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而胸满气难平。此非里实不可下。麻黄解表效偏灵。
贪庚 十日以外脉浮细。嗜卧之时病渐降。胸满胁痛柴胡服。但浮不细与麻黄。
贪辛 发热恶寒脉浮紧。身疼不汗燥而烦。大青龙汤饵之愈。一服汗者止后煎。
贪壬 脉浮而缓身不痛。身重乍轻兼中风。更无发厥吐利证。妙者青龙大剂攻。
贪癸 表未解时水气停。呕而发热咳声声。水寒相搏因伤肺。小青龙剂疗之平。
巨甲 加减小青龙 利减麻黄休发汗。芫花逐水善调停。渴者而烦除半夏。却入栝蒌津
液生
噎者去麻加附子。小便不利用茯苓。喘满麻黄亦不用。杏子仁添补肺经。此是小青加减
法。
巨乙 卫强营弱证如何。脉弱而浮表未和。纵日久时须汗解。桂枝汤剂疗其 。
巨丙 太阳未解下之早。微喘应知气不舒。可与桂枝汤解表。更加朴杏逆方除。
巨丁 表邪未解汗偏宜。误下须知是逆施。欲解肌时微发汗。妙剂还当用桂枝。
巨戊 发汗不解复下之。脉浮反下亦非宜。初来本是柴胡证。今与桂枝且解肌。
巨己 发热身疼汗又无。脉浮而紧表未除。服药微除还见衄。宜与麻黄汤剂扶。
巨庚 脉浮而数法当汗。发热身疼属太阳。洒淅恶寒邪在表。麻黄汤剂用之良。
巨辛 脉浮伤卫数伤营。营卫之邪表病明。速饵麻黄汤发汗。莫教深入别传经。
巨壬 自汗之时营气和。风邪客卫汗尤多。桂枝与服风邪散。营卫和谐病得瘥。
巨癸 中风脏亦无他证。时时发热汗尤多。里和表病汗之愈。宜与桂枝汤剂和。
禄甲 伤寒在表脉紧浮。不发汗时致衄流。邪壅于经因迫血。麻黄汤剂疗之瘳。
禄乙 伤寒不便六七日。有热头疼可下之。小便清时还发汗。头疼而衄桂枝宜。
禄丙 发汗身凉为已解。却才半日又增烦。脉浮而数邪犹在。更用桂枝汤则安。
禄丁 已经汗下犹烦躁。夜静昼烦表里虚。脉更沉微无大热。干姜附子最相须。
禄戊 发汗之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营血伤。可与桂枝汤作主。新加参芍与生姜。
禄己 汗后不可用桂枝。汗出而喘表邪为。麻黄杏草石膏剂。以散其邪正合宜。
禄庚 发汗过多心下悸。其人叉手自冒心。此是阳虚气不足。桂枝甘草剂宜斟。
禄辛 汗后其人脐下悸。阴邪上逆作奔豚。茯甘桂枣汤煎疗。降肾滋脾效莫伦。
禄壬 发汗之余腹胀满。内无津液客邪侵。降气和脾通壅滞。浓朴姜甘半夏参。
禄癸 吐下表虚作头眩。心中逆满气冲胸。更教误汗身摇振。术甘苓桂奏奇功。
文甲 发汗不解反恶寒。得之应作表虚看。芍药甘草与附子。营卫调和病即安。
文乙 汗下交攻试问贤。其邪犹在燥烦传。茯苓四逆汤能治。诊更精微证自痊。
文丙 发汗恶寒是表虚。但热还因里未除。调胃承气汤宜服。泄实和中病可除。
文丁 汗余烦渴胃中干。胃气和时病即痊。若更脉浮与有热。服下五苓津液还。
文戊 脉浮而数表邪干。汗后重教渴且烦。和表五苓兼润燥。调和营卫治何难。
文己 汗出而渴用五苓。汗而不渴费调停。茯苓甘草汤宜用。表解卫和津液生。
文庚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表里兼。渴饮水浆还欲吐。是名水逆五苓谙。
文辛 伤寒发汗吐下后。反复虚烦不得眠。剧者心神颠倒甚。速将栀子豉汤煎。
文壬 汗下之余邪不散。胸中窒塞热而烦。可用栀子豉汤吐。邪散热除病必安。
文癸 伤寒误下五六日。心中结痛客邪为。身热不去虚烦甚。栀子豉汤急吐宜。
廉甲 下之腹满又心烦。卧起都教不得安。泄满吐烦君记取。山栀浓朴剂宜煎。
廉乙 丸药下之热不去。正气损兮邪气留。热在胸中烦不解。干姜栀子剂宜投。
廉丙 汗而不解热难除。汗出过多阳气虚。心悸头眩身振振。须凭真武妙汤扶。
廉丁 汗家不可重发汗。心虚恍惚乱而烦。小便已时阴内痛。补心通水禹余丸。
廉戊 下之身痛利清谷。阴盛阳微邪又牵。救里先须投四逆。攻邪然后桂枝煎。
廉己 发热头疼脉反沉。不瘥遍体痛难禁。此为里证虚寒甚。救里宜煎四逆斟。
廉庚 汗出少气时发热。此是营虚并卫强。好与桂枝汤解散。调和营卫即安康。
廉辛 伤寒中风五六日。寒热往来胸不舒。嘿嘿不欲思饮食。心烦而呕费踌躇。邪初入
里无
廉壬 邪正分争结胁下。寒热因之自往来。有时默默仍加呕。愈病良方用小柴。
廉癸 身热恶风头项强。胁满口渴手足温。此名半表半里证。小柴胡剂莫因循。
武甲 阳涩阴弦内有寒。腹中急痛建中餐。不瘥亦是柴胡证。去苓加芍治之安。
武乙 伤寒得病二三日。欲传未传气血虚。心悸而烦先建里。小建中汤主治须。
武丙 误下曾经十余日。郁郁微烦呕不安。心下急时因胃热。大柴胡剂愈何难。
武丁 伤寒不解十三日。呕而胁满本柴胡。医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