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昇經集註
經名:西昇經集註。北宋道士碧虛子(陳景元)慕集。六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宋徽宗政和御注本。
西昇經集註序
夫世道交喪,慰愍況純,聖人雖不處山林之中,其德隱矣。周之衰也,老氏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已而厭世去官,將反以元進,且天地閉,賢人隱,其來久矣。當是時也,關尹望氣,知有博大真人西遊,乃齊莊遮道邀迎至舍,請問乙密。於是復為著言若干,其微言奧旨,出入五千文之問,紀而成書,名日《西昇記》云。道自然,行者能得,聞者能言,能得者庸詛曉焉,能言者庸詛知焉,故藏身於身而不出也,藏人於人而不見也。至若虛元恍惚,是有物之根,萬物共本,是有物之元,知之者去之,欲之者離之,近之者遠之,唯得之者在己不忘,故藏其狂言而默然,故今之傳者,非已陳之芻狗乎,今之味者,非古之糟粕乎。然則為道日損,非忘行乎,為學日益,非貴言乎,故有得一萬事畢,無心留德而鬼神服者,是知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已往,密行至言曼衍而元窮極也,是故莊子多稱其言有在於是者。碧虛子聞其風而悅之,搜遺編於藏室,得注解者几五家,先校取經之是者,後竄去注經之非者,集成二篇,今作六卷依舊號日《老子西昇經》。將示同學,使昭昭乎見古人之大體,非徒因是因非,蔽精神於賽淺,而忘太清寥廓者也。
西昇經集註卷之一
華陽韋處玄 句曲徐道邈 沖玄子
任真子李榮 劉仁會註 碧虛子集
西昇章第一
老子西昇。
沖曰:首標尹公記事之由,用明老君行化之意也。
開道竺乾。號古先生,善入元為。
李曰:西昇者,自束祖而也#1。開道者,老君迸處束周,道行西極,將開道彼土,故云開導。竺乾者,西極之國名也。號古先生者,謂元#2上大道,先天而生,故日古先生,即老君之別號也,夫聖德廣被,元所不適,知能照境,雖明常昧,體能起用,雖動而常靜,故妙契於名理,善入於獨立,凝湛於元為,所謂道常元為而元不為,有物皆在,在物皆无也。
不終不始,永存綿綿。
李曰:有生故有始,有死故有終。道既元死元生,故云不終不始也。真常不動,自古固存也。
是以昇就,道經歷關。關令尹喜見炁。
李曰:自玆春境,適彼秋方,演暢古先生之道,成就長存之德,經途所履,由函谷關。沖曰:關即古桃林也,關令尹喜見熙者,蓋尹喜著此經之首,迷相遇之由。是時尹公於終南山下結草為樓,瞻星望熙,見天理束行,紫雲西邁,浮關之熙,狀若龍蛇之形,西儿天漢,一月之內,融風三至,知有聖人度關之象,求出為關令以伺之,故云見炁。
齋待遇賓。
徐曰:積感玄應,紫黑先浮,清齋候待,果遇聖賓。
為說道德,列以二篇。
李曰:知機請長存之祕寶,虛應疏靈妙之玄宗,欲使理物歸,真人皆得道。列,分也,篇,編也,謂簡編寫之,分為兩巷。
告子道要#3。
沖曰:告者,老君發言之初#4。子者,謂尹公也。將告至道修真之要,用明登真度世之因。要者,至妙之總言也。
云道自然。
李曰:自然者,內元自性,外絕因待,清虛玄寂,莫測所由,名日自然。不可以自他分其內外,不可以有元定其形質,不可以陰陽定其氣象,不可以因綠究其根葉,所謂虛元自然之大道也。
行者能得,聞者能言。
李曰:代有封執曲士,滯俗常流,聞云道自然,謂元修學,致令行者入道元由,故以此言勸令遵奉,若能順理而習,依教而行,可以成真,故云能得令聞道而行,行皆得法,以道而言,言皆合理,始日能言。
知者不言,一古者不知。
沖曰:既知妙道非形聲法,不可以言理,名之以形聲言道,去道遠矣。李曰:理本元言,借言詮理,理既玄悟,自合忘言,故日知者不言,滯教生迷,執言為是,既不達理,故云言者不知。
所以言者,以音相聞。
李曰:相聞是通達也,既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云何聖人而作玄言,本欲借言以通達於理,而道本元言也。
是以故談以言相然#5。
劉曰:啟悟未聞故須言,告此言彼解,是日相然也。
不知道者,以言相煩。
劉曰:不會玄宗,徒爭名理。
不聞不言,不知所由然。
沖曰:了達之人,元言元說,自契真常,世俗之徒,元說元聞,不能悟道,故不知大道修習之因由也。李曰:所由然者,本進理教真偽善惡也,若也聖人不言,凡人不聞,豈知善惡之罪福,真偽之邪正。教化開不言之機綠,始知未聞之至理,方可達其所以,知其所由,言之所說,利在於此。
譬如知音者,識音以絃。
李曰:音非虛發,叉自絃來,理不獨明,終因言顯。
心知其言#6,口不能傳。
沖曰:知音之者,因絃以辮其官商,習道之人,因言以辮其旨趣,二者元形元色,微妙玄深,心則了之,口不能迷。李曰:心知音妙,利口不足以宣傳,智體理微,高辮焉能以窮究也。
道深微妙,知者不言。
劉曰:絲竹有聲音,解者尚不能說,況道元形相,知者豈復能言也。徐曰:微妙之道,絕于言說,故知者不言也。
識音聲悲,抑音內惟。
劉曰:失親得親,猶懷喜躍,迷道悟道,得不聲悲?抑音內惟者,棄言思理也。
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徐曰:心能明道,欲令口言,言則成妄,故日不知也。沖曰:喻道難狀,如彼樂音,唯心了知,非口能迷,迷而言之,已乖道矣。劉曰:言猶心發也,口不知心,固忘言以求意也。
道深章第二
老子曰:道深甚奧,虛元之淵。
韋曰:奧者藏也,深者極也。夫道體虛元,而包含萬象,故復謂之淵奧也。徐曰:其深也,居宇宙之中,其奧也,為萬物府藏,其虛也,能包容天地,其元也,為大有生无矣。
子雖聞說#7,心不微丹。
沖曰:恐尹公雖有問道之心,而無精修之實,欲為顯迷,故復戒之。李曰:此戒,勸也,微,細也,丹,赤也。吉深奧之道,虛元之理,赤心微細,猶尚難知,浮意贏情,如何可了,叉須行之以深,信之以篤,可以證也。
所以然者,何書不盡言。
徐曰:所以不能窮微盡妙,如此者何邪?由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也。劉曰:言以宣理,書以寫言,理既元窮,書何盡也。
著經處文,學以相然。
徐曰:著經處文,書其旨略,而不具曲細,是故不易明究,欲令學者研精耽味,原始要終,觀縷微妙,以相解悟如此也。劉曰:著經以宣理,得理故相然。
子當寶之,內念思惟。
劉曰:保其教也,思其理也。
自然之道,不與子期。
劉曰:道元今古,勤修者得,得者暗會,不可預期。
喜則稽首再拜,敢問學之奈何。
沖曰:老君戒勁慇戀,方將開演,喜則恭敬拜受,永冀宗修,敢問為學之方,何門契道。
善為章第三
老子曰:善為書衛者,必綏其文。
徐曰:為,猶修也,緩,安也。學人若欲修靈書仙衍,存真觀妙為於元為者,叉須安心定志,求其文意,意得而後善修,善修而後業成也。沖曰:夫文優則事順,事順則理博,文簡則事當,事當則理精。既博而精,可謂善其文矣。
善論達其事者,必通其言。
沖曰:文既精博,言又該通,著經之義,於斯備矣。
勉而勤之,得道矣。
沖曰:文精言通,勉勵勤學,得道之階也。劉曰:學文者善書,通言者能論,勉勤者得道,以此而言,故知道可學矣。
為正無處,正自居之#8。
李曰:夫修正道,學元所學,為元所為,尚元正可正,有何處可處,故言為正元處,雖元心欲處,於正而正,自然歸之,
不受於邪,邪黑自去。
李曰:邪者有為之外事,不作非道之事,不作非為之累,故云邪黑自去。
所謂元為,道自然助。
沖曰:舉念皆正,孰敢為邪,正存邪亡,真道為助,可謂為元為矣。李曰:元處於正,正自臻之,不受於邪,邪自去之,此是自然之道而為福助。
不善於祠,鬼神避之#9。
劉曰:邪者求福,淫祀鬼神,鬼神惡針嫉之梗甚,正者元求,敬而遠之,謙虛以居,而鬼神避之。
不勞於神,受命元期。
李曰:養生者其身清,修心者其神靜。靜則不勞,清則元染,不勞不染。與道同身,身與道同,命無期盡。劉曰:勞神養形,出生入死,不勞不養,壽命自長。
無進元退,誰與為謀。
徐曰:建德若偷,進無進也,進道若退,退元退也,和光不耀,同塵元染,與物同波,人莫知識,故邪魔不能干試,利欲不能傾動,虛空元心,誰能為謀害哉!劉曰:利害不懷,何進何退,推理任運,何所慮謀。
為是致是,非自然哉。
徐曰:是,此也,為此元為,事此元事,致此正道,豈非自然哉。李曰:此結正也,為正正歸,遠邪邪去,此為是致是也。非自然哉者,言是自然也。劉曰:金玉之質,非有時而美,至人之是,非有時而為。
喜則稽首,今聞命矣。
劉曰:重道尊師,致敬受誨。
慎行章第四
老子曰:慎而行之,寶而懷之。
徐曰:慎違科戒,勤行梵行,寶道貴德,懷真抱一也。劉曰:誡約使修行也。
吾將遠逝,不期自會。
劉曰:欲往竺乾也,同聲相應,豈待期乎。
尹喜受言誠深,則於關稱疾棄位,獨處空閑之室。
劉曰:靜亂殊途,事不兩濟,非棄名利,求道良難。
恬淡思道,臻志#10守一。
李曰:清淨元欲,恬淡也,疑想存真,思道也。情不流蕩,故日臻志。心元分別,故日守一。劉曰:全元為也。
極虛本元,剖析乙密。
李曰:虛元者,道體也,言尹生思極虛元之體,窮本際之源也。乙密者,妙理也,乙之言一,密乃語也,妙理惟一,道心惟微,曉了分判,窮理盡性,故云剖析乙密也。
靦縷妙言,內意不出。
韋曰:雖戳縷妙言,以應韋生,而心中寂然,未始有言,故日內意不出也。李曰:妙言,玄教也,觀者,大無不包,縷者,細無不入。研尋大道,窮究幽微,暢此玄宗,通斯教本,唯法是務,无復外想,故云內意不出也。劉曰:乙密,猶微密也,探嘖微言,內以澄照,不役神思,向外追求也。
誦文萬過,精誠思徹。
徐曰:精,妙之極也,誠,真之篤也徹,通也。言關尹誦經萬過,極精妙之理,篤真實之誠,洞暢玄虛,思通希微也。按《真誥》太極真人云:讀《道德五千文》萬過,則雲駕來迎。以斯而論,豈唯經道遠妙,亦由精誠思徹,故能致雲車羽蓋也。李曰:積功於教,玄悟於理,非由散漫,必在精誠。理教鑒元,不通境智,照之皆洞,故日精誠思徹。
行真臻身#11,能通其玄。
徐曰:修行真素歸身,精耀留居,故能通玄達妙也。
論元極之源#12,故能致神仙。
沖曰:此關尹自迷老君傳道之後,精誠修道之因。託疾退身,棄榮辭綠,冥心虛室,極志歸真,以恬淡為道樞,以虛元為道室,陰修密鍊,窮玄造微,研誦二經,精逾萬遍,遂得通源達要,長生神仙,證文始先生之階,登元上真人之位也。
道象章第五
老子曰:道象元形端,恍惚亡若存。
韋曰:視之不見,故元形,尋之不得,故元端。恍惚者,變化元兆之謂也。欲言其元,萬象以之而封,欲言其有,寂漠不可得而睹,故日亡若存者也。徐曰:象,法也,似也,道以精神氣為體,雖有法象,似形而元形,但有光景熙象,端正題首,是元狀之狀,元物之象,恍有而元,惚元而有,故日恍惚若亡若存者也。
譬如種木未生,不見枝葉根。
徐曰:木未生時,不見枝葉根莖,猶如道象未見,則窈冥空无也。劉曰:木雖復不見枝葉,不可言无,道雖元象,不得不有也。
合會地水火風,四時黑往綠。
徐曰:合會四大以成窠木,四熙時往時來,故有生成凋枯,因綠聚散也。譬如合會精神黑,結化而為道象,若玄一未復,周遍不成,則有去來離合也。
炁為生者地,聚合凝稍堅。
沖曰:天地山川,萬靈品物,稟道柔和之無,成其堅大之質,漸積聚合,非百之功也。李曰:生叉由黑,故熙為生,地初凝尚脆,久聚始堅,謂形已大也。
味異形不等#13,甘苦辛鹹酸。
沖曰:因於五熙而生五味,因於五行而生五神,神以內資,味以外養,五行有衰盛,故不齊等,五熙有遷革,故不並興,人能體而運之,資而養之,即上人生矣。
炁行有多少,強弱果不均。
韋曰:群生初受熙時,有醇薄不等,性行不同,故強弱多少不均一也。劉曰:動植之類,皆以熙始生之本,至乎光大,質性各異,黑行亦偏,所稟自別。
同出異名色,各自生意因。
沖曰:炁之相生,同資於道,隨所稟受,名色有異,善惡強弱亦猶此也,心之所生,謂之意,識之所受,謂之因也。李曰:俱資於道,成受於熙,故言同出,名氏既別,色類亦殊,故言異名色。其心清者正而善,其識濁者邪而惡,立行既異,志性不同,故各自生意因。劉曰:凡有生者,同出於道,名號既別,章綵又殊,類聚韋分,意因名異也。
從是異性行,而有受形身。
李曰:本性既殊,為行亦異,為善為惡,受福隨形,六道流轉死生。
含養陰陽道,隨倚以為親#14。倚亦作寄。
韋曰:既為陰陽所含,寄胎和合而有其身,物情迷惑,不知同出於道,故隨所因寄,各親其親也。劉曰:中智之下,爰至昆蟲,但受其形倚而親也。故《莊子》云:一受其形,不忘以待盡。
