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一百十八\寒暑湿门

<篇名>中湿附论

属性:夫湿者。天之阴雨宿雾。地之山泽蒸气。人或中之必溢于血脉。而流于关节也。其或久
处卑湿。常住水泾。或冒雨露而行。劳伤汗出。衣里冷湿。皆能为病。经云。湿为停着。左
传曰湿淫腹疾。是以受湿之人一身痛重。百节酸痛。四肢肿满。筋脉弛长。发热恶寒。小便
秘涩。大便飧泄也。若气不和平。湿中稍重。亦令人半身不遂。口眼 斜。涎潮昏塞。有类
风证。治之之法。宜利小便。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宜于渗湿汤方中求之。切不得以
火劫发汗。并妄转泻。湿家误汗必作 。令人角弓反张如中风状。下之则额上汗出微喘。小
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夫寒热风湿皆能并合为病。故有风湿湿温。证各不同。为治
亦别。不可不明辨也。风湿者。风气与湿气相搏也。其证肢体烦重。不可转侧。筋脉掣痛。
不得屈伸。额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肿。欲发其汗。但 身润则风湿俱去。若大发其
汗。则风气去而湿气相并也。其证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缓而细。宜与麻黄白术汤。
以发散实表。除湿去寒也。中湿者。脉沉而细微缓。以湿溢入肌肤。脉则沉细。夫湿者。在
天为雨。在地为土。在人为脏为脾。故湿喜归脾。脾虚喜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使人
胀。四肢关节疼痛而烦。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着肾者。腰痛身重如坐水中。着脾者。
四肢浮肿不能屈伸。挟风则眩晕呕哕。兼寒则拳拳掣痛。或泄泻发黄。身热鼻塞。直视郑声。
虚汗香港脚。腹中胀。脐下坚次之。
夫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风者八方之虚。风湿者水湿之蒸气。若地下湿复
少霜雪。其山水气蒸。兼值暖猥。暖猥人腠理开。便受风湿。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
经久亦令四肢缓纵不随。入脏则 。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为香港脚。真诰云。栉头理发
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更栉器用之。
夫湿温者。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或汗未干即浴。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
冷。及胸多汗。头目痛苦妄言。恶寒反热。关节尽疼。手足倦怠不自胜持。其脉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治在太阴。宜与茯苓白术汤。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所在。身青而
色变。名曰重 。如此者。医杀之耳。
凡男子妇人小儿手足麻痹。肌肉不仁者。风寒湿三气相杂至合为痹。先用黄芩芍药汤吐
之。吐讫次用通解丸。通而泻之。泻讫更用辛甘之剂汗之。汗泻之后。可用当归清凉饮子兼
乌荆丸、除湿丹、和血行经之药则愈矣。
凡男子妇人病水湿泻注不止。因服豆蔻、乌梅、姜、附酸热之剂。经曰。阳气耗减于内。

陷而不起。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可用独圣散吐之。如时月寒凉。宜于燠室不透风处
。用火一盆。藉火力出汗。次以导水、禹功。量病患虚实泻十余行。湿去肿减则愈矣。是汗
下吐三法俱行。三法行毕脏腑空虚。先宜以淡浆粥养肠胃三两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
灯心汤调下亦可。如大势未尽。更服神功散。可以流湿润燥。分阴阳利水道。既平之后。宜
大将息。慎忌油、盐、酒、果、房室等事三年。则不复作矣。
\x方\x
\x金砂流湿丸 治男子妇人杂证。及风湿酒湿。\x
木通(一两去皮) 泽泻(一两半) 木香(一两) 白茯苓(去皮) 大黄(去皮各
一两半) 滑石(五两) 海金砂(五钱) 牵牛头末(五两) 郁李仁(一两) 上为细
末。滴水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生姜汤下。忌湿面。如小便不通。灯草汤下。如伤酒。生姜汤下。
酒疸。食黄萝卜汤下。痢疾。高良姜汤下。妇人血气不调。当归汤下。肢节疼痛。温酒下。
心痛者。韭根汤下。膈气。枳实汤下。中风。槐角汤下。
\x除湿丹\x(出宣明论)\x治湿客腰膝。重痛。足胫浮肿\x。
槟榔 甘遂 赤芍药 威灵仙 葶苈(各二两) 乳香(一两研) 没药(一两别研) 牵
牛(半两) 大戟(炒三两) 陈皮(四两去白) 泽泻(二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
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加至八十丸。食前温水送下。得更衣止后服。前服忌酒二日。药后忌湿面、甘
草三两日。食温淡粥补胃。一方无泽泻。
\x桂苓白术丸\x(出御药院方)\x治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x
\x增\x
\x进饮食。调和脏腑。无问寒暑湿热。吐泻利皆能开发。以令遍身流湿润燥。气液宣平而\x
\x愈。解酒毒。疗肺痿劳嗽。水肿腹胀。泄泻不能止者。服之利止为度。随证调之。\x
官桂 茯苓(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