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若泄
\x麻黄升麻汤方\x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
寒) 黄
芩(
药(酸
平)
(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
正气
心去
芍
先
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四五日。邪气传里之时。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里虚遇寒。寒气下行。欲作
自利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下。损伤正气。寒气内为格拒。经曰。格则吐逆。
食
通
\x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x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 人参(甘温各三两)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
以通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
者。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
诸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阳气大虚也。灸之阳气复。手足温而脉还。为欲
愈。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水。趺阳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水不胜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者。脉当沉而迟。反浮数者。里有热也。涩为无血。尺中自涩者。肠胃血散也。
随利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是主下重。大则病进。此利未止。脉微弱数者。邪
气微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
所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病患微厥。针经曰。
下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经曰。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 时。周时也。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
得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脏也。故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
脉。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而厥者。
属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利。致后重也。与白头翁汤。散热浓肠。)
\x白头翁汤方\x
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上四味。以
水七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腹满者。里有虚寒。先与四逆汤温里。身疼痛。为表未解。利止里和。与桂枝汤
攻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自利不渴。为脏寒。与四逆汤以温脏。下利饮水。为有热。与白头翁汤以凉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经曰。实则谵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虚。
客于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得脓尽。呕亦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盒饭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微
热。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