生道非一類,一切人非一#15。
李曰:生化之道,其數甚多,人日是人,物日非人,萬品不同,故非一類也。徐曰:陰陽變通,謂生之道,二熙交和,謂生之德。德之所生,道之所化,萬物萬形,種類非一,一切種植,人與非人,皆稟道德而後生成也。
本出於虛元,感激生精神。
徐曰:虛元者,道也,言人物生化,本出於道,精炁和合,更相感激,遂生精神,精神結化為人身神,以言虛能生實,元能生有也。沖曰:天地之廣,萬類之殷,動植殊形,飛沉異趣,皆因元而化有,自道而受生,積熙為神,共宗化本也。
譬如起音者,攘絃手動傳。
劉曰:絃本元聲,鼓之乃成樂,由虛元本寂,感激乃生精神。
官商角徵羽,口氣呼吸元。
李曰:攘,拾也。傳手拾於絃,而音始發,以口呼吸於熙,而聲始嗎,非口元以出聲,因絃方能振響,故知口為聲本,手為音元。況之於物,非道不生也。絃謂琴瑟箏筑,。謂簫笛歌謠,以此舉喻也。
身口意為本,道出上首元。本靜在虛靜,故日道自然。
李曰:有生即具身口意,身口意生,從何而得,叉由於道,以為元首,故日道出上首元,此合喻也。沖曰:口之所呼吸,身之所運行,皆起於意運。意者,神也,生神者,道也。意澄淨元為,即神安而契道,意躁競有欲,即神喪而傷生,虛靜凝心,乃合自然之道。劉曰:謂身。意本淨,元諸垢累,窮其所以,乃是道性自然。
五音所動搖,遂與樂色連。
沖曰:五音隱於玄默,則體道恬愉,五音流於律呂,則感物哀樂,此喻樸散而為器,淳散而為澆也。李曰:前明自然之道本來清靜,元視元聽,非色非聲,斯乃至至洪源玄玄妙本。今言受生之後,逐欲縱情,失虛靜之理,喪自然之道,聞五音之搖動,耳遂注焉,見五色之青黃,目便滯焉,為有為之迷惑,乃聲色之所留連也。
散陽以為明,布炁成六根。
劉曰:樂與色連,生生不絕,於是散陽和之熙,為情欲之明,以成六根,資身役用。
從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
李曰:三業為因,六塵構染,綠善惡之行,受罪福之身,流轉三界,往還五道,一生一死,或苦或樂,元處不知,故言布分。劉曰:六根資身,翻為身害,嗜欲不節,故生死相連,神去形留,自然分散也。
去本以就末,散樸以澆淳。
徐曰:去其本源,就玆流末,散素樸以為仁義,澆淳真而為偽薄,離道以善,險德以行也。李曰:散朴,故言去本就末,故日澆淳,失彼真源,淪玆俗境,喪敦厚之行,競澆薄之風也。
道變示非常,欲使歸其真。
沖曰:內明者,虛白其心,外明者,煩勞其慮,因成妄想,遂溺死生,道無散而不淳,皆忘本而趣末,役役流浪,舉世為常。大道之源,元名之本,革此常性,使返樸還真,人能修之,可證非常之道也。劉曰:示生死非常,令歸根復命。
西昇經集註卷之一竟
#1『自東祖而也』,疑『祖而』為『往西』之誤。
#2『元』,疑為『元一之誤。
#3『告子道要』,政和御制注本作『告以道要』。
#4『老君發言之初』,『初』字疑誤。
#5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是故談以言相然』。
#6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心知其音』。
#7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子雖聞道』。
#8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正自歸之』。
#9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鬼自避之』。
#10『臻志』,政和御制注本作『歸志』。
#11『臻身』,政和御制注本作『歸身』。
#12『元極之源』,政和御制注本作『論元極之源』,據補。
#1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味異行不等』。
#14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隨所倚為親』。
#15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一切人非人』。
西昇經集註卷之二
華陽韋處玄 句曲徐道邈 沖玄子
任真子李榮 劉七會註 碧虛子集
道生章第六
老子曰: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
李曰:一炁之動,萬類羅生,咸以自然為宗,至道為本。而逐末者眾,歸根者希,告而示之,令其敦本,去玆有累,入彼自然也。
至於萬物生,情行相結連。
沖曰:生化妙本自然之道,為萬物之父母,天地之宗元,欲令關尹敬而尊之,重發此告也。劉曰:情發於內,行之於外,羈鎖相纏絆,何止相連。
如壞復成,如滅復生。
李曰:因綠輪轉,往還不絕,如壞復成,死此生彼,如滅復生,出幽入明。劉曰:此壞彼成,彼滅此生。
以成五行,陰與陽並。
徐曰:四炁分王,以成五行,五行相生相殺,相壞相成,陰並則滅壞,陽並則生成。沖曰:五行有殊,道熙惟一,陰陽有異,道熙元偏。五行有滅有生,即春秋代謝,陰陽有成有壞,則歷劫推移。道在五行二炁之問,一而不變,故能為五行二炁之主,綿綿常存也。
輾轉變化,遂為物精。
韋曰:五行一廢一起,陰陽一往一來,亦猶人道,一死一生,變化輾轉,物精不絕也。
吾思是道,本出窈冥。
李曰:是道者,是生死變化之道也,物既有礙,用實有窮,資道得通,始能元滯既本於道,故日本出窈冥,道既不可思議,有元難測,不可分別,寄日窈冥,非窈冥也。劉曰:皆自元形中來。
愚不別知,自謂適生。
沖曰:道之元生,始於元始,窈冥綿邈,為萬物之根。萬物之生,皆受道熙,熙本精一,物得而生,愚者不知,謂不由於道耳。李曰:愚者無知,言適爾自生,不由於道,迷本也。
子无道眼,安知生靈。
韋曰:此明生死變化之道,本出窈冥之中,深不可識。而愚人竊然自戀一生,以為適樂,既非體道之人,亦安知人得一以生,鬼神得一以靈者哉!李曰:道眼者,洞視元外,照幽微也。人者,有生之靈也。言迷者遠不能知道,近不能知身,故言子元道眼,安知生靈,至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始是智慧明了之人,無所不知也。
天地人物,虛元囊盈。
徐曰:二儀人物,皆生虛元大囊之中,盈滿宇宙之內也。沖曰:天地萬物,道熙乃沖滿其中。
一從元生,同出異名。
李曰:高天厚地,人倫物類,大小愚智,元有自爾獨化,一切皆本虛元,俱從道生,故言同;別性殊名,故言異。棄籥者,舉喻也。棄中出氣,籥中有聲,虛元中有萬象。劉曰:吹萬不同,其名亦異。
是亦本非,在所用正。
劉曰:事有逆順,理有變通,是非無常,執之者,或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在所用正,勿窮其本也。所字非字,乃知其識#1。
沖曰:是非有異,道用無差,不可以名字詮,不可以是非辮,至哉妙道,唯一而已矣。劉曰:得意忘言,信道斯篤。
當與明義#2,勿與愚爭。
李曰:就明師,依善友,議得失,知是非,徒爭外事之可否,不明修身之損益,勿取之韋小,鬥以無明,虛勞辭費,終無利益,故言莫與愚爭。
子取正教,勿信邪聽。
李曰:忘言得理,無為契真,正教也;有為累真,逐欲傷性,邪聽也。勿信者,當收視反聽,勿邪見邪聽也。劉曰:當機者,正理僻者邪。
何以知邪?子為物傾。
徐曰:情奔色欲之境,身馳名利之途,邪魔鬼物亂其神,榮華富貴惑其志也。劉曰:不會真趣,為物傾動。
何以知愚?不察言情。
韋曰;不知大道之自然,而外物之所傾者,皆邪人也,不察道言之情實,而大笑之者,皆愚人也。劉曰:抱惑守愚,幾微不照。
為道問道,為經問經。
韋曰:知道為真,問而行之,是不邪也,知經為實,問而思之,是不愚也。劉曰:為道者,應用無方,為經者,議其陳述。
問不本末,知愚冥冥。
李曰:道,理也,經,教也。冥冥無明之徒,暗而更暗也,為道問道,訪理須達理也,為經問經者,請教須解教也。今下士外不識教,內不達理,不知本也,不識教,不知末也。本末理教,俱悉不識,如盲人暗行,故日冥冥。劉曰:本者,道也,經者,末也,擬議不知其本末者,真是愚冥者也。
但知求福,不知罪嬰。
李曰:不知行正以立功,而反信邪以求福,斯須之福未來,究竟之禍已至,此是為罪之所嬰纏也。
但知養身,不知戮形。
李曰:以有為滋味,愛養此身,生生之厚,動之死地,不自外來,正由六根遇此刑害也。劉曰:愚者為善以求福,而復作惡以招罪,方資衣食以養身,而益侈美以喪命,故斷惡者福會,棄欲者身存。《莊子》云:人皆求福,己獨曲全。
嬰兒之姿,貴養厚敦。
劉曰:求福養身者,當如嬰之厚敦。
忽無就形,知非常生。
韋曰:厚,醇也,敦,樸也,就,成也,學道者當知嬰兒之貌所貴,養其醇朴之性,忽然而自形,而無心成其形也,類然而自生,而未始知其生也。
無履太白,可令永存。
韋曰:履,行也,太者,存生之過厚也,白者,知見明了也。無行此二事,則同嬰兄之醇樸,近長存之道也。
有何妙意?乃欲相傾。
李曰:人皆去黑之白,出暗入明,今言無履太白,有何妙意,太白異俗,為俗所冤,勸令混濁,始得長久意之妙也,其在玆乎。
父子恩探,不足相聽#3。
李曰:師資義重,父子恩深,子有不是之事,又須·從父之是,弟有不善之行,必須從師之善,是故貴之以師父,重之以訓誨,聽復之者也。
勿復繳音叫嘰音慨。遠近笑人。
李曰:繳慨謂強梁誼譟也。無義之弟,不孝之子,不從父之命,不受師之令,悖惡於上,失子弟之禮,故為人笑也。今言勿者,戒令莫如此也。
掩惡揚善,君子所宗。
徐曰:宗,尊也,揚惡則惡匿,揚善則善聞,故君子所宗。
邪正章第七
老子曰:邪正教言#4,悉應自然。故有凶吉,應行種根。
韋曰:種根正者,自然而正,種根邪者,自然而邪。邪者行自凶,正者行自吉,豈非自然乎。李曰:言人心既有逆有順,為行亦有善有惡。行已乃爾,教人亦然,坦蕩君子教人以正,故日正言,嫉惡小人,教人為邪,故云邪教,為邪,雖不欲邪而邪自來,為正,雖欲正而正自來。報之如此,故日悉應自然。而報邪者以凶,應正者以吉,應善惡無濫,報對不差,猶如種窠,隨根各別,爻然異也。
如有如受#5種核見分。
韋曰:既受此生,即受此形,善惡吉凶,各隨所行,如草木之生,各從其種核而區分不同也。劉曰:正邪之行,立之於前,吉凶之報,應之於後,至於兆見,賭#6效方知,故如日#7如有如受,種核見分。
道別於是,言有偽真。
韋曰:道體弘通,本無真偽,真偽之起,由於言教。
偽道養形,真道養神。
李曰:動皆合理,為之正,舉又乖真,謂之邪。邪是虛假,故言偽,正是究竟,故言真。真能入妙,所以養神,偽乃是贏,所以養形。養形者,謂以滋味充身,養神者,謂以清淨修心。劉曰:有為有欲者養形,無為無欲者養神,養形者為灰為土,養神者能亡能存矣。
真神通道,能亡能存。
韋曰:形不可留,因欲養而留之,故日偽也,無為養神,則寂然感通,故日真也。若然者,死生齊度,存亡等貫,故不存其存,是能亡也,不亡其亡,是能存也。徐曰:神與道通,千變萬化,能死能生,能亡能存也。劉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係累都盡,出處無滯。
神能飛形,並能移山。
韋曰: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何所不能哉!故能飛形而移山也。
形為灰土,其何識焉。
李曰:形者,生為質礙,本自無知,死為灰土,復何所識。劉曰:養之雖厚,終為灰土,事既不虛,何用過泰。
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為惱本,痛養寒溫。
李曰:有身有息,非為困聲色,苦於香味痛癢寒溫,皆為惱本也。劉曰:喪命者聲色,為疾者滋味,有待之身,無時而適也。
意為形思,愁毒憂惱,吾拘於身,知為大患。
李曰:身為寒熱所惱,心為憂愁所毒,唯心與身,內外俱息。其致云何?叉須外忘於身,內灰於心,身心尚忘,何息之有!此勸拾有為也。劉曰:能外其身,則無憂也,亦同於有累也。
觀古視今,誰能形完。
李曰:遠觀往古,近視當今,為變化之所流逐,陰陽之所代謝,誰得完存者耳。劉曰:彭祖、殤子,皆同滅亡,況庸庸之夫哉。
吾尚白首,衰老孰年。
李曰:老君託神降逵,尚見衰老,猶自白首,沉俗徒萬境凍燠盛衰,變化遷移,詛得長久?孰年亦老也。
吾本棄俗,厭離世間。
李曰:有為紛雜,人間穢漏,不足可保,厭而棄之。
