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未备。惟达者正之。幸甚。



<目录>卷之三\血门

<篇名>诸血

属性:脉 经云∶脉洪滑为血盛。脉涩弱为血虚。脉如泻漆之状者为亡血。脉芤为失血。细弦涩。
按之无力。为脱血。浮弱。按之绝。为下血。烦咳脉芤者。为吐血。沉弦而数。为衄血。诸血
症。身凉脉静者生。身热脉大者死。肠 下脓血。弦绝则死。滑大则生。
症 丹溪云∶有吐血咯血衄血唾血大小便血之异。又女人血崩血漏。大抵皆由火盛致血错经
妄行。脉必大而芤。或因怒气而得者。经云∶怒则气逆伤肝。甚则呕血。脉必弦大而芤。下
血崩漏。亦属热与虚。盖热则流通。虚则下漏。脉必急疾而数。宜加详审。
治 按经云∶血从上出。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宜补阴抑阳。气
降则血自归经。血从下走。皆由内外有所感伤。浊热凝停于胃内。随气下流。亦妄行之义。
或云大便见血。为内伤络脉所致。小便见血。为损伤心肾。阴火妄动所致。女人崩漏。皆由
七情损伤。冲任所致。三者皆宜清气降火。养心理脾为主。盖气清则血和。心脾旺则血有所
统摄。而自无妄行之患矣。
方 四物汤血主方。生血去热。补虚益精。主女人用。男子血虚。亦宜用之。
川芎(清阳、和血行血、肝经药、春天倍用、女人加此味,去芦八分)。
川归(润中、和血养血、肾经药、冬月倍用,去芦酒浸晒干、一钱五分)。
白芍药(缓中、破血、心脾、经药、夏月倍用、酒炒一钱二分)。
地黄(凉血用生、补血用熟、滋阴生血、肺经药、秋月倍用、姜汁浸晒干、一钱、男子加此
味)。
上为 咀。每服姜一片。水煎食远服。随有他症。根据后加减。此方春宜加防风。夏宜加黄芩
。秋宜加天门冬。冬宜加桂枝。此常服顺四时之气。而加减未有不中者也。
血虚腹痛。微汗恶风。加官桂(七分)、倍芍药、嗽痰。加桑白皮、杏仁、麻黄、贝母(
各等分)。
大便秘。加桃仁、大黄、麻仁、枳壳(减半余各等分)。
血虚头眩。加天麻、防风、荆芥穗(各一钱)。
虚寒脉微。气难布息。不渴。便清。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中湿。身重无力。身冷微汗。加苍术、白术、白茯苓(各一钱二分)。
筋惕肉 。属血虚也。加天麻、人参(各一钱伤寒筋惕肉 自有本条)
转筋属热。加酒芩、
红花、木瓜、苍术(各等分)。
两胁胀满。加枳实、半夏(各八分)、白术(一钱)、去地黄、身上虚痒。加黄芩、防风、
煎调浮萍末(一钱)。
小便秘涩。属血虚。加茯苓、泽泻(各八分)、牛膝(一钱)、甘草梢(五分)。
盗汗属阴虚者。加麦门冬、知母、黄 、浮麦、麻黄根(各等分)。
自汗。加人参、黄 、麻黄根(各一钱)、桂枝(五分)。
劳瘵阴虚火动。加白茯苓、贝母、陈皮、款冬花、杏仁、黄柏、知母(各一钱)、甘草(
三分)有热。再加秦艽、地骨皮(各一钱)。
阴虚喘嗽。或吐红者。加知母、贝母、黄柏、五味子(十二粒)、人参、麦门冬、桑白皮、
地骨皮、牡丹皮、款冬花、紫菀(各等分如肺火盛者去人参换沙参)。
阴虚发热。烦渴不能坐卧。加麦门冬、山栀、黄柏、知母(各一钱)。
阴虚潮热。加柴胡、知母、黄芩、地骨皮(各一钱)。
半身不遂。左边。加桃仁、红花(各八分)、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血痢。加黄连、荆芥穗、地榆(各一钱)、木香(五分)、枳壳(七分)。
风虚眩运。加天麻、秦艽、羌活(各一钱)。
香港脚冲心。加炒黄柏(一钱)。
口干烦渴。加麦门冬、乌梅(各一钱)。
四肢冷气痛。加良姜、玄胡索、木香、吴茱萸(各等分)。
血气虚弱。起则无力而倒。加白术、陈皮、人参(各一钱)。
血虚刺痛。五心热。加山栀、香附、乌药(各一钱)、官桂、青皮(各五分)。
血虚甚者。加人参、附子(各一钱)、暑月。再加麦门冬(八分)、五味子(十粒)。
腹中积血气块。加木香(五分)、三棱、莪术、干漆(各八分)。
乍寒乍热。加人参、白茯苓、柴胡(各一钱)。
血虚成痿。加苍术、黄柏、下补阴丸。
老人性急作劳。两腿痛。加桃仁、陈皮、牛膝(各一钱)、甘草(生五分)、入姜汁(半
盏)服三四剂而安。
少年患痢。用湿药大过。致痛叫号。此恶血入经络也。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
(各八分)、生甘草(五分)入姜汁半盏。水酒煎服三四帖。或十数帖而安。
午后嗽。即阴虚嗽也。加黄柏、知母、天门冬、栝蒌仁、贝母(各八分)。
贪劳人。秋深发热。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