在於自取。不争,故莫能與之争。

  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通玄經》曰:常人之道多者不與,聖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以其不争於萬物也,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此章《通玄經》言:夫道者,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日月以之行,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禽以之飛,獸以之走,麟以之遊,鳳以之翔。以卑取尊,以亡取存,以退取先。夫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上古聖人守柔弗強,退而勿有,不敢驕奢,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可以長久,三寶廣大也。

  天下皆謂我道大,

  《通玄經》曰:我道無為,無所私受也。

  似不肖。

  《通玄經》曰:我德含愚,而容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江海無為,處不肖之地,故為天下王。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通玄經》曰:古者聖王聰明智惠,守之以愚,無為而天下治。

  我有三寶,

  《通玄經》曰:我道有三寶,以卑取尊,以儉取廣,以退取先。

  保而持之。

  《通玄經》曰:夫道者,以其保之。

  一曰慈,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卑以自衛。

  二曰儉,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多以少為始,儉以自固。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先以後為主,後以自讓。

  夫慈,故能勇;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法道之卑者,所以自下也。卑則尊,此天道之所成也。

  儉,故能廣;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法道之儉者,所以自少也。儉則廣,此天道之所成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法道之退者,所以自後也。退則先,此天道之所成也。

  今捨其慈且勇,

  《通玄經》曰:末世人性好強而惡弱,而不知失,強梁者亡。

  捨其儉且廣,

  《通玄經》曰:末世人性好奢而惡儉,而不知失,驕奢者亡。

  捨其後且先,

  《通玄經》曰:末世人性好先而惡後,而不知失,争先者喪。

  死矣。

  《通玄經》曰:勇強之本,務在卑弱;廣用之本,務在儉約;争先之本,務在謙退。三者既失,國家喪亡。

  夫慈,以戰則勝,

  《通玄經》曰:故道不以堅強勝,在天下自服,不在於自取,柔弱則勝。

  以守則固。

  《通玄經》曰:末世城高池深,不足以為固。善守者,無與禦。

  天將梂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盈而益寡。《洞靈經》曰:道德盛則鬼神助,可謂有德者也。

  以慈衛之。

  《通玄經》曰:世治則以義衛身,世亂則以身衛義。

  善為士者章第六十八

  此章《南華經》言:魏武侯謂徐無鬼曰:吾欲愛民而為義偃兵,其可乎?徐無鬼曰:君兵如鶴列於麗譙門之間,陣無以徒驥於錙壇之宮,豈為偃兵?古者無藏逆於得,無以巧勝人,不以謀勝人,不以戰勝人。今夫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養吾和與吾神者,其戰不知孰善?勝之惡乎在?君若勿已,為脩胸中之誠,以應天地無為之情而不攖撓。夫民死已脫矣,君將惡乎用夫偃兵哉。古之善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用賢不争,天下太平也。

  善為士者不武,

  《洞靈經》曰:甲兵不足以恃強。

  善戰者不怒,

  《通玄經》曰:古善用兵者畜其怒,怒畜而威可立也。

  善勝敵者不争,

  《通玄經》曰:善戰者無與鬬,乘時勢,因民欲,而天下服。

  善用人者為之下。

  《通玄經》:古善用人者,若蚈之足眾而不相害,若舌之與齒堅柔相摩而不相敗。夫夏后之璜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賢人也,不以小惡妨大美。夫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於天下,即難矣。

  是謂不争之德,

  《通玄經》曰: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成霸王者,必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德者也。

  是謂用人之力,

  《通玄經》曰:愛賢之謂仁,敬賢之謂禮。

  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通玄經》曰:千乘之國行文德者,王;萬乘之國好用兵者,亡。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此章《通玄經》言:用兵有五:有義兵,有應兵,有忿兵,有貪兵,有驕兵。誅暴救弱,謂之義兵。敵來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謂之應兵。争小故,不勝其心,謂之忿兵。利人土地,欲人財貨,謂之貪兵。持其國家之大,矜其人民之眾,欲見賢於敵國者,謂之驕兵。義兵王,應兵勝,忿兵敗,貪兵死,驕兵滅,此天之道也。今戰國亂臣賊子用兵輕敵#1,掩襲不備,先僭致禍也,禍莫大於輕敵。

  用兵有言:

  《通玄經□上禮》曰:以奇用兵,奇逸為勞,奇飽為飢,奇靜為動,奇治為亂,奇後為先。何往而不勝?後者勝矣。

  吾不敢為主

  《通玄經》曰:先唱者,窮之路也。

  而為客,

  《通玄經》曰:後動者,建之源也。

  不敢進寸

  《通玄經》曰:屈者,所以求伸也。

  而退尺。

  《通玄經》曰:屈寸以伸尺,君子為之。

  是謂行無行,

  《通玄經》曰:舉兵以為人者,眾助之;以自為者,眾去之。

  攘無臂,

  《通玄經》曰:眾之所助,雖弱必強。

  仍無敵,

  《通玄經》曰:眾之所去,雖大必立。

  執無兵。

  《通玄經》曰:古者懷制勝利於不戰而罷兵也,諸侯賓伏,此用兵之上也。

  禍莫大於輕敵,

  《通玄經》曰:武勇以強梁死,辯士以智能困。能以智而知勝,不能以智不知其敗。勇於一能,察於一辭,可與曲說,未可廣應。

  輕敵則幾喪吾寶。

  《通玄經˙上德篇》曰:老子觀影而知持後,後動者未嘗失宜。故聖人曰:無因循,常後而不先。譬若積薪,後者為上。

  故抗兵相加,

  《通玄經》曰:聞敵國之君有暴厲其民者,即舉兵而臨其境,而敵相當欲交兵接刃,後者勝矣。

  哀者勝矣。

  《通玄經》曰:所謂後者,聖人守靜道,拘雌節,因循而應變,常後而不先,功大靡堅,不能與争也。後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此章《沖虛經》言: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商太宰曰:三王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不知。太宰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太宰曰: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聖則丘弗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問曰:西周之人太史老聃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薔蕩乎民無能名焉,可謂大聖人矣。故老聖曰:吾言大道,無為之化也。

  吾言

  《南華真經》曰:老聃明白於天地無為簡易之德者,此之謂大宗大本大宗師也。

  甚易知,

  《通玄經》曰:治大國者,道不可小。國地廣者,制不可狹。王位高者,事不可煩。治民眾者,教不可苛。事煩難治,法苛難行,求寡難贍,大較易為之智,曲辯難為治。故無益於治,有益為亂者,聖人不為也。無益於用,有益於費者,智不行也。故功不厭約,事不厭省,求不厭寡。功約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贍。

  其易行。

  《通玄經》曰:河以逶迤,故能遠;山以陵遲,故能高;道以優游,故能化。夫通於一技,審於一事,察於一能,可以曲說,末可廣應於治要也。道之言曰:芒芒昧昧,與天同氣。同氣者帝,同義者王,同功者霸,無一焉者亡。故不言而治,無事而化,是以天心動化無為者也。故有道以治之法、事少足以治,無道以治之法,事多足以亂。

  天下

  《通玄經》曰:末世天下民甚拘於小好而塞於大道,不能知行也。

  莫能知,

  《通玄經》曰:末世小學蔽德不能知也。《南華經》曰:古者德固不小識,後世小識傷德,不能知也。

  莫能行。

  《通玄經》曰:末世小善塞道,不能行也。《南華經》曰:古者道固不小行,後世小行傷道,不能行也。

  言有宗,

  《通玄經□微明篇》曰:言有宗,事有君,至言去言。

  事有君。

  《通玄經□精誠篇》曰:言有宗,事有本,至為去為。

  夫唯無知,

  《通玄經》曰:末世小學,争魚者濡,逐馱者趍,淺之人所争者,末矣,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

  《通玄經》曰:末世小道,失其宗本,技能雖多,濡沬淺涸,不如寡言,害眾著任而使斷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稀,