抱元守一,過度神仙。
李曰:元一者道也,懷道抱德,存三字一,位參上聖,果日高仙矣。
子未能守,但坐榮官。
劉曰:未能守一也,夫關令在任,尚稱榮官,明世祿赫奕之夫,固無時得道真也。
子能不動,神靈得安。
劉曰:不為物之所動,則神熙安也。
子能捐欲,舉事能全。
劉曰,無欲者,百事皆當也。
子能無為,知子志堅。
劉曰:若守志無為,非堅操不可得而成也。
今為子說,露見敷陳。散解剖判,真偽別分。
李曰:露見,顯示也,敷陳,演說也,散解,開釋也,剖判,次斷也。縱情為偽,去欲為真,慮彼迷方,未能玄悟,是故分明開說,令知善惡。
子當諦受,重道殷勤。
劉曰:道尊德貴,不可輕也,信不足,有不信,故須殷勤也。
道為明出,經為學先。
李曰:暗者不解,求真明人,始能修道。道非孤得,鈴自由經,故知入道之理,經為學先也。劉曰:非明無以見道,非經無以可依。
授與能行,不擇富貧。教化與樂,非有疏親。
韋曰:心能行道者,則道亦出而授之,心樂學經者,則經亦示而化之,豈擇貧富親疏哉。李曰:道無分別,不以貧富隔絕,不以親疏阻教,務在行而聞化也。
取與能行,文與其人。
李曰:聖人虛應,理在合機,不信不行,何教何授?要在堅心奉法,然後授與靈文。劉曰:無私之至。
學爾教爾,不失道真。
李曰:爾,汝也。我教於汝,汝宜學之,鈴得成也,不失道也。
天地章第八
老子曰:天地與人物,本皆道之元。
沖曰:言二儀人物,本皆道之元炁也。
俱出於太素,虛元之始端。
李曰:元,根本也,太素,清淨潔白之道也,虛元,玄妙非有也。三才雖大,萬物雖多,莫不同以清淨之道為根元,玄妙之理為本始,若非道為端緒,物不得生,同皆如此,故言俱出。
彷彿之精光,微妙之上玄。
劉曰:太素者,氣之始質也,謂天地萬物以道為元,出於太素之始,入於虛無之端也。萬物既見其質,彷佛乃有精光,即微妙之玄體也。
譬如萬里坑,下有淡流泉。視之甚濁微,徹見底沙難。
劉曰:道惟幽微,難以聞見,指事為喻,開悟有情也。坑深萬里,目睹數尋,水尚不窺,孰云見底,水有形質,明白尚不能見,道無體狀,暗默如何得知。
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終者去#8,不見其靈魂。
劉曰: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過此以往,未之或知,斯言信矣!且魂氣無所不之,尚不能見馱,一往,而況窈冥難測,豈知所由然。
淳陰共和合,揚不能顯分。
劉曰:陽,生也,陰,死也。死者無陽,故云淳陰。和合者雖有陽用之德,不復分曉而能知也。
過往與甫來,視譬以見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
韋曰:甫,始也,過去之與始來,譬如視見前之事耳。而愚者尚不能曉了,見其理趣,而況窈窈精微之道,若存若亡者,豈識之哉。李曰:過往,過去也,甫來,未來也,見前,見在也。以天眼智見未來事,以宿命通知過去法,以漏盡故知見在相。今昏迷之士,蒙蔽之徒,不體三界之皆空,未謝一身之俱寂,至於吉凶禍福,生死存亡,都不能知此因綠,如何可了真道之妙趣也。
譬如瘠痘者,不能傳人言。
徐曰:言道機妙不可言宣,心知其意,口不能言,如瘠痘病人,言尚不能傳,何能談說妙道耳。劉曰:啞者不能傳言,猶盲者不能見道也。
為聾彈官商,其人豈能聞。
劉曰:愚者之聞至道,猶聾者之聽官商。
才僻有其智,受教如語傳。自謂通道情#9,情衷不能丹。
才李劉本作自謂通其辭,情猥不能宣。李曰:才辮始可傳言,聰慧方能宣法,訥士自謂能傳其言,猥情鄙見未能宣叔,下愚自謂玄教已稱,而心暗昧至理不明也。
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元。
李曰:明道事資於法,識本理由於智,無智故失生本,心暗豈達道元,是以滯俗者多,歸道者少。劉曰:對教傳言,自謂通理,不知猥昧,失彼玄宗,既失玄宗,生本亦喪,生本尚喪,安知道元。
行道章第九
老子曰:子若行吾道,當知上慧原。智亦不獨生,皆須對因綠。
李曰:慧以鑒空,智以照有,空有雙照,理無不洞,故名智慧。然慧原頗徹,智本難窮,窮之者,鈴因於明師,因綠不會,智慧不起。劉曰:解道者名為上慧也,智無善惡,非綠不起。
各有行宿本,命祿之所關。
劉曰:賢愚貴賤,貧富壽夭,皆宿植行本於前,命祿關之於後。
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
李曰:愚智明暗之殊,貴賤善惡之異,皆由本行,並藉宿命,命有短長,祿有豐儉,鈴聞著於往昔,始受報於當今。是以善人同道故得道,同德得德根,惡人不同道故失道,不同德失德根。劉曰:應報無差。
宿世不學問,今復與世鄰#10。是以故得失,不樂於道文。
李曰:前生之時,不好經法,此宿代不學問也,今身已來,又無良師善友,親仁善鄰,類彼面牆猶斯觸壁,信其愚夫不樂經文,故言是以故得失,不樂於道文。劉曰: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夫絲無常染,次習成性,有教無類,積習生常,宿不學真,今何慕道,終身役役,常與失鄰。
貪欲利榮寵,受施念恩勤。更以財相厚,不衰#11下竇貧。
李曰:同於上德,本自虛元,失於至道,多生穢濁。以榮華貴寵為利,遂則貴令,以錢財施惠為恩,交相往還,喊貧與富,故言相厚,曾無少慈,愍念妻貧,寧有忠歸真向道也。劉曰:矜孤憫窮,凡人所輕,聖人所重也。
必復多瞋患,無所處定原。
徐曰:處,安也,原,本也,謂心也。夫心繫榮利,情存名實,寵辱驚懼,冰炭傷和,瞋志既多,情性奔蕩,志操靡常,無所安定其心也。
學不得明師,焉能解疑難。
李曰:狐疑未暢,玄妙不通,要在明師,方能開悟,守愚至死,懸解良難。劉曰:迷道者尋岐,莫之知返,悟者難遇,識者復希,師既自迷,焉能解惑,惑若不解,雖博非明。故《禮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
吾道如毫毛,誰當能明分。
李曰:內無自然之智,外闕善誘之師,毫毛小物不分,不知大道之原,不講那解也。劉曰:言其細微難解。
上世始以來,所更妙如沙塵#12。
徐曰:更,經也。老君開闢以來,混茫之中,眇眇莽莽,年劫遐廣,典籍不載,所經劫數,如沙塵之多,實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
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勤。
徐曰;載,年也。言自開闢以來,經歷死生變動,則有年劫,不可算數紀載,自惟周遊八冥,登山宅海,履兵火,涉風塵,教化眾生,難卒備至,甚苦甚勤也。
吾學無所學,乃能明自然。
李曰:為俗,學者日益,則學有所學,為道,學者日損,則學無所學。學有所學,則暗於至理,學無所學,則明於自然。故知自然者,非為而自然,不為而自然也。前日勸勤修,此文戒志學也。
華要歸其實,莖葉如木根。
劉曰:復命歸根,方明其實。
為歸道祖首#13,以知始元端。
徐曰:祖、首,皆始也,為道之體,從流末及源。本與太始合精,終能會於常道,以是方知無為首上,玄之又玄也。劉曰:為俗,處於有為,為道,趣無為,有者生死遊魂,無者湛然常存也。
子當無相啟,勿以有相關。
李曰:若能行於無相,則眾妙自開必也,封在有為,則玄關斯閉。劉曰:無,謂道也,有,謂俗也,以道相關,帝之懸解,以俗相關,生死繫纏也。
西昇經集註卷之二竟
#1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乃知其誠』。
#2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當與明議』。
#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不是相聽』。
#4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邪教正言』。
#5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如有所受』。
#6『賭』,當為『睹』之誤。
#7『故如日』,疑當為『故曰』。
#8此句,政和啣制往本作『亦如終逝者』。
#9此句,政和樹亂注本作『自謂通其情』。
#10此句,政和抑制注本作『今復與失鄰』。
#11『不衰』政和初制注本作『不哀』。
#12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所更如沙塵』。
#1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為道歸祖首』。
西昇經集註卷之三
華陽韋處玄 句曲徐道邈 沖玄子
任真子李榮 劉化會註 碧虛子集
重告章第十
老子曰:吾重告子,子當諦受。
李曰:真道難明,故以重告,叉宜詳審而奉受之。
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
沖曰:以太無為上道,以上仁為五德主。韋曰:道無體,無為而無不為,故最為天地人物之上首。物有顯然則不通,得道以通之,故德連顯,物有不得,因施之令得,故仁述章上仁稟德以為主也。劉曰:宥物於無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
禮以義為謙,施以恩為友。惠以利為先,信以傚為首。
李曰:子欲行道者,以無為為上,有為非道也。子欲立德者,以化慈為主,殺害非德也。修折旋之禮者,祕須在於分義,行之謙退,無義無謙非禮也。為施之博者,宜隆之於恩,以恩為親友也,不友於恩非施也。存之於惠先,在利人不利於人非惠也。履之於信,定有傚驗,為先有名無實,虛而不傚,非謂信也。能行此者,可成道矣。
偽世亦有之,雖有以相誘。
李曰:道德之風,無,乎不仁義之化,是處可行,然則化有澆淳,政有得失,行之者,六德皆具,喪之者,一道不成。澆偽之時,亦言有其道德,備於仁義,而不能實用,假以虛行妄相誘引,並非真信也。劉曰:如上六事,偽世亦行者,為有希求以相誘也,非為行道以利物也。
是以知世薄,華飾以相村。
李曰:不存道德之實,亦失仁義之真,唯有虛薄華辭,更相扮拂。劉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華薄之情,孰能隱蔽。
言處#1飛龍前,行在跛鼇後。
韋曰:偽世浮薄,矯化義以求利,詐禮信以求名,徒有其名而無其實,故言在飛龍之前,而行在跛鼇之後,徒有空言而行之,不可及也。徐曰:古之君子,訥言敏行,今之小人,言疾行遲也。李曰:輕諾急言,言在飛龍前也,無實寡信,行在跛鼇後也。
仁義禮信廢,道德荒亡腐。不以道相稽,反以財相輔。
韋曰:徒詐稱仁義禮信之名,而元其實,故日廢也。世道交喪,為日久矣,故日荒亡腐也。稽,致也。然不能以道相招政,而以才辯相輔助也。徐曰:稽,啟也,啟開悟也,輔,佐助也。忽無就形,背真向偽,華薄之甚,以至於斯也。李曰:稽,至也,不能矣,德往德來,以道相至,翻乃以財以貨,更相輔益,志在有為也。
譬如鏡中影,可見不可取。言如響中應,風聲豈可緒#2。偽世教若此,如是迷來久。
緒,李劉、李本並作聚。韋曰:先聖之教,如鏡中之影,聲中之響,隨隱去來,鏡自常靜,隨聲大小,響自常元,而偽世迷執聖迸應物之影響,矯以治物,何由可取而緒用哉,則知迷來久矣。李曰:鏡中之形,取之實難,風裹之聲,聚之非易,聲之與形,取叉不得。輕諾薄行,有為事業,實知無益,澆俗昏迷,是以自遠,故云迷來久矣。
天下之人物,誰獨為常主。迷迷以相傳,輾轉相受與。
韋曰:几物云云皆自然,而無有其主使其然者也,而迷惑之徒,謂道可以授人,自然可以與人因相傳授,豈不大惑哉!劉曰:聖人夷俗,與物同波,神無死生,形隨變化,.教貽於後,迷者相傳,以迷授迷,故展轉不絕也。
邪偽來入真,虛無象如有。
劉曰:昧者不明,為邪所入,巧偽亂真,像如有道。
自偽不別真,為貪利往守。
徐曰:迷師自偽,不辮真邪,為責欲所纏,殉俗逐利,往而不返。以此守身,誰云長久哉!李曰:邪偽,有為也。入真,無為也,迷者將欲邪道以求正真,有為而入無為,鈴竟不得也。以此為得,是虛空有像,而非真有。自著有為之偽,不識無為之真,何以得然,止為責欲財利,以此相守,遂失無為真道也。
非常正復亡,癡盲持自咎。
劉曰:守偽失真,正復亡滅,癡盲所致,欲答何人!
