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
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
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草、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
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方正是从权而立之者。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
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两目也。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
不能外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柏以益真阴。脾胃不足之
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化万物
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
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 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
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以补之。
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若从权
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猝不肯退。反行阴道故使引阳道上行。若中满者去甘草。
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葛根。血虚加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
又宜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
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如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干胸。为清浊相干故以橘皮
理之。能助阳气之升。又助甘辛为用也。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
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大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
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
满闭塞大便不通。夏月
乃随时用气以从权。乃随时用气以泻浊气之不降也。借用火寒之气于甘药中。故曰甘寒泻大
热也。亦须用发散寒气辛温之剂多。黄柏少也。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升发阳气。
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之升不令飧泄也。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
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迎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不行。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
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阴邪于外。于
正药内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陈皮、益智、黄柏。
散寒气泄阴火之上逆。
更以黄连别作丸。二药各七八十丸。空心、约宿食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食压之。不令胃中停
留也。如食少不饥加炒曲。如食已心下痞。别服橘皮枳术丸。如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
加甘草、黄连、柴胡
大便闭燥心下痞。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如心下痞夯闷。加白芍药、黄连。如
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药、缩砂仁。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
子、黄连。如心下痞呕逆者。加黄连、生姜、橘皮。如冬月加黄连少入丁香、藿香叶。如口
干嗌干加五味子、葛根。如胁下急或痛甚。须加柴胡、甘草。如胸中满闷郁郁然。加橘皮红、
青皮、木香少许。
如腹中或周身间
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陈皮、木香。此三味为定法。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
夏月少用。更加黄连。秋月气涩滞食不下。更加槟榔、草豆蔻仁、缩砂仁。或加白豆蔻仁。
如春三月食不下。亦用青皮少陈皮多。更加风药以退其寒覆其上。如初春犹寒。更少加辛热
以补春气之不足。以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皆可也。如脉弦者见风动之证。以风药通
之。如脉涩觉气涩滞者。加当归身、天门冬、木香、青皮、陈皮。有寒者加桂枝、陈皮、黄
。如胸中致塞或气闭闷乱者。肺气涩滞而不行。宜破滞气者。青皮、陈皮更少加木香、槟
榔。冬月加吴茱萸、人参。致塞因外寒所遏。必寸口脉弦或微紧。乃胸中大寒也。若加之舌
上白胎滑者。乃丹田有热胸中有寒。加黄柏、生地黄。勿作寒证治之。如秋冬天气寒凉而腹
痛者。加半夏或
益气汤一二服。
空心服之。不愈
停寒也。加益智
遏。当引阳气上
伤身热气短。以
地之变也。又经
邪。汗出而解矣
气也。谷气也。清气也。资少阳生发之气也。人之真元衰旺。皆在饮食入胃。和则五谷气升
输于华盖。布灌于
气神气强盛。气血
病去之后。脾胃
术丸。神妙可推
实是也。以枳实
气。令脾胃自浓
大热有毒。重伤元气。七神不炽。经云。热伤气。正谓此也。其人必无气而热。因而四肢不
举。传变诸疾不
伤之则发汗
枳术丸主之。重
为期。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