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者。阴证也。
阳毒则不然。面目赤。身壮热。或便脓血。喉疼。生斑点如锦纹是也。合时。忌妇人、猫、
狗见。
\x破证夺命汤 治阴阳二毒伤寒。证候不明。下药错误。致患人困重垂死。七日以\x
\x后。十日以来。可服此。传者云。千不失一。只一服。不超时见效。汗自鼻上出尽是\x
\x应。\x(方见破证夺命散)
\x丹砂丸\x(出活人书)\x治伤寒阴阳二毒。相伏危恶形证。\x
硝石(半两) 太阳石 舶上硫黄 水银 太阴石 玄精石(各一两) 上为末。先用
无油
铫子。以文武火炒。下诸药末。令一如灰色。研如粉面。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
大。每服五丸。龙脑、牛黄、生姜、蜜水下。压躁也。若阳毒。枣汤下。阴毒。任汤下。不
得于屋底炒。一方无太阳石。
\x夺命丹\x(出王氏博济方)\x治阴阳二毒。气冲心。\x
朱砂(二两) 金箔(八十片) 腻粉(半两) 巴豆(八十个纸裹出油) 黄蜡(二
两) 上为
末。炼蜡为丸。如鸡头大。如有患者。以腻粉一钱。米饮一盏调下。如人行一里以来。其药
动下恶物。如药在其中。取出。掘一地坑。埋三伏时取出。除却上面黑物。以麝香裹养之。
如更用时。擘为两处。重为丸。一粒可疗五七人。神圣之功。卒难叙述。
\x青蒿散 治阴阳二毒伤寒。及肢体疼倦。\x
上用青蒿。八九月候成实。多采。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两日。漉起。酢干日晒。
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乌梅一个。同煎七分。温服。
<目录>卷一百三十五\伤寒门
<篇名>阴毒(附论)
属性:夫阴气独盛。阳气暴衰。阳为阴所胜。内外皆阴。故成阴毒伤寒。有初得病。便成阴毒
者。有服汤药。经五六日以上不瘥。变成阴毒者。以病本属阴。因服寒药过多。或脏腑内外
受寒。阴气转盛。阳气不复所致。其候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击。呕吐下利。其脉沉
细而疾者是也。阴毒已深。疾势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
可数。宜用葱熨法。灼艾法。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
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躁渴虚汗。
或时郑声。呕逆下利。身如被杖。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
候。五日可治。至六七日。不可治也。阴毒。甘草汤主之。始得阴毒云。阴毒本因肾气虚寒。
因欲事。或食冷物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伏内阴。内外皆阴。则阳
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
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俱沉细
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关脉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若服凉药过多。
则渴转甚。燥转急。有此病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二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
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而未瘥。用药出汗无妨。
阴毒为病。手足冷。腰背强。脐腹筑痛。咽喉痛。呕吐下利。身如被杖。脉细欲绝。此
由肾气虚寒。外伤风冷。或因冷物伤脾。盖脾为太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成阴毒。
四肢逆冷。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如失。故岐伯曰。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
数
又阴毒渐深候云。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
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一
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四百壮。以手足和暖为效。仍服金液
丹。来苏丹。玉女散。还阳散。退阴散。
又阴毒沉困候云。沉困之候。与前渐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
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也。至此。则药饵难为工矣。但中灼艾如半枣大。三百
壮以来。手足不和暖者。不可治也。偶复和暖。则以前硫黄及热药助之。若阴气散。阳气来。
即
诗曰。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腹急痛口青黑。毒瓦斯冲心转不禁。四肢厥
然惟思吐。咽喉不利脉细沉。若能速灸脐轮下。六日看过见喜神。阴毒身如击扑然。疾沉汗
渴
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身冷有汗。其脉沉细而疾是也。沉而不疾者。非初病
遽然而成者。有服药数日变而成者。盖以肾气极损。生冷伤脾。内已伏阴。外又感寒。或先
感外寒。后伏阴于内。内外皆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