如木自出火,還復自燒腐。
劉曰:火自木生,還自燒木,邪自身作,還自滅身。
聖辭章第十一
老子曰:聖人之辭云,道當以法觀。如有所生者,故日為自然。
韋曰:道法當何所觀哉?直以無法無觀,自然自冥耳。《道經》曰:常無欲以觀其妙,此之謂也。如今所生者,何以而生哉,不為生而自生耳,故知道自然也。劉曰:几是有生,皆從於道。
眼見心為動,口則為心言。鼻為通風氣,鼻口風氣門。
李曰:眼則視見外色,心則動緣前境,口既能宣言語,鼻乃通傳風氣,此則誰使之然耶?皆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氣從鼻口,為風氣之門。劉曰:引聲色者,耳目也,通風氣者,鼻口也。
喘息為宅命,身壽立息端。
徐曰:喘息,促急貌也,宅,人所居託也,立,住也,端,首也。人生迅速,若白駒之過隙,氣息促急,在於呼吸,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故氣為生命之所居託也。七尺之身,百年之壽,生死之去住,以氣息為也。劉曰:命依氣,氣依身,氣絕命亡,身謝氣散。
譬如穀草木,四氣時往緣#3。
劉曰:草木資四氣以生成,形骸藉喘息為宅命。
氣別生者死,增臧贏病勤。
韋曰:別,離也,人全離氣則死,若氣有增喊,則有贏病之、勤苦也。徐曰:四氣有盛衰,四時有代謝;故百穀草木,有生成凋枯,緣往則死,緣來則生,譬如人假四大而生,四綠離別則死,四緣和合則生,陽並則增旺,陰並則衰喊,故贏疾動苦生老病死也。
以是生死有,不如無為安。
劉曰:有為有欲,生死遷流,無為無欲,常安不動。
無為無所行,何綠有咎愆。
韋曰:夫無為者,無行無止,無去無來,無生無死,變化恢然,安之於命,咎愆何緣而有哉!
子不貪身形,不與有為怨。
徐曰:食樂身形,厚其生養,恣六情所欲,任三業所為,有為有事,致成生死怨仇也。若知身非我有,生是委和,無生養過息,又何怨賊之有哉。
五行不相剋,萬物悉可全。
劉曰:夫七尺之身,五行畢備,有為過當,逆順相攻。若外智遺形,付之自治,各司其分,陰陽順序,不相侵剋,則百體俱全也。
萬物無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無明冥,天地常照然#4。
韋曰:有成爻有毀,無成則無毀,自然之常道也,是以聖人雖成不成,故能無時而不成也。夫天地無心,故能常照,三光無心,故無明冥,聖人無心,故能常成也。
觀諸章第十二
老子曰:觀諸次為道,存神於想思。
李曰:為行之道多方,修身之途非一,前雖陳化道,乃恐迷者未回,今觀為學之徒,修道之次第,欲得長生不死,唯有存神思道,則智將道合,存神則神與形同。神與形同,自入清虛之境,智得道合,默歸智慧之源,妙果斯成,方為道也。劉曰:觀心次第,令亂想不生,以思要道也。
道氣與三光,念身中所治。
李曰:道氣者,導引也,三光者,身中之三一神也。修身之道,爻須導引和氣,令得致柔,存三守一,一不離身,自當得道。三一之神,化在人身三官之內,念念不散,其神自降,神降則真道成也。劉曰:內明外照,天地氣通,澄神淨慮,綱維不散,
彷彿象夢寤,神明忽往來。
李曰:人能念道,道自來歸之,若解存神,其神自降,忘情忘識,如夢如寤,彷彿神降,罔象得真,神則出入無方,故知往來不滯。
啖泊志無為,念思有想意。
徐曰:啖當作愴,恬愴無味,虛靜無為,志在思玄念真,逍遙無事,而未能灰心槁形,情忘愛染,猶有思情念慮,追綠之想,食欲之意也。
自謂定無欲,不知持念異。
韋曰:次當遣存神之心,啖泊志於無為,此存神之思,猶有相有意,故當又遣之以定于無欲,亦乃忘其思念,故不知我之持心念神之異也。徐曰:言存神之人,自謂安心定意,無愛染之情,而不知神有慮欲,雖持戒閉空,而邪念思想不覺已生也。
或氣尚巖盛,自知尚多事。
徐曰:贏作粗。學者未能弱志精行,虛和保神,或意氣剛強,好尚粗盛,粗盛,有為之法,事乖淡泊,故自知所尚,多事多息也。李曰:有想新生異念,初起由細微也,積念為大,增想成多,紛綸有為,昏惑斯甚,此惑尚粗盛也。人問之代,有為萬境,六情繫者,觸途皆染,故曰多事。
事興則形動,動則外通謀。
徐曰:物事滋興,則動用身形,身形噪動,則心智外通,謀慮得失。李曰:外事既興,內心亦動,心與事合,共圖有為,故日通謀。
謀思危之首,危者將不久。不久將欲衰,衰者將不壽。
徐曰:不能靜神內念,而役智外謀,謀慮既繁,神勞志失,此乃傷性之由綠,危殆之端。首危者,不久將政衰損也,形弊于外,神勞於內,內外俱傷,將恐不久,衰煞則神忘氣散,亦將不能享壽存生也。李曰:無思無慮則安,有圖有謀則危,安則長存,危則不久,不久則傷夭,故日不壽。
以身觀聲名,物事難可聚。
李曰:身是內也,名是外也,內身猶為空假,外名故是虛花,以此而觀,身尚不可久存,物亦不可久聚。何故?以此一身扳綠萬境,並欲聚前,有為聲色名利可欲皆聚一身。戒有累,勿令責染也。徐曰:物事者,財貨之事也,身為道器,名為身賊,故名成則身敗,身安則道隆,以斯而觀,名聲財貨難可聚積也。劉曰:身為名亡,孰為聚物。
以名聲傳號,必為是所誘。
劉曰:夫嗜欲肆情,徇名責利,志重聲色,高尚侈靡者,曷嘗以為非哉!故日叉為足所誘也#5。徐曰:言以高名令譽稱號尊榮而為是者,以此貨利為心也,既貨利為心,是叉為名利之所誘引也。
皆坐於貪欲,貪欲為殃咎。
徐曰:坐者,罪之所由,殃,禍也,答,罪也。言重名譽者,坐由責欲無厭,則為三世之禍罪也。李曰:饕餮之徒,食婪之輩,亡不以道自為殃咎。劉曰:五刑之屬三千條例,唯坐責欲被刑,未有康貞政辟,責欲既為大禍,人人何不戒之。
貪者為大病,習貪來已久。合會微漸漬#6,非緘艾所可愈#7。
徐曰:食為三毒之首,為生死大病,由其前身積習怪責至於今世,故云已久也。滋,益也。愈當作瘉,病疹也。積習食心,其來久遠,合會微細,慚漸益多,譬膏肓之病,非緘艾所疹瘉也。李曰:食可煞身,故為大病。積習生常,故云來久。微微而長,漸漸而進,自微至著,從小至大,息生於內,病至膏盲,難可救除,故非緘灸所瘉。劉曰:久植根栽,觸類斯長,病非形質,豈緘艾所可治也。
還身意所欲,清淨而自守。
李曰;貪為至病,救所不除,今欲除之,其用何道?但能無欲,而貴自除,若能忘身,而害斯遣,唯清唯靜,守道守真,端坐無為,絛然絕累也。劉曰:芸芸者歸根,復命者自守。
大聖之所行,不慕人所主。
徐曰:慕,猶尚也,聖人尚虛靜無歌,凡人尚名利有欲,真與俗反,去取不同,故不尚凡人之所主也。李曰:小人所履,耳目注於聲色,心意住於責欲,反以此為病,不得成道,大聖所以行清虛無欲,心不主於有為,故無人問之累也。劉曰:彼我尚喪,豈求主哉。
有常可使無,無常可使有。
韋曰:我本無身,忽然而有,常忘其有身同鈴未生之時,此有常可使無常也,不以生為生,故常生而不朽,此無常可使有常也。徐日;失道者有常使無,得道者無常使有,故《莊子》曰:庸詛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人之非天乎?斯之謂矣。李曰:俗人之所慕,但食名利,唯求情欲,志在於有,不肯於無。今聖人內遺心識,外絕名聲,非有非無,能無能有,不有能有,可使有歸於無,不無而無,可使無歸於有。無歸於有,無有不成,有歸於無,有無不滅,或隱或顯,變化自在也。
經誠章第十三
老子曰:經誠所言,法義所推。赫赫興盛,不如妙微。
李曰:尋經誡所言,依法義推究,濟濟貴盛,赫赫高門,寵極則辱來,樂往則哀集,常嬰得失而息興衰。不如懷道自安,含真善見,退不枯槁,進不榮華,逍遙木屬之問,放廣市朝之際,存妙微質樸也。劉曰:赫赫者亡,妙微者常,以義推窮,鈴至於此。
實不如虛,數不如希。
劉曰:心實無妄,故致虛妙,事煩多弊,故不如希。
茂多卒夭#8,疾不如遲。
徐曰:卒,急也。邪教、正言,悉應自然,故修習科法,應急而易成,檮鬼析神,多有卒驗修為正道,應遲而難成,難成而無敗,入於不死不生,習學邪文,易成而易敗,不免輪轉生死,故邪不如正,疾不如遲也。
興者必廢,盛者必衰。
劉曰:萬物皆然,非止人事。
聖人絕智,而為無為。
徐曰:絕邪智,去有為,明正智,為無為也。劉曰:絕智故無興盛,無為爻無廢衰也。
言無所言,行無所施。
徐曰:言於無言之理,終何所言,行於無事之事,又奚所施乎。劉曰:冥然順物,與道同遊,喪偶亡懷,行安將寄。
孰能知此,偶不如奇。
韋曰:道本無言,應物而言,故言無所言也;道本無行,應物而行,故行無所施也。偶者,二也,奇者,一也。能知無言無行者,故當損二歸一以趨道也。劉曰:身以偶神,欲以偶身,勞形者為贍形骸,喪身者為多愛欲,故遺形者神靜,棄欲者身安。《莊子》云: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亡心心焉。
多不如寡,孰賢難隨。
徐曰:寡,少也,隨,從也,多方博學,泛觀眾流,不如專精味道,抱一守玄。故日多則惑,少則得。誰謂仁義貞康以為賢善,然徇名蕩德,易生偽薄,難以從德反道。故曰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
孰仁難可,其義少依。
李曰:無為之行難行,不二之心少悟,誰有賢名之士,仁善之人,能以可於心而隨其行,仁賢尚為難可,蒙昧故非易行,是故知幽玄妙義少能依者也。
能知無知,道之樞機。
李曰:若能隨不言之教,依元為之理,自然悟道。智無不知,雖無所不知,而即無知,能忘於知,得道樞機,今言得者,得道要妙。劉曰:道以無知為宗,體之者,得其樞要。
空滅成無#9何用仙飛。
徐李劉本作空虛滅無,何用仙飛。韋曰:遣大賢七義之名,歸大賢仁義之實,則漸階於道也。樞者,要也,機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既漸近於道,故能知道無知也,此是道之機要也,則知道體不可以有心期,故復損機以至空,損空以至無,然後能飛仙矣。仙者,無生無死之名也。夫真人者,通古今,等變化,與萬物同體,與造化同生,故能無時而不生,無往而非可,乘虛履空,貫金穿石,何足為難矣。徐曰:神人守精反真,空虛滅無,仙人養神長生,舉形昇天,有形不如無形,故曰何用仙飛也。劉曰:去留離形,隨變任化,曠然無時,待飛仙何為。