  《沖虛經》曰:西周之人太史老聃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可謂大聖人矣。

  則我者貴。

  《通玄經》曰:幽憑玄默,無為而治,不知所為而功自成者,聖人也。所貴乎道者,貴其龍變也,唯神化為貴。

  是以聖人,

  《南華經》曰: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

  被褐懷玉。

  《通玄經》曰:玉在山而草木潤,珠在淵而岸不桔,道在中而形自治。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此章《南華真經》言:道不欲雜,雜學士多,多則擾,擾則亂,亂則憂患斯起,憂而不能救。其書學上賢也,以平教化,正獄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民懷德。至其衰也,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廢公趣私,內外相舉,姦者在位,賢者隱處。古之道德有蔽塞在於諸子之書是者,儒家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駮,駮雜無治,其言也繁亂不中於用。墨家墨翟、禽滑釐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墨子稱禹道,將使彼世之墨者必自勞苦。名家宋鈃、尹文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以為無益於天下。法家彭蒙、田駢、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於死人之理。公孫龍縱橫辯者之徒,能以辯服人口,不能以辯服人之心,皆書學巧智教民偽端,而縱之於僻邪淫#2,而棄之以法,隨之以刑,雖殘賊天下,不能禁其姦也。獨在巧智,失則多矣,好智窮術也,以智治國,國之賊。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木生蟲,還自食;人生學,還自亂。上多學,下多事;上多事,下煩亂。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無為自正。今諸子之書邪說姦言,為天下繁亂之蔽也。

  知不知,上

  《通玄經˙符言篇》曰:古士善用道者,無為自化,終無害也,故曰: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通玄經》曰:今士不知道者,有為自亂,福為禍也,故曰: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

  《通玄經》曰:下士眾人皆之書學利利,利學為病而不知病病。

  是以不病

  《南華經》曰:南榮趎曰:里人有病,里人問之,有病者能言其病,慎不病乎。

  聖人不病,

  《南華經》曰:然其病病者,猶不病也。

  以其病病,

  《南華經》曰: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能除有病之病,而不病矣。

  是以不病。

  《通玄經》曰:惟古聖人知道病之無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此章《通玄經》言:上古聖人以道鎮靜,守柔弗強,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人之情性,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與不在來,自愛故能成其貴,愛民來王,天下皆歸也。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沖虛經》曰:而欲人尊己,不可得道也。人不尊己,何危辱及之矣。

  無狹其所居,

  《南華經》曰:狶韋氏之圃,黃帝之囿,唐虞之宮,湯武之室,德漸下衰,漸狹其居。

  無厭其所生。

  《通玄經》曰:治大國者,道不可小。國地廣者,制不可狹。帝王不得人民不能成天下,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沖虛經》曰:法度在身,稽考在人。人愛我,我必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

  是以聖人,

  《沖虛經》曰:湯武愛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

  自知

  《通玄經》曰:來民之本,務在自知。當責他人之非者,知己是乎哉。

  不自見,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弗強,故能成其王。

  自愛

  《通玄經》曰:仁莫大於愛人,愛人則無怨刑。

  不自貴。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自愛,故能成其貴。

  故去彼取此。

  《通玄經》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則咎去福來。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九竟

  #1 戰國:原本作『戰兵』,據清刊本改。

  #2 僻邪淫:疑作『放僻邪淫』。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

  古襄寇才質集

  勇於敢則殺章第七十三

  此章《通玄經》言:七國用兵,殺無罪之民,養不義之主,害莫大也。肆一人之意,忘海內之患,此天倫所取也,民之所讎,天之所誅。故勇於敢則殺,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網恢恢,而不失也。

  勇於敢則殺,

  《通玄經˙道德篇》曰:末世戰國有利害之心,本有殺意,故勇於敢則殺。

  勇於不敢則活。

  《沖虛經》曰:夫行道者,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巧擊之不中。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而猶辱也,未若古聖人使人,雖勇不敢刺,雖巧不敢擊。夫不敢者,非無其殺意也,未若聖人本無其殺意也。夫無其殺意也,未有愛利之心也,遂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懽然,皆欲愛利之,不敢殺也。若然無殺意者,無地而為君,無官以為長,是天下莫不願安利之,故勇於不敢則活。

  知此兩者,或利或害。

  《通玄經》曰:好勇,危亡之道,武勇以強梁死。

  天之所惡,誰知其故?

  《沖虛經》曰:老聃語關尹曰:天之所惡,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通玄經》曰:天下莫易於為善,所謂為善者,則靜而無為,故為善易也。天下莫難於為不善,所謂不善者,篡弒矯詐,非人之性,故為不善難也。

  天之道,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盈而益寡,鬼神之道驕溢不與。

  不争而善勝,

  《通玄經》曰: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明召。種黍者不獲穀,樹惡者無報德。

  不言而善應,

  《通玄經》曰:為不善於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於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不召而自來,

  《通玄經》曰:夫天道,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極自然至精之感,不召而來,不去而往。

