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寒)
(内经曰。甘发散为阳。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坚里。气弱者。坚以黄
芩、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营。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营血不利也。



\x麻黄汤方\x
麻黄(三两味甘温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
十个汤去皮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麻黄、甘草。开肌发汗。桂枝、杏仁。散
寒下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阳受气于胸中。喘而胸满者。阳气不宣发。壅而逆也。心下满。腹满。皆为实。当下
之。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
者。
(十日以去。向解之时也。脉浮细而嗜卧者。表邪已罢也。病虽已和解之。若脉但浮而
不细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
(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营。营卫俱病。故发热恶
寒。
俱实

\x大青龙汤方\x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
十个去皮
大碎味甘微寒)
(辛甘均为发散。然风宜辛散。寒宜甘发汗。辛甘相合。乃能发散营卫之风寒。麻黄、
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
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伤寒见风脉也。伤寒者身疼。此以风胜。故身不疼。中风者。身重。此以兼风。故
乍有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
饮冷

\x小青龙汤方\x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干姜(三两味辛热) 甘草(三两
炙味甘平)
细辛(三两味辛
(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

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
肺)。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x加减法\x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发其阳。水渍入胃。必作利。荛花下十二
水。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辛燥而苦润。半夏味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去之。栝蒌味苦而生津液。故加之。)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加附子温散水寒。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
冷。必吐蛔。去麻黄。恶发汗。)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水蓄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麻黄发津液于外。非所宜也。茯苓泄蓄水于下。
加所当也。)
若喘者。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金匮要略曰。其人形肿。故不纳麻黄。纳杏仁。以麻黄发其阳故也。喘呼形肿。水气
标本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
渴者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脉浮弱者。营弱卫强也。)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
(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大虚。邪气传里。正气将脱也。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
能传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
脉浮
(经曰。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
为逆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