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平居。经脉调适。冲任二脉。互相涵养。阴阳二气不相偏胜。则月事时下。若将理 失宜。喜怒劳役。过度伤肝。肝为血库。伤之则不能藏血于宫。宫不能传血于海。所以崩漏。漏下者。淋沥不断。病之 轻者也。崩中者。忽然暴下。乃漏症之甚者也。倘久不止。面黄肌瘦。虚烦口干。脐腹冷痛。吐逆不食。四肢虚困。甚 则为胀为肿者不治。李杲曰。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亏。下 隔于肾。与相火收合。温热下迫。经漏不止。其色紫黑而臭。中有白带者。脉必弦细。寒作于中。中有赤带者。其脉洪 数疾。其热明矣。必腰痛。或脐下痛。临经欲行。先见寒热往来。两胁急缩。兼见脾胃症。如四肢困热。心烦不卧。心 下急。宜以大补气血之药。举养脾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补阴泻阳。经自止矣。又曰。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
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凉血地黄汤。朱震亨曰。东垣治法。洵不容易。但学人尤当寻思急则治标。用白芷 汤调百草霜末。甚者用棕灰。后用四物加炒干姜调理。因劳用参 带升补药。因寒用干姜。因热用黄芩。崩过多。先用 五灵脂末一服。当分寒热。盖五灵脂能行能止。紫色成块者热也。四物加黄连之类。李 曰。崩漏之由。虚与热而已。
治法多端。随症制宜。如经行犯房。劳役过度。气血俱虚。忽然暴下者。宜大补气血。气虚。四物加参、 。血虚。四 物加胶、艾、炒干姜。虚寒脐腹冷痛。伏龙肝散。膏粱浓味。致脾湿下流于胃。与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者。解毒四 物汤、四物坎离丸。饮食失节。火乘脾胃下陷。容颜似无病。而外见脾气困倦。烦热不卧者。宜补阴泻阳。升阳调经汤、
升阳举经汤。子宫为四气相搏。血亦难停者。风搏。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官桂。四物加荆芥。寒搏。及年老久崩。伏 龙肝散加附子、鹿茸、阿胶蒲黄丸。暑搏。单芩心丸。或益元散加百草霜。湿搏。升阳除湿汤。悲哀甚而包络绝。包络 绝而阳气内陷。发则心下崩。数溲血者。备金散、四制香附丸。徐春甫曰。崩漏最为大病。年少之人。火炽血热。房事 过多。经行交感。俱致斯疾。大都凉血固涩。升气益荣。而可愈也。中年以上人。及高年寡妇。多是忧虑过度。气血俱 虚。此为难治。必须大补气血。养脾升胃固血。庶保十之二三。若不早治。正如圯厦之难支也。盖血崩症。有因虚。有 因热。虚则下陷。热则流溢。视其缓急标本治之。缓用四物加条芩、附子。急用神效丸。有因血脏虚冷。宜四物加黄芩、
阿胶、参、 。东垣谓崩带下久。有属于寒。不可一论。王肯堂曰。冷者。脉紧细。手足寒。红而淡黑。或五色。当归 建中汤加龙骨、血竭、附子。送下紫石英丸。热者脉洪。四肢温。心烦。口苦燥。血沸而成。黄芩汤、清心莲子饮。加 竹沥、生地。甚者生地汁、磨京墨、百草霜冷服。虚者胶艾汤加麦冬、鹿茸、龙骨、枣仁。实者腹中痛。四物加香附。
心虚者。恍惚多梦。健忘。舌强盗汗。小便多而红。柏子仁汤。酸枣仁汤加龙骨、京墨、百草霜。若崩中。作麝香、当 归、香者。(者疑为附之误)心气已散。急服灵砂、龙骨等。又曰。血者心之色也。血见黑即止。肾水制心火故也。又曰。
凡血崩。脉沉弦而洪。或沉细而数。或崩而又兼久泻者。皆胃气下陷也。故以升举为要。万全曰。崩中多因中气虚。不 能收敛其血。加以积热在里。迫血妄行。故令暴崩。崩久不止。遂成下漏。治法。初病宜止血。四物调十灰散。以血止 为度。次则清热。用凉血地黄汤。如血未尽。再吞十灰丸。血已尽止。里热尽除。然后补其虚。宜加味补中益气汤、地 黄丸、参术大补丸。以平为度。武之望曰。丹溪云。涎郁胸中。清气不升。故经脉壅遏而降下。非开涎不足以行气。非 气升则血不能归隧道。此论血泄之义甚明。盖开胸膈浊涎。则清气升。清气升则血归隧道。不崩矣。故其症或腹满如孕。
或脐腹 痛。或血结成片。或血出则快。止则闷。或脐上动。其治法。宜开结痰。行滞气。消瘀血。余尝谓丹溪先生善 治痰。观此另得一种见解。不益信哉。
鳌按。痰郁气遏。是崩漏中有此一症。非必定如是也。
<目录>卷五\崩漏<篇名>治崩漏病方属性:\x补中益气汤\x 治脾胃虚损崩漏。
人参 黄 白术(各一钱) 炙草 当归 陈皮(各七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x凉血地黄汤\x 治同上。又治血崩由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者。
生地 归尾(各五分) 黄连 黄柏 知母 本 川芎 升麻(各二分) 防风 羌活 黄芩 细辛 荆芥 炙 草蔓荆子(各二分) 红花(一分)
\x归脾汤\x 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妄行崩漏。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当归 远志 圆眼 枣仁(各二钱) 木香 炙草(各五分) 姜三枣一 加柴胡、山栀。名加味归脾汤。
\x河间生地黄散\x 治脉虚洪。血色紫黑。
生地 熟地 白芍 黄 天冬 杞子 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