  繟然而善謀。

  《通玄經》曰:天道坦坦,去身不遠。苟向善,雖過無怨;苟不向善,雖忠來惡。

  天網恢恢,

  《洞靈經》曰:禁網疏闊,則易避而難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疏而不失。

  《通玄經》曰:戰國勇敵者,殺戮無罪,民之所讎,天之所誅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此章《南華經》言:五霸驟而語刑名賞罰,安能治人。此有知治之刑具,非知治之要道,可用刑具於天下,不足以用安道於天下矣。末世之法,高為量而罪不及也,重為任而罰不勝也,危為難而誅不敢也。民困於三貴,飾智而詐上,犯邪而行危,雖峻法嚴刑,不能禁其姦。獸窮則觸,禽窮則啄,人窮則詐,此之謂也。故五霸法煩刑峻,則民生詐,上多事,下多怨。求多則得寡,禁多則勝少,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清靜自正。故五霸虐刑,自執罪人而殺之也。代有司殺人,希有不傷其手矣。

  民常不畏死,

  《通玄經》曰:五霸嚴刑峻法不足以為威,殺戮不足以禁姦。

  奈何以死懼之?

  《通玄經》曰: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箠楚繁用者;非致遠之節也。

  若使人常畏死,

  《通玄經》曰:五霸法煩刑峻則民生詐,上多求則下交争。求多則得寡,禁多則勝少。

  而為奇者,

  《通玄經□下德篇》曰:末世之民飾智詐上,犯邪行危,雖峻法嚴刑,不能禁其姦。獸窮則觸,禽窮則啄,人窮則詐,此之謂也。

  吾得執而殺之,

  《通玄經》曰:古善為政者積其德,積德而民可化。今為刑暴者則生亂,亂俗,亡國之風也。

  孰敢?

  《通玄經》曰: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法寬刑緩,囹圄空虛,天下一俗,莫懷姦心,此聖人之恩也。

  常有司殺者殺。

  《通玄經》曰: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專行也。法度道術,所以禁君,使不得橫斷也。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通玄經□上仁篇》曰:鯨魚失水,則制於螻蟻。人君捨其所守,而與臣争事,則制於有司。臣下藏智而不用,反以事專其上。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為,則智日困而自負責,數窮於下則不能申理,智不足以為治,威不足以行刑,則無以與天下交矣。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通玄經》曰:人君喜怒形於心,嗜欲見於外,則守職者離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從風。賞不當功,誅不應罪,則上下乖心,君臣相怨,百官煩亂,而智不能解非譽萌生,而明不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責,則人主愈勞,人臣愈佚。是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此章《南華經》言:周學好智而無道,則天下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智多,則禽亂於上矣;鈎餌網罟罾筍之智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智多,則獸亂於澤矣;智詐漸毒,頡滑堅白鮮垢同異之變多,則俗亂於辯矣。自古及今,桀紂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智。今周學民巧難治也,而作是章焉。

  民之饑,

  《通玄經》曰:民有飢色,非命夭亡,餓殍而卒。

  以其上食稅之多,

  《通玄經》曰:且民之為生也,一人踱來而耕,不益十畝,中田之收,不過四石,妻子老弱仰之以食,或時有水旱灾害之患,以奉上求,即人主愍之矣。

  是以飢。

  《通玄經》曰:末世貪夫暴君,涸魚其下以適無極之欲,則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是以民飢。

  民之難治,

  《南華經》曰: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以其上之有為,

  《通玄經》曰:後世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多欲則下多誅,上多事則下多態。以學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焚也,難矣。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

  是以難治。

  《通玄經》曰:上有為也,下亦有為也。書學開民偽端,而縱之放僻邪淫,而棄之以法,隨之以刑,雖殘賊天下;不能禁其姦也,是以難治。

  人之輕死,

  《通玄經》曰:民有輕死,非命而亡,樂得不已,好求不止,刑共殺之。

  以其求生之厚,

  《通玄經》曰:末世暗主,求下不量其積,取民不裁其力,男女不得耕織之業,有旦無暮,君臣相疾,以奉上求,力勤財匱,是以輕死。

  是以輕死。

  《通玄經》曰:上好取而無量,即下貪財而無讓,民貧苦而紛争生,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

  《南華經》曰:古者上則重生,重生則輕利。後世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責上好貨不貴生也。

  是賢於貴生。

  《通玄經□九守篇》曰: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此章《通玄經》言:戰國用兵,殫天下之財,贍一人之欲,禍莫深矣。肆一人之欲,長海內之患,此天倫所不取也,民之所讎,天之所誅。故兵強則滅,堅強者死之徒也,豈不滅矣。

