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者。热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腹满者。为邪气入腑。可下之。心下硬满。则邪气尚浅。未全入腑。不可便
下之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合。通也。阳明病。面色通赤者。热在经也。不可下之。下之虚其胃气。耗其津液。
经中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即是胃有
郁热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
可
外
泄
(阳明病。脉迟。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若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者。
表证
则
胃热。经曰。潮热者。实也。其热不潮。是热未成实。故不可便与大承气汤。虽有腹大满不
通
\x大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浓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
咸寒)
(内经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又曰。燥淫于内。治
以苦温。浓
味。以水一
一两沸。
\x小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大热结实者。与大承气汤。小热微结者。与小承气汤。以热不大甚。故于大承气汤去
芒硝
滓。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
燥屎
者
热者
(潮热者。实。得大便微硬者。便可攻之。若不硬者。则热未成实。虽有潮热。亦未可
攻。
不能
攻之
哕。
微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谵语由邪气盛而神识昏也。郑声由精气夺。而声
不全
声。
若声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视。谵语。邪胜也。喘满为气上脱。下利为气下脱。是皆主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亡阳胃燥谵语者。脉短。津液已绝。不可复治。脉自和。为主气未衰。而尤可生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见
鬼状
但
(若吐若下。皆伤胃气。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者。亡津液。胃气虚。邪热内结也。
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所发潮热者。阳明热甚也。不恶寒者。表证罢也。独语如见鬼状者。
阳
至
为
复
下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
服谵
(亡津液。胃燥。大便硬而谵语。虽无大热内结。亦须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得一服。
谵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
更服
承气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若脉沉实者。内实者也。则可下。若脉滑疾。为里热未实。
则未
除之
是
大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宜
大承
(谵语潮热。为胃热。当消谷引食。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而胃中实也。若能食者。
胃
胃中虚热甚者。能食。与杂病为异也。大承气汤以下燥屎。逐结热。)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
则
(阳明病。热入血室。迫血下行。使下血谵语。阳明病。法多汗。以夺血者。无汗。故
但头
通。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
乱。
(胃中有燥屎。则谵语。以汗出为表未罢。故云风也。燥屎在胃。则当下。以表未和。
则未
为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
久则
(邪气入内之时。得沉脉而喘满。里证具也。则当下之。反发其汗。令津液越出。胃中
干燥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
额上
(腹满身重。难以反侧。口不仁。谵语者。阳明也。针经曰。少阳病甚。则面微尘。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