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干姜、白扁
豆(各七分)。
乳不通。加白芷、青皮(各七分)、木通、穿山甲(炙各一钱)。
恶露不止。加炒黑蒲黄、白芷、百草霜、荆芥穗、地榆(各等分)。
小儿血热。加黄连、连翘(各六分)。
小儿痘疮不活。血少故也。加黄 (一钱)、桂(三分)、紫草(五分)。
小儿尾骨病。加山药、知母(酒炒)、桂(少许)。
疮。加青皮、柴胡、海藻、昆布、黄芩、贝母、香附(各一钱)。
诸疮内托。加黄 、连翘、黄柏(各等分)。
诸疮发散。加防风、羌活、荆芥、连翘、牛蒡子(各等分)。
诸疮毒溃后。血虚。加人参、黄 、白术、甘草(各等分)。
妇人吹乳乳痈。加蒲公英(一钱五分)、金银花、石膏、贝母、香附、青皮、连翘、甘草节
(各八分)。
血风疮。加防风、黄柏、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苦参(各等分)、甘草(少)。
上四物汤加减方法也。详病虚实。增损用之。思过半矣。
<目录>卷之四\痰门
<篇名>诸痰
属性:脉 脉滑者多痰。脉滑大为痰火。寸口洪滑为痰。右寸浮滑而疾为痰嗽。两关洪滑而细为胃
中湿痰。宜下之。左寸关弦滑为痰厥头痛。关脉滑大者。膈中有痰。宜吐之。病患诸药不效。
两关脉。或伏或大者。痰也。按经云。浮滑为风痰。沉滑为痰气。紧滑为寒痰。或结或伏为
郁痰。又曰痰饮。又脉弦甚者饮也。脉浮滑而紧为痰嗽。病患眼皮及眼下如灰烟黑者痰也。
症 按丹溪云∶有热痰。食积痰。风痰。老痰。寒痰。郁痰之异。又云∶诸病寻痰火。痰火生
异症。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王节斋云∶痰属湿。乃津液所化。因风寒湿热之感
。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浊液。变为痰也。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客
于脉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但有新久轻重之殊耳。新而轻者。形色清白
稀薄。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咳之难出。渐成恶味。宜详辨之。
治 按节斋云∶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为主。又曰痰随气而升。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
盖气升属火。故顺气在于降火。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
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气虚者。因中气以运之。若攻之太重
。则胃气虚而痰愈甚矣。用者详之。
方 二陈汤痰主方。总治一身之痰。如要上行。加引上药。如要下行。加引下药。
陈皮(和脾、消痰、温中,去白、一钱五分)。
白茯苓(利窍、行湿、和中,去皮、一钱二分)。
半夏(燥湿、除痰、温中、姜制、一钱二分)。
甘草(和中、泻火、炙、三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不拘时服。兼有他症。根据后加减。
春月。宜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加知母、冬。加生姜。
热痰。加青黛、黄连、栝蒌仁、枳实(各等分)
湿痰。加黄芩、苍术、白术、枳实、香附、倍半夏(余各等分)。
酒痰。加青黛、栝蒌仁、葛粉、苍术、黄连、扁豆(各等分)。
食积痰。加白术、枳实、山楂、神曲、白豆蔻仁(各等分)。
风痰。加南星、白附子、僵蚕、皂角、天麻(各等分)、竹沥、姜汁。
顽痰。加海石、栝蒌仁、香附、青礞石( 金色)、或煎或丸。
寒痰。加白术(一钱五分)、姜汁(半盏)、枳壳、南星、白附子(各八分)、僵蚕、牙皂
(各五分)。
郁痰。加苍术、川芎、香附、栝蒌仁、海石(各等分)。
痰厥头痛。加川芎(七分)、石膏(一钱五分)、倍半夏。
痰因火逆上。降火为先。加白术(一钱五分)、枳实(一钱)、黄芩、黄连(各八分)、软
石膏( 一钱五分)
血虚有痰。加天门冬、麦门冬、知母、当归、香附、栝蒌仁(各等分)、竹沥(一盏)、姜
汗(半盏)、带血者。再加黄芩、白芍药、桑白皮(各八分)
眩晕嘈杂者。火动其痰也。加栀子、黄芩、黄连、白术(各一钱)
脾虚。宜补中气以运痰。加人参、白术、白芍药、神曲、麦芽(各等分)、兼升提。
内伤挟痰。加人参、白术、当归、黄 、白芍药(各等分)、兼竹沥(一盏)、姜汁(半盏)、传
送。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结也。加海石、栝蒌仁、杏仁、桔梗、连翘、香附、玄明
粉(各等分)、竹沥、姜汁(各半盏)
痰在胁下。加白芥子、贝母、青皮(各等分)、竹沥、姜汁(各半盏)
风嗽。加川芎(七分)、细辛、五味(各五分)、款冬花、贝母(各一钱)
寒嗽。加杏仁、麻黄、旋复花、贝母、桔梗(各等分)。
痰嗽。加桑白皮、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