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奇者,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子泻心汤

属性:治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汗出者。
大黄(二两酒浸) 黄连(炒) 黄芩(各一两炒) 附子(一枚去皮别煮取汁) 以
麻沸汤二升,渍三黄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
泡,扶阳欲其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大黄附子汤

属性:治胁下偏痛,脉弦,大便难,发热恶寒。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水五升,煮二升,分温三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痞恶热乃堪尝,(若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
表,表解乃可攻痞。)按之自濡为虚痞,数(脉)在关上君火强,泻火通阴痞自化,(痞有不
因误下而成者。关上脉数,系心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中宫受其燔灼,气失升降而为痞。
按之自濡,是无形者也,故独任苦寒,便可泄却,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
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以麻沸汤渍绞其汁,取其气不取其味,
治虚痞不伤正气也。)火炎吐衄最为良。(按∶吐衄之证,世医率用寒凉止血,不知血得寒则
凝,血止之后,必有瘀凝胃络,或为胸胁疼痛,或至夜微热不除,而贻余患者多矣。审其果
为实火迫血妄行,不若竟用此方,泻火通阴,行瘀止血之为美备也。)更加黄芩与附子,附
子泻心汤法彰,恶寒汗出亡阳兆,(故用附子)便硬心烦痞热殃,(故用三黄)痞乃热邪寒药
治,(伤寒痞满,从外之内,满在胸而不在胃,多属热邪,故宜苦寒泻之;若杂病之痞,从
内之外,则又宜辛散也。)阳虚加附始相当。(附子非泻心之药。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阳气
外撤矣。若但以苦寒泻痞,恐其虚寒骤脱,故用三黄撤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
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大
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主治胁疼脉弦紧,便难寒热互参详。(按《金匮要略・腹
满寒疝宿食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又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
服之。”又曰∶“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合三条观之,见胁下偏
痛,脉弦紧,为阴寒成聚;大便难,发热恶寒,为阳气被郁。故以附子破阴寒,细辛散浮热
,大黄通便难,共成温下之功。夫附子泻心汤用芩、连佐大黄,以祛膈上之热痞,即兼附子
之温以散之;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导而下之。)寒
则宜温积宜下,后人效法好商量。(许学士温脾汤,治寒积腹痛泄泻,即效仲景温药下之之
法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大黄虫丸

属性: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
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者,用此缓中补虚。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杏仁 桃仁(各一升) 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半升) 芍药(四两) 甘草(三两)
蜜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虫丸( 虫破坚通络行伤,大有功效,故方名表之。)治干血劳,(喻嘉言《医门法律》
曰∶“此干血劳之良治也。血结在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大黄(从胃络宣瘀润燥)地黄
(滋肾燥)芩(清肺卫)杏(润心营)桃,(补肝虚)芍药(扶脾补虚)甘草(缓中解毒)
与干漆,(破脾胃关节之瘀血)虻虫(性升入阳络破血)水蛭(性潜入阴络逐瘀)并蛴螬。(去
胁下之坚血)血既瘀干攻必润,润补兼投琼玉膏。(按∶五劳虚极痹而内成干血者,悉皆由
伤而血瘀,由瘀而为干血。假如食伤脾,忧伤肺,醉饮伤肝,房室伤肾,劳伤心,饥伤胃,
是诸伤者,总皆伤其经络营卫之气也。细绎本文云“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暗黑”,
明是不能纳谷以通流营卫,则营卫凝泣。瘀积之血,牢不可破,即有新生之血,亦不得畅茂
条达,惟有日渐羸瘦,而成内伤干血劳,其有不死者几希矣。仲景另出手眼而制此方,以缓
中补虚。缓者,舒也,绰也,指方中宽舒润血之品言也。故喻嘉言《医门法律》谓兼入琼玉
膏润补之药同用尤妙,勿以 、术补中,失却宽舒胃气之义。仲景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