大道曠蕩,無不制圍。
徐曰:大道高遠,曠蕩無邊,陶育萬物,制御於神,範圍天地,無為而無不為者也。李曰:玄而遠,故言曠,平而夷,故言蕩。控御一切,故言制也,包羅萬有,故言圍也。
若能明之,是所反非#10。
李曰:若能明之於大道,至理無不通悟之,於曠蕩塵累無不冷,則知從來小見,舊日俗情所善者非善,所是者非是也。
經言審諦,孰知能追#11。
李曰:審諦,真實也。夷心則照之於寂路,虛已則達之於道原,滅聞見於樞機,絕是非於曠蕩,此為玄妙之教,真實之言。而迷俗逐欲者多,忘情者少,誰能隨之。劉曰:道絕情慮,理超言象,隱顯殊致,固非淺識者所知也。
深妙章第十四
老子曰:道言深妙,經戒乙密。天地物類,生皆從一。
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故日生皆從一也。李曰:絕慮為深,不測為妙,一者,玄也,密者,微也。經法深遠,誡律玄微,所說之言,極為幽奧,皆云天地人物,俱從道生,信而有徵也。
子能明之,為知虛實。
李曰:明之,體解一為物本,知物從一生者為實也,言不從一生者為虛也。
子若不照,顯之不別。
李曰:我非汝說,若不能照了,我雖顯示,汝亦不能分別。劉曰:心若暗昧,縱顯現亦不別。
子志於有,無為所疾。
徐曰:疾,猶病也,有是無為之病,勸去有歸無也,劉曰:靜以憎亂,簡以惡煩,有為多是無為者疾。
為有所嬰,億載無畢。
李曰:若能志在無為,則脩然#12證道,恕存有欲#13,以此嬰繞千億萬載,為有為繫縛,無由了畢。劉曰:得彼逐此,羈鎖相連,愛心流注,何時可畢。
道言微深,子未能別。撮取於略,誠慎勿失。
韋曰:子既未能別了道言微深妙遠之旨,且可撮略其粗淺之誠言,勿令心有放逸也。徐曰:眾妙難明,撮略要訣,保德守真,順戒勿失。李曰:玄章秘典,未可具明,釆取要略,唯當順從經戒,拾惡從善,出有入無,終始常行,莫令差失,謂達經也。
先損諸欲,勿令意逸。
徐曰:持戒制情,先損諸欲塞兌,則塵境不入,閉門則心意無逸也。
閑居靜處,精思齋室。
李曰:無事即是閑居,安心便為靜處,專情乃日精思,洗心名為齋室。
丹書萬卷,不如守一。
徐曰:飛鍊八石,鑪轉九丹,刀圭一奏,上昇清天。雖日神妙,猶是方衛,豈若正性真根元一內法,守而不失,與天相畢,故日丹書萬卷,不如守一。劉曰:為道日損,不假繁文,但能守一,道自得之。
經非不達,終有#14虛實。言有必無,子未能別。言無必有,子未能庾。
徐曰:經雖簡略,理非不達,世教虛偽,道文真實,實中有實,是以有不定有,還歸於無,無不定無,還復生有,有無相生,未始有定,尹子始學,未能辨次。李曰:上言虛實,其在此乎,言無鈴有,此乃虛為實也,言有鈴無,此乃實為虛也,實而為虛,子當未能分別,虛而為實,子亦未能次了,能次能了,知實知虛,既達於經,自保於道。劉曰:理有通變,言有抑揚,達文者喪其真,執教者乖其趣,微言隱奧,剖其良難,體解內明,方可玄會也。
但當按行,次來次滅。
李曰:但可依按經法,奉而行之。先拾於惡,次忘於善,先破有欲,次滅無為,有為無為並忘,若善若惡皆泯,念念欲起,次次蕩除。劉曰:既不能次明幽旨,但當依教,次第修行,耳目聞見,不便尋思而生分別也。
道有真偽,福有吉凶#15。
劉曰:乖宗者偽,會理者真,無為所致者吉,有為所致者凶,故《德經》曰:福兮禍所伏也。
罪有公私,明者纖密。
劉曰:為道者公也,為俗者私也。夫修道者,不契玄宗,情行尚起,應物失當,事或有違,春春匪躬,志在濟物,篤誠於道,理異私懷,義屬中孚,難過可亮也。纖密猶贏細也。
占往知來,不如朴質。
李曰:達於過去,占往也,明於未來,知來也。雖有智慧,終始皆知而多敗,叉有顛蹶,唯當存之朴素,敦之質真,可以立身,可以事君,可以養親,可以成道動修也。劉曰:逆慮多憂,知來近辱,絕聖棄智,純素以居。
西昇經集註卷之三竟
#1『言處』,政和御制注本作『言出』。
#2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風聲豈可聚』。
#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四時氣往緣』。
#4此句,政和御制主本作『天地常昭然』。
#5此句,當為『故日必為是所誘也』,『足』為『是』之誤。
#6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合會微漸滋』。
#7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非緘艾所愈』。
#8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邪多卒驗』。
#9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空虛滅無』。
#10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所是反非』。
#11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孰之能追』。
#12『脩然』,疑為『鯈然』之誤。
#13此句,疑當作『如存有欲』,『恕』為『如』之誤。
#14『終有』,政和御制注本作『中有』。
#15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福有凶吉』。
西昇經集註卷之四
華陽韋處玄 句曲徐道邈 沖玄子
任真子李榮 劉仁會註 碧虛子集
虛無章第十五
老子曰: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萬物#1。
徐李劉本並作道生天,天生地,地生萬物。韋曰:虛無者,無物也。自然者,亦無物也,寄虛無生自然,寄自然以生道,皆明其自然耳。一者,即道之用也,天地萬物皆從道生,莫有能離道者。復謂之一,一之布氣,二儀由之而分,故日一生二也,萬物莫不由天地氤氳之氣而生,故曰天地生萬物也。李曰:此謂有像之物也,自上生下,次第相生也。劉曰:推窮生本,以致虛無,此乃名理相階,其實不知所以也。
萬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氣化。
李本作化生。韋曰:天地萬物皆微妙一氣而化生也。徐曰:二儀、萬物皆一而成,人獨得微妙之氣,故能精靈變化也。李曰:天地、人物,並皆抱真一之道。受微妙之氣,所以方得化生,是知一氣者萬物之本也。
人有長久之寶,不能守也,而欲益#2尊榮者,是謂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徐曰:長久之寶,一也,人不能懷微妙之氣,守一以長生,不保其所寶也。而保人所寶,增益情欲,慕樂尊榮,是謂去其本也。生真寶二儀之正道也。劉曰:長久之寶,謂真性也。夫食益尊榮者,喪其本生之性也。
恍惚章第十六
老子曰:虛無恍惚,道之根。萬物共本,道之元。
李曰:至本空寂,名曰虛無,虛無即非空寂,有無不定,稱之恍惚。云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故知虛無者,此即道之根本,萬物得生,皆由於道,是知道為物之本元也。
在己不忘#3,我默焉。
默,韋本作異。韋曰:言一切萬物,莫不共道同其本源,而常生流蕩,不能官同於道,是以輪迴生死之波,若能存道於我,則其命不滅不亡矣,眾人皆不能存道,唯我獨能存之,故我異於眾人。李曰:道者物之元,氣者生之本,失道則死,喪氣則亡。若也不亡,聖人默然不說,今之廣說至言,大敷妙教,而教其養氣抱道,復本歸根。人若能納氣於內,抱道於懷,水火之所不能災,生死之所不能害,長存入道,端坐成真,得意忘言,故云默焉,知而不默,乃失之也。
生置章第十七
老子曰生我於虛,置我於無。
徐曰:置者,立也。虛氣和合,變生我形,精妙無物,化立我神也。劉曰:實不生實,生實者虛也,有不容有,容有者無也。
生我者神,殺我者心。
韋曰:生者,存也。我所以長生者,心同於虛也,我所以長存者,形同於無也。神無形兆,故生我也,心有所存,故殺我也。李曰:形不自生,得神始生,身不自殺,由心故殺,心不為惡,足可長存也。
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無心,我何知乎!
韋曰:夫有心有意,則有所存,故息害生焉;若我無心,則無所知,又何息哉1 .李曰:心有分別之知,能造有為之過,過成息我,是實由心,若也忘心無知,自當無患。
念我未生時,無有身也,直以積氣聚血成我身耳。
韋曰:此遺形存神之方也。徐曰:厭我有身大息,思念未生無身無累也,及氣血積聚成此肉身,假借不足為有,而人貴重,益成息累也。
我身乃神之車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人也#4。
徐曰:夫馬之運車,如神之載形也,神處人身,若人居室合,合全則人安,身康則神樂,故智士保身以養神,運形而昇仙也。李曰:身能載神,神能乘人,故日車也。身能容神,神以身為屋,故云合也。自外來寄於身,故云主人也。
主人安靜,神即居之,躁動,神即去之。
徐曰:身形靜,神即止其官府也,躁動有為,神即去其居館。即者,言應用急也。李曰:車牢始能載物,舍靜方可安人,為主既也誼譁,作客何能久住?鈴須堅守於身,而神自乘之,淨洗於心,神自正之,內外安靜,神自居之。若身有染穢,心腹躁動,神即離人,故云去之。劉曰:神住日生,神去日死,生由靜載,死由躁危。
是以聖人無常心者,欲歸初始,反未生也。
李曰:愛染罪垢,躁競有為,是常人流俗之心也。聖人清淨捐欲,無常俗之心也,有心者逐末,入於生死,無心者反本,歸於真道,無復生死也。劉曰:寂然無物。
人未生時,豈有身乎?無身當何憂乎?當何欲哉。
韋曰:夫有欲有憂,皆由存身生生之厚也,若反未生,則惡有身矣,何憂息之有也!李曰:已生之後,方可有形,未生之前,理無身也。有身則百憂競起,五欲爭興,無身則萬累都捐,千愁並盡,尚無有身之息,豈有身外之災!
