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诸可下者,通宜三一承气汤下之。发汗不
解,下后,前后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两感仿此而已。伤风自汗,
表病里和者,桂枝汤解肌。半在表半在里,白虎汤和解之。病在里者,大承气汤下之。
一法,无问风寒暑湿,有汗无汗,内外诸邪所伤,但有可下诸证,或表里两证俱不见
而日深,但目睛不了了,睛
不和者,或腹满实痛者,或烦渴,或谵妄,或狂躁喘满者,或蓄热极而将死者,通宜大承
气汤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尤良。伤寒,大发汗,汗出不解,反无汗,脉虚浮者,苍术白虎汤
再解之。或中暑,自汗大出,脉虚弱,头痛口干,倦怠烦躁,或时恶寒,或畏日气,无问表
里,通宜白虎。或里热势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宜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伤寒,
表热极甚,身疼头痛不可忍者,或眩或呕,里有微热,不可发汗吐下,拟以小柴胡、天水、
凉膈之类和解。恐不能退其热势之甚。或大下后,再三下后,热势尚甚不能退,本气损虚而
脉不能实,拟更下之,恐下脱而立死,不下亦热极而死,寒凉之药,不能退热势之甚者。
或热湿内余,下利不止,热不退者,或因大下后,热退利不止,热不退,脉弱气虚,不可更
下者,或诸湿热内余,小便赤涩,大便溏泄,频并少而急痛者,必欲作利也,须宜黄连解毒
汤。或里热极甚,而恐阴气不能退者,或已下后,热不退者,或蓄热内甚,阳厥极深,以至
阳气沉伏,而不能营运于身,阴欲绝而以致遍身青冷,痛甚不堪,项背拘急,目赤睛疼,
昏眩恍惚,咽干或痛,燥渴虚汗,呕吐下利,腹满实痛,烦痞闷乱,喘息急声,脉虽疾数,
以其蓄热极探,而脉道不利,以致脉沉细而欲绝,俗未明其造化之理,而反伤热,寒极阴毒
者,或始得之,阳热暴甚,而便有此证者,或两感势甚者,通宜解毒汤加大承气汤下之。
热不退者,再下之。然虽古人皆云三下热不退即死矣,亦有按法以下四五次,利一二十行,
热方退而救活者,免致不下退其热而必死也。下后热稍退而未愈者,黄连解毒汤调之。或
微热未除者,凉膈散调之。或失下热极,以至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者,若急下之,则残阴暴
绝,阳气后竭而立死,不下亦死,当以凉膈散或者黄连解毒汤养阴退阳。蓄热渐以消散,则
心胸腹暖,脉渐以生。至阳脉复有力者,方可以三一承气汤微下之,或解毒汤加大承气汤
尤良。或下后微热不解者,凉膈散调之。愈后但宜退热之药,忌发热诸物,阳热易为再作也。



<目录>卷五\伤寒门

<篇名>论风热湿燥寒

属性:诸风∶风本生热,以热为本,风为标,言风者,即风热病也。
诸热∶热甚而生风,或热微风甚,即兼治风热,或风微热甚,但治其热,即风自消也。
诸湿∶湿本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复燥干也。湿病本不
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而热气尚
多,以为兼证,当云湿热。亦犹风热,义同。虽病水寒,不得宣行,亦能为湿。虽有此异,亦
以鲜矣。或跗肿体寒,而有水者,以为蓄热入里极深,本非病寒也。及夫寒热吐泻,因得湿
而成也。
诸燥∶燥干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以血液内损,气虚成风,则皴揭。风能胜湿,热能
耗液,皆能成燥。故经云∶风热火兼为阳,寒湿燥同为阴。又燥湿亦异也,然燥虽属秋阴,
而其性异于寒湿。燥阴盛于风热也,故风热甚而寒湿同于燥也。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
者,亦以此矣。故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
诸寒∶寒者,上下所生水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本末不经有
见阳热证,其脉迟者是也。此因饮食冷物过多,阴胜阳衰,而为中寒也。或冷热相并,而反阳
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热证辨之。夫湿热吐泻,
当见阳脉,若亡液气虚,亦能反见诸阴脉也,当以标本明之,不可妄治。或热证误服白术
调中汤,温药亦能开发,阳气宣通而愈,别无加害也。



<目录>卷五\伤寒门

<篇名>伤寒表证

属性:夫伤寒之候,头项痛,腰脊强,身体拘急,表热恶寒,不烦躁,无自汗,或头而痛,
肌热鼻干,或胸满而喘,手
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邪热在表,皆麻黄汤发汗之证也,或天水散之类,甚佳。



<目录>卷五\伤寒门

<篇名>伤寒表里证

属性:伤寒身热,为热在表,引饮或小便黄赤,为热在里,身热,渴,或小便黄赤,为
表里俱有热,身凉不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