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汤。
(腹满不减。邪气实也。经曰。大满大实。自可除下之。大承气汤。下其满实。若腹满
时减
足言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
而数
(阳明土。少阳木。二经合病。气不相和。则必下利。少阳脉不胜。阳明不负。是不相
克。
食也
下除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
饥。
(七八日。邪入腑之时。病患无表里证。但发热。虽脉浮数。亦可与大承气汤下之。浮
为热客于气。数为热客于血。下之。邪热去而浮数之脉相当解。若下后。数脉去而脉但浮。
则是营血间热。并于卫气间也。当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之证。此
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则是卫气间热。合于营血间也。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
消
为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下后脉数不解。而不大便者。是热不得泄。蓄血于下。为瘀血也。若下后脉数不解。
而下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
之。
(金匮要略曰。黄家所起。从湿得之。汗出热去。则不能发黄。发汗已。身目为黄者。
风气
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当热甚之时。身黄如橘子色。是热毒发泄于外。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
热。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身黄。胃有瘀热。当须下去之。此以发热为热未实。与栀子柏皮汤。解散之。)
\x栀子柏皮汤方\x
栀子(一十五个苦寒) 甘草(一两甘平)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
一升半。
去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黄连轺赤
小豆
\x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x
麻黄(二两甘温去节) 赤小豆(一升甘平) 连轺(二两连翘房也苦寒) 大枣(十
二枚甘
温)
两炙甘
平)(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止。此之谓也。又煎用潦水者。
亦
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目录>卷一百二十八\伤寒门
<篇名>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属性: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阳胆经也。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腑。五脏
取决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之脉。起于目 。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气。风则为热。少阳中
风。
虚者
伤寒脉弦细。头病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
胃不
(经曰。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脉细者。邪渐传里。虽头痛发热。为表未解。以邪客
少阳
谵语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
紧者
(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胁下硬满。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若
腑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
发谵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关脉以候之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脉浮上关上。知三阳合病。胆热则
睡。
胆有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表为阳。里为阴。邪在表。则外有热。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外无大热。内有躁烦者。
表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
阳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紧。今脉小者。邪气微而
欲已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生之时。)
<目录>卷一百二十八\伤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