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手足厥。茱萸四逆汤温之。以上乃大要耳。临症详而用之。思过半矣。
方 麻黄汤治太阳无汗。脉浮紧者。宜此汗之。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杏仁(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上作一服。姜五片。葱白三根。枣三枚。水二钟。煎至一钟。去上沫。热服。以衣被盖取汗
热。热遍身至手足心即止。不必再服。如须臾汗未出。宜吃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汗出即
止。如未出。再煎一服。加淡豆豉一撮。如前汗之。三服汗不出者难治。必用蒸法。大抵此
方只宜用于天令寒冷之时。若炎暑之月。则当通变。不可执用此方。又宜葛根、葱白、淡豆
豉、或双解散等辛凉之剂。以发散也。
本经头疼。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者。加川芎、防风、羌活、白芷、苍术、白芍药(各一钱)。
本经恶寒发热。身痒面赤者。加柴胡、芍药(各一钱五分)。
本经头痛。发热。恶寒。胸中饱闷者。加枳壳、桔梗(各一钱)。
又方 桂枝汤治太阳症自汗。脉浮缓者。宜服。
桂枝 白芍药(各三钱) 甘草(二钱)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如汗不止。加横 (二钱)。
如喘急。加柴胡、杏仁(各一钱五分)。
如胸中饱闷。加白术(二钱)、枳壳、桔梗(各一钱)。
又方 葛根汤治阳明经病宜解之。阳明府。别用承气下之。
葛根(三钱) 柴胡(二钱) 黄芩 桂枝(各一钱五分) 芍药(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一钟。温服。
本经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二钱)、冬春宜用麻黄。夏秋。宜用苏药。(一钱)。
本经有汗而渴者。加石膏、知母(各二钱)、粳米(一钱)。
本经头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钱五分)。
又方 小柴胡汤治少阳症。往来寒热。胸胁痛而呕。
柴胡(三钱) 黄芩 半夏 人参(各二钱)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本经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钱五分)。
本经胁痛。加青皮、枳壳(各一钱)。
本经渴。加天花粉、知母(各一钱五分)。
本经呕吐者。加姜汁(一盏)、竹茹(二钱)。
本经嗽。加五味子(一钱)、金沸草(一钱五分)、人参(减半)。
本经痰多。加栝蒌仁、贝母(各二钱五分)、人参(减半)。
本经寒热似疟。加桂(一钱)。
本经齿燥无津液。加麦门冬、五味子、天花粉(各半)。
本经坏症。加知母鳖甲(各一钱五分)。
本经症。心下饱闷。未经下者。非结胸。乃表邪传至胸中。犹当作表治。加枳壳、桔梗(
各一钱五分),未效。本方对小陷胸汤。加枳、桔、一服豁然。此陶公之心法也。予鲁用亦效。
本经与阳明合病。加葛根(二钱)、芍药(一钱五分)。
妇人热入血室。加当归(一钱五分)、红花(一钱)。男子加生地黄(一钱五分)。
又方 大柴胡汤治阳明内实。大便难。不恶寒。反恶热。
柴胡(三钱) 黄芩 芍药 枳实(各二钱) 半夏(钱半) 甘草(五分) 大黄(壮者五钱虚者三钱)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将诸药先煎。将熟。再下大黄。煎四五沸。约一钟。
热服以微利为度。若大满大实者。根据后加减利之。
本方加桂枝(二钱)、名桂枝大黄汤。去黄芩。
本方加芒硝(二钱)、浓朴(一钱五分),去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名大承气汤。
只加浓朴、名小承气汤。加桃仁(二钱)、名桃仁承气汤。此数方皆宜量虚实斟酌用之。
又方 理中汤治太阴自利不渴。实多而呕。腹满鸭溏霍乱。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干姜(二钱) 甘草(一钱)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煎服。或丸。名理中丸。
诸结胸。或太阴症下之。胸而鞭。加黄芩(一钱五分)、枳壳(一钱五分)、桔梗(一钱)、寒实结胸本方加枳实。
名枳实理中汤。
腹满下利。加附子(二钱)名附子理中汤。
动气。左右上下。加桂(二钱),去水。
吐多者。加生姜,去术、下多者。倍术。
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钱)。
渴。加乌梅(三个)。
腹痛。加桂枝(一钱五分)、芍药(二钱)。
又方 四逆汤治直中阴经寒症。以此温之。
附子(五钱) 干姜(四钱) 甘草(二钱)
上作一服。水煎温服。附子若加至一两。
名通脉四逆汤。厥逆下利。脉不至。附子加至六七
片、痢止。脉不出。加人参(三钱)、麦门冬(二钱)、五味子(一钱)。
上仲景先生正伤寒方也。六经正治。宜根据此加减用之。兼有变症。须参全书。兹不备录。
又方 易老九味羌活汤治春夏秋伤寒通用。太阳阳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