  民之生也柔弱,

  《南華經》曰:人之生,和氣聚為生。

  其死也堅強。

  《南華經》曰:人之死,氣之散也,氣散則死。

  萬物草木生也柔脆,

  《通玄經》曰:物之生也,草木英華。

  其死也枯槁。

  《通玄經》曰:物之死也,草木枯朽。

  故堅強者,死之徒;

  《通玄經˙道原篇》曰:堅強者,死之徒也。

  柔弱者,生之徒。

  《通玄經》曰:柔弱者,生之徒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

  《通玄經》曰:欲剛者,又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守之。積柔成剛,積弱成強,觀其所積,以知存亡,故兵強則滅。

  木強則共。

  《通玄經》曰:木強則折,革強則裂。

  強大處下,

  《通玄經。上德篇》。曰:老子仰視屋樹,退而目川,樹強木則居低屋,大則材居下。

  柔弱處上。

  《通玄經》老子曰:樹小條則居高屋,弱材則處上,譬若積薪,小者為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此章《通玄經》言:古者明君取下有節,自養有度,必計歲而收,量民積聚,知育餘不足之數,然後取奉,如此即得承所受於天地,而離於飢寒之患。其憯怛於民也,民有饑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與民同苦樂,即天下無哀民。後世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古有道之君者,能養鰥寡孤獨,法天濟民也。

  天之道,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盈而益寡。

  其猶張弓乎?

  《通玄經》曰:弧弓為射,非絃而不能發;天之為射,無弓必中。

  高者抑之,

  《通玄經□守弱篇》曰:天之道,而抑高也。

  下者舉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而舉下也。

  有餘者損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有餘也。

  不足者與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補不足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有餘奉不足;地之道,損高而益下。

  人之道則不然,

  《通玄經》曰:人君之道則不然,不同天道損益也。

  損不足

  《通玄經》曰:且民之為耕也,妻子老弱仰之以食,水旱灾害,稅斂難輸。

  以奉有餘。

  《通玄經》曰:人主取民以奉上,求之有餘矣。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

  《通玄經》曰:末世貪主暴君,涸魚其下以適無極之欲,則百姓飢寒,孰能奉不足矣。

  唯有道者。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老弱孤寡為意,皆有所養。

  是以聖人

  《南華經》曰:古之人其備乎,育萬物,澤及百姓。

  為而不恃,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萬物恃之以為,莫知其德。

  功成不居,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萬物功成不居,莫知其德。

  其不欲見賢。

  《通玄經》曰:聖人虛心無有也,見不足也。見不足,故能成其賢。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此章《通玄經》言:海不讓潦水,以成其大;山林不讓其枉橈,以成其榮;聖人不辭其負薪之言,以廣其名。使言之而是,雖商夫芻蕘猶不可棄也。若言之而非,雖在人君卿相猶不可用也。是非之處,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民沉溺而不憂者,君非賢主也。守職死難,人臣之職也。末世群臣效誠者稀,不用其身也。竭力盡忠者,不能聞也。是以古之聖人效法水之柔弱,含垢忍恥,受言納諫。為天下之主者,效水納垢也。

  天下柔弱者莫過於水,

  《通玄經˙道原篇》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利貫金石,強淪天下。

  莫之能勝,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行不可得窮極,微不可得把握。

  其無以易之。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擊之無瘡,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灼之不熏,淖約流循,不可靡散。

  故柔勝剛,

  《通玄經□上德篇》曰:老子見舌而守柔。齒堅於舌,而先斃之。

  弱勝強。

  《通玄經》曰:積柔成剛,積弱成強。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天下

  《通玄經》曰:末世人之情性,皆好強而惡弱,好剛而惡柔,而不知失,不能柔弱也。

  莫不知,

  《通玄經》曰:君子察實,無信讒言。君過而不諫,非忠臣也。

  莫能行。

  《通玄經》曰:諫而不聽,君不明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水之柔弱。柔弱微眇,故能成其高,功名自化。

  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使人誹謗於己者,心之過也。言出於口,不可止於人;行發於近,不可禁於遠。

  正言若反。

  《通玄經˙上仁篇》曰:後世有言者窮之以辭,有諫者誅之以罪,如此而欲求海內存萬方,其離聰明亦以遠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此章《通玄經》言:和大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古者親近不以言,來遠不以言,使近者悅,遠者來。與民同欲則和,與民同守則固,與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末世行有召賊,言有致禍,無先人言,後人已附之。耳流聞千里者,禍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追。此勸戰國和其怨,言罷兵不争,天下太平,乃為善也。

