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石
膏(半
斤碎
(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风气通于肝。风邪外甚。故以纯甘之剂发之。) 上
四味
黄耳
(发汗过多。亡阳也。阳气受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患叉手自冒沁。心下悸。欲
得按
\x桂枝甘草汤方\x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肾之积。名曰奔豚。发则
从少腹上至心下。为肾气逆。欲上凌心。今脐下悸。为肾气发动。故云欲作奔豚。与茯苓桂

\x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x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桂枝(四两去皮) 大枣(十五枚擘味
甘平)
(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煎用甘澜
水者

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吐后腹胀。与下后腹满。皆为实。言邪气乘虚入里为实。发汗后。外已解也。腹胀满。

\x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x
浓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温) 生姜(半斤切味辛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平) 人参(一
两味甘温)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浓朴之苦。以泄腹满。人参、甘草之甘。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
摇者
(吐下后。里虚。气上逆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表虚阳不足。起则头眩。脉浮紧。
为邪
虚。
\x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x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苦甘温) 甘草(二两
炙味甘平)(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辛。
桂枝、甘草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发汗病解。则不恶寒。发汗病不解。表实者。亦不恶寒。今发汗。病且不解。又反恶
寒者
\x芍药甘草附子汤方\x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营。附子之辛热。固阳气而补胃。甘草之甘。调和辛酸而安
正气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发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则发汗。外虚阳气。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

\x茯苓四逆汤方\x
茯苓(六两味甘平) 人参(一两味甘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甘
草(二
两炙
(四逆汤以补阳。加茯苓、人参以益阴。)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汗出而恶寒者。表虚也。汗出而不恶寒。但热者。里实也。经曰。汗出不恶寒者。此
表解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
则愈
(发汗已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若脉浮者。
表未
也。
\x五苓散方\x
猪苓(十八铢味甘平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
(半两
去皮
(淡者。一也。口入一而为甘。甘甚而反淡者。甘缓而淡渗。猪苓、白术、茯苓三味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者。表邪未尽也。烦渴。亡津液。胃燥也。与五苓散。和表润燥。)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气渐传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若汗出不渴者。
邪气
\x茯苓甘草汤方\x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
炙味甘
平)
(茯苓、甘草之甘。益津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上四味。以水

升。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之。
(中风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