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黄。小便不利腹微满。便宜速服茵陈汤。
水丙 伤寒发热要消详。瘀在胃中身必黄。栀子柏皮汤可疗。除邪散热效非常。
水丁 伤寒发热瘀在里。表湿身黄甚法消。赤小豆汤除湿热。麻黄加入与连翘。
\x少阳脉病证治法 一证\x
纪甲 未经吐下脉沉紧。胁满往来寒热时。干呕邪传半表里。柴胡汤剂正相宜。
\x太阴脉病证治法 三证\x
母甲 太阴之病脉浮时。发汗还当用桂枝。在表之邪随汗散。四肢烦痛颇相宜。
母乙 自利不渴太阴病。中焦寒在里当温。脏中须识因寒故。用药之时四逆纯。
母丙 误下因成腹痛时。桂枝加芍最相宜。若教大实当除下。桂枝大黄汤主之。
\x少阴脉病证治法 二十三证\x
天甲 少阴发热脉犹沉。其病应于表部寻。邪气未深微发汗。麻黄附子细辛斟。
天乙 少阴得病二三日。附子麻黄甘草汤。邪未深时无里证。和营益卫散之良。
天丙 心烦之候更无眠。寒极须从变热看。黄连阿胶汤与服。扶阴散热便能安。
天丁 少阴得病口中和。其背恶寒问灸科。附子汤煎寒可散。阴消阳助起沉 。
天戊 身体疼痛手足寒。浮沉细向脉中看。脉浮可汗沉寒甚。便与温经附子煎。
天己 病利频多血与脓。桃花汤用有神功。下焦不约里寒甚。扶气散寒益胃中。
天庚 少阴腹痛四五日。小便不通内结深。下利频频便脓血。桃花汤效莫沉吟。
天辛 少阴吐利病难任。手足寒邪厥冷侵。烦躁阳争将欲死。茱萸汤可散沉阴。
天壬 少阴下利咽喉痛。胸满心烦邪内传。可与猪肤汤散热。调阴益胃自能痊。
天癸 二三日病少阴传。咽痛时将甘草煎。不愈更寻何法治。选将桔梗妙汤痊。
人甲 少阴之病入咽中。言语声难疮在咙。苦酒煎汤频漱咽。解烦除热有神功。
人乙 病来相搏少阴中。咽痛寒邪客气冲。半夏汤煎频咽服。可将此法再旁通。
人丙 少阴主水自调和。寒不能禁下利多。惟有白通汤可用。散寒温里病当瘥。
人丁 干呕而烦下利并。厥逆无脉要医明。白通汤内加猪胆。暴出脉死微续生。
人戊 真武汤煎制水气。少阴证治问元因。四肢沉重兼腹痛。小便不通自利频。呕加生
姜除
苓恐
人己 手足厥逆利清谷。面赤身热不恶寒。阴盛格阳脉微绝。通脉四逆治之安。面时赤
色加
参亦
人庚 少阴四逆肢不温。有时泄下还腹痛。小便不通或咳悸。四逆散煎即可用。再加干
姜五
汤疗
人辛 少阴下利六七日。咳而干呕更无眠。心烦口渴知其热。渗泄猪苓汤治痊。
人壬 少阴得病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邪未深时热已甚。大承气剂用之宜。
人癸 少阴自利色纯青。口燥咽干蕴热蒸。心下邪盛犹自痛。大承气剂疗之平。
地甲 少阴之病六七日。腹满不便速下宜。壅甚阳明胜肾水。大承气剂效偏奇。
地乙 少阴之病脉沉沉。外证未形何处寻。四逆汤煎宜急疗。温中即可散邪阴。
地丙 欲吐不能手足寒。胸中实者吐之宽。膈间痰饮成干呕。四逆汤温始得安。
\x厥阴脉病证治法 十九证\x
干甲 蛔厥其人静复烦。此为胃弱脏中寒。蛔闻食臭时当吐。温脏乌梅丸下安。
干乙 脉滑而厥可消详。有热之时在里藏。白虎汤煎除内热。手足厥逆灸之良。
干丙 手足厥寒脉细微。除非四逆入当归。阳虚阴弱须生助。愿得良医辨病机。
干丁 厥逆其人内久寒。散寒始得助阳还。当归四逆辛温味。加入姜萸病即安。
干戊 大汗出时热不去。四肢拘急痛难当。恶寒下利厥而逆。散寒复阳四逆汤。
干己 内外虽分汗下余。阳虚阴胜总无殊。因而厥冷无津液。四逆回阳病可除。
干庚 胸中实结满而烦。厥冷虽饥不可餐。脉乍紧时邪内陷。须当瓜蒂吐之安。
干辛 厥而心悸水犹停。入胃还教下利并。欲治厥时先治水。茯苓甘草剂偏灵。
干壬 咽喉不利吐脓血。寸脉沉迟手足寒。麻黄升麻汤主治。里虚便泄治尤难。
干癸 伤寒本自寒下者。复因吐下更增寒。寒格之时食即吐。芩连姜参等分煎。
坤甲 下利清谷内有寒。身热不解外增烦。汗出而厥阳虚甚。通脉四逆汤可餐。
坤乙 利无津液热伤气。气虚后重转难通。坚肾浓肠难散热。苦寒主治白头翁。
坤丙 下利腹满身疼痛。里有寒邪表未通。四逆汤煎利可止。身疼更与桂枝攻。
坤丁 下利而渴欲饮浆。有热在内要参详。白头翁汤服之愈。散郁凉中作主张。
坤戊 下利还将谵语并。就中燥粪辨分明。此为胃实肠虚证。良剂之中选小承。
坤己 下利之后却更烦。按而心下亦非坚。乘虚客热胸中满。栀子豉汤吐即安。
坤庚 呕而脉弱邪传里。里若虚时小便多。身热微微还见厥。急煎四逆救沉 。
坤辛 干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