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廣聖義節略
經名:道德真經廣聖義節略。原題《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四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按此書卷首《外傳》及正文內容,係據唐人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加以節略改編而成。改編者不知為誰,今暫據內容報定經名。其徐卷題均依原《道藏》不變。
道德真經疏外傳
太上者起乎無因,自玄而出,窅兮莫測,從有而名,隨方出顯,不可具陳。後末化於殷朝,寄胎於商第十八王陽甲,十七年庚申之歲,託孕於玄妙玉女八十一年,至商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庚辰之歲,降生於亳州衛真縣,今太清宮,是降生之所也。二月十五日卯時,聖母剖左腋而生,其他祥異,備具道史。
《道德經》古今箋注者多矣,見行注者六十餘家,開列于後:
節解上下 老君與尹喜解。
想爾二卷 三天法師張道陵所注。
內解上下 尹喜以內修之旨解注。
河上翁章句 漢文帝時降居陝州河濱,今有廟見存。
嚴君平指歸十四卷 漢成帝時蜀人,名遵。
山陽王弼注 字輔嗣,魏時尚書郎。
南陽何晏 字叔平,魏駙馬都尉。
河南郭象 字子玄,向秀弟子,魏晋時人。
穎川鍾會 字士季,魏明帝時人。
隱士孫登 字公和,魏文、明二帝時人。
晋僕射太山羊祜 字叔子,注為四卷。
沙門羅什 本西胡人,苻堅時自玉門關入中國,注二卷。
沙門佛圖澄 趙時西國胡僧也,注上下二卷。
沙門僧肇 晋時人,注四卷。
梁隱居陶弘景 武帝時人,號貞白先生,注四卷。
范陽廬裕 後魏國子博士,名白頭翁,注二卷。
草萊臣劉仁會 後魏伊州梁縣人,注二卷。
昊郡徵士顧歡 字景怡,南齊博士,注四卷。
松靈仙人 隱青溪山,無名氏年代。
晋人河東裴楚恩 注二卷。
秦人京兆杜弼 注二卷。
宋人河南張憑 字長宗,明帝太常博士,注四卷。
梁武帝 蕭衍,注四卷,證以因果為義。
梁簡文帝 蕭綱,作述義十卷。
清江張嗣 注四卷,無年代。
梁道士臧玄靜 字道宗,作疏四卷。
梁道士孟安排 號大孟,作經義二卷。
梁道士孟智周 號小孟,注二卷。
梁道士竇略 注四卷,與武帝、羅什所宗無異。
隋道士劉進喜 作疏六卷。
陳道士諸糅 作玄覽六卷。
隋道士李播 注上下二卷。
唐太史令傅弈 注二卷,并作音義。
唐嵩山道士魏徵 作要義,太宗丞相。
法師宋文明 作義泉五卷。
仙人胡超 作義疏十卷,西山得道。
道士安丘 作指歸五卷。
道士尹文操 作簡要義五卷。
法師韋錄 字處玄,注兼義四卷。
道士王玄辯 作河公釋義十卷。
諫議大夫肅明觀主尹愔 作新義+五卷。
道士徐邈 注四卷。
直翰林道士何思遠 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
衡岳道士薛季昌 作金繩十卷,事數一卷。
洪源先生王鞮 注二卷,玄珠三卷,旨訣二卷。
法師趙堅 作講疏六卷。
太子司議郎楊上善 高宗時人,作集注真言二十卷。
道士車弼 疏七卷。
任真子李榮 注上下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興 作義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 作契原注二卷。
道士張慧超 作志玄疏四卷。
龔法師 作集解四卷。
通議郡道士任大玄 注二卷。
道士冲虛先生殿中監申甫 作疏五卷。
岷山道士張君相 集解四卷。
道士成玄英 作講疏六卷。
漢州刺史王真 作論兵述義上下二卷。
道士符少明 作道講策二卷。
玄宗皇帝 所注道德經上下二卷,講疏六卷,即今所廣疏矣。
所釋之理,諸家不同,或深了重玄,不滯空有。或推因果,偏執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歸空寂。莫不并探驪室,競掇珠璣。俱涉鍾山,争窺珪瓚。連城在握,照乘盈懷。敷弘則光燦縑緗,演暢則綵文編簡。我開元至道昭肅孝皇帝,降神龍變,接統象先,戡內難以,乘乾啟中,具而御極,無為在宥,四十五年,汾水襄城,靡勞轍迹,具茨大院,自得明遊。廓八溟為仁壽之庭,普萬寓為華胥之國。至道至德,超哉明哉。欽若尊經,本朝家教,象繫不可以擬議,風雅不足以指陳。橫亘古今,獨立宇宙。雖諸家染翰,未窮眾妙之門;多士研精,莫造重玄之境。凝旒多暇,屬想有歸,躬注八十一章,製疏六卷。內則修身之本,囊括無遺。外即理國之方,洪纖畢舉。宸藻遐布,奪五雲之華;天光煥臨,增二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暉映二《南》。稟若親於玄元,信躬傳於太上。冠九流而首出,垂萬古而不刊。則《大風》、《朱雁》之歌,誠難接武;《典論》、《金樓》之作,詎可同年。但以疏注之中,引經合義,周書魯史,互有發明,四始漆園,或申屬類。後學披卷,多瞢本源。輒採摭眾書,研尋篇軸。今於御注疏內餘事,略錄于後。
開元十一年躬為注解序云:詔曰詔者,敕命之書也。在天子為詔、為誥、為敕、為制,在皇后太子諸王為教、為令,皆君上命下之詞也。詔啟迪來裔,啟,開也。迪,進也。頗者,甚也。疏序曰:馬遷謂之隱君子。馬遷者,司馬遷也。字子長,河內溫人,中山王相司馬喜之孫,太史令談之子,顓頊之裔。生于龍門。年十歲誦古文尚書,年二十歲遊江淮、九疑、禹穴之門,仕漢為郎中,使西蜀。父卒歲餘為太史令,而作《史記》也。《道德》分上下者,開元二十一年頒下,其所分別,上卷四九三十六章,法春夏秋冬,下卷五九四十五章,法金木水火土,則上卷從一至九章,以無形無名為宗,明春道。從十至十八章,以無知恍惚為宗,明夏道。從十九至二十七章,以有情有信為宗,明秋道。從二十八至三十六章,以凝重清净為宗,明冬道。其下卷自一盡九,明仁德。次十盡十八,明禮德。從十九盡二十七,明義德。從二十八至三十六,明智德。從三十七至盡四十五,明信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