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
相顺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


(脏厥者。死。阳气绝也。蛔厥。虽厥而烦。吐蛔已则静。不若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

\x乌梅丸方\x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
归(四
两辛
甘温)
黄柏(
(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阳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
参之
寒淫
以安
捣成
服。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
其病
(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
白。
胁烦
必致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冷结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
其后
(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
复传
除者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
而复
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者。病胜藏也。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伤寒发热。为
邪气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汗
出不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伤寒五六日。邪气当作。里热之时。若不结胸。而腹濡者。里无热也。脉虚者。亡血
也。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邪传里也。至七日传经尽。则正气胜邪。当汗出而解。反下利。则邪气胜。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促。则为阳虚不相续。厥逆。则为阳虚不相接。灸之以助阳气。)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滑为阳厥。气内陷。是里热也。与白虎汤。以散里热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
汤。
\x当归四逆汤方\x
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
(二十五
个甘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于心。
当归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则热当去。热反不去者。亡阳也。内拘急下利者。寒甚于里。四肢疼。厥逆
而恶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内外虽殊。其亡津液。损阳气。则一也。阳虚阴胜。故生厥逆。与
四逆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
之。
(手足厥冷者。邪气内陷也。脉紧牢者。为实。邪气入腑。则脉沉。今脉乍紧。知邪结
在胸
以吐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
也。
(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厥虽寒胜。然以心下悸。为水饮内甚。先与茯苓
甘草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
不止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

咽喉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