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躁怒无时。蒸在胆也。耳聋口苦。胁下坚痛。蒸
在肾也。耳叶焦枯。腰脚酸痛。蒸在右肾也。情意不定。泄精白絮。蒸在肺也。喘嗽咯血。
声音嘶远。蒸在大肠也。右鼻干疼。大肠隐痛。蒸在脾也。唇口干燥。腹胁胀满。畏寒不食。
蒸在胃也。鼻口干燥。腹膨自汗。睡卧不宁。蒸在膀胱也。小便黄赤。凝滑如膏。蒸在三焦
也。或寒或热。中腕膻中时觉烦闷。蒸在膈也。心胸噎塞。疼痛不舒。蒸在宗筋也。筋脉纵
缓。小腹隐痛。阴气自强。蒸在回肠也。肛门秘泄。传道之时。里急后重。蒸在玉房也。男
子遗精。女子白淫。蒸在脑也。眼眵头眩。口吐浊涎。蒸在皮也。肌肤鳞起。毛折发焦。蒸
在骨也。版齿黑燥。大杼酸痛。蒸在髓也。肩背疼倦。 骨酸疼。蒸在筋也。眼昏胁痛。爪
甲焦枯。蒸在脉也。心烦体热。痛刺如针。蒸在肉也。自觉身热。多不奈何。四体 动。蒸
在血也。毛发焦枯。有时鼻血。或复尿血。详诸病证。大略如斯。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虫啮
祸之甚也。治法先宜去根。次须摄养。亦有早灸膏肓崔氏穴。而得愈者。若待其根深蒂固而
治之。则无及矣。平时得三五方用之颇验。漫录于左。以为备治。
论曰传尸劳者骨蒸之病。流传五脏也。其证 。半卧半起。旦即醒。然午后微蒸。情
常不悦。心多惊悸。夜即盗汗。梦与鬼交。两颊红赤。唇如血色。欲睡不得眠。欲食不能食。
或
。时或微利。鼻口干燥。渐至 羸。虽死在须臾。精神尚爽。是其候也。治之若缓。犹如水
涸。不觉其死。
近世以来。童男室女。丈夫妇人。月水不调。脐腹冷痛。五心烦热。医者一见。便作骨
蒸劳证治之。病者闻之。莫不惊骇。殊不知人本无劳证。皆原禀受怯弱。血气不足。治之不
得其法。用药不善。遂成此疾。且多以柴胡地骨皮青蒿知母藕节鳖甲紫菀麦门冬为退热之剂。
已服之后。热虽渐退。未久复来。医者便究本原。不详医书所谓虚热语。再用前件等药。愈
进而血气愈虚。疾势愈甚矣。况前药性冷。必伤脾胃。日复一日。不思饭食。以致伤胃滑泄。
肢体瘦悴。以致不救。此乃柴胡等药误之矣。深可怜悯。盖柴胡等药。乃伤寒表解之剂。若
血气虚者。非所宜服。向来必用方中。亦曾言之。但其辞文隐而难晓。今明言其略。庶几易
知。若受病之人。未曾服前件药。犹为易治。已曾服后。倘或过多。真气表尽。难以收救。
宜服宜神饮。
凡患骨蒸之人。坐卧居处。不宜伤冷。亦不得伤热。冷甚则药气难通。兼之胀满。食不
消化。或腹气上热。甚则血脉拥塞。头眩目疼。唇干口燥。心胸烦闷。渴欲饮水。此等皆是
将息过度之状。深可诫也。将养之法。须寒温得所。先热而脱。先寒而着。若背伤冷。即令
咳嗽。若手足伤热即令心烦。若覆衣伤浓。即眠卧盗汗。若覆衣过薄。即心腹胀满。所以饮
食不限时节。宁可少食。保无宿注。数数进之。助药势也。必须软。易消故也。不宜生硬。
恐损胃气。致不消也。此皆以易消食之为瘥。骨蒸之病。无问男女。忌房室举动劳作。有所
不宜。陈臭酸咸粘食不消。牛马驴羊大小二豆猪鱼油腻酒面瓜果野鸟之属。葵笋蒜蕨及生冷
等。并不得餐。自必平复。一月以后。乃渐开也。大略如此。触类而长之。此病宜餐煮。饭
盐豉豆酱姜葱韭枸杞苜蓿苦菜地黄牛膝并须煮烂食之。候病稍退。恐肌肤虚弱。可时食干鹿
脯。
<目录>卷二百三十五\劳瘵门
<篇名>治诸疾药性(出拔粹方)
属性:实热 黄芩 黄连 黄柏 大黄
气 乌梅 秦艽 柴胡
血 青蒿 鳖甲 蛤蚧 小麦 牡丹皮
肺鼻(干) 乌梅 天门冬 紫菀 麦门冬
皮(白舌吐血) 石膏 桑白皮
肤(昏昧气睡) 牡丹皮
气(遍身气热闷促鼻干) 人参 黄芩 栀子
大肠(口鼻孔干痛) 大黄 芒硝
脉(唾白浪语脉络溢脉缓急不调) 生地黄 当归
心(舌干) 黄连 生地黄
血(发焦) 地黄 童子小便 当归 桂心
小肠(下唇焦) 赤茯苓 生地黄 木通
脾(唇焦) 芍药 木瓜 苦参
肉(食无味而呕烦躁不安) 芍药
胃(舌下痛) 石膏 粳米 大黄 芒硝 葛根
肝(眼黑) 川芎 当归 前胡
筋(甲黑) 川芎 当归
胆(眼白赤色) 柴胡 栝蒌
三焦(乍寒乍热) 石膏 竹叶
肾(两耳焦) 生地黄 寒水石 石膏 知母
脑(头眩闷热) 地黄 防风 羌活
髓(髓沸骨中热) 天门冬 当归 地黄
骨(齿黑腰痛足逆变丹食脏) 鳖甲 地骨皮 牡丹皮 当归 生地黄
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