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八分) 白芷(八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远热服。春初挟感寒者。加紫苏叶、防风、干葛(各八分)。
凡感寒无汗。加紫苏叶、淡豆豉(各一钱)、葱白(三根)、有汗勿加。
热甚。燥渴。加石膏(一钱五分)、知母、粳米(各一钱)、乌梅(二个)。
疟疾。加草果、青皮(各八分)、乌梅(二个),欲截。再加常山(一钱五分)、槟榔(七分)
伤食发热。胸满呕吐。加山楂、神曲、砂仁(各八分)。
伤酒发热。头痛呕吐。加干葛、黄连、扁豆(各八分),去柴胡、春夏肚腹作痛。加白芍药、山
钱)、干姜炭、薄桂(各五分)。
夏至后感寒。加石膏(一钱五分)、桂枝(三分)。
暑月远行受热。加香薷(一钱五分)、扁豆(一钱)、滑石(八分),去柴胡、白芷。
霍乱转筋。两脚冷。汗出。上吐下泻。日间感热。夜间感冷。邪气正气。两不分也。加木瓜、
八分)、干姜(五分)、泽泻、青皮(各七分)。
又方 双解散治夏月伤寒伤风通用。
防风(一钱二分)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一钱) 苍术(各一钱) 黄芩(七分) 石膏(一
石(一钱五分) 连翘 山栀(各八分) 荆芥穗 薄荷(各六分) 桔梗(各六分)
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钟。稍热服。无汗。加麻黄、淡豆豉(各一钱)、
不用。
大便结燥。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
瘟疫发散。加防风(五分)、羌活(一钱五分)、葛根、白芷(各一钱)。
其余杂症。与防风通圣散加减同。兹不备录。
又方 参苏饮 治秋月伤寒伤风通用。(方见伤风类)。
又方 五积散 治冬月伤寒宜用。此太阳阳明太阴少阴药也。若挟有内伤。或兼伤风者。
遵仲景法治。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苍术(各一钱) 半夏 陈皮 浓朴 白茯苓 枳壳(各八分) 白芷
姜(炒) 薄桂(各七分) 麻黄(一钱五分或二钱无汗用。有汗去之。)
上作一服。姜五片。枣二枚。淡豆豉半合、水二钟。煎钟。食远热服。
潮热。加柴胡、黄芩(各一钱)。
头痛。加羌活(二钱)、细辛(五分)。
呕吐。加藿香(一钱)、丁香(七粒)。
胃脘痛。加木香、吴茱萸(各六分)、香附(一钱)。
食积痛。加白术(一钱)、枳实、山楂、神曲(各八分)、木香、槟榔、砂仁(各五分)。
一身尽痛如被杖。加羌活、独活(各一钱)、柴、荆、皮(八分)。
香港脚。加羌活、独活、防风、木瓜、牛膝、汉防己(各八分)。
咳嗽。加杏仁、款冬花(各八分)、五味子(五分),去姜桂。
痰嗽。加栝蒌仁、贝母、百合(各一钱),去姜桂。
嗽而声哑。加天门冬(一钱)、百药箭(八分)、乌梅(二个),去姜桂。
产后感寒。加柴胡、黄芩(各一钱)、人参(八分)。
经水感寒。加柴胡、荆芥穗、防风(各一钱)、生地、红花(各六分)。
上以上方。皆非正伤寒药。乃刘张李诸公所立。治非时伤寒。或挟内伤者。或挟食。或兼风
减用。若正伤寒。仍遵仲景六经传变施治。庶无误也。
<目录>卷之一\寒门
<篇名>中寒
属性:脉 六脉沉微而伏。重按至骨乃见。或迟而涩。挟风则带浮。眩运不仁。兼湿则带濡。而四
脉多沉细而微。四肢厥。而手足爪甲青。
症 集成云。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也。非比伤寒。邪从外循经而入。以麻桂辈微表而安。
寒则仓猝感受。因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无热可散。温补自
为寒所中。则昏不知人事。口噤失音。四肢僵直。
及脐腹疼痛。此皆中寒之候
治 蕴要云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加附子。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五积散
脉沉足冷者。四逆加吴茱萸。厥阴则小腹疼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
脉浓缩
药。急用茱萸一合。煎浓汤灌下亦妙。大抵寒者温之。治宜姜附等药。以
不治。
方 附子理中汤治中寒及一切寒症。随症加减用。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甘草(五分) 干姜(炮二钱) 附子(面包煨二钱)
上用水一钟半。煎至八分。食远服。
寒中太阴。根据本方。
寒中少阴。加吴茱萸(二钱)。
寒中厥阴。加当归、芍药、桂枝(各一钱五分)、吴茱萸(二钱)。
沉寒痼冷。加丁香(一钱)、官桂(一钱五分)、沉香(七分)。
心腹冷痛。加官桂、吴茱萸、白芍药、玄胡索(各一钱五分)、木香(一钱)。
胃寒咳逆。加丁香(一钱)、柿蒂(一钱五分)。
妇人血虚寒。加当归、官桂、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