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與道通也。
韋曰:精耀,神明也。夫外其身者,則精耀不去其形也,精常留,則其道德自然與一合體,與一合體,則其道通同也。徐曰:疏外逆旅之形,親愛生我之神,故虛心靜形,存神守素,則玄精光耀,留止官室,與道通一,是謂無身之身也。李曰:營生之士,學道之人,鈴須外忘於身,不得多養於味,先宜內存於神,志之於道,恍惚精微,智慧自歸,精彩光明,無不照了,故言精耀留。若得智慧止,乃將道德一合,均之無德,契以虛通,故言與道通也。
為道章第十八
老子曰:古之為道者,莫不由自然。
李曰:古昔修道之士,皆由有自然,道德清虛無欲,未待師教,而自然修道,無有不由自然也,若強為之,則不然矣。
故其道常然矣,強然之即不然矣。
劉曰:非有心而作之,強為之則有心也,是故不然矣。李曰:凝情合道,無欲全真,行之有常,常得自然之道。若外不立行,內不修心,強令為之,道終不得。
夫何故哉?以其有思念,故與道反矣。
劉曰:何故即不然,蓋道無思念,有心者違。
是以崇籥之器,在其用者。
徐曰:籥有六孔,如筧,樂,器也,言器空虛,在人所用,喻聖人空虛無心,有感必應,在綠所用,應物處方也。
虛實有無,方圓大小,長短廣狹,聽人所為,不與人爭。
李曰:崇,排棄,籥,管籥也,棄能出氣,籥能出聲,皆悉無心,任人所動。氣之大小,聲之長短,若方若圓,或廣或狹,從人所為造,不與人爭。此舉喻也。劉曰:無心求用,故不爭也。
善人在於天下,譬如崇籥乎,非與萬物交爭,其德常歸焉。
劉曰:應物而已,聲氣之美,常歸棄籥,無為之德,常歸聖人。
以其虛空無欲故也。
韋曰:天無心順物者,使萬物各得其性,天下莫不歸之以為主也。李曰:此合喻也。善行君子立德淑人,外則與物無競,內則無欲謙虛,德自歸身,道當在己也。
欲者凶害之根,無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
李曰:有欲則傷身,故云凶害之根,無欲則會道,故云天地之原。而几情迷亂,蒙昧無知,不知有欲是凶害之根,不知無欲為福善之原,故曉示也。
聖人者去欲入無,以輔其身也。
李曰:外去責欲,自守無為,唯有聖人方能,以道輔翼此身,可以長存。若同流俗,未免凶害,然則大聖豈有安危,亦無穢淨。今言去欲入無者,亦教几流以為行也,能依聖行可以成道矣。劉曰:不去欲者,非輔身之道也。
聲色章第十九
老子曰:人皆以聲色滋味為樂#5,不知聲色滋味,禍之大朴。
李曰:常俗之人,愛之以聲色,悅之以滋味,暢情適意,故為上樂。然欲是害根,聲是聾原,口以味爽,眼為色昏,不由外來,皆因內起。劉曰:桀紂以之喪國,非禍朴之如何。
故聖人不欲以歸於無欲也。
李曰:唯有聖人能虛心無欲,清靜無為,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化致太平,正當歸道。劉曰:棄禍本,歸福原。
道虛章第二十
老子曰:道者虛無之物也,若虛而為實,無而為有也。
徐曰:兩而,皆如也。無體若虛,如為有實,精妙無物,如為有狀,故有無體之體,無狀之狀也。
天者受一氣蕩蕩而致清也,氣下化生於萬物,而形各異焉。
徐曰:天氣下降,地氣上騰,二氣交和,化生萬物。萬物萬形,萬形各異,未如有同也。李曰:虛而為實,無而為有,即是虛無之中,能判三才而生萬物三才有象,故言實,萬物有形,故言有,舉大明小,即言天受一氣,是知物稟元和天既蕩蕩清高,無心分別,不失於一,人亦須勤勤強志,清淨無為,不失於道也氣雖是一,形乃不同,故言各異也。
是以聖人者知道德混沌玄妙同也#6,
徐曰:混沌,無分別貌,聖人體元一未分,道德混沌玄一太妙,本同一也。
亦知天地清靜皆守一也。
徐曰:天得玄玄之氣,故清高在上,地得混黃之氣,故濁靜在下,二儀雖異,守一同也。
故與天#7同心而無知。
徐曰:心同玄無,無知無欲也。劉曰:四時運行,非有知也。
與道同身而無體。
徐曰:身同虛無,無身為體也。劉曰:混同方妙,故無體也。
而後天道盛矣。
劉曰:弘道在人。
以制志意而還思慮者也。
李曰:與人同心,心無分別,與道同身,身無形假,將天合德,共道齊真,是名天道盛矣。何以得同天道之盛?制心意,無意深,還思慮,去繁想,始可得矣。劉曰:群品云謂無心者制。
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
劉曰:應物之遠留者,其體長存。徐曰:隨之後無,故去不可逐,無體之體,故留不可遣也。
遠者出於無極之外,不能窮之。
劉曰:曠然無際。
近在於已,人不見之。
劉曰:杳然無象。
是以君子終日不視不聽,不言不食,內知而抱玄。
李曰:懷道君子,絀聰明,絕視聽,慎言語,不華綺,節飲食,斷滋味,虛心玄覽,故日內知,不失微妙,稱之抱玄。
夫欲視亦無所見,欲聽亦無所聞,欲言亦無所道,欲食亦無所味。
徐曰:體空達妄,即色非有,情忘塵境,又何所言未聞見乎。李曰:悟萬境皆空,心即俱靜。
啖怕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復歸於無物。
韋曰:外忘聞見,則視聽之欲絕,內忘心口,則言食之欲滅。內外絕滅,然後能快怕寂然,復歸於無物也。李曰:躁競浮動,輪轉有為之內,快怕寂哉,復歸無物之道。
若常能清靜無為,無自復也#8。
劉曰:明得真之者,非云為所政。
反於未生,而無身也。
李曰:內外無染,故日清淨,恬神息慮,是日無為,合氣於漠,反於未生,體同自然,而無其身。
無為養身,形骸全也。
徐曰:清淨無為,抱德養身,和氣已復,故形骸保全也。
天地充實,長保年也。
韋曰:道氣復歸其身則忘身,忘身則德合天地矣。夫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若然者,身不保而自全,年不保而自生也。徐曰:天地精氣,充實我身,壽同二儀,故日長保年也。李曰:無為養身,無事安人,功格四表,道溢六虛,此謂充實也。修身者年命長,理國者鼎祚遠,此長保年也。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子曰:人哀人不如哀身。
徐曰:哀,悲愍也,學人哀愍眾人淪俗忘反,不如自悲己身不能養神守身也。
哀身不如愛神。
徐曰:愛,惜也,神勞則去身,去身則生亡,若耽嗜六欲,傷神損性也。
愛神不如含神。
李曰:雖愛於神,而未免勞役,猶嬰息害,不及含神。含神者,外則不執不染,內則無思無慮,內外清淨,神自歸之,不出於身,故日含神。
含神不如守身。
李曰:神雖至妙,仍不自立,要託於身,方能運用,今但含神,不守於身,身敗形離,神無所寄,欲神長存,先須守身。守身者,鈴淨必清,同道同德,通幽洞微,則與虛極不二,存三守一,乃共真神合契也。
守身長久,長存也。
劉曰:情欲所為者,人也,若無情欲,直是身耳,人將安寄?哀,謂哀憐也。愛神者,為愛子重母也。含神者,謂既貴矣,而又深之,含育光輝不令散失也。守身者,謂屋靜人安,主誼客散,身為神之舍,故守身以安神也。身不躁動,神明靜泰,形神兩全,故得久存。夫客叉不孤,遊不依主,神不獨化,叉藉於身,故客非主不依,神非身不立。然則身為神本,主為客基,故愛神者,先須守身,存客者,叉須愛主,故日含神不如守身也。
神生章第二十二
老子曰:神生形,形成神。
沖曰:神為生形之用,無用則形不生,形為養神之利,無利則神不成也。劉曰:形非神不生也,神非形不成也。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沖曰:形假神以得生,神含形以得成,形神不合,無由生成也。劉曰:隨其神化以生形類,故日形不能自生,隨其形類以成神功,故日神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沖曰:利用相須,更相生成。劉曰:形神雖異,相藉生成,生成之道,不合不得,故日形神合同。夫神由形用,形為神生,形用既彰,神功所致,則神生形也,形由神生,神由形用,神功既著,著乃由形,則形生神也,故日更相生。形不自興,鈴資神化,神動形作,功用乃成,成由神生,則神成形也,神不獨化,動必資形,形作神隨,神功乃見,見由神用,則形成神也,故日更相成,
神常愛人,人不愛神。
李曰:神既託人,亦欲人不死,人乃資神,亦須神不離,不離叉須修身清心,能修之者,始是愛神。今人多穢濁,不肯修身,身既不修,是不愛神也。劉日;神常愛人,欲使安靜,人不愛神,役用無涯。
故絕聖棄智,歸無知也。
李曰:聖人無名,名既無矣,復何所絕?大智若愚,智乃如愚,即是無知,復何所棄?今言棄絕,謂聖有功名之累,智有分別之機。分別者,勞心。徇名者,損身。身心若損,形離神散,此是不愛於神,不守於身,有為失道也。勸令棄名絕慮,以歸無知,此是愛神也。
常安章第二十三
老子曰:聖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
李曰:聖人內遣心識,外喪形骸,與冥寂合其真,虛玄同其體,陰陽之所不能變,盛衰之所不能移,玄德常靜,故日常安,共天地均其覆載,鬼神齊其正真,包大納細,通幽洞微,無屯否之期,絕困窮之日,故日與天地合其德,鬼神將來舍也。劉曰:無事無為,幽冥通暢。
眾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
韋曰:得生以為安者,得死即不安矣。得富貴以為安者,得貧賤即不安矣。劉曰:安於有為,有為非常,失待則困。
蓋天道臧盈滿,補虛空,毀強盛,益衰弱。
劉曰:虧盈益謙,其猶張弓也。沖曰:日中則反,月滿則虧,陽盛則衰,陰強則弱,此天之道也。聖人則天理物,行平等之法,損有餘,補不足,抑高強,舉下弱也。
損思慮,歸童蒙,塞邪智,聖人之朴也。
沖曰:蒙,本作朦,不明也。思繁則巧制盛,慮多則謀賊生,奇物來於寇盜,矯誣長於誑街,故令損之,歸於童蒙。童蒙不明,無為膏火自煎,不飾智以驚物,閉塞斜智,開明正慧,則偽法不行,真道流布,去邪取正,聖化之本也。劉曰:懲忿窒欲,養蒙以正分,正外智都去者,是聖人之質朴也。
是以天下尚存#9,可謂養母,常能愛母,身乃久長。
劉曰:生身者神也,無欲安神,可以養母也,無欲故神安,神安則長久。李曰:事親者以孝為先,修身者以道為本,孝子善養,揚名於後代,學者能修,成真而不死。養神存道,故日愛母,身與道同,故日長久。
西昇經集註卷之四竟
#1『一生萬物』,政和御制注本作『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2『而欲益』,政和御制注本作『而益欲』。
#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在己不亡』。
#4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神之主也』。
#5『為樂』,政和御制注本作『為上樂』。
#6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是以聖人知道德混沌玄同也』。
#7『故與天』,政和御制注本作『故與天地』。
#8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氣自復也』。
#9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是以天下尚孝』。
西昇經集註卷之五
華陽韋處玄 句曲徐道邈 沖玄子
任真子李榮 劉仁會註 碧虛子集
身心章第二十四
老子曰:身之虛也,而萬物至,心之無也,而和氣歸。
沖曰:體與道合,是身之虛也,心與天同,是心之無也。身虛而萬物自至,心無而和氣自歸,故虛無者,無為之至妙也。
故善養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也,藏人於人而不見也能。
沖曰:藏身,謂陸沉晦進,而不出其才能也。藏人,謂混俗同塵,而不見其智德也。
故君子之治,必先死於國。
劉曰:死猶遺忘也。夫遺忘其國者,雖居物首,不為貴也,富有四海,不為利也,不為利,侈靡皆捐,不為貴,則僑逸斯棄。棄僑逸,則力役不勞,捐侈靡,則財用不竭,夫財用不竭,則儲積充,力役不勞,則蒼生靜。蒼生靜,則國安,儲積充,則國實,國實者,則理之基也,國安者,則理之本也。保夫至理之基本者,其由遺忘國乎。如違此道,敗忘立至,稽諸故實,詛俟斷焉。
既死不亡,其國盛也。民不敢散,更復充也。
劉曰:遺而有之,故不亡,無為而理,故國盛矣,及群生遂性,樂俗安居,甘食美服,不相往來。李曰:死猶忘也。修身之者,體即身無身,即人無人,忘身而身存,理國之者,體同虛寂,德並太空,兼忘天下,故云叉先死於國。既亡於國,在宥天下,薄賦輕搖,兆人安樂,故云既死不亡,其國盛也。政化太平,人不流亡,故日不散國實,人富積粟足兵,故日復充。
若能知常,施行反也。
沖曰:人能知素真常,存玄德大道,凡所施行,與俗皆反也。劉曰:能知常道者,几所施為行事,皆令歸反其真性也。
眾人歡樂,用生生也。動而失之,壽命竭也。
韋曰:死而不亡者,壽之常也,而行與俗殊,故日反也。眾人以生生之厚,故動而失生而命盡也。沖曰:眾人以百年為常,安身厚味為樂,用聲色六欲以生生,動則傷生失性,致壽命竭盡也。李曰:眾人用有生之命,持以生身,放情極欲,以為歡樂,而有害命傷身,上既失道,下亦失身,故云動而失之,壽命竭也。
夫天下大物哉,甚綿綿也,冥冥混沌不可知也。
徐曰:夫大物者,太極大道,太極者,天地之父母也,道之奧也。綿綿常存,不斷不絕,冥冥幽深,混沌無分別,不可以智知,難可以言論也。
知之者去之,欲之者離之,近之者遠之。
李曰:使智求之而不得,故日去之,以欲取之而不得,故日離之,不可以為親,故曰遠之。
是以聖人非託於天下,亦非託於鬼神,亦非託於萬物。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
李曰:託,謂因假也,聖人所以得道者,顯不因於天下,幽不假於鬼神,外無賴於萬物,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而自然成道。人若心忘有事,志在虛無,雖不欲成道,而道自成也。
此兩者,同謂之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
李曰:兩者,虛無也,以虛為身,此乃無身之身,以無為心,此乃無心之心,無心之心則無心,無身之身則無身,至無身心,是謂守神,雖日守神,可以虛無,故神自歸之,故曰守神。劉曰:係累外絕,神明內安,守神之道也。
