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一百二十二\伤寒门

<篇名>伤寒赋

属性:第一韵
咳嗽恶风。恶寒身疼。咽痛肉 筋惕。无汗口燥咽干。寒热往来似疟。发狂喘渴。霍乱
吐泄
第二韵
至如痞满结胸。躁烦呕哕。头汗出。饮水漱水。背恶寒。吐血衄血。多眠不眠固有差殊。

百脉一宗。腹胀小便难。脏结。
第三韵
观夫伤寒脉紧。伤风脉迟。既有伤寒见风之候也。又立伤风见寒以别之。风湿中湿兮。
大小
夏病
第四韵
因知两感病曰双传。类伤寒有四证。三阴无头疼身热。三阳有合病并病。四肢逆冷谓之
厥。
为物
第五韵
岂不闻无求子真一世之雄。长沙公乃百川之宗。喜壮热止其利。曰断下。厥而利反能食。


。狐惑便成湿唇。饥不能食。蛔厥即吐长虫。
第六韵
大抵医有贤愚。疾无今古。阴受之则入于五脏。阳受之则入于六腑。无汗而烦躁者。可
服青
者。

第七韵
抑又闻脾受贼邪者。大势已去。脉见离经者。其风莫当。阳堕发狂。则逾垣上屋。日晡
潮热
大黄
寒。
第八韵
断之曰协热而利者。其肠必垢。协寒而利者。其肠似鸭。误服汤丸者。食不及新。触犯
禁戒



<目录>卷一百二十二\伤寒门

<篇名>伤寒诗及赋

属性:凡论伤寒者。先须有定名。阳经多体热。阴证少头疼。了了心中印。摇摇指下明。补汤
须是
活人证治赋云。风缓寒紧。暑虚热洪。风温湿温。或汗多或汗少。风湿中湿。有便秘与
便通
原夫阳虚则阴从内出而寒。阴虚则阳自外入而热。恶寒者为表。汗则必愈。结热者为里。

意曰脉以证别。证因脉寻。阳脉浮长弦而盛。阴脉细微缓而沉。治证据阳盛。即下胃腑。


岂不以恶寒一也。有热属阳。无热属阴。结热一也。不渴为表。见渴为里。有先温乃汗
之证
而胸
恶衣
大抵无身热无头疼。则温以阴经之剂。有痰妨有胸满。则吐其膈上之忪。三阳明俱可下。

阴盛多承气之凶。当下而汗。为无阳。为厥竭。为谵语。当汗而下。为痞气。为懊 。为结
胸。失下则血凝气滞而热厥。失汗则热闭狂妄而蓄脓。下汗脉数久便坚。当解瘀红之毒。少
阴热壮与断下。转加热闷之凶。
当思无汗烦躁而脉浮紧者。可服青龙。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用热远热之为
当。
取。
桂心
又当知阴病阳脉。与汗后而平静者活。阳病阴脉。兼汗已而疾洪者亡。厥而烦加吐泄。



断之曰阳明无汗。少阴反热。取表以温。少阴口燥。阳明汗多。急攻其内。下腹满。下


警省云。伤寒证候。顷刻传变。伤寒治法。绳尺谨严。非可以轻心视之也。其间种类不
一。

尤当审思而明辨之。若疑似未别。体认未明。姑且试探。切不可妄投决病之剂。方药虽微。
生死之系也。可不谨哉。



<目录>卷一百二十二\伤寒门

<篇名>玉函经论生死歌诀上

属性:\x切脉定知生死路。但向止代涩中取。\x
内经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决
生死

\x看取涩脉与止代。此是死期之大概。涩脉喻外有形证。未可断他殂大命。若无形证\x
\x与代同。
素问曰代。难经曰止。二义同也。脉不应止。满五十动而无代。则五脏之气通布不穷矣。

能至肾。至肝而还也。知肾气先尽矣。夫五脏有气者生。无气者死。涩细而迟。往来难时一
止。为精血不足之候。与代相似。然三秋诊脉得涩而有胃气。为秋令平脉。右手寸口浮短而
涩为肺正脉。既非死脉。亦非病脉也。若尺寸脉俱浮而涩。其外证必发热。恶寒头疼。项强
腰痛。以至牵连百骨节俱痛。太阳经伤寒也。可汗之而愈。举此数端。则知涩脉大不可例言
也。故云。喻外有形证。意极明悉。学人当三思之。若尺脉者人之根本。人有原气故不死。
涩脉为精血不足之候。若独见于尺中则为必死之候。故曰与代同也。
\x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过阴。阴土遇阳当细数。四季中央\x
\x戊己同。
五土者。以气候言之也。凡人身五行与天地同。以天地论则人身可知。天地人三才既可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