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名曰阴躁
,欲
坐井中。然阴躁一证,汗下后多有之。仲景云∶汗下后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内感阴证,饮冷胃寒而躁者,与汗下后烦躁同。厥阴热上冲胸而发躁者,火独炎上故也。
若病重急治者,宜黄 汤内每服加干姜重一钱,与仲景理中汤同意。大便结者,理中丸
主之。



<目录>论雾露饮冷同为浊邪

<篇名>理中丸

属性: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炮,恐热,以干生姜代之)
上等分,炼蜜丸,每两作五丸。白汤化下,水煎服之亦得。缓后失治,急也。
尤急者,若无汗,宜附子干姜甘草汤。若自汗者,宜附子白术甘草汤。量脉证,可宜四
逆汤、
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等,宜选用治之。至于用附子,不得已也。若身与四肢俱热,不至于凉
,或厥逆,不宜用附子,故理中有四顺。理中汤、丸之名。四顺者,手足自温不厥逆是也。
急则失治,尤急也。



<目录>

<篇名>论阴证躁不躁死生二脉

属性:阴证阳从内消,服温热药烦躁极甚,发渴欲饮,是将汗也,人不识此,反以为热,误矣
!热
上冲胸,服温热药烦躁少宁,反不欲饮,中得和也。人若识此,续汤不已愈矣!一则始病不
躁,药而躁,脉当浮之实大,阳气充也。手足温和则生;若浮之损小,阳气走也,手足厥逆
则死。一则始病躁,药而不躁,脉沉之实大,阳气回也。手足温和则生;沉之损小,阳气消
也,手足厥逆则死。二证服温热药,阳气不能充与不能回者,经云∶责其无火也。
问∶下之,而其脉反大者,何也?
答云∶下之而脉小者,理所当然。小犹可生,生之则易。仲景云∶下之而脉反大者,虚
也,
阳将走而变。医若不识而复下之,则气消而成大阴矣!亦有阴躁发热不止,大渴欲饮冷,热
上冲胸,火独炎上,亦将尽也。以阴遍身皆寒,惟存胸中火,阴独持权,不相管辖,迫而至
此,与下之而脉大同意。下之脉大,别不见热处,阴躁发热,但脉小耳!一则见脉不见证,
一则见证不见脉。又经云∶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固卤肠鸣者,
属当归四逆汤。革为寒,寒虚相搏则肠鸣。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反烦
躁,
茯苓四逆汤主之。汗下后,白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
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目录>

<篇名>举古人论阴证辨

属性:若病在少阴,则有面赤,默默不欲语,但欲寐,或四肢厥逆,或身表如冰石,脉沉细。
若病在厥阴,则四肢厥逆,爪甲青,面黧目黑色,或自汗不止,脉沉弦无力。
若病阴毒证,身表如冰石,四肢厥逆,体如被杖,脉沉细而微,或六至以至八至、九至
、十至而不可数,此等阴证,易为明辨。
惟太阴一证,手足自温,自利不渴,尺寸脉俱沉而弱。仲景云∶宜温之,重则四逆汤。
若脉
浮者桂枝汤。惟此一证,与内感外阳内阴相似。外阳内阴者,即前黄 理中等汤,理中、调
中等丸所治者是也。此等阴证,非古人不言。仲景评脉,首言大浮数动滑,此名阳
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非止为外感设,内感之理在其中矣。又云∶阳涩而阴
弦,腹中急痛者,小建中汤主之,则内外所感明矣!至如所言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
者死,此一句即圣人大概之言也。以其阳病见阴脉,故有外阳内阴者,与阳药俱得其生矣。
药当从温,不可遽热,黄 汤之类是也。
上此一条,说古人不尽之意。



<目录>

<篇名>论元阳中脱有内外

属性:或有人饮冷内伤,一身之阳便从内消,身表凉,四肢冷,脉沉细,是谓阴证,则易知之
。若
从外走,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医者不察,便与表药双解等
,复使汗出,三焦之气绝,以此杀人者多矣!或自服蜜茶及沐浴盖覆,强令汗出,以致变证
不救,如此自杀者亦多矣!身冷脉沉,服调中药,阳自内之外,身体温和而愈。脉浮弦细者
,服调中药,阳从内生,唤入外热,复得脉平温和而愈。此证不可不察也。故仲景云∶太阳
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上此一条,双解、蜜茶、沐浴,阴证皆不可用。
又经云∶脉濡而紧,濡则胃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卫气冷
,微呕心内烦。医为有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