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 木香(五分不见火) 槟榔(七分)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煎。空心服。
血滞。加桃仁、当归(各等分)。
气滞。加沉香(五分)、小茴香(七分)。
寒疝。加吴茱萸(一钱)、山栀、川乌、倍用。
湿郁疝。加苍术(一钱五分)、木瓜(一钱)
食积滞而成疝。加山楂、枳实(各一钱)。
痰涎流注成疝。加半夏、南星、海石、香附(各等分)。
又方 四物调中汤治血崩。因七情所伤。脾胃不运。肾水亏损。不能镇守胞络相火。以致
水火不交。而血妄下。此缓则治其本也。必多服乃效。
川芎(一钱)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熟地黄 人参 黄 白术 麦门冬 阿胶(炒) 香
附(各一钱五分) 荆芥穗 黄柏 黄连 地榆(各八分) 升麻(三分) 柴胡(五分) 陈皮(
一钱)
上十八味作一服。姜枣。水二钟。煎。食前服。渣煎食远服。
又方 凉血地黄汤治症同前。此急则治其标也。二三服即效。
川芎(一钱)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黄芩(各一钱五分) 黄柏 知母 本 荆芥穗 蔓
荆子(各一钱) 细辛(五分) 黄连 羌活 防风(各八分)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甘草 红
花(各三分)
上十八味作一服。姜枣煎。空心服。渣食远服。
<目录>卷之三\火门
<篇名>疮疡(疔疮瘰)
属性:脉 诀云∶数而无力为疮疡。集验云∶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肿赤痛。其邪深在里。
宜先疏通以绝其源。浮大而数。 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气入内也。脉不浮不沉。内外
症无知。其在经当和荣卫。脉数身无热内有痈脓。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
当发痈疽疮疡。脉沉迟而缓者生。急疾而数者死。
症 按外科论云∶夫外科以痈疽发背冠于篇首。为诸疮之先者何。盖此症变化在于须臾。
性命悬于毫发故也。然痈疽之名。虽有二十余症。其要则有二焉。阴阳是也。凡发于阳者。
为痈。为热。为实。发于阴者。为疽。为冷。为虚。夫阳发则
皮薄。色赤。肿高。多有椒眼数十。而痛。阴发则皮浓。色淡。肿坚硬。状如牛颈之皮。不痛
。又有阳中之阴。似热非热。虽肿而虚。赤而不燥。作痛而无脓。时浮时消。盛而内腐。阴
中之阳。似冷非冷。不肿而实。微赤而燥。有脓而痛。外虽不盛。而内烦闷。阳中之阴。其
人多肥。肉紧而内虚。阴中之阳。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又有阳变为阴。因草医凉剂之过
也。阴变为阳,因火艾热药之骤也。然阳变阴。多犹可返于阳。故多生。阴变阳。多不能复于
阳。故多死。间有生者。此医偶合于法。百中得一耳。所谓发者。积于中而发于外者也。人
之一身。所自本于五脏。五脏之气。皆禀于胃气。胃为五脏之根本。故胃受谷。脾化之以生
气血。脾主肌肉。胃气传五脏。以行血脉。经络。灌溉一身。而昼夜一周。虽痈疽有虚实
寒热。皆由气郁而成。其因有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候于人迎。人迎者。左手关前一
分是也。外因候于气口。气口者。右手关前一分是也。人迎气口之脉。和平。则为不内外因
也。其原有五。一天行时气。二己情内郁。三体虚外感。四身热抟于风冷。五食烧炙。饮醇
酒。服丹石热毒等药。以五者为邪。气郁于胃中。胃气盛而体实。则邪气相抟。而流注于经
络。涩于所滞。血脉经络。壅结而成痈。胃气弱而体虚。则邪气盛而宿于经络。凝涩流积。
血脉不潮。内腐而成疽。故曰外形如粟。中可容毂。外貌若钱。中可安拳。恶毒脓管。寸长
深满。脓血相粘。用药可痊。臭秽无丝。血败气衰。阳绝阴盛。仙难救命。善用药者。当审
人虚实。察病冷热。推其所因。究其所原。而后治之。内外相应。不可一概而论。如病发于
阳。而极热必当顺其气。匀其血。气顺则宜通而不滞。血匀则流动而自散。气乃为阳。血乃
为阴。阴阳调和。其病自安。外则用凉药而触之。内热反盛。热盛则血得凉而易散。甚则热
已痿。而血凝于凉。以致血不散。此阳变为阴。渐成坏烂之根。急投温剂以治。解其外攻四
围之血路。出其中间已成之脓毒。然后根据法以收其功。如病发于阴而极冷。则内用平补之药
。以宣其气。滋其血。助其元阳。从其脾胃。待其饮食进。而后须顺气匀血。如常法。外用
热药以潮一身之气血。回死肌。拔毒瓦斯。后用温药以散之。其极冷者。或又为凉药所误。不
得已。于三建汤而回阳病。必旁出再作为佳。此阴变为阳之候。更生之兆也。若内不回。外症不见。是为独阴绝阳。
不可治矣。盖阳者气也。阴者血也。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气耗则血死。血死则病死矣。冷症则用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