  和大怨,

  《通玄經˙微明篇》曰:古者和大怨,有德司契,不争為善也。

  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通玄經》曰:戰國無道,作難結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

  是以聖人

  《南華經》曰:古之聖人其備乎,和天下。

  執左契,

  《通玄經》曰:陰害物,陽化物。聖人之道,依陽天下和同,依陰天下怨惡。

  而不責於人。

  《通玄經》曰:其怨大者,其禍深。畜怨而無息者,未嘗有也。

  故有德司契,

  《通玄經》曰:積德成王,積石成山。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無德司徹。

  《通玄經》曰:積怨成亡,積水成河。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通玄經》曰:天道無親,惟德是與。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此章《南華經□胠篋篇》言:昔者大道至德之世,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結繩質樸,天下太平則至治矣。

  小國寡民,

  《通玄經˙符言篇》曰: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適。天下雖大,好用兵者亡;國家雖安,好戰者危。故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洞靈經》曰:古先聖王之所以茂耕識者,以為本教也,勸民農地產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通玄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殺。當此之時,無利害之心,天下太平。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南華經》曰:古者神農之世,卧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通玄經》曰: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精,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曆之數,辨男女,明上下,田者讓畔,道不拾遺。

  使民復結繩

  《南華經》曰:昔者三皇之世,民結繩而用之。

  而用之。

  《南華經》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治。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甘其食,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晝拾橡栗,甘其食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美其服,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美其服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通玄經》曰:古者其衣煖而無飾。

  安其居,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巢居穴處,暮栖木上,安其居也,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通玄經》曰:古者太平,兵馬足跡不接於諸侯之境,革車軌轍不結乎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

  樂其俗。

  《南華經》曰:古者樂其俗。《通玄經》曰:古者姦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樂其民俗。

  鄰國相望,

  《南華經》曰:古者鄰國相望,山無蹊隧,澤無舟梁。

  雞犬之音相聞,

  《南華經》曰:古者雞犬之音相聞,萬物群生,連屬其鄉。

  民至老死,

  《南華經》曰:古者民至老死。《通玄經》曰:古者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得保命而不夭也。

  不相往來。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與麋鹿共處,耕而食,識而衣,無有相害之心,不相往來,此德之隆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此章《南華真經》言:古之道術有在於無為是者,老聃聞其道風而喜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老聃曰: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無為也而笑巧,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救文巧蔽也。

  信言不美,

  《通玄經》曰:古者大道至忠復樸,民無偽匿。

  美言不信。

  《通玄經》曰:後世之民知契券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小能破道,苛悄傷德。

  善者不辯,

  《通玄經》曰:古者大正,無為不險,故民易道。《洞靈經》曰:知而不辯謂之道,道以安人。

  辯者不善。

  《通玄經》曰:後世之民知書而、道衰,小辯害正。《洞靈經》曰:知而辯之謂之識,以治人。《南華經》曰:且夫辯之必不惠。

  知者不博,

  《通玄經》曰:古者至治,無事優游,故下不賊。

  博者不知

  《通玄經》曰:後世之民知數而仁衰,小成害治。《南華經》曰:且夫博之不知。

  聖人不積,

  《南華經》曰: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無為,四辟虛靜,於帝王之德者,其物自為也,昧乎無不靜者矣。有積也,故不足無藏也,故有餘,聖人慎所積。

  既以與人

  《南華經》曰:既以與人己愈有。《通玄經》曰:王公尚陽道則萬物昌,尚陰道則天下亡。陽不下陰,則萬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己愈有,

  《沖虛經》曰:堯治天下,游於康衢,聞兒童謌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既以與人

  《南華經》曰:既以與人己愈多。《通玄經》曰: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大人去惡就善,民不遠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愈多。

  己愈多。

  《沖虛經》曰:堯喜,問兒童曰:誰教爾為此謂言乎?兒童曰:古詩也,民皆鼓腹謌謠。

  天之道,

  《南華經》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利而不害;

  《通玄經》曰:日出於地,萬物蕃息。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萬物解。

  聖人之道,

  《南華經》曰: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人之心靜也,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天下靜矣。

  為而不争。

  《通玄經》曰:大人施行有似於道,陰陽之動有常節,大人之動不極物。風不動,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無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有真,何往不成。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