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
服重煮。都成四服。
\x诃黎勒丸\x(出金匮方)\x长服。\x
诃勒散(煨) 陈皮 浓朴(各三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酒饮服二十丸。
加至
三十丸。
\x五积散\x(出三因方)\x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x
苍术(泔浸一宿二十两) 桔梗(十两) 陈皮(六两) 白芷 甘草(炙) 当归(二
两) 川
芎(一两半) 芍药 白茯苓 半夏(汤去滑各一两) 麻黄(去节春夏二两秋冬三两) 干

(春夏两半秋冬二两) 枳壳(汤浸去瓤锉炒四两) 桂心(春夏三两秋冬四两) 浓朴(姜
制炒
二两) 上先将前十二味 咀。微炒令香。取出当风凉之。入后枳壳、桂、朴三味。同为细
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食前温服。伤寒手足逆冷。自汗不止。
脉沉细。面青呕逆。加顺元散一钱同煎。热服。产妇难产。经三两日不能生。胎死腹中。或
产母气乏委顿。产道干涩。加顺元散。水七分。酒三分煎。并服。气血内和即瘥。胎死者。
不过三服当下。其顺元散多少。量产母虚实加减。伤寒发热挟内寒者。加葱白二寸。豉七粒。
同煎
\x顺元散\x(出三因方)
乌头(炮去皮尖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 天南星(炮各一两) 木香(半两) 上
为末。同
前法煎。此药治内外感寒。脉沉伏迟细。手足冷。毛发恂剽。伤寒阴证。大啜一二杯。气和
汗出即愈。
\x和气治中汤 治伤寒初受病。服散吐后。宜服。\x
藿香 人参(各半两) 白术 陈橘皮(各三两) 甘草 干姜 白茯苓〔各一(分)
两〕 上
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即去生姜和滓。不计时
候。温服。
\x小柴胡汤\x(出如宜方)\x治伤寒后肺痿劳咳嗽。\x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两) 半夏(制二两半) 柴胡(八两) 上 咀。姜五片。
枣一枚
煎。如谵语潮热。胃实大便利。脉洪数。宜服。亡阳谵语不可下。宜加桂枝芍药汤。如自利
挟热。或垢赤烦渴。寒热往来。宜加茯苓。如伤寒喜睡。胁痛胸满有热。脉数。宜服。不烦
渴。身冷。脉迟。宜四逆汤。如伤寒瘥后。寒热往来似疟。宜服。又治干呕。日晡发热。宜
服。如劳复宜服。如色青难治。死必吐舌。如呕逆烦燥作渴。有寒热。脉数。喜冷。加竹茹
汤。
活血通经汤 灵寿县董监军。癸丑年冬十二月间。大雪初霁。因事至真定。忽觉有风气
暴至。诊候六脉俱弦甚。按之洪实有力。其证手挛急。大便秘涩不通。面赤面热。此风寒客
加于身也。四肢者脾也。以风寒之邪伤之。则搐急而挛痹。乃风淫末疾。而寒在外也。内经
云。寒则筋挛。正谓此也。本人素饮酒。近日为觉风气不饮。内有实热乘于肠胃之间。故大
便秘涩而面赤热。内则手足阳明受邪。外则足太阴脾之经受风寒之邪。用桂枝、甘草炙。以
却其寒邪而缓其急搐。用黄柏之苦寒滑。以泻实而润燥。急救肾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阳气。
行手足阳明之经。不令遏绝。便以桂枝辛热。入手阳明之经。为引用润燥。复以芍药、甘草
专补脾气。使不受风寒之邪。而退本邪。专益肺也。加人参以补元气。为之辅佐。当归身去
里急而润燥和血。
升麻 葛根(各一钱) 桂枝(二钱) 当归身〔二(一)钱〕 人参(一钱) 芍药
(半钱) 炙
甘草(一钱) 黄柏(酒制二钱)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
服。
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一服而愈。
\x术桂汤\x(出东垣兰室秘藏方)\x治寒温所客身体沉重。胃脘痛。面色萎黄。\x
麻黄(一钱) 桂枝(半钱) 杏仁(十个) 草豆蔻仁 半夏(各半钱) 炒曲(半
钱) 苍术
(二钱) 橘皮(一钱) 泽泻(一钱) 白茯苓(一钱) 猪苓〔半分(钱)〕 黄 〔三
钱(分)〕
炙甘草(二分) 上都作一服。煎法如常。
\x治伤寒热病服转药后。病已效。可脏腑仍两三日不出。后吃食减少。仍觉精神不\x
\x快。\x(出护
柴胡(去毛) 桔梗(去根) 麻黄(去根) 杏仁 黄芩 荆芥穗 大黄(炮熟) 牡
丹皮
(去心) 羌活 沉香 木香 独活(各一分) 升麻(半两) 上细杵罗为末。每服二钱。
水一
盏。煎一沸。急泻出。食后和滓热服。
\x治伤寒热毒伤脾。浑身肌肉碎痛。闻食即恶心思吐。遍身发热。两唇干焦。诊其\x
\x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