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韋曰:神不離形,故日守也,神形相保,則通玄而合道也。李曰:能以虛無守神,神通虛無之妙,身同於大道之體,故日玄通也。
無思章第二十五
老子曰:智士無思無慮之變#1。
韋曰:大智之士,以百姓心為心,故曰無思無慮之變也。
常空虛無為恬靜,修其形體,而萬物育焉。
李曰:無智之者,爻食有欲,有智之士,未肯無為,是以滯凡庸,少能歸道。聖人勸戒,意在虛空,故日有智之士勿多生思慮,好為變詐,常須空彼我,端寂無為,身不躁競為恬,心無浮動為靜,內外清靜,是修其形體,於物無害,為物所養,故日育焉。
變者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
李曰:積思慮,好詭詐,逐欲不止,萬境遷改為變也。夫難得之貨,是天下之珍,懷食無已,縱欲暢心,禽色荒亂,此快其情也。情快於前,政敗於後,叉然之理,的如可見,故舉下文以示之也。
然後革兵四起,禍生於內。
劉曰:舟中之人,皆為敵國。
國動亂者,而民勞疲也。
李曰:以道濟物,以文柔遠,百姓日用而不知,萬國自然而歡泰,少私寡欲,貴粟賤金,俗樂家安,樂和禮洽,此無為之化也。若肆情極欲,奢淫好勝,四郊多事,五兵動作疊起,蕭牆禍生於內也,君既昏亂,臣不忠正,國動亂也,征役不止,困於轉輸,人勞疲也。
夫國以民為本,民勞去者,國立廢矣。
沖曰:身以神氣為本,神守氣聚,則長生也;若有為有事,勞損神氣,神去氣散,則形廢矣。李曰:為國之本,要在安人,人安則逸,人危則勞,逸則人居,勞則人去。國之興也,定在於人,人既去焉,是知國廢,理亂由道,興廢在人,以道愛人,天長地久矣。劉曰:民惟邦本,本散國亡。
所謂出其無極之寶,入賊利斧戟也。
沖曰:斧戟,兵器也,生命貴重於萬金,神存氣聚,則生命無窮,神亡氣散,則身砠命盡,故日出其無極之寶也。六賊外入,三毒內興,攻伐甚於六軍,殺傷利於斧戟也。李曰:寶者,無為之道也,賊者,有為之兵也。我無為而人自化,此用無為之道也。若不用無為之道,是出其無極之寶,如用有為之兵也,兵能害物,日費千金,甚於鋒刃,故云入賊利斧戟也。
是以聖人無為無事,欲安其國民也。
李曰:不貴欲,故無為,不好兵,故無事,責欲則人損,戰伐則人勞,無為無事,不損不勞,百姓安寧,聖人之化也。
故曰:子能知一。萬事畢。
李曰:無為用道,知一也,功成事遂,事畢也,內明達於至道,知一也,行成德就,從因證果,得於真道,事畢也。
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徐曰:一者,真一也,德,常德也,知一者,無一而不知,故萬事畢矣。虛空無心,常德留止,故能官天地,府萬物,威振千靈,鬼神畏伏矣。內解鬼者精也,真一,一之至極,常德,德之至貴,乃精神之根本,道氣之元先,故精神臣伏,萬氣歸宗也。李曰:聖人無心,不起食欲,道在於己,德止於身,故日留也。用道則道流遐邇,懷德則德被幽明,既為人之所歸依,亦為鬼神之所伏從也。劉曰:有心為德,德斯去矣。故經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其鬼不神,故日伏之矣。
我命章第二十六
老子曰:我命在我,不屬天地。
李曰:天地無私,任物自化,壽之長短,豈使之哉。但由人行有善有惡,故命有窮通,若能存之以道,納之以氣,氣續則命不絕,道在則壽自長,故云不屬天地。
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
李曰:不視,故不為色所盲,不聽,故不為聲所聾,不知,故不為智所困。絕聲色而清淨,去分別而無為,神不離人,故云不出於身。身將神合,命與道同,故云長久。所言不屬天地,其行如是,遂與道同。劉曰:耳目之用,廢心智之慮,忘心神不出身,契乎常道矣。
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
韋曰:天地與我俱稟自然一氣之所生,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乎,我但去心知,絕耳目,各守本根之一氣,則與道同久矣。《莊子》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此之謂也。李曰:萬物俱資於大道,三才同稟於一氣,而人皆逐末,遂至傷生。老君守本,故能成道,若能法聖人而為行,虛極自然可致也。
非效眾人行善。非行仁義,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愛欲,萬物即利來。
李曰:為善叉近名,為惡又近刑,聖人遠之刑名,故不學眾人行善,仁者殺身以成人,義者裁非而正己,聖人修生故不殺,亡邪故無正,非行仁義也。忠信者道之華,聖人棄華取實,不行忠信也,孝非天性,禮異至誠,心狠貌恭,故非妙行,所以不行。欲為兇禍之根,愛是煩惱之源,愛欲在己身尚不安,如何得道,聖人清靜,非行愛欲也。於物無害,物利自來。
常恢怕無為,大道歸也。
李曰:上文行善及至愛欲,皆是有為之事也。老君懷道抱德,恬靜無為,常行此行,遂得成真,故云大道歸也。劉曰:有益者物赴,無為者道歸。
故神人無光,聖人無名。
劉曰:內明無光,德隱群遊。李曰:大道若歸,用無不可,變化不測謂之神,智無不通謂之聖,人非有事,神實無為,智照凝寂故無光,隱形藏用故無名矣。
兵者章第二十七
老子曰:夫兵者天下之大凶事也,非國之寶。
劉曰:兵動害物,喪國亡家,禍莫大焉,豈日國寶。
寶之者,而不用也。
韋曰:守道無為,則天下各安其所安,而兵不用矣,此之謂大寶也。安用此不祥之凶器哉!劉曰:國寶者,不用兵。
用之者,動有亡國失民之患也。
李曰:克定禍亂,義實由兵,以慈用之,其戰自勝。然兵既主殺,殺為凶事,非國寶也,好生惡殺,重粟愛人,無為戰兵,為國寶也。故云寶之者不用,用之者,動有亡國失人之息,此是凶之大也。劉曰:若用兵,叉至於此也。夫安天下者,當以無事,況用兵乎,不得以用之,非樂然也。
是以聖人懷微妙,抱質朴,而不敢有為與天下交爭焉。
沖曰:聖人空虛無為,懷道守德,不敢趨競有為,與天下之人交爭名利也。李曰:存之要道,'懷微妙也,無失淳風,抱質朴也,無為去兵,息於機戰伐,不與天下交爭矣。劉曰:有為有欲,爭者奪之,無事無為,樂推不去。
雖有猛獸不能鑪也,雖有蜂薑蟲蛇不能螫也,雖有兵刃不能害也。
李曰:心存正道,行移質朴,恕己及物,內無害心,雖有外毒不能加也。劉曰:子雖凶頑,不能害於慈父,獸雖猛厲,不能害於聖人。
以其積德玄通故也,是以天下莫能害焉。
韋曰:德沖六合,玄通宇宙,宇宙者,將與萬物為一體,與天地為一心,然則猛歡兵刃,乃是我體之塵垢耳,安能傷我哉。
柔弱章第二十八
老子曰:天下柔弱莫過於一氣#2,氣莫柔弱於道。
劉曰:氣雖柔弱,聚散有時,道之為物,無時而積,
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貫穿萬物。
韋曰:天地在空玄之內,夫空玄之空,不能空道,故包裹天地焉。金石堅剛,不能障道,故貫穿萬物焉。劉曰:若非柔弱,豈能包裹貫穿哉。
夫柔之生剛,弱之生強,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以從生者乎。
韋曰:柔弱者,道與氣也,剛強者,天地與萬物也。根本,即自然之道也。劉曰:剛強之質,從柔弱而生之,物各有之,不知其本,所謂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是故有以無為母,無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李曰:几物有形,叉自無生,故以無為母。元無所有,以有有故,遂乃有無,無本空虛,起無見者,從虛而來,故以虛為母。虛既空矣,何能運行通而不壅,又由於道,故以道為母。道者,非無非有,非實非虛,不來不去,不始不終,非物使之,非人所造,不知所以,號日自然。道既自然而來,自然即是道之根本。此名無能生有,次第互生,欲結前能行柔弱,則以生剛強也。劉曰:階淺以至深至妙,莫知所由,故日自然者也。
民之章第二十九
老子曰: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民自令之耳。非天地毀,鬼神害。
韋曰:天地之大者,生也,豈無故毀人命哉?以道往天下,其鬼不神,亦安得害我命哉!
以其有知,以其形動故也。
韋曰:用智逐欲,勞動其身,形廢神竭,故中道夭而不終也。劉曰:智生形動,逐欲取敗,自貽伊歲,鬼神何為。
是故無有生有,無形生形,何屍於成事而敗之乎!
徐曰:人未生時,本無有身,雜於恍惚之問,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不能清淨無為,養神守身,使長生久視,況復生養失理,動為罪咎,敗其成身善事,致喪命早終乎。劉曰:心本無為,情欲斯起,神體無象,形色乃生,無象無為,尚生形欲,成事取敗,詛足怪哉。
人欲長久,斷情去欲,心意以索,命為反歸之。
李曰;縱欲傷身,斷情益壽,絕有為之想,內外都盡,心意以索也,年非外情,命在己身,故日反歸之。
形神合同,固能長久。
劉曰:夫欲保命長久,不令早終者,當須除情去欲,心意都盡,命自歸之,更無他衛。索,盡也,謂俱無欲也。李曰:魂離於人則身死,神將形合則命長也。
天下章第三十
老子曰:人雖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雖在國,令意莫在國;人雖在鄉,令意莫在鄉;人雖在家,令意莫在家;神雖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謂道人。
韋曰:所在皆忘,故能所在皆存。劉曰:涉遠之賓,誰留迎旅,趣真之士,孰顧形體,形骸尚忘,況乎家國,猶棄人天何為。
意微章第三十一
老子曰:患生不意。
沖曰:夫富貴之人,自謂歡樂無憂,不意二字者,反為我身累患也。
禍生絲微。
絲,李劉本作私。李曰:息以累身,禍為破滅,意不以為息,而息已來,私不以為禍,而禍自至。人知在生實畏禍息,終日戒懼,仍慮橫來,況公然行惡,如何可免,是以君子慎微,為之於未有也。沖曰:絲,別本作私,誤也。不畏絲微之惡,致生綸著之禍,故曰小罪不積,則大罪不成。是以經言:民不畏威,則大畏至矣。
善生於惡。
劉曰:喪命之由,為責善名。
利生於害。
劉曰:吞鉤者,為責芳餌也。
大生於小。
劉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難生於易。
李曰:天下難事,叉作於易。劉曰:始乎履霜,至於堅冰。
高生於下。
李曰:九重之臺,起於壘土。
遠生於近。
李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外生於內。
李曰:由內故有外也。劉曰:言出乎外,行加乎民。
貴生於賤。
李曰:因卑以至尊也。劉曰:貴以賤為本。
動生於安。
李曰:因靜而有動也。劉曰:安其身而後動。
盛生於衰。
李曰:熱極則寒。劉曰:日中則昃。
陰生於陽。
韋曰:陰陽,猶死生也,夫天下同善而無惡,同利而無害者,則善之名無因而生,然則善名由有惡而生,利名由有害而生,几此上事,皆是有欲有私之息也。李曰:靜極則熱。劉曰:命呂則律。
是故有無之相生,虛實之相成。
李曰:有生於無,無生於有,故日相生,虛者,陰也,實者,陽也。熱極寒,實成虛也,靜極躁,虛成實也,故日相成。劉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是以有歸有,無歸無也。
韋曰:有善則有惡,是有歸有也,無利則無害,是無歸無也。劉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西昇經集註卷之五竟
#1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智士元思慮之變』。
#2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天下柔弱莫過于氣』。
西昇經集註卷之六
華陽韋處玄 句曲徐道邈 沖玄子
任真子李榮 劉仁會註 碧虛子集
在道章第三十二
老子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
李曰:道則大無不包,人則非道不生,故知人在道中也。道有細無不入,物無不在,是知道在人中也。
魚在水中,水在魚中。
劉曰:人之神氣,天地交通也,方彼遊魚,內外資水。
道去人死,水乾魚終。
李曰:此舉喻也。魚之於水,猶人之於道,道在則人存,道去則人亡,水有則魚生,水無則魚死。人鈴須歸道,魚定當歸水,故日人相造乎道,魚相造乎水,水之與道,人之與魚#1,不可暫失矣。
故聖人自知反歸未生,捐棄僑奢,絕除憂思。
韋曰:捐棄僑奢,然後絕除憂思,憂思既除,然後能反未生,未生既反,則道留而長存也。李曰:自知者不可思須失道也,反歸未生,抱守於本,捐棄僑奢,去泰去甚,絕除憂思,無欲無愁,以道賞心,何憂之有。
是故形隱神留。
劉曰:寂然不動。
天下歸焉。
韋曰:隱,安也,形能安神,故神亦留止於形也。沖曰:同世之形,託死隱變,精神之身,留世化物,天下慕德,皆來從歸也。李曰:凝神九重,故言形隱,道在聖德,故日神留,峴風而至,慕道而來,萬方朝覲,天下歸焉。劉曰:歸其靜也。
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畜常,是謂玄同。
李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不用針智,名日無為。不飾兵戈,名曰無事。不以有為撓物,常以無事安仁,任用賢哲,百姓繁昌國實。卻被走馬,以事桑田,財足穀多,故云民富。守於真正,故云保道。因循日新,是日畜常。保道得道,畜常得常,達於常道,故日冥同也。劉曰:主上無為,群生安業,儲積充實,而民富貴,至理之道如此。
有國章第三十三
老子曰:有國者,其根深也。
韋曰:王參四大,繼天理物,當與道同根無為也。李日以道為根,所得深矣。
天地覆載,萬物畜養,金玉重寶不積留也。
韋曰:天地無為於覆載,故常覆載,是以藏金於山,藏珠於淵,則重寶無所逃其域矣,奚假積留於府藏哉。李曰:夫有國者,宜以道為根,德為本,德無不被,道無不通,為天地之所覆載,保其清寧,萬物之所養育,獲其長久,不須積聚金玉,而金玉自然留止也。劉曰:天地自覆載,萬物自畜養,聖人根深寧極,金玉重寶一氣所須,是棄而不用也。
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
李曰:外,遺忘也。用之有為而天下失,行道之德而天下存,故言有也。以生為有,愛養傷生,故其身亡也。能忘於身,身將道合,壽命無極,故其身存也。劉曰:夫遺天地者無事,無事者則物歸之,遺形骸者無欲,無欲者則命存矣。夫天地形骸,尚自外之,金玉重寶,何足留意也。
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樂人之所不樂,為人之所不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李曰:至學之士,學人之所不能學,立行之者,為人之所不能為,為與不為皆為,學與不學皆學,教無不達,理無不通,故日道德備矣。細而言之,常俗小人所好者有為,懷道君子所好者無為,此善人之所不善也。人皆悅於聲色,我獨悅於無聲無色,此喜人之所不喜也。人皆愛於名利,我獨忘於名利,此樂人之所不樂也。人皆作僧愛,我獨作不僧不愛,此為人之所不為也。人皆信邪,我獨信正,此信人之所不信也。人皆行惡,我獨行善,此行人之所不行也。道與俗反,志遠功高,事無不圓,故云備矣。劉曰:善者,善無情也,喜者,喜無事也,樂者,樂無味也,為者,為無為也,信者,信無心也,行者,行道德也。夫此六句亦有義焉,解行不然也,道德不備也。
皆有章第三十四
老子曰: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
韋曰:道無不在,豈聖人獨有,而萬物皆無哉!《莊子》云:道在屎溺。屎溺猶有其道,而況萬物者乎。劉曰:所明道無不在,修者得之。
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沖曰:萬物無知,情均芻狗,不知聖匠剖大混一朴,散為無窮之物,不能自知生本,由道氣合生物,道自居之。劉曰:藏諸用也。
眾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
韋曰:但不自知,又不知物,則神道自然冥會也,沖曰:神為生形之本,眾皆得而生,不自知生我者神,神自生我也,劉曰:近在諸身而不能知。
君有德施於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沖曰:君有無為之德施於百姓,百姓得其自為日用不知,謂我自然,不知受君之德也。韋曰:上不知下,下不知上,上下相忘,乃為道治也。劉曰:功成事遂,百姓皆為我自然也。
是故聖人藏神於內,魄不出也。
沖曰:聖人知生我者神,故養神守身,藏神形內,煉形化魄,合於真神,混而為一,不役魂魄,又何出焉。李曰:魄,寂也,輕躁之徒,其神自離,聖人法道,安靜無為,神不離身,寂然在內,故云不出也。劉曰:靜之至也。
守其母,其子全。
李曰:保道存神,守其母也,於身無害,其子全也。
而民熾盛,保其國也。
劉曰:本固邦寧。
玄虛積充,壽命長也。
沖曰:玄虛者道也,真積妙氣,積充我身,故能飛行空虛,壽命長久也。
人能徒知天地萬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韋曰: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我都無知,故能歸一反於自然也。李曰:有靈之中,人最為智,測之於景,親之於天,察之於地,通之物理,無有不知,是稱為智。而不知身由道生,歸根反本,而守愚至死,信命將終,是大不知也。劉曰:謂假學之流,雖復窮教盡藝,辯智多能,奇使異端,規模聖軌,而不悟生之所由,反命歸本之道,而逐於外者,於世雖得其美名,於身是謂愚焉。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子曰: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
韋曰:隱,安也。先安其身形,如天地之無為,然後能心居萬物之始。始也者,道也。李曰:修身之理,必先忘於形,形有既忘,都無所見,此隱於天地也。然後息心歸本,居於萬物之始也。劉曰:天地尚隱,何所見焉,居物之始,何所有焉。
夫聖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
徐曰:聖人常清靜無為,故能通玄元之道,混合神氣,思念真神,以此守真,故能長存久視也。劉曰:開元通而不壅,氣思混而不亂,以此守真,是聖人之道也。
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
劉曰:情愛深於淇渤,貴欲重於丘山,如此守身,愚人之趣也。
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劉曰:聖智愚情,兩行相反,俱專事業,為用不同,美惡二途,功滿則方效也。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子曰: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之。
李曰:道德是幽微之理,天地已下,是有形之事,有象之物,猶各有所歸,喻無形之道,若能無心去欲,道亦當自然而至。
夫道非欲於虛,虛自歸之;德非欲於神,神自歸之;
李曰:道既虛無,德亦神妙,虛無神妙,鈴竟清靜,而人若能虛心無身,自然歸道,抱神守妙,自然歸德也。劉曰:虛歸於道,神歸於德,道以虛往,德亦神歸,
天非欲於清,清自歸之;
劉曰:輕清者,上昇也。
地非欲於濁,濁自歸之;
劉曰:重濁者,下沉也。
濕非欲於水,水自歸之;
劉曰:水流濕也。
燥非欲於火,火自歸之;
劉曰:火就燥也。
萬物非欲見於形,形自見之;
劉曰:無相者,不能見也,有形者,不能隱也。
高山大澤非欲於飛烏虎狼,飛烏虎狼自來歸之;
劉曰:羽族毛韋,又歸林藪。
深淵河海非欲於魚鼇蛟龍,魚鼇蛟龍自來歸之;
劉曰:類聚韋分,各有遊處。
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
劉曰:有用者事竄,無為者道歸。
由此觀之,物性豈非自然哉。
劉曰:物類相感,非由情割。
善惡章第三十七
老子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
徐曰:四民皆有自然之性,苟無根性,難可化諭,猶如烏黔鶴白,非染浴之功也。李曰:聖人運慈悲之意,開化導之方,咸令拾惡業而建善因,去虛妄而行忠信。而迷途難曉,失路不歸,各隨生業,任其顛倒,不能虛忘罪福,競生善惡。行善者致賞,行惡者被刑,忠信者則是賢臣,譎詭者便為狂賊,並由行有善惡,而名有是非。本是眾生所為,非聖人所知者也,此為權教,事至自悟,故言不知耳。
是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
李曰:前以權法,語日不知,任被愚情,恐惡根未絕,故將此實教勤勤曉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故知積善善至,積惡惡來,皎然非虛,信之影響。明言此者,心欲拾惡歸善也。劉曰:明聖人無心應物而已,善惡自積,孰知之哉。
是故聖人言,我懷天下之始,復守天下之母,而萬物益宗,以活其身。
李曰:我懷天下之始,抱道也,復守天下之母,含德也。道德在內,為人所尊,故日益宗。物能歸道,道能濟物,人物得存,故云以活其身。劉曰:潔源者流清,守母者子贍。
吾意常不知。
劉曰:知即非守母之道也。
安能知彼行善惡焉。
李曰:聖人內忘於身,則無人無我,故云吾意常不知。外忘於物,亦無善無惡,彼此並皆都忘,何能知彼之行善惡也。劉曰:守母尚自不知,安更知子所作。
積善神明輔成。
韋曰:積善以感神明,神明自然成輔,亦我不知也。
天道猶祐於善人。
韋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亦不知者也。
寂意章第三十八
老子曰:吾道啖怕寂。
韋曰:死灰枯木之謂也。
意死者生,靜而復命也。
韋曰:雖不失其生,意同死人也,故能無時不生,以其意死,寂然,故能復其自然之命也。沖曰:意死,猶灰心也。
生生積浸潤,滋酌留滯。
李曰:靜心息意,以道生生,故曰生生。道流不絕,久潤於身,故云積浸。玄津法水,是謂滋妁。流注己身有礙,故名滯。為道所止,故云留也。劉曰:積聚氣血,將以為身,生生之義如此。
玄冒沾洽。
劉曰:玄冒,謂覆被形骸也。沾洽,謂津汐通流,開諸關豚也。
元氣包之。
李曰:息意有為而生自存,靜心歸道而命自復,以能歸道,為道所覆,故日玄冒。靈液流潤,故日沾洽。人之受生,本緣元氣,愛精保氣,氣不離人,人得氣生,為氣所裹,故日包之。劉曰:生者雖日神功,非氣無以化育。
其根益深。
韋曰:冒,覆也,言萬物之生,積浸和氣之滋汐,留結玄冒而沾洽也。又有元氣裹之,故其根益深,與道同本。沖曰:約,如人手足液也,冒,覆也。學人抱元守一,以其神氣積充,浸潤一身,滋液津洶,留滯百骸,玄道覆燾,沾洽內外,元始道氣,包裹我形,萬氣長存,真神柄鎮,所以生根益深,長生久視也。
乃四固。
劉曰:真性綿邈,形骸不虧。
中無心。
韋曰:得地水大風#2,故能堅固以成其身。沖曰:塞兌閉門,耳目口鼻四情堅固,塵境不得入,中心空無也。
故能致萬物精華。
韋曰:雖四物成其身,而其中寂然,同於無心,是以萬物精華莫不歸之。李曰:玄道所覆,元氣所包,道遠氣長,故日其根益深。深根寧極,身外則存,四大不毀,乃云四固。忘情虛已,內外清淨,湛然空寂,名日無心。身心既忘,絕諸韋有,契虛無之境,得杳冥之精,故日致萬物精華也。
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
沖曰:學道之人,精修行氣,故萬物齊仙,霞精光華,玄景希夷微妙,無極道無自來歸也。
以其空虛無欲固也#3。
李曰:有形之物,並為贏惡,無極之物,是曰精華,無極精華,是為真道來歸已。何以致然?皆由清靜空虛,所以自然而生矣。
戒示章第三十九
老子曰: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
沖曰:老子十號,一號古先生。又《應號記》及《顯逵記》並云:上三皇時,號古先生,此即明老君之身,歷代行化,當過關之時,寓記此言以誡尹公,故稱開導竺乾,指言昇就。及尹公師察受道,傳授五千文,付以九丹訣,又授九室之要,將化西土,昇入太微,欲重訣言以解其惑,故卻告言,古先生者,吾之身也,所以松尹公之疑,示西化之兆矣。後人妄改云,古先生者,吾之師也,一何謬乎!.且《帝王年代記》所推老君文王受命之年太歲丁卯,下為周師,昭王時宅關,二十五年癸丑,與尹公說經,二十六年四月,昇入太微,二十九年,尹公會蜀青羊肆,重見老君,遂化西國。後人妄云平、敬、幽、厲、定王之時西入流沙,亦皆謬耳!何者?尹公是周康王大夫,至昭王時,請出為關令,以候老君,非平敬之時明矣。
今將返神,還乎無名。
李曰:無名者,是寂境之常道也。隨機導物,從真起應,名為降德,化綠既息,攝進歸本,故日返神。來則於無象而示有象,還則自有名而返無名,故日還於無名。
絕身滅有,綿綿長存。
沖曰:神者,靈妙之稱也。返靈妙之神,還於玄虛,歸於空寂,無名無形,絕同世之身,滅有形之體,成無上道,綿綿若存也。李曰:息化去應,名日絕身滅有。法身不動,真道凝然,是日綿綿若存。
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李曰:逝,往也,老君從束往西,故云逝矣。真法無一,正道唯一,從束而來,還歸於道,是亦返一原矣。
忽焉不見。
劉曰:存亡自在,非常情所測。
斯須,館舍光炎,五色玄黃。
沖曰:館合,往事所歸也。老君在周,和光世俗,微迸徵藏,觀化風塵,藏人於人,人莫之識,欲息述返原,解形逐化,是以忽焉不見。斯須之問,館舍光明,照曜內外,五色玄黃,驚駭視聽也。李曰:斯須,俄頃也。老君神妙不測,道力自然,於有能不有,則忽焉不見,不有而能有,則放光五色,映照十方,示以神變者,令以戒受也。
喜出中庭叩頭曰:願神人復一見,授以一要,得以守元。
沖曰:既睹神變,方知大聖,是以出於庭中,叩頭頓顆,唯願神人重復一見。雖蒙教誨,旨遠途多,莫知所從,故重一要,得以抱一守元也。
即仰視睹,懸身坐空中,去地數十丈,其狀金人,存亡恍惚,老少無常。
李曰:良願既發,玄聖非遠,仰視天上,即睹老君端坐虛空,去地高邈,容儀非彼皓首,形狀純是金身。或無或有,故云存亡恍惚。非大非小,故日老少無常。
曰:吾重誠爾,爾其守焉。
榮曰:再數妙法觀令保道。
除垢止念,靜心守一。
李曰:有為紛累,人問穢濁,浪生分別,妄起愛憎,皆染汙,人咸稱日垢。制情忍色,達有通無,並悉蕩之,故言除也。意無所繁,故云止念。內外弗著,故為靜心,凝神於道,用志不分,故名守一,劉曰:凡非真性者,皆是垢,夫止念慮,眾垢方除,守一不動,真心乃靜也。
眾垢除,萬事畢。
李曰:百惡銷日除,萬善具日畢。
吾道之要,誠警竟即隱#4。
李曰:前請抱元守一,誡以除垢止念,邪念息,正業興,可以成真,可以得道,可以理家,可以化國,事無不可,故云畢。玄元應物,本在救人,人依教行,理無不濟,物濟人度,德克化給,逐形入寂,故云隱。
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託疾。
李曰:聖師入妙,莫測所之,仰德故流涕,思慕去於有事,歸以無為,故寄稱託疾也。
棄念守一,萬事畢矣。
李曰:奉戒在心,依經立行,更不外綠,是名守一,有累之塵既盡,無為真道自成,智滿德充,萬行皆備,故云畢矣。
西昇經集註卷之六竟
#1『水之與道,人之與魚』,疑當作『人之與道,水之與魚』。
#2『得地水大風』,當作『得地水火風』。
#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以其空虛元欲故也』。
#4『吾道之要,誠警竟即隱』,政和御制注本作『吾道之要也。誠竟復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